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项羽是英雄(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1:16:22 页码:12
2023年项羽是英雄(模板15篇)
2023-11-13 01:16:22    小编:ZTFB

自我反思是不断进步的关键,我们应该及时检视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总结中如何巧妙运用举例和具体细节,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参考。

项羽是英雄篇一

本站:作者笔下气概万千,写出了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的崇拜,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你还是英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每每读到这些豪言壮情的句子,在冥冥中似乎来到了那个未曾谋面的地方,那个承载了太多厚重的历史的地方,那个使英雄不甘的地方-----乌江。

在乌江,你的优势已去。无力回天之际,你没有垂头丧气,也没有痛心疾首。也许这就是英雄的气概。然而在你荡气回肠的心中未免不充满悔恨,悔恨当初为何不礼贤下士,悔恨当初为何不杀或者重用韩信,悔恨当初为何不听亚父之言。这一切都在你波澜不惊的脸部没有丝毫的流露,流露的只是你愧对江东父老乡亲的眼神。

在涛涛乌江之畔,你有选择吗?你背负了太多,太多。英雄累了,博大胸襟的乌江接纳了你,这是英雄的归宿。只是你留给后人太多的疑问,人们云云,英雄能屈能伸,也有人认为英雄是宁死不屈。

罢了,罢了。这一切终都随着时间淡去。只是我还继续吟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因为你还是英雄。

项羽是英雄篇二

少年策马,万里恢弘,顷刻间风卷云残,年少时的你,早已锋芒毕露,犹记你力举千斤重鼎之时,曾令多少英雄豪杰自叹不如,也许,只有你才配得上霸王这个威名。

项羽,你的一生注定是风光的,但也是充满遗憾的,为何?只因你的妇人之仁。公元前2,那时的你,已经是尽收天下。只要除掉刘邦这个心腹之患,你就可以完成你的霸业。可是,你又是怎么做的呢?就在那鸿门宴上,你本是可以让刘邦有去无回,可你却没有这么做,范增也多次暗示你伺机下手,你也只是视而不见。就这样,你让刘邦跑了,也让你的将士们的努力付之东流。这也难怪范增会说你竖子不足与谋,依我之见,也不过如此。

项羽,我想对你说,不要在意那过去的繁华,忘掉过去,放下那儿女情长,那样的你,才是真正的西楚霸王!

项羽是英雄篇三

项羽的重新分封,是旧文化的回光返照,而刘邦的胜利则是秦始皇所代表的功利精神的新生。

项羽死了,这本无关紧要。但是项羽所代表的精神死了,我觉得是值得惋惜的。这是中华民族刚勇血性丧失过程的开始。

是的,随后的中国也曾经强大过,但是那是独裁者的强大,不是民族人性的强大。

春秋时期,我们随处可以见到的自尊而勇敢的“士”,到了强大的汉唐,这样的“士”我们所能见到的也很少了。

现在我们中国人津津乐道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文治武功,这不过是一种可怜的对帝王的“偶像崇拜”而已。

这种对帝王的崇拜恰恰是士人自己缺少自尊和骄傲的补偿心理表现。

项羽死了,而对项羽的最好的挽歌是一个女子写的。

在男人们嘲笑项羽不懂政治的时候,反而是一个女子知道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在表面上柔弱的词人李清照胸中,有着多少男人都没有的干云豪气。

这也许并非偶然,因为精神上久已被阉割的中国男性心中,有项羽的男儿豪气者寥寥可数,而在中国女性心中,这种对男子豪气的期望反而绵绵不绝,历千万年而不息。

项羽是英雄篇四

话说回来,项羽告别了乌骓,与剩下的为数不多的部下手持短兵器(剑),回头与汉军追兵短兵相接。追杀而来的汉军骑兵达数千人之多,项羽提起短剑,冲入敌阵,作最后的表演。汉兵将西楚霸王重重包围,这一场恶斗,只见人头落地,鲜血飞溅,项羽一口气杀了数百人,自己也身负十多处创伤。

这时在刀光血影中,项羽看见了一个熟人——汉骑司马吕马童。

项羽问:“那汉将,莫非是项籍的老乡?”

吕马童是吴人,与项羽熟识,他不敢正视项羽灼人的目光,侧着身子。项羽一边杀人,一边和吕马童聊天:“听说汉王出了千金和封邑万户悬赏我的人头,我就关照一下你这个老朋友吧!”

吕马童对将领王翳说:“这人就是项王。”于是项羽自刎而死。汉军一拥而上,抢夺项羽的尸首,为了这件事还互相残杀起来,结果为了抢尸体,有几十个人被自己人给杀了。最后,得到尸体的有五个人。吕马童辜负了项羽的期望,没有抢到项羽的人头。人头归了王翳,吕马童和杨喜、吕胜、杨武四个人共同得了项羽的尸体。所以论功行赏的时候,把原来的一份奖品分成了五份,一人一份。

项羽出生于始皇十五年,死于汉王五年,享年不过三十一岁。后来刘邦以鲁公的标准安葬了“兄弟”项羽,《史记》记载:“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从并肩作战的战友到争夺天下的对手,刘邦的哭,并不完全是鳄鱼的眼泪。

项羽是英雄篇五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中国的正统史观。但是身为汉臣的太史公司马迁却没有如此定位项羽。《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史纪》这一鸿篇巨制之中。其中不乏有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还是对项羽由衷的同情和惋惜。

