手机阅读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散文简短 一念成了佛 一念成了魔(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0 08:28:44 页码:7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散文简短 一念成了佛 一念成了魔(4篇)
2022-12-20 08:28:44    小编:ZT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散文简短一

2、佛祖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实不出本净妙明,无为无事心矣。

3、你不要直不满人家,你应该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4、不分彼此随处随时,皆是现量,这就是平等独立,大无畏,本来的面目。

5、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6、若以静处为是闹处为非,则是坏世间相而求佛相。离生灭而求寂灭。

7、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8、阿弥陀佛最方便,不费功夫不费钱。若能一念不间断,何愁不到法王前。

9、佛说,现实世界是痛苦的,我们生活在在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

10、当你用烦恼心来面对事物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业障,世界也会变得丑陋可恨。

11、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12、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13、打开你的心胸,放开你的心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圆融,越来越豁达。

14、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位官端正的人。

15、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

16、永远不去只看众生的过错。你只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

17、佛祖妙道径截,唯直指人心,务见性成佛尔,但此心源,本来虚静明妙。

18、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19、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20、心不妄取过去法,亦不贪着未来事,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

21、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22、爱情这条绳索捆住你,阿弥陀佛拉都拉不动,没有法子,一定要把这个断掉。

23、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24、说着莲邦雨泪垂,阎浮苦处实堪悲。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25、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26、死生之变亦大矣,衲僧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散文简短二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

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着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的。

人总是只顾眼前的利益权势地位,盘算谋划太多,而忘记自己到底要什么。走在越复杂的`路上,心就越沉重,而简单行事,随心意随天意,这才能快乐轻松。走丢的人找不回来就罢了,错过的风景也不必再看,缘分尽了再强求也无用。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散文简短三

家里摆放着一盆莫莉。

初夏,它刚刚在我们家的花盆里落户。那时,它还带着花骨朵。我们家一贯不养花,对于很没有经验的我们一家三口来说,真有些不知所措。而我,也得为这盆花负最大的责任——是我将它带进我们家的。

起初,我从楼下的花坛里挖了些土,把它供养起来。可这茉莉,看起来蔫蔫的,无精打采,一副快要凋谢的样子,让我又哭又恼。它满不在乎地抖落了几片叶子,枝叶并不繁盛。我深知我无法将这盆花养到明年,打算放弃。我犹豫着,呆坐在这珠茉莉旁,注视着这位挑剔的“娇小姐”,摆弄出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

我思索着,想着我若将这盆花扔了,孤零零的,它也蛮可怜的。于是,我便将它留了下来。两三天浇一次水,偶尔将它搬到阳台上晒太阳。它也似乎有点怏怏不乐,也许是因为我打算把它丢弃了。

可没过几天,那小花骨朵竟开出了洁白的花。花虽没有很多,可那几株却足以让这个阳台充满了香气,淡淡的,不腻人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之后茉莉花越开越多,我不得不庆幸,我当初在那一念之间没有将它放弃。那决定,真的就在一念之间。

虽说这谈不上多么重要的决定,可在一念之间,能改变的东西真的太多太多。

在一次考试之中,我在剩余二十分钟的时候我望着一道已经思索了很久的题目,百思不得其解。这时,我打算放弃,可想到家里的那一盆茉莉花,在我一念之间决定不放弃。之后它终于开出了美丽的花朵。而这盆看起来死气沉沉的花朵,它在经过了悉心照料之后又怎么不会开出更绚烂的花呢?于是我又埋头苦算起来。

结果在那场考试之后,全班几乎没几个人做出了那道题。他们有的做到一半就放弃,有的干脆不经过大脑的思考。仅仅这一念之间,为何差距会这么大?

