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四川的习俗六年级(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0:16:02 页码:14
四川的习俗六年级(大全10篇)
2023-11-24 00:16:02    小编:ZTFB

定期总结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还能找到进一步提升的机会。为了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我们可以先分析总结的关键要点并进行整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几篇优秀总结,供大家参考。

四川的习俗六年级篇一

车里军民总管府;明清改为车里宣慰司;民国时期设立思普沿边总局,后改为思。

为了捉到一只金色的鹿,翻过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了九千九。

西双”即十二,“版纳”为一千块田。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区域划成十二个田赋单位,每个“版纳”为一份田赋额。后来,他又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十二个行政区。西双版纳风光旖旎,物产丰富,生长着两万多种植物,仅热带高等植物就有大约5千种,占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这里不仅是植物王国,也是天然动物园,有珍禽异兽200多种。同时也是“南药之乡”、“普洱茶”的原产地。

春节......

四川的习俗六年级篇二

我的家乡。

作文。

欢迎阅读。

我的家乡在高峰镇九甲村,那里风景优美、景色宜人。那里不光是风景好,人也好。那里的人很遵守祖传习俗。

在那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春节。那里的春节是从除夕到元宵节,元宵节过后就完了。

除夕时,家家户户在早上大扫除,扫除完后又到镇上去赶集,买春节时准备的东西。小孩子只管到村中好好地玩。买完东西后,第一件事是烧鸡祭神,放鞭炮吓鬼神。晚上,谁也不能串谁家的门,只能在家中吃香喝辣。在今晚,除了小孩子,谁也不能睡,必须守岁。

大年初一,这天就成了孩子们的天地。小孩子们一个个提着大袋子到别人家去拜年。拜年时必须是男娃先进堂屋,女娃后进,这样保佑这家来年生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娃。拜年只能拜到12点,拜完后,满10岁的小孩得在这天自己去赶集,以早学独立。

我们九甲村过春节只求安宁、幸福,不图别的东西。

拜年,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它是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在我的家乡福建,拜年可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在家中晚辈依次向长辈拜年。旧时要行跪拜礼,后逐渐改为作揖鞠躬,虽有鞠躬行礼者,但大多只说些“拜年”、“长寿”之类的话。长辈在接受小辈的拜年之后,要赏给红包或红桔等。

第二种是亲朋好友之间的拜年。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新年发财,主人也以作揖回贺。小孩也会得到一份“压岁钱”,至少也有两个红桔。亲友互相贺年,入门要高声说“新正如意”,对方要回答“大家,大家”,以表示彼此皆如意。贺年要带二枚红桔,一些糖果之类,对方把礼品收下,红桔奉还,以表双方都吉利。不过必须先到亲属中的长辈和老师家中拜年,否则有失礼仪。但去的第一家不可是姓王、吴、桑的人家。

现在拜年之俗仍然盛行,而且增加了和电话拜年的新内容。新年钟声一响,人们便拿起电话向亲朋好友贺年,既及时,又便捷。电话拜年的习俗也流行起来了。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新年里,我的家乡一陆丰,也有不一样的习俗。

在我的家乡准备过年时,家家到几十里买年货,要准备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号在新年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八就开始大扫除了,家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将垃圾、灰尘扫走后,就把买的吃的摆上桌,让客人和家人吃。在这一天,已经渐渐会有客人来做客了,无论是隔一面墙的邻家亲戚,无论是百里相隔的朋友,都会赶来做客。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海鲜与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

对联。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这一夜,在广场上会演“潮剧”,会有很多人前往观看不仅如此,在广场上还会有人在赌“鱼虾蟹”,时不时连小孩子也会拿着十块、五块前往去赌一赌,因为过年开心此时此刻,大部分店铺已经关门,因为都去看戏了。

正月初一与除夕截然不同。这一天,大人们都在家中看看电视什么的,只有小孩偶尔去找朋友一起玩。

元宵到临,有一个高潮到了,许多的人都蜂拥而至、三五成群到自己的亲戚家拜年,小孩子都应接不暇,嘴里不停说着“新年快乐”等吉言,然后不停收着红包,到下午时会有舞狮不断进入一户户人家,舞狮代表吉祥,意味福气来了,大家都十分乐意它们进入自己家中。

一眨眼,新年就要过去了。在正月十七过去,家乡的新年也就算过去了。学生们该去上学,大人们又去照常工作了。虽然新年过去了,但小孩还会放放鞭炮,还有零零散散的客人前来做客,大家都不舍得新年过去。

四川的习俗六年级篇三

今天晚上,我在下面玩,突然看见月亮有点圆了,我又想到,我过了这么多中秋节,还不知道它的来历和习俗。

于是,我立刻上去让妈妈上网去查,查了之后,我才知道来历是: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十个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的传统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习俗是: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月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神像放在朝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祭月,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好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我还学会了一首古诗,那就是《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声此夜不长好,明年明月何处看。

今天我不但学会了一首古诗,有知道了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真是高兴呀!

