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我的老碗情结散文(精选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20:40:17 页码:9
2023年我的老碗情结散文(精选13篇)
2023-11-23 20:40:17    小编:ZTFB

当我们遇到挑战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深入思考过去的经历和学习,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前提。以下是一些关于总结的示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写作。

我的老碗情结散文篇一

陕西关中的面食颇为丰富,外地人住一阵都能随便说出很多名字,像裤带面、臊子面、揪面、扯面、剪刀面、炉齿面……加上各种浇头多达百余种。那“大海碗”盛了多半煮熟的面,浇上某种浇头,看着就有食欲,像本地人的性格一样,实在,热情。

这天独自办事过了饭点,就近看到路边一家“老x家手工老碗面”餐馆。一对老夫妇热情地在厅堂门外招呼人,老丈把我让进大厅靠窗位置,先用黑陶瓷碗倒满热腾腾的面汤,然后,冲外面喊了两遍我点的“三合一”,笑呵呵地转身出门揽客。大厅连门厅圆桌方桌约有十七八张,清一色木质桌椅;每桌中间放着几个黑色的小陶罐,分别装着油泼辣子、酱油、醋、蒜瓣、盐;厅堂口木柜下面是小碗、勺子,上面消毒机露着木质筷子。

随着老妇热情的招呼声,进来一位中年女客,衣着朴实相貌端正眼睛透着灵气,手里攥着手机,似是刚打完电话的样子。站在厅堂柜台转弯处,眼睛看着墙上的菜单,浓郁的本地话说:“牛肉面多钱?”

“十三!”老妇微笑着站在女客身旁,她不用看菜单。

“怎贵滴?”女客木纳的表情带着些许惊讶。

老妇淡淡一笑说:“臊子面十块,油泼面最便宜,八块!”

“油泼面有葱姜吧?呃(我)不吃葱姜蒜!”女客犹豫地看看老妇又扫一眼菜单,看样子挺难决定吃什么。

老妇吧嗒吧嗒嘴,可不是,油泼面就是在熟面上撒了葱姜辣子粉再浇热油,喃喃地说:“要不你吃臊子面吧?除了臊子不加旁的。”

“你家臊子面难吃不?”女客说着走到大厅边上一张空桌前,似是接受老妇的推荐,又显得有些担忧,“要不呃先吃饭再给钱!”

“放心吃,呃家面卖十几年嘞!”老妇说着为女客倒碗面汤,转身边走边喊:“臊子面一碗!”出厅堂门又继续揽客。

女客喝几口面汤,又拿起手机开始讲电话,言语间都是家长里短的聊天,羡慕谁找了个好工作。

老丈端来一个青底兰花大海碗,装的是我要的“三合一”,冒起的面上面盖着一层牛肉、臊子、西红柿鸡蛋,我接过老丈递来的筷子,稍微搅拌吃了起来,味道还不错,只是感觉这么大碗饭应该吃不完。

“咦——呃地心潮很!”惊呼的是那位女客,右手拿筷子左手揉着心口,脸上的表情显得十分难过。不少客人看过去,有人忍不住问情况,我也听出这是不舒服的意思,但这种场合和大多数人一样选择不多事,何况她的声音洪亮没太大异常,就边吃饭边留意。

“咋?你啥意思?”为女客端饭的老妇刚走到厅口又返回去,拉长着脸看女客,显得有些不耐烦。女客用筷子戳着碗里的菜,表情还是满脸的为难,大声嚷着:“难受很!呃说过不吃葱姜,你这还有,呃吃一口就不行嘞!”

那边的老丈满脸的'不悦走过来,悻悻地说:“她方才说了不另外加别地,么(没)人给你加啥,沃似(那是)炒臊子的姜,一点姜莫得咋做臊子?”“那不成,呃吃不哈(下),难受很!”女客把筷子搁在桌上,扭头看向一边,左手还在揉着心口。

“啥人些?”老妇无奈地扫一眼周围的客人,边往门厅走边嘟囔:“俺开十几年的面馆儿,么见过这号……”

“反正呃吃不哈,不能算钱!”女客一副不甘心吃亏的样子。

“行了行了,走吧,把钱退给你!”老丈说着掏出一沓散钱,抽出十元拍在女客面前桌子上,脸上写满了懊恼,大有为了不影响生意委曲求全的意思。

“退啥钱?沃(那)人压根儿么给钱!”老妇引着客人往里走,狠狠白了老丈一眼。

“呃也么说要你钱,意思就是么吃饭不给嘞!”女客幽幽地站起身往外走,又拿出手机开始打电话。

“她要不说你可不就拿了?”老丈虎着脸注视女客离去,边把钱塞口袋边向旁边客人申诉,“看,么给钱还想让给她退,啥人些?”

有些客人报以浅笑,有的自顾自吃饭,我的饭也吃的七七八八,站起身付了钱走出厅堂。老夫妇在门口继续招揽生意,身后仍是一派热闹景象。心里有点莫名的失落,不知是为老夫妇对客人骨感的现实感慨,还是觉得那位女客难以沟通,又或是生活的忙碌让人没有耐心去理解。

回头想想那摆在眼前的老海碗,那冒起的面和浇头,确实比较敦实,透着实在。

我的老碗情结散文篇二

我坐在小饭馆的凳子上,侍者问:想吃啥?我却忽然间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回答了。我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吃啥,走进饭馆,原本只不过是因为腹中饥渴。况且我正想着心事,还没有多余的思维分配于它,这似乎本就十分简单的问题却使我瞬间愣住了。侍者望着我,脸上亦浮起若我一般的茫然与困惑。

哨子面吧!嗯,哨子面!终于从我嘴中蹦出的这个答案我想我是没经过大脑的,我说过我正想着心事。当这个答案蹦出嘴时,我却忽然从思维的忙碌中挣脱出来,大脑瞬息间清醒了许多,对于自己给出的答案也有些惊讶。我一时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促使我忽然想到了哨子面,并且在一时的茫然之后给出的那么决然。

我却早已不是那么喜欢吃哨子面了,或许对于饮食的花样接触的已是太多。那么……。

是从军时只有每周日才可以吃顿面条而从此留下的对于面条的疯狂渴望么?是小时候因为一盒蜡笔而舍弃了一周的吃面机会,啃着馍馍只是因为想省下那每天的五分钱,是这一周欠缺的面食而从此痴迷于哨子面么?还是……我有些肯定,我想一定是!因为我忽然渴望着吃一碗祖母亲手调制的哨子面。对,是遥远记忆里祖母的哨子面不知不觉左右了我的思维。

