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书法之美(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4 16:33:30 页码:12
最新书法之美(优质13篇)
2023-11-14 16:33:30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思维的整理和归纳,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写好总结还要注意语法和拼写的正确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文学名家作品,大家快来一起品味吧!

书法之美篇一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以其独特的美学情怀,讲述汉字书法渊源流长的历史故事,用文字编织成画面,带我们走进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光长廊,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汉字书法之美》全书用很大篇幅介绍汉字书法的历史,但又无处不在谈汉字书法的美学,堪称“历代书法审美指南”,将汉隶水平线条的“波磔”与中国建筑张扬起翘的飞檐相媲美,分析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呈现的行书的“即兴与自在”,对比碑与帖的“厚重与飘逸”,探究从行草到狂草的“平正与险绝”,阐释唐楷的“法度与庄严”,描摹宋代书法的“意境与个性”,解说元明书法与文人画的“形式与表现”,玩味清代书法走向民间的“古朴与拙趣”。

有人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时代,世界运转的步伐日新月异,将我们湮没在海量的数据中,互联网、手机、微信,不断更新自己的装备,眼花缭乱地去接触新的事物,奋力奔跑却追不上那些变化,暮然回首,发现一路走来,像个孩子一样,丢西瓜捡玉米,丢玉米捡芝麻,最不该丢失的就是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个世界变化再快,根基却始终深植在传统文化中,厚厚积淀的文化土壤是我们永恒的宝库。校园里的学生开始重新学习《三字经》、《千字文》,朗朗书声中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复苏,《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一档档火热起来的文化类型节目唤醒人们对经典的热爱,提醒我们真正应该抓牢的是什么。而《汉字书法之美》是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唤醒每个中国人的书写记忆。汉字书法之美,不仅在指腕之间,而且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成为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

读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感受文字的魅力与力量,会在内心深处引发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景仰崇拜。正如蒋勋所说,“汉字书写是强大的信仰”,作为中国人,学习掌握一点这门古老而仍然生机勃发的艺术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和丰富自己的艺术审美修养,更意味着增加了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汉字是我们与知识沟通的桥梁,在与汉字的相识相伴相知中,我们得以了解大千世界,学习生活及处世的智慧;而汉字书法是记载汉字的历史,将汉字本身活灵活现具象到我们面前,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在书法中,让浮躁的身心静下来,体会人生的美好。蒋勋说,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每一个人都应该将这场修行进行到底。

书法之美篇二

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其实是非常好有趣的视觉的练习,怎能不喜欢上练字呢、李斯、“书法美学”,是身体的运动!

所以现在看到蒋勋写“感知教育”那一章,高峰坠石,讲横、对称、毛笔;讲“竖”,是做人处事的学习。平衡、秦隶、互动!从九宫格开始讲起:书法是呼吸,第一课,是生活现实里的记忆、石鼓、象形,是安定保佑的力量。这本书、“感知教育”、仓颉,全书分四大部分,配的那幅照片,万岁枯藤……走字底、简册”这些专题。文字编织成画面,看了这本书我深深的被里面的内容所吸引,配的那些美丽的照片,真是讲得太美了、绳结:“汉字演变”、虚实,述说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也就是“一”,把书法还原到最基本的机构、金文,是性情的表达。还有,是崩浪雷奔、甲篆入隶,如第一部分“汉字演变”就包括“结绳,讲“点”,如此生动如此形象。然后接下去用每一课讲一个笔画,是养生、甲骨,真是我所能想像到最棒的教导孩子进入书法美学的“秘籍”,我们走进了那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间光廊、“汉字与现代”,就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书里蒋勋说,有趣有趣,东方书写的敬意与喜悦,唤醒每个中国人的书写记忆,担得起如此美誉在别人的介绍下我读了《汉字书法之美》这本书,是还原到初写自己名字时的认真……作者以他独特的美学情怀。最后来一个关于“点”的传说。

书法之美篇三

两周前花一个下午读了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中午趁午休搜了搜书评,看到江弱水的《撕扇记二:美言还是不信的蒋勋》有点意思。

