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古诗观沧海经典教学设计汇总 古诗四首观沧海教案(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0 09:58:43 页码:9
古诗观沧海经典教学设计汇总 古诗四首观沧海教案(6篇)
2022-12-20 09:58:43    小编:ZT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观沧海经典教学设计汇总一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1. 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至于本课,语文通俗,所以计划以“熟读”、“背诵”为重点。 学生分析。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

2.教学目标

1、美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和掌握对偶、排比、顶针、互文等常用的修辞格。

3、通过木兰形象分析,体会木兰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

1. 背诵古诗。2.研读刻画木兰定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依据“三有利”原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1. 教法:诵读法 复述法 鉴赏法 讨论探究法 竞赛法

2.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

古诗观沧海经典教学设计汇总二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①床:指井台。(对于床的解释有争议,见下)

②疑:怀疑,以为。

③举头:抬头。

④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

1、指井台。参考资料:《新课堂作文》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退休教师重解李白“床前明月光”,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静夜思诗意图》 。

2、魏明伦表示,《静夜思》家喻户晓,但研究者对这首诗却一直争论不休,焦点就集中在“床前明月光”的“床”上。有的认为“床”应作坐具解释,有的认为“床”应作睡眠之床,学者认为“床”应作井栏解。其实,《静夜思》中的“床”确为井栏,而且“井 ”这一民俗意象是全诗的核心意象。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 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3、“床”即“窗”的通假字

4、驳以上观点床之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5、马未都先生提出观点: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 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 ”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而不是指我们现在的睡觉的床(寝具)。澄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的诗文。如果解释为我们睡的床,那么就很难看见月光。所以,用胡床更确切。

古诗观沧海经典教学设计汇总三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历史悠久,令世人瞩目,这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极为灿烂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充盈着精华与瑰宝。深邃的哲理、优美的诗情、隽永的文字像黄钟大吕在现代社会中奏出悦耳的旋律,这一切正是青少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上周五我去参加了县教育局主办的“秦晋两地,智慧联动”的“小学古诗文教学研讨会”。在这场研讨会上,我有幸倾听了山西省蒲县教研室席泽民老师和陕西西安小学刘婷老师的古诗文课,以及两位来自临汾教研室的李老师和常老师关于学习古诗文的教学方法的见解,受益匪浅,就这次培训学习到的关于古诗文的教学方法归纳如下:

按《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学习古诗文,不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对译,更不需要学生了解古诗文句式等有关古汉语知识,只要会朗读和背诵,重点词句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大概的意思。

中小学生学习古诗文重在积累,从积累中感悟,从积累中培养语感。小学生理解能力差,但记忆力特别强。所以在学习中重在读,而不在于“懂”,教师在课堂上重于指导,而不在于“讲”。学生会背不一定理解得准确,但在脑子里深深刻上烙印,使其终生受益。 2.读好古诗文。

中国人学诗向来注重背诵。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也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诵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注意眼到、口到、心到。诵读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熟读而成诵,也有利于记忆、积累和培养语感。

相对于现代文,古诗文的学习难度较大,古诗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但是,古诗文的学习同现代文的学习一样,需要从整体入手,也就是说从“文”上下功夫。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学习古诗文一定要读好,读通顺。古诗文的朗读要求: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要反复读,用不同的方法去读(范读、引读、赛读、对读等),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从读中悟情。 3.读懂古诗文。

怎样读懂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同时了解写作背景,想象画面将自己代入情境,并发扬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4.举一反三,类比学习。

我国古典古诗文灿若繁星,数不胜数,如果一首一首的慢慢学习,这样耗费的精力太多,而且不利于记忆。其实,我们可以把描写同种题材、表达同样情感或使用相同表达方式的诗歌放到一起来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加深我们的记忆,还可以在比较中更好的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学生有的可以直接体会,有的一知半解,有的要过若干年后才理解。但是,有些诗歌所描绘的内容我们却可以在生活中让学生去感受感悟。例如:春天到了,学校要组织学生去踏青,在游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春天,帮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诗歌。这何尝不是一个好的学习方式呢?总之,古诗文的教学应该紧扣语文课标的精神,其合理的教法与学法,有利于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的能力,使古诗教学生动。

