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精选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1:20:49 页码:7
最新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精选16篇)
2023-11-23 11:20:49    小编:ZTFB

环境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关注并总结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总结的写作需要考虑读者的背景和需求。我们可以从这些总结范文中汲取灵感和启示,以便更好地进行自己的总结写作。

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一

明朝正德年间,湖北蘄春县有一小伙子,父母双亡,家中又无其他亲眷,他心灰意冷,打算避开尘世到深山中隐居,一生不再踏入世俗之中!他来到了庐山无极峰。这里山势险要陡峭,人迹罕至,古老的森林遮天蔽日连绵不绝,正是隐居的好去处!

小伙子在山腰找了一个小山洞,打扫干净以后又在洞外平整处开垦出三亩土地,以备开春种一些果蔬粮食,以自给自足。

一日他在山中闲游,走到一小溪边,他喝了几口清甜的溪水然后又洗了洗脸,坐在溪边休息。这时他身后一条花斑巨蟒悄无声息地游走过来了,一下就扑倒缠住了他,然后越缠越紧,小伙子根本挣扎不了,他想:“今天我要死在这条大蛇嘴里了!”

就在小伙子渐渐失去意识的时候,他突然看见眼前一闪,一位红衣少女出现在他们面前!

那少女喝道:“孽畜,还不走开,作死吗!”

小伙子突然感到身子一松,那条巨蟒竟悄悄地溜走了!

小伙子缓了一缓,起身拜谢那少女:“多谢姑娘救命之恩,小子终生不忘!”

那少女吃吃发笑,说道:“你是谁?在这里干什么?”

小伙子答道:“我姓李,家人都叫我‘东璧’,只因我如今父母双亡,俗世再也无牵无挂,便来此隐居,不想遇到了蟒蛇,又被姑娘救了,小子感激不尽!”

那少女笑道:“我叫‘香雪’,也住在山中,你以后就叫我姐姐吧!”

李东璧大喜,跪拜下去:“小弟拜见香雪姐姐!”

那少女也很高兴,吃吃而笑,说道:“起来吧,笨小子!”

从此那少女时常到李东璧这里来坐一坐,每次来都带一些珍奇的果蔬给他吃,这些果蔬都是他以前见所未见的!李东璧有时问香雪:“姐姐住在哪里?为何总是独自来往?”那少女总是笑而不答!

一日香雪对李东璧说:“我略懂相人,看你面相你聪颖沉稳,心有所长,你若钻研医道定会名垂青史的!”

东璧说道:“我略通文墨,对医药虽有兴趣,但是从未认真学过,又无名师指点,哪里就能名垂青史了!”

香雪正色道:“我懂一些药草之理,明日起我就教你,你要用心学记!”

东璧允诺。

次日晨起,香雪就带着李东璧在深山老林中游历,每见到一种可用的药草香雪必详细向李东壁讲解它的“名称、性状、习性、功能、所对何症以及各种细微的用法变化,”李东璧则是采集标本用心地学习,回洞以后细心的整理复习!

时光飞逝,两年很快过去了。

一日香雪对东璧说:“小弟跟我学习了两年有余,你天资聪颖,世间的药草之理已经有所成,绝非那些凡间的庸医可比,你下山去吧,在人间悬壶济世,造福苍生,万古留名岂不是好!再说,大隐隐于心,这才是你的宿命和正道!你走吧!”

李东璧恋恋不舍,想要说什么又不知从何说起,只是心中难过!

香雪对他说:“你一直问我家住哪里,为什么自己一个人,现在我告诉你,她一指前边最陡峭的那座山峰说道,我其实是一枝花妖,我就长在那里的山腰上!”说毕她轻轻咬破了自己的一根手指,突然间满山的异香!

香雪接着说到:“我本名叫‘香血花’,体内汁液清澈鲜红,只要流出一点来就有奇香!现在我都告诉你了,我们的缘分也尽了!”

李东壁想着“缘分尽了”这四个字,不禁痛哭失声!

香雪轻声说道:“小弟不要悲伤,冥冥中自有定数!我走了!”说罢转身离去,消失在山林间!

李东壁悲伤不已,含泪收拾妥当也下山去了!

从此李东壁走遍了山川河流,遍寻药草,考古证今,穷究药理,而且走到哪里都给当地的百姓医治疾病。后来他又整理汇编了一部关于药草的医书——《本草纲目》,他成了我国一位了不起的医学巨匠,他的名字真的走进了中国历史!

虽然“香血花”有美容养颜,养血安神增香的功用,对女子大有益处,但是在李东璧编纂本草纲目时犹豫再三还是没有将香血花收录进来,他害怕采摘草药的人伤害了香雪姐姐!从此后世间再也没人识得香雪花到底是什么样子了!

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二

淄川,蒲松龄的故乡,坐落在今山东省第二大高峰鲁山脚下。这里丘陵起伏,群山环抱,雨量充足,气候宜人,很适宜各种野生动植物的生长。在淄川的东南部,有一个村叫月牙村,这里山清水秀,不但村名好听,而且人长得也漂亮。

话说解放前这村里有一户李姓人家,主人叫李皓,三十多岁,高挑个儿,四方大脸,浓眉大眼,是典型的善良人家之后,妻子张氏更是娇媚俊俏,善良能干,他们可算是郎才女貌。同乡亲们一样,他们也是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生活。膝下有一子一女,儿子已九岁了,小女刚满两岁,一家人生活的其乐融融。

天有不测风云,这年春天,其子小杏林腿上起了一个狼癍疮,有点化脓了,疼得直哭。李皓就带着小杏林,到离村有十几里路外的一个村庄去看。据说那里有一个老中医,专门看这种病。在那里,老中医抬眼看了看放在桌子上的礼物,略微问了一下病情,就叫手下把浓给挤了出来,随后把药给上上了,说是过几天再来。回来后小杏林一点好转也没有,反而疼得越狠了,肿得也越厉害了。无奈,过几天带着礼物再去,老中医同样先看看礼物,再给下药,回来同样不管事。就这样来回折腾了五、六趟,直到老中医认为礼物够多了,他才真正给你下药治病呢。其实,这种病下一次药就够了,他非得让你跑上五、六趟,把钱全部花上,你说可恶不可恶。

这件事后,李皓越想越觉得老中医也太缺德了,他这是认为老百姓缺少医药知识,在有意识的糊弄老百姓,赚昧心钱。山区里一直缺医少药的,现在这十里八村的只有这么一个医生,得坑害多少老百姓啊。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外出学医,将来好给乡亲们解除痛苦。妻子张氏坚决支持丈夫想学医的想法,没过几天就送丈夫远去了。

李皓不知经过了多少曲折,最后在离家几百里外的一个小山村安顿下来了。这里有一户行医人家,一家人心地善良,李皓在那里除了帮着干些杂活以外,就是勤勤恳恳,夜以继日的跟着老师学习些中医知识。经过近两年的时间,他就基本上能够独立看病了。思乡心切,老先生又把家传的几个中医秘方传授给了他,把一些治疗疑难杂症的办法一一教给了他,他就告别了老先生,又回到了他的故乡。

