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汇总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0:15:16 页码:11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汇总11篇)
2023-11-19 00:15:16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可以提高我们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在写总结时,我们要注重思考和思辨,从中得到启示和教训,为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提供指引。以下是历史学者总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请大家一起品读。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一

入冬有些天了,北方的城市已陆续供暖。望着窗外寒风萧萧的天气,不禁想起从前的那个年代,想起那些年父亲盘好炕、母亲烧得暖呼呼的热炕头儿。

我家的老宅在沈阳北郊的一个小镇,是一趟红砖灰瓦的平房中把西山的那一间半房,这房是当年父亲单位分配的家属宿舍。

听父亲讲,当时在分配宿舍时,许多职工不愿意要这房,这才使得这一间半的住房落到为人处世老实巴交的父亲头上。

我曾经问过父亲,其他人为什么不愿意要咱家住的这套房?父亲告诉我,把西山,冬天冷,要比别人家多烧好多的煤和劈柴,这还是次要的,最大的问题是炕挨着西山墙,冬天晚上睡觉会很冷的。

我又问父亲,那他们不愿意要,你为啥还要?父亲说,一个呢,当时我是401库房的主任,退伍军人,正在积极要求进步,应该有较高的觉悟,不能给组织增添麻烦。二个呢,我实际看了一下这房子的内部建筑结构,觉得有改进施工设计的可能。

后来,单位基建股在老宅内部施工设计时,听从了父亲的意见,把火炕设计挪到了靠东墙,靠西墙是走廊兼厨间,中间有一道间壁墙把走廊与卧室隔开。那么问题来了,房子的烟筒是与西山墙一体的,烟筒与间壁墙之间是走廊,那么卧室火炕里的烟如何排放?有设计人员认为父亲是主观臆想,这样的设计根本行不通。父亲呢,坚持自己的观点,“组织上已经将这套房分配给我了,我的建议并不影响房屋的承重结构,你们就这样设计施工吧。至于将来烧炕取暖的事我自己解决,有问题也不是你们的,我自己承担。”

听了父亲的这番话,设计人员也不含糊,按照父亲的设计施工建议,没几天竣工交付了。

母亲告诉我,在她和父亲刚结婚的时候,住在乡下姥姥家的农村,也是平房火炕。那时父亲就经常帮助乡里乡亲收拾房子,屋顶缮草、砌墙码垛、掏烟筒、修火炕……“你爸爸对火炕的经验精通着呢!”母亲笑着看着我。

果真像母亲说的那样,父亲开始了他的房子内部改造。他在老宅的走廊里,贴着西墙烟筒根砌了个“站炉子”,然后在炉坑下挖了一个烟道,途径走廊地下由西向东,直接连通火炕的排烟道。这样,走廊里贴间壁墙的炕炉子和贴西墙的“站炉子”的烟道就连通了,走的是一个烟道、一个烟筒(西山墙烟筒)。

父亲说,这样的设计,不但解决了火炕排烟的问题,而且还有助于火炕保暖。初冬和初春,如果气压低、没风,或者是刮北风,烟筒抽力就小,那生火做饭时就要先点“站炉子”,然后再点炕炉子,这样烟筒不会“倒烟”,而且炕还好烧。如果天气有风,则直接点炕炉子就可以,保证好烧。那时候,我刚刚懂事,有时父亲或者母亲干完家务,就对我说:“时间不早了,得做晚饭了。儿子,你看看外边有风没?”

“唉!”听见父母的指使,我会马上停下手里的积木或玩具,跑到院子里看是否有风,什么风向,然后十分高兴地蹦跳着跑进屋,告诉父母有关风的情况。父母听了我的“汇报”,有时会直接决定先点那个炉子,有时会走出屋再看看风的情况,然后做决定。

从小到大几十年,我足足亲历了父亲这个发明般的火炕排烟设计原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可以说,这是父亲的智慧,也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一家人红红火火的'生活蒸蒸日上的最好诠释。

那些年的冬天,当院前房后的邻居们嚷嚷火炕不热,或者炕头儿热得要燃烧、炕梢却拔凉拔凉的时候,我们家的火炕却是均匀散热,炕头炕梢都热乎。而每当这时,父亲一有时间就帮助左邻右舍分析火炕的“病症”,并亲自为他们拆炕、砌烟道、盘炕,直弄得“手黑、脸黑、脖子黑”。

那时每到冬天,我们家有个习惯,就是炕头总是有一个大约一米见方的小棉被铺在炕席上,这小棉被是母亲用平日里节省积攒下来的布头并缝制成的。我们放学或者在外面玩耍儿回来,进屋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把冻得红红的小手伸进小棉被下,暖和暖和,那种家的温暖,瞬间彻遍全身,真是一种幸福感。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母亲每天早晚要坐火车跑通勤上下班。冬天的早晨,母亲总是早早起床,把家人的早饭做好,然后再用小瓷盆或者饭盒等器皿盛好饭和菜,用毛巾裹上,放到炕头的小棉被下“捂好”,这是我们中午放学回家吃的午饭。

小学上午最后一节下课的铃声一响,我和同学们比着赛似地往家跑,因为学校就在我们住的家属院东边,紧挨着,很近。那时我们家还饲养着一群鸡,还有几只鹅。放学推开家里的院门,我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去鸡窝和鹅窝,捡鸡蛋和鹅蛋,然后打开房门把鸡鹅下的蛋放入蛋篓,再洗手准备吃饭。这时候,哥哥放学也回来了,我们掀开炕头儿上的小棉被,拿出母亲为我们准备的、还冒着热乎气的午饭。我们吃下的是暖暖呼呼的饭菜,温暖我们的却是母亲那颗滚烫慈爱的心。

大概我念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冬天的一个傍晚,我背着书包放学回家。推门见院子里少了一只大白鹅,我喊着,“大白鹅哪去了?”

就见父亲从屋里出来,说:“大白鹅受伤了,在炕上养伤呢!”

我一听拔腿冲进屋里,就见我要找的那只大白鹅被一条麻袋裹着身子,正在热炕头儿上老老实实地暖呼着。看我进来,它朝我叫了一声。我知道,这是它对我有好的打着招呼。平时我总给鸡和鹅剁菜、喂它们饲料,它们对我亲着呢!我对它们也很有感情,夏天给它们挖野菜,冬天给它们蓄窝草、清粪。

这会儿我走过去,摸了一下大白鹅的头,它很温顺,愿意让我摸。

父亲告诉我,鹅的腿脚可能是受凉了,走道儿有一点瘸,暖和暖和就会好的。我从内心盼望着大白鹅快快好起来。那天晚上,我吃过饭,正和父亲坐在炕上唠嗑,这时,大白鹅叫了两声,然后用眼睛盯盯看着我们,父亲揣测说可能是鹅的腿脚好使了。我过去抱起大白鹅,把它轻轻放到地上。大白鹅看着我,“扑棱”一下站了起来,在地上走了两圈儿。啊!大白鹅的腿脚好啦!父亲和我有说不出的高兴!大白鹅,我们家人的好朋友,是我们家的热炕头儿治愈了大白鹅!

