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农村公路建设调研报告(精选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4:47:49 页码:8
2023年农村公路建设调研报告(精选14篇)
2023-11-24 04:47:49    小编:ZTFB

报告可以通过文字、图表、表格等形式来展示研究成果,并提高信息的直观性和可读性。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务必遵循科学、客观、准确的原则。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撰写报告,以下是一些范文和写作指导。

农村公路建设调研报告篇一

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努力和广大群众参与下,我州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几年的农村公路建设,我们积累了一定的建设管理经验,但是管理水平较低,农村公路建设工程管理的方方面面都还有待加强。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指导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如何科学地建设农村公路,是现在和将来都值得认真探索的问题。农村公路建设就是要科学地发展农村公路交通事业,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的交通需求。农村公路建设必须用科学的设计、科学的管理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为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农村公路建设工作,根据局党组《关于印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计划和专题调研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交党〔〕7号)的安排,本人组织有关科室的工程技术人员对我州农村公路两通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到农村公路项目的建设指挥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工程施工现场,通过听汇报、查看资料、看施工现场和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分析农村公路两通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现状、找出工作中的差距、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如何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做好工作作了认真的思考。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程进展情况。

我州两通工程从实施以来,在州、县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关心支持下,进展较为顺利,0公里,1180公里的通达工程已经全部完工;年150公里,20150公里的通畅工程已经基本完成。通过我州积极的争取,省交通厅安排我州通达工程1180公里,通畅工程671公里,至4月20日止,我州在建的通达工程共1185.6公里,其中1010公里的路基已经完成,其余175.6公里的路基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基本实现原计划的工期目标。在建的通畅工程773.7345公里,其中丘北县新沟至官寨、笼陶至天星、曰者至舍得三条共94.56公里已经完工,其余工程已完成路面187.275公里,施工中的491.8995公里需沥青16530吨已备3744.81吨、需混凝土碎石170915立方米已备147192立方米、需要路面基层碎石803663.3立方米已备604526立方米、需要混凝土预制块21893.01万块已备4364.67万块。

(二)质量控制情况。

农村公路建设严格按国家和省的要求控制施工质量,工作中层层把关。各县在工程技术人员少、工程多、管理难度大的情况下,把工程质量管理放在首位。工程设计阶段,各县采取多方案比较,选择合理的路线走向和路面结构形式,严格控制各项技术指标,对地形比较复杂的公路,州交通局派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帮助设计,全州两通工程的设计均由州交通局审批;工程施工阶段,各县均设置中心实验室,工程材料质量和工程施工质量的评定,基本做到了以检测数据为依据,为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打下了基础,施工中严格控制进场材料的质量,严格控制施工工艺和施工程序,基本做到了上一道工序不合格不准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工程验收阶段,各县对已完工的工程先进行自检,自检资料报州交通局后,州交通局组织工程验收质量检测组进行工程质量检测,检测合格的通过验收,检测不合格的不验收,通过对两通工程的验收检测,通达工程部分地段有局部技术指标超标的情况存在,对有技术指标超标的路段,州局要求施工单位整改后再验收,通畅工程通过组织检测,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合格以上,具备验收条件的工程全部通过了验收。

(三)两通工程采用的'技术标准、路面结构情况。

根据上级下达的资金、地方自筹资金以及车流量的情况,各县对不同路段采用不同的技术指标和路面结构形式,认真坚持“等级多标准、路面多样化、结构多形式、筹资多渠道、安保多样化”的原则,通达工程能达到四级公路标准按标准的四级公路建设,路基宽度采用4.5米或6.5米,部分地段根据地形条件采用5.0米或其它尺寸,对于地形比较复杂、工程量大的地段,按交通部或省交通厅规定的受限指标进行设计和施工,力求做到科学设计、科学施工、科学管理。通畅工程建设,各县根据资金的情况分别采用单层或双层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半整齐弹石路面、整齐混凝土块体弹石路面、混合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与弹石路面混合、水泥混凝土路面与弹石路面混合,整齐混凝土块体弹石与半整齐弹石路面混合)等路面结构设计和施工,路面宽度根据资金来源和车流量的情况采用3.5米至5.7米不等的指标。基本做到了公路等级标准、路面的结构形式与投资来源相适应,避免了要求高标准、高指标、工程投资过大而造成过多历史欠账或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一)建设资金不足、资金到位迟缓。

通达工程建设国家每公里补助10万元,通畅工程建设国家每公里补助40万元,省州无配套资金,除砚山等部分县有少量配套资金外,多数县由于财政困难无力配套,工程设计的指标难以提高,通达工程中一些路段设计时采用了受限路段的指标,但是由于资金少,实施起来困难依然较大。通畅工程中原有路基较差的路段,由于处理路基费用较多,路面工程采用低限指标仍然有资金欠缺的问题。另外,资金到位较晚,20实施的通畅工程资金还未到位,给工程进度带来较大影响,按预计的工期难以全面完成。

(二)工程技术人员少管理难度大。

由于年突然增加通畅工程里程数,通畅工程量相当于年的4.5倍,通达工程相当于2006年的7.9倍,从设计到施工到编制竣工资料全靠原有的工程技术人员,一个主要技术人员管理几个通达工程的情况比较普遍,通畅工程建设指挥部人员少,进度或质量管理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技术人员少,各县在施工期间把施工现场管理作为工程管理的首要工作来抓,加之上一工程项目完工就接着管理下一个开工的工程项目,对工程资料的整理无暇顾及,导致部分工程完工后工程资料不完善而不具备竣工验收的条件,不能纳入公路养护管理的范筹。

(三)对新型路面结构的施工管理缺乏经验。

2008年,我州通畅工程大量采用了整齐混凝土块体弹石路面,铺筑这种路面除丘北县有一定经验外,其他县没有施工经验,由于里程多、数量大,原来有一定铺筑经验的工人较少,从块体的预制到铺筑质量的控制都有一些困难。如部分项目整齐混凝土块体弹石铺筑过程中平整度控制就比较困难,一些项目做了实验路段,但是由于管理者及工人都无经验,通过几次反复的施工,质量还是不理想,最终请了有经验的人来指导才基本解决了问题。由于缺乏施工经验,混凝土预制块的预制速度远远跟不上路基调型和基层铺筑的速度,造成部分工序停工待料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今后的工作途径和措施。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农村公路建设首先要考虑如何为农民群众修更多的路、更好的路,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因此,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中,要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处处为农民群众着想,把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今后的农村公路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工作,把农村公路建设得更好。

农村公路建设调研报告篇二

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从贺州市的情况看,农村的落后首先是农村经济的落后,农民收入上不去,其中原因,并不完全是生产上不去,更主要的首先是农民发展品牌意识不强,影响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及其商品附加值的提高,二是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链条式的生产、加工、销售模式。笔者现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贺州市由于天然条件优越,可以生产许多富有特色、质量上乘的农产品,如富川脐橙糖料充足,甜面不腻,鲜艳饱满;贺州马蹄个大皮薄、味甜、渣少;昭平茶叶清香泌人、口感甚佳。还有信都红瓜子、八步李子、钟山贡柑等无公害蔬菜等也小有名气,在珠江三角洲占有一席之地。但从生产和发展角度,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少品牌,包装跟不上市场需要。

到目前为止,全市已进行商标注册的产品和商品只有100多项,而农产品注册商标寥寥无几。贺州马蹄,钟山贡柑等即使有一定规模,也没有进行商标注册,树立品牌。运输销售也以散装或用普通纺织袋包装。没有品牌,包装跟不上,商品的价格就提不上来。

(二)产业化低,没有完善的销售网络。

全市的产品,除脐橙等几个品种外,大部分没有完善的购销网络。贺州的无害蔬菜在广州江南批发市场占有一定份额,但也没有形成专门的购销网络,商贩经常是在贺州收到什么,就拉什么,一部车拉的货很杂,没有形成规模,产业化低,因此也没有产生品牌效应。

(三)以原产品销售多,没有实现深加工。

由于本地没有发展相应的加工企业,因此生产的农产品虽然质量上乘,也只能直接以原产品外销,没有工业增加值。同时,由于外销的运输费用等问题,使得农民生产的原产品价格偏低,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

(四)散销居多,“订单农业”少。

贺州的农产品,相当部分以散卖形式销售,外销部分也由商贩直接到生产地收购,而通过合同订单的交易相对较少,这不利于农民扩大生产规模,影响生产发展。

以上问题,使得贺州的农产品市场状况不佳,尤其在市外、省外市场所占份额很小,或是有市无价,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增收。产生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有几点:

一是农民以及农产品的经营者品牌意识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创品牌对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增收所起的重大作用,对创品牌提高产品、商品的附加值不够重视。

二是宣传和引导工作还做得不够,在农村工作中,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多的是注意引导生产什么,发展什么,而在引导农民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增收,实施“品牌富农机制”上相对欠缺。

三是小农意识在农村、农民中还比较严重,在如何促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从“品牌富农”着手,宜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是积极引导农民利用注册商标实施品牌战略。要将商标注册工作从城市延伸到农村,从工业产品延伸到农产品。特别对富有特色、生产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大引导力度,提高农民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增收,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意识。要积极采取扶持和鼓励的措施,如采用财政补贴办法,对大宗质好的农产品先行注册商标,再组织农民、涉农企业使用,创出品牌。

二是要引导发展“公司+农产+商标”的经营模式,切实发挥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中的积极作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没有形成完善的网络,包装五花八门,品质再好、规模再大也难形成品牌。通过实施“公司+农产+商标”的经营方式,组织农户、销售大户对同一类农产品使用统一品牌和包装,才能真正促进本地农产品牌战略的纵深发展,开拓市外、省外市场。在这方面我们已作了尝试,去年由我局征集适合贺州农产品使用的共用商标,如“八步香”商标等,并印制统一的包装袋,包装箱,供有关农户和涉农企业共同使用,同创品牌,这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上已初显成效。

三是要引导发展“订单农业”。将发展“订单农业”与创品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创品牌作为发展“订单农业”的基础,以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拓宽市场份额。对本地大宗的农产品,如马蹄、柑、橙等,尤其要建立和创新合同帮农机制,以更有利地促进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生产和发展品牌的积极性。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关键在于宣传和引导,因此,要运用各种宣传方式和手段,宣传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作用和意义。让广大农户、涉农企业增强品牌富农的意识,积极使用农产商标和地理标志,促进生产、流通,最终实现增收的目的。

农村公路建设调研报告篇三

为了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推助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改革,进一步加快临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xx县第八期科级干部理论培训班的有关要求,笔者针对近几年来临朐农业综合开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改革等问题,利用安排的社会实践机会,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场运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加快全县荒山治理开发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县委、县政府在坚持荒山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将荒山治理开发推向市场,对部分荒山使用权实行拍卖、租赁招商,并于xx年7月27日由县政府组织在潍坊召开xx县荒山使用权租赁及招商项目新闻发布会,重点推出了九山、大关、石家河、冶源、龙岗、五井、卧龙、辛寨、上林、营子等0个乡镇52宗2.09万亩荒山进行租赁。会上济南、潍坊、淄博、寿光等7家商客同临朐签订了荒山开发协议,面积达9950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拍卖、租赁面积已达3.8万亩,参与治理开发的客商多达数十家。新的开发机制,掀起了新一轮荒山开发热潮,为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及乡村产业发展投入机制特别是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创新提供了经验。

民增收”和农民“粮增产、钱增收”的目标。

(三)培植产业,吸引金融资本投入。

xx县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好大棚果、奶牛、肉鸭和黄烟“四大产业”,以建设“全国大棚果生产第一县”、全国优质奶源基地、全国肉鸭生产大县为目标,不断扩大规模,提高产量,进一步打响临朐农业品牌,特别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财政贴息项目的实施,金融资本的加入,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临朐农业产业化膨胀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xx年以来临朐康宝蜂业有限公司、龙门渔业有限公司、山东广华经贸有限公司、山东中盛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临朐龙泰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的蜂产品深加工、特色淡水鱼、商品猪、标准化肉鸭养殖、速冻果蔬加工等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实施,项目总投资4094.3万元,其中财政投资50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546.3万元,银行贷款998万元,财政贴息.45万元。可实现年加工蜜蜂产品548吨、商品猪8000头、肉鸭300万只、0000吨速冻果蔬、90吨特色淡水鱼,实现年新增产值2323.08万元,实现利税634.46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民23740户,年带动农民增加收入6726.93万元。培植扶壮了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快速膨胀,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企业有欲望、农民有期盼,关键是政府要发挥好引导作用,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朝着健康积极方向发展。结合临朐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际,提出“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主要规划任务和三点建议:

(一)“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主要规划任务。

“十二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6.0万亩,使其全部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水利措施:新建扬水站4座,复修2座,新打机井、大口井66眼,复修配套24眼,架设输变电线路70km,变压器27台,衬砌渠道2.744km,埋地下管道93.2km,修蓄水池49座,渠系建筑物59座。林业措施:路边植树84km,24.5万株;片林造林900亩,植树8.98万株。农业措施:改良土壤.925万亩,新修机耕路09.0km,复修75.0km。科技推广措施:技术培训2.0万人次。土地治理规划总投资290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63xx年以上的时间和3万亿以上的投入,面对如此庞大的系统工程,民间资本正跃跃欲试。但巨大的市场空间只是提供了可能的商机,只有来自政策层面的多重支持,民营资本才能放心、全心地投入新农村建设。因此,建议尽快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涉农领域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放开新农村建设项目领域。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是基础设施,目前部分领域由国有企业在垄断经营,对民间资本没有完全放开。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方面还有一定限制障碍,存在一个“玻璃门”现象,看得见里面,门好象也没关,但就是进不去。引进民营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排除行业准入障碍,使民营企业可以投资任何一个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行业,以便解决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

产业补贴等方面给予照顾,以调动企业经营者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再次,要给予优质服务。要为新农村建设项目开通绿色通道,为项目的登记注册、办证办照给予优质快速的服务。

三是制定引进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奖励政策。奖励是最实际的激励手段。要象招商引资奖励政策一样,给予引进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有功人员和单位相应的物质、政治和精神奖励。比如可以采取将干部提拔任用和年终绩效工资考核与引资情况挂钩,激励干部引进社会资金。

2、充分发挥金融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撬动作用。金融是经济的血液。上世纪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大规模撤并农村网点,上收贷款审批权限,农村信贷业务大幅萎缩。银行为了保证信贷安全,收缩信用贷款,推行抵押贷款,提高信贷门槛,而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自身又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导致农村信贷越来越难、越来越少。从调查中发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难,固定资产贷款更难。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大中城市和非农产业,农村经济“失血”严重。目前一些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想投入新农村建设,但即使有好的经营项目,也由于缺少金融贷款支持,“冷手抓不了热馒头,眼馋却下不了手。”因此,建议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当前,国家加快扩大内需的方针确定并实施,金融信贷政策也已经放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商业金融机构在县域农村布局设点,发展村镇银行,创新农村金融贷款担保抵押方式,为社会资本进入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3、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农村债务居高难下,是当前农村普遍现象。债台高筑的现象严重制约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影响基层组织正常运转,新农村建设显得力不从心。加快新农村建设,要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村级稳定的可持续投入机制。一是走以地生财的路子。城郊村要大力探索利用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或村留用地兴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等二、三产业设施,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增强集体收入。偏远村可对村集体所有的沟渠、坡地等土地资源,实行村集体单独开发或吸引其它资金参股开发,以此稳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二是走盘活资产的路子。对村集体闲置的厂房、废弃的学校、倒闭的村办企业旧址等闲置资产,采取公开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盘活,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村集体收入。三是走服务创收的路子。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有偿社会化服务,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性服务实体,开展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中介服务,适当收取服务费用,增加村集体收入。

农村公路建设调研报告篇四

近年来,我市把抓村村通公路建设作为贯彻十六大精神,回报农民兄弟,服务城镇化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实际行动,“要想富,先修路,修好路”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从领导到群众抓村村通公路的劲头不断提高,使全市农村公路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村公路网基本形成,通达深度逐步提高。

一、全市城乡公路现状

截止2004年底,全市拥有公路394条,通车里程1159.9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05.13公里,其中列养公路250.713公里;省道3条,75.57公里;县道139.61公里;乡道乡道327.01公里。全市411个行政村,已全部通公路,现有通车里程722.6公里,其中101个村(含沿省、县道路边的村)已建油路(水泥路)路面里程64.94公里,未建油路(水泥路)路面的村310个,里程657.66公里。目前,应城市已基本形成了,两横、三纵,一外环为主骨架,干支相连、内早外联、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一条路带动一个产业,一条路造福一方人民,一条路激活一片人心。依路建市场、沿路开园区、借路跑运输在城乡公路上,当地农民因路制宜辟财源,2004年全市现实国内生产总值89.5亿元,财政收入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29元。

二、实施村村通公路建设经验

1、精心组织,相互配合,把村村通公路作为“爱民工程”实施。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成立了公路建设指挥部,加强工程建设的领导和指导。各处、镇、场和开发区也相应成立了村村通公路建设工作专班,具体负责。市交通积极配合做到了指导勘测设计到位,工程质量监督到位,验收合格后申报补助资金到位。截止2004年底我市通乡公路已完成了上级下达三年通乡油路计划的80%,通村公路已完成120公里。

2、多法筹资,政策配套,把村村通公路作为“亲民工程”落实。2003年,在通乡公路建设中,、市政府果断决策,采取“城市支援农村,机关支援基层,干部支持农民”的方式,号召全市干部职工为通乡公路建设捐物捐款,短短一个月时间,全市17000多名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捐款630多万元,为市通乡公路全面启动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通村公路建设中,全市各乡镇、行政村继续发挥这一光荣传统,积极向在外的知名人士、私营业主发出“月是故乡明”捐款修建通村公路的倡议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市直部门通过支援农村小康建设纷纷向驻点村伸出援助之手,缓解了通村公路建设资金矛盾。于此同时,全市各处、镇、场和开发区积极出台了优惠政策,做好了涉及工程建设的征地、拆迁和施工环境保护工作;市直各相关部门在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按照市公路建设指挥部的统一要求,特事特办,简化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

3、精心施工,保证质量,把村村通公路作为“示范工程”建设。一是大力推行“双五个一”的工作方法,即实行一条通乡油路一名市级领导、一名交通局班子成员、一个工作专班、一名专业监理人员,一条通村公路一名乡镇主要领导、一名交通局技术顾问、一个筹资和建设专班、一块质量公示牌的工作方法,做到建一条通村公路,在人民群众中树一座丰碑。二是建立工程建设、廉政建设双合同制。在签订工程建设合同的同时,签订廉政建设合同,确保在村村通公路建设中,做到“工程优质,干部优秀”。三是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应城市从公路部门抽调十名工程技术人员派驻各施工合同段,对工程所用的材料,各工艺流程现场监督检查,并挤出资金购置了回弹弯沉仪、铅孔取样机等检测设备,及时纠正工程质量问题,同时市交通局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经常到施工现场巡回检查,发现质量隐患,限期整改,不留后患。四是采取投标的方式和应城市广宇监理公司签订了监理合同。作为通乡公路建设的社会监理,监理公司严格执行公路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严格履行监理合同,监督工程施工承包合同的实施,进行工程质量检测,参加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和工程验收。五是以施工单位自检为主,不断提高施工单位质量意识。质量是效益,质量是生命,为使施工单位履行施工合同中保证质量的义务,应城市对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技术人员集中进行技术培训,并提出了确保路面施工质量的“三个到位”(路槽处治的深度、土质、辗压),“确保五度”(宽度、厚度、平整度、拱度、密实度)及“严把六关(备料、配比、拌和、摊铺、辗压、养生)的工作要求。因此,各施工单位都建立了质量自检机构,在监理公司的督办下,每个施工合同段工程完工后都按规定出具了自检资料(material)。六是加强村村通公路建设的财务管理。为保证村村通公路建设资金的安全、合理、有效使用,提高投资效益,应城市对国债资金的使用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单独建帐,专人管理,单独核算,同时积极争取地方配套资金的到位。

4、建管结合,大胆尝试,把村村通公路作为“长效工程”管理。一是采取“谁受益,谁养护”。农村公路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地方,应城市以此为原则实行市、乡、村三级负责制,即县道由市政府负责,乡道由乡政府负责,村道由村委会负责,通过突击养护、日常养护、抓示范路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乡镇、村组和广大农户养护的积极性。二是大力推行“农村公路民养化”。对农村公路实行分段招标,分村组、分户承包,以承包养护、委托养护形式,确保减少养护成本,增大社会效益。三是充分利用交通公路部门人才资源,提高农村公路养护技术含量。全市目前退休、退养的公路部门养护人员20余人,在行业改革中被清算的曾经长期在公路养护岗位工作的协议工40余名。通过引导,让有劳动能力的退休退养人员、协议工、下岗人员继续到农村发挥技术优势,再找岗位,解决农村养护技术力量问题。

三、村村通公路工程实施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建设速度上不来,差距大。在2015年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上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省50%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到2015年,行政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地处平原微丘地区的我市,是全省经济强市、文明城市,我们的规划应高于这个平均水平。然而,我市目前只有24.6%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差距很大,任务艰巨,按上述标准衡量,我们的建设速度明显滞后。

二是配套资金上不来,启动难。据测算,市通村公路的平均造价是每公里12万元,除上级交通部门每公里补助5万元外,其余均需自筹,因此,各地虽有加快通村公路建设的迫切愿望,但由于配套资金缺口较大,启动十分困难。

四、加快村村通公路建设的建议

此文档接下来的内容需要付费浏览

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深入村(居)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对近几年xx镇农村公路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和了解,掌握了基本情况,并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总结,提出了有关建议,形成如下调查报告。

一、农村公路建设的基本情况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桥梁与纽带。近年来,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友好人士的大力支持下,xx镇紧紧抓住市、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明确发展目标,及时制定规划,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公路建设步伐。

(一)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近三年来,xx镇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3276万元。目前,全镇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277.8公里,全镇16个村(居)全部通了公路,其中9个村(居)通了水泥路,2个村(居)通了炒沙路;全镇132个村民小组中120个组通了公路,其中48组通了水泥路,15个组通了炒沙路。

(二)农村公路通行能力显著提高。目前,全镇农村公路水泥路面已达41公里,炒沙路面达16公里,正在硬化公路12公里,行政村通畅率为75%,通达率达100%。农村公路建设形成了便捷通畅的农村公路网络,极大地缩短了镇与村、村与村之间的距离,便利了人民的外出。交通的便利不仅加快了农村产业发展步伐,而且也促进了xx镇城乡统筹发展。

(三)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日趋完善。目前,xx镇集镇建设客运 1

站点1个,可同时容纳客车15辆,日运输旅客1000余人。开通了原肖塘片区、红岩片区农村客运站点,对农村客运车辆进行有序管理。

(四)农村群众致富步伐加快。连续几年的农村公路建设,给农村群众致富插上了翅膀,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张坝、望高公路的硬化,对便利畅通,对农民发展产业和弈博农业、恒丰锰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加快了农民致富和企业发展的步伐。xx集镇至红岩公路的改建,借托当地依山傍水的自然风景,吸引投资资金500万元到红岩村办“农家乐”。目前,xx镇随着农村公路建设,不但带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调整,而且催生了农民发家致富的公路产业带,并正逐步朝特色化、规模化发展,给xx农村经济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二、xx镇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xx镇农村公路快速修建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公路建设任务仍然艰巨。虽然近几年xx镇大部分村(居)建设取得了大成就,但是由于xx镇域面积大,自然条件特殊,仍有红石、柏香、观间、大杉等4个偏远山区村未实现公路通畅目标,且80%的组未实现通达目标,涉及人口9000余人。另外,集镇周边平原地区村(居)仍有50%的村民小组未实现通畅目标,20%的村民小组未实现通达目标。总体来看,xx镇农村公路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2

(二)工程建设资金难以到位。根据县通交通部门对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和政策(公路硬化标准25万元/公里左右,实行先建后补政策),公路建设项目需单位先垫资修建,而工程建设和验收时间较长,致使上级建设资金难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顺利建设和质量。

(三)农村公路建需矛盾突出。近几年,在市、县宏观政策指导下,农村民改革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大部分农民都想在农村“一展拳脚”发展致富,而当地的交通现状成了农民发展致富的最大“拦路虎”,农民呼声最高的就是路的问题。同时,政府引进的大产业,很大程度上也因路的问题阻碍了发展。2015年xx镇引进重庆雅竹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xx镇红石村租地1000亩发展高端猕猴桃产业,但路问题问题成了该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该公司负责人曾多次到镇政府和县上反映争取解决路的问题,并将此问题写入2012年政协提案。

(四)少数工程建设质量偏低。由于全县农村公路建设点多、线长、面广,公路建设监督人员和技术力量有限,对质量监管尤其是现场质量监管难以到位,加上施工人员大部分都是聘用的当地农民工,他们缺少施工经验,操作中很难把握到位。而村干部和村民义务监督员既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又未接受过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监管却难以监管到位,导致个别项目存在质量偏差。

人员,通村公路除部分路段设臵水泥墩限制重车通行外,大都处于失管失养状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不到位问题急需解决。

三、进一步抓好农村公路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多方筹措,确保建设资金落实到位。积极探索“上级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个人集资”的筹资方式,一要紧紧抓住全市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确保各级资金足额到位;二要有效地整合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产业公路等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三要继续发扬群众自主筹款、积极投工投劳的好做法,发挥农民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四要切实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监管力度,所有建设资金均单独核算,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村级公路每个项目的投资额、资金来源、支出渠道、项目负责人都要一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二)强化监管,不断提高农村公路建设质量。一是要加强监管制度落和责任单位责任人的落实到位,防止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走过场;二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按照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要求,认真落实工程质量保证体系,施工单位、镇政府及交通部门层层把关,分级负责。三是争取交通部门支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检查和指导,尤其对施工环境较差、难度较大的项目更要加强巡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整改。四是要加强对村(居)干部及村民义务监督员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担负施工各环节的质量监督工作。

