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课文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范本(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4:10:47 页码:12
2023年课文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范本(大全9篇)
2023-11-24 04:10:47    小编:ZTFB

没有总结的经验是浪费的经验,我们应该及时总结并加以应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写总结时要围绕主题展开,突出重点,避免不必要的废话和冗长的叙述。这些总结范文是对某些专业领域的经验总结,非常有参考价值。

课文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范本篇一

学会本课应认识的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的深刻含义。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带来一首歌,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好吗?(歌曲:愚公移山)。

师:听完了这首歌,你知道歌曲中唱的是谁的故事吗?(愚公)。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王屋、太行)。

师:你说得太好了,说明你们认真倾听了,认真倾听是最好的习惯,不但可以获取知识,还表现了对别人的尊重,“有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重了别人,别人才能尊重你,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学会认真倾听。

师:“愚公移山”就是刚才咱们欣赏的这首歌的名字,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读)。

师:谁知道“愚”是什么意思?(愚蠢、蠢笨、傻)。

公又是什么意思?(对年老男子的尊称)。

师:愚公又是什么意思?(愚蠢的老头)。

师:同学们听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听过)现在我们就到语文书中,看看课文中是如何写愚公移山的,请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到100页,自由读课文,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用自己的办法学一学,然后把它多读几遍,(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读得很认真,遇到不认识的字了吗?你是怎么解决的?(查字典、工具书、问同桌、问老师)。

师:同学们都学会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了,这样真好,本课有多要求我们会认的字,现在我们就来检验一下我们的识字成果好吗?(出示词语)。

学生认读生字。

师: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生:)。

三、精读课文。

师: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自然段)。

师:是的,“王屋、太行二山,方七万里,高万仞”就是说,王屋山和太行山面积有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给愚公他们带来了很多困难。

师:同学们想一想能带来哪些困难?(生:)。

师:面对着他们的生活,劳动带来了很多困难的王屋与太行,凭借着一身肝胆,愚公作出了怎样的决定?(移山)。

师:那么对于“移山”这件事,其他们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画出来。

(愚公、子孙、妻子、孩子、智叟)。

愚公:提出并率领子孙们移山。

师:愚公是一个90岁的老人,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

90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的?(生答)。

师:90岁基本上经历了人的一辈子了,生活经验十分丰富,他提出了移山这件事,他的子孙们同意吗?(同意)你是从哪知道的?(3、4段)。

师:移山的过程容易吗?(不容易)从哪儿能看出不容易呢?(8、9)。

师:同学想在移山的过程中,愚公他们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生答)。

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生:石头、土块往哪放?)。

师:谁提出来的?(愚公的妻子)。

师:愚公的妻子是怎样说的?(生:读妻子的话)。

师:愚公的妻子是对移山这件事反对吗?(商量、建议)。

师:是的妻子的话体现了她的细心,把移山中的困难考虑充分,事先做好准备。

师:愚公妻子对丈夫的话应该怎样说呢?(心平气和)是像你的妈妈对爸爸说话吗?那应该是像谁?(老奶奶对老爷爷)又该怎样读呢?(生读)。

师:愚公是怎样回答的?(分角色读)。

师:是啊,只凭着愚公一家人的力量,就要把两座大山移走真是太不容易了,同学们想,我们现在又现代化的劳动工具,要想移走一座大山容易吗?(不容易)那么愚公一家老小只靠着手提、肩挑就要把大山移走,真是太不容易了,但是“不怕无能就怕无恒”。听到了愚公和他的子孙挖山不止的消息,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帮忙了,都谁来帮忙了?(邻居孩子)。

师:只有邻居孩子一个人吗?同学们看图想象一下还有谁来了?

