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欧洲宗教文化的论文(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2:09:31 页码:14
欧洲宗教文化的论文(通用16篇)
2023-11-23 12:09:31    小编:ZT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阅读时要保持专注和专心,不要分心和走神。以下是一些具体事例和详细分析,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实用的参考和建议。

欧洲宗教文化的论文篇一

摘要:戏剧是一种运用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任务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它不同于单纯的文学作品,通过文字唤起读者的经验和联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读者的脑海中复活起来,达到感染教育读者的作用。戏剧把形象送到观众面前,让形象自己去行动,它给观众的感受是直接的。

关键词:戏剧;音乐剧;舞台气氛;文化交流。

西方音乐剧和中国戏曲同样是舞台样式,“歌舞剧”三者并重的综合艺术,但音乐剧虽仅产生一百多年,却后来者居上,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从《演艺船》到《西区故事》,他们让中国的观众意识到了这种艺术形式的魅力。但我们中国的观众对音乐剧的问题知之甚少,甚至简单地认为音乐剧是洋戏曲,中国戏剧是土生土长的音乐剧。为此,下面简单将中国戏剧和欧美音乐剧做一下比较,以便中国观众能够正确看待戏剧和音乐剧今后在中国的发展道路。

一、中国戏剧和欧美音乐剧的相似处。

1.综合化。

中国的戏曲糅合了原始歌舞、百合戏、隋唐歌舞、说唱参军戏及宋杂剧,逐渐形成其自身的一些艺术特点,宋朝是它的萌芽阶段。之后经过元代和明朝的一些歌舞因素的融合,戏剧进入了成熟阶段。戏曲从萌芽到成熟及再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排斥过任何一种其他传统艺术元素的融入,兼收并蓄。

中国戏曲集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和诗歌等多种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于一身。如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原本是中国国民习武用于防身的,看似和戏曲毫不相干,但在戏曲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吸收了武术的一些元素,如武生是以英雄豪杰的形象出现在戏曲中的,成为其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段之一。此外,我们古代电视剧中经常看到的民间杂技,虽具表演性质,但在其单独存在时仍然属于纯娱乐性的技巧展现。当其中的元素一融入戏曲,和戏曲中的具体人物及舞台气氛一结合,便极具戏剧情节,成为戏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如《贵妃醉酒》中的“卧鱼”。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其涉及的门类之多在古今中外的综合表演艺术中可谓是出类拔萃,因此是中国的国粹。

而西方的音乐剧于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西方的音乐剧早期被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一种由对白和歌唱两种表演形式相结合而形成的歌剧体裁。音乐剧被认为是音乐、舞蹈和表演的综合体,其发展与时俱进,音乐剧随后又逐渐吸收了各种流行音乐和流行舞蹈的元素。如果说中国的戏曲本身是一种综合艺术,那么西方的音乐剧则是综合艺术充分发挥的戏剧形式。

2.大众化。

中国戏曲源于民间艺术,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其突出的大众性是其他戏剧形式所无法比拟的。而大多数音乐剧无论是从它的创作手法、还是风格特征都表现出在后现代社会下的大众化的特点。音乐剧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观众的“解读心理”为创作前提,并根据群众的反映寻找创作规律,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3.娱乐化。

中国戏曲与音乐剧都具有供人观赏和娱乐的性质,因此具有较强的娱乐性。中国戏曲无论是演员的扮相、行头、服饰还是演员的舞台表演和唱腔都追求尽善尽美,以提升其娱乐性。

西方音乐剧的娱乐性可追溯到18世纪中叶欧洲的喜歌剧与19世纪中叶欧洲的轻歌剧,其娱乐性功能与电影类似。音乐剧主题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密切相关,但即便是时事讽刺剧也是以通俗歌舞娱乐的外表讽刺腐败的统治者。大多数现当代音乐剧的题材则非常轻松愉快,以喜剧和幽默元素为主导,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1.不同的戏剧观念。

中国戏曲讲究虚拟性,属于写意性的,侧重于表现;西方音乐剧美学则讲究模拟性,属于写实性的,侧重于再现,这与众所周知的东方写意绘画与西方写实绘画异曲同工。中国戏曲艺术在写意美学的规范下,是以假当真,真假分明。让观众见其作真,看演员怎样假戏真做,不把演员视为剧中人物。虽然,也是在剧场的浓烈艺术氛围之中感应戏剧艺术的熏染。但是,面对熟悉的戏剧性情节,既定的脸谱化人物、定性式的戏曲音乐、程式化的舞台表演,所欣赏的是演员的唱、念、做、打,在戏剧理论体系中,产生了“演员中心”说的艺术主张。西方音乐剧艺术在写实美学的规范下,是以假乱真,真假难分,让观众信以为真,看演员怎样假戏真做,把演员视为剧中人物,让观众在剧场的浓烈氛围中,如醉如痴,沉恋于情节的开阖起伏,沉浸于人物的喜怒哀乐之中,和剧中人物同泣同诉,在戏剧理论体系中,产生了“导演中心说”的艺术主张。

2.不同的艺术特色。

(1)在音乐上,戏曲音乐是程式化的音乐,它的基础特征是剧种风格具有民间性、地方性。剧种基调具有延续性,即“一曲多用”的创作方法。戏曲音乐的主要源泉在民间,并且主要流传在民间。戏曲音乐的地方性主要是指戏曲音乐受方言的影响很深,加之中国戏曲音乐历来崇尚“依字行腔”的创腔原则。因此戏曲音调对方言的依赖性极强,这就决定了其音乐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与之相比,音乐剧是个性化的音乐,它的特征是具有多样性、原创性和“专曲专用”,是一种不拘一格的艺术形式,音乐风貌不受任何地域性的限制,追求新颖独特,个性化很强,结构自由,没有固定的模式。许多音乐剧中的经典唱段,例如我们熟悉的《老人河》《演艺船》《雪绒花》《音乐之声》《猫》等等,都是以优美、独特、极具个性的旋律而风靡于世。

(2)在表演上,戏曲最大的特殊在于表演的虚拟性和程式化。在传统戏曲中几乎所有的表演都具有虚拟性。例如,开门没有门,双手做开门状表示;骑马没有马,拿一根马鞭表示;跑一个圆场,就表示越过了千山万水。虚拟的表演给了演员创造空间,他们利用形体动作引起观众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利用程式在舞台上表演,是我国戏曲表演艺术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戏曲表演程式相当丰富,人物的上下场、念白演唱、衣食住行、舞蹈武打以及其他特技表演等等,都是程式组成的。戏曲艺术从剧本结构、行当分类、角色出场、脸谱描绘、化妆到舞台上表演时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音乐上的走腔落板、句幅段式、声腔、曲牌等无一不带规定性的程式化。

音乐剧的表演技术属于写实主义范畴的表演体系,在表演上崇尚写实主义风格,要求演员的表演尽可能贴近生活原型,真实、自然、松弛。演员的表演和角色创造以对人物的真实体验和深刻理解为基础,注重人物情感表达的真实、性格发展逻辑的真实和戏剧行动的真实,强调人物的性格塑造和形象刻画。音乐剧的表演风格多样,极具现代性。就音乐剧的舞蹈而言,舞蹈语汇丰富、种类繁多。古典的、民族的、现代流行的都囊括其中。

本文只是对中国戏剧和西方音乐剧做了一些简单的比较,希望中国观众能对两者间的异同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能够正确地看待中国戏曲和音乐剧今后在中国的发展。中国戏曲或许可以借鉴西方音乐剧的发展道路,博采众长,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虽然中国音乐剧近二十年来发展迅速,但关于何为音乐剧、需不需要对音乐剧进行定义、如何发展原创华语音乐剧等问题,一直处于不断的争论之中。希望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戏曲和音乐剧能够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它们的风采。

参考文献:

[1]邱爽.音乐剧:我的一个梦.剧影月报,2008(4).

[2]孔文峣.中国话剧与戏曲,融合中各领风骚.广东艺术,2007(2).

欧洲宗教文化的论文篇二

1.背景。

也许很少人会把服装当成艺术,因为人们对日常生活总是熟视无睹,岂知,服装不仅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年轮,纪录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身体诉求,包装着人们的身体曲线。它是人类最温暖的记忆,可它却处于最边缘的记忆中。

随着科学与文明的进步,人类的艺术设计手段也在不断发展。信息时代,人类的文化传播方式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严格的行业之间的界限正在淡化。服装设计师的想象力迅速冲破意识形态的禁锢,以千姿百态的形式释放出来。新奇的、诡谲的、抽象的视觉形象,极端的色彩出现在令人诧异的对比中,于是不得不开始调整我们的眼睛以适应新的风景。服装设计既要有很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既然设计出来的衣服是要在生活中穿的,既要美观时尚,又要低调优雅,使服装永远不会落后,所以一个设计者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要忘掉自己是自己,而是在设计你所想表达的意向。当然,对于设计来说,最重要的不单是把握当下的流行趋势,而且要灵活运用我们本身固有的民族的或传统的特色,做出更具有意义的服装。

2.意义。

通过对《那些年》这一主题的设计,来表达服装现阶段简单化的风格,看似简单大方,实则结构及分割都非常特别。运用挺括中不失柔软,朴实中又不失时尚的面料来表达本设计简单硬朗的效果。另外结合纹理的细节处理来增加服装古典的韵味,达到既有特色又不失时尚的目的,进而形成一系列简单而不失细节具有潜力的服装。

(二)研究内容所属领域、研究范围。

本次设计围绕休闲装进行创意设计,对当下对休闲装的要求和所处的环境分析,结合现代休闲装的流行趋势及流行元素,完成创意设计。此次的消费人群主要为追求视觉、刺激、时尚、享受自然给于的多彩、美妙的生活,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的男女青年,研究领域强调设计理念和设计情感,突出设计,紧跟时尚,具有现代风格的创意设计作品。

本次的服装设计,来源于生活的灵感,却又比生活更具有艺术。采用分割、撞色,镂空的手法来表达创意理念,来满足青春时尚的消费者。

1.历史发展。

服饰,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像饮食那样出于维系生命的本能,也不是像居住那样出于防身之必需,而是一开始就是一种带有浪漫色彩的文化创造。

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批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休闲化,休闲装的兴起及发展较为迅速。都市里的人们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心里、生理的压力都很大。压力越大,人们越是希望用更多的时间进行休闲消遣。利用各种方式来调节释放压力。休闲装的发展,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繁荣起来的。在日常生活中休闲装是针对正装而言的,即非正式服装。

休闲装,越来越成为现代都市生活的衣装。敏感的服装界,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名牌休闲装。由于休闲装概念广泛、内涵的丰富,它已被演绎成诸多风格、种类的日常装。青春风格的休闲装,通常设计新颖、造型简洁,有粗犷的形象,塑造强烈的个性。典雅型休闲装,追求绅士般的悠闲生活情趣,服饰轻松、高雅,富有情趣。

2.服装的作用。

服装既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一个民族对服装来说,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形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升华。

(1)服装,过去、现在,将来仍将是心灵与外界对话的形式。服装通过不同的设计语言塑造、润色和装饰着人类的生活。为了取暖和遮羞,人类的祖先开始用衣服来遮盖身体,但也就在那时,装饰作用也同时成了服装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群体里,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外界的压力都影响着人们对装饰方式的选择。今天,虽然人们穿戴衣物的基本原因还是为了取暖、消暑和遮羞,但更重要的原因已经是为了更好地装扮自己。因为人类是社会群体,服装也具有一种社会化特征。

(2)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不仅仅是思想开放了,更注重个性化,时代概念在整体服装上早已不再是一个虚有的名词。本系列服装给人一种个性、干练、时尚、简约、舒适的感觉。在反应国际流行趋势的同时,又蕴含了本民族的传统特色,像是那些年我们或稚嫩、或叛逆、或青涩、或成熟的青春时代,需要人们慢慢的去品味。

3.服装的功能。

综合来说,服装有保健和装饰、工业用途三方面作用:

(1)保健:服装能保护人体,维持人体的热平衡,以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服装在穿着中要使人有舒适感,影响舒适的因素主要是用料中纤维性质、纱线规格、坯布组织结构、厚度以及缝制技术等。

(2)装饰:表现在服装的美观性,满足人们精神上美的享受。影响美观性的主要因素是纺织品的质地、色彩、花纹图案、坯布组织、形态保持性、悬垂性、弹性、防皱性、服装款式等。

(3)工业用途:防静电服装是防止衣服的静电积聚,用防静电织物为面料而缝制的,适用于对静电敏感场所或火灾或爆炸危险场所穿用。使用的防静电织物的制作工艺主要是在纺织时,大致等间隔或均匀地混入全部或部分使用金属或有机物的导电材料制成的防静电纤维或防静电合成纤维,或者两者混合交织而成。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及难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服装脱离了原本复杂的形式,变得越来越简约。无论是廓形上,还是设计上,都十分的大气,使男性变得更加阳刚,女性更加柔美。配上纹样的设计,来表现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时尚与文化艺术相结合,别有一番滋味。

