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河流的散文(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5:48:24 页码:12
2023年河流的散文(大全12篇)
2023-11-10 05:48:24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自我反省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摆正心态,找到改进的方向。如何应对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过载和信息安全问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大家的总结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河流的散文篇一

我只是静静地呼吸,生怕惊扰了湘西的思索,生怕惊扰了一个人的灵魂。我不敢说我心中的某种需求,我知道世俗的欲望在这里,会被这处厚重的精灵洗涤得荡然无存。我的呼吸才如此地静谧。我独自一人在静默的空间沉吟着,仰望着它们的历史和未来。我抑制不住心中的敬仰和崇拜,这是我生命里的树呵,它们并没有失去羽翼,它们被阳光抚平了一颗坎坷的心灵,它们太息般的目光带走的也许有些忧伤,但更多的却是荣耀和快乐。世俗的荣耀和快乐浸润了世俗的清凉世界。在佛的境界里,生命的活力起源于丛林。山水永远是山水,古树却穿越了山水,穿越了人类文明史上的阵痛与坎坷,最终洒脱般叩开了生命的心扉。这些古树,曾经从诗经里流淌而来,曾经在人生的路上与日月为伍,生命的轨迹和灵魂一起匍匐钻出天空。

我静静地呼吸,生命在一呼一吸间,我触摸到了湘西的灵魂。我听到了它在默默地倾诉,听见了敲响大地的琴键,拨动大地的音弦。这个纷纭复杂的世界原来竟如此散淡简约,谁也不会健忘横亘心灵的佛音。那些湿漉漉的石板路启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把我萌动的思念牵引了回来。

站在美丽的沱江水前,心中涌动的不是对翠翠命运的酸楚,而是无数次对美的激动表白,对湘西山水的倾情神往,对神秘湘西的一次次回望。湘西,曾经顽强地支撑了纷繁的枝叶,曾经默默地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磨砺着自己的意志,这样的经历能不昭示生命永恒不息的活力与壮阔吗?湘西是有灵性的,湘西的山水是有灵性的。湘西的神秘与湘西的灵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湘西在几千年的历史行程里,轰响着风雨雷电,交织着人间的挣扎与奋斗,蘸满了灼人的热浪,经受着战乱的灾难。正因为如此,湘西才具有了人间的温暖与热情,才被人尊崇和仰视。

这一刻,我心中不仅仅是一种共鸣,更是一种呼唤的冲动。我看到的是古树群体与人类的共生,看到的是时代与命运的互相辉映。抚摸着身边经历了久远历史和变幻风云的古树,抚摸着沱江的水,我心中跌宕起伏的思绪一直在奔涌。

湘西的灵魂正导引着它们的精神指向,秉承着生命的涅槃,焕发着无穷的生机与活性,尽管这是生命的终结,但又何尝不是生命的开始呢?历史的波折和地质的巨变,自然的风险和人间的重创,都没能泯灭古树对生命张力的痴迷守望。

我默默地回望湘西的光荣与梦想,心灵的窗口豁然开朗。我的灵魂喷发的激情依然在燃烧,透过这秋天的微风细雨,我看见了湘西的踽踽独行的身影。大千世界的纷纭复杂炼就了水松青冈的秉性,它们在苍莽的天空里昂然挺立,枝桠繁茂,正以一种坦然自在的人格魅力惊艳了人间。一棵古树,其实就是一颗特立独行的灵魂象征。我们这个世界或许更需要一颗颗高洁俊逸超凡脱俗的灵魂充盈人类的光辉。

仰望湘西的真容,尽管许多沧桑和坎坷写在它们的脸上,但我不会突然产生某种惆怅而忧思,我为它们一颗栖身归宿的灵魂而庆幸。上苍总是喜欢给一些孤独的灵魂以足够的沧桑,湘西曾经雨后春笋般伫立在人间,它是我们心灵春天里的油菜花,依然受到许多人的追忆和牵挂。湘西,我的生命里挥之不去的顽强苍劲的人格符号,它躺着站着的身影完全褪去了风花雪月的缠绵与柔情,留下的是骨子里褪不去的傲岸与伟大。它们生命的故乡里,依然是翠亮光鲜的春天与活力。

站在湘西面前,我仿佛回到了我心灵的故乡,我的思绪在荒原里摇曳,想到荒原里的古树,想到生命野草的强劲,一股炽热的情感溪流涌上我的眼角,刹那间我热泪盈眶。历史的天空,攒动着爱与阳光的山野和谷地,是自由自在的葳蕤森林。而古树呢,便在这无拘无束的森林里自由自在地徜徉,它们心中装下的永远是一种坦荡与开阔,造就出饱满的心灵境界,支撑了我们无尽的向往与追求。

我心中缔结的湘西情结不再是一种幻象,也不再是一种假设,自然如这古树的栖息地,没有束缚和抑制,升腾着祥和与瑞气。一个人,一本书,一只船,一条河,湘西的山水民俗,融为一体,最终是绚烂之极的。而一个人却在历史的洪流中淡定屹立、历久弥新,他依然是岁月长河中的青枝绿叶。

人生就是这样,更多的是坦诚和自信,世俗生活的常态中都有着固有的生命原初,只有饱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只有维系着自己与大地的血脉相通,生命才会本真自然。以生命支撑生命,以绿叶衬托绿叶,以尊严写意尊严,世界才会清澈,灿亮,美丽。

湘西就是一部历史,湘西的神秘就是湘西的文化。湘西的心灵里潜藏着天地道心,以出世的情怀入世的关切灼亮了我的眼眸,它们的生命里离不开挣扎与求索,却永远留下了韵味无穷的妩媚,盛开了一丛丰盈充实的精神之花。

河流的散文篇二

有河便会有桥。故乡的石桥有三座,都在南河上,桥大小不一,且各有身姿神韵。

三座桥中,最大的座于村东国道上,叫东大桥。建国初期是漫水桥,雨水大了,河水上涨,渐渐不显了桥形桥痕,俨然就成了一条本就没桥的河流。后来建了石拱桥,三个大拱,看上去通透宽阔,青石垒就的桥墩,水泥抹缝,凸出的,块块石头相片般嵌于框内,桥面也宽,能汇汽车,桥两侧各栽着十几个石头方柱,石柱间用两条粗铁链串起,就成了桥栏。两条铁链中间下垂,两头上翘,脚蹬下边,手搼上边,悬于其间摇晃,会有别样的神奇感受,只是被家大人发现会惹来皮肉之痛。

