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科普剧发展思路论文简短(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2:35:32 页码:9
科普剧发展思路论文简短(通用10篇)
2023-11-24 02:35:32    小编:ZTFB

总结不仅能够巩固经验,还能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总结时要注意自我反省,从中找到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以便不断提升自己。在总结范文中,我们可以找到不同领域的案例和写作技巧,值得借鉴。

科普剧发展思路论文简短篇一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是不是可以对网上报纸的发展思路作一反向思维?既然新闻报道已经是网上报纸的优势了,而现行法律又没有限制网上报纸从事其它信息的开发与经营,那么网上报纸能不能不囿于传统报纸的思维模式,朝着信息窗口的方向发展呢?我这里所说的“信息窗口”,指的是网上报纸应力争把自己建设成为本部门、本地区或本行业的信息总汇。比如,一张城市报纸的网站,除了能够及时提供当地的新闻报道以外,还应该能够囊括有关这一城市的所有信息,举凡生产、生活、教育、文化、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信息都能在这一网站查找到。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你这个网站也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了。事实上,目前有些网上报纸站点的经营现状已经显现出了这一发展思路的雏形。比如“人民日报网络版”,除了及时提供国际国内的新闻报道以外,还设有“历次党代会”、“历届两会”、“国务院机构”、“地方换届选举”、“中美关系大事记”、“邓小平文选(一、二、三卷)”等数据库,便于网民们查询,这与《人民日报》在我国所处的政治地位极为吻合。其它报纸的网站是否也可以顺着这一思路,开发些新的信息服务领域呢?(中国记者)。

科普剧发展思路论文简短篇二

此范式类似于“报名范式”,主页上也没有具体的报道内容,但除了报名以外还多了个树状结构的该站点导航标志,如“本站介绍”、“阅读当日新闻”、“查找过期内容”、“与我们联系”等标志,点选各标志,进入下一页。

以上所述网上中国报纸主页设置的七种范式,以“人民范式”最为流行,一般拥有独立域名的报纸站点,尤其是拥有子报的大报站点均采用此范式,并且大都做得图文并茂。“提要范式”多见于地市报的主页,简洁明了。“日历范式”和“版面范式”常见于非日报的报纸站点,由于时效并不是这类报纸追求的重点,这样设置也有其合理性。“报名范式”和“导航范式”多见于行业报或对象性报纸的站点,比较醒目。“分割范式”使用得最少,仅见少数几家网上报纸采用这一范式。到底哪种范式更好些?这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很难形成统一的结论。就我个人而言,目前我比较推崇“提要范式”。

我认为,报纸上网的优势在于其内容而不是形式,网民们浏览网上报纸的目的也主要在于获得新闻而不是欣赏网页设计,因此网上报纸的主页设置应该以简洁实用为基本原则。“人民范式”虽好,但需要做大量的图形文件,而增加主页上的图形文件是以降低浏览速度为代价的。就目前我国网络带宽的现状来看,绝大多数网民是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的,长时间地等待大量图形文件的下载对他们来说是一件难以忍受的事情,而像“人民日报网络版”那样拥有6兆带宽的网上报纸站点目前可谓凤毛麟角。因此如果网上报纸本身的技术水准还不高,但又希望访问者能够频频回访报纸网站的话,就应该尽量少用装饰性的图象,尽可能地把更多的新闻信息设置在主页上。以此而论,像“报名范式”、“导航范式”这类需要制作容量很大的图形文件而实际内容又很少的主页设置,我认为目前还不宜为网上报纸所采用。网民们等了半天等来的只是个大报头,这对他们阅读网上报纸的热情无疑是个极大的挫伤。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一些传统报纸尽管已经在网上安了家,但对如何建设好这个“家”,使之吸引更多的来访者,还缺乏认真的考虑和明确的思路。绝大多数网上报纸仅仅是把传统报纸的新闻内容搬上网了事,还没能充分开发因特网的潜能,为网民们阅读和查找信息提供便利;也有一些报纸仅仅满足于在网上有了个站点,连新闻报道内容的更新都很不及时,时至6月,网上报纸的内容却还是5月份的。当然,如何经营网上报纸是个有待深入探讨的新课题,但是我认为,既然因特网的.发展昭示着人类信息传播手段的革命,那么作为以提供信息服务为主要职责的传统报纸,就应该正视这场革命可能会对自己带来的冲击,以更加积极的态度从事网上报纸经营方式的探索。