(三)立足当前,扎实做好工程建设和规划工作。要紧紧抓住

今年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年对农村公路建设高度重视并在资金、政策上加大支持和保障的机遇,积极筹备项目、争取资金,进一步推进全镇农村公路建设。对计划建设公路工程,要做到早调查、早规划、早准备相关资料,有条件的村组还可以提前做好路基铺设工作,以迎接新一轮建设高-潮的到来。

(四)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长效机制。一要认识到位,加强对管养单位和沿线群众爱路、护路的引导和教育,牢固树立“三分筑路,七分养护”的思想,提高养护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二要制度到位,尽快出台xx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方案,明确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机制,逐步实现农村公路养护正常化、规范化;三要责任到位,通过协议、承包、委托养护等办法将养护责任明确到村、到组、到人;四要措施到位,坚持把“培路肩、通沟涵、清路障、立标牌、治超载”作为养护工作的重点,采取全面养护、经常养护和预防性养护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养护水平和效果;五要资金到位,县、镇两级财政要把管理养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采取县级财政拨一点,镇村财政补一点、村民自主筹一点的模式,建立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渠道,为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二〇一二年六月一日

农村公路作为公路网的基础,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要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这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既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既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了进一步扎实推进我市农村公路建设,按照省交通厅、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局组成调研组,采取上下联动、座谈研讨、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温州市新农村公路建设规划(2015-2015年)开展了较为深入的调研。现将这次调研形成的综合情况和建议意见报告如下:

一、农村公路现状

(一)农村公路基本概况

近年来,特别是本届政府以来,我市认真组织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农村公路面貌得到极大改观,截止2015年末,我市现有农村公路11256公里,其中县道3119.5公里、乡道1375.7公里、村道6761公里。全市所有通乡(镇)公路均已等级化和硬化,5550个行政村中有4851个已通等级公路、4366个村的路面已得到硬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低、通达深度不够。全市农村公路总量较大,但大部分公路都是断头路,没有形成必要联网,客运站场建设又严重滞后,交通运输服务不能有效配套。

2、农村公路技术等级低、路面状况较差。到2015年底,全市农村公路11256公里,其中等级公路6091.8公里(一级42.7公里,二级298.7公里,三级620.5公里,四级5129.9公里),准四级公路3210.1公里,等外公路1954.3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只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2.69%,而准四级、等外公路却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45.9%。全市还有699个行政村未通上等级公路,有1184个行政村未通上水泥路或沥青路。

3、农村公路病危桥梁多,全市四类及病危桥梁2858延米/116座,急需改造;安全设施、标志不完善,渡口及渡船等也均存在安全隐患。

4、农村公路抗灾能力脆弱,再加上我市自然灾害频发,新路破损现象严重。

5、农村公路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没有形成,通村公路基本处于失管状态。

另外,与我省其它地市相比,我市农村公路的技术等级、通达率均处于全省后列(全省农村公路现状对照表附后)。

二、实施康庄工程建设的主要成绩及基本经验

2015年实施乡村康庄工程以来,至2015年4月底止,累计完成投资15.3亿元,共完成63个乡镇的通乡公路改造724.5公里,全市所有的262个乡镇都通上等级路和硬化路;完成通村公路改造8262公里,其中路基改造4520公里、路面硬化3742公里,新增通等级公路的行政村1850个,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78.7%,提高了30.6个百分点,新增公路硬化的行政村1445个,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74.5%,提高了23.9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多时间实现了本届政府通村公路的建设任务和目标(2015年-2015年建设目标任务:路基路面改造7700公路,等级公路通村率85%,通村公路硬化率72%)。

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得到农村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被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实施乡村康庄工程,促进了统筹发展。过去,出行走山路、走泥路,运输靠肩挑,

农村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老百姓走上了“康庄大道”,坐上了“方便车”,有效解决了农村“出行难”问题,使乡村与城镇的联系更加便捷、紧密,提高了农产品的运输效率,扩大了流通范围,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2、实施乡村康庄工程,激活了农业农村经济。农村交通方便了,山区群众与外界接触多了、交流也广了,各种信息渠道更加通畅,有效促进了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引进外来投资,开发、做强、做大农业、旅游项目,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外出经商、打工,增加农村农民收入,极大地激活了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发展。

3、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加强了干群党群关系。乡村康庄工程作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生动载体,被广大农民群众誉为“德政工程”,真正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农村、对广大老百姓的关心,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有利于改进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有利于塑造人民政府的良好形象。

在实施康庄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思考探索,总结

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相关单位部门的努力和广大群众参与下,我镇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几年的.农村公路建设,我们积累了一定的建设管理经验,但是管理水平较低,农村公路建设工程管理的方方面面都还有待加强。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指导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如何科学地建设农村公路,是现在和将来都值得认真探索的问题。农村公路建设就是要科学地发展农村公路交通事业,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的交通需求。农村公路建设必须用科学的设计、科学的管理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到农村公路项目的建设指挥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工程施工现场,通过听汇报、查看资料、看施工现场和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分析农村公路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现状、找出工作中的差距、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如何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做好工作作了认真的思考。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镇农村公路建设的现状

(一)工程建设情况

万元,里阿公路10.6公里,投资87.2829万元;五条农村道路硬化:普架山、大龙树路塌方修整:全长1公里,投资8万;县大红塘公路:全长3.03公里,投资84万;小新哨路:全长1公里,投资17.78万;大平地路:全长1.46公里,投资33.33万元;杨柳冲路:全长2.46公里,投资71.68万元。2015年完成四条农村道路交通建设共7.5公里,总投资127.737万元;其中:红石岩公路:全长3.5公里,投资21.607万;者左路:全长1.5公里,投资43万;下司宗渡路:全长1公里,投资30万元;朗才路:全长1.5公里,投资33.13万元。2015年完成四条农村道路交通建设共5公里,总投资99.3万元;其中:宿丫路:修建里程2公里,投资42万,;上司宗渡路:修建里程1公里,投资24.44万; 大路体路:修建里程1公里,投资24.12万;小红塘路:修建里程1公里,投资8.74万。2011年已经立项七条农村道路和一条通畅工程,总长16.3公里,预计总投资330万元。

(二)质量控制情况

设计均由县交通局审批;工程施工阶段,积极配合县交通局做好工程材料质量和工程施工质量的评定,基本做到了以检测数据为依据,为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打下了基础,施工中严格控制进场材料的质量,严格控制施工工艺和施工程序,基本做到了上一道工序不合格不准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工程验收阶段,我镇对已完工的工程先进行自检,自检资料报县交通局后,县交通局组织工程验收质量检测组进行工程质量检测,检测合格的通过验收,检测不合格的不验收,通过对农村道路工程的验收检测,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合格以上,具备验收条件的工程全部通过了验收。

(三)农村道路交通工程采用的技术标准、路面结构情况

3.5米至5.7米不等的指标。基本做到了公路等级标准、路面的结构形式与投资来源相适应,避免了要求高标准、高指标、工程投资过大而造成过多历史欠账或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二、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建设资金不足、资金到位迟缓

农村道路硬化县政府每公里补助15万元,通达工程建设国家每公里补助10万元,通畅工程建设国家每公里补助40万元,省州无配套资金,由于财政困难无力配套,工程设计的指标难以提高,通达工程中一些路段设计时采用了受限路段的指标,但是由于资金少,实施起来困难依然较大。农村道路交通建设中原有路基较差的路段,由于处理路基费用较多,路面工程采用低限指标仍然有资金欠缺的问题。另外,资金到位较晚,往往都是要求检查验收合格以后才下拨县级补助资金,造成资金必须先由镇政府和村委会现行筹集后才进行招标建设,给工程进度带来较大影响,按预计的工期难以全面完成。

(二)农村公路养护资金较少致使养护难以开展

自2015年以来,县政府对各乡镇的已经立项修建的农村公路按每公里每年补助500元的标准作为养护经费;因近年来,物价飞涨,导致材料费、人工费都有不同程度的涨幅,按每年每公里500元的养护标准难以维持农村公路养护。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今后的工作途径和措施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农村公路建设首先要考虑如何为农民群众修更多的路、更好的路,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因此,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中,要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处处为农民群众着想,把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今后的农村公路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工作,把农村公路建设得更好。

(一)多方筹措,确保建设资金落实到位。积极探索“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个人集资”的筹资方式,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确保各级资金足额到位;整合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一事一议等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发扬群众主动捐款、积极投工投劳的好做法,发挥农民在公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切实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监管力度,所有建设资金均单独核算,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每个项目的投资额、资金来源、支出渠道、项目负责人都要一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强对村干部及村民义务监督员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担负施工各环节的质量监督工作。

(三)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长效机制。一要认识到位,加强对群众爱路、护路的引导和教育,牢固树立“三分筑路,七分养护”的思想,提高养护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二要制度到位,明确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机制,逐步实现农村公路养护正常化、规范化;三要责任到位,通过协议、承包、委托养护等办法将养护责任明确到村、到组、到人;四要资金到位,县、乡(镇)两级财政要把管理养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采取县级财政拨一点,乡村财政补一点、村民自主筹一点的模式,建立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渠道,为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惠及千家万户,涉及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我们通过过去的公路建设总结了一些经验,但是工作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加以完善和解决。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给我镇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只要全镇上下同心协力,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持续协调”的发展原则,必将推动我镇农村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修筑更多、更好的农村公路,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哨镇人民政府 2011年9月20日

农村公路建设调研报告篇五

20xx年3月份以来,我多次到乡镇、村、组就农村公路建设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对下一步全县农村公路如何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道路基本情况。

全县境内公路总里程6210.466公里,其中,国道(g214线)36公里,省道294.04公里(s222线114.2公里、s219线164.481公里、s216线15.359公里),县道494.541公里,乡道1687.12公里,村道3698.765公里(已纳入统计里程430.707公里)。建成二级公路4.5公里(县城通化桥至凉水井),三级公路86公里(景东至安定50公里,原国道214线36公里),四级公路1498公里,建成沥青路面399.881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42.12公里。以上可以看出,我县的农村公路路面等级还非常低,交通条件急需快速改善。

(二)通达工程实施情况。

~,上级累计下达我县通达工程建设计划129个村1206.927公里,20下半年我县提前实施9个村269.1公里。至目前,全县实际建设完成通达工程138个村1498.027公里,累计完成通达工程建设投资近2.7亿元,实现了100%行政村公路通达化的目标。

(三)通畅工程实施情况。

建制村通畅工程是在原来已实施过通达工程的路面上实施硬化工程,根据上级相关规定,通畅工程按山岭重丘区四级公路标准建设,路面结构型式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路面两种。路基宽度分别采用4.5米和6.5米两种,路基宽度4.5米的,路面宽度应为3.5米;路基宽度6.5米的,路面宽度应不少于5.5米。路面两侧设置宽度为0.5米的路肩;路基宽度4.5米的路段,须在不大于300米间距内设置错车道,错车道路基宽度不少于6.5米。

我县通畅工程项目从开始实施,完成了文井镇新会村19.8公里、安定乡外仓村10.5公里、花山乡文俄村5.6公里、太忠乡徐家坝22.6公里、大朝山东镇新村公路9.1公里通畅工程建设;计划实施花山文岔、芦山、淇海、大街文山、文龙瓦伟、文井路东共6条通村道路59.9公里硬化工程;计划实施花山文明、文召、大街平地、文龙会良河、文井文新、新龙、挖固、锦屏利月、董报、龙街东山、安定河底、景福虎山、林街丁怕13个村156.1公里道路硬化工程;20xx年计划实施花山秀龙路、撇罗、文岗、卜勺、大街勺摩、文龙瓦罐窑、文井文光路、南新线、锦屏山冲、温卜、龙街邦庆、南岸共12条200.846公里通村道路硬化工程。至目前,20实施通畅工程已投入使用,20、20建设计划基本完工,20xx年建设计划推进较为滞后。,上级下达我县通畅工程建设计划380公里,目前已全部分解落实到各乡镇,正开展道路勘察设计、招投标等工作,即将启动建设。

近年来,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较快,所有建制村均实现了通达,给群众出行带来了便利。但受项目、资金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制约,县、乡道路宽多在6.5米以内,乡、村道路宽多在4.5米以内,很多农村道路弯多、路窄、坡陡,大部分乡村道路没有路肩,会车困难,通行能力不高。乡村道路无等级评定、无标志标牌、无危险路段的警示等,安全隐患较多。

(一)资金缺口大,工程推进难。

尽管在公路建设资金问题上,我县采取了施工企业垫资、群众投工投劳等多渠道筹集解决,但由于开工项目多、建设成本高、资金需求大,自筹资金严重不足,工程推进困难。通村公路建设上,除中央、省、市一些政策性补助和县财政配套资金外,仍有较大缺口。如通畅工程项目建设中,路面宽3.5米的水泥硬化工程,需要投资约50万元/公里,而上级的项目资金为35万元/公里,缺口近15万元/公里;路面宽4.5米的水泥硬化工程,需要投资约75万元/公里,上级项目资金50万元/公里,缺口近25万元/公里。年,上级下达我县通畅工程计划156.1公里,按每公里缺口15万元计算,共缺口资金2341.5万元;20xx年上级下达我县通畅工程项目计划380公里,按每公里缺口25万元计算,缺口资金达9500万元。县乡财政困难,筹集所需缺口资金非常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我县农村公路的建设与发展。

