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项羽是英雄(实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6:06:29 页码:10
项羽是英雄(实用16篇)
2023-11-13 06:06:29    小编:ZTFB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不经意间我们已经走过了很远的路。面对挑战和困难,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些总结范文囊括了各种不同情境下的总结,适合不同人群的需求。

项羽是英雄篇一

:项羽用他的英雄事迹告诉了我们什么叫虽败犹荣,下面我们跟着小作者熟练的笔尖,凝练的语言,去感受项羽的英雄气派。

黄沙莽莽,秋风萧萧,历史的风沙侵蚀着无数人的身影。壮士、枭雄、勇者的身影却格外的清晰。透过滚滚的满天飞沙,他穿越历史的尘埃踏着铿锵的脚步向我们走来,脸上的那一丝微笑,一如在乌江亭旁那般凛然。

无法想象,年少征战,战无不捷带有的传奇色彩;无法猜测,尊为霸王,称霸一方具有的智慧与谋略;无法体会,挥泪告别,上演霸王别姬时的无奈与悔恨;更无法懂得,大势已去,乌江亭自刎的凛然与悲壮。项羽兮,壮士兮,英雄惜,无奈兮。

起义三年,连侯灭秦,而封王侯,号为霸王,征战沙场,七余年,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怎曾想,这样一位常胜将军,这样一位风靡一时的王者竟二十有余,本是年少轻狂的年龄,却承担着太多重量。虽在称王的路上走的艰难,但却勇往直前。那一句彼可取而代之称出了梦想的重量,描绘出心中雄伟的殿堂。心有多大,梦想就能走多远。西楚霸王,只愿来生你那雄伟壮志得以实现,给你的人生画下一个完美的句点。

巨鹿一战,大获全胜,不仅创造下以少战多的记录,更使他人生登上巅峰。自此,项羽被无数人当传奇来传颂。

鸿门宴,轻放刘邦,留下祸根,或是骄横气盛,目中无人,亦或年轻狂放,不羁放荡,但年轻人固有轻浮的性格,谁又能因为这而将他打入谷底呢?且刘邦的卑鄙、阴险、狡诈不是我们所不齿的吗?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行为光明磊落,心胸坦坦荡荡,项羽绝对是典范。兵败垓下,泪别爱姬,末路英雄的本色淋漓尽显,滴下的泪水中沉淀着对爱姬的不舍与无奈,那突围中的厮杀是不屈的灵魂在咆哮,那项上的一抹嫣红铸就了他的悲壮。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虽然时事变迁,但英雄的容颜经久不衰,英雄的英魂与世长存!

全文语言凝练,气势雄浑,与英雄的气质合二为一,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对人物的描述,有历史事实,有自己的想象,且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浑然一体。

项羽是英雄篇二

项羽机智勇敢可,用兵如神.公元前22019年冬,秦始皇巡游天下时,来到了浙江.在前来观看的人群中,有一位英武的年轻人却不为秦始皇的威仪所动,并对身旁的一位长者说:“此人可取而代之.”这位勇敢的年轻人就是后来的西楚霸王项羽.在后来与秦军的巨鹿之战中,项羽亲掌兵权,率军渡过漳河,凿沉渡船,砸碎饭锅,以破釜沉舟的气概,与秦军在巨鹿展开殊死战.他九战九胜,俘虏了秦将王离,迫降了秦军主帅章邯,活埋了已投降的秦官军20万.

项羽,名籍,下相人.自巨鹿之战后,项羽名声大振,被诸起义军推为上将军,汇集起义军40万,挥师西取秦都咸阳.此时,刘邦已率先攻破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项羽虽豪情万丈,却也颇讲道义.在刘邦攻入关中后,项羽原本打算与刘邦一决高下,可听了其叔叔项伯的话,杀有功之人而不义,遂又决定不对刘邦下手,因为他注重道义.

同时,项羽也是一个果断敢干的人.公元前22019年,陈胜、吴广揭竿起义,项羽也随同项梁在吴杀秦会稽郡太守,起义响应.第二年,陈胜失败,,他随同项梁率8000子弟兵渡江北上作战.公元前22019年,他随宋义率军援救赵王歇的起义军.见宋义畏敌不进,毅然杀死宋义,亲掌兵权.

我们都知道“霸王别姬”的故事,说的是虞姬在霸王被困垓下的时候,为不拖累霸王突围,她毅然选择自刎!虞姬与霸王如此这般情义,就是在现在也为世人所称道,被立为爱情的典范.

霸王项羽虽才干机智均超常人,但却不会善用人才.只听信项伯等亲戚进臣的话,而不信有才能的文臣武将,让韩信、陈平这等谋臣将士投靠到刘邦麾下,导致众叛亲离.

在垓下一战中,虽突围成功,但到乌江被汉军追上.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不愿渡江,拔剑自杀.

项羽是英雄篇三

即使刘邦死,这天下也终不是项羽的。

这源自于性格的骄傲与自负。

听说刘邦入关时的“大怒”,在鸿门宴轻易道出内奸的名字,摇摆不定,轻信敌人;面对樊哙质问的沉默。这一切都昭示着项羽在帝王之路上的失败。晋文公在面对秦穆公阵前反水,冷静、理性、老道,撤回军队,待秦军下次从郑国灰溜溜回来时,伏击秦军,行云流水,看不出情绪上的波动。这是俗语上位者的冷静、隐忍与心机,而项羽没有。

项羽若只是一位将军,那评价或许又不同。

或许他的情绪波动,我们会称之为武将的磊落,真性情;他的不善心计,语言的苍白无力或许我们可以认为坦率、耿直;他的骄傲或许会促使他无所畏惧,在战场上战无不胜;“妇人之仁”或许又可以称为重情重义。

但这一切,都只是假如。

在其位,谋其职。身份的转化,伴随的必然是性格与品质要求的不同。

这,也正是为君之道与为臣之道的最大的不同。

项羽,这样以为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帝王之路上终不再回头,留下一片唏嘘。

高一郎玘玥。

项羽是英雄篇四

话说回来,项羽告别了乌骓,与剩下的为数不多的部下手持短兵器(剑),回头与汉军追兵短兵相接。追杀而来的汉军骑兵达数千人之多,项羽提起短剑,冲入敌阵,作最后的表演。汉兵将西楚霸王重重包围,这一场恶斗,只见人头落地,鲜血飞溅,项羽一口气杀了数百人,自己也身负十多处创伤。

这时在刀光血影中,项羽看见了一个熟人——汉骑司马吕马童。

项羽问:“那汉将,莫非是项籍的老乡?”

