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通用(通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1:56:46 页码:11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通用(通用9篇)
2023-11-13 11:56:46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有系统性的思考和分析。总结范文展示了不同人在总结过程中的思考方法和应对策略,对我们的总结有很大的启发。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通用篇一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湖南农业科技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共取得农业科技成果270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40多项。以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水稻、杂交棉与转基因棉、双低油菜、高产油茶、杂交辣椒、湘云鲫(鲤)等为代表的动植物良种培育与应用,支撑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和品质改良。以耕作制度、轻简栽培、健康种养等为代表的实用技术集成开发与推广,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有效缓解了农业科技绝对供给不足的矛盾。目前,湖南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1.3%,比全国高1.3个百分点,推动了湖南现代农业的发展,夯实了湖南农业大省的地位。

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全省农业战线立足省情,从农业生产组织、农业生产主体实际出发,围绕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在体制机制、服务形式等方面不断地创新。目前全省创建有7个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1个国家级、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6个智能化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正在建设隆平高科技园、隆平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油茶研发中心,以及牛羊草食性牲畜示范地,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等。这些园区、中心、基地的创建,有效地促进了全省农业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初步形成了全省性农业研发基地和创新源头,推进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积极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在职能分离的基础上,强化公益性推广机构建设,促进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县乡两级种植、畜牧、水产、农机等农技推广机构19100多个,拥有从业人员51200多人,目前正在进行乡级综合服务站建设的改革。不断增强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推广活力,目前全省130多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中有国家科技创新龙头企业2家,一批有实力的涉农企业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科技兴农富民强省行动、科技入户工程、科技特派员、科技“户”联网和农科短信等工作的开展,摸索了农业科技向农村快速传播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农业科技体制和机制改革滞后,农科教相分离仍较突出。

目前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仍旧保留着大量传统因素,农业科研机构重复设置,部门条块分割,政出多门,运行效率不高。如湖南现有省级农业科研所分别隶属于省农科院、省农业厅等多部门管理,各市(州)农科所则隶属于市(州)农业局管理。据统计,省内科研方向、任务基本相同或完全相同的农科所就超过了70家,这显然不利于农业科研资源的有效利用。农业科研院所下属的科技企业并没有严格按照企业制度来管理,个人行为严重,事企不分,经营不规范。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上,还是由宏观管理部门直接下达农业科技项目,与推广部门基本上没有直接联系,更谈不上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许多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表面上有明显的应用导向,但实质上不过是以获取科研经费和获奖为其研究目的而己。对于农业教育系统而言,由于现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没有什么关系,也就很少有人主动关心农民的技术教育问题,更不会积极投身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种农业教育的推广活动中。

2.农业科技队伍不稳定,精英人才短缺老化。

是乡镇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其中不乏确有突出研究推广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流失的科技人员约占总科技人员的20%。目前虽然拥有像袁隆平、刘筠、官春云等一批具有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杰出科学家,但农业科技顶尖人才队伍老化,特别是缺少能够挑大梁、担重任的中青年领军人才。2009年,省里选定20个科技领军人才,农业方面仅有4人。

3.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不适应,科研机构难以发挥科研主体作用。

农业科技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其投入主体理当是政府。近些年来,表面上看公共财政投入到农业科技的经费总额是呈增长趋势,但真正投入到科研单位用于科技创新的经费并没有增加。目前全国科研经费的人均投入为8.3万元,农业仅2.3万元,而湖南农业科研机构人均经费更少,仅1万元左右。国家农技科技推广经费占全国农业总产值不足0.2%,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湖南则更低,与其在全国的农业科技创新地位明显不相称。科技投入结构也很不合理,造成农业科技创新上、中、下游脱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据统计,湖南科研、中试(熟化)、批量生产的投入比例为1:0.3:100,我国的这个比例为1:0.7:100,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为1:10:100。出于经济压力考虑,大多数科技人员特别是转制所科技人员在申报课题时便倾向于追求“短、平、快”项目,并且把大量精力用于成果开发创收上,对基础应用研究和周期长、难以出成果的项目热情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储备总量的增长。

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扩散能力弱,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尚未真正建立。

评价农业科技创新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应用程度和实际效果。由于传统体制的制约以及重学术轻应用、重研究轻推广的科研评价导向影响,以致一些课题研究成果由于毫无理论和实际价值而只好束之高阁;许多成果虽有理论和实际价值,但因无人需要而被长期搁置。而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已普遍处于“缺钱养兵,无钱打仗”甚至“一无所有”的状况,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多元化的技术服务需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至今,依然还没有构建起以公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协同互补的多元化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进一步树立新的农业科技观。

所谓新的农业科技观,是指领导决策部门、研发推广机构和生产经营主体,都要牢固树立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农业科研和技术应用转化队伍,重视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创新和应用转化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特别是在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转化上,要从观念上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实现从单一技术观向综合技术观的转变。特别是要加强生产过程中各项技术的综合运用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的组装配套,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二是实现单向输入观向双向互动观的转变。目前,农民正从单位的被动的技术接受者向主动的参与者的角色转变,这就要求农业技术推广要实现由技术人员单向输入向技术人员与农民互动的转变,以更好地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三是实现一元供给向多元供给观的转变。即实现技术供给主体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四是实现从单程创新观向全程创新观的转变。现代农业系统的复杂性、产业的差异性、主体的多样性,正促使农业技术由单程创新向全程创新转变。要逐步从保证农产品供给向保障农产品质量转变,从重农业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向重农业科技传播与科技应用转变。

2.加快科研体制改革,建立科研院所管理新格局。

只有从体制和制度上解决问题,才能激活农业科技创新的潜能。为此,一是要对农业科研机构的属性进行明确,明确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继续推动一部分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二是要改变省、地(市)两级农业科研机构多头管理、重复设置的状况,打破不同系统、不同地区的壁垒,构建农业科研机构管理新格局。例如在省级层次,可以以省农科院为主体,将现有的省级农业科研所并入省农科院,整合各行业、各市(州)的农业科技资源,逐步形成以省农科院和湖南农业大学为主体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三是要打破行政界限,结合主导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经营特色,在地市一级按照自然区划重组和形成一批符合地域资源特色和产业开发特色的农业研发中心,由此构成区域性农业科技成果扩散中心,并把产品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四是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农业院、所的教授专家要与基层站所的推广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尽力让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的实际收益,最终建立起体制顺畅、机制完善、队伍精干、服务高效并与其他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系统功能互补的新型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

