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实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16:35:13 页码:8
2023年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实用18篇)
2023-11-22 16:35:13    小编:ZTFB

阅读名著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总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进自己的行为和表现,以便达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如果你正在写总结,以下范文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总结的写作要点。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一

萝卜拔了留下一个坑,麻雀飞过留下一道影,无论我们做过什么事情都会留下痕迹,生而为人,一生结束,多多少少,我们总会留下点什么。

是留下光芒和温暖,还是留下黑暗和寒冷?是遭骂还是被怀念?是由我们活着时在岁月的流逝中点点滴滴慢慢形成的。我们活着时,我们的所作所为,感动过谁?帮助过谁?损害了谁?无论有意还是无意。

不要以为我们做了什么没有人知道,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还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实际上,无论我们做了什么,上帝都给我们一笔一笔细细记着。到我们死,他就审判我们了。他说我们好我们才好,他说我们不好我们就不好。没有人可以和上帝争辩。

不相信上帝的人可以换一种方式理解,叫做历史的审判台。

每一个人一生结束都将遭遇自己的历史审判台。

在我们还活着的时候,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我们努力工作,认真对待身边的万事万物,不要等到死的时候才感到自己不配称为人。那时候再悔恨就晚了。从今天做起,从此刻做起,让自己的生命对得起人这个称呼。

承担起做人的责任,首先自己养活自己不成为负担,无论国家的,社会的,还是亲人的。我们的时代很好,已经走上公平公正公义的道路,人人付出了都有回报。你是农民,你的地种好了,无论粮食还是蔬菜,或者水果,都可以卖得价钱。你是开发商,对被占地的人不那么苛刻,对手下的建筑工人不那么冷漠,你的房屋建筑各项需要的设施都考虑十分周祥,你的商品房就好卖。你是路桥工程师,对修建的所有路桥,每一寸,都认真负责,从未出现过路基沉陷和断桥事故,你每天晚上都会睡个好觉做个好梦。你是地方官,自己不贪赃枉法,同时不让自己的亲朋贪赃枉法,是起码的,你在任一方对得起一方的百姓,把每一个百姓都当成实实在在的亲朋对待,那么不仅没有人骂你,还会人人都对你说好,当你下任了,百姓还会留恋你。

像张海迪,曹文英和曹文君,别说作为残疾人,就是作为人,正常人,普通人,她们都发出了极其耀眼的光芒,为冷漠的人间增添温暖。

如果你留下的是光芒和温暖,人们走过你的坟墓会看到灿烂的春天,如果你留下的是黑暗和寒冷,人们走过你的坟墓会不由自主浑身打颤。

一个人很多时候都是孤独的,仍旧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分,像一捧泥巴从来就是大地的一部分,不能分割。作为单个的人,我们是要死的,整个人类则不停地在前进。没有一代又一代人的死,人类就无法前进。旧的人不死新的人就无法生。虽说人人都要死,但是死和死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人死了就死了,有的人死了又重新开始生。

今年的萝卜拔了,明年的萝卜会继续种下,后年的萝卜在后面等着。

【胡萝卜儿蜜蜜甜】。

因为敢吃,所以吃出许多病。据说著名的袭击全国的非典就是从吃开始。单从吃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贫富两极分化。穷人满足温饱,富人能够吃得花天酒地甚至翻天覆地。我曾听说富人活吃猴脑的事。我还听说富人变着新花样吸毒。有了钱就什么都想吃什么都敢吃。危害全人类的艾滋病与其说是性病,更准确地说是吸毒得来的病,静脉注射传播的途径更大更广。

《胡萝卜儿蜜蜜甜》流传在南方。类似的歌,还有在北方(准确地说是河北)的《小白菜》。《小白菜》因为讲了一个失去母亲的女孩的故事,更好唱更流行。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了娘呀。跟着爹爹,还好过呀;只怕爹爹,娶后娘呀。娶了后娘,三年半呀;生个弟弟,比我强呀。弟弟吃面,我喝汤呀;端起碗来,泪汪汪呀。亲娘想我,谁知道呀;我思亲娘,在梦中呀。桃花开花,杏花落呀;想起亲娘,一阵风呀。《小白菜》被称为中华民歌,至今许多歌手唱。《胡萝卜儿蜜蜜甜》只是童谣,现在基本无人唱了。

两首歌两种不同遭遇。我个人认为:《小白菜》反映的面比《胡萝卜儿蜜蜜甜》窄很多,唱的只是一个名叫小白菜的孤女的苦难,《胡萝卜儿蜜蜜甜》的时代性更强烈更尖锐,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普通现象。那个时代的穷人多,几乎家家的状况都如此。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很多都不会忘记这首歌。这是一首令更多人心酸的歌,沉甸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这两首歌的不同遭遇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文学作品,如果跟时代太近了,这个时代过去就有被淘汰的可能。从另一方面说,《小白菜》反映的'是人性,《胡萝卜儿蜜蜜甜》唱出了那个时代的真相:贫困。

就像我们中的某些人不爱听真话一样,一首唱出真相的歌也让某些人不高兴。

歌功颂德的东西使人舒服。谁不愿意被歌功颂德呢?一个人愿意。一个时代愿意。一个民族愿意。一个国家照样愿意。

人人都歌功颂德,谁来说出真相?虽然更多的人选择了歌功颂德,懂得歌功颂德会带来无限好处,仍有一小部分人在坚持努力说出真相。这一小部分人纵然知道说出真相极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每一个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真相,这些,这许多真相,有的需要揭露,有的则需要掩埋。差不多人人的情形都一样:对自己有利的真相需要揭露,对自己不利的真相需要掩埋。难道不是吗?我就有需要揭露的真相,当然我也有需要掩埋的真相,这两样真相我曾经都说过。总之,一切真相,无论发生还是结局,都任其自然吧。

胡萝卜本身也有自己的真相。

一般说来,冬季的胡萝卜没有被转基因,除冬季之外的胡萝卜,那种光滑的又大又直的胡萝卜,全是转基因的。

冬季的胡萝卜,就是《胡萝卜儿蜜蜜甜》里唱的看到看到要过年的时候。

无论哪个时代,无论什么地方,胡萝卜都是人民喜欢的菜之一。

【糜子糜子我想你】。

糜子在古代称黍和稷,现在人亲切地叫糜子。百度说糜子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薄,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也是中国主要制米作物之一。糜子有软与硬之分。软糜子叫黍子碾的米称软米,类似四川人说的酒米即糯米,著名的陕北米酒即用此米做成。软米压成面可做糕,在中国北方做炸糕枣糕均用此面。硬糜子碾成米俗称黄米。相传成吉思汗统一大漠时吃的就是这种携带方便的干粮,将士们不生疾病个个身壮如牛。

全世界糜子栽培面积最大是俄罗斯,第二乌克兰,第三才是中国。中国糜子主产区集中在长城沿线和黄河流域。从北向南,糜子春夏秋冬都可以种植,不过南方种植极少,四川省尤其少见。我在北方流浪发现:北方人民吃的粮食非常丰富,南方人民几乎只有稻一种可吃。为了吃我宁愿自己是北方人,不太北,就黄河岸边就行。这,可能就是我热爱河南省的一个重要理由。

电脑打五笔,糜唯一可组的词是糜烂,我不清楚糜子和糜烂究竟有何关系,是不是糜子烂了叫糜烂?查字典,当糜字构成糜子读梅的音,当糜字构成糜烂读迷的音,糜烂就是烂到难以收拾,糜烂不堪,糜字单独用,有浪费的意思,糜费钱财,糜字还有一种解释,就是粥。中国汉字太复杂了。一个糜,差不多就累着我了。我乐意糜就是糜子,我亲爱的糜子。

我快五十岁,如果计算吃过多少顿饭应刻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我清楚地记得我吃过不少于一百次糜子做的食物。多数是我自己拿糜子煮的稀饭,北方人叫粥。我不到十六岁离开出生地,到黑龙江省当兵,后来又多次到北方各省包括首都北京流浪,自认为:身体里有三分之一的血是北方土地北方庄稼,特别是黄河给我的。我相信我是长江的孩子同样也是黄河的孩子。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回到出生地被别人甚至亲人当作外地人的原因。

我想念北方,当然北京也在我的想念之内,黄河更在我的想念之内,这些想念中,我尤其想念黄米,就是糜子。说实话,黄米煮稀饭,在我看来一点不比小米煮稀饭差。黄米稀饭吃起来更细腻更滋润更缠绵,非常适合我这样一个在人间流浪身体又不太好的人吃。

查看目前为止我的经历,在人间,我是一个被遗弃又被遗弃的人,是大地上的庄稼,各种各样的粮食和各种各样的蔬菜把我养育大,黄米即糜子是养育我的重要亲人。

所有庄稼,无论粮食还是蔬菜都是我血脉里真正意义的亲人。

凡养育过我的庄稼都是我的亲人,无论我承认否。

当然我承认。

很多人不承认。人间不承认庄稼是亲人的人数不清。人间践踏庄稼的人数不清。人间毁灭庄稼的人数不清。

在我的出生地,为了所谓高产,稻,已经被不尊重粮食的科学家悄悄转了基因,据说这是得到了批准的。谁有权批准如此伤害养育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粮食?南方,差不多唯一的粮食大米被转了基因,我却不得不拖着又老又病又孤苦无助的身体回到南方。在这种情况下,我更加想念北方。北方吃的粮食多:大米,小米,黄米,麦子,高粱,甚至还有荞子等。

我想念北方,我宁愿我是北方人,每天至少可以吃一顿黄米,就是糜子饭。

不仅我的胃想你,不仅我的肠想你,我的心我的肝我的胆我的血我的骨一样想你。

作为一个普通中国人,我想你,你还好吗?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二

在宁静的乡村过夜,人仿若被一层虚无包裹着,心也空寞无依。好在有月相伴。踟蹰月下,沭浴像清洌泉水一样的清辉,心绪也就不再在空虚中盘桓,记忆的帷帘便被那皎洁的月色缓缓挑起。