东大桥上车水马龙,行人多,也赋予了儿时的我太多的向往与想象。人来车往的交汇,行色匆匆中,南南北北的人相交于石桥上,互不相识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邂逅,接着又各自继续行程,甚至连个停顿也没有,也许,只有无语的石桥在记录着行人的那一瞬间的曾经。

第二道桥是“老井沟”那座。在东大桥南二里远的国道上。比东大桥小的很多,不过二十米的样子,中间只有一面石垒的桥墩,两个略显狭小的石拱桥洞。由于石桥小,难引起重视,有车开过来,司机刚见,车也刚好过去了。多年以后,我的一位同事,由于疏忽,又是酒后,从桥头直接骑车下去,栽折了手腕和一根肋骨。人们都说,桥再小也不能轻视,否则,栽下去就知道它是桥了。

第三道桥是在村西南的南河上,是用巨石块搭成的。两头靠岸是用石块垒起的墙亦是桥墩,中间是几块长条巨石垒的桥墩,上面六块长条石分南北各三块两头一搭,成了桥面,桥也成了。石桥很老,建桥年份不详。望上去,中间桥墩向南斜着,且角度很大,令人担心随时坍塌。可村人坦然,桥上人车行,桥下洗衣洗澡。更让人惊讶的是载着人或物的马车几次落桥人仰马翻,却终归人畜无恙。一次车祸,辕马压在车下,卧在冰上,施救后发现马的身形凹在冰面,那是马的体温融冰所致,而马却依然如故,抖抖冰水照样驾辕拉车。人们都说那桥有神护佑,是神桥,惊怵中的人畜会化险为夷,毫无生命之忧。

春秋往复,雨雪风霜中矗立着的神桥,虽窄小却挺括别致。倾斜的桥墩,不知始于建筑的奇巧,还是经历中负重所致,桥面巨石上有浅显的车辙,光滑质感,有如石匠用足了四季时光浸着汗水耐心研磨而出,那是岁月在桥身上留下的记忆与不舍,更是记录了神桥对祖辈乡人的承载与奉献。

河流的散文篇三

清明雨上,折一朵雏菊,带着我的心思寄到你的身旁。

四月,喜欢文字的人又开始赞美这无限春光,四月是春暖花开的好时节,尽管温暖,我却总被和煦的风,撩起一缕愁绪。

清明时节雨纷纷,总觉得,清明的雨不是雨,那是离人眼中的泪,淋湿了骨子里的一些忧郁,也滋生了心中的许多念想。

故人走了,每到清明,思念便会延伸到世界的另一端,多少往事被泪水填满,多少思念写满了一页页纸笺,多少次梦中相见,醒来却发现早已是相隔两重天。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留在,这春天里……”正如那句歌词,您的离去是在春天,将躯体遗留在春天里,与鸟语花香为伴,与青山绿水为邻,好不快活。

清明,应该有更美好的寄语。只谈风月,不诉离悲。我在你的坟头折一枝春,让它伴你走过漫山遍野,看尽花红柳绿,你用欢声笑语来回应我,与鸟儿一起歌唱,同白云一起嬉戏,试与清风明月共舞。

我把的思念交付予春天,繁花似锦会为它裱框,百鸟争鸣会为它奏乐,你只需要踩着一双轻巧的布鞋,迎着暖阳的`方向,看大自然的锦绣风光。

你虽然离我们故去,哪怕你我再见无期,但清明佳节,是我们在春天里的约定,我会将你忘记,不会将你遗失,所以想将你重新唤醒,告知你,又是一年春好处,沉睡的你是否还记得我欢笑的模样。

我用我的双手,点燃一炷香,希望把我的思念带到天堂,我那一声声祝福的话语,奶奶的一阵阵絮叨,会不会随着风飘到你的耳旁。

河流的散文篇四

先是几滴,落在茶几上,是雨点儿不是雨丝,接着就慢慢的密了,远远的几声雷,外面就是它的世界了。彼时我正坐在露台上喝茶,天还没怎么黑,有些轻轻的风柔软地环绕着你,香烟,煮花生,原想着是要人造一个什么气氛的,还没开始,就草草结束了。南方的雨是这样的,大多数事先都没有预兆,当然是阴天,也预报说有雨,但什么时候下,它很是随心所欲。北方不这样,大风起兮云飞扬,树枝摇动,雷鸣电闪,飞沙走石,做足了前戏,待雨落下来的时候,街上几乎就人烟稀少了,坐在屋里,喝酒或啃着什么骨头,粗放而有韵律。我一直在感觉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其实还是很有不同的,雨季到来的时候,南方的雨更像是新婚的小妇人,温存旖旎,缠绵有致,非常适合文人雅士的搞些温馨情调,淅淅沥沥几天十几天都是有的,能下得风情烂漫,洗好的衣物久久不干,还意犹未尽,不依不饶。而北方呢,该是泼辣的乡村女子,大鸣大放一阵子,那是万马奔腾,性感十分,但随即就雨过天晴,只留下一些肆无忌惮的印记,恍惚朦胧,如梦似幻。

季节一直在赶路,一点点变化着自己的衣装打扮,我们所看到的美丽必须用心记住,不然没留意就过去了,而且难说什么时候再能得见。在宽大的落地窗前,我感觉自己十分的贴近雨,些许冰凉,无法控制的坠落,像止不住脚步的河流,呼朋引伴,灯红酒绿,在清醒的节奏里,晶莹剔透。相对于自然的发生,人类会用多种理解来一一归类,比如看见红豆,就假想出相思,电影里表诉心情悲呛,背景很长时间都是大海的波涛汹涌或是闪电以及被风吹开关闭的窗户,干裂的河床,会让我们联想到饥饿口渴,而慢慢飘落的`雪花,星月安静的夜晚,让我们慢慢品味情感和修养,最让人感伤的还是雨了,多情的雨,附加所有的情感色彩,文字、剧作、歌曲、音乐,我们用尽手段把雨的影子安插在可以安插的地方,画面一个个展开,你想要什么,让雨告诉你,只是真实的雨,从不说话,顺从的听你摆布,慢慢汇成自己的力量,变化成另外一种身份,江河湖海,不与人言。