古诗观沧海经典教学设计汇总四

我曾经在一所师范类大学任古汉语教师,当我在课堂上问到学生一些关于古诗词问题时,他们都显得茫然无措。我问他们你们下去看不看课本,他们的回答让我惊得目瞪口呆,两个字——没空。试想,在校读书的大学生都“没空”看这些东西,何况硬逼着苦于生计、累于仕途的人群去研读呢!其实,中国的古诗词包涵着修身立志、处世交际等多方面的知识。

在中国古词中,好些句子都告诉我们,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爱与情是无关的,更谈不到永恒。爱过就完了,不要死缠着一个苍白的情字不放,痴情的结果就是痛苦绵绵无绝期。如郑光祖写的《题情》中有两句:相思借酒消,酒醒相思到。借醉酒来忘却相思,但酒醒时相思之情又会袭来。此曲写出了一个女子无尽的烦恼。知冷知热的话向谁说,隐秘的事情向谁告?雕梁画堂、红烛高烧的美好时刻难以盼到,正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但是她思念的那个人鬼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情呢!贯云石的《金字经》也有这样的腔调,和《题情》中的女子害的是同样一种病:泪溅描金袖,不知心为谁?芳草萋萋人未归。期,一春鱼雁稀。人憔悴,愁堆八字眉。听起来邪乎,眼泪落在精美的衣裳上,还不知道为谁而哭,看来被折磨得够呛。看到芳草萋萋,醒悟了,原来是为未归的夫君而流泪,又是春又是鱼和雁,那可是一刻千金的大好时光,却不能共度。此曲意境像温庭筠的《菩萨蛮》。大概这二人都有着养情妇的生活体验,并且都了解他们的情妇生活在欲罢不能的单相思痛苦中。

汤显祖在《牡丹亭》第十二出变了个花样,脱离了思呀归呀俗气的字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是杜丽娘游园后在梦中与理想中的情人柳梦梅相会时想到的疯话。人生若像花草一样自由相恋,生死在一处,即便有什么酸辛苦楚也决不怨悔。这样的事情也就是在梦中做一做罢了,世上还有这等好事等待着她?

商挺的《潘妃曲》更是让人柔肠百折、荡气回肠:一点青灯人千里,锦字凭谁寄?雁来稀。花落东君也憔悴。投至望君回。滴尽关山多少泪。这又是一首闺怨、离情的句子。一个年轻的弃妇,坐在一点青灯之下,相思之苦怎么才能排遣?偏偏又落了个碧天无路信难通,山高水阔无寄处。看着落花,自己哀叹,在飞红万点中伤离怨别,一种空负青春的悲哀掠上心头。

看着这首古词,我想她的男人为什么要弃她而去呢?也许为了求生,但如果男人把这个女人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他绝对不会离开她的,即使此地无法生存,也得带着她一起走,算什么男人?没有责任心,这种男人根本属于无情无义之徒,不值得留恋。等他在外面栽了跟头才想到你,一旦得志不一定快活了那些女子。

白朴在《得胜乐》中对痴情的描写,雅得要命,一概避开了痴男怨女、反目夫妻的泪呀恨呀愁呀死呀等等的情感流露,只是写了几句景色,但同样让人一看就知道主人公是一个饱受情感折磨的绝望者:红日晚,残霞在,秋水共长天一色。深秋的夜晚,红霞漫天,长天尽头,远水相连。分明是一幅境界宏阔的绝妙秋景图。其实,句句关情,深深地烙上了主人公感情的印记。景色美丽而静谧得有些清冷,美丽中有一丝凄凉,那可是一种无法释怀的落寞。爱时轰轰烈烈,散时凄凄惨惨,人为是无法左右的。

