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论文汇总(优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22:00:07 页码:7
2023年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论文汇总(优质20篇)
2023-11-09 22:00:07    小编:ZTFB

总结是一个机会,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怎样提高阅读水平是每个阅读爱好者都关心的问题,下面我来分享一些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阅读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丰富语言表达。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论文汇总篇一

体育运动能够强健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育。小学体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形态,存在于校园中。教师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这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激发体育学习兴趣,使其全面、健康发展。

2.2娱乐作用。

体育游戏和竞赛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能够满足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爱动特征和强烈的表现欲望,帮助学生展现体育能力,也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体育活动氛围,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2.3教育作用。

21世纪更加注重全面素质的综合能力,人的全面素质主要包含思想品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的教育。通过体育教学除了能强健学生的体质外,还能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养成敢于拼搏创造、不怕苦累的优良品质。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论文汇总篇二

校园体育文化汲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有效整合了人在生物、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发展,构建出一个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发展的体育文化环境。

1.2时代性。

由于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直观地反映着时代特征,然而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演化自身的形态。学校与时空环境紧密相连,小学校园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成熟依赖于学校和社会一同构建的背景。

1.3人文性。

小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是校园文化的切入点,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全面分析校园文化的发展过程可知,体育文化一直都代表着一种人文精神,蕴藏着一种文化目标和彰显着人文价值理念。

1.4发展性。

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体育的生态哲学,旨在通过对生态哲学内容的研究,使全校师生树立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发展的观念和与之相符的生活方式,满足道德标准的生产方式以及改造自然的方式。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论文汇总篇三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大学生论文浅谈企业文化建设大学生论文浅谈企业文化建设大学生论文1坚持确立以人为本是灵魂1.1是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不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1坚持确立以人为本是灵魂。

1.1是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追求经营利润的最大化,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化,也是为了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的共同“进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文化建设如果脱离了员工自身发展的需求,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1.2是要最大程度地实现和满足员工的需求。

1.3是要积极关注、关心员工的职业生涯历程。

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个人素质,在职业历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各有特点,需要通过企业文化来弘扬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奉献与支持,关注他们的成长发展,只有企业时刻关注员工的成长,为他们实现个人价值提供舞台,员工才会奉献对企业的忠诚,“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企业给员工一个平台,员工会奉献给企业一片天空。

2坚持塑造诚信形象是突破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客户就是市场,拥有客户就拥有效益,企业就有生存的空间,反之企业就失去“立足之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心就是要把客户放在第一位,围绕客户这个关键环节,构建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2.1是要以客户为中心提升服务的文化含量。

2.2是要提高企业在社会和公众中的知名度和诚信度。

勇于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升服务品质“硬实力”的同时,积极打造企业诚信服务的“软实力”,增强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凝聚社会正能量,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来促进社会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

2.3是要建立完善企业员工岗位职业道德规范。

细化诚信服务量化考核的奖惩机制,使“用户至上,诚信经营”的价值导向落实到每个岗位和每个员工,为企业诚信服务提供操作性强、可“亮化”管理的经济支撑。

3建立科学运行机制是保证。

企业的生存与立足必须依靠制度和管理等“硬件”设施“保驾护航”,企业的发展与成长则必须以企业文化这个“软实力”为依托,离开了文化建设这个“大舞台”,企业的经营发展与做大做强就好比是“无源之水”。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着力建立“五个体系”,形成企业文化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和谐发展。

3.1是强化领导体系。

从企业文化建设自身的特点出发,在文化建设中首先要明确企业经营管理者对文化建设负有主要责任和综合管理职能,在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中,必须建立起由行政领导为主、各职能部门逐级负责的管理层次,责任到岗,要把文化建设工作作为企业的重点工作抓好落实,不能形成各自为政、两张皮的局面,要真正体现齐抓共管的要求。

3.2是优化目标体系。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觉悟的高低决定建设的成效,目标的大小引导文化的方向。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当在总体的文化建设规划框架下,细化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制订和明确各个时段的工作重点,循序渐进,润物无声,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精神层面的支撑,促进公司发展战略的步步深入。

3.3是提升控制体系。

要加强企业文化理念、行为和规范的推广普及,在广大员工中大力宣传企业精神、岗位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规范等基本要求,重点要提高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在企业管理体系中逐步建立完善文化建设的信息反馈、考核评估、激励奖惩机制,增强企业文化建设制度的约束力,转变员工思想观念里“做与不做、做好做坏一个样”的倾向;在考核评估上,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为主的原则,减少摆形式、走过场的程序化检查。

3.4是完善服务体系。

一是自上而下的服务保证体系,要针对企业员工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对症下药,提供咨询服务;二是企业内部保证体系,跟踪和研究先进企业文化的"特色,吸取引进精华,不断完善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五是推进创新体系。要借鉴和吸收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关注先进企业文化的发展潮流,充分发挥本企业员工和专家团队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和媒体,建立专家定期诊断、员工探讨交流等制度,集思广益,为企业文化建设灌输“新鲜血液”,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不断创新和超越。

4民族性是企业文化的“底色”

5时代性是企业文化的“特色”

任何健康、进取的优秀企业文化,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并随着时代精神的发展而更新,不断地以新的思想观念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只有正确地体现一个阶段的政治和经济,才能更好地服务和作用于企业发展,否则,企业文化就没有生命力,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企业文化建设,应该以人为本,以爱为主线,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观念结合起来,立足国情和企情,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突出个性,打造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才能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出硕果。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论文汇总篇四

大学室友本是最亲密的朋友,但是,从震惊全国的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到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害事件,再到四川师范大学芦海清被害事件等等,高校接连出现多起“同室操戈”的寝室悲剧,不得不让人在震惊的同时,感叹着“同窗共读,相煎何急!”因此建设一个和谐的寝室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着重探讨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团体心理辅导的运用。

“大学生寝室文化”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首先提出,原国家教委发文予以肯定,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寝室是大学的细胞,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家”,据调查统计,89.5%的大学生平均每天在寝室的时间在10小时以上。

1.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寝室一般是由4个及其以上的大学生组成,是大学的细胞。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子系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

寝室是大学生“三点一线”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大学生要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学习,在寝室有足够的休息是最基本的“硬件”,在寝室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则是最重要的“软件”,可以说这二者缺一不可。

3.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不可缺的土壤。

寝室是大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保守估计一般大学生平均每天呆在寝室的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在寝室这样相对封闭和私密的环境中,室友们的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真实地通过寝室室友之间的相处和交往表现出来。和谐的寝室交往氛围可以让室友们拥有良好的内心体验,反之则会让室友们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等。

团体心理辅导(groupcounseling),又称小组咨询、群体咨询、集体咨询、团体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运用心理学技术为团体成员提供帮助与指导的辅导方式。它通过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的人际交往,促进成员在交往中通过体验、观察和学习,帮助成员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力,培养自助和助人的能力。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已有十几年的实践与经验,它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老师对多个团体成员即以寝室为单位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集中的心理辅导。此方式节约了时间、人力和场地等,极大地提高了心理辅导效率,符合经济原则。一个寝室就像是一个浓缩的微型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些活动,团体能为个体提供一面镜子,得到多方面的回馈。团体心理辅导参与者可以在成员身上观察发现自身的缺点和别人身上的优点,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2.改善情感体验、形成规范。

团体心理辅导是将具有不同人格特点的个体以寝室为单位组织到一起进行辅导,参与者之间有一定的共性,有和谐共处的一致愿望。团体成员之间希望获得更多的彼此了解、关怀、支持、鼓励、欣赏、帮助等正向互动,少一些彼此挑剔、指责、讽刺、欺骗、打击等负向互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实现使参与者在团体活动中彼此发现团体成员的优点,产生对团队成员新的正向认识,进而产生亲密感、归属感,安全感,减少参与者的心理防卫,实现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达到增强参与者的自信心,提高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团体成员可以在互动中获得愉快体验,可以形成团体共识,从而形成团体规范,并为团体成员所认可和遵守。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体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待在团体中才能得到满足,即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个体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团体给予支持和帮助,因此团体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在团体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有助于更好巩固效果。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在实际情景中,通过尝试各种生动有趣活动方式,为团体成员提供与室友更多的交往机会,体验亲密的内心感受,满足室友们社交的需求。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团体成员可以在其他参加者和辅导老师的反馈中获得裨益,也可以给其他参加者提供帮助,团体成员一起尝试新的行为,来改善原有的相处状态,是团体成员获得归属需要的满足,具有给予自己和他人爱的能力。参与者在心理辅导中感受的充满信任和爱的能力,更容易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达到巩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果。

4.有助于发展适应的行为。

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很大程度上与认知有关。片面的、非理性的认知常常是个体产生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在寝室人际交往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个体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评价,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容易对他人产生片面或不正确的认识,从而对他人缺乏包容、信任、或过分依赖等,难以与寝室室友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良适应,均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得到有效的改善和矫正。

心理辅导老师准备宣传资料、招募和甄选团体心理辅导成员。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对将进行的以寝室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尽可能让有需要的大学生了解相关信息,进而自愿报名。此外,即使是主动报名、自愿参加的申请者并不一定都适合成为团体辅导的成员,因此需要在参加报名的大学生中通过面试、心理测验、书面报告等形式进行筛选并和适合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成员签订团体心理辅导协议。签订协议后对团体成员进行深入的了解,收集参与者的个人、家庭等方面的信息,分析每个参与者的情况、问题。心理辅导老师根据掌握的信息和团体成员一起拟定心理辅导计划和心理辅导目标。

信任的团体辅导关系、和谐的团体氛围是团体心理辅导成功的前提和关键。第一次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心理辅导老师需要运用适合团体成员的暖场活动,尽可能让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尊重和配合。为保障团体发挥正常功能,成员之间要遵守团体的相关规则。建立好规则后,团体心理辅导老师运用寻找相似性、鼓励成员相互交谈、用心聆听等方法,充分让成员投入到团体之中,建立充满凝聚力的团体,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3.团体心理辅导实施阶段,促进团体成员自我探索。

心理辅导老师先通过各种心理辅导方法如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带领成员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鼓励成员主动探索和感受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和行为等,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学会悦纳自己,在提升自我自信心的同时,学会认识别人,理解和接纳别人。再将团体辅导中的感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和行动中,不断改善自我的适应力。

4.协助团体成员总结团体经验。

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采用各种形式有效把握最后一次团体辅导时机,让团体成员在圆满、积极、温馨的氛围中结束团体辅导,有助于成员将在团体辅导中体会和学习到的情感支持、积极心理体验、重建的理性认知、适应行为等得以完整梳理和巩固,为未来没有心理辅导老师和团体成员扶助的生活做好准备。

团体心理辅导监督与评估是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全过程进行的的质量评估。团体心理辅导老师可以根据团体心理辅导前、中、结束期采取行为计量法、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和问卷法等多种方法对团体心理辅导进行评估,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估进行分析,成功的经验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改进。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期,加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在寝室文化建设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有效化解心理困惑与危机,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调整能力,构建理性的认知,传递正能量,培养其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减少不和谐因素,让大学生拥有自助和助人的能力,为未来快乐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2]彭燕凌.国内外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综述[j].考试周刊,.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论文汇总篇五

[摘要]体育社团是近年兴起的一种体育学科教学组织,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开展体育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针对目前体育社团中出现的数量过多、举办活动参与度不高及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可采用精简社团数量,以保持社团运作的高效;做实社团活动,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创新社团特色,培养学生兴趣等方法,提高社团建设的有效性。

[关键词]体育社团;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

学校体育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开展体育活动,自愿参与,自主管理而建立的学生团体。在校园文化建设多元化的趋势下,体育社团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体育学科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可是,在实践中,体育社团的建设仍存在着数量偏多、活动开展力度不大、成效有待提高等问题,值得奋战在一线的体育教师深思。由此,笔者立足本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思考,力求摸索出一种高效开展体育社团的活动模式。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板块,而体育文化更是彰显校园特色文化、塑造学校办学品牌的重要元素。因此,一直有“判断一所学校的素质就要看体育的开展进度,衡量一间学校的文化还是要看体育文化的力度”的说法。

(一)体育社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体育运动为核心而构建的文化,而体育社团无疑是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体育知识的传授、推广任务,从而让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熠熠生辉。例如,太极拳兴趣班。学生不仅可以从太极拳兴趣班中了解有关太极拳的文化知识,熟悉打太极拳的方法,还会在校园里掀起一股“太极风”,让不是太极拳兴趣班的学生从口耳相传中了解太极。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还会以此为契机,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影像等方式学习太极,这就是流动性体育文化的体现。

