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珍贵的教科书说课稿范文(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0:35:13 页码:9
珍贵的教科书说课稿范文(通用8篇)
2023-11-18 10:35:13    小编:ZTFB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在爱情中,如何建立健康和稳定的关系,共同经营美满的婚姻和家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珍贵的教科书说课稿篇一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七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战争年代学习条件的艰苦和教科书的珍贵,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呈现一本书,问:这是什么?

学生回答。

师:对,这是我们的课本,也叫教科书。下面,老师讲一个关于教科书的故事。这个故事离现在小学生的生活比较远,那是在1947年春天,蒋介石向我陕甘宁边区实行重点进攻,延安的党中央和人民群众面临严峻的考验,各方面都非常艰苦。这个故事就是在那时发生的。

2、接着老师讲故事。

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说什么?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二、阅读、理解、感悟。

1、潜心品读,感悟内容。

师:刚才老师只是讲了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你们想自己仔细读读这个故事吗?

学生回答。

让学生打开课本,指出今天要学第20课《珍贵的教科书》,然后,板书:珍贵的教科书。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音正确。

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接读课文,要读出语气。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们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然后让学生把这个地方读一遍。

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感受最深?

学生说明原因。

2、加强朗读,突出重点。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精彩,老师也想说说老师的感受。老师觉得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最感动人。因为这体现了张指导员的高大形象和可贵精神。下面,我请一位同学读这一部分。

同学读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这一部分。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好,同学们,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可指导员却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保护了教科书,令我们感动。下面,我们一齐怀着敬佩的心情来朗读。

同学们有感情地读。

三、启发诱导,深化主题。

师:课文中张指导员牺牲时话没有说完,想想张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可能是什么?

四、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你们能给老师解答吗?

学生回答。

分小组讨论,组长记录,然后组长汇报,其他组补充。

五、拓展延伸。

师:如果你是编辑,你为什么要把这篇课文编入书中呢?

学生纷纷回答。

板书设计。

炮火连天、战争环境    。

没有……没有……没有……没有  ——学习条件艰苦。

关怀、    节省——党的关心。

完整无缺、   鲜血染红——用生命换来。

盼书——取书——用生命保护书(始终围绕教科书这一线索)。

珍贵的教科书说课稿篇二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板凳、代替、嗓门、印刷所、俯冲、轰隆、爆炸、叨念”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

目标:

1.生字词。

2.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1.“教科书”是什么?(用的课本)。

2.板书:

3.怎样才称得上“珍贵”?

(意义深刻,十分宝贵,特别好的价值大的。)。

每到开学,我们都能拿到崭新的教科书,可在那战火硝烟的年代拿到一本教科书是多难呀!今天我们要的一课所讲述的事情发生在1947年春天,蒋介石反动派为了挽救自己即将灭亡的命运,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面对强大的敌人,党中央毛主席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于3月份主动放弃了延安。延安也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让我们看看当时孩子们的条件有多艰苦吧。

听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读后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延安的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1.提出默读要求:按照“思考·练习”2的内容提示边读边想,给课文分段,

(1)明确:

第一段(第1-第4自然段)。

第二段(第5-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第10自然段)。

第四段(第11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段意概括为小标题。

明确:盼书、取书、护书、激励。

1.思考:为什么说教科书挂珍贵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边读边想。思考老师提的问题。

2.学生读课文,按要求自学。

1.指名读课文,读后正音。

2.讨论: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

3.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炮火连天:形容炮火十分猛烈。

渴望:像口渴的人要喝水那样迫切地希望得到。

亮开:本课指放开嗓门,使声音响亮。

嗓门:嗓音。

振奋人心:使人精神振作、奋发。

争先恐怕:争着向前,惟恐落后。

恨不得:表示一种强烈迫切的希望。

嘶叫:马的叫声。本课指飞机发出的尖锐刺耳的声音。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盘旋:这里指打着圈子飞行。

叨念:因惦记或想念而不断地谈起。课文指轻声反复地说。

1.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把带这些生字的句子读一读,理解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题1。

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2.各自小声读课文,读后指名口述本文所讲的故事。

3.导入  :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我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1.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读后明确: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没有书,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3.讨论。

(1)学生答:遇到困难是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没有书。

(2)学生答:没有书的困难较突出。

(3)教师问: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4)学生答:最困难的是没有书的“最”字。因为他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4.教师引读:“是啊,当时条件多艰苦啊,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5.学生练读第一自然段。想作者为什么要把当时艰苦条件和同学们克服困难写具体?