我从小是祖父母带大的,上学之后方才来到县城与父母同住,但每周六祖父必是要骑着他的脚踏车来接我的。当我晃着双腿极不安分地坐在祖父的脚踏车后座出现在我家门前的大路上时,祖母必定已站在门前等候了,她必定是刚从厨房出来的样子,那条深蓝色的围裙必定也来不及取下仍旧系在腰间,必定还是穿着那件黑布褂子,同样也是黑色的肥肥的裤腿脚口处束着两指宽的带子。在我的记忆里祖母似乎永远都是这身打扮。

当我从祖父车上蹦下的时候,祖母也一定会急急地在围裙上擦了双手,紧走几步将我揽在怀中,我也一定在这时抱着祖母的腰。祖母必定要说:宝儿,饿了吧!我知道祖母一定炒好了肉臊子,下好了面,烧好了汤,单等着我与祖父一同去品尝她的臊子面呢!炕桌是早就摆好了的,辣子、盐、醋也已一一搁置停当,分别用小碗扣着。等到香喷喷的臊子面摆到面前时,我总要对着碗深吸一口气,祖母总要笑着说:这孩子,香吧?好香啊!其实不用说,我的馋相已经说明了一切,不过,祖母总是要问的,我却总顾不上回答,口中老被急急塞进略烫的面条占据着不能说话。祖父把辣子放得红红的,我自然不敢那么做,不过我碗里的肉却一定是最多的,小时候的我可喜欢吃肉了,也便愈发迷恋祖母精心制作的臊子面。

炕桌上总会有几咕嘟蒜的,祖父称之为哨子面搭档。小时候总觉得祖父吃蒜特有范儿,将蒜瓣凑近嘴巴,以门牙磕开蒜的顶端再用牙齿咬着蒜皮略微地向四下剥开,但也仅仅是略微的,只是扩大了蒜瓣的.出口,然后用牙齿从蒜瓣的顶端一步步地咬进去,等到整个蒜瓣吃完,蒜皮虽有损伤,但也堪称完整。小时候的我怕辣,有时候也想学学祖父的样子,以求将这吃臊子面吃的更加气派,更加有模有样,但每每总是蒜瓣与蒜皮混在一起进了嘴,只得又忙不迭地取出来,再去用手指将那咬下的半瓣蒜的皮仔细地剥下,蒜的汁液往往就被我弄到指甲缝里,痒痒的痛。于是我只得边吮着手指边吃着臊子面了,未出嫁的小姑便要在旁边取笑我,我则撅着嘴将筷子重重地拍在桌上去祖母跟前告小姑的状,并且要将剩下的臊子面独霸着不给小姑吃,但我总“守不住门户”,一碗面还没吃完就急急地要去找堂弟玩。

我的父亲兄弟四人,虽说都已成家,而且都在为这个大家庭努力着,但日子依然不能算富有,诚然若此,祖父赶集时仍会捎回一块肉来,大块煮着吃免不了有些奢侈,那是逢年过节才会有的,祖母一般都是将它炒成臊子,夏天则会将其与馍馍一同悬于井下。水井在那时不单只是用来取水的,也是农村人的自然冰箱。

味道还行吧?或者是侍者闲得无聊,或者是觉着我这食客有些古怪而随口问道。

嗯,不错,还行……可是又怎能与记忆里祖母的臊子面相比呢!

我的老碗情结散文篇三

运河是扬州城的“母亲河”,扬州也是唯一与中国古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是天下独一无二的“运河城”,没有古运河,就没有扬州古城。扬州古运河水质清澈,穿城而过,沿岸古迹林立,从长江入口处开始,沿岸有瓜洲古渡、全国名刹高旻寺;有盛唐海上丝绸之路的渡口扬子津;有鉴真东渡码头宝塔湾、伊斯兰宗教名胜普哈丁墓、以及新老运河的分水岭茱萸湾。

生活在扬州,对这条运河并不陌生,却依旧感觉它像一位神秘的武士。神秘是因为它的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武士则因为她比想象中的坦荡宽广。而现在看看,我感觉它更像精明干练的少女,没有长江的壮阔,很是细长,且又没有瘦西湖的`婉转柔美,走势直来直往,多少有些工整。我想运河若是一位女子,她定是一位潇洒可比男儿的活泼少女。虽比不上许多名川大河的诱人姿色,却彰显着独特的魅力,散发着朴实的精彩。

春天的运河很美。“多情最是杨州柳”,运河堤上依水而傍的扬柳,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树影婆娑,似青烟绿袖,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桃红柳绿。远处绿雾中瘦西湖白塔的塔尖和五亭桥的飞檐翘角隐约可见,那翘起的檐角,仿佛向游人倾诉远古的玉人吹萧,翘首千年等待的悲凉故事。

傍晚行走在运河边,夕阳下,水面波光粼粼,两岸的景色,河面的船只,好似都被涂上了一层金色的油漆,让人勾起绘画的欲望。画卷长长的,有股“数点扁舟向斜阳”的诗意,简单而直观。

早晨,再次漫步在古运河旁,你会惊讶地发现她早已和两岸百姓融为一体。阿婆手执衣槌坐在河边,河水轻轻托举起小木盆,悠悠荡漾,敲打声顺着河水的波纹传递到脚边,有了轻微的震动。邻家阿公早已端来小凳,坐在柳树下,手抱朱红色的收音机,咿咿呀呀地哼着扬剧。杨柳依依,和对岸的古槐相衬,竟不显得突兀,反而相得益彰。我再一次凝视,竟蕴育出小桥流水的意境,平添了几分生机。

渐渐地,渐渐地,河面的船只多了起来,密密麻麻的泊船好似壮观的“龙门阵”,给运河增添了几分威武。

当我收回目光一低头,不经意间看见不远处的泥土中反射出点点光芒。走近了它,用手指头将它一点点从泥土中掰出,一看,原来是一块青釉瓷片,颜色已经有些褪去,但花纹依旧精妙美丽。或许它是金兵进城时砸碎的花瓶的一块,或许它是唐代某个大户人家精致的瓷盘的一角,或许它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小碗,但是无论它曾经是什么,它都代表了扬州的过去,记录了扬州的历史。

现在,当大运河被拓宽,奔流着生机,经历了太多的繁华,淌过了扬州千年文脉,我想她更需要静下心来,悄悄地沉淀,积累扬州厚重的人文历史,沉淀扬州丰厚的文化底蕴。

我的老碗情结散文篇四

我喜欢书,更喜欢纸,空白纸最好。如有闲置的白纸放在那里,我会如获至宝地拾起,盘算着它能记些什么,是把它订成本子,还是做成书签,要么画成图画挂起来。有时候自己都觉得这种想法有多么幼稚,但总是自自然然地产生,虽然我已是人妻人母,不需要像小时候那样,买回一个本子,一张纸下面垫上一张喜爱的图片,正面写完背面写,但是,这种对纸的情结永远在我的生命中挥之不去。

也许是在我的童年里,纸片承载了我太多太多的快乐与辛劳,它化成了我理想的加油站和母亲辛勤的汗水。

如今,各式各样的纸片让人眼花缭乱,但我从来不去买它,觉得使用不好,就发挥不出它们应有的价值。总喜欢去收集那些孩子不用的纸片,让它们各尽所长。巧的是,在我的影响下,妞妞也从不浪费一张纸,而且,她利用的比我还要好,有时还学我的语气,笑嘻嘻地说:“孩子,小时候姥姥给俺买的本子得7分钱一个哩!”这样一来,我能捡到的纸片很少很少......