这月,多么像我几十年前第一次远离家乡前一天晚上深印在脑海中的那轮明月呵!一样地纤尘不染地明亮;一样地静如处子地沉寂;一样地飞瀑流泉地泻辉。依然轻柔地摩挲万物;依然温情地铺陈大地;依然脉脉地引人遐思。不过,只是升起的时序不同。

那是在一个初冬的晚上,我即将离开父母、亲人、故乡,到千里之外去戍边,心中储满了复杂的情绪,向往、依恋、伤感。尤其是对生我养我的父母和这方故土的依依难舍之情,久久萦绕于心。想到这些,我眼中就噙满了泪水。为不让家人看到我离别的难过心情,我只身走出户外,徘徊在乡间的小路上,抬头看到了那轮洁白的明月,静静地挂在山头上。那不是一轮满月,但过了十五光芒没减少多少,大地被它尽情洒下的光辉照得明亮,曲带一样的路清晰可见,弯弯曲曲在月色中伸向远方。踟蹰小路上,消融在轻雾似的月色里,心绪似乎平静了一些。我任由田野上轻轻吹来的凉风,在我思绪的湖面上轻轻抚过,熨平我起伏的心情。就这样,边走边想,离愁被月光洗濯后,消减了不少,难舍亲人、故土的心情渐渐平静了许多,眼中的泪水也被月华舐去了。

第二天.一只行囊装进了父老乡亲对我的深切嘱托,装进了浓浓的乡情和那轮明月,也装进了我对未来的憧憬,被着它,我踏上了远行的道路,离开了鄱阳湖边那个低丘起伏的小村。走在高低不平的乡间小路上,回望为我送行的父老乡亲和朋友,回望生我养我的故乡,回望那简陋沉寂的茅草屋,我热泪盈眶,从心底迸发出一种强烈的依恋情感,第一次体会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离别伤感。

刚到部队,只要训练停歇下来,对亲人、对故乡就刻骨地思念,缕缕思绪就像扯不断的丝线,纷繁地缠绕在心中。为摆脱这种思念的纠缠,遇上有月的夜晚,就会和老乡相约,走出营房,边走边仰望天空那轮明月。不管月是园是缺,是昏是明,只要看到它发出柔和的`光芒,只要想到这月也是家乡的那轮月,这光此刻同样洒在家乡的土地上,心中就会漾升起安抚心灵的亲切感,思念情愫就会被如水的月光拂去。初到部队的几个月里,只要有月的夜晚,我们都不会放过。特别是在月光营造出的如梦如幻的夜晚,听夜风摇曳树枝的响声,看大地迷离一片的朦胧,闻旷野天簌之音的嘈杂,就仿佛是走在家乡的夜色中,于是,任由这份幻觉在心中弥漫开来。在这样的情境里,思乡之情就不再强烈,孤独之心就不再空虚,受挫之后就不再颓然,痛苦之时也不再沮丧。在异地他乡,月亮就成了安抚情绪的灵丹,摧人奋进的乐曲。

以后,不管我走到哪里,不管我遇到什么样的人生挫折和坎坷,只要融入如水的月色中,沐浴月的清辉,感受月的抚摸,思想就会自然而然地在无际的月色中纷飞,心中就算有愁绪忧伤也会涣然冰释。

今夜,天,依然那么暗蓝,蓝得静谧而深邃;月,依然那么明亮,亮得清纯而皎洁;山,依然那么黛绿,绿得渺远而深奥;村,依然那么寂静,静得虚无而梦幻。然而,不知何故,面对此情此景和那轮无数次给我安抚的明月,我心却静如止水,不再起波澜,思想也近乎于麻木了。就是那些被皎月映照出的美好记忆,也只是一闪而过,很快就沉寂于心底。呵!逝者如斯,时光汤汤,荡去了人生的韶华与青春,激情与向往。是夜,虽然我能走进亘古不变的月色中,却再也走不进我的童年、青年时代!弹指间,美好年华已经和乡村的岁月一同老去,渐行渐远,只留下一幅遥远的背影,永恒不变的只是家乡那轮皎洁的月亮,无论昨天今天,它始终那样清朗,纯洁,皓白、从容、慈祥。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三

描写雨后乡村的句子村后是一望无际的桑园。

1、村后是一望无际的桑园,在春天雨露的滋润下,桑树抽出了新芽,整个桑园就是一望无际的海洋。

2、只有在乡村的土地上方能看出秋雨的神韵,漫步田埂,手举雨伞,听雨声淅沥在伞面上跳跃,心就会不由地想跟其舞动。斜伞仰望,那颗颗雨滴如粒粒圆滑的晶莹,饱满地从天际飘落。如果再丢掉雨伞,闭上双眼,任雨丝滑过面庞,淋漓的清凉会让每一根心弦随之颤动,迅速产生一种既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此时若再情不自禁的将雨伞转上一圈,雨滴会向四周飞溅,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涡轮,秋雨里便多了一些童趣和欢乐。

3、天晴了,一道五颜六色的彩虹挂在天空上。池塘里的水满了,像明晃晃的大镜子。

4、下雨时,雨一滴一滴的滴在屋檐上,一下快、一下慢,好像在弹奏交响乐曲;天空中的乌云被风吹拂,一下在那边、一下在这边,好像在跳舞;当雨是越来越大时,所有的树枝被风吹得往另一边倾倒,感觉好像整个世界都颠倒了;地上的小草也被雨水打得七零八落,简直就像世界要毁灭一样,我真希望雨能停下来!

5、几场潇潇的`春雨,山青了,水绿了,山下那汩汩流动的一条溪水,愈发湍急秀丽起来。绵绵春雨把大地染绿了,软软春风把河水熨暖了。瞧,又下起雨来了。雨像绢丝一样,又轻又细,听不见淅淅的响声,也感觉不到鱼浇的淋漓。只觉得好像这是一种湿漉漉的烟雾,轻轻滋润着大地和人心。在春雨的滋润下,麦苗长得更翠绿,菜花儿开得更金黄。在一条纵横交错的田沟里,春水淙淙地淌着。扬树,柳树在春雨中舒展着枝叶,贪婪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水。

感谢欣赏本文,更多唯美的句子请关注:描写乡村景色的诗句描写乡村风光的句子。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四

一望无际的田野是一张古老的网,田埂是密而有序的网绳。

绿埂一条条,一线线,映衬着麦田,分隔着土地,如画,乡村的麦田是最美的风景。

总是那么温婉如母亲的手臂,搂着麦田,搂着油菜花,搂着希望的四季。任凭电闪雷鸣和岁月的劳累,一如母亲的手臂搂着希望,那么坚韧,田埂,田野中最美的风景。

田埂,土地的一部分,即使是一条细长的线,也不曾浪费,总会有几株豆,几棵白菜,几颗萝卜在上面安家,尽其所能,与汗水糅合合在一起奉献出自己。

挑着箩筐,拿着镰刀,一双双光脚板从田埂上走过。沉重的脚印充满阳光和雨水,充满希望的艰辛,傍晚,夕阳西下,劳作了一整天的人们蹲在田埂上,眯着眼,看着夕阳,看着稻田随风舞蹈,低下头,与土地倾说希望,与田埂倾诉艰辛。

田埂上,有汗水,有希望,是再美不过的风景。

乡间是海浪翻动,一片片的`金黄在奔跑,后面推着前面,前面挤着后面,闹闹嚷嚷,拥拥挤挤,青春的气息浓烈的散发出来。

单枝的油菜花构不成艳丽。它们互相追赶在田埂上,又向田地里集中。彷如大朵夸张的野花,灿烂在蓝天下,释放花的力量。而孤独的梵高没有找到这种力量,他的向日葵黄的有些迟暮。

而城市,总是尽力驱赶这么美的乡间作物,

它们只要那些牡丹,玫瑰,月季那些缺少味道的族类。所以城市找不到这么有味道的风景。

乡间的岁月,朴实而清新,艰辛却又充满希望。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五

入冬有些天了,北方的城市已陆续供暖。望着窗外寒风萧萧的天气,不禁想起从前的那个年代,想起那些年父亲盘好炕、母亲烧得暖呼呼的热炕头儿。

我家的老宅在沈阳北郊的一个小镇,是一趟红砖灰瓦的平房中把西山的那一间半房,这房是当年父亲单位分配的家属宿舍。

听父亲讲,当时在分配宿舍时,许多职工不愿意要这房,这才使得这一间半的住房落到为人处世老实巴交的父亲头上。

我曾经问过父亲,其他人为什么不愿意要咱家住的这套房?父亲告诉我,把西山,冬天冷,要比别人家多烧好多的煤和劈柴,这还是次要的,最大的问题是炕挨着西山墙,冬天晚上睡觉会很冷的。

我又问父亲,那他们不愿意要,你为啥还要?父亲说,一个呢,当时我是401库房的主任,退伍军人,正在积极要求进步,应该有较高的觉悟,不能给组织增添麻烦。二个呢,我实际看了一下这房子的内部建筑结构,觉得有改进施工设计的可能。

后来,单位基建股在老宅内部施工设计时,听从了父亲的意见,把火炕设计挪到了靠东墙,靠西墙是走廊兼厨间,中间有一道间壁墙把走廊与卧室隔开。那么问题来了,房子的烟筒是与西山墙一体的,烟筒与间壁墙之间是走廊,那么卧室火炕里的烟如何排放?有设计人员认为父亲是主观臆想,这样的设计根本行不通。父亲呢,坚持自己的观点,“组织上已经将这套房分配给我了,我的建议并不影响房屋的承重结构,你们就这样设计施工吧。至于将来烧炕取暖的事我自己解决,有问题也不是你们的,我自己承担。”

听了父亲的这番话,设计人员也不含糊,按照父亲的设计施工建议,没几天竣工交付了。

母亲告诉我,在她和父亲刚结婚的时候,住在乡下姥姥家的农村,也是平房火炕。那时父亲就经常帮助乡里乡亲收拾房子,屋顶缮草、砌墙码垛、掏烟筒、修火炕……“你爸爸对火炕的经验精通着呢!”母亲笑着看着我。

果真像母亲说的那样,父亲开始了他的房子内部改造。他在老宅的走廊里,贴着西墙烟筒根砌了个“站炉子”,然后在炉坑下挖了一个烟道,途径走廊地下由西向东,直接连通火炕的排烟道。这样,走廊里贴间壁墙的炕炉子和贴西墙的“站炉子”的烟道就连通了,走的是一个烟道、一个烟筒(西山墙烟筒)。

父亲说,这样的设计,不但解决了火炕排烟的问题,而且还有助于火炕保暖。初冬和初春,如果气压低、没风,或者是刮北风,烟筒抽力就小,那生火做饭时就要先点“站炉子”,然后再点炕炉子,这样烟筒不会“倒烟”,而且炕还好烧。如果天气有风,则直接点炕炉子就可以,保证好烧。那时候,我刚刚懂事,有时父亲或者母亲干完家务,就对我说:“时间不早了,得做晚饭了。儿子,你看看外边有风没?”