我对蒋勋其人不熟,初读《汉字书法之美》的时候觉得文笔大抵就是“主观浪漫主义”吧。江弱水引用张大春的《书法之美是知识,不是呻吟》也是蛮有趣。不过我已把此书定位为主观的文化随笔而非严肃作品后也不怎么排斥。

有了对于这本书的总体定位后,读起来就很顺利。在煽情的文字下看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看甲骨差点遗失,看《祭侄文稿》哭安史之乱什么的……反正就是发散发散思维,自我升华一下。

本书细节处的问题江弱水那篇文择了好多,虽然也看到有人骂江弱水酸腐炒作,但是我还是赞同严谨对待细节。不过把《汉字书法之美》当做别人主观的文化随笔,外加自己的历史常识还在,其实这些细节也不是太困扰。

说个总体印象,《汉字书法之美》一书文字浪漫煽情,历史细节有含糊处,汉字演化部分不够严谨,书法赏析有认字错误并且偏作者主观,后附云门舞集和书法教育的部分写得空泛主观。

作为文化小品可读,浅显了解汉字书法可读,假日消磨时间自我升华可读,不必认真当做学术著作来读。

看完本书我还是有个人收获的。作为一个肤浅观众,我一直喜欢端方小楷,对行书与草书不太会欣赏。本书对于我的益处是稍微提升了一点对行书的理解和欣赏力。

还有年底云门舞集有一场在厦门的演出,我会考虑去看看。

书法之美篇四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以其独特的美学情怀,讲述汉字书法渊源流长的历史故事,用文字编织成画面,带我们走进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光长廊。

《汉字书法之美》全书用很大篇幅介绍汉字书法的历史,但又无处不在谈汉字书法的美学,堪称“历代书法审美指南”,将汉隶水平线条的“波磔”与中国建筑张扬起翘的飞檐相媲美,分析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呈现的行书的“即兴与自在”,对比碑与帖的“厚重与飘逸”,探究从行草到狂草的“平正与险绝”,阐释唐楷的“法度与庄严”,描摹宋代书法的“意境与个性”,解说元明书法与文人画的“形式与表现”,玩味清代书法走向民间的“古朴与拙趣”。

有人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时代,世界运转的步伐日新月异,将我们湮没在海量的数据中,互联网、手机、微信,不断更新自己的装备,眼花缭乱地去接触新的事物,奋力奔跑却追不上那些变化,暮然回首,发现一路走来,像个孩子一样,丢西瓜捡玉米,丢玉米捡芝麻,最不该丢失的就是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

这个世界变化再快,根基却始终深植在传统文化中,厚厚积淀的文化土壤是我们永恒的宝库。校园里的学生开始重新学习《三字经》、《千字文》,朗朗书声中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复苏,《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一档档火热起来的文化类型节目唤醒人们对经典的热爱,提醒我们真正应该抓牢的是什么。而《汉字书法之美》是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唤醒每个中国人的书写记忆。汉字书法之美,不仅在指腕之间,而且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成为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

读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感受文字的魅力与力量,会在内心深处引发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景仰崇拜。正如蒋勋所说,“汉字书写是强大的信仰”,作为中国人,学习掌握一点这门古老而仍然生机勃发的艺术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和丰富自己的艺术审美修养,更意味着增加了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汉字是我们与知识沟通的桥梁,在与汉字的相识相伴相知中,我们得以了解大千世界,学习生活及处世的智慧;而汉字书法是记载汉字的历史,将汉字本身活灵活现具象到我们面前,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在书法中,让浮躁的身心静下来,体会人生的美好。蒋勋说,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每一个人都应该将这场修行进行到底。

书法之美篇五

1、观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笔迹流水行云。

2、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若霜林无叶,瀑水进飞。

3、群鸿戏海,舞鹤游天(梁武帝萧衍评王羲之)。

4、写气质人生,扬祖国精华。

5、心系书协,振兴东华。

6、一手好字,得益一生。

7、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

8、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9、一手漂亮的硬笔笔,能让人赏心悦目。

10、硬笔精雕细刻出精品,书法千锤百炼铁成金。

11、硬笔书法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12、文房四宝之乡魅力无限,中国书法名城精彩有约。

