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我的公考之路散文(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2:08:50 页码:7
最新我的公考之路散文(精选9篇)
2023-11-23 12:08:50    小编:ZTFB

平衡饮食是保持健康的关键,我们该如何均衡摄取各种营养呢?可以使用具体例子和实际经验来支撑总结的结论和观点。借助这些范文,你可以更好地了解总结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

我的公考之路散文篇一

上次征文现已落幕,当时鄙人初来乍到,正好赶上,遂作一文参与,只是不才,未能崭露头角,拔得头筹。如今回过头来看看,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牛刀小试一次后方知自己犹如刚跳出井底的青蛙,眼下正是开阔眼界的时刻,至于获奖与否已非最终目的。

毋庸置疑,每次征文皆能取得圆满成功,这要归功于举办方劳苦功高。而鄙人则一睹为快,大饱眼福,坐享其成。

征文,是一场文学盛会。平日里难得一见的佳作如潮涌至。鄙人虽非评委却也尽数翻阅,虽目不暇接,却也乐在其中。越是欣赏佳作,越是自惭形秽,相形见拙。凭肚子那点墨水参加征文实乃附庸风雅,即便榨干恐怕写不出像样的作品。真是不参加征文不知天高地厚。

鄙人自诩文痴,面对本次依旧如火如荼进行的征文,岂能不为之动容?只是命题征文向来是鄙人死穴,一无阅历,二无丰富想象力。写起征文来总是穷于应付,提笔冥想半晌却也写不出只字片言,无奈只好搁笔作罢。此种情形与学生时代的写作文颇有相似之处。那时的`作文课几乎都是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然而,最令人头疼的便是字数的要求。为了凑够字数殚精竭虑。标点符号,省略号,书名号,破折号全搬出来尽量多占空格,若是还不够数,就硬把反复啰嗦掰成是反复强调。学以致用就这样被我发挥得淋漓尽致!只可惜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话当时尚未流行,不然写作文何至于落得如此窘迫。正因为当时写作文爱以啰嗦充字数,久而久之养成了坏毛病,乃至在往后写文章时总是以冗长著称。越啰嗦越来劲,啰嗦起来一点也不含糊。怕是害他人看着看着就犯困,鄙人倒是成罪人了。

写文章,鄙人只会剖析自我,以自身经历所见所闻所感所熟知之事,加以强烈创作欲望,方敢提笔。倘若强行为征文而作文,总觉得违背初衷,写出来的作品并非自身语言,没有灵魂,味同嚼蜡。鄙人更不善于虚构撰写,若是凭空捏造,必定破绽百出。写作本身是件极为费神之事,当脑海萌生意念或灵感,必须牢牢抓住,还要组织文字词汇在大脑中酝酿,甚至还要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等等。通常脑海一些蒙朦念头因为不善表达付之笔端后令效果大打折扣。写一篇文章有时文不加点,有时却要绞尽脑汁写上好些天。为此,鄙人只能用欲望去撰写,达不到为征文而作文的境界,说来也惭愧。

对于文字的执著是多年来萦绕心间的情愫。平素闲暇时总爱写上三五行字,虽不成文,却能一解写文之馋,聊以慰藉。有人说,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转化为职业,会更用心去做好!这说法鄙人不敢苟同。喜欢打篮球不一定要当球星吧?喜欢唱歌不一定要当歌星吧?喜欢看电影也不一定要当演员?同样喜欢写作也不一定要当作家。即便我们厌倦眼前工作,也绝不可能全身投入到兴趣爱好中去,毕竟这不是一条寻常路。时下正是十人有九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年代。我们终究受柴米油盐所束缚。鄙人尚有自知之明,怕是文没写成人先饿死,那可真是出师出捷身先死。

对写作再痴迷终究只是业余爱好。若是以写作为职业,恐怕会逐渐偏离文学轨道,走向商业成为迎合市场需求的消费品。再说,长期伏案写作必须忍受非一般人所能忍受的孤独!昔日享受文字的芬芳在职业的催化下不复存在。卸下为写作而写作的包袱,我们在文字的海洋里更能自由地畅游。