回来后他没有急着给人看病,他到山上采集了各种各样的中草药,按照老先生教的,进行比对、熬制,熬好的中药自己先喝,有时妻子主动替他试喝,制出来的膏药自己先贴,或先在自己孩子身上试帖,直到自己认为很放心了,才渐渐得给周围的乡亲们看病。乡亲们有点头疼脑热的,从他这里包上点药,回去熬熬喝了就好了。身上长个疖子疮啊什么的,来他这里,他把浓给挤出来,用纸把药卷好捻起来,慢慢的续到疖子里边,把早已熬制好的膏药用火烤一烤,慢慢的揭开,趁热贴到疮口上,很快疖子就会慢慢的消肿。过几天,再把膏药揭下,把纸捻子抽出来,在疮口处再敷上点药,再重新贴上一块膏药,疮口很快就会痊愈的。

这样一来,李皓的名声越来越大,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有个头疼脑热的都喜欢到他这里来看看。他看病从来不收钱的,药是从山上采来的,膏药是自己熬制的,就是为乡亲们图个方便。自己有地,种的粮食尽够吃的,根本不用再收钱。可是这样病人来的多了,地里的活也就真有点顾不大上了,乡亲们就偷偷的帮着他干,宁愿自己的晚种晚收几天,也先给他种上,先给他收了。为此,他甚是过意不去,他就更加钻研到他的中医研究中去了,就是为了更好的报答乡亲们。

有一天,从外边来了两个年轻人,怪里怪气的,声称自己有腿伤,说是自己在上山砍柴的时候砍的,李皓打开一看,已经有点腐烂了,就赶紧把他们的烂肉清除掉,里边用上药,外边再把膏药贴上,然后给他抓了点消肿的草药,两个人千恩万谢的走了。过了几天,这两个人又一瘸一拐的来了,腿上的疮口不但没好,而且肿得越来越厉害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正常的下药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李皓把他老师教给他的一个秘方给用上了。没过几天,这两个人又来了,而且疼得更加厉害。就这样一次次用药,一次比一次疼得更厉害,李皓把老师教的所有秘方以及处理疑难杂症的方法都用上了,就是不管事。本来是一点小伤口,现在治成了这个样,这可怎么办?这两个人成天在这里不走,坐在院子里,妻子张氏还得好好伺候他们吃饭。一有来找李皓看病的,他俩就抹起大腿来让人家看,说是李皓是怎样把他俩的腿治成这个样子的,要是再治不好啊,就要到县里去告他什么的。

看到他们两个人的样子,乡亲们也不太敢再找李皓来看病了。李皓自己也犯难了,看了这么长时间的病,这还是头一次,做医生的,没有比治不好病人的病没有脸面的,他心想看来自己的医术还没学透。趁着这几天家里来的病人很少,他就让妻子把这两个病人好吃好喝的伺候着,他心急如焚的去找他的老师去了。

听李皓这么一说,老师明白了。老师说当年他拜师学艺时,曾经有那么一位师弟,为人聪明,但心术不正,曾一时骗过了他心地善良的师父,差点把他招为上门女婿,幸亏师傅发现及时,才没有酿成大错。那时候师父常常给他开小灶,讲一些药理知识,他以为在这里已没啥可学了,就在一天晚上偷拿了师父的许多秘方跑了,到处坑骗钱财。后来听说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又回了他的老家,就在你们淄川县一带。没想到这小子又在你们那一带祸害开了。

原来老师的这个小师弟偷了师父的一些秘方,其中有一个秘方叫"欲擒故纵"法,就是在治好某种病之前,使上药,使其它细菌与这种病菌完全的隔绝,只让这种病菌快速的繁殖,到一定程度后,迅速用上师父研制的一种特殊的药面,这种病菌的营养源即可就会被中断,这种病菌就会迅速死去,病情马上就会得到好转。没想到这小子把这种秘方用到了歪门邪道上,这一定是他听说你抢了他的买卖,找上人用这种方法来为难你的。老师说,会这种方法的,现在世上就只有老师和他两人了,这种方法危害太大,他用上这种方法,病菌周围就像围上了铜墙铁壁一样,再好的药也渗透不进去,自然也就治不好了,看来这种方法不能再向下传了。说完,老师给了他几包药面,如此这般的嘱咐了一番,李皓就迅速的带着药面回来了。

回到家,这两个病人还在,疼得呲牙咧嘴的,李皓迅速地把两人的脓水挤了出来,把这种白药面敷了上去,当天这两人的疼痛就减轻了,红肿消了一圈,第二天疼痛全无,已看不出肿大来了,李皓又给他俩敷上了些药,贴上了膏药,包上了点消肿的中药,并给了些银两,作为对他们的补偿,准备送他们上路。他告诉他们,如果感觉疼痛的话,可以随时再来找他。

这两个人不顾腿上有伤,扑通一声给他跪了下去。两个人说,这都是他们那缺德的师傅让他们来的,师傅那边这段时间病人越来越少,一打听才知道都到你这边来了,师傅才用了这个狠招,把我们俩的大腿割开,撒上药,让我们两个来让你治,师傅说我们两个这腿,只要撒上了他这药,就算封闭起来了,别的药甭想进入,只能是越治越厉害,是不会治好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他才能治好我们俩的腿。他让我们俩长期在您这里住着吃喝,再闹腾闹腾,目的就是搅你的生意。现在看来,你开药铺也不是为了挣钱,不像我们的师傅那样坑人钱财。您不但把我们俩的腿治好了,而且人品又好,师傅,您就收下我们吧,我们俩愿跟着您,给您做牛做马,好好学艺,好好学习做人的道理。说完后两个人长跪不起。李皓说,各人自走各人的路,你们的师傅做得太过分了,希望他以后还得把握好分寸,干我们这一行,治病救人才是根本。我自己还没学好,怎还敢收徒弟?还是快快请起吧,两个人只好又回到了他那个师傅那里。

从这以后,再也没有人上门难为过李皓。以后他又八方求艺,遍访名医,刻苦钻研,先后研制了治疗各种疮疖,腰腿疼痛,关节炎,坐骨神经疼痛的.膏药,为乡亲们解除了许多痛苦,逐渐成为了当地家喻户晓的一代名中医。

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三

鲁迅,我们大家都认识,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但是早年鲁迅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

一天,在上课时,教师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刀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然后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

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于是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开始拯救国人灵魂的生涯!正像鲁迅所说:“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所以鲁迅下定决心要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

如果说在近代史上有谁对中国文化最为反对,那无疑是鲁迅。他在给青年推荐书本的时候,没有推荐一本中国古人的书。他极力批判中国文化,以至要求全盘抛弃,而他却深受中国文化熏陶,难道是他不热爱自己的祖国,不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吗?不是,正是他深爱自己的祖国,深为民族的落后而痛苦,才如此痛恨民族的文化,爱之深则恨之切,这是一种怎样的悲伤啊。他终身以批判中华文化,唤醒民族精神为已任,现在,他的梦想已经实现,中华文明仿佛凤凰涅磐,已经浴火重生。

我想,他是无所谓被人遗忘的,他的生命是燃烧给这个民族的,他本不是为了供后人瞻仰。他没有留下一部长篇小说,也没有留下一篇真善美的巨著,他没有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看整个世界,他只是站在了民族的高度看这个国家。他不要一篇长文,他只要充满战斗性的杂文;他不要歌颂真善美,他只要批判与尖锐;他说,我绝不妥协,一个也不宽容,在受伤的时候,他远离人群,像一只孤独的狼,默默舔干身上的伤痕。

或许他确实是应该走了,他的孤愤已不适合这个时代,这个人为了民族的未来已经付出了太多,付出了同时代人的不理解,付出了他的才华,本来以他的才华,应该不仅仅是被中国人所记忆。可是今天,这个他深爱的民族也要忘记他了,因为这个民族已经不再需要批判,今天这个民族已经站起来了,他需要赞扬和惊叹,他需要传统的力量以支撑他的尊严!