1.此设计是按照社会或自然事物的剪影来创意,廓形比较夸张,结构分割的也十分的巧妙,表达出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概念。

2.运用面料再造,做出镂空的花样,露出的面料颜色与外部面料颜色相撞,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3.注重饰品的搭配与服装的整体风格相符合,细节设计与整体廓形相匹配,做到和谐统一,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重点与难点。

要做出简约的服装,一定就不能就简单而做,否侧会显得十分笨重。在整个过程中,服装的廓形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面料的选择也就非常的重要,一旦选错面料,就会影响整个服装挺括的效果。在结构分割上要做的巧,做出的服装不仅要有创意时尚的感觉,而且要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内涵,要更加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情调。

通过对面料的二次再造手法,来表现镂空,在技术上就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还要在颜色上做出对比,撞色等,处理不好,便会变得非常的庸俗,所以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学会各种搭配,来表现这种设计的想法,使服装更加的协调与完美。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一)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资料分析。

2.市场调研法:通过实地市场调研,寻找灵感来源,进而确定本次设计方向。

3.归纳总结法:根据之前的资料和市场调查,总结归纳,得出设计方案。

4.对比法:运用对比手法来强调突出本次设计的创新与新颖之处,突出设计亮点。

5.借鉴法:从采集来的资料中,借鉴与我本设计相关的设计点,进行创意设计。

(二)研究路线。

1.根据市场调研信息与最新流行趋势,提取相关流行元素与设计相结合,确定设计主题。

2.依据设计主题,绘制设计草图,对服装进行初步创意设计。

3.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绘制平面款式图、1:100样板及设计效果图。

4.结合当今流行趋势、设计风格选择所需的色彩与面料,运用多种工艺手法进行面料再造设计,使其与服装造型紧密融合,打造出最具特色的创意服装。

5.最后完成成衣制作,对服装整体进行协调,使服饰的搭配更加新颖、完整,成衣效果更加理想。

四、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条件。

在书籍、电脑上查找与我设计相关资料,学校提供人台、平缝机、裁剪案台、熨斗等一些机械设备和一个宽敞的做作场地,在商场可实地购买一些与我设计所需的一些配饰品等。

(二)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此次制作中服装的廓形有些难于表达,而再加上镂空的设计,在有些特殊的部位的立体效果和结构设计往往很难表现效果图之上的感觉,就会使得整个服装显得熟气而呆板。再加上要运用撞色的手法来体现青春的潇洒与不羁,又增加了整个设计的难度,处理不当色彩的问题,就会让服装的整体变得不和谐,甚至失败。

(三)解决措施。

在制作的时候,要注重时尚与文化的结合,细节方面一定要着重处理。颜色的搭配既然是撞色,要掌握颜色面积的合理度,不能随意的分配颜色块面。在制作过程中往往很难把握立体与平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及面料之间的配合程度,有的需要对面料进行二次处理来表现所需要的效果。最后,要选择合适的配饰来搭配服装,使整体的效果更加趋向于舒适美观。

五、预期要取得的成果及成果的学术或应用价值。

(一)预期成果。

2.完成设计说明、设计效果图、平面款式图、结构图、工艺流程图、以及设计报告书;。

3.依据设计效果图制作成衣造型新颖、结构合理,工艺精细,服饰品搭配。

完整,展现强烈的视觉效果、整体感强。

(二)应用价值。

服装最初是人类用来取暖和遮盖作用的,在人类不断地进化与演变过程中随着经济与时代的发展,服装的应用价值也在不断的提升。在现代服装不再是一种只能穿着的衣服而已,而是作为一种时尚的艺术品,它的欣赏价值和文化底蕴,同样也是存在于的价值标准。

六、进度计划。

(一)第一阶段。

通过对休闲装的市场调研,撰写调研报告,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进行开题答辩。

(二)第二阶段。

1.根据自己的设计定位和市场调研,撰写设计过程与方案。

2.整理流行趋势,撰写设计构思与设计方案,并绘制草图、色彩稿、平面款式图、结构图、工艺流程图等。

3.制作服装设计静态展板并结合服装的款式和风格选择材料并进行整体制作和搭配。

(三)第三阶段。

服装的制作,根据自己所确定的方案采购面料、辅料并进行打板实裁(1:1)并完成服装的整体制作。

(四)第四阶段。

试穿、彩排、服装动态展示,设计作品打印装订成册,撰写设计报告,多媒体演示制作。

(五)第五阶段。

准备毕业答辩及进行毕业答辩。

七、参考资料。

[1]《服装美学》华梅中国纺织出版社8月。

[2]《服装手工工艺》潘凝高等教育出版社207月。

[3]《服装缝制工艺》张明德高等教育出版社6月。

[4]《服装平面款式图设计》何仁娟高等教育出版社8月。

[5]《图案设计》文峰中国青年出版社7月。

[6]《服装打样与工艺制作》石玲高等教育出版社1月。

[7]《服装制板与放码》潘凝高等教育出版社201月。

[8]《服装制板与裁剪丛书》徐丽化学工业出版社1月。

[9]《服装设计的创新与表现》袁利、赵明东中国纺织出版社201月。

欧洲宗教文化的论文篇三

[摘要]现阶段,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美的追求不断加深,所以对于服装设计和服装的样式也不满足于仅仅是保暖和穿衣的需求,而是开始关注其美观性,以及服装所具有的超前流行变化。拼接设计理念为服装带来了最新的视觉感受,也为设计师带来了不同的灵感,因此针对拼接设计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情况,以此为服装设计工作找到最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拼接设计;服装设计;色彩。

目前,在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过程中,经济和科技水平在不断地提升,这也为国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一定的提升,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脱离了原有的温饱满足情况,购买能力逐渐上升,开始对服装的样式、质量等有着不同的要求。拼接设计是现阶段提出的最新服装设计理念,其主要就是将现有的服装面料、款式和色彩进行一定的改变,以此达到不同的视觉效果,以及服装多变的性能,这样才能够为我国社会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

1.1拼接设计的理念。

拼接设计工作,其主要的意思就是通过拼接以及连接的手段和方式,把不同的颜色或者是质量不相同的布料连接在一起,以此合理的进行服装的设计工作。实际上这样的设计理念在很早的阶段就已经出现在社会之中,最早时期是在古罗马阶段,但是当时的社会之中,拼接设计主要应用的价值就是为了能够在根本上提高服装所具有的舒适性,与艺术的价值并没有任何直接性的联系。

1.2拼接设计的意义。

拼接设计的理念在服装设计中的使用实际上在早期阶段,仅仅是为了能够填补衣服上出现的破洞,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人们的生活质量较差,无法经常更换衣服,因此用其他的布料填补破洞,能够增加服装的使用寿命,这也是传统拼接设计在服装中的应用意义。但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拼接设计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意义逐渐转变成艺术内涵,能够给人们带来最新的视觉体验和享受,引领器服装设计的潮流,这也是现阶段拼接设计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色彩拼接:分析人们对色彩的喜好程度,在心理学上分析,人类对于色彩的敏感情况远远超过了对于形态的敏感程度。所以在拼接的服装设计之中,色彩是非常关键也是重要的内容,其直接影响到服装的整体风格。具体来分析,服装的色彩拼接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就是相同色彩的拼接,指的就是同一种色相的面料,通过颜色深浅的情况进行设计和拼接工作,这样的拼接能够使整个服装看上去色彩协调统一。第二种就是邻近的颜色之间的拼接,这种方式就是把色相环90°的范围之内的色彩进行拼接,以此避免服装的单调性。第三种就是对比色彩的拼接,这一种混合色彩的设计,能够给人们非常强烈的视觉上的冲击和刺激感觉,这一种手段在国内外开始备受设计师的关注。非纺织材料拼接:在服装设计工作之中,拼接的设计方式还可以使用非纺织材料的拼接,这也属于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这种材料就是并没有经过纺织技术等工艺进行加工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动物的皮毛、塑料,还有金属制品等材质,在很久之前,这些非纺织材料并不经常地被应用在服装设计工作之中。目前在人们所具有的审美意识不断加强的过程中,这些材料也开始被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拼接设计之中,以此能够设计出更加具有特色的服装样式,也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服装个性化的要求,例如:动物的皮毛就是非纺织材料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材料,其可以作为天然的动物毛革,这也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服装设计方式,在近年来大受人们欢迎。款式拼接:服装设计中的拼接手法,还有一种体现形式就是款式设计中的拼接手段,其中包含着三种设计的形式,第一种就是可以分离形式的拼接手段,这种设计工作的特点就是对于不同的位置进行分离和拼接,进而保证分离和组合的方便,例如:拉链形式的拼接和纽扣形式的拼接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服装拼接和相连的点。第二种不可分离形式的拼接,这种方法和手段还需要选择出同样色系的面料,以此进行不可分离形式的拼接,这样才能够体现出设计师的设计风格,例如:现在的假两件服装,能够有效满足时尚和前卫的服装需求。第三种就是不规则的拼接,这也是一种色彩和绵连的混合拼接方式,这种服装能够给人跨装和狂野的视觉感受。

3结语。

根据以上探讨和分析得出的结果能够看出,自古以来,我国社会人们生活的基础保障就是饮食、穿衣、住宿、出行,不论人们的生活质量如何,也不论社会发展水平如何,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这些就是基础。而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最传统的穿衣、饮食等,特别是服装的设计,其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美的需求。拼接设计是服装设计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手法,符合今年流行和时尚发展的趋势,因此还需要关注到其在设计中的应用,为服装设计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敏.拼接设计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西部皮革,20xx,39(20):12+15.

[3]刘玉珊.拼接设计理念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xx,13(27):174+176.

欧洲宗教文化的论文篇四

排瑶是瑶族四大支系的盘瑶支系的分支。排瑶自隋唐前后时期迁聚到粤北连南百里大山繁衍生息,到现在约有10万余人,其中有78000多人聚居在连南瑶族自治县境内。排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排瑶的传统宗教道德文化教育经诗是代表其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排瑶的先祖们频繁迁徙,在艰难曲折而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已传承和总结出一套用来教育后代行为规范、为人处事和艰苦创业的传统道德教育经诗,用瑶音汉字编成经文教导年轻人,其意兴盛不衷、流传世代,形成了自已独特和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道德教育文化。这些传统道德教育文化在不同时期对排瑶社会发展产生不可估量和替代的社会影响作用,它促进了排瑶社会发展,使其呈现出安定和谐、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帮助、遵守山规、团结一心,平等对待,修善积德、团结友爱、辛勤耕作、安居乐业的良好社会环境。现根据广东瑶族博物馆在排瑶民间征集的传统宗教道德经诗《十劝君经》《九经书》《道理书》《六十甲子》《三字经书》等经书内容来看,这些流传下来的传统宗教道德经诗是连南排瑶传统宗教文化道德教育内容较为规范、较为详实的典范经诗。

通过解读这些经诗的内容,可以发现,看似很普通的诗句,但句句都是朴实的传统宗教文化道德教育范畴的真实写照,实为排瑶代代传承人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传统宗教文化道德教育的良言或忠言,适用于各个时代社会发展的道德教育范畴。同时,笔者认为,这些经诗内容对社会道德教育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年代都有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

排瑶传统宗教文化经诗的内容总结和提炼了传统排瑶宗教文化道德教育的精髓。它们运用自然哲理,劝告人们珍惜生命,懂得人生处世规则,踏踏实实做人,在世时多做善事,少做缺德事,它认证了排瑶的一句古话:“心宽人命长,心毒人命短。”同时也认证了《九经书》经诗中的一段话:“住在好人乡,日日讲文章,住在恶人乡,专日讲官方,住在贤人乡,如莫透水解;和睦多兄弟,造恶命不长。人前莫骂妇,污辱六亲情。”它告诫人们,生时要行善积德,宽心命长。

欧洲宗教文化的论文篇五

摘要:民族群体在同自然荣辱与共的生存中逐渐形成了传统宗教理念,并且随社会生活的深入逐渐将宗教信仰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使传统宗教文化成为可视化的建筑艺术。然而宗教化的民族建筑色彩在建筑艺术的洗礼中逐渐被民族化与地域化,特别是“民族风情园”旅游潮推动下民族建筑内涵逐渐缺失,宗教色彩式建筑设计逐渐固化,严重影响着原生态民族建筑的现代采纳。因此,民族建筑设计中传统宗教文化的摄入成为透析民族建筑色彩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建筑设计;宗教文化;运用;摄入。