似乎幻化为雨了,清澈洁净的雨,有些抽身出门与它们拥抱的冲动,至少可以和它们一起唱着简单的歌,顺流而去,无数的雨滴熙熙攘攘浩浩荡荡,走向哪里,哪里都会记忆深刻。如果从远古里翻开它们的来历,我们就可以看到有关与它们的一切,尤其是对于人类对于粮食,那漫长求雨的队伍和绝望的土地可以告诉你,断流的河床可以告诉你,雨和河流的关系,很少有人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但是有多久没有雨的消息,就有多少河流会枯涩的死去,在城市以外,风化的石头和沙漠可以告诉你,在沟渠与池塘边,水鸟和鱼儿可以告诉你,还有鲜花和草地,水果和蔬菜,皮肤和空气,在远处近处期待着与你诉说,和雨关联的很多真情实意。据说,树木和植物们和人类的冲突愈演愈烈;据说,过度的砍伐和开发挑战了自然的规律;据说,近些年来雨和河流越来越率性了,该下时没有,不该下时不停,而你们本该是老天的孩子呀,雨的河流,我们无法真正的看清楚,就像我们不能完全的读懂自己。

雨落脚从容不迫,如千丝万线织就着巨幅的帘幕,夜了,目不及远,能分辨的就是灯光了,如星光点点,在房前屋后默默地投来柔和的眼风,与你对峙,让你感觉到乡里乡亲友邻右舍的温暖。

接下来就是长长的雨夜了,这样的夜晚,有了雨的陪伴,你还会不会那么孤单?

有微风漫漫,轻轻掀起窗帘朝房间里看了看,然后,晃了晃精致的长发,径直而去。

河流的散文篇五

湘西,我在寻找它的神秘之旅。它穿越了与时光同在的生死博弈,以一颗平常心诉求着人生的理想。说到湘西古树,湘西的古树是一支支擎天巨笔,是苍劲雄浑的中国书法字体,悄然独立于尘世的边缘,顽强地守望着孤独的生命家园。生命的绿色点染了它们的心胸,曾经的闪电鸣雷炼就了它们的精神价值。那些树木,以站立的姿态,显示一个树时代的兴起和繁衍,它们的忧乐悲喜,在孤独的天地间唱响----以不屈的灵魂擎举着自己的坚韧与强劲。

湘西的古树,经受了历史的摧残,自然界的生生死死,雷劈电铸,风蚀雨浊,留下黝黑古怪的身躯,千疮百孔的真容,雕刻着岁月的印痕,刷新着时光的容颜。它们头顶上的星空灵动了光明和智慧,复活了万物最动人的诗歌。古树以其自身的存在诠释了生命的价值,一棵古树的灵魂和思想依然在时光的隧道里交融。走进古树的时光隧道,我已经泪流满面,我的内心燃烧着火焰。古树的生命一直朝着生长的方向,尽管岁月沧桑,世事转移,唯有生命中的鲜活与守望璀璨了星空,古树成为了星群灿烂的花朵。

这些硬朗冷峻的古树,其自身就倾注了历史千年的嬗变和发展,其自身就蕴育了内在的精神追求和奋斗不息的意志。据说,大树劈成两半了还能活。丰子恺说过:“因为树大的缘故。树大了,根柢深,斩了一点不要紧。他能无限地生长出来,不久又是一棵大树了。我们中国就同这棵大树一样。”

那棵古树,在卢阳镇。至少有两百年历史了。早年生长在古驿道边,一片平坦肥沃的田畴旁。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苍苍莽莽,蓊郁参天了。沈从文曾经把这棵古树写进他的散文《怀化镇》里。每每望见镇子里房屋后的绿云般大片大片散开的树冠,就忍不住凝眸想到沈从文当年的经历。总想亲近亲近这颗古树,站在大树前,凭吊与抚摸,都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想到一位外国人也在此凭吊,觉得这是一种机缘,一棵树让相隔万里的不同国籍的人,会聚于湘西的小集镇。两个人的目光越过半个多世纪的光阴,在满树的绿叶间交融在一起,这是多么奇妙的时刻啊!想到这就让人激动不已。

这棵一年四季碧绿如云,枝桠苍苍,如龙盘曲的古树,以为是棵寿命极长木质坚硬的古青冈树,或者青叶子树。后来才知道,这是棵古樟木树。大树就巍巍峨峨的挺拔在院落里,几乎遮盖了整个大院落。树靠近后边围墙,树干有两人合抱之大,笔立三十多米,枝桠横生,绿叶纷纭。而树表沧桑粗劣,酷似百岁老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今天,我与沈从文抚摸欣赏这棵树,已经遥遥相隔九十多年了。穿过这么多个春夏秋冬,我依然有幸见到饱经风霜而生机勃勃的古樟木树。这是怎么的造化与前缘啊。我抚摸古树的用义既沾沾大师的灵性,也沾点古树的神性。我总是认为,在湘西古树可以成神。而神灵无处不在!这棵树下就建了一座小小的大海庙,一米见方的样子,里面烧有香纸灰,应该是有人在信奉神树了。可惜没有竖立一块石碑,说明这是沈从文曾经描述过思念过的香樟树。那就更加完美,更加叫人生思古之幽情。

这棵树曾活在沈从文的记忆里,永生在文人的笔墨中,如今沈从文的在天之灵,也许会时常萦绕在这枝繁叶茂里,寄托在古树上,灵魂像只鸟儿,在绿荫里安息歌唱。灵魂又像阵清风,在云天树叶间缠绕。