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

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四

有一个小贩,叫三义,除夕夜在街上叫卖鞭炮时遇到一鬼。鬼想吓死他,脑袋一晃变得比脸盆还大。三义胆大机智,立即撑开伞遮住脸不断转动。鬼不能胜,又立即发出凄厉的叫声恐吓他。三义也扯开嗓子喊,清脆的叫买声又压过了鬼。鬼一弓腰,身体立即变得很高;三义脱下草鞋,两手轮流上抛,形如流星,超过了鬼头。鬼气极,露出獠牙,吐出舌头;三义摸出一个花炮,一端含在口中,一段引线点燃,立刻万点金星从他口中喷出。鬼看了口瞪目呆,表示服输,愿拜三义为师。三义暗喜,便摸出一个大爆竹,命鬼咬住,三义点燃引线,只听一声巨响,鬼被炸成一滩黑水。

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五

从古到今,有很多关于。

感恩。

的故事,那么古代的感恩故事都有哪些呢?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感恩古代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

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

读书。

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前者讲春秋时期一个士大夫在其父死后,没有将其父的爱妾陪葬,而是令其自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在该士大夫一敌人的一次战争中,将战场地上野草缠成乱结,导致恩人的敌手因脚步被袢而被擒报答了对方的恩情;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舜有个弟弟叫象,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后人有诗赞曰: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县,有个姓陈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亲至孝,名遍四方。他奉侍双亲,温顺孝敬,从来不让父母心中有忧虑之念。偶遇父母有病,则衣不解带,日夜陪床服侍,亲自做汤熬药。二老逝去后,陈侃悲痛欲绝,真正做到了“事生尽力,事死尽思”的圣人垂训。他的孝行被整个家族引为典范。所以后代子孙人人效法,尊老爱幼,兄弟。

团结。

夫妇和睦妯娌相亲。以后陈氏家族五代同堂传为佳话.宋皇树坊旌表赐额曰:“孝门陈君”百姓则称其为“陈孝门”。后人有诗赞曰;至孝事亲世颂扬子孙代代仰遗芳;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动枫宸诏表彰。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

勤奋。

时间。

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诗云: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弟兄争奉酒甘旨,纯孝妯娌浑归贤。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因此世人有诗颂曰: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

2

页,当前第。

1

1

2

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六

某生家贫,向亲友借贷,均被拒绝。中举后,亲友纷纷前来巴结,趋之若鹜。书生感慨万千,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年,科举头、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七

“大医精诚。”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贼。”

“医家有割股之心,安得有轻忽人命者哉?”――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八

清末民初,融城望河街上有间小小的中医诊堂,坐堂大夫是位盲人,叫李进光。进光的父亲是融城小有名气的中医。进光小时候就随父亲学医,他虽双目失明,却十分聪慧,每次遇到熟悉的病人,父亲就让他先试诊。每当小进光有模有样地端坐着把脉时,病人就会呵呵地笑问:“进光,说说看,我得了什么病?”

几年后,一些老主顾进诊堂门就先喊:“进光,来帮我把把脉。”进光就摸索着坐上父亲那张老旧的圈椅,拉过病人的手,手指按在脉上,沉思一会儿,再询问几句,便说道:“开两服药试试。”然后进光霍地起身,摸到药柜前,摊开几张粗纸,“啪啪”拉开几个小药箱,左右开弓,犹如厨师配菜一般,再用紗线迅速捆好药材,说声“好了”就将药一包包地投到病人的怀里。那熟练的样子,根本不像是个盲人。渐渐地,融城人都知道,望河街上有个年轻的盲人大夫。

这年初冬,进光年过古稀的父亲突发急症,不几日就去世了。进光开始独自操持诊堂。没了父亲的名声,光顾的病人明显少了,来的也多是熟悉的穷街坊。好在进光尚未娶亲,只需赡养老母,日子勉强还过得去。

一天黄昏,进光正要关门,忽听得门外传来急促的叫声:“进光兄弟,等一等!”说话间,一对四十来岁的夫妇走进了诊堂。

“噢,是六哥啊,怎么了?哪里不舒服?”进光听出是干苦力为生的张老六的声音,于是问道。

张老六搓着手说:“我没病,是你嫂子又怀上了。”

“恭喜恭喜!”进光连忙抱拳作揖。

张老六喘着粗气说:“喜什么,愁死人了,娃儿都快凑成一桌了,再生可怎么养啊?”

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九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

母亲。

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有诗颂曰: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

生活。

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有诗颂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元代,有个叫孙抑的人,家住山西洪洞县。武宗年间,考上了进士,官为刑部郎中。但因对朝廷不满,所以辞去官,回去尽力孝奉父母。这时家乡兵荒马乱,强盗四起,就想带双亲往南阳逃避。途中遇贼兵拦路。因势单力弱,很难保护二亲,于是就毅然决定先护送母亲脱险。父亲在后面被擒。孙抑誓死要救出父亲,安顿好母亲后,不顾艰难险阻,只身进入土匪巢中,但终因寡不敌众,反被捉拿。孙抑涕泣哀求,释放他的父亲。匪首看他是个孝子,很受感动,于是就把他的父亲释放了。有诗赞曰:文人遇贼似临渊,求释老亲泣涕连。贼感孝诚遂许放,全家安返乐团圆。

公元前220xx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赛用芦花絮。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有诗赞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2

页,当前第。

2

1

2

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十

华伦是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从小就刻苦钻研学问,精通各种经书,尤其喜爱研究医学和养生的方法。后来他去徐州游学,拜名医为师,再加上自己不断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渊博的医学知识。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和针灸科等,华佗样样精通,外科医术尤其高明,因而后世尊称他为外科的祖师。

华佗诊病极其准确。一次,有两个官员闹头疼发热,先后找华佗看病。经华佗问明病情,给一个开了泻药,另个开了发汗药。有人在旁边看华佗开药方,问他为什么病情相同,用药却不一样。华佗说:“这种病表面看来一样,其实不同。前一个病在内部,该服泻药;后一个只是受点外感,所以让他发发汗就好了。”这两人回去服药后,果然是药到病除。

有一次,华佗在路上遇见一位患咽喉阻塞的病人,吃不下东西,正乘车去医治。病人呻吟着十分痛苦。华佗走上前去仔细诊视了病人,然后对他说:“你向路旁卖饼人家要三两萍齑,加半碗酸醋,调好后吃下去,病自然会好。”病人按他的话,吃了萍齑和醋,立即吐出一条长长的寄生虫,而且病马上就好了。

还有一次,一个太守生了病,他日不思饮食,夜不能成寐,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治好。华佗给太守诊过脉以后,认为是胸中淤血所致,这种病只有让病人发怒,才能治好。于是,他故意向病人索取很贵的诊费,却拖拖拉拉不认真给他开方抓药,过了几天,竟不告而别,还留下一封信骂太守得了病是自作自受。太守果然大怒,立刻派人追捕华佗。太守的儿子知道华佗的用意,暗暗叮嘱家人不要去抓华佗。太守听说抓不到华佗,更加怒气冲天,一气之下,呕出几口黑血。不想这一呕,顿觉神清气爽,不一会儿便向家人索要酒食,有滋有味地吃喝起来。