3.建立稳定的农业科技投入政策和多元化投入体系。

由于农业科技的公共产品属性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公益性,各级政府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不适应状况,认真研究增加和完善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新途径、新方式和新机制[2]。一是要出台专门的政策、法规,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合理比例和增长机制。涉农重大工程项目要在规定的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经费。二是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农民、个人、单位自筹和社会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三是加大政策信贷力度。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适当放宽“门槛”,增加信贷投入。此外,科技管理部门还可与银行共同兴办专门为科技创新服务的农业科技银行,政府也可筹资建立各级各类专项农业科技发展基金。

4.实行人才激励政策,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必须把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关键举措来抓。一是政府要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农业大学专门人才的作用,努力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环境,不断改善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改革和完善现行分配、奖励制度,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加大院士基金、中青年专家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及社科基金支持力度,建立顶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重点联系机制,对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实行梯队建设,尽快培养出湖南优秀农业科技领域的农业科学家带头人。三是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设立高科技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创新人才,培养一支农业学科带头人团队和一批高素质农业科技专家。四是要加强对公益性推广系统农技人员的再教育,以使他们成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农技推广专门人才。

5.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由于目前农民科技素质整体偏低,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他们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和对新技术成果的吸纳能力,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必须把培训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来对待。特别要充分利用高等农业院校培养高级农业推广专家以及基层技术推广人才,为广大农民进行新型实用技术培训。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必须改变以往以书本为依托的”空对空"的培训做法,尽可能采取以产业、基地、项目为依托的示范、推广、培训、服务一体化培训模式,建立和完善能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长短培训需求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通用篇二

当前,工业生产过程的控制已经实现了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飞跃,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智能生产控制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伴随着生产过程控制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数字通信网络已经延伸到工业控制领域。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连接信息终端与it系统的信息网络也成为工厂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来看,工厂网络呈现“两层三级”的结构。“两层”是指存在“it网络”和“ot网络”两层技术异构的网络;“三级”是指根据目前工厂管理层级的划分,网络也被分为“现场级”、“车间级”、“工厂级/企业级”3个层次,每层之间的网络配置和管理策略相互独立。工业控制网络,或称为操作技术(ot)网络,主要用于连接生产现场的控制器,如可编程控制器(plc)、过程控制系统(dcs)、分散控制系统(fcs)等,以及传感器、伺服器、监控设备等部件。工业控制过程对网络的主要需求是网络的确定性(包括对时延、时延抖动的严格要求,以及时间同步要求等)和可靠性(网络的丢包率与可用性)。工业控制网络的主要实现技术分为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两大类。工厂信息网络,或称为信息技术(it)网络,主要由ip网络构成,并通过网关设备实现与互联网和现场网络的互联和安全隔离。

1.2ot网络的技术与产业现状。

ot网络技术主要包括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两类。现场总线技术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在工业控制领域占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标准化努力,现场总线技术标准仍呈现“诸侯割据,各自封闭”的状况,许多国际制造业的巨头形成并把控了各自不同的现场总线技术标准,并应用在不同的工业领域,如西门子的profibus、施耐德的modbus、博世的can总线等。在现场总线国际标准iec61158的第4版中,包括了20种不同的现场总线技术,也体现了目前工业控制领域各自为战的局面。

随着工业生产过程中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场总线正在向能够兼容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工业以太网演进。工业以太网使基于ip技术的数据采集、监控能力一直延伸到工业生产现场。目前工业以太网虽然都是基于标准的以太网(ieee802.3)技术,但其技术体系也呈现“各自独立”的局面,主要有西门子的profinet、罗克韦尔/思科的ethernet/ip、倍福(beckhoff)的ethercat等标准。总体上看,在工业控制领域中工业以太网的市场份额(年为34%)仍然低于现场总线,但近年来一直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预计到年其市场份额将达到38%。

中国在工业控制领域一直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虽然由浙江大学、浙江中控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提出的面向工厂自动化的以太网(epa)技术已经在被列入iec61158标准,但在产业中实际市场份额较低。

2工厂网络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厂网络中这种技术体系和网络结构相互隔离的状况使it系统与生产现场之间的通信存在很多障碍,难以满足智能制造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

(1)工业控制网络与企业信息化系统网络技术体系各异,难以融合互通。智能化生产需要企业信息化系统充分收集生产现场的数据信息,以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反馈。但目前工业企业内部在网络结构上呈现“工业控制网络”和“企业信息网络”的两级网络划分,工业控制网络以工业总线、工业以太网等技术为基础,企业信息网络则以ip/以太网为基础。两级网络之间由于技术体系的差异难以实现充分的信息交互,而且由于目前工业控制网络技术呈现“七国八制,诸侯割据”的`状态,采用不同标准的系统之间的互通也存在极大障碍。因此,亟需在保障生产环节安全的前提下,打通企业信息网络与工业控制网络,实现生产现场数据的有效采集和流动。

(2)工业生产全流程存在大量“信息死角”,亟需实现网络全覆盖。智能制造是设计、生产、销售、维护全流程的信息化、网络化,但目前从机器设备、控制系统,到产供销各流程还有大量没有实现网络化,或“智能化使能”的环节。在工业企业内部,由于没有充分的网络覆盖,大量与生产、管理相关的数据无法生成和采集,使企业信息化系统变成是信息死海中的一个个“孤岛”,难以发挥其作用。

(3)工业制造过程与互联网的融合不足,难以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无论是个性化定制还是网络化协同,以及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互联网都在其中发挥了连接产业环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作用。目前,中国的工业企业对互联网的融合利用还很不足,对互联网的应用大多数仅限于信息发布等简单形式,“互联网+制造”所引发的新模式、新业态还远未得到开发。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通用篇三

在诸多行业遭遇金融风暴身处百年不遇寒冬时,“金融危机将给动漫产业带来发展的‘黄金时期’”、“20将是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井喷年’”等业界预言却频频见诸报端,动漫产业彰显出朝阳特有的光辉。年国内多规格多地域动漫节的接连开幕或许可以看作各地对“动漫产业将逆市发展”提法的欣然认同。机遇只光顾有准备的人,令人振奋的前景属于有坚实产业基础的城市和地区,近年来国内不少城市纷纷把动漫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青岛作为我国第六个国家级动漫创意产业基地,要抓住机会成为后起之秀,需要在产业链、人才、资金、产品、市场环境五大方面不断完善,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依托优势资源,完善动漫产业链。

