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怀古篇里读苏辛汇总 苏辛词说读后感(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3 03:43:37 页码:8
怀古篇里读苏辛汇总 苏辛词说读后感(3篇)
2022-12-23 03:43:37    小编:ZT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怀古篇里读苏辛汇总一

本课教学设计是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来设计教学目标。同时本课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功能以及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思想来指导整个教学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宋词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鉴赏唐诗宋词,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本篇是此单元第八课《词七首》中的第三首,它是承接前面两首婉约派词风的词作之后,是第一篇豪放派风格的词作,在本单元中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本词的学习。本词运用了烘托和映衬的表现技巧,用豪迈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表达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此阶段的学生的特征是他们的认知内驱动力和自我提高驱动力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高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了,对新的知识具有更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需要为他们营造相对自由、活跃的课堂气氛;从心理上看,高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仍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突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并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和启发。

鉴于以上的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设置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诗词,感悟本文的豪迈词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教学难点)

1、诵读感悟法

2、谈论归纳法

3、合作探究法

一、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滚滚长江东逝水》音乐导入,同时多媒体将展示赤壁的图片。在课堂上渲染一种旷达豪放的情境,让学生在影像的感染下进入新课的学习。

依据: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古诗教学中,以图片和音乐相配合的教学导入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质疑释疑

1、听读

先听录音范读,接着学生再齐读三遍。同时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整体感悟全文的豪迈情怀。

依据:此环节运用了诵读感悟法,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即诵读诗词,感悟本文的豪迈词风。诗歌是需要吟诵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宋词更是需要反复诵读,方能感悟其永久的魅力。通过诵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并促进其会意、入境、动情。

2、质疑

在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并提出问题

3、释疑

老师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成几个方面,然后分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最后老师点评总结。

依据:这两个环节的设置运用了讨论归纳的教学法,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无到有,从质疑到释疑,是阅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这也体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自学探索,交流评议

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问题。

1、本词的上下阕分别写的是景和人,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2、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豪迈的词风,请你归纳。

依据:设置的三个问题由浅到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接受心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是交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施教之功贵在导学。本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自己先前的知识积累的条件下思考新问题,探索新知识。

四、温故知新,布置作业

结合以前的学习以及课后收集的资料,请同学们谈谈“我心中的苏轼”,文体不限,课后写一篇随笔。

依据:作业的设置是为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温故方能知新,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体现了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有利于学生的多元的个性化解读。

怀古篇里读苏辛汇总二

1、理解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3、背诵全词。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号,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元佑中,旧党执政,苏轼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因与司马光在政见上发生分歧,被旧党所恶,再次外调,等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重重的打击。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第二年死于常州。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几乎是一位全才。

散文方面,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和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被誉为北宋四大诗人,和并称“苏黄”。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并称“苏辛”。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苏轼注重提携后人,有出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谪。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诗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3、前人对东坡的词的评论

《四库全书提要东坡词提要》云:“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为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历代诗余》引晁以道云:“绍圣出,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醒,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减,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4、词牌的来历

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1、字音

公瑾()羽扇纶()巾樯()橹酹()

2、通假字

一尊还酹江月

3、古今异义

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

4、特殊句式

多情应笑我

5、特殊修辞

樯橹灰飞烟灭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

1、找出有关描写周瑜的诗句,诵读并分析周瑜的人物形象。

2、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的:有哪些景物?如何描写的(手法)?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幅景象中去写?

4、为什么单单怀周瑜?(结合作者自身状况)

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的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怀古篇里读苏辛汇总三

1、反复吟咏成诵。体会苏词豪迈词风。

2、掌握情景交融写法。

3、领会词人借景来表达复杂的情感。

诵读法旁批式

【诵读法】:就是并用心、眼、口、耳出声阅读的一种教学法。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它能够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再用语言把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其标准:声情并茂合一。其精髓:熟读精思,口诵心惟。

【旁批式】:在正文旁边写的评语。旁批就是对字词句的含*释,或资料的深入理解,或写作技巧的分析,或由此引发的联想想象,或语言风格的品味,或人物性格的分析,或人物潜台词的填补,或前后的钩连,或读者的抒情议论,总之它就是认真品读原文,在把握原文的基础之上不断追问、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有所获的过程。力求简明扼要,言简意赅,语言凝炼精辟,一语中的。其标准:准——整体把握,准确理解;深——品味语言,深入挖掘;美——显现积淀,体现文辞美。

诵读是旁批的基础,旁批是诵读的提升,两者相依相随,互为促进。

活力导课积蓄情感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评价一个人,说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对,这个人就是苏轼,下头让我们一齐学习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不一样的人生。

(课前分发苏轼的材料,尤其“乌台诗案”前后、诗文书画成就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便于学生能角度了解苏轼,有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初读——把基调

