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蝉鸣散文范本(实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2:05:40 页码:13
2023年蝉鸣散文范本(实用10篇)
2023-11-10 02:05:40    小编:ZTFB

学习方法的总结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写总结时要注重整体思维,对所总结的事物进行整体分析和评估,避免片面和偏颇。请大家查看以下总结写作的例子,了解如何组织语言和思路。

蝉鸣散文范本篇一

才四月,窗外的蝉就开始叫了,勾起的不是乡魂旅思,也不能添上多少暗夜静意,只是叫人更加烦躁。

“咕嘟嘟”灌下一大杯水,但还浇不灭心上的火,沉重黏腻的空气依然附在衣服、皮肤上,比夏天的炎热更叫人窒息的,恐怕就是湿答答的清明前后了吧。

走走停停,坐卧不安。蝉还在不依不饶地鸣叫着。古人有听杜鹃悲泣而泪流的,今日就轮到我因听蝉鸣而上火。突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正要磨刀霍霍杀鸣蝉,却发现草场莽莽,无处觅踪影。仰天长鸣一声,我无力地瘫倒在沙发上。

但如果不能用军事力量征服,那就让我用政治方式取缔吧。打开网页,放上一支歌,音律之海绵延起伏。在音乐的调和下,蝉鸣居然变得有节奏起来,仿佛是某种打击乐器,将奇异的音符送人我的耳膜。

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空气也好像变得清润起来,像慢慢在口中化开的巧克力,最后就只剩下丝滑了。抿了一口水,惬意地把头往后靠去。与蝉鸣斗争的结果,就这样不了了之。而我和蝉两者,都觉得十分满意。

佛经里有一种概念,叫做“执”,执着于物,叫“物执”,执着不放,叫“我执”。我对蝉鸣的反应就是“我执”,太过计较它给我带来的感觉,却忘记这种感觉是自己油然而生的。

不过好在当下,我已经能与它们和平共处了,仿佛也能触摸到“蝉噪林逾静”的边缘。所以有时,不妨换一种方式,变一种心境,这样“迎刃”便能随之“而解”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蝉鸣散文范本篇二

我的老家在冀南的农村。我爱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尽管她并不肥沃;我爱那里的一草一木,尽管她并不茂密;我更爱那夏日的蝉鸣,尽管它有时吵得人难以入眠。

记得小时候,炎炎夏日、骄阳似火,路上行人稀少。大人们在午休,只有不知疲倦的小孩子们,尚在树下玩耍。在农家房前屋后、村边庭院等处的枣、榆、柳、槐各类树木上,透过枝叶的间隙,随处可以看到蝉们黝黑的身影,并可随时听到他们炽烈的鸣叫声。正如作家郁达夫在《故乡的秋》中所描绘的那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乡村多半的时间是沉浸在静谧祥和之中的,没有都市街道的车水马龙,没有繁华闹市的喧嚣,到了蝉鸣的时光,不知是哪一只蝉儿,不甘寂寞的先来一段序曲,紧接着无数只蝉们跟着加入了大合唱,这时整个村子就变得热闹沸腾起来。儿时的我就生活在这样的村子里,是在一年年的蝉鸣声中长大的。

在我的记忆中,认为蝉是一种颇有恒心和毅力的灵虫。蝉鸣是对生命的热情歌唱,是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它们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奏着乐,向被追求者抒发着心声。少数顽强者更是一直坚持到深夜,它们似乎是想要吵醒乡村农人的香梦。向人们炫耀自己三年、甚或十三年才修炼成的青春和生命的光芒。

夏日的清晨,在还闪烁着晶莹露珠的树叶间,不知是谁的一声清脆的悠鸣,又拉开了一天的帷幕。一蝉唱,百蝉和,大家呼朋引伴,似潺潺溪水流淌,让人感到清澈明净,因为有了它们才更加浓郁了乡村的气息。