(二)体育社团是开展体育第二课堂的核心渠道。

第二课堂是素质教育得以深入开展的重要阵地,体育学科也不例外。体育作为一门必修科目,在有限的课时里,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且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往往会被语文、数学、英课程占用课时。因此,第二课堂显得至关重要。例如,在林丹等明星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对羽毛球产生了学习热情。但由于学习劲头是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且受到课时限制、所购买器材不统一等因素的影响,羽毛球的推广工作举步维艰。在这一背景下,羽毛球练习社应运而生,在资源参与的原则下,该社既方便学生对练习场地进行租用、器材进行统一购买,又方便教师进行集中教学,让学生把羽毛球从一种兴趣变成一项体育技能。

(三)体育社团是拓展学生体育特长的有效途径。

如何培养特长生,让有能力的学生“吃饱”,是每个学科教学的难点,体育学科也不例外。“学优生”不仅可以通过自身认真的学习和教师有效的教学提高自己,参与体育社团也是培养特长的有效途径。以田径类运动为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发现个别有天赋的学生,但由于须遵循顾全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教师难以给这些有田径特长的学生“开小灶”,从而埋没了人才。因此,当体育社团兴起时,笔者立即牵头组建了田径队,将有天赋的学生集中起来,利用课外时间,结合学生的特长,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指导训练,挖掘他们的潜能。

二、体育社团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茂名市校园社团举办得有声有色,体育社团更是如此。在这种体育社团欣欣向荣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一)体育社团种类多、数量大。

笔者所在学校的体育社团的种类多、数量大。以足球社团为例,初中部有29支足球队,有校队、级队、班队,还有学生自己组成的小团队。队伍数量多,且高度重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活动组织时难以有效进行。

(二)社团活动组织不力、参与度低。

活动是体育社团的核心环节,也是价值所在,但目前社团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开始时热闹、开战时马虎、结束时拖拉。这种现象较为严重,原因或是教师组织不力,或是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或是社团本身在定义和设置上存在偏差。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社团今后的开展方向。

(三)社团活动实施效果不理想。

据笔者观察,每个体育社团在成立时,都规划了自己的蓝图,并满怀憧憬和豪情,相信会取得立竿见影、水涨船高的.效果。但最终真正实现初衷的社团并不多,反而给人一种“雷声大雨声小”的感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效果却是检验实践正确与否的最科学的标准。因此,体育社团不仅要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还要让学生出成绩、有效果,这才是社团建立的核心。

三、高效开展体育社团建设的对策。

体育社团发展至今,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如何突破体育社团的发展瓶颈,优化社团设置、活动组织、指导训练等环节,让体育社团更科学、有效地发展,需要教师的思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精简社团数量。

精兵简政是一种管理智慧,在军事上如此,在教育教学上也如此。为了提高学校体育社团指导工作的有效性,笔者通过存优去劣的方法,解散了流于形式的社团,将具有发展潜力的社团保留下来。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体育社团申请的要求,对社团的人数、组织、定位等有相应明确的要求,凡不符合要求的,不予以成立;另一方面,加强对体育社团的跟踪检查,及时清除不符合要求的社团。在社团建立的初始阶段,笔者进行跟踪检查,对于那些组织不力、活动成效不大、成员人心散漫的体育社团,通过合并、分流、解散等方式进行清除。以学校的足球队为例,学校之前有29支队伍,社团精简之后,只保留一支校队、三支年级队和十八支班队。这样一来,足球活动的组织就更为灵活和高效了,让足球队的社团活动既有层次性,又科学高效。

(二)做实社团活动。

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初衷很简单,既是兴趣驱使,也是为了获得一项技能。因此,教师应该把对社团的指导落到实处,让社团活动出效果、学生出成绩。例如,在“跳远发烧友”团队中,笔者根据不同的学生,在内容上进行细化。初一学生练习蹲踞式跳远,初二学生练习挺身式跳远,初三学生练习走步式跳远。不同年级的学生练习相似却又不相同的内容,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组织的设计上,笔者改变了传统单跳的形式,根据不同的体育与健康课器材和体育与健康课运动场所,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训练双落、蛙跳、立定跳、三级跳、多级跳等。在对社团成员的评价上,笔者不仅鼓励那些跳得最远、动作技术更好、更有创新的学生,还指导学生创新跳远姿势和步伐。这样,从多角度、不同层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二度开发和重新组合,改变了以往跳远教学的固定模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跳远社团指导的质量和效率。

(三)创新社团特色。

如何在体育社团上创新,是彰显体育特色文化的体现。茂名地处粤西,在这片具有浓郁文化底蕴的大地上,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体育资源。为此,笔者专门组建了民间趣味体育兴趣组,带领学生挖掘、学习家乡的趣味体育项目。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同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跳房子”可以锻炼腿部肌肉及跳跃能力;“跳拱”可以锻炼跳跃能力;“螃蟹抢蛋”可以锻炼腿部肌肉和培养应变能力;“夹粽子”不但可以训练手的灵活性和巧用手劲的能力,而且还能训练手脚配合的协调能力。如果只是让学生机械地练习,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但若配合民间传统游戏,不仅能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还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既能在游戏中收获快乐,又达到体育锻炼的目标。教学实践证明,成立体育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开展体育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社团的作用,在分析目前体育社团现状的基础上,在体育社团建设中秉持数量求精、活动求实、效果求新的原则,推进体育社团活动的深入开展,积极彰显校园文化的特色,实现体育育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3]王娟娟.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文化构建[j].考试周刊,(10).。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论文汇总篇六

不同的人对大学组织文化所持有的分类方式也各有差异。伯恩鲍姆(birnbaum)将大学组织文化区分为学院(colle-gial)文化、科层(bureaucratic)文化、政治(political)文化和无政府(anarchical)文化等四种[2]。斯马特(smart)和哈姆(hamm)则将之区分为学院文化、灵活组织(adhocracy)文化、等级(hi-erarchy)文化和市场(market)文化等四种[3]。威廉姆h伯格奎斯特(ist)先于1992年提出了四种大学组织文化,即学院(collegial)文化、管理(managerial)文化、发展(developmental)文化和协商(negotiating)文化[4],后又在其与帕夫拉克(pawlak)合作的著作《应对学术的六种文化》(engag-ingthesixculturesoftheacademy)中将这四种文化扩展为六种,即学院文化、管理文化、发展文化、拥辩(advocacy)文化、虚拟(virtual)文化和实体(tangible)文化[5]。伯格奎斯特等人的分类反映了新时期的发展对大学组织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与网络技术紧密相关的虚拟文化概念。

(一)学院文化。

以学科形式存在的高深学问、围绕高深学问进行的学术研究以及作为学术研究主体的教授处于学院文化价值体系的中心,教授治校、学者自治、学术自由、学术人员人格独立等是其重要的价值取向。学院文化是历史最为久远的一种大学组织文化,也是大学中区别于其他类型组织的最重要文化特质,对大学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学院文化有两大历史传统,其一是强调对人的精神和灵魂的塑造,将大学看作是把青年男女培养为“未来社会领导人”的地方;其二是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强调对学科专业的忠诚,以及无止境地拓展知识领域[6]。概言之,它就是崇尚精英教育和追求学术上的卓越。

(二)管理文化。

面向就业准备的高深学问、对效率的追求和强有力的行政管理在管理文化价值体系中十分重要,清晰的目标、明确的职责和有效的监管等是其重要的价值取向。随着大学内外环境的变化,大学的有效运作越来越依赖于完善的行政管理系统和领导强有力的管理,由此产生的管理文化对大学的影响越来越大。管理文化将大学看作是培养学生特定知识、技能和态度,使其成为成功的、富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的场所;更为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非学院文化所强调的精神和灵魂塑造;重视服务于所在区域或具体如社区等组织的发展,并且认为大学能够清晰地定义自己的目标;强调规范化的教学以及对教学的有效监管,而且重视非传统教育方式和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的灵活配置,以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7]。

(三)发展文化。

发展文化以传播高深学问、探究活动中各类角色的发展为立足点,促进学生、教师和大学的整体发展是其重要价值取向。学院文化的“学者家长式”权威容易导致组织性和一贯性的缺失,管理文化的“职位权威”又容易走向刻板化和非人格化[8],从学院文化和管理文化“缝隙”中生长起来的发展文化则是建立在“人的发展”这一理性基础之上的,其假设前提是“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实现个体成熟的渴望”[9]。发展文化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强调大学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主张基于学生的发展进行课程的规划和开发。发展文化同样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为大学内所有各类教职员工提供发展和成长的机会。此外,发展文化还关注大学整体的发展和成熟,重视对大学发展的定位和整体规划的研究,主张大学整体发展与大学内个体成长的统一。

(四)拥辩文化。

拥辩文化代表着某一所或数所大学内各群体共享大学治理权力的理念,以保证高深学问传播、探究活动中各群体连续而有效地参与大学决策作为其重要的价值取向。与发展文化一样,拥辩文化也发展于学院文化与管理文化的“缝隙”中,但更多地体现出大学以外的社会文化,包含政治上的平等、民主等理念对大学组织文化的影响。学院文化或管理文化主导下,大学中各群体为了维护和争取自身利益常常进行着集体性的讨价还价(collectivebargaining),拥辩文化则为不断分化的各群体达成彼此间的平衡而提供某一模式,这种模式是建立在以“理念、价值、观念”而非“利益”为基础的更广阔的沟通和权益分享之上的[10]。

(五)虚拟文化。

虚拟文化代表一种新的联结方式、思维方式和组织方式,它以新的态度看待高深学问及其生产、传播和应用,开放、共享、灵活、协同是其核心价值理念。虚拟文化是伯格奎斯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学组织文化,并认为虚拟文化“通过回答后现代社会的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能力而获得意义”,将大学看作是连接在“全球络”中的一部分[11]。虚拟文化的出现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网络技术促进了向“虚拟”思维的转变,即网络技术将人与人、组织与组织连接起来,通过彼此的交互形成一个个关系网络。虚拟文化认为,大学在知识生产、传播过程中应重视开展合作和资源共享,主张根据需求灵活地进行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强调大学组织内部及大学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协同性。网络教育、虚拟科研组织、虚拟教育社区、无边界高等教育等是虚拟文化的具体体现[12]。

(六)实体文化。

实体文化十分注重探究、传播高深学问的环境和形式的可见性、实在性、确定性,以及长期而固定的联系。实体文化也可以理解为有形文化或可见文化。伯格奎斯特等人指出,实体文化并非一种新文化,它与学院文化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只不过在虚拟文化突显的今天,作为虚拟文化的反文化而特别地显现出来。在实体文化中,实在的、有形的、可感知的资源和财富得到珍视,各种标识和仪式,如鲜明的旗帜和徽标、隆重的毕业典礼等对实体文化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实体文化还偏好面对面的师生交互,重视教师对学生施以密切的、多方面的辅导,而且强调学生的出勤,认为学生在教室和图书馆的出现和停留都是非常重要的[13]。

文化建设是开放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凝练、彰显和发扬开放大学内成员所共享的价值、信念、期望和基本假设等。由于社会组织的复杂性,某一组织内的文化往往并不是单一的、纯粹的。文化按其价值体系可分为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对特定组织或大学而言,其组织文化也是包含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的复杂体系。主文化是组织中处于主导地位、作为主流价值观的组织文化;亚文化是由组织中特定群体所体现的、具有局部性的组织文化;反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亚文化,即与主文化相对立、相排斥的组织文化。马丁(martin)等人根据亚文化与主文化的关系,将亚文化分为三种:(1)增强型亚文化,即对主文化起支撑作用的亚文化;(2)对立型亚文化,即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也就是反文化;(3)独立型亚文化,即在主文化之外独立存在的亚文化[14]。总之,一个组织内的文化具有复杂性,往往包含交错繁杂的多种文化成分。具体到开放大学而言,其大学组织文化也并非只是某一种,而是多种大学组织文化特质的混合,其中,某些组织文化可能处于主导地位,某些组织文化可能处于辅助地位,某些组织文化也可能作为主流文化的反文化而存在。另外,我国开放大学是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的,其文化建设一方面要从电大的历史传统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则要与时俱进,凝练出体现新时代发展的文化内涵。

发展文化建立在“人的发展”这一理性基础之上,开放大学应将发展文化作为其主导文化进行建设。第一,发展文化特别关注学习者成长和发展,这一点与开放大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相一致。“开放大学建设自始至终离不开一个人的命题,离不开以人为本”[15]。就办学使命而言,开放大学将以促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为历史使命,“力求引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发展,让学习成为个人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求,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6]。就服务对象而言,开放大学秉持“有教无类”的理念,面向所有社会成员,而且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发展给予特别关注。就办学类型而言,开放大学提供学历教育及职业培训、闲暇教育等非学历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项目,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就课程而言,开放大学的课程是“关怀学习者生命成长,帮助其完成事业建构,促进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文化桥梁”[17]。就教学模式而言,开放大学的教学“充分尊重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整合有益的支持条件”,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18]。总之,开放大学在办学使命、服务对象、办学类型、课程开设、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均体现出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这一价值取向。第二,发展文化重视教学工作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且将教学本身看作为学术的一种类型,即教学学术,而开放大学将教学作为其“主业”,理应重视教学活动、教师发展和教学科研。开放大学教师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开展教与学研究,并将教研成果应用于课程设计和开发,这无疑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第三,开放大学是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进行发展定位和整体规划研究有助于开放大学的发展和成熟,这也是发展文化所倡导的一个方面。综上,开放大学可将发展文化作为自己的主导文化进行建设,树立服务于学生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同时注重教师发展和大学整体的发展。