适可而止的喜欢总令人心情愉悦。若是过度,便是沉迷。心中执念,终究还得受理智所支配。毕竟我们除去工作并无过多时间可消耗。对于写作,却也保持着一段距离。像是与恋人相处,天天黏着也腻歪,分开久了又想念。腻时放下笔,看看书,看看报,吸收些营养,累积点知识,想写时再提笔写上半晌功夫,如此心境却也平和不受胁迫。若是强迫自己去写作,恐怕是种煎熬,思想上的苦比起身体力行上的苦更加难受。

每一次的执笔便是一次短暂孤独的旅行。无数次的写作便连成一条长征之路。平生夙愿无非是想写一篇受人认可的佳作。鄙人自知太过奢望,亦知此乃一条漫漫长征路,但以自身方式去对待,即便失败,亦不遗憾。毕竟整个过程皆是以享受文字之美为目的,不给自己施压,成败皆坦然。

我的公考之路散文篇二

漫漫人生路,其实佛离我们心中或我们人生路并非遥远。因为佛并非是一条艰难之路,其实我们对现实与人生中产生了困境或对现实生活中种种。寻佛之路其实它存在于我们对人生中信仰,其实佛一直保佑和我们和人生不断指引或不断的为我们心中理想不断向前。

幻像寻佛之路主要是因为佛一直不断的引导或对我们的未来起到不可o灭的人生态度,其实我们心中一直不断回忆自我对人生的信念与人生信仰。其实我们寻佛之路并非是我们的心中的想像因确实存于现实生活中,同时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因我们心中一直存在于生活中或存在于内心中与心的人生信念,因佛一直保佑我们同时他也引导我们不断的'走向成功。所以我们心中一直的认为我们心中存在于我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生勇敢气,所以我们心一直存在于生活中或存在我们心的力量。

幻像寻佛之路主要因为佛我们的未来引导人生,同时佛也生活中不断的为了我们生活中的过去与人生中美好幸福季节中开放。

我的公考之路散文篇三

我参军到上海空军部队,一干就是。可我对家乡的眷恋,那魂牵梦绕在我内心长长的乡情乡思,始终不曾一丝改变。20年来,不论部队转战何方,只要有回家的机会,不管回家的路程多远,旅途多艰难,我都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家。

我家在四川万县(如今为重庆万州),是一座美丽的山城,万里长江,波光粼粼,川流不息的江轮,为这个江边小城带来了人气和繁荣。早年在四川有“成渝万”的美誉。然而,进出万县的交通十分不便。只有轮船和汽车。记得第一次回家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那是在一个春节的前夕,如果从上海乘船,逆江而上,需要八天七夜。为了赶时间,我选择了坐火车,从上海绕道到西安经成都,重庆,再坐船回万县,走了一个u字型,但却可节约两三天时间。从上海出发还好,有座位。到西安换车后,因人多,我只好站着,人挤人,背靠背,硬站了一个晚上,脚都站肿了。到了成都,尽管已经两夜未眠,我马不停蹄急忙跑去排队,挤上去重庆的'火车。也顾不得军人的体面,在靠厕所边找个空地,垫张报就坐下来休息。清晨六点多钟,下了火车,直奔朝天门码头。可卖票的人讲,四等舱,三等舱都没票,只有五等散席。所谓散席,就是没位置,只能自己在船上随便找个地方或站或坐。因回家心切(可说是归心似箭),五等就五等,只要能上船就行。我上船后,因实在太累太困,居然在甲板上睡着了。原计划船八点到万县,由于轮船扎雾,船停在江心就是不走,真急死人,直到零晨一点钟才靠岸。父母,兄妹在码头足足等了五个多小时。我回到家里已是两点了。经过四天五夜的折腾,精疲力竭的我倒头就睡。

在家呆了20天,便打算顺江而下,坐船回部队,只需四天四夜就够啦!因那时船少人多,排队一天一夜,也没买到下水的船票。怎么办?只有五天时间.再等就要超假。哪是不行的!没别的办法,我只好买了上水船,再经重庆,绕道成都,经西安返回上海,才总算按时归队。