宋朝俞文豹在《吹剑录》中记录当时咏唱苏词花絮,从中可看出苏柳的不一样词风,那就是苏豪柳俗。(展课件)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我们也来唱一回“大江东去”,朗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把准其情感基调。

学生朗读,教师巡视,读读议议,与学生探导朗读技巧,把准节奏和情感。

学生甲:朗读……

师生点评。再读。

学生乙:朗读……

师生再点评。再读。

学生丙:朗读……

…………

结合写作时代背景和借助课前发给的资料,知人论世,让学生热烈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进取性,让他们定准调子,明确:

整首词基调:自豪,陶醉,敬佩。

第一句:有感叹回忆之感。读出陶醉之情。“千古风流人物”,稍微重读,缓慢,渐渐地把调子提上去。尤其要反复揣摩推敲这一句,因为它是真正体现苏轼的豪迈词风。

第二句:调子降下来,抒情,平缓,读出向往之情。

第三句:升调,语速要快,有节奏感,“穿”“惊涛”“拍”“千堆雪”要重读,读出排山倒海的气势来。

第四句:降调,轻柔平缓。

第五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读出平和,羡慕;“雄姿英发”读重音,读出崇拜无限仰慕之情。

第六句:“羽扇纶巾,谈笑间,”简便,潇洒,尾音加重,拖一字一音,为“樯橹灰飞烟灭”积蓄情感,“樯橹灰飞烟灭”读升调,语速稍快,读出指点江山镇定自若的气概来。

第七句:神游之感,有点不知不觉地远逝,读出缓慢而空旷之感。

定完情感基调后,再鼓励学生自读,试读,范读以致背诵。自个揣摩品味苏轼词豪迈风格。

品读——明写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再一次品读。从小学到高中学了不少的诗词,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写法是否一样,(一样)。请用一两个字来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写什么景?抒什么情?

下头让同学们利用旁批式学习法,各抒己见。

写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旁批点预设:时间:大浪淘尽。背景:波澜壮阔。人物:众多、风流。区分“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异同。如此恢弘的场景有何用途?(面)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旁批点预设:方位词比较,东——西,一逝去一永存。用词严谨——人道是。挖掘“三国周郎赤壁”的真正内涵。(点)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旁批点预设:手法——夸张、拟人、比喻。角度——高低远近。色彩——碧蓝、浑黄、洁白。作用。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旁批预设点:结构——承上启下。写法——虚实结合。铺垫照应。与毛泽东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异同。

综合旁批点预设:写景点面如何有机结合?

旁批展示:

学生甲:……

师生点评……

学生乙:

师生点评……

学生丙:

师生点评……

小结: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述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并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巧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阕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抒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旁批点预设:—历史的真实,艺术的真实,联想到如今许多名人雕像。“遥想”引发的情思。英雄配美女……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旁批点预设:从言谈举止分析周郎的形象(外在——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内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手法——樯橹(借代)、灰飞烟灭(夸张)。从周郎联想到谢安,同样风流倜傥、决胜千里之外,苏轼为何不选谢安?或者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旁批点预设:“我”多情,有什么情?为何“华发”早生?李白有“举杯消愁愁更愁”,而苏轼却是“一樽还酹江月”?一仰一俯,可看出两人性格上有何不一样?

综合旁批点预设:词人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如何表现的?

旁批展示:

学生甲:……

师生点评……

学生乙:

师生点评……

学生丙:

师生点评……

小结: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我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述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我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师生点评,必须结合学生旁批实际,同一点资料上,在指出精彩和不足的同时,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敢于展示自我的杰作,可补充可延伸可反驳;不一样点的资料上,启发他们有不一样的见解,教师诱导的同时,要帮忙学生匡正,不能放任自流,不能任凭他们天马行空)

美读——析情感

所谓美读,就是有选择的读,选自我以为精彩的词句,再三悟读,读出蕴含语言表象之内的真正意思,透过语言悟出情感,以达“熟读精思,口诵心惟”之目的。

调动学生思维和智慧,利用旁批,抒写自我读后感受。

旁批展示:

学生甲:……

师生点评……

学生乙:

师生点评……

学生丙:

师生点评……

从中概括本词要表达出的情感,往往有以下几种:

建功立业之说。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使“樯橹灰飞烟灭”的周郎想到自我。

自甘沉沦之说。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推测。“千古风流人物”又如何?最终不就大浪淘沙吗?就算儒雅风流的三国周郎而今又安在哉?

积极向上之说。从自我四十五岁还想像周郎一样能够建功立业想到。

多情伤感之说。从周郎得到孙权倾国之托到自我的“乌台诗案”比较预测。

人是个复杂体,苏轼更是如此。正因为复杂才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他的情感之所以复杂,还要到他的词中去分析和理解。教师要根据学生基础,因势利导,指导他们学会从具体语言环境中多角度揣摩人物情感,讨论、分析、整合,得出比较确切而被人普遍认可的答案。

以饱含深情地背诵本词来结束本课教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