一、建筑设计视域下的民族宗教文化审视。

(一)基于宗教教义中安于故土的观念。

“安于故土”与“灵魂不灭”是民族自然宗教对生与死最朴素的阐述,就民族自然宗教对生命的常规诠释基本以“安于故土”的情怀为主。具体表现为:一原始民族宗教信仰基本上以氏族部落为单位。我国民族众多,受地域等多元文化的影响不同民族之间的宗教信仰截然不同,宗教信仰的差异性扩大了外在民族差异的基本属性。比如:水族信仰多神,水族村寨基本上维持以血缘氏族聚居为主的居住形式注重逐水草而居的习惯。而阿昌族群众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村寨聚居基本上注重功能性设计,注重建设坐向。侗族群众受万物有灵的宗教文化影响,人为安于故土灵魂就离开躯体回到祖先住的地方。此外,建筑设计视域下民族宗教文化的氏族部落性还体现在同一民族不同区域间宗教文化不尽相同,同一民族不同阶段的宗教文化也略有不同。二是民族宗教文化同祖训乡约相结合。[1]祖先崇拜是民族宗教的核心,是民族宗教社会化扩张的基本驱动力。一方面以宗祠祖庙建筑为主的情感归宿是民族宗教文化中安于故土的关键。另一方面安于故土的情怀在长期的公社氏族部落生活中融入到乡约习俗当中成为道德枷锁。总之,基于建筑设计视域下的安于故土的宗教文化成为民族建筑设计和整体建筑布局的基本情感导向和逻辑出发点,引导着民族建筑设计的基本走向。

(二)基于宗教习俗的建筑设计忌讳。

设计忌讳是民族建筑艺术对宗教文化最原始的显露,以宗教为核心的忌讳文化贯彻至民族建筑设计的整体构建与布局。基于宗教习俗的建筑设计忌讳下的宗教文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介于宗教本源对立的排斥。一方面民族宗教多同自然密切相关,在鬼神崇拜的宗教法则中对宗教相对应的客观形体在建筑设计中的元素符号基本被杜绝。比如:牦牛作为藏族原始宗教崇拜,在藏族早期建筑间架结构设计中基本以牛头主视图设计为主。忌讳马背型间架结构的设计。另一方面民族宗教文化衬托着宗教排斥,表达着群体的内心寄托。比如:布朗族群众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在实体性建筑设计中排斥使用雷电击打过的树木。二是基于宗教习俗的忌讳。忌讳是原始自然宗教的衍生,民族群众在宗教信仰中逐渐扩展至建筑设计中。比如:受原始宗教万物有灵的宗教意念影响,忌讳有蚊虫飞禽类痕迹的树木做建筑材料,受小乘佛教万物有灵的影响,忌讳菩提树作为建筑材料。[2]三是基于审美视域的挤对。宗教文化是宗教理念的文化堆积,建筑设计视域下的民族宗教以色彩选取与地标性建筑设计为载体,彰显民族宗教文化镶嵌下的艺术魅力。比如:回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清真寺建筑设计中色彩基本上以白、绿色为主调,在建筑环境设计中注重建筑生态园林建设。四是基于宗教生活延伸的排斥。民族建筑设计中以宗教教义为导向的文化蕴涵成为建筑设计的必然趋势。比如:布朗族在建筑设计中的各个环节均介入生活化的祭祀活动和特定风水仪式。

(三)基于宗教观念的建筑设计倾向。

民族群体的建筑设计倾向是宗教文化的习惯性思维定势。一方面在原始的自然宗教洗礼下民族建筑设计基本上向宗教文化靠拢。换言之,民族建筑设计思维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在建筑设计中几乎将宗教理念贯穿全局。[3]比如:回族宗教建筑设计中万物和谐与共的伊斯兰宗教理念在庭院环境设计搭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民族原始宗教基本上以自然崇拜为主,在建筑设计中无论色彩还是建筑整体布局基本上接近自然浓缩。比如:独龙族群众早期信仰原始自然宗教,在建筑布局中主张“依山傍水”,在建筑设计中以“圆木小木屋”为主,在建筑环境设计推崇悬空搭建。另外,在原始宗教文化的熏陶下建筑外围设计也基本上接近自然。比如:哈尼族民居设计基本上以“蘑菇状”为主。

二、不同建筑设计中民族宗教文化的摄入。

(一)生活习居性建筑设计中的宗教文化。

生活习居性建筑设计即民居建筑的设计是民族文化起源的堡垒,也是民族宗教文化最容易植入的腹地。首先,民族生活习居性建筑设计注重“祈福避祸”的风水设计,一是依托民族自然宗教信仰中自然崇拜观念,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建筑群体坐向。比如:阿昌族民居注重依山傍水的整体布局,认为水源、光照是自然的恩施,建筑设计坐向朝阳既是对太阳神的遵崇,是对神意志的践行。二是注重避祸理念的建筑设计,比如:阿昌族在建筑设计中崇尚“开门迎山”,意在祈求山神庇佑。三是民族风水建筑设计中忌讳体现,比如:基诺族群众忌讳在坟地中进行民居建筑设计。[4]其次,生活习居性建筑设计中天人合一宗教观念的吸纳,一方面民族民居建筑设计中注重建筑材料的原生态化,比如:鄂伦春族群众受萨满教自然法则的影响,在生活习居性建筑设计中以土胚房为主。另一方面民族生活习居性建筑设计注重宗教巫术的运用,生活习居性建筑设计的中轴对称、三角排水设计等都是基于民族宗教文化中天随人愿、天人合一的设计演化。比如:穆斯林群众传统民居建筑设计中注重庭院绿化设计,基本上是伊斯兰教传统教义的建筑写实与艺术表达。此外,傣族竹楼中民居设计形似正方形,寓意天地合一、福禄寿喜。再者,民族地区生活习居性建筑设计注重自然宗教文化文化中土著性相生相克观念,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建筑设计自身的几何对称、民居建筑群体体之间的对应与互补。[5]比如:基诺族竜帕寨长方形竹楼无论单一建筑设计还是整体建筑群的呼应,竹楼均有富含万物有灵、相生相克的传统自然宗教观念。当然基诺族茅草干栏式竹楼貌似孔明帽,恰恰是基诺族群众宗教信仰中对孔明的尊崇。此外,民族生活习居性建筑设计中建筑功能的'宗教意念支配也相当明显,比如:基诺族等以竹楼为主的部落中竹楼屋脊两头装饰的耳环花设计是主人地位的象征,有的民族生活建筑设计中主客设计明确,基本上都是基于宗教等级观念的折射。

(二)宗教庙宇类建筑设计中的宗教文化。

宗教庙宇类建筑设计是宗教文化的集中反映,是潜在宗教文化和原始宗教形态的可视化反映。传统宗教文化随着时代的洗礼和民族宗教信仰的变迁逐渐变异,而宗教庙宇类建筑设计是折射宗教文化的“活化石”。纵观民族宗教庙宇类建筑设计中的宗教文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宗教庙宇类建构布局中的宗教观念。[6]民族宗教庙宇类建筑设计为加强宗教文化和宗教氛围,通常在建筑设计中以宗教教义和宗教习俗为基础,从而形成特有的宗教文化与宗教建筑艺术。比如:东乡族、回族等穆斯林群众聚居区的清真寺建筑设计在布局中不甚注重中轴线及建筑群体的对称,但是注重庭院建筑的整体布局,即清真寺建筑设计受伊斯兰教文化习俗的影响注重建筑格局整体性。此外,受中国建筑风格的影响清真寺以大式大木结构的清真寺为主,注重十字脊或各种亭式脊的交叉布局与运用。此外,随着清代伊斯兰教文化向内地的植入,传统楼阁式的邦克楼与大木起脊式的礼拜大殿成为清真寺建筑布局的地域特色。“寡欲清心,以近真主”的宗教文化摄入得淋漓尽致。同三大宗教所不同的是白族等少数民族信仰原始自然宗教,以自然崇拜为主体的庙宇类建筑设计通常注重依山傍水、庙门朝阳的建筑布局。二是宗教庙宇类建筑设计中的宗教忌讳。首先,在从建筑设计装潢中对庙宇建筑色彩采纳的忌讳,通过色彩的排斥突出民族宗教文化的建筑摄入。[7]比如:回族清真寺建筑装潢设计中注重白绿色的色彩运用是对伊斯兰教义寡欲清心最直白的摄入。其次,宗教庙宇类建筑设计中排斥异教元素,除个别地区清真寺宫殿式结构外,民族地区清真寺多以阿拉伯穹顶式建筑设计为主。再者,作为建筑设计骨骼的材质是民族宗教文化在庙宇类建筑设计中的集中反映,基于宗教敬畏的价值取向推究,民族宗教庙宇类建筑设计注重纯洁、自然,比如:布依族神龛类宗教建筑设计一般选择纯洁竹子,排斥有蜂窝的竹子。三是宗教庙宇类建筑环境设计的宗教文化。天人合一、自然敬畏的生态理念是民族宗教文化建筑设计的逻辑出发点。一方面民族宗教庙宇类建筑设计在建筑布局中注重排水、采光的生态设计。[8]另一方面民族宗教庙宇类建筑环境设计中善于将同宗教文化关联的植入景观设计纳入到建筑设计中,比如:傣族庙宇周围基本以佛教菩提树为主。四是宗教庙宇类地表性建筑的宗教文化映射,地标性建筑设计是民族宗教庙宇类宗教文化的集合,比如:藏族寺庙中宗教地标性建筑设计———转经轮、清真寺地标性建筑———宣礼塔等,从地标性建筑中领略别具一格的宗教文化与宗教气息。五是宗教庙宇类陈列性建筑设计中的宗教观念。[9]一方面宗教庙宇类建筑在岩壁图案纹样设计中格外突出宗教关联性须博过伟敏:民族建筑设计中传统宗教文化的摄入设计,比如:甘肃裕固族聚居区庙宇绘画中基本上以黄教宗教本源为主体。另一方面在内部雕塑性建筑陈列中也集中反映宗教文化。比如:纳西族宗教庙宇中一般以东巴教宗教雕塑为主,部分地区也以藏族苯教圣物为主。

(三)特定用途类建筑设计中的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伴随民族群体社会生活生产的基本价值规范和行为规则。相对于生存民居生活性建筑设计的宗教文化摄入的自由性和宗教庙宇类建筑设计的彻底宗教化而言:特定用途类建筑设计中宗教文化的摄入显得相对保守,一方面宗教文化在特定用途类建筑设计中注重建筑外在的习俗融入,建筑本身的宗教文化逐渐被混同。比如:基诺族祭祀建筑设计巨石“太阳鼓”所蕴含的宗教文化基本上被民族图腾文化所混同,是原始宗教文化逐渐流变为以图腾崇拜为主的图腾文化和祭祀文化。另一方面特定用途类建筑设计宗教文化的摄入注重宗教文化的仪式性。比如:鄂温克族殡葬建筑设计中要以死者头向西北的方向开凿墓地,在整体布局中尤为注重传统宗教文化中丧葬仪式,鹿头等祭祀品一般放置地以日落的方向为主,个别鄂温克族群众殡葬建筑中还在绕圈后以十字架为殡葬建筑设计的落笔。[10]纵观宗教文化摄入下特定用途类建筑设计的运用,基本以民族祭祀类建筑设计、殡葬类建筑设计为主。民族祭祀类建筑设计以祭祀建筑的设计诠释民族宗教文化的本义,比如:侗族群众受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萨坛建筑设计基本上形似杉树意在庇佑众生。殡葬是个体生命的节点,在殡葬建筑设计中宗教文化同其他民族文化混同。比如:侗族在传统殡葬建筑设计以同辈整体建筑设计为主,注重简朴的墓穴设计,避免灵魂来生难以到达。总之,在特定用途类建筑设计中的宗教文化摄入基本上以宗教文化为主,具体的宗教文化和习俗表现得较为模糊。毋庸置疑,民族建筑设计中传统宗教文化的摄入体现在方方面面。[11]换言之,民族建筑设计的脊髓在于宗教文化同建筑设计的巧妙结合。因此,以建筑设计视域下的民族宗教文化的认知为契机,从不同建筑设计中民族宗教文化的摄入透析民族建筑设计中宗教文化,以宗教文化诠释民族建筑设计的内涵与美妙,是民族建筑设计必然应对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胡斌,丁武波,许宁波.大理山地地区传统白族建筑文化研究———以大理“千年盐村诺邓”调查研究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4).

[2]翟艳秋,马本和.论少数民族建筑中的人文艺术元素[j].中国包装工业,2013,(6).

[3]施爱东.理性策略,非理性表达-《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中的风水现象与风水功能[j].民俗研究,,(1).

[4]彭燕凝.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佛教造像中龙纹研究[j].装饰,,(5).

[5]彭芸芸,卢玉.试论湘南瑶族民间宗教的特色———以湖南永州江华瑶族自治县为例[j].新余高专学报,,(3).

[6]范霄鹏,刘阳.西藏然乌湖畔石木民居的田野调查[j].古建园林技术,,(4).

[7]王博.宁夏回族伊斯兰建筑文化的发展研究[j].中华建设,,(2).

[8]许崇强,安静.伊斯兰教建筑的色彩运用分析[j].艺术科技,,(2).

[9]田凯.宗教意识对建筑的影响———解读羌族建筑[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1).