再看看关汉卿的《冬》: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哪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阑人。此小令反映了一个怨妇绝望的心情:大雪纷飞,掩闭重门,令人断魂。江梅受损,人比江梅更憔悴几分。在寒风与寂寞的交织中,少妇长叹一声,发出冷落香泥碾作尘的哀叹。尽管无人问津,可她还是冒着狂风暴雪,挺着瘦弱的身躯,坚持守望,等待着情人的出现。多可怜呀!感天动地,就是铁石心肠的人也受不了这样的刺激。爱情超于一切,可爱情却又一文不值。当你接受了爱的同时也就接受了痛苦与守望。爱是不可抗拒的,要想让自己过得开心,必须看透爱这块温柔的薄纱笼罩着坚硬的痛苦与惆怅。对于那些折腰于失恋或离异者,爱不过是一种错觉。

情由爱生,人要做到无情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全心全意去爱的过程中,自己一定要提醒自己爱是有限的,假如同你相爱的人真的结了婚,爱情也未必会延续一辈子的。重要的是怀着报恩的心理善待对方、长相厮守下去,因为对方曾经给过你爱。在爱情里,快乐和痛苦一线之隔,有时候痛苦意味着珍惜与成长;而有时候痛苦会凝固成永久的伤疤。也许一段爱情是否暗藏痛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去面对。

我的读书和写作缺乏计划性,掌握的古典文学知识更是皮毛。虽然也有大致的方向,却往往“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中国的古词浩如烟海,有如银河繁星,凝结了无数前贤的血汗和智慧,赏析这些古词,领悟其中的高见和妙算,直接受惠于古老文明的深恩厚泽,我的感激之情如对天日,无以报答。中国古词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敲击在我们心头的时候,细细品味都会令人潸然泪下。

中国古词关于珍惜时间、看破世事的句子也很多。张可久在《九日》中有这样的描述: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这几句是写作者凄凉的心境。在白发丛生的暮年之际,回首一生道路,恰似夕阳西下,几只悲鸣的寒鸦,无力地飞着。

此情此景,令人垂泪。当我们容颜变老的时候,也许会不服气地问自己,我真的老了吗?昨天那个白衣绰然、婀娜翩飞的自己哪里去了?人是不经老的,我刚过了27岁的生日,眼睑下已经清晰地出现了皱纹,精神也不如以前,亲友都说我是熬夜写作酿成的恶果。有了时间也不想再出去了,只想自己呆在家里静静地看书、看电视。我确实老了,已快到而立之年了,我想到的是奋斗和未来。可我的奋斗一直回报丰厚,感谢这个时代给我的肯定与信心。

张可久没有赶上这样的好时代,他在《道情》中写道:半纸虚名,十载功夫。这首曲子写出读书人的不幸遭遇和满腹牢骚。虽然耗去了十年寒窗,只是博得一个舞文弄墨的虚名罢了。这里反映出元代社会的黑暗。元代不注重科举,而从吏中选仕,于是造成了读书人金榜题名梦想的破灭。

选仕是一种腐朽的手段,其中的猫腻堪费笔墨,有人说评奖、选仕是一面筛子,淘汰清官,选择恶棍。往往对被选者个人品格的要求是奴才般的贱皮软骨,卖笑嘴脸,搜刮百姓的狠毒心肠,处理文牍的好耐心,总之是一副丑态。关汉卿流传百世的《感天动地窦娥冤》中有一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揪心!窦娥从一个童养媳妇到一个寡妇,命运已经够悲惨,可黑暗的社会还是没有放过她,雪上加霜,使这个弱女子最终沦为法场问斩的死囚。窦娥在经历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场磨难时,她的反抗终于爆发出来。她勇敢地抨击了官场良知的泯灭和当时王法刑宪的儿戏,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至高无上的天地日月和鬼神抗争,彻底否定了权贵秩序的合理性。表明她对这个污浊社会的绝望以及与之彻底决裂的决心。