1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4、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书法艺术。

书法之美篇六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曾经有过外族统治的历史,即便如此,外族统治者也被灿烂多彩的汉文化所吸引,开明地为我所用,使汉文化的根脉得以一脉相承,没有被粗暴割裂。康熙、雍正和乾隆在这方面是供认的典范。他们骑着高头大马,从关外一路奋力拼杀,直至统治中原。江山已定,他们抖落一身风尘,收藏好雕弓和宝剑,由武功转向文治。武力征服不了人心,征服人心的只能是文化,于是大量起用汉人,推崇汉文化,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文化大融合。文化的繁荣,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康雍乾盛世也名垂青史。

文化是软实力,也是彰显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尺。书法和京剧都具有历史纵深感,承载着广大华夏儿女深厚的情感寄托。但辉煌之后,都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事实如此。虽然都知道京剧是好东西,但年轻人鲜有喜爱,咿咿呀呀的,一板一眼,节奏太慢,没有那个耐性。随着电视和新媒体的出现,人们的欣赏口味发生了改变,不用出门,手里遥控器一点,想看什么就有什么,不用请示汇报,不用抢占座位,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虽然少了参与感和热闹劲,却多了几分轻闲和自在。看戏,再也不是年轻人的唯一选择。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已经压榨了京剧的生活空间。

那么书法呢?

字是敲门砖,写一笔好字,是无数读书人的追求。电脑还没有普及前,谁要是写得一手好字,是很受人们尊重和推崇的。“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被别人请到家里舞文弄墨,书写对联,那是功德无量的事。

可是,几乎在一夜之间,电脑进入平常百姓家,钢笔、毛笔提前“病退”,键盘成了神“笔”,要什么字体有什么字体。办公用电脑,商务用电脑,写信用电脑,方便、高效、快捷。如果愿意,一天“写”一两万字也是一碟小菜。即使偶尔忘字,拼音一打就出来,方便得很。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时间一长,问题出来了,那些才高八斗的博士、硕士,文凭虽高,字却歪歪扭扭,让人大跌眼镜,不敢恭维。

是到了抢救书法的时候了。

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自甲骨文始,逐步演变至今,可以说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在这条绵延不绝奔腾不息的文明长河里,灿烂辉煌的文化基因强壮着我们的肌体,浸润着我们的身心。在世界文明史上,曾经闻名于世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其他三国要么被外族入侵而中断,要么被战火而撕裂,只有中华文化没有随历史的变迁而走样,保持了文化的连续性。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理应成为我们的文化自信。在文明的传承中,书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外国人喜爱中华文化,大多始于对书法的热爱。因此,书法于我们理应像吃饭穿衣一样自然、随意。然而现实不容乐观,信息化时代,电脑代替了人脑,键盘代替了毛笔,能够写上几笔的人逐年下降,再不加以保护,我们引以为豪的国粹将消失在移动的时光里。

请把目光投向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的光辉名字,王羲之、王献之、米芾、张旭、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黄庭坚、赵孟頫、于右任、毛泽东……他们捋捋衣袖,在历史方位上挥动如椽之笔,潇洒地书写着自己的那一“体”,使文化大观园始终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王羲之的行书、张旭的狂草、颜真卿的楷书……这一件件艺术瑰宝,仿佛饕餮盛宴,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人沉醉其中,大呼过瘾。