我的老碗情结散文篇五

小区外面有家大王面馆,我常去光顾。

这家面馆的生意很火,面做得地道。老板膀大腰圆,留小胡须,豪爽。老板娘微胖,卷发,麻利。这夫妻俩开店二十几年,生做得如他们的扯面,一个字——爽。

吃饭吃个心情。一进门热辛辣辣的招呼,让人如沐春风。

吃面吃个热乎。顾客落座,老板娘便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汤。那是不同家里的面汤,略略一点点咸,还有一丝丝青菜的味道!就像大锅熬的稀饭,火候到了味道自然不同。我连喝两小碗,直夸面汤好喝。老板笑了,我说:“确实比家里小锅小灶里的好喝!”邻座一女子也笑了,她可能奇怪,这人喝个面汤也有如此的感受,是不是吃过苦挨过饿的家伙!

正胡思乱想。老板娘便端上我要的蒜醮面:又长又宽,三条一尺长盛在小盆里,几叶翠绿小青菜,一小碗辣子蒜水。

筷子将面夹到蒜水里,醮着吸溜吸溜入囗,筋道味长的宽面便风卷残云般享受腹中,那真叫个爽!

起身,付过钱。给小胡须的老板挥挥手,朝回摇去!昂昂乎一员外的悠然!

正是:八块小盆蒜蘸面,酸辣筋道解我馋。吃罢八字摇摆去,窄板身材挺肚圆!

往回走,想起小时侯吃面那些事!

那时候吃粮紧张,父亲和爷爷拉石头去泾阳三原换粮。架子车装上翁盖子、门墩石、捶布石拉到一二百里以外,千斤的行程要下多大苦,往返需四五天,一路风餐露宿,吃尽苦头。鸡叫唤,母亲便起床搭火,擀面,平常吃红苕剁剁、玉米面饸饹,出外换粮,母亲特意擀长长的面条,一碗干的,一碗汤的,吃好才动身。鸡叫唤母亲便起床搭火做饭,我正熟睡父亲便起来吃饭。母亲送父亲回来才叫醒我,她把锅底的一点短节节面捞上一碗,让我爬在被窝里吃,那真是难得的美味,三下五除二吃完又睡了!这是我童年里吃的奇香无比的面,如今人过半百的我时常想起,那一幕幕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在家妻子做饭,问我吃啥,我不假思索:面!

妻说:“换个口味!”我说:“老先人吃了几千年的面了,有啥厌嫌的!”

我是关中汉,当然爱喋面!

我的老碗情结散文篇六

老碗者,大碗也。博友陈嘉瑞在《关中老碗》一文里如是描述:碗之大,口可赢尺,碗之高,把可越寸。

在陕西关中人心中,或多或少都会对老碗有一种情结,而我的老碗情结,由来已久。

我生长在陕西关中农村,从记事起,我家就有一只这样的大碗。碗身釉为青白色,碗底持把则没有挂釉,裸露着褐红色的粗瓷,如钟倒置般立于“架板”上。平日里执掌老碗的当然是时值壮年的父亲,我只有望而生畏的份儿。母亲也从不让我拨弄它,一是老碗的较重,我只手难执;二是因为老碗较之其它碗贵重,若碎,让人“心疼”。

过去,关中农村有个习俗,吃饭扎堆。遇饭时,各家各户,男女老幼,就会端着饭碗走出家门,或聚一处,或走动着吃。但凡看到端老碗者,一定是家里的青壮劳力,而女人少有执掌老碗,我想可能是女人食量小的缘故,再就是怕看着“失眼”吧(失眼在这里意为不雅、扎眼)。当然,也偶有“强悍”的妇女端老碗的,那一定是在家里说了算的主儿。

冬日里天寒地冻,“老碗”们多会聚在山墙外边,边吃边唠,贪恋的是那一抹寒冬里的暖阳。春夏秋三季,则多躲在阴凉处,乡亲们戏称这样的扎堆吃饭为“老碗会”。一起扎堆吃饭,难免相互调侃。饭食的好坏尽显着各家的“煮妇”的能耐,或招来羡慕的啧啧称赞,或是“刷嫌”的贬斥。谝着,谝着,就会“人以群分,‘碗’以类聚”了。所谓“人以群分”,好理解。而“碗以类聚”则是大人找大人聚堆,小孩找小孩聚堆,小孩子们是端不动老碗的。呵呵!情投意合的老碗们聚在一起边吃边谝,小到家长里短,大到国家政策,只要有人提起,只要有人响应,就会滔滔不绝,长“谝”大论,往往是饭毕碗空也不忍离去,往往为了找一个合意的谝者,端着老碗满世界跑,故而就有了“一碗饭跑遍一条街”之说,这就是农村“老碗会”的魅力之所在。

记得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爷退休回农村了,一个人独居在一间低矮的房子里,自做自吃。饭时的老碗会上,就多了一只华丽的老碗,青瓷蓝印花的,较之我常见的老碗,显得阔绰华贵,不凡脱俗。因为父母一直跟爷爷的关系较为紧张,所以,我并不屑喊他声“爷”。即便是路途遇见了,权当没看见。有次午饭时,我端着碗去找临近的同学,远远看见三爷与我爷坐在一堆吃饭,我爷端着那只令人羡慕的老碗,筷子上挑的是又长又宽的“裤带面”,红而透亮的辣椒油裹在面的表面,让人看了就直咽口水,就别说吃了。三爷说:卫卫,你看你爷的这碗面美不?你要是能咥上这一老碗(面),就“碟活”了!(碟活,办了件大事了)可能是受母亲的影响,我“争气”的一扭头,朝地上啐了一口,“额嫌砮(脏)”!其实我心里早就羡慕的不行不行的了!唉!那时候我年轻……现在想来实实不该啊!那毕竟是大人们之间的恩怨,我爷毕竟是父亲的生父,我的亲爷。

