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传统教学和PBL模式的论文简短(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3:54:34 页码:8
最新传统教学和PBL模式的论文简短(大全10篇)
2023-11-13 13:54:34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总结经验和教训的方式,可以让我们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成长。分析总结的结果和意义,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的建议。如果你感到写总结困难,可以参考下面这些范文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传统教学和PBL模式的论文简短篇一

自从赫尔巴特提出“四阶段”教学模式之后,其弟子在其基础上逐步尝试与实践,最终以“传统教学模式”的名称主导着19世纪和20世纪的教学实践。我国也受到赫尔巴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的。反思传统教学模式,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以教学内容为主旨,目标突出。

传统教学模式的目标感很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遵循的一致原则就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知识教学的目标无处不在,每一环节每一步骤都在朝着知识教学目标的达成的方向努力。虽然说,知识达成对教学起着一定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但是在本质上,这种教学模式只将知识作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体验。

(二)机械组织教学,忽视学生情感体验。

由于知识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机械运用有章可循的操作方法,完全以权威者的身份对课堂教学进行操控,而忽视学生的心理特征与个性特征。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无法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这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满堂灌”,学生就像是等待老师填装知识的容器。虽然说这种方式可能会让一部分学生记住不少化学基本原理、化学用语甚至会进行化学计算,但是一旦遇到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就显得手足无措。比如说,怎样取样分析出地窖中气体的主要成分、解释为什么用酵母做成的食品松软可口等等。学生可能学习了几年化学知识还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原因就是他们接受的教育就是死记基本概念,脱离了课上讲的知识就不能解决,简而言之就是不会运用知识。

二、初中化学教师的角色转换和定位。

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只会记知识点不会运用是很危险的。如今南通市中考化学已经降到60分,其他各个地方也趋之效仿。在初中化学知识点本来就很少的前提下,可能上课记记笔记、下课背背笔记如此也能应付中考。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今后更进一步的发展。要想让学生会学、想学化学,就要让学生在初三化学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感悟到学习化学的独特方法和化学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化学课堂的精彩,这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都要思考如何转化和定位我们的角色。请看下面案例中体现的教师角色。案例:《燃烧与灭火》教学片断比较(同课异构)a老师上课片段:灭火原理及方法的探究师:请你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试剂,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进行灭火。(创设意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对燃烧条件的`学习,采取小组合作形式尝试自己得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生1:用水浇灭。生2:用嘴吹灭。生3:用剪刀把烛芯剪掉。(全班学生都能给出前三个答案,学生再看看桌上还有的仪器和药品,只剩下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够想到答案的,小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给出正确的答案。)生4:在烧杯中放进适量碳酸钠粉末,并倒入适量稀盐酸溶液……师:你能归纳出灭火的原理?生: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具体的方法就是隔绝氧气、隔离可燃物、降温到着火点以下。b老师上课片段:灭火原理及方法的探究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燃烧的条件有三个,是哪三个呢?生:齐答(和课本完全吻合)师(大悦):那灭火的原理,你能不能总结出来呢?(生从课本和参考资料并结合生活经验也能给出答案。)反思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我们不能否定任何一位老师的教学效果,毋庸置疑,两个班的学生对灭火原理和方法都能很好地掌握,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和对知识获得的胜利喜悦感是不一样的。

三、理性思考。

传统教学模式虽说有它的弊端,但还是能够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教学目标全面明确。

传统教学模式讲求知识目标全面、突出,作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要做到知识目标全面、突出,还要体现时代发展要求培养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因而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具备知识目标全面、明确,要能够认识到教学不仅要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还要在学生能力层次以及情感态度体验上发挥导向、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权威地位,教师对课堂起着绝对控制的地位,学生只能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机械化,毫无生机可言。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不能全盘否定,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种教学模式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掌握的知识系统性比较强;对教学设备、设施要求不是很高、经济易操作。缺点就是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和能力提升。客观上,教学的进行离不开教师的权威地位,毕竟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地设计,并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指引学生有效学习。同时在教学中又必须实施民主管理。只有师生和谐民主,学生才能有尽情展示自我的机会,才愿意和学生个体以及老师交流,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实事求是地说,传统教学模式虽说弊端很多,一时半会从其中完全抽离出来似乎很难,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转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新定位我们的角色,从长足发展的角度去思考教学,开展教学,这还是有必要的。

传统教学和PBL模式的论文简短篇二

1.为学生创建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始实践探究。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找到探究要点。

3.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优化学生数学知识系统。

参考文献。

[1]牛伟强.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课题与策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