“唉!”听见父母的指使,我会马上停下手里的积木或玩具,跑到院子里看是否有风,什么风向,然后十分高兴地蹦跳着跑进屋,告诉父母有关风的情况。父母听了我的“汇报”,有时会直接决定先点那个炉子,有时会走出屋再看看风的情况,然后做决定。

从小到大几十年,我足足亲历了父亲这个发明般的火炕排烟设计原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可以说,这是父亲的智慧,也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一家人红红火火的'生活蒸蒸日上的最好诠释。

那些年的冬天,当院前房后的邻居们嚷嚷火炕不热,或者炕头儿热得要燃烧、炕梢却拔凉拔凉的时候,我们家的火炕却是均匀散热,炕头炕梢都热乎。而每当这时,父亲一有时间就帮助左邻右舍分析火炕的“病症”,并亲自为他们拆炕、砌烟道、盘炕,直弄得“手黑、脸黑、脖子黑”。

那时每到冬天,我们家有个习惯,就是炕头总是有一个大约一米见方的小棉被铺在炕席上,这小棉被是母亲用平日里节省积攒下来的布头并缝制成的。我们放学或者在外面玩耍儿回来,进屋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把冻得红红的小手伸进小棉被下,暖和暖和,那种家的温暖,瞬间彻遍全身,真是一种幸福感。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母亲每天早晚要坐火车跑通勤上下班。冬天的早晨,母亲总是早早起床,把家人的早饭做好,然后再用小瓷盆或者饭盒等器皿盛好饭和菜,用毛巾裹上,放到炕头的小棉被下“捂好”,这是我们中午放学回家吃的午饭。

小学上午最后一节下课的铃声一响,我和同学们比着赛似地往家跑,因为学校就在我们住的家属院东边,紧挨着,很近。那时我们家还饲养着一群鸡,还有几只鹅。放学推开家里的院门,我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去鸡窝和鹅窝,捡鸡蛋和鹅蛋,然后打开房门把鸡鹅下的蛋放入蛋篓,再洗手准备吃饭。这时候,哥哥放学也回来了,我们掀开炕头儿上的小棉被,拿出母亲为我们准备的、还冒着热乎气的午饭。我们吃下的是暖暖呼呼的饭菜,温暖我们的却是母亲那颗滚烫慈爱的心。

大概我念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冬天的一个傍晚,我背着书包放学回家。推门见院子里少了一只大白鹅,我喊着,“大白鹅哪去了?”

就见父亲从屋里出来,说:“大白鹅受伤了,在炕上养伤呢!”

我一听拔腿冲进屋里,就见我要找的那只大白鹅被一条麻袋裹着身子,正在热炕头儿上老老实实地暖呼着。看我进来,它朝我叫了一声。我知道,这是它对我有好的打着招呼。平时我总给鸡和鹅剁菜、喂它们饲料,它们对我亲着呢!我对它们也很有感情,夏天给它们挖野菜,冬天给它们蓄窝草、清粪。

这会儿我走过去,摸了一下大白鹅的头,它很温顺,愿意让我摸。

父亲告诉我,鹅的腿脚可能是受凉了,走道儿有一点瘸,暖和暖和就会好的。我从内心盼望着大白鹅快快好起来。那天晚上,我吃过饭,正和父亲坐在炕上唠嗑,这时,大白鹅叫了两声,然后用眼睛盯盯看着我们,父亲揣测说可能是鹅的腿脚好使了。我过去抱起大白鹅,把它轻轻放到地上。大白鹅看着我,“扑棱”一下站了起来,在地上走了两圈儿。啊!大白鹅的腿脚好啦!父亲和我有说不出的高兴!大白鹅,我们家人的好朋友,是我们家的热炕头儿治愈了大白鹅!

若干年后,我在城里定居工作。有时回乡探望父母,到家天色已黑,可无论多晚母亲都会炒上几个菜,然后她和我们哥俩围着炕桌坐在热炕头儿上,边饮着酒,边说着话。母亲苍老的脸洋溢着欢笑,枯枝一样的手在灯光下来回晃动着,她在给儿子夹菜。我的浑身暖暖的,是酒的作用,也有热炕头儿的作用,但我想所有这些温暖都来自母亲一辈子积攒在心底的热量。母亲在燃烧着自己,为她的孩子们焐热着心中的热炕头儿。

而今,站在楼房的窗前,室内的暖气热乎乎的,空气中荡漾着暖暖的春意。不过我想,供暖供来的仅仅是身体上的舒适感觉;真正暖心的,还应该是那些年散发着燃烧的爱,由父亲盘好的、母亲烧热的,暖暖呼呼的热炕头儿。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六

记忆里,冬天似乎是漫长的、冷酷的、难熬的。北方的春天来得晚,可冬天来得却很早。“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不用等到立冬,霜降就已经吹响了冬的前奏曲,北方人所谓的“猫冬”就此拉开了序幕。

冬天,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每天揣着双手抵御着干巴巴的冷慢慢地捱过,漫长而又冷寂。可那似乎只是大人的感觉,对于孩子们来说,漫长的冬有着无穷的乐趣。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那个村子里同龄的玩伴要有二十多个,只要下雪了,大人们会高兴地说:“瑞雪兆丰年”,我们可不管兆不兆丰年,只要能玩雪就最好了。我们先把雪堆成一个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雪人,给它们安上鼻子、装上眼睛、戴上帽子,然后在雪人的掩护下,开始打雪仗。小手冻得麻酥酥的,脸也冻得通红通红的,可我们一点也感觉不到寒冷。

如果不下雪,我们还可以去划冰。家门前是长长的河道,夏天有淙淙的河水,冬天则结一层厚厚的冰,我们便仨一攒俩一伙地去滑冰。虽然没有冰鞋,可我们都有一个简陋的冰车。我们特别喜欢有点坡度的滑冰地点,从上坡滑下来,稍微用点力就可以滑到坡底。在这个活动中,女孩子划得相对要稳当一些,男孩子却滑得更胆大、更刺激。当然其中也会有争执有吵闹,可小孩子是不会记仇的,上一刻还面红耳赤的,下一刻便“握手言和”了。

在没有电视和玩具陪伴的岁月里,那一季季的雪和冰快乐了我们的童年。

我家有三间房,和二叔家住对屋。我家有五个孩子,二叔家有三个孩子,两家八个孩子,大的十多岁,小的三四岁,聚在一起阵容够强大的。

每天睁开眼,喧哗就开始了,追逐打闹,争吃抢喝,吵架斗嘴,挨打受罚,都是常态。

白天,吵闹了一天,夜晚,我们一群孩子就围坐在妈妈的身边,在如豆的灯下,一边看妈妈纳鞋底,一边听妈妈给我们讲“笑话”,那时没有水果没有糖块,只有一小盆削头去尾的胡萝卜。我们这些孩子每人抄起一根胡萝卜边津津有味地吃着,边听妈妈讲那荒诞不经的“笑话”,于是,在妈妈绘声绘色的讲述下,一个个妖魔鬼怪就开始粉墨登场,眼睛所及之处,似乎全是妖怪的狰狞,耳中所闻之声,似乎全是妖怪的怪叫。我们屏住呼吸,战战兢兢,不敢下地,不敢说话,甚至忘了咀嚼,任这些怪物在我们眼前“飘”来“飘”去。

看似一个个漫长寒冷的冬夜,却在妈妈的鬼故事的陪伴下,有滋有味度过了。

“笑话”讲完了,我们还意犹未尽,便央求妈妈出谜语,小妹一边摇晃着妈妈的胳膊,一边贱声贱气地央求道:“好妈了,好妈了,就破个‘闷’吧!”妈妈实在拗不过,便又开始给我们出谜语。每个谜面说出来,我们就放飞想象之鸟去“啄”谜底。不论猜多久,妈妈都不告诉我们谜底,只是稍作提示,让我们自己去猜,既锻炼了我们的耐性,又开发了我们的智力。

漫长的冬季,如果没有一点东西来打打“牙祭”,日子也实在是太寡淡无味了,尤其是对于我们这群孩子,日子再清苦,也要想法让它滋润些再滋润些,于是,我们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冬季里那一盆永远象征着温暖和美味的“火盆”上。

在北方的冬季每家每户原来是没有暖气也没有炉子,但家家都有一个泥做的“火盆”。

把糜黍泡子和土掺好活好泥,把一个不用的废盆扣在地上,盆沿上拴一根绳,做模子,把泥抹在盆上,外部尽量抹得光滑,最后再做出盆沿,等泥半干的时候,把盆翻过来,把模子拽出来,一个泥盆就做好了,将泥盆晒干,等到了冬天就派上了用场。