到了午后,日影移动,蝉们朝着最亮、最热的方向,唱得更欢了。美妙动听的蝉吟,不断地在人们的耳边萦绕回旋,宛如正在演奏着一曲恢宏的交响乐。我常常在这样的午后,躺在树下的草苫上,观蝉听鸣。声声蝉鸣,或轻柔委婉、或低沉悲切、或高亢激越、或雄伟嘹亮。听着这丝丝的天籁之音,进入幻想之中。声声蝉鸣,时而让人欢快愉悦;时而让人感伤惆怅;时而让人别怨沉思;时而让人亢奋激昂。它就这样用着不同的节奏和旋律,来撩拨起你的.心灵之弦,勾起你的喜怒哀乐与之共鸣。在随风飘荡、强弱交替的蝉声中,蔬菜开花、瓜果飘香。乡村的一切都显得那样的祥和而恬静。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黄昏时,炊烟四起、暮色渐浓,仍然有蝉在低吟浅唱,只是或远或近、或大或小、似无还有。此时的蝉声虽不再高亢嘹亮,但比白天更添了几分飘渺和朦胧。

我对蝉鸣的喜爱,缘于对蝉的认识,以前不了解时,也曾对那冗长刺耳的蝉声有几分讨厌。自打读了有关蝉的书籍后,对蝉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一般的蝉,都要在黑暗的泥土里生活三年,还有的要在地下待上十三年、甚至有的蝉更要在地下生活十七年。经过这漫长艰难的苦熬,终于爬出了地面,在阳光之下羽化成虫、引吭高歌。这样快乐美好的时日,仅有一个月的光景。而蝉们这动听的歌喉,也是为了追求爱情,然后延续生命,进而转入轮回。在餐风露宿中,走到生命的尽头。我为蝉们这种锲而不舍的生活态度而动容,由此,也对它有了一丝敬意。

千百年来,蝉就一直这样在人们的耳边鸣叫,“知了”“知了”。仿佛在诉说它们早已知道了生命的来之不易,因此,要在时日无多的时光里,尽心、尽力、尽情地欢唱,酣畅淋漓地,宣示爱情的执着、显示生命的价值,将生命幻化成一曲壮美的千古绝唱!将生命写就成一首华丽的传世诗篇!并把她献给最美丽、最丰富的夏天。

我爱夏天,我爱夏日的蝉鸣,我爱夏日蝉鸣中的精灵!我愿在生命的尽头,幻化成一只鸣夏的蝉虫。

蝉鸣散文范本篇三

又逢蝉鸣,夏正浓。

蝉的歌声,是不是对这个季节的一份嘉奖,一份感激?我不知道。对我来说,夏天总是伴着蝉鸣,伴着快乐。

太阳为大地捧出了整个赤子的心,在这场炽热里,所有的生命也在回应着阳光的热情,它们挺拔着、丰满着,世界也在人们绽放的笑颜以及舞动的裙袂里精彩纷呈。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夏天。也许,喜欢不需要理由。可是,心中荡着的喜悦,像拍岸的浪,在心头一浪高过一浪,把儿时夏的场景,推到了我的眼前。

记得儿时,夏,是我们乡下孩子的一个盛大而甜蜜的节日,乏味的课本,呆板的书桌,暂时远离了我们。取而代之是玩不完的游戏,还有那令人垂涎的酸酸甜甜的杨梅。

一放暑假,我就迫不及待地从镇上赶往奶奶家。奶奶的村庄很小,典型的江南水乡。几排黛瓦粉墙的老屋隐在重重的烟柳之中,村里人家大多还连亲带眷的,因为都是“自家人”,就很少有红脸的时候,让我不明白的是,明明与我同岁,甚至比我还小的小孩,却要我管他们叫叔或者姑。以致小小的我,常常乱了辈分,直呼其名。

小村是贫瘠的,也是宁静的。每一个早晨,我都在蝉鸣里醒来;每一个午后,我都在蝉的歌声里玩乐。

每一个夜晚,小村,简直是我的乐园。在蝉的欢歌里,劳累了一天的村人,将饭桌扛到了道地上,十几张桌子,一张挨着一张。那时候家家的饭菜都是差不多的颜色:总是绿的多,红的少。男人们咪一口成年的杨梅酒,与邻桌们大声地说着话。小男孩们因等待一场游戏的到来而兴奋着,急急地扒完饭,急急找小伙伴玩去了。我们这些女孩子,就会安静地围在奶奶身边,让她讲“鬼”的故事。等她讲完,又摇着奶奶的胳膊,央着她“再讲一个,再讲一个”。后来自己买了童话书来看,才知道奶奶讲的鬼故事,都是从《聊斋》里走出来的。也许,我现在爱看书的习惯,是受了奶奶给我的儿时的启蒙影响。