在将发展文化作为主导文化建设的同时,开放大学也应将虚拟文化作为其主流文化进行建设。网络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不仅促发了大学虚拟文化的产生,同时也成了大学虚拟文化的最直接体现,而开放大学的办学离不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开放大学“只有通过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载体,建设远程教育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覆盖全国和本区域、社区和家庭的教育辐射”,才能实现其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形成的历史使命[19]。开放大学对网络教育的依赖越来越大,借助于网络教育的开放大学将分散各处的学习者、施教者以及教与学的资源和设备连接到一起,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便捷性和开放性。开放大学的运作模式也充分体现了开放、共享、灵活、协同等虚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理念。首先,虚拟文化强调大学在知识生产和传播过程中与大学之外的组织建立广泛联系,而开放大学也试图“依托各种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包括构建“大学支持联盟”、“企业支持联盟”、“行业支持联盟”和“城市支持联盟”,即与普通高校、企业、行业和政府部门等各类组织建立广泛的联系。第二,虚拟文化重视共享,而资源共享也是开放大学办学的基本理念。开放大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课程和学习资源开放,让全社会共享”;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学习的平台的开放”,为其他“教育机构和教育项目提供帮助和服务”,“搭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大平台”[20]。第三,虚拟文化主张根据需求灵活地进行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而开放大学在学习安排的方便性、资源配置的灵活性等方面表现出很强的创新力。为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开放大学在学习者入学资格与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期限、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均有很大灵活性。在资源配置、特别是师资配置上,开放大学也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开放大学本着“不为所有只为所用”的理念,广泛聘请国内外高校的专家、教授及社会上的行家里手来担任主讲教师或辅导教师[21]。这些“兼职教师的来源渠道广泛,选择余地大,不仅可以缓解开放大学教师数量上的不足,而且可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同时也有利于加强校企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22]”。最后,追求协同性也是虚拟文化和开放大学建设理念的一个共性。为适应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开放大学在组建跨部门的内部网络和跨组织的外部网络方面均表现出很强的能力,即通过合作网络将各部分的核心专长有效地集成在一起,形成成员之间协同作战、互惠互利的关系。积极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和体系的建设就是开放大学追求协同性的重要体现,开放大学在办学基础上,“为办学者和学习者提供社会化、第三方的”服务,搭建“立交桥”,构建“课程超市”和“学分银行”,目的就是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构建中各级各类教育间协同关系的形成,实现“纵向衔接、横向沟通”。

(三)把学院文化作为开放大学发展的内在驱动。

开放大学在文化建设中应积极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学院文化,将其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内在驱动。学院文化是大学的传统文化特质,建设学院文化不仅会使开放大学更像一所“大学”,对提升开放大学办学质量和实力也十分有益。开放大学的办学面向社会大众,面向一切有学习需求的群体,这与学院文化的精英教育理念截然不同。实际上,开放大学的出现对传统精英式教育来说是一场重大革命。但是,开放大学对学习者的“开放”并不意味着要“放开”在教育质量上的要求,“宽进严出”是开放大学应坚守的基本准则。英国开放大学在创建时确立了保持与传统大学相一致的教学质量标准这一重要办学原则,为其后续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国开放大学的建设也“把质量放在首位”,将教育质量视为发展的生命线,这一点正是开放大学学院文化建设的根本和主要体现。注重学术研究是学院文化的传统之一,开放大学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也应该有所建树。首先,在学科领域方面,开放大学应保持自己在教育学,特别是远程教育、教育技术、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等领域的研究特长和优势。应该说,开放大学在教育研究领域内已经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电大系统主办的多本杂志,包括《开放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中国远程教育》等在我国教育类杂志中占据了一定份量,电大人的科研也是硕果累累。开放大学应在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等研究领域设定更高的目标,在这些领域率先走向国际。同时,开放大学还应重点发展一些有一定基础的学科和领域。国际开放大学的典范—英国开放大学除了在教学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外,在空间科学、计算科学等领域也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对英国开放大学的整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点值得我国开放大学引以为鉴。其次,在科研类型上,开放大学可保持以应用型研究为主的特色,这也与其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一致性。开放大学应珍视面向实践的研究,避免理论和实践相隔离、相脱节的弊端,突出服务于社会的研究理念。此外,在科研模式上,开放大学可发挥自身开放、共享、灵活及协同的特色优势,积极开展跨组织、跨学科、跨地域的合作研究。不可否认,学院文化建设对开放大学来说具有一定难度,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作为开放大学基础的广播电视大学学院文化氛围不浓,在学术研究方面比较薄弱,除在远程教育和教育技术等优势领域外,其他领域的声音非常弱小,缺乏属于自己的学术大师和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开放大学在建设中要特别关注到这一点,既要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但也不应提出过高的要求。其二,尽管取得了“质量是开放大学的生命线”的共识,但在建立怎样的教学质量标准方面仍存在一些争议,或者说对“宽进严出”中“出”的标准还存在不甚明确的地方。其三,高质量的教学和高水平的科研均离不开雄厚的师资队伍,因此开放大学学院文化建设的难处仍然归结于师资建设方面。如前所述,开放大学在师资配置上比较灵活,采取“不为所有只为所用”的理念与建设自身师资力量存在一定的矛盾。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拉进来”的同时也注重“推出去”。也就是说,在充分利用外界专家、学者,即“拉进来”的同时,也要借助这些专家和学者培育自身师资,壮大自身力量,并让自己的专家、学者与外界有更广泛的合作,向外界输出自身影响力,即“推出去”。

(四)把管理文化作为开放大学发展的重要支撑。

管理文化应作为开放大学发展的重要支撑。首先,管理文化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服务于所在区域或社区的发展,而开放大学也以面向从业人员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强调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两者具有很好的吻合度。其次,管理文化追求效益,开放大学也非常注重教育的效益问题。开放大学的开放属性形成了“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在达到一定规模情况下做到在较低成本状态下培养大量的社会所急需的各类人才”[23][24]。网络和远程教育手段的应用、在师资配置上的灵活性等都是开放大学提高办学效率的重要举措。最后,和管理文化所强调的一样,开放大学的有效运转也离不开强有力的行政管理系统。开放大学基于广播电视大学的转型发展和成功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体制和机制的革新,需要强大的管理领导力来推动。管理文化强调清晰的目标、明确的职责和有效的监管,这些理念对开放大学的运作来说也尤为重要。其一,为了培养学习者的职业技能,开放大学十分注重培养目标的清晰界定,以及根据培训目标对教学结果进行清晰的评定。其二,开放大学的教学往往被拆分为多个环节由多个部门共同承担,比如资源设计、资源制作、资源传递、主讲教师教学、辅导教师教学、学习支持服务、考试等,这就需要使各环节和各部门的任务清晰、职责明确,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其三,开放大学的教学也建立在有效的监管之上,包括对教师的监管和对学生的监管。对教师的监管主要在于考察教师的教学是否符合相关规范和要求,比如辅导教师的辅导规范;对学生的监管主要在于确保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和学习质量,做到“宽进严出”。开放大学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管理难点需要化解。首先是系统办学的管理问题。众所周知,作为开放大学基础的广播电视大学采取系统办学的模式。开放大学组建中“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协调系统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包括层级差异、区域差异、利益差异等,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系统的结构失调、功能失调、效益失调,降低开放大学的自组织能力”[25]。其二是管理太过集中的问题,作为开放大学基础的广播电视大学具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烙印,在很多方面都高度集中、统一,“层层计划、指挥”,存在“官本位”、“行政化”、“官僚化”倾向[26][27]。其三是两种体制不衔接的问题,电大系统在管理上实行的是“各级政府办学、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体制,在教学上则实行“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下级电大在教学业务上接受上级电大的指导,而“两种体制之间没有相互沟通与联系的机制”[28]。基于上述问题,我国开放大学急需在管理体制和机制上有所革新和创新,且需要强有力的管理领导权来提供保障。有学者为此提出“应当成立以政府为责任主体的开放大学建设与发展领导小组”,“对开放大学建设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对开放大学建设与发展中的相关矛盾及困难进行统筹和协调等等”[29]。此外,开放大学在是否和如何提供社会化服务平台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争议。比如,有学者指出,“‘立交桥’不能搭建在开放大学中”;建立学习成果认证机构“不是建设开放大学的任务”,“开放大学是被认证者,绝不是开放大学自己认证自己”;“‘学分银行’的建设工作不是开放大学一家便可包揽得了”[30]。基于此,笔者认为开放大学管理文化的建设还应注重其合作管理、跨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需要构建相应的管理机制为开放、共享、灵活、协同式的办学提供有力支撑。

(五)将实体文化作为开放大学发展的必要辅助。

从文化间的关系看,实体文化是虚拟文化的反文化,作为虚拟文化的对立面而存在。开放大学应根据需要建设自己的实体文化,以此作为开放大学发展的必要辅助。实体文化看重校园环境、场地和建筑物等对大学的价值,而这显然不太适合于以网络和远程教育为重要手段的开放大学。开放大学不宜大搞土木建设,更不应该与传统大学在校园建设方面进行攀比。但开放大学也应具备必要的校园设施,且应充分体现其面向大众、服务社会的宗旨,体现以网络信息技术为重要依托的特色,体现以学习者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开放大学的校园主要用于为学习者的相聚和面对面的交流提供支持,对网络和技术带来的隔离感进行必要弥补,所以,应体现亲切感、归宿感和便捷性。开放大学校园内的实体活动主要包括“面授辅导、期末考试、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班级活动和校园文娱活动,这些活动是体验实体校园文化的重要机会”,应在这些活动开展过程中“充分展示校园人文环境,展示工作人员热情、主动、勤恳的工作作风”[31]。实体文化还十分注重各种标识、徽章在育人中的作用,开放大学在这一方面则是可以大力借鉴的,只不过是需要更多地通过各种技术媒介来表现和传递这些标识、徽章等。实体文化还格外看重各类仪式,开放大学也应尽力为有需要的学习者提供参与的机会,增强学习者的归宿感,拉近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校之间的距离。

(六)将拥辩文化作为开放大学发展的重要补充。

拥辩文化主要强调相关群体对大学治理和管理的权力共享,避免因职务或学术地位膨胀所带来的弊端和不公,这对开放大学的办学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开放大学的利益相关者众多,主要包括:管理人员、主讲教师、辅导教师、技术支持人员、资源和信息内容支持人员、学习点(中心)工作人员、学生、用人单位等。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应当以合适的方式参与到开放大学的治理中来,以开放大学共享的精神和理念为基础进行有效沟通和权力分享,做到充分考虑各方的主张。开放大学的教职员工还有专职和兼职之分,而积极推动兼职教师参与开放大学的治理和管理对开放大学来说尤为重要。开放大学应“征求兼职教师对开放大学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为兼职教师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使全体兼职教师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32]。

大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系统,开放大学也不例外,开放大学的组织文化是多种文化特质的混合。综合来看,开放大学的文化建设应以发展文化和虚拟文化为主导和主流,以学院文化和管理文化为驱动和支撑,以实体文化和拥辩文化为辅助和补充。作为大学的一种,开放大学在文化建设方面实际上与其他大学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关键在于建设和发扬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品质。总体来看,发展文化和虚拟文化是最能体现开放大学特色的两种组织文化,是开放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和关键,这两种文化在开放大学的基础—广播电视大学中已经有很好的体现,开放大学文化建设需要对这些传统理念加以继承、凝练、提升、完善、发扬及落实。学院文化和管理文化是开放大学文化建设的难点,这是因为学院文化和管理文化对一所大学来说具有根本性和基础性,如果没有学院文化和管理文化的建设和完善,富有特色的发展文化和虚拟文化也会因为底子和基础不牢而难有长足发展。为此,开放大学文化建设也应对如何建设符合自身特点的学院文化和管理文化加以重视。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论文汇总篇七

在大学是一个社会重要的阶段,形成一个前后之间的连接与大学校的一个重要社会规范教育的地方。体育社团可以分配给学生“社会角色”,提供社会角色的机会,社会规范的实践,引导学生进入社会的共同价值体系,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高职院校在不同地方和条件的群体是学生社会化、社会群体,和校园社区学生的社会化根本不可能实现。体育社团的.群体规范是为了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采取联合行动。所以体育社团必须制定行动准则和行为等等,可以对成员进行社会教化,规范成员的行为,发展群体观念,增强社团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2建议。