[2]欧阳熙琴.高中“数学探究”内容标准实施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

传统教学和PBL模式的论文简短篇三

摘要:体育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延用了几十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思想、新观念的不断涌现,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广大体育教师的教学桎梏,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所以应从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改进或突破原有传统教学模式,寻求更适合于课堂教学进展的模式结构,而不必拘泥于某一种模式,可根据课的内容、学生特点、作业条件等情况,寻求多元化教学模式结构。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进对策以人为本学生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苏联体育教学理论的影响,体育课的结构一般采用四个部份划分的结构形式,即开始部份、准备部份、基本部份、结束部份。70年代后,随着体育学科的教学改革,专家和学者对课的结构提出了新的见解和认识,认为课的结构还应从课的总体结构的细微结构两方面进行研究,既要符合人体活动能力变化的基本规律,又要研究体育练习对机体影响的“后作用”规律,以及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连续性。因此到八十年代就出现三段式结构(开始与准备部份、基本部份和结束部份),但这部份的结构形式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要求与时间分配得过于死板,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同时,三部份的结构形式仅强调了基本部份的教学作用,往往忽略了其它部份的教育、教养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因此,在现代体育教育理念影响下和新课标出台的大背景下,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寻找改进策略,是摆在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

1、运动技术教学成为体育课程关注的中心。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是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在这一思想的驱使下,教学实施者更多地考虑到人体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技术动作的形成规律。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在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并主要为运动技能教学服务的,划分结构的主要依据是练习强度和学生的生理承爱能力。这样出现三段式模式也是情理之中的。但是作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运动技能、技术却成了课程的唯一目标,无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还是大大小小的考试,运动技能是唯一的内容,学生只不过是运动机器而已。在这种课程模式下,健康成了体育的基础面不是体育的目的,健康状况差的学生甚至可以免修体育,因为他们的体能状况不能适应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学生的健康状况、体育态度和行为的改善以及情感、能力的发展都不是体育教学的目标。

2、过分强调课堂结构。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一般都采用“开始部份―准备部份―基本部份―结束部份”的结构模式。这种结构对课的几个部份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份的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一味的追求时间在各部份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只注重完成教师“教”的任务,而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

无论是四段式还是三段式,都仍是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来进行设计的,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的需要;从理论高度来进行设计的教学课的结构模式,也只能是一种总体的框架,它的每一步都以它的前一步作为依据,因此缺乏个性化,这种结构也仅限于传习式的教学模式。以往一节体育课中,教师教的多,而学生学的少,而且学的被动,学得枯燥,学生真正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多,有些课上学生活动的时间还不到30%,这表明学生在一节课中只能有12―15分钟的活动时间。教师一手调控着整堂课的进程,教师处于完全主导地位,学生却始终处于僵化的被动地位。而教学的价值体现却与之相反,评价一堂体育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

3、传统的授课模式不能和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相适应。

传统教学的模式的条条框框,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的形式单调,同时也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情地限制住了,影响了学生的个性。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我们的任务不仅要让学生的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生长并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培养和教育,这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是不相符的。

三、对现有三种结构模式的评析。

1、三部份结构模式,但较以前又略有一些区别,即在当时加强课内身体素质训练的情况下,单纯以这三大部份来划分,显得比较粗糙,因此又在三个部份内,各自划分若干个小部份,主要体现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

2、以学生身心活动变化规律为依据划分阶段的结构模式。比较通常的是六阶段教学结构,这六阶段是:引起动机阶段、满足运动欲望阶段、适当降低强度并保持活跃情绪阶段、发展运动能力阶段、身心恢复与调整阶段、小结和布置作业阶段。这种划分方法可跟据教学的需要可增可减。因此,它的特点是并不受各阶段时间分配的严格控制,灵活性较大。

3、按学习内容练习顺序安排的结构模式,有些类似于程序教学法,它根据人体机能活动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来进行安排,由运动负荷和合理休息交替出现,侧重控制学生的心理活动与情绪调节。但其每部份前后联系严密,结构较严谨,程序性太强。

四、改进对策。

1、淡化课的结构界线,强调课的目标达成度。

课的结构只是课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种方法,但是让学生学有所长,提高能力,积累情感体验,完成课的预设目标,才是一堂课的价值取向。因此新课标提出了有效教学目标的概念:“评价时应关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即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如果教师过于注重课的结构流程,流于形式,为教而教,不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那么实际的教学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例如在一堂体育课的准备部份中,教师为了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通过一定的启发,学生通过小组的讨论和学生自主动脑实践,、然后推选出动作正确、新颖的学生给大家领操。这样在准备部份就要花更多的时间,但作为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不必过分强调课堂结构,可以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框条条。

2、创建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氛围。

教师首先要转变以往的以教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切实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一定的空间。我们在教学中从根本上把单纯的技术传授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健身的方法转变。把在体育课中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会自我评价作为体育教育的首要目的。使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身心发展和终身体育观结合起来。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融洽师生关系,注重每一位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