夏,也是杨梅的季节,空气里满是梅子的清香。奶奶的村庄在平原,没有杨梅可采,但是,村里人家很多将女儿嫁到了山上,因此,杨梅天天有得吃。要是谁家亲戚凑巧送来了杨梅,那真可以算得上小村的节日,家家都会分到一碗——这已成了不成文的规矩。

吃了杨梅,我们也玩累了,听得也满足了。暑气也已消了大半,蝉音不知什么时候也滚进了草丛,找不到了。风吹在身上,已经不冒热气了,星星点起了灯,我们几个堂姐妹就会挤在一张桌子上,唱起儿歌来:火龙蚕(方言,萤火虫)夜夜船,爷爷买个西瓜来,一瓣一瓣切开来;孙子孙女来吃来。有的字我不清楚方言应该怎么写,但是,儿歌声里飘着的都是浓浓的江南的味道。

小村也安静地睡了。

多年以后,小村渐渐被城市填充,所幸的是,蝉声一直没有远离,它与我所居住的这座美丽的滨江小城一起,成了一首很有韵律的诗,平平仄仄。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是一支夏的绝唱。

蝉鸣散文范本篇四

儿时的夏秋季节,午休的时候,在院子里粗粗的枣树下铺上一张凉席,凉爽惬意中,听着蝉鸣入睡,那高高低低声调单一的蝉鸣,听来别样的动听。作为农村孩子,对蝉可谓记忆深刻。麦收过后不久,蝉蜕出土的时节就到了,这小小的精灵在雨后的晚上,穿着一身黄黄的铠甲,挥舞着两个钳子般的前腿,悄悄的捅开封住洞口的泥土,探头探脑的钻出来,爬到高高的树上,蜕壳羽化,一鸣惊人。

家乡人叫蝉的幼虫为知了猴。抓知了猴粘飞蝉是童年最快乐的事情。雨后夏季的夜晚,蛙鸣阵阵,风清气爽。在父亲的带领下,拿着手电筒,带上罐头瓶,一起去村外的树林中捉知了猴。那些笨笨的知了猴刚刚的爬上树,看到有光亮就松开树干,从树上“啪”的一声逃到了树下。于是,顺着声音一照,知了猴就乖乖的就擒了。大人们在树林边的.空地上聊天说话,小伙伴们在树林中大呼小叫的捉知了猴,晚上的时光就这样在快乐中度过。抓回的知了猴放到盐水里泡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母亲把腌好的知了猴放到油锅中一煎,香酥满口的知了猴就上桌了。流着口水的我们不等母亲说,就你一只我一只风卷残云般吃个干净。

知了猴羽化为蝉需要一个晚上的时间。小时候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挂蚊帐,总是趁着妈妈不注意,把知了猴放到蚊帐顶上,第二天早上一看,一只黄玉般的蝉已经羽化蜕变而成。这时候的蝉身体还是软的,刚刚伸展开的翅膀还没有力量飞翔。待到把蝉放到窗台上,阳光下晒一小会儿,蝉通体就变成了黑色,一不小心,就一飞冲天而去。

粘飞蝉更是充满了乐趣。把面粉加水揉成一个面团,然后在水中反复揉搓,面团中的淀粉去掉后,就剩下了黏性很强的面筋。拿一个长长的竹竿,绑上柔性很强的枝条,在顶端粘上面筋,一个粘杆就做成了。然后与小伙伴们各自拿着捉蝉的“武器”,到村外的小树林比赛粘蝉。高高的树上,蝉趴在枝条上吱吱的叫着,瞅准一只蝉,然后悄悄的把竹竿伸向蝉的翅膀。这时候要屏息静气,不能让竹竿晃动撞上树枝,不然蝉就会受惊飞走。待到把绑着面筋的枝条悄悄挨近了蝉,只需轻轻一抖,蝉就扑腾着翅膀被捉住了。一个上午,记忆中最多的时候会捉几十只。回到家,去掉翅膀上油一炸,就是一顿好吃食。小时候家乡不富裕,这野外自然的蛋白质,也为小小的身体增加几分营养。后来读清史,看到雍正还是王爷的时候,也喜欢捉蝉,还成立了粘杆处,可见捉蝉也是一个传统的习俗。另一种捉蝉的方法是在晚上,在小树林的空地放下捡来的枯树枝,点上火后,就与小伙伴一起摇动周围的大树,蝉受惊有趋光性,就一起飞向了火堆,剩下的就是打着手电四处找掉在火堆周围的蝉了。找到后扔在火堆里,火灭蝉也就熟了,一起围着这残余的火堆,捡拾着吃,别有一番乐趣。对蝉的记忆,充满着乐趣的回想,这小小的生灵,充实了多少童年、少年的欢乐时光。