(1)各高职院校加强学生体育社团的宏观管理高校应积极参与学生社团的管理。

从宏观角度对学生社团的活动进行调控,以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锻炼身体,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应系统的将体育类社团纳入学校体育教育管理体系,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加大学生活动经费的投放力度。为社团活动筑牢经济基础。

学校体育职能部门应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配备专业指导人员,对社团成员的活动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支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健康观,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有利于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

(3)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也应加强自身的组织与管理。

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保障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满足社团成员活动的要求;与其他社团协调安排活动时间与地点,以提高场地设旆的利用率;提高社团的知名度。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社团,扩大体育社团的规模。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学生体育骨干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增强学生社团的凝聚力,有利于学生体育社团健康发展。

(4)加强学生体育社团的健身锻炼效应体育社团成员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他们会自发的参加体育锻炼,并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增进学生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借助于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在高校中加强宣传,吸引更多学生加入,使学生社团的健身锻炼效应进一步加大。

3结语。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产物,是高职体育教育系部需要将体育社团纳入科学的管理体系。成为管理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保证其正常运行。学生体育社团不但为大学生锻炼身体提供了环境条件和组织保证,而且为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素质、培养能力、适应社会发展提供了平台。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潜移默化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弘扬了主旋律,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在社团建设中得到继承与发扬。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张,在校大学生人数骤增,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综合素质提高,能力拓展,构建和谐校园等方面将要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论文汇总篇八

近年来,大学生宿舍文化普遍受到高校的重视。良好的宿舍文化,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行为、心理素质的成长,还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论文在分析大学生宿舍文化内涵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目前我国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思路,希望为进一步建设好大学生宿舍文化提供借鉴和指导,进而打造最美的宿舍之家。

【】。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并没有得到重视,致使大学生宿舍无论是在管理方面,还是在学生自身完善方面都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更不利于学生生活。现阶段,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大学生宿舍等同于“网吧”,进而促使学生沉迷于其中而无法自拔;第二,90后乃至00后的大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所以致使大部分大学生在宿舍中以自我为中心,进而缺乏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1]。由此可见,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鉴于此,本研究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大学生宿舍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来说,宿舍文化主要是以大学生宿舍为场所,所有宿舍成员在进行活动(如学习、生活以及休息等)时,创造出物质和精神的总和。而狭义的宿舍文化则主要是指所有宿舍成员共同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活动,以及通过该活动所外化出来的精神面貌等[2]。具体来说,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表层宿舍文化,即宿舍内部卫生状况和设施保管状况等等;第二,中层宿舍文化,即宿舍学习制度、生活制度以及道德行为制度等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等等;最后,深层宿舍文化,即所有宿舍成员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心理素质以及精神面貌等状况[3]。总之,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应包括环境、制度、行为以及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大学生宿舍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其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宿舍作为大学生的第二家庭,其温馨与自在程度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实际沟通交流情况,这主要是由于温暖的第二家庭会促使大学生形成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良好沟通即交流氛围,进而为有效沟通奠定基础。第二,有利于有效规范大学生的各种行为。宿舍作为集体生活的重要场所,其积极的精神面貌会促使宿舍成员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其消极的精神状态也会导致宿舍成员走向消极。例如,宿舍6人中有3人都沉迷于网络游戏,那么整个宿舍的文化也将与网络有关。以卫生管理为例,如宿舍中每个人都注重自己的卫生且在值日过程中保持负责的态度,那么,在无形中也将规范了其他人的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表层宿舍文化。最后,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增强学生人文素养,丰富学生文化底蕴。

目前,我国大学生宿舍管理模式主要是由各学院学生处和后勤处两大部门负责执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宿舍管理队伍素质低且管理权限受限,导致宿舍管理在育人和服务方面缺失,进而直接导致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缺失。另外,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等工作的主要人员包括辅导员和班主任,这就更降低了学校对宿管员素质的要求和权限的扩大,进而使得宿舍文化建设缺乏协调和统一性。第二,生源在自我教育、管理以及服务能力等方面都较弱,进而导致管理方法和效果难以促进宿舍文化的建设。例如,对生源所采用的管理方法主要是强制性教育为主,其不仅无效且具有反复性。

目前,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是以大学生的作息制度和卫生管理制度为主,即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目前仅以表层宿舍文化和中层宿舍文化为主,而对于深层宿舍文化的建设是非常缺失的。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内容的单一直接导致宿舍文化建设形式的单一。例如,目前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形式主要是卫生管理为主,其所表现出来的娱乐活动也是比较单一的,其中以游戏为主。由此可见,丰富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是何等的重要。

4.1转变宿管模式,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

为有效发挥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功能,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转变宿管模式加强社区干部队伍的建设,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转变宿舍管理理念,进而将宿舍文化建设层次从中低层转为深层。第二,提高宿舍管理人员的素质。例如,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明确宿舍管理人员的权责,尤其是明确其工作内容,进而促使其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进行及时的教育和指导。第三,扩大宿舍管理人员的权限。例如,将生活服务、思想教育以及安全保障等作为主要内容逐步下放到宿舍管理人员手中,进而发挥宿舍文化建设的实际效用性。最后,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例如,学校可以以积极分子为重点培育对象,具体实施时,先让预备党员到社区内进行锻炼,然后在各个宿舍楼层分层建立党小组,楼栋则建立党支部,进而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其他学生促进社区文化的建设。另外,其主要的内容则是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与学生谈心、开展后进生帮扶、学生文化教育工作。

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丰富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建设深层宿舍文化,进而改变现有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例如,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尤其是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进行文化建设。第二,丰富宿舍文化活动,如宿舍美化设计大赛、剪纸艺术大赛以及叠被子大赛等等,除此之外,还可进行知识竞答活动或寝室空间趣味运用会等等。例如,“大学生宿舍文化月”活动的开展,通过各类高档次、高品味活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4.3整体设计全员动员部署社区文化艺术节。

为进一步建设体现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建设体现人文关怀的宿舍文化,学校还应展开社区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的部署,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三方面:第一,相关人员应组织学生精心设计宿舍,美化宿舍,进而为建设具有时代气息的宿舍文化提供相应的支持;第二,在建设过程中,应通过人人动手、人人维护的方式来共同建设宿舍环境;最后,还应通过评比、学习的方式,促使学生相互找差异和不足,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够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能提升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本研究从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内涵出发,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所存在的宿舍管理模式与文化建设的不协调以及宿舍文化建设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思路,即转变宿管模式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丰富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整体设计全员动员部署社区文化艺术节。通过以上三种方式,来优化大学生宿舍文化,希望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

【1】王宁.浅谈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和改进措施[j].现代职业教育,2015,19(27):74.

【2】李丽琴.浅谈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赤子(上中旬),2014,11(24):46.

【3】卢文珺,解宁,房逢立.浅谈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j].科技视界,2015,6(14):131.

【4】李庆伟.浅谈大学生干部、党员在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赤子(上中旬),2014,9(16):146.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论文汇总篇九

晋能集团20xx年煤炭资源整合后矿井共165座。目前,集团煤炭生产矿井50座,联合试运转矿井12座,其余都是基建矿井,受资金投入、当前行情及安全管理影响基建矿井执行“逐批建设”,大部分矿井处于停缓建。作为基建矿井,地面办公楼、变配电站、空压机房、提升机房、通风机房、水处理站等是必建项目,因整合矿井储量少,加上之前井下开采不规范导致可布置回采工作面少,以及整合后矿井年产量提高,矿井服务年限多则十年,少则五六年。应对当前煤炭市场行情,以及公司长远发展,通过将砖混结构机房改为钢结构机房能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实现项目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1、砖混结构机房造价。

砖混结构机房造价主要在于地基开挖、钢筋、水泥、砖、砂石、门窗、水电暖及人工费。经对现已盖有砖混结构机房工程综合造价统计如表1。

2、钢结构机房造价。

钢结构机房造价主要在于地基开挖、钢材、板材、水电暖及人工费。经对现已盖有钢结构机房工程综合造价统计如表2,统计涵盖人工费用。

3、工程造价比对。

基建矿井地面机房选用不同的材料结构工程造价差异大[2],通过钢结构与砖混结构的造价比对,钢结构的'造价比砖混结构低97.71元/m2,成本降低11.66%,这是直接成本。由于部分整合矿井开采的是15#煤层,煤质发热量在四千大卡左右,市场价格低,而矿井生产成本高,因部分矿井服务年限短,综合考虑矿井成本投入及经济效益,最终确定采用钢结构机房,满足现在矿井要求的同时,也为下一座矿井的建设降低成本奠定基础,以最合理的投资实现效益最大化。

4、优越性。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日益发展,钢结构房的使用率越来越高[3],从造价、工期、使用面积、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4.1工程造价比对就前期建材选择、后期人工成本而言,钢结构房造价要低于混凝土房15%左右。同时,钢结构房后期的安装搭建速度快,配套设施同步建造,缩短项目工期,节省人工成本。

4.2使用空间比对作为矿井地面机房,里面布置有大型固定设备,对空间、高度都有高要求,钢结构房跨度大,内部空间宽,使用灵活,一般可将使用面积扩大5%~10%,完全能满足矿井正常生产需求。

4.3抗灾能力比对建造钢结构房凭借其几何稳定性[4]、硬性、韧性,不管是面临地震、大风、矿井地表下陷或其他灾害都能岿然屹立,确保满足生产要求。

4.4节能环保比对钢结构房建造减少混凝土和砖瓦的使用,减少全面地基挖石,有利于环境保护,特别是基础部分,钢结构房取土量少,对土地资源破坏极小。同时,矿井资源开采枯竭时钢结构房便于拆除,钢材还能再次回收转到其他新建矿井利用,一次投资长期受益,减少环境危害的同时还能给公司长远发展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5、结语。

传统煤矿建设项目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针对目前煤炭行情而言,唯有通过精心规划设计、立足长远、提高管控力、降低工程造价、低成本运作、发挥内在动力,才能为矿井建设、公司长远发展争创安全、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论文汇总篇十

【论文摘要】团体心理辅导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它的开展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率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转变的需要,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仅仅把问题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不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补救性模式逐渐转向发展性模式。[1]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内地,它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2]通过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并积极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让团体来陪伴成员在人生路上克服种种难题和障碍,积极快乐地踏上成长路,充分发挥潜能,迈向丰盛人生。实践证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普通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增进心理健康。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辅导相比,团辅更符合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更能体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3]总之,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

1、高校中团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

高校中自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团体。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必须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望才能满足。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提供的发展性团体内容形式多样,并针对不同团体的不同需要。

2、受教育者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有共同要面对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

“在帮助那些有着类似问题和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心理辅导员如果把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仅局限于个别辅导的话,他也就限制了自己可以提供服务的范围(gladding,)。”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就是为参加者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处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情景。例如生涯决定、认同问题、男女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3、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

在团辅中,团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由于团体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可以增进信心,有助于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

4、团体心理辅导使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在团体的场合认识老师,或者体验到与老师友伴一样的愉快经验,过去的疑惑戒心可以消除,不再避开老师。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团体中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辅导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个人。经过团体讨论,交流分享,将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心理教育效率的需要。

1、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就像是一个浓缩了的微型社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角色假设、心理剧、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因此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在模拟交往中,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

3、团体心理容易巩固。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在多次却不单调的辅导中得以巩固。

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需要。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者在对心理健康标准加以界说时,倾向于社会适应标准(或称生存标准)。在大部分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中,大多只反映了个体良好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5]。生存标准显然强调适应,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基于这一基本的心理健康观,使得学术界开始关注心理健康的发展标准,并在界说心理健康标准时,已经在尝试生存标准与发展性标准的结合。生存标准和发展标准正在成为心理健康的两大基础标准。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具体体现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标准。

大学生进入大学,经历着重要的人生转折,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成长、心理素质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对健康的积极向往,一种希望发展,或希望人的各种潜力都得到实现的冲动。”因此,马斯洛认为,心理工作者要是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一般常态心理者(心理基本健康,无明显的心理冲突,能基本适应环境),而不是严重患者,那么少量的时间就会有更大的收获。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代年,但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把为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援助、支持、矫正、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这远远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发展性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在高校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四、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含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部高层次素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其他素质不可能培养起来。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3]。而团辅正是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工具,在这方面它具有个体心理辅导所无可比拟的功能。因此,开展团辅是高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对帮助学生改变和成长有其独特的效能,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在其所得到的帮助是在个别辅导中不能获得的。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等。所以,我们在大力推进高校开展团辅的同时,还要兼顾个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开展,真正发挥出为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封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模式探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

[2]苏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探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3]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

[5]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3.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论文汇总篇十一

摘要: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管理是教育主体的一个自我变革的过程。教育管理的创新终究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良的结果,主要是运用创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的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教育的不断创新。本文主要通过讲述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了解一些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和大家一起探讨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1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1.1独生子女问题。