沈从文在他的自传里,还念念不忘此树,念念不忘此镇,念念不忘这小镇的小雨与山丘腰上的洞穴,他称那洞叫风洞。也是他许多年后难以忘怀的风物。当然,当年先生津津乐道的炼铁炉已经不见踪影了,当年他在炼铁炉为同伴上司煮狗肉的地方,也难以确认了。但那大树后边的田畴,田野里穿过的那条小溪,依然静静的流淌。依然是一派田园风光,依然是九十年前隐约模样。田里的青菜萝卜一切作物,都绿油油的,在阳光下呈现沁人的光芒。

沈从文为我们后人精雕细刻,富于梦幻浪漫色彩的湘西,却在文字里获得永恒。比这古樟树更加生命恒久。我抚摸这古树,仰望树冠如云的博大宽广,感慨不已。文化是积累而成的。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如同历史长河淘沙,留下中华文化根深蒂固,厚重而根深叶茂。

在湘西,我已经走进了一棵古树的内心世界,走进了一个生命的日月乾坤。我屏住呼吸,反复触摸一棵古树的心跳,倾听着它无言的絮语。反复聆听一个生命的低吟,触摸他的精神高度。我在凭吊一棵古树,瞻仰一棵古树。其实,我更是在凭吊一个生命,瞻仰一个人。一个人,一棵树,自然存在,互相依存。在湘西,没有世俗的利益、贪欲、暴力和残忍,没有尔虞我诈,没有现实中的无奈和困扰,只是人在自然面前的放松和忘我,也是人在自然面前呈现出来的最好心境。一棵古树留下来的豁达睿智,更足以值得我们审视与珍惜。

河流的散文篇六

月至中秋,金秋送爽。难得放几天假,归心似箭,来不及收拾行李就想马上回家。家中牵挂着我那渐渐年迈的父母,还有一对日夜思念的女儿。

“婶子从早上就带着妞到村口等你们好几回了,咋现在才回来?”一进巷口,对门的蛋娃妈就冲我们喊。

家门口父亲在门墩上抽着烟,眼神一直关注着在一旁玩耍的小女儿。“嘘”,爸看到我跟爱人后,微微一笑,示意我们不要惊扰到小女儿。

蹑手蹑脚地走到她跟前,想给她个惊喜,但脚步声还是惊醒了她,“爸爸,妈妈……”欣喜的叫声一串串地从女儿的口中蹦了出来,一身的泥土就往我们怀里蹭了。

“唉,喂不熟的狼娃子。”父亲微笑着嗔怨一声,“赶紧回屋,你妈早早就起来给你们准备好吃的了,这老婆子咋也是个偏心眼呢。”

“爸,您这几天腿还疼吗?”妻子关切的抢先一步搀着老爸的胳膊。

“不碍事,不碍事,就盼着你们多回来几次。”

其实,我们工作的县城离家并不远,可平时总是忙于俗务,忙于各种应酬,很少挤出点时间回家看望父母,甚至,一双女儿也无暇照顾,托付给了年迈的爸妈在替我们抚育,一想到此就惭愧的无地自容。

“婆,爸爸回来了,妈妈也来了!”女儿拽着妻子和我的手,蹦蹦跳跳,尖声向母亲炫耀。

厨房里,一屋的蒸气飘飘缈缈在排气扇的拉扯下,不情愿地一点点散去。案板上,摆放着各类碗碟,置满了切好的饭菜。灶膛里红红的`火焰正贪婪地舔食着锅底,撩动着铁锅欢快地歌唱着。一旁的电饭锅鸣响着,表功似的宣告着自己使命的完成。伏在案板边正忙碌的母亲,放下手中的菜刀,往灶中添了把柴火,随手关掉了电饭锅。几十年来有条不紊的母亲,仿佛灶房交响乐娴熟的指挥家,演奏着一曲优美而愉悦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又像是统率灶房食材大军的将领,仔细推演着如何才能满足孩子们食欲的战役。

“妈,我来吧,您歇一会儿。”妻子对母亲说着,一边招呼着不停往她身上蹭的小女儿。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母亲笑着在围裙边擦了擦手,“想着你们今天肯定要回来,正打算把饭做好后让你爸给你们打个电话呢。你们先歇着,饭好了妈叫你们。”

“妈,你身体不利索,我帮你好了。”

“看你这娃,干活也不惜身,来,把围裙袋上,别把衣服弄脏了!”母亲皱着眉头嗔怪埋怨着帮忙的妻子。

“妈,你的腰这几天感觉怎么样?”

“好多了,有了这护腰带,三几个小时都不疼。”

“妞在家没缠人吧?”

“乖着哩,乖着哩,你们工作忙,家里不用太惦念,都好着哩,把你们自己身体当个事,别太累着就好。”厨房里婆媳俩人轻声的嘀咕着,不时传来一阵阵笑声。

老家的小院在母亲的打理下永远是那么的干净温馨,轻风吹过,淡淡的月季花香弥漫着整个小院,沁人心脾。黄的,紫的各色花儿竞相开放,让人迷恋。

紧挨着那些花花草草,我摆张小桌,“爸,我陪您下盘棋吧?”

“嗯,杀就杀,不许悔棋,不许耍赖啊。”一谈到下棋,父亲就两眼放光。

“爸,妮呢?这死丫头又逛哪去了?”

“难得放两天假,让娃轻松轻松,我让她找同学去玩了。”

正念叨着,大闺女顺门进来了。“爸,妈,哎吆,想死你们了。”说着就没皮没脸往我和妻子怀里蹭。

“都多大了,还这样啊?也不知道帮你婆做点什么?”