华佗不仅能治一些疑难杂症,还善于做开刀手术。他配制一种麻醉剂叫麻沸散。有个病人患肚痛病,痛得厉害,经过十多天,胡须眉毛全脱落下来。华佗诊断后说:“这是脾脏溃烂了,得赶快开腹治疗。”华佗让病人服了麻沸散,打开腹腔,把坏死的脾脏切除,再缝好创口,敷上药膏。过了四五天,创口愈合,一个月内便康复了。

注: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十一

提起舌战群儒来,人们都会想到公元2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在东吴的一场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的精彩辩论。《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在此情势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与高超的语言技巧,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口”下败将,并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

其实,早在289年前的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就上演过一次十分精彩的舌战群儒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桑弘羊以三寸不烂之舌力挫群儒,成为史上第一个舌战群儒的牛人。

桑弘羊(前152年~前80年),是洛阳有名的大富豪桑家的公子。桑家是洛阳首富,桑弘羊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少年时代,他就“以心计”,而不用筹码(当时一般商人用竹制成的筹码进行运算)进行运算而享有盛名。十三岁就担任了侍中,开始在汉武帝身边侍御。三十三岁时,与东郭咸阳、孔仅“三人言利析秋毫”,对经济的分析十分深刻,从而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到了公元前1,孔仅升为大农令,桑弘羊接替他担任大农丞,掌管会计事务。元封元年(前1),桑弘羊成为搜粟都尉,同时兼任大农令,掌管全国的租税财政。汉武帝末年任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仍兼管财政,一直到汉昭帝元凤元年(前80年)被杀为止。

桑弘羊一生从政六十年,早年在宫中担任侍中时,就对汉武帝的经济政策决策有所影响,后来直接掌管财经大权长达三十年,在西汉社会经济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汉武帝经济改革的绝大部分措施都是由桑弘羊提出并负责具体实施的,他以商人一样的经济头脑,推行了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开创了均输平准、统一了货币体制,改革了财政机构,解决了汉王朝所面临的财政危机。《史记》和《汉书》虽然都因为桑弘羊的商人出身,未给他立传,但却都不得不承认他“为国兴大利”,达到了“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理想境界。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达到鼎盛,创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这都离不开桑弘羊改善政府财政的功劳。汉武帝能成就一代文治武功,也离不开桑弘羊组织的雄厚财政的支持。郭沫若评价说:“两千多年前就有桑弘羊这样有魄力的伟大财政家,应该说是值得惊异的。”

公元前87年汉武帝临终前,遗命八岁的小儿子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同时托命大将军大司马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五人共同辅政。五个人中,金日磾早死,田千秋为人圆滑中庸,遇事不表态,而桑弘羊和上官桀一起反对霍光独揽大权,这样就在政府中出现了两个政治集团的斗争。霍光为了打倒长期执掌财经大权的桑弘羊,就从他赖以起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开刀,力促召开“盐铁会议”,希望借此为反对桑弘羊制造社会民意舆论。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各郡国身份为“文学”、“贤良”的儒生,代表民间向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及其下属丞相长史和御史质询当时的经济政策,称为“盐铁会议”。

会议一开始,一位人称茂陵唐生(家住茂陵)的儒生率先发难:“我是来替老百姓说话的。自从国家实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后,老百姓可苦啦!这简直就是与民争利,闹得国富民穷,如此政策早该废除了。”话音刚落,另一个儒生就站起来侃侃而谈:“孔夫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要推广道德,提倡仁义,反对重利轻德而舍本求末。如此则人们就会老实听话,国家的财用自然就会充足。”

桑弘羊反击了。他说:“刚才说话的这两个人,我看是游手好闲、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寄生虫。你们叫嚣国富民穷,好像是为民请命,其实不过是为豪强势力和工商大贾请命。如果取消了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得到好处的只会是这些人,国家的利益就要受到损害,老百姓才真正要受苦。你们要反对的是中央集权制,你们要的是分裂之权,割据之权,这是绝对办不到的。至于说到推广道德,提倡仁义,这些腐朽的说教是根本不能治国的。”

反击都切中了要害,儒生们都傻眼了。这时,他们的主帅、谏议大夫杜延年亲自出马,他将话题转向了反对和匈奴作战的问题上来:“古时候重视道德,轻视用兵打仗。孔子云:远方的敌人不服,就用德政感化他们,使他们归服。现在放弃道德而滥用武力,就是劳民伤财。”

在座的众儒生七嘴八舌纷纷附和,一个叫万生的儒生说:“对匈奴的战争不能再打下去了,战争的结果只能是民不聊生。还是罢兵休战交好为上策”。

桑弘羊痛斥道:“匈奴侵扰成性,百约百叛,对言而无信的顽敌,只能诉诸武力。汉武帝时代,就用盐铁官营的收益,修筑工事,加强防务,兴义兵以诛强暴,保护了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现在我们必须沿袭武帝的政策,加强军备。你们所说的拿金钱美女去交好匈奴的做法很无耻,这又算什么道德呢?”

对方又抬出孔子来继续进攻,桑弘羊道:“诸生阘茸无行,多言而不用,情貌不相副。若穿窬之盗,自古而患之。是孔丘斥逐于鲁君,曾不用于世也。何者?以其首摄多端,迂时而不要也。故秦王燔去其术而不行,坑之渭中而不用。”在桑弘羊的眼里,儒生们只知夸夸其谈而不切实际,表里不一,就像那些鸡鸣狗盗之徒一样,自古以来就是祸害。因此鲁国国君将孔丘驱逐,弃之不用,就因为他首鼠两端,貌似圆滑其实迂腐,并没有切合实际的主张。所以秦始皇才烧掉儒生们的着作而使其言论不得传播,宁愿将他们活埋也不任用。桑弘羊还指责他们是“饰虚言以乱实,道古以害今”,妄图改变汉武帝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路线。

辩论进行了很长的时间,桑弘羊舌战群儒,一人大战60多名儒生,且在辩论中一直占上风,使贤良文学们“恧然不能自解”。

这次会议,由于桑弘羊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仅废除了酒类专卖,盐铁仍由朝廷专利,其他的政策也得以继续施行。关于桑弘羊的死因,《汉书?食货志》是这样记载的:“弘羊自以为国兴大利,伐其功,欲为子弟得官,怨望大将军霍光,遂与上官桀等谋反,诛灭。”笔者认为,这个看法不免偏颇,事情远未如此简单。因为桑弘羊的才干远在霍光之上,而其时独揽朝廷大权的霍光一直视其为眼中钉。精明能干的桑弘羊一死,就只剩了老迈的丞相田千秋(已经老得不得不特许他坐车上朝),田千秋万事只求自保,因而,朝臣再也没有人能挑战大司马霍光的权力。桑弘羊只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是古代宫廷斗争中的众多悲剧中的一个而已。

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十二

高校本科毕业生需要撰写毕业论文,但是等到四年级才着手教学生写毕业论文的方法似乎过迟。中文系的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程序不同于理科生,他们得熟练地运用各种方法搜集充分的资料并加以运用才能写出一定质量的论文。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以至于许多学生面对毕业论文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指导教师得从零教起,费时费力,效果却不好。因此,建议在平时的古代文学课及相关课程讲授中就渗透毕业论文写作技巧,并予以训练。

开始上古代文学课时,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古代文学研究观,使他们明确正确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就明确了这一观点。他说:“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文学史著作应立足于文学本位,重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文学史研究有几个层面,最外围的是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第三个层面是文学作品,这才是文学史的核心。”[1]这虽说的是文学史的研究,对于古代文学其他方面的研究亦是如此。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作家作品,这是文学的核心内容。其中,作家的生平思想,生活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就是史的内容。看来文学研究的第一个方法是文史结合。