《项羽本纪》,本纪,乃帝王之传也。因而,在司马迁看来,项羽是一个不朽的英雄。他的万丈豪情,无论在他人生的哪个阶段,都体现得琳漓尽致。他的性格弱点也随之暴露无遗。

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而学剑,又不成,去而学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由此可见在学习上项羽虽不求甚解,然其雄心壮志已微露锋芒。

在秦王朝最强盛的时候,秦始皇出巡会稽,他目睹后宣,称“彼可取而代之”。为达到目的,他杀殷通斩杀数十百人,夺其军权。攻襄城,襄城坚守,不肯投降,项羽攻下后竟把那里的军民全部活埋。为夺帅权,他设法离间宋义与士卒,杀宋义,威震楚国。

“巨鹿之战“他破釜沉舟,叱咤风云,扭转了反秦战争中的局势。各路诸侯都唯项羽马首是瞻,一时间成为天下众目所归的英雄人物。但后应粮草匮乏而与秦军盟,却只因恐秦卒“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而夜击杀秦卒二十万于新安之城南。可见项羽作何其英勇!何其果断!但对待降卒又何其残暴!以至最后项羽兵败,逃往阴陵迷路后,田夫知其必为暴君,而故意让其往左,最后深陷于大沼泽地中。

“鸿门晏”他对待小人优柔寡断,妇人之仁,轻信刘邦。因刘邦的逢迎而供出曹无伤。谋士范增多次举玉块以示之,项羽却默然不应,项庄舞剑他也不解其意。可见其对敌人毫无戒备,且十分念旧,又喜意气会事。以至范增气急败坏击玉而曰之:“竖子不足与谋。”

攻咸阳,杀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日不灭,虽被坚执锐,俨然一个英勇的战神。然心怀思欲东归,目光短浅。

尽管他勇敢突围,一人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所向披靡。但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不肯渡江,终自刎乌江。

政治失误和军事被动和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分不开的。性格即命运。项羽给人的印象是为人非常自信。自信,本来是人性的优点,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是不可能以百折不挠地精神去完成一件事情的。但是,过于自信反倒成了人性的弱点――刚愎自用。因此,自信是人生中的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成全一个人的事业,也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事业,关键就看我们如何把握这个度。项羽的过失就在于他没有掌握好这个度,自信得过了头。因此,项羽注定只能称霸一时,却不可一世为王。

易安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牧之曰: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半山曰: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毛润之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后人如此这般地评价项羽的功过得失。他在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了两千多年,但他的光辉都依然夺目。

滔滔不绝的乌江水,永远铭记着这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西楚霸王!

项羽是英雄篇六

这本不是我要回答的问题,不过我可以做少许评论:

一是我们不应当以成败论英雄。虽然他失败了,但他依旧是英雄。

二是从项羽本身来说,虽然他有优秀的精神,但是也有他的不足,比如缺少管理经验,不大听得进别人的意见。这些缺点致使他失败,但是不足以掩盖他人性的光芒。

三是在当时,项羽所代表的君子精神已经没落,不讲廉耻的纵横家早已经胜过了讲廉耻的儒家,当然刘邦也比较容易胜过项羽。

我们可以说刘邦和中国当时的“时代精神”更为符合。所以我们或者可以说,在项羽死前很久,甚至在项羽出生之前,“项羽精神”就已经在死亡过程中,这就是当时的时代精神。

但是,时代精神未必是美的,未必是更健康的文化。以我看来,那种功利主义的时代精神是对人性发展有害无益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就是这种时代精神的产物。

项羽是英雄篇七

:项羽用他的英雄事迹告诉了我们什么叫虽败犹荣,下面我们跟着小作者熟练的笔尖,凝练的语言,去感受项羽的英雄气派。

黄沙莽莽,秋风萧萧,历史的风沙侵蚀着无数人的身影。壮士、枭雄、勇者的身影却格外的清晰。透过滚滚的满天飞沙,他穿越历史的尘埃踏着铿锵的脚步向我们走来,脸上的那一丝微笑,一如在乌江亭旁那般凛然。

无法想象,年少征战,战无不捷带有的传奇色彩;无法猜测,尊为霸王,称霸一方具有的智慧与谋略;无法体会,挥泪告别,上演霸王别姬时的无奈与悔恨;更无法懂得,大势已去,乌江亭自刎的凛然与悲壮。项羽兮,壮士兮,英雄惜,无奈兮。

起义三年,连侯灭秦,而封王侯,号为霸王,征战沙场,七余年,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怎曾想,这样一位常胜将军,这样一位风靡一时的王者竟二十有余,本是年少轻狂的年龄,却承担着太多重量。虽在称王的路上走的艰难,但却勇往直前。那一句彼可取而代之称出了梦想的重量,描绘出心中雄伟的殿堂。心有多大,梦想就能走多远。西楚霸王,只愿来生你那雄伟壮志得以实现,给你的人生画下一个完美的句点。

巨鹿一战,大获全胜,不仅创造下以少战多的记录,更使他人生登上巅峰。自此,项羽被无数人当传奇来传颂。

鸿门宴,轻放刘邦,留下祸根,或是骄横气盛,目中无人,亦或年轻狂放,不羁放荡,但年轻人固有轻浮的性格,谁又能因为这而将他打入谷底呢?且刘邦的卑鄙、阴险、狡诈不是我们所不齿的吗?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行为光明磊落,心胸坦坦荡荡,项羽绝对是典范。兵败垓下,泪别爱姬,末路英雄的本色淋漓尽显,滴下的泪水中沉淀着对爱姬的不舍与无奈,那突围中的厮杀是不屈的灵魂在咆哮,那项上的一抹嫣红铸就了他的悲壮。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虽然时事变迁,但英雄的容颜经久不衰,英雄的英魂与世长存!

