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大槐树经典散文范本(实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22:09:25 页码:13
2023年大槐树经典散文范本(实用14篇)
2023-11-23 22:09:25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能力,它帮我们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提炼经验教训,不断进步。总结要注重结构和逻辑,要有一个明确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想要写一篇优秀的总结吗?不妨看看下面这些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总结范文。

大槐树经典散文范本篇一

留在我手里有三个宝物。一个是扁子壶,一件红黄毛色的皮夾克。还有一双袖筒很长的军用手套。

扁子壶和皮夹克是母亲用一个洗净的编织袋装着拿来送给我的。那是在父亲逝世之后,当时我很奇怪,又不用,拿这来干什么?我问妻子,母亲送咱这两物品是什么意思?妻子说:“一生伴随!”听了妻子的话,我心里沉甸甸的,有一种酸痛的感觉,眼泪不由的滚落下来。想来这两件物品和父母风雨同舟几十年,是对已故去丈夫的思念和寄托,是他们坎坎坷坷艰难的人生记录!

扁子壶是爷爷传下来的,也是父母上地做活或出远门时必带的,用三块石头撑起,即可烧水泡馍吃。

皮夾克是大姐夫一次去青海做生意,回来送给父亲的,父亲很喜欢这个羊羔皮做的夾克,柔软暖和。大姐夫也是他喜欢的女婿之一。他稳厚,勤快,智慧,孝顺。记得有一次大姐夫做手术回家,父亲亲手杀鸡给送过去让补养身体。

那长筒手套是父亲最好的干弟兄的儿子送给的。老二经常出外骑自行车做事业怕手冻了就送给了二儿子,父亲无言的关爱伴随着儿子们成长。

说这么多也该原归正传了。

大槐树是八十多年前父亲亲手栽植,它含有厚重的历史,见证了朱家大院的繁荣。槐树:高大、苍劲、耸立、顽强、不屈不挠!

九十多年前,爷爷早逝,婆婆改嫁。父亲十二岁,执拗的他带着妹妹坚决不跟妈妈走,他认为自己能养活妹妹,自己能给妹妹做饭。一年多的时间兄妹俩寄宿在邻村的一个叔叔家,放羊,打柴,这样才能解决兄妹俩吃喝问题。妈妈怎能舍得他俩,托人说话卖了老屋和破家什还有土地,来到妈妈改嫁的地方,淳化县季家。那时候,父亲只有十三岁,以打工的身份在季家放羊,打柴,长大成人后劳动种庄稼,所得报酬,用于以后成家立业。

父亲在季家成家了,有了第一个女儿,因思念故乡,更想回乡,他给女儿起名“回香”。

父亲终于走向回乡的路程,也没有什么家什,也没有留恋自己的母亲。他要自立,他要寻根。一条扁担一头挑着破烂什物,一头是女儿,妈妈背着点粮食跟在后边,他们回到了家乡——朱村。

古老的家乡接纳了他,在季家还有些打工的节余钱,赎回了曾经卖掉的老屋,置买了清峪河东边一个偌大的山坡,叫安家坡,虽是坡地,但很多平台,路是坡路,庄稼全靠人担肩扛。

父亲雄心勃勃,开始了他人生的伟大创业。他用二担麦子置办了今天的朱家大院。这是一块十多亩的平地,开挖了一个十五米四方大坑,又挖了四孔窑洞。在院畔上栽了槐树、椿树、杏树、桃树和柿子树木。

新家建成了,诞生了第二个孩子,就是大哥,起名为“回屋”,回到了新家。随后又是二姐,三姐,四姐,五姐的来临,二姐很小就送了人家。子女一多,这个家充满了勃勃生机。

人多了需要吃饭穿衣。父亲请来了村上年轻做木活最精细的赵木匠,打造一个织布机,用最好的木料,历时数月,才制作出来。从此,妈妈就成了这个织布机的主人!

织布机,从此在朱家大院奏起了乐曲,日日夜夜,风风雨雨,永不停息的演奏着,为儿女们歌唱,为新生活歌唱,为未来而歌唱。

槐树,还有那些果树也在拼命生长着,不几年也都郁郁葱葱,朱家大院被披上绿色。

一九六二年阴历二月初二,父亲的又一个儿子诞生了,起名叫小平。之后又有了第三个儿子有平。这时大哥已念完初小,本应上中学,队上急需一个会计和记工员,队长盯上了哥哥。

父亲在临解放前当过几天甲长,因没有给驻扎在小丘炮楼的白军送足粮食,他们追到朱村,将父亲吊在一棵大树上要烧死,多亏邻居一叫叔的人及时解救,最后多送了一担麦子才算有了条活命。此后父亲认为不能当官,当个平民百姓最好,书也不要读的太多,够用就行了,因此父亲就同意大哥回来,大哥再也没念书,当了队上的小会计。

大哥年轻很有朝气,他对无线电非常爱好,打算盘更是他的拿手绝活,队上事非常认真负责细心,人也勤快,队上人很是称赞,为此父亲也十分高兴。

全家人对父亲都十分敬畏,也不知是他不拘言笑,还是对我们过分严厉,我真有点怕他。父亲高个儿,做事干练果断,性格豪爽,气宇轩昂,好结交朋友,周围有一帮子人很喜欢跟他在一起。他们常常结伴,走北口贩棉花和食盐。当时陕甘宁三省盛产棉花,还有北边的食盐。父亲他们走小路,穿丛林,跋山涉水,从红区买来棉花,食盐,都是骡马驮,人背肩挑;他们下南口,赶着硬轱辘马车。三原、经阳、鲁桥、霸桥是他们必去的地方,卖了棉花食盐,拉回了粮食。被艰难生活磨练着的父亲,有着丰富的阅历,他被这帮难兄难弟都尊称他为大哥!

