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孝亲敬老的故事(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3:09:53 页码:8
孝亲敬老的故事(通用18篇)
2023-11-12 23:09:53    小编:ZTFB

每一次总结都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提高学习效果?以下是一些时间管理的实用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合理安排时间。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一

卧冰求鲤,出自二十四史。传说晋时王祥,小时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继母患病,很想吃鲤鱼,适值天寒地冻,河里结冰无法捕鱼。

王祥不计前嫌,于是心生一计,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人们都说孝感天地,必得天佑。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二

我读三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了孝行演讲比赛,我获得第二名,从此也成了孝敬老人的好孩子。

外婆住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因为外婆身体不是很好,很少出门玩。我为了外婆一个人在家里不那么寂寞,放学时,常常到外婆家,陪外婆玩,跟她讲新鲜事,还给外婆捶捶背,搓搓手,揉揉腿。有时候陪着外婆到她喜欢去的刘奶奶家门口坐,与在那里的人一起聊天。这时,外婆总是叫我先回家,玩了之后她自己会回家。我总是回答:“我作业已经写完了,今天专门陪外婆。”刘奶奶这时就会说:“大妹子,你这个外甥女真孝顺你。”我会接过刘奶奶的话说:“外甥女孝敬外婆是应该的。”

今年暑假,外婆因为脑梗塞去住院,妈妈带我和姐姐去邵武市立医院照顾外婆。一天下午,妈妈要去买一些用品,问谁跟她一起去,我马上回答说:“姐姐你跟妈妈一起去买东西,我一人留下照顾外婆。”妈妈说:“也好,你姐姐要去买一双鞋子。婕子那你留下照顾外婆,不能到处乱跑。”我看着妈妈边点头边说:“好的。”这时我听到外婆说:“婕子,你跟妈妈去玩吧!外婆一个人能照顾自己的。”我转过身对外婆说:“没关系的外婆,去不去无所谓,反正以后有的是机会。”那一刻,我又觉得自己长大了许多。

妈妈和姐姐出去了,我坐在外婆的床边,向外婆讲我们学校里开展的活动。讲了一会儿,感觉外婆累了,就让外婆好好休息。外婆的吃药时间到了,我把温开水递给了外婆,外婆把药吃完,又要上厕所,我小心翼翼地扶着外婆到洗手间,生怕出了什么差错!妈妈回来了,她为我的这些举动感到欣慰,觉得我真的长大了许多。姐姐也表扬我,说:“婕子真的不是从前那个爱撒娇,爱哭鼻子的婕子了,现在是懂得谦让,懂得体贴,会照顾人的婕子了。”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三

从前有个家庭,仅有一个老母亲和一个儿子过活。母亲做饭儿子种田,母亲把全部精神都用在疼儿子上,做好饭等儿子来吃,一边给儿子擦汗一边给儿子端饭,中午把做好的。饭送到地头,晚上帮儿子洗脚,老母亲把一切都奉献给了儿子,可是儿子并不满意,老是觉得母亲做的不好,时常打骂母亲。母亲有时候心里也有气,可就是舍不得骂儿子。

有一次他耕田到地头休息时,看到地头一乌鸦窝不只什么原因落到地上,那老乌鸦和小乌鸦他都认识,可不知为什么那老乌鸦行动困难,小乌鸦正衔着一只虫子送老乌鸦的嘴边,不明白为什么那老乌鸦没有接住虫子掉到地上,小乌鸦赶忙衔起来再送到老乌鸦的嘴边。这一幕布让这个儿子心惊了,想起母亲的好,再想想自我对母亲的不好,真是虫兽不如。

从此番然醒悟,决心做个孝子。当他回到家把热水瑞到母亲前并把母亲的双脚放进水盆的时候,母亲泪水流下来了,儿子的泪水也流下来了。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四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方观承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狱使其祖父、父亲因一朋友写了一书而被株连,流放到黑龙江充军服役,其家产也被没收充公。年幼的方观承兄弟无依无靠,只得到寺庙中暂栖其身。