全文语言凝练,气势雄浑,与英雄的气质合二为一,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对人物的描述,有历史事实,有自己的想象,且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浑然一体。

项羽是英雄篇八

看了宋代词人李清照所写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心中颇有向往之情。读完《项羽本纪》,则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凌云壮志,少年英雄。

一代英雄项羽,年少之时,见秦王出游,曾口出狂言:“彼可取而代之!”当时与他同游的小叔父项梁对此感到惊奇,从而对他刮目相看。虽然项羽当时高大威猛,力气过人,但纵观历史,有多少人能在他这样的年纪就能勇敢说出自己的理想,而不畏惧任何势力。于世人而言,它可能只是痴人说梦的笑话,但在我看来,项羽想要取代秦王的念头,已从那刻起萌芽,并决定为此奋斗,勤练兵法。是何原因使项羽是这位将门之后产生了做一国之主的念头呢?其实也不难想到,是心怀壮志的他,是心系苍生的他。他心忧百姓的伟大形象,突然树立在我心间,像万丈光芒一般耀眼无比。一代英雄,少有凌云之志。此壮志,使项羽冲出平庸的桎梏,脱颖而出,在中国史坛上留下光辉形象。

自扛秦鼎,别样英武。

一代英雄项羽,凭己能耐,毫无权利傍身的他在秦国政局混乱期间,于民间兴起势力。仅短短三年,他便集结五诸侯将秦灭亡。此刻,我眼前浮出项羽与敌人厮杀的战斗场景:身披红袍的项羽,利剑指天,骑跨着一匹红鬃烈马,率领千军万马,纵横奔驰。马蹄震响,黄沙漫天,一代英雄项羽在这场战争中横空出世,闻名于天地间。无人不赞项羽之武艺卓绝,无人不叹项羽之英姿飒爽!从他的一生事迹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位英雄是如何从不学无术,总半途而废的庸人,成长至骁勇善战的别样英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一代英雄项羽,书写了战场神话,闪耀了历史的星空。

光明磊落,鹿场清流。

一代英雄项羽,楚汉相争中,亲征战场,叱诧风云。虽然争霸中,项羽以失败而告终,但让我敬佩的是,他在战争中能够亲身浴战。自古战争,无不是刀剑无眼,暗箭难防,随时都有战死沙场的可能。尽管如此,但项羽这位英雄却亲身带兵打仗,不惧危险,以己作为士兵的表率。相比于与之抗衡的刘邦,却总躲在将军士兵的背后指挥他人,在危及自己性命的情况中,总拿他人人身当肉垫。与之相较,我更欣赏项羽的英雄豪气,光明磊落的正气。在中原逐鹿中,一代英雄项羽,不仅战出魄力,更是成为鹿场清流!

情系东江,义照千秋。

一代英雄项羽,于乌江亭畔,自刎而死,快意英雄结此生。出于愧疚,他放弃了渡江东的求生机会,而选择自刎。可想而知,在他心中,早已对自己参与楚汉纷争而导致黎民百姓流离失所过意不去。而且,就在他死前,也不忍心将跟随自己多年的战马杀死,而是赠给老者;甚至,他还将自己的人头送给与他有交情的故人,去换千金万户侯。作为一方统领的他,竟能放下心中成见,失败了绝不苟且偷生,他这种绝不因个人而误天下苍生的英雄胸襟和境界,让我对他更是感慨不已。也许,时不利兮骓不逝。但不肯过江东的项羽,生是人杰,死是鬼雄!

项羽是英雄篇九

公元前232年,项羽出生在楚国下相县,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宿迁。项氏家族是楚国的名门望族,项家历代为楚国的大将,在楚国享有很高的地位。项羽的爷爷名叫项燕,当时是楚国赫赫有名的大将。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是将门之后。

在项羽八岁那年,项家在楚国的地位又一次获得了空前的提升。

原来,项燕在一次作战中,彻底打败了秦国大将李信率领的二十万大军,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而这一仗的胜利意义非同寻常。

当时,秦始皇想统一天下之心,亦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中,有四国已经灭亡,只有齐、楚尚存。齐国君昏臣庸,没有什么战斗力,被秦国灭亡是早晚的事,唯一能和秦国对抗的就剩下楚国了。

但是,面对日益强大的秦国,整个楚国也沉浸在一种非常悲观的气氛之中。可是就在这个时候,项燕胜利了,楚国胜利了,而且这不是一般的胜利,是一次充满震撼的、鼓舞人心的胜利。

史书上记载,项燕“三日三夜不顿舍”,大败李信军。何谓“三日三夜不顿舍”?就是说马不卸鞍,人不卸甲,三天三夜疯狂追杀秦军,一口气把秦军赶出楚国边境。由此可见,项燕是多么勇猛,李信败得有多惨。