父亲一生最得意骄傲,最爱津津乐道的是大儿媳,我的嫂子。身体好,能劳动,轻重活拿得起放得下,这就是父亲选择儿媳的标准。大嫂姓杜,朱坊人氏。个子高高的,白皙瓜子脸上有一双明亮大眼晴,身材匀称,丰满;说话温和贤慧,笑容满面,从不知道什么是忧愁,无论脏活,苦活都不在她的`话下。

不久,哥嫂有了一双儿女,女儿叫英儿,儿子叫红儿。一个长得漂亮,一个长得结实,朱家上下都爱的不得了,父亲甜在心里,笑在脸上。

人口多了,日常支出成了父亲首要解决的问题,他和母亲养了牛、羊、猪。几分自留地边边角角都种上了植物,在院子里开了片地,种上了白菜、萝卜、豆角、西红柿、西葫芦等蔬菜;父亲浇水、施肥、悉心照料,菜也长得出奇的好,自己吃不完,卖了换些零用钱,补贴家用,父亲常笑哈哈的合不上嘴。

说起父亲和我改嫁的奶奶到季家,难道季家对父亲不好吗?错,对奶奶来说虽是改嫁了,但落实好儿女生活是实质问题,过去的人也有一套处理办法,托人说话,做活顶工,孩子们没有寄人篱下的感觉,劳动吃饭,自养成人,既能得到母爱,又能活的尊严!

父亲在季家有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叫季汉子,从小就是父亲的跟屁虫,虽然是异父兄弟,他们结下了深厚友谊。至今谈过,还抱怨没有把他接回到朱家,他一个人没伴。

叔父不但是家里的常客,固贤,移村,北塬这些叔叔也是。特别是岩窑的老伯和在黑龙江当兵的叔叔都是父亲的结拜弟兄!后来岩窑村大伯的儿子们也成了父亲的忘年交,成了我们年年都能见到的尊贵客人。黑龙江叔叔探亲回来,必来我家,一住就是好多天。小时记忆最深的就是盼着叔叔们来,能吃到甜咝咝的糖和晶莹剔透的葡萄,听他们谈古论今。村里好多和父亲同龄的人,我们叫叔,也是家里常客。我盖房打顶,很少回家帮忙,老父亲只走了几家叔叔提说了一下,来了好多人,叔叔的儿女们都来了!多大的号召力啊!这就是威望,威望是靠胆识和信誉,智慧和才干美德建立起来的。

父亲是最有孝心的人,他虽回到了故乡生活,也十分挂念自己的母亲。

二叔经常来,父亲经常去这自不必说。我们弟兄,姐姐嫂子也不知去多少趟看望奶奶,路途遥远,全靠步行。雨天,雪天道路泥泞,我们也爱去!那里有奶奶,有谈笑风生的二叔,又有一个可爱的异姓兄弟和另外四个姐妹们,好热闹嗨!

父亲常常把奶奶接回朱村住,从季村背下坡,过河,上坡后,再用架子车拉着奶奶回朱家,看看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和她的儿子和孙子们团聚。

那时也没有什么好吃的,除了挂面,自做的麻花,鸡蛋外,父亲托人从耀县捎回名吃“雪花糖”给奶奶,至今这个名礼品成了我们去淳化二叔那儿必拿的礼品,大哥非常看重。

那个凭票供应的年代,白糖和肉成了日常生活的紧俏货。夏天,天气炎热,鲜肉不好送,父亲就盯上了供销社食堂的腊汁肉,这个食堂也算国营的,在镇街西南边,很大,圆洞外是吃饭的桌子,里边是厨灶,村上一个姓袁的人在这当厨头,父亲找他,把腊肉用纸包好。父亲给奶奶送去。

一个暑假,父亲见我是家里的闲人,就将给奶奶买腊肉这差事交给我。回来,父说:“没多给你几毛钱,在食堂买一碗烩菜吃!”吹大话,他自己都舍不得吃。几次,父亲拿着包好的腊肉,对正在吃喝的公职人员,眼巴巴的多瞅几眼,你看他那可怜样……我都难为情。

季家大院要修建了,二叔见朱家大院修建的这么好,看看自己破破烂烂的老屋。“也该整修整修了”父亲对二叔说。父亲带着哥哥嫂子亲自出动了,父亲规划,哥哥是泥水匠,叫了帮忙的,嫂子做饭就是一个月……瞧,这俩异兄弟!

听说本村的朱智家也揭不开祸了,他让大哥连夜晚送去了半袋粮食,看起来是半袋粮食,那口粮可是我们全家人的几个月口粮啊!

饭桌上,我们碗里的菜多了,面条少了,蒸馍全是杂面做的。我到现在不爱吃菜,被父亲种的菜吃伤了。

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

朱家老二,老三长大了。一个比一个调皮玩劣。老二在玉米地里给光身子上涂满泥,爬到地里偷西瓜,老三也不甘示弱,骑着自行车,摘一个大西瓜骑车就跑,看瓜的河南老头那追得上!

大嫂心底善良勤劳。十七岁就进朱家做媳妇,和父母小姑小叔子们相处很好。早起打扫院落,给父母烧水泡茶,和父母做全家饭儿,和姐妹们一起上工,村里人都说是个好媳妇儿。

姐姐们出嫁后,嫂子有个缝纫机,家人和我的衣服全都她做。在学校里,队长娃穿着用尿素袋子做的裤子,虽然用黑颜料着了色,但前裆有“日本”俩字,屁股上“尿素”两字很明显。回家说起,嫂子夜晚赶活儿,用姐姐穿过的黑绒衫子改小给我穿,很合身,即防雨又好看,这衫子儿很给力,我可“秀”了一把。

上高中,哥俩都是背馍队长,她不做谁做,当然还有妈妈呢!

大哥是父亲的得力助手,后来父亲将当家这官儿交给了他,他就是朱家大院的撑门人了。

大哥性格急燥,和父亲一个样,眼里容不得半点沙粒,我俩一点小错他就大声呵斥,十分严厉。人说长兄如父,长嫂如母,这活生生的就是第二个父母!我俩仍然敬重他,从他身上学了许多生产经验,生活常识,和做人道理。到现在,土地的事儿,父母事儿,孩子的事儿,亲朋的事儿,他大权独揽,我俩也没了牵挂,安心做事儿,这样关怀支持常常使我十分感动。

“卖……卖……卖!”(可能没人买吧,你看他那模样,还掉泪呢!)。

“卖……卖……豆……”(卖啥子嘛)。

“卖……卖豆”怎么也喊不出来。

“你咋不喊哩”随着一声呵斥,回头一看,父亲在后边跟着,脸色铁青,眼睛十分严厉。

“卖卖……卖豆腐……哇”他含着泪水终于喊出了声……。

这一声惊天动地,是对人生的呼唤,是对人生的呐喊!壮呵!