如今,那株茉莉枝叶更茂盛了,我也在一念之间做出了决定,所以钻研出了那道题。甚至,有时候一念之间做出的选择可以改变你的一生。这个选择,体现出了你的责任感,你的坚持……一切的一切,都在这一念之间。

不过,无论你在这一刻之前经历了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下去,要有永不放弃的精神。只有这样,在一念之间做出的决定,才会是正确的,才会使你受益一生。不可因为这一念是一个瞬间,而忽视了它。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散文简短四

1、生命的魅力在于"静"。外表的宁静给人以美,内心的宁静给人以慧。外表宁静,因安稳而给人静穆之美,因无争给人以祥和之美。内心宁静,因淡泊而不受诱惑,因凝神而思远,因镇定而从容,因而智慧常在。静,不是单纯的平静,而是人生沉淀在灵魂深处的智慧,是人生最美的状态。

2、予人方便,满足他人需要者为善;仅对自己有利,而对他人不利者是恶。

3、世上没有偶然的行为,我们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你无法将一个生命和另一个生命分割开来,就像风和微风紧密相连一样;没有一个故事是孤立的,它们有时在拐角相遇,有时一个压着一个,重重叠叠,就像河底的卵石。

4、时下的一些文青们,常会说起水上之书,感慨生命的历程就像在水面上 书写文字。若某个文青在此番感慨中获得心灵的释然,也算是契合了大慧禅师所说的中士闻道,也就是对禅的领悟达到了中等层次。上等层次如何?如印印空,将生命的华彩挥洒在虚空之中,挥洒的当下就是空, 连水纹平复的时间都没有。佛性本具,生命本然,为何会有印空、印水、甚至印泥呢,这只是世人执妄心的轻重之别。上士之上的境界又如何? 且将印泥印水印空的印章碎为粉尘,此刻就能见到800年前的大慧禅师 以及2500年前的佛陀。

5、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梁)傅翕《传灯录》卷二十七

6、贪念生,就会善解;恶念消,就不会作恶,则灾难自然远离。

7、成佛不成佛,端在做人。

8、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者调心不调身,愚者调身不调心。可见只要拥有一颗平与宁静的禅心,便能阻挡世间一切浩荡风云、起落浮沉。就能看清一切灵透事物,哪怕置身茫茫荒野,也不会误入歧途。

9、建立人格的第一步是"信"。

10、善缘、恶缘,都在语默动静中;好话让人心开意解,坏话让人心起烦恼。

11、人对了,世界自然就对了。东西都是一样的东西,人们只是从他们喜欢的人那里买东西。人是东西的灵魂。

12、我干自己的小事去啦,大事就留给那些干大事的人好了。

13、戒德重于地,慢高于虚空,忆念疾于风,思想多于草。

14、我不求佛,也不念经,心若清禅何须求,晨钟暮鼓轮回起,本就一场空。看淡,勘破,就没了计较,没了索取,包容所有的不平。

15、眼光要远,但脚步要近,做人、做事要放远眼光,但是不能好高骛远,要从近处开始做起,要脚踏实地。虽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宏大的愿望,但是从低处做起,从细节做起,会距离成功更近。

16、慈悲不只用口说,而是要身体力行,走入人群付出。

17、昨天的付出是昨天的事,如果今天尚未付出,就不要期待收获。很多禅修者,秉承着这一道理,整日紧张地劳动,过着清苦的生活,平淡、辛勤而又虔诚。

18、父母过分爱子女的心力,会反射成为子女的烦恼。对子女要放心,他们才能安心。

19、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善权方便,为利他故,于诸性罪,少分现行,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菩萨戒本》

20、如是我闻。一日,法师路过一条小河,遇女子对河饮泣。法 师:施主为何事伤心?女子:我回不了家了。法师:家在何处?为何 不能回家?女子轻抹眼泪:我本螺蛳姑娘,家在河中。他年为羡慕世 人而来,如今世人已不足观,只好回家,可我的螺蛳壳不见了。法师 摇头:真要回家,路有千条,何必系于一壳。