由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逐渐发展为现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们都纷纷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孩子的智力和兴趣,这些独生子女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接受新生事物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很少与社会接触,使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很难独自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导致了不少的在校大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这样,一旦他们脱离父母,脱离学校,他们将很难适应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环境和来自生活的压力。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帮助这些大学生们培养独立自强,自己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独生子女的比例加大,也就加大了高等学校的管理难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自强,一方面又要将其培养成社会栋梁。

1.2贫富差距问题。

由于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学生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差别较大,有些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家庭条件却极为贫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优越感差距,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容易引发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形成自卑感,性格内向,自我封闭。这种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不能阻止这种差距的存在,又要充分考虑那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感受,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自卑,需要不断的培养贫困生对未来生活的兴趣,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1.3就业问题。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想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在逐渐增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被众多企业拒之门外,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性格变得沉闷古怪,甚至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严重的刺激,性格偏激,报复社会。由于急于就业,很多大学生错位就业,由于所找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同,工作中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学习,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在工作中经受更多的磨难,面对更多的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生。很多大学生都会有就业焦虑症,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尽快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帮助在校生物色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不断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具有的沉着冷静的心态。

1.4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调查,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交往与封闭、家庭期望和个人意愿等多种压力和冲突面前,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极易引发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表现行为。时代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巨大,学校要密切关注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这些大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让其健康积极的面向社会,走入社会。

2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2.1信任关爱的原则。

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承担本该就属于他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接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只有先相信学生,才能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彼此真诚相待。同时,对学生的关爱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情感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强调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用真诚和关怀去面对这些学生,用感情彼此沟通,增加教育管理的效果。

2.2公平激励的原则。

在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公平和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去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重,学生才会不断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同时,公平和激励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教育管理者总是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待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加之学生周围给他带来的各种压力,一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将很难进行,同时也将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赞扬和激励会不断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激励要适度,不能过分激励,过分激励,一定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真正走入社会,缺乏了周围人对他的激励,他就很有可能失去对生活的动力。

2.3尊重理解的原则。

受到他人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人都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太多来自社会的磨练,和各种来自生活的压力,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愿望更加的强烈。一旦失去了来自身边人的尊重和理解,极易磨灭他对社会的向往和激情。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格平等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即使是出于好心的帮助,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进行的。

2.4引导启迪的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谈话的内容能够较大程度的起到引导和启迪的作用,便于和学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鸣。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正在面临的实际情况,又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真正的起到启迪智慧,憧憬未来的作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创新,使得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能够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都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能够用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成功的吸引和管理自己的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文档为doc格式。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论文汇总篇十二

论文摘要大学校园安全非常重要,因为其关系到广大师生切身的生命和财产利益,消防安全是大学校园安全的重中之重。虽然近几年社会来对校园的消防安全关注越来越多,但大学校园的消防安全依然是校园安全的首要工作,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必须警钟长鸣。本文通过检索文献和查阅有关资料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特对我国目前大学校园的消防安全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完善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首先得清楚何为大学校园消防安全,笔者认为大学校园消防安全是指在大学校园范围内,供广大师生生活、学习、工作、实验等场所的消防安全的统称。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如何做好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加强校园消防安全,已经成为社会一个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研究的课题。

在高校之中很多师生都认为消防安全离自己很远,所以对之关心甚少。但是那些发生在大学校园火灾惨痛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如,2011年10月12日中南大学一栋修建于1960年的化学化工学院教学楼顶楼发生火灾,整栋楼基本被烧毁。2011年3月20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师范大学男生宿舍发生火灾,约20间宿舍全部被烧毁。2010年11月13日,清华大学为了迎接百年校庆,清华学堂发生火灾,经308名消防官兵两个多小时的全力扑救,大火才被扑灭。2010年10月1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一栋八层的研究生宿舍顶楼发生火灾,因建筑结构不利通风,着火后浓烟灌满高层楼道,一名女子窒息身亡。2008年11月14日早晨6时10分左右,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一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在烟火过大的情况下从6楼宿舍阳台跳楼逃生,全部遇难。

做好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意义深远。大学校园的消防安全关系到广大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更是牵动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心和备受社会关注。所以,做好大学校园的消防安全建设不仅关系到学生和老师的切实利益,也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更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安宁。做好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有利于广大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利于学校的稳定,有利于千万家庭的和谐稳定,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二、我国大学校园消防安全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检索文献和查阅有关资料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总结出我国目前大学校园消防安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相关消防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

我国早于1998年就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并于2008年10月对其进行了修订。但是很多高校没有按照《消防法》的规定制定各自相关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与规定。有的高等院校虽然制定了相关制度,但也是流于形式或者缺乏可操作性。这样一来对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缺乏相应的制度指导与规范。

(二)大学校园消防安全责任不明确或者没有落实到位。

首先,高校消防安全责任不明确或者安全责任滞留于书面材料上,没有把消防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导致相关责任人相互推诿或者在工作中不能履行消防安全责任。其次,即使有些高校明确了相关安全责任,但责任制度不健全,未能建立从学校到院系再到班级宿舍的层级责任制度,没有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人员身上。

(三)火灾多发生在宿舍、食堂、实验室等人员密集的地方。

这些地方人员密集,存在的可燃物多,火灾荷载大。实验室储存了很多易燃易爆等化学物品,加上在实验时操作不当和老师不到位的监督,使实验室的隐患相当突出。再加上学生防范意识薄弱,违规使用电器和乱拉临时线路,在楼道内随意堆放杂物,宿舍隐患普遍突出。还有的建筑,如食堂,建筑改造内装修没有按照国家或者地方相关规定施工,消防安全设施不到位,耐火等级低,而且存在线路老化、安全疏散通道堆放杂物,楼道内安装栅栏,都使其火灾隐患突出。

(四)大学校园的特殊性导致早起建筑防火等级低,极易发生火灾。

很多高校历史悠久,保留了很多早期的建筑,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和材料的限制,这些早期建筑存在大量的砖木结构,消防布局不合理,建筑材料防火等级低,消防设施不齐全,电力电路设施隐患多,安全通道较少或者没有消防通道。这都导致早期校园建筑防火等级低,极易发生火灾。

(五)对大学校园对消防安全重视不够,消防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高校消防设施设备大多数比较陈旧落后,消防经费投入有保障的和基本有保障的仅占31.3%,灭火器与消火栓配备不达标的占43%,消防设施设备不达标的占93%。很多高校消防经费投入不足,基础消防设施薄弱,建筑消防设备短缺。再加上学校对消防安全重视不够,对消防设施的更新不及时,原有设施陈旧。还有不少设备,由于缺少必要的检修、维护,导致难以发挥防火灭火应有的作用,或者不能使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火灾发生的救援和扑灭工作,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我国的高等院校很少把消防安全纳入到教学管理之中,没有设置专门的消防安全课程,没有意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消防安全教育缺失。高校很少或者从来没有组织师生进行消防安全演习和培训。广大师生对消防安全存有侥幸心里,对于消防安全没有意识,对于学校组织的消防教育和活动也不积极参加。同时高校消防安全知识宣传不够,导致大学校园内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知识匮乏。在面临火灾发生之时,缺乏逃生和救援技巧和知识,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事件,造成重大损失。

笔者认为,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事前的预防、事中的抢救与避难逃生、事后的总结与完善。故笔者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谈谈对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与规定,提升大学校园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与规定,加大对消防安全经费的投入。

各高校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规定,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对完善、切实可行、安全长效的消防安全制度与规定,如建立消防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消防设施定期检查与维护制度等;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是建立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度,即从学校到各院系再到各班级最后到宿舍的层级安全责任制度,把消防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个人,明确各级岗位与人员的责任和管理目标,调动各级人员防火积极性,做到提前预防各类火灾的发生。同时加大对消防安全的经费投入,提升对消防安全的重视程度,改善大学校园的消防基础设施。对各个建筑的消防设施、器材进行定时检修与维护,及时更换与更新消防设施、器材,确保消防设施的齐备与完全,预防火灾的发生。

2.提升大学校园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对宿舍等火灾易发场所的管理与监督。

在相关制度与规定指导下,在明确各自责任和管理目标的情况下,定期对大学校园内如宿舍、实验室等火灾易发和人流密集场所进行检查与监督,保证这些场所的消防安全通道畅通,消防设施完好。有些高校为了方便管理和节约成本,在宿舍等场所只开放一个安全出口,甚至到了晚上熄灯后还会上锁,这样极不利于火灾发生时的救援与逃生。同时加强学生宿舍和食堂、实验室等场所的用电、用火的监督与管理。在宿舍禁止使用明火,严禁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和乱拉电线。及时对这些场所进行排查,发现问题与违规情况立即整改与落实责任。

(二)强化大学校园消防安全教育,积极宣传消防安全知识。

按照《消防法》的要求,把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到高校的教育课程计划之内。让学生在理论上学习消防法律法规知识,掌握如何报警、如何扑救、初期火灾如何逃生、自救等消防知识和技能,提高广大学生的消防安全素质。同时利用新生入学之机,将消防安全培训与消防演练和军训一样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实践上让学生掌握防火、灭火和避难逃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另外,对相关责任人和教职工的消防安全培训也不可忽略,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提升教职工及时有效合理应对火灾隐患的能力。

2.积极普及和宣传消防安全知识。

在强化消防安全教育的前提下,还要不断的普及和宣传消防安全知识。首先,利用学校各个场所的宣传栏宣传国家的消防法规、学院安全消防条例、消防知识、消防标语等。其次,组织学生观看消防安全教育片,使学生认识火灾的危害,提高消防意识,掌握消防知识。再次,利用大学生社团组织定期开展各种消防安全活动,发放消防安全知识手册,提高学生消防安全意识和对消防安全的关注。最后,利用学校网络进行宣传消防安全知识与法规,方便广大师生查阅。利用多种手段对校园消防安全进行宣传,使广大师生从观念上对消防安全永不懈怠,警钟长鸣。

3.密切与消防部门的联系,共建大学校园消防安全。

在提高广大师生消防安全意识和掌握基本消防安全知识的基础上,学校要保持和相关消防部门的积极联系,定期聘请消防部门专家来校讲座或者联系消防部队来校演习,让广大师生熟悉消防救援流程,消防部门熟悉校园环境。在校园发生火灾时,消防部门能及时做出反应,第一时间展开扑救工作。大学校园和消防部门共建大学校园消防安全。

(三)高校应定期举行例会,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完善消防安全建设。

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不仅要做到事前提前预防,更要不断总结和完善。对于各个部门层级责任人有奖有罚,发生隐患及时追求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取得成效的要及时给予奖励。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发现隐藏的消防隐患,积极采取相应对策。我们不能确保零火灾,但我们能通过相关制度与规定的指导和提升消防安全的管理水平,使火灾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任重道远。笔者相信,在广大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下,在各大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能够做好大学校园安全建设,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标,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论文汇总篇十三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每天几乎有二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宿舍中度过的。宿舍是学生生活,休息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宿舍文化建设对于学生发展极为重要。因此,作为高校管理者,一定要重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工作,能够积极把宿舍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第二课堂,利用宿舍积极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开展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宿舍文化建设,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大学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研究工作,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效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宿舍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的好,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素养就能得到提升,这样,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就能形成。同时,宿舍文化对于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传承作用,良好宿舍文化也是良好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构建积极、高尚、和谐的校园文化同样也离不开宿舍文化建设,良好的宿舍文化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完善发展,能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良好的宿舍文化建设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第二,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大学生而言,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中度过的。宿舍文化建设的好,能够形成一种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宿舍文化又是一种群体文化,宿舍文化建设的好,个体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可以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促进大学生人格素养的提升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高校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个人发展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高校要能够立足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完善发展,积极构建起积极、高尚、和谐文明的宿舍文化,以良好的宿舍文化,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促进其建立良好的学习观念,培养其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宿舍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对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完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能够通过有效的策略,提升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高校领导只有思想上认识到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才能重视这项工作,才能提升宿舍文化建设的质量与水平。高校领导要重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意义,要加强对宿舍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第一,要能够把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工作中去,学校要认识到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伟大意义,能够重视这项工作,对宿舍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有科学的规划,设计,注重宿舍文化氛围的营造,对宿舍设施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对宿舍文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第二,要把宿舍文化建设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很多高校都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在每年,都会设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较高。高校要认识到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每年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都需要把宿舍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量,设计,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宿舍文化建设的质量与水平。第三,要建立统一的宿舍文化管理机构。在高校工作中,宿舍管理工作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很多的高校没有成立统一的宿舍文化管理组织机构,这样,长期以来,缺少专门的机构对宿舍文化进行建设管理,高校的宿舍文化建设效果就不理想。学校要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宿舍文化管理机构,能够对全校的宿舍文化进行统一指导,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制定文明宿舍文化建设方案,加强人员监管,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和谐、积极、高尚、文明的宿舍文化。