吕马童是吴人,与项羽熟识,他不敢正视项羽灼人的目光,侧着身子。项羽一边杀人,一边和吕马童聊天:“听说汉王出了千金和封邑万户悬赏我的人头,我就关照一下你这个老朋友吧!”

吕马童对将领王翳说:“这人就是项王。”于是项羽自刎而死。汉军一拥而上,抢夺项羽的尸首,为了这件事还互相残杀起来,结果为了抢尸体,有几十个人被自己人给杀了。最后,得到尸体的有五个人。吕马童辜负了项羽的期望,没有抢到项羽的人头。人头归了王翳,吕马童和杨喜、吕胜、杨武四个人共同得了项羽的尸体。所以论功行赏的时候,把原来的一份奖品分成了五份,一人一份。

项羽出生于始皇十五年,死于汉王五年,享年不过三十一岁。后来刘邦以鲁公的标准安葬了“兄弟”项羽,《史记》记载:“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从并肩作战的战友到争夺天下的对手,刘邦的哭,并不完全是鳄鱼的眼泪。

项羽个人评价2。

项羽就是这样一个幸运儿。

在李清照之前,项羽绝对是恶魔的化身。

按司马迁的说法,汉高祖刘邦是个有道德缺陷的人,霸王项羽则是个人格缺陷者,一个极度心理变态的家伙。毫无讳言,刘邦确实干了很多坏事、丑事,但都基本符合“损人利己”的行为逻辑项羽干的坏事则大多是“损人又不利己”的。翻看史书,可以发现,关于项羽的记载,多是“暴虐”、“怒”、“屠”、“烹”、“坑”或“阬”字样。据统计,《史记·项羽本纪》全文11000余字,提到项羽攻城略地后对已经缴械投降的士兵、手无寸铁的百姓的残暴行为,有2处用“屠”,3处用“烹”,6处用“坑”,8处用“斩”,“杀”则满篇皆是。有记载的项羽的唯一一次笑,还是在他乌江自刎前的“惨笑”。

因此,正史中,项羽从来就不是英雄,而是一个十足的屠夫、暴虐狂。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嗟彼盖代,卒为凶竖!”——很是感叹啊,这个力能盖世者,竟然成了不可思议的凶恶之徒!

项羽个人评价3。

就在项羽自刎一千多年后的一个温暖午后,一生极少写诗的著名词人李清照,却不知哪根神经出了问题,居然专门为项羽写了一首诗——《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或许是因为从汴京一路南逃到江南的女词人很是郁闷,堂堂大宋,竟无一男儿?!凭着女人天生的感性想象,李清照本能地认定,那个力可拔山却不肯过江的男人,一定是个盖世大英雄。一个杀人恶魔自此逐渐被世人yy成盖世英雄——如果他过了江,安有地痞流氓刘邦的最后风光?!

项羽个人评价4。

项羽出生就具有传奇性,先祖本是楚国大将。大楚和秦朝在战国时期,可都是一时风头无二的诸侯国。因此楚国后裔让项羽的身世更加具有传奇性,并且项羽起兵初期,这个身份也给了他很多的便利,如韩信投靠项羽一方面是因为霸王领兵有方,而更多的则是看中了项羽出身豪门的因素,当时楚国旧臣可都是非常支持项羽成就大业。

第二点,则是项羽作战勇敢,并且不耍阴谋诡计。兵者诡道也,这是历代兵法当中经常出现的一句话,用兵之道在于诡计多端,而项羽却反其道而行之。拿项羽两场经典战役,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来举例,巨鹿之战项羽只有5万人马,敌方却又却有40万大军,这种逆势的条件,项羽依旧丝毫不懈怠,开战之后用极其勇猛的势头身先士卒,攻击敌方联军。

敌人兵力虽多,却都是一群乌合之众。并且敌将王离阵法的缺点,被项羽所看破。加上项家军异常果敢勇猛,于是冲的40万大军七零八落,才能拿到关键的巨鹿之战胜利,此后对阵刘邦所发生的彭城战役,又是具有代表性,项羽在前期不利的情况下抖擞精神,将主要兵力集中在中路一举击溃汉军。并且依托彭城有利的地形,展开了阶段性的狙击。刘邦和项羽这强强对话来看,无疑楚霸王从个人能力以及战术打法都领先他的直接对手刘邦。

项羽个人评价5。

个人武力加持,人们一提起项羽,一方面是赞叹其荡气回肠,更多的则是讨论项羽的个人武力,史书记载霸王举鼎有万夫不挡之勇,每次作战之时总能取敌方将领人头。并且敌军听闻是项羽所统领的军队,无不为之胆寒,这种英雄气概真叫人心生向往,自古美人爱英雄,而普通大众也对个人武力高强者有极深的敬佩感,就好比我们在阅读一本小说的时候,里面的男主人公本领高强,有异于常人之所能,那么肯定是会受到大家的喜欢。

这也就是项羽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因为从史料记载来看的话,他完全就像是一本小说的主人公那么无敌光辉。这三点因素也促成了项羽,在青史当中留下如此好的名声,其实项羽他并不是个完人,肯定是有自身很大的缺点,比如刚愎自用、不够果断、有妇人之仁,可是这是一个优点和缺点所相融项羽才是大家所喜爱的,纵观项羽的一生也可以用大起大落来形容,少年成名、大旗一挥、无数能人异士无不竞相投奔。

项羽是英雄篇五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每每读到这些豪言壮情的句子,在冥冥中似乎来到了那个未曾谋面的地方,那个承载了太多厚重的历史的地方,那个使英雄不甘的地方-----乌江。

当初的意气风发,受万人敬仰,你是英雄。

在乌江,你的优势已去。无力回天之际,你没有垂头丧气,也没有痛心疾首。也许这就是英雄的气概。然而在你荡气回肠的心中未免不充满悔恨,悔恨当初为何不礼贤下士,悔恨当初为何不杀或者重用韩信,悔恨当初为何不听亚父之言。这一切都在你波澜不惊的脸部没有丝毫的流露,流露的只是你愧对江东父老乡亲的眼神。

在涛涛乌江之畔,你有选择吗?你背负了太多,太多。英雄累了,博大胸襟的乌江接纳了你,这是英雄的归宿。只是你留给后人太多的疑问,人们云云,英雄能屈能伸,也有人认为英雄是宁死不屈。