3、合理运用教法,大胆创设教法,走多元化道路。

“教无定法”,现代体育教育提倡课堂教学、结构多元化,根据课的类型、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有机体的活动变化规律,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完成一节体育课的各项任务,也要在内容之间巧妙转换,体现体育教学的连贯性,不断发展和突破。新课标的出台,使教师有更多的主动权去选择教材教法,近年来情境式教学、能动性教学、合作式教学、创造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为我们体育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随着新思想的不断涌现和教改的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将被突破、改正、替代。

五、结论。

探讨课的结构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更合理有效地发挥每一节课单位时间的作用,为了全面服务。因此,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教师可根据新课程的需要,对课的结构进行大胆创新,灵活运用已有的结构模式,而不必拘泥于某种一成不变的课程结构模式。只有着眼于教学质量的切实提高,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参与,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才是培养新世纪新型人材的教育立足点。

参考文献:

湖北教育出版社《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5月)。

第一期杂志《体育与教学》。

北京体育师范大学毛振明《成功体育》(5月)。

传统教学和PBL模式的论文简短篇四

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2、反复诵读。

诵读的形式:教师范读,或者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或分角色朗读,等大多数学生较熟悉课文内容以后,还可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进行朗读比赛。

3、点拨课文内容大意。

就一堂课而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把理解字词全部下放给学生,但不是完全甩给学生。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要注意减轻学生的负担,因为负担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没了,毕竟学生学习古文不是完全冲着那几个化石性的词汇来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抓住重点字词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赏读课文,品味文言文的妙处。

4、举纲张目进行试背。

因为已经反复阅读,并且点拨课文内容大意。下面应指导学生尝试再现。因为尝试再现是一种比阅读更积极的智力活动,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而死记硬背肯定是没有多大意思的,常听到中学生抱怨要背那么多没用的文言文。

5、质疑问难。

文言文可以质疑的地方太多了。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只要教师能遵循民主化教学原则,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因为质疑问难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进教学效果。如果因此培养起初步的研究精神,倒也是意外的收获。

6、反复玩味,仔细揣摩--名句名段。

让学生为圣哲的至理名言而深思,为良臣的苦口婆心而赞叹,为名士的痛苦忧思而唏嘘,为豪杰的慷慨赴难而扼腕。

一定要带领学生反复玩味,仔细揣摩名句名段。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佳句,学生能感知其美,但只能分析到动静结合、色彩绚丽、境界阔大这一步。我指导学生深入发掘,结果发现该名句的精髓在于作者描绘了一方和谐、澄明的天地,生命在那里自由地飞翔。这种理想的境界让作者心迷神往,千百年来也扣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明乎此,学生无不面露喜色。

7、深入文本--用当代视野诠释文言文。

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产生与作者、作品情感共鸣。比如学习《游褒禅山记》,课文关于志、物、力的论述对学生很有教育价值,教师只要点一下,学生就自然联想到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和作者、课文就一下子沟通了。

课堂上的出彩有两种:一是外在的热闹,一是内在的沸腾。我更倾向于后者。深入文本--用当代视野诠释文言文,蕴涵出彩的可能。

传统教学和PBL模式的论文简短篇五

摘要:就当前高中数学状况来看,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着一系列局限性。因此,在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有必要进一步深入落实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高中数学教师而言,应该在平日的教学中注重模式的创新,并运用于课堂知识内容教授中。通过对具有创新性教学模式特点的分析,提出了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有关的创新探究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数学是高中课程任务中的关键内容。数学学习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总体成绩和学习信心。而就数学教学而言,教学模式是影响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在新课改的实行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也正逐步迈出改革的步伐。然而,仍然有不少学校以具有局限性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在素质教育不断开展的当今社会,有更多的教育者认识到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笔者结合创新的教学模式特点,提出了与创新教学模式有关的策略和准则。

一、创新性教学方式具有的特点。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进程中,我们教师都会强调创新教学的重要性。而创新教学模式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也是当前高中学科教育中的主要内容。笔者通过对高中数学创新模式应该具有的特征进行分析,指出了和传统教育模式的不同之处,给教育开拓创新教育方法带来指导性意见。

1.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高。

就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而言,其凸显出来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能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在新型的教育模式下,教师改变了原有的只进行知识传授的方式,增添了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来,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意义,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挖掘内在的学习动机,获得学习能力的真正提高。同时,学生能够通过自发地学习来认识和了解自己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从而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纠错。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思维便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教师在进行知识讲授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实现教学模式的突破。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建议和指导学生通过各种科学软件来进行学习,让学生在高科技的技术支撑下,获得更加完善的学习过程展示和方法演练。在这种模式下,传统教学模式中一些原本无法传授的知识就能传递给学生。长期发展下去,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果都会有明显的提升,这也正是教学模式创新的主要作用之一。