师:大家每天都到山上去和愚公的家人们一起喊着号子进行劳动,刚开始只有愚公一家人,号子应是(嗨哟嗨哟)。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帮忙了,号子声应是(嗨哟嗨哟)。最后人们那坚定地信念,使他们的号子声惊天动地。(嗨哟嗨哟)。

(13)师:多鼓劲的号子声啊,这声音惊天动地,这声音气壮山河,这声音表达了愚公任凭扁担把脊背压弯,也要把山移走的信心和决心。

(15)师:读一读描写智叟的话,从中你知道智叟的态度如何?

(盛气凌人、嘲笑、自以为是)。

师:谁能把这个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的智叟的话活灵活现的再现出来?(生读智叟的话)。

师:面对着智叟的嘲笑,愚公是怎样回答的?

(生:读)。

师:愚公的话共有两句,最后以感叹号结束,表现出了愚公什么样的精神?

教师引读。

(1)是啊,面对着满堂的儿孙,愚公要了却他心中的祈愿,所以他信心十足的告诉智叟:“生:……”

(2)面对着智叟的嘲笑,愚公移山的信念不改,所以他坚定不移的告诉智叟。生:……。

师:故事的结局怎样呢?山被移走了吗?请同学们齐读(14)段,

板书:夸娥氏的子孙,移走。

师:这么说愚公还是无能的了,最后还是靠神的力量把山搬走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感动了玉帝)。

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愚公和智叟这两个老人,愚公真的很笨吗?

师:他已经是90岁的老人了,他自己能看到山移走吗?即使是山移走了,他能享受到移山之利吗?(不能)那他不是傻吗?(不是)用我们现在的观点说他是为了谁?(子孙后代)对呀!他是在为后代造福,从这个观点来看,他不仅不笨还很聪明,而且不是小聪明是(大智慧),有个成语叫大智若愚,就是说大智慧的人好像是很愚蠢,其实他深谋远虑,那些只能看见眼前利益的人,根本就不了解他,所以才说他很笨,就像是文中的“智叟”他很聪明吗?(不是)他只是小聪明而已,目光短浅,没有远见,我们可不能做这样的人。

生:……。

师: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课文,老师也感触颇深,最后送同学们一句话,司汤达的名言与同学们共勉。

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的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司汤达。

板书设计:

子孙:同意移山。

孩子:帮助移山。

妻子:提出建议。

智叟:反对移山。

课文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范本篇二

2、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3、掌握10个生字。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冀 塞迂箕畚荷孀龀 匮 厝

让学生把生字读熟,读准,再读课文,学生自由读,不齐读,放开声音读。读完后,老师再进一步强调这10个生字。

第二步,试读白文。无标点符号,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读的时候看看怎么断句?并且把句中停顿的地方读好。

第三步,学生看着投影,把课文抄下来,抄的要求,一个相对完整的信息单位连起来抄,按句子抄,一句一句抄,一边抄,一边加标点,标点不要求全部准确,全是句号也可以。同时分段落,第二段从哪里开始,第三段从哪里开始。抄完后请一个同学起来读,同学们听他断句和分段的情况,老师掌握一下学生断句的正确与否。

请同学们看着投影上的课文,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然后把教材打开,借助教材注解,把不懂得弄明白。看注解还不懂的地方,把书合上,看投影,把里面重点的词语找出来,老师指导学生,把重点词语意思讲出来。

第五步,翻译课文,可以两个同学合作,分别写到本子上。也可以自己先写,然后再和同学交流。

三、精读课文

先自己思考,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再选2个同学在全班交流。老师也要给出答案。

1、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愚公:“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增加,何苦而不平?”

我与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孙子继续铲除山,子子孙孙无穷尽,而山不增加,为什么担心不能搬走山?只要持续不断地铲除山,总有一天能把山移走。只要持之以恒,克服困难,就能办成事。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草木都搬不走,更何况土石呢?

天神: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天神很感动,命夸娥氏二子负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

2、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无穷尽,而山不增加,为什么担心不能搬走山?

