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蝉鸣散文范本(汇总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7:11:03 页码:12
蝉鸣散文范本(汇总9篇)
2023-11-12 17:11:03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成就感,看到自己的进步,我们会更有动力继续前行。有效的团队合作对于工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写作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灵感和思路。

蝉鸣散文范本篇一

夏日的午后,阳光像一面通体明亮的镜子,把万物映照出一片晃眼的灿烂。这样的午后竟然有风,由远处的天际掠过山林,树丛,缓缓而来。我落座在一把藤椅上,静观这山色与风声的舞动,仿佛看至情春与沧桑的轮回,便如同一位静默的老人,与他的孩子遥相凝望了。岁月就在这一刻幻作潮水,由指缝间蔓延溢出,一泻千里!

我听到了蝉儿的呜叫。

蝉的呜叫一声高过一声,带着些许午睡和童年的味道,把我的知觉与意念全部带走。依稀迷离之间,我仿佛回到了孩提时代,在家人一片酣睡的夏日午后,悄然拔闩,出户,赤足踏步在烈日烘烤过的泥巴路上,却全然不觉烫脚。一定是少不了呼朋唤友了,叫上最要好的玩伴嬉戏在田垄,荷溏,瓜果园中。那时的风必定带着一股荷花或果园的香气,更有蝉儿躲藏在茂密、硕大的梧桐树叶间,嘹亮而高亢的歌声宛若遥远而清晰的梦境。

记忆实在是个奇妙的东西,不经意间,便定格下生命中的些许断痕与偶然。很多年以后,当今日的蝉鸣与记忆的一切对接,夏季的风响仍然回荡着童年的音色。此刻,我站在书屋的窗棂前,凝望这满山翠绿,聆听蝉声如歌,那个赤足狂奔,骄阳下裸泳的孩子已经不是我,他仅属于我生命天空中,一朵记忆的云彩。

曾几何时,我的心中装满疑虑,记忆中那个顽劣的孩子,抑或今日凭窗而立,鬓发已然斑白的人,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也许,他们都是曾经的我,也许,我再也不会是回到他们。一个人的两只脚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生命刻度没有可能重复。而蝉声依旧嘹亮,它穿透记忆两端的我,重塑并提示着这个夏日午后的另一个真实。

有人说,蝉是一种自大的昆虫,因为它的俗名叫“知了”,而它的呜叫声也是“知了,知了……”仿佛这个世界上,就没它不知道的事情。我却更宁愿还原于事物的真相,在这蝉儿的呜叫声中,我所体味到的是一种诗情的睡意,那是一种贴近大地的声音,一种关于细小回忆的终极关怀。

蝉鸣散文范本篇二

夏秋之交,又闻蝉鸣,这是夏热与秋凉交替的旋律。

枝头上的金蝉,躲在浓密的绿叶下震动着胸前的发音器“叽叽叽”地鸣叫声,此伏彼起。它们一边摆动着透明的双翼,一边环顾四周,谨慎小心,生怕稍有差池就会被螳螂捕去。季节的变化也意味着消亡与新生的开始。

金蝉,又名马知了,属昆虫类。幼虫在地下存活周期长,一般需要5-左右才能破土而出。一些地区将其视为一种餐饮美食,捕捉现象十分严重。金蝉,正面临着生存危机,甚至有绝迹的风险。

难怪这些年来,蝉鸣渐稀,我还以为是城市框架的逐渐拉大和土地硬化,幼虫不能按时节入土修养生息,才造成了自然界生态空间的失衡。看来不仅如此,更主要的是还有一些人为的因素存在里面。

自从上学学会了一些成语后,就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现在看来食量更大的人类在夏秋之交等着它。前几天去超市购物,发现蝉被摆在有冰冻的货架上,用手轻轻触碰蝉还活着,看看标价牌87元1斤,“啧啧啧”真是令人唏嘘惊叹。

看着这些即将上桌的“佳肴”勾起了我曾经捕捉蝉的一段往事。

二十多年前,我在参与某一铝厂建设时,单位的同事说:刚拱出地面的蝉很好吃,并约我去捉。我好奇,随之去了,那时风华正茂。

记得那个傍晚天气极好,落日余晖染红了白云,有的色浓,有的色淡,与蓝天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浓重的油墨彩画挂在西边的天际,一片赤红的晚霞。