明确:突出顽强精神,衬托教科书珍贵。

7.讨论交流。

明确:渴望比希望、盼望的程度强烈,如果换成希望或盼望,说明教科书没有那么珍贵。

(2)“同学们知道这书是怎么来的吗?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省出来的!”

这段话如果不用问旬开头该怎么说?张指导员为什么要用问句开头?

明确:用设问句式引起注意。

后两句都用感叹号,表达张指导员什么心情?这又说明教科学怎么样?

明确:珍贵。

(3)“节省”是什么意思?“党中央……省出来的”又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毛主度、党中央非常关心孩子们的,甚至把孩子们用的教科书看得和中央文件同样重要,体现了下一代的殷切希望。同时也说明当时革命根据地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纸张十分缺乏,能印出教科学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些教科书确实是珍贵的。

8.练习读张指导员和“我”的对话,读出兴奋激动的感情。

有书的喜讯让孩子们无比幸福,我和张指导员去取书的途中又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明确:突出书的珍贵。

2.讨论:

(1)敌机投下炸弹以后,张指导员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我”醒来以后看到了什么?

(3)张指导员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时最惦记的是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明确:“完整无缺”的意思是一点没有损坏。可见在危险出现的一刹那,张指导员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想到的是保护那捆教科书,在他看来书比他的生命更宝贵。表现他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也表达他对下一代殷切的希望。

这里几处省略号,它们各代表什么意思?

“快卧倒……”(表示话没喊完。)。

“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表示我已昏迷。)。

“书……书……。

“你们要……好好……将来……”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将来”后面的省略表示张指导员没说完就牺牲了。)。

“张指导员,张指导员……”(表示接连不断。)。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练读。

5.小结: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身负重伤,英勇牺牲,临终还嘱咐“我”要好好。教科书上凝聚着前辈的鲜血,也寄托着他们对后代的期望。

1.指名学生读这段。

2.讨论:

(2)为什么那捆教科书和指导员没说完的话能一直激励我前进?

明确:张指导员以生命为代价保护教科书,希望我们好好,将来为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做贡献,使“我”多年来不能忘怀;每当想起就感到责任重大,必须加倍,努力工作。

3.指名学生练读第四段。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造句:

(1)振奋人心。

(2)恨不得。

(3)没有……就……。

目标:

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

学生读后,师生共同对朗读情况做出评价。(主要从有感情方面考虑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1.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

明确: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2.为什么说张指导员和我取回的教科书是?

明确:教科书的珍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来之不易,比如它是用党中央印文件省下来的纸印刷的,它是烈士用生命保护下来的;另一方面指在这捆教科书上,寄托着先烈们的期望,它将永远激励着后代好好,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1.听到有书。

2.情况紧急。

3.敌机轰炸。

4.生命垂危。

以《读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珍贵的教科书说课稿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战争年代学习条件的艰苦,了解革命前辈对下一代学习的关怀。

2.懂得省略号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代替、嗓门、印刷所、俯冲、轰隆、爆炸、叨念”等词语。

3.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教科书的珍贵,通过朗读来领会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省略号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介绍时代背景。

1.“教科书”是什么?(学习用的课本)。

3.怎样才称得上“珍贵”?

(意义深刻,十分宝贵,特别好的价值大的。)。

每到开学,我们都能拿到崭新的教科书,可在那战火硝烟的年代拿到一本教科书是多难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所讲述的事情发生在1947年春天,蒋介石反动派为了挽救自己即将灭亡的命运,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面对强大的敌人,党中央毛主席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于3月份主动放弃了延安。延安小学也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让我们看看当时孩子们的学习条件有多艰苦吧。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听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读后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延安小学的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三、默读课文,理解层次。

1.提出默读要求:按照“思考•练习”2的内容提示边读边想,给课文分段,

(1)明确:

第一段(第1-第4自然段)。

第二段(第5-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第10自然段)。

第四段(第11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段意概括为小标题。

明确:盼书、取书、护书、激励。

四、自学课文。

1.思考:为什么说教科书挂珍贵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边读边想。思考老师提的问题。

2.学生读课文,按要求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读后正音。

2.讨论: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

3.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炮火连天:形容炮火十分猛烈。

渴望:像口渴的人要喝水那样迫切地希望得到。

亮开:本课指放开嗓门,使声音响亮。

嗓门:嗓音。

振奋人心:使人精神振作、奋发。

争先恐怕:争着向前,惟恐落后。

恨不得:表示一种强烈迫切的希望。

嘶叫:马的叫声。本课指飞机发出的尖锐刺耳的声音。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盘旋:这里指打着圈子飞行。

叨念:因惦记或想念而不断地谈起。课文指轻声反复地说。

六、作业。

1.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把带这些生字的句子读一读,理解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题1。

第二课时。

一、初读课文。

放录音,提要求:

(1)听清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一想,教科书为什么是珍贵的?

(学生按要求听录音,边听边想。)。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文录音,有明确的目的。)。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轻声自由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节具体写“张指导员用生命和鲜血保护教科书的。”

(学生轻声自由读,同桌交流。)。

(让学生通过交流找到重点段。)。

用一个词语概括:(板书:护书)。

“护书”的上文写了什么?下文又写了什么?

(板书:盼书——取书——护书——爱书)。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通过讨论交流,初步理清文章脉络。)。

讲读课文重点段,指导朗读。

那么,张指导员究竟是怎样用生命来保护书的呢?(出示朗读要求)。

(学生齐读8——11节)(让学生在朗读之前有明确的目标)。

齐读后思考:这一段中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张指导员护书的呢?

出示:指导员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一动也不动。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身下,已经被鲜血染红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完整无缺”是什么意思?在句子中具体指什么?从中可以体会出什么?

(学生自由从词语手册中查找后结合文章内容加以体会,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那么朗读这句话应抓住哪些词呢?

(学生朗读,个别读,男女分开读。)。

教师引读:指导员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那捆书……已经被……。

(学生跟读)(突出句子中的重点词)。

看到书能完整无缺,“我”感到一丝欣慰,然而较多的是我对指导员的担心与心情的悲痛,所以读时语调低沉些,语速放慢些。(齐读)。

(通过教师的归纳,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朗读要求。)。

我们知道炸弹是有极大杀伤力的,然而那捆书却完整无缺地保留了下来,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看画面,想象一下,当时指导员是怎样护书的。(放投影)。

(学生自由想象,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同桌交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出示:

(1)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声喊到:“指导员,指导员……”

(2)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指名读第(1)句)(指导朗读:担心、害怕,一遍又一遍,声音越来越响)(指导后个别读,齐读)(教师及时纠正不足并加以指导,从而来理解文章内容。)。

(指名读第(2)句后指导:指导员身负重伤,身体极度虚弱,连说话也需要积蓄全身的力量,说话时断断续续不连贯)。

(学生之间互相点评,齐读)。

这两句话中,省略号分别表示了什么意思呢?

第一句:表示反复说的统一句话。

第二句:表示说话断断续续不连贯。

(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抓住课后练习理解文中的难点)。

护书之举让人感动,临终之言让人潸然泪下,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吧!

(学生自由读)。

指导员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让师生渴望的教科书受损,这一本本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的确珍贵。

(点明文章的重点“珍贵”)。

板书设计:

我们渴望。

指导员用生命换来。

珍贵的教科书说课稿篇四

时间:1947年春天。

地点:延安小学。

人物:

张指导员:也称“张老师”。

小八路:13岁,剧中称“我”。

幕启:【几把小板凳儿,一面用锅底灰刷成的黑板。黑板下放着用来代替粉笔的黄土块儿。

【几个穿着八路军军服的小八路正在从黑板上往下抄课本。

张指导员:(从舞台一侧兴高采烈的上)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有书了!

【几个正学习的小八路,高兴的又蹦又跳。

张指导员:(对几个小八路)同学们知道我们即将所有的教科书是怎么来的吗?

小八路:不知道……。

小八路:(在几个同伴的欢呼声中)张老师,快把书发给我们吧!