虽说回家的路很艰苦,但每次在家里都很开心。见父母,会同学,会战友,窜大街小巷,看家乡变化。特别是母亲做的汤圆,米米茶,还有那香喷喷的腊肉,香肠,让我总吃不够。但不便的交通,感到回家的路实在太长。在以后的十几次回家,我曾坐过船,虽然时间长,但人不累。襄渝铁路通车后,还走过襄渝线。也很艰难。有一次,又是过年,我在安康转车,因人多,列车员不开车门。我只好从窗子爬进去,可这事我没干过,怎么爬也爬不进去。只好哀求:“老乡,帮帮忙,拉兄弟一把吧!”车上的人,见我是个当兵的,又是四川口音,还真拉了一把,这才上了车。此时,虽说是寒冬腊月,我却大汗淋漓。车道达县,再转乘汽车到万州,那崎岖的山涧公路,蜿蜒陡峭,一边是高耸的大山,一边是万丈悬崖,上山如乌龟爬行,下坡似脱缰野马,吓得我紧紧抓住座位前的手柄,大气都不敢出。太危险了,我发誓以后再也不走这条路线。后来,有了上海到宜昌的火车,我又坐火车到宜昌,再转乘船到万州(这时万县已更名),这一次却让我终身难忘,为什么?那是火车到宜昌后,要乘汽车从火车站到轮船码头买船票,因车上人多,又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只想到一心去买船票,未警惕车上身边的人,结果遇扒手扒窃,把我的皮夹子摸走了了,痛失800多元。八十年代初的800多元,是我几个月的工资。幸好还有一点钱放在旅行包里,不然,我就回不了家啦。以后,我还走过南线,经杭州,怀化,贵阳到重庆转船.在福州,北京执行任务期间,回家也少不了在这转车,在哪转船,总之,每次都回家都深感交通不便和身心的极度疲惫。

后来,听说万州要修铁路,我很开心。那时家乡的父老都捐款,我在部队知道后,也捐了我一个月的工资,除表示一份心意外,就是希望家乡的交通能快些发展.好让我们这些在他乡的儿女能方便回家。卅几年过去了,我也解甲归田,转业到苏州。但还是常回家看看,因那里有我的根,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每隔几年,就回去看望兄妹,到乡下看望亲戚,朋友,走走那似独木桥的田埂,爬爬儿时曾去砍柴割草的山坡,看看读书时和同学游泳戏水的堰塘,触景生情,颇多感慨。唉,人老了,格外怀旧,思乡!我索性在家乡开了一家大型丝绸商场,专门销售苏州的丝绸,一蹲就是几年时光。

改革开放后,国家除了建成达万铁路外,还修了宜万铁路.当地政府,趁修建三峡大坝之举,又修建了三峡库区唯一的机场。现在,虽然家乡还有些地方不尽人意,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毕竟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就交通而言,可说是今非昔比了。现在我从苏州回家,到上海坐飞机,只要两个小时,中午还在吃苏州小吃——生煎馒头,晚上就品家乡美食——万州烤鱼。改革开放把我的家乡与全国的距离,与大城市的距离拉近了。从此,回家的路,不再遥远,不再艰难。回家的感觉——真好!

我的公考之路散文篇四

从哲学家叔本华和心理学家弗洛依德那里,我学懂了潜意识这个概念。

潜意识颠覆了人是上帝创造,人具有非凡的理性,并且最终战胜自我、掌控万物,成为上帝代言人的历史性谎言。

潜意识其实就是不受控制的欲望之总和。人的理性、思想、意识等等只是潜意识这位主人的漂亮奴仆,无论这些奴仆如何巧言善辩,如何粉饰伪装,如何高尚纯粹,然而终究是奴仆。奴仆可以有才能,但终究没有自己的最终意志。说到底他只能为主人服务。人的理性、思想、意识最终都要沦为欲望的工具。

而欲望是无穷的,满足总是有限的。欲望的.无限性与满足的有限性构成人生永恒的痛苦。

这二人为我们描绘了人心世界的终极悲观和灰暗:人不可能拯救。上帝死了,他不会再带来什么。

出路只有两条:一条是只能到佛教的神话中去寻找,彻底去除我们的欲望,杀掉潜意识。实际等于人的死亡,最多像个动物一样活着。然后动物也有欲望,从而有潜意识。彻底关闭欲望其实是个伪命题。

另一条就是战斗。自己用理性、思想、意识与潜意识展开永无休止的战斗。

我选择了后者。战斗是无止境的,然而它能使交战双方都发生改变。在战斗中,在永无休止的折磨与痛苦之中,会发现欲望的转移与改变,最后在战斗中欣然领略到人生的永恒法则。

我的公考之路散文篇五

我们在生命之初都是一张白纸,一个嫩芽,一朵花苞,不知道世界的精彩和烦恼。也许一个词就可以把我们包含在内,那就是“无知”。当然那时候的我们也基本上没有灵魂可言,如果说有,那也是父母在我们生命的最初辛苦培养的痕迹,让我们开始变得逐渐“有知”。