若干年后,我在城里定居工作。有时回乡探望父母,到家天色已黑,可无论多晚母亲都会炒上几个菜,然后她和我们哥俩围着炕桌坐在热炕头儿上,边饮着酒,边说着话。母亲苍老的脸洋溢着欢笑,枯枝一样的手在灯光下来回晃动着,她在给儿子夹菜。我的浑身暖暖的,是酒的作用,也有热炕头儿的作用,但我想所有这些温暖都来自母亲一辈子积攒在心底的热量。母亲在燃烧着自己,为她的孩子们焐热着心中的热炕头儿。

而今,站在楼房的窗前,室内的暖气热乎乎的,空气中荡漾着暖暖的春意。不过我想,供暖供来的仅仅是身体上的舒适感觉;真正暖心的,还应该是那些年散发着燃烧的爱,由父亲盘好的、母亲烧热的,暖暖呼呼的热炕头儿。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二

我喜欢将近黄昏时的夕阳,尤其在这种凄凉的秋冬季节。在这宁静的乡村,放眼望去,是空旷的平原地带上宽阔的田野,稀疏苍老的树木,淡蓝色的.天空,以及混沌似的白云……但这一切都让我感到平和惬意。那永远不会让人厌烦的鸟叫声在耳边时时徘徊,轻盈的敲打着乡村的寂静,而又活跃的为这画卷般的乡村增添色彩。

几只喜鹊在村庄不厌其烦的大声鸣叫,丝毫不在乎这冬的寒冷荒凉。萧瑟的北风懒懒地拂过,几片枯叶缓缓飘落,悠然落地,轻轻敲打着时光。此刻我的心平静如水,就像这季节,经历了无尽的繁华,春华秋实,如今,落叶归根,一切归于平静。夕阳辉映着时光的霞,时光不老,生命没有停止孕育。夕阳渐渐收敛它的光芒,寒风四起,老树发出沙沙的声音,是窃窃私语吗?不,它们在呐喊——用他们的语言耀武扬威,沧桑的声音是那么有力。随着那些即将凋零的枯叶随风摆动的声音我听到了大树的呼吸,凛然正气、豁达而不卑不亢。既是勇士又是见证者,见证年华依旧,见证匆匆岁月,见证淡淡红尘。时光在它们身上刻画年轮,而在我们的眼睛里沉淀成稳。

欣赏着这夕阳的美,若有所思,生命,如四季繁花,生有所息?生无所息。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三

云南晋宁县上蒜镇,这个我曾经工作和生活了的地方,提起来总是那么的亲切和熟悉。那些年,双休日或晚饭以后,我和妻子都会徒步到附近走走看看,主要是为了散步和锻炼身体。可以说,以单位为中心的五、六公里范围内的村寨我都走遍了。

这次有机会应邀以文化考察和采风的目的来上蒜,意义就和以前不同了,有人接待、陪同考察和介绍情况,这样就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一下这一带的历史古迹、村民的民风民俗及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情况。

先说说金砂村,据说是因村后山上有很多金黄色砂子而得名,又因山上有个寺庙,所以这个村子还有一个别名叫金山寺。传说,滇池水位还没有下降的上千年以前,这里还是滇池水域的一部分,曾经沉过一艘拉金子的船。直到现在,金砂山依然像船的形状,而山上的金砂就是船上那些金子变成的。在700多年前,由于昆明松华坝水库的建设和海口河的疏泾、盘龙江的治理,滇池水位下降,陆地显现出来。最早来金砂这片地方居住的是张、杨两姓人家,至今,村中老人还流传着“张家先来半个水,杨家后来半个山”的俗语,高度概括了张杨两家来村中的时间和位置。

再说说大名鼎鼎的石寨山,全世界都惊叹于村中那几十米高、几千平方米的小山居然埋藏了以“滇王之印”为代表的众多国家级的文物。村中老人说,很久以前的石寨山是个小岛,山形就像一条浮在水面上的石鲸鱼,还有张开的两翅。在水位下降以后,这里才有人居住,因这片地方石头很多,所以村子就叫石寨村。只可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炸石头盖房子,把原来的山形破坏了,也破坏了村子的风水。

据相关历史资料分析,在20xx多年前的汉代,这个小山是个孤岛,也是滇王及家族的墓地。由于滇王反叛大汉朝庭被战败,他的军队来到祖宗的墓葬地,匆匆的把大量的金银、生产生活用品、战斗武器和滇王金印埋在了小山上。考古人员从挖掘出来的还没有完成就匆匆下葬的金缕玉衣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当年不把金印传给下一代滇王或者随身带到别处,而是把金印埋葬在坟墓里的原因。因为在汉代,金缕玉衣一般只由朝庭统一制作,也只由皇帝赏赐给功勋着著的刘姓分封王。滇王自制金缕玉衣,也是其反叛的一个重要证据。据考证,在滇王墓地出土的这件金缕玉衣的玉片的出产地也和其他的玉衣不一样。

而古滇国的这些珍贵遗物,可能在古代就已经有人发现和挖掘。村里人代代相传着山上有金马出没的故事,还流传着这样的话:“张家来得早,认着个荒山脑;王家来得迟,认着堆鹅卵石;冯家敲得只金马脚,从山买到河”。这些话不仅说明了村子里几个大姓的居住位置和时间顺序,也预示了冯家人从山上得到了财宝。

据当年参加发掘并亲眼看见挖掘出“滇王之印”的王老先生说,在他小时候,山上的青铜剑有的甚至只埋有一、二公分的土层,随便找根树枝就可以刨出很多来。他还说,在山上挖掘出来的一些铜人的服饰、装扮居然和日本国的传统和服一样,这一物证还曾经引来众多日本专家、学者的好奇和考察。

这一天,我们一行四人在上蒜主人们的陪同下,先后来到金砂和石寨村的田间地头、农民家里,在滇池边划小船体验渔民生活的同时,还详细了解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新农村建设情况及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绩。这些以种植花卉、蔬菜以及打鱼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村民,在生活富足以后,摩托车、面包车、轿车这些现代交通工具进入了他们有生产生活,村里还建有业余的文艺宣传队,在广场跳健身操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随着村庄道路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以及卫生厕所的修建、垃圾统一收集处理,村容村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环湖南路修通以后,村民的出行条件大为改善,每个村子通过几百米的村庄硬化道路就可以接到环湖南路上,以至于我已经认不出、找不到了几年前来这些村庄的村间土路。

糟鱼、臭豆腐、新鲜鱼虾、鲜花是这一带的特产和美食,趁着美食和陈年老酒的兴致,我们一行十余人荡舟滇池,游览白鱼河湿地公园,无障碍的说笑、交流、留影。在白云青草间远观滇池风光,近看滇池水域治理成果,享受田园、湿地的新鲜空气以及大自然的安详与静匿。

想着这次采风的目的是要为上蒜的村民写一组有地域和文化特色的民歌,所以我认真的记下了这一天的所闻、所见、所感、所悟以及上蒜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和美好新生活。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四