说起我爷,打小就听大婆们就经常跟我唠叨:你爷在你月子里上房揭瓦,动不动辇你爸出门,不让住他留下的房子,简直就是个浑球爷……奶婆也说过,你爸在我这长到十三,你爷硬是耍浑要回去了……,母亲经常道我爷的不是,如何如何不干人事儿……由此,少不更事的我就对我爷就恨之入骨,而且根深蒂固,大有誓不两立之势。

后来家里盖房子,那时我上初中。父亲一个人操持,显得异常也艰辛。为了节省,备料期间的托土坯,打墙基,烧砖烧瓦等,起先都是父亲自己干。也许是邻人看不过去了,就跟我那个“犟种”爷爷说了些什么,总之后来,我爷就主动凑上来帮忙。一来二去,父母对我爷的态度就发生了改变。当然,这些事儿我也看在眼里,人不管怎样,总要怀一颗感恩之心的,何况我们直接还有血缘关系做纽带。从此,我也就慢慢的喊开了去:“爷,我妈叫你回家吃饭呢”,“爷,你喝口水再干”……原来爷爷也并不是那么讨厌!再后来,母亲做了好吃,就会派我给我爷端些去,我爷做了好的也会喊我去,那时候二弟显然是不受爷爷待见的,因为我没看到弟弟夸奖过爷爷。再看到那只青花瓷的老碗时,自然也不那么讨厌了,而且,偶尔还会背着我爷跃跃欲试的去触碰它。

离开家后就再也没有端过老碗吃饭。直到去年,我在集市上偶然发现了那种青花瓷的老碗。只是现在的做工比过去好多了,碗通身都是雪白的细瓷,图案近似罢了,索性就买了一只。每每吃面时我就想用它,端起老碗,我就想起了我爷,想起了家。

微信上我经常晒老碗面,同村的妹妹就说,老碗、燃面是陕西人的情结,我以为妥切。

我想我的老碗情结还会延续,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的老碗情结散文篇七

初识石羊是孩提时在母亲讲述老一辈背盐的往事中,那时石羊在我的意象中她只是一个出盐的地方;再识石羊是念小学时,在一次父亲的训话中偶然提及,原来父亲曾在那里上过学,原来那里还有孔庙、孔子铜像,原来那里还有在父亲那个时代大姚的最高学府。后来相继上了初中、高中、大学,我对石羊的认识就不再局限在以上的意象中了。然而我对她的向往却越来越强烈。

她离我的家乡桂花并不远,但俗人可能就是俗事多,多年来总未能成行,十二年前父亲的去世使我惧怕了,因为我的脆弱,我不敢去追寻他当年的脚印。这种遗憾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心里堆积,使我心头又多了一块心病,连只要有父亲的梦里就都会有石羊的影子,或许父亲到现在还经常去那里吧。我想我真的得下决心,得找出时间去一趟石羊,对,是一定要去的。

去年,我终于如愿以偿循着父亲当年的脚印踏上了这块我神往多年的故土。我的身心终于与她交融了。

站在这块土地上我才知道原来我并不是很懂她,我知道的仅仅是她的一小部分。然而在其间我能依稀的感觉到石羊的盐文化、儒教文化曾盛极一时。当被称为蛮荒之地的云南的大部分地域还在沉睡的时候,她就已经醒来,并且用她的盐文化和儒文化诠释着她的魅力。如果把她比做一位母亲的话,那么她身上的盐就是滋养周边儿女的乳汁,深厚的儒家文化便是她丰富的精神财富,她就这么年复一年不辞辛劳的哺育和培育着下一代。

如今,古老的盐都她那曾经拥有过的繁华,失落得很彻底,只能从依稀躺在路边的建筑中还能看出点。然而站在了这块土地上她的过去、现在就犹如一副画展现在眼前。岁岁年年,人事沧桑,当所有的繁华都曲终人散的时候,悠悠的香水河和石羊孔庙依然向人们讲述着石羊古镇曾有的辉煌。

石羊古称白盐井,系蒙氏时有羝(公羊)舔土,掘地取卤得石似羊而得名。关于这个地名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龙女牧羊》。追溯历史渊源,始于西汉,唐初置泸南县,后更名盐泉县,属姚州都督府统辖。天宝以后,属南诏管辖。在宋时曾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商贾云集,这里有着由财富堆积起来的繁华,现今仍有许多当年用青石板铺成的`人马驿道遗址,各种骡马蹄印清晰可见;还有那充满氤氲湿气的古盐井还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痕迹。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孔庙和清康熙年间铸成的孔子铜像、南北相对峙的南北二塔、“封氏节井”大型浮雕、古时的“七寺、八阁、九座庵”和穿镇而过的石羊河(古称香河)上的三步两座桥无不折射出盐文化鼎盛时期的繁荣景象。

座落于石羊镇象岭山脚下的孔庙及孔子铜像是整个古镇的灵魂。整个孔庙占地面积6584平方米,建筑面积1616.8平方米,由大成殿、天子台、朱子阁、仓圣祠、明伦堂、东庑、大成门、泮池、月拱桥、照壁等建筑组成。整个建筑格局采用中国古代宫殿衙署的庭院形式布置,讲究纵横轴线,突出主体建筑,两侧对称排列次要建筑,形成一组颇具规模的建筑群。大成殿殿顶用黄、绿、蓝、三色琉璃瓦覆盖,门窗、木柱用朱漆彩画,整座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门头上有乾隆、康熙等历代皇帝、名人所题的“万世师表”、“与天共参”、“圣集大成”等匾额,红底金字,光彩夺目,殿内供奉有始铸于康熙38年,铸成于康熙47年(1709年),高2.3米,重2.5吨,世界上最大、铸造时间最早、工艺最精湛的孔子纯铜像。看着头戴冕冠,手捧朝笏,仪态威严,正额端坐的孔子铜像,使我想到当年父亲前往石羊求学的历程,父亲的仁爱、聪慧、睿智或许与石羊深厚的孔子儒家文化的底蕴有着些许的关系。我虽不才,但是我依然在心底有那么一个小小的小心事,所以从不信什么神佑的我,就在那天却在孔夫子的铜像面前就那么虔诚的跪下了,口里还念念有词。不为别的,只是想让我能更象我的父亲。

在孔庙的东西两庑供有孔子七十二贤人塑像,七十二贤人的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里面还保存有一块著名的封世节井浮雕,浮雕由6块大理石直缝拼成,高2.2米,宽4.1米,画中有人物80多个,马28匹,刻绘于道光二十一年(1842年),其画面上部为石羊名赋,中部为石羊风光,下部为明末清初张虎带兵攻石羊的历史事件。是明清时期石羊历史的一个缩影,被外界称为刻在石头上的清明上河图。