21、知错能改近乎勇。大丈夫行事,理当要有这种气魄。

22、世尊上雪山,有谁为之说。仗此无情剑,便把青丝截。四相本来空,万法一无得。解脱内外著,生死从兹歇。一虚云和尚

23、我们不是智者,悟不透全部人生哲学;我们不是禅者,不可能释然尘世一切。唯一能做的,就是踏着生活的琐碎,捡拾快乐的碎屑;踩着人生的烦恼,预览未来的美好。生命太短,岁月太长,活着,并快乐着,才是幸福所向。人活的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姿态,要的是轻松愉快,些人,些事,改变不了,就学会妥协;纠结难受,就试着释怀;看不习惯,就学着忍耐;无法想象,就试着理解,如此,才能多些开怀。

24、经书禁咒术,工巧诸技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维摩经》卷中,佛道品

25、菩萨常乐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语。是菩萨乃至戏笑,尚恒思审,何况故出散乱之言。

26、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可泯灭爱心。爱心是促使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自私走向无私的源头。具有爱心的。人,纵然平凡,也决不庸俗,因为他们懂得:心中时时倾注善良和宽容,就会获得一生的甜美和幸福。

27、学不难有才,难有志;不难有志,难有品;不难有品,难有眼。惟具超方眼目,不被时流笼罩者,堪立千古品格。品立则志成,志成,才得其所用矣。

28、这个世界上你是唯一,绝对找不到第二个你,造化交给你的 任务只有你才能完成,任何人无法取代。不要抱怨,不要幻想依赖别 人,造化同样给了别人必须完成的任务,所有的别人也是唯一。靠自 己,能悟出这三个字的人,算是洞悉了人生的真谛!每个人的人生都 是自己的,绝无例外。

29、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法尘,眼睛里尘沙除去了,也不能换入金粉,因为金屑虽贵,在眼亦病,"法"虽好,不如"无"更好。

30、所谓生报,是指今生做的事,到来生才受报应。

31、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习,多闻亦如是。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习,多闻亦如是。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习,多闻亦如是。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习,多闻亦如是。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于法不修习,多闻亦如是。如在四衢道,广说众好事,内自无实德,不行亦如是。

32、树苗越是小,越是主干突出,少有枝叶,甚至是光秃秃一条,点缀几片叶子而已;长大了,才分枝发权,枝叶繁茂。越是初学的人,越要一门深入;所学深入坚固,则不妨广博,如树分枝成冠,蔚成庄严。

33、有慈悲心,就是佛心;有爱心、毅力,投入为人群付出,是菩萨心也是菩萨行。

34、关于爱情,或许正如雪小禅说的那样,爱情的别离,原来只是一个手势,孤独、苍凉、凄美,散发着烟花开过的味道,冷冷的,一地相思,两处寂凉。是的,我依旧在旧时光里,不愿丢弃一段曾经,而你,在离去后,是否有过些许的悲寂呢?

35、譬如父母怜愍于子,心常欲令离苦得乐。王亦应尔,于诸国邑所有众生,僮仆作使辅臣僚佐,应以诸佛所说四摄而授受之。

36、修行不仅仅仅要有诚心,更要有恒心,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时刻如是,平时不好讲那么多话,舌尖顶上颚,有口水时咽下,那是甘露水。

37、心不至第二,已灭坏不续,我为弟子说,念展转生灭。《入楞伽经》卷十

38、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39、说话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因为太平常,很多人体察不到言 语的重要性。佛家以口业为"患苦之门,祸累之始"。"五戒十善"中, "五戒"的第四戒为"不妄语",具体为: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言、不 绮语。

40、生活中,当你发现有一个人能让你随心所欲地发脾气,任你随心所欲地胡闹,那一定是与你缘分极深的人。心理学讲,人的潜意识里,只有对最亲密的人才会产生依赖感,也只有能让你感觉安全的人,你才会随意地释放自己。而有些人,你却只能和他客客气气,礼尚往来,那只能称为君子之交淡如水。

41、人心中欲望太多,而不能一一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烦恼,就会觉得苦。

42、平常心有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社会和自己。保持一颗从容淡定的良好心态,有利于人们实现自己的伟大志向。练就一颗平常心,把功名利禄看得淡泊一些,就能达到荣辱不惊、物我两忘的境界。