在民间,蝉也寓意着美好。蝉饮露不食,一生只喝清露。所以《史记屈原传》谓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初唐诗人虞世南更有诗句:“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可见古人是用蝉来喻示人品高洁,清高脱俗之志的。城市生活久了,车水马龙的声音充溢着生活的每一个空间,蝉鸣早已经不复存于生活。每每想起农村静静的午后,在浓浓的树荫下听着蝉鸣入睡,总是有些淡淡的落寞。那些高高来去树端的飞蝉,更像一个农村孩子的理想,梦想着飞向更加美好的生活,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

蝉鸣散文范本篇五

耳边传来几声知了,知了的鸣叫。

随声寻觅。

只见窗外那浓郁成荫的深处。

有一只蝉正煽动轻薄的羽翼在吟唱。

在这抑扬顿挫的'蝉鸣声中。

我的心似潺潺溪水静静流淌。

仿佛穿越到童年的无邪岁月。

那时的我常常在盛夏午后。

惬意地躺在树荫下,聆听蝉鸣。

只要有一只蝉带头鸣叫起来。

整个乡村就会骤然响起。

一片此起彼伏的蝉声。

蝉声会合,如诉、如泣、如怨。

俨然一曲宏大的交响乐。

听着这丝丝的天籁之音。

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与勃发。

蝉的生命极其短暂。

它们深知自己生命的来之不易。

便要在时日不多的光阴里。

尽心、尽力、尽责、尽情地演唱。

酣畅淋漓地绽放生命存在的价值。

为大自然奏响一曲生命辉煌的绝唱。

炎炎夏日有蝉歌相伴变得诗意盎然。

让我忘却了尘世的喧嚣。

心中一片别样的恬淡宁静。

蝉鸣散文范本篇六

夏日的午后,阳光像一面通体明亮的镜子,把万物映照出一片晃眼的灿烂。这样的午后竟然有风,由远处的天际掠过山林,树丛,缓缓而来。我落座在一把藤椅上,静观这山色与风声的舞动,仿佛看至情春与沧桑的轮回,便如同一位静默的老人,与他的孩子遥相凝望了。岁月就在这一刻幻作潮水,由指缝间蔓延溢出,一泻千里!

我听到了蝉儿的呜叫。

蝉的呜叫一声高过一声,带着些许午睡和童年的味道,把我的知觉与意念全部带走。依稀迷离之间,我仿佛回到了孩提时代,在家人一片酣睡的夏日午后,悄然拔闩,出户,赤足踏步在烈日烘烤过的泥巴路上,却全然不觉烫脚。一定是少不了呼朋唤友了,叫上最要好的玩伴嬉戏在田垄,荷溏,瓜果园中。那时的风必定带着一股荷花或果园的香气,更有蝉儿躲藏在茂密、硕大的梧桐树叶间,嘹亮而高亢的歌声宛若遥远而清晰的梦境。

记忆实在是个奇妙的东西,不经意间,便定格下生命中的些许断痕与偶然。很多年以后,当今日的蝉鸣与记忆的一切对接,夏季的风响仍然回荡着童年的音色。此刻,我站在书屋的窗棂前,凝望这满山翠绿,聆听蝉声如歌,那个赤足狂奔,骄阳下裸泳的孩子已经不是我,他仅属于我生命天空中,一朵记忆的云彩。