项燕打败秦国大将李信,不仅给楚国人带来了希望,也使项家在楚国的地位更加尊贵荣耀。项燕成为楚国人心中的大英雄,而项氏家族也成为楚国生存的最后寄托。

每当项羽走上街头,路人都会投以敬佩的目光,大家都赞扬说,这就是大将项燕的孙子,名叫项羽,不要看个子这么高,其实才八九岁,并且听说力气还很大,是个将才,将来长大成人,与爷爷项燕一起抵抗秦军,楚国就有希望了。

年少的项羽就生活在这样一种氛围中,爷爷项燕成为他心目中的偶像,像爷爷一样一往无前地消灭秦军,成为楚国的大英雄,也成为他童年的梦想。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面对李信的失败,秦始皇大怒,这也是他统一六国过程中最后一次惨重的失败。于是,他命秦将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再次攻打楚国。这一次,项燕终于没有抵挡住秦军强大的攻势,兵败身亡。

项燕的死对整个项氏家族无异于一场灭顶之灾。项燕的死直接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楚国随之灭亡了;二是项家高贵的社会地位没有了。这是真真正正的国破家亡!项羽不再是一个楚国的贵族公子,而是沦为一个亡国之民,从此,他和叔叔项梁走上了一条四处漂泊的求生之路。

因此,在项羽人生的记忆里,爷爷的战死在他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他要复仇!要战斗!要消灭秦始皇!要推翻秦朝!要像爷爷一样在楚国人心中再树家族的形象。爷爷的战死、家族的溃散、楚国的灭亡,深深地刺激了项羽,立志图秦将成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项羽的这种立志图秦的理想,就缘于四个字:家仇国恨。

然而,在那个时候,立志图秦还只能是项羽的主观愿望,面对天下一统的秦朝统治,仅凭项羽一人之力要想推翻强大的秦朝,简直是痴人说梦。他们唯一的选择也只能是期待、等待、再等待,忍耐、忍耐、再忍耐。

十四年,对一个人的一生而言,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人生最怕的是什么?不是艰难困苦,不是挫折失败,甚至也不是直面牺牲。人生最怕的是看不到希望,最怕的是在孤独无助中茫然地徘徊,最怕的是一个人走在没有任何光明前景的漫漫长夜里。

然而,十四年里,项羽没有消沉,没有放弃,他一边丰富和完善自我,一边做着反秦的思想和物质准备。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理想的力量。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艘航行在茫茫大海上的轮船,而理想就像是轮船上的罗盘,只有在理想的引导之下,我们的人生航船才不至于偏离正确的航向,才最终能够乘风破浪,达到理想的彼岸。

在十四年的漫长期待中,这种立志图秦的理想,至少在三个方面深深地影响了项羽的生活。

一是明确了他人生的努力方向。

项羽的父母是谁,史书中没有记载。比较确切的说法是,楚国灭亡之后,项羽一直和叔叔项梁生活在一起。按照今天的话说,叔叔项梁实际上成了项羽的监护人,承担起了对项羽抚养和培育的责任。对项梁而言,他何尝不想推翻秦朝,为父亲项燕报仇,但是,面对秦朝的强大,项梁总觉得自己这辈子可能是没有希望了,他把全部希望和寄托都放在项羽身上。于是,他千方百计地培养项羽。

起先,项梁请了一位先生教项羽学文化,结果,没几天项羽就将先生给打跑了。

项梁觉得项羽的性格和脾气比较急躁,坐不住冷板凳,也不太像学文化的料,同时,看项羽身高力大,力能扛鼎,感觉他应该是一个学武的好材料。于是,他给项羽打造了一把上好的宝剑,请了一位老师来教项羽学习剑术。一开始,项羽还挺积极,但是,没过几天,项羽又不想学了。

看到叔叔生气,项羽却显得非常平静,他对叔叔说,学文化无非是记个姓名,现在,“项羽”这两个字我已经会写了,不信叔叔你看一下。至于学剑术,也只能抵挡一两个人而已。我要像我爷爷一样,学万人敌。什么是万人敌,就是能够抵挡万人,说白了,就是兵法。项梁一听,非常高兴,就亲自教项羽学兵法。

当然,《史记》中记载,项羽学兵法也是学了个一知半解就不学了。司马迁的这些说法与他后面对项羽的描写有些矛盾,他后面讲到,当项羽长到二十三岁的时候,“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我们说,人生来可能会有智商的不同,但“才气”二字包含着一个人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修养,如果项羽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后来那样的才华。从这个角度上讲,我觉得项羽应该是打下了较好的文化基础,特别是在兵法上,应该有较深的造诣,否则,当他走上起兵反秦的道路之后,也不可能在军事上有那么多超常的表现。

项羽立志求学的故事在历史上非常有名。虽然项羽对文化的理解有失偏颇,但是,项羽立志学万人敌的想法还是值得肯定的。项羽为什么要学万人敌,说到底,是他心里一直怀着立志图秦的理想。同时,他心里也很清楚,要实现这个理想,仅凭他项羽一人之力是不行的。项羽需要的是千军万马,需要的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本领,所以,他把学习兵法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这就是理想对人生的引导作用。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庄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一定会疲惫不堪,体乏神伤。