(二)公路基础差,实施硬化项目难度大。

虽然,我县所有行政村已实现了通达工程全覆盖,但在实施通达工程时,对道路标准要求不高,很多道路都依山就势,有的路段仅能保证车辆单向通行。同时,由于农村公路管养机制不够健全,管理不到位,部分路段塌方、水毁严重,导致很多路面受蚕食。为此,在实施通畅项目时,必须对原路面进行大量扩建、修建,增加了工程投入,使本来就紧缺的项目资金更加无法保证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很大。加之我县原来仅太忠镇有石场,通畅项目建设所需石料均从太忠购买,西边5乡镇距太忠石场至少上百公里,运费太高,导致通畅项目投资成本增加,在安排通畅项目时,各乡镇虽然都想实施,但考虑到投资缺口太大又不敢要,制约了全县通畅项目整体推进。

推进景东农村公路建设工作,关键要解决三个问题:“钱从哪里来”、“事情怎么做”、“人要如何干”。

(一)钱从哪里来。

公路建设最大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我县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项目库里程约1450公里,总投资将超过10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约7亿元,需县乡政府配套的资金约3亿元。由于我县经济基础薄弱,配套资金很难及时足额筹集到位,除项目勘察设计费、施工监理费、质量检测费、审计费等项目管理费由县统一负责外,缺口资金得由乡镇自筹。为此,各乡镇必须多措并举,想方设法筹集资金。

一是整合项目。去年起,只要在数据库里的建制村公路实施通畅工程,上级都给予项目资金补助50万元/公里。除此之外,各乡镇要积极通过整合“美丽乡村”、“一事一议”等各种项目资金,推进通畅工程建设,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同时,西边乡镇还要积极对接好扶贫整乡推进的政策机遇,统筹推进通畅工程项目建设。

二是整合资源。每个乡镇都必须至少建设一个石料场,解决通畅工程建设所需砂石料问题,降低建设成本。特别是西边乡镇,若不解决砂石料场问题,建设通畅工程将非常困难,到外地运输成本太高,有时还买不到。为此,建设石料场是有效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的头等要事。

农村公路建设调研报告篇六

为贯彻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推动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主法治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根据省政协的统一部署,****年*月*日,在省政协副主席***的带领下,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组成调研组,分两个小组赴***等六市就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1部、村委会委员和农民群众的意见。现将调查的主要问题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我省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与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要求相对照还有相当的差距。这些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村级民主制度建设不够深入,村民自治机制还不够完善。

1、一些地方乡镇村社干部和群众民主意识不强,对实行村民依法自治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到位。部分地方乡镇党政领导学习不够深入,理解不够全面,缺乏对实行村民自治重要意义的正确认识,没有把加强村民民主自治摆到重要议事日程的位臵。我省农村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加之有文化的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群众民主自治意识不强,参与民主自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够。

2箱办法,一些地方采取给误工费的办法才有人参加投票。村民客观上没有充分享受民主选举权,也影响了村委的权力认受性与合法性。

3、民主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制订不够规范,落实不够。大多数村已经制订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务公开制度、调委会工作制度、治保会工作制度等,但一些地方仅仅只是制度上墙,且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些“村规民约”还有罚款等违法条款。在执行上缺乏具体落实的措施,流于形式。

4、民主决策程序不够规范,村民自治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大量的民间纠纷的解决缺乏约束机制,仅仅靠干部的个人威信或宗族势力来解决,或将矛盾上交,成为上访案件;“一事一议”在执行中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和监督保障制度,导致决定执行难,尤其是对个别“钉子户”缺乏有效的制约。

3公开一次。对村务和财务的一些关键性、敏感性的事项或细节不公开,如村办学校、村建道路等公益事业的筹资方案和使用情况,村集体经济项目立项、承包,救灾救济款物发放等情况公开不够,群众意见较大。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还比较突出。

6、农村基层组织的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薄弱。由于我省是劳务输出大省,绝大部分地方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基层干部队伍年龄偏大,知识层次偏低,留守的多是“386199”人员(指妇女、儿童和老人),导致年轻的基层党员干部的培养力度不够,后继乏人。一些地方村“两委”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基层阵地建设问题突出,一些村委会借用村小学教室作为办公场地,有些村委会甚至连最基本的办公场地都没有,被村干部形象地称之为“红旗插在家门上,公章挂在腰杆上”。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协会和组织,且数量逐步增多,覆盖面也逐步增大,如何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协会和组织的规范管理和正确引导,还缺乏明确规定。一些地方正在试行的支部加协会模式、建立专业协会党小组模式等在组织形式、工作方式等方面都还很不规范。

4治待遇低,长期从事“两委”工作的基层干部缺乏必要的医保和养老保障,大家普遍感到“政治上无奔头,生活上没盼头”,很多村干部一年到头,大多数时间扑在工作上,责任田靠家庭其他成员耕种,劳力少的干部家庭收成明显受到影响,基本生活难以保证。一些贫困村支书和主任年工资不过1000元,社长仅600元,有时还是一张欠条,难以兑现,农村场镇“居委会”仅100元工作经费,基层干部“在职不如打工,退休不如五保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稳定性。部分地方为解决村社干部待遇问题实行了“两委一肩挑”,通过兼职提高待遇,这种做法导致了基层党政不分,权利集中,是民主建设的倒退。

(二)农村法治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1、基层党员干部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基层党员领导干部不重视自身法律素质的培养,法治水平不高,化解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不强。部分乡镇领导对“法治”的理解还片面地停留在“以法治民”,缺乏对依法行政的正确认识。

5的法制宣传栏长期只有一个版面,没有根据形势发展和村民需要有针对性地及时更新。四是农村广播宣传基本上已经停止运转,村民了解政策法律多靠收音机、电视或走村串户的方式,了解内容以适用为主,且比较片面。五是我省广大农村外出务工农民数量大,流动性大,对这部分群众普法工作难以开展,留守人员以妇孺老人为主,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法制教育能力低,普法工作也难以收到实效。六是农村普法工作经费困难,大部分村在购臵普法资料、建臵普法阵地方面都缺乏经费保障。

6吃亏,甚至一些群众提出了返还已交税费的要求。二是我省部分农村盗窃、抢劫等刑事犯罪还较突出,一些邻里纠纷、家庭纠纷等引发的杀人、伤害等严重刑事案件还屡有发生。三是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给农村婚姻家庭的稳定也造成了很大冲击,离婚率高发,农村婚姻家庭矛盾和纠纷案件不断增多。四是信访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因村社财务问题、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安臵补偿问题等引发的群体上访事件还时有发生。一些群众缺乏法律意识,报着“闹而优则赢”的错误观念长期无理上访缠诉。个别上访、上诉人员甚至采取极端方式如自杀、爆炸行凶等方式。个别基层法律工作者职业道德不高,受利益驱动影响错误引导当事人上访缠诉。五是基层调解和治保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一些村虽然成立了调解委员会、治保会,但在实际运作中缺乏规范的程序和经费保障,一些矛盾纠纷的调解处理多靠个人威信或宗族势力解决,或将矛盾上交。群众对人民调解的认知度还不高,对诉讼存在依赖思想。无偿调解制度影响了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导致无法对调解各种进行有效的考核监督。调解员队伍整体素质也还有待提高。六是平安创建工作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行动迟缓,工作表面化,整体联动防控体系建设还不到位,一些地方社会治安形势还比较严峻,邪教组织还仍有活动。

4、基层政法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不够,基层法律服。

7务和法律援助机制还不完善,影响了基层法治建设。一是个别地方乡镇还没有司法机构,司法所人员编制也不到位,如**县38个乡镇只有15个司法所,17名司法助理员。一些地方乡镇司法所甚至没有专门的人员编制,只是一个空牌子,大部分是由法律工作者在兼职。二是乡镇派出所警力不足,办案经费缺乏,如**市**县派出所撤并后,有的乡镇警力平均仅1人/万人。三是基层法庭进行撤并后,有利于法庭的“规范化、制度化、规模化”建设和依法审判,但同时也增加了群众的诉讼成本和时间,一些地方采取增加巡回法庭、乡镇司法员代为收案等办法,但还不规范。

(三)农村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保障问题还十分突出。

1、外出务工农民合法权益还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外出务工农民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仍然不高;劳力型务工农民工资水平较低,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拖欠工资的情况;基本社会保险普遍缺失,部分企业根本没有为务工农民尤其是短期务工农民缴纳养老、医疗保险;务工农民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还较差,劳动安全和卫生条件还得不到保障等。

8会监督。与之直接相关的农村“土地纠纷”、土地遗留问题、失地农民补偿安臵问题等引起的上访事件还比较突出,已成为一段时期影响农村甚至整个社会稳定的焦点之一,也使基层干部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如果不抓紧解决,土地征用问题将成恶性循环,最后必将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并将严重影响到城市化的进程。

3、农村妇女地位和合法权益保障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农村男青年大量外出务工,有些地方农村已经是妇女在顶“一片天”,但是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部分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权利被漠视,女童失学辍学问题严重。农村妇女的婚姻家庭权益保护不力,家庭暴力还时有发生。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等财产权利还难以落实,虽然《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了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但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土地“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习惯,且农村多种经济形式的登记业主绝大多数是男性,农村妇女即使出嫁或者离婚几乎不可能有独立的农村土地承包权,部分结婚时间短的妇女在离婚后,回到娘家甚至居住权都被剥夺,农村妇女的维权表现得无能为力。广大农村妇女还缺乏科学文化和技术知识培训。一些地方忽视对“两委”女干部和女党员的培养。

9人数逐年增加,一些地方留守学生已经接近在校生的一半,如农业大县**县**中心小学在校生1426人,留守学生就达689人,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一是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成长状况问题严重。留守儿童基本靠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二是缺乏父母关爱和交流,身心健康令人堪忧,部分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倾向。三是监护责任不落实,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一些留守儿童中途辍学过早流落社会,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四)一些涉农法律法规不配套,清理修改和完善不及时,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

1、《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选举的规定过于原则;关于村委会与基层政权之间的权责规定不够明确,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也没有界定清楚;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的村民会议流于形式,没有体现应有的地位;村委会一届三年的任期过短;《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召开村民会议,应当有本村十八周岁以上村民过半数参加”,因外出务工人员多而难以实现;没有明确规定解决村干部、村民代表待遇问题等等。

2、农村土地合法流转问题、农村专业协会(组织)问题、农产品标准化管理问题、农村场镇居民委员会运行问题等还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有关农资、种子市场还需要加强国家立法强制规范管理。

3、《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实施中有关灌溉面积核定、水费计算、加大灌区渠道整修投入等问题还需要及时研究修改和完善,如**镇反映60年代确定的基本灌面现在仍然没有变,实际上现在的灌面已不及确定的基本灌面的一半。

二、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几点建议民主法治是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必须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把民主法治建设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努力推进新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当前我省各地的新农村建设还处于安排、部署和起步阶段,为推动我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努力建设“和谐乡村”和“平安乡村”,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1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构建县、乡、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开展对农村“两委”干部的民主法制教育轮训活动,提高民主法治理论政策水平和知识素养,培养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引路人。加强对村组干部、农村财会人员、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和村民代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依法民主管理的能力。

2、以办好乡镇文化站点、农村广播站点和利用农村学校这些载体为重点,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村务公开栏、黑板报和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实际效果明显的民主法治宣传机制。

3、以四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和两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为重点,大力宣传和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依法民主自治意识。要转变基层干部观念,在执政观念上变“为民作主”为“让民作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把民主管理的权利交还给农民群众。要积极宣传,引导广大农民依法自治,充分激发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12传要以农村适用法律为重点,努力培养农村基层兼职法制干部、普法骨干和法制志愿者,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民主法治素质。要积极引导村民树立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既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又依法履行应尽的义务。

5、以村规民约的制订落实为重点,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和村容环境的改善。通过制订村规民约,引导农民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活方式。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的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村。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德体系,在农村逐步形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的社会风貌,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型农民等。

(二)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13为培养重点,尽可能多地吸收到党内来。组织部门还可以引导组织青年志愿者到农村任职、创业和锻炼。同时要妥善处理农村“两委”的关系,发挥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建立村委会报告制度。

2、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保障村民自治权利的落实。要落实重大事务一事一议、民主理财、村务公开、干部民主评议等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村务决策听证制度,重视发挥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议事会的决策职能,定期召开民主议政会和民主听证会,充分发扬民主,体现决策的广泛性和民主性。凡涉及经济发展、村镇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问题,都要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进行决策。要不断强化和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保证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3、要研究建立干群协商对话机制,密切农村的干群关系。乡镇政府和村社集体组织要强化服务意识,健全服务制度,努力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积极探索建立协商对话机制,从广大农民利益出发,积极了解农民的具体利益和诉求,加强沟通和交流,缓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

4、要采取措施提高村社干部待遇,逐步建立村社干部退休养老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基层干部工作条件,提高基层干部的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增强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14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现实选择。要进一步提高村社干部的福利和政治待遇,制定和完善村社干部最低生活待遇制度、目标考核奖惩制度、离职退休补助制度等,并探索研究解决优秀村干部的政治待遇问题。通过建立完善科学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使村社干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农村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15重点,充分发挥学校、社区和家庭的综合教育作用,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继续。