尽管我们目前还无法确知未来的网上竞争会是个什么格局,但是有一点恐怕应该是肯定的,那就是,网站的知名度将是网上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无论将来网上报纸的经营主要是依靠提供有偿的新闻服务来维持,还是像目前传统报纸那样主要依靠广告收入来维持,都是以访问量为基础的,而要扩大访问量,网站为人所知是第一要素,因此从现在开始树立起网上报纸的品牌声誉应该是网上报纸发展思路的基本出发点。

但是从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网上报纸不太重视自身的推介工作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没能利用因特网的各种途径让更多的网民获知某一特定报纸在网络上的存在。其实这并不是件很困难的事,报纸上网后只要向网上的各主要搜索引擎及各大新闻站点通报一声,报纸网络版的网址就能传遍整个因特网,可惜的是多数上网报纸并没有做这项工作,以致于我们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寻找才能确定其存在。其次是没有在报纸的网络版上设置介绍自己基本情况的主页。因特网是一个巨大的虚拟世界,报纸上网后面对的将不再是一省一市或者一个特定行业的读者,而是面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网民,因此要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你、了解你、扩大在网上的知名度,你就得主动地作自我介绍,不能期望所有访问你的网民都已经事先对你有所了解。在这方面,我比较欣赏《扬子晚报》网络版的做法。在该报网络版中不仅有该报发展的简史,还有该报发行量的增长情况,读者构成等内容,这对传统报纸吸引广告客户也是有好处的。

当然,网上报纸要树立起品牌声誉仅仅让人知晓其网址和基本情况是远远不够的,既然网民们访问网上报纸的目的在于获取信息,那么网上报纸树立品牌声誉的关键就在于要能够向网民们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各种信息。毫无疑问,网上报纸的优势是其新闻报道,这是网上报纸安身立命之根本,但是仅仅满足于新闻报道这一个领域恐怕也是不够的。目前许多商业网站也在向提供新闻报道的方向发展,与网上报纸形成竞争之势。由于商业网站目前尚不能独立采制新闻,其新闻报道主要取自于各新闻媒体的站点,这无疑对网上报纸的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为此,前不久《人民日报》等23家传统新闻媒体网上站点的负责人集会北京,通过了《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呼吁全社会重视和保护网上知识产权,意在遏止日益扩大的商业网站对新闻媒体网站新闻报道内容的无偿占有。这当然有其必要性,但问题的根本解决恐怕还得有待于相关法律的制定与完善。

科普剧发展思路论文简短篇三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种娱乐方式层出不穷,电视作为人们日常最普遍的娱乐工具,经历了无数次更新换代,从传统的黑白电视逐渐向彩色电视再向有线电视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有线电视迅速发展起来,为了使有线电视具有更多服务项目,开展更多业务,有线电视发展正在不断更新换代,相较传统的单向传输方式,有线电视双向网络能够让用户自己选择电视节目,因而获得了广大用户的青睐。在数字化领域,有线电视改造具有重要意义,很多地方都已经完成了数字电视的转换工作,有线电视双向网络改造是大势所趋。在数字化的今天,只有让用户拥有更多选择权,不断开展新的业务和服务,才能实现数字电视在改造中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科普剧发展思路论文简短篇四

从上世纪80年代体育学者开始涉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算起,我国体育社会学经历了将近30年的历程。本文对现阶段国外体育社会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论述,并就未来如何发展体育社会学提出了相应对策;对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进行回顾,理清学科的发展脉络,总结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思路进行瞻望思考。

【论文关键词】。

科普剧发展思路论文简短篇五

摘要:一年一度的毕业生就业率考核工作,像是戴在各高校头上的“紧箍咒”,成了各高校的一块心病。高校如何从这个“紧箍咒”中走出来,做到真正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构筑和谐校园,成为棘手的问题。

关键词:就业率;现状;对策。

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都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就业率也成为各高校最为敏感的话题。高校就业率考核工作就像套在各高校头上的“紧箍咒”,使各高校既感到头痛,却又无可奈何。

教育部公布的对各高校的就业率统计方法是客观的、公平的、公正的、合理的,能够真实反映各高校毕业生状况和社会的需求情况。但是,由于就业率被社会赋予了太多的功能,在具体考核工作中又存在太多的人为因素。因此,就业率考核工作也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不能真正地反映它的内涵。下面笔者就就业率考核工作作一些探讨。

就业率考核工作现状。

高校就业率考核工作给各高校施加了太多的压力首先,根据教育部规定,学校招生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就业率偏低的高校和专业的规模要受到控制。其次,高校教学水平的评估也要考核毕业生就业率,就业率低的学校不能得到优秀。再次,就业率也成为高校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学校领导都要向教育主管部门签订责任状,保证实现一定的就业率。就业率高低不仅关系到高校专业的生死存亡,而且还关系到各学校的“脸面”。就业率考核工作的作用如此之大,使得各高校都不敢掉以轻心,因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以完成这项工作。