动漫产业链条的建设情况反映出的是一个城市(地区)动漫产业发展的思路。动漫之所以被称之为产业,因为它涉及到的不仅是动漫作品,而是动漫创作及其他各环节产品的链条。完善的产业链条架构体现出科学的发展规划,是产业健康长远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所在。

青岛市在动漫产业刚起锚时就将动漫产业链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动漫产品加工、制作、运营和周边产品开发的产业链条,但需要注意的是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青岛需要积极从先行国家和城市汲取经验,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强化产业链条各环节的整合,探究适合自身的产业发展模式。

青岛与韩国、日本处在一小时经济圈内,贸易往来频繁,交流便利,对动漫产业链建设思路及方法的外向型学习十分有利。

在内部,2009年青岛市动漫游戏产业迎来开门红,为动漫游戏板块的发展做了良好铺垫:第五届中国游戏产业年会在青岛市举行,吸引了10余个行业协会、200多家游戏企业参加;同时青岛市南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正式开放,多家著名动漫游戏企业进驻。

再者在动漫衍生品开发方面,青岛即墨是江北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即墨和莱西是全国著名的木质玩具生产基地,产品80%以上供出口。经历着金融危机冲击的青岛上千家玩具生产厂家和数以千计的服装加工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主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他们积极寻求转型的历史时刻,政府或动漫行业组织可从战略角度将这部分资源有选择地整合到动漫产业链条中。完善的动漫产业链可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一业带来百业兴,拉动衍生产品相关行业发展。

在动漫作品播放方面,青岛是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是全国首批实施数字电视的试点城市,数字电视普及率居全国前列,产品到达市场的渠道通畅。

以上优势资源是青岛动漫产业发展的天然根基,若能有效整合起来开展跨行业的合作经营,将会形成强大合力,促进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完善成熟。脱离开本土资源的产业链条建设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难以长远发展的。

二、打破行业区隔,共筑人才培养新模式。

动漫产业的核心在人。随着青岛动漫产业链的完善,行业间的分工将越发明确、合作也将日渐频繁,对人才的要求将更为专业化、职业化、层次化。动漫人才被列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动漫人才的培养教育问题日趋凸显。青岛的动漫人才培养现已形成高校教育、大中专教育、职业教育、专业培训多位一体的格局,但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执行上仍存在不少问题。积极营造良好环境吸引、留住外来人才的同时,整合分散的技术资源与人才资源,打造本土动画人才链,形成企业、学校、其他社会力量合力培养的长效良性机制意义更加重大。

首先,将多方培养主体进行分层,确保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动漫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高校、专业学校、培训机构、企业在软硬件资源上的差距客观存在,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上也应进行有效区隔,审时度势量力而为。青岛的动漫人才培养不能仅停留在软件操作技巧上,拥有良好艺术素养和文化知识的动漫创意设计人员、动漫衍生产品的设计开发人才、掌握动漫运作规律的高端策划人以及营销管理人员更是动漫产业后续发展急需的。政府及相关行业组织可做好各主体的沟通工作,避免人才培养的扎堆,合理规划动漫人才培养这一巨大市场的组成结构,鼓励灵活的订单教育培养模式。

其次,动漫教育要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有力规避人才教育与产业发展相脱节的问题。培养体系上,动画漫画齐发展,技术艺术共培养;授课内容契合市场需求,与时俱进,提高新媒体等新兴动漫业态相关知识的讲授,加强动漫教材内容的更新,缩短书本知识与业界热点的时间差;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提升方面,学校要敞开校门与社会对接,政府可通过牵线搭桥等方式促成校企合作,丰富师资队伍构成,使企业能从源头上介入人才培养,学校师生能走出学校得到业界第一手信息,丰富教育资源。

再者,对于学生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鼓励学校进行工作室培养,加大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比例。青岛现有的各种动漫专业赛事也可以加大实践项目的比赛设置,此外可从政策资金上对接受学生校外实践和毕业实习的企业单位予以倾斜,降低企业校外培养和使用新人的成本,也可通过人才链的构建使学生学习实训就业一条龙,打造校企利益共同体。

三、鼓励原创,打造本土动漫品牌。

一只普通的毛绒玩具售价在十几元,一直同规格的喜羊羊毛绒公仔却要二三十元,价格的翻番来自品牌的力量。动漫产业内容为王,品牌的形成需要优秀的`动漫形象、打动人心的故事情节。青岛市动漫产业依托区位优势走出去,引进来,组织各专业公司参加法国、美国、日本动漫大国年度动漫盛会,加强本土动漫企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阔动画创作视野,转变创作思维方式,自主创新创作国际市场接受、喜欢的动漫名牌产品,打造动漫产品品牌。

青岛市于投资兴建了青岛数字动漫技术支撑平台,平台拥有二维、三维工作室、动作捕捉集群渲染机房等设备,为处在发展时期的青岛动漫企业节省制作成本,缩短制作周期,提高制作水平,从技术上鼓励原创、保证创意的可执行性。

20青岛“帆船之都”的形象因奥帆比赛远播海内外。是年6月青岛首部本土原创的三维科普动画长片《轻轻松松看奥帆》开播,这部受奥帆委委托,青岛农业大学师生团队奋战700多个日夜的作品,是迄今为止有关奥帆赛知识最全面最生动的三维动画长片,首次进行采用情境化叙事技巧、全三维制作路线相关中详细介绍奥帆赛的竞赛规则、船型级别、水文气象、航向设置、驾船技巧、航行着装等专业知识,首次进行了政府、高校、企业、媒体等多方资源融合共享的尝试,增强了市民对于奥帆赛的知识储备,提高了市民参与奥帆赛的积极性,有力提高了“帆船之都”城市品牌影响力。青岛本土文化资源丰富,对于城市形象的挖掘与塑造,动漫有独特的优势。青岛本土动漫企业应积极调整工作侧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植根于青岛文化、崂山文化、海洋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进行创作,提升原创作品的价值。

此外,动漫产业还需要注重版权的保护和原创动漫作品的推广,以多种形式向社会特别是青少年推介优秀原创动漫作品,提升原创动漫产品的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培育动漫衍生品市场。

四、导入多元投资主体,拓展融资渠道。

动漫属高投入行业,资金问题制约着整个产业链的运转。动漫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学校、动漫企业、动漫相关行业、客户、媒体、社会其他力量等多元主体的资金支持,政府除政策和资金倾斜外,还可以将城市宣传中适宜动漫表现的作为项目进行招标,但外部输血远不如让动漫产业自主“造血”,启用市场杠杆,完善产业链内部机制。