曾几何时,我的心中装满疑虑,记忆中那个顽劣的孩子,抑或今日凭窗而立,鬓发已然斑白的人,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也许,他们都是曾经的我,也许,我再也不会是回到他们。一个人的两只脚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生命刻度没有可能重复。而蝉声依旧嘹亮,它穿透记忆两端的我,重塑并提示着这个夏日午后的另一个真实。

有人说,蝉是一种自大的昆虫,因为它的俗名叫“知了”,而它的呜叫声也是“知了,知了……”仿佛这个世界上,就没它不知道的事情。我却更宁愿还原于事物的真相,在这蝉儿的呜叫声中,我所体味到的是一种诗情的睡意,那是一种贴近大地的声音,一种关于细小回忆的终极关怀。

蝉鸣散文范本篇七

立秋前两天,天空阴霾,凉风习习,姨侄儿专程接我去大山里度假,以期他亲爱的姨妈我偶染病痛的身心能够在青山绿水共为邻的优美环境里得以休整、放松和歇息。

逆河而上,傍溪而行,步步登高,远上寒山石径斜,直往那白云深处的人家去。一路迎接我的,除了清风阵阵,最热烈的,竟然是,蝉鸣。

哪儿来的那么多蝉啊!高歌不歇,声嘶力不竭———知了知了知了知了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远古时代有没有蝉,若有,远古时代的蝉肯定没有接受过孔老爹的教诲,所以才这样无知地放肆了很多很多年。心下,很是为这些小虫惭愧:天,你等怎么发声不行,偏偏要———知了知了,真的知了?知了多少!

聆听着,联想着,就到了一个海拔挺高的半山腰,我姐姐,也是我姨侄儿的家,就在这皖赣交界处叫做中畈东冲的最里厢。

姐姐正在忙着做我最爱吃的月亮粑。圆圆的白白的米粉皮包裹了精心炒制的馅,再用心地,一点点地捏,捏成半边月的形状,用煮过的竹叶一个个隔开,放进蒸笼里,沸水蒸之。

直觉心头一凛,眼眶发热,湿湿的咸咸的液体就滚过腮边到了嘴角。连忙抽身退出,装作出门洗手。

如今流水还是这么吵。更吵的,是对过,深潭的那边,密集的竹林里似乎驻扎了千军万马,那齐齐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大合唱,是蝉鸣。

有风拂过,婀娜的翠竹便随风摇摆。风劲时,翠竹弯下柔软的腰肢,半天直不起来,可是那蝉,好像并不在意,合唱的旋律与频率一点都不受影响。聪明的蝉,还真的知道些什么哩,起码它知道,大山是天然屏障,保护了它的日常生活不受任何干扰和影响,它尽可以安心、放心、舒心地放声歌唱。

记得小时候捕蝉,蹑手蹑脚地,差不多真的身轻如燕了,可是没等靠近大树,那鬼精灵立刻禁了声,任你傻站半天,它就是沉默不语。它不做声,你就找不到它具体的方位,你气不过,不耐烦了,挥动捕蝉的竹竿胡乱捣向树枝。它“吱溜”一声,飞了,临走不忘洒一泡尿到你头上脸上———哼,想逮我,有你好看的!

彼时,如果你正好仰着头张着嘴的话,哈哈,你就自认倒霉吧———呸呸呸,你吐出来的全是恼怒和无奈。

真是卖力呀,一声接一声,不曾偷懒半分半秒钟,仔细听去,好像也有唱跑调的,但是很快,跑调的那只立即调整了自己的声调,严丝合缝地跟上去,继续它们生生不息的吟唱。

我在流水轰鸣和竹林蝉鸣的乡村合唱声中沉沉睡去,厨间飘来浓郁的熟透的米粉粑的香气,也没有唤醒我的睡意。

蝉鸣散文范本篇八

盛夏的乡下,最美的声音,莫过于随时可以听到的蝉鸣。

一直喜欢蝉鸣,记得小时候,常常在盛夏的中午抬头仰望家门前那棵巨大的皂角树,寻找着蝉的踪迹,聆听着蝉的叫声。也常常在傍晚,搬把躺椅坐在树下,一边听母亲讲关于蝉的故事,一边对蝉有无尽的遐想。

