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汇总(优秀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8:14:30 页码:10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汇总(优秀14篇)
2023-11-12 18:14:30    小编:ZT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源,为解决问题提供更有效的策略和方案。总结应该简洁明了,言之有物,不啰嗦。总结一下,情感表达是一门需要学习和锻炼的技能。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汇总篇一

每日,天刚麻麻亮,乡村的女人们已经扫完了院子,洗完了手脸,开始做饭了,厨房里奏响了锅碗瓢盆的交响曲。这时候,炊烟就从千家万户的烟囱里缓缓蠕动着探出了脑袋,继而扯出长长地一缕缕轻淡的身影,袅袅地升起在半空里。男人们洗漱完毕,慢慢腾腾地收拾农具或者行李准备出门,孩子们也都在整理书包准备去上学。乡村的一天就这样轻轻拉开了序幕。

当太阳照在头顶的时候,炊烟再次从农家的烟囱上升起。男人们从地里出来,拖着疲惫的身子零零散散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外出的人也都骑着自行车或摩托车急匆匆往家里赶。他们一进家门,泼一杯浓茶,然后就圪蹴在大门口或房檐下,打开收音机听戏,嘴里吧嗒起旱烟,等待着自家女人那一声急切的呼唤:“吃——饭——来”。这时候,孩子们也放学了,他们刚开始还排着整齐的长队,可走着、走着就散乱了,在通向村口的路上追逐着、嬉闹着,心里都猜想着今天母亲会做什么饭。

夕阳坠入山沟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又开始冒出了一道道炊烟。一道道炊烟在乡村的上空袅袅升起,有些笔直,有些弯曲;有些浓重,有些轻淡;有些粗犷,有些细腻……不管什么样的炊烟,很快就交织在一起,弥漫在天空中,和晚霞、暮霭汇合在一起,天地之间渐渐浑沌、暗淡起来。劳顿了一天的乡亲们吃罢晚饭,洗完手脚,关上门户,上了土炕,整个乡村忽然就陷入一片静谧的黑暗之中。

晴朗的日子,乡村的炊烟是缓慢、温柔的,像一棵树一样慢慢地在房顶上生长,由低到高,最后直直地插入到高远湛蓝的天空。有风的时候,炊烟慢慢地探出眼睛在烟囱口张望半天,在烟囱顶上盘旋一阵,然后就迅速被风胡乱吹散,不见了踪影。飘雨的天气,炊烟像病了一样,挣扎着沉重的身子向上升腾,但出了烟囱口没多久很快就消融在了无边的雨幕之中。

乡村人家烧火做饭的燃料是丰富的,秸秆、树枝、枯叶、柴草等等,因此每一道炊烟都有各自的味道。炊烟里掺杂着柴禾的芳香、泥土的清新、阳光的温暖,再混合上各种饭菜的味道,合成了一股股温暖、朴实、浓郁的农家生活的气息。

炊烟是乡村上空一幅生动优美的水墨画,是乡村母亲胸间一颗无法回报的慈心,是乡村男人胃里一个不能打消的记挂,是异乡游子心中一缕牵扯不断的乡愁。

乡村上空的炊烟啊,婀娜多姿、美丽温暖。乡村上空的炊烟啊,像一个五线谱,不断变换着音符,谱写的是盘中丰盛的饭菜。乡村上空的炊烟啊,像一支动人的歌谣,质朴、清新,歌唱的是四季丰收的礼赞。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汇总篇二

走进村子里,清晨寂静的小街上飘起了炊烟,这炊烟仿佛把我拉到了记忆中的地方,不觉心中情感涌动。眼中便要流下眼泪来。

这炊烟,是妈妈一个人一边哼唱着小曲一边烧锅灶时点起的熟悉的炊烟,有时候,它弥漫了整个屋子,整个院子。哼小曲的时候是母亲无比惬意清闲的时候。可是当母亲急急忙忙下晌归来,特别是我们小孩子围在四周饥肠辘辘的吵着闹着的时候,妈妈就会急得头上冒出了汗,口里不由自主的怨天尤人起来。妈妈点火烧饭的动作再也做不到有条不紊。于是,炊烟的味道里便充满了委屈。

记忆中,春夏秋冬,只有冬天才会有烧煤的味道。烧煤的时候,我们看到妈妈把整个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而且她在缝纫的时候,口里又唱起了小曲儿,这时候,我们小孩子就会特别高兴,高兴的是回到家里就这么温暖,妈妈高兴,孩子们就很高兴的呀。多么希望生活每天都是这般的温馨美好——家里有暖暖的房间,红红的炉火,有妈妈亲手打扫收拾的房间,还有暄软的沙发,美味的饺子。一进门就有妈妈笑脸相迎。这是记忆中多么难得的幸福时光啊。这时候,完全忘记了他日烧锅灶的辛劳,那或浓或淡的炊烟味暂时淡出我们的记忆。只留下那虽然呛人,但是时刻让人依赖的煤炉火。因为不用烧锅,母亲就会不那么忙,就会心情好起来,就会有空闲来陪我们唱唱曲儿,做做手工,或者看我们写写字,看看书。这些时光是多么的珍贵啊。