3.凸显数学的文化探究性。

数学是一种利用符号、图像、数据等对知识进行表现的一种学科,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就高中数学本身而言,其中的文化更是具有高层次的内涵。在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只是对博大精深的数学文化中的一小部分进行了解和学习。因此,教学要鼓励学生用探究性的态度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具体而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水平来建议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在知识传授的时候,教师要结合各种手段来使课堂氛围不断活跃,并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良好氛围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数学知识的文化内涵进行剖析,充分凸显数学文化的内涵。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望就会被较大程度地开发出来,并且为今后的高中数学学习奠定文化探究性的基础。

二、教学模式创新的原则探讨。

就高中数学教学而言,虽然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综合来看,在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创新性探究过程中,依然要具有基本的教学原则,把握教学方向,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达到应有的效果和目标。

1.整体发展原则。

在高中数学中,很多知识是可以被大部分学生所接受的。因此,教师要牢牢把握这一点,选择能够适应大部分学生的教学方式,让班级内的绝大多数成员获得良好正常的发展。在进行教学模式探究的过程中,教学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内心需求,从而对其进行有利的引导和建议,确保在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被大部分人所接受。此外,教师不应根据学生的成绩好坏来确定教学方法,而应保证整体发展的原则,这样的教学模式才是值得长期使用的。

2.民主性原则。

毫无疑问,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对象。因此,教师要时刻了解学生的感受,确保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理解。具体来看,教师应该确保民主性的原则,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接受知识灌输的机会,并形成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民主和平等的基础上,学生才有信心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并在课堂交流过程中大胆地表达自身的想法,这无疑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知识吸收效果的提高。

3.感情鼓励原则。

对于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不解,教师如果只进行单调的知识灌输是不会有很好起色的。对于教师来说,应该言传身教,用自身对数学知识的热爱来感染学生,使其获得内心的鼓励和支撑,这样他们才可以获得继续学习的勇气。总的来说,高中数学教学要针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的漏洞和不足,在结合学生个人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实现教学模式的科学与完善。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质量才有保障,学生的数学成绩才会有本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林隆光.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创新探讨[j].考试周刊,2014.

[2]李刚.创新高中数学教学模式[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

[3]金涛.高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前沿,2015.

传统教学和PBL模式的论文简短篇六

交通心理学是研究交通运输系统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现代社会中工程技术与人因学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2]通过系统地学习交通心理学课程,学生能够掌握交通环境中人、车、路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在交通过程中,驾驶员、行人、乘客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掌握驾驶员心理选拔的技术和交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并能具体应用到汽车驾驶、驾驶员培训、交通管理等工作领域。

一、交通心理学的课程特色。

(一)立足学术前沿。

由于交通心理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教学内容立足学术前沿。既要融合工业心理学、人类工效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又要注重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影响驾驶安全的生理及环境因素、驾驶员视知觉、驾驶员注意、驾驶员危险知觉、驾驶决策、驾驶员情绪、驾驶员人格、驾驶员培训及教育等。讲授内容要厘清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源流,以近5年的大量实证研究资料为坚实基础,力图向学生反映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的最新进展。

(二)课程体系严谨。

根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解,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促进学习迁移、促进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可以提高学习兴趣。[5]为了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交通心理学课程体系必须系统而严谨。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驾驶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交通事故都不会是单一因素造成的,涉及到驾驶员特质(年龄、性别、驾驶经验、驾驶员状态、操作熟练性、人格)、路况复杂程度(交通条件、天气条件、路况、乘客数量和类型、车仓的人体工效学设计、车速)、分心干扰、驾驶员的文明素质、交通文化氛围等多种因素的动态调节。[6]该课程应向学生全面系统阐述驾驶员在驾驶汽车过程中的感知、注意、决策、情绪、驾驶行为风格等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形成严密的知识体系。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只有当知识体系以网络化的形式内化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才能把知识作为主体经验加以迁移和应用,以科学的眼光,对交通事故的成因进行人、车、路和环境综合分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提出事故预防策略。

(三)注重联系实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7]高校课堂教学,更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交通心理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与现实交通生活非常贴近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国际应用心理学协会第13分会即为“交通和交通运输心理学分会”(pisionoftrafficandtransportationpsychology)。如果我们把“应用”理解为严格利用程序来解决实际利益问题,那么应该指出,应用科学应符合三大标准:实用、迅速和方便。其具体要求如下:应用科学处理的是特殊、具体的问题,它的研究对象比基础科学的研究对象更为明确;应用科学最后得到的结果一般并不广泛扩散;应用科学仍然像基础科学一样应该适应实际情况和接受检验的可能性,应用科学比基础科学更容易接受实践的检验。