“呃”妮吐了吐舌头扮了个鬼脸。

“吃饭了!吃饭了!”妞儿早早端坐在桌前自己的专属位置上,吵着要分筷子。豆腐丝粉条、土豆丝、红烧茄子、辣子肉,还有热腾腾的饺子等,丰盛的饭菜摆了一大桌子。母亲疼爱地望望两个孙女,再望望我和妻,不停地往我们碗里夹着菜,“多吃点,多吃点。”她自己面前的碗中,则稀稀拉拉地盛着数得清的几个饺子。望着饭桌上的我们,母亲的脸上,露着幸福满足的笑容。

夜晚,溶溶的月色温柔的漫天挥洒,飘落一地,把宁静的夜空渲染的如梦如幻。搬一把躺椅于月季树下,轻风伴着月季花送来淡淡的芬芳。小院淡淡的花香,偶尔一两声夜虫的呢喃,给夜色增添了些许的浪漫和温馨。父亲母亲陪坐着唠唠家常,共享天伦,回家,真好!有事没事,常回家看看。

河流的散文篇七

我工作的地方离老家很近,每个月总要回家几次。

上周日,我再次回到老家。沏茶,奉点心,母亲一如既往,待客般热情。

临近中午,几个可口的小菜端上了桌面,色香味俱佳。适逢大哥、三哥在场,我们便陪父亲喝起了酒。父亲很开心,喝起酒来滋滋作响。

母亲不喝酒,但喜欢看我们喝酒,喜欢听我们神吹海聊。

母亲一直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干杯,偶尔提醒一句“少喝点,开车呢”。母亲的话就是圣旨,我们自是收敛了许多。

喝了一会儿酒,母亲忽然眼睛雪亮,异常兴奋地告诉了我们一个好消息:终于了却了一桩心思,一桩沉积了三十八年的心思。

看到我们疑惑不解,母亲做了说明。我们瞬间陷入了回忆,回忆起那段难以忘怀的过去。

那年我六岁,长得胖乎乎的,有点憨头憨脑。

其时,我三哥九岁,二哥十一,于是,在母亲的安排下,我成了他们的跟屁虫。乡下孩子,野性十足,上山捉雀,下河捉鱼,村西打狗,村东撵鸡,无所不干。我喜欢屁颠屁颠的跟在哥哥们的后边,跟着他们呼呼啦啦地闹。每当哥哥们俘获几只小鸟,我便如获至宝,捧在手心,左看右看,舍不得放手;哥哥们捉了鱼,把鱼甩到岸上,鱼在岸上蹦,我在岸上跳,鱼终于被我拿住,小心地用狗尾巴草串起来,脸上已是乐开了花儿。回到家里,把这些鱼用玉米叶包着,在锅灶里烧熟了,那味道,嘿嘿,实在是鲜美可口。

夏天的中午,烈日炎炎,大人们大都在树荫下乘凉,我们小孩子则来到了村东。村东头,有一条小河,那是我们幼时的乐园。

刚刚下过一场大雨,河水暴涨。河中心,浑浊的河水打着旋儿向下游奔去。靠近岸边处,河水不深,也不怎么汹涌。有几个胆量大的孩子率先跳进河里洗起澡来,其余孩子不甘示弱,一只只水鸭子似的纷纷下了水。

二哥下水之前,虎着脸,命令我:不许下水,老老实实在岸上呆着。否则,淹死活该。我不做声,扬起肉嘟嘟的'小脸,顺从地点头。

大孩子们在水里尽情地嬉戏,仰泳,狗刨,侧泳,扎猛子,打水仗,小河里一片喧嚣。

我和几个小不点只有看的份了。大孩子在水里耍欢儿,我们几个小屁孩在岸上乐得手舞足蹈。说是岸上,其实是一个接近一丈高的堤坝,用大块的石头砌成。

河水汹涌,我看得入神,没过多久,便觉得眼前恍恍惚惚,有些天旋地转,我站起来的时候,立足未稳,一头跌进了河里。我仿佛一只旱鸭子在水里一个劲扑腾、起伏,然后开始顺水漂流。河里,那些大孩子们瞬间愣了神,一个个不知所措。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从河堤上一跃而下,跳进了河里,追上了我,抓住了我的胳膊就往岸上拖。

我得救了。在岸上,哇哇哇……吐出几口河水之后,我就缓过气来,开始嚎啕大哭。

我的救命恩人是个女的,和我们家是邻居,十五六岁光景,小名叫水荣,后来才知道大名叫姜翠花。按辈分,我应该叫姑姑的。水荣姑姑黑黢黢的脸蛋,两条麻花一般的大辫子甩在身后,身材胖乎乎的,说话很爽快,也很响亮。她当时也在岸边看大孩子洗澡——她的弟弟就在洗澡的人群中。发现我意外落水,水荣姑姑毫不犹豫地奋身跳进了水里。看到我安然无恙,水荣姑姑嘱咐了我几句之后,转身狠狠教训了我的哥哥一阵,就悄然离去。

许是被刚才的一幕所惊吓,哥哥们不敢贪恋戏水,慌忙上到河堤,迅速穿好衣服,开始哄我开心。怕挨笤帚疙瘩,哥哥们回家后对我落水的事只字不提,并且一路上早已威逼利诱,无所不用,要我封口。不跟着哥哥,我上哪捉小鸟去;不跟着哥哥,我哪能吃上喷香的小鱼。所以,我不说,打死我也不说。这件事暂时被瞒下了。

但,没有不透风的墙,母亲终于还是知道了,于是,笤帚疙瘩再次亲吻了二哥和三哥的屁股。天子怜长子,百姓疼小幺。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母亲对我一向宠爱有加,听说我掉进河里,差点喂了小鱼,母亲气得嗓子冒烟,眼泪都流出来了。

那时家里贫穷,没有什么可以答谢人家的,母亲就去了水荣姑姑家里口头表达了一番谢意,好话说了一箩筐。

时光荏苒,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已至不惑之年,水荣姑姑也早已嫁到了他乡。唯有村子东头那条小河,依然流水潺潺。似乎在诉说着一幕幕陈年往事。

这期间,无论是在老家,还是偶尔在集市上看到水荣姑姑,我总是热情问候。小时候懵懂无知,并不在乎一些事,长大了却幡然醒悟。我很清楚,如果说母亲把我带到了这个精彩的人间的话,水荣姑姑则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只是这种感恩深藏于心灵深处,不曾外露,却一直启迪着我的心灵,指引着我的方向,那就是,尽力让爱绵延,扩张。

母亲更是念念不忘,曾经托人捎去一些礼物给水荣姑姑,略表一下心意。

近几年,母亲每每对着我们大发感慨:谁谁谁曾经善待过咱们,需要牢记;谁谁谁曾经救助过咱们,不能忘恩负义。水荣姑姑更是被母亲多次提起。向你水荣姑姑学习,做个好人,这好人啊,让人一辈子惦记呢。母亲的话很朴实,但这朴素的话语里,却蕴含着纯粹的做人的道理。我记下了,我们弟兄几个都记下了,在心里,也落实在行动上。