小八路:(几个人争抢着要去)我去!我去……。

【张指导员从争抢着要去的几个小八路中跳选出了“我”,我和张指导员兴高采烈地从舞台另一侧下。

【张指导员和我从舞台一侧背着教科书,上。

【这时候,天上传来敌人飞机的轰鸣声。突然,敌人飞机发现了背着教科书的张指导员和小八路,呼啸着向下俯冲,投下一枚重磅炸弹。

张指导员:(忙对小八路呼喊)快卧倒……(炸弹爆炸了)。

小八路:(扑到张指导员身上)指导员,指导员……。

张指导员:(微微睁开眼睛,嘴里念道着)书……书……。

小八路:(慢慢扶起张指导员)指导员,书都在这儿。走,我背你回延安小学……。

【幕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旋律起。

珍贵的教科书说课稿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板凳、代替、嗓门、印刷所、俯冲、轰隆、爆炸、叨念”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介绍时代背景。

1.“教科书”是什么?(学习用的课本)。

3.怎样才称得上“珍贵”?

(意义深刻,十分宝贵,特别好的价值大的。)。

每到开学,我们都能拿到崭新的教科书,可在那战火硝烟的年代拿到一本教科书是多难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所讲述的事情发生在1947年春天,蒋介石反动派为了挽救自己即将灭亡的命运,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面对强大的敌人,党中央毛主席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于3月份主动放弃了延安。延安小学也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让我们看看当时孩子们的学习条件有多艰苦吧。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听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读后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延安小学的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三)默读课文,理解层次。

1.提出默读要求:按照“思考·练习”2的内容提示边读边想,给课文分段,

(1)明确:

第一段(第1-第4自然段)。

第二段(第5-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第10自然段)。

第四段(第11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段意概括为小标题。

明确:盼书、取书、护书、激励。

(四)自学课文。

1.思考:为什么说教科书挂珍贵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边读边想。思考老师提的问题。

2.学生读课文,按要求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读后正音。

2.讨论: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

3.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炮火连天:形容炮火十分猛烈。

渴望:像口渴的人要喝水那样迫切地希望得到。

亮开:本课指放开嗓门,使声音响亮。

嗓门:嗓音。

振奋人心:使人精神振作、奋发。

争先恐怕:争着向前,惟恐落后。

恨不得:表示一种强烈迫切的希望。

嘶叫:马的叫声。本课指飞机发出的尖锐刺耳的声音。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盘旋:这里指打着圈子飞行。

叨念:因惦记或想念而不断地谈起。课文指轻声反复地说。

(六)作业。

1.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把带这些生字的句子读一读,理解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题1。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2.各自小声读课文,读后指名口述本文所讲的故事。

3.导入: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我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读后明确: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没有书,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3.讨论。

(1)学生答:遇到困难是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没有书。

(2)学生答:没有书的困难较突出。

(3)教师问: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4)学生答:最困难的是没有书的“最”字。因为他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4.教师引读:“是啊,当时条件多艰苦啊,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5.学生练读第一自然段。想作者为什么要把当时艰苦条件和同学们克服困难写具体?

明确:突出顽强学习精神,衬托教科书珍贵。

7.讨论交流。

明确:渴望比希望、盼望的程度强烈,如果换成希望或盼望,说明教科书没有那么珍贵。

(2)“同学们知道这书是怎么来的吗?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省出来的!”

这段话如果不用问旬开头该怎么说?张指导员为什么要用问句开头?

明确:用设问句式引起注意。

后两句都用感叹号,表达张指导员什么心情?这又说明教科学怎么样?

明确:珍贵。

(3)“节省”是什么意思?“党中央……省出来的”又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毛主度、党中央非常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甚至把孩子们用的教科书看得和中央文件同样重要,体现了下一代的殷切希望。同时也说明当时革命根据地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纸张十分缺乏,能印出教科学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些教科书确实是珍贵的。

8.练习读张指导员和“我”的对话,读出兴奋激动的感情。

(三)讲读第二段、第三段。

有书的喜讯让孩子们无比幸福,我和张指导员去取书的途中又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明确:突出书的珍贵。

2.讨论:

(1)敌机投下炸弹以后,张指导员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我”醒来以后看到了什么?