我们趁着天还未黑透来到了一片杨树林。林子约有三十余亩地大小,碗口粗的杨树笔直地伸向天空,树冠翠翠绿绿,遮阳庇荫。与之相比,我感觉自己很渺小。这时,我急忙打开三节手电筒,刹那间,一束强光照亮了阴森森的林地,惊扰了夜色,也锻炼了我的胆魄。同事告诉我技巧说:“从树根周围的地面慢慢往树上照。”我按照指点,果然发现了几只淡黄色的蝉在地面或在树上爬行。它们受到了强光的惊吓干扰,原本蹒跚的.爬行速度变的急促起来,我赶紧捉起地面的蝉。同事又说“先捉树上的,不然爬高了就捉不着了。”看来干啥都是有技巧的。我很有悟性,一点就透,就先忙着捉已经爬上树的蝉。而地面上的蝉全然不顾危险,前仆后继地往树上爬,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地把它们收入囊中。我们打着手电像防治病虫害似的在林子里一颗树挨着一颗树的转,收获颇丰。

出于好奇,有时不急于捉蝉,而是观察它慢慢地往树上爬的过程。蝉,在地下蛰伏了几年,甚至十多年才嗅到了空气中的芳香。它们刚刚跃然地面,极其缺少营养,躯体羸弱。但很灵动,动物界那种固有的生存本能迫使它们全力向前,一个又一个,一拨接一拨……其实,前面已是危机四伏,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但它们却无知无畏,潮水般涌来,一门心思-―上树,繁衍生息。

一只蝉快速地爬行着,已然越过了我的头顶,我本可以举手擒来,但没有想打破它的梦境,想看看以后的状态。它似乎明白了我的心思,想给我一个表演,努力地向上爬着。当它还没有爬到树冠时就停止不动了,我正在疑惑,只一会儿的功夫,就发现蝉壳裂变,它开始退壳了,伸展出乳白色的蝉翼。稍许,颜色由白慢慢变深,当完全变成褐色时,它试着抖抖翅膀飞到了树上,留下了一个开裂的蝉壳,这就是生命历程的关键飞跃。

我佛慈悲,这只蝉算是逃过一劫。

我正在为这只蝉的蜕变出神时,同事喊我过去,说他那里的蝉很多。我过去用手电照了照,的确很多,但我似乎动了恻隐之心。对同事说:捉的差不多了,天也晚了,该回去了吧?同事看看我捉的,再看看他捉的说:把这些捉完再走。我只好祈祷蝉儿们晚些时候出土。

回到宿舍已是11点多钟,同事经验丰富,自然向领导一样吩咐我准备一盆盐水将捉来的蝉放到里面,用盐水浸泡,俗称腌一腌,这样蝉就不会发生质的变化,金蝉就不能脱壳打开蝉翼了。经同事这么一说,我果然发现有几只蝉在袋子里已经展开了乳白色的蝉翼,只是它们没有树上的那只运气罢了。

第二天,同事烹调出来后,我尝了几个,也许是厨艺不错,还真的好吃。

打那以后我知道蝉是能吃的,而且味道不错,对蝉有了更深的印象。

由于蝉的生存规律特殊,不能像其他昆虫或动物那样可以饲养,所以,蝉是天然的,野生的,也是金贵的。

立秋前后,蝉开始活跃起来。虽然二十多年来再没有见到蝉上树时的悲壮,但金蝉鸣秋一直不绝于耳,给人传递着暑天将去,秋天将至的信息。

我在观察金蝉鸣秋的时日。

蝉鸣散文范本篇三

盛夏的乡下,最美的声音,莫过于随时可以听到的蝉鸣。

一直喜欢蝉鸣,记得小时候,常常在盛夏的中午抬头仰望家门前那棵巨大的皂角树,寻找着蝉的踪迹,聆听着蝉的叫声。也常常在傍晚,搬把躺椅坐在树下,一边听母亲讲关于蝉的故事,一边对蝉有无尽的遐想。

那时候,关于蝉,有着太多的感触。印象最深的要数小时候学过的课文,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蝉》,也是从那时候我开始知道,蝉日光下的鸣叫,竟然如此来之不易,它们需要在黑暗中做四年的苦工,来换不到五个星期的鸣叫。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对蝉有了一种敬畏。是的,它掘土四年,才换来漂亮的衣服、美丽的翅膀,才换来在日光下沐浴的权利。所以它才会尽情歌颂来之不易的快乐和美好。它的快乐很短暂,但它丝毫不以为意,在还拥有快乐的时候,竭尽全力鸣叫,盛放在炎夏的每一个时刻。