“网娃”玩具运作的成功为动漫发展打开了新的思路。动漫产业链条中的下游企业成为前端的出资方,融前期开发与后期衍生品于一体,统筹运作,既有效规避资金风险,又可以深化产业链条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产品品牌。青岛也有众多玩具和童装加工企业,在进行自主品牌塑造中可考虑动漫形式与主业产品相结合的路子。动漫产业链条中的运作流程与资金流向并无定势,上下游的界定是相对而言的。

此外,青岛并不乏企业与艺术联动共同打造动漫产品的成功先例,如《海尔兄弟》,海尔集团通过自己的企业形象投资于老少皆宜的动画片艺术市场,利用动画片延伸企业文化,深受国内外受众欢迎。青岛被称为品牌之城,拥有海尔、青岛啤酒等许多知名企业,动漫企业可积极寻求本土企业的注资及各种形式的合作供应。再者,青岛有不少日韩等外资企业,他们大多对动漫的商业用途与功效有较为成熟的认知,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也较为积极,因而可以尝试吸引外资注入动漫产业,以产品/品牌植入、联合营销等方式合作。

鉴于动漫等创意文化产业被当作金融危机中璀璨星火的乐观预期,已有风险基金进入原创动漫。青岛动漫产业在练好内功的同时可积极寻求金凤凰来栖,借助职业金融家提供的长期股权资本和增值服务快速成长。

五、创新意识,培育动漫消费市场。

需求拉动是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形式。与动漫产品阅听人等消费者的沟通,可以通过节会平台、行业组织的宣传活动以及动漫产品营销推广来达成。

青岛每年一度的动漫艺术节除规模逐渐增大,内容越发整合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贴近受众,强化体验。年第六届青岛动漫艺术节以“动漫之岛创意生活”为主题,除动漫产业展览、青岛原创影视动漫作品大赛、动漫相关产品交易等,还启动了“动漫电影周”,市民可以优惠观看中外动漫电影。

青岛于和2008年先后成立青岛影视动漫专业委员会、青岛动漫创意产业促进会,两者通过行业交流和展示活动,在凝聚行业优势,共同宣传行业形象,合力启动动漫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9年青岛市计划借鉴韩国首尔动画中心的做法,建设动漫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将包括动漫图书信息室、动漫影像信息室、动漫主题展示室、动画放映厅、动漫博物馆等部分,受众可以直接参与其中进行体验。

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指出: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走向体验经济,人们会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跟体验有关的经济活动,商家将依靠体验服务取胜。体验经济时代,体验营销风靡全球。人说“动漫是造梦的产业”,为消费者制造美丽的梦境摆脱尘世的纷扰,可见动漫产业天然具有体验营销的优势,在动漫产品推广中注意产品心理属性的开发,针对顾客心理需求提供商品和服务,从而使消费者在心理和情感上得到满足进而吸引顾客、培养忠实顾客,达到销售和品牌的双丰收。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青岛可积极筹划争取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运转动漫作品分级制度,从制度上扭转“动漫是做给儿童看的”这一错误认知,对受众市场和衍生品消费市场进行科学细分,从而指引本土动漫作品进行有效的产品定位,从开始创作就导入市场意识和受众意识。

金融危机中的青岛动漫产业能否临危不乱,抓住机遇,成为“口红效应”的受益者逆市发展,关键还在于青岛动漫产业链条、产品品牌、人才链、资金链及消费市场的建设,能否构建其产业自我发展的内生机制和外部环境。小动漫,大市场,在这片蓝海上青岛要清晰自身动漫产业定位,坚持合理规划,整合本土资源,稳步发展,充分发挥青岛国家级动漫创意产业基地的产业集群作用,促成青岛成为山东半岛动漫产业辐射源、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中心城市,打造“青岛——动漫之岛”城市名片。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通用篇四

加大体制改革的步伐与力度,要尽快做到政企分开、减员增效、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加强管理,从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尽快建立统一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系统,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减轻企业社会负担。一是要把森工企业所属的学校、医疗卫生、住房等福利性机构整体交给当地政府管理;二是要改革医疗制度,尽快实行医疗费用与个人挂钩、社会统筹和办理职工医疗保险等多种办法减轻企业医疗负担;三是要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基金,摆脱靠企业增加成本支撑改革的局面,逐步加大个人缴纳社会保险的比例,提高职工个人自我保障意识。

2.2增资减债,改善企业资产状况。

国家要大力扶持森工企业,出台优惠政策,减轻企业债务负担,改善资本负债结构,提高融资能力。

(1)建立资本金注入制度。

(2)盘活森工企业的土地使用权。

(3)盘活森林资产,对森工企业拥有林权的活立木资产,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经确认后,作为企业资本公积入账,增加企业所有者的权益。

(4)通过产权的无偿转让、财政拨款,追加森工龙头企业资本金,与此同时要进行优质资产置换,低成本兼并收购扩张,促进森工龙头企业实施规模经营战略与加快资本营运速度,从而保证森工龙头企业在经营上的资金优势。

(5)组建上市公司,筹集社会资金。由于目前森工企业普遍存在的经济效益差以及在组织结构上的缺陷,组建上市公司时会面临不符合上市标准和融资困难等问题,对此,可效仿森工集团,抽调、重组企业的优势资源组建上市公司。

2.3积极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2.3.1建立科学的林业分类经营体系。

(1)禁伐区的天然林,主要是发挥生态效益。要按照公益事业建设管理好禁伐区的天然林,由国家投资培育和管护,要资金到位,人力到位,使其得到尽快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

(2)商品林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经营,定向培育森林资源。对商品林区实行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经营。加大营林科学管理和资金投入,重点经营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

(3)提高种苗科技含量,为商品林建设提供物资基础。加强种子园建设;加强育苗基地建设,为天然林保护和商品林建设提供优质苗木;加强科学研究,引进国内外优良树种,使林业生产良种化。

2.3.2整合优势资源。

森工企业对内实行行业战略性兼并重组,对企业内部各项产业统一进行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置产业要素。大型森工企业的原下属分公司或林业局的林业产业可以以入股形式参加兼并重组。对山特产品产业、养殖业、种植业,采取“龙头企业+基地”的模式运行。企业对外(尤其家具业、林产工业、山特产品业),应与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实力强、技术先进、经营水平高的国内外知名企业联营,以尽快提升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整合,打造出森工企业的核心生产项目和名牌产品。