第二个方法是文学与文论相结合,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文学的发展史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共同推进的历史。由此看来,文学研究就注定了不能离开文学理论的命运。古代文学的研究尤是如此,古代的文学批评者生活的年代比较接近于创作者的年代,在思想与文化素养上也相近,因此其批评也比较接近作家作品原始风貌,值得借鉴。

第三个方法是文学与文献的结合。这主要表现在检索文献资料方面,这是搜集资料的基本功。因此,古代文献课也肩负着教授学生辨别、检索、搜集文献资料的任务,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文献上的基础。

如在讲析曹操的作品时,教师就可以贯穿文学研究中文本为本位原则,文学与历史、文献、文论相结合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研究作品,论证作家风貌、作品风格。

首先,运用文献检索法查阅曹操作品集,挑选代表作反复研读,感受作品的题材内容与基本风格。如其代表作《短歌行》,应该围绕曹操诗歌的古直悲凉来分析它。古直:古朴直接。这表现四个方面:一是体裁为乐府诗,音乐古朴;二是语言形式为四言诗;三是抒发感情直接;四是比兴手法明显。悲凉:本诗抒发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与渴望贤才的焦灼,因此有悲凉感。

其次,查阅古代文论资料进一步感受曹操作品的艺术风格。

再次,查阅曹操的生平资料,联系曹操生活的时代、曹操的生平思想,深入理解曹操诗歌古直悲凉的基本内涵。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曹操政治家的身份使得他有关注民生的天然情怀,因此他的诗多写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民生的苦难、自己渴慕人才及自己的雄心壮志。曹操本人不喜浮华,语言多不修饰,喜用四言、乐府体,因此显得古直。由此可见,在曹操作品的分析中,通过文献检索法,检索与曹操有关的所有资料,在研究其文学作品的时候,通过文学与文论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明确曹操诗歌的基本特点,之后又通过文史结合的方法,联系曹操的生平思想、时代文学思潮深入理解曹操诗歌特点的内涵与成因。

最后,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进行比较。如曹操与曹丕、曹植的比较能进一步凸显他的诗歌特色。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都有共同点:文学风格都有慷慨悲凉的时代特征。但是也有不同: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有英雄气;曹丕的诗偏娟婉约,有文人气;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有才子气。这与他们的作品内容、生平思想密不可分。

(二)古代文献课上的训练。

如上所述,撰写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搜集文献资料是不可缺少的步骤,其中有电子文献的搜索,也有纸质文献的搜索。古代文献教师在讲述文献课时,有理论讲述,也有课堂实践。

比如教师以“欧阳修的词”为题进行课堂练习,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图书馆,查阅馆藏目录,指导学生写欧阳修的词的版本源流,辨别欧阳修词集的最佳版本,为撰写欧阳修词准备了最核心、最基本的研究资料。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查阅作者生平资料与有关文集,指导学生写交游考,为理解作者的思想与部分作品内涵打下基础。

如上所说,除了纸质文献还有电子文献,指导学生查阅电子文献也是必要的。

(三)古代文论课上的训练。

设情体位:是指根据所表现的情志来安排确定通篇的体制。酌事取类:指根据所要体现的事物来选取有关的材料。撮辞举要:运用精要的语言树立文骨。“三准”确定后,再敷设文采,运用骈偶、比喻、夸张等手段做文章。

在古代文论的讲析中可以以毕业论文为例。如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柳宗元的贬谪诗》,根据设情体位的原则,引导学生根据文章题目判断文章所要体现的内容,并得出其体制是学术论文,明白学术论文的特点。其次就是酌事取类,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用讨论的方法搜集有关的资料,得出结论搜集的有关资料,包括柳宗元诗的研究现状、柳宗元的贬谪诗、柳宗元的'生平资料、柳宗元诗歌的古今文论评价、柳宗元风格相近的诗人诗歌资料等。最后就是措辞举要,明确使学生知道措辞举要就是列提纲。

通过这个例子的讲解,学生不但理解了什么是“三准”,还初步理解了毕业论文的体制特点、资料搜集的方法、列提纲与运用材料佐证论点的方法,对于毕业论文写作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课后学期论文的撰写。

课堂教学有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的特点,这同样可以运用到论文中。论文也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如果把这个难点集中到四年级解决,无形之中增加了论文的写作难度。因此,建议在毕业论文写作之前,撰写学期论文。其方式是按照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进程,学期末布置需要撰写的学期论文。

第一学期学生刚刚接触古代文学,能力有限,可以布置单篇篇目,让学生围绕有关作家的作品、某类文学体裁或某个作品集的特点分析作品,进行鉴赏。如以《山鬼》为例,分析屈原《九歌》的艺术特色。这类题目一般是就篇章而谈篇章,不涉及其他资料的引用与论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篇章分析能力。

第二学期仍然是单篇篇目分析的练习,只不过在原有的基础上让学生搜集有关该篇目的评析、论证资料,并学会在分析单篇篇目时,综合利用这些材料并对之加以简单的评价。如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例,分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要求学生在分析单篇的基础上,搜集关于该篇的所有资料,甄别之后,并加以利用以论证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第三学期就是命题论文。这种命题论文一般给出明确的角度,让学生围绕命题,搜集与命题有关的所有资料,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地论证论文观点。如“论欧阳修对南唐词的接受”,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南唐词风的资料、欧阳修学习南唐词风的资料、接受美学资料等,使学生能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地论证文章观点。

第四学期就是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自选角度进行论文论证。这时只需要提醒学生关注研究现状,进行分类总结,寻找薄弱环节进行论证即可。这样经过两学年的古代文学的学习及期末学期论文的写作,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论文写作的要点与方法,进入四年级,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高校学生四年学习能力的总检测。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逐年点滴培养起来的。在古代文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渗透毕业论文的做法符合这一规律,其目的也在于逐渐培养这种能力。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十三

南唐时候,当涂县的县令叫王鲁。这个县令贪得无厌,财迷心窍,见钱眼开,只要是有钱、有利可图,他就可以不顾是非曲直,颠倒黑白。在他做当涂县令的任上,干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坏事。

常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王鲁属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见上司贪赃枉法,便也一个个明目张胆干坏事,他们变着法子敲诈勒索、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这样的大小贪官竟占了当涂县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怨气。

一次,适逢朝廷派员下来巡察地方官员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种种不法行为。

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王鲁把状子从头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这一看不打紧,却把这个王鲁县令吓得心惊肉跳,浑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来,老百姓在状子中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全都和王鲁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相类似,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坏事都和自己有牵连。状子虽是告主簿几个人的,但王鲁觉得就跟告自己一样。他越想越感到事态严重,越想越觉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继续控告下去,马上就会控告到自己头上了,这样一来,朝廷知道了实情,查清了自己在当涂县的胡作非为,自己岂不是要大祸临头!