其实,这句话放在今天更是如此。

如今,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门类越来越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不要说穷尽天下的知识,哪怕是一个细小的分支都足以奋斗终生。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现代人,也要有自己的理想,也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更多的生命奇迹。

二是铸就了项羽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及这样一句名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而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就来自于一个人对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和坚持。

人光有理想不够,关键还要看他有没有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面临这样一种现实:一件事,可能有一千个人想到了,一百个人坚持了,但只有一个人坚持到底了,这个人就成功了。特别是当理想还比较遥远的时候,有没有一种执著的精神,有没有从一点一滴做起,为理想的实现打造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前提和条件。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垒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说到底,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从基础开始。

在十四年的等待中,项羽和叔叔项梁在干什么呢?他们时刻都没有忘记立志图秦的理想,尽管他们经历了许多坎坷和艰辛,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消沉过。在漫长的期待中,他们一直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着,除了我们上面所说的,加强项羽自身的教育之外,项梁和项羽也一直为起兵反秦做着精心的准备。

史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为了躲避仇家报复,项梁带项羽流落到吴中,也就是今天的苏州。项家是大户人家,项梁从小受过很好的教育,再加上吴中的一些官员也曾经受到过项家的恩典,所以,项梁和项羽到了吴中之后,很快地安顿下来,并且成了当地小名人。无论是官方的征兵、纳税,还是老百姓家里的婚丧嫁娶,都会请项梁张罗。靠着这样一种身份做掩护,项梁和项羽私下里广交朋友,网罗自己的人。

《史记》有这样的记载,说项梁和项羽“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意思是说,项梁和项羽经常偷偷用兵法上的知识,来考查身边这些人的'能力和水平,有意识地进行培养。时间长了,项梁和项羽逐渐有了自己的一股小势力。

项梁和项羽这种韬光养晦的准备,为他们后来迅速起兵,并取得初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打造了项羽一往无前的战斗勇气。

人的勇气和决心究竟从哪里来?人的理想从哪里来?有的说和性格有关系,有的说和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系,有的说和一个人的处境有关系,等等。但是,我觉得,最根本的是与信念有关系。

其实就在于,从主人公余则成身上,我们看到了信念的力量,看到一个人在树立革命信念之后,是那么勇敢、那么机智、那么执著。在他看似平静如水的生活中,却时刻充满危险和陷阱,常常和死神擦肩而过。

看完《潜伏》之后,也许很多朋友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没有追求的人生简直是太苍白了,没有理想的人生简直太乏味了。

正是因为项羽怀有立志图秦的理想,所以,他能够把种种坎坷与不幸化作一种奋发向上的勇气。这种能量的积累,在项羽二十三岁那年,终于爆发了。

公元前2,也就是秦始皇驾崩的那年,他最后一次南巡,到会稽郡,项梁带着项羽去看热闹。秦始皇出巡,那是何等的阵势,车水马龙,威风凛凛,不可一世。

看着秦始皇出巡的队伍,项羽不由自主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彼可取而代也。”也就是说,你秦始皇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早晚有一天要取代你。项梁听到这句话,吓得半死,赶紧把项羽的嘴给捂上了。并说了一句:“岂敢妄言,族矣。”意思是说,不要瞎说,要灭族的。幸亏当时人声嘈杂,没有其他人听到。

秦始皇是什么人?秦朝当时是个什么状况?

贾谊在《过秦论》中对秦始皇有过非常形象的描述: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这是何等气势!何等威风!何等的不可一世!

面对如此强大的秦朝,一个无尺寸之地的年轻人,为何敢于挑战?项羽靠的是什么,是理想、是信念、是矢志不渝的追求。

项羽说这番话的时候已经二十三岁了。二十三岁已经是个成年人,已经能够比较理性地分析和判断问题。项羽这句脱口而出的话,虽然是一种无意识的表露,但是,却真实地表达出了他内心的追求,这完全可以说明,立志图秦已经定格为他的人生目标。

项羽是英雄篇十

黄沙莽莽,秋风萧萧,历史的风沙侵蚀着无数人的身影。壮士、枭雄、勇者的身影却格外的清晰。透过滚滚的满天飞沙,他穿越历史的尘埃踏着铿锵的脚步向我们走来,脸上的那一丝微笑,一如在乌江亭旁那般凛然。

无法想象,年少征战,战无不捷带有的传奇色彩;无法猜测,尊为霸王,称霸一方具有的智慧与谋略;无法体会,挥泪告别,上演霸王别姬时的无奈与悔恨;更无法懂得,大势已去,乌江亭自刎的凛然与悲壮。项羽兮,壮士兮,英雄惜,无奈兮。

起义三年,连侯灭秦,而封王侯,号为霸王,征战沙场,七余年,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怎曾想,这样一位常胜将军,这样一位风靡一时的王者竟二十有余,本是年少轻狂的年龄,却承担着太多重量。虽在称王的路上走的艰难,但却勇往直前。那一句彼可取而代之称出了梦想的重量,描绘出心中雄伟的殿堂。心有多大,梦想就能走多远。西楚霸王,只愿来生你那雄伟壮志得以实现,给你的人生画下一个完美的句点。

巨鹿一战,大获全胜,不仅创造下以少战多的记录,更使他人生登上巅峰。自此,项羽被无数人当传奇来传颂。

鸿门宴,轻放刘邦,留下祸根,或是骄横气盛,目中无人,亦或年轻狂放,不羁放荡,但年轻人固有轻浮的性格,谁又能因为这而将他打入谷底呢?且刘邦的.卑鄙、阴险、狡诈不是我们所不齿的吗?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行为光明磊落,心胸坦坦荡荡,项羽绝对是典范。兵败垓下,泪别爱姬,末路英雄的本色淋漓尽显,滴下的泪水中沉淀着对爱姬的不舍与无奈,那突围中的厮杀是不屈的灵魂在咆哮,那项上的一抹嫣红铸就了他的悲壮。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虽然时事变迁,但英雄的容颜经久不衰,英雄的英魂与世长存!