[10]周德翔.哈尼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改进———以墨江县雅邑乡密切地村布孔支系“土掌房”为例[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

[11]任乃鑫,谢宛彤.传统风水文化在墓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以灵山墓园规划设计方案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欧洲宗教文化的论文篇六

内容提要:文艺复兴作为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代,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是这一时期的美术风格,与古希腊罗马美术和中世纪后期的哥特式美术有着广泛的联系。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个论点。关键词:文艺复兴中世纪哥特式古希腊正文:

谈到中世纪的美术风格,会将其同黑暗、古板、森严相联系。中世纪是欧洲的封建社会时期,欧洲中世纪时代的艺术是为宗教服务的。而谈到文艺复兴,则是一个与中世纪完全不同的伟大时代。

它的思想基础是以人为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要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人身依附。人类的文学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价值,其总的发展趋势是向着文明和进步迈进的,但进程是曲折的。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经过了一个复杂的酝酿阶段,它们之间有着承前启后的内在联系。

早期基督教堂是在拱形结构的古代巴西利卡建筑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长方形有祭坛的教堂样式,称为“巴西利卡式”教堂。在早期的罗马,有许多“巴西利卡式”教堂,在这些“巴西利卡式”的基督教堂里,最突出的是以基督教为内容的镶嵌壁画。基督教极大地发挥了镶嵌艺术。镶嵌壁画用来装饰教堂内部的各个部分:壁面、拱顶、天花板等。这时候的镶嵌壁画不具有丝毫活泼生动的风格,而是按教会要求采取了严格的教会图像公式。

罗马和腊文纳尚保存了一些基督教早期的镶嵌画,例如圣普丁齐安教堂的镶嵌画,体现出由于基督教地位的加强所引起的艺术上的变化:基督不再是善良的牧羊人,而是有权利的主宰者。基督坐在中心的圣座上,周围是为他忏悔和加冕的圣徒,背景是圣城耶路撒冷,同样显得严峻冷清。基督的形象是带有严厉的目光,留着长髯的东方长者,他的头顶上有大十字架,画面显出浓郁的宗教色彩。

绘画方面也是相同。教会要求画家不要把形象画的太真实,不能画成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的样子,而必须以圣徒的规范化的“圣像画容”作范本,这是由圣像学规则严格规定的,所以圣像画都是拘谨呆板的。中世纪早期的美术是艺术史中比较典型的基督教美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又经过了罗马美术阶段,直到出现了哥特式美术风格,艺术史又翻开新的一页。

二、哥特式美术的发展趋势。

十一世纪中叶,基督教仍然是不可动摇的信仰。但是此时欧洲许多封建城市已经宣告独立,教会的势力逐渐减弱。城市建设的主教堂代替了原修道院教堂而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教堂已不再是单纯的宗教建筑物,也不是军事堡垒,而是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哥特式教堂建筑就在这时产生。哥特式风格开始于建筑。第一个哥特式建筑是在法国所属领土诞生的,之后整个欧洲都受到哥特化的影响。

哥特式教堂在艺术造型上首先是体积和高度创造了新的记录,给人深刻印象。从教堂的中厅高度看,德国乌尔姆教堂高达161米。其次,哥特式建筑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无论是墙或是塔,都是越往上分化越细,装饰越多,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券都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的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哥特式建筑的最显著的特点。总之,哥特式艺术风格在建筑上表现出一种意念的冲动。这种风格与中世纪早期教堂建筑风格有显著区别。这种意念的冲动表明人们要求挣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冲破封建思想的藩篱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了。在哥特式美术中,追求艺术形象的真实感和世俗情怀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以致成为一种日益明确的方向。

亚的身体比例是程式化的,天使们的形体结构关系也表现得非常简单。但是玛利亚从床上缓缓地起来,好像带有几分睡意的神情是生动的。这件作品有了生动的逼真细节。另外,哥特式雕刻中的人物形象不再彼此搅在一起,而是各自保持独立的空间地位。哥特式雕刻也不再重复罗马式雕刻中那种幻想和魔鬼的变形,而是力求符合真实的形象。大多数哥特式雕刻的人物具有安静典雅的表情,构图也合规律。

在十三世纪三十年代——七十年代创作的兰斯大教堂的雕像,是哥特式盛期雕像的杰作。这些雕刻都进一步表现出对揭示精神世界美的兴趣,有时候还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这清楚地表明了世俗性质雕刻的出现。这种追求真实感和独立性的雕刻风格成为后来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雕刻的典型特征,两者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法国在十四世纪后半叶由于百年战争造成的贫困与萧条使建筑工程与大量的艺术品订货量显著减少。可是当时的哥特式雕刻匠师们并为因此而停滞不前,仍然进行新的探索,从而使十五世纪的雕刻艺术克服了中世纪城市化与象征性的艺术语言,也克服了建筑与雕刻结合的形式束缚。尽管在他们的作品中仍然存在着宗教情感,但已经更多的去描绘日常生活中世俗的人。

以现实的人为模特,描绘日常生活中世俗的人,这在中世纪早期是完全不可能的。运用这种写实画法的代表人物是拉斐尔。拉斐尔的肖像画,以现实中的人物为模特,客观忠实地表现人物的容貌和身躯。在他所绘的《卡斯蒂利奥内肖像》中,生动地表现了这位政治家兼学者的庄重和蔼的神态。像拉斐尔一样,文艺复兴盛期的美术家们均致力于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

作为与文艺复兴美术直接相连的哥特式美术,对文艺复兴美术的产生具有两方面的积极意义:第一是风格面貌上的视觉真实感,为文艺复兴美术追求的写实主义开辟了方向;第二是审美情怀上的世俗性,为文艺复兴美术的现实主义追求奠定了基础。

三、对古希腊艺术的回归。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的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艺术繁荣,这种艺术繁荣好像是古典时代的艺术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了。

古希腊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和谐。这种和谐与“比例”有密切关系。为了创造美,希腊人发现了比例。至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画家乔•柯赞的《肖像画法》,巴乔里的《神圣比例》图中展示的达芬奇的比例研究成果,以及十七世纪法国人罗玛卓的《论比例》等,都重新肯定了古希腊的比例发现,并制定出黄金比的关系,即1:1.618。黄金分割虽然只是形式美法则中体现比例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它和古希腊占主导地位的“美是和谐”的美学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以神庙为代表的古希腊建筑中所体现的比例、和谐以及将多种柱式结合运用的概念,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时代。这场运动历时二百余年,它像一股摧枯拉朽的狂飙,彻底地扫除了欧洲长达千年之久的封建文化余孽,为人类艺术谱写了新的篇章。文艺复兴在艺术史中不是一个孤立的时代,它是古希腊罗马美术的复兴,同时又与中世纪美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说古希腊罗马美术是文艺复兴的历史之源和遥远的榜样,那么中世纪后期的哥特式美术则是文艺复兴美术风格的现实之源和直接的基础。文艺复兴美术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并结合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走向了时代的辉煌。参考文献:

1、《世界美术史》第三、五、六卷山东美术出版社。

2、《文艺复兴史纲》陈小川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外国建筑史》陈志华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欧洲宗教文化的论文篇七

泰山原名岱山、亦名岱宗。位于济南、长清、肥城、泰安之间。主峰位于泰安市境内的玉皇顶,海拔1537。7米。泰山所处的华北大平原辽阔坦荡,整体海拔较低,而泰山独占鳌头,居高临下,形成万里原野上的“东天一柱”。

其次,泰山位于黄河下游地区,是古代东夷文化的中心区域。很早就有人类活动,适合人类的居住。

这些自然地理因素都对泰山崇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于地理因素的优越性为后来各朝地王对泰山的重视、祭祀以及泰山五岳之尊地位的确立奠定了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二、帝王巡守、封禅大典对泰山崇拜形成的影响。

巡守亦写作巡狩,是指古代帝王巡视地方与边疆以加强统治的活动过程。巡守“起源于上古军事民主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对各地的武装巡视活动,是威服四方、强化联盟的主要方式”。在先秦时期,巡守“逐渐演变成君主对部落、方国以及诸侯封国巡察、征伐的政治军事活动,并成为控扼天下、巩固王权的重要举措。”从春秋到秦汉,在儒家“天子非展义不巡狩”思想的指导下,巡守逐渐制度化和礼仪化,其包含的文化意蕴也更加广博和深远。在《礼记王制》记载了关于天子巡守的制度,在其中体现了巡守制度的全貌和泰山在巡守制度中的地位,但也可以看出当时对泰山的巡守与其他三岳在规格上并没有区别,还没有显示出后来历史上泰山“五岳独尊”的地位。

与巡守四岳不同,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确立了泰山“五岳独尊”的地位。封禅与巡守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是对山岳祭祀的礼仪中最隆重,最高级别的。泰山封禅大典在古人心目中已经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他父亲司马谈因故没能跟随汉武帝来到泰山进行封禅大典,因而遗憾终生。封禅的方式是在泰山顶上筑坛以祭天,在泰山下的小山上除地以祭地。封禅的目的是与天沟通,希望上天恩泽社稷万年。

封禅大典选择在泰山,这与泰山在整个中华文明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密不可分。泰山所在的东夷地区,自古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泰山地区远古时期就有了文明的产生,这一地区先后产生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进入商周时期,泰山及其周边地区在当时仍占据着重要位置,甚至一度成为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泰山地区先后出现了孔子、孟子、墨子等许多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三、泰山神的人格化确立。

在帝王巡守和封禅泰山的`初始,泰山只是作为祭祀所用的场所,并不具备作为“人神”所需的条件。在数千年的巡守和泰山封禅仪式不断举行的过程中,泰山也因为它在政治、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开始了自身神灵化和人格化的过程。

最早关于人格化的记载是干宝的《搜神记》中出现了泰山府君,这标志着泰山山神的人格化形象开始形成。随着民间对泰山信仰的逐渐发展,佛道两家开始围绕泰山争取信徒,争相把泰山神纳入到自己宗教所信奉的神灵体系当中,在自己的宗教中给予泰山神重要的地位。如佛教地狱观借助泰山治鬼的民间风俗,把泰山神封为十大阎王中的泰山王。道教中也根据民间对泰山的信仰把它奉为泰山神。

随着泰山神人格化的形象逐渐确,历代帝王从唐代开始,对泰山不断的进行加封,使泰山神的形象开始被赋予国家化和帝王化的特征,泰山神在国家政治和民间信仰的地位最终得以确立。唐代武则天封东岳为“神岳天中王”;宋代,宋真宗不仅对泰山进行加封,还加封泰山夫人为“淑明皇后”,对泰山的五子也分别进行了加封,甚至加封泰山女儿为玉仙娘。到了元代,元世祖又追封泰山为“天齐大圣仁圣帝”。

从历代帝王把泰山作为与上天进行沟通的场所,到对泰山神进行封王、封帝,甚至加封其妻子儿女的数千年的过程中,泰山逐渐确立了其神灵化和人格化的神灵形象。泰山神的人格化的过程,使其具备了中国民间信仰中其他神灵所具备的一般特征。泰山神不仅具备安邦兴国、通达天意这些对帝王而言有极其重要政治意义的神通,还具有对普通人而言祈福消灾、求财送子这些普通神灵都具备的神通。随着历代帝王对泰山的不断加封,民间对泰山神的信仰也得到了发展,对泰山神信仰的信众在地域上不断的扩大,对泰山神各种形式的信奉活动也不断的出现新的形式。

四、对泰山文化的认识。

泰山文化开始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先民围绕着泰山进行各种祭祀、崇拜活动由来已久。历代帝王的封禅活动又将泰山推到了“与天相齐”的高度。

历代文人墨客也对泰山也有着极高的鉴赏与评价。对文人墨客而言,泰山不仅是一座风景秀丽、抒发情怀的山峰,也是一座能寄托心灵与希望的圣山。早在春秋时其,孔子对泰山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评价,其后孟子又写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句。到了明清时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有游览泰山的风俗。此时,人们游览泰山不仅出于对泰山神的信奉,更加看重泰山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和秀丽风景。

宗教信仰是泰山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包含道、佛、儒三大教,而这三教都与泰山有不解之缘。历史上道、佛、儒三教在泰山上一直共同存在但道教在泰山文化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泰山民间信仰的普及与大众旅游业的发展,泰山文化加快了其平民化的进程。在泰山的民间信仰中,影响最大的神灵是碧霞元君与泰山石敢当。碧霞元君是一位声名显赫神通广大的泰山女神,司职送生保育、怯病防疾、除暴安良。自明清之际流传的泰山石敢当,泰山石敢当是指泰山石――敢当,即泰山石有灵性,可镇邪保平安。

在泰山崇拜的形成过程中,泰山也逐渐形成了了自己的文化和精神。凸显了泰山不仅是一个风景名山也是一个文化名山,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泰山文化历史的悠久性,泰山文化的包容性是泰山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历史还是今天包容性一直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特征。泰山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从远古的自然崇拜,再到帝王巡守与封禅,直至今日大众对泰山信仰与游览,泰山一直体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欧洲宗教文化的论文篇八