时至今日,依然有少数混入官场的败类,干着同样卑劣的勾当,令人发指。我也在一些国家机关与政府部门工作过,一些小人物对部门的“掌门人”毕恭毕敬,让“掌门人”的霸道不加掩饰地上了一个台阶。小人物不明白“掌门人”的张狂完全是由他们的卑躬屈膝、阿臾奉承和不断贿送的金钱滋养起来的。

可悲!士可杀而不可辱的刚正已经灰飞烟灭。

古往今来就有这样的说法——民不与官斗。出头的椽子先烂。屈死不告状。乔吉的《里西瑛号懒云窝有作奉和》里写道:苍天负我,我负苍天。前句揭示了元代科举不兴,仕进无途,追功逐利的黑暗现实。后句写对这种抛弃我的老天,我只能对不起它了。这两句懒神仙的悲愤呼喊,彰显了他们这些文人的豪放与悲愤共存的高旷心仪。清官如水似镜、狡官如蛇似蝎。对于不良官员来说,老百姓能有什么办法。不良官员污吏随时准备出手打出头鸟。当然,哪朝哪代都有看明世理的官员,张养浩就写下了《喜春来》:翻腾祸患千种禄,搬载忧愁四马车。浮名浮利待何如?枉干受苦,都不如三径菊四围书。虚幻的名利带来什么?罪囚名利不过白费心机,不如静心种菊、坐拥书城。当时写下此作时作者任监察御史。官僚的日子也并不好过,风险大,可能转眼就有祸患,终日忧心忡忡,像逆水行舟一样艰难度日。

做人的最好办法是降低身份,看淡名利,随心所欲地享受生活。古往今来,很多皇帝的名字也叫不出了,而一些文人豪客却永远让国人缅怀。他们生前的地位是何等的悬殊,而百年千年以后,文者流芳百世,权者销声匿迹。

当我在困惑中迷茫的时候,四川的一位行政官员为我发来一条短信:“千里修书只为墙,让其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昔日秦始皇?”

我知道这是清代康熙年间在京城为官的宋廷玉,为给家人调解与邻里因争一墙之地而引起的纠纷,写了这样一首诗。远在安微的家人读诗后,立即将墙撤后三尺。邻里一见,也无话可说,也随即将墙撤后三尺。于是,两家重新和睦相处,还给行人留下一条六尺宽的通道。

接到这条短信,我的心一下充满月影花香,生机盎然。当官也好,为民也罢,人类这个物种,赤条条来到世上,正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呕心沥血争来夺去。有的不良官员为了争夺权位,设计陷害和控制上访安排得丝丝入扣,可谓绞尽脑汁费尽心血。其实,人生不过百年,何苦用珍贵的生命去追寻短暂的虚无呢。法网灰灰,疏而不漏。弄不好还要遭牢狱之灾,甚至命丧黄泉。

陈草庵在他的《山坡羊》也有共识: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时光易逝,年老,人生之短,犹如白驹过隙,今年还是黑发少年,转瞬就会白发苍苍。青山依旧,韶华已无多。陈草庵以大自然的美好,启示人生的短暂须备加珍视,说明功名无日白头有期的道理。处世不应蝇营狗苟,劳累奔波,把宝贵的青春消磨在官场的争名夺利上。可是世上又有几人能够看破名利,清华大学有一位老教授,在给我们讲《哲学》的时候说——名利是一种无形的束缚,就像一束鲜花,不管它多美丽,只要插在花瓶里,它的生命就宣告结束。我永远不会忘却这位恩师的言传身教,我更相信常人是达不到这样境界的,犹如冰是水的结晶,达到这个转化,就要经过严酷的冬天。

我在学校教书的时候,有一位同事,她的丈夫是本校的一个体育教师,俩人不时争争吵吵,有时还要动手动脚。同事一气之下离了婚。她很快又找了一个开发房地产的大老板,这下来了个脱胎换骨大变身,每天上下班有专车接送,回去保姆伺候着,陪同老板丈夫上了几次电视台做了明星企业家节目。几年之后,我在北京的街头遇到她,从与她的谈话中我知道了她已经不上班了。她的老板丈夫给她在北京买了一套160平方米大的房子。她现在的所有工作就是等待丈夫的回来。在分别的时候,她欲言又止地问我,你知道我前夫他还好吗?我回答,我一直没见到他,我都忘了他长什么样子了。她的神色暗淡了许多。名利是能为我们带来精神上的.尊严与物质上的满足,可有的时候为了追求这些东西,失去的恰恰是生命中最重要最值得珍贵的东西。

