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有关悲秋花开烟雨朦朦经典散文汇总(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2 11:04:43 页码:11
有关悲秋花开烟雨朦朦经典散文汇总(二篇)
2022-12-22 11:04:43    小编:ZT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悲秋花开烟雨朦朦经典散文汇总一

2)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3)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4)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叶梦得《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5)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6)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7)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8) 商叶堕干雨,秋衣卧单云。——孟郊《秋怀十五首》

9)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

10)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11)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马戴《楚江怀古三首·其一》

12)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13) 松竹含新秋,轩窗有余清。——崔元翰《奉和圣制中元日题奉敬寺》

14)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韩琦《九日水阁》

15)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16)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17) 深秋寒夜银河静,月明深院中庭。——尹鹗《临江仙·深秋寒夜银河静》

18)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晏殊《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19)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

20)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

21) 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李益《上汝州郡楼》

22)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李白《古风·其五十九》

23) 西风八九月,积地秋云黄。——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24)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秦中寄远上人》

25)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26) 新寒中酒敲窗雨,残香细袅秋情绪。——纳兰性德《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

27)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28)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晏殊《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29)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30)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31)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何景明《竹枝词·十二峰头秋草荒》

32) 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纳兰性德《清平乐·孤花片叶》

33)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

34)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35)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

36)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杜牧《早雁》

37)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薛昭蕴《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

38)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杜甫《赠李白》

39) 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40)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赵秉文《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41) 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张辑《疏帘淡月·寓桂枝香秋思》

42)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欧阳修《秋怀》

43)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44)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李白《塞下曲六首》

45)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李攀龙《送明卿之江西》

46) 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47)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李白《乌栖曲》

48)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杜牧《紫薇花》

49) 凭觞静忆去年秋,桐落故溪头。——晏几道《诉衷情·凭觞静忆去年秋》

50)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纳兰性德《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51)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52)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53) 玉人垂钓理纤钩。月明池阁夜来秋。——吴文英《浣溪沙·秋情》

54) 镜水夜来秋月,如雪。——温庭筠《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55)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李白《南轩松》

56)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57)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58)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59) 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董士锡《虞美人·韶华争肯偎人住》

60) 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向朱颜不耐秋。——晏几道《鹧鸪天·守得莲开结伴游》

61)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62) 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63) 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刘基《眼儿媚·秋思》

64)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65)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骆宾王《送别》

66)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67)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杜甫《客夜》

68)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张耒《夜坐·庭户无人秋月明》

69)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70)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有关悲秋花开烟雨朦朦经典散文汇总二

1、单元教学要求

我所说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在鉴赏阅读中,既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更要注意学生美感思维的激发。

2、文章特点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散文“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它既是对北平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在郁达夫大量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这一风格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风格却很统一,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他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

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写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从写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选材是零碎的。文中情感所及而刻意描绘的有五种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关系,却都能相提并论。表达方面: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清。这就是以清驭景,以清显景的写景抒情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重点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调查得知,许多同学课外都喜欢看散文,兴趣比较浓,尤其是女生,订阅了《读者》《散文》《美文》等杂志。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故都的秋》的教学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教学构思: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

1、朗读感受

重视诵读、美读。诗歌单元养成的诵读习惯在本单元要加强巩固和发展,训练美读。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和情怀。要求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读出课文中美好的感情来。以朗读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设疑讨论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如何鉴赏抒情散文的情志和意趣?我认为重点在于弄清其表现手法,理解描写中寄托的浓厚的思想感情;其次,细细品味优美、含蓄、隽永的语言。

(1)表现手法

阅读指导

阅读借景抒情类散文,关键是处理好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情为主,景为客,景是情的依托物,情是景的主心骨,两者主次分明,但不是油水不分,而是水乳交融的。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缘情托景,情景浑然一体。

阅读实践(学生活动为主)

以情驭景,主要是选景。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郁和冷落的阴影,因此,他追求“清”“静”,心头笼罩淡淡的“悲凉”(可借助《预习提示》及注解一理解)正因为如此,作者所观察到的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他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他也不写。由于情的驱使,他选择了最能表现自己感受的载体:清晨院子所见景物;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风秋雨等等。感情与之融为一体。

以情显景,主要是绘景。如第一幅画,院里的景象:住----一椽破屋(一座大厦);泡----一碗浓茶(一杯香茗);看----碧绿的天色(火红的日出);听----训鸽的飞声(喜鹊的叫声)。比较可见,作者所选景物突出的特征是清、静、悲凉。

(2)品味揣摩语言

重点品读“槐树的落蕊”和“秋风秋雨”两段。这两段文字像轻轻漂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这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为何确立上述教法学法?

首先,新教材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和培养语感。这也是语文学科特点和规律的要求。

其次,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材是个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这句话辨证地阐述了教材、教师、教学三者的关系,“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学,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确立教师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认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引发出“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提倡教学民主”等主张,从而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1、教学目标:

(1)学习抒情散文的选材特点

(2)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3)品味揣摩语言,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2、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教学准备

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制作幻灯片(古代有关秋的诗句)

4、教学实施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学生回答问题,畅谈感受,回忆关于秋的诗文。

教师归纳总结:秋天,一方面给人以丰收的感觉,田野里,各种庄稼陆续成熟了,果园里,各种果树都硕果累累,挂满枝头,天高地广,金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怡;另一发面也会给人带来破败、凄凉之感。西风渐紧,北雁南飞,满天枯叶纷飞,田野里,收获后,一片狼藉,没有了茂盛碧绿的景象,西北风中夹杂着冬的寒意,让人心绪悲凉。因此,在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写秋景状秋物的篇章数不胜数,名篇迭出。

(二)、提供相关材料,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电脑显示如下资料: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名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王维《山居秋暝》

欧阳修《秋声赋》

关于秋的景观图片,尤其是北京的秋景图片,如香山红叶、北海、陶然亭等。

学生通过上述图文的欣赏,自然会沉静在秋意之中,对本文会产生浓厚的求知欲。

教师点拨:这些佳句和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了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

(三)、听朗读录音(十分钟)

(四)、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朗读)“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

“清”----清闲恬静安谧

“静”----细腻幽远幽静深邃

“悲凉”----落寞衰落萧条

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求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

(五)、哪些景物体现了“清、静、悲凉”的感情。朗读、揣摩、体悟。

3-11段写景(朗读)。作者选取了故都秋景中的“秋晨”,“秋花”,“秋树”,“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来描写的。这些景物各具怎样的特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