2.3.3提高林产加工业的素质。

林产加工业素质的提高,是提高林业产业层次,实现林业产业高度化的重要标志。在此强调在改造、改组、整合现有林产加工业项目基础上,形成林产加工业生产的高科技含量、规模化经营、高效益产出。要特别重视核心项目和龙头企业的培植与发展,以此作为终极生产项目(群)。

2.3.4积极开展林业多种经营。

依托森林的多种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林业产业的`多种经营,特别是森林旅游业。目前,森林旅游方兴未艾,冬季北方以滑雪为主要内容,夏季以观光、森林浴、林间漂流为主要内容的森林旅游遍布全国林区,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只需进行统一规划与统一协调与管理,形成统一的森林旅游品牌与服务;同时要重点发展经济林产品,利用先进技术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好森林资源中非林木资源,努力促进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如山野菜的采集、加工,药材、菌类等的培育与加工生产。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寻求技术依托单位,深入开展企校共建活动,与省内外的大学、科研单位紧密合作,积极引进省内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及先进的设备,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专门研究市场,研究、开发新产品,向高、精、尖产品领域拓展和延伸,积极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延长产业链。围绕主导产业,整合优良资产,提高创利水平。坚持学习引进高新技术和自主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相结合,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2.4培育和完善森工企业市场体系。

2.4.1积极培育和完善森工企业市场体系。

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森工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市场制度保障。

(1)森工企业要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做好林木产品的市场开发工作,要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对原有的产品改型、改造,开发新的林木尖端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要合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彻底改变以往单一原始粗加工的林木产品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加快森工企业林木及非林木产品的市场管理创新,改变营销策略,提高营销手段,促进产品市场化,树立品牌意识。运用新的理念,扩大产品知名度,树立名品牌形象,森工企业产品就会开拓出广阔的市场。

2.4.2做好现代企业市场培育。

(1)资金市场的培育为森工企业经营扩大资金来源。具体可通过比较成熟的森工企业上市发行股票或发行债券等途径扩大资本金,或发展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为森林工业筹措资金。

(2)企业家市场的培育。努力培育森工企业企业家市场,切实提高职工素质,加快企业家职业化进程,把人才培养引进提高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抓。

(3)科技市场的培育。促进森工企业科技市场的形成,采取厂校挂钩、科技联姻,由科研部门提供技术,森工企业出资购买转让费的方式,使科技成果转向市场化,从而有效促进林业科技市场的形成。

总之,尽快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化企业制度,使森工企业真正走向市场,是森工企业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森工企业只有依靠制度创新,培育和完善新的林业市场体系,才能在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发展目标中建立起新的、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森工企业。

参考文献:

[1]彭华福.发展林业产业应注意的问题.中国林业.,(3).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通用篇五

工业互联网对现有生产过程的改造一方面体现在覆盖工业生产生命周期的信息采集与分析,另一方面体现在利用互联网实现工业生产的资源配置、协同合作和延伸服务。这些愿景需要工厂网络与互联网实现充分的融合。工厂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使工业互联网呈现以3类企业主体,7类互联主体,9种互联类型为特点的互联体系。

3类企业主体包括工业制造企业、工业服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工业制造企业提供基本的产品设计、生产、维护能力;工业服务企业利用对智能产品的数据采集、建模、分析形成创新的用户服务模式与业态;互联网企业利用其平台资源优势实现工业生产全生命周期的资源优化配置。在工业互联网体系中,这3类企业的角色是不断渗透、不断转换的。

7类互联主体包括在制品、智能机器、工厂控制系统、工厂信息系统、智能产品、协作企业和用户。在目前的工业生产模式中,机器、控制系统、信息系统等主体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互联能力,工业互联网将互联主体进一步扩展至在制产品、智能产品、用户等工业生产生命周期各环节、各层面的主体之中,这也需要新型传感设备、物联网等使能技术的支撑。

9种互联类型包括了7类互联主体之间复杂多样的互联关系,目前已梳理出的互联类型可能还不能完全体现工业互联网中互联关系的复杂性。这些互联关系体现出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网络互联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ot系统或it系统互联的范畴,成为连接生产能力、设计能力、商业能力以及用户服务的复杂网络系统,其支撑技术也涵盖了已有的工业控制网络、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

3.2工厂内部网络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

面向工业互联网的需求,工厂内部网络正逐步与互联网技术实现融合,呈现“三化(ip化、扁平化、无线化)+灵活组网”的发展趋势。ip化是指ot网络的ip化,以实现从机器设备到it系统的端到端ip互联,进而实现整个制造系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数据交互与协同。ip网络是目前互联网和企业信息系统普遍采用的网络技术,通过“ip到底”实现工业生产全过程信息采集是合理的技术选择。目前以profinet、ethernet/ip等为代表的工业以太网协议已经支持为现场设备分配ip地址,并实现ip流量与控制信息的共线传送。

扁平化是减少工厂内数据传送的层级,实现工业数据在生产现场和it系统间的快速流通,并支持实时或准实时的数据分析与决策反馈,从而实现智能化生产。扁平化有两层含义:一是ot层面的扁平化,将传统上现场级、车间级、控制级等复杂分层的ot网络统一为扁平化的二层网络;二是it、ot的融合化,通过业务网关类设备实现it层和ot层的数据融合互通。

无线化是利用各种无线技术支持工厂内更加广泛的信息采集与传送,消除工厂内的“信息死角”。目前传统的2g/3g/lte、wifi及zigbee等无线技术已经逐步在工业互联中获得一定规模的应用;同时针对于工业场景的工业无线技术也开始出现,如wia‐pa、wirelesshart及isa100.11a等。但工业无线的应用总体还处于初期阶段,实际应用部署较少,且主要在流程工业领域。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工业无线技术将逐步成为有线网络的重要补充,但还需要解决电磁信道干扰、低功耗、可靠性等关键问题。5g技术在场景设计中已经考虑到低功耗、大连接、高可靠的物联网应用场景,未来可能在工业无线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灵活组网是面向柔性生产的需要,通过网络资源的动态调整,实现生产过程的灵活组织及生产设备的“即插即用”。目前的工业生产(主要指离散工业)基本上都是“刚性生产”模式,其互联网络也是“刚性网络”,制造环节中机器、设备、辅助工具等需要按照预先的设定进行互联。未来工业生产大规模定制化的特点需要资源组织更加灵活,更加智能,以软件定义网络(sdn)为基础的新型网络技术可实现网络资源的动态调整,打破工厂内部网络刚性组织的局限,适应智能机器自组织和生产线敏捷部署的要求。