总结。

推广“青少年维权岗”、配备兼职法制副校长的经验和做法,结合“严打”整治斗争,继续抓好学校及周边环境的清理整顿,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2、狠抓“严打”和专项整治工作,要加大农村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的侦破力度,依法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严厉打击破坏民主选举的刑事犯罪和违法活动,维护农民群众民主自治权利。严厉打击危害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种邪教活动,营造健康、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法制环境。纪检监察、检察和公安部门要按照职能管辖认真查处涉及新农村建设的职务犯罪,努力规范和推动新农村的民主管理。

16各相关部门,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如将人武部、乡镇派出所、司法所等办公场所合建等。

4、加强治保会、调解会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治保和调解机制。要在乡(镇)、村普遍建立农村治保队伍,负责日常巡逻工作。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为格局,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县、乡、村、社四级调解网络,努力建立一支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调解队伍。要大力宣传要加强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提高调解员素质。切实解决治保会和调委会的工作经费和装备问题,在增加治保会、调委会主任的补贴的同时,适当安排给予其他成员以补贴。

5、加强农村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加强乡镇法律服务所的建设,规范内部管理机制,定期举办法律工作者职业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基层法律服务能力。乡镇法律工作者要积极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引导乡镇依法行政、村社依法民主管理和村民依法解决问题。要研究制定和规范法律服务的案件审批、集体讨论、办案回访、质量评查、个案抽查等制度,提高法律服务质量。要将法律援助工作作为政府的“民心工程”,将法律援助经费纳入县(区)财政预算,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努力使更多的困难群众获得法律援助。各级法院要强化对农村困难群众的司法救助制度,对涉及农村困难群众等弱势群体利益和当事人权益的“三费案件”,追索劳动报酬、工资等案件,17要依法实行减、免、缓等诉讼费用。

(四)切实解决外出务工农民、失地农民和留守学生等合法权益保障问题。

1、进城务工农民合法权益保障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问题之一。切实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合法权益保障问题,一是要加强签订劳动合同的监察和督查工作,劳务输出和输入地的劳动部门都应该主动指导进城务工农民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监督企业严格执行并落实《劳动法》、《工会法》,查处和纠正违法用工行为。二是要继续深入推进清欠工作,切实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工资拖欠问题。三是从培训机制、培训内容、政府投入等方面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培训工作。四是建立完善进城务工农民的工伤保险和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制度。五是积极探索务工农民加入工会的方式,发挥工会组织的维权作用。

2、加大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障力度,努力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一是对因城市建设征地而失地的农民,要建立农转非救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二是要制定和完善教育辅助政策,对失地农民符合条件的子女,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享受“两免一补”政策。三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结合市场供求状况,定期、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失地农民进行分门别类的培训,提高劳动技能,18增强失地农民的市场经济竞争意识。四是大力拓展就业渠道,促进失地农民就业。要加大政策扶持,在资金、税收、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积极引导失地农民向第二、三产业发展创业和劳务输出。

3、重视农村妇女合法权益的保护,努力提高妇女地位。一是基层政府和司法部门要提高认识,认真贯彻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切实保障农村的土地承包权。二是加强对农村妇女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妇女参选参政的热情和能力,提高对妇女参与村委会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保障农村妇女的参政权。三是要采取措施,充分保障农村女童的受教育权。四是各地政府和农技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妇女的农业技术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的农业科技水平。

4、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一是建议各地研究建立“未成年人监护人委托制度”,落实儿童的监护责任主体,并重视其教育和管理问题,从法律上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二是建议公安、教育、卫生、民政、城建等部门加快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各种城乡隔离制度,如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让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近入学,为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建议教育部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一步研究和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规定,19强化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责任和管理,构建学校监护网。如建立留守学生档案,配备“代理家长”,设臵“亲情电话”,将家访、家长会提升到制度层面,将儿童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内容列入教学计划,指导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学习和身心健康方面遇到的突出问题。四是建议各级政府加大教育投资,在劳动力人口输出集中的地区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规范管理。

(五)加大涉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清理、修改和完善力度。

1、建议省人大和省政府法制部门加强对涉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清理工作,研究制定、修改和完善有关户籍、教育、医疗、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农田基本水利、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地方立法或政策。

2、建议省人大和省政府法制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向全国人大提出进一步修改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立法建议,进一步明确有关选举的规定、村委会与基层政权之间的权责不够、党支部与村委员的关系,适当延长村委会任期,明确规定解决村委会、村民代表待遇等问题。

3、制订和完善有关《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等农资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各级政府要加大执行力度,严格规范农资经营依法生产、质检、销售和经营档案的建立等工作。

4、制订完善有关农村医疗卫生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建。

20立一系列的奖励机制(比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等),加大政府投入,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农村医疗,积极推动农村的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农村公路建设调研报告篇七

近年来,xx县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来抓,有效破解了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难题,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新跨越打通了“血脉”。

一、主要成效。

截止2003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336公里,其中乡村公路里程达到2959公里,78%的乡镇通上等级油路或泥碎路。2003年全县农村公路建设实现投资9600余万元,带动地方经济投入增长13%,促进了旅游业、农业产业化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城乡经济互动呈良好发展态势。

二、具体做法。

(一)广泛宣传发动。农村群众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受益主体,也是农村公路的建设主体和依靠力量。各乡镇党委、政府通过召开党员干部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引导群众加深对“无路不富、路畅快富;交通不畅,经济难上”的认识,充分调动和保护人民群众发展交通的积极性,形成自觉自愿修路的氛围,把党委、政府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决心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的方式,对能够最大限度承受多少投资投劳任务进行调查,90%以上的群众自愿人平投资50-120元,100%的干部自愿人平捐资100-200元。

(二)加强组织领导。县委、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交通的副县长任副组长,计委、财政、监察、交通、农机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坚持定期研究、定期部署、定期督促。各片区、乡镇均成立了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及建设指挥部,并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和分管领导专门抓的责任制,负责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指挥协调等工作。县委、政府将农村公路建设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内容,并出台了农村公路建设相关优惠政策。相关职能部门在公路占地、林木青苗补偿、房屋拆迁、采砂取石等方面加强协调配合,努力为农村公路建设营造良好环境,确保建设顺利推进。

(三)创新投入机制。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我们采取国家投、地方筹、社会集、银行贷、财政挤、群众投等多种形式,多渠道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是发动群众投资投劳。坚持“群众自愿、量力而行、民主决策、使用公开”的原则,实行换工互助、任务包干、责任到户的建设机制,发动群众修建。沙河片区通乡油路建设按照“乡镇打底子、交通铺面子”的建设办法,仅半年时间群众自发投资近100万元用于路基建设。二是向社会各界募集。各乡以党委、政府名义,向在外工作人员及外出务工人员寄发信函,利用工商协会动员工商业主积极出资修路。燕山乡籍的宁波东海舰队独立师政委方继尤看到乡上的公开信后,立即回电并给予1万元的现金支持。西安打工的八庙乡村民岳小权,除投劳外再捐资5000元修建油路。三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争取交通专项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扶贫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县财政设立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专户,积极推行“以奖代补”,弥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不足。

(四)强化建设管理。通过严把“三道关口”,一是严把规划设计关。全县农村公路由县交通局严格四级公路标准统一勘测和编制规划,报县人民政府、市交通局核准后实施。二是严把施工材料关。对水泥、石灰、沥青等外购材料,凭出厂合格单提取样品,由市公路工程检测中心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三是严把工程技术和造价关。坚持合理造价和工期,严格基本建设程序,按技术规范施工作业。逗硬坚持项目业主法人制、设计使用年限终身制、社会公开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建立起“交通行业指导,社会质量监理,村民代表监督,施工单位自检”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建设质量,促进农村公路建设健康发展。

三、几点体会。

第一,坚持民主决策,是搞好农村公路建设的前提。农村税费改革后,投入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公路建设的瓶颈。只有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村民自治”,把老百姓组织起来,通过群众自己对是否同意修建农村公路、对人平该筹多少钱、投多少劳以及对选择招投标单位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核心问题进行决策,形成投资投劳决议,变“政府要我修路”为“我要修路”。实践证明,群众自己决策要办的事,他们是有积极性的。金盆乡金盆村3天时间群众就交了油路集资款1万多元。沙河片区通乡油路路基改造过程中,高塔乡红庙村500多名修路民工每天往返40多公里,中午在工地上嚼方便面,喝山泉水,确保按期按质按量完成了改造任务。

第二,坚持民主管理,是搞好农村公路建设的关键。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各乡都成立了农村公路建设民主管理小组,由每个村召开村民大会推选一名热心公益事业、懂管理、会算账、责任心强的村民代表行使管理职权。一是加强建设资金管理。各乡在信用社开设了农村公路建设集资专户,使用加盖乡人民政府公章、乡长私章以及民主管理小组组长签字的专用收据,由老百姓自觉到乡信用社交款。凡1000元以上的工程费开支,必须经民主管理小组审核后,方能入账,确保每一项资金都用在刀刃上。二是加强群众投资投劳任务分配管理。主要是分配使用好改造路基工程群众的投资投劳。各乡由民主管理小组核算好工程量,并按工程的大小、人口的多少,将改造任务公平、合理地分到村社和农户。三是加强工程材料管理。

民主管理小组全程参与工程材料的购买、运输,并负责按工程实际用量和进度进行核发,建立起严格的出入库专账,严防工程物资“跑冒滴漏”。

第三,坚持民主监督,是搞好农村公路建设的保证。一是严格工程造价监督。整个投标过程中都始终吸纳群众代表参与,每个乡都有3-5名村民代表参加了对投标单位的邀请,对投标单位的资格审查、参加正式开标会以及与中标单位签合同等。沙河至大河通乡油路建设通过招投标,共比预算价节约工程款34.6万元。二是严格资金使用监督。对建设管理费严格控制在工程总预算范围以内,管理费开支必须经民主监督小组审核,严禁超标支付;对筹资额度、用了多少、用在何处,一律张榜公布,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监督,防止将修路资金挪作他用。三是严格工程质量监督。工程施工每一环节都由交通部门进行技术指导,由监理公司进行工程监理,各村村民代表全程监督。凡是未按图施工、未按程序施工、质量达不到要求的,一律停工、返工,直至合格为止。四是严格工程竣工验收决算监督。民主监督小组全程参与工程竣工验收决算,审计、监察部门加强对工程建设费用的监督,增加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使用透明度。五是严格施工安全监督。乡、村、社、农户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每个村确定1名安全巡察员,重点加强对爆破物资、实施爆破以及施工作业监督,确保施工安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农村公路建设调研报告篇八

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xx县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部署,我作为宝秀镇石灰塘村委会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于xx年3月14日入住村委会。在驻村期间,采取召开座谈会、走村入户、实地调查的方法,对石灰塘村委会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石灰塘村委会,属于山区,距离镇20.00公里,国土面积37.00平方公里,海拔1855.00米,年平均气温17.00℃,年降水量898.40毫米,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18户,户籍人口1197人,常住人口1160人,其中,全家外出的户数为17户,全家外出的人口数为61人,从业人员为811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为756人,全村以农业为主,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作物以玉米、小麦、豆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家庭养殖以牛、猪、羊、家禽为主,该村水资源极度匮乏,严重影响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高度制约着石灰塘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村“两委”真正做到了及时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重大问题向党员、村民代表征询意见,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一)村“两委”班子团结。石灰塘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不大,现任村“两委”班子履职能力较强,班子较团结,民主作风好,能为群众办实事,理清了促进本村发展的思路,熟悉政策和新农村建设导向,在具体实践中为实现奋斗目标付出了诸多努力。目前全村党员积极性高,带头示范作用好。

(二)群众基础好。石灰塘村离县城较近,近1个小时就可达到,群众科学意识强,民风纯朴,都有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现在生存现状的强烈愿望,对改变村庄面貌期盼度非常高,有的村民自觉植树美化门前屋后,大家都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项目建设。石灰塘自然村村长在积极争取村里公房建设,并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自己垫付2万多,群众意识较好。

(三)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前景较好。石灰塘村境内虽然连年干旱少雨,但近几年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新建了许多小水窖,这些分布于各个山头的小水窖保证了干旱时节的农作物的栽种和灌溉,确保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石灰塘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注重耐旱农作物的开发种植,该村属山区,若能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山区的优势,积极打造林果、中药材等种植品牌产业,便能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石灰塘村委会各自然村经济社会得到了极大发展,群众生产设施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但作为山区村委会,石灰塘各自然村的发展仍然有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

(一)产业结构依然单一。农作物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豆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烤烟为主,辅以林果,没有科学立体种植经验,还没有发挥地域特点,没有规模化产业,形成不了规模产业,这严重影响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二)基础建设依然薄弱。一是道路交通建设有待加强;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但深入走访了解发现,由于缺乏项目资金,除行政村进村道路已硬化外,其余自然村进村道路目前尚未得到硬化,还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状况,公路路况较差,由于资金困难,管护和修复工作滞后,部分路面已变得沟壑纵横,严重影响了群众出行和农副产品的销售;二是水利设施建设亟待加强;虽然近几年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石灰塘各自然村新建了许多小水窖,能在一程度上缓解旱情,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水的现状。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仍然很低。由于石灰塘地处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绝大多数的农民素质还比较低下,思想保守,观念不新,普遍存在得过且过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关心集体等集体主义观念比较淡薄,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的思想和认识有待提高。