在孔庙座落地象岭山脚,香水河南北还有始于汉,盛于唐的古盐井。早在西汉,白盐井就已发现食盐并挖井取盐,先后开辟井硐百余口,各井硐一直划分为五井区:即观音井、旧井、乔井、尾井、界井等五井区,至明清时期,共有盐井56井;至1949年前,尚有涉卤井70余口。曾有诗云:观旧乔界尾五井,熬卤制盐财源开。大灶小灶鸡窝灶,桶盐盆盐佛像盐。车水马龙羊城郡,万贾云集四方交。一泓卤水千年味,两岸青山万寿青。时至今日,灵羊井和庆丰井仍在使用之中。看着这些古盐井,眼前似乎又浮现出当年我的曾祖父母们从老家出发爬山越岭前往石羊背盐的情景,心里有几许涩涩的酸楚。那是怎样的一种艰辛,现在的我们是无法体会到的。

这里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间集会较多,有“龙王会、观音会、开井节、杨梅节”。我来时并没有赶上集会,可是对一个比较好吃的人来说,在这里真的可以解解馋,古镇的风味小吃颇多,有椒盐饼,黄粉汤,酱米线,盐焖鸡,菜盒子,金钱酥,眉毛酥,油炸果,抓饼,锅贴,枣子糖等,其风味既有皇室传统,又继承滇味的精华,使人赞不绝口,深受游客喜爱。对于我来说我最情有独钟的还是椒盐饼、盐焖鸡和锅贴,当然了这里的小土饼那可是好吃的不得了,如果你真来到这里了你可千万不能错过了。

当要离开,回眸相望时,心中总还是那样的牵挂,总还是那样的不舍,我只能再次和她约定,只要有时间我还要再来。

我的老碗情结散文篇八

阳光竟是如此的好,一丝丝地渗入这秋日的午后,地上趴着大片大片的落叶,像是要用自己的胸膛维护这个季节的尊严。我和猪走在去操场的甬路上,把那些叶子踩的“卡巴卡巴”响,那声音仿佛是它们牺牲前的慷慨陈词。我们是要把上午晒在栏杆上的被子抱回宿舍的,前几天的阴雨使被子潮潮的,连宿舍也有一种被水蒸气蒸过的味道,在雨后的晴天里将其晒晒便是一种明智之举。在我们去操场的路上还不时有叶子落下来,像是从狼牙山跳下的壮士,无论生与死都是为了信仰。

猪仿佛永远都是一只快乐的要死的猪,仿佛永远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仿佛永远都会单纯地快乐着。就像现在,她蹦蹦哒哒地走在我身边,时不时地伸开双臂转个圈。当然猪也有苦恼的时候,只是当她一旦把苦恼说给我听,然后得到我的劝慰和鼓励之后,她就似乎没有过那些苦恼了。猪像幼儿园的孩子,和别人打完架,只需一块糖就可以立马将她哄笑,然后像什么都没发生过那样很乐意和你玩。猪的这份单纯,我有时气,有时羡。

我们抱上被子,猪把头埋在被子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说“真香”,那是阳光的味道,此刻被我们抱了满怀。走到羽毛球网处,愿儿趴在宿舍窗户上冲我们挥手,愿儿这个疯丫头,不知正和谁打电话呢,因为离得远,我们谁都听不见谁说话,只是挥手,把胳膊伸到最长了来挥。那动作是因亲密而表现出的肆无忌惮。愿儿和猪有几分相似,有点“疯”,用我们自己的话说是“爷们”,除了这一点相似之外,她们都直爽而实在。

也就正在这时,我看见笨笨和缺缺正从食堂往宿舍的方向走,缺缺和我还有猪是一个宿舍的,笨笨是她的男朋友。我们几个感情一向很好,虽然不时有些小摩擦,但都在理解的基础上化解了,或许是大家都懂得缘分的不易吧。生活中很多人避重就轻,让矛盾占了主要位置。因为每个人的轻重不同,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理解,我们只是把重要的东西认定为友情而非矛盾而已吧。但缺缺和猪是完全不一样的,她敏感多疑,而且较之我和猪都要现实些。

猪说了句什么,我其实没有听清楚,我怕猪尴尬便冲她笑了笑,猪也冲我笑了笑。我在想事情,我所想的事情,跟我自己有关,跟猪有关,跟时间有关,跟这青春有关。这么多的有关仿佛我自己都说不清了,简单一点的说就是:我想,毕业的时候,我会哭的。我觉得校园离我越来越远,校园里的一切也离我越来越远,尤其是这里的单纯和友情,最重要的是单纯的友情。这个校园,三年半的时间改变了我很多,我不知道该怎样一一列出,总之很多,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也正是因为这样,我的青春才更趋于完整和平衡。

或许就是因为想得太多的缘故,某一天的中午,我一觉醒来,忽然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仿佛以前的生活没有了意义,生活的意义要从下一刻开始,但在这一刻和下一刻之间的这段时间里,自己就像幽灵一样飘在下一刻之前。似乎从前的一切相信都被颠覆了,但颠覆了又有什么办法?幸好以前的一切相信足以不辜负生命里唯一的这一场青春!猪不明白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猪求解释,可是我知道对猪解释不清楚。就像猪喜欢《超越梦想》、《我相信》之类的歌曲,而我喜欢《好久不见》、《童话》之类的歌曲一样,解释的清吗?喜欢就是喜欢!

有一次和小红在qq上聊天,她问我在做什么,我说听音乐,那次是听《好久不见》。小红说:“以后别总听这么伤感的歌曲,要多听激昂一点的。我说也没总听。我会和猪一起唱《超越梦想》、《我相信》,我也相信等到毕业的时候,唱起《朋友》会把猪唱哭的。但是我知道小红也喜欢听伤感的歌曲,我们都一样,外表坚强,内心柔弱,习惯用满脸的笑来掩饰忧伤。那天读小红的文章,就想有个冰块在脊背划过,凉凉的。