入冬后,烧完火,将未燃尽的`炭火从灶膛里扒出来,火盆的底层可以放羊粪、驴粪、糜黍泡子,将扒出的炭火放在上面,将盆沿用笤帚轻轻打扫干净,然后端到炕上,霎时,屋里就暖烘烘的,我们挤挤挨挨地围在火盆旁,抓一把生黄豆放在火盆里,用小木棍来回翻动着,听豆子在火盆里“叭叭”的爆响,那独特的香味便弥漫在空气中,我们一个个馋得流着哈喇子,熟了用小铲子掏出来,顾不上烫手,抓起一把就往嘴里填,吃得嘎巴嘎巴响。

还可以把土豆放在火盆里烤着吃,土豆不能太大了,鸡蛋大最好,熟得很快。掰开一个烤熟的土豆,霎时,一股浓浓的香味便弥散在空气中,强烈冲击着我们的味觉。

还可烤杏核吃,烤熟后,把杏仁的皮搓掉,顶端去掉,放在嘴里慢慢咀嚼,真的是满口生香,余味缭绕,回味无穷。可是杏仁却不能吃多,吃多会有危险,所以大人总会把杏核收藏,每次会分发每人几颗。

每每这时,丝丝缕缕的怀恋便盈满心头,不禁慨叹:原来那些年的冬天,除了寒冷,除了贫寒,竟也有那么多的温暖,竟也那么的令人怀想和思念!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七

前几日我回了趟老家,一路上农忙的景象让我想起了南宋诗人翁卷的那首诗:“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麻又插田”。的确,乡村忙了!

等到了家,看见左邻右舍、男女老幼都在田地里忙。推开自己家虚掩着的房门,不见父母的身影,我知道父母是下田插秧去了。

作为农民的我,深知农民的疾苦。为了不误农时,他们不分白天昼夜地劳作;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他们不管刮风下雨地奔忙;这几年得益于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视,农民的日子也好过点了。但是,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去了,田地活还得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孩子们来扛,真是苦了他们啦!

每逢农忙时节,我更担心父母的身体。去年母亲不幸摔断了左臂,手术后还在恢复中。父亲又高血压,我们兄妹几个不让他们再种地了。可是老人家都是苦过来的人,他们对土地有着一种特殊的依恋情节,再加上儿女都不富裕,他们还操着儿女的心,想凭自己的微薄之力,自劳自食,不愿拖累我们。任凭我们怎么劝,他们也不肯放下土地。

我来到父母干活的田边。母亲正在水田里插秧,拿秧把的左手还在颤颤地发抖。看见母亲这样子,我做儿子的真有点汗颜。看着别人的父母享清福,而我的母亲还带着伤痛在插秧,我的父亲还开着手扶拖拉机在耕田。此时的我只能在心里对自己说:“要好好混,要对得起父母!”

我对母亲说:“您这伤胳膊还没有好清,不能干插秧的活,还是打秧工,花钱请人干吧。”母亲说:“反正是干自己的活,不着急,凑合着干总比请人干好。再说你们现在负担又重,请人干活就得花钱,得能行我们就不会负累你们,等你们都混发财了,我和你父亲就不干了。”

我接过父亲开着的手扶拖拉机,让父亲坐田埂上歇息。父亲老了,拖拉机在他手里只能开慢档位,快了父亲跟不上。再说这犁田耙地本来就是累人的体力活,年轻人都吃不消,更别说上了年纪的老人了。牛怕累,走得慢,父亲嫌它干活慢,就开拖拉机。这“铁牛”不怕累,跑得快,开快了又跟不上它了,只好慢着开。

这台十匹马力的手扶拖拉机,还是我没出门打工时开的那台。我走了就不让父亲开它,害怕出危险。为了安全,我心里宁愿父亲还是使唤那头慢腾腾的老水牛。父亲却嫌老水牛慢,还是学会了开手扶拖拉机。

现在,父亲坐在长满青草的田埂上,手里夹着的纸烟在微风里飘渺着蓝色的丝带。我知道父亲的烟瘾很大,特别是劳累时,更是一根接一根地抽。父亲看着我很快就把秧田耙好了,就说:“还是你们年轻人干得快,搁我得老半天。”我说:“您就别再种地了吧,我们养得起您们!”父亲说:“是农民哪能离开土地啊,没病没灾的闲不住,吃自己种出来的粮食心里踏实。”

父亲扔掉了快烧到手的烟头,从衣兜里又掏出一根噙在嘴里,打火机点着以后,嘶嘶有声地抽着。父亲看着他自己刚刚喷出的蓝色烟云说:“要是你们都在家里多好,我累了你们也好帮我搭一爪子。”说这话时,父亲自己也笑了。父亲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我说:“这么一大家子人口,如果不出门打工,光靠几亩薄田地养活,还不是个穷死?”

回家吃午饭时,我在路边还看见了这样一幕:一块水汪汪的秧田里,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大爷,瘸着一条腿,单手拄着一根拐杖,还在用另外一只手往田里插秧。驼着的背使他的屁股厥得老高,这又使他的头不得不伸得老低,脸就要贴着秧田明晃晃的水面了,人仿若立在水里觅食鱼虾的野鹤。看他艰难插秧的样子,着实让人生怜。老大娘的身体也好不到哪里去,嘴里吼吼吧吧地喘着粗气,插秧的速度比蜗牛爬行也快不了多少。为了节省时间,抢天夺时,他们的午饭都是十来岁的小孙女做的。做好后,他们懂事的小孙女再把饭送到地头。老两口就在秧田边囫囵着把饭吃了,然后又马不停蹄地忙起来了。

其实,辛劳的何止他们。年老的、年幼的,各行各业都有这样值得尊敬的人们。我想,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四月里,感动的不止是我自己。我更加相信,在这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辛勤耕耘的也不只是老黄牛!

布谷声里,我仿佛已经听到那秋收的欢歌在田野上唱响……。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八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村教学的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日渐更新:从投影仪到电子白板、一体机,校本教研到联片教研、市省级教学赛。这些都需要我们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自我素质,以积极的态势投身自己的教育教学。一次教学交流的机会,我去苦甲天下的干城中学观摩学习,就惊诧于这所学校竟然在用一体机教学,今年,我校和古浪县联通公司合作,举办了“联通杯?黄羊川职业中学高效课堂教学观摩”大赛,作为组织者和参赛者,我从教学內容、教学方法、学生实际等诸多方面入手,借助于“班班通”教学系统,设计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求和公式这一课参赛,几多完善,几多推敲,认真揣摩,最终贏得赛事大奖!荣誉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经过参赛,证明自己还没有被时代淘汰,还有能力为一生的职业奋斗!野百合也有春天,农村广阔的教学天地间,新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等,如清新的晨风,一样扑面而来。只要我们保持一颗永远进取的心,就避免了工作的单一性和乏味。

我在教学之余,鞭策自己努力向前,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不想不做。教学感想、生活随笔,都用文字呈现出来,或雅或俗,不教一日闲过。虽在农村教书,但不气馁,心有多大,生活的舞台就有多大,人生的价值,在于自身的內涵,自身素质高了,无论置身何处,终有用武之地!惟一遗憾的,农村教师,得以学习、借鉴别人的机会很少,以自身方式方法合作交流的场合不多,真想找寻机会,去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现在,随着我县联片教研等形式的教学交流活动的开展,这样的机会必将越来越多。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九

路的尽头是圆圆的落日。

那是通向天外的阶梯。

曾多少次幻想着。

通过这阶梯登上城市的天堂。

如今在喧闹的天堂。

回望家乡。

家乡的土路常萦绕在我的梦中。

我闻到了。

路上的牛粪和土香。

我听到了。

路旁的蛙鸣和蝉唱。

我看到了。

路旁的坟地、野花、池塘、高粱。

那些曾是引领我回家的标志。

我还看到了路的尽头。

土墙、草房、炊烟和晚归的牛羊。

那儿是多么的清净自然、和谐安详。

那儿才是我叶落归根的故乡。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十

黄河古渡,位于老潼关城之滨,昔日是高城深沟,箭楼耸立,雄兵把守,因此乃三省咽喉要道,故雄关锁钥,千古驰名。昔日八景之一“谯楼晚照”即是对此逼真写照。笔者虽未目见古之雄关虎踞,然而也有幸观赏到“谯楼晚照”的诗意画面。

那是一幅很写意的画面:一位身着唐宋文人装束模样的文人墨客双手背后,神情肃然,站立于黄河古渡之滨,倾听风涛汹涌,凝视落日晚照下的悠悠古城。再看那雄伟的潼关古城一边依仗黄河天险,一边凭陡峭的悬崖峭壁而建,其形势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态。此幅画很易将人们的思绪带入到那古老的潼关情境之中。眼前只是古老的城墙不再,昔日雄关虎踞的诗意也不复存在,但是,正在致力于恢复老潼关城“雄关虎踞”的旅游景区正在筹建。笔者站立于黄河古渡之旁,抬头仰望,也能看到景区一角新建的潼关城墙,那高高屹立于山崖上的仿唐宋式的高城箭楼正在虎视眈眈俯视着连霍高速的车辆。看来,设计者的目光也很敏锐,地形也选择的很好,因为,在它的脚下,既是三省通衢的要道,也是万里浩荡的黄河。假以时日,在不远的将来,“谯楼晚照”的浓浓诗意又可以充分体验得到。当然,面对大河,面对沧桑历史,喜欢古代文人家国情怀的人们又可以充分展开遐想的翅膀。最后,在紧张之余,也不妨踱到充满悠悠古韵的黄河纤夫之家,在那里充分享受一下休闲的滋味。