罢了,罢了。这一切终都随着时间淡去。只是我还继续吟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因为你还是英雄。

公众号:甘宁界。

项羽是英雄篇六

英雄,顾名思义,是指杰出的人。而对“杰出”二字的定义人人心中各不相同。刘邦项羽便是两个对“英雄”二字理解不同的人。项羽自认为是英雄,就应该有真本领在明面上实干。而刘邦心中英雄便是有雄心壮志能屈能伸之人。因而他手下也颇有这类“英雄”。

至今大家都认为两位皆人间俊才,都可称为英雄。因而出现中国象棋,让对两位褒贬不一的人过把瘾。其实我认为,随着时代,局势变化,“英雄”的定义也在变化。项羽之败,刘邦之胜,完全是由于两者干得是争天下的大事。项羽以人格魅力让人折服,而刘邦为了达目的不择手段,注定在这场战争中胜出。而如果两人现在搞民意调查,竞选总统,项羽不一定输。时势造就了英雄的成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不好努力人永远成不了英雄。

项羽是英雄篇七

公元前232年,项羽出生在楚国下相县,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宿迁。项氏家族是楚国的名门望族,项家历代为楚国的大将,在楚国享有很高的地位。项羽的爷爷名叫项燕,当时是楚国赫赫有名的大将。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是将门之后。

在项羽八岁那年,项家在楚国的地位又一次获得了空前的提升。

原来,项燕在一次作战中,彻底打败了秦国大将李信率领的二十万大军,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而这一仗的胜利意义非同寻常。

当时,秦始皇想统一天下之心,亦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中,有四国已经灭亡,只有齐、楚尚存。齐国君昏臣庸,没有什么战斗力,被秦国灭亡是早晚的事,唯一能和秦国对抗的就剩下楚国了。

但是,面对日益强大的秦国,整个楚国也沉浸在一种非常悲观的气氛之中。可是就在这个时候,项燕胜利了,楚国胜利了,而且这不是一般的胜利,是一次充满震撼的、鼓舞人心的胜利。

史书上记载,项燕“三日三夜不顿舍”,大败李信军。何谓“三日三夜不顿舍”?就是说马不卸鞍,人不卸甲,三天三夜疯狂追杀秦军,一口气把秦军赶出楚国边境。由此可见,项燕是多么勇猛,李信败得有多惨。

项燕打败秦国大将李信,不仅给楚国人带来了希望,也使项家在楚国的地位更加尊贵荣耀。项燕成为楚国人心中的大英雄,而项氏家族也成为楚国生存的最后寄托。

每当项羽走上街头,路人都会投以敬佩的目光,大家都赞扬说,这就是大将项燕的孙子,名叫项羽,不要看个子这么高,其实才八九岁,并且听说力气还很大,是个将才,将来长大成人,与爷爷项燕一起抵抗秦军,楚国就有希望了。

年少的项羽就生活在这样一种氛围中,爷爷项燕成为他心目中的偶像,像爷爷一样一往无前地消灭秦军,成为楚国的大英雄,也成为他童年的梦想。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面对李信的失败,秦始皇大怒,这也是他统一六国过程中最后一次惨重的失败。于是,他命秦将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再次攻打楚国。这一次,项燕终于没有抵挡住秦军强大的攻势,兵败身亡。

项燕的死对整个项氏家族无异于一场灭顶之灾。项燕的死直接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楚国随之灭亡了;二是项家高贵的社会地位没有了。这是真真正正的国破家亡!项羽不再是一个楚国的贵族公子,而是沦为一个亡国之民,从此,他和叔叔项梁走上了一条四处漂泊的求生之路。

因此,在项羽人生的记忆里,爷爷的战死在他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他要复仇!要战斗!要消灭秦始皇!要推翻秦朝!要像爷爷一样在楚国人心中再树家族的形象。爷爷的战死、家族的溃散、楚国的灭亡,深深地刺激了项羽,立志图秦将成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项羽的这种立志图秦的理想,就缘于四个字:家仇国恨。

然而,在那个时候,立志图秦还只能是项羽的主观愿望,面对天下一统的秦朝统治,仅凭项羽一人之力要想推翻强大的秦朝,简直是痴人说梦。他们唯一的选择也只能是期待、等待、再等待,忍耐、忍耐、再忍耐。

十四年,对一个人的一生而言,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人生最怕的是什么?不是艰难困苦,不是挫折失败,甚至也不是直面牺牲。人生最怕的是看不到希望,最怕的是在孤独无助中茫然地徘徊,最怕的是一个人走在没有任何光明前景的漫漫长夜里。

然而,十四年里,项羽没有消沉,没有放弃,他一边丰富和完善自我,一边做着反秦的思想和物质准备。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理想的力量。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艘航行在茫茫大海上的轮船,而理想就像是轮船上的罗盘,只有在理想的引导之下,我们的人生航船才不至于偏离正确的航向,才最终能够乘风破浪,达到理想的彼岸。

在十四年的漫长期待中,这种立志图秦的理想,至少在三个方面深深地影响了项羽的生活。

一是明确了他人生的努力方向。

项羽的父母是谁,史书中没有记载。比较确切的说法是,楚国灭亡之后,项羽一直和叔叔项梁生活在一起。按照今天的话说,叔叔项梁实际上成了项羽的监护人,承担起了对项羽抚养和培育的责任。对项梁而言,他何尝不想推翻秦朝,为父亲项燕报仇,但是,面对秦朝的强大,项梁总觉得自己这辈子可能是没有希望了,他把全部希望和寄托都放在项羽身上。于是,他千方百计地培养项羽。

起先,项梁请了一位先生教项羽学文化,结果,没几天项羽就将先生给打跑了。

项梁觉得项羽的性格和脾气比较急躁,坐不住冷板凳,也不太像学文化的料,同时,看项羽身高力大,力能扛鼎,感觉他应该是一个学武的好材料。于是,他给项羽打造了一把上好的宝剑,请了一位老师来教项羽学习剑术。一开始,项羽还挺积极,但是,没过几天,项羽又不想学了。

看到叔叔生气,项羽却显得非常平静,他对叔叔说,学文化无非是记个姓名,现在,“项羽”这两个字我已经会写了,不信叔叔你看一下。至于学剑术,也只能抵挡一两个人而已。我要像我爷爷一样,学万人敌。什么是万人敌,就是能够抵挡万人,说白了,就是兵法。项梁一听,非常高兴,就亲自教项羽学兵法。