全文语言凝练,气势雄浑,与英雄的气质合二为一,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对人物的描述,有历史事实,有自己的想象,且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浑然一体。

项羽是英雄篇十一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每每读到这些豪言壮情的句子,在冥冥中似乎来到了那个未曾谋面的地方,那个承载了太多厚重的历史的地方,那个使英雄不甘的地方-----乌江。

当初的意气风发,受万人敬仰,你是英雄。

在乌江,你的优势已去。无力回天之际,你没有垂头丧气,也没有痛心疾首。也许这就是英雄的气概。然而在你荡气回肠的心中未免不充满悔恨,悔恨当初为何不礼贤下士,悔恨当初为何不杀或者重用韩信,悔恨当初为何不听亚父之言。这一切都在你波澜不惊的脸部没有丝毫的流露,流露的只是你愧对江东父老乡亲的眼神。

在涛涛乌江之畔,你有选择吗?你背负了太多,太多。英雄累了,博大胸襟的乌江接纳了你,这是英雄的归宿。只是你留给后人太多的疑问,人们云云,英雄能屈能伸,也有人认为英雄是宁死不屈。

罢了,罢了。这一切终都随着时间淡去。只是我还继续吟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因为你还是英雄。

公众号:甘宁界。

项羽是英雄篇十二

英雄,顾名思义,是指杰出的人。而对“杰出”二字的定义人人心中各不相同。刘邦项羽便是两个对“英雄”二字理解不同的人。项羽自认为是英雄,就应该有真本领在明面上实干。而刘邦心中英雄便是有雄心壮志能屈能伸之人。因而他手下也颇有这类“英雄”。

至今大家都认为两位皆人间俊才,都可称为英雄。因而出现中国象棋,让对两位褒贬不一的人过把瘾。其实我认为,随着时代,局势变化,“英雄”的定义也在变化。项羽之败,刘邦之胜,完全是由于两者干得是争天下的大事。项羽以人格魅力让人折服,而刘邦为了达目的不择手段,注定在这场战争中胜出。而如果两人现在搞民意调查,竞选总统,项羽不一定输。时势造就了英雄的成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不好努力人永远成不了英雄。

项羽是英雄篇十三

项羽机智勇敢可,用兵如神.公元前22019年冬,秦始皇巡游天下时,来到了浙江.在前来观看的人群中,有一位英武的年轻人却不为秦始皇的威仪所动,并对身旁的一位长者说:“此人可取而代之.”这位勇敢的年轻人就是后来的西楚霸王项羽.在后来与秦军的巨鹿之战中,项羽亲掌兵权,率军渡过漳河,凿沉渡船,砸碎饭锅,以破釜沉舟的气概,与秦军在巨鹿展开殊死战.他九战九胜,俘虏了秦将王离,迫降了秦军主帅章邯,活埋了已投降的秦官军20万.

项羽,名籍,下相人.自巨鹿之战后,项羽名声大振,被诸起义军推为上将军,汇集起义军40万,挥师西取秦都咸阳.此时,刘邦已率先攻破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项羽虽豪情万丈,却也颇讲道义.在刘邦攻入关中后,项羽原本打算与刘邦一决高下,可听了其叔叔项伯的话,杀有功之人而不义,遂又决定不对刘邦下手,因为他注重道义.

同时,项羽也是一个果断敢干的人.公元前22019年,陈胜、吴广揭竿起义,项羽也随同项梁在吴杀秦会稽郡太守,起义响应.第二年,陈胜失败,,他随同项梁率8000子弟兵渡江北上作战.公元前22019年,他随宋义率军援救赵王歇的起义军.见宋义畏敌不进,毅然杀死宋义,亲掌兵权.

我们都知道“霸王别姬”的故事,说的是虞姬在霸王被困垓下的时候,为不拖累霸王突围,她毅然选择自刎!虞姬与霸王如此这般情义,就是在现在也为世人所称道,被立为爱情的典范.

霸王项羽虽才干机智均超常人,但却不会善用人才.只听信项伯等亲戚进臣的话,而不信有才能的文臣武将,让韩信、陈平这等谋臣将士投靠到刘邦麾下,导致众叛亲离.

在垓下一战中,虽突围成功,但到乌江被汉军追上.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不愿渡江,拔剑自杀.

项羽是英雄篇十四

项羽,是一位具有鼎鼎大名的历史人物,对于他评价有很多。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项羽个人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也许有人会问,项羽在人格上比刘邦更为健康,为什么他会失败?