3.3工业生产与互联网业务模式的融合。

目前工业生产生命周期与互联网的结合主要是商业销售环节的结合,并催生出“淘工厂”等新业态。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服务模式的发展,原来局限在工厂内的工业生产过程逐步走向外部网络,体现为工厂内系统、网络与工厂外网络(互联网)逐步实现融合,以实现更为灵活的生产组织、更加优化的产业分工、更加便捷的产业链协作,或形成以往无法实现的新的服务业态。

工业生产与互联网业务模式的融合体现为四大类:it系统与互联网的融合、ot系统与互联网的融合、企业专网与互联网的融合、产品服务与互联网的融合。it系统与互联网融合从网络层面来看是工厂内部it网络向外网的延伸。企业将其it系统(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托管在互联网的云服务平台中,或利用软件即服务(saas)服务商提供的企业it软件服务。目前美国的autodesk、法国的达索,以及中国的数码大方等企业已经开始面向中小企业提供这类云服务。

ot系统与互联网融合从网络层面看是ot系统网络向外网的延伸。在一些人力较难达到,且又需要实现生产过程调整和维护的场景下,需要通过可靠的互联网连接,实现远程的ot系统控制。目前沈阳机床厂的“i5”平台可以初步实现对不同地理位置机床的远程监控,就是这类服务的雏形,但不同的ot业务流对网络要求不同。目前互联网的质量对于时延、抖动、可靠性有极高要求的实时控制和同步实时控制还很难承载。企业专网与互联网融合是将在公众网络中为企业生成独立的网络平面,并可对带宽、服务质量等进行定制。这类业务场景不仅需要为企业提供独立的链路资源(vpn),还需要提供独立的网络资源控制能力,开放的网络可编程能力,以及定制化的网络资源(如带宽、服务质量等)。目前的互联网尚不支持此类业务场景,需要网络虚拟化及软件定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部署。产品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将通过智能工业产品的信息采集和联网能力为工业企业提供新的产品服务模式。目前ibm、微软、ge等公司纷纷推出各自的工业互联网数据分析平台,工业企业基于这些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产品监测、预测性维护等延伸服务,从而延长了工业生产的价值链。这类业务的基础是对海量产品的数据采集与监测,需要通过无线等技术实现工业产品的泛在接入。

3.4工厂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技术需求。

基于我们目前的研究,工厂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仍将基于目前以ip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技术体系。另外由于工业互联网需要连接大量的无处不在的企业、用户、智能产品(如汽车、工程机械)等,需要依托公众网络,因此从网络建设部署的角度看,工业互联网应和公众网络融合在一起,部分环节有可能采用专网或虚拟专网。

虽然工业互联网引发的工厂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尚在发展初期,但一些关键技术需求或方向已经显现,包括以下6个方面:(1)支持控制信息与数据信息共线传送的高可靠工业以太网技术;(2)面向工业生产的无线解决方案;(3)支持生产现场控制网络灵活组网的sdn技术;(4)包括nb‐iot、5g在内的面向海量产品泛在接入的无线网络技术;(5)生产现场数据向云端集成的信息传送技术;(6)支持骨干网络多租户隔离的网络虚拟化和软件定义网络技术。

4加快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建议。

(1)利用科研专项等方式加快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控制网络技术研发及标准化,并以产业联盟的形式集中工业企业、it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研究机构的力量,尽快实现规模应用,形成产业生态。

(2)利用中国ict、互联网产业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强ict新技术与工业领域融合技术的研究,在一些新兴技术领域形成我们自己的突破点,占据国际技术研究的前沿。

(3)鼓励中国企业、科研机构等积极参与国际工业互联网相关产业、标准组织活动,紧跟国际工业互联网技术进展的步伐,并争取对其发展方向产生影响。(4)建立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平台,围绕工业互联网整体技术架构、网络技术、标识解析、工业大数据、工业云平台、安全防护等领域的技术、标准、产品验证,构建工业互联网技术和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开展产业转化与推广,引领和支撑中国工业互联网技术与产业的发展。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通用篇六

目前,义乌虽然已形成针织、服装、拉链、饰品、毛纺、印刷、制笔、工艺品、化妆品、玩具等产业集群,但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和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义乌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最严重的瓶颈,并严重影响到集群和集群内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企业自主创新的产出效率不高的原因很多,除了制度体制上的制约、企业创新战略的普遍缺失、没有真正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内外部环境等原因之外,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较多倾向于“各自为营”的创新模式,创新资源分散,创新成本过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正如在调研过程中一位公司负责人坦言“我们也曾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但没成功,而且成本太高”。因此,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值得研究和探索。义乌企业的发展基于产业集群,但群内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忽略了集群在创新方面的优势,加大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技术创新系统的比重,利用产业集群这一载体,聚合众多企业的创新资源优势,是提升义乌企业创新能力的一种尝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通用篇七

[摘要]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是河南省科技支撑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政府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转变科技管理方式,创新科技管理方法的重要途径。在河南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建设中原经济区方面作用越来越大。基于此,本文探究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对策。

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首先要提高联盟的社会和法律地位,在各级政府的政策制定中要得到充分重视。强化各种资金和协调支持力度,化解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在运行中与现有管理制度、体制和机制之间存在的矛盾,进一步加强联盟管理,进而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运行过程中的凝聚力。

经过多年发展,河南农业科技创战略联盟取得了重要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和实际发展需要而言,联盟在研发投入及技术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产业链协同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此,要综合运用政策、规划、标准、资金和项目管理等手段措施,为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要编制好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科技创新规划和联盟本身发展规划,以提升联盟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产出和成果转移转化为目标,进一步优化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环境。围绕产业化和市场化,加强政产学研用结合,支撑联盟可持续发展。紧盯农业现代化建设短板,瞄准科研、转化、应用、服务等关键环节,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效益化。面向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农业重大需求,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技术能力、产业能力、市场能力、服务能力的融合,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加强分类指导,发挥骨干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协作配套发展,完善河南省农业产业生态体系。

动力强不强是联盟建设成败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加强动力条件建设能凝聚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向心力。首先,建立科技创新公用服务平台,包括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文献、大型科学仪器公用共享、专利数据库管、科技情报等)、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科技研发与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并以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依托设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创建、产学研合作等。同时,加大对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奖励扶持和研发补助,推进产学研联合,进而化解联盟创新过程中不同利益矛盾的诉求,加强联盟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提升联盟之间合作的价值,强化联盟成员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信任度,降低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成本,激发联盟成员之间协同创新的激情,促进联盟科技创新支撑河南省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出台针对性较强的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法律法规对联盟发展极为重要。要对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身份给予法律确认和保护。同时,维护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正当合法权益,对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与科技创新成果给予保护,对联盟中的欺诈和背叛行为严惩不贷。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研发项目产生的成果和知识产权协议签订基本原则、程序,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的办法,明确违约责任追究力度。