曾经,我对哈密瓜说:“在大学的三年里我变了,变得开朗乐观了。”哈密瓜说:“是,是比以前爱说了!”或许他并不明白那种变化,也或许我变化的表现只是“爱说了”。有时候一样的话在不一样的人和不一样的心境里说出来,意义就不一样了,所以不乞求别人都懂自己。我不像庆博说的那样每天乐观快乐,我只是把自己的寂寞和烦恼都写进日记里,每每翻看,自己品咂;我也不像小红所说的那样总会像个大姐姐那样关心她、支持她,我也有自己的脆弱,也渴望被理解被呵护,在无助的时候能有个肩膀借我靠一靠,来排解那突然袭上心头的茫然不知所措。有时候,我会突然觉得生活仿佛没有了主题,而自己也是在一种朦胧的状态里沦陷,这样的时候我会想起很多人、很多事、很多话,这些人那些事,这些事那些话,“我都记得,你都晓得”只是时光走了。老刁、哈密瓜、可乐、木头,他们都销声匿迹了。一个执着的追求了我四年,却因为不是我要找的人被我一次次拒绝而毫无怨言;一个因为我的懵懂被我伤害,之后却仍然像以前一样关心我;一个因为互相欣赏、惺惺相惜而让我义无反顾地爱上,却因为现实而选择了别人,让我受伤,也让我一直念念不忘;一个在我完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到来,在他完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我选择离开,因为不合适。不管是哪一个,总之都在我的'青春里留下了一道痕迹,想起时,还有那么一点点欣慰,那么一点点忧伤。想起时,也总会有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渺小与孓然一身的感觉。

当我一个人的时候,和朋友聊天,有朋友说:“可惜我不符合你的要求,否则我一定会娶你的!”这句话让我感动了许久;也有朋友说:“以后谁娶了你是谁的福气!”或许是我太容易伤感了吧,总觉得这样的话是伤感的渊数。我知道有一个人在默默对我好,那天在车站,在我进站的前一分钟他及时赶到,没有早一分钟也没有晚一分钟,我突然觉得自己成了某个小说或电影的女主角,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从来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情节,除了感动,还有一丝伤感——因为那个车站,每次出站的时候我都会左右看了又看,虽然明知道那是徒劳;也因为我不想伤害他,因为我们不可能,而这种没有什么回报的付出是很容易伤人的。红尘中有太多的过客,不要太在意,因为谁都不知道会不会有那样一个时刻,所有的坚持一念成灰。

前些日子,舅舅要给我介绍对象,姑姥姥要给我介绍对象,就连教我毛笔字的孟老师也要给我介绍对象,大家竟然都这么关心我的个人问题了,难道是因为快要毕业了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那些热心的人都被我搪塞过去了,但有时候我还真想有个男朋友,这样,在别人给我介绍对象时我就可以很自豪地把男朋友搬出来了。可是,说实话,对于爱情我现在一点感觉都没有,仿佛即使现在出现了一个人说爱我,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越来越觉得爱情就是那么回事,仔细考究起来便好没意思。虽然是这样的感觉,但我仍然守望着,希望有一天有一个人能带着的古筝曲来到我这个爱琴人的身旁。

很多次我都在想:幸好还有猪,如果将来能有一个人像猪对我那样好的话,我就嫁给他。我和猪几乎每天形影不离,很多人错认为我们是拉拉,猪总会大笑说:“开玩笑嘛!”是啊,我们可都有各自喜欢的人,最起码曾经有过。也正是和猪相处的日子让我明白,其实真正的友情是一点都不亚于爱情的,这种友情贴心、温馨也深入彼此的内心。我脑子里总会上演自编的故事,而猪是我忠实的听众,也是我的绝对支持者。在吃饭的时候、洗衣服的时候或者其他空闲的时候我总会把故事讲给猪听。但有一个故事,我不仅讲给了猪听,还把它写下来用电邮发给了萝卜,因为萝卜也是这个故事里的人。但故事里的人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人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到底是还是不是?谁是谁的是?谁是谁的不是?萝卜说只有这个故事里的人才会珍爱这个故事。我觉得有道理,不然我怎么会那么爱我的每一个故事呢?这些故事编织着我的理想,而猪是我的坚强后盾。

现在我脑子里出现最多的词就是:毕业,工作。我现在终于感觉到了大四的闹心。可能人生的每一个岔路口都挺叫人闹心的,但是前两个岔路口与这一个不一样,前两个一个是中考一个是高考,那时候道路比较清晰,因为选择少,最重要的是那时候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不关乎生存,不一样的选择只是给生活呈现不一样的图景。但这次不同,这时候的选择关乎人生接下来的道路,这问题比以前要有力度的多。但无论如何,面对才是硬道理。

和高中的姐妹虽然不在同一个地点,联系也渐渐少了,但毕竟那种感情是在的,小红、小郭、萌、灵英和欢,每次聊天时都感到亲切,也是无话不谈。现在谈的最多的当然也是工作和感情,她们说我赶紧把自己的终身大事解决了。有时候我就想:“如果没有那么多牵绊该多好,那样我就可以先到西藏呆两年,然后回来考北大的研究生,然后出国留学,然后回来任教。但这太不切合实际了,尤其是对于女孩子而言,对于像我、像我们这样来自于农村没有任何背景的女孩子而言。而且,一个人活着也不能仅仅让自己过得舒心,活着就是一种责任,先不说对于国家对于社会有什么贡献,首先也是最要紧的是对于父母,得让两个老人安心。对于一些事情自己不急先就把他们急坏了,比如说就业,比如说婚姻。

最近总会在心里念叨这样一句话:生命中这唯一的一场青春。但我不知道这场青春以什么来界定,它开始于何时又将止于何时?我只是想以这样一种心情来渲染一种悲壮,如果毕业也可以算作悲壮的话。毕业前的这种忐忑心情,这种无所适从,这种朦胧状态中的沦陷或许很多人都经历过,或者即将经历。而毕业后参加了工作的哥哥姐姐中这种心情不复存在了。还有那场等待着我的爱情,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但就像猪说的那样我一定会找到一个和我志同道合的人的。

漫漫人生路上总会有那么几个岔路口,也总会在那路口迷茫和彷徨。高中毕业的时候,对于青春而言,不是开始也非结束,七姐妹各奔东西,在不同的城市里不同的生活轨迹上续写着自己的青春故事,有欢笑,有泪水,有甜蜜,有苦涩,但都走过来了,回忆起来都是一种收获。如今大学也将要毕业了,和猪、庆博、缺缺、傻傻及其我好朋友们也即将分别,这同样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我们只是将要踏上不同的征程去续写不一样的青春故事。我的这种回顾,这种心情,只是成长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吧,成长中问题重重,但话说回来,若没有问题,如何才能成长呢?人生在每个阶段都是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虽然风景不能总由自己选择,但道路都是自己选择的,结局便也有自己书写了。

未完待续的故事,请相信总是喜剧吧!