当然,《史记》中记载,项羽学兵法也是学了个一知半解就不学了。司马迁的这些说法与他后面对项羽的描写有些矛盾,他后面讲到,当项羽长到二十三岁的时候,“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我们说,人生来可能会有智商的不同,但“才气”二字包含着一个人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修养,如果项羽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后来那样的才华。从这个角度上讲,我觉得项羽应该是打下了较好的文化基础,特别是在兵法上,应该有较深的造诣,否则,当他走上起兵反秦的道路之后,也不可能在军事上有那么多超常的表现。

项羽立志求学的故事在历史上非常有名。虽然项羽对文化的理解有失偏颇,但是,项羽立志学万人敌的想法还是值得肯定的。项羽为什么要学万人敌,说到底,是他心里一直怀着立志图秦的理想。同时,他心里也很清楚,要实现这个理想,仅凭他项羽一人之力是不行的。项羽需要的是千军万马,需要的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本领,所以,他把学习兵法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这就是理想对人生的引导作用。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庄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一定会疲惫不堪,体乏神伤。

其实,这句话放在今天更是如此。

如今,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门类越来越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不要说穷尽天下的知识,哪怕是一个细小的分支都足以奋斗终生。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现代人,也要有自己的理想,也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更多的生命奇迹。

二是铸就了项羽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及这样一句名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而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就来自于一个人对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和坚持。

人光有理想不够,关键还要看他有没有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面临这样一种现实:一件事,可能有一千个人想到了,一百个人坚持了,但只有一个人坚持到底了,这个人就成功了。特别是当理想还比较遥远的时候,有没有一种执著的精神,有没有从一点一滴做起,为理想的实现打造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前提和条件。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垒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说到底,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从基础开始。

在十四年的等待中,项羽和叔叔项梁在干什么呢?他们时刻都没有忘记立志图秦的理想,尽管他们经历了许多坎坷和艰辛,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消沉过。在漫长的期待中,他们一直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着,除了我们上面所说的,加强项羽自身的教育之外,项梁和项羽也一直为起兵反秦做着精心的准备。

史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为了躲避仇家报复,项梁带项羽流落到吴中,也就是今天的苏州。项家是大户人家,项梁从小受过很好的教育,再加上吴中的一些官员也曾经受到过项家的恩典,所以,项梁和项羽到了吴中之后,很快地安顿下来,并且成了当地小名人。无论是官方的征兵、纳税,还是老百姓家里的婚丧嫁娶,都会请项梁张罗。靠着这样一种身份做掩护,项梁和项羽私下里广交朋友,网罗自己的人。

《史记》有这样的记载,说项梁和项羽“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意思是说,项梁和项羽经常偷偷用兵法上的知识,来考查身边这些人的'能力和水平,有意识地进行培养。时间长了,项梁和项羽逐渐有了自己的一股小势力。

项梁和项羽这种韬光养晦的准备,为他们后来迅速起兵,并取得初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打造了项羽一往无前的战斗勇气。

人的勇气和决心究竟从哪里来?人的理想从哪里来?有的说和性格有关系,有的说和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系,有的说和一个人的处境有关系,等等。但是,我觉得,最根本的是与信念有关系。

其实就在于,从主人公余则成身上,我们看到了信念的力量,看到一个人在树立革命信念之后,是那么勇敢、那么机智、那么执著。在他看似平静如水的生活中,却时刻充满危险和陷阱,常常和死神擦肩而过。

看完《潜伏》之后,也许很多朋友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没有追求的人生简直是太苍白了,没有理想的人生简直太乏味了。

正是因为项羽怀有立志图秦的理想,所以,他能够把种种坎坷与不幸化作一种奋发向上的勇气。这种能量的积累,在项羽二十三岁那年,终于爆发了。

公元前2,也就是秦始皇驾崩的那年,他最后一次南巡,到会稽郡,项梁带着项羽去看热闹。秦始皇出巡,那是何等的阵势,车水马龙,威风凛凛,不可一世。

看着秦始皇出巡的队伍,项羽不由自主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彼可取而代也。”也就是说,你秦始皇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早晚有一天要取代你。项梁听到这句话,吓得半死,赶紧把项羽的嘴给捂上了。并说了一句:“岂敢妄言,族矣。”意思是说,不要瞎说,要灭族的。幸亏当时人声嘈杂,没有其他人听到。

秦始皇是什么人?秦朝当时是个什么状况?

贾谊在《过秦论》中对秦始皇有过非常形象的描述: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这是何等气势!何等威风!何等的不可一世!

面对如此强大的秦朝,一个无尺寸之地的年轻人,为何敢于挑战?项羽靠的是什么,是理想、是信念、是矢志不渝的追求。

项羽说这番话的时候已经二十三岁了。二十三岁已经是个成年人,已经能够比较理性地分析和判断问题。项羽这句脱口而出的话,虽然是一种无意识的表露,但是,却真实地表达出了他内心的追求,这完全可以说明,立志图秦已经定格为他的人生目标。

项羽是英雄篇八

黄沙莽莽,秋风萧萧,历史的风沙侵蚀着无数人的身影。壮士、枭雄、勇者的身影却格外的清晰。透过滚滚的满天飞沙,他穿越历史的尘埃踏着铿锵的脚步向我们走来,脸上的那一丝微笑,一如在乌江亭旁那般凛然。

无法想象,年少征战,战无不捷带有的传奇色彩;无法猜测,尊为霸王,称霸一方具有的智慧与谋略;无法体会,挥泪告别,上演霸王别姬时的无奈与悔恨;更无法懂得,大势已去,乌江亭自刎的凛然与悲壮。项羽兮,壮士兮,英雄惜,无奈兮。

起义三年,连侯灭秦,而封王侯,号为霸王,征战沙场,七余年,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怎曾想,这样一位常胜将军,这样一位风靡一时的王者竟二十有余,本是年少轻狂的年龄,却承担着太多重量。虽在称王的路上走的艰难,但却勇往直前。那一句彼可取而代之称出了梦想的重量,描绘出心中雄伟的殿堂。心有多大,梦想就能走多远。西楚霸王,只愿来生你那雄伟壮志得以实现,给你的人生画下一个完美的句点。

巨鹿一战,大获全胜,不仅创造下以少战多的记录,更使他人生登上巅峰。自此,项羽被无数人当传奇来传颂。

鸿门宴,轻放刘邦,留下祸根,或是骄横气盛,目中无人,亦或年轻狂放,不羁放荡,但年轻人固有轻浮的性格,谁又能因为这而将他打入谷底呢?且刘邦的.卑鄙、阴险、狡诈不是我们所不齿的吗?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行为光明磊落,心胸坦坦荡荡,项羽绝对是典范。兵败垓下,泪别爱姬,末路英雄的本色淋漓尽显,滴下的泪水中沉淀着对爱姬的不舍与无奈,那突围中的厮杀是不屈的灵魂在咆哮,那项上的一抹嫣红铸就了他的悲壮。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虽然时事变迁,但英雄的容颜经久不衰,英雄的英魂与世长存!