文档为doc格式。

四川的习俗六年级篇四

车里军民总管府;明清改为车里宣慰司;民国时期设立思普沿边总局,后改为思。

为了捉到一只金色的鹿,翻过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了九千九。

西双”即十二,“版纳”为一千块田。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区域划成十二个田赋单位,每个“版纳”为一份田赋额。后来,他又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十二个行政区。西双版纳风光旖旎,物产丰富,生长着两万多种植物,仅热带高等植物就有大约5千种,占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这里不仅是植物王国,也是天然动物园,有珍禽异兽200多种。同时也是“南药之乡”、“普洱茶”的原产地。

四川的习俗六年级篇五

满语这个词,相信大家都很奇怪。今天,让我们走近它,了解它!

满族,人口982。一万多人。满语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其余多分布在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山东、福建等省,少数散居在京、津、沪、xi、成都、广州等地。居住在农村的满族人继承了传统的建筑形式,庭院周围有低矮的墙壁,庭院内有阴影墙。一般西、中、东三栋,大门朝南。

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芒市”和“空气舞”是传统舞蹈,经常在节日和宴会上跳舞。跳舞的时候两个相反,一个袖在额头上,一个袖在后背上,作势盘旋,这叫“卤莽势”;舞者唱歌时拍拍手,用“空气”二字,称为“空气”。《印青子弟书》是18世纪中叶八旗子弟创作的一种新鼓词,只有歌词,没有平实,是满族人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

满族人长期信奉萨满教。每当祭祖祭天,萨满祈祷时都要戴神帽、穿裙、腰铃、打鼓、跳舞。满族人讲究礼仪。有一段时间,晚辈送晚辈小礼物三天,大礼物五天;三天问候长辈,五天“赚千”。男人为千千万万的东西而战时要低头,右手向下伸,左手扶膝,就像捡东西一样;女人赚成千上万需要蹲在膝盖上。满族男子守梳花瓣,穿马蹄袖袍,系腰带;女人穿宽而直的旗袍,头上有个发髻,不绑脚。如今,旗袍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东方女性服装,风靡全球。

满族饮食文化最好的代表是“满汉全席”。这种宫廷宴席已经流传了200多年。其中,满族菜肴在选材、制作、吃法等方面都保持了满族特色。人参鹿茸等山珍大部分来自满族的故乡——“白山黑水”。此外,满语还有许多小吃和种类繁多的小吃,其中“萨其玛”是一种著名的小吃。

这就是满族,一个独特的民族。经过我的介绍,你熟悉吗?

四川的习俗六年级篇六

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人家只吃三、二天,有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发展,财货流通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地方,真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送穷习俗,反映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四川的习俗六年级篇七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恭喜你发财,恭喜你精彩……”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一片喜气洋洋,欢声笑语。随着车轮的转动,我们回到了妈妈的老家——内乡过大年。

在外婆家,饺子不叫饺子,叫扁食。说起饺子,还离不开我们大美南阳哩,相传东汉末年,医生张仲景回到故乡南阳,看到家乡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于是搭了一个大棚,支起一面大锅,熬了一锅羊肉汤。用面包皮成耳朵形状,煮熟后连汤带饺送给穷人吃,人们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饺子就成了我们的家常便饭了。