但是,母亲大多时候是在地里度过的,除去寒冷的冬天。春季麦苗返青要浇头遍地,浇地之前要先把田畦的土埂封一下。然后撒肥。除草。谷雨前后,载瓜种豆,点种的季节到了,又忙着种上各种农作物。棉花是必要的,要给孩子们做棉衣棉被。玉米和谷子,是必种的,要给全家人做早餐桌上的稀粥。还有花生,是农家的油料作物,那个年代甚至是副食品。过年的时候煮上些花生米,是无上的美味。这样,种下之后,又在干旱的时候开始浇田,一直让麦子浇过三四遍,保住花生苗出得齐刷刷的,棉苗不好成活,又好闹虫灾,于是后来渐渐就不种了。穿的棉衣也渐渐的改成丝棉制品。夏天是植物旺长的季节,一定要给玉米施肥。秋天庄稼成熟,收获的季节天空都变得瓦蓝蓝的。母亲带着我们在地里摘棉花,掰玉米。那时候放了秋假,可以帮助家里干活了,自然母亲多了一些帮手,干活都不嫌累,坚持每一天,实在坚持不了了就躺在棉花地里小睡一会儿。这时候母亲是不会嚷我们的。炊烟四起,万家灯火,当傍晚归家时候在饥肠辘辘中又闻到炊烟的味道时候,这时心中是渴望的兴奋。至于可以饱餐了,家常的面条吃起来真是无上的美味。

当我心怀怅惘的时候,炊烟的味道会让我泪眼朦胧。炊烟中有许多忙碌的身影,有苦涩中带着甘甜的生活。母亲今年66岁了,今天去看她,走在街上,陡然就闻到这股熟悉的炊烟的味道。这味道仿佛牵动了我的思绪,触动了记忆中的某种感怀,让我觉得亲切,熟悉,我也仿佛从高高的山地终于回到了久违了平原,心被很多东西纷扰了好长一段,一下子进入这简单而粗犷的生活中,那街上,伴随着炊烟的,有蔬菜摊上忙碌的称重提货,有炸油条的中年夫妇淡定而专注的工作。有偏瘫的的老人走在锻炼的路上,虽然一瘸一拐的,但是康复的希望不就在前方吗?有走在上班路上的骑车人。我想,春天来了,想必母亲此时又坐在灶旁,在用心烧着锅底的红火。看着通红的火舔着锅底,听着锅里滋滋的响声,闻着炊烟和饭菜的香味,来静静的,静静的烧着地锅,静静地生活。

又见炊烟,它如同一位多年不见但已经铭刻在心的老朋友,一见面就有道不完的话题。它让我重回温馨的童年,少年,青年,让我惦记着我的父母的身心康健了。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汇总篇三

记忆中的清晨、中午或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的厨房上空先后飘荡起或白,或青,或灰的缕缕炊烟。那炊烟似一条条飘带,那柔美的线条飘逸而美丽。尤其是在细雨绵绵的日子,炊烟如雾,淡淡的弥漫在屋顶上、天空中,那一派朦胧景象让整个村庄增添了无比的魅力,炊烟渲染成的一幅幅水墨画,不知陶醉了多少诗人和画家,让人沉醉其中,不舍离去。

如今,村里的灶火已渐渐被液化气、电磁炉等替代。现在的村庄,我已很难再见到那缕缕炊烟了,但是,每每下班回家,我总不由地望一望那一家家屋顶,目光不断地去搜寻那熟悉的炊烟。寻找那淡淡的炊烟,寻找那幸福的味道,还有记忆中妈妈那勤劳的身影。

在那时,妈妈从不让我学做饭,不管是忙还是闲,总是她一人忙里忙外。每当忙碌的妈妈端上那可口的饭菜,还有吃饭时,妈妈时不时地向我碗中夹菜的场景。总觉得妈妈做的是天下最最好吃的,那场景、那味道至今记忆犹新。

有一次,妈妈没在家,我好奇的学着妈妈的样子生火做饭,锅里添了满满一锅水,费力地放在冒着黄烟的灶火上,就开始忙着搅面糊。同时心想,搅面糊要和妈妈做的稀饭一样才行,搅着搅着比妈妈平时做的稀饭稀了一点,就再添点面,再一看稠了一点,再添点水。

就这样我不知重复了多少次,直到锅里的水开了还没有达到妈妈做好稀饭时的样子。看着锅里那翻腾的水,再没有时间想那面糊的稀稠了,一股脑儿的倒到锅里了。当我忙完这些爸爸才从学校回来了,看到这一幕他惊讶了,看见锅里那可以看到人影的稀饭,没有责备我,只是告诉我,“以后不要自己生火做饭,小心被开水烫伤,你还小还不会做”。说着把锅从灶火上端了下来。最终我做的饭也没吃成,这是我第一次生火做饭,也是我今生难忘的一次做饭。

后来外出上学和参加工作,偶尔也会看到袅袅升起的炊烟,这时会想念家中的炊烟,那是村庄上空淳朴的风景,是诗人眼里远离城市喧哗的一首抒情诗,是画家笔下不可抹灭的线条,是远方游子对家的思念。在我眼里,它是若烟若雾,风情万种,那一缕缕飘曳的炊烟便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故乡正是因为有了那一缕缕炊烟,才使原本宁静、平淡、详和的空间多了一笔色彩、多了一份亲情、多了一份乡情。

在那袅袅炊烟下,有我温馨的家,有我对妈妈的回忆。再回首,那些炊烟弥漫的那些日子,虽忙碌,却幸福。

村庄的炊烟依旧在升起,袅绕不绝。记忆深处,那是母爱的延续……。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汇总篇四