神话与原始宗教是人类超越情结的异化,是远古的理想,文化的根系,它包容着一族群的团队哲学和整体艺术,营造着独特的民族精神。所以,民族是从有神话以后才开始的,宗教是第一文化。[1](p73)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现象,宗教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不同的民族所创造出来的宗教也必然带有不同区域的文化印记。同时在宗教的发展演进中,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宗教形态,拥有不同的宗教观念和宗教经验。本文从伦理现实与世俗超越,感性包容与理性独尊,淡然宁静与积极进取等方面比较,探讨宗教哲学差异对两种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维、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行为行动,达到更有效地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目的。

一、伦理现实与世俗超越。

众所周知,构成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伦理与审美。[2]p88儒家思想体现的这种伦理,是讲求伦理秩序的礼,用于节制人的欲望,以免破坏中国的伦理血缘基础及社会秩序。这种伦理观念对悠久的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四大名著等文学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尤其在《三国演义》中,作品鞭挞了不忠不孝,无信无义的曹操,赞扬了正统的蜀汉伦理国家,刘备的仁德,关羽的忠义,诸葛亮的智慧弘扬儒家的仁、义、礼、智、性。注重伦理秩序的孔子精神更偏于现实与平凡,因为被尊为文化圣人的孔子,道教的主神太上老君,都是由世俗人物的修炼神化而成的。他们以自己的深刻的思想、渊博的学识和伟大的人格力量征服了天下的民众,赢得人们的信仰,因而慢慢地获得神性变成神的。所以儒道思想更体现了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关注人的现实存在,注重现实生活的享受;强调现实的伦理关系;在生活现世之中寻找永恒。

中古的西方似乎分为两个世界,一个属于教会的,神灵的,智慧的信仰世界;一个是世俗世界统治者的属人的、情欲世界。基督教认为自然是灵魂支配甚至厌恶肉体而向神界超升,耶稣的拯救精神就是对世俗世界的一种超越。[3](p57)根据基督教经典《圣经》可知,是上帝创造了世界万物,上帝是先于人类,是超越于世俗人事,独立于人类而存在的。人神关系优于一切现实关系。在充满不幸的现实世界里,人们要逃入个人内心来获得神的青睐,在强暴的压迫面前靠肉体的坚忍不拔来保持住个人的尊严,使自己得到来世幸福的希望,这种希望在现实世界是看不见的。只有在这种纯精神性的苦恼忏悔、叹息和默祷中,才能走完人与上帝的无限距离,获得某种超越整个现实世界的与上帝合一的境界。[4]p122作为基督教信仰核心的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就是这种牺牲现世追求,追求超越与上帝同在的宗教精神的最好象征。

二.感性包容与理性独尊。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人类的认识发展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反映采取感性直观和理性思维两种,认识经历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和知性认识的思考和反思,是针对原因、过程、现象、结果的分析和认识。)中国文化普遍注重感性认识,感官的满足和生命的享受。表现出了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认识,表面生动形象的极大兴趣。而西方文化中,人们造出一种脱离于感性世界的理念,一个存在于整个时间过程之外的神,让个体的人与理念沟通,说明了其理性思维的习惯与传统。

受感性认识的影响,中国的宗教具有一种相对性、相容性和多元性,它可以和其它宗教并存,教义都比较开放,宗教领袖们也都具有一种阔大的胸襟,宽容的精神。中国人的这种感性包容精神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身体化倾向,注重感官的满足,注重生命的享受。认定肉体为自我之本源,肯定感性的生命过程为实在的现实。儒教的现实伦理,道教的养生与长生,佛教的“顿悟”感兴趣的都是现世的生活,是不脱离肉体感性的生活,它的永恒观是肉体的、现世和世俗的。彰显了中国文化的重世俗、重肉体、重感性生命的精神特征。

相对于中国宗教的相对性和相容性,西方的宗教具有绝对性和排他性。基督教神学以为,上帝的神性不可言传,超越一切概念。上帝作为宇宙第一推动力的自然神论,上帝乃事物发展进化的过程神论,上帝为宇宙和谐,秩序,规律的创造者和维持者的宇宙神论,上帝是绝对另一体的超越神论。【5】p300尤其在欧洲的中世纪,教权高于一切,是衡量一切价值的最高准绳。同时基督教重视灵魂而蔑视肉体,体现了远离世俗,远离感性的特征。这种远离感性生命,对上帝的绝对信仰也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理性思维。

三.淡然宁静与积极进取。

极重理性的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审美活动中的崇高感就是一种积极的愉快,因为通过人的理性能力,人在一瞬间得到一种肯定自己,尊敬自己的情绪。这种情绪能激励人的创造精神,是创造主体产生一种自强不息、昂然向上的活力。[6](p370)西方人对上帝的'敬仰,自豪于得到上帝的眷顾,必然产生极大的崇高感,因而最大程度的激发了积极创造精神。而中国的儒道哲学,强调伦理秩序、修身养性,必然消解个人的奋斗精神,导致一种惰性文化的形成。孔教的安于现状,安分守己,道教对情感的烦恼和生命短暂的超越,体现了儒道哲学这种以萎缩个性为前提,静观状态的审美,而不是动荡的激情状态的审美,构成了中国人较为稳定的心态[7]p189塑造了中国人静态的心灵,安睡的文化精神。

相反,基督教的原罪之说让人不断地忏悔以得到上帝的原谅,造就了西方人动态的心灵,惊醒的文化精神。因为基督教将人置于神与魔、灵与肉的不断冲突中,使人无法静静地消受生命,人必须超越这有限的现世生活,向来世的天国奋斗,所以人不可能安于现状。尼采等西方哲学家的审美人生观就是以张大个性为前提的,推崇生命的进化,高扬主体的意志力,强调个体的战斗精神。通过个人信念与努力,积极取得上帝的青睐来拯救自己。这种靠个人信念,通过持之以恒的个人灵魂深处的追求与奋斗而获得新生的理论是基督教教义的核心,是美国新教文化的一大支柱,是个人主义积极进取思想的源泉。[8]p28这种思想与上帝的世俗超越与一元的基督教上帝观不无关系。

参考文献:

[2][7]高旭东.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5。

[9]王恩铭.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欧洲宗教文化的论文篇九

练习公司、欧洲练习企业网协会的建立与迅速扩展,是欧洲各国商业类职业教育在“质变”的发展趋势中,面临经济不景气、东西德合并、技术的急速演进及全球化市场经济等因素所形成的因应产物。相对于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练习公司的教育概念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课程的生动活泼、学生学习动机的提高、贸易实战经验的磨练、虚拟经济体系与实际职业教育情境的建立等方面都给人极为深刻的印象,并且值得国内高职教育借鉴。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到,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40万人。一方面是物流业“招人难”,另一方面是物流专业的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就业难”,产生了供需不协调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专业培养与企业需求脱钩,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脱离。物流管理专业对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很强,高职院校毕业生是面向物流一线岗位的,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不仅要有很强的技术性,也要有很强的职业性,实现学生和企业“零距离”对接,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高职物流专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是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证。因此,研究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的领导及教师不断学习借鉴国外高职教育经验,做了大量的努力,开展了一系列高职教育的改革,其中较为突出而且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的就是产学合作改革。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施产学合作过程中,形式各种各样,有成功的案例,失败的例子也不少。为了更好地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推行产学合作,特介绍欧洲的“练习公司”以供借鉴。

练习公司的概念与制度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瑞士、瑞典、德国、奥地利等国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主要是作为工业与商业职业训练的辅助机构,提供学徒实习场所。欧洲各国练习公司的再度兴起与商业类职业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改革有关。以德国为例,其职业教育在这一期间同时进行许多改革。例如:试办职业基础教育年、试行阶层课程模式与三明治课程模式、颁布职业教育法等。我们熟悉的二元制职业教育也在当时正式法制化。上述各种职业教育的改革重心都在于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德语系国家的二元制职业教育中最具现代化特征的工业类职业教育场所以企业(工厂)内的“教学训练工场”或“教学角”为主,职业学校为辅;手工业类的职业教育由于大部分手工企业均属于中小型企业,无法像工业机构一样独立设置专门进行职业训练的“教学训练工场”,所以必须辅以所谓“跨企业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提供手工业类的基本教育(理论课程)与专门教育,并以先进而现行使用的设施提供与实际生产完全相同的实习教育。不管是工业企业内部独立设置的训练中心或者手工业企业共同支持成立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在商业与服务业的领域中都不存在。商业与服务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其对应的职业教育当然也十分受重视。练习公司的发展可以说正是解决实习教育问题、改善商业与服务业职业教育的重要措施。70年代的练习公司称为“虚拟公司”。“虚拟公司”只是模拟一般公司各部门的作业流程,让商科的学生实际练习在职业学校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并且提供类似手工业“跨企业培训中心”所担负的部份课程。当时由于信息与通讯科技还不发达,“虚拟公司”多是附属于职业教育与训练机构(各级全时制职业学校、职训中心、雇员工会、政府劳动行政部门等)之下独立设置,彼此之间也无关联,但当时被认为是商科职业教育的理想实习场所。“虚拟公司”也可能自成完整的商业职业教育机构(学校),称为“学校公司”。70年代欧洲的“虚拟公司”以瑞士、奥地利和瑞典等国最普遍,大多附属在全日制的专门学校或专门高等学校之中,也有由为退伍军人的转业教育所专设的,其功能与地位与我国学校附设的实习基地和实习工厂极为类似。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之初,区域经济竞争日愈激烈,随着市场经济快速进入东欧与苏联、欧洲共同体的经济整合努力以及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使得国际贸易的商业教育迅速窜起,并且一跃成为职业教育中的新宠。

练习公司和过去的“虚拟公司”在形式与组织上完全模仿实际经营的企业,除了缺乏实际成品与实际金钱流通之外,各种报表、文件、作业流程也与一般公司完全相同。他们通常都有特定的产品,拥有完备的采购、生产、品管、研发与市调、营销、仓储运输、人事、会计等营业部门,训练师与教师担任主管或咨询顾问,并且下达“真正”的营运决策与任务(即教学的问题情境)。练习公司和过去的“虚拟公司”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虚拟公司”属于封闭型的实习机构,学生练习操作但不对外“营业”,学生无法学到国际贸易中的实战经验。练习公司则通过国际网络与其他各行各业的无数练习公司发生联系,并且通过各国所设立练习公司总部的协助,形成直逼真实经济世界的“虚拟经济体系”。练习公司的培训对象以失业成年人为主,所以多属职业继续教育中的转业教育,少部分为现职人员准备转业或基于晋升、自行开业等目的而进行的职业进修教育。以德国为例,目前德国有八百多个练习公司,与各地的劳动局、德国雇员工会以及职业促进中心或职业教育机构(含各级职业学校)等都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其培训对象多为成年人,一般进修培训期为六至九个月。除了转业培训者之外,提供一般青年人的职业准备教育也是练习公司的重要要功能。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及金融风暴的波及,原来积极参与二元制职业教育并且颇负盛名的德国企业界,目前无法像过去一样提供足够的培训职位以供青年学徒工学习,练习公司不但增加职业培训的机会,减低二元制职业教育所受到的冲击;另一方面更提供提早获得工作经验的机会与新的工作生涯前景,提高职业教育与训练之后受雇就业的可能。练习公司的教学模式及其理念,早在1776年karlfriedrich发表的《“博爱课程”》一文中即有引述。