(二)优化宿舍物质条件,提高学生生活品味。

宿舍物质文化为宿舍文化建设提供条件和物质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高校都能在物质方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但当代大学生,他们都是90后,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和个性化的需求,因此,在宿舍文化建设中,要能够根据学生特点,为他们提供他们需要的物质条件。第一,要加强宿舍的硬件建设。学校要加强宿舍硬件建设,能够完善宿舍卫生间,浴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的购物,洗衣活动提供必要的公共场所,能够加强宿舍硬件建设,为学生提供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学生的生活品味,在宿舍物质文化建设中,要能够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能够根据学生需要和个性化的需求,不断拓展宿舍功能,对各种宿舍设施进行合理的规划,能够营造出一种优美和谐有品位的宿舍环境。第二,要重视宿舍的环境建设。加强宿舍的环境建设,主要是需要加强宿舍的自然环境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首先,学校要能够优化宿舍区的自然环境,要保持宿舍区自然环境的'优美整洁,能够对宿舍周边进行绿化,种植一些花草树木,保持环境的优美,这样的环境可以陶冶学生健康的审美品质。要保持宿舍环境的整洁清新,能够通过环境引导学生健康文明整洁的生活理念。其次,学校要重视创造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通过人文环境建设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学校可以在宿舍区建设一些人文景观,在宿舍楼外部和内部的合适的位置,布置一些励志标语,在宿舍区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上面写一些爱护环境,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标语。能够在宿舍楼内设置一些名人字画,布置一些名人图片,通过这些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引导学生健康的思想和行为。最后,学校还需要重视宿舍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当代大学生很多是沉迷于网络世界中,他们不喜欢与人在现实生活中交往,人际关系淡漠。针对这种情况,在宿舍文化建设方面,学校要能够重视宿舍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能够设置大学生综合活动室,自习室,娱乐室等等场所,为学生健身,娱乐,学习提供便利条件,这样可以促进大学生有效与同学之间开展交流互动活动,对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健全宿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必须要通过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高校要重视宿舍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能够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学校要针对宿舍管理问题,建立其完善的规章制度,要制定宿舍公约,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要遵守宿舍的规章制度,遵守宿舍公约。学校在宿舍规章制度制定中,要研究学生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当代大学生的行为规律和思想认识水平,能够以引导大学生文明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文明健康的言行举止为中心,建立宿舍管理规章制度,能够创新各项规章制度内容。宿舍规章制度的制定就要对学生的不文明的行为举止进行约束,同时还需要具有人文性,能够在服务学生的基础上,制定规章制度。高校要对学生在要对大学生在宿舍内的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并把这种考核作为大学生德育考核的内容,记入德育考核成绩中去。要督促学生尊重各项制度,能够用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与引导,通过制度进行管理,提升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发展学生的自律意识,通过制度建设营造文明的宿舍环境,为学生正常学习,快乐生活创造条件。总之,在新时期,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要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高校要通过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积极、高尚、文明、和谐的宿舍环境,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都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引导,受到激励,不断提升学生的价值认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这样,高校育人目标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周英.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

[2]梁明.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及其建设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

[3]王昀.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论文汇总篇十四

水路运输有以下四种形式:(1)沿海运输。是使用船舶通过大陆附近沿海航道运送。

客货的一种方式,一般使用中、小型船舶。(2)近海运输。是使用船舶通过大陆邻近国家海上航道运送客货的一种运输形式,视航程可使用中型船舶,也可使用小型船舶。(3)远洋运输。是使用船舶跨大洋的长途运输形式,主要依靠运量大的大型船舶。(4)内河运输。是使用船舶在陆地内的江、河、湖、川等水道进行运输的一种方式,主要使用中、小型船舶。

水陆运输的优点有:(1)运输能力大。在各种运输方式中,水路运输能力最大;(2)。

在运输条件良好的航道,通过能力几乎不受限制。(3)水陆运输通用性能也不错,既可运客,也可运货,可以运送各种货物,尤其是大件货物。而从经济技术指标上看(1)水运建设投资少,水路运输只需利用江河湖海等自然水利资源,除必须投资购造船舶,建设港口之外,沿海航道几乎不需投资,整治航道也仅仅只有铁路建设费用的1/3~l/5;(2)运输成本低,我国沿海运输成本只有铁路的40%,美国沿海运输成本只有铁路运输的1/8。(3)劳动生产率高,沿海运输劳动生产率是铁路运输的6.4倍,长江干线运输劳动生产率是铁路运输的1.26倍;(4)平均运距长,水陆运输平均运距分别是铁路运输的2.3倍,公路运输的59倍,管道运输的2.7倍,民航运输的68%;(5)远洋运输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方面占独特重要地位。

铁路运输。

铁路运输的优点:(1)铁路运输的准确性和连续性强,铁路运输几乎不受天气影响,

公路运输。

公路的运输方式汉族要有;1,集装箱汽车运输:指采用集装箱为容器,使用汽车运输的。2.整批货物运输:指一次托运货物计费重量需要一辆汽车运输的运输。3.大型特型笨重物件运输:指因货物的体积、重量的要求,需要大型或专用汽车运输的。4.快件货物运输:指在规定的距离和时间内将货物运达目的地的;应托运人的要求,采取即托即运的,为特快件货物运输。5.搬家货物运输:为个人或单位搬迁提供运输和搬运装卸服务,并按规定收取费用的。7.危险货物汽车运输:指承运《危险货物品名表》列名的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有放射性等危险货物。

公路运输的优点:(1)公路汽车运输具有灵活性和深入性,有门对门的特点,公路运输可以深入到工厂、矿山,企业,机关、学校、铁路车站、码头、居民点、农村等,。

(2)公路汽车运输具有直达性,汽车运输的直达性可转换为三个效益,即:距离差效益,主要指汽车运输可以抄近路,而使运距少于铁路和水运;时间差效益,指公路汽车运输的送达速度比铁路、水运快而带来的经济效益;质量差效益,主要表现为汽车直达运输只要一装一卸,货物损伤少,而铁路运输通常需要多装多卸,货物损伤要大得多。(3)适应性强,可作为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手段。易于衔接铁路、水路运输以及航空运输,有利于疏通商品,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资集散的有效工具。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论文汇总篇十五

论文摘要:现代大学管理需要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但现代大学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更需要文化的浸润。文化管理是当今世界大学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从办学理念的顶层设计,制度体系的构建,精神文化的建设,使大学文化润物无声。

论文关键词:大学管理;制度;文化。

管理理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三个阶段和两次飞跃。当前,我国的大学管理尚处于科学管理阶段,甚至有些高校仍处于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过程当中。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高校管理者已经逐步认识到,文化管理是当今世界大学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大学管理改革的方向。

(一)制度管理占主导地位。

当前,我国的大学管理偏重于制度管理。不可否认,制度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管理的理性水平,特别是相对于可测量的教学任务目标的完成来说,理性化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可测定目标的快捷高效的实现。

然而,相当多的管理者们把制度的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习惯于对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建立详尽的条例、实施程序和保障机制。通过强制性纪律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通过制订细则化的考核标准来衡量评定教师的工作表现,并将之作为教师评优与奖惩的依据。这种将可量化与不可量化的指标统统进行量化处理的管理方式,使教师疲于应付,倍感压力,成为被制度支配的工具人。

(二)文化管理刚刚起步。

虽然文化管理是世界大学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我国目前仍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小范围应用阶段。究其原因,第一是因为文化管理主要强调心理上和价值观的认同,强调人的自主意识和主动性,是通过启发人的自觉意识达到自控与自律。而现实中,由于长期坚持制度管理,制度管理的惯性使人们养成了受制度约束的习惯。因此,一旦没有了制度的约束,要求主观认识不一的人们自觉地去接受一种在文化引导下的管理方式,确实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第二,文化管理必须以学校文化为基础,学校文化是文化管理的动力和标准。高校作为一种组织,学校文化是在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沉淀起来的,是在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特有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文化管理如果缺乏学校文化的支撑,那只能是空谈。

二、大学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的含义、特点及其关系。

(一)制度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制度管理作为科学管理的表现形式,具有强制性,其目的是追求效率。主要强调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注重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着重规范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日常行为,强调学校活动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是一种直接的、刚性的管理。用制度管理学校,体现了依法治校的思想,实现了学校工作的秩序化运转,有利于落实目标、强化责任、提高效率、创造公平。这是现代大学普遍采用的有效管理方式。

但是,这种直接的、刚性的科学管理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情感和谐和内力驱动。对于大学教师这样一个具有高度自主意识与自我追求的职业群体,一味地规约和监控只能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制约和打击,对学校制度管理产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直接影响到管理效能和教学效果。而对于渴望真知、追求真理的大学生群体,过于侧重量化指标的管理引导使他们的学习目标产生偏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文化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文化管理相对于制度管理而言,指以人为出发点,以人的生命价值的真正实现为最高目标。文化管理就是人性化管理。对学校而言,文化管理即以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为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掘、创造独树一帜的学校文化,将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并联接通,形成共同愿景,通过建设科学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激发师生内在驱动力,形成卓越的团队力量,最终实现个人愿景与集体愿景的达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文化的基础。

文化管理是一种间接的、柔性的管理,它通过柔性的人文关怀,促进情感和谐,利用内力驱动,凝聚师生的精神力量,保证了大学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发展始终有一个清晰的使命与目标。文化管理没有强制性的规约而又很自然地实现对教育活动的规约,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无为之治。

(三)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的关系。

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是大学管理的两种模式,虽然有着不同的内涵,但却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一方面,制度是文化传播的最好、最直接的载体。当管理者要倡导某种新文化的时候,可以通过制度的实施,将倡导的文化渗透到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们逐步接受了参与到管理中的新文化。当制度被广泛地认同,遵守制度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和习惯的时候,制度本身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管理者所倡导的新文化也蔚然成风;另一方面,文化是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是降低制度成本的`关键所在。制度是刚性的外在约束,当制度的内涵没有被认同并形成一种共同的信念和道德的时候,被管理者不可能心甘情愿地去贯彻制度,制度的推行需要监督、惩治等手段才能达到目的。而当制度升华为一种文化的时候,被管理者已认识到遵守制度是自身发展的一种需要,文化成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准则和制约,无须严格的监督就能自觉地执行制度,制度管理自然而然取得好的效果。

三、加强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的融合,实现大学管理由制度规范到文化浸润。

(一)制度建设,要以先进文化为导向。

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的融合,首先要从制度的建设做起,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并将制度与大学自身的文化相结合。一个制度的推出,只有让教师们通过适当的途径参与到制度建设的过程中,体现公平和民主,才能发挥管理者的主导作用和被管理者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制度更加合理,从而形成合理的约束力。制度形成的结果是刚性的,而形成的过程却可以是柔性的。因此,制度的建设,要紧紧抓住时代先进文化的脉搏,也要走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大学建设与管理有其规律性,因此必须按照教育规律来管治大学。同时大学发展与特定国情、经济社会发展程序与民族文化传统等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大学管理方面,要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理清管理思路,明确发展战略,切实把握大学的本质,构建富有活力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学章程既是大学理念的体现,又是大学制度的根本大法。要以长远眼光和战略观念对待学校章程的修订,以此为总纲,建立和健全其它规章制度。章程既体现了大学的文化,章程也会不断涵养新的文化。

(三)以人为本,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大学制度体系。

制度从本质上讲,作为管理的调控手段,主要是对人的行为的调节,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度是文化的反映,要继续优秀传统,因此有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应该保持;同时制度要有创新性,要体现现代大学治校治学的若干基本原则;而且制度要根据环境条件的改革而不断修订,体现继承性、稳定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使创新的制度体现变化的情况。

大学精神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但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应该是不变的。精神文化体现了大学最高层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价值尺度,从历史看就是稳定的办学传统,对外表现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大学制度体系的建立,是以一套理念、价值为基础的,或者说制度体系本身已包含了丰富的办学理念和价值标准与价值追求。因此,创新大学制度、建立健全大学制度体系是文化建设重要的内容之一。

(五)润物无声,使大学文化在有形无形中浸润人心。

大学管理,实质是对社会精英的管理、是对知识生产和传播的管理、是对特殊群体的特殊劳动的管理。大学在管理中,一方面要善于营造大学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大学文化的宣传、扩散力度,通过多种形式让师生对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等有正确的理解,形成共识、内化于心,从而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志向。因此,大学管理应遵循特殊的管治规则,于有形的制度规范入手,达到无形的文化浸润之境界。

高校的发展,管理是关键。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固然是其中必要的步骤和重要的措施,但是以高等学校特殊的功能、高校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和学生培养的特殊性而言,更应加强高校文化的建设。以制度来规范师生行为,以文化来涵养师生品格;以制度保障和文化浸润,共同促进高校原创性知识的生产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论文汇总篇十六

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企业明确核心价值观,实现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与行、固化于制的渐进发展过程,更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浅谈企业文化建设大学生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1是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追求经营利润的最大化,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化,也是为了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的共同“进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文化建设如果脱离了员工自身发展的需求,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1.2是要最大程度地实现和满足员工的需求