(3)张指导员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时最惦记的是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明确:“完整无缺”的意思是一点没有损坏。可见在危险出现的一刹那,张指导员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想到的是保护那捆教科书,在他看来书比他的生命更宝贵。表现他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也表达他对下一代殷切的希望。

这里几处省略号,它们各代表什么意思?

“快卧倒……”(表示话没喊完。)。

“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表示我已昏迷。)。

“书……书……。

“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将来”后面的省略表示张指导员没说完就牺牲了。)。

“张指导员,张指导员……”(表示接连不断。)。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练读。

5.小结: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身负重伤,英勇牺牲,临终还嘱咐“我”要好好学习。教科书上凝聚着前辈的鲜血,也寄托着他们对后代的期望。

(四)理解第四段课文。

1.指名学生读这段。

2.讨论:

(2)为什么那捆教科书和指导员没说完的话能一直激励我前进?

明确:张指导员以生命为代价保护教科书,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为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做贡献,使“我”多年来不能忘怀;每当想起就感到责任重大,必须加倍学习,努力工作。

3.指名学生练读第四段。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造句:

(1)振奋人心。

(2)恨不得。

(3)没有……就……。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步骤:

(一)让几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读后,师生共同对朗读情况做出评价。(主要从有感情方面考虑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二)提问。

1.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

明确: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2.为什么说张指导员和我取回的教科书是珍贵的教科书?

明确:教科书的珍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来之不易,比如它是用党中央印文件省下来的纸印刷的,它是烈士用生命保护下来的;另一方面指在这捆教科书上,寄托着先烈们的期望,它将永远激励着后代好好学习,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三)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听到有书。

2.情况紧急。

3.敌机轰炸。

4.生命垂危。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以《读“珍贵的教科书”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一.盼书 渴望。

二、取书 关怀。

三、护书 趴 压 完整无缺。

四、爱书 用生命换来。

激励我们前进。

教案点评:

对于这篇课文,因为和现在的学生相距时代比较久远,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刚开始,一定要向学生简单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或者,组织学生看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借此拉近彼此的距离。然后还是以多读书为目的,让学生反复读,在多读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本课的重难点是要让学生明白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让学生做复述故事的练习来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珍贵的教科书说课稿篇六

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板凳、代替、嗓门、印刷所、俯冲、轰隆、爆炸、叨念”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介绍时代背景。

1.“教科书”是什么?(学习用的课本)。

3.怎样才称得上“珍贵”?

(意义深刻,十分宝贵,特别好的价值大的。)。

每到开学,我们都能拿到崭新的教科书,可在那战火硝烟的年代拿到一本教科书是多难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所讲述的事情发生在1947年春天,蒋介石反动派为了挽救自己即将灭亡的命运,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面对强大的敌人,党中央毛主席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于3月份主动放弃了延安。延安小学也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让我们看看当时孩子们的学习条件有多艰苦吧。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听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读后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延安小学的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三)默读课文,理解层次。

1.提出默读要求:按照“思考·练习”2的内容提示边读边想,给课文分段,

(1)明确:

第一段(第1-第4自然段)。

第二段(第5-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第10自然段)。

第四段(第11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段意概括为小标题。

明确:盼书、取书、护书、激励。

(四)自学课文。

1.思考:为什么说教科书挂珍贵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边读边想。思考老师提的问题。

2.学生读课文,按要求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读后正音。

2.讨论: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

3.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炮火连天:形容炮火十分猛烈。

渴望:像口渴的人要喝水那样迫切地希望得到。

亮开:本课指放开嗓门,使声音响亮。

嗓门:嗓音。

振奋人心:使人精神振作、奋发。

争先恐怕:争着向前,惟恐落后。

恨不得:表示一种强烈迫切的希望。

嘶叫:马的叫声。本课指飞机发出的尖锐刺耳的声音。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盘旋:这里指打着圈子飞行。

叨念:因惦记或想念而不断地谈起。课文指轻声反复地说。

(六)作业。

1.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把带这些生字的句子读一读,理解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题1。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2.各自小声读课文,读后指名口述本文所讲的故事。

3.导入: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我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读后明确: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没有书,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3.讨论。

(1)学生答:遇到困难是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没有书。

(2)学生答:没有书的困难较突出。

(3)教师问: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4)学生答:最困难的是没有书的“最”字。因为他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4.教师引读:“是啊,当时条件多艰苦啊,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5.学生练读第一自然段。想作者为什么要把当时艰苦条件和同学们克服困难写具体?