着眼于特殊情境的研究工作通常被认为是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涉及的是根本性问题,总的原则或理论。应用研究直接用来回答现实某一具体问题有关的疑问。而交通心理学恰恰具备现实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实证性和实效性特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实际。集合大量事故案例分析,从问题出发,展开理论阐释。并在每章之后,结合相关实证研究,针对人、车、路、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传授学生如何制定预防和干预交通事故的方案。

(一)依托团队建设,开发教学资源。

因此,主讲教师应建立《交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团队。例如,可由一名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带领多名年轻教师和研究生组建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在教学过程中,会向学生渗透最前沿的科学知识,让学生获得专业化的学习指导。团队一方面对课程进行系统研究,明确教学内容和课程之间内容衔接关系,另一方面,以课程教学大纲为蓝本,结合承担完成的其他各类交通心理学课题,进行案例规范化处理,并将其形成教学范本引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中,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全员参与教学组织活动,这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团队成员科研能力和项目研发水平,开发大量交通心理学教学资源,而且有利于将专业人才培养的精髓——团队合作精神灌输到课堂教学中。

(二)完善课程内容,扩充知识体系。

《交通心理学》课程要求立足学术前沿,课程体系严谨,理论联系实践。国内外驾驶员安全心理的研究迅猛发展,新的研究手段以及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为了紧跟学术前沿,还要不断搜集新的研究内容,特别以往教学发现,由于大学生驾驶经验少,案例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瓦根舍因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为标准,选择典型案例和关键问题,通过讲授和探讨,带动学生理解普遍性的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教学团队需要不断根据新的研究进展,扩充课程内容,结合丰富案例,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理论,扩充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丰富组织形式,提升学习兴趣。

《交通心理学》课程如果尝试使用团队教学模式,就需要改变原有的课堂组织形式,依托教学团队的力量开展教学活动。课程有一名主讲教师,贯穿整个学年教学进程,由他介绍交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历史及研究任务等基础知识,同时,他负责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日历,安排教学团队成员到课堂授课。这一组织形式并不是简单的轮流上课,所安排的教师一定是熟悉该章节,或正在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授课人可以将交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融入到自己具体的研究中去,给学生全面展开该领域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和应用成果,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带给学生最新的前沿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对某一领域形成全面、深入的了解,将基础知识及时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和研究领域。这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而且这也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训练了逻辑思维,培养了科研视角,深刻领悟团队精神,培养创新意识。

(四)更新方法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交通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单靠书本知识和教师讲授很难给学生直观认识,例如,关于驾驶员危险知觉、驾驶员视盲、驾驶员分心等领域的课程内容,需要依托形象生动的案例分析。由于驾驶本身是一种动态过程,一种操作行为,因此,文字说明和图片演示都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但是,又不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进入驾驶室进行演练。因此,需要找到新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此次课程改革将尝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搜集典型的交通事故视频影像资料,通过特殊的视频剪辑软件,将网络视频、已有的行车记录仪影像进行剪辑,萃取最典型的片段,在课堂演示并辅之以案例分析。并结合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掌握交通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学用结合。

(五)结合实践项目,培养创新精神。

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更深入地了解交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课程改革可以结合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开放交通心理实验室,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驾驶模拟器研究和眼动研究,在科研实践中训练学生的应用技能。并由此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学业绩效评价标准的做法,而是要求学生期末时上交一份实验报告或科技论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教学和PBL模式的论文简短篇七

交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来研究社会交通现象和工程中有关人的心理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地说,交通心理学主要从道路交通参与者的心理与行为规律出发,研究如何改进交通行为以减少事故、保证安全,如何充分发挥道路交通的功能;研究交通安全教育和训练问题,纠正道路交通参与者的意识与行为中的许多不安全因素,教育和纠正交通违法;研究如何减少和预防道路交通的过失犯罪问题等。

1.2交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交通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很广,其基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分别是机动车驾驶人的心理、行人心理、自行车骑行者心理、交通工程心理、交通事故心理、交通管理心理和交通警察心理。

1.3交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交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及模拟法。

2影响驾驶员心理的因素分析。

2.1车外环境对驾驶员心理的影响。

(1)颜色的刺激作用。车外环境中的实物具有各种各样的颜色,不同的颜色对驾驶员心理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交通环境中的不当颜色配置可能对驾驶员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2)道路结构、设施等的影响。交通管理中为安全起见,常在道路两侧设置护栏以规范行车秩序。当汽车在两侧有护栏的道路中间行驶时,因害怕碰撞护栏而有意识地与护栏保持一段心理安全距离,从而在无形中使道路有效利用宽度减小,这种由心理因素造成的路面狭窄现象称为“路面狭窄效应”。路面狭窄效应“使得驾驶员为避免碰撞护栏或其它路边设施而处于一种相对紧张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作用会使驾驶员自动降低车速并趋向于靠路间行驶。