西方学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将转变到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也是人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这就需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把代表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求放在第一位,重点是要把员工实现自我发展、体现人生价值的需求放在重要的地位,这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然要求。

1.3是要积极关注、关心员工的职业生涯历程

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个人素质,在职业历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各有特点,需要通过企业文化来弘扬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奉献与支持,关注他们的成长发展,只有企业时刻关注员工的成长,为他们实现个人价值提供舞台,员工才会奉献对企业的忠诚,“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企业给员工一个平台,员工会奉献给企业一片天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客户就是市场,拥有客户就拥有效益,企业就有生存的空间,反之企业就失去“立足之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心就是要把客户放在第一位,围绕客户这个关键环节,构建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2.1是要以客户为中心提升服务的文化含量

企业的“生存之道”是为客户提供安全、优质的商品,而为客户开展高质量的品牌服务是企业的“发展之路”,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要实现从“浅显”的微笑服务向“深层”的承诺服务转变,从服务标准化向“定制化”的品牌服务提升,努力做到以超前的服务理念、精湛的服务技能、崭新的服务形象和一流的服务水平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个性化要求,真正体现出“诚信服务,满足个性”的特色服务理念。

2.2是要提高企业在社会和公众中的知名度和诚信度

勇于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升服务品质“硬实力”的同时,积极打造企业诚信服务的“软实力”,增强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凝聚社会正能量,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来促进社会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

2.3是要建立完善企业员工岗位职业道德规范

细化诚信服务量化考核的奖惩机制,使“用户至上,诚信经营”的价值导向落实到每个岗位和每个员工,为企业诚信服务提供操作性强、可“亮化”管理的经济支撑。

企业的生存与立足必须依靠制度和管理等“硬件”设施“保驾护航”,企业的发展与成长则必须以企业文化这个“软实力”为依托,离开了文化建设这个“大舞台”,企业的经营发展与做大做强就好比是“无源之水”。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着力建立“五个体系”,形成企业文化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和谐发展。

3.1是强化领导体系

从企业文化建设自身的特点出发,在文化建设中首先要明确企业经营管理者对文化建设负有主要责任和综合管理职能,在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中,必须建立起由行政领导为主、各职能部门逐级负责的管理层次,责任到岗,要把文化建设工作作为企业的重点工作抓好落实,不能形成各自为政、两张皮的局面,要真正体现齐抓共管的要求。

3.2是优化目标体系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觉悟的高低决定建设的成效,目标的大小引导文化的方向。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当在总体的文化建设规划框架下,细化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制订和明确各个时段的工作重点,循序渐进,润物无声,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精神层面的支撑,促进公司发展战略的步步深入。

3.3是提升控制体系

要加强企业文化理念、行为和规范的推广普及,在广大员工中大力宣传企业精神、岗位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规范等基本要求,重点要提高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在企业管理体系中逐步建立完善文化建设的信息反馈、考核评估、激励奖惩机制,增强企业文化建设制度的约束力,转变员工思想观念里“做与不做、做好做坏一个样”的倾向;在考核评估上,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为主的原则,减少摆形式、走过场的程序化检查。

3.4是完善服务体系

一是自上而下的服务保证体系,要针对企业员工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对症下药,提供咨询服务;二是企业内部保证体系,跟踪和研究先进企业文化的特色,吸取引进精华,不断完善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五是推进创新体系。要借鉴和吸收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关注先进企业文化的发展潮流,充分发挥本企业员工和专家团队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和媒体,建立专家定期诊断、员工探讨交流等制度,集思广益,为企业文化建设灌输“新鲜血液”,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不断创新和超越。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发生、发展和存在的,企业文化也是如此,民族文化是它的基础和底色。不同的民族文化决定不同特征的企业文化。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曾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人生观,以及道家“无为而治”的治世哲学、儒家“孝礼”的处世之道,无不深深地影响着我国企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一方面要继承民族文化的精华,吸纳时代的内容,同时也要借鉴他国的成熟经验,结合企业的实际,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任何健康、进取的优秀企业文化,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并随着时代精神的发展而更新,不断地以新的思想观念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只有正确地体现一个阶段的政治和经济,才能更好地服务和作用于企业发展,否则,企业文化就没有生命力,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企业文化建设,应该以人为本,以爱为主线,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观念结合起来,立足国情和企情,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突出个性,打造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才能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出硕果。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论文汇总篇十七

摘要:“所谓‘e概念’即电子信息与通讯技术与各相关应用领域的知识、方法、技能相结合而衍生的新的应用模式。”换言之,“e”概念就是各种信息技术与各行业领域相结合,对该领域产生新的模式起到促进作用的一种信息手段模式。

关键词:e概念设计管理模式;应用;应对模式转变。

一、e概念设计管理模式实现的可能性。

(一)各种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应用为e概念设计管理模式的产生提供了前提。

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产生使edi设计管理模式成为可能,因特网的出现使得低成本、高覆盖的internet设计管理模式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它的作用在各个行业领域不断显现出来,逐步形成了e概念设计管理的模式,这类信息技术的核心就是同步工程系统。

首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人们已经开始慢慢地适应internet生活:语音聊天或者网络电话已成为很多人节省长途话费的最佳途径;只需轻轻一点,网络上所有好听的歌曲都可以存入mp3。有了这样的技术支持与思想支持,e概念设计管理模式的开展与普及也就有了可能。其次,现阶段的大学设计教育,在注重理论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而专业性的设计软件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类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可见,大部分年轻的设计师对设计类软件并不排斥,这也为各种信息技术与设计管理模式的结合提供了很好的前提。

二、e概念设计管理模式的应用。

(一)各种信息技术之间能否真正实现无缝式链接。

e概念设计管理的同步性、虚拟性、整体性、共享性等特点要求各种电子计算机系统与通讯系统以及相关系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虽然这种软件之间很容易就可以建立起标准化的接口,但真正实现无缝式链接却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各种技术之间的链接将不仅仅是数据的传输,而是包括数据、结构转换、形式转换等。各种技术直接如何才能达到无缝式链接是新型设计管理模式成功的关键。但是有些信息技术需要具备专业技能的技工进行操作,这样就容易造成技术衔接之间的断层。同时各种昂贵的信息技术的背后,也预示着在中小型的设计公司当中,实现各种信息技术准确链接是有困难的。这里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新型的设计管理模式不能只是个别跨国公司、外企、大型国企的专利,它应该是立足于中国国情,普及各级别设计公司的一种模式。

e概念设计管理的同步性使得员工的工作节奏加快,虚拟组织的形式容易造成工作机会的激烈竞争,往往出现能者居之的情况。以前得过且过的混世态度在激烈的工作竞争中已经不能生存。因此,伴随着快速的工作节奏,员工的工作压力是否会越来越大?尤其是设计公司的管理,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对于设计师的管理一直都讲求弹性时间,如此的工作压力是否能造成设计师的负担?是否会消减设计师的创作灵感?然而,这不仅是e概念设计管理要解决的问题,而是整个网络电子时代给社会带来的.问题。

组织的虚拟灵活性是否会对组织文化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响?组织文化是组织的灵魂,是推动组织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组织经营哲学、价值观念、组织精神、团体意识、组织道德组织道德、组织形象、组织文化结构等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成的,它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与磨合。因此,虚拟组织如何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但也不免会出现一些为了缩减开支、缩短研发周期等原因,刻意缩减一些设计步骤,例如制作模型、现场模拟等,取而代之的是电脑上各种三维模型技术、动画模拟技术。这种现象究竟是利是弊?笔者认为,每个设计步骤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理由,例如模型制作,虽然电脑三维模型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产品的造型、材质,但通过电脑屏幕展示出来的效果与真实的模型还是有区别的。笔者认为,各种模型技术的发展毫无疑问地促进了设计过程的发展,但一味的依赖电脑模型技术就有些呆板了,设计管理者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设计项目的不同,安排具体的设计过程与细节。

三、如何适应e概念设计管理模式的转变。

(一)对于设计师而言,e概念环境下更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1.具有综合、全面的设计素养。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设计师要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知识,这是身为一名设计师的基本要求。二是设计师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设计技能,而且还要了解整个设计流程。2.具备较强的整体、协调的团队精神。这是设计管理一直强调的观点之一,同时,e概念设计管理模式其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e概念设计管理同步性的要求,同时也是虚拟组织灵活性的要求。只有具备了团队精神才不至于在同步合作中产生矛盾,也不至于造成虚拟组织难以管理、无组织文化的混乱局面。

(二)对于设计管理者而言,应当具备以下几种素质:

1.高度的整体统筹协调能力。这是对一位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但e概念设计管理却将这种能力要求到极致。e概念设计管理的同步性对设计管理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例如设计一款手机,外观、键盘可能是不同的人在同时进行着。因此各个环节之间的摩擦将不可避免,设计管理者起到的作用非常大。2.良好的资源调配能力。设计管理模式的虚拟灵活性要求设计管理者具备超强的资源调配能力。对于一个项目,可能会涉及哪些方面的人才,预期项目周期是多长,人才工作能力评估等方面都是设计管理者应当要考虑的。因为e概念设计管理模式的突出特点就是虚拟灵活性,因此,设计管理者在行使调配、预测能力时应更加谨慎与周密,否则,e概念设计管理模式的虚拟性灵活组织将很难维持。

参考文献:

[1]刘国余.设计管理[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02-01.。

[2]刘瑞芬.设计程序与设计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论文汇总篇十八

[论文摘要]高校学生社团的日益发展壮大给社团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就大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和社团的职能进行了阐述,对如何加强社团建设和管理,创建新的模式,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论文关键词]学生社团建设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中大学生社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从理论型、学术型社团到娱乐型、服务型社团,涵盖了学生不同兴趣不同层次的需求。总体而言,社团组织的活动规模不断扩大、物质投入不断增加、参与面、受众面不断加大,影响和效果不断提升。但是,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有的社团组织结构松散,会员流动量大,缺乏组织纪律约束,随意性较大;有的社团缺乏骨干,成员仅凭兴趣凑集,无计划活动;有的社团内部管理较混乱,活动经费管理不严密,出现社团负责人盗用或乱用社团经费等等,从而导致不少社团缺乏良性发展,社团的活动、计划和思想缺乏连续性,难以积累、沉淀优秀的社团文化。

二、社团的职能。

1・社团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社团,它的成员能够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由归属感到认同感,由认同感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发展为对集体的责任感;同时,一个优秀的社团在成员中倡导的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员的心灵。

2・社团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每一类社团实际都包括了许多种形态各异的具体小类,充分体现了高校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充分的想象力。首先,学生可以在社团成员群体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一项良好的兴趣爱好中蕴涵了广博的知识,可以陶冶自己的身心,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加入一个社团的学生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当他们加入到社团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种交叉的相互影响将使每一个社团学生从中受益。

3・社团为学生的技能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学生加入某一类社团,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不断使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锤炼,并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同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加强自身的自信心,从而为培养健康的人格打下基础。

4・社团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技能是具体操作的工具性要求,而能力则是内在的活力,相较之下,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不同的信息、不同的创意互相碰撞,不同成员间的互动越活跃,创新的动力也就越强,对培养社团成员的创新意识的作用就越大;另外,社团这样一个成员众多的团体就如同一个小社会,成员之间相互的交流越频繁,对成员的交往能力的培养就越充分,社团组织走出校园的活动越多,成员社会化程度越高。这对于培养社团成员的适应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社团是学生团队意识和向心力培养的良好阵地。

由于学生社团是学生凭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发形成,并在活动中坚持“兼收齐蓄,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得社团成员的团队意识比较强,也就是凝聚力和向心力比较强。

6・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团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提升层次,构建载体,凝聚学生,示范群体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最终是要落实到不同的项目和层面,社团组织就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和层面,而且是学校党团职能部门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实抓手。实际证明,社团建设的全面与否、规范与否、是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否丰富多彩,全员参与的注脚,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否夯实的重要保证。

学生社团作为一支新兴力量正迅速发展壮大。如何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如何规范对学生社团的管理,成为团工作的一大课题。

(一)加强社团自身建设。

1・具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会员分工明确,合作融洽,组织纪律各项制度健全,日常工作有条不紊。

2・有一个团结向上、凝聚力强的领导核心。社团的'负责人要有热心,有积极性和责任感,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有为他人服务奉献的精神,不为个人出风头。

3・有较好的工作计划和社团活动。一个发展好的社团离不开档次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这就要求在有健康的工作计划的同时,必须有立意新、品味高、策划精的社团活动。

4・具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帐目由专人负责,建立经费收支帐目,社团负责人或其他成员不得随意处分和占有社团财物。

5・在事先征得学校主管部门同意的情况下,社团可以聘请若干政策水平较高、学术造诣较深或在某些方面有专长,关心学生社团活动的专家、学者或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顾问或名誉社长,对社团活动和发展给予必要的指导。