写到这里,我不禁打开窗子,让蝉的鸣叫声声入耳,也让我和蝉有更近距离的接触。这盛夏的乡下最淳朴、最自然的声音,让我的心底泛起柔软的情感。此刻,窗外蝉鸣正此起彼伏,像是对我关注的回应。

那么,就让我在远离城市的乡下,享受这满树蝉鸣阵阵吧。它们的鸣唱悠长如情歌,于高亢处戛然而止,如天籁不绝于耳。它们张扬如斗士,身居高处,餐风饮露,拼却短暂一生,只为唱响这盛夏光年的赞歌。

我想,生活也应该如蝉,用最真诚、最坚实的努力,换取在阳光下鸣叫的权利,只要怀着不灭的梦想,自然会有一鸣惊人的那一天。

蝉鸣散文范本篇四

儿时的夏秋季节,午休的时候,在院子里粗粗的枣树下铺上一张凉席,凉爽惬意中,听着蝉鸣入睡,那高高低低声调单一的蝉鸣,听来别样的动听。作为农村孩子,对蝉可谓记忆深刻。麦收过后不久,蝉蜕出土的时节就到了,这小小的精灵在雨后的晚上,穿着一身黄黄的铠甲,挥舞着两个钳子般的前腿,悄悄的捅开封住洞口的泥土,探头探脑的钻出来,爬到高高的树上,蜕壳羽化,一鸣惊人。

家乡人叫蝉的幼虫为知了猴。抓知了猴粘飞蝉是童年最快乐的事情。雨后夏季的夜晚,蛙鸣阵阵,风清气爽。在父亲的带领下,拿着手电筒,带上罐头瓶,一起去村外的树林中捉知了猴。那些笨笨的知了猴刚刚的爬上树,看到有光亮就松开树干,从树上“啪”的一声逃到了树下。于是,顺着声音一照,知了猴就乖乖的就擒了。大人们在树林边的.空地上聊天说话,小伙伴们在树林中大呼小叫的捉知了猴,晚上的时光就这样在快乐中度过。抓回的知了猴放到盐水里泡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母亲把腌好的知了猴放到油锅中一煎,香酥满口的知了猴就上桌了。流着口水的我们不等母亲说,就你一只我一只风卷残云般吃个干净。

知了猴羽化为蝉需要一个晚上的时间。小时候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挂蚊帐,总是趁着妈妈不注意,把知了猴放到蚊帐顶上,第二天早上一看,一只黄玉般的蝉已经羽化蜕变而成。这时候的蝉身体还是软的,刚刚伸展开的翅膀还没有力量飞翔。待到把蝉放到窗台上,阳光下晒一小会儿,蝉通体就变成了黑色,一不小心,就一飞冲天而去。

粘飞蝉更是充满了乐趣。把面粉加水揉成一个面团,然后在水中反复揉搓,面团中的淀粉去掉后,就剩下了黏性很强的面筋。拿一个长长的竹竿,绑上柔性很强的枝条,在顶端粘上面筋,一个粘杆就做成了。然后与小伙伴们各自拿着捉蝉的“武器”,到村外的小树林比赛粘蝉。高高的树上,蝉趴在枝条上吱吱的叫着,瞅准一只蝉,然后悄悄的把竹竿伸向蝉的翅膀。这时候要屏息静气,不能让竹竿晃动撞上树枝,不然蝉就会受惊飞走。待到把绑着面筋的枝条悄悄挨近了蝉,只需轻轻一抖,蝉就扑腾着翅膀被捉住了。一个上午,记忆中最多的时候会捉几十只。回到家,去掉翅膀上油一炸,就是一顿好吃食。小时候家乡不富裕,这野外自然的蛋白质,也为小小的身体增加几分营养。后来读清史,看到雍正还是王爷的时候,也喜欢捉蝉,还成立了粘杆处,可见捉蝉也是一个传统的习俗。另一种捉蝉的方法是在晚上,在小树林的空地放下捡来的枯树枝,点上火后,就与小伙伴一起摇动周围的大树,蝉受惊有趋光性,就一起飞向了火堆,剩下的就是打着手电四处找掉在火堆周围的蝉了。找到后扔在火堆里,火灭蝉也就熟了,一起围着这残余的火堆,捡拾着吃,别有一番乐趣。对蝉的记忆,充满着乐趣的回想,这小小的生灵,充实了多少童年、少年的欢乐时光。