偶然瞥见一缕炊烟,仿佛又看到母亲从弥漫着饭香的厨房里走出来,用松树皮一样的双手,拍打着满身的尘土,理净发间的草渣。然后,母亲便静静地站在院外,若有所思的眺望着村口的那条小路。

暮色冥冥,倦鸟思巢,父亲带着我和妹妹从学校走在回家的路上。那时,我和妹妹最迫切的愿望,就是看见在那青树翠蔓、参差披覆的杨树丛中升起的一缕一缕的炊烟-----那甜甜的香,再远也能嗅到母亲深深的牵挂,也能点亮我们的眼睛。

“吃饭了噢!”那充满母爱的声音,是一曲优美、深沉的歌谣,悠悠扬扬回荡在耳旁,格外甜美。

一缕一缕的炊烟-----那甜甜的香……。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月,母亲所做的也仅仅只是饭而已。一天三顿,除了玉米饭粥便是玉米饼子,让人看了就心烦,可赌气之后还是要吃。有时便对母亲撒气,母亲静默无语,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地掉下来。

现在,我们过着自己儿时最想要的生活,遗憾的是天天吃不到母亲做的饭菜。偶尔回家一次,母亲脸上洋溢着幸福,在厨房里忙活半天。饭菜自然丰富极了,母亲脸上却流露出让人难解的讪然。

后来父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母亲很惦记你们,每顿饭都要念叨,这是儿女们喜欢吃的饭菜,不知她们吃了没。在电话的另一头,我的心涩涩的,眼角湿湿的,细细地品味着父母浓浓的爱。

如今父亲走了,只有母亲一人独守那间老屋,多次劝母亲来城里和我们同住,可是母亲以各种理由倔强的推脱,做儿女的深深知道母亲不愿离开老屋是因为有了对父亲的无限牵挂,有了对炊烟的那份不舍的情怀!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汇总篇五

一片雨敲痛另一片雨,迷离,空寂。碎在窗棂,幻化作泪滴。

透过那寸泪滴,飘过那层细雨,我看见那炊烟一缕,氤氲如青纱,迷蒙在他乡与家乡的遥遥天际里。

一种不可解释的记忆,在有意无意间删节,添加又整理,如立在无边旷野中的稻束,天长地久地执拗站立,而飘雨的潮润,终于使它承受不起,一寸又一寸地矮下去,矮到自己的心窝里。

炊烟一缕,是母亲回眸时的深情,是母亲手中针针线线的绵密,总使我想起,母亲额间嘴角深深的纹理,还有那魂牵梦萦日日怀想夜夜守望的土地。

那炊烟一缕,像极了初生胎孩的脐带,一头牵着我,一头又连着你,一头是远行的梦想,一头是无言的希冀,正是这梦想和希冀,将我们硬硬生的分离,又分分秒秒将我们连在一起。

哦,那远行他乡的声声行板中,该有多少炊烟的哭泣。

雨住虹起。

踏一双木屐,不,该是一双底薄如衣的帆布土鞋。穿过闹市的喧嚣,走向乡间的幽幽野径里,踩上那片泥泞,灵魂便有了根系,心灵便有了皈依。那潮润润的泥土,滑过薄薄的鞋底,钻入脚趾的缝缝又隙隙,那么顽皮淘气。

真想甩开鞋子,把裤管高高卷起,奔跑在这泥泞的土地,然后滑倒,扑一身泥,紧贴厚土的刹那,我想起那远在故乡的黄土地。

黄土地,不比黑土的肥沃深厚,朴素却不贫瘠,即便是贫瘠,它也美丽无比。

黄土地,不比红壤的紧凑绵密,拾一块放在手里,只那么轻轻一攥,它便四散而起,随风而去,一如远游他乡的赤子,母亲从不牵绊他的步履。

黄土地,用自己的血液,肥沃着艳艳晚霞下玉米高粱的根系;黄土地,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交予农人打理,只播种和收获的时节,撕裂自己的胸膛,奉献无遗。

黄土地,一如我的母亲,倾其所有的给予,而在我远游四方的时候,又把头垂得很低,不想我看见眼角那寸泪滴。

炊烟、母亲、黄土地。

千丝万缕,萦绕心际。

母亲,如炊烟一缕,黄土一地,悠长飘渺却不柔腻,朴实无华却不粗鄙。

也许,远行汽笛鸣响的刹那,母亲没有言语,只轻轻挥一挥手,在眼角藏着些微的期许,但接过的沉甸甸的包裹里,横着或躺着的鸡子、大葱、苹果和梨,却不能不使我们泪落如雨。

也许,还乡轻敲门扉的时候,母亲没有将我们拥入怀中,洒落泪滴,只轻轻将嘴角翘起,漩成爱的旋律。但她身后那满当当的一桌肴菜,和日历上用红勾标注的归家的日期,却不能不使我们跪倒在地。

炊烟。

母亲。

黄土地。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汇总篇六

夕阳西下,乡村回归寂静,喧闹了一天的鸟儿倦了,扑棱扑棱翅膀飞回枝桠上的窝巢,做一个温馨甜蜜的梦。

而勤劳的女主人,此刻正往灶间添柴,红红的火焰,和着氤氲的热气、饭菜的香,映红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的脸颊。

一缕缕炊烟,借助火的热量和风的力度,悠然地自烟囱中袅袅而出,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年迈的双亲,斑白的头发,深知在外打工的不易与艰难,多少次伫立在村口凝望,站成一尊雕塑,用朴素的心愿照亮儿归乡的道路。