阳光总在风雨后,每一个书法家的背后,都有一段勤学苦练的故事。王羲之当年学书成痴,经常观察飞鸟的轻灵、虎豹的迅捷、苍鹰的雄姿、树木的形态、山形的走势、河水的流向,集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把个人体悟融入到书法中。他有个癖好,喜欢在夫人大腿上比划练字。一天,他又在夫人腿上比划起来,夫人假嗔道,人各有一体,不要总在我身上比划。“对,人各有一体!”夫人这句话给了王羲之极大的启发。自此他越加注重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师法古人而不拘泥,终于成为名留青史的“书圣”。凝聚着他才情与感情的《兰亭序》,大胆突破前人的规矩,写得行云流水,律动空灵,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代伟人毛泽东,诗词纵横卑阖,挥洒自如,书法同样得到举世公认。平时除了读书,最大的爱好就是读帖临帖。一次,他听说黄炎培有一本《王羲之真迹》,便向黄炎培借来研读,说好一个月后归还。这本字帖是黄炎培的镇家之宝,看得比生命还重。黄炎培很不放心,担心毛泽东“忘记”了,借出一周后便打电话询问。“不是讲好借一个月吗?我正在看呢。”毛泽东平和的语气,让黄炎培有点尴尬。又过了几天,黄炎培还是不放心,又打电话来催问。“还有7天,我数着呢。”毛泽东在电话里笑着说道。一星期后,毛泽东信守承诺,让《王羲之真迹》完璧归赵,留下了一段佳话。

读帖、临帖有个渐入佳境的过程,开始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看到的只是字;随着功力、阅历的加深,进入了另一个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可以读出蕴藏其中的时代特点,政治哲学,人情世态,经济发展,历史风云。如魏朝流行碑体,这种字体端庄大方,金钩银划,有金石之气,充分体现了魏晋风骨。唐朝喜好行草,恣意汪洋,潇洒不羁,这是当时江山一统、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真实写照。宋朝皇帝赵徽宗不爱江山爱书画,擅长花鸟,苦练书法,自创瘦金体。江山都玩丢了,不瘦才怪!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如果你不了解那个人,单看他的字就可以略知一二。毛泽东的字体飘逸隽秀,入木三分,整体布局错落有致,起承转合自然天成,有横扫千军之气势。这就暗合了毛泽东不拘小节、多谋善断、胸有韬略、勇于创新的性格。苏东坡的字肥厚中暗藏端庄,古拙中透着灵动,佛性仁心,契合了他浪漫而豪迈,超脱且敦厚的性格特点。

列位看官,可别小看了横平竖直的方块字,一撇一划都从历史深处走来,从象形、会意、形声、转借的组合中可以看到文字形成的韵律之美,从上下、左右、杂合结构中可以看出文字构造的建筑之美,从由繁到简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文字演变的绘画之美。

汉字真是好东西啊!品读一本好帖,临写几个好字,就如同与智者对话,与高手过招,与贤人清谈,既如沐春风,又涵养心性,不亦快哉!

公众号:天府散文。

书法之美篇七

最近读了著名学者蒋勋写的《汉字书法之美》,非常喜欢,留一点阅读感想吧!

声音与图像。

这世界上保留下的象形文字非常少,汉字就是其中之一。以往学者们一直以为带有很多图案的古埃及文也是象形文字,后来因“罗塞塔石碑”(上面对照刻下了古希腊文、柯普特文、古埃及文)的出土,才发现原来古埃及文中的那些图案还是在表音,也不是象形文字。

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字大都是声音的记录,而汉字却是形象的记录,这就使得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思维必然与其它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使用象形文字应该使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更强。因西方文化从声音出发思考问题,声音对于其文化来说非常重要,所以西方人重视朗读、重视表达。

同一时间发展出来的汉字文学《诗经》却恰巧相反――寓繁于简,简单几个对仗工整、音韵齐整的句子,就把复杂的时间空间变成一种“领悟”。

汉字文学似乎更适合“领悟”而不是“说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仅仅十六个字,时间的逝去,空间的改变,人事情感的沧桑,景物的变更,心事的喟叹,一一都在整齐精简的排比中,文字的格律性本身变成一种强固的美学。”

我有一种模糊的感觉,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才使得西方的音乐特别强调完整的逻辑性,而中国的古乐则截然不同,就好象是要从山中抓住一缕柔风、水中拮取一片波光,连音乐都象图画以及文字(简化的图画)一样处处有着“留白”,让人去领悟去想象……也就是说,中国的音乐也好,文字也好,图画也好,其基本的气息都是清淡而跳跃的,也许其表达并不连贯,但却非常适合去细细体会,受者的感觉越细腻,感受到的层次就越丰富。

中国的文字来自图画,这些图画打根儿上又都来自于自然万物,所以中国文化与自然简直有切不断的血脉联系,从诗经到后世的所有文章,“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吐言天拔,出于自然”,言必从自然开始,每首诗都似乎在描绘一幅画卷,离了自然,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简直就没了吸收养分的土壤!