在民间,蝉也寓意着美好。蝉饮露不食,一生只喝清露。所以《史记屈原传》谓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初唐诗人虞世南更有诗句:“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可见古人是用蝉来喻示人品高洁,清高脱俗之志的。城市生活久了,车水马龙的声音充溢着生活的每一个空间,蝉鸣早已经不复存于生活。每每想起农村静静的午后,在浓浓的树荫下听着蝉鸣入睡,总是有些淡淡的落寞。那些高高来去树端的飞蝉,更像一个农村孩子的理想,梦想着飞向更加美好的生活,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

蝉鸣散文范本篇五

窗外的蝉,一声一声地嘶鸣着,直搅得我的心中烦闷,看看时间,索性就从床上爬了起来。客厅里因为空调的原因而凉爽无比,只是那棵离阳台很近的树上的蝉声依然鸣叫不绝,让我莫名的兴奋起来。

我手捧茶杯,对这滋滋啦啦的蝉鸣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悄悄走近了阳台,静静地看着树叉上那只金色的蝉,童年的画面瞬间就在我的脑海里盘旋起来。

小的时候,我个头不高,小小瘦瘦的,总喜欢跟在村里半桩子大的孩子身后,跟着他们下河摸鱼,上山捡柴,去村里的一座废弃木材加工厂“躲猫猫”,到村子后山上“练武术”,你当司令,我当山匪,一场场大战酣畅淋漓上演。然而,让我最为难忘的却是跟着那些孩子们在炎炎夏日里捕蝉。提起捕蝉,那是一个技术活。一要捕蝉的网子好,二要眼明手快,三要轻声慢步。当时我小,大孩子们就让我远远的站在一边,生怕我离的太近把蝉惊跑了,看着他们蹑手蹑脚,满脸兴奋的样子,我站在一旁只有羡慕的份儿。当一只蝉乖乖被抓住之后,四处的小伙伴们全都涌了过来,围绕着捕获者高兴地欢呼起来。那时但凡被捕住的蝉,都是那种叫声嘹亮的蝉。大孩子用手捏住蝉的双翅两旁,稍稍一用力,蝉便会歇斯底里地叫起来。那时,我们就这样换着你捏捏,他玩玩,一只好端端的蝉最终被玩弄得奄奄一息。现在想起来,我们小时候的物质真是太过匮乏了,不然也不至于把那些蝉逼上梁山。但在那个年代,我们一帮小家伙却对于捕蝉乐此不疲。

我稍稍长大了两岁,就嚷着父亲给我做网子,我则在一旁给父亲打下手。父亲一双粗大有力的手,用一把钳子将粗粗的铁丝握成了圈,然后细致的把网子一点一点缝扎在铁圈上,最后又把成型的网子用扎丝牢牢的固定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一杆结实的捕蝉网就做成了。我兴高采烈地领着比我小的一帮孩子,迫不及待地奔向了村子通往外界的道路两旁,学着印象里那些比我大的孩子们的动作,轻脚轻手,还不时回头向小伙伴们唏嘘着让他们小点声。我们就这样静静地看着高高的槐树,寻找着蝉的身影,聆听着那美妙的鸣唱,在几次三番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下,终于能捕得声音洪亮,体型健壮的蝉。所不同的是我们没有再用挤压的方式让那些可怜的蝉发出凄惨的叫声了。我们常常会用一条母亲缝被子的白线把蝉的身体和它其中的一个小脚缠住,像遛狗一样任其在路上行走,或在半空中挣扎飞翔。年少的无知带给了蝉致命的伤痛,却满足了我们童年时光里的纯真和童趣。蝉也确确实实是伴随着我长大的伙伴,无数次的捕捉放飞,无数次的欢声笑语,把一个火红的夏日用一颗童真的心渲染得分外热情。