外婆家的剁饺子也与众不同。大年三十,清早起来,全村的“嘭嘭,咚咚”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时而如排山倒海,时而如江潮翻涌,时而如泉水叮咚。人们都希望自己家的剁馅声音是全身最响的,也是时间最长的。剁馅最响且时间最长,美其名曰“长久有余财。”下饺子时,也不能乱说话,即使饺子烂了,也不能说烂,而是要说涨了,我怕说错话,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闭上嘴巴最安全。饺子终于端上桌了,我迫不及待的夹起一个就往嘴里塞,“啊”!饺子太烫了,烫得我直吸溜嘴,又蹦又跳,张牙舞爪的样子,像极了一个跳舞的小丑。逗得姐姐忍俊不止,哈哈大笑。我方登罢爸上场,我这边刚消停,只听“咯噔”一声,爸爸又大叫一声,“哎呀,我的牙呀!”原来爸爸吃到了硬币饺子,外公高兴得连夸爸爸是有福之人。我一听,不服气了,哼,我也一定要多多的福气,于是一边使劲吹,一边往嘴里送。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吃到核桃馅的了,外公又连忙说“核桃补脑又好吃,寓意你明年学习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姐姐也不甘示弱,为了吃到特别的饺子,也接二连三地往嘴里送。正吃得不亦乐乎中。大外婆端着一碗饺子过来了,还说尝出来什么馅的有红包奖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我们争先恐后地大尝特尝起来,这边还没有散场,一会儿三外婆也端着一大碗饺子来了,为了红包,我们也拼了,又三下五去二地吃了不少,哎哟!天呐!感觉要吃到嗓子眼了,摸着我圆滚滚的肚皮,心想着要是邻居谁再来了呢?真是怕啥啥来呀,邻居们都像排着队似的,送来自家的饺子。原来这是外婆家的风俗习惯,百家饭,既尝到了不同风味的饺子,又增进了感情。正所谓“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亲人邻居们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山南海北,无所不谈,其乐融融,其乐无穷!熬年谈心两不误,真为一举两得,美哉!乐哉。

望着我快要撑破的肚皮,感觉这一次吃的饺子,快抵上我平时一年吃的了。

四川的习俗六年级篇八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间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楹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嵋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川的习俗六年级篇九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历史发展中,形成一些较为固定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让它化凶为吉。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时尚为压岁钱赋予新内容。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清代,春联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很大提高。

春联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横木上。

在贴春联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向往,对美好未来祝愿。为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四川的习俗六年级篇十

爸爸是个南方人,妈妈却是个地道的北方人,作为一个“南北混血儿”,对于两地风俗、生活习惯等,自然也都有一点了解。今天我就先给大家介绍一北方过年的习俗。

大年二十九,爸爸妈妈上完一年中的最后一天班,我们一家就连夜赶到了位于皖北宿州市的姥姥家。因为在这里有一项很重要的一个习俗,春节前夕,人们都会准备好贡品祭祀已故的亲人,表示对他们的怀念,并希望他们保佑自己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一帆风顺。

贴春联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大家要在大家三十的早上,在门两旁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会给节日带来喜庆之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门神像画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是在皖北,如果在这一年中家中有人去世,就不能贴大红纸写的春联了,只能在门芯处贴上a4大小的白纸,或者什么也不贴。第二年可以贴黄色的春联,第三年是紫色的纸联,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

在贴春联的同时,北方人还注重贴门神,听姥姥说,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有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现在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采购年货是我最喜欢的一点,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我和表弟自然是飞奔到最爱的零食区,美味的巧克力,香甜的饼干,诱人的薯片……一点点地搬运到购物车上。大人们也买好了各种蔬菜,鸡鸭鱼肉和红枣糕。足以让我们大饱口福。

皖北的年夜饭必须在大年三十中午十二点之前完成。在古代,过了正午还没有吃上年饭都是揭不开锅的穷苦人家,所以在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忙忙碌碌一年的人们想方设法也要吃上一顿饱饭,而对于饿了一年的人们来说,早一点吃饱代表着下一年都能吃饱穿暖。现在这个习俗一直在延续,往往才九、十点钟,就有手脚麻利的.主妇做了满满一大桌子美味佳肴。

年三十的晚上,要吃扁食。这是一种像元宝一样的食品,里面包上韭菜、鸡蛋等素食,既和中午的大鱼大肉营养搭配,也是寓意来年发财的意思。

大家初一吃饺子,“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皖北的春节要一直过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在这里,正月十五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蒸面灯。十五这天,早早的,妈妈们便用豆面揉好面焖在锅中,到了下午,面发起后,开始捏一个个小面灯。手巧的人家还会捏出龙灯灯、鸡灯灯、兔子灯等生肖灯。

把捏好的面灯放进锅里蒸,蒸完后,有的面灯窝窝里有蒸馏水,有的很多,有的少,还有的却干干净净,滴水不见?据说,这是个很灵验的预言呢,存水的那个月份灯会被认为代表着来年那个月份里一定雨水充沛,水多的可能会有涝情,水少的当然就代表干旱了。

把面灯里放上香油,用棉线做出捻子,点亮的面灯好漂亮!我们会端着灯在屋子里四处照照,照到的地方毒虫、臭虫什么的就都不敢出来了。大人们还会用灯在我们小孩子的全身上下照上一照,说是一年内保管百病全无,吉祥如意。面灯点着可不能吹灭哟,要让它自己燃尽,因为红红的灯火代表着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旺,越来越红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