时光真是一件好东西,它可以让我们的灵魂丰富多彩,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各式各样,也会让我们的收获奇崛多姿。无限的感慨都来源于此,是时光让我们拥有了生命的无穷讯息。每向前走一步,就会有清晰的脚印在身后歪歪扭扭的成为一道风景。每经历一件大事或小事,就会在灵魂的根基上强化自我的反思与认识。原来,生命不止,灵魂就永远成长。

最初的灵魂真是太无知,太浅薄,太单调。无知于自己总是认为别人家的父母总是胜过自己的爹娘,浅薄于自己总是把家里的大事小情去告诉那些心里喜欢的小伙伴,单调于自己总是认为外面的色彩总是比家里面要丰富很多。然而,时光转瞬就告诉我们,错了,都错了。只有父母都在的家才是我们灵魂的归宿,有知的港湾,深厚的靠山,丰富的画卷。最终,我们在时光的洗涤中才知道家永远是灵魂的源泉和归宿。

也许小的时候我们数着钟表的指针,期望自己可以快点长大,期望着可以飞奔到离家很远的另一个期待的精彩世界,期待着可以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梦想耕耘的温馨小窝。但是时光却告诉我们,灵魂一直也没有走远,根依然扎在故土家园。我们的身体可以流落他乡一辈子,但是我们的灵魂却一直在我们生命最初的哪里。每当夜深的时候,遥望星斗,期望可以回到心所依恋的那个起点。

也许长大的时候我们感觉自己很丰富,也很自在,甚而十分悠闲,拥有自己一直追求的幸福与快乐。可是,当我们忙碌完之后,静下来的心为什么不可以安稳的休息呢?一直让自己的灵魂孑孓一身,飘荡在每一个失眠的夜晚枕边,好像只有泪水打湿了枕巾,我们才可以让身体与灵魂再次合体,准备迎接明天的继续奔跑,继续压力满胸。因为,此时的我们,灵魂不是简单的自己,而是一个为了“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个家”这句话的承诺平稳进行的复合体。我们怎么可以垮掉,怎么可以说不要就不要呢?不能。因为灵魂的最强音告诉我们,你,就是家的支柱,有你才有家!!

或许直到老的时候,我们终于可以放心玩耍自己的自由灵魂了吧?然而,我们不能。因为我们这时候一心想要为这个自己一手打造起来的小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不至于被晚辈们鄙视的说,是吃白饭的。也想让我们的晚年余光可以给更多的人带去温暖,希望自己百年之后或许有某个生命还知道我们曾经来过。自由的灵魂一直在时光的追赶下,努力向前,向着自己懵懂童年的目标奋力向前。宁愿倒在追求的路上,也不希望自己过早荒废在半路上。

因此,每一个人的灵魂之路尽管都经历了相同的时光,却不是都会成长为一张画卷,一个红叶,一朵莲花。结果如何,需要看我们如何善待自己的灵魂。

作者:语文行者。

公众号:青春无悔。

我的公考之路散文篇六

长征,是对身体与精神意志的磨练,它并不只是红军的二万五千里,或许,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长征”,在我“长征”的路途中,就有这么一件事:

初二刚开始,我们一个个满怀着期待与喜悦的心情去上体育课,因为在初一,体育给了。

我们一个“良好”的印象:跑完一个四百米后,我们就可以自由活动了。到下课,我们对即将离去的.操场依依不舍,希望再上一节体育课。

但“军令如山”,我们不敢去违抗,便一个个像机器人似的走上跑道。

平缓时刻——前800米。

艰难时刻——后800米。

前800米只是一场“小规模战斗”,后800米才是“抗日的最艰难时刻”。此时,一秒钟似乎对我们来说是“一世纪”。看终点,我们似乎是跑道上拼了命向前蠕动的小虫。只看旁边同学脸上狰狞的表情,他们似乎在遭受严刑拷打。我的双腿似乎也在被烈火焚烧着,随时都有可能“抛锚”。但我深知,一旦“抛锚”,就再也“发动”不起来了,我努力的向前移动,似乎看不到终点。“加油”体委艰难的从嘴挤出一句话,此时,他的脸早已胀得像猪肝一样!我们像听从命令的尖兵,像红军战士,眼前的跑道就像草地,它似乎要吞噬我们,但我们仍不怕它。没有一个同学放慢脚步,没有一个同学叫苦叫累。最后,在坚持的“钢铁意志”下,我们都成功的走出了“草地”。