这就是父亲,赶着,催着你走向人生!

母亲娘家是淳化县贵村刘氏家族。

我的母亲极为普通,极为平凡。平凡的让我对她的音容笑貌和她一生所做的一切似乎记不起来,也许正因为这样的平凡和普通,使我搁放不下,一次又一次寻找一个母亲平凡中的闪光,平凡中的伟大!

对于母亲年轻的样子,我只有模糊的记忆,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正是“判黄判割”鸟儿提醒农民收割的时候,一大块麦田里,母亲弯腰在收割着麦子,我则到麦垄里找那高高的刺棘花,母亲不时的抬头看着我的举动,我掐了粉红色的花拿来戴在母亲头上,感到母亲漂亮极了,母亲高兴的笑了,笑的十分自豪!

再还是一个夏收季,这是最难忘的小时候的事情,全家人在场里碾打麦子,好象听姐姐说了饺子怎么回事,我哭着喊着跟妈妈要吃饺子,妈妈犯了难,用什么做馅啊?妈妈把哭着的我,抱回家。把那个空着油的罐罐晒在太阳下,在酸菜缸里捞出来少许酸菜用刀切碎了,在那晒油罐罐底沥了些油,烧熟后泼在切好的酸菜沫上做馅,擀了面皮,不一会饺子就做好了,这是我人生中吃的最香的一次饺子。

上中学了,常常背馍要到几十里外的中学上学,妈妈见我眼睛有些红,上学时将姐姐她拿的两包白糖塞进装馍的口袋里,说是降温泄火,又塞了几个煮熟的鸡蛋,当时家里只有两个鸡下鸡蛋呀。

母亲中等个儿,淳厚朴实,勤劳善良。母亲起早贪黑,除了纺线织布外,家务活全干了。那时是男主外,女主内,一个人十几口人的大家庭,穿衣吃饭全靠她。

母亲的威望很高,左邻右舍大小事爱找她,小娃有个小病,谁的眼睛红了都爱找她,她有个银簪子,还有个拨火罐,虽是土办法儿,可有一定的效果。

父母已离开了人世,我们活着的人应该记得他们的功德!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父母给予我们的生命,努力奋斗,开创末来,以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来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

家训是什么?就是织布机和大槐树,象织布机那样踏实,象大槐树那样耸立。

家训是什么,是父辈们顽强不屈的信念,与自然与社会抗争的决心和毅力;和勤劳俭朴,与人为善的美德。

家训是什么,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

槐树啊!你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洗礼;十分高大、挺跋、壮阔,您象沉默无语的大山,岿然而立;树冠严严实实,密密匝匝,在你的荫凉下,朱家儿女们个个健壮的成长。

槐树啊!你象一把大伞,护育着朱家儿女;看到你,使人十分振奋,灵魂得到净化,生命得到延续。

大槐树,你虽移栽到大城市,你仍然奉献着,给城市带来了绿色风景。

织布机,你将生命的最后也燃烧起火焰,给了我们温暖。

织布机,你普普通通,你永运牢牢记在我们心中!

大槐树经典散文范本篇二

大观园里,宝玉是唯一那个解风情之人。

茫茫人海,可悲多人责备,多人冷落,却又可喜,喜得有那么一人知己,护己。

手把花锄空洒泪,对着明溪,拾着落花,葬着落花,吟着“花开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问苍天是劫还是缘,却唯有流水潺潺。

是否是你的执拗,任性,尖锐害了你,才落得“花落人亡两不知”的下场?殊不知,这偏偏是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对这些浓妆艳抹的人心机深重的嘲讽!你不愿与她们一样,失去自己高洁的傲骨,旷世不羁!

园里人都说你不及薛宝钗端庄,贤惠,可是这宝钗不也还只是个世俗之人?当日王熙凤问她是否愿意嫁给宝玉,不也还是点头了?明知宝黛情深,却因为一己之私,害的黛玉“焚稿断痴情”,害的宝玉“出家了世俗”,不也是她一手造成的,装什么清高脱俗!

大观园里真的是人心叵测,晴雯就因长得标致些,就被送出园去,最后落得“抱屈夭风流”的下场。

而那史湘云,因一次来金陵王府,与黛玉起了争执,后来一直对黛玉心存芥蒂,一直认为黛玉不及宝钗。这样的人,若是现在,断不可以交朋友。妄自下结论,不知宝钗是圆滑处世,而黛玉却是将锋芒毕露,才能使别人不来伤害她,也伤害不了她。

毕竟,宝钗有母与兄,而黛玉,只孤身一人。

那日晴雯坟头,宝黛两人写的一首诗来祭奠晴雯,却最终也成了他们两个的预言——。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

黄土陇中,卿何薄命!

是啊,“卿何薄命”,多么无奈,荒凉的句子,令人扼腕叹息,也令人心疼。

红楼梦魇。

一场沉浮。

一场梦。

大槐树经典散文范本篇三

每当淡淡的阳光洒落在屋顶,迸发出柔和的光芒,郁悒会牵着我的手走过大街小巷,一起接受阳光的洗礼,郁悒也会用嘶哑的喉咙哼唱着属于我们的《浅唱》。

"无所谓,该放就放,别让自己那么累,无所谓,自由自在,让梦纯粹,静候轮回。”

沉浸在幸福中的'我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是快乐抑或是悲伤与寂寞。

也许,是因为习惯了郁悒身上特有的青草香味,习惯了用心聆听郁悒的每句话,感受她的忧愁。

所以,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切感到迷茫和害怕……。

大槐树经典散文范本篇四

湘西的四月,正是莺飞草长的时节。清明节这一天,不知什么时候,迷蒙的苍穹里,已经飘起了如烟如雾的丝雨,那漫空飞舞的晶莹,似在轻呼着初夏的暖意。于是远天滚过一阵轻雷,象是一串串跳跃的音符;林间的布谷鸟也开始了歌唱,把绿色的嘱托挂上树梢;旷野的草叶上,渐渐地生出了一滴滴晶莹的水珠,悄悄地润湿了初夏的歌喉。