今年春节,母亲再次去给水荣姑姑的老母亲拜年,并打电话邀请水荣姑姑到我们家做客。盛情难却,水荣姑姑和她的丈夫以及她的老母亲终于都来到了母亲家里。可惜,那天我有事,回了县城,没能亲自为水荣姑姑敬酒,留下了些许遗憾。母亲说,已经代我表达了谢意;母亲说,有时间,你一定要去看你水荣姑姑,我郑重点头,开始谋划去探望的时间。

“终于了却了一桩心思。”母亲长舒一口气,接着说道,“三十八年了,一直没有答谢人家呢!”这时,从母亲的脸上,我读到了一份释然,一份欣然和一份坦然。

河流的散文篇八

我休闲的主要形式是逛市场,钟情于各类展销会。定居常州几个月,就逛了三次展销会。对古玩玉石,花梨檀木,字画砂瓷尤其兴趣盎然。我己经不惧玩物丧志,所叹闲钱不足。月初刚刚淘了几幅知名书画家几幅字画,裱挂起来,平添陋室几分书香,虽然花去了月度退休金。昨天下午按纳不住又去常州中天体育馆的展销会买了一串角质手珠,老板信誓旦旦说是犀羊角质,我知道是鬼话,但是角质就足够了,什么角不重要。看中了一件细花瓷茶叶罐,爱不释手。正好和家中原有的一套陶瓷茶具般配,忍不住收了。同去的路一说贵了,我也没表现出来悔意。谁让我喜欢呢!多年来,我一直在喝茶,还没有到品的境界,买到入眼的茶具,与三朋四友也有个话题。喝茶与喝酒不同,喝酒图的是热闹,即使喝的醉眼朦胧也还是个热闹。真一个人喝酒一定是有不顺心的事,借酒浇愁。喝茶图个清静,即使几个人坐在茶座里,还是为了清静。更多时候是独自抱着茶杯自己喝。过去说机关工作人员,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喝茶也算是一道风景。习惯上,称好酒的为酒徒,好茶的叫茶客,对号入座本人勉强算是后者。就冲着这说项,喝茶也比喝酒要文明。大致上喜欢喝茶的人都爱静,因为茶生智,酒乱性。所以佛门善于吃茶。赵州和尚“吃茶去”这一禅林法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茶文化典故。河北赵州柏林禅寺里碑记中以“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问吃茶,还是吃茶”的十六字概括“禅茶一味”的精髓。这杯茶,禅林中人誉为“赵州茶”,千年以来开化了无数学人。其实就是引导学人走向生活实践的一种体验方式,也是赵州作为禅宗直指人心的一种开示,“吃茶去”三字已非字面内涵所在,其深刻意蕴在于使人即事而真,即俗超凡。日本茶道鼻祖村田珠光之师一休对之给予高度评价道:“一味清净,法喜禅悦,赵州至此,陆羽未曾至此。”“吃茶去”是禅茶一味的真谛,是茶道的精神源头,是东方智慧奉献给人类文化最珍贵、最璀璨的瑰宝。茶文化作家丁文说:“赵州茶是‘禅茶一味’肇始标志。赵州茶的出现标志着佛教‘禅宗茶道’的正式形成,也为‘大唐茶道’及‘中国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或许本人对佛教文化有些了解,特别喜欢中国禅茶文化的“正、清、和、雅”四大精神,以及中国禅茶文化“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四大功能。所以去哪座城市,总喜欢到茶叶店铺里溜达溜达。感受些茶禅的氛围。专业卖茶叶的店铺里,如今都摆着一张古色古香的'茶座,茶座上摆有精美的茶具。视店铺的规模品位,茶具的档次有所不同。景德镇的瓷杯,细腻脱俗;宜兴的陶器古拙大方;还有其他地方风格各异的茶具,也很有特色。除了各色茶具,还有茶盘和茶叶罐也多精巧,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卖茶叶的老板一般是女人,年纪三四十岁,举手投足透着生意人的精明。不管你买是不买,总邀请你坐下来,现泡一杯润润喉。一颦一笑热情热闹,叫你真不好意思拒绝,临了多少也要买一点。这大概是喝人的理短吧。但是,无论如何,缺乏禅味。从古籍里知道,古人开的茶叶店铺,的确是茶禅一味。就说卖茶吧,生意成了,店家总送上一尊茶圣陆羽的瓷像呢,想像一下那是多么的惬意!就这一点小小的创意现在的茶叶店就没有。再说品茶吧,店老板娘热情归热情,但泡茶的手艺却不怎么地道。只是把小巧精致的杯子洗净,在泡好的茶水里反复汰个几次,斟满了放你面前就了事。杯子只有大酒盅大小,也就一大口茶。茶含在嘴里还没品出滋味来,老板娘就连声催问茶味如何如何了,只好含糊地点点头。不要小看茶道,其文化渊源深远着呢!我不太懂,也不太讲究。但是在书里读到过。中国的茶道是传统文化,包括献茗、受茗、闻香、观色、尝味、反盏六道礼序,选用生长在深山的野茶,清冽的井水烹之。茶道开始,长桌上铺着洁净的白布,瓶插鲜花,桌两边各有靠椅。宾主均正襟危坐,鸦雀无声。每人面前一精致的景德镇细瓷小杯,下托以碟。茶烹就,主人持紫沙壶依次至宾客面前,各注茶半杯,宾主互相鞠躬,这叫献茗与受茗。然后双手捧杯至鼻子嗅之良久,后徐徐放下,这叫闻香。接着凝视杯中观色,回味所闻之香,所观之色,悟其妙趣之后,双手捧杯,微饮半口。这半口又一分为二,一半咽下,一半含口中,细细地品辩,待品出茶之真味,方徐徐咽下。所注的半杯清茶,要像这样连啜四次,才能饮完,叫做尝味。这之后,来宾把空杯覆盖碟中,向主人致谢,就茶事开始随意交谈,这叫做反盏。至此,茶道的六道礼序全部完成,茶道结束。