全文语言凝练,气势雄浑,与英雄的气质合二为一,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对人物的描述,有历史事实,有自己的想象,且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浑然一体。

项羽是英雄篇九

少年策马,万里恢弘,顷刻间风卷云残,年少时的你,早已锋芒毕露,犹记你力举千斤重鼎之时,曾令多少英雄豪杰自叹不如,也许,只有你才配得上霸王这个威名。

项羽,你的一生注定是风光的,但也是充满遗憾的,为何?只因你的妇人之仁。公元前2,那时的你,已经是尽收天下。只要除掉刘邦这个心腹之患,你就可以完成你的霸业。可是,你又是怎么做的呢?就在那鸿门宴上,你本是可以让刘邦有去无回,可你却没有这么做,范增也多次暗示你伺机下手,你也只是视而不见。就这样,你让刘邦跑了,也让你的将士们的努力付之东流。这也难怪范增会说你竖子不足与谋,依我之见,也不过如此。

项羽,我想对你说,不要在意那过去的繁华,忘掉过去,放下那儿女情长,那样的你,才是真正的西楚霸王!

项羽是英雄篇十

本站:作者笔下气概万千,写出了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的崇拜,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你还是英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每每读到这些豪言壮情的句子,在冥冥中似乎来到了那个未曾谋面的地方,那个承载了太多厚重的历史的地方,那个使英雄不甘的地方-----乌江。

在乌江,你的优势已去。无力回天之际,你没有垂头丧气,也没有痛心疾首。也许这就是英雄的气概。然而在你荡气回肠的心中未免不充满悔恨,悔恨当初为何不礼贤下士,悔恨当初为何不杀或者重用韩信,悔恨当初为何不听亚父之言。这一切都在你波澜不惊的脸部没有丝毫的流露,流露的只是你愧对江东父老乡亲的眼神。

在涛涛乌江之畔,你有选择吗?你背负了太多,太多。英雄累了,博大胸襟的乌江接纳了你,这是英雄的归宿。只是你留给后人太多的疑问,人们云云,英雄能屈能伸,也有人认为英雄是宁死不屈。

罢了,罢了。这一切终都随着时间淡去。只是我还继续吟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因为你还是英雄。

项羽是英雄篇十一

看了宋代词人李清照所写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心中颇有向往之情。读完《项羽本纪》,则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凌云壮志,少年英雄。

一代英雄项羽,年少之时,见秦王出游,曾口出狂言:“彼可取而代之!”当时与他同游的小叔父项梁对此感到惊奇,从而对他刮目相看。虽然项羽当时高大威猛,力气过人,但纵观历史,有多少人能在他这样的年纪就能勇敢说出自己的理想,而不畏惧任何势力。于世人而言,它可能只是痴人说梦的笑话,但在我看来,项羽想要取代秦王的念头,已从那刻起萌芽,并决定为此奋斗,勤练兵法。是何原因使项羽是这位将门之后产生了做一国之主的念头呢?其实也不难想到,是心怀壮志的他,是心系苍生的他。他心忧百姓的伟大形象,突然树立在我心间,像万丈光芒一般耀眼无比。一代英雄,少有凌云之志。此壮志,使项羽冲出平庸的桎梏,脱颖而出,在中国史坛上留下光辉形象。

自扛秦鼎,别样英武。

一代英雄项羽,凭己能耐,毫无权利傍身的他在秦国政局混乱期间,于民间兴起势力。仅短短三年,他便集结五诸侯将秦灭亡。此刻,我眼前浮出项羽与敌人厮杀的战斗场景:身披红袍的项羽,利剑指天,骑跨着一匹红鬃烈马,率领千军万马,纵横奔驰。马蹄震响,黄沙漫天,一代英雄项羽在这场战争中横空出世,闻名于天地间。无人不赞项羽之武艺卓绝,无人不叹项羽之英姿飒爽!从他的一生事迹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位英雄是如何从不学无术,总半途而废的庸人,成长至骁勇善战的别样英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一代英雄项羽,书写了战场神话,闪耀了历史的星空。

光明磊落,鹿场清流。

一代英雄项羽,楚汉相争中,亲征战场,叱诧风云。虽然争霸中,项羽以失败而告终,但让我敬佩的是,他在战争中能够亲身浴战。自古战争,无不是刀剑无眼,暗箭难防,随时都有战死沙场的可能。尽管如此,但项羽这位英雄却亲身带兵打仗,不惧危险,以己作为士兵的表率。相比于与之抗衡的刘邦,却总躲在将军士兵的背后指挥他人,在危及自己性命的情况中,总拿他人人身当肉垫。与之相较,我更欣赏项羽的英雄豪气,光明磊落的正气。在中原逐鹿中,一代英雄项羽,不仅战出魄力,更是成为鹿场清流!

情系东江,义照千秋。

一代英雄项羽,于乌江亭畔,自刎而死,快意英雄结此生。出于愧疚,他放弃了渡江东的求生机会,而选择自刎。可想而知,在他心中,早已对自己参与楚汉纷争而导致黎民百姓流离失所过意不去。而且,就在他死前,也不忍心将跟随自己多年的战马杀死,而是赠给老者;甚至,他还将自己的人头送给与他有交情的故人,去换千金万户侯。作为一方统领的他,竟能放下心中成见,失败了绝不苟且偷生,他这种绝不因个人而误天下苍生的英雄胸襟和境界,让我对他更是感慨不已。也许,时不利兮骓不逝。但不肯过江东的项羽,生是人杰,死是鬼雄!