炊烟是一缕难以言说的乡愁,一头系着故乡,一头系着父母的牵挂,多少次在梦中回到故乡,抚摸故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醒来却泪满枕巾,多想团聚在父母身边,尽为人子女之孝道,可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远走他乡,辛酸与无柰一起涌上心头,无语泪先流。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汇总篇七

在城市生活得久了,常常想起乡村里的炊烟,炊烟下宁静的土屋,果实累累的枣树石榴树和悠闲的鸡鸭羊群,更常常想起炊烟里的母亲。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那温暖的烟霞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对炊烟的记忆,是一个人心灵深处的情结,是一个人大浪淘沙之后的顿悟,是人生归于平静的从容。

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煤气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的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对于有着乡村生活经历的人们来说,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兴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都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到了中午,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下,点燃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会朝向通往村里的小路。那条小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汉子们的疲劳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了。

炊烟就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不论到了天南海北还是在都市庙堂,不论你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啊。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创伤,那随风漂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隐藏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当我们忆起年迈的母亲,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从野外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我们的姐妹呢,她们的身影在灶前的火洞边,把小辫子甩在身后,正往炉膛里填着玉米和高粱秸秆。手上和鼻尖上都早已经变成了黑色,像一个演戏的大花脸。

没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一片。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漂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汇总篇八

前几天去山里朋友家,到达时已是暮色时分,小村卧在大山的怀抱里,安静得像一个端庄的少女。有炊烟从农家屋顶逸出,袅袅地盘旋在村子上空,最后变成一缕缕,与云霞融合在一起。

很长时间没见过炊烟了,城市已难觅它的踪迹。即便是乡村,也已用电或液化气做饭。简单、快捷。大家都匆匆忙忙,无暇去留意这稍纵即逝的炊烟。

这弯弯曲曲的炊烟却瞬间弥漫了我整个心灵。那里面出现了奶奶慈祥的目光,母亲忙碌的身影,飘来了锅巴饭的清香。儿时每次放学回家饥肠辘辘地走到村口,当看到自家屋顶上浮起的一缕炊烟,知道母亲正在做着饭,浑身顿时就有了一种温暖踏实的感觉。

我喜欢炊烟的曼妙。下雨的日子,炊烟一团团挤在一起,慢慢地盘绕在房顶上空不忍离去;有风的日子,炊烟一出即散,瓦片上,树梢上,或附着或挂着细若纤尘的炊烟,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清晨,炊烟和人一起苏醒,像活泼游动的鱼,水里洇开的淡白,柔软灵动;到了晚上,炊烟从各家屋顶上冒了出来,相互纠缠在一起,像印象派泼墨画,在晚霞的映照下格外迷人。

我喜欢炊烟的味道。记得小时候,炊烟总是在过年的期间变得格外茂盛丰富。母亲熏制的腊肉,切开,里面的肉泛出干净透明的金黄色,有一种好闻的炊烟味道。母亲会取下一块煮给她的儿女们吃。我们扶着灶头,几双馋猫般的眼睛盯着锅里嘟嘟翻动的腊肉。母亲一边添柴,一边怜爱地说:“出去,出去,好了会叫你们。”煮腊肉的日子,腊肉香,炊烟也香。

炊烟还是收工的号子,不用招呼。炊烟升起,汉子们就开始卸了牲口,扛着犁具,说说笑笑地回来了。老人们挥着鞭子,在一路牛铃叮铛做响的喧嚣中回来了。有勤劳懂事的姑娘,洗了衣服,斜挎着篮子,洒下一路欢歌地回来了。在炊烟氲氤里,流淌的是温暖和幸福。

长大后颠沛流离,经常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奔波。坐车途中,往往要经过一个个村庄,目光总是贪婪地注视着乡村里的一切,村里有暮归的牛、觅食的鸡、吠叫的狗,有一家家屋顶升起的炊烟,在炊烟袅绕里,也一定有一位母亲在灶前锅后忙碌。那里有饭菜的香味,有母爱殷殷的目光,炊烟是游子心中最后的慰藉。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炊烟给人一种安心、归家的感觉。守住了一缕香喷喷的炊烟,也就守住了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汇总篇九

时近中午,我到了久别的老家。

在我的记忆里,这正是村里家家烧火,户户冒烟,忙着做饭的时候。驻足村头,我向那一排排房顶上寻去,想看看那袅袅炊烟,然而却没有看到它的踪影。

生我养我的这个村子,几百年以来,炊烟或多或少,从没有间断过。我记事起,家家用上了助燃的风箱,到了做饭的时辰,呱嗒、呱嗒的风箱声便从各家传了出来,形成大合唱。随之,一股股炊烟浓淡不一,从各家屋顶的烟筒上滚滚而出,飘散开来,然后形成一团,笼罩在村子的上空。我和村里的小伙伴,每天傍晚放学归来,先是站在村后的小山上,俯瞰那一片炊烟,指划着,寻找着,大声喊叫着,这是俺家的,那是俺家的,然后一起欢叫着“吃饭了、吃饭了”向村里跑去。后来我外出求学后,在城里住了下来,但老家的炊烟却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如今回到老家,到了做饭的时候,却不见了那袅袅炊烟,让我感到诧异。我揣摸着,向村里走去,只见原先的泥泞巷道,变成了水泥路,路的两旁有序的栽植了花草和绿化树。六十岁的大哥,穿着橘黄色的工作服,等着我的到来。大哥告诉我,这几年,村里搞了生态文明和环境卫生建设,还聘请我当了村里的保洁员,每月有工资,村里变得和城里差不多了。