清明的雨裹着初夏,踩着芬芳的山风,温柔地向我们走来。那淅淅沥沥的丝雨,象是九天玄女拖地的长裙,眷恋着碧绿的大地,又象是巧夺天工的画笔,勾勒出旷野神奇的意境。雨中的旷野,仿佛是一幅刚刚完成的水粉画,散发出浓郁的诗情画意。农舍里那些毛绒绒的小鸭子,似乎也经不住这清明雨的诱惑,一小跑而来,蹦入那泛着涟漪的水田里,开始寻觅起初夏的故事。

出来踏青的人们,不知该有多少。赤脚走在旷野的小路上,色彩斑斓的雨伞一支支地撑起,象是夏日的荷叶撑起一颗颗圆润的露珠那般的安逸。空蒙的远方景色依稀,被盈耳的雨声呼唤成了朦胧的画屏。人在画中行走,雨在伞边滑动,一颗颗雨珠滴落在草地上,而后又化作袅娜的雨雾,悠闲地飘向远方。

清明,确是一个缀满梦想和希望的日子啊!这潇潇的雨,这甜甜的风,漫山遍野地下着吹着,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多少蓬勃的生机啊!人说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清明的雨,就已经报告了夏天的消息。我们盼望着夏天盼望着成长,是相信只要有阳光雨露的滋润,稚嫩就会走向成熟,弱小就会走向强大,缺陷就会走向完美。倘若先祖和亲人九泉有知,这漫山遍野的绿啊,就应该是他们欣慰的微笑。

待到来年清明日,这鲜花,这树林,这旷野,这世界,该不会重又沐浴今天的雨吧?

期待着,我深深地期待着。

大槐树经典散文范本篇五

想吧。

春天回来了,回来了,它带着胜利的神情,穿过广阔的天空,迈着矫健的步走来了。

看吧。

春天的到来使家乡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好像一块石头敲在玻璃上一样,把家乡的一切都敲醒了。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在大地上时,一切都活了。寂寞了一冬的草坪似乎早已泛起了点点的绿意。还没来得及欣赏,已是大片的绿铺在眼前。一汪汪地,咕噜咕噜地冒出来。那青得直逼你的眼。俯下身子,低低地寻,那苦苦的草茎上早已泛起一丝嫩芽。一阵风拂过,星星点点的嫩芽,眨着眼睛。他们正在努力地诉说着生命的辉煌。

河畔的柳是最先报春的。乡间的小河是最先报春的。乡间的小河水位还是那么低。冬水似乎还没有退去,岸边的垂柳似乎已等不及了。它挣脱束缚的绳索。尽情的喧嚣着青春的辉煌。柳芽儿探出绿绿的小脑袋,两瓣、三瓣的围做在意起,谁也不离谁,河水在太阳公公的照耀下,闪出粼粼的波光。风一吹,镜子碎了。金灿灿地撒了一地。柳条儿在河面上摇摆。纤细的腰儿来去,舒展着青春地笑脸,荡漾着彩虹似的梦。

花儿怒放,向大自然张开笑脸,各种各样的花儿争气斗艳、互不相让。有名字的,没名字的。开满了花赶趟。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五瓣的,六瓣的。使人眼花撩乱。

闷雷滚过天边。伴着轰隆隆的雷声。春雨来了。细细的、密密的、闪着光,带着声。一股一股地分得很清楚。整整齐齐地飘落在江湖、大地。它带来了生命的一级。

每一个季节都是一首生命的乐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限地伦回。无论是轻柔慢妙的春之声;热烈奔放的夏之歌;浓郁深沉的秋之韵;还是孕育新生的冬之乐。自然的乐章不会结束,人生的乐章必将更加精彩。

大槐树经典散文范本篇六

喜也是你,悲也是你,黄铜竹苇造就的唢呐,上通着天,下连着地。你是黄土高原上最明丽的阳光也是最悲凉的北风;你是淳朴憨厚的庄稼人肚里吃素成精的蛔虫;你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们的勾魂酒。

不需要娴熟的技巧,粗糙的手一把。喜了,你能把四邻八乡的灰黄调成最鲜艳的红。连平日贼头贼脑的麻雀,都对散落的麦谷不屑一顾,乐呵呵地在鞭炮声里钻出钻进,好撷些许欢喜的氛围,回巢细细品味。悲了,你能把所有的不幸变成哀叹。撕心裂肺的哭声还未传来,你便先来了,似有诉不完的酸楚,每一个低沉的音符,让所有听到的人的心同时碎了,碎成八瓣的泪水。

喜也是你,悲也是你,黄铜竹苇造就的唢呐,你是黄土高原人的灵魂,从洪荒到文明,演绎了几千年从未衰败的粗犷和生动。水来了,他们在泥土里发芽;火来了,他们在灰烬里涅槃。一把不起眼的.唢呐,见证着高原人的一切。

唢呐是雄性的,它那尖利的、百折不回的声音是雄性的,如黄河纤夫刚硬的脊背扛起的黄河涛声,永远都震撼着这块广阔的黄土地!高原、空旷无边的高原,划一声鹰的尖利,宁静便在耀眼的、灿灿烂烂的阳光下泛出一丝鲜活的涟漪。吹唢呐吹得劲足气壮,痛快淋漓;让人听得回肠荡气、心肺跌宕。唢呐扬起的每一个音符中都放射着高原人那坦荡无私、宽广浑厚的性格。

高原人性格,如春风拂面,如夏荷映日,如秋月临窗,如冬雪铺地。陕北的唢呐,不论一年四季的任何一个日子从土窑洞里迸出来,都给人无限的喜,无限的忧,令人欢乐与伤心交织在一起,幸福和痛苦合为一体。只要一户农家院里有一班唢呐的吹打,不用问,不是有人在嚎哭,就是有人在朗笑。