(3)道路标志标牌的影响。行车过程中,驾驶员通过交通标志标牌获取路况信息,提前做好应对的心理准备,预防危险情况发生。

2.2车内环境的影响。

(1)车内的音乐对调节驾驶员的情绪有重要作用,优美、舒缓、轻快的音乐能够减轻压力,放松身心,提高驾驶安全性。

(2)车内设施整洁的布置让人感觉耳清目明。

(3)乘客的高声谈话或其它活动可能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

2.3驾驶员自身因素对其心理的影响分析。

(1)驾驶员的性格与情绪的影响。国内外对驾驶员性格与交通安全的关系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内向型性格对于安全行车更为有利。这是因为内向个性的谨慎、有条理、避风险和严于自我监督等特点,对于保证行车安全较为有利。内向与外向两种性格的驾驶员发生事故的原因也有所不同。内向性格的驾驶员感知较为迟钝,动作反应敏捷性稍差,在遇到危急情况时容易出现延误性错误而导致事故;外向性格的驾驶员则喜欢冒险,易冲动,倾向于超速行驶或强行超车等驾车风格,容易诱发事故。

(2)驾驶员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驾驶员的某些习惯或行为也会通过心理作用影响驾驶安全。如:喜欢边驾车边与人聊天;行程匆忙,一手驾车一手吃饭;边打电话边驾车;边行车边思考问题;开车时戴耳机听音乐等。

3基于心理学层面的交通事故防治措施。

3.1开展心理训练,提高驾驶人心理素质。

驾校不仅要重视对学员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还应重视对其心智技能的训练;交通安全教育学校对驾驶人再教育中也应加入心理培训内容;驾驶人更应增进自我了解,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增加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鼓励社会心理咨询业的发展;鼓励非政府公共部门提供和开展各类针对驾驶安全的心理培训项目。

3.2开展安全宣传,增强驾驶人安全意识。

安全宣传就是采取种种大众传播的手段,调节宣传对象的心理,使他们形成对安全问题的正确认知和态度,从而预防事故并进而形成社会群体的安全行为定势。安全宣传能否被对象所接受,取决于宣传的内容和方式与接受者个人意向的结合程度。宣传工作要善于激活人们的安全需要,增强其安全动机,要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从环境和人群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实际出发,结合事故案例,进行信息灌输,情理说服,反复提示强化,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安全需要。

3.3立足以人为本,采取人机工程学措施。

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在人机关系中人应该作为中心问题来研究。日本心理学家狩野广之对“不注意”的理解很值得我们反思。他认为“与其说‘不注意’是事故的原因,毋宁说‘不注意’是某种原因的结果”。以人为本,正是要求我们去研究和排除造成“不注意”的条件和原因,而人机工程学(man-machineengineering)作为研究人、机械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相关作用的一门学科,为我们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提供了很好的解决之道。

传统教学和PBL模式的论文简短篇八

被动性是高职学生的普遍特点,在笔者所教的高职临床班级中,课前预习者只占极少数,课后有效复习的比例也仅有10%左右(据下一次课提问情况统计)。可见,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只限于被动地跟随课堂讲授,缺乏主动学习的动机。与这一现象相对应,pbl教学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地位是主动的,一切学习方式,包括阅读课本、查阅文献、课堂听讲,都变成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例,此时虽然形式上仍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看似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但由于学生抱有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动机,因此听讲的过程,就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发掘答案”的过程。至于课堂以外的查阅资料,更是由学生完全独立自主地进行,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的提高还有益于学习注意力的养成。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注意力低下、注意力维持时间短暂的问题。这一点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尤为突出,因为是被动听讲,所以注意力涣散的现象难以避免。而在pbl教学中,学生是病例的“责任人”,具有主动学习以解决问题的动机,由此产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且持久。这会潜移默化地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

1.2pbl教学增进学生的职业体验。

在传统课堂中,学生把自己定位为“学生”,而在pbl教学中,面对一个实际的病历,学生会不知不觉把自己定位为解决病例的“医生”,这种体验,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定位是一种有效的促进,并可以期望由此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从专业定位看,高职临床教育主要面向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专业人才,培养时间较短,同时又要求毕业生具备贴近实际临床工作的能力。与这一培养目标相适应,pbl教学既能加速学生对职业角色的适应,也有助于培养实际的临床工作能力。pbl教案取材于真实病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病史分析、诊断思维、检查项目的选择与检查结果的判读等临床实践的诸多方面,如果再加入对标准化患者的问诊和对实际患者的体格检查,那么pbl学习的过程就会是一个完整的临床工作流程。因此通过pbl教学,可以有效培养高职生的临床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