记得小时候,屯子前边三奶家大门前有一间碾房,在大门西边。老人说在东边是白虎,西边是青龙,白虎会伤人的。

到了腊月家家淘大黄米,做粘豆包。这个时候碾子就闲不着了,天天有人家碾黄米面。

那时我家每年淘百十来斤米,妈妈早早起来把米放在二盆里,盆是黄土烧的,倒上水一瓢一瓢的淘,把沙子滤出,小半天功夫米淘好了。爸爸把米用毛驴驮着拉到碾坊,妈妈拿着簸箕和筛萝等工具,我和弟弟跟在后面,冬天的路一层积雪走在上面,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拐弯抹角十几分钟就到了。说是碾房其实三面是墙没有房盖。碾子很大也很光滑,上面一个带框的滚子,前一天有人使过,上面还有残面底。

爸爸套上毛驴,用妈妈做饭用的围裙蒙上毛驴的眼睛,妈妈扫去尘土,一瓢瓢倒上米就开始碾面了。我和弟弟站在墙角的避风处看着,爸爸一边赶毛驴一边用铲刀翻米,毛驴围着碾子一步一步地走着。不长时间妈妈就开始筛面了,细的筛到簸箕里,粗的`还返回碾子上。一边压一边续米,我和弟弟冻得直淌鼻涕,用棉袄袖子左边一擦右边一擦,弟弟脸上一面一片花蝴蝶一样,袖子上也是一面一片,已浸入布里的鼻涕已经发亮,我俩手伸进袄袖子里,冻得直跺脚也不离去。

太阳落山了,面也碾完了。回到家和了面放在缸里,缸放在炕头。我和弟弟脱了袜子伸进被窝里捂脚,袜子都是破的,弟弟的脚趾和后跟都在外面。

那时蒸豆包都在晚上,面发了一天一宿。第二天邻居大妈也来帮忙,她年龄比妈妈大很多,穿着大襟的布衫,嘴里叼着一尺多长的烟袋,烟荷包挂在大襟纽扣上,迈着曾经裹过又放开的半大小脚,来到我家。

上了炕,用手把一条腿搬到另一条腿上蹁上。抽完了一袋烟,拿着烟袋往炕沿上咣咣敲了几下,放到了一边,也不洗手就和妈妈做起了豆包。我贴苏叶,弟弟时不时伸出小黑手抓一把豆馅吃。爸爸一边烧火一边起熟了的豆包,放在黍杆帘上在外面冻上。我和弟弟没等做完就睡觉了。

早晨醒来,天已大亮,太阳都出来了,我趴在窗台上用舌头舔化窗花,看见外面地下一层白雪,墙上的黍杆帘上很大一堆黄豆包,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五

下雨的日子里,一切都是那么的闲适。雨好像尽释出了对人间的缠绵,一点都没有停息的意思。茫茫的雨帘下,行人是不多见的,也少了农事,乡村便安详了许多,沉浸在雾蒙蒙的氛围里。这时,闲下来的人都会几个一群凑在一家,码起“城墙”。放了暑假的小孩子也在一旁漫无目的地玩耍,因为大孩子都忙着上补习班,玩伴少,所以玩不出什么花样,未免显得几许孤独。虽然是雨天,可院中的大黄狗丝毫没有放松惕,瞪着骨碌碌的眼珠无聊地注视着院门外,偶尔欠起身作闲庭信步状。这样的雨天,狗和人一样是懒得走东到西的,同一个屋檐下,倒也相安无事。

而村外又是另一番景象,绿油油的大田完全笼罩在蒙蒙烟雨中,雨点打在禾秧上,就象鞭打顽皮的小孩。三三两两穿了雨衣的农人弓着腰在秧田的外围开缺放水。偶见秧苗中间的田埂竟然有一棵小树在风雨中飘摇,分外扎眼,也许它是一只鸟衔来的种子遗落在田间,在不经意中发芽、生长,此时,我从心中生出了对一株强有力的生命的敬畏!

虽然夏日的天长,但缠缠绵绵的雨仿佛缩短了白昼,天愈来愈暗,傍晚也就来得早些,乡村更为静寂。不知是谁家的狗冒失地吠了一声,再无声响。但见几缕炊烟从几户人家的屋顶烟囱袅袅升腾,象是要冲破村庄沉寂的面孔,然而,体力不支的炊烟还是被持之以恒的风雨湮没。晚饭后,或是在可看可不看的电视剧里麻木神经,或是听着窗外的雨声让本就卑微的灵魂雨一样迷失。想到南宋赵师秀著名的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蛙。有约不来过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样的夜晚,惟有点点雨滴洒落心间,雨夜无眠哦,“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个雨季,有时整天下着连绵的雨,有时雨下累了会停一阵,太就出来露个脸儿,但漉漉的空中仍能捏出水来。连天的雨使大河小河都涨满了,村庄就象在水面飘浮,苍翠的树木也一样是在水中飘浮着。一阵风吹来,村庄的倒影就在晃动着,那些树影也跟着跳跃,俨然一幅印象派画作。断断续续的雨让六、七月份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雨季,那些葱葱郁郁的树木被洗濯得碧绿生动。雨季染绿了乡村,也涨满了村边的小河。大田得到雨水的`滋润,面目充盈,小秧因洗涮涮的雨有了欢快。躲在小秧之间的青蛙也闲不住了,一蛙鸣,百蛙皆鸣,其声甚壮……“悄步中庭群籁寂,惟闻蛙鼓似谈经。”

我本来很是喜欢下雨的,尤其是夏日的雨,可是这个雨季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由于开头的两场大雨,老家的房子塌了,雨季里不能马上找人修理,只能简单用些材料遮盖,全家也躲至小镇的楼房中居住,而近日连天的小雨就是农人所说的扒房雨了。虽然身住楼中,但心始终牵在老屋,每隔几日就要回家看看,不知这场连天的小雨又怎样奈何那老屋了。

不过,雨季终将结束,“郊园夏雨歇,闲院众绿生。”经了雨季的夏天也才是妙趣横生的,辣辣的太阳被繁茂的树叶所抵挡,留下一片清凉。乡村依然沉淀在过往的记忆和现实的思绪中……我真想把这个场景加个相框,成了一幅画,连同那思绪,挂在我的心。这是对雨季的存念,不会忘记,永远也不会忘记!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六

1.(共4分)草垛,给了“我们”精神上的温暖;给“我”的童年带来了乐趣;父亲对草垛的敬畏之情感染了“我”;草垛在“我”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是“我们”的精神归宿。(任意答出四点即可,一点1分。)。

2.(共4分)答案提示:从形状、颜色、神态等角度生动地写出了草垛的特征。(2分,任答两点即可)“草垛像……太阳”,用比喻写出其形状和颜色;草垛“高矮胖瘦”,“……蹲在……默不作声”用拟人写出其形状、神态。(2分,举例1分,简析正确1分)。

3.(共4分)因为草垛在作者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农村生活的艰辛,作者一家人的勤劳、父亲的智慧都是在为草垛忙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表述不强求一律,一点1分。)。

4.(共4分)前后呼应,深化文章的主旨。(2分,一点1分)。

仿写示例:田野里,是沉甸甸的稻穗,稻穗上是丰收的喜悦。(2分,句式相同1分,揭示景物寓意1分。)。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七