大槐树经典散文范本篇七

姥姥家门前确实有一棵大槐树,据传有好几百年了,树径粗得七、八个人伸出胳膊都抱不住,树枝生了又枯,枯了又发,生生不息。前几年,曾有商人想花几万元买走大槐树,终竟因槐树产权属姥姥大家族的谁也说不清,或因国家保护,或因槐树成精神象征谁也不敢动,总之再也没有人惦记它。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你也去,我也去……”

姥姥门前的大槐树,见证了姥姥家的兴衰,记忆了我的童年。

姥姥、姥爷一生有三男三女共六个子女,大舅舅常讲,姥姥好有福气,有“三女拜寿”。记忆中的姥姥家,是一个大家族,家门几代都在院子四周靠山的地方全箍有新石窑,院内种有不少果树,有苹果、梨、枣、桃、杏等,兴许是由于树木太多的缘故,留给人出入的通道就很小了,加之院子里又至少有十几家人居住,大杂院子一到做饭时节可是炊烟袅袅,人声鼎沸,风箱声、锅碗瓢盆声像一个热闹的街市。

据姥姥讲,家族人对门前的大槐树的尊敬和爱护那是没得说的,过去穷,谁没得柴火烧,都可以砍树枝用;没得饭吃都可以采摘槐花制作麦饭充饥。谁家有事都会在槐树下絮叨许愿,槐树知道姥姥一家人的喜怒哀乐,知道姥姥的春夏秋冬。春天,槐树萌发出新芽尖,姥姥对生活顿时产生新的希望;盛夏,白天享受着槐叶的荫凉,夜晚闻着槐花喷香的味道;秋天,成熟的槐籽换得姥姥持家的油盐钱;冬天,纷飞的雪花拍打着槐树枝,姥姥寄希望一个丰收年。

姥姥的外孙很多,但偏爱家贫的我。与许多朋友一样,童年,我最爱到姥姥家去,经常母亲走了,我还赖在姥姥家不走。记忆最深的是每当我见到姥姥,首先是见到糖盒,水果糖是必须的,在今天看来很平常,但在过去可是稀物。姥姥一手拿出零钱,一手拖着我走向生产队的菜园,采摘新鲜的黄瓜、西红柿给我解嘴馋,如今我经常想起这个温馨的画面。由于我家住在黄土山围起来的一个山坳里,粮食不是够吃,姥姥就经常给我煮玉米、红薯吃,有时侯,觉得吃伤了杂粮,今天看来,姥姥给予我的都是绿色食品。

童年,到年节时,大槐树下一片热闹,唱大戏、荡秋天、玩风车,下棋、打土仗,就是一个娱乐场。生产队的开工铃就拴在槐树上,社员开工、开会都在槐树下。有时我突然想起电影《地道战》中,高老忠在大槐树下敲钟报警场面,姥姥门前的大槐树已再不是姥姥家的树,大槐树是村上整个人家的象征和念想。

三舅一家在铜川城里上班,时不时会回家看外婆,带回我表兄表弟的衣物,我经常羡慕不已,常常在一大堆鞋帽中找出自己心爱的.礼物。今天我看见我儿子散落在城里阳台上的鞋袜,忽然又看到自己的影子。

岁月更迭,人事成千古。多少年后,姥姥、姥爷、两个舅舅、两个大姨都已去世,姥姥家大院人家也已搬迁,只有小妗子和表弟还在老院,唯独大槐树还在。小洋楼代替石窑洞,新的时代,新的希望。姥姥门前的大槐树也迎来新的希望,焕发了新的生机。

姥姥门前的大槐树,我记忆中的童年,槐树在,姥姥还在。

大槐树经典散文范本篇八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则寓言:一头猪到马厩里去看望他的好朋友老马,并且准备留在那里过夜。天黑了,该睡觉了,猪钻进了一个草堆,躺得舒舒服服的。但是,过了很久,马还站在那儿不动。猪问马为什么还不睡。马回答说,他这样站着就算已经开始睡觉了。猪觉得很奇怪,就说:站着怎么能睡呢,这样是一点也不安逸的。马回答说:安逸,这是你的习惯。作为马,我们习惯的就是奔驰。所以,就是在睡觉的时候,我们也随时准备奔驰。我想,这不就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都有不同的习惯吗?马选择了奔驰的习惯,而猪却选择了安逸的习惯。是习惯决定了一个人面对生活的态度,态度又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而不同的行为就是生命存在的不同方式。

我们何不是如此。随着年岁渐长,我们习惯于过安逸的生活。年少时,曾无数次的`梦想有浪迹天涯的壮烈义举,背上大大的行囊,潇洒地对这个城市说声再见,跳上属于自己的征程。可是,你父母的苦口婆心,亲属近邻的冷嘲热讽,朋友同学的不屑一顾,终让我们只能在梦中做个异乡旅人,梦醒后,我们依旧只是一介凡人。然而几年后,昔日的老友,带着满身的创伤和辉煌的传奇故事回来的时候,我们又开始后悔当年的犹豫。但是,生活既已成习惯,又怎么能够轻易改变,我们只能聆听他的传奇故事,一遍又一遍地想着:其实当年我也可以这样习惯啊,习惯,多么可怕的习惯。好的习惯是那么难以保持,而坏的习惯又是那么难以突破!难以保持优良的习惯,就难以有所建树。难以突破不好的习惯,就难以超越自我。成为我们致命伤的习惯,终究会成为我们一生的遗憾。在习惯还未养成之前想我们敢想的,做我们敢做的。

习惯,是一个深奥的话题,它将伴随每一个人的一生,你准备如何对待它呢?

大槐树经典散文范本篇九

其实,尘世里的遇见,早已写好了结局。遇见之始,便已注定了分离。然,初相遇时的美好,若光透过玻璃,生出五彩斑斓的幻觉,让人想要抓住瞬间的.永恒。

就若你和我,一直掺扶着前行,走了一季又一季。我们以为,会一直走下去,直到永远。不离不弃。

还记得,二年前的冬天。某个夜晚,窗外,更寒夜冷。身心疲惫我的想要结束这段情感。我试探着问:

“若我离开,你将如何?”

“等你归来!”