欧洲一直使用拼音文字,才使得各国因发言不同而文字也不同,因为这些不同,所以欧洲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状态。而中国因汉字的统一,尽管也存在“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情况,但在这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即使走到所谓“天涯海角”可能听不懂当地话,但还可以通过统一的文字来交流!想当初有人想把汉字改造成拼音文字,这就如同要切断我们互相联系的根脉一样了。

简体与繁体。

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时期存在的,小篆和秦隶也是同时期存在的,同一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上就有差别,在小篆和秦隶上也有差别,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功用不同。金文、小篆都是国家重要典礼、仪式上使用的文字,就必须是端庄、繁复、雍容的,而甲骨文虽然是巫师用来与神灵沟通、隶书是小吏们用来记录行政文书,不能说不重要,但因为每天都要大量使用,为了提高效率,就必须把图像简化,简化到甚至一些甲、骨上刻的字与我们今天的简体字没大区别。

纵观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其实不难发现,文字的发展有时在向简化方向发展,而有时又在向繁化方向发展,所以,在汉字的繁简之争中,我到没觉得简化文字有什么特别不对,不过简化的基本思想应该是按意简化,按音简化是容易混淆字意的,无论怎样只要别往拼音文字上靠就好!

美与技。

蒋勋将“笔阵图”和“永字八法”做了对比,在我看来就是美与技的对比,“笔阵图”是当年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对汉字的基本笔画所做的比喻:

“点”如高峰坠石;

“一”如千里阵云;

“竖”如万岁枯藤;

“撇”如陆断犀象;

“弋”如百钧弩发;

“力”如劲弩筋节;

“辶”如崩浪雷奔;(书法课上,小林老师讲到此,选了《兰亭序》中的“九”字,并且配了那卷起之惊涛骇浪的图片,我觉得更合适)。

截取了《兰亭序》中的前四个字,以上的七个笔画在这四个字中基本都能找到,让我们好好看看这里面的“高峰坠石”“万岁枯藤”“陆断犀象”“崩浪雷奔”吧!

笔阵图不仅仅在说形象,里面还包含了速度、质感、气势……卫夫人教给王羲之的不是技巧而是感觉,而“感觉的丰富,是审美的开始”!

而“永字八法”也是在教初学者如何书写这些基本笔画,且很明显是在《笔阵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这个则完全是技法和动作上的比喻了:

“永字八法”把“永”这个字,依照书写先后分为八个元素:

“侧”(点),

“勒”(横平),

“努”(竖),

“擢”(钩),

“策”(仰横),

“掠”(长撇),

“啄”(短撇),

“磔”(捺)。

我不知道当年的孩子在被传授“永字八法”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反正在我看来,孩子相较于成人,动作协调能力是要差一些的,用这么复杂的动作来形容每个笔画,让孩子理解得多费劲呢?相比之下,难道不是对自然的感受更为重要吗?书圣之所以能成为书圣,一定得益于卫夫人当年为他在心中打开了无比开阔的气象!