黄河纤夫之家是人们的诗意命名,这里已建成了水上酒店。来到这里,主人会热情地招待你坐入船舱,把你像贵宾一样请入一间临窗的阁楼,然后会热情地推荐这里的特色菜品——黄河鲶鱼汤。“不喝黄河鲶鱼汤就算白到黄河古渡”,这样的说法引诱着你必须要买单——奢侈一把——品尝品尝那正宗的黄河鲶鱼汤。不了解鲶鱼习性,还以为鲶鱼是可以人工养活的,但是主人说“鲶鱼是养不活的,都是黄河上的渔夫送来的。”到底能不能养活,我没有考证,姑且就以他们所说的为真。好吧!今天就坐在船上,品尝一下黄河鲶鱼汤的美味。透过船舱窗口,一看,外面是苍茫的黄河,时值初春,加之雪后降温,黄河河面漂浮着无数的冰凌,这些冰凌与河水时而碰撞,时而融合,时而发出“擦擦”的声音,涌动的激流,宽阔的河面让你感到黄河的深不可测和浩浩荡荡。此情此景,内心里一时会涌现出很多的描写黄河的诗句,但是我还是最喜欢李白的“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一句,因为远望,黄河看不到头,看不到边,然而它始终是那样一往无前地奔入东海,奔向我的眼前。忽然,我感到船在前进,在漂游,我忙对服务员说:“你们的船是在前进。”服务员狡黠地笑着说:“你出来看看,就知道了。”我忙走出船舱,一看,船哪里在动!船不是仍然牢牢地被拴在岸边吗?“是错觉,不对,是参照系变化了,这不正是物理上的相对观吗?”记得古人就有这样的诗句来形容这样的情景: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原来我感觉船在前进的原因是我以眼前的河水不动为参照,故而感到水不动而船在动的道理。

瞧着窗外浩荡不尽的黄河水,在温暖如春的船舱里慢慢品尝正宗黄河鲶鱼汤,体味着“船动水不动,水流船不动”的浓浓诗意,感受着“黄河入海流”的沧桑古意,我不禁迸发出“美哉!黄河古渡鲶鱼汤”的赞美心声。是啊,游览黄河古渡,眺望黄河浩荡风情,听涛声汹涌,看冰凌激荡,观洲中芦苇,品黄河鲶鱼汤,诚为人生一大趣事!

【乡镇街道范文】二。

渺无人迹的山林里,掩映着粉墙红瓦的度假村。我在这个安静的地方休养、写作,早上起来,发现外面下起了春雨。想起前番夜读的诗句:“水边山,云畔水,新出烟林……”禁不住感慨万千。曾几何时,这里还充溢着浓厚的颓腐之气,经冬的草虫独来独往,穴洞之内偷自安生。仅几天的日月轮回,便焕然“喜泥润,燕归南浦”,天地之间“花香之气漫烟缕”了。俏丽的紫云英垂下紫韵,低矮的蒲公英探出花盘,朴实的荠菜花风中摇曳,就连无名的小米粒花,也毫不显弱地绽出花蕾,青草,碧树,新芽,玲珑剔透,令人目不暇接。

一阵清脆的鸟鸣从空而落,扰乱短暂的思绪,望着山头笼罩的雨幕,不由欣赏起这早春的雨来。一开始,雨下得很小,像天空洒下的薄霭,然而不久便洋洋洒洒起来。是那杏花开时常下的杏花雨。早春的雨,有一点儿微凉,但并不觉得有半丝寒意,果真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人置其中,别有一种轻凉柔美的感觉。想,天气和暖,杨柳吐青、杏花盛开的时节,细雨蒙蒙,挟着杏花的芬芳,衣衫袂袂,渐沾渐湿,伴着轻风细细雨,悠然徜徉春色里,欣赏这杏花天影,百鸟啼啭,是何等的惬意。这原本的明眸流睇之美,如今罩上了雨雾缭绕的神秘,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莫不是出自春天的手笔。这样的一种景致,难免教人动情动心。

蒙山的雨,是花香浸润过的雨,蒙山的风,是花香浸润过的风,烟雨隐没了万壑的耸峻,空山流转着脆鸣的鸟语,使山林绿意更浓,空气更加纯净。我沐着春雨,举伞信步向山林走去。山路修葺得规整扎实,一桥一柱,一石一阶,无不曲折逶迤。沿着台阶,行至流碧桥上,依偎栏杆俯瞰桥下的深涧,一块巨型岩石形成了平展的坡面,传说八仙喝酒的场所,又说是王禅看戏的地方,名曰“戏台石”。如今,戏台石已被山溪占领,就像浮于涧中的一片荷叶,四周卷曲,边缘棱起,“荷叶”里面水波如镜。我把这里称作“莲花台”。这里没有山花的妩媚,没有瀑布的喧声,唯有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块石之上,响声悠远,婉转动听,流水打着弧状的伞花,形成水帘倒卷的自然美景,一份清泉石上流的境界。

沉浸在蒙山的雨中,我目光遍览,茫无目的,却又身心满足。一排绿影从眼前闪过,我惊讶了,原来是一蓬修竹,于雨中亭亭而立。竹为人类所喜之物,自宋代以来,被誉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它的虚心而刚直,而被看作是高洁、正直的象征。很难想象,冬季寒冷的蒙山,会有这么一片挺拔常青的修竹。竹本青翠,雨中的竹,更加葱茏,更加秀美。我在心中赞叹不止,于竹林里听风观雨,又是一番绝好的佳地。翠竹独有的气节,令人肃然起敬,山里有了翠竹,便有了精神面貌,有了生命的活力。一声吆喝,划破了湿凉的空气,我转头,听见另一面山坡的呼朋引伴。有谁比我更早地进山赏雨呢?隐隐约约的远山,但见悬崖峭立,树木更幽,有松树、杉树,还有众多说不出来的树木,皆被雨雾绕裹,就像披上一层素白飘逸的绢纱。

这茂盛的修竹,这飘逸的森林,不一会便随着身影的移动,一步步隐入了桥西桥东,隐入了另一个岩石峭陡、古木斑驳的世界。继而,画面里出现了金黄的连翘,长长的枝藤从灌木中伸展出来,一簇簇挂满了山崖,一坡连着一坡,美丽的花朵,开得金碧辉煌。蓬勃的生命,构成了山野诗般的绚丽。我知道,蒙山的春天不乏山花烂漫。这烂漫的山花,正好让绷紧的心弦,可以自如地放松下来,缓慢徜徉,浏览欣赏,获取修养身心的享受,体会它的深邃精妙之感。孔子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话深有道理。不论山有多高,都是以人为尊。人在山上,山在脚下,方知“小鲁、小天下”。物像如此,心境亦然。

蒙山的春雨,来得悄然,走得也无声无息,就当我欣赏玉兰花树之时,一道明媚的霞光跃出云端,只剩洁白的薄纱环绕低处的山腰,形成了它唯一优美的余韵。河流变得澄明清澈,浑浊的空气被冲洗的清香怡人,阳光升腾出千万缕暖意,像一束束饱满的野花,扑啦啦开放,将天地映照得绚丽迷人。只是那雨,仿佛从没有下过,山路光洁,草地青葱,一洼积水不见。再看远处的景致,杨柳和风,山桃润红,杏花粉白,梨花胜雪,风一吹,花瓣漫天……让人想起那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淡泊,宁静,致远,悠然于天地山川草木之中。

这时的蒙山,不再是一个人的蒙山,僻静的棠梨树下,悬索桥旁,游人摩肩接踵,开始了新的攀登。当人们远离自然,涌向城市之后,寂寞的便不再是山中的风景。绿色的行动在祖国大地纵深拓展,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追求自然生态之美已深入人心。山影之中,我仿佛听见新的登山杖上,又一轮笃笃行进的跫声。

【乡镇街道范文】三。

在所有的建筑中,我独喜欢乡村的石阶小巷,无论是在江南的水乡,还是在我生活的北方,那层层叠叠的池馆水榭,飞檐斗拱,青条石板嵌就的大门宅院,以及那些古典幽深的鱼鳞瓦房,都能让我生出无声岁月的纵深之感。它清幽、静谧,就像一位安详的老人,在这里行走,会让人觉得少了一些纷扰,多了几多宁静。

当硝烟从屏幕上逐渐散尽,镜头以长焦的方式将一座村庄拉向我的面前,这时的我就已经发现,这个遍布石板小路展现在荧屏之上的陌生村庄,决非只是一个建在山脚之下的普通村庄那么简单,历史的青苔还没有完全把生活的痕迹覆盖,岁月的尘埃也还没有将原始的用具掩埋,摆在村头的那个搅水的轳辘还在,安于大门前的几个石磨石墩还在,曾经与星辰做伴,与晨鸡一同起舞的那副碾棍还在,以及在电视片的镜头一闪而过尚未确定它们身份的古老家具还在,它们以无数年无数代无数次的递进方式,一圈又一圈地圈住多少男人的目光和女人的心怀。

这是一座具有明显沂蒙特点的山区小村,与之不同的是它很有一些年岁了,每走一个天井弯过一个院门,我都会看到布在房顶上的茅草,还有沿在茅草周围的鱼鳞形状的灰瓦。有些房屋上的茅草并非专为拍摄电影而苫,鱼鳞灰瓦也不是碧瓦琉璃炫目非常,但我相信这个村庄曾经是那么显赫的,这里的人们曾经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睦相处,寡语勤劳。我甚至从它递进层叠小院里看出,小院的人家曾经是那么知书达理,尊长爱幼,沂蒙山区的建筑,是我国传统的农家庭院的模式,几代人住在一起,严格地遵循着弟之规里的长幼之分,不论它延续多少年代。等到我站在它的面前时,历尽多少年代的它如今已经老了,它低矮着沉默着,沉沉的灰色充满了无语充满了沧桑。