清晨,走出久居的家门,我来到乡村外的原野上散步。清风拂面,携着泥土的芬芳,新鲜清凉。树木兀立。田间碧绿的麦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在晃动。

我静静地伫立着。原野静极了。风,似乎不忍吹落叶子上透明的露珠。草虫不语。我亦不敢叹息心中的无奈和孤寂。闭上眼,任思绪在原野里飘荡,在清风里游弋。

当我睁开眼,发现雾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慢慢遮住了身后的乡村,且越来越浓。不一会儿,整个乡村便匿藏在弥漫的浓雾里若隐若现。我眼前的树木,原野不见了,只有这一丝丝、一缕缕、一束束的浓浓淡淡的雾,像一条条白色绸带,飞舞着、缠绕着、飘逸着。

凝望着身后那若隐若现的乡村,我的思绪在这温馨婉约的氛围慢慢幻化成一缕缕涌动的诗韵。我像一个失落的孩子,在人生的知悟之年,站在这原野之上,追寻蓝天上一朵悠闲的白云飘逸出来的韵味;追寻一泓清水温润出来的绿意;追寻蜂蝶飞舞出来的一片春色。然后舍撷一掬醇香放在心头,感悟深厚的乡村;感悟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悟乡村最纯朴浑厚的呐喊;感悟脚下这片土地的厚重;感悟这片土地上侵润的血汗;感悟农民最质朴的执着和坚忍;感悟农民所有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乡村是一种岁月。岁月如歌。

一星陨落,黯淡不了夜空的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水消失,干涸不了整条河流;都市的车水马龙不是乡村;江南的小桥流水不是乡村;塞北的茫茫大雪不是乡村;西域的漫漫风沙不是乡村;东海的沧海桑田不是乡村;乡村就是山涧默流的一泓清泉,任它青山不老,任它山崖冷漠,乡村素衫依旧。

乡村是一种岁月。岁月如歌。

在平淡的生活里,我抱守一管竹丝轻唱的歌。山是归根的山,水是忘情的水。无论身躯漂泊何处,我的心都会与乡村相伴。乡村就是我心中那一抹永恒的温暖,让我在浮躁的红尘里,甘于淡泊,乐于平淡,自得于平淡。只愿在梦中随盘旋的黄鹂浮游于乡村之上,不愿累于名利,牵绊于欲望,就如那甘之如饴的淡淡清水平静致远。我想要触及乡村的衣襟,却在指尖碰触到了清而澈,绵而柔的水,原是这般滋味!

太阳,终于跌跌撞撞的升起。雾开始慢慢收拢。阳光从云层中穿过散落一地,恰到好处的温度,让我的心暖暖的`。身后的乡村渐渐清晰。凝望着它,这片迷人的故土,如一首至美至纯的诗。青鸟不知在它的头顶飞过了多少季节,它始终静静如眼前的阳光温暖。

乡村,就是广袤无垠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我在绝望时获得希望!

乡村,就是一首温馨婉约的歌谣,使我在心灰意冷时获得精神上慰籍!

乡村,就是一场久旱的甘霖,使我在悲观失望时获得心灵上的滋润!

乡村,当狂风在你身边呼啸时,你只当它是微风拂面。

乡村,当暴雨在你眼前倾泻时,你只当它是屋檐上的水滴。

乡村,当闪电在你头顶肆虐时,你只当它是萤火流逝。

乡村,你始终质朴而静谧地矗立着,决不在逆境和淫威面前低头。你没有城市的繁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静静伫立在这个喧闹而又寂寥的世间,如我一样卑微的低着头,伸着手。这是一个多么谦卑恭顺的姿势,却又如临临人性高贵的君子一个多么温暖的手势。手指所指的方向,有着凡-高画布上的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着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色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斜斜地低着头,却是悠然游然。

乡村是一种岁月。岁月如歌。

够了。这点点滴滴珍珠般的回忆,足以证明我生活在乡村有多么的幸福。我想,我要的就是这种放在手心里能温柔凝望的小幸福。

乡村,就好似一扇虚掩的门,站在门外的人啊!你以为它是愚昧、低俗、冰冷无情的么?走进去,你就会发现它里面就好似流星划过苍穹般绚烂,又似曼陀罗绽放般的绝美。

等到岁月的记忆不再清晰,徒留下人们的叹谓,却又莞尔时,我已经把有关乡村的细节都装进了心里。纵然记忆泛黄,乡村依旧在我心里笑若春风暖!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八

“耿耿清香崖菊淡,依依秀色岭梅如。经冬结子犹堪种,一亩荒园试为鉏。”当蓦然想起苏辙《咏茶花》的这几句诗时,我就乘坐在去安溪尚卿乡的车上。

冬日的阳光像慢慢地展开来的折扇一样照射到宽阔的公路,照在车窗上,只见温暖的光芒,随着急驰的大巴车在身后上下飞扬。泉州市作协组织的安溪尚卿采风采访活动,在和煦的阳光朗照下,前往这个被称作“中国滕铁工艺第一乡”的古镇,车子沿着蜿蜒的公路行走,进入尚卿,只见山上林木葱翠,山中雾海流光溢彩;层层梯田,簇簇茶树围绕山间,仿佛一幅悬挂在天边的水墨丹青。在城里呆久了,这样的景色,一旦闯进人们的视线,让人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

福建安溪尚卿格美茶花文化公园位于风景秀丽的翰卿村格美山麓,方圆千亩,园中栽植的名贵树种达一万余棵,远远望去,似一团团绯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恍如仙境。走在茶园小径,山坡上漫山的茶树迎风傲立,那满树怒放的茶花,争奇斗艳,绚烂多姿;走近细看,有的花朵向上盛开,如同灿烂的笑容;有的花朵低垂,似少女含羞的脸颊。我走近一棵盛开的茶树,掐了一瓣花朵,闻一闻,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让人心醉。陪同我们参观的台湾园艺师说:“这种茶花叫香水茶花。”就在凝眸间,让我感觉它是一朵奇妙无比的花,它的花香袭人。不知谁叫我摆好姿势,于是,在茶树旁留下美好的瞬间。

陪同我们参观的乡党委书记汪礼才指点满山茶树,胸有成竹。他说,“格美茶花文化公园是以宗教和茶花文化为主题,规划占地面积500亩,由乡贤廖清江先生为主捐建。现已完成观音寺、观音文化广场、登山道,山上种植名贵茶花500亩1万多株;其中树龄百年以上茶花树3000余株。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要将这里建成群众休闲旅游乐园。”眺望半山腰,一尊十几米高的观世音菩萨雕像巍然屹立,备显尊严,喻为佛光普照,福佑宏泽。我想,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变成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景点。

尚卿山乡的峰峦叠嶂被冬日的阳光照耀着,茶花文化公园、茶叶庄园沉浸于苍茫翠绿之中。登临此地,目睹此景,好一派大地的恩典呵!