就象蒋勋所说:“笔阵图更看重在线条联结通向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感觉,更侧重美学教育,而‘永字八法’则是侧重在技巧和形式上!……‘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与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闭目掩卷,我的心里愈加清晰,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书法?那就是:通过写字,丰富感觉,回归自身,体悟生命。

书法之美篇八

作为一名小学书法老师,为了让中规中矩的书法课生动有趣、为了让深奥的书法知识浅显易懂,我发现了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法文化之书――《汉字书法之美》。这本书是著名美学家、文学家、画家蒋勋的大作,分别从汉字演变、书法美学、感知教育、汉字与现代四个章节介绍汉字书法之美。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汉字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

大汶口文化出土的一件黑陶尊,器表上的一个符号,上端一个圆,下端一片曲线,最下端一座五峰尖山,这就是目前发现最古老的文字出现了。结绳、仓颉、毛笔、石鼓等等像放电影一样在眼前一幕一幕闪过。

而书法美学又让我对书法的五种书体的历史有了新的心得体会:波磔与飞檐的隶书线条、碑帖的厚重与飘逸、行草到狂草的平正与险绝、宋代书法的意境与个性、元明书法的形式与表现及清代书法的古朴与拙趣。

又让我对卫夫人的《笔阵图》细细感知。“高峰坠石”的点是形状,是体积,是重量,也是速度;“千里阵云”的横是水与墨在纸上的交互律动;“万岁枯藤”的竖是一切看似枯老却毫不妥协的坚强生命。

以小见大,让人看出汉字书法之奇,不仅在指腕之间,甚至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乃臻而为是我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一如瑜珈、太极、舞蹈,乃至慢跑,由静转动,动中见静,成就了一种肢体韵律之美。

书法之美篇九

书法与审美是相通的,互为助力。一个人用心联系书法,他的审美能力就会相应提高,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就会提升他的写字水平。

“字如其人”这个成语很好的诠释了书法与审美的关系,当看到一篇整洁、漂亮的文字的时候,不难形象,它的作者一个干净、利落的人;相反,如果一个人整天邋里邋遢,不修边幅,他的字也好看不到哪儿去。

我的字写得不好看,妈妈给我报了书法班,记得老师曾经说过,要想字写得好看,就要思考间架结构,好好设计它,写字就像画一座大楼,有侧度,左窄右宽、近大远小,立体的感觉出来了,自然就漂亮了。

写字课上学了好多设计字体的.方法,记得一次上课时,我认真地按照老师要求临帖,按照自己的审美设计字体。当我一笔一划完成课堂作业时,老师非常高兴,当众表扬了我,班上其他同学也向我投来了羡慕的目光,纸上的一个个漂亮的汉字就像一个个跳跃的小精灵,翩翩起舞。这时窗外飘来一阵带着花香的清风,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信心倍增地开始了下一篇字体的练习。回家路上,我忍不住和妈妈得瑟这件事,妈妈也很高兴,还说要奖励我呢。

回到家妈妈要看我的作业,我得意洋洋地把书法课上写的字拿给妈妈看:“还真不错,这么规矩,字体设计的也很漂亮,你学校的作业呢?拿来给我看看。”“啊?”我的心凉了半截,不情愿地掏出学校作业递给妈妈。妈妈翻看了几页,脸色由晴转阴,原本带着笑容的脸逐渐严肃起来:“颜睿馨,这两份作业你自己对比看看,有什么要说的吗?”

我望着一份精心设计、认真书写的书法作业和一份仓促完成、字迹潦草的学校作业,羞愧地低下头,什么也说不出来。

“字写得难看是能力问题,咱们可以报班学习,学会方法,提高自己的审美,慢慢提高写字水平;但是字写得有的好看、有的难看,就是态度问题,你不认真写作业,不把学到的方法用到平常的写字中去,既不能提高写字水平,也不能提升审美能力。”妈妈的话像针一样刺进我的内心,我羞愧地无地自容:“妈妈,我知道错了,我一定改正,以后再写作业,我会想着老师教的方法。”

字如其人,一个人的字和他的审美能力要陪伴他的一生,更重要的是,写字和审美能力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更应该好好练字,提高审美水平。

正如有的人说“一点像一块石头,一捺像一把刀”,作为书法的意象,关健在一点,它有生命意趣,它能唤起人们获得生命的审美感受,形象思维的高度共鸣。

评价书法不同风格时,用的是人们的品行、气格、风采,从根本意义上说,艺术作品是对象化的人,书法也不例外,书法作品所显示的精神就是主体的精神。书法作品所展示的气象格调就是主体的气象格调。中国书法意象的审美观照就是风格、面貌、丰采、境界的人格化观照。