作为新农村建设挂钩单位,作为县委第九批指导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结合自身实际,全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为石灰塘村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作为山区,强村富民的有效突破口是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要立足本地区实际,引导群众发挥区位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向导,抓好以优质粮烟基地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压低品质差、市场滞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促进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要充分利用山区的优势,引导发展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的养殖业,提高养殖效益,让群众得实惠。三是利用石灰塘村各自然村适合种植蔬菜和中药材的有利优势,借鉴xx县北部山区“公司+基地+农户”的蔬菜种植模式,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蔬菜和中药材种植,同时,大力推进核桃、桔子等林里种植,着力推进种植业从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向粮、林、果、蔬等多元结构转变。

(二)积极争取项目及资金,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石灰塘各自然村行路难、饮水难和部分自然村公房建设资金短缺的实际问题,积极向上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协调资金,本单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帮扶的方式,尽力解决群众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夯实山区群众基础设施建设。

(三)依托自然优势,加快经济增长点培植力度。据石灰塘村支书介绍,石灰塘种各自然村适宜发展核桃、梨、桔子等林果,近几年来,部分自然村核桃种植户收入好的年收入已达2万多元,核桃种植已成为继烤烟之后部分村民最稳定的收入来源,目前,群众种植林果的积极性较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充分利用石灰塘各自然村广大群众对核桃等林果栽培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经验,且近年来随着核桃等林果价格连年走高,产品供不应求的趋势,积极宣传各项惠民政策,大力引导群众发展林果种植,使之成为规模化产业化种植,从而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四)千方百计,提高村民文化素质。针对大部分村民的相关种养殖知识和信息来源主要是依靠广播、电视、集市和邻里传播的现象,积极联系农技部门和林业部门,协调争取专家或技术员多到田间地头为村民开展种养殖知识培训,让农民掌握科学种养技术,积极推广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农村公路建设调研报告篇九

大姚县三岔河乡荞苴村委会是州统计局的是“四群”教育工作联系点,近年来,在州、县、乡三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扶持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全村社会和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也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实情,摸清底数,掌握荞苴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困难,进一步做好扶贫帮困工作,近期,我通过入户走访、村领导班子座谈、自己驻村亲身体验等方式,重点围绕调整产业结构、理清发展思路、增加农民收入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荞苴村贫困的原因和如何脱贫致富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思考。

荞苴村隶属大姚县三岔河乡。地处三岔河乡南边,距三岔河乡政府驻地6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大姚县城58公里。东邻白泥田村委会,西邻背阴地村交界,北邻三岔河村委会。辖里村、河边、外一、外二、三龙树等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64户,有乡村人口610人,村党总支一个,村支部5个,其中党员有35人,女性党员5人。

全村国土面积19.02平方公里,海拔1580米,年平均气温17.80℃,年降水量650-750毫米,适合种植粮食、烤烟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974亩,人均耕地1.59亩,林地23483.2亩,共有经济林果地810亩。20xx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49.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37元。村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民风淳朴,适宜烤烟、核桃、花椒、水稻等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荞苴村主导产业农业,经济结构单一,由于自然条件和传统习惯所限,农户以烤烟,核桃、花椒、水稻种植为生,也是经济收入重要来源,不能形成多种品种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化程度低,主要还是梨耕的原始耕作方式,不能形成专业化、机械化的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低,未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出售农业初级产品创收,缺少加工增值环节,农民增收困难。通过国家近年来对“三农”的大力扶持,村民基本上都已经达到温饱水平,但是村民普遍缺乏发展意识和市场观念。基础设施逐步加强。随着国家对三农加大投入,自然村道路硬化得到改善,饮水工程成效明显,保证了村民喝上安全的自来水,沼气和太阳能补助加大,农户用上清洁环保生活能源,针对荞苴村实际情况,我局积极出主意想办法,给予他们帮助。逐步改善了交通,卫生,教育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村民的思想观念落后。

由于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全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导致思想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温饱无忧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在文化素质方面:目前,全村610人中,文盲有64人,占总人数的10.62%,小学文化程度397人,占总人数的65%,初中文化程度110人,占总人数的18%,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27人,占总人数的4.45%,大专文化程度仅有12人。由于知识匮乏,村民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二)精神文化建设匮乏,村民的物质水平在逐渐提高,但是村民们的业余活动较少,没有的村文化活动场所,主要还是观看电视为主,农闲后相互的串门聊天,村民自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体现“乐在其中”的创建思想,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和提高。

(三)基层党组织建设仍须加强。荞苴村设党总支部1个,下辖村民小组党支部5个,共有党员35人。从调研情况看,基层党组织健全,村组党员干部吃苦精神强,在带领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较好作用。但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党员、干部在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上还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多数党员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当前,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相当微薄,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级组织作用的正常发挥,村组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三)产业单一且培植新产业难度大。一是荞苴村的经济收入烤烟种植。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5%来源于烤烟,烤烟已成为全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其它的经济林果核桃,板栗,花椒,种植过程中科技含量低、科学的核桃嫁接技术掌握不够好、中耕管理不到位、集约化经营刚起步、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等问题还较为突出,壮大核桃产业任重道远;二是受地理环境的制约,除核桃种植外,还可种植花椒、板粟、华山松等,但受地势和水资源的制约,想形成规模难度非常大;三是缺乏养殖技术。近年来,县、乡党委政府均鼓励大力发展黑山羊养殖,荞苴村也有不少农户作过尝试,但由于养殖技术和品种改良等问题,养殖大户少。四是剩余劳动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受自身素质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许多村民文化水平低,科技素质差,缺乏竞争力,在非农领域就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加之一些人安于现状,外出务工怕吃亏,减少了增收的机会。

近年来,三岔乡党委政府就全乡的发展提出了“一园四区”的工作思路,荞苴村委会烤烟、畜牧业、优质粮食种植的实际,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荞苴村的实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着力夯实基础,筑牢发展根基。

1、加强基础教育,提高村民素质。让“学习改变命运,教育决定未来、成就未来”的思想扎根群众。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在县、乡政府关心支持下,对学习好考上大学的农村家庭给予一定的助学补助,真正让学生安心读书。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积极争取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村庄道路硬化,房屋亮化成效明显3、发展文体卫生事业,提高健康水平。建设村组文体活动中心,为群众提供文体活动场所。4、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和谐新村。以为民解困为核心,以村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五保对象救助、教育救助、养老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为辅助,以捐赠扶贫为补充,建立健全覆盖全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保障机制和养老保险制度。

(二)壮大林果产业,实现“三棵树”富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荞苴村地处山区,“三棵树”种植已初具规模,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三:1、要提高科技种植含量,聘请专业人员为群众开办经济林果植培训班,力争每个村民小组有3-5名种植辅导员,广泛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组织专家进村入户,为群众解答各种疑难问题;大力推广科学种植,育苗、移栽、嫁接、防病、施肥等环节上下功夫,不断改善经济林果的生长环境,努力使经济林果种植产量增收、品质提高。2、要发动群众自建蓄水池(窖),解决经济林果灌溉难的问题,改变靠天吃饭的历史。3、要通过双向互动,促进产品流通。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成立荞组村经济林果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统一产品质量、统一组织销售、统一策划宣传,扩大销售渠道、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引导扶持经营能手带头组建联合销售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通过企业带动实现产业富村,同时,鼓励和倡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魔芋、反季节蔬菜、中草药的种植,在每个村民小组扶持培训1-2户黑山羊养殖专业示范户,特别是要大力推广种植花椒,把花椒作为具核桃之后的重要收入来源,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强教育培训,实现人才强村。

1、开展校村合作,主动与大姚县职业学校联系,选送具有初中毕业以上的优秀青年参加果树、畜牧、兽医等专业的学习,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村民致富带头人。2、加强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利用远程教育和现场教育相结合,开展科技培训入户、技术服务入户、农业信息入户等活动。每年有计划地邀请专家为村民开展培训50人次,使每个青壮年劳动力平均掌握1~2项农业实用新技术。

(四)完善组织机制,强化支部带村。

1、完善“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制度,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完善和落实《村民公约》,形成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机制。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责任。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2、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核心作用。建立完善“一制三化”(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党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的工作机制。落实党员干部“两带三为”(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为民造福、为民解困、为民排忧)责任,全面开展“三项培养”(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的农村基层干部)活动,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村组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争力。

(五)整合各项资源,发挥群众集体智慧兴村。

1、充分相信群众的凝聚力,创造力,把资源转化为资产,把资产转化为资本,荞苴村林地多,随着林权制度改革后,各家各户都有一定的林木资源,可以采取用林权抵抵押贷款,化解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现实。2、运用金融杠杆作用,突破产业调整结构资金不足的瓶颈,上级对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少,加之群众对金融认识起点低,观念弱,不会运用现代融资工具,不会用别人的钱,用下代人的钱,用上代人的钱去发展自己的产业,随着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农民群众努力劳作,手里面也有大量的存款,只会存入到银行,获取利息,而急需发展调整产业的农户苦于不有钱,可以不出村在农户直接融资,适当高于银行利息,形成良性循环,解决农户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现实。3、搞好土地流转,发挥土地使用效率,由于老龄化加快,“农转非”政策习贯彻执行,进城务工的增多,而造成土地闲闲置,而一些种植大户苦于没有土地,搞好土地流转,形成规模效应,就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产出效应就会增大,出租土地的人可以收获一定土地出让费,同时也可以到出租土地上打工增加收入。

农村公路建设调研报告篇十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县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内容的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镇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辖7个村,其中6个农业村,一个蔬菜村,76个自然屯,农业人口8853户3.47万人,农村劳动力1.5万人。全镇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7万亩,林地1.5万亩,水田1.85万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xx年全镇gdp总量9.5亿元,增长7%,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2.02亿元,增长11%。全镇粮豆薯总产5.3万吨,粮食单产430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5.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日光温室发展到51栋,面积2.3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个,面积16.7万平方米,年产蔬菜2.44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xx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9120人(次),创收32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收入达3646元,比上年增长13%。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xx年化解债务180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在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383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1所中学、18所小学,有3处晋升为省级标准学校,4处小学达到市级标准学校,12处小学实现了县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年在全镇7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47名干部平均年龄为45.4岁,大专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专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

农村公路建设调研报告篇十一

为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于2011.7.25—2011.8.15在河南省施庵镇的农村进行了“深入农村感受发展,切实剖析三农新动态”的社会实践。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施庵镇的2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62600多人,农村劳动力1.5万人。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15年全镇gdp总量20多亿元,增长12%。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20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2所中学、25所小学,实现了区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施庵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四)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白奎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四、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岳宁

时间2011.7.25—2011.8.15

土木造价七班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解我国农村建设情况,及时总结已有的典型地区建设经验,认真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具体详细的政策建议,由我委农村经济发展司与产业发展研究所共同组成联合调研组,于xx年10月8日至10日,前往xx省xx市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xx-xx市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一)xx市概况

xx市位于xx省南部,现辖18个县(市、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83个乡镇。总人口845万,其中农业人口677.56万人,占总人口的80%;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0.23万亩。3475个行政村,49139个村民小组。2004年,全市gdp达到398亿元,人均4710元,工业增加值97.7亿元,农业增加值11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8.35亿元,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84亿元,增长1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

(二)新农村建设行动的发起

加入wt0之后,我国农业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上如何保持竞争力的挑战;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机构面临着职能转变的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转移的难题。为找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xx、市政府从2004年7月组织人员展开大规模调研,逐步理清了农村今后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整合农村工作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xx市于2004年9月提出并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内容是“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各地以建设新村镇为突破口,以“亲民、爱民、富民”活动为切入点,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1、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开展新村镇建设。一是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建立了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全面开展“三清三改”工作。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实际情况,按照“环境整洁、道路畅通”的要求,依靠村民理事会和村民代表会制定“三清”的标准,发动群众开展“三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持农村卫生环境的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建立村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实加强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抓好产业化示范县、示范乡建设,形成基地带农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三是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农产品市场和信息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有力地支撑农业的发展。四是抓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大力组织实施赣南的脐橙、会昌的米粉、大余的金边瑞香、兴国的灰鹅、石城的白莲五个xx省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把全市主要农产品纳入标准化生产的轨道,把果业、生猪建成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3、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一是以市场为依托,以先进和实用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培训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使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l至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整合现有的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社会办学力量和企业培训基地等有效资源,构建农民培训体系。现已建立县、乡、村各类培训基地3929个,其中县级273个,乡级965个,村级2690个。建立农民知识化工程师资库,提高师资水平,组织专家遵循“规范、实用、通俗、易懂”的原则编写或选用培训教材。三是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实效。各地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广泛开展订单培训、协议培训;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农业主导产业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对村两委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农业生产和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进行以发展本地主导产业、经营管理等所需专业技能知识为主的大专学历教育。四是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

4、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一是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要求每个县的主导产业都要建立相应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大力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的经济服务组织,全方面覆盖产业体系。三是对合作经济组织在资金上、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牵办合作经济组织。