很多年没有看见这样的鱼鳞灰瓦了,睡梦里早已忘记了听雨敲瓦到天明的忧伤,但我每当看到它,心中就会升起一缕淡淡的乡愁,乡愁着已逝的故人,乡愁着远去的村庄,乡愁着那些被岁月销蚀着的点点痕迹。我相信摆在院角的磨盘是真实的,残缺的边沿和磨浅了的凹槽告诉我,它们卸却生活的重任还没有太远。从一进院子里出来,又进入一进院子,两边的厢房空空如也,矮墙上爬满了藤蔓的根须,磨盘在院外的空地上深深地叹息。当年的使命已经卸去,再没有人于深夜里扶棍而行,一圈圈把生活碾出各种愿望各种滋味,碾成挥之不去的乡愁记忆。

在昨天的岁月里穿行,我庆幸能够看到这村庄原型原貌地保存下来。我在挂满玉米的旧的草屋面前留影,想把伸向屋角院门的手再伸展一下,却被坚硬的石块棱角猛刮了一下。就在摄像机发出“喀嚓”之声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这里的人们没有在日本军队的扫荡与屠杀中倒下、灭绝,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把家园修葺起来,继续着平静安宁的生活,古老的村庄,却有着坚硬的风骨!在昨天的岁月里穿行,我懂得了什么是质朴什么是坚韧,什么是不可欺辱的意志和品格,而这些意志和品格,将会在未来的岁月中更显执著、坚守。

【乡镇街道范文】四。

云南省晋宁六街镇,我以前曾去过几次,而在六街的石门坎水库过火把节,并且和当地群众一起“背晌午”还是第一次。

今年的“背晌午”,正好是星期日,节日气氛就比以往更热闹了,层层叠叠的从水库边上一直到山顶都有村民在搭锅做饭、张席吃喝。仅在石门坎水库附近“背晌午”的群众就有数千人。这也是石门坎水库在一年里最热闹的一天。下午两三点钟以后,车子就进不去库区了,来晚的人只能把车子停在一两公里以外,然后背着过节的物品满头大汗的步行到达水库区。

我们今天是以做客和采风来参加节日的,市、县作协一行10余人也和六街镇的群众和游客一起早早就带着“背晌午”所需要的各种蔬菜,杀鸡、剖鱼,带上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太阳伞、炊具等家什来到水库边上,支起锅灶,烹羊烤肉,煮上一锅当地特产的野生青头菌,再炒来几盘地道的农家菜,一桌桌丰盛的晚餐就算备齐了。要是喝上几口当地酒坊酿造的老白干,话匣子也就打开了。为了这一天,不少村民前几天就开始准备过节的用品和食物。今天,人们也非常热情,认识不认识的人都会主动打招呼,如果从别家生火做饭的地盘走过,主人就会热情的邀请和他们一起共进晚餐。客人也会回应说:“多谢了,我们就在旁边,你走去我们那里吃嘛。”

人们谈天说地,海阔天空,不时还来上几句山歌调子,喝醉了松树下一趟,就与大地融为一体,憧憬一番未来的好日子,惬意的一天让谁都羡慕。那些没有做饭任务的大姑娘、老奶奶也会拿来影碟机放上一首首欢快的舞曲或花灯调子,随便组合踩着节拍就翩翩起舞,她们跳得那么认真,那么陶醉。跳的人忘情,看的人脚也开始痒痒,纷纷加入其中。虽然没有舞台、没有化妆,只要草地上一站、洗菜盆一敲响,又有人鼓掌助兴,节目就开始了。她们全然不顾烈日的烘烤,陶醉、欢快的舞步分明是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也是对盛大节日的庆祝和对来客的欢迎。

每年农历6月25这天,是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火把节,也是晋宁六街镇群众“背晌午”的日子。这“背晌午”的习俗在晋宁县也只有六街镇独有,其中又以六街镇大庄、新寨、王平等村最为兴盛。这天一大早,六街镇石门坎水库周边的山坡上就一派繁忙热闹景象,附近村子里的男女老少以及在外地的亲戚朋友相约欢聚到这里。带着自家的桌椅板凳,炊具家什,杀鸡宰羊,埋锅造饭,煎炸烹炒,开心的过“背晌午”。近些年来,由于群众生活好过了,这个“背晌午”的日子逐渐成为当地群众的一个重大节传统日。“背晌午”这一天,在外地工作、学习的人要赶回来与家人团聚,还要请在外地的亲戚朋友一起前来助兴。这个节日也是男女青年交友恋爱、互相了解交流的好时机。

石门坎水库是晋宁的主要生产生活水源之一,属于小一型水库,储水量139万方,是晋宁最大的柴河水库的上游水库。由于火把节刚好是雨季,水库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砌石大坝雄伟壮观,山清水秀,又无须像旱季那样严防山火山,所以游客可以放开手脚的野外用火,做好野餐饭菜、放心地在水边点燃火把以及燃放烟花爆竹。到了傍晚,和风徐徐,酒肉飘香,夕阳斜照,一家一家甚至于整个家族的数十人围坐在一起享用一天的劳动成果,其乐融融,笑声不断,韵味浓烈,野趣十足。

直到夜幕开始降临,星月升起,人们才意犹未尽的收拾整理吃剩的饭菜和各种用具在火把和汽车灯光的照亮下准备下山。这天,由于下山的车子太多,我们从晚上八点多下山,直到九点四十分才走完两三公里的路来到六街镇上。等回到所在的县城已经是晚上十点半了。

想着六街主人说的,“明年今天还在这里相聚”。我又想起美丽的石门坎水库,想起放牛孩子“背晌午”的魅力和乐趣。

【乡镇街道范文】五。

我是一名普通农民,就农村文化建设一题谈谈自己的新体验和新感受。

我们村地处吉林省长岭县,是个远离城市的村子,文化生活一直相对滞后,

从前,每到农闲季节,人们除了看看电视,大部分时间都凑到一起打麻将,如果打麻将也算文化生活的话,也就仅此而已了。

俗话说:赌场无父子。原本都是好邻居好朋友,一上赌场,渐渐地把那份纯洁的友情赌得荡然无存,更有甚者竟当场翻脸,全然忘记了昔日的和睦。

自打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情况有了一些变化,由村委会主持建立了文化大院,起初,人们对这件事感到新鲜,抱着一种看风景的心态,纷纷到大院一探究竟,结果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去,前来凑热闹的人群伴随着开张鞭炮的烟雾慢慢散去,宽敞整洁的文化大院日渐门庭冷落。

突然有一天,村里的大喇叭广播一则消息:村委会举办农民歌手大奖赛,比赛规则参照央视“星光大道”的模式,请来县文化馆的老师担当嘉宾评委打分,现场观众举手表决的方式,评选出周赛、月赛、年度总决赛冠亚季军,整个过程由村里自己组织录音录像,分别把周赛、月赛、年度总结赛的比赛成绩送到县电视台播放,这一下把人们的激情点燃了,整个村子立刻活跃起来,连外村的人也来报名参赛,人们并不在意物质奖励,主要是为了展示自己,释放压抑已久的艺术灵感。事实证明,农民中可谓藏龙卧虎,只是没有一个充分展示的机会。如此一来,歌手们攒足了劲,你方唱罢我登场,文化大院挤满了人,既当观众又当评委,就连一贯贪恋麻将桌的人也坐不住了,也想挤上去一试身手。

在此基础上,村里又发动几名乡土文人,把身边的事编写成电视短剧,请县文化馆的老师做导演,群众自己选演员,真正是农民做编剧,农民当演员,从来名不见经传的人,竟然上了电视出了镜,这是前所未有的事。

如今,村里人个个都把文化看成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认识到文化能改变人的灵魂,改变人的观念,直至改变物质生活。

通过唱歌、演戏,增进了人们相互间的感情,促进了和谐文明的生活氛围,村风得到极大改善,原有的低俗陋习被先进文化彻底取代,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觉得原本平凡的日子一下子被打破了,一种崭新的东西吸引着人心。

就我村的文化建设前后过程,使我深刻感悟到一个道理:凡是有人群居住的地方,无论物质条件如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永远是必不可少的,并且物质生活越丰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就越高,精神生活越充实便越能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这其中,文化是这一链条的关键环节。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我们美丽中国,我们为祖国自豪,为中华文化骄傲。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十一

记得小时候,屯子前边三奶家大门前有一间碾房,在大门西边。老人说在东边是白虎,西边是青龙,白虎会伤人的。

到了腊月家家淘大黄米,做粘豆包。这个时候碾子就闲不着了,天天有人家碾黄米面。

那时我家每年淘百十来斤米,妈妈早早起来把米放在二盆里,盆是黄土烧的,倒上水一瓢一瓢的淘,把沙子滤出,小半天功夫米淘好了。爸爸把米用毛驴驮着拉到碾坊,妈妈拿着簸箕和筛萝等工具,我和弟弟跟在后面,冬天的路一层积雪走在上面,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拐弯抹角十几分钟就到了。说是碾房其实三面是墙没有房盖。碾子很大也很光滑,上面一个带框的滚子,前一天有人使过,上面还有残面底。

爸爸套上毛驴,用妈妈做饭用的围裙蒙上毛驴的眼睛,妈妈扫去尘土,一瓢瓢倒上米就开始碾面了。我和弟弟站在墙角的避风处看着,爸爸一边赶毛驴一边用铲刀翻米,毛驴围着碾子一步一步地走着。不长时间妈妈就开始筛面了,细的筛到簸箕里,粗的`还返回碾子上。一边压一边续米,我和弟弟冻得直淌鼻涕,用棉袄袖子左边一擦右边一擦,弟弟脸上一面一片花蝴蝶一样,袖子上也是一面一片,已浸入布里的鼻涕已经发亮,我俩手伸进袄袖子里,冻得直跺脚也不离去。