相信大家明白“会写字”与“书法”的本质区别,基本明白如何读懂并欣赏书法,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再是无主见(没有独立审美观)的人。

书法之美篇十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正楷书,优美的正方体,飘逸的字迹……。所有的一切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暑日,骄阳似火,我端坐在教室里,额头掉落的汗珠浸湿了书本。那些许破旧的风扇正发出令人烦躁的"咔一咔”声,似乎它下一秒就要掉下来了。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讨论声和老师的讲课声,让我本就郁闷的心更是雪上加霜。我心不在焉地在本子上写了几个字,漫不经心地说着;“是时候该练练我这令人糟糕的字了”。

第二日,妈妈带着我去石胜元书法班进行报名,只见办公室坐着一位身穿西装西裤,下穿褐色的皮鞋,脸上无时无刻都挂着和蔼可亲的笑容。不过,石老师脸上那调皮的皱纹,才是他最显著的标志。报完名后,我走进了书法教室,那琳琅满目的书法作品着实震撼到了我。

就在我惊叹之时,石老师进来说了一声“这才只是其中一部分呢”。我很是惊讶,立马跑去座位上坐好。石老师先做了一个自我介绍,紧接着说到;“习书一手好字,展现个人风采”。是一个人自身文化素质修养的外在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等于拥有了一张精制的名片,在学习上就等于多了一条通向成功的路。

一位豪爽直接,常把头发捆起,弯弯的睫毛一眨一眨的,一张薄薄的嘴唇更是突显出了她文静的一面。正因有她们的陪伴才使我枯燥且无味的暑假生活多了几分乐趣。书法之旅在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虽有不舍但却收获了许多!

书法之美篇十一

现在的社会进步如此之快,网络交流如此发达,还需要练习写字、练习书法吗?大家日常交流也不靠书信往来,都是用手机、ipad或者电脑,通过微信、微博什么的来进行,很少动笔。甚至,大部分人连读书也比较少,更多的是听书,或者看微信短文,时间这么宝贵,怎么可能还有大段的时间来练习书法?现在学书法还有意义吗!

看了蒋勋老师的《汉字书法之美》,以上的疑问或许还没有完全消除,但是我却像掀起大戏台上幕帘的孩子,不经意间看到了后台里中国传统书法文化,精深博大!

个人觉得中国书法,即使在现代社会还是非常有用的。

第一,书法能提高我们对中国文化的审美能力。从元朝开始,延续到明清,中国的诗书画,就基本上合三为一。书法由原来的交流工具,变成了艺术表达。比如颜真卿写的《祭侄子文》,是对自己年轻的侄子在战乱中被杀的哀悼,这篇悼文是其在最悲痛时的情绪表达,甚至还保留了涂改的墨迹。这样的书法看上去混乱,实则因为寄托了作者浓烈的情绪,因而显得更加能够打动人心。当相隔千年时光的人们被书法中蕴含的感情联系在了一起,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美。

还有,中国的建筑和书法是互相融合的。西方的建筑,不会在门头挂个“卢浮宫”几个大字。但中国的有名的建筑,会先写上“故宫”、“天下雄关”,然后还有无数牌匾对联等你去欣赏。再有,西方的建筑,追求向上帝的无限接近,追求垂直线的上升,比如欧洲的哥特式建筑。而中国的农耕社会,重视土地,追求对土地的无尽占有,于是建筑倾向于水平方向的拉伸。这样的建筑美学,对应于书法是汉代隶书的波磔,左撇曰波,右捺曰磔,正像是屋檐飞张翘起。

中国绘画经常化竹子,画中的叶子,其实就是抽象化的书法笔法,如撇似捺。画上提首诗,书法边上配点画,甚至在画面上印章成堆,收藏者于空白处签名,一幅字最后变成书法、绘画、诗词、印章等中国传统美学的综合体。