茶道如此复杂,基本失传。现代人即使懂得大概也没有这份耐心的,平时喝茶确实也没有必要这样斯文,因此当今开茶叶店甚至茶肆的不知情就见怪不怪了。这跟开茶叶店或茶肆的定位相关。在一味看重经济利润的社会环境里传统文化能值几文!何况禅茶一味的文化距离现实有些太远。老板娘为了生意煮茶给你品尝,无端地增加了成本,还能讲究煮茶用水吗!即使有着等雅趣,又到哪里找井水!水是茶之魂魄,好茶要用好水煮。据说苏东坡受王安石之托,带一壶三峡中峽的水试茶。苏东坡一路欣赏风景,轻舟不知不觉过了中峽,才想起王安石的水来。回头吧,逆流航行舟子不愿。苏东坡想就用下峽的水吧,莫非这王荆公真的能尝出来!从不做假的苏东坡也只好如此。谁知道王安石煮茶尝了一口就说非中峽之水。并且对苏东坡大谈水之于茶的好处。把这个才子苏东坡佩服的哑口无言,连连认错赔礼。故事真伪不必计较,只是说好茶要用好水煮才有味道。水对于茶的意义,红楼梦中那个妙玉最清楚,她给贾宝玉煮茶用的是腊月的雪水!中国茶文化在本土不够兴旺,在海外倒是发扬光大了,经常在日韩电视剧中看到中国的茶道,这真是墙里开花墙外香。

茶禅一味的文化只是悠闲一族的审美情趣,普通人是不在意的,客观上也没有那个闲工夫。要是连茶叶也吃不起的人,还穷讲究煮茶的水么!就说本人吧,虽然也有一份固定工资,但是讲究不起茶叶的质量。早年吃的茶叶就是几毛钱一包的茶叶末,也就是煞煞水白罢了。就像老百姓抽旱烟,实在买不起烟叶,黄豆叶晒干了也行。生活改善了,茶叶的质量也渐渐好起来,几十块一斤的早已不予问津,几百块一斤也不束手。穷人小心翼翼地大方的日子着实过去了。但是许多时候还是像富人那样大大方方地小气,千元一斤以上的茶还没有舍得买过。当然,好茶和好的烟酒一样,买的不吃,吃的不买!吃好茶自己掏钱的主也是名不见经传的人,于是我也不在意。金瓶梅中西门庆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叫做“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对茶与酒的职能倒是分的中规中矩,至少说喝茶是份高雅的爱好。也正因为如此,喝茶的人比喝酒的要多,虽然酒也是传统文化,但是其普及的程度还不如茶。代表中国文化主体的儒道释三家,没有一家拒绝茶,就是最好的证明。从这个层面上说,懂点茶道对于修养身心锻炼品行善莫大焉!

河流的散文篇九

时常觉得生命如浮在空气中的尘埃,不知道会在哪个时候,被哪阵风吹向哪个角落。

总是不自觉地站在岁月的端口,看时光静静流逝,过去的日子在河流里漂浮沉淀,那些沉入河底的是落在心里的伤痛,那些浮在水面的,是挂在脸上的幸福。这些看得见的幸福,看不见的伤痛,证明着我的生命曾经如此真实地存在过。

有时总会发一些莫名的臆想,生命会被哪块泥土掩埋,会被哪条河流收藏。想得痴了,就如春寒中的一股风,穿透你的肌肤,直直地刺入骨髓,进入心脏,冷得你无处避藏。

岁月的河流里,一张张似清晰又模糊,那些熟悉着,却又陌生着的脸,随手捞起,就是一段回忆。回忆多了,就成了负担,就成了你纠缠在心里打不开的死结,于是,学会放逐,于是,学会挑拣。

人总是会老,就如四季总是会更替,无论你如何留恋春光的妩媚,你也必须接受夏日的妖娆。哪怕秋结出了多么丰硕的果实,你也必须毫无条件的妥协于冬的凋零。于是,无论是爱你的,还是不爱你的,都必须接受你红颜的衰老,就是你如何地把自己的心搁在十六岁的花季,也必须忍受岁月的尘埃一遍遍的覆盖,忍受风霜的利刀一次次的雕刻。于是我们无可奈何地随着时间老去,于是我们不可抗拒地接受死亡。

记忆会被铺平,会被流于纸端,可是生命中的褶皱依旧,前行的路上荆棘依旧,生命中没有一截是可以随意停靠的站,只能在痛苦与幸福中不断地走,直到终结,直到我们也成为被时光流失的孩子。

可是,总有一些是会留存的,如童年的那些清脆的欢笑,如青春的那些流泪的成长,原来消失的是我,不消失的是记忆和走过的光阴。过去了,如生命回不来了,可是它们还存在,就存在于你走来的那条路上,深一脚,浅一脚,谁也抹不掉,谁也踩不上,没有一双脚刚刚好,是你的,只是你的。嘴角此时是否能泛起一抹微笑,像这个春寒中正在染绿的草,泼红的花。

生命的河流在我的眼前这样静静地流逝,坐在时间的背上,泪水如花开放。

河流的散文篇十

我的家乡有一条河,那里的季节非常美丽。春天,河里的冰融化了,河水慢慢流走了。水。

我的家乡有一条河,那里的季节非常美丽。

春天,河里的冰融化了,河水慢慢流走了。水清澈透明,看起来像一面镜子。远处有一些野鸭。他们在水上游来游去,好像在洗澡。河边有许多野花,包括红色、白色和黄色的。像一个大花园。柳枝在风中摇摆,就像小女孩的长发,草从她的头上长出来了。