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不由自主地用颤抖的手拿笔在案卷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常常是做贼心虚,当真正的惩罚还未到来之前,只要有一点什么声响,他们也会闻风丧胆。

永州这个地方河多江多,所以永州人大都善于游泳。五六岁的小孩便能在河里嬉水抓鱼,大人们的水性更是了得。

有一天,几个永州人同乘一条小船过江去。一路上,大家谈笑风生地聊着天。其中的一个人说自己出门去做生意几年了,现在回来看看家人。他带了一个包袱在身边,时刻不离左右。

船到江心,麻烦的事情发生了。因为前些时一连下了好几天的暴雨,使得江水猛涨,现在忽然起了风,江面上掀起了巨浪。一个浪头打过来,小船承受不了,船尾破了一个大洞,江水猛地灌了进来,小船很快就沉了。

船上的人见势不妙,纷纷跳下水,游泳逃命,奋力地向前划去。

那个先前一直带着包袱的人喘着气,两手上上下下地拼命划水,可是尽管他累得够呛,还是游得特别慢。

他的同伴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说:“咦,你一向非常擅长游水,怎么这一次用尽全力,却还是落在后头呢?”

那人气喘吁吁地回答说:“我跳下水之前把包袱里的一千枚大钱取出来缠在腰里,特别沉重,所以游起来分外吃力。”

又过了一会儿,这个人越来越划不动了,眼看有沉底的危险了。他的同伴为他着急,提醒他说:“你把钱解下来扔掉吧!”那人累得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拼命地摇了摇头。

工夫不大,那人实在游不动了,就快要沉下去了,而其他的人都已经游到了对岸,看着他干着急,又蹦又跳地对他大声喊道:“你怎么这么糊涂哇,眼看命都快保不住了,要钱还有什么用呢?现在丢掉钱还来得及,快扔掉钱,快扔掉钱呀!”

那人还是一个劲地拼命摇头,怎么也不肯把他的钱丢掉。最后,他终于精疲力竭了,和他的钱一起沉到了江底。

钱是身外之物,怎么会比命还重要呢?再说,命都丢了,拿什么去享受钱呢?把。

金钱。

看得高于一切,实在是要不得啊!

齐国有一户人家,养了一个女儿。女儿渐渐长大,到了要找婆家的年龄了,父母便开始考虑为她选个好女婿。

生活。

很是贫困。

这老两口想来想去,总难定夺。

父亲说:“把女儿嫁到东家去吧,女儿到了东家,吃喝不愁,住的房子又宽敞,我们还可以跟着沾光呢。”

母亲。

说:“那怎么行呢?那个丑女婿我闺女看得中吗?吃得好穿得好有什么用?还是过得一点也不开心!我看还是答应西家吧,西家儿子的相貌才配得上我闺女!”

父亲一听又不同意,说:“长得漂亮有什么用?连肚子都吃不饱照样过不开心!不能让女儿跟着他受委屈。”

老两口思来想去终究拿不定主意,只好直接去征求女儿的意见。

老两口把女儿叫出来,对女儿说:“闺女呀,你年龄不小,该出嫁了。这来提亲的两家的情况,想必你也知道了,愿意到哪一家,就由你自己来决定好了。如果你不好意思说出口,就露出一只胳臂来表示。”

接着,母亲开口问:“那西家的女婿人长得不错,就是家境很穷。你的意思如何?”

母亲话音刚落,女儿就露出了右胳臂,这表示她愿意嫁到西家。父亲不觉一怔。

父亲赶忙说:“东家十分富有,不愁吃穿,只是那女婿长得很丑。你愿意去东家吗?”

不料没等父亲话说完,女儿又露出了左胳臂,这表示她愿意嫁到东家。

老两口都被女儿搞糊涂了,一齐问道:“闺女,你这是什么意思呀?”

女儿不慌不忙地说:“这还不清楚吗?我愿嫁到东家去吃饭,再嫁到西家去住宿,白天夜晚各去一家……”

老两口又气又急:“这可怎么使得?这可怎么使得?”

这个女儿的想法实在荒唐,明明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她却偏偏不知廉耻地异想天开。

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十四

清朝年间,有一位王爷的格格得了怪病——昏睡不醒。王爷遍请宫里的太医和京城的名医来医治,无奈各位名医给格格诊脉后不是摇头搓手、便是唉声叹气,没有良方。后来,王爷听说京城以东数百里之外有一位土郎中,擅长治疗各类疑难杂症,于是,当地的官员便将土郎中装入木笼囚车,“送”进了京城的王爷府。

这位土郎中还果真了得,他在格格牙关紧闭不能服药的情况下,竟然冒着杀头的风险,用熏蒸的方法为格格治疗,经过多半夜的煎熬,格格终于苏醒了。

这是电视剧《神医喜来乐》里的一段故事,那位土郎中便是喜来乐。虽然,故事里有着明显的情节夸张,但是民间的土郎中为了给患者治病,频施怪招儿的事情确实屡见不鲜。

话说南方某地的一位老汉,姓卫,他五十岁那年,因急发腹痛,去医院诊治,医生认为是胰头癌,需要立即手术,否则性命难保。

卫老汉的女儿听医生说:“做手术也有危险,且预后并不理想,不过,这种病除了手术没有其他好的办法。”她便想:“既然手术也同样有危险,还不如不做手术。”于是,她替父母做主,坚持用中草药为父亲进行保守治疗,没有做手术。

恰巧,有一位当地的土郎中献方:除了煎服中草药之外,每次还要以活泥鳅数条为引吞服。如此治疗了半年,卫老汉的“胰头癌”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土郎中的治法可谓土得掉了渣儿,竟然用活泥鳅做药引子。虽然方法土,但是却管用。

事过二十余年,卫老汉依然十分健康。幸亏他当年没有手术!

也有人说:卫老汉得的不是癌症。其实,无论卫老汉的病是否为癌,如果当年一旦做了手术,恐怕他的历史就得重写了,而且他的历史将会变得短得多。

戏里的喜来乐和现实中的土郎中有一个共同点:不墨守成规,善于权变,目的就是把人治好。

回过头来,再提提现代医学的问题。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某位著名医学博士在对众多死于癌症的患者做了病案调查后,他在调查报告中写道:“尽管这些患者之中,确有不能医治者,但是不可能全部死亡啊?!”

接着,他又写到:“相比于治疗者,那些不接受治疗的,生存的希望要大。”因此,他大胆地认为:现代医学治疗癌症存在错误,是失败的。

是现代医学愚弄了患者,还是现实戏弄了现代医学?

坦白地讲,并非现代医学没有用,也并非现代医学治不了病,而是某些医疗方法的错误害人不浅。最为可怕的是:在癌症及其他疑难病症上,医疗方法的错误,已经被其源头的西方国家摒弃多年了,而我们的主流医疗系统却依然视之为宝,并且一错再错,使众多的患者成了医疗错误的牺牲品。

幸亏我国人口众多,要是换了小国家,还不给弄得没了人烟?

秋季萝卜是人参。

说这话的和尚孤居在山高林密的清泉寺。这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寺庙左边的-泓清泉更是清澈见底,甘甜入口,到了三伏盛夏泉水冰凉刺骨,若是三九严寒此泉整日热气腾腾,象是有人用柴火在泉水底下烤一样,山下许多村民砍山路过不任寒暑都会自动停下在此歇息。有的村民会用棍子伸进泉里把水搅混,可还没取出棍子水便自清如故,因而得名清泉寺。尤其寺前这二颗铄大的桂花树,象二把撑开的大凉伞。每逢农历八月,桂花飘香馨入肺腑,浓郁的香气能随风飘散至二三里之外。可这寺却很小,里面供奉的菩萨大小不上十蹲,而且,都是山下几个小村子里的人出钱雕塑的,因寺庙小,所以禾尚也只有他-人。这一人可不简单,八十多岁高龄还精神矍铄,气贯长虹,声如洪钟,走路踏地冬冬响。一切膳食用物全都自己动手劳动获取,不需山下小村居民挑送,他虽一人居在深山小庙可徒弟却不下千人。他解厄救难,普度众生,广积善缘,名声远播,还是县政协委员。他懂天文识地理会罗盘,农村的红白喜事,择阴居选阳址,捡好日子他全会。人称他是圣僧!