在五阆山麓,我们看到誉丰国心茶叶庄园,徐徐展开的一幅青绿茶山美丽画卷,远山的茶树,近处的茶厂,整座山洋溢着大兴土木的建设之中,蜂蝶的飞舞,采茶的忙碌,早已淹没在采摘茶叶收成时节的丰姿中。泡一杯国心茶,品一品茶的馨香,“细嚼花须味亦长,新芽一粟叶间藏。”据誉丰国心茶叶有限公司张总监介绍,国心茶产于五阆山,处于东径117度,北纬25度,方圆百里无任何污染源,气候温润,四季分明,日照短,且早晚云雾笼罩,能提高茶叶中所含的茶胺酸及可溶氮等人体有益成分。他还告诉我们,国心茶从茶树培植、茶园生产管理、到精制生产,真正做到“看得见的健康”,是一种健康生态的时尚茶饮品。走在茶园小径,满目苍山翠绿,雄伟的五阆山迎迓着鲜丽的朝日,轻爽地微笑起来。此时,漫天的霞光,像泼墨一样点染整个山峰,然后慢慢地从山上抹到山下,山腰间的楼房,通往茶厂的小道,也渐次在晨光中被清晰地描画出来。

在制茶车间,一座偌大的厂房,我们看到一些先进的制茶设备,尽管我们来的不是采茶季节,但可以想象那火热的制茶劳动场面:身穿工作服的工人将经过晒青和晾青后的茶青倒入“摇青机”进行摇青,鲜叶在摇青筒中进行碰撞、散落、磨擦运动,轰鸣的摇青机在工人的操作下,像在演奏劳动进行曲一样令人陶醉。经过杀青后的茶叶包在特制的布里,利用“速包机”把整个茶叶紧包成球状进行揉捻,茶球在紧包的状态下在揉捻机中滚动,里面的叶子受到挤压会慢慢形成“颗粒状”,从叶状到颗粒状的神奇之作全在这里,当然每一道工序都是要经过很多遍的操作。其实,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一个环节出差错,就不能成好茶。制茶的这种情境,让我想起余姚诗人黄宗羲的《制新茶》:

檐溜松风方扫尽,轻阴正是采茶天。

相邀直上孤峰顶,出市都争谷雨前。

两筥东西分梗叶,一灯儿女共团圆。

炒青已到更阑后,犹试新分瀑布泉。

劳动之余,制茶人用瀑布泉泡上一杯瀑布新茶,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该是何等的惬意与满足呵!

血红的夕阳,在云朵霞片中徐徐下沉,四周黛绿的群山,变得一片棕红。当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别尚卿乡的时候,望着车窗外,一张张微笑的脸庞,一幅崭新的山村剪影,眼前的情景,让我无法形容激动的心情,于是,在心里默诵着一句话;祝福你,吉祥尚卿,美丽乡村。

【乡镇街道范文】二。

芝林村是四明山北麓余脉峻岭山岙中的一个小山村。位于浙江省余姚市大隐镇西南7.5公里处,南临河姆渡河姆村,西北界陆埠洪山的大坪地村,方圆面积9平方公里。

芝林村地势南高北低,境内山峦连绵,山岙弯弯,植被丰富,竹木茂盛,溪流纵横,泉瀑淙淙。境域内以白岩溪为中轴,由西向东再转北,形成之字形,横贯全境。白岩溪两岸奇山怪石林立,山峦弯弯,溪涧曲曲,飞瀑清溪穿梭于幽谷之间,尽显奇丽景色、山水画意。

白岩溪在芝林村境内长约十华里,溪流上段山高谷深,落差较大,故溪流迭叠壮观,形成有瀑布、深潭等景观;中下部溪滩宽阔,溪底平坦,溪流较缓,溪间滩潭相间,极具特色;溪中卵石无数,大的有数吨乃至数十吨之巨,小的如豌豆细圆,点缀溪间,错落有致,形态各异,风韵独具。不少形态各异的溪岩形若不同的物像,繁衍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溪间伴生有一些芝林独有的水产品,如南风蛤、黑珍珠蛳螺、白石蟹等,这些水产品不仅是风味独特的特色产品,而且还伴有美丽的传说。白岩溪两岸青山逶迤,竹丰林茂,溪间流水潺潺,林间鸟语声声,故有“浙东九寨沟”之佳称。进入峡谷长溪,犹如进入人间仙境,不仅能领略到山水自然美景,更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无限情趣,真是美不胜收。

芝林村历史悠久,相传,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五十年左右。据《孙氏家谱》记载,芝林村的先祖在长安城郊咽喉之地的孙家埭。孙家埭所居住之百姓乃隋末唐初名医孙思邈的后裔,他们以“耕读行医”传家。后因安禄山起兵谋反,“安史之乱”使孙家埭饱受战乱之苦,村人纷纷外出避难。其中,有一孙姓郎中流落于古越之地,居住在河姆冯家。后因才草药进山,来到芝林,她见到芝林山峦连绵,植被丰满,溪流泉瀑,流水潺潺,气候温和,土地湿润,盛产草药,地域隐蔽安全,风光秀丽旎旖,是极为难得的栖息之地。于是便携妻子儿女来此结庐筑棚,安身定居。成为芝林村的开山始祖,也就是芝林村孙氏家族的始祖。

芝林村村民姓氏以孙氏为主,孙氏居民经过十几代的繁衍生息,成了现芝林村中最大的一个姓氏居民。这期间,先后有茅氏、毛氏、罗氏、王氏等不同姓氏的居民陆续从外地前来定居,形成了一个较为庞大的山区村落。

芝林村文化积淀深厚,自然、人文景观众多。境内有远近闻名的白岩寺,该寺坐落在芝林村西四公里的白岩山麓。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宋乾德四年(966)置,原作教院,《延裕志》作教寺。《成化府志》作讲寺。天圣中赐额,礼部尚书高衡孙请为功德院,嘉庆四年重修,现废。境内另有一寺,名曰“香积寺”,位于芝林岭岗间,旧称“香积庵”,僧心目建。该寺气势宏伟,建筑样式独特。清咸丰年间,芝林人孙美皋曾出资重修。于同治八年又重修。现尚存禅房三间。在芝林,有宋代礼部尚书高衡孙墓,有白岩寺开山方丈古墓。

芝林村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年代,曾为革命做出过血肉的贡献,是浙东根据地主要活动场所,有名的抗日村。1940年,为应付日伪对宁波地区的经济、文化用品的封锁,由开明绅士李卫初先生出资,选择地形隐蔽、又有群众基础和生产条件的芝林创办了芝林造纸厂,生产浙东抗日战争所需的纸张,一直到1945年部队奉命北撤为止,为浙东的抗日斗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芝林村因地处隐蔽的山峦之中,慈南办事处领导同志经常住在芝林村指导工作。村中也曾储存过万斤以上的军粮,并为争夺军粮而展开过激烈的战斗,同时还涌现像民兵队长茅洪雪、运输队长孙本良等英勇战士。

芝林村虽说地处偏僻山区,但改革开放以来,丰富的毛竹、林木、茶叶等山林特产资源以及服装、五金、劳保用品、仪器仪表、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企业的发展,为勤劳的人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芝林村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小山村。

近年来,随着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兴起,历史悠久的山区古村落,山清水秀、风景独特的“浙东九寨沟”,原汁原味山村“农家乐”,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往休闲度假。