太阳落山了,面也碾完了。回到家和了面放在缸里,缸放在炕头。我和弟弟脱了袜子伸进被窝里捂脚,袜子都是破的,弟弟的脚趾和后跟都在外面。

那时蒸豆包都在晚上,面发了一天一宿。第二天邻居大妈也来帮忙,她年龄比妈妈大很多,穿着大襟的布衫,嘴里叼着一尺多长的烟袋,烟荷包挂在大襟纽扣上,迈着曾经裹过又放开的半大小脚,来到我家。

上了炕,用手把一条腿搬到另一条腿上蹁上。抽完了一袋烟,拿着烟袋往炕沿上咣咣敲了几下,放到了一边,也不洗手就和妈妈做起了豆包。我贴苏叶,弟弟时不时伸出小黑手抓一把豆馅吃。爸爸一边烧火一边起熟了的豆包,放在黍杆帘上在外面冻上。我和弟弟没等做完就睡觉了。

早晨醒来,天已大亮,太阳都出来了,我趴在窗台上用舌头舔化窗花,看见外面地下一层白雪,墙上的黍杆帘上很大一堆黄豆包,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十二

1、渐渐雨停了,狂风走了,留下了微风。微风抚摸着受伤的小树,告诉万物们太阳要出来了。太阳露出了半个脸蛋正在向大自然笑呢!小鸟成群结队地迎接太阳。一些小鸟高兴的在空中飞来飞去,还有一些小鸟在树上放声歌唱,婉转动听的歌声在附近荡漾。

2、几场潇潇的春雨,山青了,水绿了,山下那汩汩流动的一条溪水,愈发湍急秀丽起来。绵绵春雨把大地染绿了,软软春风把河水熨暖了。瞧,又下起雨来了。雨像绢丝一样,又轻又细,听不见淅淅的响声,也感觉不到鱼浇的淋漓。只觉得好像这是一种湿漉漉的烟雾,轻轻滋润着大地和人心。在春雨的滋润下,麦苗长得更翠绿,菜花儿开得更金黄。在一条纵横交错的田沟里,春水淙淙地淌着。扬树,柳树在春雨中舒展着枝叶,贪婪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水。

3、天晴了,一道五颜六色的彩虹挂在天空上。池塘里的水满了,像明晃晃的大镜子。

4、清新的空气仿若善良的精灵,活泼地清理着人们身心里的浊气。花儿草儿们都精神地了,显出一身的青翠;鸟儿们也乐得相互打起招呼;确实,整个世界都开朗了。

5、下雨时,雨一滴一滴的滴在屋檐上,一下快、一下慢,好像在弹奏交响乐曲;天空中的乌云被风吹拂,一下在那边、一下在这边,好像在跳舞;当雨是越来越大时,所有的树枝被风吹得往另一边倾倒,感觉好像整个世界都颠倒了;地上的小草也被雨水打得七零八落,简直就像世界要毁灭一样,我真希望雨能停下来!

6、河面上波光粼粼,荷叶上盛满了水珠,在阳光下水珠闪闪发光,犹如晶莹剔透的珍珠在玉盘上荡来荡去;荷花在密密麻麻的荷叶间含苞怒放,吮吸大自然的能量;小青蛙把荷叶当作了蹦床,在上面一会儿跳一会儿叫,一会儿唱一会儿笑;小鱼儿把荷叶当作避雨伞,在水下快活地嬉戏,一切都是那么美妙。

7、雨淅淅沥沥地下了一整夜,到了早上雨好像也下累了,慢慢地停下了脚步,它们有的在池塘里睡大觉,有的在屋檐下玩耍,还有的在草地上捉迷藏。()草地上的蜗牛都露出头来看看这些难得一见的小不点,小不点儿好像会变魔法,它把小草变得发亮,把小树变得干干净净,把天空也变得清澈了许多,把路上的.小朋友也都加了一件外套。一场秋雨把雨后的早晨变得那么清新那么凉爽!

8、雨后,大地消除了自己的炎热,换上了一件清凉外衣,植物吮吸了充分的营养,重新绽开笑脸,这时天空中架起了一组七彩的桥梁,荷花瓣上的雨滴在玩滑滑梯-一滴一滴的滑到地上,就在这时我们有了捉鱼的好机会。

9、只有在乡村的土地上方能看出秋雨的神韵,漫步田埂,手举雨伞,听雨声淅沥在伞面上跳跃,心就会不由地想跟其舞动。斜伞仰望,那颗颗雨滴如粒粒圆滑的晶莹,饱满地从天际飘落。如果再丢掉雨伞,闭上双眼,任雨丝滑过面庞,淋漓的清凉会让每一根心弦随之颤动,迅速产生一种既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此时若再情不自禁的将雨伞转上一圈,雨滴会向四周飞溅,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涡轮,秋雨里便多了一些童趣和欢乐。

10、特别喜欢下雨过后的空气,带着丝丝飘香的泥土的气息。深深吸一口气从心底感到一阵凉爽,此刻我的灵魂漂浮并快乐着,因为我已把伤痛留在了昨天,今天是崭新的一天,如同被雨洗刷了心灵,已明净的一尘不染。

11、走过石桥,又是一片绿色。湖水清澈得能看见水底的沙石。金鱼在水里欢快地游着;太阳照得湖面闪闪发亮,波光粼粼的湖面让人的感觉是那么地舒服。偶尔有只蜻蜓点过湖面,让湖面增添了趣味。湖边,一群孩子在扔石头,溅起一簇簇的水花,是那么地惹人喜爱。

12、村后是一望无际的桑园,在春天雨露的滋润下,桑树抽出了新芽,整个桑园就是一望无际的海洋。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十三

1.草垛,给了“我们”精神上的温暖;给“我”的童年带来了乐趣;父亲对草垛的敬畏之情感染了“我”;草垛在“我”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是“我们”的精神归宿。

2.提示:从形状、颜色、神态等角度生动地写出了草垛的特征。(任答两点即可)“草垛像……太阳”,用比喻写出其形状和颜色;草垛“高矮胖瘦”,“……蹲在……默不作声”用拟人写出其形状、神态。

3.因为草垛在作者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农村生活的艰辛,作者一家人的勤劳、父亲的智慧都是在为草垛忙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4.前后呼应,深化文章的主旨。

仿写示例:田野里,是沉甸甸的稻穗,稻穗上是丰收的喜悦。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十四

深秋十月,漫步在秋色萧杀的田间地头。余晖懒懒地洒照着高原、田野、小城。空气中弥漫着冷冷的秋。抬眼望去,夏季那郁郁葱葱的杨柳,已在潇潇秋风中渐渐凋零,就是留恋枝头的那几片枯叶也摇摇欲坠。路旁沟边摇曳的骆驼草那干枯的枝条倔强地指向苍茫天空,仿佛在试问着老天对这片土地的不公。不公这里的春天短的似有若无,不公这里的秋色也太过匆匆。

田野中已无农人忙碌的身影,收获后的田野空寂无聊。身边的枸杞子果也早已收摘,几只漏网的枸杞子,在摇曳的枝头间用它干瘪、惨淡的暗红点缀着这毫无生气的秋色。不远处,一位牧者靠在地头树根处打盹,享受着懒懒的阳光。一群绵羊在悠闲地吃着枯黄中夹杂着淡青的衰草,一只牧羊犬在羊群周围不停地跑动。清夏时节,时不时萦绕耳畔的“布谷声声”也了无踪影。

乡村的屋顶时断时续的缕缕吹烟在微风中跳跃着。不远处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不时的鸣笛声,打破了这小城的宁静,也给这萧杀的秋色增添了些许萌动、些许艳丽。天高云淡在此时的小城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置身在这寒意浓浓的秋色中,心底萌发了一缕凄凉,一丝酸楚。柴达木小城严寒漫长的冬天又要降临了,长达半年之久虎遁龙潜般的“蛰居”生活也不请自来了。

望着吹烟袅袅,我陷入了沉思。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大漠孤烟直”的诗情画意是其脱离生活的杜撰吧。在这静寂的小城都难见那样的意境,更别说在“风潇潇马啸啸”、大漠苍茫的塞外之地了。而他执意要这么表达也许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追求诗情意境的写意手法。

飘着麦草焚烧后特殊气味的空气扑鼻而来。这个季节开始,这里的农家为了抵御漫长的寒冬就要用麦草烧炕取暖。一直到来年6月份,这种浓郁的乡村味道就会时不时地进入街道,进入千家万户,进入行人的嗅觉。让些许“城里人”顿失城里人的某种优越感。

这里没有诗人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醉人枫叶,这里有的只是夏种秋收、秋收冬藏,家长里短般的琐碎日子,日日复日日、年年复复年年的重复生活。

俗语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

这里的水土滋养着这里的人,这里的山水点缀着这里的风情。这就是柴达木乡村的“原汁原味”,这就是柴达木小城的深秋景致。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十五

微风的雪晨,我伫立窗前。窗外银白色的天幕折射出柔和朦胧的晨光,映在我的脸上,直觉告诉我:外面下了一场不小的雪。

我清楚地看见,大自然因为有了雪才分外妖娆。在它的濯洗下,赤橙黄绿青蓝紫都有了别样的神韵,雪泽百色。没有了雪儿的陪伴,所有的颜色都黯然失色!

可是这样的视觉盛宴,我有多久没有享受到了呢?