回看这1600米,也许只是“红军战士”的一小步,我已深深懂得:没有比脚步更长的路。在人生长征路途中,尽管前面有无尽的困难阻碍着我,但只要不停下自己的步伐,一定能抵达胜利的终点。

陶流林老师点评:“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其实在锻炼体魄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精神的一种改造。本文撷取校园体育生活的一个场景,展现出自我超越的精神风貌。校园跑步是一个常写的题材,但本文能给读者带来较好的阅读体验,关键在于有良好语言表达,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表现出了后800米的艰苦过程。“体委艰难的从嘴挤出一句话”中“挤”字传神地表现了运动中的疲惫感。建议文章可以加入环境描写凸显主题,祝越来越进步!

我的公考之路散文篇七

几十年前,我从开封徒步走到了兰考。那时,徒步长征的队伍很多,多则几十人,少则几个人,我还见过一个人的,扛着一面大旗,那勇气真令人钦佩。

当时我十二三岁,上小学五六年级。有同学提议,我们也去串联吧,马上有不少人响应。那时候全国都在学焦裕禄,跟焦裕禄一起出名的自然是兰考,而且兰考离开封也近。大家商量好以后,第二天一大早就到学校门口集合。报名时有20多人,集合时只剩下十几个人。11月份的天气开始冷了,一些家长怕孩子冻着给孩子套上了自己的棉衣,说夜里可以当被子盖。其中一个女同学穿的是她奶奶的大襟棉袄,又胖又长,看上去滑稽可笑。一群孩子就这样揣着几块儿干馍、身无分文地上路了。我们这支队伍没有军装,没有红旗,没有袖章,按照大人们指点的路线,沿着铁路一直往东走。幼小的年龄加上各种长长短短的服装,像一群难民,夹杂在“正规军”的队伍里,显得那么灰暗和弱小。

走出开封不远,有人就后悔了,想家了。有哭鼻子的,有坐在地上赖着不走的,吵着脚疼腿累要回去。最后只剩下6个人,我在其中。因此我觉得自己做什么事都有韧性。我们这6个意志坚定者走了两天,终于走到了兰考,每个人的`脚上都打了泡。

在兰考待了两天,同屋的姐姐说她们要走了,下一个目的地是延安。延安,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但除了我,其余5个人没一个人敢去。如果我不要命地跟了去,只会成为大家的累赘,这是我长大后才明白的。

那次远足是我唯一的一次,也是印象最深的一次,以后我再没走过那么远的路。

我的公考之路散文篇八

鲁迅先生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路是人走出来的,诗人麦芒的《大街在招手》正是提示这一主题的。

世上的路很多,并不全是坦途。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沿着自身的规律运转。社会的进步也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开拓道路必须有一股闯劲和创新的创造力。如果在思想和行动上存在守旧重复的模式,那么自己所走的道路必然变成一条死胡同。

对于诗人麦芒的这首短诗,由于诗人所走的道路是一条“诗的艺术”之路。因此,我们可从这方面入手,从如何开拓艺术之路入手。

“每日都在行走”,诗的含蕴丰富。既可说在艺术的道路上每日在行走,追求艺术就是要持之以恒,一刻也不能松懈。又可以说是对其它事业的追求。“行走在自己/走过的路”,精神可贵但所走过的道路却是自己曾走过的,带有重复性。这里所说的重复是“量”的重复而没有促使事物“质”的变化。在思想上没有一种开拓创造的精神。在行动上没有一种闯劲。诗在这里何止说明走的艺术道路,任何事业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变化,都不可能机械地重复原有的方法。必须具有创新的精神和改革的头脑来帮助其正常发展与变化。否则,“路,瘦成/一/条/胡/同”。诗人以精炼、准确的语言向我们作了回答。诗句以特有的形体美来加深我们对诗意的印象。将“一条胡同”分成四行来写,这就是一种创新的写法。创新也离不开原型。诗的形体美就是一种诗特有的.艺术,如何掌握它,在于自己的创造能力。对于其它事业来说,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别人的经验,完善补充原有的不足之处,“路”才能不会瘦成一条胡同。