夏天,天气非常热。河里有许多鱼和虾在游来游去。野鸭也是食肉动物。花朵为了美丽而竞争和绽放。树木也茂盛,高高的树冠挡住了阳光。几个孩子正在河里游泳。

秋天,树叶一片一片落下,像一条船一样掉进河里。偶尔,有一些鱼和虾在河里玩耍。河岸上的草是黄色的。

冬天,河水又结冰了,有些薄,有些厚。孩子们非常喜欢在厚冰上滑冰。

这是我家乡的一条小河。我喜欢我家乡的这条河。

河流的散文篇十一

我的故乡有两条河一一南河、北河。顾名思义是位于村南和村北。它们由东而西穿过112国道之后向西,最终汇入天津于桥水库。其实,南河南边还有条小河,只因水瘦河短,且在村南汇入了南河,也就常常被人忽视了。小河河堤深陡,河床窄狭,夏日里两岸野草蓬勃,遮掩了水面河底,望下去幽幽深深,沿河走时,大人总会把孩子挡在外边,惟恐失足落下去。故此被称为“老井沟”。“老井沟”与南河相望前行,由远及近,直至交汇。

南河宽阔,且水深水大,也是北河的汇聚之处。

南河是擦着村南流过的,汛期雨量充沛时,深处,人一下去就淹没了头顶。晴日里河水湛蓝,小小鱼虾游动;青蛙鸣声悠长,一群群的蝌蚪晃动着脑袋和尾巴,休闲中母子觅寻;河边草青青绿绿,有各种野花扬头或低头在张望着天上的云或水中的蝌蚪鱼虾,聆听着岸上农妇洗衣时的嬉戏与吃饱了草的牛叫声。南河两岸是最好的土地,土质肥沃,耐旱抗涝,用村人的话说叫“祖宗地”。种麦子种玉米种瓜种豆种菜种荞麦皆宜,可谓种啥长啥长好啥。夏收时各生产队都会把麦场设在河两岸,不仅收打麦子方便,且人渴了有河水,热了河水能冲凉,因抽烟不慎或电线打火引着了麦秸还能马上取水扑灭。

南河还有个独特景致,就是每隔一段距离便会将自己扩展开来,形成个大的圆的坑塘,坑塘深阔,像曲径中造设了一处处宽阔别致的景观。村人管那叫“庆”,何为“庆”?为何叫“庆”?我阅典籍、查辞海,也请教过乡贤,却终未释惑。姑妄断“庆”应为“大”之意一一叫“庆”的坑塘是大坑塘却是非坑塘一词所能表义的。就如云贵川属地见一泓水亦称“海”一样。“庆”有四个,分别叫“小庆”“大庆”“淹死马庆”“坷垃庆”。

四个“庆”像南河上串起的四颗墨玉,深嵌在家乡的土地上,调剂整条河的丰盈与萎枯,把脉广阔田筹的洪涝与干旱,滋润着两岸土地树木庄稼。早前,人们肩挑盆端取水灌田,后来用抽水机引水浇地。河水滋养了世代繁衍的村人。

四个“庆”墨绿幽深,浮在水面的绿草覆盖了下面不知的世界,望下去,不免令人生畏。即使胆子再大的人也会怯到“庆”里一游。

北河穿过国道后奔西而去,几里远之后偏左拐弯,便奔了南河,在“坷垃庆”下游与之交汇。北河像条弯弯长长的秀臂,手挽南河,把村北及村西的土地揽入怀中。北河向左转弯处,形成片宽阔的水面,亦称北河湾。北河湾冬日洁白凝练,夏日饱满滉漾,是个滑冰洗澡的好去处,只是离村远便少了人的身影。

北河湾水势舒缓开阔,水下淤泥深厚,适宜植物生长,尤以“菱角”“地粒”为盛,且吃来甜脆适口。为此,男孩子们没少跑北河湾。村北地势低洼,北河湾的排涝功能要强于灌溉功能。洪涝年景,村北庄稼进水,北河湾一片汪洋。直到后来兴修水利,疏浚河道减少了涝灾。

故乡的南河北河,河水悠悠,流过无数春秋,伴随无穷岁月。河边花草绿了又黄,杨树柳树栽了一茬又一茬。人在一辈辈故去又一辈辈长大。

河流,成了故乡一分子,也见证着故乡,经历着故乡,更美丽着故乡……。

河流的散文篇十二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为一首朗诵诗,人心变得绿意盎然,诗意葱茏。

这是一首杰出、雄峻的诗,名字叫《风流歌》,作者纪宇,朗诵者是瞿弦和与张筠英。他俩的朗诵如鸾凤和鸣,又如和弦演奏。

风流哟,风流,什么是风流?

我心中的情丝像三春的绿柳。

风流哟,风流,谁不爱风流?

我思索的果实像仲秋的石榴。

……。

静心听时,只觉得这长歌激越铿锵,荡气回肠。现在想来,确实为那以前的“风流”悲哀。因为那时在人们心中,“风流”成为一个可受千人唾骂、可被万人践踏的妖女,她除了“浪荡公子大众妹”这个意思外,一无是处。甚至连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也被钤上“风流”宝印。一时之间,“风流”成为污水溅渍之后永不再能漂洗干净的抹布;仿佛灵芝,虽然珍贵无比,一旦入药,便会觉得苦不堪言:仿佛五谷,虽然赖以活命,一旦出贡,其“余孽”臭气熏天,便将五谷也视为糟糠;更仿佛良家女子,被逼为娼之后,便是生来水性杨花一般。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说薛涛八九岁时,就懂声律。一天,他父亲坐在院中,指着梧桐作了两句诗,云“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叫薛涛续后两句。薛涛应声而作:“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她父亲内心一时非常凄怆。(中国戏剧出版社:《皇家藏书·七卷》)。

不知薛父所凄怆者何?八九岁的丫头根本未解风月,只是朝看云飞,暮见枝摇,然后“崔永元谈心一实话实说”而已。但薛父竟能从诗中看出女儿未来泥涂之辱,怕是他骨子里有一眼猥亵的`秽泉吧!

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人们就是用薛父一样的目光窥人的。好在,时局终于有了改变。单调的生活逐渐多姿多彩起来,禁锢的思想堡垒打开了窗户。

《风流歌》实在是为“风流”正了名:

理想说:“风流和成功并肩携手,”

青春说:“风流与品貌不离左右。”

友谊说:“风流是合欢花蕊的柱头。”

爱情说:“风流是并蒂莲下的嫩藕。”

道德说:“风流是我心田的庄稼,”

时代说:“风流是我脑海的秋收。”

而我要说,中华民族本就是个浪漫风流的民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