其教学过程是由实际问题情境、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在做中学等构成的一种历程。因此在课程设计上主要采用“实际问题情境”的形式,这一课程模式不仅是二元制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也是德国职业教育为应对全球不景气因素的挑战、欧体的经济整合及东西德合并等环境双边因素所发展的解决对策。“实际问题情境”是指职业训练师提供一些在职业情境中常发生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解决。练习者必须通过小组合作、做中学、自我决定等历程,以及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解决实际的问题。练习者从中学到融合理论与实际的职业知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其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如:某练习公司在影印公司资料时,发现纸张即将用完,身为总务部门的纸张采购人员,应如何处理?通过上述问题情境的集体实务模拟演练,受训学员能够从中学习到整个采购作业流程,包括提出申请、询价、决定购买厂家(其他生产纸张的练习公司)、传真下订单、验收付款等事宜,都必须实际演练进行。其中学员会学习到公司采购的'原则,包括了解市场行情、分析报价价差原因、厂商评估项目、公司需求等,这些都是将来进入公司时相当重要的经验。学员所学到的专业技能还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分级认证,这是将来就业的最佳通行证。除了特定部门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外,练习公司内也会通过工作轮调与相关在职教育课程(由人事与教育训练部门规划执行),让学员具体了解公司内部各相关部门的业务,体验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并培养相互合作、完成组织目标的团队精神。同时也让学员从工资发放、扣税、保险等演练中,了解到工作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及个人在工作中的价值。所以练习公司可以培养全方位的商业人才,而且给予近乎真实且直接的实际工作经验,有助于经济发展全球化中国家或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模拟练习公司运作的重点在于使学徒工、受培训者真正学到专业知识与能力,因此受训者必须在培训过程中学习到将来打算就业的公司实际从事的工作,使其在步入公司后,对从事的工作能熟练操作。所有在真正公司所具备的组织部门,仿真练习公司都必须有设置,受训者必须借助各种情境演练,学习每一部门的业务,从而熟悉各部门的操作,并了解工作市场实务与工作价值。练习公司与实际公司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缺乏实际货物。为了弥补此种缺憾,目前由德国的练习公司进行总部设计引进“赞助公司”的概念。赞助公司是真实的公司,练习公司寻求产品相同的真实公司建立赞助关系。赞助公司协助练习公司部门与作业流程的设计咨询,提供各种真实报表与文件、专业咨询、最新市场情报、真实练习机会与样品。练习公司则经由在线(网络)交易、营销设计、博览会等途径担任免费广告宣传代表(因为产品的样品是由真实公司所提供)。在练习公司的课程结束后,真实公司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部分表现优秀的员工。虚拟经济体系当然不是只由各行各业的练习公司就可构成。在现实的经济世界中,许多经济行为还必须有管理与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包括:工商登记、银行、法院、税务行政、保险、邮电等。这些机构的功能在一个完整的虚拟经济体系中缺一不可。因此不但各国的练习公司必须共同建立统整性的“总部”或“中央办事局”,以担负上述各种政府机构的功能,各联盟中心也需要建立一个类似欧洲共同体的总部机构,以管理各国所有练习公司的质量与交易秩序,这就是欧洲练习企业网协会(europen)。

在德国的职业教育学中,专门技术知识与能力、社会沟通能力与方法(解决问题)能力一向被称为“核心能力”。练习公司的教育理念建立在德国职业教育中“行动导向学习”与“工作导向学习”上。而其教学目标也以专门技术能力、社会能力与问题解决方法的培养为主。在这些基本理念之下,练习公司解决职业教育中长久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理论与实际、内容与方法、思考与行动等的统整难题。以商业贸易流程为例,在仿真练习过程中,练习公司提供练习者一些情境,使接受训练的学员体验到理论与实际、内容与方法、思考与行动之间的统整,同时也体验到实际世界中商业交易与经济的直接关联。这些成果在穿插性质的参观、见习或实习活动中是难以获得的。正因为是实战训练而不是枯燥且抽象的理论课程,所以学员会有较高的动机与意愿,进行快乐的工作及学习。通过角色扮演、容许错误的决定(练习)、社会结构层级观念的建立及工作经验的获得,有助于学员的自我发展,提升他们事先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而练习公司的教育也特别强调工作价值与尊严的建立。借助近乎实际的模拟练习,使学员能体验到身为专业工人的价值及工作与生命之间的关联。这一课程设计重点值得国内高技职教育者借鉴。

练习公司的精良师资与完善设备也是其共同特色。练习公司各工作场所情境、设施及工作流程,都根据实际功能需求设置,并与适当的赞助公司建立合作契约。练习公司选择培训教师组成训练团,配合每位练习者的个别需求提供适当的训练课程。练习公司通过现代科技建构全球网络联机的练习环境,目前二千六百多个练习公司,已经形成一个独特、灵活的商业训练环境与虚拟经济体系。这些都是欧洲练习公司能在职业训练与职业教育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对劳动市场而言,练习公司近乎实战的训练为失业/待业者提供了实务导向、未来导向的职业教育以及新的资格能力,并且因其近乎真实的工作经验而提高就业可能性;同时也可为商业类职业教育提供类似手工业“跨企业培训中心”的教育功能,使青年学员、高等学校学生等获得非常实际的职前准备教育,不致于完成职业教育之后立即陷入失业的困境,增加国家社会福利负担。此外,练习公司的教育概念与制度也特别适用于特殊或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与训练。例如特殊职业教育、原住民职业训练、退伍军人职业训练、妇女再度就业训练与刑满释放人员就业训练等。对经济体系而言,练习公司训练了全方位的商业人才,特别是国际贸易方面的领导、营销、谈判等人才,也有助于不同国家、文化风俗、语言习惯之间的对话、理解与学习,其结果不但切合欧洲共同体结盟的政治与经济发展目的,更有利于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中,企业人力素质与竞争能力的提升。

5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产学合作的启示。

在实施物流管理专业的产学合作教学过程中,形式各有差异,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自主独立型、校企合作型、企业进校型、人才订单型。无论是哪种模式的产学合作,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由于社会上支持校企合作的企业不多,而且很少有企业能够批量接收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因此多数高校只有在联系到了合作企业后才能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产学合作深度不够。高职院校联系校外物流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大多数都是依靠个人关系,企业和学校的关系处于一种松散状态,稳定性差,这种合作关系可能随时发生变化。一方面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刚进入企业的学生缺少工作经验、心高气傲,加上实习期较短,短期内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而且可能影响到企业员工的工作,因而企业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一些非常基层的一线操作岗位;另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产学结合给学校的教学安排及学生安全管理等带来一定的难度,加上学生在实习期间对工作岗位、工作安排、工作待遇等方面可能存在诸多不满,学生到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影响产学结合的效果及顺利进行。从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上看,物流实践操作环节比较多,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物流信息处理等,每个环节都需有人具体操作,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

这说明物流实践课是一个包括小到物品包装、装卸搬运,中到订单处理、配送作业,大到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市场调查分析等诸多内容的实践课程体系,它的环节多、内容广泛、操作性强,没有企业的配合,很难完成系统的实践教学。我们可以借鉴欧洲练习公司的做法,成立物流练习公司,为学生提供仿真模拟实训、物流管理操作训练,以提高专业技能和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针对物流专业的具体特色,建设模拟仓储中心、模拟物流部(运输企业、商场企业、制造企业、海关、银行、贸易公司等相关部门)、物流软件模拟等模拟教学场与实习场。职业教育必须密切配合劳动市场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需求。练习公司正是其中的佼佼者。虽然欧洲各国的练习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迅速扩展,但已经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而产生了令人敬佩的成果。各国的职业教育机构无不卯足全力,从课程设计、教学概念、教学场所以及争取资源等各种途径寻求创新与变革,而其一致的目标是为了促进个人发展、提升企业界竞争力,及早应对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国内高职教育一向有脱离产业界的弊病,而像物流管理专业这样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常常会因为各种条件限制,企业界人士参与不够等,造成产学合作难度很大,加上我国物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新技术、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练习公司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融合了实际问题情境、小组合作学习、在做中学等理念,通过各国练习公司总部、欧洲练习企业网协会机构的支持,与赞助公司等合作创意构想,使理论与实际彻底结合,同时课程生动逼真,而课程中注重提升受训者自我成长及适应力,强调工作价值与尊严的建立,更是值得国内高职教育反思。

欧洲宗教文化的论文篇十

中国宗教与民族的关系是和谐互动的,民族间的和平交融模式奠定了宗教的和谐关系,而宗教既是沟通中国各民族融汇、融和的文化桥梁,也是促进中国各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牢固纽带。自古以来,中国回族宗教文化小传统与中国文化大传统是相一致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得到了包括回族等各少数民族的普遍认同。在中国的文化大传统中,儒家思想支配道德伦理的价值基础,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则给予儒家道德伦理行而上的支持,共同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共同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中国文化的绵延。对中国各穆斯林民族来说,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其实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伊斯兰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回族宗教文化是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前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把包括回族在内的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优秀成果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文化资源。

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既是既往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的积淀,又是当下民族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凝结,宗教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生活在西北地区的广大回族穆斯林,长期以来以信仰构建并规约着世俗生活。在全球化风行的今天,西北地区的传统信仰和行为与现代化之间并不冲突,西部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共同心理素质和共同的民族利益诉求。在逐步进入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今天,西北地区的广大民众仍然生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这就不可避免会产生关于自身前途和选择的困惑,而对现代信息接受能力更强的年轻一代更是如此。在整个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经济政策、市场经济活动引发的变化,已引起包括回族在内的西北少数民族普遍的文化变迁。在与异质文化的交流和本土文化的自我更新中,对传统宗教文化价值的'再认识和再评价成为引发民族宗教文化变迁的核心因素。

当前,包括回族在内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都面临着变迁和重建的问题。民族、宗教、地域等文化的差异不再彼此分明,文化观念上会出现更多的理解与宽容,对话与交流将成为各民族宗教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另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由于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整合趋向,将以多元共存的形式呈现,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互动和相互影响。

就宗教文化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来看,如何实现传统宗教文化的现代转型是至关重要的。在现代社会,宗教文化的发展必须考虑如何适应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环境保持联系,与时代背景保持节奏,包括伊斯兰教在内的各个宗教应该一如既往地继续发挥积极、正面的影响。对于回族穆斯林来说,宗教信仰不仅是他们统摄外在世界和内心情感的力量,同时也是穆斯林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最高体现。西北地区回族的社会活动正是通过一系列的信仰行为才取得了社会意义和指向,并由此而产生行为整合和情感凝聚,促进了民族共同心理状态的形成。就回族宗教文化的建设中,不仅要重视伊斯兰教义思想与现代社会思想的结合,而且要恰当处理好伊斯兰教与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和谐关系。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宗教文化的构建需要参与到现实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的互动之中,走多元化之路,积极探寻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以保证社会公平、民族平等和个体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当前社会转型阶段,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不断产生,新的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充分认识宗教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特殊重要性。要充分调动民族宗教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利用包括宗教信仰在内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化手段来疏导、整合现代社会,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深入研究传统宗教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价值,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更多的价值资源。

欧洲宗教文化的论文篇十一

新中国成立之后,宗教文化一直处于被排斥的范畴之内,所以一直以来人们对宗教文化都缺乏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在当时的文学作品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有着影响力的作家,如鲁迅、冰心、郭沫若、老舍等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读出被隐没的宗教文化色彩。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各种宗教文化及活动都逐渐走向正常发展的轨道,并得到了发展,在这一时期的文化作品中,我们可以更多的发现宗教文化的影子,如作家张贤亮作品《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贾平凹的作品《废都》以及陈忠实的《白鹿原》和霍达的以伊斯兰教为题材的作品《穆斯林的葬礼》等都蕴含着浓郁的宗教文化色彩。在这些小说中,我们可以读出,这些小说在描述中或是在困难中去得到宗教文化的心里安抚,从而得到生存的能量,或者在描述歧视宗教文化及宗教文化中的不公去展现自己的不满。以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的小说分析为例,在它的后记中说道“只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和宗教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现实联系,它时时笼罩在某种气氛之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出作者对这种紧张气氛的担心害怕甚至是恐怖,但是有着宗教文化的寄托从而得到心灵上的慰藉,这种心灵上的寄托从而让作者勇敢的生存着。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小说的创作过程也是对作者本身的一种潜在的修炼,从而能更好的找到慰藉自己心灵的灵感同时也能带给读者更多的宗教文化感受,宗教文化通过文字的叙述也给它带来了更多的新鲜能量。

二、以维吾尔族小说为例来阐述其中的宗教文化。

在维吾尔族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两种风格的作品表达形式,一种是对历史性为主导的真实事件及历史故事的描写,另一种是以抒情为主的将历史与现实贯穿其中的描写。这两种当代小说写作风格都具有浓郁的宗教文化色彩。其中以作品《阿曼尼沙汗》、《赛义德汗》为例,许多当代作家都喜欢在他们的小说中去寻找某个宗教题材或者历史故事来获得创作灵感,这两个小说也就印证了这一说法,其两篇小说的作者特别注重历史真实性的记录和对历史文献的研究。这种当代小说将“历史”至于小说主导的位置,完全按照历史的演绎去重述历史,这也就对历史的真实性有了准确的描述和审美追求。那么另一种以《故乡》和《刽子手太太》为例,它主要以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分析为主,是历史与抒情表达的中的“诗”为主。将历史呈现出来的严谨与抒情的诗相结合,达到灵动的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现代作家的写作手法也表现出了不同的一面如《走过天险的人们》的作者巴图尔肉孜则摒弃了原有的写作手法而去大胆的运用现代的写作手法,去描写了维吾尔族的历史和对宗教文化的信仰。在读者中得了不错的反响。不同时期的作者在创作风格上有着不同的差异,但是不难看出维吾尔族在历史真实性的叙述和对宗教文化的表达上都有着一致性。所以不管事哪一种创作风格的小说作者都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和对宗教文化的深厚理解和信仰的基础之上的。

三、结语。

我们不难得出,宗教文化有与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小说与宗教都是为净化人类的心灵所服务的,我们何尝不把阅读小说当成一种修行呢,我们在接近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去感受、反思、发现、打开自己心灵上的那扇窗户去得到心灵深处的慰藉。同时,宗教文化在当代小说中的渗透也架起了了我们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沟通桥梁,让我们民族与民族之间有着思想上更多的沟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欧洲宗教文化的论文篇十二