短短四个字,有种永恒的沧桑,有种致命的穿透力。从此,我们不再轻言分离。

大槐树经典散文范本篇十

什么是梦想?每个人都有梦想,而且每个人的梦想都各不相同。梦想,好像是天上的星星,只要你愿意抬头就可以看到,可有些人的梦想确是遥不可及的。

作为初中生的我们,我想大多数人的梦想都是可以考上一个好高中,然后再上大学,就可以找到好工作,想去哪就去哪,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正处于青春期时的梦想吧!还在天真朦胧期的我们,不知道曾经换过多少梦想。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对着天空上一颗一颗闪烁的星星许下我们最单纯的梦想吗?不得不说小时候我还没有接触过梦想这个词的时候,妈妈就问过我,你的梦想是什么?我就对妈妈说,我没有梦想。后来妈妈的心情肯定糟糕透了。可那时候真的没想过自己到底有什么梦想。只想着什么时候可以喝到商店那玻璃板后面那些摆的十分精致的饮品或是在橱窗永远都会散发着诱人气味的蛋糕或者仅仅就是那一件件漂亮的公主裙。每个女孩都有自己的公主梦,想象着有一天自己可以穿上动画片里公主们穿上那些拖拉到地上的那么长那么华丽的裙子,也能拥有自己的一座美丽的城堡,养一只超级可爱的宠物,每天和很多朋友在一起玩,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过去终究是过去。长大了的我们已不再想那些不可能的事了,每天沉重的书包,堆成小山的练习册残忍的.抹杀了我们的所有梦想,考上高中是我们唯一的梦想。

残酷的现实落在我们的笔尖,落在我们的校服上,络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梦想是美好的,只有我们共同努力,努力奋斗才可能获得成功。

当我们不再贪玩,当我们为那些练习册皱起眉头,当我们为那些超难的题目感到厌烦。当我们不得不去接受的时候,就应该对自己说,我们已经长大了,努力学习为了自己的未来我们应该去奋斗,这是我的责任。

梦想,都不是遥不可及的,只有努力过后才知道,让我们伸出双手为了我们的共同梦想努力。

大槐树经典散文范本篇十一

过去,我家黑洞洞的窑屋里头,常年四季放着一辆纺车和一台织布机。祖父说,我们家在他的曾祖父手里是村里有名的殷实富户,家里曾开过染坊。到了他祖父这一代,人衰才散,家道败落。纺车和织布机是老祖宗留下的古董,破“四旧”时,他把它们藏匿在深深的拐窑里,才有幸逃过一劫。

有道是,人生在世,吃穿二事。自古到今,不管达官贵胄还是穷人难民,任何人任何时期都离不开吃和穿。那时候,我们农村的商品特别紧缺,盐、碱、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中的绝大部分用品都是凭票凭证供应的。买米要用粮票,买布用布票。所以,人们常常吃不饱,穿不上,孩子们一般长到七八岁了,要么破衣烂衫,补丁摞补丁,要么整天光着脚板,精屁股浪荡子。无奈何间,大多数人就只能自力更生,穿土织布衣服。这时候,自然经济时代老祖宗留下的纺线车、织布机,便自然而然地派上了大用场。

我祖母属于陕西西府的扶风县人,在那战乱灾荒频仍的年景月里,被继父和母亲挑在担子里逃到了永寿县永太镇的何家坪村,最后嫁给了长工出身的祖父,来到了车村的北村。祖母天生聋哑,腿脚残疾,是个实实在在的残疾人,不能参加村里的生产劳动。但老天爷却慷慨地赋予了她常人没有的聪明和智慧。她心灵手巧,看啥会啥,在她母亲的熏陶下,扎花,绣鞋,剪窗花,纺线,织布,烙烙面,剺细面,蒸花馍,绑扫天婆求雨,捏面虎送怪病,用簪子或大麦芒拨淤眼,用细线为出嫁的姑娘挦脸……样样精通。村里的大妈、婶子、大姑娘、小媳妇,经常围着她团团转学艺呢。因而,她是全村男女老少最崇拜、最敬重的人。

我的村子叫北村,座落在深深的沟渠边,是个小小的自然村,也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小队,全村仅有20多户人家。因为我家有纺车和织布机,祖母又是村里唯一全面掌握织布工艺的行家里手,家里就跟着热闹了。麦黄五月,每年麦子打碾结束,村里便不断有人从商店称了棉花,或者从头脑精明、走村串巷的乾县人手里换了棉花,拎到家里来,央我祖母给她们家纺线织布。祖母不会言语,一边打手势,一边点点头,就表示答应了。随后的日子里,祖母便早起晚睡,马不停蹄地忙活开了。搓棉条是最简单的活儿,只要有点耐心,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学会。拽下一疙瘩白雪雪的棉花,用手一点一点撕开撕均匀,摊开铺在案板上,成长方形状,拿根一尺左右又光又滑的小棍子,擀面似地轻轻擀一下,抽出棍子,棉条就成了。祖母不厌其烦,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一搓就是大半天。有时,竟然忘了做饭,没少被我和哥哥抱怨。搓了一天又一天,棉条就堆满了簸箕或筛子。接下来就是纺线,这是高难度的技术活儿。我帮祖母从屋子里的杂货棚上,取下那辆老旧的纺车。她总是先掸去厚厚的尘土,把纺车的叶轮抹洗得干干净净;然后,熟练地安上锭子,用蜂蜡将弦索打得又光又滑,试着拧紧了,就开始纺线了。只见她右手轻轻摇着纺车,左手捏住棉条,线抽得又细又匀。眨眼间,一根棉条就抽完了,右手稍微倒转一下,左手中的线就会快速缠绕在绽子上。在喔儿喔儿的乐章里,一根棉条接着一根棉条,不停地纺,不停地抽,不停地缠。线穗子就不经意地膨大起来,变成一个胖乎乎的白萝卜。看得眼热了,我也偷偷尝试过几回,到底没有学会。祖母是村里有名的纺线高手,一天能纺五两线。线纺够了,便囫囵囵绕在“工”字样的'拐子上,取下来,就成了线桄子。