1.3pbl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医疗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自学的能力。由于学习主动性欠缺和学习能力有限,高职医学生表现出自学能力和自学意识的普遍低下,这不符合其岗位要求。pbl教案具有现实性和开放性,其蕴含的问题不限于课本,学生要提出并解答这些问题,只靠课堂听讲和翻阅教科书是不够的。这就迫使学生把目光转向更广阔的资源,在学生查阅其他教材、专著,并通过电子资源和互联网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他就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学的能力,学会了自学的方法,促进了自学的意识。只有养成了自学的意识和能力,学生才能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与时俱进,不断提高。

2面临的问题。

尽管pbl教学存在上述优势,但据实际教学的尝试和反思,笔者认为,在高职临床专业中开展pbl教学同样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对此亦应有充分认识和思想准备。

2.1教案的编写。

pbl教案既要真实,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此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并保证教学效果。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高职医学院校的教师多为专职教师,所教授课程较为单一,且与临床工作脱离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一个有效的pbl教案既要有临床病例的真实性,又要有多学科之间联系的普遍性和深刻性,这对于编写者的能力是一种考验。另一个现状是,高职医学院校普遍缺乏有规模的附属医院,因此缺乏病例资料的来源,这就从源头上限制了pbl教案的编写。与当地医院进行合作,可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办法。通过合作,让专职教师更多地与临床工作连接,从而提高专职教师的临床能力;从医院获得大量的原始病例资料,从而使pbl教案的编写具备充实、丰富的素材。这样就有可能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案,为pbl教学的成功奠定基础。

2.2系统性知识的形成。

知识的碎片化是pbl教学的一个可能后果。由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自由的,因此其获得的知识往往缺乏系统性。对于高素质的本科生而言,可以期望其通过自身的归纳、梳理,建立知识的体系,但对于高职医学生来说,这个要求可能过于困难。无论如何,医学知识的系统性是不能放弃的教学目标,那么这是否意味着pbl教学从根本上与这一目标不符合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个方面的努力,来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教师的引导作用。在pbl教学中,教师既要保持讨论和思维的开放,又要引导学生接近问题的核心、发现不同学科间问题的深入联系,当然这对教师的引导艺术也是极高的要求。二是pbl教学应与课堂教学配合进行。对任何一门主要的医学课程而言,完全的pbl教学是不现实的,合理的安排是pbl教学与课堂讲授的穿插。在pbl第一次讨论并提出问题之后,就应安排课堂讲授,以方便学生获得系统性的知识。如前所述,有pbl铺垫的课堂讲授,应有比传统课堂更好的效果,如此,pbl教学与课堂教学可以相互促进。

2.3考核方式的转变。

临床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仍然以选择、简答和问答组成的笔试为主,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客观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不利于评价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为了与pbl教学的目的相适应,考核方式也应做出转变。首先,应强调检验学生的病例分析能力。pbl教学在形式上就是由病例导入和展开的,并综合运用多学科、多系统的知识,对病例进行分析。因此病例分析考查能够针对性地反映学习效果。其次,pbl教学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获得知识”的自学能力为目的,这一能力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有深远意义,因此应该在考核中加以体现。但其困难在于难以客观量化,无法以试卷的形式一次性检验,故而应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即在pbl教学的过程中,由指导教师、讨论组成员和学生自己,对参与讨论、团队合作、文献检索等方面进行过程性的记录和评价。综上所述,pbl教学因其不可替代的教学效果,值得在高职临床医学教育中尝试和推广,而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岗位要求,又与pbl教学的特点相吻合。但针对在高职临床专业开展pbl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也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和解决,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传统教学和PBL模式的论文简短篇九

[内容]。

作为一个有十几年教龄的高中英语教师,多年来,我未曾怀疑过自己早已适应的普通中学英。

语教学模式存在什么问题。可最近,先后听到几位我过去的学生的意见后,我开始认真思考:

我那几位学生,有的现在沿海外商企业搞外贸,有的大学毕业后赴海外留学。

-对付考试,教师重基础轻能力训练,学生学了难以实战。

反思再三,同行们都不能不承认:这些意见提得虽很尖锐,但却中肯。中学英语教学模式。

是该改一改了。

首先是教学目的要改。

中学英语教学再也不能单单为了应付考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培养跨。

世纪的人才,这应当成为英语教学紧紧盯住的目标。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现代化建设。

的加快,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互为依存,联系。

越来越紧密的当今,尤其是我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后,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这。

些都决定了有“世界语言”之称的英语,必将成为国人生活中一个仅次于汉语的交际工具。

懂英语、会英语的外向型人才,必将成为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人才。如果更现实一些,我们。

还要看到,初中生就业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他们能在初中、高中学会英语会话,打好英。