项羽是英雄篇十二

我从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很喜欢历史。从那时起,我一有空,就忍不住翻开历史书看,如痴如醉。一到寒暑假,我就泡在书的海洋里遨游。在众多形象、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中,我最喜欢项羽。许多人因为他的失败而批判他,但我却认为他是一个英雄。

项羽出身将门,武艺高强,英勇不屈,力大无穷,一副君临天下的霸气油然而起。再看刘邦,原来就只是市井无赖小混混。领兵攻入咸阳宫中,见到一堆金银财宝就立马停手在宫中吃喝玩乐。若非张良、樊哙苦苦相劝,其人头早被项羽取下。在一次兵败中也被乡间女子戚氏的美貌迷住,全无战斗心。在鸿门宴上,他背躬曲膝,说的一嘴奉承话使其活脱脱的奸邪小人形象鲜明无比。在乌江兵败,项羽不说一句投降的话,率领28骑江东子弟军英勇抵抗,士可杀不可辱,他宁愿人头掉落,也不愿跪地求饶。

虎毒不食子。在一次兵败中,胆小软弱的刘邦为了自己活命不惜三番五次将自己亲身骨肉推下战车,若非随从夏候婴以死相救,刘邦之子刘盈早已成为一团烂肉。其手段之毒辣使人厌恶万分。而在垓下被围,项羽却死也不肯抛弃自己的妻子虞姬,其仁慈宽厚令人感动。

有些人说项羽不守约定,先入关者为王,刘邦先入关,理应刘邦为王,可项羽反而攻打他。但是刘邦也很不守信。本来,项、刘两人规定以楚河为界,互不侵犯。可刘邦也用此机会养兵,趁项羽休养的时候突发攻击,给项羽一个措手不及。

有些人说项羽坑杀秦兵二十万,杀义帝、子婴,十分残忍,而刘邦约法三章,与民仁慈。可他再残忍,对待手下士兵,以及自己的亲人却十分仁慈。再看刘邦,推自己的亲生儿子下车,随从给救上来他再推下,如此重复地推下不下五次。从他伸手推下儿子那一刻起,他就失去了身为父亲的尊严。做了皇帝后,他的功臣韩信、彭越、英布一个个惨遭杀害,萧何、张良也受到猜忌。他约法三章纯属收买人心,并非真心实意之举。

有些人说项羽不重视人才,范增一代好军事却被他如此冷落。可刘邦也是如此。当初韩信在他手下一个小小士兵,若非萧何三番五次苦口婆心地推荐,韩信永无出头之日。可见刘邦也无慧眼识珠之才。

有些人说项羽优柔寡断,放走了刘邦,不成大器。但这也只能说明他善良,比起手段残忍的刘邦还是略胜一筹。

总而言之,通过读那么多的历史书,我认为项羽是位英雄,但人无完人,我们不能因为他有缺点就批判他。

读历史书是我的兴趣,历史书是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虽说家人都反对我读史,认为没用,但那都是鼠目寸光、不明事理的表现。读史可以明志,在中国古代有不计其数的伟大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都热爱历史。还是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

项羽是英雄篇十三

夕阳西下,残阳如雪,战场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一具尸体,乌江的水也被战士们鲜红的血染得通红,小草好像也被感染了,在这种气氛下默默地垂下了头,好像是在为他默哀。

项羽杀出了汉军的包围圈,他跑着跑着就到了乌江边,只见江边停着一艘小渔船,船上正立着一个人,见到项羽后就赶快迎接他,边跑边喊:“项王,我是乌江亭长,快跟我渡船过江避免被汉军所杀。”项羽仔细一看,原来是乌江亭长请他去江东修养一番,等哪天再蓄力东山再起,他笑着回答:“这是天命啊,如果天要亡我,我又能怎样?以前我带着八千江东子弟迎战,可现在却没有一人生还,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的父母。”亭长也不知道怎么说为好,好像有话,但是又说不出什么。

这时,汉军追兵也到了乌江边,虽然汉军不敢轻举妄动,但还是赶在旁边挑衅:“你个破项羽,难道是不敢面对我们军队还要渡船回江东吗?真是个贪生怕死的懦夫。”其他人也附和道,项羽的脸涨得通红,他真恨不得把汉军撕成碎片。但最后,他忍住了并对亭长说:“这匹马已经随我征战多年,在这里我不想杀它,所以我就把它送给你,今后一定要照顾好它。”说完项羽拔出一直佩带在他身旁的宝剑,往脖子上轻轻一划,随之倒进了波涛汹涌的乌江里,顿时他的鲜血便染红了乌江。一旁的汉军追兵见此情景,一个个脸上露出了讶异的表情。又有一位英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如果我是项羽的话,我也会像他一样,也会自刎,因为假如我带了八千兵马,最后只有我一人活了下来,我是有何脸面去见江东子弟,我也很佩服项羽的勇敢,就算他不回江东,但也不愿降服于刘,就算死也不降刘的这种坚韧不拔,英勇顽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项羽是英雄篇十四

每每读到《项羽本纪》的结尾,总让我疑窦丛生。你就不曾有过疑惑吗?横槊走马,领八百骑突破铁桶也似的包围圈,等到了乌江边,摆渡的老人舣船而待,项羽却不走了。折腾这样一大圈,无非是为了逃命而已。可眼看就要回家了,竟又不走了。是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还是对战死他乡的八千楚兵的愧意?这都说不通。因为他有更好的选择——轰轰烈烈战死。

直到我读到李清照的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于是我想:有很多的人事,愿不愿意和能不能够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有的人虽贵为人君,在后人的口中依然是一个无赖,而有的人虽然尸横五处,却依然是人们心中的英雄。

霸王别姬,东城快战,看似儿女情长人生快意,可毕竟是昔日霸王曳戈抛甲,丢家弃妾,仓皇出逃。再也不能“楚兵冠诸侯”,也不复当年让人“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威风了。这一败,几乎夺走了他所在意的一切。难道输给刘邦,项羽心中就没有不甘吗?才不是,他绝不会承认自己输给了刘邦。只是,他无法再去面对韩信——一个被他所瞧不起,羞辱过钻人裤裆,却又从正面击败他的人。可以想象,如果我们在一次竞争中输给了一个曾被自己当众侮辱过的人,再见面时是一种怎样的无力与尴尬。项羽和韩信就是这样一种关系。只怪项王一生太过绚丽,绚丽到禁不起垓下一败。因为太过在意于昔日霸王的脸面,是他心中早有死志。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凉的《垓下歌》中,项王早已给出了答案。“时不利兮骓不逝”,既然时势早已不利于我了,乌骓马啊,就停下争逐的脚步吧。放弃争逐的霸王等于面向了死亡。既然将死,自然会回念自己唯一的亲人,妻子虞。“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啊虞姬,我死了又怎样安置你呢?她听出了丈夫的心意,便先走一步,遂有霸王别姬。都说项羽仁而爱人,如果真要东回,一定会带上自己的结发妻子。既然不打算东回,为何又要“溃围而东”?霸王是好面子的,他只会说“我不想打了”,而不会承认“我打不过”。那么这时死在那里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乌江边就是最好的埋骨地。