43、出家正业正戒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44、人类就像是生活在同一个鱼缸里的鱼。

45、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46、人之所以陷入名利旋涡不可自拔,往往是因为错信名利的永恒,于是控制不住膨胀的欲望,被权力和金钱迷了心窍,执著于永久拥有。其实世间任何拥有都只是过程,就连人的生命也只是一个过程。

47、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启人心智功德无量。我学知识,知识不必属我;倾我所知,惠人实则惠我。

48、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方能包容万物。

49、因贪念而侵夺他人,实则伤害自己的人格。

50、或称扬彼德,开善举之门,或赞叹其名,发荐贤之路。成人之美,助发勇心,喜他之乐,同兴好事。

51、诵咒心不向外驰,应依是理善修作,若心散乱而外驰,虽持一劫不得果。

52、只这一颗心,就已经是一处绝尘世外的桃花源,花开花落,藏了一丝丝潜在的清高,藏了喧嚣世界里那一点点禅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没有丝毫杂念,这恬淡清闲的美情,换来的是心灵的短暂轻松。

53、诸有为法才得自体,从此无间必灭归无,若此处生即此处灭,无容从此转至余方。(古印度)世亲《俱舍论》卷十三

54、人为恩爱惑,不能舍情欲,如是忧爱多,潺潺盈于池。《法句经》卷下,爱欲品

55、富日子有富日子的过法,穷日子有穷日子的过法。弘一法师并不把自己富家公子的出身放在心上,而是真正做到了随缘、随心;也没有因为家庭的变故而有所动摇,改变心态。弘一法师成为一代宗师,与其"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的信念是分不开的。他将自我完全投入到当下的生活中,心在莲池,纵使有风经过,也不会惊起波澜。

56、佛学里把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翻译过来便是能容纳许多缺陷的世界。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没有缺憾就不会被称为"人世间"。

57、人生只是一个方向,快慢则由自己决定。

58、烦恼和忧愁就像戒不掉的烟,你越是纠缠就越是痛苦。许多烦恼和忧愁都是自己绑上去的绳索,是对心力的无端耗费,是自己设置的精神牢笼。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是未知,只要好好把握现在,什么事情都可能出现转机。所以,在人生的储蓄卡上,你可以预支幸福和快乐,但请不要预支烦恼和忧愁!

59、一个真正认真生活的人,在任何情况下,不会因世俗的虚荣诱惑而丧失自己的品性尊严。人生短促,我们应该排除一切困难而工作,并做到圆满的成功,谋求为人类生活的利益做贡献,再从自我实际的力量去创造命运。

60、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面对困惑和悲伤,内心如何感受,内心如何觉醒,去平和那些内在的浮躁,剔除那些自我的固执,不必要徘徊在那些悲情的负面情绪里,用自己的内心光明,活成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句话这么说,自己的时光自己雕刻。

61、生命从来就不是固执寂寥的落寞自怜,从平凡中活出特别的意味,从悲观中活出人生的向往,从历经悲情的伤痛中活好生命的状态,活出内心的明朗,从生活来,到生活中去,生命注定要面对更多的风雨,一笑悠然,平静安然。#延参法师宝相寺讲座#

62、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一切为心造,无心自解脱。佛曰: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笑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63、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尘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64、一时失败并不可怕,失去自我才值得担忧;有时候,不曾有过挣扎的考验,付出的代价更大。

65、人自从有了自己的生命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一个人真正意识到这个哲理,就会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于一切,因为真正促使自己成功,使自己勇敢、坚强、大度的,不是优裕和顺境,而是那些常常可以置自己于困境的打击、挫折的逆境。

66、天意是前世的因,人为是今生的努力。要得到人生美好的果,必须怀一颗慈悲宽容的心去做该做的事情。生命不外乎缘分,因缘具足即来,因缘尽了即去,缘起性空。珍惜缘分,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67、人在落寞时才知道谁的手最暖,心在遇到事情时才看清谁最真。感情,从来不是说多少,再多的蜜语比不上行动的有力;人心,久了总能看清,点点滴滴总会看在眼里。