那时候,关于蝉,有着太多的感触。印象最深的要数小时候学过的课文,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蝉》,也是从那时候我开始知道,蝉日光下的鸣叫,竟然如此来之不易,它们需要在黑暗中做四年的苦工,来换不到五个星期的鸣叫。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对蝉有了一种敬畏。是的,它掘土四年,才换来漂亮的衣服、美丽的翅膀,才换来在日光下沐浴的权利。所以它才会尽情歌颂来之不易的快乐和美好。它的快乐很短暂,但它丝毫不以为意,在还拥有快乐的时候,竭尽全力鸣叫,盛放在炎夏的每一个时刻。

写到这里,我不禁打开窗子,让蝉的鸣叫声声入耳,也让我和蝉有更近距离的接触。这盛夏的乡下最淳朴、最自然的声音,让我的心底泛起柔软的情感。此刻,窗外蝉鸣正此起彼伏,像是对我关注的回应。

那么,就让我在远离城市的乡下,享受这满树蝉鸣阵阵吧。它们的鸣唱悠长如情歌,于高亢处戛然而止,如天籁不绝于耳。它们张扬如斗士,身居高处,餐风饮露,拼却短暂一生,只为唱响这盛夏光年的赞歌。

我想,生活也应该如蝉,用最真诚、最坚实的努力,换取在阳光下鸣叫的权利,只要怀着不灭的梦想,自然会有一鸣惊人的那一天。

蝉鸣散文范本篇九

夏的来临,总少不了蝉鸣。蝉,夏之子,从早到晚,蝉声铺满了整个季度,在现代工业文明中坚守那森林山野的本性,为地球的夏,增光添彩。

众说纷纭,你,一直都在。

但是个人的情感,又怎么能撼动它那生命的旋律呢?万古千秋,蝉作为夏的象征,一直都在。

含辛茹苦,仅为夏之绽放。

蝉的生命是那么的短暂,而留给人的感觉,总是那样的漫长。其实留心听,这此起彼伏的声律,可以让人领悟到生命的奥义。生命在于通过努力实现自己酝已久的辉煌,不是么?埋藏于地下五年之久的蝉破壳登枝,声律不洪亮激奋,那是做不到的。人不也是一样么?勾践的卧薪尝胆,只为一雪国耻,称雄春秋。姜子牙大半辈子的`垂钓,仅为遇上能一统天下的真龙天子,这样看来,小小的蝉,也有它的哲理所在啊!

在秋风中消逝。

蝉鸣散文范本篇十

(一)。

七月,是蝉鸣的季节。

城市的上空整天飘浮着蝉鸣,只是这些蝉鸣常常被城市里的各种嘈杂声打断,或,淹没,听起来没有乡村的蝉鸣宁静、纯粹、朴素、连续。偶尔,在小区的枊荫下、公园的树丛边,或城南后山的林坡上,还能重拾那些响亮而空远的蝉鸣。

(二)。

小时候,住在乡村,整个夏天,我们一群孩子都泡在浓浓的蝉声里。

七月的乡村,瓜果飘香,水稻青葱,到处生机盎然。红透的蕃茄、修长的豇豆、深紫的茄子、水嫩的黄瓜、甜润的李子等盛夏果实在田间地垄里喧闹着。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常常偷摘着这些果实到后山的树林里去悄悄地生吃。

其实,小时候那会儿,并不知道整天在树上高歌不歇的“小音乐家”叫蝉,大人告诉我们:这些小家伙叫“知了”。我们一群年龄相当的小伙伴,大约有十多人,每天在林子里玩得不亦乐乎。我们还自创了“知了”游戏,就是一个小伙伴出列,其他小伙伴依次去掖这个小伙伴的笑穴,直到出列的小伙伴忍不住笑出声来,大声地喊“知了,知了……”算是投降,然后,一个一个地依次循环。每天,我们玩得开怀大笑,乐此不疲。

乡村的清晨,很安静,晨风轻柔,天空清浅,晨曦从东方缓缓地升起,在露珠上溅出闪亮的花朵儿。渐渐地,鸡叫狗吠、虫吟蛙鸣,小鸟低飞,“知了”开始歌唱,空气里散发着瓜果香气和淡淡的青草味儿。