这本不是我要回答的问题,不过我可以做少许评论:

一是我们不应当以成败论英雄。虽然他失败了,但他依旧是英雄。

二是从项羽本身来说,虽然他有优秀的精神,但是也有他的不足,比如缺少管理经验,不大听得进别人的意见。这些缺点致使他失败,但是不足以掩盖他人性的光芒。

三是在当时,项羽所代表的君子精神已经没落,不讲廉耻的纵横家早已经胜过了讲廉耻的儒家,当然刘邦也比较容易胜过项羽。

我们可以说刘邦和中国当时的“时代精神”更为符合。所以我们或者可以说,在项羽死前很久,甚至在项羽出生之前,“项羽精神”就已经在死亡过程中,这就是当时的时代精神。

但是,时代精神未必是美的,未必是更健康的文化。以我看来,那种功利主义的时代精神是对人性发展有害无益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就是这种时代精神的产物。

项羽的重新分封,是旧文化的回光返照,而刘邦的胜利则是秦始皇所代表的功利精神的新生。

项羽死了,这本无关紧要。但是项羽所代表的精神死了,我觉得是值得惋惜的。这是中华民族刚勇血性丧失过程的开始。

是的,随后的中国也曾经强大过,但是那是独裁者的强大,不是民族人性的强大。

春秋时期,我们随处可以见到的自尊而勇敢的“士”,到了强大的汉唐,这样的“士”我们所能见到的也很少了。

现在我们中国人津津乐道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文治武功,这不过是一种可怜的对帝王的“偶像崇拜”而已。

这种对帝王的崇拜恰恰是士人自己缺少自尊和骄傲的补偿心理表现。

项羽死了,而对项羽的最好的挽歌是一个女子写的。

在男人们嘲笑项羽不懂政治的时候,反而是一个女子知道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在表面上柔弱的词人李清照胸中,有着多少男人都没有的干云豪气。

这也许并非偶然,因为精神上久已被阉割的中国男性心中,有项羽的男儿豪气者寥寥可数,而在中国女性心中,这种对男子豪气的期望反而绵绵不绝,历千万年而不息。

楚汉争霸的最终结局,是战败的项羽决心一死以谢江东父老。他说:“天要灭我,我又何必渡江苟延残喘!当初我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就算江东的父兄可怜我,让我继续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即使他们不说,我难道不心中有愧吗!”

把乌骓送给乌江亭长,项羽转身徒步离去。

这乌骓顾名思义,是一匹黑马,据说通体黑缎子一样,油光放亮,唯有四个马蹄子部位白如雪,乌骓背长腰短而平直,四肢关节筋腱发育壮实,又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踢云乌骓”。文人铺陈此事说,当时项羽命士兵牵马上船,那马咆哮跳跃,回顾霸王,恋恋不欲离别。士兵们强行揽住辔头,牵马上船,那马长嘶数声,望大江波心一跃,不知所往。

郭沫若有仿古诗一首,歌颂这匹义马,“传闻有马号乌骓,慷慨项王施首后。负箭满身犹急驰,不知遗革裹谁尸?”更有民间传说,流传在安徽马鞍山一带,说乌骓被亭长带到了江东,但是不久项羽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长嘶不已,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因此而得名。这就完全是美丽的附会了。

对于项羽不肯渡江,后人有诸多评述。唐人杜牧认为项羽不该放弃。“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是主张项羽东山再起。宋人王安石的意见恰好相反。“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认为项羽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公元1120xx年,易安居士李清照经过乌江,写下著名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文人咏史,多是用历史来浇灌自己那胸中块垒。李清照赞赏项羽,有讽刺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用意。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20xx年),项氏,芈姓,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军事家,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刘邦、韩信、张良,楚汉之际这几个人,都可以说是旷古的英雄,但气质性格截然不同。韩信可以说是抑郁质的英雄,能忍,能咸鱼翻身,但是遇事有时难免优柔寡断。张良可以说是粘液质的英雄,善于在幕后出谋划策,事后也不居功自傲,为人处事低调,淡泊名利。刘邦则可以说是多血质的英雄,擅长交际,拉拢、吹拍是拿手绝活,政治手腕一流。

至于项羽,恐怕就是胆汁质的英雄了,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换剧烈,有时还有点儿女情长。传说中的“性情中人”,就是这种类型。项羽这种英雄,讲究个气势。闯郡守府,杀殷通,凭的是一把力气。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凭的是一股锐气。彭城之战,以3万西楚铁骑大破56万人的多国部队,杀得汉军血流成河,凭的是一腔怒气。但是在中原的成皋、广武,长期的僵持与疲于奔命的两线作战,最后是粮道的断绝,慢慢地耗尽了西楚霸王的勇气和威势,等到鸿沟协议签定,人人想着和平、回家乡,项羽大军的斗气就泄了,而这种斗气一旦泄了再想提起来,就很有些难度。

项羽的失败,正因如此。

项羽是英雄篇十五

话说回来,项羽告别了乌骓,与剩下的为数不多的部下手持短兵器(剑),回头与汉军追兵短兵相接。追杀而来的汉军骑兵达数千人之多,项羽提起短剑,冲入敌阵,作最后的表演。汉兵将西楚霸王重重包围,这一场恶斗,只见人头落地,鲜血飞溅,项羽一口气杀了数百人,自己也身负十多处创伤。

这时在刀光血影中,项羽看见了一个熟人——汉骑司马吕马童。

项羽问:“那汉将,莫非是项籍的老乡?”