【乡镇街道范文】三。

“扶农政策顺民安,建设新村迈小康。碧水翠栏妆秀色,红楼玉璧裹银装。宽宏大道春风荡,皓浩明灯旭日光。喜看稻棉金白浪,丰收硕果溢清香。”这首小诗刊印在一期叫《泗桥俚歌》的诗页上,其作者是江西湖口县流泗镇流泗桥社区泗桥诗社社员,流泗村村民方火球。

继湖口县流泗桥区泗桥诗社成立之后,近日,该镇棠山村诗社又成立了。至此,该镇基层诗社已达5家,这个群众自发成立的诗词文化组织,现有成员几百名,已出版了几十辑诗册,诗作多反映农村生活的时代变化和崭新风貌,带有浓郁的田野和地方气息。至此,这个“乡土文人之地”在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诗篇中又掀起了新的一页。

近年来,湖口县流泗镇群众性咏诗创作、运用诗词活动蓬勃兴起。写诗、吟诗、赛诗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机关的墙报有诗词作品,中小学校刊有诗词园地,学校、村组都相继成立了基层诗社和诗词小组。一个镇、村、组三级诗词网络框架正在该镇形成。不少农民诗人脱颖而出,大量弘扬主旋律、讴歌新时代的诗词作品相继问世,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到目前为止,该镇有中华诗词和省、市、县诗词会员150多人,诗词爱好者近千人。据统计,该镇群众创作的诗词联作品已达3万多首(幅),在各级诗词刊物发表作品一万首(幅),其中有10多人已出版诗集。在此基础上,每位成员还出版了个人诗集,他们在不断的创作与完善中感悟生活,提高修养。他们还有组织地开展创作交流活动,近期,还举办了谷雨诗会,既帮助作者提高了水准,又赢得了创作的乐趣。他们还计划邀请教授到诗社讲授诗词创作知识,与市县诗词学会交流创作体会,并利用流泗镇这个集贸重镇优势,主动与外地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切磋。

流泗镇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能写会画的人才每个村都有。早在1982年,流泗镇长垅廖村就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民诗社。当时长垅廖村村民廖雄文看到村民文化生活一度贫乏单调,人们闲下来不是打麻将就是聊天、孩子们迷恋在电子游戏中,偶尔有几个青年写写画画,也由于缺少指导,只作偶尔消遣,没有实质性进步。他便和村里的几位爱好者商议,从提高农民诗词书画水平、培养影响青年学生入手,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民诗社文通诗社。诗社的成员共有50多人,年龄最大的90多岁,年龄最小的也有34岁,诗社成员的平均年龄是56岁。成立之初,这个文化团体就把活动目标定位在服务于农民,同时潜移默化倡导农村文明新风尚。村里有乔迁新居的、办喜事的、商铺开张的,诗社的成员都要送上对联,老人过生日,诗社成员制作了一个大大的“寿”字匾牌,并赠送贺诗一首,远胜于蛋糕的香甜,老人都说这是他们过的最有意义的生日。渐渐的,红白喜事中有没有诗社的对联,已成为哪户有无威信、是否受人尊重的一个标志。从1982年成立诗社以来,只要村里有考上大学的,大家就会写诗相送,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只要有男婚女嫁,诗社会员就会作一些嵌名诗联,营造喜庆氛围。乡村百事,都构成了他们作诗吟词的一部分。由于文通诗社远近闻名,还吸收周边村落乃至安徽宿松诗词爱好者参加。一些在田间耕作的农民经常在一起,吟诗颂词,抒发感情,描绘农村的美好生活。文通诗社还将收集来的几百篇诗作,汇成一集《文通诗词》。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编辑,《文通诗词》于5月出版,共分庆贺篇、歌颂篇、缅怀篇等10个篇目共500多首诗。

该镇群众在诗社的影响带动下,各类书法、写作、摄影、秧歌等群众自发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在这块新天地中遍地开花。它们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成为县内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的有效载体。诗社充分发挥“文化带头人”的影响带动作用,把诗词爱好者吸收到诗词分会、诗社中来,通过每年举办赛事或展览,组织联系多场文化交流活动,使诗社成员成为农村文化阵地中一支“不走”的文化工作队伍,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现在,写诗作画的多了,打麻将、玩游戏的少了;讲文明、讲礼貌的多了,打架斗殴、滋事闹事的少了,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率逐年下降,这已成为该镇的文化现象。他们用一首首饱含激情的诗词和一幅幅寓意深刻的图画,描绘着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

【乡镇街道范文】四。

走入春天的云南省元谋县姜驿乡画匠村委会月亮田村,犹如进入世外桃源,到处花团锦簇、鸟语花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很难想象这个只有38户154人,有耕地面积209亩,其中水田仅有40亩,旱地达169亩,居住着以傈僳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为主的山区村寨,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所产生的巨大变化。年,全村农业总产值达145.7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7165元,均较翻了一番。并于被元谋县精神文明小组办公室授予“县级文明村”。

在党的十八大及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月亮田村一班人在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的同时,积极搞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种植青豌豆和烤烟等经济作物,示范小米辣种植,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以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杨昌武为首的科技示范带头人连年种植烤烟、青豌豆和小米辣等优质经济作为,带动村民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经济增收改善了月亮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全村村民住房焕然一新,村内环境干净整洁,五分之四以上农户安装了电话,户均一辆摩托车,农用机械普及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经济条件和办学条件的改善,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现有大中专学生8名,高中生13名,青壮年非文盲率达百分之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百分之百,“十星级文明户”参评率达百分之百,无计划外生育和乱砍滥伐、乱垦乱占现象,村民遵纪守法,照章办事,民事调解和治安防范有力,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农民收入逐年增加,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月亮田村只是元谋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在党的十八大及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全县上下正团结一心,以满腔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向着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

【乡镇街道范文】五。

沿着马庄镇东界村村口的水泥路一直往里走,一排排整齐的文化墙格外引人注目,街道两旁铺设路肩花砖和各式花坛,花坛两旁的绿化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显出勃勃生机。近年来,马庄镇紧紧围绕“建设现代文化乡村、统筹发展城乡经济”这一工作目标,坚持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和新兴产业并举,加快发展城乡文化建设步伐,全力以赴打造城乡发展新亮点。

五年前的东界村,因地理位置偏僻,落后的农村基础设施严重制约着村里经济发展,影响到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道路泥泞,一到下雨天,外面的车进不来,村里的人也出不去,每年到收获苹果的季节,眼看苹果成熟,却因村里道路不畅而没有果商前来收购。小孩上学放学都很不方便,经常要大人背着出村,给行人、运输带来极大的不便,许多群众想唱歌、跳舞、打球,总是苦于没有场地,正常的群众文化生活无法开展。没办法,大家要么就是“猫”在家里看电视、谝家长里短,要么就是打麻将、玩扑克,文化生活枯燥贫乏。

而今,得益于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在各项惠民政策的支持下,村里建起了村民购物中心和综合文艺舞台,产业项目犹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涉及农资贸易、牲畜养殖、民俗文化、休闲农家乐和杂果生产等五大产业。自从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劳作一天的村民每到傍晚便三三两两结伴来到村里的文化活动广场,有跳舞健身的有下棋打球的,有唱秦腔调嗓门的,热闹的人群、激情的歌声和动感的舞姿,勾勒出一幅动感十足的新型农村优美画卷,让辛勤劳作一天的村民们着实放松了一把,也让这个小村庄瞬间沸腾起来,娱乐活动每天晚上一直持续到深夜,群众才慢慢散去。