村里的变化之大,真是想也想不到。特别令我惊讶的是,记忆中房前屋后的柴禾园子,变成了一个个小花园。作为农家来说,柴草和粮食同样重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没有柴草,做不成饭,也是不行的。因此,从祖辈开始,家家户户的房前或屋后都有一个用来储备柴草的园子。生活困难时期,不但粮食紧张,而且做饭用的柴草也很紧缺。秋后的星期天,我和小伙伴们扛起竹筢子,背上腊条篓子,转遍村子四周的沟壑田埂,把少得可怜的野草、树叶等一切能烧的东西捡回来,以补充家里柴草的不足。我的父亲外号大拖筢,他做了一个宽三米,长五米的大筢子,在冬闲时节,每天披星戴月,脚踏霜花,弯腰拱背,像老黄牛拉犁一样,拉着大筢子,来回梳理着光秃秃的原野,把几乎看不见的枯草、禾的根须拖回来,以保全家烧火做饭之需。可是这祖传的柴禾园子和柴草不见了,烧火做饭怎么办?看到我惊讶的表情,大哥解释说,现在家家户户用上了天然气,烧柴草做饭已是老黄历了。不见炊烟升起的谜团一下解开了,我心里一阵激动。

“快回家吧,你嫂子已经做好饭了。”听了大哥的招呼,我加快了脚步,嫂子那熟悉的身影也立即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当年,嫂子和哥哥结婚后,除了上坡干活外,还替多病的母亲,分担起了家庭的重任。每天的早晨、中午、晚上,嫂子换上一件破旧的灰色大褂子,蒙上头巾,点燃灶膛里的柴草,拉动风箱,为一家人做饭。饭做熟了,嫂子浑身落满了灰尘,成了大花脸。遇上阴雨天气,柴禾湿漉漉的,在灶膛里只冒烟不见火,滚滚浓烟排不出,刹时充盈了满屋,呛地一家人直咳嗽。好不容易做熟了饭,嫂子脸上却挂满了呛出的泪花。

到了家门口,见到了大嫂,只见她穿着时新的衣服,干净利落,容光焕发,已完全不是我脑海中的原来的模样。大嫂解释说,如今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天然气,她们这一群妇女从灶火中解放出来了。我进屋一看,乳白色的地面砖铺地,宽敞而明亮。在堂屋里蹲了多年的灶台不见了,代之的是用瓷瓦贴起来的专用厨房,用的是现代化的天然气炉具,清洁卫生,再也不烟熏火燎了。

傍晚,我登上了儿时与同学们指点炊烟的小山,放眼望去,村子的上空,没有了炊烟的笼罩,碧蓝如洗,干净而靓丽,故乡已经进入了文明生活的新时代。炊烟,远去了,留下了一片蓝蓝的天。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汇总篇十

时光如梭,岁月如流,不知不觉,外婆离开我们已八年了,但对外婆的思念却时常深在心海,难以忘怀,外婆的音容笑貌、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对我们挚爱的点点滴滴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内心记忆的长河里,伴随着我们一路前行。

永远难忘18岁那个烈日炎炎的夏日,那个水深火热的高三课间,同学给我说,外边有人找你,我匆忙飞出教室,便看到了母亲那憔悴的容颜和那哭红的眼睛,顷刻间明白了些什么,母亲哭着对我说:你外婆不在了,我脑子一懵,便泪落如雨,一向那么健康的外婆怎么说走就走了?从来未曾想过这么爱我们的外婆突然间会撒手而西,一切都是那么的匆忙,那么的不可置信。

来不及看再看外婆最后一眼,来不及再尝一口外婆做的饭菜,来不及再好好孝顺外婆,外婆便这么永远的走了,留给我们永远的思念和无边的回忆!火速的赶到舅舅家,未到门口,老远便听到啜泣声,空气中仿佛也弥散着悲伤的气息,我抚摸着冰冷的棺材,看着外婆静静的躺在那个黑匣子里,永远的睡着了,泪流在了脸上,也流在了每个人的心里?突然间感觉,生命是那般的脆弱,不堪一击,我们虽不能把握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它的宽度,虽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虽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让今天的努力、珍惜让明天没有遗憾!

看着母亲一夜之间青丝变白发、时常一个人悄悄的流泪,我看在心里,痛在心里,亲爱的外婆,不知您在天堂里能否听到我们深情的呼唤和浓浓的牵挂,相隔虽远,心却相牵,惦记无声,却很温暖!

外婆的一生道路虽坎坷,但她却慈爱和坚强为儿女书写了一份不悔的传奇,在妈妈很小的时候外公便不在了,外婆一个人含辛茹苦把大姨二姨、大舅二舅和妈妈拉扯大,外婆的刺绣、画画都特别好,记忆中,儿时的衣服鞋帽大都是外婆做的,上边有外婆绣的各种花儿和小动物,是那么的漂亮迷人、那么的栩栩如生。外婆勤劳善良的秉性、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和知书达理一直深深的影响着妈妈,以至于遗传给了我们。

忘不了儿时,因家里忙,无暇照顾,外婆时常步履蹒跚走十几里的乡路来看我和弟弟妹妹们,或常把我们送到外婆家,听妈妈说,每当外婆晃动着一个装满甜品的小筐,我都会笑成一朵花儿,因为里边装满幸福的甜蜜,初中,在镇上读书时,外婆时常鼓励我好好学习、时常让和她同村的我的同学给我捎带各种好吃的,外婆虽然远去了,但外婆绣的花、画的画、做的饭却永远鲜活在我的记忆里,偶尔想起,依然历历在目。纵然零落成泥碾作尘,馨香如故!