阿诺尔德?范热内普(arnoldvangennep)使用“阈限”这名词将仪式模型化研究,所谓阈限就是“从正常状态下的社会行为模式之中分离出来的一段时间和空间”,因此,阈限既是过程也是状态。凉山彝人对于火把节,也有过渡仪式的痕迹。彝族过火把节,按理来讲家里的每个人都得参加。如果由于一些特别的特殊的原因,没有办法回家与家人一起过火把节,错过了火把节,怎么办呢?有两种办法:

第一种,在自己所在的地方与当地亲戚朋友一起过一个火把节,参加了当地的火把节也就不算错过火把节了。第二种,如果自己所在的地方,没有亲戚朋友,无法参加他们的火把节,或者是当地不过火把节,那么家里面父母也有办法解决这种情况的。父母会把过火把节时准备的食物,比如,鸡肉、猪肉等象征性地拿一点点腌制好并保存下来,等在外的人回家后给他品尝,就算是不小心,没保存好,孩子回来的时候肉已经坏了,也要象征性地尝一下,这样就表示过了火把节了。如果没有过火把节,发生了一些不顺的事,不快的事或者是身体上出点小毛病啊生病什么的,那么发生的这一切就会被认为是活该。只有过了火把节,这一年才得以平安。

很明显的,离家在夕卜工作的人,得想办法从他所处的工作环境中分离出来,回家过那三天的火把节,谁也不敢去试没有过火把节有什么样的后果发生。火把节三天时间里是不能下地耕作的,火把节在这里明显地具有通过仪式的作用,只有通过这个仪式才會旨寻求到心灵的归宿与认同。

二、火把节选日子的内部涵义。

凉山彝族有关火把节的古i彦语说:“猪月朔九夜,日子不用选”。其意思是说,每年的猪月也就是农历的六月,朔九夜就是初十五后的第九个晚上,这一天的日子是最好的,不管属什么都可以过火把节。据介绍,普格县乡村中火把节较热闹的中心一一日都地迪撒一带所选的日子,是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那个属“龙”的日子。据说这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日子,龙日路卧饱龙,年底会有一个丰收饱肚子的好曰子。

过火把节的日子,凉山彝族自治州官方定的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但民间并不按照官方的要求去过,凉山几个方言区的人所过火把节的日子都不一样。

凉山民间每年举行火把节的日子具体在某一天,这是没有固定的。每年当地人发现地里面有荞麦粒变黑的时候,就会请来这个地区最有威望的毕摩或者会择算的德古占卜择算吉日,看哪一天开始过火把节是最好的。“仪式是关于重大性事务的形态,而不是人类社会劳动的平常形态”。火把节整个节日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仪式,这选日子的事情当然不能马虎。

仪式是具有强烈的目的性的,“仪式行为本身就是其目的”。通过祭祀仪式行为的表演来帮助实现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办不到的、无法取得的结果。从逻辑上说,仪式行为是建立在一种信仰之上的。火把节的目的.,在前文所述的祭祀祖先、点火把仪式和送火把仪式中所念的祈语以可以得知实为达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安康,驱邪避寒”等这些目的。对于山地耕作的彝族人来讲,这一切都是关乎着这一年能否过上好日子,所以谁也不敢马虎。选日子得慎重,山地气候,每个地方物候条件是不一样的,正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根据“有荞籽粒已变黑”的物候现象来择选火把节这个祈愿的日子,每个地方当然就不一样了。行政的手段帮规定不了火把节举行的日子,因为人们不愿意去冒那个风险去在当地不合适的日子里举行,如果在政府规定的日子里过火把节,恰巧这一年遇着不顺的话,没人给他们买单。对于山地农耕民族来讲,没有什么比六畜兴旺,人丁安康,庄稼丰收更重要的了,这关系到他们的生计。四川彝族“依诺”地区不过火把节,古代本来是要过的,传说有一年火把节期间下了一场红雪,庄稼颗粒无收,大家都认为这是因为火把节的原因,故“依诺”地区以后不再举行火把节。

三、神圣与世俗二元对立的调和。

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认为,宗教可以分解为两个基本范畴:信仰和仪式。仪式属于信仰的物质形式和行为模式,信仰则属于主张和见解。他还认为,世界划分为两大领域,一个是神圣的,另一个则是世俗的。彝族是一#分崇尚祖灵信仰的民族,对祖先灵魂抱有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尊敬感。在彝人的宗教信仰世界中,祖灵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和权能,它们关注着后代的事务,能从多方面影响、操纵现世生活。凉山彝族人常常把吉祥福禄的获得视为祖灵的仁慈与关爱,把灾难和不幸的降临看作是祖灵惩罚所致。在心理上,凉山彝人对祖灵是一种崇敬、仰赖、敬畏的心理。在凉山,无论大凡小事,祭祀祖先是必须做的一件事情,祭祖先时如果家里某人不在无法参加,那么得把一件他平时穿过的衣服放在仪式现场以代表他。

祭祀祖先是非常重要的,火把节第一天,如果去亲戚家窜门去了,无论如何都得回家把祭祀仪式做了。祭祀完成后,祭品都是分食了的。如果有客人在,上供的祭品必须是主人家先吃了,客人才能吃。彝人的待客之道平时都是先让客人吃饱了主人才再吃,只有这火把节的祭品必须得主人家先吃。但彝人是好客的,主人家并不会吃多少,只是象征性地先吃一点点,然后给客人吃。主人家每个人都得分食献祭过后的肉,还不能吃东西的小娃娃,大人就撕一点点肉在小孩的嘴上抹一下,算是小娃娃吃过了。

在整个祭祖仪式中用于祭祀的牺牲是与祖灵交往的纟某介,通过献祭,祭品的分食,用牺牲从祖灵那里换得庇佑达到神圣与世俗的交融。

四、结语。

凉山彝人认为通过火把节,祭祀了祖先与各方神灵,通过了这个仪式,可以求得来年人丁平安,五谷丰登得到心理上的安慰。火把节中蕴含着丰富的彝族传统宗教与文化,值得继续探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欧洲宗教文化的论文篇十三

神话与原始宗教是人类超越情结的异化,是远古的理想,文化的根系,它包容着一族群的团队哲学和整体艺术,营造着独特的民族精神。所以,民族是从有神话以后才开始的,宗教是第一文化。[1](p73)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现象,宗教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不同的民族所创造出来的宗教也必然带有不同区域的文化印记。同时在宗教的发展演进中,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宗教形态,拥有不同的宗教观念和宗教经验。本文从伦理现实与世俗超越,感性包容与理性独尊,淡然宁静与积极进取等方面比较,探讨宗教哲学差异对两种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维、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行为行动,达到更有效地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目的。

众所周知,构成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伦理与审美。[2]p88儒家思想体现的这种伦理,是讲求伦理秩序的礼,用于节制人的欲望,以免破坏中国的伦理血缘基础及社会秩序。这种伦理观念对悠久的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四大名著等文学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尤其在《三国演义》中,作品鞭挞了不忠不孝,无信无义的曹操,赞扬了正统的蜀汉伦理国家,刘备的仁德,关羽的忠义,诸葛亮的智慧弘扬儒家的仁、义、礼、智、性。注重伦理秩序的孔子精神更偏于现实与平凡,因为被尊为文化圣人的孔子,道教的主神太上老君,都是由世俗人物的修炼神化而成的。他们以自己的深刻的思想、渊博的学识和伟大的人格力量征服了天下的民众,赢得人们的信仰,因而慢慢地获得神性变成神的。所以儒道思想更体现了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关注人的现实存在,注重现实生活的享受;强调现实的伦理关系;在生活现世之中寻找永恒。

中古的西方似乎分为两个世界,一个属于教会的,神灵的,智慧的信仰世界;一个是世俗世界统治者的属人的、情欲世界。基督教认为自然是灵魂支配甚至厌恶肉体而向神界超升,耶稣的拯救精神就是对世俗世界的一种超越。[3](p57)根据基督教经典《圣经》可知,是上帝创造了世界万物,上帝是先于人类,是超越于世俗人事,独立于人类而存在的。人神关系优于一切现实关系。在充满不幸的现实世界里,人们要逃入个人内心来获得神的青睐,在强暴的压迫面前靠肉体的坚忍不拔来保持住个人的尊严,使自己得到来世幸福的希望,这种希望在现实世界是看不见的。只有在这种纯精神性的苦恼忏悔、叹息和默祷中,才能走完人与上帝的无限距离,获得某种超越整个现实世界的与上帝合一的境界。[4]p122作为基督教信仰核心的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就是这种牺牲现世追求,追求超越与上帝同在的宗教精神的最好象征。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人类的认识发展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反映采取感性直观和理性思维两种,认识经历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和知性认识的思考和反思,是针对原因、过程、现象、结果的分析和认识。)中国文化普遍注重感性认识,感官的满足和生命的享受。表现出了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认识,表面生动形象的极大兴趣。而西方文化中,人们造出一种脱离于感性世界的理念,一个存在于整个时间过程之外的神,让个体的人与理念沟通,说明了其理性思维的习惯与传统。

受感性认识的影响,中国的宗教具有一种相对性、相容性和多元性,它可以和其它宗教并存,教义都比较开放,宗教领袖们也都具有一种阔大的胸襟,宽容的精神。中国人的这种感性包容精神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身体化倾向,注重感官的满足,注重生命的享受。认定肉体为自我之本源,肯定感性的生命过程为实在的现实。儒教的现实伦理,道教的养生与长生,佛教的“顿悟”感兴趣的都是现世的生活,是不脱离肉体感性的生活,它的永恒观是肉体的、现世和世俗的。彰显了中国文化的重世俗、重肉体、重感性生命的精神特征。

相对于中国宗教的相对性和相容性,西方的宗教具有绝对性和排他性。基督教神学以为,上帝的神性不可言传,超越一切概念。上帝作为宇宙第一推动力的自然神论,上帝乃事物发展进化的过程神论,上帝为宇宙和谐,秩序,规律的创造者和维持者的宇宙神论,上帝是绝对另一体的超越神论。【5】p300尤其在欧洲的中世纪,教权高于一切,是衡量一切价值的最高准绳。同时基督教重视灵魂而蔑视肉体,体现了远离世俗,远离感性的特征。这种远离感性生命,对上帝的绝对信仰也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理性思维。

极重理性的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审美活动中的崇高感就是一种积极的愉快,因为通过人的理性能力,人在一瞬间得到一种肯定自己,尊敬自己的情绪。这种情绪能激励人的创造精神,是创造主体产生一种自强不息、昂然向上的活力。[6](p370)西方人对上帝的'敬仰,自豪于得到上帝的眷顾,必然产生极大的崇高感,因而最大程度的激发了积极创造精神。而中国的儒道哲学,强调伦理秩序、修身养性,必然消解个人的奋斗精神,导致一种惰性文化的形成。孔教的安于现状,安分守己,道教对情感的烦恼和生命短暂的超越,体现了儒道哲学这种以萎缩个性为前提,静观状态的审美,而不是动荡的激情状态的审美,构成了中国人较为稳定的心态[7]p189塑造了中国人静态的心灵,安睡的文化精神。

相反,基督教的原罪之说让人不断地忏悔以得到上帝的原谅,造就了西方人动态的心灵,惊醒的文化精神。因为基督教将人置于神与魔、灵与肉的不断冲突中,使人无法静静地消受生命,人必须超越这有限的现世生活,向来世的天国奋斗,所以人不可能安于现状。尼采等西方哲学家的审美人生观就是以张大个性为前提的,推崇生命的进化,高扬主体的意志力,强调个体的战斗精神。通过个人信念与努力,积极取得上帝的青睐来拯救自己。这种靠个人信念,通过持之以恒的个人灵魂深处的追求与奋斗而获得新生的理论是基督教教义的核心,是美国新教文化的一大支柱,是个人主义积极进取思想的源泉。[8]p28这种思想与上帝的世俗超越与一元的基督教上帝观不无关系。

[2][7]高旭东.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

[9]王恩铭.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欧洲宗教文化的论文篇十四

每个应届毕业生在学校毕业前都需要进行毕业实习,以下是由中国人才网归纳总结的一篇实习鉴定范文,提供给写实习鉴定时参考所用。/shixi/。

来xxx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实习的xx大学高职学院物业xx级的xx同学,在一个月的实习期内,用他的实际行动,给我公司全体员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xxx物业公司隶属于xxx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市中山路与红旗路交汇处,是市商业最繁华、人员最集中的场所,xxx物业公司主要对xxx大厦、xxx中学、xxx中学、xxx医院等进行物业管理以及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卫生维护等专项服务,因所管理的项目涉及商业、教育、医疗等多种行业,对物业服务人员的要求很高;xx同学来实习的这一个月,正处冬季最冷的时候,加上逢春节大假物业公司工作最忙,xx同学与我公司各部门员工一起,发扬了吃苦耐劳、务实团结的精神,受到了我公司员工的一致好评。我公司由行政办公室、保安部、保洁部、工程部等部门组成,xx名同学这一个月分别被分配到保安部、保洁部、工程部这三个一线部门进行实习。虽然一个月在不同的部门和工作岗位,但xx同学在工作中所表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与各部门员工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都真实体现了他对待此次实习生活的重视度和强烈完成实习任务的使命感。