如今,像这样的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在全镇不断建设完善,并成为村民们文化生活的大舞台,使他们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自从村里建起了文化活动广场,大家一有时间都聚到这里锻炼身体,放松放松,找自己的乐子。有了文化活动阵地,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扭秧歌、跳跳舞对我们来说很平常。镇上和村上还专门找老师给大家教跳舞啥的,只要一有空,大家就约好一块到广场上来了。”刚刚跳完健身操的妇女们乐滋滋地说:“以前晚上不是早早睡觉,就是在家看电视。现在不同了,干了一天的农活,吃完晚饭、洗刷后第一件事就是走出家门,跳上一两个小时的健身舞,顿时感觉人轻松了许多,晚上睡觉也特别安稳。”

近年来,马庄镇从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着手,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完善村级文化阵地和办公场所建设,建设农家书屋,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各村积极响应,充分利用文化广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锣鼓队、自乐班、健身舞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有组织的引导,不断发展壮大,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娱乐活动在各村兴起后,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业余文化的发展,不仅使村里的群众有了夜间娱乐的好去处,更大大改善了村风和民风,打牌搓麻将赌博的人少了,唱歌、跳舞、健身的人多了,村民的精神文化水平提高了,乡村文化建设使村民的日子越来越滋润。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九

记忆里,冬天似乎是漫长的、冷酷的、难熬的。北方的春天来得晚,可冬天来得却很早。“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不用等到立冬,霜降就已经吹响了冬的前奏曲,北方人所谓的“猫冬”就此拉开了序幕。

冬天,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每天揣着双手抵御着干巴巴的冷慢慢地捱过,漫长而又冷寂。可那似乎只是大人的感觉,对于孩子们来说,漫长的冬有着无穷的乐趣。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那个村子里同龄的玩伴要有二十多个,只要下雪了,大人们会高兴地说:“瑞雪兆丰年”,我们可不管兆不兆丰年,只要能玩雪就最好了。我们先把雪堆成一个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雪人,给它们安上鼻子、装上眼睛、戴上帽子,然后在雪人的掩护下,开始打雪仗。小手冻得麻酥酥的,脸也冻得通红通红的,可我们一点也感觉不到寒冷。

如果不下雪,我们还可以去划冰。家门前是长长的河道,夏天有淙淙的河水,冬天则结一层厚厚的冰,我们便仨一攒俩一伙地去滑冰。虽然没有冰鞋,可我们都有一个简陋的冰车。我们特别喜欢有点坡度的滑冰地点,从上坡滑下来,稍微用点力就可以滑到坡底。在这个活动中,女孩子划得相对要稳当一些,男孩子却滑得更胆大、更刺激。当然其中也会有争执有吵闹,可小孩子是不会记仇的,上一刻还面红耳赤的,下一刻便“握手言和”了。

在没有电视和玩具陪伴的岁月里,那一季季的雪和冰快乐了我们的童年。

我家有三间房,和二叔家住对屋。我家有五个孩子,二叔家有三个孩子,两家八个孩子,大的十多岁,小的三四岁,聚在一起阵容够强大的。

每天睁开眼,喧哗就开始了,追逐打闹,争吃抢喝,吵架斗嘴,挨打受罚,都是常态。

白天,吵闹了一天,夜晚,我们一群孩子就围坐在妈妈的身边,在如豆的灯下,一边看妈妈纳鞋底,一边听妈妈给我们讲“笑话”,那时没有水果没有糖块,只有一小盆削头去尾的胡萝卜。我们这些孩子每人抄起一根胡萝卜边津津有味地吃着,边听妈妈讲那荒诞不经的“笑话”,于是,在妈妈绘声绘色的讲述下,一个个妖魔鬼怪就开始粉墨登场,眼睛所及之处,似乎全是妖怪的狰狞,耳中所闻之声,似乎全是妖怪的怪叫。我们屏住呼吸,战战兢兢,不敢下地,不敢说话,甚至忘了咀嚼,任这些怪物在我们眼前“飘”来“飘”去。

看似一个个漫长寒冷的冬夜,却在妈妈的鬼故事的陪伴下,有滋有味度过了。

“笑话”讲完了,我们还意犹未尽,便央求妈妈出谜语,小妹一边摇晃着妈妈的胳膊,一边贱声贱气地央求道:“好妈了,好妈了,就破个‘闷’吧!”妈妈实在拗不过,便又开始给我们出谜语。每个谜面说出来,我们就放飞想象之鸟去“啄”谜底。不论猜多久,妈妈都不告诉我们谜底,只是稍作提示,让我们自己去猜,既锻炼了我们的耐性,又开发了我们的智力。

漫长的冬季,如果没有一点东西来打打“牙祭”,日子也实在是太寡淡无味了,尤其是对于我们这群孩子,日子再清苦,也要想法让它滋润些再滋润些,于是,我们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冬季里那一盆永远象征着温暖和美味的“火盆”上。

在北方的冬季每家每户原来是没有暖气也没有炉子,但家家都有一个泥做的“火盆”。

把糜黍泡子和土掺好活好泥,把一个不用的废盆扣在地上,盆沿上拴一根绳,做模子,把泥抹在盆上,外部尽量抹得光滑,最后再做出盆沿,等泥半干的时候,把盆翻过来,把模子拽出来,一个泥盆就做好了,将泥盆晒干,等到了冬天就派上了用场。

入冬后,烧完火,将未燃尽的`炭火从灶膛里扒出来,火盆的底层可以放羊粪、驴粪、糜黍泡子,将扒出的炭火放在上面,将盆沿用笤帚轻轻打扫干净,然后端到炕上,霎时,屋里就暖烘烘的,我们挤挤挨挨地围在火盆旁,抓一把生黄豆放在火盆里,用小木棍来回翻动着,听豆子在火盆里“叭叭”的爆响,那独特的香味便弥漫在空气中,我们一个个馋得流着哈喇子,熟了用小铲子掏出来,顾不上烫手,抓起一把就往嘴里填,吃得嘎巴嘎巴响。

还可以把土豆放在火盆里烤着吃,土豆不能太大了,鸡蛋大最好,熟得很快。掰开一个烤熟的土豆,霎时,一股浓浓的香味便弥散在空气中,强烈冲击着我们的味觉。

还可烤杏核吃,烤熟后,把杏仁的皮搓掉,顶端去掉,放在嘴里慢慢咀嚼,真的是满口生香,余味缭绕,回味无穷。可是杏仁却不能吃多,吃多会有危险,所以大人总会把杏核收藏,每次会分发每人几颗。

每每这时,丝丝缕缕的怀恋便盈满心头,不禁慨叹:原来那些年的冬天,除了寒冷,除了贫寒,竟也有那么多的温暖,竟也那么的令人怀想和思念!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十