说他圣就圣在他能根据四季变化可推算出有什么样的人会来求他,他会做好相应的准备。

因此,他虽一人可并不孤单,每天都有一二人多则十几人在寺里陪他,诵经游佛和劳作,呆在寺里多则一年半截,少则二三月,去了-拨又会新来-拨,从未暂断。大都是來消灾避难,调理心身,等完全康复后才肯下山回家。可这次他失箅了,他刚做完早课,寺前桂花树下来了三人要求呆在寺里求他治病,他逐一观看三人神态后问,你们都有什么不适吗?第-个高个说:“我就是不能入睡,什么办法都用过,可什么法子都只能管一天,第二天又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人家都说我是鬼魂附身。”他又问了这人饮食起居生活习惯后说:“回去吧!菩萨佛祖回西方旅游去了,要到深秋才会回来,哪时你再来"。

再问矮个子是什么情况,答曰:"全身不能确碰,尤其是两膝关节更痛,又沒损伤又不象是风湿,从上月起就穾然这样……"他同样问了这人饮食起居生活习惯后说:“回去吧!菩萨佛祖回西方旅游去了,要到深秋才会回来,哪时你再来"。

这时轮到第三个是位肥胖者,他很会咳嗽,而且每次咳都有痰盂吐出。正当这位咳完想吐时,他双手合十:"阿弥陀佛,佛祖圣地切勿乱吐污秽之物,"这位只好掏出纸巾接痰。他同样问了这人饮食起居生活习惯后说:“回去吧!菩萨佛祖回西方旅游去了,要到深秋才会回来,哪时你再来"。

这三人心中只好怏怏惜别,虽说”菩萨佛祖回西方旅游去了“他们有点不信,可人家毕竟是这-带方圆数百里的道行高深圣僧,凡来这都能康复而归,且又不花钱财。只好信其有也不肯信其无。

时光荏苒,好不容易挨到中秋,他们仨不约而同都在秋分这天来了。他首先宣布-项规矩:“你们必须完全听从我的按排,中途没我允许不得颤自下山离开,也不许打探秘密……。”,仨人为求治病心切赶紧异口同声说:“……一定做到。”并誓死旦旦。他这才爽快地带仨人入内并按排好住宿。

每天,早晚便带他们诵经游佛,白天就发给他们每人一把锄头和洒水壳,去寺庙后三席菜地里各自管理一席他早就下好种并已长出菜苗的萝卜,要求是锄草间苗浇水,肥料就是铲带草的土去烧,而后再用这烧过的土施在萝卜苗里,除此之外就是砍柴做饭等劳务。

时间-长仨人就有点怀疑,私下切语:“整天吃斋念佛不见一丁点的荤,还要天天参加体力劳动就能治好我们的病?我还以为这圣僧有什么草药偏方给我们服呢!”仨人的心事被他窥得一清二楚。翌日做完早课,就带这仨人来到各自管理的萝卜菜苗前问:“你们发现各自有什么不同和有什相同没?”仨人仔细想了说:“没什么不同,只有相同,”便趁机数落道:“同吃素同诵经,同劳动同睡觉,还有是同想治病……”。他笑着回答道:“你们只说对一半,所不同的是你们的身体和疾患都不同,就连你们管理的萝卜都不同。。。。。”这时仨人才致细地蹲下去扒开土一瞧,还真不同,原来高个子管理长出的是青皮萝卜,矮个子的是红皮白肉萝卜,而肥胖者却是普通的白萝卜。仨人同时发出惊异的目光望着他老人家。他微笑道:“偏方其实你们进寺门的这天起就已开始在用了,只是你们没觉察出来罢了”。仨人更是仗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仨人正想再问却见他抛下一句:"你们好好悟吧!"便回他禅房去了。

仨人只好依照圣僧的指点行事,不敢有半点的懈怠,不久萝卜一个个都全长出土外了,这时才叫仨人开始食用各自管理的萝卜。高个子的萝卜是凉伴着吃,矮个子萝卜是早晚生食,而肥胖子的萝卜是去掉头尾取中间短临睡前坐在床上当水果啃着食。萝卜吃了一茬又-茬,可身体仍未见多大好转后,又把仨人调为统一晚上生食各自的萝卜。各人的食用量都有他按时送来就走。高个子说:"实在是吃腻了这萝卜,连打隔也是萝卜味";肥胖者附和道:"就连放屁都带萝卜气";而矮个子却说:"人都吃得象萝卜似的。。。。。"。有天仨人正想歪主意,一边说着话聊着天,漫无边际地找茬拉话,一边慢啃细咽,想等他走后把剩下的仍掉。不料他这次竟然不走,而是看着他们全食完后才笑着回自己的禅房。这样又免强食了一个月。到第三个月时,他对仨人说:“修身靠个人,有用沒用靠心诚,……”只是每次惯例性地看见仨人在食就走开,这下仨人高兴了,你信我不诚。可这大半截的萝卜咋藏咋扔呢?矮个子鬼秘地掏出一个塑料食品袋,把萝卜啃碎后吐进去,肥胖者立刻效仿,为不让其发现,第二天就偷偷埋进菜地里,每次都是这样敷衍了事地过着。刚开始仨人心事都在如何尽快治病上,可后来一门心事全在如何与圣僧躲猫猫,尽量少食或不食萝卜上。

仨人接过刀就拼命切,且一边切-边贼溜溜地看着筐里,以为他会把偏方秘笈放在这筐底。他在一旁不紧不慢地说:"其实,秘笈就是"素劳",偏方就是萝卜。你们仨人刚来时我就询问清你们各自的生活习性和工作。由于你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荤厌素,即使素菜也要加上荤去烹饪才食。所以,体内多湿毒积蓄(也就是说营养过剩)。但因工作性质不同,湿毒淤积的部位也不同,所以,你们的病也就各异。"随后逐-说出:"你(指肥胖者)淤积在肺,所以你就会咳嗽吐痰;你(指高个子)淤积在肝,再加上你的工作是个夜耗子,所以引起肝阳上盛而失眠;而他(指矮个子)淤积在肾,肾主关节。所以你关节会疼。"。

这时仨人如醍醐灌顶,便异口同声地问:"那素劳又是什么?"。

"你们平时食荤太多,又从没参加过体力劳动。所以,让你们食素,就是切断荤的补给使湿毒沒有来源,再加上砍柴锄草等体力劳作,使体内积存的湿毒慢慢的自动耗尽。这就是素劳!"。

仨人不约而同地"哦!"了一声,又问:"那为什么给我们食萝卜呢?而且还是各不相同颜色的?"。

他咽了一下口水润嗓说:"冰冻三尺非-日之寒,人的所有疾病也非-日之有。都是慢慢堆积到-定程度,也就是说身体受不了啦,严重影响到五脏六腑功能的正常协调运转所以才叫病。光切断补给让其慢慢耗尽时间太长。所以,才叫你们食萝卜,加速体内湿毒的分解。而不同颜色的萝卜功用又有所不同。白萝卜入肺,绿皮入肝,红皮白肉的入肾。不过生食它是有点不好咽,在第三个月时,你们体内湿毒已全部排出,只是你们沒注意到而于,此时,只要嘴巴里有这萝卜味就能巩固疗效。所以我也没监督,你们也只是过下嘴巴根本就没吃下去,全埋进地里!"这时仨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心想真不愧是圣僧。