3、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阻止)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仅有)

(3)何苦而不平 (愁苦)

必先苦其心志 (受苦)

(4)帝感其诚 (诚心)

公孙衍、张仪不诚大丈夫哉(真正)

四、作业:背诵全文。

课文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范本篇三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2、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4、思考: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确: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5、思考: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现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个人对移山产生了质疑,还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态度和智叟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请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写,比较分析。

学生讨论,明确:

愚公妻智叟。

称呼: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以君之力……何?”(担心)“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且焉置土石?”(献疑)“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7、这则寓言有何寓意?

明确:告诉人们,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战胜。

8、问: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讨论并明确: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9、全班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

七、板书设计:

愚公妻智叟。

称呼: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以君之力……何?”(担心)“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且焉置土石?”(献疑)“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课文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范本篇四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1.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过程与方法: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2、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

3.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身心准备

1、听歌:《愚公移山》

2、听故事《愚公移山》.

二、谈话引入、激趣。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三、了解作者及相关问题知识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今《列子》,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4、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词注音

惩()迂()焉()箕畚()

荷()叩()龀()匮()

亡()太行()惩山北之塞()雍()南

一厝()朔东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疏通文字。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并画出朗读有疑问的地方。

2、听读。

要求,注意朗读有疑问的地方。(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

3、自读课文。

(同桌合作朗读,有问题的地方互相纠正)

4、指明读

师生共同评价

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三、研读课文1——2自然段

1、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质疑。

学生提出疏通有困难的字、词、句。全班合作交流解决。

3、指名学生翻译

小组和其他同学补充。

四、归纳交流

指出这两段文字中的字、词、句中的特殊用法。

1、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2、一词多意

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

3、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4、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字

五、小结

六、作业

1、背诵课文1、2自然段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课文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范本篇五

1、指导学生会认读6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四字词语,重点学习(( 式叠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3、使学生懂得: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事,无论怎样艰险,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理想变为现实。

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总会获得成功的。

理解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字生词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出示课题,你们了解愚公吗?谁能介绍介绍你知道的愚公?

2、“移”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用它组什么词?

3、围绕着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4、教师梳理学生提的问题。

(1)愚公为什么要下定决心“移山”?

(2)愚公是怎样移山的?

(3)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吗?

(二)读文感悟。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在文中画出生字,读一读。

(2)小组内互查,读准生字。

(3)组际间交叉反馈。

2、请七位同学分段读课文。

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愚公为什么要下定决心“移山”,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吗?

3、同学回答问题,教师指导。

(1)你从哪儿读懂的?把这段读出来。

(2)出示填空:因为所以愚公要下定决心移山。

(3)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但是谁帮了他的忙?为什么天帝要帮他的忙呢?我们一起看看愚公是怎么移山的。% 小组学习,突破难点。

(4)组长带领本组同学读—自然段。

(5)组员分别画出愚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邻居们是怎么做的;智叟说了什么。

(6)在组内读一读,想一想愚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4、各组汇报,组际交流。

5、重点指导:

(1)指导学生把愚公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的语感读出来。

(2)练习对话。

(三)思维扩展。

第二课时

(一)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1、请同学们看课后的生字表,自己先把生字读一遍,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汉语拼音多读几遍,然后把每个生字组成词再读。每个生字能组几个词就组几个词。

2、请同学分段读课文。(教师从学生读得正确流利的程度,就能看出学生对生字掌握的情况,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句子的语气。)

3、学生自己评价。

(二)了解积累词语的情况。

1、本课“我的词语库”中有个词语,出示词卡,全班齐读一遍。

2、说说后三个词有什么特点。(式词语)

3、这样的词你还能说出几个吗?