制定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在产业技术规划、产业技术路线图制定、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研发课题论证、实施主体地位。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是农业产业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主渠道,农业产业大部分科研项目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来申报[1]。制定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法人地位和财产独立地位政策,使得农业科技创战略新联盟拥有法人地位和财务自主权,能够独立开设银行账户。改变目前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依托联盟理事长,成为理事长单位附庸,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的局面。制定联盟稳定持续的财政支持政策,保证联盟健康运行。通过政府购买农业产业规划服务、农业产业咨询服务服务,行业内重大投资、开发项目的可行性前期论证等服务,给予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运行以稳定的经费支持。

立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理事会会议决策制度,设立联盟专家委员会,明确联盟专家委员会是联盟咨询机构,明确联盟决议执行组织机构为联盟秘书处,联盟秘书处执行联盟理事会决议并负责联盟日常事务,做好联盟科技创新协调沟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利益分配、联盟的宣传等工作。

2.1完善联盟科技创新过程协同机制。

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是一个涉及多元主体、多种关系和复杂过程的网络化组织形式,联盟必须完善科技创新过程协同机制,使各机制的匹配性、衔接性和包容性与联盟协同创新系统和谐统一。过程协同设计要注重两个原则。一是注重目标性与协调性原则。使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的目标不断提升联盟绩效,促进联盟技术标准形成与扩散。因此,联盟协同创新机制的设计应服务于联盟协同创新的战略目标和方向,同时注重联盟多主体、多要素之间协调以及联盟标准化任务的分工与衔接[2]。二是注重动态性与反馈性原则。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求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协同创新机制能够对外部环境条件进行充分利用、适应并形成有效反馈,因此,必须运用动态的战略思维开展联盟协同创新活动。

2.2建立联盟的战略协同和资源整合机制。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战略协同机制。联盟协同创新的战略协同的主要任务是联盟战略伙伴选择,进而联盟成员将针对专利群布局等问题进行协商与谈判,因此,战略协同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协同创新的方向。组织内外部学习以及创新过程管理和监控等,是联盟协同创新的核心环节和关键内容。过程协同主要对应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运行阶段,该阶段主要任务是标准技术研发,要求联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特色,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协同合作完成联盟标准化战略目标。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制定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除了内部成员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努力之外,处理好各种外部关系至关重要。技术标准制定涉及政府部门的支持、中介机构的参与等,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能否与外部主体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渠道影响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技术标准的制定与未来发展。有些主体具有丰富的社会网络关系,与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相关外部主体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渠道,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也将主体拥有社会网络关系的情况作为考核战略性主体的一项考虑内容。

2.3加强联盟人才队伍建设。

联盟属专业行业,工作人员基本都是高端专业人才,但无法享受政府对联盟的规范引导、制定规则、扶优激励政策。所以,要积极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长江学者”等各种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并能解决河南省农业各个领域的科技创新技术的人才[3]。特别是注重引进在国内外某一领域(学科)具有领先地位,并能显著提升河南省农业某一领域(学科)研究水平和产业创新能力的人才。省科技厅要建立联盟首席专家制度,将这些专家聘为联盟首席专家,围绕首席专家建立创新团队,给予首席专家相应的责、权、利。过去联盟专家团队的管理模式较为松散,往往是因为承担某个项目而随机临时召集建立,项目完成后则项目专家组解散撤离。首席专家制度有利于增强专家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建立各领域各行业稳定的科技创新团队,形成常态化的专家整合管理机制。首席专家带领研究团队可以对河南省农业产业共性技术及企业生产关键技术论证,全面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并提出项目方案,为申请各级、各类项目作储备;可以针对单个企业对技术的个性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研发、技术攻关、咨询论证等,为企业提供精确、及时、有的放矢的服务。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要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市场需要、社会需求,积极创新联盟骨干力量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构建联盟实用人才培养体系。积极与全国农业科研单位、高校、龙头企业合作,借助科技项目研发培养联盟人才,借助成果转让和科研合作培养人才,通过委培定向等方式与院校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鼓励以项目带技术和人才,以企业发展带产业发展。并根据联盟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2.4加强资金投入。

政府加强资金扶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联盟发展。政府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专项科技创新资金力度,将河南农业重大科技专项、河南重大科技攻关,分不同时期投入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研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突破后实施产业化,持续提升河南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投入农业科技服务资金,支持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践行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各种基金来加强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投入研发资金、产业化资金,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增强联盟对资金需求的满足度。政府建立农业科技金融体系,为联盟发展提供相应资金。

参考文献。

[1]李力.新兴产业技术标准联盟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

[2]贾姗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聪明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通用篇八

摘要:党的十八大重新强调了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指出要加快发展以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为核心的我国独具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鉴于此,结合我国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情况,响应党中央的战略规划,提出在新时期我国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党的十八大针对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提出实施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十八大会议中强调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战略[1]。基层农业科技人才不仅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直接从事农业的实干型人才,建设一支具有高度创新意识与踏实钻研精神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仅影响我国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十八大会议中提出的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开展。

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农耕文明在农业生产中长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农业开始逐渐转型,由原来的粗放式农耕逐步走入机械化、产业化的科技农业道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农业已初成体系,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方面也形成了依托于高等院校、专科学院为主导,相关政策、文件为保障的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形成的基本条件。近些年,相关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组成也建设成了从专家教授到农民的多元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人员素质较之前有显著提高。在“十二五”初期,我国农业科研人才总数已远远超过25万人,在这之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人数占1/5,硕士以上学历也超过1/6。人口的整体年龄也逐渐趋向年轻化,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科技人才的更替问题,为农业科技创新注入了新活力。但宏观来讲,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比重偏少,从事基层农业的激情不高,基层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基层农业从业人员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较差等问题尚未得到重视,也没有得到解决。而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仅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检验农业科技成果的一线人员,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转化率等。

形成关于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其主体多样,可以是具备高技术素养直接从事农业工作的农民,或者是高校中专门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的团队等。在这之中由于我国科技人才资源、设备设施为不同科研单位所有,受行政区划、行业领域等制约,条块分割,共享不充分[2];以课题组制的科研组织模式相对封闭、分散,低水平重复,而且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研与生产脱节,“两张皮”问题依然存在,不能很好地实现各个不同主体间的充分协调合作,没有建成具有体系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要求。