6・加强交流与合作,联合高校其他社团进行面向更广泛学生的大型活动,扩大社团活动的影响力,实现社团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7・加强对外联系,利用自身的智力和文化优势,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同时得到企业和社会的经费支持,将社团活动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开展。

(二)建立规范的管理模式。

1・严格活动审批。对社团活动实行“五个一”申报审批制度:即提前一个星期申报、一个基于调研基础上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一套完整的活动方案、一份明确的社团活动责任分工、一个较完备的安全预案。严把社团活动的审批关和质量关。

2・规范干部培养。在公开竞选、民主选用的基础上,学校定期举办团学干部培训班、不定期组织社团干部去知名企业参观学习,利用寒暑假组织社团干部到社区挂职锻炼。形成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社团干部队伍。

3・巩固活动阵地。为充分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生力军作用,要依托社团建立各种日常活动阵地,既促进了社团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也能极大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4・占领网络阵地。社团依托互联网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活动,努力使互联网成为反映社团风貌、开展社团活动和展开社团风采的阵地窗口,为社团形象的展示和互联网德育系统的构建发挥积极的作用。

总之,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给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积极探索社团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寻找和培育共青团工作的新阵地,已经成为高校团工作的一个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4]赵立香・社团建设――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天地[j]・《大学共青城》,第二期。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论文汇总篇十九

摘要:信息化建设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革新,随着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现代化计算机手段的广泛应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推行信息化建设具备了基本条件。财务管理信息化改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带动了企业各项工作的创新。文章首先总结我国企业推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做好信息化建设做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财务信息化;财务管理;现代企业制度。

一、企业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财务信息化是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的必然选择。

财务信息化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开发并利用适合企业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的财务信息平台整合财务活动的各项信息,众多的财务人员从繁杂的记账、核销、报账等工作中解脱出来,减轻劳动强度,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财务管理方面,促使在管理方面进行全过程、全方面的重整和组织结构改革,使财务工作更加标准化,提高财务操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为财务和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

(二)财务信息化是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

现代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也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的。随着开放式经济的发展,信息要素在市场经济领域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大,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谁占有的信息更全面、更专业、更可靠,谁就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优势,获胜的几率就越大。所以,企业开始重视财务信息化的建设,也是为了避免在残酷的优胜劣汰中遭受损失。

(三)财务信息化是优化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财务信息化建设是把财务系统建立在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通过信息的快速传递实现企业和社会的有机联系。财务信息化不同于会计电算化,依靠的是网络和通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强调财务信息处理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改变了整个财务管理流程,是企业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无障碍地及时获取财务业务工作和其他管理工作信息,整合企业内部信息,及时掌握企业现阶段的筹资、投资、采购、生产等各环节情况。甚至实现企业间的信息共享,正确地分析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结合长期战略目标和经营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实现企业价值增长,最终带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创造并保证了企业的核心市场竞争优势。

二、我国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很多企业都已经逐步推行财务信息化建设,也着实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我国中小企业整体财务信息化实施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不具备。

我国财政部已经把“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有关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作为规章出台,许多企业也在积极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准备不完全。

首先,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负责人管理理念未转变,典型的表现是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了在项目建设的经费上划拨不足,没有发挥领导人的统帅作用,信息化建设在资金上首先受限,无法按照正常的程序开展;其次观念上的错误,影响到财务管理模式。虽然实行的是财务信息化,但职能机构、岗位设置仍延续传统的记账模式,岗位之间经常出现工作冲突,浪费了人力、物力资源。

其次,具体操作财务信息系统的财会工作者胜任能力有限。中小企业60%的会计从业人员都接受了财务信息化建设中所需要的全面系统培训,但真正将所学得心应手地运用到实务中的甚少。大部分财会人员从事的财务信息化工作还只停留在财务软件应用的浅表层面,进行简单的网上审核工作。对其他事项仍然以手工账核算为主,信息化的财务软件所具备的自动结转、辅助核算、会计科目的唯一性检查等特殊功能未能充分运用,财务信息化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障碍较多。

第一,财务信息化软件类型不能满足企业具体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实施财务信息化的中小企业基本上都会选择行业通用的财务软件类型(主要是金蝶和友通)。财务软件的数据模块也大多都包含总账模块、应付模块、报表核算、成本核算等,且基本上不同的行业都能找到比较切合的软件衔接点。不足之处是财务信息化纵向发展欠缺。财务管理软件功能落后,在企业的采购、生产、经营等管理流程上发展有限,不能沿着企业的生产线和经营思路设计不同的功能,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等重要部分基本上仍然是通过手工核算完成。纵向发展的欠缺,使企业的很多业务处理都不能在财务信息化软件上实现,无法完全实现通过信息化处理常规业务。

第二,部门间信息数据共享程度低。财务工作涉及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需要集中各部门的相关信息。一种情况,我国有些企业在推行信息化建设时,只要求财务部门使用信息化软件,其他各个部门没有普及。在进行财务核算时,所需要的信息仍然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资金流反映的信息时常是滞后的,不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另一种情况,在推行信息化建设时各部门采用自己的信息建设标准,只负责将个人所属业务模块反映到信息系统中,确切地说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是由不同部门管理信息系统拼凑形成的。多个部门在信息交叉部分,因为数据指标的口径不一致,无法实现链接,阻碍了经营业务的'及时处理。在烟草企业,生产成本的核算需要的信息涉及采购部门、运输部门、生产部门等,在统计数量、检验质量、核算成本时如果对烟草的计量方法不一致,就无法正确核算成本,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脱节,财务管理的决策和监督功能丧失。

第三,财务软件的适用性和安全性问题。目前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都没有设置防火墙,缺乏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极易造成企业财务信息和其他资料的泄露,不利于企业的市场竞争。财务信息化建设依靠的是财务软件。企业能够从市场上选择基本符合企业业务处理要求的软件,但随着企业业务的扩展和经营条件的改变,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新的需求不断涌现,很多企业在启用财务软件之后,就不再考虑软件后期的适用性。很多新的业务需求,如市场分析与预测、成本分摊、纳税筹划等无法通过软件实现,影响到数据处理的完整性。此外,财务信息化需要网络的支撑,信息的安全问题自然而然成为重要话题。很多企业没有为信息系统设置防火墙,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数据泄露风险较大,信息的可靠性也大打折扣。

三、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意识。

信息化建设是企业财务管理乃至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企业管理层应该端正对财务信息化的认识,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和信息理财的观念,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责任团队的组建,结合烟草企业经营业务特点,合理安排信息化系统的数据模块,促进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共享,并监督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执行情况,监督该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财务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财务信息化区别于传统会计核算的最大区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所以人才是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最根本保证。企业要全力配合财务信息化建设,在财会人员的技能培训上划拨足够的预算经费,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仅要求其掌握扎实的财务会计理论知识,还必须熟练计算机操作系统,尤其是本企业的财务处理软件,成为“财务――计算机――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便在将来适当时机,改进或自行开发适合企业财务管理需求的财务软件,更好地使财务信息化为企业管理服务。

(三)与企业管理结合实现软件功能创新。

信息化建设很大程度上需要系统软件功能的配合。首先,企业要保证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要能够承担建设重任,避免因硬件方面的缺陷延误系统处理信息的及时性;其次,在购入市场上的财务软件后,要能够根据自己的业务处理特征和管理的特殊需求,吸收消化国外和国内优秀企业先进的管理思想,改进软件功能,并将新的处理技术普及到所有相关部门,提高企业整体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规范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

财务信息化建设不是单纯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问题,它代表的是企业管理流程和管理方式的改变,需要企业所有部门的参与。所以,企业应该规范财务信息化系统管理运作,通过制定成文的管理规章,对整个信息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以企业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为前提,在全企业制定统一的数据计算口径,统一上传与下达方式,优化业务流程,加快信息的流转,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数据交流的畅通无阻,加强信息的整合性,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五)构建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保障体系。

企业可以借助社会上专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公司或者自行研发设计安全预警程序,为信息系统构建严密的安全保护体系。第一,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上,建立严格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从组织机构设置到人员管理,从财务系统操作到数据资料的管理,都坚持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利用岗位之间的职能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并定期进行业务检查和考评,避免内部舞弊事件的发生;第二,建立财务预警系统,设置系统防火墙,关注重点防范事项的运行,防止在会计专用软件上安装和下载各种其他软件,对存在风险的岗位科学分配权限,做好授权安排和密码控制,严格要求根据数据类型和业务性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备份,加强对网络风险的防范,防止保密信息和数据的泄露。对系统报错信息保持足够高的警惕,对出现的特殊情况及时处理,保证信息的流畅,降低企业的风险损失,提高企业财务运营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孟庆福。集团财务集中管控信息化建设探讨[j]。会计之友,(6)。

2、赵志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科技信息,(19)。

3、吴成莲。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理论探索[j]。时代经贸,(6)。

4、杨志军,孙彦永。财务信息化实现途径及企业集团实践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9)。

5、梁虹丽。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9)。

6、王月娥,郭丽华,于敏。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会计监督的探讨[j]。内蒙古财会,2008(1)。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论文汇总篇二十

寝室文化建设对于我国艺术类高校的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艺术类高校寝室文化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难题,只有统一认识、完善制度、合理计划、坚定不移的进行文化建设,才能最终形成符合艺术类高校自身特色与实际需要的寝室文化。

寝室文化;艺术类高校;现状;建设途径。

寝室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每日都有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寝室中度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程度的提高,高校寝室文化建设已然成为校园文化创建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艺术类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内涵。

寝室文化是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新兴的理念和方向,是以学生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以学校公寓及其附属区域作为主要建设空间,以育人成才为根本宗旨的一种文化理念,主要包括物质基础、精神内核、制度保障以及行为准则等内容。和谐向上的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在公寓的延伸,在意识观念、行为模式、审美情趣、价值理念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才。艺术类高校寝室文化建设可以从其内容进行建设思考,一是良好的宿舍环境是寝室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物,公寓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寝室设施是否能够符合学生基本的生活需求及学习需要,例如寝室硬件设施能否满足学生基本要求、生活学习区域的布局结构是否合理、公寓内的文体设施是否人性且具有实用性等;二是精神文化的创建是寝室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学生在寝室生活、学习的精神面貌、道德理念、行为规范等等,都是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精神文化的教育意义是寝室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三是制度准则的建设与实施是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制定科学化、人性化、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可以将寝室文化建设与学生自我管理纳入良性的循环之中。

(二)艺术类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艺术类高校寝室文化建设是新世纪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生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寝室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越发的重视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健康成才的现实意义。艺术可以启迪人内心深处对于美的追求与认知,作为艺术类高校的学生,更应该严格的要求自己,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寝室不仅是一件屋子,更是第二课堂,从点滴做起,健全人格,促使学生全面成才,寝室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淡薄。

艺术类高校公寓管理困难一定程度上源于学生素质欠缺及自我管理意识淡薄。艺术类学生在进入大学前,都会经历艺术集训,这一过程中,培训机构往往片面追求成绩而疏忽了学生的管理,使很多学生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同时,民办类艺术高校又为了招生而降低了门槛,入学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自我管理意识淡薄。

民办艺术类院校对管理、建设认识不统一,部门间各自为政,对于共同的问题难以达成共识,造成了寝室文化建设困难。寝室文化建设是一场持久且浩大的工程,需要高校自上而下,从学校法人到每一个作为建设主体的学生,从每一级部门到每一个环节形成统一的认识,共同努力才能成功。

(三)管理制度的不规范。

部分艺术类高校公寓基础设施不到位,相应的规章制度的不完善,使学生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停留在强制层面,缺乏文化建设的内生性;奖惩机制不明确,不仅是学生主体本身,就连寝室文化的建设人员也缺乏积极性与参与度。

一些高校还未明确自身文化建设的方向及内涵,缺少特色与内在,只是片面地强调进行文化建设,却不懂建设什么样的寝室文化和如何建设。

(一)统一认识,长期建设。

寝室文化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大量的投入与长期的努力。进行长期的建设规划,探讨符合自身特点以及实际需要的文化精神,寝室文化作为校文化的延伸,需要将寝室文化建设同校园文化相结合;同时,需要自上而下统一步调,确保文化建设方案顺利的实施。

(二)完善公寓管理制度,构建公寓文化体系。

完善公寓管理制度是寝室文化建设的必要保障,包括公寓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的建设等,不仅是对学生,也包括对公寓管理人员相关制度的完善,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同时构建系统的寝室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安全文化等等,有目的性的开展建设活动,从强制阶段过渡到自生阶段,最终完成寝室文化的建设活动。

总之,艺术类高校寝室文化建设并非朝夕之功,需要形成统一的认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同本校校园文化相结合,坚定不移的进行长期建设,才能最终形成符合自身特色及实际需要的寝室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全面成才。

[1]金柔雅.高校艺术专业文明寝室建设途径研究——以台州学院艺术学院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5).

[2]张天文,孙连臣.加强管理完善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