踯躅于天地间,已然经历了几百乃至几千次冬雪的洗礼。然而有几次我是真正地目睹并欣赏到了雪润百香的繁华?行走人世数十载,可是我却体会不到生活的快意,感受不到人性的温暖,自然的雪可助自然重获生命的灵动,可是沐浴我的灵魂之雪哪里去了?或许这纷纷扬扬的飞雪可以给我答案。于是我关上窗户,走出家门。

门外的世界让我惊呆了!地上的雪已足足有一尺多厚,恐怕要没过膝盖;抬头仰望天穹,那片片飞舞的精灵丝毫没有停歇的打算,依然在变换着不同的姿态不急不躁、不温不火地劲舞。

更多的时候,我亦同他们一道,挣扎在柴米油盐和衣食住行的浩淼烟波中,流连于亲朋好友聚餐饮酒的繁文缛节里,抑或沉迷于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慵懒梦境里……在这些时候,我能做到无我、忘我,可是我问过自己的.心:这样的生活你喜欢吗?答案无需验证,我不喜欢,可是我别无选择。我总是给自己找出一千零一个做不成自己的冠冕堂皇的理由,然后继续迷失自己。其实剥落虚伪的包装,里面剩下的东西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吗?不,无非都是钱权名利的放屁尊严。

我非常晓得:在它们的驱使下,我难辨是非,曲解黑白;我看不到真正的赤橙黄绿,品不出活色生香的百味生活……我的心房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

我曾试着像朱成玉老师说的那样,也为自己的灵魂降一场雪。可是我又依稀记得,记忆的天空从来不缺乏沐浴灵魂的雪,只是我把它遗忘了。

那时候的我虽然年纪尚小,生活似乎又很严苛;可是我能够勤俭自强,奋斗不息。

那时候的我虽然有些幼稚,甚至有时候会做错事,可是我能够知错就改,坦荡从容。

那时候的我虽然不晓得如何处世,可是本性的善良指点我真诚待人、豁达对事。

在这些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瑰宝的陪伴下,我健康成长,快乐助人。于是我的那段日子就如同沐浴在一片闪耀的灵魂之雪中,散发出阵阵摄人魂魄的菩提芬芳,流泻出种种无法言说的美丽。

今天的我,早已形同狼人。可这一切,都是谁的错?也许最可怕的是自己那颗倍受世俗桎梏的心吧。

我再次仰望飘雪的苍穹,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正如朋友所言:雪,本是冬天的最爱,一夜之间,却不小心成了春天的新欢……可是在我看来,只是春天在及时的还回不该属于它的礼物而已,而且是加倍的奉还!所以,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春之华年,人们才会收到一场盛世豪雪!

凝视着喜气充溢的雪城,我不禁双手合十,心中默念:

感谢你——豪雪,让我解除了心底的封印,还给我一场沐浴灵魂的雪……。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十六

出生农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正是困难时期,物质生活极度贫乏,儿时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但一年到头,饭菜都是清汤寡水,平时就连油沫星子也很难闻见。那时最期盼的莫过于村子里娶媳妇、嫁姑娘、盖新房、打发过世的老人,有这样的好事就意味着能和大人一道“坐席”,吃上一顿叫人垂涎的“八冷八热”。

俗话说“要想发,不离八”,“八冷八热”的习俗在我的记忆中就有。乡亲们虽说一年到头土里刨食,苦熬苦干勉强能填饱肚子,但遇到红白喜事,还是勒紧裤袋,“摆上八仙桌,垒起七星灶”,做上“八冷八热”的席面来招待亲朋好友,街坊四邻。

其实“八冷八热”,并非什么山珍海味,而是由16个大瓷碗盛放的16道农家土菜,8个热菜,8个凉菜,荤素搭配,热菜主要有鸡肉、排骨、丸子、鱼肉、羊肉、油炸豆腐等,老百姓的话叫做硬菜。凉菜一般是根据季节的不同而不同,当然,有时也根据主家的实际情况适当变化一些花样。

不要小看了这“八冷八热”,它可是老家人办酒席的“招牌菜”。那些土厨子,虽说没经过专业训练,但个个身怀绝技,蒸、炸、焖、炖、拌等等样样精通,做事业的主人在自家院子里搭个灶台,吹风机不停的鼓风,火苗呼呼的舔着锅底,大铁锅上汩汩地冒着热气,案板上堆着小山一样的鸡、鸭、鱼、肉,大师傅手起刀落,“啪啪”地剁肉,放在锅里上下翻飞,打下手的妇女们,摘菜的摘菜,洗菜的洗菜,洗碗的洗碗,谈笑声和炒菜声混杂在一起。

大铁锅烧出来的味儿,比当今星级饭店的还要正宗地道;“八冷八热”一桌子摆下来满满当当的,每碗盛得都冒了尖,让人看起来就嘴馋,吃起来也过瘾,特别是那香喷喷的“红烧肉”,光肥膘就有四根手指并拢在一起那么厚,肥肥白白的一大碗蔚为壮观。都是老百姓自己家养的'猪,肉质鲜嫩,炖得时间长,一口咬下去满嘴流油,肥而不腻。

到了吉日这天,主家乃至全村,似乎都沉浸在过节的热闹的节日气氛中。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男女老少穿起平时舍不得只有在大年初一才穿的光鲜的衣裳,喜滋滋地从四面八方赶到主家,几十号乃至上百号人,同时围坐在一个屋檐下,构成了一幅蔚为壮观的田园野炊图。

临时借来的桌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大的,有小的,有方的,有圆的,每桌大家按照辈分大小或8人或10人依次就座。要是娶媳妇的话,娘家人最大,要是打发过世的老人的话,主家人最大,才有资格吃第一桌席。其余人在开席前,大家磕着瓜子,吃着糖果,谈笑风生,场面既温馨又热闹。

坐席正是开始后,最引人注目的,是上菜跑堂的年轻后生,手里端着大托盘,肩上掸着条白毛巾,走路像风一样,身子扭成了麻花状,嘴里吆喝着“菜来了”,话音未落,一碗碗冒着尖的大碗菜端上桌。大家吃着大碗菜,喝着大碗酒。酒是纯粮酿造的,幽幽地散发着醉人的香。席间,东家端着酒杯沿着桌子和每一位客人敬酒,并不断叮嘱客人菜不够上菜,酒不够拿酒,你们一定要吃好、喝好。

几杯火辣辣的纯粮酒下肚,如在寒冷的冬天,可将全身血脉点燃,乡亲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上至三皇五帝,下至春种秋收,家长里短……等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乡亲们的大脑更加兴奋,话语渐渐增多,于是觥筹交错、杯来瓶往。好事要成双,敬重要以酒表真心,有瓜葛要以酒释前嫌,不管和谁都有喝酒的理由,好像一切都在酒中,一直喝到日落西山,田园野趣的“乡村盛宴”才宣告结束。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十七

她好像季节和农事衍生出来的农谚,朴素如泥巴,又蕴含一着膏腴,能茁长五谷。

经受岁月雕锻的脸庞,织出了沧桑之网。佝偻的身躯,有着直立的灵魂。

掠一掠被乡风染白的头发,把皱纹笑成了花。

农谚的哲意,俚谣的蕴喻,灵秀着她心灵的神髓。她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常浇洒得繁花似锦,浓绿如翳。

土里土气的品性,蕴藏着田园的风韵。有新秧的柔美,有硕瓜的厚重。

承恩着地德的厚赐,汗水和智慧又丰沃了土地。

她的一生,陪伴着屋旁的一棵古榕苦度。古榕的盘根错节,交织着她的恩怒苦乐么?

她丰满的青春,曾经像一把得心应手的锄头,被爱情紧攥得锃亮,耕耘着岁月,耕耘着生活。

生存和传宗的担子,她得与一个男人一起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女人的一半是男人。这就是她的生活和爱情。她就从这世代传承的一脉宗支中走过去,至今还没有止步。

溪流和池塘都是镜子,照过她的红颜,照着她的老态。红颜在记忆中淡去,老态还在现实中立下存照。她的红颜没有照片作为左证,因而暗暗抱怨乡村的贫穷和僻远。她的老态,却在寻根的电视片中,亮出了爽朗的风采。

她是农务和家务的好手,锄镰和锅瓢,相濡以沫与她的生存相绾缠,使她从锦瑟年华步入了暮年晚景。她淡然一笑,这是人生必由之路。

她的眼眸明敏,一眼便看出混在稻苗中的稗草,正如她善于辨识人世的是非善恶一样。

她亲近泥土的炽烈浓情,始终没有降温。这种近乎血缘之情,闪烁在季节的深处,俏映着犁地的鞭花,镰刀的银光,丰收的歌谣。

一代比一代好,一代比一代贤,这是她由衷的祝愿,更是大千苍黄的正道。

由是,回顾苦厄坎坷的往昔,她无悔无怨。她把一掬掬苦辣甜酸,谱成一阙平平仄仄的诉衷情。

乡村的热炕头散文汇总篇十八

你问,阳光是什么,我笑着说,阳光是色彩,是你所喜欢的所有色彩。我说,如果阳光是轻柔的,那色彩必定是温暖的,透过你的眼,走近你的心,暖遍全身。你说,这一世,你拥有了很多,可是独却欠了一份惆怅,一份属于年夕的愁情。

惆怅,是寂寞的,是一个人的脚步,除了影子,只剩下黑夜的沉默。惆怅,是多情的,是一个人的天空,失了颜色,只剩下苍白的等待。惆怅,是孤独的',是一个人的身影,少了陪伴,只剩下无力的呻吟。惆怅,是寒冷的,是一个人的冬季,缺了温暖,只剩下垂死的挣扎。惆怅,是无助的,是一个人的沙漠,错了方向,只剩下可怕的呼啸。惆怅,像一种情,一种说不出感觉,因它的出现,原来的自己变了,变得有点奇怪,有点神经质,好像眼前的自己是陌生,可是细细想来,自己何曾熟悉过,只是记得,所谓的认识,到头来,只是虚无的回忆,模糊不清。惆怅,像一个故事,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它的出现,就像清晨的朝露,来的有点措不及防,有点心意清凉,但随着日光渐温,它的出现,倒像是多余,就连痕迹都无处安放。惆怅,如同梦中的自己,安静了,心静了,才会看清楚伪装下的真实,那是一个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身影,有点熟悉,但过多的是陌生,细看,耐人寻味,久看,遥遥无期。

这一世,独欠一份惆怅,无关于他人,只关于你我,因为有你,我的心依旧,这一份惆怅,今生若无缘,来生相如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