在寺庙中,方观承兄弟含泪度日,备尝艰辛,但方观承最想念的还是祖父和父亲。他鼓足勇气,向长老提出请求,允许他俩前往边疆探望长辈。长老念及二人年幼,尽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极力劝阻。方观承则恳求说:“祖父、父亲遥在天涯,对家中亲人望眼欲穿,我们若能前往,定会增添些许慰藉。为给二老一点安慰,我们即使受点折磨,遭受点艰难,也在所不辞。请长老思准,让我们启程。”

方家兄弟的义举,感动了长老,长老送其路费,含泪目送他们踏上探亲路程。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饥挨饿,搀扶相行,衣破成条,脚生老茧。几个月后,他们最终见到了二老。四人抱头痛哭之后,祖父、父亲心中为自我有这样的孝顺后代顿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伦之乐之中。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五

作为一个中国人,孝顺是我们一直以来所崇尚的美德之一。孝亲敬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和关爱。故事是一种直观、生动的表达方式,能够让我们感知到这一美德所流淌出的深厚情感。在学习了一些关于孝亲敬老的故事之后,我领悟到了许多道理,体会到了孝亲敬老的重要性。接下来,我将会分析一些故事并谈谈我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孝亲敬老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孟母三迁》中,孟子的母亲三次迁居,目的是让儿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母爱充盈其中;再比如《白毛女》中,刘胡兰不辞艰辛地照顾奶奶,用实际行动感化了不少人。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孝顺的精神,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同时,这些故事所传达出的情感,远超过了文字的表达。它们犹如一首旋律,旋律中流淌着血脉相连的亲情,耳边回荡着长辈的关爱。

其次,孝亲敬老故事还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对后代成长的重要性极大。比如《小蝌蚪找妈妈》中,小蝌蚪在找妈妈时遇到很多波折,但父母教给他的游泳方法让他最终成功找到了妈妈。还有《小草》中,家长用关爱和温暖培育出了成长中的小草。这些故事不仅说明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也表明了正确的家庭教育应当充满关爱,培养出的儿女温暖、善良、聪明又坚强。

再者,孝亲敬老的故事中,家庭中长辈对后代的关爱也是很重要的。比如《亲情》,盲人父亲在女儿的悉心照顾下越来越有安全感;还有《航海王》中弗兰奇回收老板曾祖父的骨灰时不仅友情见证了伙伴之间的情感,也回报了这家族对他的一如既往的支持。这些故事证明,家庭并不是简单的比身份、比物质,更是比爱心、比贡献的地方。没有父母、长辈的悉心呵护和支持,一个人的成长之路会任重道远。

最后,孝亲敬老的故事激励着人们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需要更加注重家庭、亲情。今日的年轻人需要深入体悟父母的艰辛、长辈的关爱、家庭的珍贵。同时我们需要积极参与家庭中的事务,以身作则,带领家庭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同时也为传承孝亲敬老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到这里,我又一次深刻认识到了,这些孝亲敬老的故事,不仅是读者们心灵中的美好滋养,更是那颗世世代代的中华心灵的鲜红灵石。我们需要通过这些故事,找回文化和民族的根,唤醒更多的人的亲情意识和爱国情感。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积淀,我们的传统才会传承,我们的未来才能更美好。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六

我邻居家中有一位老母亲,自我记事起,他的老母亲就已经不会走路了。爸爸说,那医学上称之为“瘫痪”。或许是因为老母亲年轻的时候很能干,做事特干净利索的原因,也可能是久病卧床的原因吧,那老母亲现在的脾气特别不好,经常一起床就听她骂人。可是,他的媳妇却是个十分有耐心、很孝顺老人的人。这么多年来,都是她在细心地照顾着那老母亲。