语基础,无异于掌握了一种求生谋职的技能。所以,应当把高等教育之前的普通教育英语教。

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2)帮助学生提高能力,为企业和社会直接输送人才。

其次是教学内容要改。

普通中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要求普通。

中学英语教学内容作相应调整。调整的方向是把偏重基础,改为基础与应用相结合;把注重。

基础语言知识的培养,强调语法翻译为主的传统方式,改为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

四项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为主。当然,探索实验和新编教材有一个过程,有。

条件的学校可根据社会需要,制订教学目标,自编补充教材,增加培养学生“听、说、读、

写”技能的内容。

再次是教学方法要改。

一是要尽可能营造语言环境。这对于帮助学生提高听力、增强语感、强化口语训练十分重要。

营造语言环境,可取的方法很多。安装闭路电视。添置录放机、微机等电教设备,定时播放。

广播、电视英语节目,开展经常性的英语演讲比赛、侃谈沙龙、小品表演等。都是行之有效。

区分度一致,以增加考试的严肃性和可信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要在“活”字上下功夫,现在不少教师采用“交际教学法”,突出语言的交际能力,让学生。

上课时自荐当“小教师”,很有成效;有些中学的英语教师,用实物、自绘图画、舞蹈语言。

来表达词语概念的教学方法,也值得借鉴。

最后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变。

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对英语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英语教师。

们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主动去迎接和适应这场变革。

传统教学和PBL模式的论文简短篇十

摘要:高校病理学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提高。本文以我校初步展开的病理学案例教学为例,探讨在高等医学院校病理学课程中合理开展案例教学的实践情况。

1引言。

在各大医学院校当中,病理学都是最基础的课程,案例教学法,就是在病理学的教学当中以案例为基础,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进行师生或生生讨论,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本文当中通过对病理学课程设置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围绕教学大纲,合理设计案例教学2个方面进行探讨,并通过理论和案例对病理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笔者在教学当中的实践经验,以供广大病理学教师参考。

病理学是医学院校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医学科学领域起着基石作用。医学院校将此课程作为基础课程以供历届学生学习,在医学院校课程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医学院校的学生课程任务繁重,目前教学现状使得学生们对医学病理学的知识只是力争做到识记足矣,难以做到对知识体系的把握和对病理学专业名词的透彻理解,其次由于病理学课程内容抽象单一,学生理解比较困难,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与科研兴趣日益趋下,导致病理学学科的停滞不前状况。本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借助于一定的事实案例,在此案例的基础上,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进行案例分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以教师为主的讲解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和个性化学习。

3围绕教学大纲,合理设计案例教学。

病理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形态学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其中神经系统病理形态学变化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对于医学生打好医学基础至关重要。因此,本教研室根据课程大纲及教材编写了案例,以促进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理解及学习。患者张某,女,5岁,系北京市通县某村人,现在通县某乡村幼儿园上学。9月30日在家中因头痛、发热、呕吐、腱反射亢进、嗜睡到通县某医院就诊。通县某医院体格检查:体温39℃,颈项强直,轻度嗜睡可唤醒,伴有抽搐,手臂见多处近期叮咬痕迹。通县某医院检验科血象化验单:白细胞20x109/l,中性粒细胞88%。轮状病毒rna检测阴性。通县某医院门诊过敏检测阴性,患者近期无接种疫苗。10月1日北京疾控中心采集血清和大便样本送北京市疾控中心作化验。结果血清学寄生虫金标试验阴性,大便涂片镜检也未见虫卵,10月2日脑脊液乙脑病毒阳性。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急性脑炎。此案例材料开展的`案例教学主要分为五个阶段。第一,提出问题根据本资料可以做出什么判断?还需要做哪些检查?不是轮状病毒感染所致,造成中性粒细胞升高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脑炎,你认为是具体什么疾病?这种疾病会造成什么损伤?第二,查阅资料安排学生课下针对总结的问题查阅资料,如专业书籍杂志文献数据库等,记录并整理答案。第三,分组讨论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逐一讨论所提问题。在讨论中,学生自主发言,并可以相互辩驳,教师是一个特殊的参与者,在讨论中起到引导和启示的作用,使讨论不偏离主题,并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案例中的问题,讨论应注重师生间生生间信息的双向、多向沟通。第四,归纳总结是指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案例教学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这一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与理解,有针对性的提出并解决问题,并指导学生针对性地查阅资料。第五,评价考核教师对其组员逐一进行客观的评价考核,考核从课前准备、参加积极性、沟通能力三方面进行。基于本次案例教学,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从被动要学逐渐引导为主动想学,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独立思考学习内容,巩固学习效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2]马玮玮,王锦.注重临床病理联系在病理学教学中的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4,(12).

[5]李擒龙,晏伟,郭双平,闫庆国,王哲,李青,王瑞安,王文亮.在病理学教学中加强课堂病例讨论课及其意义[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17-19.

[7]郑少燕,苏敏,田东萍,刘淑慧.病理学cpc案例式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3):310-31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