高校就业率统计难度较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大学生就业实行的是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大学生自主择业。学生就业时间长、跨度大、范围广、流动性大,这在客观上给就业统计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第一,统计工作量大、材料多、工作繁琐。各高校毕业生数多则超过万人,少则上千人,要弄清每个学生详细的工作地点、单位名称、联系方式及证明材料,确实是一项非常系统、复杂、繁琐、困难的工作,工作多、任务重。第二,毕业生缺乏配合。只有以下两种学生会很好地配合统计工作:一是个人发展情况良好的学生;二是对老师、学校有感激之情的'学生。第三,学生工作变换频繁,分布广,通信方式变换频繁。目前,学生的就业方式十分灵活的占80%以上,而稳定就业的相对较少。很多刚毕业的学生由于单位、岗位、薪金待遇、心态等各方面的原因,频繁“跳槽”,工作很不稳定。上述情况客观上就给就业统计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高校就业率统计准确性不高高校就业率统计工作准确性不高。第一,学生为应付教师的统计而做假,学校为了应付就业率的考核而做假——规定学生没有就业单位接受函就不发毕业证,结果使得没有就业的学生到某些单位开具假接收函。第二,个别工作人员为了完成任务而造假,统计工作是一项繁琐、复杂、工作量相当大的工作,有的工作人员为了图省事而造假。第三,学校领导为了学校的发展而作假。第四,主审领导审核不严,造成就业率统计工作不准确。教育主审部门人员短缺、人手不够,但学校数量众多、毕业生人数更是不计其数,使得该部门无法完成审核工作。另外,学校和教育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前途,往往使得审核工作流于形式。

客观现实第一,部分毕业生不愿就业。毕业生中大都是独生子女且家境好,娇生惯养,不肯吃苦,对工作百般挑剔。第二,按照市场规律,一部分毕业生无法就业。那些能力不强、技术不高、就业心态不好的学生,由于不能适应社会需求而无法就业。

我们认为,考核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应该采取有力措施,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促进高校大学生充分就业。11月国家教育部、人事部、劳动部联合举行的“网上招聘月”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解决问题的对策。

淡化就业率的考核工作第一,就业工作是社会问题,用就业率考核高校是不合理的,高校的责任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即学校给予学生学业知识、技能本能、思想品德、人际关系、心理素质等。第二,就业率意义不大。教育主管部门不应把它提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就业率只能提供参考,不能作为考量的依据。第三,学校应当重视就业工作。目前,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竞争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大都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提高学校质量为根本”的办学理念。从人、财、物上对就业工作予以支持,学校的就业工作因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教育主管部门要变对学校就业率的考核为对就业服务工作的考核就业率的考核只是结果,目的是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如果教育主管部门从考核就业率改为考核服务工作,那么,效果会更加明显,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教育主管部门要考核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开展必须有相应的人员、场地、师资、资金、机构。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督促学校健全就业服务机构、落实就业工作场地、配备就业指导人员、合理有效使用学校就业经费。第二,教育主管部门要考核学校就业指导的开展状况。就业指导是就业市场化后的产物,在国外早已普及,但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当一部分领导、教师没有这种意识,认为它可有可无。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这方面的督促、检查。第三,教育主管部门要考核学校就业渠道的建立情况。学校要广辟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单位。比如在经济发达、用工需求较多的地方设立办事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加强校企合作,创办定向培养班,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立足本地更好地为本地经济服务。第四,教育主管部门考核学校“售后服务”情况。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存在过渡期,心理上有一个“断奶”过程,学校作为他们较为信赖的人、有能力帮助他们的人,要在他们最困惑、最迷茫、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送一程,帮一把,最终使之完全独立地适应社会。第五,教育主管部门要考核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比如专业设置是否与市场接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情况、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情况、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情况等。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高校职业指导教师培养第一,职业指导近十多年才得以真正发展,其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改行或半路出家的。他们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他们的知识需要不断地更新,培训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第二,就业服务需要一批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教师是任何教育体系推进过程中的关键,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学生就业时才会更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卢光珠.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缘何注水[j].教育与职业,,(10).

[2]张敏,亢德喜.高校就业率探底:结构性变化揭示就业率真相[j].半月谈,2006,(2).