如今,我早就搬入了城市,融入了钢筋水泥的笼中,那蝉的叫声也似乎早就从脑海里抹去了。而今日陡然间的发现和聆听,那曼妙的乐章让我忘却了酷暑中的汗流浃背,忘却了生活里的琐碎繁杂,蝉是夏日里不折不扣的尤物,更是一种破土鸣叫蓬勃向上的精神所在。

看着那只金色的蝉,听着它好似天籁般的嘶鸣声,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我到真是该好好从蝉的身上,找出它的精髓来弥补我自身的不足呀。

蝉鸣散文范本篇六

在我的眼里,蝉是夏日的精灵,它是夏天不可或缺的音符。它们,就是整个夏天的代表。如果没有了蝉,那么这个夏天肯定不是完美的夏天。你看,在乡村,房前屋后,河堰沟渠,无论是高大的杨树,粗壮的槐树,还是低矮的柳树,但凡有树的地方,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透过密密的树枝,总是能觅到它小小的黑色身影。你听,它们呼朋引伴,和弦而鸣,时而高亢激越,时而低沉婉转,此起彼伏,相映成韵,那美妙的音符,在树间萦绕回旋。它们是用歌声来诠释夏的炎热,诠释对生命的热爱。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用一句话概论了蝉短暂的一生:四年黑暗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受。是啊,或许蝉儿们知道,它们的生命和快乐,来的是那么的不容易,是那样的热烈而短暂,所以它们才会争分夺秒的鼓翼而歌,不知疲惫的用歌声给人们展示生命的存在。

几年无天日,今日方为蝉,居高歌声远,自鸣翠柳间。有时候真得佩服小小的蝉儿有着独特的机灵和智慧。它们用嘹亮的歌声,用别人无法替代的天籁之音,从众多的昆虫中脱颖而出,并且让人们记住了它们。让历代的文人墨客费尽了笔墨,为它们写出了那么多不朽的诗篇。

善感的诗人们在这个小小的蝉儿身上,注入了自己的影子和灵魂。虞世南的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诗人借蝉直抒胸臆:它沐风浴露,饮天地之灵气,吸万物之精华,它就是高洁的象征。人若是拥有高尚的品格,即使不借助外物的帮助,也自然能够扬名天下。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白居易借蝉道出了挥之不去的乡愁。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借助蝉,发出了苍凉而悲壮的呐喊。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李商隐则借助蝉,来暗喻自己的清高和四处漂泊,前途黯然的无奈与愤慨。只有卢仝,惬意的躺在南山的树荫下,望着阴亭的古槐,写出了泉溜溜幽咽,鸣琴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的悠闲。同是咏蝉,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境遇和感怀。是啊,如果生活能给自己的人生多一份悠闲,多一份惬意,纵使粗茶淡饭,粗布z衣,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对于童年,每个人都有着特殊的记忆。那时的我们,对于捉蝉,挖蝉虫,那是无师自通的,都知道什么样的洞里有,什么样的洞里没有。蝉虫一般都是下午开始出来,刚开始,地上会出现一个小小的洞口,我们拿一根树枝,插到洞里,蝉虫就会用爪子抓住树枝,然后一拉,就出来了,所以,每天放学的第一件事,就是捉蝉虫,然后放在油里炸,那个香味,足以让你馋涎欲滴,回味半宿。现在想起来,那时候贪吃贪玩,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残忍,只知道它能满足我们近乎疯狂的食欲。

孩提的时候,对什么都会有极大的兴趣,听到蝉的叫声,就会很奇怪,那么小的东西,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声音?于是,我们就会拿来小麦,嚼成面筋,然后对着蝉的翅膀,轻轻一粘,就稳稳的把它捉住,然后拿起来看,雌的是哑的,不叫,雄的肚子上有两个像鱼鳞一样的东西,听说它的声音就是从哪里发出来的。但是任凭我们怎么逗弄,它就是一声不吭。有一次大江捉了一只,放在课桌底下,没想到,蝉突然来了兴致,知了……知了的叫了起来,全班同学愣了一下,随后哄堂大笑,那天,大江在外面站了一堂课。

如果说,一个人的'悲悯之心,会在某些时候被瞬间唤醒,那么,必定是在那一刻被触动了灵魂。有一次捉到一只蝉,就突发奇想,能不能把它养起来呢?于是我就拿了一个盆子,在它身上撒了一点水,然后用盆子把它罩起来,等到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它已经死掉了,我看着它小小的尸体躺在我的手心里,竟然很心酸。我不知道,这样一个弱小的生命,难道是因失去了自由,就会以死相拼么?如此短暂倔强的生命,让我震撼,同时也让我感到了一丝凄凉又悲壮。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捉过蝉。