仨人面带难堪地问道:"如今一年四季都有萝卜,为啥独选秋季的萝卜呢?"。

"因为春夏的萝卜生长迅速,病虫害多自然农药用的多。再说在地里时间短吸收自然界的精华才,萝卜体内含湿毒自然也多故不适。而秋季呢?俗话说秋高气爽,尤其是深秋后,空气湿度少,早晚凉中午热,没什么病虫害。你看我们这萝卜打过一次药吗?"仨人都摇头晃脑"所以,秋季萝卜生长不快不慢,饱吸着自然精华,萝卜体内沒有湿毒,故称秋季萝卜是人参"。

仨人此时幡然醒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高个子按捺不住地说:“以前我们一直反反复复不得根治,花去大把冤枉钱,原来就是因没食素啊?……。。。"。

双刃剑。

以前曾经提到过,某国营建设单位的老沈,因腹痛住进了医院,被医生确诊为胃癌,要做手术切除肿瘤,谁知老沈竟然偷着溜了。

老沈不仅仅是怕开刀,主要原因是单位里一位中年职工半年多前也是因为得胃癌做了手术,不久便踏上了黄泉路。

这位不幸的人姓朱。他十八岁那年从农村参了军。三年后,他转业到了现在的单位,领导看着他挺文气又是党员,就安排他当了管理员。不久,他又调到财务科当了会计,几年后他被提拔为财务科副科长。

转眼过了十几年,小朱依然在财务科副科长的岗位干着,此时他已经到了不惑之年。按理说,小朱早就该提拔为正科长了,只是国营单位论资排辈的惯例压制了他,其实,道理挺简单:财务老科长还没有到退休年龄。

虽然小朱已经过了四十,不过他长得年轻,所以不仅年长的职工、就连同龄人都仍旧叫他小朱不改口。

现在,小朱快升迁了,因为老科长还有不到一年就该退休了,接下来的科长人选非小朱莫属。一些跟他要好的人,已经开始私下了逗他:“升了科长别忘了请大家喝酒。”

谁知世事难料,本来身体健康的小朱突然得了胃病,并被确诊为胃癌。小朱听从了医生的意见,做了胃切除手术——切掉了三分之二的胃。

手术后,据医生说此次手术做得相当不错,不仅切除了肿瘤,还扫清了周围的淋巴,预后良好。

此后几天,小朱就在病房安心地养病,等待伤口愈合、身体恢复后接受化疗。

一切都在医生的安排中进展着,小朱开始了化疗。可是他化疗反应极其强烈,恶心呕吐、浑身不适,时间不长他就像变了一个人——已经瘦得脱了相。

然而,更为可怕的还不是化疗反应,他身体其他的器官出现了新的肿物——癌肿已经迅速转移、扩散了。

到了这时,所有的针对癌细胞的治疗措施都不能延续了,医院采取了维持手段:每天给他输入葡萄糖、生理盐水等,拖一天算一天。

最终,小朱没有逃过死神的召唤:从他做手术到病故,时间不到两个月。

这个事例给老沈的印象太深了,所以他坚决不做手术,宁可自然死亡,于是他从医院逃走了。

与小朱比较起来,老沈可是幸运多了,他后来“带癌生存”了十几年。

单位的熟人都议论:小朱如果当初不做手术,也不至于那么快就丧了命。肯定是被手术和化疗大伤了元气,才给癌细胞快速扩散提供了可乘之机。

看来,这些治疗手段是个双刃剑,或许能救人、或许也能伤人,一切都得听天由命!

没有逃错?

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十五

粱武帝想要在他父亲的陵墓旁边修建寺庙,但是没有好木材,于是粱武帝便命令负责官员出去寻找。

当时有一个姓弘的曲阿人,家中非常富有,他和亲戚携带着许多货物,前往湘州经商。一年后他们造了一个木排,约有一千步长,木材粗大美观,世间少有。

当他们驾排回家走到南津港时,南津校尉孟少卿为了讨好朝廷,便以执法为借口对弘氏进行刁难。弘氏的衣服绸缎等商品,有些还没有卖完,孟少卿便诬陷说是在路上抢来的,并说这些衣物的制作超出了规定,不是商人应有的东西,结果判处了弘氏死刑,没收了他的木材,把这些木材用来修庙。孟少卿把这一判决上奏朝廷之后,便立即对弘氏执行死刑。

弘氏在被杀的那天对妻子说:“你把黄纸和笔墨放进棺材里,假如死后灵魂不灭,我一定要向阴司起诉。”又在纸上把孟少卿的姓名写了几十遍,然后把纸吞进肚子里。

过了一个月,孟少卿正在家坐着,突然看见弘氏向自己扑来。开始孟少唧还能边躲闪边抵挡,到后来就只好俯首认罪了。他只晓得不断地喊“饶命”,鲜血却从口里喷了出来,不久就死了。所有承办这个案件的官吏,以及在有关这个案子的奏章上签过名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死去,不到一年,就全都死光了。

粱武帝父亲的寺庙刚刚修好,就无端被一场大火烧掉,烧得连一点踪影也没有了,连那些埋在地下的木柱的下端,也都变成了灰烬。

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十六

有一个医术很好的医生,不但热心救人,并且收费低廉,远近的居民都喜欢找他看病。一天,来了一位半身不遂、气息奄奄的白发老翁,他躺在轮椅上,儿子推着他。

“不管怎么样,希望你可以拯救我的父亲。”四十多岁的大男人,哭得像婴儿一般,“看了好几位医生都没有起色,我希望他活得更久。千万拜托,大夫。”医生仔细量脉搏、血压,作了心肺检查后,开了一张药方,并仔细叮咛:“回家以后,最好到三楼的佛堂坐坐。”

男人听过后觉得很迷惑,只当医生是在安抚患者情绪,没放在心上。

两个月后,男人又推着老父前来复诊。仔细检查、开药方后,医生又再度嘱咐他陪父亲去三楼佛堂坐坐。

但是那个男人仍然没有在意,拿了药便推父亲走,心想:这个医生还挺啰唆的。

第三次就诊,开完药方后,医生拦住他,按下电梯按钮,和他们一同前往三楼的佛堂。

“我之所以请你上来坐,是看看油灯里的灯芯。”医生指着前方说,“每一盏油灯都需要灯芯,有最好的油却没灯芯,是没有办法燃烧的。每当油快要烧光,灯芯剩下一小截时,我就会想:再添些油到容器里,应该可以延长灯芯的寿命吧。于是我真的这么做了,你们猜结果是什么?”

看着父子俩都不明白,他缓缓道:“我总是贪心地倒进太多的油,结果不是火焰变得极微弱,就是灯芯根本烧不起来。多次实验之后,我才明白:要让灯芯发出最自然的光芒,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在容器内注满油,让灯芯一路烧完。油尽灯枯,再重新添入新油,换上新灯芯,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男人忽然就明白了,默默点头,含泪推着轮椅上的老父离去。

容器代表着命运,油仿佛我们身处的世界,而灯芯就像是肉体躯壳一样。一个生命终止,另一个新生命诞生……有死才有生,循环不止。

面对生老病死这些事,我们只能遵从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无能为力。油灯将残,就让它残吧;花之将萎,任它枯萎吧。残败枯萎只是一种表象,灵魂却在不凋不残的时空里,来回往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