科普剧发展思路论文简短篇六

摘要:本文简要讨论了科学知识传播扩散的三种类型,即科学交流、科学教育、科学普及,并初步探讨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当前我国中长期科技规划中科普工作的定位与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思路。

关键词:科学普及;科学交流;科学教育;科学素质。

被誉为近代实验科学始祖的英国学者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对这句话世人多已熟知,但是人们也许不太熟悉培根还有一句同样深刻的话:“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在当今时代,知识比人类历史上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国家经济的繁荣昌盛已经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创新、传播和应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的能力和效率。对于公民个人来说,如同过去读书识字是人们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在今天科学技术无孔不入的时代,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也已成为一个人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此背景下,以提高国民科学素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为已任的当代科学普及工作理所当然地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对科普工作的重新定位和发展规划也无疑需要进行新的思考和探讨。

1

一般说来,根据科学知识扩散传播的历史发展和实际状况,并依据其传播领域、对象、方式、特点等的不同,大致可以把科学知识的扩散传播活动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是科学知识在学术领域(科学共同体)的扩散传播,即科学交流。这主要是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学术圈)的一种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扩散,又可以分为纵向的(专业领域内)和横向的(专业领域之间,其中就包括所谓“高级科普”)两种。其传播主要是从科学家到科学家(科学家既是科学前沿专业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其传播对象),知识传播的媒介主要有学术报刊、科学家的实验室等科研场所以及各类学术会议等。所传播的知识具有学术性、专业性、前沿性等特点,因而一般要求传播者和受传者具有近似的专业知识背景。

二是科学知识在教育领域(学校)的扩散传播,即科学(正规)教育。这是科学知识的一种代际传播和扩散,其传播主要是从科学教师到在校学生,因而传播的场所和媒介主要在各类学校(从小学到大学)。传播对象相对比较固定,带有群体性的特征,传播者(教师)早已经职业化、专业化了。这种知识传播的特点主要是系统性、强制性、规范性以及阶段性等,传播过程讲究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

三是科学知识在公共领域(社会)的扩散传播,即科学普及。这主要是科学知识的一种大众传播和扩散,其传播主要是从科学界到社会公众,传播的媒介现在看来更多的是大众传媒(如电视、广播、报刊、图书、网络等),传播的对象是0至99岁各个年龄段的全体社会公民,因而实际上也涵盖了上述两类科学知识传播的对象。传播者既包括科学家也包括各类科技传媒中的工作者,而且后者更有可能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这种知识传播的特点主要是非强制性、非约束性,有较大的灵活性、随意性等,其效果取决于能否激发受众的求知兴趣和能否满足受众的现实需求。

2

在促进今天的科学知识扩散与传播活动中,科学交流、科学教育、科学普及三者之间尽管角色、定位有所不同,但也有必然的联系,科研人员、教育工作者以及科技传媒工作人员也日益需要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在科学知识的扩散与传播链条中,作为科学知识生产者的科学家始终扮演着“第一发球员”的角色,是人类认识理解科学的源泉所在。在科学的发展历程中,科学普及与科学家的科研探索二者常常是相伴相随、交相辉映的,科学家也常常自告奋勇、责无旁贷地扮演着科学普及的主体角色。正因为有了布鲁诺、伽利略的宣扬和普及,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才掀起了近代科学的革命风暴;正是由于赫胥黎“斗犬”般的维护和宣传,达尔文进化论才得以深入人心;正是有了相对论热,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也才可能家喻户晓。科学家的这种对真理以及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使得科学的理性之光不断照耀着普通大众走进人类的智慧殿堂。被誉为美国“科学先生”的卡尔萨根曾对阿西莫夫科普作品的深远意义给予过十分公正而又贴切的评价:“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究竟有多少正在科学前沿研究探索的科学家是因为读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或者某一个故事而得到最初的鼓舞和激励;我们也无法知道,究竟有多少普普通通的公众基于同样原因而对科学事业给予同情和支持。”积极参与科学的传播扩散活动、促进广大公众理解科学仍然是当代人类社会进步以及现代科技事业自身发展对科学家(科学界)的时代要求。现代科技的发展在越来越决定着我们社会未来命运的同时,也越来越受制于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制约,科学技术与现代社会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以人为本的当代科技自然要充分尊重和体现人的发展意愿,并最终服务于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和发展本身。英国著名学者j.d.贝尔纳曾深刻指出,“现在人们对科学的态度是我们目前社会制度的基本的和必要的构成部分”,因此,“除非普通公众——这包括富有的赞助者和政府官员——明白科学家在做些什么,否则就不可能期望他们向科学家提供他们的工作所需要的支援,来换取他们的工作可能为人类带来的好处。”