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上老母亲一起床,他的媳妇就去给老母亲擦身子、换衣服。伺候她梳洗完后,就得赶紧把老母亲爱吃的饭菜端过去,喂给她吃。稍微迟了,他老母亲就会不高兴的埋怨,但他媳妇似乎都是笑嘻嘻的安慰着她。偶尔在家时,听到他老母亲发火,嫌弃饭菜不合她口味,他媳妇就细声细气地答应着赶紧做她口中要求做的饭菜。我有些时候都为他媳妇打抱不平:明明昨天她都说喜好吃那饭菜,怎么今天就不喜欢了?这不是明摆着折腾人家嘛?问他媳妇,他媳妇总是说:“她年轻的时候吃了很多苦,什么都是自己做。现在要依靠别人,心里也不好受。我们偶尔生病,整天躺床都会很烦,更不用她这样子的,所以脾气肯定不好。我们健康人多体谅体谅她吧。”等老母亲吃完饭了,他媳妇就推着轮椅带他老母亲出去转一圈,晒晒太阳。而后回来就会先把老母亲的床收拾好,再把老母亲抱上床。让她躺舒服了,她才去做她自己的事情。时刻还要留心着他老母亲的叫唤呢。经常能看到她在太阳底下,给他老母亲耐心地洗头、修指甲,一边还陪着老母亲说着话。不知道的人,还以为那是母女俩哦。那场景,看上去可温馨了!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七

闵子骞(前536年—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子骞从小就死了生母,父亲娶了后妻,成为他的继母。子骞年纪虽小,却孝顺父母。平时吃饭,他总是恭敬地把好饭菜端到父母面前,吃完饭后,他又抢着收拾桌子,洗刷碗筷。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弟弟,子骞的日子从此便不好过了。他像奴仆一样被使来唤去,白天要带弟弟玩耍,晚上要哄弟弟睡觉。继母稍不顺心,就又打又骂。

一个严寒的'冬日,子骞给父亲赶车。大风夹着碎雪打来,把他冻得瑟瑟发抖,手上的缰绳老掉在地上。父亲呵斥他做事不专心,子骞一句话也不分辩。可冻僵的双手还是拉不住缰绳。父亲看看儿子身上穿的棉衣,觉得厚厚的,怎么会冷成这样?一定是儿子装的,没出息!父亲生气地一鞭子打了下去。棉衣当即裂开了一个大口子,一团团芦花露了出来,被风吹走。父亲大吃一惊,怎么后妻竟干出这种事?他带着子骞驾车返回家去。再一看两个小儿子穿的都是棉花絮的新棉衣。父亲难过得掉下眼泪。他责备自己让儿子忍冻干活,憎恨后妻虐待子骞。他不顾后妻下跪磕头求饶,执意要将她赶出家门。

子骞泪如雨下,苦苦哀求父亲道:“母亲在家,就我一个人受寒;母亲要是走了,三个孩子都要受冻,望父亲大人深思啊!”

父亲感到儿子的话在理,便将后妻留下来。继母见子骞以德报怨,很受感动,从此对三个儿子一样对待。子骞长大后,孝名闻于天下。

孔于称赞说:“闵子骞真是个孝子啊,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让别人对他的父母兄弟都没有不好的闲话。”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八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与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我的父母,还应当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可是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九

南齐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明白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到县未旬日,椿庭遗疾深。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十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十一

近年来,孝亲敬老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这个时代,长辈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孝顺和尊重他们已成为我们的一种责任和使命。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孝亲敬老的故事心得体会。

一、原则性的理解。

孝亲敬老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一种社会义务。在个人层面上,我们必须要相互关爱和尊重彼此的长辈,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而在机构和政府层面上,我们亦需创建更多适合老年人的政策和设施,以确保他们享有更好的生活服务。

二、内心感悟。

无论我们最终发展成为什么样的人,孝顺和尊重自己的长辈将永远是我们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孝顺不仅仅是为了回馈他们,更是为了保持我们内心的自由与平静。我们需要内省,认清自己应该奉献给他们的东西,以及自己所拥有的丰富生命经验和能力如何可以成为为他们服务的礼物。

三、故事的启示。

《西游记》中的孝子黄粱,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天天照料他们的墓地,真正地以孝为己任。《杨家将》中的杨三郎,以尽可能多地给予自己的老母亲幸福为己任。这些故事深刻地向我们展示出孝顺和尊重长辈的意义和价值。而像这样的故事仍将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精神。

四、社会责任。

在这个不断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更多地关注我们的长辈们,确保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得到保障。在大多数社会社区中,建立一种社会责任体系,必须为孝顺和尊重长辈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培养孝顺的家庭、任务和志愿者组织,以及相应的社会政策都是必要的。