如果战死垓下,历史会说楚不敌汉,项羽兵败身亡。乌江边就不同了,至少会给他的支持者留下辩驳的余地,“项王还有机会,只是不想打了而已”。

“乌江亭长舣船待,项王笑曰”这里的笑,除了将死的悲凉,更有自我的满足,因为乌江亭长的出现,完成了项羽对自己结局的构想,送出去的乌骓马,则是留给江东父老最好的物证。

项羽是英雄篇十五

寒光如梦,流水千帆。几千年岁月,以及凡尘三千,弹指一挥间,明月清风依旧,只是残砖败瓦,英雄时事,早已化为灰烬。忆苍茫大地,山林潇潇,乌江水动;想楚汉之争,英雄项羽,矫健之躯,瞬间有了精神。

千古英雄人物,今朝有多少。古有替父从军的花木兰,独挡一方,智存高远,御敌于荒野,名扬于京都,孝满天下,乐传为佳话;也有杀秦王嬴政不成而潜心攻读兵法的张良张子房,为汉家谋天下,开万事功业,荣誉加身,享一生之太平,无忧安好;现有为国为民驻守边疆的英雄烈士,默默无言,牺牲自己,芳香祖国;又有孜孜不倦的底层科研干部,淡忘名利,坚持奋斗,感动全国……他们可以说是成功者,无愧于心,无愧于天地,但是“何以成败论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虽然兵败于垓下,自刎于乌江,可他是真英雄,亦是真豪杰。短暂一生,辉煌如日月,在太史公笔下,妙妙如生,生龙活虎,恰如一世之帝王。一个史官独自为他立传,还是帝王篇,和刘邦平起平坐,何等尊荣,古之未有。也许有人说汉王刘邦是英雄,因为霸王项羽输给了他,落得个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凄凉下场。非也,刘邦乃奸诈小人,背信弃义,亲情疏远,永远没有项羽那气吞山河,扬名四海的英雄气概。

项羽是英雄,名籍,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少有豪气,有血有肉,十八岁举千钧,让万人仰慕,传于乡野。当时,见秦王出游,车马街道而过,狂言而出,大胆说出“必可取而代之”。也许当时他被别人视为疯子,看作痴人,恰如做梦。殊不知这是一种纯真豪情,一种理想,一种男儿当存的天地抱负。果然,他年轻有为,迎着狂风暴雨,逆着历史的潮流,涌上了历史的大舞台。渺渺数年,秦国真的被他所灭,阿房宫也瞬间化为灰烬,不见了曾经的繁华。他爱学习,讲义气,却不学无用之兵法,剑术,百家之学等等。而是要学在战场以一战百,兵败万人,名扬天下的策略。他做到了,在叔父的教导下,挑灯而学,终有所成。眼光独特,智慧好远,项羽夺巨鹿,士兵奋勇直前,破釜沉舟,孤注一掷,大败秦军,从此威名大震,名满天下,诸侯低头而拜;他覆秦室,取珠宝,毁宫廷,气高志昂,士气大震;他立霸业,入咸阳,为了仁义、情义,却与鸿门宴上放走宿命死敌刘邦,落得四面楚歌的处境。每个人都有独自命运,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千古不变。项羽的性格刚烈,豪爽,坦诚,对敌人仁慈,注定他成不了帝王,只能成为英雄。因为他的柔情,他的义气,他对爱情的执着,难以舍下,终究成为他的'牵挂。铠甲飘飘,三军殆尽,子弟不在,绝不独还。最终横刀立马,旌旗飘扬却成全了刘邦的天下,大汉五百年的辉煌篇章,这是历史的选择,人何其渺小,岂能左右天下。

仁义之气,道德之礼,这也是项羽英雄的一面。大兵推进,刘邦潜逃,将妻子儿女推下高车,独自逃命,不料刘邦之父被项羽捉住,好生照料,本想以其父要挟刘邦,不投降,就要烹其父,想让刘邦投降,免无奈之争,其父方可活命。不料刘邦无耻,不顾其父,大笑曰,我俩乃结拜兄弟,曾经饭同桌,夜同寝,我父乃彼父,想杀便杀,何必多言。后补几句,杀之,不忘分我一杯羹,扬长而去。项羽无奈,出于礼,只得放了刘邦之父,失了战机。他之仁义,感天动地,无人能及。鸿门宴上,项羽气盛,左右藏杀手,只等他一声令下。情况危机,久久不杀刘邦,范增舞剑,意在沛公。而出于仁礼,各方压力,他将之呵退,好心招待刘邦的手下,把已成为他鱼肉的刘邦放虎归山,实乃非明智之举。这是他人性的一面,亚父怒斥“竖子不足与谋”,拂袖而去。天地之大,无人知晓,是项羽故意放走沛公。人们说他这是没有政治远见,不足以成大事。可是他们不知道项羽是一个有情有义的英雄,正所谓“真情自在人间”。谁说得天下者就必须得落个“背信弃义的美名”,为天下人所唾骂。刘邦是一个威胁,他们曾经结拜,天地为证,日月共视。当日的兄弟情谊一生一世,难以忘记。刘邦无情,背信弃义,自己难道就一定得无义,杀之而后快。未也!他有自己的原则,自古统治者依旧平凡,而他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为义、为情、为礼,无奈放了敌人,失去战机。也是这点害了他,后来渐渐处于被动,成就了别人的天下。