明确:突出顽强学习精神,衬托教科书珍贵。

7.讨论交流。

明确:渴望比希望、盼望的程度强烈,如果换成希望或盼望,说明教科书没有那么珍贵。

(2)“同学们知道这书是怎么来的吗?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省出来的!”

这段话如果不用问旬开头该怎么说?张指导员为什么要用问句开头?

明确:用设问句式引起注意。

后两句都用感叹号,表达张指导员什么心情?这又说明教科学怎么样?

(3)“节省”是什么意思?“党中央……省出来的”又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毛主度、党中央非常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甚至把孩子们用的教科书看得和中央文件同样重要,体现了下一代的殷切希望。同时也说明当时革命根据地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纸张十分缺乏,能印出教科学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些教科书确实是珍贵的。

8.练习读张指导员和“我”的对话,读出兴奋激动的感情。

(三)讲读第二段、第三段。

有书的喜讯让孩子们无比幸福,我和张指导员去取书的途中又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明确:突出书的珍贵。

2.讨论:

(1)敌机投下炸弹以后,张指导员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我”醒来以后看到了什么?

(3)张指导员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时最惦记的是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明确:“完整无缺”的意思是一点没有损坏。可见在危险出现的一刹那,张指导员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想到的是保护那捆教科书,在他看来书比他的生命更宝贵。表现他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也表达他对下一代殷切的希望。

这里几处省略号,它们各代表什么意思?

“快卧倒……”(表示话没喊完。)。

“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表示我已昏迷。)。

“书……书……。

“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将来”后面的省略表示张指导员没说完就牺牲了。)。

“张指导员,张指导员……”(表示接连不断。)。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练读。

5.小结: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身负重伤,英勇牺牲,临终还嘱咐“我”要好好学习。教科书上凝聚着前辈的鲜血,也寄托着他们对后代的期望。

(四)理解第四段课文。

1.指名学生读这段。

2.讨论:

(2)为什么那捆教科书和指导员没说完的话能一直激励我前进?

珍贵的教科书说课稿篇七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从上学到现在共有几本教科书?你们的书每学期一开学就能得到一本,你们会为得不到教科书而耽心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珍贵的教科书。(板书课题)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介绍时代背景。

课文记叙的故事发生在1947年春天,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延安。党中央和毛主席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毅然于三月中旬放弃延安,以后在延安西北战场上消灭了蒋军十多万。延安小学的转移正是在胡宗南部队猖狂进攻的时候,时环境十分险恶。就是在这种险恶的条件下,延安小学的学生仍然坚持学习。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献身,指导员是怎样用他的生命和鲜血换来那些珍贵的教科书的呢?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课文。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

2.再读文,了解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珍贵的教科书说课稿篇八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板凳、代替、嗓门、印刷所、俯冲、轰隆、爆炸、叨念”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介绍时代背景。

1、“教科书”是什么?(学习用的课本)。

2、板书:

3、怎样才称得上“珍贵”?

(意义深刻,十分宝贵,特别好的价值大的。)。

每到开学,我们都能拿到崭新的教科书,可在那战火硝烟的年代拿到一本教科书是多难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课所讲述的事情发生在1947年春天,蒋介石反动派为了挽救自己即将灭亡的命运,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面对强大的敌人,党中央毛主席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于3月份主动放弃了延安。延安小学也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让我们看看当时孩子们的学习条件有多艰苦吧。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听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读后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延安小学的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三)默读课文,理解层次。

1、提出默读要求:按照“思考·练习”2的内容提示边读边想,给课文分段,

(1)明确:

第一段(第1-第4自然段)。

第二段(第5-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第10自然段)。

第四段(第11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段意概括为小标题。

明确:盼书、取书、护书、激励。

(四)自学课文。

1、思考:为什么说教科书挂珍贵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边读边想。思考老师提的问题。