“大街/在/招手”,独立成为诗的最后一节,诗句仅三行五个字,但承受的份量却相当重。足以说明诗的高度凝炼、蕴义丰富的特征。诗的这节就是诗的主题形象。“大街”就是象征客体与“胡同”正好相反。对整首诗来说,诗人所运用的是对比的艺术手法。更好地表现和突出“大街”的形象。“大街/在/招手”,同样也具有诗的形体之美。

诗的这节告诉我们:当我们在自己原有的道路上重复行走使路变成胡同的时候,应该面对前面“大街”的招手有所感悟,应积极沿着“招手”的道路开拓前进。

总之,《大街在招手》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形象是:从大的方面来说,社会的进步在于社会体制的变革创新。从小的方面来说,各项事业和每个人所追求的人生道路,必须在自己拥有的基础上,吸取别人的长处,丰富完善自身的短处,这就要靠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的公考之路散文篇九

从小听了不少故事,上小学又读了不少课外读物,因此对文字有了兴趣,所以,上初中时就有了创作欲望。

大约是1957年上初二时,一次作文课,老师让写一篇自命题作文,我就把村里一位失去一条腿的荣誉军人和一位姑娘自由恋爱,遭到家庭强烈反对,最终终成眷属的素材,写成了近万字的小说《义山和苗子》,一本作文本全用完还加了附页。老师说,这是他当语文老师以来看到学生最长的作文。

还有一次能称得上“创作”的是1958年的“七一”诗歌朗颂会。“七一”前夕,学校发出通知,为了庆祝建党37周年,学校决定在7月1日全校举办一场“庆‘七一’诗歌朗颂会”,要求师生踊跃参加。

通知发出后,各年级的班主任都召开了班务会,发动学生创作诗歌参赛,并把这次活动提到这是对党感恩的政治高度来认识。我们一级三班的班主任董瑞洲老师,还特地叮嘱我:要努力写出一首好诗,为班级增光。

我想到:这年的6月,我们学校按大炼钢铁指挥部的指令,停课到南海淘过铁砂,运铁砂我又到过炼铁厂,那炉烟滚滚,人喊马叫的气象,让我这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孩子大开了眼界!

想到了这些,我决定用诗歌的形式把这段生活及感受抒发出来。经过几天的思考推敲,我终于创作出长篇叙事诗《吼叫吧,海啸!》。

朗颂会选在“七一”的晚上。那晚,月朗星稀,微风轻拂,是个难得的好天气。那时学校没有大礼堂,近千名师生坐在操场上,三盏汽灯照得操场瓦亮瓦亮。正式开场前,各班互相拉歌,你班唱过他班唱,会场已是一片热烈。“庆‘七一’诗歌朗颂会”正式开始后,被选中的近40名同学按顺序陆续登场,个个精神饱满激情昂扬,其诗文充满了对党的感激与颂扬,博得了台下阵阵掌声。但其诗歌大都很短,只八句或十几句。也有较长的叙事诗,都是历数从党的诞生后率领全国人民经过的革命历程。但是这些诗歌,几乎是千篇一律,使人有抄袭感。只有我是把党的伟大与英明融进了南海淘铁砂与大炼钢铁场面的感受之中。年代已久,已记不清具体的诗句了,只记得每节开头都是:“吼叫吧,海啸!请你大声宣告——”,每节读完,都赢得一片掌声,当全诗朗颂完后,台下是掌声雷动,真如吼叫的海啸,经久不息!由此激动得我夜不能寐。

事后,我这首长诗还被学校板报组抄在黑板上,向全校展示了很长一段时间。使我的“作品”第一次有了不少读者。

真正开始创作是我到了北大荒当了渔工以后的1962年。一天,弟弟拿着一张《佳木斯日报》,把他写的一篇题为《徒工日记》的豆腐块大小的文章,卖弄地让我看,于是引起了我也想试试的念头。不想歪打正着,我写的第一篇反映渔村妇女生活的小小说《妻子的秘密》,就被《合江农垦报》副刊采用了。初试的成功,像热锅上撒了把咸盐,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下网划船归来,在网房子里,伴着昏暗的马提灯我不停地写着,又有《王大婶》、《渔工的夜晚》及两首小诗等陆续发表,但大多数稿子都石沉大海。那时我就领教了创作的个中滋味。不久“文革”开始了,霜打雪压,文学这朵花朵枯萎凋零,我也解除了案头之苦。