喜欢远梦老师的一句话“生前尽孝无限,死后怀念不断。如此人世间便会关爱广大,美德普渡,生命尽善,天地和谐。”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汇总篇十一

傍晚时分,夕阳湮红了村庄,老旧的土屋顶上淡淡的炊烟飘起来了,一圈一圈的,挂着金黄的色彩,在空中盘旋缭绕。

那时,放学后的我们在村子里疯跑着玩,那时虽然没有玩具,可我们的童年是快乐的。天黑下来了,母亲站在村口呼唤我们回家吃饭,那喊声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在小村的每个角落里蔓延着。每当听到母亲的召唤声,无论我在哪里,玩的多高兴,会恋恋不舍地跟小伙伴们告别,跟母亲回家吃饭。有时免不了挨母亲的一顿数落,刚穿的新衣或新鞋,不是弄脏就是刮破了。有时挨了打,也依然不长记性,因为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清晨的村庄,家家户户高低不齐的烟囱里飘出或浓或淡的缕缕炊烟,在瓦片上,在树梢上盘旋,在阳光的照射下,带着金黄的色彩,飞到村庄的每个角落。傍晚,我们在院子里支一张桌子,吃着母亲在锅底烤熟的玉米,一边乘凉,一边听上了年纪的老人讲他们年轻时艰苦奋斗的故事。

炊烟,是村庄移动的精灵;炊烟,是村庄屋脊上朴实的风景。母亲在故乡,故乡就充满了希望,那浓浓的乡愁,在摇曳的炊烟里散发出幸福的味道。此刻,不由地忆起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有炊烟的地方,就有纯朴的乡亲,就有母亲的等待和牵挂。

母亲是勤劳的,用双手捧起我幸福的童年。勤劳的母亲在小院里养了鸡、鸭,每天朝阳升起的时候,这些家禽在金黄的炊烟下欢快地吃食。鸡蛋、鸭蛋,成了改善伙食的佳肴,童年时,我很少生病,都是母亲精心的照顾,才给了我一个强壮的身体。

记忆里,母亲炸的“油果子”最好吃,是我童年吃到最美味的食物。母亲用温水和面,这和面的水温是有讲究的,太热了不行,面烫熟了,没了劲性;太凉了也不行,水太凉和出来的面硬,炸出来的“油果子”口感就不好。母亲把和好的面放在热炕上,等面发好了就可以炸“油果子”了。母亲在灶膛里添上柴火,随着火柴的一声脆响,灶膛里燃起了红红的火光,一股股烟雾顺着炕洞在屋顶的烟囱里涌出来。那种带着草木灰的香,是村庄最原生态的产物,流动的炊烟,聚集在村庄的上空,活成了小村里最美的风景。

我总是围在锅台边帮母亲往灶膛里添火,可每次我都帮了倒忙。我不停地往灶膛里添火,柴火堆积在一起,燃烧不起来,冒出浓浓的黑烟,呛得我不停地咳嗽。母亲给我讲“人心要实,火心要虚”的道理,烧火看似简单,也是有技巧的。在母亲的帮助下,我渐渐地学会了添柴,学会了各种生活的技能。

这种“油果子”不是经常能吃到的,总是在我哀求了几次后,母亲才会破例做一次。不是母亲不肯做,是那时的条件实在太困难,一家人能吃饱饭就已经很知足了。

每当我看到异乡的炊烟,就会想起故乡,想起“油果子”的香味。故乡的炊烟,是我心底的牵挂,袅袅炊烟拨动着我的心弦,让我遥想起那些炊烟中飘散的快乐的童年。

王大爷是我家的邻居,老伴在三年前因肺癌去世了,儿女早已成家另过,如今偌大的房子,出来进去的只剩下王大爷一个人了,原本热闹的小院变得孤独和冷清了。王大娘在世时,是村子里出了名的勤快人,家里家外收拾得井然有序。王大娘每天都早早起床,灶膛里添一把柴,一缕烟雾在屋顶的烟囱里飘出,顿时整个小院就充满了烟火的味道。

王大娘是个热心的人,平时做点好吃的,总忘不了给我送过去些。后来,只要我闻到空气中飘散的熟悉的饭菜香,就能感觉到王大娘又做好吃的了,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走进王大娘的院子。王大娘每次看到我来,都特别高兴,“丫头,正好,省得大娘给你送过去了。”每次我都毫不客气地吃下王大娘递给我的美食。再后来,我上学了,就很少去王大娘家了。

在我心中一直把王大娘当成我最亲的亲人,我结婚那年,王大娘生病了,整日整日的咳嗽,人也瘦了很多,我劝王大娘去医院检查一下,王大娘总说是感冒了,过一阵就会好,可王大娘没能够好起来,那年冬天咳血,被儿子送进了医院,已经是肺癌晚期了。

王大娘在世时,那缕缕炊烟总是按时在空中飘起,破旧的院子里,在炊烟的笼罩下,顿时有了幸福和温馨的气息。现在,剩下王大爷一个人了,院子里的炊烟淡了,王大爷的快乐也减少了,那最美的炊烟变得吝啬了,再也不愿在空中飘起了。