父辈们很早就扛着锄头去地里干活,田埂上、地垄里是三三两两移动着的身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也邀约去后坡的林子里嬉戏。清晨的林子,很凉爽,露气潮湿,蝉鸣清脆婉转。阿强、阿伟等男孩子们在林子里玩“孙悟空大闹天空”的游戏,我和兰儿、青儿、朵儿等小女孩有些怕,不敢参与,我们在男孩子的尖叫声、打闹声里捂着嘴笑,满树的露珠儿被风摇落,散在我们凌乱的头发上。

常常,我和兰儿在林子里寻找蝉翼,我们小心地拾捡着,而后回到家里夹在书页里珍藏着。那时,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总觉得那薄薄的蝉翼很美,像童话里小公主的衣裳,载着许多美妙而朦胧的梦和希望。

中午时分,太阳火辣,大人们是不许我们出去的,怕我们热出病来。父母就坐在门坎儿把持着,眼睛半眯着打盹。许是劳作太累了,不一会儿就打起了呼噜,我们就把大人的话放脑门后了,悄悄地从家里溜出,逃之夭夭,又来到后坡的树林。正午的林子,有些热,“知了”在树上嘶叫着,阳光绕过树叶穿透而来,落在我们祼露的肌肤上。

其实,我们中午来林子是有“目的”的,因为,林子的旁边有几棵李子树,七月,李子开始熟透,看着就让我们这群馋猫流口水。我们常常在中午趁大人熟睡时去偷摘果子吃。记得有天中午,阿强刚爬到树上,就听见有人来了。阿强忙着从树上溜下来,不小心,衣服被树丫给绞住了,吊在树枝上,上不能上,下不能下,我们吓得半死。待那人走近,发现是村里的于婆婆。于婆婆不但没有责备我们,还帮阿强从树上“解救”下来。只是,从此我们“收手”了好久都不敢再偷摘果子。

后来知晓,原来这几棵李子树是于婆婆的。偶尔听大人们私语,说于婆婆是寡妇。结婚不久,死了男人,从此,一个人服侍公婆。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公公婆婆已经死了,留下于婆婆一个人过着日子。

去后山的树林,必须要经过于婆婆的院前,于婆婆常常坐在门坎上,望着远方,像是想着心事儿。那时的于婆婆已经有些岁数了,大概六十来岁,头发有些花白,眼睛深凹,脸上的皱纹如网,写满了沧桑。那时,我们一群孩子不懂事,经过院落时,常常喊着顺口溜:“于寡妇,于寡妇,独坐门前看日出……”。于婆婆听着,好像并不气恼,脸上还带着细微的笑意,嘴里念着:“不知死活小免崽子……”。记得有一次,我一个人经过,于婆婆远远地向我招手,“林丫头,过来”,我怯怯地走过去,于婆婆样子很慈祥,牵牵我的衣服角儿,拨弄了几下我的头发,从怀里摸出一颗糖放在我的手心里,然后,把我的小手捏紧,悄声说:“别让其他伙伴儿见着”。我“嗯,嗯”地点头应着,一步一回头地看,于婆婆站在风中向我摆手,刹那间,有种莫名的滋味在心里涌来涌去。从此,我再也不喊那句顺口溜。

仲夏。乡村的黄昏,静谧而祥和,夕阳的余晖给村庄抹上一层薄薄的金色,淡蓝的炊烟从瓦屋顶上升腾起来,在夕阳里曼舞。倦鸟归林,小鸡小狗也安静地倦缩在墙角。归家的农人,扛着锄头、拉着铁犁、牵着老牛,从曲曲折折的乡村小路向着家的方向移动。

高蝉唱晚,蝉鸣比白日里温婉了许多,像是从风中淌落下来的,天籁一般。暮色四合,月亮升了起来,蛙声在夜色里起伏。

(三)。

七月,又是仲夏。

窗外,又是黄昏。只是城市的黄昏,没有乡村恬静。到处是奔跑的车辆,如织的人流,街灯一个接一个地亮起来,夜生活也开始繁华,喧嚣。

而我,还是喜欢独坐黄昏,喜欢在城市的某个安静的角落,安静地想那些斑了的旧时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