出生农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正是困难时期,物质生活极度贫乏,儿时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但一年到头,饭菜都是清汤寡水,平时就连油沫星子也很难闻见。那时最期盼的莫过于村子里娶媳妇、嫁姑娘、盖新房、打发过世的老人,有这样的好事就意味着能和大人一道“坐席”,吃上一顿叫人垂涎的“八冷八热”。

俗话说“要想发,不离八”,“八冷八热”的习俗在我的记忆中就有。乡亲们虽说一年到头土里刨食,苦熬苦干勉强能填饱肚子,但遇到红白喜事,还是勒紧裤袋,“摆上八仙桌,垒起七星灶”,做上“八冷八热”的席面来招待亲朋好友,街坊四邻。

其实“八冷八热”,并非什么山珍海味,而是由16个大瓷碗盛放的16道农家土菜,8个热菜,8个凉菜,荤素搭配,热菜主要有鸡肉、排骨、丸子、鱼肉、羊肉、油炸豆腐等,老百姓的话叫做硬菜。凉菜一般是根据季节的不同而不同,当然,有时也根据主家的实际情况适当变化一些花样。

不要小看了这“八冷八热”,它可是老家人办酒席的“招牌菜”。那些土厨子,虽说没经过专业训练,但个个身怀绝技,蒸、炸、焖、炖、拌等等样样精通,做事业的主人在自家院子里搭个灶台,吹风机不停的鼓风,火苗呼呼的舔着锅底,大铁锅上汩汩地冒着热气,案板上堆着小山一样的鸡、鸭、鱼、肉,大师傅手起刀落,“啪啪”地剁肉,放在锅里上下翻飞,打下手的妇女们,摘菜的摘菜,洗菜的洗菜,洗碗的洗碗,谈笑声和炒菜声混杂在一起。

大铁锅烧出来的味儿,比当今星级饭店的还要正宗地道;“八冷八热”一桌子摆下来满满当当的,每碗盛得都冒了尖,让人看起来就嘴馋,吃起来也过瘾,特别是那香喷喷的“红烧肉”,光肥膘就有四根手指并拢在一起那么厚,肥肥白白的一大碗蔚为壮观。都是老百姓自己家养的'猪,肉质鲜嫩,炖得时间长,一口咬下去满嘴流油,肥而不腻。

到了吉日这天,主家乃至全村,似乎都沉浸在过节的热闹的节日气氛中。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男女老少穿起平时舍不得只有在大年初一才穿的光鲜的衣裳,喜滋滋地从四面八方赶到主家,几十号乃至上百号人,同时围坐在一个屋檐下,构成了一幅蔚为壮观的田园野炊图。

临时借来的桌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大的,有小的,有方的,有圆的,每桌大家按照辈分大小或8人或10人依次就座。要是娶媳妇的话,娘家人最大,要是打发过世的老人的话,主家人最大,才有资格吃第一桌席。其余人在开席前,大家磕着瓜子,吃着糖果,谈笑风生,场面既温馨又热闹。

坐席正是开始后,最引人注目的,是上菜跑堂的年轻后生,手里端着大托盘,肩上掸着条白毛巾,走路像风一样,身子扭成了麻花状,嘴里吆喝着“菜来了”,话音未落,一碗碗冒着尖的大碗菜端上桌。大家吃着大碗菜,喝着大碗酒。酒是纯粮酿造的,幽幽地散发着醉人的香。席间,东家端着酒杯沿着桌子和每一位客人敬酒,并不断叮嘱客人菜不够上菜,酒不够拿酒,你们一定要吃好、喝好。

几杯火辣辣的纯粮酒下肚,如在寒冷的冬天,可将全身血脉点燃,乡亲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上至三皇五帝,下至春种秋收,家长里短……等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乡亲们的大脑更加兴奋,话语渐渐增多,于是觥筹交错、杯来瓶往。好事要成双,敬重要以酒表真心,有瓜葛要以酒释前嫌,不管和谁都有喝酒的理由,好像一切都在酒中,一直喝到日落西山,田园野趣的“乡村盛宴”才宣告结束。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十一

微风的雪晨,我伫立窗前。窗外银白色的天幕折射出柔和朦胧的晨光,映在我的脸上,直觉告诉我:外面下了一场不小的雪。

我清楚地看见,大自然因为有了雪才分外妖娆。在它的濯洗下,赤橙黄绿青蓝紫都有了别样的神韵,雪泽百色。没有了雪儿的陪伴,所有的颜色都黯然失色!

可是这样的视觉盛宴,我有多久没有享受到了呢?

踯躅于天地间,已然经历了几百乃至几千次冬雪的洗礼。然而有几次我是真正地目睹并欣赏到了雪润百香的繁华?行走人世数十载,可是我却体会不到生活的快意,感受不到人性的温暖,自然的雪可助自然重获生命的灵动,可是沐浴我的灵魂之雪哪里去了?或许这纷纷扬扬的飞雪可以给我答案。于是我关上窗户,走出家门。

门外的世界让我惊呆了!地上的雪已足足有一尺多厚,恐怕要没过膝盖;抬头仰望天穹,那片片飞舞的精灵丝毫没有停歇的打算,依然在变换着不同的姿态不急不躁、不温不火地劲舞。

更多的时候,我亦同他们一道,挣扎在柴米油盐和衣食住行的浩淼烟波中,流连于亲朋好友聚餐饮酒的繁文缛节里,抑或沉迷于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慵懒梦境里……在这些时候,我能做到无我、忘我,可是我问过自己的.心:这样的生活你喜欢吗?答案无需验证,我不喜欢,可是我别无选择。我总是给自己找出一千零一个做不成自己的冠冕堂皇的理由,然后继续迷失自己。其实剥落虚伪的包装,里面剩下的东西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吗?不,无非都是钱权名利的放屁尊严。

我非常晓得:在它们的驱使下,我难辨是非,曲解黑白;我看不到真正的赤橙黄绿,品不出活色生香的百味生活……我的心房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

我曾试着像朱成玉老师说的那样,也为自己的灵魂降一场雪。可是我又依稀记得,记忆的天空从来不缺乏沐浴灵魂的雪,只是我把它遗忘了。

那时候的我虽然年纪尚小,生活似乎又很严苛;可是我能够勤俭自强,奋斗不息。

那时候的我虽然有些幼稚,甚至有时候会做错事,可是我能够知错就改,坦荡从容。

那时候的我虽然不晓得如何处世,可是本性的善良指点我真诚待人、豁达对事。

在这些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瑰宝的陪伴下,我健康成长,快乐助人。于是我的那段日子就如同沐浴在一片闪耀的灵魂之雪中,散发出阵阵摄人魂魄的菩提芬芳,流泻出种种无法言说的美丽。

今天的我,早已形同狼人。可这一切,都是谁的错?也许最可怕的是自己那颗倍受世俗桎梏的心吧。

我再次仰望飘雪的苍穹,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正如朋友所言:雪,本是冬天的最爱,一夜之间,却不小心成了春天的新欢……可是在我看来,只是春天在及时的还回不该属于它的礼物而已,而且是加倍的奉还!所以,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春之华年,人们才会收到一场盛世豪雪!

凝视着喜气充溢的雪城,我不禁双手合十,心中默念:

感谢你——豪雪,让我解除了心底的封印,还给我一场沐浴灵魂的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