热门阅读文章:

实习生地铁工作实习鉴定。

机关单位实习鉴定。

欧洲宗教文化的论文篇十五

摘要: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都是多元文化集中体现。中国戏曲偏重言志抒情以曲唱戏重于形式,发声讲究甜润圆亮字重腔轻,曲从与字。欧洲歌剧偏重再现模仿以歌唱剧重于内容,发声讲求明亮宽洪,言从与歌。

中国的戏曲与欧洲的歌剧,是世界两大戏剧艺术体系的突出代表。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是多元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人们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及心理素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产物。因此,中国戏剧和欧洲歌剧具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及深厚的美学特征。

(一)中国戏曲的形成发展。

中国的戏曲是古代的舞剧的继承和发展。中国最早的舞剧是葛天氏的《吕氏春秋・古乐篇》,这是一种集音乐、舞蹈、器乐为一体的艺术。南北朝时期,产生了民间歌舞戏和参军戏。如歌舞大戏《大面》、《踏谣娘》,如产生于东晋时期的参军戏在隋唐时期仍属于“散乐”的范畴,并十分流行。

从原始歌舞逐渐发展成以歌舞演故事,是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历经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几千年。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中国戏曲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是经过数百年的承续、发展,而成熟的渐变过程,因而中国戏曲根基深厚,艺术体系完善。

(二)欧洲歌剧的形成与发展。

欧洲歌剧发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因此意大利被赞誉为“欧洲歌剧的故乡”。意大利早期歌剧称为“音乐戏剧”,它是一种音乐、文学、戏剧、美术、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体裁。它的诞生是巴罗克时期音乐艺术领域最伟大的一场革命。

欧洲歌剧的音乐素材大多来源于民歌和宗教音乐。15第一部歌剧《达夫尼》诞生,由利努契尼提供脚本,佩里作曲,但这部歌剧没有流传下来。16,利努契尼和佩里再次合作,创造了歌剧《尤丽迪茜》。其题材来自圣经,这部歌剧已经具有了严格意义上歌剧的雏形――宣叙调、歌曲、合唱、舞蹈管弦乐队和终曲。

18世纪末19世纪初,意大利的社会动荡不安。使歌剧进入了衰落时期。但是在民族运动的影响下,作曲家罗西尼又恢复了意大利的歌剧艺术。在罗西尼之后,有许多才华横溢的音乐家涌现出来,如贝利尼、多尼采蒂、威尔第等都在意大利歌剧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出现了一股“真实主义”。“真实主义”着重描述普通人的情感冲动和暴烈行为。它取材于社会生活,尤其是体现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形象,改变了以前浪漫派歌剧所表现的神话故事内容。后来,欧洲出现了正歌剧,正歌剧是用歌唱来展开戏剧的。对正歌剧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威尔第,他的艺术生涯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写意与写实。

中国戏曲和欧洲歌剧对于美的艺术追求,都与各自的民族文化渊源和艺术观念息息相关。中国人认为“凡音之起,有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乐记》)。因而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是强调“以我观物”的'美学准则。西方人则认为艺术应该“被物所没”,强调“以物现物”的重要哲学思想。中国的戏曲与诗、词、歌、赋有着渊源的关系,偏重“言志”抒情,欧洲歌剧导源于古希腊的史诗戏剧,偏重再现模仿。中国戏曲“写意”求美,欧洲歌剧“写实”求真。这两种不同的艺术美学观与音乐的创造方法密切相关。

(二)唱戏与唱歌。

中国的戏曲以曲唱戏。通过唱来戏说内容;欧洲的歌剧则以歌唱剧,即用美声歌唱来倾诉感情。所以,过去中国演出的场所是“戏院”,欧洲的演出场所是“剧院”。这种称谓也是巧合,但恰也与此相关。

(三)在发声方面差别。

声音是传播的主要因素,戏剧音乐的歌唱发声是通过技术训练而成为艺术化的声乐技巧。一般说,中国戏曲的发声讲究甜润圆亮,而欧洲歌剧则求明亮宽洪。中国戏曲的发声技巧是运用丹田之气拖住底气使声音结实饱满、圆润悦耳,运用轻重抑扬的发声技巧,能将剧中人物的复杂感情表现的淋淋尽致。欧洲歌剧在19世纪40年代,随着威尔第爱国主义歌剧的兴起,加之乐队扩大,配器加重,因而声音要求偏重表现激情慷慨的情绪,即用浓厚的胸腔和宏大的音量,以达到刚劲奔放的戏剧效果。

(四)在吐字方面的不同。

唱腔的基础是字的音与情,无论是中西,演唱时都是要求字情结合,二者来共同体现完美的艺术形象。但是,在民族习惯和审美意识中西尚有区别。中国戏曲强调字重腔轻,由字生腔,由腔生情,欧洲歌剧则强调美声表现,由生得情,由情生音。或者说中国戏曲是曲从属于字,欧洲歌剧则言从属于歌,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综上所述,中国戏曲和欧洲歌剧的形成与发展及其艺术特点是:中国古代戏曲音乐是民间舞蹈――吟唱诗词――戏曲艺术的嬗变过程。欧洲歌剧则以作曲家为主,吸收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加以交大发展,可以这样说,欧洲歌剧是有作曲家用音乐来写戏剧的,因而歌剧既有作曲家的个人风格,又有不同剧目的独特性格。中国戏曲和欧洲歌剧,在表现体系和艺术创作方面都有不同,但作为戏剧音乐是有共同之处的,可以相互吸收,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版.

[2]孙继南、周柱.中国音乐通史简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版.

[3]连波.国乐飘香.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版.

[4]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民族音乐概论.1980(1).

[5]朱敬修.西方音乐史.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版.

[6]罗修平.音乐美的寻觅.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版.

欧洲宗教文化的论文篇十六

对31个欧洲国家的调查显示:7个国家(芬兰、冰岛、挪威、瑞典、比利时、法国和匈牙利)的所有医学院校建立了老年医学系。而16个国家(波兰83%,意大利71%,斯洛伐克67%,瑞士60%,土耳其55%,立陶宛50%,荷兰50%,塞尔维亚50%,捷克43%,英国39%,西班牙36%,丹麦33%,保加利亚33%,乌克兰21%,爱尔兰20%和德国16%)的部分医学院校建立了老年医学系;其余的8个国家没有老年医学系(奥地利,希腊,爱沙尼亚,马其顿,摩尔达维亚,斯洛文尼亚,卢森堡和马尔他)。老年医学被认可是独立专业的国家有16个(芬兰、瑞典、比利时、法国、匈牙利、意大利、立陶宛、荷兰、捷克、英国、西班牙、丹麦、保加利亚、德国、马其顿和马尔他),且这16个国家中的13个国家同时认可老年医学护理专业;老年医学被认可是全科医学或内科学亚专业的国家有9个(冰岛、爱尔兰、挪威、波兰、瑞士、塞尔维亚、斯洛伐克、土耳其和乌克兰)。而其余的6个国家(奥地利、希腊、爱沙尼亚、摩尔达维亚、斯洛文尼亚和卢森堡)不认可老年医学专业或亚专业[4]。

2本科生的老年医学教学。

绝大多数欧洲国家,在12~的初等教育后,组织了6年制本科生的医学教育。通常是,医学生先学习3年的临床前课程,重点学习基础医学,接下来学习3年的临床课程,重点学习临床医学。在调查的31个欧洲国家中的25个国家(81.1%)在非老年医学系或专业的医学本科生中开展了老年医学教学。其中,9个国家(芬兰、挪威、瑞典、立陶宛、法国、冰岛、意大利、西班牙和斯洛伐克)开展的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是必修课;16个国家(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德国,匈牙利,荷兰,爱尔兰,卢森堡,马耳他,波兰,瑞士,捷克,英国,塞尔维亚,土耳其和乌克兰)开展的医学本科生的老年医学教学是选修课。而剩下的6个国家(保加利亚,希腊,爱沙尼亚,马其顿,摩尔达维亚和斯洛文尼亚)没有开展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另外,仅7个国家在其所有医学院校中开展了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绝大多数国家的医学院校自己独立设置医学本科生的老年医学教学课程,仅2个国家的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课程是按照欧盟建议的核心课程来设置的。且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的'平均课时数相差很大,挪威教学课时数最多(100个课时),而爱尔兰,卢森堡和土耳其教学课时数最少(不到10课时)。通常在医学本科生第4至第6临床学年时进行老年医学教学。近50%的教师用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方法。16个国家组织了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临床轮转实习,且其中11个国家的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临床轮转实习是必修课[4]。

3研究生的老年医学教学。

在调查的31个欧洲国家中的16个国家(芬兰、瑞典、挪威、法国、比利时、匈牙利、荷兰、爱尔兰、意大利、马耳他、波兰、西班牙、捷克、英国、立陶宛和斯洛伐克)的研究生老年医学教学只由老年科医师组织领导;而另外的6个国家(德国、冰岛、瑞士、土耳其、乌克兰和塞尔维亚)的研究生老年医学教学由老年科与内科医师共同组织领导。其余的9个国家(奥地利、保加利亚、丹麦、希腊、卢森堡、爱沙尼亚、马其顿、摩尔达维亚和斯洛文尼亚)没有开展研究生老年医学教学。16个开展研究生老年医学教学的国家规定了老年医学的课程。13个国家规定在教学结束时必须通过考试。考试通过后,9个国家的研究生可获得老年医学专业执业资格证。8个国家规定老年医学专业执业资格证到期后,要想继续持有老年医学专业执业资格证,还必须重新通过必修课考试[4]。

4老年医学的继续教育。

在调查的31个欧洲国家中的18个国家(芬兰、德国、奥地利、法国、比利时、匈牙利、荷兰、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马耳他、波兰、瑞士、捷克、英国、立陶宛、斯洛伐克和乌克兰)可提供终身的老年医学继续教育和培训;其中10个国家规定要强制定期检查验收老年医学继续教育证。而剩下的13个国家(瑞典、挪威、保加利亚、丹麦、西班牙、冰岛、希腊、土耳其、爱沙尼亚、马其顿、摩尔达维亚、塞尔维亚和斯洛文尼亚)没有开展老年医学的继续教育[4]。

5老年医学教学基地的建设。

欧洲建立了较多的老年人专科医院或护理院,在综合型医院中常常设置有老年病科,这为老年医学的理论和临床教学及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条件[4]。

6欧洲老年医学教学和学科发展现状对我国老年医学教学和学科发展的启示。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均没有建立老年医学系。20,在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222所医学院校中,只有59所(27%)医学院校建立了老年医学专业或亚专业[5]。因此,在我国设置有老年医学专业或亚专业的医学院校仍然占少数。由于专业师资不足,临床教学实习基地缺乏,在非老年医学专业中开展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及临床实习的医学院校寥寥无几。即使少数医学院校开展了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但多半只是开展了理论选修课,且课时数很少,没有老年医学临床实习课。另外,我国老年医学本科生没有统编的教材,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尽管现在我国少数设置有老年医学专业的医学院校已经可以招收老年医学科学学位型和专业学位型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但研究生在校期间根本没有系统学习老年医学理论。且老年医学研究生同样没有统编的教材,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老年医学科学学位型的许多研究生的研究课题根本没有涉足衰老机制的研究,且其老年医学临床实习时间很不足。而老年医学专业学位型的研究生接触临床时间相对较多,临床工作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因其科研培养时间有限,科研能力相对很差。另外,我国在非老年医学专业的医学研究生中根本没有开展老年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习。在我国老年医学专业的教师,毕业后的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中系统开展老年医学专业的继续教育还相当不足。在非老年医学专业的教师,毕业后的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中基本上没有开展老年医学专业的继续教育。我国根本没有设置老年医学专业执业资格证和许可证。我国老年人专科医院或护理院还非常缺乏,即使在三级综合型大医院中设置有老年病科的医院还为数不多。“生物-心理-社会-衰老”可能是本世纪新的生物医学模式。

然而,如上述,我国的老年医学教学和学科发展较欧洲还很落后。我国丞待发展壮大老年医学专业,扩大办学规模,充实师资力量。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可考虑建立老年医学系,甚至考虑建立和发展老年医学亚专业如老年心血管病科(学)。加强老年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既要提高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又要提高他们的临床实践能力。另外,特别要加强非老年医学专业的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老年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习带教。充分利用互联网,特别是实时远程教学系统,加强老年医学的继续教育。尽快编写出版全国统一的权威的老年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制定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尽快设置老年医学专业执业资格证和许可证,加快我国医院老年病科和老年专科医院的发展和建设,为我国老年医学教学和学科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为应对衰老人口对老年医学需求的急剧增加带来的挑战做好坚实的准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