中国的古词很是强调弘扬正气的重要性。孔子的“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因此为大丈夫”,说的就是如何做人。而文天祥《正气歌》中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岳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更是传世之绝句。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有些人总是戴着面罩。北京某杂志社的一位女编辑,每次见到我都要说一句话——嗷,宝贝,几天没见更漂亮了。后来,我亲眼见到她用同样的话和同样的语气说其他的人时,我有一种上当的感觉。这件小事虽然让我不能断定这位女编辑没有正气,至少让人感到了她的虚伪。

谈起古词中表现的昂扬正气,让我想到了一件事情。我在一所私立高中兼职的时候,那里的教师办公室都安了监控器。我每次走进校长办公室都见监控录像竟然关着,天长日久,那所学校的老师们索性对监控器视而不见,都觉得校长不过是吓唬人罢了,所以放松了警惕。但是每次校长找他们个人谈话的时候,出口便是一针见血。大家相互怀疑,胡乱猜测。当我送走一届毕业生要离开这所学校的时候问校长,您的电子眼有什么作用?又不长开。校长说,我在上班的时候从来不开,而是在下班的时候才打开。上班的时候人多,大家都在工作,下了班办公室只留下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时候,才能看出他们的称职与品行。说着他打开电脑录像,我看到办公室中下班后有打扑克的、有学生家长贿赂老师的、有男老师抓着女学生手而谈话的……

正气,在一些时候是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才能毫无遮掩地展现出来的东西,也是最私人化的东西,它直指个人的内心。孔子说:君子慎独。为什么要留心一个人的时候呢,这是不言而喻的。我的一个女同学,交了一位男朋友。这位男朋友的长相和学识很是粗鄙。但是他对我女同学百依百顺,我女同学一直没有放弃他。一日女同学睡午觉的时候,听到另一个房间好像有手机响的声音。她顿时睡意全无,来到另一个房间看到她的男友正翻看她的手机,并且怕她听见还为手机调了静音。从此,我的这位女同学彻底看透了她的男友,很快分手了。但是她的男友已经偷偷配了她房上的钥匙,打算随时入室侵盗。在只剩一人的时候,最好留个心眼。邪恶的人会利用你的信任为非作歹。

中国古词所包涵的意义深邃广博,在有限的闲暇时间里。您翻开《中国诗词》这本书,略微品读一下,也许会给你意外的发现。让你在浮躁与彷徨中领略人生的奥妙;在背运与无奈中寻觅生活的玄机。人生总有结束的时候,正如游戏总有结束的时候是一个样子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只能把人生看作一场游戏,一场只进行一次的游戏。因为除此之外,我们别无其他办法能减轻这种生命的压力。中国古词或许能让你的双眼穿透一切迷雾,双手抓到问题的根本;在遇到别人认为无法排除的阻力时,带你巧妙地化解和躲过。在吃饱、穿暖的前提下热爱中国古词吧,它能让你拥有一个多彩的生命。

古诗观沧海经典教学设计汇总五

★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赛诗)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学生根据诗意改诗,既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配乐配像)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运用古诗填词作曲这又为我们学习古诗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渠道。学生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将诗意了然于胸。]

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学生板前示范,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抄写,可默写。

[既积累了语言,又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了训练]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泳庐山诗抄下来背一背。

(课件出示作业:

(1)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办一份手抄报。可以写他的诗、词、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轶闻趣事。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3)写一写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既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课内向课外延伸,让每个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题西林壁

看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悟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观沧海经典教学设计汇总六

长歌行古诗诗意赏析

长歌行

作者: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药。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的

百川:河流。

译文

早晨,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百草道理。

大自然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