人的贪欲,一旦被金钱所点燃,就会变得非常可怕。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安徽某地,每天晚上,都会有无数的捉蝉者,先用胶带缠在树上,等到蝉虫出来,本能的会往树上爬,就会被事先准备好的胶带粘住,然后被一网打尽。他们一个人一晚上都能卖到数百块!我看了后感到无比的惊粟,人类为了眼前的利益,竟然会用如此赶尽杀绝的手段!蝉虫在黑暗的地下,先后得经过大约五次的蜕变,才能从地下出来,它们的成长之路,是何其的漫长修远!还没等它们见到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就被贪婪的人类用这双残忍的手,送上了餐桌,继而成为人类的美食。人对于它们来讲,又何尝不是最残忍的动物!上帝缔造万物,都有它的合理性,任何一个物种的存在,也都会有它存在的价值。哪怕是再卑微弱小的生命,它都有权利跟我们同处一片蓝天,共享一缕阳光。

蝉鸣散文范本篇七

夏日的林荫小道,蜜般的阳光在层层叠叠的树叶间流淌。天气越热,蝉叫得越欢,顽皮的孩童,仰起小脸瞧向树冠,想要找寻声音的来源,却被这树叶间跳动的光点刺得睁不开眼。

依我看,无蝉鸣,非夏日,至少算不得完美。笔者的家乡,蝉不仅仅是夏天的歌者,孩子们手中的玩物,它的幼虫,俗称“爬蚱”,还是一道美味珍馐。记得小时候,一到这个季节,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在暮色擦天时,打着手电筒去小树林里摸爬蚱。那时树多,泥土多,爬蚱也多,不一会功夫,就能摸一小塑料瓶。将劳动成果带回家,倒进水盆里,一个个还都那么活跃。它们挥动着小爪子,拼命地蹭着盆壁,妄图逃跑。一直以来,都是妈妈处理这些活物,而我就像个小尾巴一样,围着妈妈转来转去。妈妈嫌我烦,丢我两爬蚱,打发我离开。我如得了宝贝般,捧着这两小东西去找妹妹玩。我们把爬蚱放在地板上,让它们赛跑。不知是不是离开大树太久的缘故,两个小家伙显得有些萎靡不振,它们用爪子扣着地,十分僵硬地移动着浑圆的身躯。

我注意到其中一只爬蚱的后背上,有一条裂开的缝,从缝中透出鼓鼓囊囊的灰色东西。我问爸爸它是否受伤,爸爸告诉我说这只爬蚱要脱壳了,如果它不被人从树上摘下,那么,它就可以化蝉了。化蝉,从一只笨重不堪的爬蚱到振翅高飞的蝉,多么有趣而梦幻的过程!我激动不已,找了个有盖的小盒子,垫了块小手绢,又扎了几个孔,给两个小家伙当家。我满心期待翌日再次打开盒子时,它们能够“嗖”地一声,欢快地飞出来。

可是结果并不如我所愿。第二天早上我掀开盖子,发现两只爬蚱已经奄奄一息了。最后,它们不可幸免地成了盘中餐。现在想来,当年我的无知害苦了它们。

蝉是天地间的精灵,是文人笔下餐风饮露的高洁隐士,它怎么可能憋屈在昏暗狭小的盒子里,完成它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蜕变呢?它生就有一股执着,向往着光明和自由。这小小虫儿的体内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支撑着它熬过地下漫无边际的黑暗时光。等到条件成熟,它终究会来到地面,然后寻找一棵树,慢慢地爬上去。在银色的月光中,它会蜕下坚硬的壳,展开轻软的翼,从此化身为蝉,为夏日高歌,与清风共舞。

近些年来,都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树被砍伐,泥土小道被柏油马路所替代,现代人的生活方便了许多,但是这对蝉来说,却是致命性的打击。它们的爪子再硬,也硬不过水泥地啊,有多少爬蚱打不开出路,一生不得见阳光。侥幸从马路旁的绿化带里钻出来的爬蚱又在寻找树木的过程中被过往的车辆无情地碾压。