(三)指导书写。

1、学生讨论:按结构把八个会写字分类;不同结构的字应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师重点指导:应写得左窄右宽的字有“抬、神”;应写得左宽右窄的有“邻”。应写得上窄下宽的有“穷”。“齐”字上半部的“文”不应写得过长。

(四)学生书写。

(五)反馈。

认读本课词语。

课文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范本篇六

2.体会文中衬托、对比手法表现愚公人物形象。

体会愚公的人物形象及精神品质。

体会文中衬托、对比手法在表现愚公人物形象。

四组字词检测题目,分别是字音、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和通假字。

回答教师的提问。

检测预习程度,对一些特殊句式、关键词句予以强调,为分析内容作铺垫。

请学生对“愚公移山”这个标题点上标点,表达自己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的感受。

可能标出的标点:

(1)感叹号:表示感叹,对这“壮举”表示赞叹。

(2)问号:表示疑问,对此表示不解和怀疑。

通过点标点,引导学生对“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予以关注。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提问:在齐读课文的同时,找出一个与移山意义相近的词语。

在齐读课文的同时,找到与“移山”意义相近的词语“平险”

4。阅读第三段,明确。

精读课文。

分析人物。

1。提问:愚公在平险过程中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3。根据已得出的人物形象,指导学生朗读前两段。

4。根据第三段中智叟的问和愚公的答,引导学生分析第三段中智叟和愚公的人物形象。使学生体会此处“对比”在表现人物中的作用。

5。在熟悉了愚公的人物形象后,指导学生对第三段愚公的话进行朗读。

1。学生自读课文前两段二段,对愚公“平险”过程可能遇到的困难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两山高大。

(2)工具简陋。

(3)缺乏劳力。

(4)路程遥远。

2。对愚公的人物精神品质进行解析: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坚定不移。此外还可能分析到:有谋划、谨慎等。

3。注意重点读出愚公平险过程中的困难险阻,读出愚公等人在面对困难险阻时候的执着和坚定。

4。智叟:知难而退、目光短浅;由此相对的愚公:知难而上、目光长远。

5。读出愚公的坚定不移,突出关键词句。

文章前两段对愚公人物形象的直接评述只有“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这一句话。所以要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先从愚公的行为及其对象入手,从而推断愚公的人物形象。

文章第三段虽是智叟和愚公的对话,但这一段却体现出他们两人截然相对的观点和形象。通过分析他们的观点,从而推断两者的人物形象。

对于这两部分人物形象的把握,实际上都是从其他事物、人物进行分析,从而推断的,因此需要点明“衬托”和“对比”的两种手法。

通过指导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也能检验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小结全文。

1.总结愚公的人物形象以及衬托、对比在反映人物形象上的的作用。

2.提问:请学生对题目再次点上标点。教师的答案:愚公?移山!

标点:“愚公”移山;“愚”公移山。

在整体把握愚公形象后,再对标题标上标点,从而检测学生对整个愚公人物形象的理解。

可以从“神话”的特点来思考这样的结局。

课文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范本篇七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2、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4、思考: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确: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5、思考: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现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个人对移山产生了质疑,还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态度和智叟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请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写,比较分析。

7、这则寓言有何寓意?

明确:告诉人们,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战胜。

8、问: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讨论并明确: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9、全班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

课文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范本篇八

第一课时。

一、介绍文学常识。

1.简介有关寓言的知识。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非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中有不少此类作品,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2.简介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太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百三十四则,题材较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二、阅读分析(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本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即写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的特点和本来的地理位置。为愚公移山之难设伏,以此反衬愚公移山的决心很大,其精神可嘉。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方(见方,指面积)。

仞(古代以六尺或八尺为一仞)。

河阳(黄河北岸。河,黄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

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2.学习第二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部分,写愚公移山,得到全家人和遗男的支持帮助。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同:惩(苦于)汝(你,文中作“你们”之义)。

许(赞许)易(交换)。

曾(乃,并)此(换牙)。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指——直反——返。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虚词:且: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焉置土石(副词,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诸:(兼词,之于)。