我的老碗情结散文篇九

天变凉,稻金黄,又是一个丰收季节。闲暇时,牵小女逛街。她驻足水果摊,缠着要烤芋头吃。五元称了两个,个匀称、香喷喷、热腾腾、黄澄澄,确实让人唾津潜溢。但不知有没有当年小伙伴们田头架起树杈,用豆秸烧的芋头那样令人回味。看着小女馋猫样,忽然想起母亲好几次催我回家捎带芋头的嘱托。

周末回老家,母亲已准备了满满一蛇皮袋。每当此时,母亲总是感慨地说:“今年又贵了,都赶上稻子的价了。我打算拉集上去卖。”“别卖了,就那山坡上的两分开荒地能产多少啊?分给我们兄妹几家罢了。”我说。“变精贵了。不卖,不卖!每天早晨吃碗芋头稀饭就是舒坦。你三弟又来电话了,说要留点春节吃。”母亲年年说着类似的几句话。

几句朴实的话语常常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早些年,家乡的连片旱地大多插芋头。夏初,犁过的麦田须打成垄。兜垄可是辛苦活。两百多米长的田块,父母用锄头一块块兜起、捣碎。垄要大,那能多结芋头。完成这种工作,靠的是父母坚强的毅力和长满老茧的双手。但我想其中更多的因素或许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远景。

插芋头可要全家齐上阵。母亲刨坑,父亲担水,姐剪芋秧,我分秧苗,哥哥培土。为了验证父亲的'叮嘱,有时我偏把几株秧苗倒个儿放,看它们日后能不能开出粉红的喇叭状的花朵。一家人有说有笑,劳动中充满了很多乐趣。

芋头的管理是有讲究的。当藤状秧爬满垄时,需要顺着沟底把一根根秧条翻过去。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除去垄间杂草,另一方面也为了防止秧条生出须根吸收养分。翻秧间隙,拭去额头的汗珠,嚼着垄间刚摘的小瓜,望着伏在一侧极顺溜极碧绿的大地的“丝发”,怎能不叫人赞叹劳动改造自然的伟大。

最令人回味的是收获的季节。收获是艰辛的。砍去丝丝缕缕的秧条,刨出芋头扭去须根,再切成片状,均匀撒开晾晒。一天下来,手上沾满了浆液,很黏,总是洗不干净。遇到雨天,得连夜把芋头干一片片摸起运回。收获也是快乐的。扭须根时,弟弟“霍元甲”状用掌去劈,配以“哈、哈”的伴奏,常令父母捧腹。

食用的红心芋头须在场边挖个大窖子贮藏。窖顶成脊状,用土覆盖。那可是孩子的乐园。捉迷藏、滑滑梯、甩皮卡是常有的项目。过年时,母亲便把煮熟的芋头放在棉布里用力挤压,流出黄亮亮的汁,用劈材火慢慢熬成块状,那是我们的最爱。现在回想起来,母亲那时看着我们兄妹几个贪婪地咀嚼的动作,满脸一定洋溢着生活的甜蜜。

小小芋头,丝丝情结。如今,当人们品尝着脆如萝卜、甜似苹果的芋头,会有多少情愫萦绕其中,也未可知。

我的老碗情结散文篇十

牢牢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就是《半碗青稞面》这篇文章。

文中的周总理,为了战士们挺得住,不顾自己重病在身。周总理啊,周总理,是什么力量让你不顾重病在身的代价?是责任吗?是革命交给你的责任吗?不,是你舍己为人、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精神!

周总理,你为何宁愿自己只吃野菜,也不喝上一点点那不算多的青稞面泡的汤呢?就是这种舍己为人、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精神!是啊,长征和革命路上有无数的“周总理”。正是“周总理”的这种精神获得了更多人的生命,或许他们会牺牲,但是,他们的精神永远不会消失。此刻,周总理,你又是多么的伟大!

周总理,一个多么亲切的'称呼,正如你的称呼一样,你对待战士们是多么的体贴。你永远是全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如果没有你的这种精神,我相信就不会有现在的新中国。周总理,你看呀,那些“红领巾”正在帮助残疾人叔叔过马路;那个小男孩正在扶起倒在地上的一排自行车。啊,周总理,我相信你其实没有死,因为你的精神没有消失。

《半碗青稞面》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长征途中,病还没有痊愈的周总理为了让战士们充饥他用自己仅剩一点点的青稞面泡水给战士们补充体力,而他自己一点也不沾唇,只吃从草地上挖出来的山野菜。…。。

这个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这是一位多么高尚,多么伟大的总理啊!一个年纪不小的人,为了能让战士们走出无边无际形如如沙漠的在草地,也为了战争的胜利,人民从此过上好日子,竟如此地奉献着自己。把其它战士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重千百倍,和周总理一样的,还有许许多多红军战士,他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抛头颅洒热血,他们虽死犹生,老红军只是这个时代的缩影,他代表的是千千万万为了解放全中国所奉献所牺牲的战士们,他们的生命虽然逝去,但他们留下的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就像历史一样永垂不朽。还有那一点点青稞面,它永远给人以奉献的启示,它所散发出的光和炙热,是一位老无私奉献的人格之光,精神之光。也许有很多人不懂周总理,,但他有一个闪光和荣耀的名字――红军。

我相信时间会记住,岁月会铭刻,历史更不会遗忘,有个这样的一个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的老碗情结散文篇十一

一生中会遇到给中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就在你身边,只是你还没发现。

放假回家无疑是对我挫败的心灵一种最大的鼓励。回到家我就学起了葛优躺,悠闲地瘫在了家里的沙发上摆弄着我的手机,一时的快乐占据了我心中的不快——作业。对了!作业,作业像一阵风一样,我便丧失了乐趣。

“咕噜噜——”我的肚子发出了一阵奇怪的声音。爸爸好像察觉到了,于是捣鼓,然后从厨房里传来一阵香气,给我带来了一阵舒心。一转头,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怨气。我的手颤抖着,仿佛把手中的笔大卸八块,我咬牙切齿的,似乎要把作业撕碎。

没多久,爸爸端了一碗面进来了,一不小心有几滴汤汁滴在了我的手上,我一生气,手一摆,大叫道:“干什么?”爸爸没说什么,只是默不作声地收拾着,爸爸小心翼翼把地上扫干净,然后又捡起地上的碎片,然后弯起身来说:“那我再烧一碗吧。”

我往地上一看,地上干干净净,但是有一两滴新鲜的血液。我没忍住从门缝里向外看,爸爸的手在板子上飞快地摆动,一边烧着水,一边熟练地把面和肉放入水中。我仔细看着爸爸,头发都白了,手指都粗糙了,一种酸楚油然而生。

我回到座位上假装写作业,爸爸推门进来,这回显得十分小心,把面放在桌上对我说:“我先出去了,你慢慢吃。”爸爸走出房门后,我草草地将面塞进口中,泪水潸然而下,滴入汤面中,泪水和着汤面,五味杂陈。

从那以后我变了,我学会了体谅和宽容,理解了父母的用心良苦。

——那碗面改变了我!