接下来的活儿,就更多更精细了。像浆线、经线、刷线、卷线、上线等一道道工序,非常繁琐,非常复杂,非常细致,其他人根本帮不上忙,都要靠祖母一个人来完成。最难作弄的还是织布前最后一道工序上线了。只见祖母始终平心静气,不声不响,忽左忽右,时前时后,猫着腰摆弄来,摆弄去。费了好大的劲,经过条分缕析,才终于将大约500条经线理顺了,一根又一根拴到了织布机的布裙上。每每此时,她便长长地出一口气,脸上露出不能自抑的笑容,向我们点点头,意思是收拾停当了。坊间有句描述织布的顺口溜这样说:“右脚踩板右手撂,左手接梭右手扳;咣当一声响,立马换手脚。左脚踩板左手撂,右手接梭左手扳;脚手都用上,白布长卷卷。”这技术要诀看起来很容易,但操作起来其实是很难的。曾记得祖母织布的那段时间里,经常有一拨一拨的女人过来围观,但印象中好像没有一个真正学会的。有一回,我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趁着祖母不注意,悄悄爬上了织布机,不知天高地厚地,斗胆试了试身手,随着乒乓一声响,我手忙脚乱,梭子不听使唤,怎么也钻不过那个洞,留下了笑柄。但我的祖母就不一样了。我总觉得,织布对她来说,实在是件驾轻就熟的事情。观赏她织布是一种很美妙很惬意的艺术享受呢。我家的窑洞很大很深也很宽,织布机是摆在窑洞脚底中央的。你看,她精神抖擞地坐在织布机上,神情悠然自若,手脚配合并用,一招一式,动作是那么灵活,手法是那么纯熟。特别是那个枣木做的黑红色的两头尖尖的梭子,在她的两只手里,多像一条光溜溜活泼泼的鱼!随着织布机“乒乓、乒乓”的响声,哧溜一下就钻过去了,哧溜一下又钻过来了。自始自终,她的动作协调自如,流畅连贯,这边抛得快,那边接得准,简直跟自动化了一样。即使她闭上眼睛,也依然如是。我和小伙伴们前前后后,转过来,转过去,瞪着眼睛看,常常看得如痴如醉,眼花缭乱。祖母的织布速度是很惊人的,一天可以织到一丈布。左邻右舍们,谁不服气都不行。

人们常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从祖母飞梭织布的情景中,我是完全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的。从夏天都秋天,从秋天到冬天,我的祖母整日默默无语,含辛茹苦,劳作不辍,终于为北村的众乡亲们织出了一匹又一匹白花花的棉布,也为我们家换回了一尺两尺的棉布。在乡下,直接用白布做衣服,跟披麻戴孝一样,是人们忌讳的事情。于是,有的人家就从沟坡上采来木犀草和乌柏叶,咕嘟咕嘟熬出黑水,把布泡进去,再用青泥捂住,过上大半天,清水洗净,布就变成了综黑色。有的人家采来中槐的荚果,连同白布一起放在清水锅里煮,两三个小时后,白布就变成了黄布。有的人家将白布浸泡在麦草灰水里,不停地反复揉搓,后又捞出放在锤布石上用棒槌反复槌打,慢慢地,白布便成了银灰色。

就这样,小小的北村里,大人娃娃都穿上了祖母的土织布做成的衣服。记得1976年的春天,元宵节刚过,我穿着全新的黑棉袄、黑棉裤、黑棉窝窝鞋第一次走进车村小学,许多小伙伴都投来很羡慕的目光。然而,更让我感到自豪和风光的是,有几个同村的小伙伴说,他们的衣服也是我祖母的土织布做成的,我高兴得差点一蹦三尺高。

弹指一挥,三十年过去了。可那老旧的纺车、织布机,还有我勤劳善良的祖母却时时浮上我的心头。

大槐树经典散文范本篇十二

宝贝给了我无尽的快乐和惊喜。记得有句话,大致意思是:只要给孩子指对了方向和路,那孩子们的结果和成绩一定会让你惊喜。感觉孩子身上的潜力是无穷的,他的身上有着无数的惊喜等着去发现。

每到晚上的时候,他会缠着讲故事。有时候,我的饭还没吃完,他就会拿着书,拉着我的手喊到:“妈妈,讲讲,讲讲,讲讲小河马,讲讲长鼻子,讲讲消防车”。晚上爬床睡觉的时候,不小心蹭到了他的肚子,因为衣服比较薄,可能会有一点疼。

他居然捂着肚子说到:“我的肚子疼,我的肚子疼,肚子疼的感觉实在是太难受了。”我马上笑喷,因为这句话是故事书里的原话。故事书的情节是一个小朋友,吃了一大块甜食蛋糕,结果肚子疼了很久,所以这个小朋友有了教训,再不吃那么多的甜食,感叹:肚子疼的感觉实在太难受了。

有时,我会把给读故事当成一种敷衍,看来我犯了一个大大的错误。孩子喜欢听故事,通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讲故事还是孩子发展的语言的好方法。

阻止他看电视时候,他会说:“妈妈,我只看一分钟。”因为吃的鸡块已经够多了,不想让他再吃时,他会说:“我只吃一块。”到玩具摊前,我轻轻给他咬耳朵:“宝贝,我们今天不买玩具,今天是来逛公园的。”他会指着玩具说到:“这个玩具我有,在家呢,妈妈给我买了。”假期出去逛街时候,他会说:“妈妈,不能乱花钱。”

其实,我必须也得谢谢孩子,他让我也成长了很多。只是我还有很多做得不够的地方,期待我的改正。加油!