68、男孩结婚后对自己的妻子比结婚前更好。一次聚会,朋友笑他:怎么结婚了还那么腻。他讪讪的笑着说道:"结婚前,很多男生都想追她,有很多男生会对她好,我只有对她更好才能追到她;结婚后,对她好的男生越来越少,我只有对她更好,才能不让她失落。我所做的一切就是想让她幸福。"

69、快乐是一缕春风,染绿荒芜的山冈;快乐是一抹阳光,催开迟开的花朵;快乐是一汪甘泉,浇灌干涸的希望;快乐是一盏明灯,为他人也为自己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快乐是一种神奇的善良,它能使人世间的很多平凡变成精彩。

70、为人属下者要如土,谦卑低下;为人主管者要如海,不拣粗细;与朋友相交要如林,含藏万象;与人群相处要如水,屈伸自如。

71、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72、评价一个人时,要看看他的身和语修得如何,看他为众生做了哪些好事。

73、在修学佛法当中,没有什么我愿意不愿意,只要是为法、护法、住持正法的事,都要以三宝给予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去做。

74、如果能够真正懂得因缘所生法,你就会很好地珍惜缘起。而当下的这一念心若充满智慧,那你就会是一个自在的人。为什么?因为你不会受烦恼的束缚。

75、"苦"的观念可从三方面去审察:一般苦难的苦;由变易而生的苦;由因缘和合(条件具备)而生起的苦。

76、佛说:凡是真正见到苦的,也必见到苦的生起,也必见到苦的止息,也必见到导致苦的止息之道。

77、佛说,在他的教诫中,绝无秘密法门。

78、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79、佛曰:执着如泪,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飞散。

80、诸佛出现,犹示涅榘。有来必去,理亦常然。

81、做人要有担当,要能拿得起,否则就会庸庸碌碌,浑浑噩噩;但什么都拿着也不行,还得学会放下。所谓放下,不是放弃万物,而是放下错误;不是放下一切,而是放下一些;不是放下修行,而是放下强行;不是放下需求,而是放下妄求;不是放下希望,而是放下绝望。一念拿起,有所作为;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82、人生有三样东西是无法挽留的:生命、时间和爱,所以你能做的就是去珍惜。岁月难饶,光阴不逮,幸福并不复杂。饿时,饭是幸福,够饱即可;渴时,水是幸福,够饮即可;穷时,钱是幸福,够用即可;累时,闲是幸福,够畅即可。人生,由我不由天;幸福,由心不由境。

83、就是个纠结的人儿,从怀上她就开始杞人忧天,在孩子的事儿上总是不能放宽心态,总是在为她担忧,我知道是我的原因,但我想知道,是不是所有妈妈都这样!

84、应作如是观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

85、露水的寂静之味,却是无法模拟无法拼凑的。其幽密其清凉其浓淡深浅,都不是眼睛可以企及,耳朵可以捕捉,嘴唇可以品尝的。

86、行住坐卧,纯一向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87、不要太肯定自身的见地,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88、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89、粗茶淡饭,素食斋饭,最能修身养性,心平气和,心旷神怡。忍,是告诉你三思而后行,切勿急躁,切勿怨恨。

90、禅诗·《白云与我最相知》:白云与我最相知,我住山时它亦随,清早和风辞嶂外,晚来依旧护柴扉。——湛然圆成

91、生世间,最苦的莫过于心病,病在不知足,在相互比较,在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须知不满足的心是最痛苦的心。

92、开悟的人有什么好呢?一个开悟的人,任何事情他都放得下,再大的灾难也不会动摇他的心。在滚滚红尘中打转,而依然能随缘而不变。

93、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94、不知什么是佛,没有目标,盲目地念佛,念了好几年,还照样分别、执着。

95、人嘛,只要不伤天害理,只要对得起自己,只要不是盲目的冲动,干什么不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