那时,家庭经济又比较困难,我在修造厂当车工,上夜班。有了时间得上山搞副业,采中药、采猴头蘑菇、拣橡子;冬天摘冬青、拣烧柴,能抽出搞创作的时间实在不多。晚上搞创作,又受居住条件的限制。每当夜晚,一家六口躺满一炕,哪有个可供创作的清静地方?所以,那时我写稿子,大多是在被窝里趴在枕头上写的。

就是在被窝里搞创作也要受到限制。冬、春、秋问题不大,因为家人已养成了在灯光下照睡不误的习惯。但一到夏季就不行了,因为北大荒的蚊子小咬多,亮灯时间一长,讨厌的小咬会无孔不入,飞满一屋,搅得全家不得安生。所以,那时我最讨厌夏天。

记得1982年夏天,我构思了一篇小小说,“腹稿”都打好了,就是没有机会写下来。一天晚饭时,我把小说的内容对妻子讲了一遍,她听后说:“这篇东西挺有趣的,你应该写下来。”其实我等的就是她的这句话,便故意为难地说:“可进小咬怎么办?”她想了想说:“豁出今个晚上了,不过你得抓紧点。”

那天晚上我写到半夜时,抬头一看,我的.天!雪白的天棚上爬满了黑压压的小咬。看看被小咬咬得不住滚动的孩子,我真有点过意不去了。妻子终于爬起来说:“快别写了,咬得人实在没法睡了。”我还有个结尾没有写完得坚持一下,便说:“听人家说,端盆水用笤帚一划拉,小咬就掉在盆里了。来,咱试试。”于是,我端着水盆,妻子就在天棚上划拉开了。一不小心,我把盆里的凉水,触到了炽热的灯泡上,只听“嘭”地一声!水花四溅,灯泡爆炸了!黑暗中,孩子哭,大人叫,乱作一团。好在没伤着人,只是虚惊一场。

妻子一个劲地叨咕:“不要再写了,咱又不是创作的料,再穷也不差那点稀汤寡水的稿费。”

我也扪心自问:已是半百之年了,遭这个罪,何苦呢?

多年来,我就是这样悔而不改,苦巴苦熬地坚持创作下去,在编辑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也发表了一些东西,也自觉好像摸到了点创作的门路,便鼓足劲儿想继续大干下去。

沉梦终于惊醒。

1990年初春,我刚刚放下手中起草的《场长工作报告》,便应邀参加《北大荒文学》编辑部在佳木斯市举办的笔会。参加这次笔会的作者中,属我年龄最大,因此倍受编辑们的优待,特地给我一间清静的办公室,让我潜心写作,出盘“好菜”。我也丝毫不敢怠慢,足不出户,整整把自己禁闭了三天。可三天后当我重新拿起苦思苦想创作的所谓小说时,我吃惊地发现,那完全是一堆语言垃圾。惶感、苦痛中,我终于大彻大悟了:艺术的圣殿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插足的,像我等之辈,在圣殿门前溜达的份儿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心情反而舒畅了,无忧无虑地逛了一天大街。

编辑老师听说我遇到了困难,过来劝我:写不下去不要硬写,硬写写不出好作品,先把素材放下,焖一焖,等成熟了再写。

心想:焖什么焖,我下定决心知难而退,从此洗手不干了。

可是,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只要你沾了它的边,苦也好喜也罢,你只能永远臣服于它。笔会归来,饭后茶余,我仍然像被一根无形的绳子牵引着,走进己是今非昔比的办公室,创作着、痛苦着。当年那篇我写不下去的小说素材,我一“焖”就焖了9年,终于在写成了4万字的中篇小说《西伯利亚风暴》,发在当年《北大荒文学》第四期上。

可更多的时间是,烟缸里的烟蒂小山似的堆集起来,面前的稿纸却是一尘不染。

苦恼中,有时偶然抬起头来,瞅瞅墙上那面题词:“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的悬镜,竹影婆娑间(镜中有竹的配景)显现出一个秃顶、满脸皱纹且一副受苦受难者的形象。

我真不敢相信,那就是我。

时至今日,已人到古稀,我仍在创作着,痛苦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