每每蝉声响起,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多年前看到的满地“尸首”的惨状。那时我还在上中学,晚上放学回家,经过一条有绿化带的马路,昏黄的路灯下,遍地都是想要爬到对面树上,却被过往的行人和车辆踩踏、碾压得粉身裂骨的爬蚱。它们在黑暗的地下,也曾希冀有朝一日能够拥抱蓝天,能够歌唱灿阳,能够恋爱求偶、繁衍后代。但现实就是那么残酷,还没等开始,就将它们化蝉的梦想撕得粉碎。我蹲下来仔细瞧,冰冷的水泥地上,所有的爬蚱都肚肠破裂,腿脚四散,无一生还。这真的是一场惨无人道的屠杀,我们每个人,有意或无意间,都充当了刽子手的角色。一种悲怆的情愫萦绕在我的心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道天行,万物生而平等,不能因为微小,就否认我们给它们造成的伤害。那时我就在想,可不可以在有绿化带的马路上,在爬蚱们破土而出的季节,铺上一些装置,设上一些路标,让行人多多注意脚下的小生灵,让它们能够平平安安地化蝉呢。

毕竟,我们已经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保护那些还能出土的幼虫,也算是为这个物种在地球上的延续尽一份绵力。夏天离不了蝉声,真的不希望若干年后,我们的儿孙指着古诗句问我们,蝉是什么。少了这一样自然的音符,将是人类莫大的悲哀。

蝉鸣散文范本篇八

蝉的鸣声,分明就是蝉的歌。

夏日,听蝉的歌,蝉在独唱,蝉在合唱,时而高亢,时而舒缓,从那音节里,你会感受蝉的不倦的精神,蝉的执着的追求,你在蝉的歌声里,感受生命的活力与勃发。

冬有飞雪,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冬;夏有蝉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夏。当我在灼热的夏日,小憩窗前,谛听那不远处槐树梢上的蝉歌,高枝绿叶间流泻出的“吱吱”的蝉鸣,虽然没有七彩旋律,却依然不失为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蝉歌里,火热的季节裹挟着许许多多沉甸甸的梦寐,行进在通往金秋的路上,有蝉歌相伴、有蝉歌萦绕,夏日因此平添几份激情和生动,几份灵气和热诚。

聆听蝉歌,敬畏夏蝉,蝉一生为歌付出长长的等待,蛰伏于地下,甘守于寂寞,一曲生命之歌,在心中谱就着。我曾亲见过蝉在树干上那艰难的脱壳,孱弱的身躯慢慢地蠕动着,娇嫩的蝉翅吃力地振颤着,那一刻,预示着它将歌声带给这个世界,唱彻每一个沉闷的角落,短短一个月生命的“春天”里,蝉用全部的身心尽情地放歌。

蝉,用它的歌,诠释生命的真谛!

蝉鸣散文范本篇九

(一)。

七月,是蝉鸣的季节。

城市的上空整天飘浮着蝉鸣,只是这些蝉鸣常常被城市里的各种嘈杂声打断,或,淹没,听起来没有乡村的蝉鸣宁静、纯粹、朴素、连续。偶尔,在小区的枊荫下、公园的树丛边,或城南后山的林坡上,还能重拾那些响亮而空远的蝉鸣。

(二)。

小时候,住在乡村,整个夏天,我们一群孩子都泡在浓浓的蝉声里。

七月的乡村,瓜果飘香,水稻青葱,到处生机盎然。红透的蕃茄、修长的豇豆、深紫的茄子、水嫩的黄瓜、甜润的李子等盛夏果实在田间地垄里喧闹着。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常常偷摘着这些果实到后山的树林里去悄悄地生吃。

其实,小时候那会儿,并不知道整天在树上高歌不歇的“小音乐家”叫蝉,大人告诉我们:这些小家伙叫“知了”。我们一群年龄相当的小伙伴,大约有十多人,每天在林子里玩得不亦乐乎。我们还自创了“知了”游戏,就是一个小伙伴出列,其他小伙伴依次去掖这个小伙伴的笑穴,直到出列的小伙伴忍不住笑出声来,大声地喊“知了,知了……”算是投降,然后,一个一个地依次循环。每天,我们玩得开怀大笑,乐此不疲。

乡村的清晨,很安静,晨风轻柔,天空清浅,晨曦从东方缓缓地升起,在露珠上溅出闪亮的花朵儿。渐渐地,鸡叫狗吠、虫吟蛙鸣,小鸟低飞,“知了”开始歌唱,空气里散发着瓜果香气和淡淡的青草味儿。