大槐树经典散文范本篇十三

在山西洪洞有一棵名扬中外的大槐树,不是因为这棵大槐树的生长历史久远,而是因为中华姓氏的源头绝大多数在这里,中华姓氏的祖先在这里。记得父亲生前曾经告诉我们说,我们这个姓氏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走出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姓氏祖先发源于山西大槐树。金秋十月,我带着91岁的父亲回老家时,偶见老家的姓氏宗谱,翻阅家谱,便可以看到这样一段文字记载:“明成化年间,廉氏宗族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分为两支,一支由大将军廉威扬率领迁往山东曹县,因为廉威扬护驾有功被当朝皇帝加爵封地,准许世代定居在此,并将大将军定居之处命名为廉庄。”此后,从廉庄又分为几小支,所以按照家族宗谱记载,我们祖籍当属山东曹县。

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3),延至清代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六百余年。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其中以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移民次数最多(10次),规模最大,移民数量达80万以上,移民姓氏近千个,移民分布全国30个省2217多个县市。在山西洪洞大槐树祭祖园,有一张收纳了450个姓氏的“古槐后裔姓氏表”,如同洒向四野的种子,迁徙外地的移民们在异地他乡开始重新生根发芽。有资料显示,今天自称知道祖辈是来自山西洪桐大槐树的人全国就有2亿多人,包括500多个姓氏。

这次专程去大槐树探寻姓氏,也算是替我父亲以及廉氏家族去追寻那历史的根源吧。走进大槐树寻祖祭奠园,映入眼前的是一面写有“根”的照壁。绕过照壁,走过祭奠广场,拾阶而上是“祭奠堂”,这里主要是供人们祭奠先祖的场所,步入厅内一副楹联将人们带入深深地回忆之中。“古槐永系故园情,老鹳常牵游子梦。”大厅正中供奉着“大槐树移民先祖之神位”,神位两边分别摆放着“三牲”(即牛羊猪)、“时鲜”(即不同时令的鲜果),以及“帛”供品,不仅寄托了人们对先祖的无限怀念和崇敬,也体现了游子对故土的深深眷恋。穿过“祭奠堂”便到了“献殿”厅,这里是祭祀活动举办的场所,也是人们摆放供品和祭奠先祖活动的地方,厅内分为10个区,分别供奉着中华1300多个姓氏祖先者的牌位,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我找到了父亲和母亲的姓氏祖先的牌位,并依照祭奠厅的规定双手合十对着牌位虔诚的三鞠躬,以此缅怀和感恩我的父母对我们子女的养育之情。祭奠完父母的姓氏祖先牌位后,我们又来到了“中华姓氏苑”,这里介绍了中华每一个姓氏的来源、姓氏氏祖者姓名以及姓氏发展演变历史,也记录了上千个明代大槐树移民姓氏,包括姓氏郡望、堂号、堂联、家训等,是追溯家族来源和血脉关系的'有力证据。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从祭奠大厅出来,远远的就听到一位老人悲壮的声音,循声而去只见大槐树下正在上演着明朝大移民的场景,那悲壮的曲子,移民们恋恋不舍故土的眼神,以及官兵的骄横,把在场所有人的心都带回到了那个时代,许多游人情不禁地流下了心酸的眼泪。相传明朝洪武年间,官府以“皇帝”要颁布好消息为由,将十里八乡的民众骗往大槐树下集合,民众不知缘由相继来到大槐树下等待官府公布“好消息”,结果却等来的是朝廷颁布的“移民诏书”,诏书说由于本地人多土地少,加之连年大旱,民不聊生,为了百姓今后的生活和家庭幸福,要求凡百姓五口之家留二,九口之家留四,其余家人统统迁移他乡。百姓们得知上当受骗,哭天喊地不愿迁走,远离家乡,有的到大槐树上系上相思红绳,有的则折槐枝留作纪念。迁民们在大槐树下分别,一对亲生兄弟各捧着一尊祖传的佛像跪拜分手,许诺若干年后为让子孙们以佛像认亲归宗;牛姓兄弟把家里的一口铁锅打碎,兄弟几人各拿一块碎锅片,将来好让后代子孙用对锅片的方式来做认亲的证据。一位老者指着大槐树说:“我们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记住大槐树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根,我们的祖。”为了防止迁民半路逃跑,官府用绳子将迁民的双手捆绑起来穿在一根绳子上,押解上路;临走前,迁民们正跪在山西的母亲河——汾河旁,手捧着家乡的水和泪水一起下咽,久久不愿离去;有的带上家乡的一罐水,以作路途之需;有的妻儿老小在给被官兵绑着手的亲人喂饭;不愿意离家的百姓在官府眼里就是刁民,被官兵用绳索牵缚着强迫他们上路,面对官兵的看押,迁民们迈着沉重的步伐,流露出愤怒的眼神,一步三回头痛苦地离开家乡……这是怎样一场悲壮大移民啊!

看完演出,我们又先后瞻仰了大槐树,以及由大槐树衍生的二代和三代大槐树,站在移民浮雕画像前,我们凝神贯注的看着一幅幅移民浮雕人物的表情,仔细的涌读着浮雕上的文字,追溯着明朝那段移民大迁移。是啊!大槐树作为中华儿女寻根追溯之地永远的留在了海内外华人的心中,大槐树上的老鹳窝将永远地留在移民先祖的记忆里。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离开家人有多久,家永远都是你无法割舍的地方,因为那里有你无法遗忘的东西,哪里有你的亲人,哪里有你的根!

大槐树经典散文范本篇十四

十点半被“去哪儿”的购票提醒铃声吵醒,恍然间发现可以买回乡的'火车票了,也就是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就要踏上回乡的路途了,谈不上有多么欢喜,不过总还是期待着那归途上的风景,自然这是我选择火车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比较实惠。

就打算买一月十二号的票了,“”一天只能取消三次订单,选择硬卧,第一次上铺;第二次中铺,忽然一想其实没必要那么着急回家的,至少留一天时间去采购特产,便觉得推迟一天回家也可以,心里这样想着,那就明天买十三号的票吧;第三次下铺,我取消了。

乡里,哪里需要担心什么,孩子体格好着,也在努力着丰满羽翼。何况我即将与你会面,那山应该会长高零点五厘米,又长出几棵针叶松,那水库水面结着五厘米厚的冰,看得到水下缓慢游动的鱼群。或许回家的时候,有一场雪,每家每户红色瓦片上覆盖着或薄薄或厚厚的雪。傍晚来临,仍旧是白色的空间,那烟囱冒出的缕缕炊烟,像是被冻僵了,慢慢的扭曲上升,到那灰色的云处消失了。

那条路还好吗?哪几棵树还撑得过这寒冬吗?家里还暖吗?姥姥身体还好吧?嗨,原来我更想家了啊!

回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