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无论是从事直接生产的还是专门搞研究的,其所在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等在不同程度上尚未形成有利于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环境。例如,由于对科技人才创新导向与生产和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人才评价标准不科学,在科研实践中重科研、轻应用,重论文、轻转化,重数量、轻质量,多侧重于跟踪式、模仿式研究,虽然研究成果多,但低水平重复,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果少,缺乏基础性、原创性成果[3]。基层农业从业人员在生活环境方面一般都较为简陋,正是因为如此而导致人才逐渐流失,评价体系直接导致更多的人将注意力不是放在农业科技的实际创新应用上。

2.3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管理体系不规范。

从事基层农业科技创新的人才一般没有较为系统的管理机构,这种零散的分布状况不仅不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数量,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质量。缺乏相关的政策或者管理规范给予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再加上部分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不仅不利于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更容易造成相关核心技术外流被国外申请为专利。在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权益保障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投入力度是有的,但针对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实际倾向并不明显,缺乏财政的有效支持,直接导致地区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的运行经费、相关人员的工资等方面的不足。同时,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不利于提高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打消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

3.1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强队伍建设。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更新人才观念,牢固树立“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思想和“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拥有了人才就拥有了发展的资本”的理念[4],把人才作为单位的一项无形资产和发展的资本,把管理的视角由工作转向人与工作并重。依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建设适合当地的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社,将合作社与当地的农业院校联系到一起,实现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主体多样性、创新科学化、技术应用化等,农业院校定期对站点的人员开展专业知识讲解交流,农业合作社成为高效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检验的第一站,将合作社人才的`引进与高效毕业生的实习相结合,新毕业大学生一律安排专人指导培养,通过“传、帮、带”和“压担子”锻炼,加快了年轻科技人员成长的速度。不仅如此,还可以建立跨县、跨省、跨地区的基层农业科技总站,将不同地区的农业科技成果汇总后,相互交流学习,定期开展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头脑风暴,搭建各地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学习锻炼的平台。

3.2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人才环境。

一方面,构建有利于人才施展才华的工作环境。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只有当最底层的需求得到满足时,需求才会上升,最后达到自我实现。完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基本工作设备,淘汰陈旧的设备的同时,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将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实际工作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工作场所方面,实际考察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工作场所,依据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改善;在工作场所建造一些平时的健身设备等,充分贯彻以人为本。另一方面,构建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文化和生活环境。通过创新文化建设、科技论坛、大力宣传报道创新业绩、学术研讨等形式,激发创新思维,活跃学术气氛,倡导拼搏进取、自觉奉献的敬业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定期举办各类竞赛,开展与其他单位的联谊活动,逐渐消除农业科技人才的封闭趋势,促进人才健康成长。改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有利于激发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归属感和工作热情,这直接影响到基层农业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

3.3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创造活力。

坚持竞聘上岗,提升工作效能。牢固树立“知人善任、人岗相适、量才使用”的用人观念,全面推行科技人员全员聘任制度,实现双向选择和优化组合,使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工作效能得到大幅提升,做到用当其时、各展所长。坚持岗位管理,优化人才配置。按照事业单位事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完成科学设岗定责,实行岗位管理,进一步优化对人才资源的配置。坚持目标管理,挖掘创造潜能。根据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工勤管理岗位分类,确定年度工作任务,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严格量化考核考评制度。同时,为创新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把农业科技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通用篇九

现阶段,制药工程产业已然变成了实现现代化、科学化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应势而起的中药制药工程科技因此成为了重要的新兴产业。其主要是采取了现代化科技致使中药在研制、生产的过程中,确保了规格化与质量化标,进一步直接带动了我国中药产业整体的发展。本文对我国当前的中药制药工程科技的创新手段展开研究,旨在给现代化中药制药工程科技创设出更加科学的技术平台,使之迈向数字化发展道路。

引言。

如今,中药制药工业已经逐步成为我国整个医药产业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并且市场上的许多中药种类并不具备较高的科技水平,因此也不能形成能够和其他以此衍生出了全新的制药门类。然而,由于众多历史因素及始终较低的科技水平制约,我国产业进行抗衡的市场竞争力,无法达到生产经营。对此,就更加需要中药企业的领导对对相关科技创新策略实施具体分析与研究,把展开的一些技术创新在工业技术生产中实施高效转化,进而制造出适合广大消费群众所需要的有效药品。

1.1中药制药阶段的技术分析。

这种技术的产生应用,主要是来自原质量源于设计的重要理念。其纲领性的原则是利用对所以制药流程环节实施全方位的科学化的监督控制,极其明晰地详尽地清楚这一分析技术的原理与原则,制订出一系列用于给中药药品生产制造实施研究试验检测的系统。部分有关的学者与专家艰辛,中药制药研究技术必须要通过集成技术,进而对中药制药的全部流程进行化学、物理性质的分析和风险研究,对所有可能可以引发药品质量问题的一些因素实施精确甄别,对中药药品研制生产的原料以及各个艺材料展开不定时的纪实试验检测,让药品质量满足严格的标准,实行中药质量控制的目标。分析技术思路的重点是中成药制造全部流程中的建模分析,研究每一个工艺及其质量联系的相互连接点,设计质量让风险缩减到最小的环节质量控制系统,制定中药制造流程中的质量监测系统[1]。

1.2品质优化技术。

对中药制造中的每一个涉及到的工艺流程实施深度解析,判断甄别每一个工艺所需要的参数标准,以及质量控制指标相关联的技术,涉及中药产品质量的控制标准,对中药制造过程中的每一项工艺参数实施不断健全和改进,让所有环节和中药产品质量检测的流程都实施严格与系统的关联,精确地控制好整个中药制造工艺的方法和每一个生产是流程,确保中药制药工艺质量的提升。

当下,对于我国很多的中药制造企业而言,集成科技作为一种先进、科技的工业生产创新客气,尤为适用在中药制造的生产工艺中来,能够对生物体的有效成分提炼、浓缩、以及萃取这一类相对十分繁杂技术进行完美操控。把重要药品生产制造中提取、分离、浓缩、以及纯化等一系列相互结合的工序和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集成实施操作,最终不仅可以让中药从原料到产品所有制造流程实施密切监控,还能够确保中药生产制造出的是高标准、高质量药产品[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