2、学生读课文,按要求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读后正音。

2、讨论: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

3、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炮火连天:形容炮火十分猛烈。

渴望:像口渴的人要喝水那样迫切地希望得到。

亮开:本课指放开嗓门,使声音响亮。

嗓门:嗓音。

振奋人心:使人精神振作、奋发。

争先恐怕:争着向前,惟恐落后。

恨不得:表示一种强烈迫切的希望。

嘶叫:马的叫声。本课指飞机发出的尖锐刺耳的声音。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盘旋:这里指打着圈子飞行。

叨念:因惦记或想念而不断地谈起。课文指轻声反复地说。

(六)作业。

1、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把带这些生字的句子读一读,理解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题1。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2、各自小声读课文,读后指名口述本文所讲的故事。

3、导入: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我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读后明确: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没有书,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3、讨论。

(1)学生答:遇到困难是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没有书。

(2)学生答:没有书的困难较突出。

(3)教师问: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4)学生答:最困难的是没有书的“最”字。因为他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4、教师引读:“是啊,当时条件多艰苦啊,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5、学生练读第一自然段。想作者为什么要把当时艰苦条件和同学们克服困难写具体?

明确:突出顽强学习精神,衬托教科书珍贵。

7、讨论交流。

明确:渴望比希望、盼望的程度强烈,如果换成希望或盼望,说明教科书没有那么珍贵。

(2)“同学们知道这书是怎么来的吗?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省出来的!”

这段话如果不用问旬开头该怎么说?张指导员为什么要用问句开头?

明确:用设问句式引起注意。

后两句都用感叹号,表达张指导员什么心情?这又说明教科学怎么样?

明确:珍贵。

(3)“节省”是什么意思?“党中央……省出来的”又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毛主席、党中央非常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甚至把孩子们用的教科书看得和中央文件同样重要,体现了下一代的殷切希望。同时也说明当时革命根据地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纸张十分缺乏,能印出教科学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些教科书确实是珍贵的。

8、练习读张指导员和“我”的对话,读出兴奋激动的感情。

(三)讲读第二段、第三段。

有书的喜讯让孩子们无比幸福,我和张指导员去取书的途中又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明确:突出书的珍贵。

2、讨论:

(1)敌机投下炸弹以后,张指导员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我”醒来以后看到了什么?

(3)张指导员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时最惦记的是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明确:“完整无缺”的意思是一点没有损坏。可见在危险出现的一刹那,张指导员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想到的是保护那捆教科书,在他看来书比他的生命更宝贵。表现他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也表达他对下一代殷切的希望。

这里几处省略号,它们各代表什么意思?

“快卧倒……”(表示话没喊完。)。

“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表示我已昏迷。)。

“书……书……。

“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将来”后面的省略表示张指导员没说完就牺牲了。)。

“张指导员,张指导员……”(表示接连不断。)。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练读。

5、小结: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身负重伤,英勇牺牲,临终还嘱咐“我”要好好学习。教科书上凝聚着前辈的鲜血,也寄托着他们对后代的期望。

(四)理解第四段课文。

1、指名学生读这段。

2、讨论:

(2)为什么那捆教科书和指导员没说完的话能一直激励我前进?

明确:张指导员以生命为代价保护教科书,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为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做贡献,使“我”多年来不能忘怀;每当想起就感到责任重大,必须加倍学习,努力工作。

3、指名学生练读第四段。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造句:

(1)振奋人心。

(2)恨不得。

(3)没有……就……。

学习目标:

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步骤:

(一)让几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读后,师生共同对朗读情况做出评价。(主要从有感情方面考虑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二)提问。

1、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

明确: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2、为什么说张指导员和我取回的教科书是?

明确:教科书的珍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来之不易,比如它是用党中央印文件省下来的纸印刷的,它是烈士用生命保护下来的;另一方面指在这捆教科书上,寄托着先烈们的期望,它将永远激励着后代好好学习,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三)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听到有书。

2、情况紧急。

3、敌机轰炸。

4、生命垂危。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以《读“”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5

一、盼书渴望。

二、取书关怀。

三、护书趴压完整无缺。

四、爱书用生命换来。

激励我们前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