5、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一是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广泛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二是以开展创评文明信用户、留守孩关心工程等活动为载体,创建精神文明。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势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三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将行政村为单位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延伸到共同利益更加紧密的以一个或几个聚集的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村落,创建村组理事会,促进民主管理。逐步把乡村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提高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四是进行文明村镇创建,重点建设一批标准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村镇。五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实现每村有一个宣传文化阵地等。

6、抓好基层领导班子。紧紧围绕“亲民、爱民、富民”活动,把以“三清三改”、村镇规划建设、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作为衡量、检验好班子、好干部的重要标准。通过从全国各大高校选拔大学本科生到乡镇基层工作,夯实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全面实施乡镇领导干部农业专业技能过关制度,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带领群众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能力3实施乡村干部“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对乡镇、村干部的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工作。

市场调研报告 ·安全生产调研报告 ·社会调研报告 ·会计调研报告 ·产品调研报告

(四)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一是村庄面貌有了大大的改变,“脏乱差”现象明显减少。共完成了6674个村庄的改水,受益人口达74.0246万人;改厕67273座,受益人口达70.3836万人;完成通村公路3420.94公里,其中宽4.5米以上的公路l579公里,3.5米以下公路1841.94公里。推广“三格式无害化卫生户厕”后,农民跟城里人一样在家里上厕,而且无臭无味。农民说,用上这种厕所真好,又干净卫生,又能保证种田的肥料供应。

二是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新农村建设刚开始的时候,政府干部下来层层做工作,农民认为政府在搞形象工程。当农民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给自己带来实惠的时候,观念逐渐开始改变。农民由“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建设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是干群关系得到改善。以前乡镇干部下农村时,是“要钱要命”,而现在是“送钱送物”。xx市农工曾新方说:“现在去农村,农民会拉着你去他家喝茶。”

四是节约了耕地。近一年来,全市共拆除破旧猪牛栏、厕所57648间,面积75万平方米。清理农民无序建房2925宗,共计345336.1平方米;其中占用耕地510宗,计98025.19平方米;依法拆除54宗,复耕6367.09平方米。

二、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2004年xx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388元和255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2034元和383元,属于欠发达地区。辖区内又属低山丘陵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xx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人均耕地面积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却率先发起新农村建设行动,形成了欠发达地区低成本推进型的赣南模式,其具体做法在广大中西部低山丘岭地区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便于在全国同类地区推广。

(一)用人得当,领导先行

xx-xx新农村建设,是xx、市政府审时度势后发起的。其中,主要发起人xx、xx潘逸阳,是来自广东省的外调干部,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其博士论文为《农民主体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农村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来进行的。这表明,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与地方党政主要决策者的开放意识、工作经历、知识层次具有密切联系。不论发起还是推广新农村建设行动,在现行体制下,地方党政机关领导班子尤其是首要领导的素质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新农村建设行动的成败。

(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深入开展调查,全面掌握当地实情,制定切实可行、符合群众意愿的实施方案。通过强化宣传发动工作,公开扶持标准,创新补助办法,实行“以物代扶”、“以奖代补”。调研数据表明,公共设施中,政府与农民投资比例约为6:4,家庭设施中,政府与农民投资比例约为3:7。新村镇建设示范点由定点制改为群众申报制。村民自愿申报,愿意搞新农村建设的群众申报率达到80%以上的就定点,实行动态管理,择优选择定点,越积极、越先申请实施的农户就先实施,并给予较优惠的奖励政策,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注意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发言权。在规划编制过程当中,吸引村民代表讨论,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认定,通过村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保证规划的切实执行。通过群众推荐、选举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军人、老教师等有威望的人产生理事会,由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的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四)因地制宜,科学指导

要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乡镇制宜,因村制宜。在村镇规划上,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科学编制规划;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五)建章立制,规范操作

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把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形成制度和规范,建立长效机制,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持续良性发展的轨道。只有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必须有长效机制作保证。

(六)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广大农村点多面广,一方面要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要从解决好农民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找准突破口,根据当前的资源和工作力量,突出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分步实施。赣南市把发展新产业和“三清”工作全面启动,改水、改厕、改路量力而行。

(七)典型示范,以点带面

xx市各地在铁路、国道、省道以及公路沿线率先展开新农村建设工作,特别是在323国道、赣粤高速公路沿线,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典型示范,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八)整合资源,优化配置

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范围广、对象复杂、难度大

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千千万万农户,投资范围广,投资金额大。我国农村各地经济条件、地域特征千差万别,基础设施投入和公共服务需求有很大差异。目前,国内一些地方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但大都刚起步,经验不足,区域性的成功经验是否适合在全国推广尚待验证。

(二)新农村建设缺乏法制化的制度保障

样面临法制化制度保障问题。由于各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如果因领导人的轮换而使新农村建设行动出现多次反复,势必严重挫伤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农民的积极性,削弱党和政府的领导权威。新农村建设行动如何通过法制化途径,获得稳定的制度性保障,是今后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全市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累计投入的资金近5亿元,其中财政安排6300万元,捆-绑专项资金1.2亿元,吸引社会资金3.1亿元,资金投入中政府只占30-40%,农民占到60-70%,而目前xx的新农村建设尚未全面铺开,只是在点的层次上进行,覆盖村庄的数量比较少。根据对xx18个村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目前xx-xx农村要完成“六通”、“五改”、“两建”十三类待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政府和农户在内的各村人均总投入需要1913元,其中需要政府补助48%。从目前政府给示范村的投入看,资金缺口依然较大。例如,兴国县1年来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财政资金300多万元;兴国县4000多个村落,有能力搞示范的目前只有200多个,约占全部村落的5%;另外,道路资金缺口大,兴国县的交通经费只够建58公里,但已安排190公里的建设任务,政府补贴资金难以保证到位。

(四)资源整合困难

现有的许多涉农项目资金,由于来自不同的部门,在使用上难以整合起来,难以根据各地发展的轻重缓急安排使用,以发挥更大的整体效应。兴国县副欧阳巧文说:现有的支农资金比较分散,整合的时候不仅涉及到利益调整,还涉及到资金用途的改变,不符合资金的使用政策,可能会有一定的管理风险。

(五)农村土地管理法规不完备

土地法中虽然有“一户一宅”规定,却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这使得在村庄整治改造当中,一户一宅的政策法律依据不够完善,在清理一户多宅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难以处理。如在拆除空心房的时候,农民会以老祖宗留下来的房子不能拆等种种借口拒拆。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强行拆除会引发干群矛盾;如果不拆,又会影响整个规划的顺利实施。

(六)“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易突破省政府规定的上限

xx市通过“以物代扶”、“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农民投身于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例如修路,农民只有在铺好路基的时候,政府才会去修建路面。xx省规定的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每人每年不得超过15元,农民为铺好路基所花的费用往往超过此限额标准。农民自愿的行为与省内现行政策规定相冲突,以致许多时候农民自愿筹资筹劳被视为加重农民负担。以兴国迳村为例,该村通硬化路待建费用需77万元,政府资助42%,农户分摊58%,村人口4211人,人均建路负担为106元,远远超过省里规定的标准。

四、政策建议

(一)选择不同地区先行示范,再逐步向全国推广

根据近郊、平原和山区等经济特征,在东、中、西部各找若干地区先行试点。可优先考虑新农村建设已经有一定经验的地方作为试点,如在xx-xx市。在总结各地经验,完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再向全国其它地区推广。

(二)以法制化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入“十一五”规划,明确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未来5年国家重点投资的领域。制定并出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明确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最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立法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法律制度保障。

(三)扩大新农村建设的财政预算投入,单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

制定财政预算时要单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预算投入应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阶段性投资的需要,并明确中央和地方配套资金的比例。近两年来,地方财政收入和中央财政收入的比例为9:11,配套资金比例可参照此执行。

(四)整合各项支农资金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所有支农资金由该机构统筹使用。各地在村庄规划的指导下,根据项目向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申请资金,各省、市、县设立分部,负责项目的审批、资金的拔放和监督。若部门资金由于利益整合困难,可考虑部门资金下到基层的弹性化和地方化管理,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在现行体制下,对不太符合部门规定但合理的地方资金整合行为,给予灵活宽容对待。或者由涉农资金相关部门联合统筹资金的使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五)完善和制定宅基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相关法规

针对《土地法》中“一户一宅”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对“一户多宅”的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征收较高金额的宅基地占用费;或者修订法规,允许集体土地所有者以司法途径收回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宅基地。制定并出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为农村各类合作组织的发展扫除法律的障碍。同时给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所办实体减免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壮大。

(六)进一步完善并尽快实施农民筹资筹劳管理新办法

随着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多。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央和省市部署,我县自2015年2月起,坚持以“二十字”方针为目标,突出“建设新村镇、培育新产业、塑造新农民”这一主题,全面启动示范工程建设。

以下是有关我先县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一、成效及做法

我县先后启动了两批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第一批确定的多个示范点到今年6月已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取得了新农村建设阶段性胜利;第二批选择的各示范村建设工程均已启动,村庄道路、改厕、下水道等硬件建设正在推进。主要做法有:

——抓村庄规划,绘就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我县先后投入大批资金,聘请省级规划设计单位,完成全县村庄布点规划和示范自然村村庄建设规划。同时,安排建设设计部门按高中低档设计多种户型,免费提供给镇村和农户选择。另外,对有建设规划的村镇,要求县土地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没有规划的,在规划编制尚未完成前,一律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

——抓凝心聚力,推进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2015年,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第一批示范村进行以奖代补,并出台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方案,确定县直单位对示范村结对帮扶。对于第二批示范村,目前已有多个单位出资用于示范村建设。各示范自然村均组建了“五老”理事会,制定了理事会章程和村规民约,充分发挥了理事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理事、理财、监督”权力,突出农民主体地位,调动群众积极性。截止目前,全县大多数示范村都已建成水泥主干道和通户路,清理垃圾和杂草,拆除破旧圈舍及废弃房屋,示范村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抓产业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创建国家、省、市名牌农产品以及绿色食品。二是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建设。三是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抓和谐构建,解决新农村建设民生问题。一是实施村村通工程。去年建成村级水泥路数十公里。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投入大批资金,改造几乎所有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并且新建校舍。四是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大力投资改造和修缮多个镇卫生院,完善农村卫生网络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县86%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的状况。五是加强社会低保体系建设。提高了低保标准,发放农村特困救助资金。六是实施饮用水解困工程,解决了2万多名群众饮用水问题。七是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建沼气池。八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全力培训,转移劳动力,是就业转移率达到新高。九是实施农机富民工程。全县新增高性能联合收割机近百台,农机总动力大大提高,并且发放购机补贴,鼓励人民机器耕作。十是实施村村通广播工程。投入大批资金,用于村村通广播工程建设。 ——抓乡风文明,丰富新农村建设内涵。在各村成立“禁赌协会”,加强村“红白理事会”建设,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十佳文明家庭”、“十佳创业带头人”等评比,用身边的先进典型引导人、教育人、感化人。与此同时,本着“政府倡导、社会支持、农民自办”的原则,将民间艺人组织起来,精心培育一支支生在乡土、长在乡土、服务乡亲的文艺演出队伍,发展业余剧团。大力兴建村级图书室和文体活动室,建设农村文体活动室,建设农民科技书屋,每个书屋配备数以千计科技书籍和一台电脑。

二、问题和不足

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试点村的面貌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主要体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误区。一方面,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少数地方领导干部没有拿出足够精力来研究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无论从理论学习上、政策研究上,还是实践探索上,都缺少实际行动,表面的东西多,实际推进的措施少。有的是思路不清,到底怎么抓、抓什么心中没谱。同时,少数镇、村干部因对建设新农村认识模糊,遇到资金等困难时就产生畏难情绪,缺少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另一方面,农民主体作用没有真正发挥。有的示范村群众认为建设新农村是政府的事,认识不到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对一些惠及自身的项目存在依靠政府投入的问题,不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投工投劳,等靠要思想严重,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意识没有树立起来,出现上头热、下头凉的现象。

二是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尽管我县已建立了“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助”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但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庞大工程,这些资金还远不能满足教育、文化、卫生、道路等方面的建设需求。与此同时,一些帮扶单位或因客观自身财力有限,或因主观积极性不高,工作被动应付,截止目前,全县第二批示范工程县直帮扶单位中,只有极少数单位帮扶资金到位。

三是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当前,我县大多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都把重点放在了“村容整洁”上,而对“村风文明”投入甚少,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一方面,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另一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不足,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四是长效机制难建立。村庄整治建设层面的工作告一段落后,公共设施如何管理维护、村容村貌如何保持等问题,也必须建立一整套长效机制来管理。虽然我县在实践中摸索建立了一些机制,但还是初步的,不够完善,还必须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深入推进的长效机制。

五是发展生产办法不多。我县农业总体上看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中,只是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不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