我的老碗情结散文篇十二

爱家人常爱家。

这天,我女儿因暑假补习英语需要,想买一本英汉词典,走遍县城几个新华书店门市部,女儿都因价格原因没能如愿。

“到爱家量贩看看吧。”我告诉女儿,“爱家图书也是一流的。”鉴于常年与爱家量贩西平店的交往,我总是喜欢爱家量贩的商品。

我陪女儿在爱家量贩图书柜组查阅后,就买下了一本新版的《英汉词典》。回家后,女儿查阅单词时却意外地发现了书中有一页字迹模糊,印刷着墨不均。我规劝女儿:“算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有些印刷模糊,但丝毫不影响阅读。”

“还是到爱家量贩调换一本新的吧。”女儿告诉我:“爱家的信誉一流,这本书的瑕疵可能是装订工人一时疏忽,爱家进货时也不可能一页页都翻遍查看;当然责任也不在爱家量贩。我想,我们去跟爱家领导汇报一下,他们一定会负责的。”

“那好,我们把问题反应给爱家领导后,领导可以反应给图书供应商。这也是对爱家量贩工作的一种促进。”和女儿意见达成一致后,我们就来到了爱家量贩西平店。我们把事情的经过向爱家量贩西平店李经理汇报后,李经理很是认真地说:“你们的较真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支持,也为我们今后进货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天,我们一定给你换一本新的《英汉词典》,同时,报销你们这次的往返路费,以此算我们对客户损失的小小补偿。”

“调换一本新词典就行,路费就免了吧。”我和女儿笑笑告诉李经理。毕竟当时买书时,我们做客户的也有检查不到位的责任。

李经理笑笑告诉我们:“不满意便退换。这始终是我们爱家量贩向客户做出的郑重承诺。信誉是爱家人的生命线,口碑是爱家人的发展动力。今天,我们不但给你们换书,一定要补偿由此给你们客户带来的不便。”李经理说完,硬是把我们来往的车费塞到了我们的衣兜。临别,李经理还一再鼓励女儿好好学习,来年考入理想的大学,同时,闲暇时间多到爱家量贩观光、购物、指导工作。

这天晚上,我看到女儿拿着崭新的`《英汉词典》,在灯下认真地吸吮着知识的甘露,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多数商家不顾顾客利益,把赚取客户最大经济利益作为经商目标,丧失了最起码的经商道德;而爱家量贩西平店却反其道而行之,始终把顾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视信誉如生命,把客户当上帝。爱家量贩今天在西平商界一步步的发展壮大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其经商之道真让有些商家汗颜!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窥一斑可见全豹。今天爱家量贩李经理用爱心和诚意,不但帮我们换了一本新的《英汉词典》,更给了我们对爱家量贩一次全新的评价。这真是:词典有价、真诚无价。车费有价,信誉无价!

女儿看书的当儿,我悄悄地问:“为啥总是喜欢到爱家买书呀?”

“顺心呗。”女儿笑笑,“爱家人常爱家。我们都是‘爱家’的人,为什么不能喜欢‘爱家’呢?这——,就是我们的爱家情结。”

女儿说完,我们会心地笑了。

我的老碗情结散文篇十三

北面悬挂着帝陵公园全景图,五陵九嵏梁山远近起伏,周秦汉唐迷雾千古不散。南面张贴秦岭渭水逶迤并行的山水画长卷,道教圣山与儒家之水黑白相依,哲学思想与诗经唐诗交相辉映。西面在讲述的后稷教民稼穑、苏武执节北海放牧、董永卖身葬父感动仙女的感人故事。东面在演绎秦王扫六和的激烈与悲壮,诸侯尽西来的不甘与惊惧。中心陈列着明清古城的亭台楼阁与长街短巷,渭河古渡与关中民俗的写真图像。这就是我展示给你们的“关中大客厅”的模型。

“关中大客厅”是我为咸阳的命名。我认为,既然把咸阳定位为以旅游休闲娱乐居住为主题的田园城市,那就给他冠以客厅之名最适合不过了。

无论你是从北面空降而来,还是由南面涉水而至,你都会对这座30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一次审视和认识的,你多少都得给它下一个定论,咸阳的资源无外乎就是地下地上的人文历史,除此别无。因而,给咸阳把脉,为咸阳定位,是十余年不停歇的努力,最后终于一锤定音:西安是生产财富的工厂,咸阳是保养充电的庭院。一如上海和苏州的关系。这是历史的必然,是地理位置所致,这条东西狭长的平原,这片山水俱阳的沃土,大静无华,适宜养心,凡来过咸阳的人都给出一样的结论,安静优雅。

我常常邀请天南海北的朋友,请他们来咸阳一聚,请他们参观“关中大客厅”,这里有爽辣的秦酒,也有甘润的陕青,既有羊肉泡馍葫芦鸡,也有腊肉夹馍葫芦头,穰皮子酸辣爽口,臊子面喜胃饱肚……吃饱了喝涨了,和他二爸一样了,走,逛走。斜倚古渡亭栏,聆听咸阳桥上车辚辚马萧萧的躁动,脑屏闪现出皇家卫队与宫娥嫔妃的踉跄与狼狈;迈步五陵原,想象大殡的仪仗遮天蔽日而来,倾国财富随葬于脚下这片厚土,从此荒寂的原野不再消停;东觅古都遗址,伫立高台四下望。金戈铁马今何在?六国惧色已无影,只留下悲壮的歌声、吼声、笑声、哭声与骂声......西踏青川寻根,教稼台抚今思昔,感恩后稷稻疏育民开新纪,农耕文明始于关中这方沃野腹地,孕育出了孝义天下的董永,忠义天下的苏武,慧于天下的苏惠,明于天下的李世民。凤鸣于台,爱情恒久。儒学传世,孔庙不朽。清渭高耸,古韵悠悠。钟声荡荡,瑞气千秋。咸阳湖水,载歌载舟。田园氤氲,宜居宜修。留恋往返,客心揪揪。这就是咸阳,我认为,游历一座城市,必须深入到它的角角落落,如此,你才会触及她的迷人部位,才会沉醉于它的迷人神情,才能难舍于它的.诱人气息,才能怀念于它的内容。茶的清香,酒的醇香,诗的深情,歌的豪放,人的厚道,土的质朴恰似磁石将客人缠绵的心绪牢牢地锁定,谁愿走出客厅的门扉。

不想走,就多留时日,我可以给你当向导,每走一处我都会讲给你一串迷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珍藏在咸阳箱底儿越千年的秘密,足令你惊愕,定让你瞠目,之后你会如梦方醒地叹谓:哦,原来是这样呀,了不起,咸阳!我爱你,咸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