孝亲敬老不仅仅是我们对长辈的尊重和关爱,更是为了我们社会的发展和维护一个安全、健康的社会生态环境。这种古老但却永恒的观念已被广泛接纳并坚守,而这个信仰会不断地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我们必须学会奉献给长辈们,并懂得照顾他们的情感需求,以期能够建立一个更加仁慈、关爱和安宁的社会。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十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在少年的时候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之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的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十三

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决,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七十余矣。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以往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回到。最终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齐回到,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十四

可前几天看见的一幕幕,让我心头暖暖的。那天放学,看见一位中年男子正骑着自己的单车,往前行。突然!一位老奶奶停在了街道的中间,她正在捡地上人们乱丢的塑料罐。那位中年男子看见了,慌张得立即把单车的车头转向右方,摔倒在地上。那位老奶奶吓得魂飞魄散,也跌倒了!

那位中年男子不顾自己的伤,立即爬起来,去看看那位老奶奶有没有受伤。中年男子看见奶奶的膝盖受伤了,马上撕烂自己的衣服角边,给老奶奶包扎。包扎完后,中年男子扶着老奶奶起来。关切地对老奶奶说:“老奶奶,您的伤还疼吗?”老奶奶轻声的说:“不疼了,谢谢你啊!”中年男子说:“那就好,那就好。老奶奶,对不起喔!是我太不小心才差点撞到了您。真是对不起啊!”

老奶奶见这位中年男子这么诚恳的向自己道歉,并对他说:“小伙子,您不用向我道歉,因为我自己也有错的地方,我不该在路中间停留那么久的,真是不好意思啊!”中年男子见这位老奶奶没事了,就把自己的自行车扶起来,问:“老奶奶奶奶你家住在哪里啊,要不我送你回去怎么样?”老奶奶欣慰地说:“不用了,谢谢你的好意!”

就这样,这位中年男子就消失在老奶奶的目光之中了。可这一幕却久久地萦绕在脑际。尊老爱老敬老,就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十五

宋黄庭坚,元符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一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马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十六

敬老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它旨在弘扬祖先崇敬老人、孝敬亲属的优良传统,让人们重拾敬老爱亲的美德。自古以来,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敬老爱幼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道德风尚。孝心与敬老的本质内涵,是人类道德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每个人应该拥有的基本素养。

第二段:讲述一个孝敬父母的故事:母亲的花园。

有一位年迈的母亲,身体不太舒服,平时需要非常小心地保护自己。但是,她还是热爱花园,每天早上都会去花园里面拔草、浇水、修剪花草,非常心甘情愿。有一天,天气很冷,儿子看见母亲去花园里面干活,非常心疼,不忍心看着她冒着寒风工作。于是,他就决定给母亲制造一个可以在花园里工作的温室。他花了很多时间和心血,设计了一个温度、空气流通、湿度、防虫等各方面都十分完备的花园小屋。这样,母亲就可以在温暖、干燥、舒适的环境里面持续地进行她最爱的花园工作了。

第三段:从故事中汲取出“孝”和“敬”的特点和价值。

孝敬父母,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最基本的美德观念。一个真正的孝子,一定非常关注父母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会不遗余力地让父母感受到自己的温暖和关爱。母亲的儿子可以为她制造一个花园小屋,这不仅体现了他对母亲的孝敬,还表现出他的良心和敬意,让母亲感到无上的幸福和自豪。这种情感是无法用财富来衡量的,是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美德精神。

第四段:谈及“敬老”的概念与实践。

尊敬长辈、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美德。敬老爱幼不仅是一种尊重和感恩的表现,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孝亲尊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为人父母者更是责无旁贷,贯彻孝亲尊老的理念,给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做人的态度。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些不仅是一种道德上的取向,更是人生态度形态的渲染。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孝亲敬老的观念应当贯穿于人的一生,无论是从精神层面还是实际行动上,都需要为之付出。在现代社会中,实际情况和亲情关系都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这更需要我们注重对家庭亲情、社会心理的认识与尊重。敬老爱幼是每个人的共同责任,是我们共同的美德空间,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为建设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而努力。让我们珍惜亲情,呼唤人性正义,共创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未来生活。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十七

晋杨香,年十四岁,尝随父丰往田获杰粟,父为虎拽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子得免于害。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我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最终放下父亲跑掉了。

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离馋口中。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十八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在少年的时候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之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的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