父辈们很早就扛着锄头去地里干活,田埂上、地垄里是三三两两移动着的身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也邀约去后坡的林子里嬉戏。清晨的林子,很凉爽,露气潮湿,蝉鸣清脆婉转。阿强、阿伟等男孩子们在林子里玩“孙悟空大闹天空”的游戏,我和兰儿、青儿、朵儿等小女孩有些怕,不敢参与,我们在男孩子的尖叫声、打闹声里捂着嘴笑,满树的露珠儿被风摇落,散在我们凌乱的头发上。

常常,我和兰儿在林子里寻找蝉翼,我们小心地拾捡着,而后回到家里夹在书页里珍藏着。那时,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总觉得那薄薄的蝉翼很美,像童话里小公主的衣裳,载着许多美妙而朦胧的梦和希望。

中午时分,太阳火辣,大人们是不许我们出去的,怕我们热出病来。父母就坐在门坎儿把持着,眼睛半眯着打盹。许是劳作太累了,不一会儿就打起了呼噜,我们就把大人的话放脑门后了,悄悄地从家里溜出,逃之夭夭,又来到后坡的树林。正午的林子,有些热,“知了”在树上嘶叫着,阳光绕过树叶穿透而来,落在我们祼露的肌肤上。

其实,我们中午来林子是有“目的”的,因为,林子的旁边有几棵李子树,七月,李子开始熟透,看着就让我们这群馋猫流口水。我们常常在中午趁大人熟睡时去偷摘果子吃。记得有天中午,阿强刚爬到树上,就听见有人来了。阿强忙着从树上溜下来,不小心,衣服被树丫给绞住了,吊在树枝上,上不能上,下不能下,我们吓得半死。待那人走近,发现是村里的于婆婆。于婆婆不但没有责备我们,还帮阿强从树上“解救”下来。只是,从此我们“收手”了好久都不敢再偷摘果子。

后来知晓,原来这几棵李子树是于婆婆的。偶尔听大人们私语,说于婆婆是寡妇。结婚不久,死了男人,从此,一个人服侍公婆。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公公婆婆已经死了,留下于婆婆一个人过着日子。

去后山的树林,必须要经过于婆婆的院前,于婆婆常常坐在门坎上,望着远方,像是想着心事儿。那时的于婆婆已经有些岁数了,大概六十来岁,头发有些花白,眼睛深凹,脸上的皱纹如网,写满了沧桑。那时,我们一群孩子不懂事,经过院落时,常常喊着顺口溜:“于寡妇,于寡妇,独坐门前看日出……”。于婆婆听着,好像并不气恼,脸上还带着细微的笑意,嘴里念着:“不知死活小免崽子……”。记得有一次,我一个人经过,于婆婆远远地向我招手,“林丫头,过来”,我怯怯地走过去,于婆婆样子很慈祥,牵牵我的衣服角儿,拨弄了几下我的头发,从怀里摸出一颗糖放在我的手心里,然后,把我的小手捏紧,悄声说:“别让其他伙伴儿见着”。我“嗯,嗯”地点头应着,一步一回头地看,于婆婆站在风中向我摆手,刹那间,有种莫名的滋味在心里涌来涌去。从此,我再也不喊那句顺口溜。

仲夏。乡村的黄昏,静谧而祥和,夕阳的余晖给村庄抹上一层薄薄的金色,淡蓝的炊烟从瓦屋顶上升腾起来,在夕阳里曼舞。倦鸟归林,小鸡小狗也安静地倦缩在墙角。归家的农人,扛着锄头、拉着铁犁、牵着老牛,从曲曲折折的乡村小路向着家的方向移动。

高蝉唱晚,蝉鸣比白日里温婉了许多,像是从风中淌落下来的,天籁一般。暮色四合,月亮升了起来,蛙声在夜色里起伏。

(三)。

七月,又是仲夏。

窗外,又是黄昏。只是城市的黄昏,没有乡村恬静。到处是奔跑的车辆,如织的人流,街灯一个接一个地亮起来,夜生活也开始繁华,喧嚣。

而我,还是喜欢独坐黄昏,喜欢在城市的某个安静的角落,安静地想那些斑了的旧时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