情深意浓,豪气丹心。项羽之所以是英雄,其次还因为他的柔情、他的铁骨、他的为情而生。四年楚汉争斗,百姓疾苦,他知晓,谁才是最后的胜者,未可而知。是市井无赖,奸诈小人刘邦,还是力能抗鼎的英雄霸王项羽,谁胜谁负早已失去了定义的意义,只有其身上的人性,光亮无比。月色如帐,美人在怀,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现在只有美人和将士和他最亲,叹息道,“天不助我,非战之罪也!”遥想当年,从江东带来的三千子弟,血气方刚,意气风发,身经百战,足以以一抵十,本想功成名就,衣锦还乡,过几天安稳生活。而今大多魂归故里,未有碑记,只剩少许,军不成军也!他知道,一人之失,意气用事,不顾将士生死,项羽之错也,而今无可奈何,将为鱼肉,为天下笑。风声如雷,四面楚歌响起,断断续续,仅有的将士也开始思乡,他也开始想念故地。望着美人,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无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愿意于百万大军取将士首级,犹如探囊取物,不费吹灰之力。而今为了亲爱的人,那个为他担惊受怕的女人,失掉天下,他愿意,天下归谁,又与他何干!只要和心爱的人在一起,他不要霸业,只要佳人,心里愿意。他死可以,可是要美人落入奸人之手,遭受折磨,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作为一个英雄,保护不了自己的爱人,他深表愧疚,唯有将爱人送走,方可扭转乾坤,赢得主动。可是,美人懂他,本来已经离开千里,却又独自归还。她爱项羽,爱英雄霸王,她离不开他,正如项羽离不开她一样。项羽是她的天,没有天,就没有她。她怕自己成为项羽的羁绊,影响他突围,东山再起。浅浅帘帐,她着装典雅,步履轻快,拔出宝剑,为项羽而舞。项羽爱惜美人,被舞姿迷住,而她却为了项羽自刎而去。从此以后,不再成为他的负担,留下项羽独自痛苦落泪,神伤魂断,许久许久,回不过神来!

李清照这样赞颂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人们心中他一直是个大英雄,顶天立地,流芳百世,别人口中的你始终不是真实的你。那日乌江之上,静寂无声,唯有风卷尘埃,滔滔江水,不觉间寒风吹满襟袖,吹乱了项羽的青丝。项羽好不容易逃到乌江,清水荡漾,有渔父乌江亭长欢喜相迎,劝他赶块逃走,有小船一只,“江东虽小,亦可王也!”待他日,东山再起,一血前耻,岂不美哉!可是项羽不愿意,一将功名万骨骷,他得为自己的错误负责,其次也无脸面对江东父老,三千子弟随他而出,现在无一归还,实乃项羽之过,何敢再来东山再起,再来几年楚汉争斗,百姓不愿意,天下也经不起。汉兵越来越近,他谢过乌江亭长,并将亲爱的乌骓马送给亭长,求好生照顾。乌骓落泪,望着他,项羽却含泪将之赶走,从此远离是非凡尘,逍遥自在。涛声依旧,面容慈祥,他大吼一声,问候曾经好友,赠送头颅,只为让他赏千金,封万户侯。朋友沉默,霸王激昂,夕阳西下,剑刃游离,一抹血色遍染了的江水,从此以后,凡尘三千与他何干!身倒剑舞,泪滴轻落,有何种怨,无奈,唯有美人先去,霸业未成,将士孤魂,瞬间打湿眼前凄凉的大地。天无语,水苍苍,江水万千歌霸王。

大浪淘沙,历史悠远,时光匆匆流逝。但是,我始终相信岁月的沧桑会淘尽一切污浊,扫清人们眼帘上的遮盖与灰尘,看到项羽无比璀璨的光芒,他的男儿气概,英雄本色,会一直延续。对他的误解终将随风而去,剩下的将是不朽的千古传奇。英雄项羽,实乃真英雄也!历千年万年而不灭。

项羽是英雄篇十六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中国的正统史观。但是身为汉臣的太史公司马迁却没有如此定位项羽。《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史纪》这一鸿篇巨制之中。其中不乏有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还是对项羽由衷的同情和惋惜。

《项羽本纪》,本纪,乃帝王之传也。因而,在司马迁看来,项羽是一个不朽的英雄。他的万丈豪情,无论在他人生的哪个阶段,都体现得琳漓尽致。他的性格弱点也随之暴露无遗。

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而学剑,又不成,去而学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由此可见在学习上项羽虽不求甚解,然其雄心壮志已微露锋芒。

在秦王朝最强盛的时候,秦始皇出巡会稽,他目睹后宣,称“彼可取而代之”。为达到目的,他杀殷通斩杀数十百人,夺其军权。攻襄城,襄城坚守,不肯投降,项羽攻下后竟把那里的军民全部活埋。为夺帅权,他设法离间宋义与士卒,杀宋义,威震楚国。

“巨鹿之战“他破釜沉舟,叱咤风云,扭转了反秦战争中的局势。各路诸侯都唯项羽马首是瞻,一时间成为天下众目所归的英雄人物。但后应粮草匮乏而与秦军盟,却只因恐秦卒“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而夜击杀秦卒二十万于新安之城南。可见项羽作何其英勇!何其果断!但对待降卒又何其残暴!以至最后项羽兵败,逃往阴陵迷路后,田夫知其必为暴君,而故意让其往左,最后深陷于大沼泽地中。

“鸿门晏”他对待小人优柔寡断,妇人之仁,轻信刘邦。因刘邦的逢迎而供出曹无伤。谋士范增多次举玉块以示之,项羽却默然不应,项庄舞剑他也不解其意。可见其对敌人毫无戒备,且十分念旧,又喜意气会事。以至范增气急败坏击玉而曰之:“竖子不足与谋。”

攻咸阳,杀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日不灭,虽被坚执锐,俨然一个英勇的战神。然心怀思欲东归,目光短浅。

尽管他勇敢突围,一人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所向披靡。但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不肯渡江,终自刎乌江。

政治失误和军事被动和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分不开的。性格即命运。项羽给人的印象是为人非常自信。自信,本来是人性的优点,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是不可能以百折不挠地精神去完成一件事情的。但是,过于自信反倒成了人性的弱点――刚愎自用。因此,自信是人生中的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成全一个人的事业,也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事业,关键就看我们如何把握这个度。项羽的过失就在于他没有掌握好这个度,自信得过了头。因此,项羽注定只能称霸一时,却不可一世为王。

易安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牧之曰: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半山曰: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毛润之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后人如此这般地评价项羽的功过得失。他在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了两千多年,但他的光辉都依然夺目。

滔滔不绝的乌江水,永远铭记着这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西楚霸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