吕马童是吴人,与项羽熟识,他不敢正视项羽灼人的目光,侧着身子。项羽一边杀人,一边和吕马童聊天:“听说汉王出了千金和封邑万户悬赏我的人头,我就关照一下你这个老朋友吧!”

吕马童对将领王翳说:“这人就是项王。”于是项羽自刎而死。汉军一拥而上,抢夺项羽的尸首,为了这件事还互相残杀起来,结果为了抢尸体,有几十个人被自己人给杀了。最后,得到尸体的有五个人。吕马童辜负了项羽的期望,没有抢到项羽的人头。人头归了王翳,吕马童和杨喜、吕胜、杨武四个人共同得了项羽的尸体。所以论功行赏的时候,把原来的一份奖品分成了五份,一人一份。

项羽出生于始皇十五年,死于汉王五年,享年不过三十一岁。后来刘邦以鲁公的标准安葬了“兄弟”项羽,《史记》记载:“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从并肩作战的战友到争夺天下的对手,刘邦的哭,并不完全是鳄鱼的眼泪。

项羽个人评价2。

项羽就是这样一个幸运儿。

在李清照之前,项羽绝对是恶魔的化身。

按司马迁的说法,汉高祖刘邦是个有道德缺陷的人,霸王项羽则是个人格缺陷者,一个极度心理变态的家伙。毫无讳言,刘邦确实干了很多坏事、丑事,但都基本符合“损人利己”的行为逻辑项羽干的坏事则大多是“损人又不利己”的。翻看史书,可以发现,关于项羽的记载,多是“暴虐”、“怒”、“屠”、“烹”、“坑”或“阬”字样。据统计,《史记·项羽本纪》全文11000余字,提到项羽攻城略地后对已经缴械投降的士兵、手无寸铁的百姓的残暴行为,有2处用“屠”,3处用“烹”,6处用“坑”,8处用“斩”,“杀”则满篇皆是。有记载的项羽的唯一一次笑,还是在他乌江自刎前的“惨笑”。

因此,正史中,项羽从来就不是英雄,而是一个十足的屠夫、暴虐狂。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嗟彼盖代,卒为凶竖!”——很是感叹啊,这个力能盖世者,竟然成了不可思议的凶恶之徒!

项羽个人评价3。

就在项羽自刎一千多年后的一个温暖午后,一生极少写诗的著名词人李清照,却不知哪根神经出了问题,居然专门为项羽写了一首诗——《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或许是因为从汴京一路南逃到江南的女词人很是郁闷,堂堂大宋,竟无一男儿?!凭着女人天生的感性想象,李清照本能地认定,那个力可拔山却不肯过江的男人,一定是个盖世大英雄。一个杀人恶魔自此逐渐被世人yy成盖世英雄——如果他过了江,安有地痞流氓刘邦的最后风光?!

项羽个人评价4。

项羽出生就具有传奇性,先祖本是楚国大将。大楚和秦朝在战国时期,可都是一时风头无二的诸侯国。因此楚国后裔让项羽的身世更加具有传奇性,并且项羽起兵初期,这个身份也给了他很多的便利,如韩信投靠项羽一方面是因为霸王领兵有方,而更多的则是看中了项羽出身豪门的因素,当时楚国旧臣可都是非常支持项羽成就大业。

第二点,则是项羽作战勇敢,并且不耍阴谋诡计。兵者诡道也,这是历代兵法当中经常出现的一句话,用兵之道在于诡计多端,而项羽却反其道而行之。拿项羽两场经典战役,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来举例,巨鹿之战项羽只有5万人马,敌方却又却有40万大军,这种逆势的条件,项羽依旧丝毫不懈怠,开战之后用极其勇猛的势头身先士卒,攻击敌方联军。

敌人兵力虽多,却都是一群乌合之众。并且敌将王离阵法的缺点,被项羽所看破。加上项家军异常果敢勇猛,于是冲的40万大军七零八落,才能拿到关键的巨鹿之战胜利,此后对阵刘邦所发生的彭城战役,又是具有代表性,项羽在前期不利的情况下抖擞精神,将主要兵力集中在中路一举击溃汉军。并且依托彭城有利的地形,展开了阶段性的狙击。刘邦和项羽这强强对话来看,无疑楚霸王从个人能力以及战术打法都领先他的直接对手刘邦。

项羽个人评价5。

个人武力加持,人们一提起项羽,一方面是赞叹其荡气回肠,更多的则是讨论项羽的个人武力,史书记载霸王举鼎有万夫不挡之勇,每次作战之时总能取敌方将领人头。并且敌军听闻是项羽所统领的军队,无不为之胆寒,这种英雄气概真叫人心生向往,自古美人爱英雄,而普通大众也对个人武力高强者有极深的敬佩感,就好比我们在阅读一本小说的时候,里面的男主人公本领高强,有异于常人之所能,那么肯定是会受到大家的喜欢。

这也就是项羽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因为从史料记载来看的话,他完全就像是一本小说的主人公那么无敌光辉。这三点因素也促成了项羽,在青史当中留下如此好的名声,其实项羽他并不是个完人,肯定是有自身很大的缺点,比如刚愎自用、不够果断、有妇人之仁,可是这是一个优点和缺点所相融项羽才是大家所喜爱的,纵观项羽的一生也可以用大起大落来形容,少年成名、大旗一挥、无数能人异士无不竞相投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