如今,村庄已经老了,随着村庄一起老去的还有那袅袅的炊烟。现在,随着进城打工的热潮,村庄里有一半的人家房门紧锁着,漆黑的烟囱在风中瓢摇着,再也没有了活力。

炊烟,是远方游子的乡愁,是割舍不断的家乡情。炊烟,是故乡的灵魂,有母亲的呼唤,有悠悠的亲情。炊烟,在岁月的风中飘散了,飘不散的是我对故乡永远的思念。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汇总篇十二

每天清晨,路过位于右手处的黑背村时,如果没有风的日子,村庄里一缕缕炊烟笔直的向上勃发着,静静地流淌着,朝阳直挂于树梢,山间的树,贪婪地吸收着光,为春日盛开积蓄着生命力,如果和着轻雾漫起,飘浮于地面,逆着光的一座村庄就在这炊烟升腾中凝固成一幅山水画。我不知道自己内心深处,亦不知从何时起,这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词语频繁出现在我的文字中,渐渐地升腾起,并将其进入到我的写作中,每有场景描写,多会有炊烟的存在,那些或清晨或黄昏,或直升或风弯的炊烟,渲染着水墨画的诗意与情怀,我想接近我心灵中存在的那个情怀的本源,不仅仅是因为我出生于乡村,成长于乡村,服务于乡村。

每天的黄昏,路过位于左手边黑背村的时候,如果没有云的日子,一道道的阳光直射于车内,下意识地向左侧行注目礼时,只见炊烟莽莽,无边无际,在日光灼灼间添上一柱柱白烟,让炊烟成就了整幅水墨画的中心。如果将冬日旷野尽头无雪的山村当作是大漠,将长长的国道当作是流动蜿蜒的河道,时当黄昏,落日低垂于路面,这般的宏阔气势,使整个行程更显得雄奇瑰丽,起伏跌荡,便会应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了吧。

冬季,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路过这个村子时,总会又见炊烟升起,用更多的笔墨形容,是因为小村独特的环境,一路上很少有村庄能象他们这里一样,位于山的背荫处,天意中就是一幅水墨画:山如黛,几丛树林,炊烟升,一团团灶间的温暖,几群牛羊若隐若现,留白处,便是变幻的天空。

而炊烟,因灶间多烧柴火,在杂木、秸棵燃烧后,附于锅底或烟囱内的黑色烟灰坊间叫锅底灰的,这种缘于火光中燃烧后的草木,更衍生出一味中药——百草霜。在民间偏方中是可以治疗流鼻血,吐血,齿缝出血、昏厥不醒等症状,并可用于治疗家畜家禽的一些常见病。可见,民间是不缺乏生存的智慧的。

小时候,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滋味,有形有情地升腾于大地、房屋、树丛间,灵动而富有生命力。寄托着一个人对家的温暖期盼,归途中,村庄上空弥漫着一片片炊烟,总会找到自己最熟悉的那一柱,便觉心安。

只是,炊烟,早已枯萎于我心,因着炊烟终究是属于且只属于乡村的。远离炊烟多年,是在一个雨季的黄昏,母亲的静静离去,心开始荒芜,从此,那缕炊烟只凝固于心,凋零了欢乐,日暮便如此苍凉。每次归家,都不愿意推开那扇柴门,哪里还会有柴门呢,不过是钢管连着铁线的替换,挪开那扇残破,满目枯黄的杂草,斑驳的木窗前,久不擦拭的玻璃,照不清我的脸,这座院子,再也找不到当年的平整洁净,再也找不回熟悉的味道。

历史的进程是和缓的,不可能是断崖式的吧,那么还是有时间留恋于炊烟的温暖,哪怕只是隔着车窗远远地看见他在别处升腾,迷蒙。

只有你心中有这样的情怀么:“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汇总篇十三

老家村子东北面有口大水库,几座大山的脚伸过来,成了它的后岸。绵绵延延的大山一直与远方的天空连在了一起。宽宽窄窄的山沟里长年流淌着清澈的泉水,大大小小,急急缓缓。水库里的水总是那么蓝。水里有绿树,有鲜花,有青天,有白云,有鸟儿或快或徐地飞过。水中的世界比岸上和天空中的更生动,更有灵性。

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二十几年过去,风景还是那么迷人。只是那凫凫的炊烟悄悄地提前了,减少了。

那时,我爬上大埂,太阳还挂在西边,红通通的面庞就像健康老人的脸,它用柔和的目光抚摸着万物。我时而仰望绵绵的远山蔚蓝的天空,时而俯视碧绿的田野树木掩映的村庄。不知不觉,太阳来到了西边的山顶。如约的炊烟就开始凫凫升起,如丝如缕,飘飘渺渺,很快弥漫成一片好大好大的薄纱,太阳,远山、村庄就罩在朦朦胧胧之中。不久,太阳向大地投来最后一瞥,钻进山里。夜幕就慢慢拉上了,这时的景致更是如梦境一般……当我恋恋不舍地爬下大埂,走进家门,一般正好赶上吃晚饭。

刚工作时,暑假在家,每天最盼望的还是傍晚来临,去大埂领略落日黄昏,享受清凉的山风。那苍翠的大山,那丰收在望的田野,那绿荫环绕的村庄,真是令人心醉啊。可惜的是,往往太阳离山顶还有一竿多高,那飘飘忽忽的炊烟就从浓荫中凫凫地升起。我才刚刚欣赏,妹妹就站在村口,喊着回去吃饭,我不得不意犹未尽地踩着夕阳回家。不知不觉地,乡亲们已不再像从前,直到擦黑才歇工,而是早早休息,早早烧锅,早早吃饭。等到蚊子纷纷出动上班时,大家都已躲在房间里,吹着空调,吹着电扇,看着电视,聊着天了。