以:(介词,凭)。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句式。习惯句式。(“如……何”,其意思是“把……怎么样”。)。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高潮,写愚公面对智史的嘲笑,理直气壮地驳斥智史的观点。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彻(通)苦(愁)匮(尽)。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惠——慧亡—一无。

本段应掌握的修辞手法:顶针(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6.学习第四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结局,写愚公移山之举感动了无地,他在神的帮助下,实现了移山的愿望,照应了上文。“不已”照应了上文愚公对智叟说的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照应了第一段的内容。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盾——措,放置。

三、随堂练习(略)。

第二课时。

一、阅读分析(愚公人物形象)。

其原因是愚公“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为何坚信一定能把大山搬走?

愚公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他懂得“子子孙孙无穷匾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即人力目前来看是有限的,从长远来看是无穷尽的;而自然条件在一定时间内甚至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把大山搬走;自然是能够被征服的,困难是能够克服的。愚公这种移山的信心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愚公“愚”、智叟“智”吗?

愚公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而智空对移山是“笑而止之”,在他看来,自然条件是无法改变的,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两相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谁聪明谁愚蠢,愚公、智良二人命名的深长意味蕴含其中。

小结:文章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运用对比、烘托等手法刻画了愚公的形象,成功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4.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一样吗?这两个人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两人的语言,朗读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比较。

(1)两个人对愚公的称谓一样吗?

其妻称愚公为“君”,言语间表达的是对愚公的尊重;而智叟称愚公为“汝”,言语间流露出对愚公的轻视态度。

(2)两人说话时所采用的句式相同吗?

其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里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这两句诗句式相同,但内容有很大的差异。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讲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意味,“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她不反对愚公移山。智史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以残年余力”显出十足的轻蔑,“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强烈,毫无掩饰地讥笑愚公。

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其妻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智叟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

(3)两人所说的话哪一句最不相同?

其妻说“且焉置土石”,提出了土石放哪里的疑问;而智叟开口则说“甚矣,汝之不惠”,他用一个倒装句,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其妻对自己丈夫移山之事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忧,智叟对愚公移山之事全然否定,对愚公十分轻视。

二、难点分析。

对京城氏之于“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纪很小,他去帮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见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在从“跳往助之”来看,他是出自真诚、高高兴兴地去的。孩子阅世不多,不了解事情的艰巨性,所以用天真的态度来对待移山一举,其中也含有“愚”的成分;但反过来看,这种“愚”却表现了他对有意义的事业的热情。

三、难点分析。

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四、总结、扩展。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脸炙人口。寓言中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讨论一,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

今天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胜利。

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是“实事求是”的,其实不然。寓言是生活中某些普遍道理的反映。

这篇寓言所要说明的是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说愚公不愚,就是因为愚公懂得这个道理,并决心将它付诸实践,不怕困难,挖山不止;如果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岂不是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隶么?这种观点所反映的是某些人害怕困难的心理。

五、布置作业 。

l.熟读课文,背诵“河曲智叟止之曰……亡以应”一段。

2.完成课后练习。

课文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范本篇九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3、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

1、学生自由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读课文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内容: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争论。引导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区别。第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大多数人都同意,其妻子的献疑是出于关心。是一场民主的讨论;第二场争论是与智叟的对话,是针锋相对的。

2、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愚公与智叟两种不同的态度,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引导学生体会:智叟惧怕困难,而愚公有不怕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

3、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学。老师设疑: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移山过程中,开始是家里人,后来是邻居,四面八方的人,最后是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搬走了。

组织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题目为“愚公移山”,其中对“愚公”并没有讽刺的意味,看似愚,实则不愚;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暴风骤雨,但没有克服困难和智慧的勇气,目光短浅。

读了这则寓言之后,引导学生谈对愚公移山的体会,并向课外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加深对愚公精神的理解。

1、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选四个字的词语。

2、完成课文后的练习。

3、识字写字。认读本课生字。运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字形。形声字:霄、渤、痴、娥。 “寡”的写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