三、对策与措施

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内涵丰富、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既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和复杂性,稳步推进,又要有只争朝夕、迎难而上的开拓精神。如何抓好新农村建设,我认为需要把握关键、突出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要更加注重思想观念的更新。新农村建设主导是政府,主体是农民。针对当前部分干部、群众在认识上的误区,要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防止出现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要放手发动群众,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要更加注重工作方法的创新。在示范工程中,要继续坚持“三清三改三整顿”,但在方法上,要采取“捆-绑式”的“组合拳”,把群众意愿与政府引导有机统一起来。比如把改路与“三清三整顿”捆-绑,把改水与改厕捆-绑,等等。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势而为,不搞大拆大建。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不过分堆砌和打造“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三要更加注重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把农民固定在农村,固定在土地上,新农村建设必须与发展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让村民变居民、农村变社区的有效之路。要加大城镇发展和经营的力度,积极创新摸索土地置换等手段和方式,结合推进村民与居民的无差异待遇,出台促进政策,积极推进失地农民保险,解决农民进城后顾之忧等政策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四要更加注重民生工程建设。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盼望实事入手,认真抓好省、市确定的各项民生工程的落实,使民生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相得益彰。要继续加大村村通工程实施力度,大力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发展”活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要巩固和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覆盖面,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要继续推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扎实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五要更加注重生产发展。要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壮大主导产业,突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之路,培育知名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效种养殖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和支持农户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企业与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扩大规模、优化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六要更加注重新型农民的培育。要通过“新型农民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示范村群众;通过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现代新型农民,不仅是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生产经营型能手,更要是具体现代科学生活观念和卫生习惯的人,否则,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有可能是昙花一现。因此,要继续组织开展“文明进村、新风入户”为主题的乡风文明创建活动,在各村成立“禁赌协会”,加强村“红白理事会”建设,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十佳文明家庭”、“十佳创业带头人”等评比。力争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和文明创建活动,切实提高群众素质,推进农村全面进步。

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产业发展上要有长期考虑,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开展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职能部门上下联动的方式,共同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农村公路建设调研报告篇十二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解我国农村建设情况,及时总结已有的典型地区建设经验,认真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具体详细的政策建议,由我委农村经济发展司与产业发展研究所共同组成联合调研组,于xx年10月8日至10日,前往xx省xx市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xx市概况。

xx市位于xx省南部,现辖18个县(市、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83个乡镇。总人口845万,其中农业人口677.56万人,占总人口的80%;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0.23万亩。3475个行政村,49139个村民小组。2004年,全市gdp达到398亿元,人均4710元,工业增加值97.7亿元,农业增加值11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8.35亿元,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84亿元,增长1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

加入wt0之后,我国农业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上如何保持竞争力的挑战;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机构面临着职能转变的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转移的难题。为找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xx市委、市政府从2004年7月组织人员展开大规模调研,逐步理清了农村今后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整合农村工作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xx市于2004年9月提出并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内容是“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各地以建设新村镇为突破口,以“亲民、爱民、富民”活动为切入点,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1、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开展新村镇建设。一是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建立了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全面开展“三清三改”工作。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实际情况,按照“环境整洁、道路畅通”的要求,依靠村民理事会和村民代表会制定“三清”的标准,发动群众开展“三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持农村卫生环境的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建立村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2、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一是完成了产业建设规划。根据当地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按照每个县抓2-3个主导产业、每个乡镇抓好l-2个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基本完成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区域特色产业的规划工作。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重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另一方面,切实加强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抓好产业化示范县、示范乡建设,形成基地带农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三是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农产品市场和信息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有力地支撑农业的发展。四是抓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大力组织实施赣南的脐橙、会昌的米粉、大余的金边瑞香、兴国的灰鹅、石城的白莲五个xx省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把全市主要农产品纳入标准化生产的轨道,把果业、生猪建成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3、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一是以市场为依托,以先进和实用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培训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使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l至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整合现有的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社会办学力量和企业培训基地等有效资源,构建农民培训体系。现已建立县、乡、村各类培训基地3929个,其中县级273个,乡级965个,村级2690个。建立农民知识化工程师资库,提高师资水平,组织专家遵循“规范、实用、通俗、易懂”的原则编写或选用培训教材。三是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实效。各地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广泛开展订单培训、协议培训;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农业主导产业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对村两委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农业生产和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进行以发展本地主导产业、经营管理等所需专业技能知识为主的大专学历教育。四是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

4、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一是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要求每个县的主导产业都要建立相应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大力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的经济服务组织,全方面覆盖产业体系。三是对合作经济组织在资金上、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牵办合作经济组织。

5、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一是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广泛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二是以开展创评文明信用户、留守孩关心工程等活动为载体,创建精神文明。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势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三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将行政村为单位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延伸到共同利益更加紧密的以一个或几个聚集的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村落,创建村组理事会,促进民主管理。逐步把乡村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提高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四是进行文明村镇创建,重点建设一批标准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村镇。五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实现每村有一个宣传文化阵地等。

6、抓好基层领导班子。紧紧围绕“亲民、爱民、富民”活动,把以“三清三改”、村镇规划建设、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作为衡量、检验好班子、好干部的重要标准。通过从全国各大高校选拔大学本科生到乡镇基层工作,夯实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全面实施乡镇领导干部农业专业技能过关制度,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带领群众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能力3实施乡村干部“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对乡镇、村干部的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工作。

一是村庄面貌有了大大的改变,“脏乱差”现象明显减少。共完成了6674个村庄的改水,受益人口达74.0246万人;改厕67273座,受益人口达70.3836万人;完成通村公路3420.94公里,其中宽4.5米以上的公路l579公里,3.5米以下公路1841.94公里。推广“三格式无害化卫生户厕”后,农民跟城里人一样在家里上厕,而且无臭无味。农民说,用上这种厕所真好,又干净卫生,又能保证种田的肥料供应。

二是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新农村建设刚开始的时候,政府干部下来层层做工作,农民认为政府在搞形象工程。当农民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给自己带来实惠的时候,观念逐渐开始改变。农民由“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建设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是干群关系得到改善。以前乡镇干部下农村时,是“要钱要命”,而现在是“送钱送物”。xx市农工部部长曾新方说:“现在去农村,农民会拉着你去他家喝茶。”

2004年xx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388元和255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2034元和383元,属于欠发达地区。辖区内又属低山丘陵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人均耕地面积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却率先发起新农村建设行动,形成了欠发达地区低成本推进型的赣南模式,其具体做法在广大中西部低山丘岭地区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便于在全国同类地区推广。

(一)用人得当,领导先行。

新农村建设,是xx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后发起的。其中,主要发起人xx省委常委、xx市委书记潘逸阳,是来自广东省的外调干部,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其博士论文为《农民主体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农村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来进行的。这表明,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与地方党政主要决策者的开放意识、工作经历、知识层次具有密切联系。不论发起还是推广新农村建设行动,在现行体制下,地方党政机关领导班子尤其是首要领导的素质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新农村建设行动的成败。

(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深入开展调查,全面掌握当地实情,制定切实可行、符合群众意愿的实施方案。通过强化宣传发动工作,公开扶持标准,创新补助办法,实行“以物代扶”、“以奖代补”。调研数据表明,公共设施中,政府与农民投资比例约为6:4,家庭设施中,政府与农民投资比例约为3:7。新村镇建设示范点由定点制改为群众申报制。村民自愿申报,愿意搞新农村建设的群众申报率达到80%以上的就定点,实行动态管理,择优选择定点,越积极、越先申请实施的农户就先实施,并给予较优惠的奖励政策,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注意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发言权。在规划编制过程当中,吸引村民代表讨论,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认定,通过村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保证规划的切实执行。通过群众推荐、选举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军人、老教师等有威望的人产生理事会,由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的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四)因地制宜,科学指导。

要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乡镇制宜,因村制宜。在村镇规划上,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科学编制规划;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五)建章立制,规范操作。

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把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形成制度和规范,建立长效机制,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持续良性发展的轨道。只有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必须有长效机制作保证。

(六)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广大农村点多面广,一方面要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要从解决好农民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找准突破口,根据当前的资源和工作力量,突出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分步实施。赣南市把发展新产业和“三清”工作全面启动,改水、改厕、改路量力而行。

(七)典型示范,以点带面。

xx市各地在铁路、国道、省道以及公路沿线率先展开新农村建设工作,特别是在323国道、赣粤高速公路沿线,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典型示范,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八)整合资源,优化配置。

农村公路建设调研报告篇十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宏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广泛,但由于各地农村现状千差万别,情况错综复杂,新农村建设任务艰苦,任重道远。当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一部分农民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信心不足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

现实的粮食价格与预期相差较大,靠种植业致富没想头。经济欠发达地区多属农业区,绝大多数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收入来源多以出售农产品为主。近年来,虽然我国对农业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农业势必要参与国际竞争,这意味着农产品价格上升空间受到限制,而补贴有限,小规模农业生产条件下,靠卖粮致富的可能性很小。

选择致富项目没有好路子,增加收入没盼头。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二三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而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缺少从事其他职业的技术、技能和经验,无论从观念、素质,还是外部条件,都难以找到合适的致富项目,“搞养殖愁思路,搞加工愁门路,搞三产没思路”,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普遍存在的难题。

外出打工不长远,务工增收没劲头。由于观念和一些体制原因,多数农民不愿外出打工。一方面,“背景离乡、抛家舍业、故土难离”的传统思维还相当程度存在;另一方面,农民对外出后的医疗、就业、就学、住房等基本保障不托底、不投心。多数农民不愿意冒风险,害怕“一着走错,满盘皆输”,一旦挣不着钱,连“翻本”的机会都没有,不如维持现状。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个体的经济现状,使他们对于自身的发展充满迷惘。“腰包不鼓,难筹大事”。所以作为主体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然会产生自信心不足现象。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信心不足究其根源,是经济发展滞后。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地区多数处地僻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与外界交流和沟通存在“先天性”的障碍,与地处沿海等一些边境贸易条件好的地区无法比拟。二是基本生产条件差。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水平。三是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有限。部分有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都外出打工,而且不愿再回来。四是国家支持有限。改革初期,国家优先发展沿海和东部地区,在政策和资金上都向重点发展地区倾斜,其他地区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自然有限。

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营养不良”,致使经济发展日趋滞后,与发达地区差距逐渐拉大,而这种差距仅靠自身的努力,靠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只能是追赶式的发展,无法实践跨越式的发展。

一是加大建设新农村的宣传力度。一方面,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来坚定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符合实际地在各地树立新农村建设典型,并大力宣传,用身边的典型来示范和带动,农民易于接受,更易于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加强农民培训。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素质决定新农村建设标准和进程。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供经费保障、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要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要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先进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首先是用财政支持资金加快农村的路、水、电、医、能源等容易在短期内见效果的基础性设施建设,让农民真切地真实地感受到,新农村建设不是空话,就在身边。其次是为化解县乡村三级债务提供资金支持。解除困扰,轻装前进才有必胜的信心。第三是大力扶持主导产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在于拥有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这既是区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研究制定符合欠发达地区发展实际的政策,比如对龙头企业建设、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级组织建设等从政策层面给予保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自我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五是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方式方法。比如鼓励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开展以农业合作为主的跨区域合作。一方面,欠发达地区为发达地区供应优质农产品,并提供充足的粮食储备,保证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发达地区先进的发展和管理经验、资金、技术直接注入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强大的推动作用。这种合作,在资源配置上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在利益机制上可以实施互利双赢。以此增强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信心,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农村公路建设调研报告篇十四

新,主动听取群众意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健全长效、稳定的养护管理机制,开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建设新思路(5)。

以上是我市在探索农村公路建管养方面一点做法。借此座谈会机会,下面,我来简单谈谈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目的有二,一是向省里领导作个反映,二是和与会代表共同探讨。

一、资金到位不能及时,影响工程有效开展。

目前,从全市的资金到位情况看:国债资金投资计划。

32867万元,到位7558万元,到位率约为23%;省通达项目投资计划22220万元,到位7518万元,资金到位率为34%;部通达项目投资计划15024.4万元,到位1857万元,资金到位率约为12.4%。加之地方配套资金相对困难以及工程施工中,材料价格上涨,施工资金短缺的矛盾日突出,严重影响工程进度。

二、农村公路资金严重匮乏,影响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

一些地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没有形成,主要是养护。

管理经费没有来源,导致养护管理工作跟不上建设发展速度,资料《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建设新思路(5)》。如果说要地方政府从财政安排农村公路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管养,困难非常大。我们滁州市8个县市区,大都是吃饭财政,有的'县连发工资都困难,在叫他们从财政安排农村公路建设专项资金,也是不可能的。而现实的问题是,农村公路如果不能搞好养护管理,则可能会出现“一年修、二年丢、三年后变成大水沟”的情况,发挥不了其应有作用。老百姓得不到实惠,修路的积极性也会被挫伤。这是各级政府、交通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最担忧、也是最不愿意看到的。

三、路政管理相对薄弱,农村公路管理缺乏长效有力的监督。

近年来,各县(市)站都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加强了对路政工作管理,但不容忽视的是路政工作出现了新的难度与问题,具体表现在滞后性、薄弱性和间断性。由于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受到很多复杂因素制约,所以路政执法工作显得非常被动,不利于维护农村公路的路产路权,这样势必影响农村公路的长远发展。

农村公路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修好农村公路是荫及亿万农民的大事,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非常繁重,需要政府行为,部门配合,上下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我们要与时俱进,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让农民兄弟走上柏油路、水泥路。

谢谢大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