第二,书法与生命相通,书法是修行。

我们训练自己正襟危坐,训练自己握笔的姿势,训练自己屏蔽写字时心里的慌乱。这种对肌肉的控制,训练出一个人精神的专注,这其实就是修行。

练字的字帖上,方块汉字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个九宫格,我们写字总是隐隐被这个格子所限制。在学习写字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学习,如何在人与人相拥挤的社会里遵守规矩。

写字时我们缓缓呼吸,仔细地一笔一划,就宛如我们认真地做人。从一点开始起步,于横中把握平衡,于竖中坚定初心,于转折处停顿,于撇捺处左右逢源、披荆斩棘。一件事接着一件事,慢慢而仔细地完成一生。

汉字是人类文明唯一的,传承超过五千年的,非拼音的文字,它还可以在现代网络时代方便使用。它不同于拼音文字,不同于听觉思维,它是一种视觉思维。书读此处,终于能够体会到蒋勋老师所说“书法不是技巧,书法是审美”,于是心生喜悦,美绕指尖。

书法之美篇十二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以其独特的美学情怀,讲述汉字书法渊源流长的历史故事,用文字编织成画面,带我们走进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光长廊,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汉字书法之美》全书用很大篇幅介绍汉字书法的历史,但又无处不在谈汉字书法的美学,堪称“历代书法审美指南”,将汉隶水平线条的“波磔”与中国建筑张扬起翘的飞檐相媲美,分析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呈现的行书的“即兴与自在”,对比碑与帖的“厚重与飘逸”,探究从行草到狂草的“平正与险绝”,阐释唐楷的“法度与庄严”,描摹宋代书法的“意境与个性”,解说元明书法与文人画的“形式与表现”,玩味清代书法走向民间的“古朴与拙趣”。

有人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时代,世界运转的步伐日新月异,将我们湮没在海量的数据中,互联网、手机、微信,不断更新自己的装备,眼花缭乱地去接触新的事物,奋力奔跑却追不上那些变化,暮然回首,发现一路走来,像个孩子一样,丢西瓜捡玉米,丢玉米捡芝麻,最不该丢失的就是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个世界变化再快,根基却始终深植在传统文化中,厚厚积淀的文化土壤是我们永恒的宝库。校园里的学生开始重新学习《三字经》、《千字文》,朗朗书声中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复苏,《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一档档火热起来的文化类型节目唤醒人们对经典的热爱,提醒我们真正应该抓牢的是什么。而《汉字书法之美》是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唤醒每个中国人的书写记忆。汉字书法之美,不仅在指腕之间,而且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成为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

读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感受文字的魅力与力量,会在内心深处引发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景仰崇拜。正如蒋勋所说,“汉字书写是强大的信仰”,作为中国人,学习掌握一点这门古老而仍然生机勃发的艺术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和丰富自己的艺术审美修养,更意味着增加了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汉字是我们与知识沟通的桥梁,在与汉字的相识相伴相知中,我们得以了解大千世界,学习生活及处世的智慧;而汉字书法是记载汉字的历史,将汉字本身活灵活现具象到我们面前,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在书法中,让浮躁的身心静下来,体会人生的美好。蒋勋说,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每一个人都应该将这场修行进行到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书法之美篇十三

买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碰到了好久没有看到的同学,他是语文专业的博士生,现在也很我一样做初中语文教师,一有机会,我就向他咨询又读了什么书,他向我推荐了《汉字书法之美》。

我马上在当当网下了订单,并且给他回复说:“向我这样臭字,很需要看这样的书。”我的同学发过一句话:“距离生活还是很远,不过你读后一定会爱上汉字的。”

真的是这样,一边读完说实在的我还不能一一细数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

不过仅看那些图片,都让人流连忘返,仅是抚摸那书的质感,都让人回味。

在这一个月的零散阅读里它给我触动人心的美丽与惊喜。

作者以他独特的美学情怀,述说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文字编织成画面,我们走进了那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间光廊,东方书写的敬意与喜悦,就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