最近几年,我越来越怀念老家炊烟中美丽的风景。一有机会,就早早地爬上大埂。令人失望的是,现在的村庄已没有以往那么富有诗意了,一眼望去,全是红色琉璃瓦蓝色琉璃白色墙灰色墙,很少看到树——它们婀娜的身姿大都被楼房遮住,村中的房子现在几乎都是三层的小洋楼了。我守望着凫凫的炊烟,终于看到了,遗憾的是只有一缕两缕,没有了如画般的意境。乡亲们烧柴的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电饭煲和液化气。等到母亲喊我吃饭时,太阳仍精神抖擞地徜徉在西天,没有歇工的意思。我不得不无可奈何地承认,我将很难欣赏到家乡那炊烟笼罩下的醉人的风景了。

真怀念那炊烟缭绕的日子啊!

不过,看着家乡迈着矫健的脚步,昂首挺进,还是骄傲不已,欣喜不已。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汇总篇十四

小女孩睡醒光着脚跑到门口,发现爸妈都不在家。太阳正大,直直照下来,晒在院坝中一片玉米粒和一撮箕的辣椒。圆圆包谷粒反着光,她眯了一会儿眼睛才看清。卧在屋檐沟下的几只豆花鸡听到她出来,抬头看了她一下,咕咕咕抱怨一阵,又把脑袋伸到自己翅膀下重新睡。

倒是猫机灵,也许平时女孩没少欺负它,起身弓腰一窜就溜到屋里。女孩顺猫跑的方向看去,才发现睡在屋里包谷堆上的哥哥。哥睡的正香,脑瓜枕在包谷堆上还流着口水。猫顺着它头发越过去他也没醒。

真没人理她了,很有理由哭了,仰起头就哭哇哇哇……。

鸡极不情愿又不敢停留,的的的地跑到竹林中继续做梦。猫总是显出与平时不一样身手,迅速从女孩脚边一闪而过,转眼不见。

哥哥惊醒了,双手揉了下瞌睡眼睛,站起来一个趔趄,差点滑倒在包谷堆上。发楞了一分钟,双手抓着裤腰向上提了一下。

跑到妹妹面前用手把妹妹乱乍的头发梳了梳,看着她的眼睛说:别哭,哥这有桃核。边给桃核边用手抹妹妹的眼泪水。

妈呢?

爸和妈一会儿就回来了,他们到地里扳包谷去了。来,把鞋穿上。他蹲下提起妹妹的一只脚给穿鞋说:回来说是给你摘五味子,我的也给你,甭哭。

小女孩用袖子擦了一下眼睛,停了一下,想想又继续哭。

男娃穿完鞋站起来,把粘在耳朵上的包谷须须向下一扯一甩,结果又粘到嘴巴上了。嘴上象一把青红色的胡子,他又在嘴上抓。女孩不哭了,二滴眼泪水到鼻子那儿停住不流了,泪水就吊在那儿,看着哥哥的脸上她忘了哭,笑了。男孩看见她不哭,就用巴掌把胡子在嘴上又用劲贴了一下,冲着妹妹笑。

太阳藏到竹林后边去了,院坝边坎上的梨树不大,结的梨不小,挂的梨把细丫枝压的向下弯。

你甭哭,哥给你打梨儿吃。跑去拿立在山墙边的竹杆。

拿来竹杆,一人打,一人望着竹杆打向的梨。累了半天,打下二个。哥把梨儿用衣角包起来,双手用力搓。搓了一会儿又拿出来在衣服上擦了几下递给妹妹。

看见妹妹在吃了,他捡起另一个摔烂的梨儿。用手擦了二下,就用牙咬掉烂的部分,动作快的象是个削皮刀。二人双手捧住梨就啃,嘴里还有咀咀咀吸水声响。

胡子不知道啥时落了,几只豆花鸡把包谷粒也许吃烦了,跑来啄他们吐下的梨儿渣。啄几嘴又甩甩脑袋丢了,可能没味道,就伸长脖子望着。脑袋顺着不停落下的渣啄一下又抬起。

院坝坎下一弯的包谷地和山上树叶一样的绿,包谷杆高过人头,横竖成行。每个杆上都斜伸出二个长长的包谷。那一片青青的包谷地中,有掰包谷的声音,一会儿在这地头,一会儿又到了地那头。

院坝边安有水笼头,侧边大大的几丛美人蕉。叶子在太阳下不是太绿了,有点泛黄,花儿红的也不精神。丛中一株向日葵显的太高了,杆儿上的叶子蔫的脆响。杆儿顶着水瓢大的圆脑袋,低着头向下看着美人蕉,得意的象在笑。笑久了,脸上边花儿落了不少也不知道。

豆花鸡冷不丁伸脖子向天一叫:哥哥喔-------。

女孩男孩笑了,鸡一叫就要吃晌午饭了,爸妈要回来了。

蜻蜓歇在美人蕉叶子上装没听见,透明的翅膀一动也不动。一群偷吃谷子的麻雀被鸡叫吓的象一股旋风,从地上呼啦一声飞到树上装树叶子。

太阳把天边的云打扮象水彩画,不断变化着。远处人家炊烟已升起来了,象早上的雾,直直地升起好高才慢慢散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