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以及相关比较表明,一个国家国民的科学素质水平与其受正规科学教育的年限有着高度的相关性,提高全体国民科学素质的主渠道、主阵地在于学校正规的科学教育。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也显示:公众受教育程度越高,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也相应越高,初中、高中、大专和大学以上不同文化程度的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依次为1.5%、6.2%、10.7%和13.5%,而在任何一个年龄段,受教育程度为小学以下的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零,显示出正规科学教育是提高普通公众科学素养最基本的渠道和最主要的手段。因而保障和完善普通国民的义务教育制度、改革加强学校的科学教育、逐步延长国民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素质水平显然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同时,在当前学校的科学教育领域,如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如何从分门别类的分科教学到全面整体的科学教育(即从学科到科学,既要学习了解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的科学,也要学习认识探索过程中的科学以及社会实际运行中的科学,从而全面理解现代科学事业)进行改革转变也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和探讨,这其中也常常需要科学家的积极参与和帮助。上世纪80年代,美国旨在推动其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改革的2061计划即是一个科学界与教育界合作的范例。这个由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直接倡导并组织的科学教育改革行动计划仅在第一阶段撰写总报告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时就动员了300多位知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共同参与。无庸置疑,在传统科学普及活动中,科学家们常常是身兼科学知识生产和科学知识传播的`双重责任,从伽利略、法拉弟到霍金、萨根,时至今日这样的例子仍然比比皆是。但随着大众传播手段的发展进步,尤其是电视、互联网的发展兴起,以及社会公众对科技发展知情权和参与权的普遍愿望,大众媒体的身影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当今科普活动的前台。今天我们已不难看出科学知识生产者和科学知识传播者二者存在着一种职业上不断分化的趋势,以科技记者、编辑、主持人、科普创作人员、科技展教人员等为主的“科学知识传播者”正逐渐成为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队伍,在当代科学普及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直接而重要的角色。这一方面体现在大众传媒已成为社会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20我国公众通过电视获得科技信息的比例为93.1%),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今日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也越来越离不开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今天沟通科学家和普通公众的一座桥梁,要想在传播媒介中准确、适宜地反映科学,科学家与传播媒介保持和谐良好的合作关系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前提。上世纪80年代,美国在三哩岛事件后率先成立了科学家大众信息服务社,其主要职能就是“勾通科学家与传播媒介间的相互关系”。该社新闻资料部已累计为数万名科学家建立了档案库,以便大众传媒在涉及科技知识背景和制作科普节目时,能够迅速方便地得到科学界的有效帮助。随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陆续建立了类似的组织,以加强科学界与大众传媒界的交流与合作。在美国,一些培训机构专门负责每年安排一些科学家到媒体部门工作数月,同时也安排科技记者到科学家的试验室工作数月,一起查资料、做试验、写研究报告、开评审会等等,参与整个科学研究工作的过程。无疑,这种科学界与大众媒体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对双方都是必要而有益的。

3

由上述概略的分析讨论可以看出,在科学知识的扩散与传播活动中,科学家是科学知识的最初供给者;提高全体国民科学素质水平的主阵地在于学校的正规科学教育;面向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的主渠道在于大众传媒;而科学教育的改革实践、科学普及的深入开展都离不开广大科学家的积极参与。因而今天,协调好科学界、教育界、大众传媒界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交流合作机制以及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对于科学知识在当代社会的扩散与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从另一方面讲,在当前的国家科普工作规划中,如果只谈科学家的责任和作用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同样,在提高全体国民科学素质的目标下,只谈科学普及也是远远不够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面向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工作主要是由以科技人员为主的中国科协系统来做的(我国的“科普”一词大致就来源于今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前身之一——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后者简称“科普协会”或“科普”)。科学界为提高我国国民的科技知识文化水平、科技生产能力、并以此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无疑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科学界与教育界、大众传媒界历来属于不同的社会建制系统,在科学知识的扩散与传播活动中三者常常因缺乏适宜的机制和目标而影响相互之间进行必要的交流与联系,往往自成一统,各自为战,即使交流合作也时常感到协作困难。

因此,在当前我国科普工作的发展规划中,在提高全体国民科学素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共同的国家目标下,十分有必要对我国的科学界、教育界、传媒界进行某种程度的整合与协调,建立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使三者在我国的科学知识传播扩散活动中(也可以理解为“大科普”)形成良性的互动和互补,进而也真正地使科学知识的传播扩散与科学知识的创新发现成为“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当代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编.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r].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翟杰全.让科技跨越时空——科技传播与科技传播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4中国科普研究所.2003中国科普报告[r].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年。

5候强,刘兵.科学传播的媒体转向[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3(4).

科普剧发展思路论文简短篇七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大量事实一再表明,农业仍然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近年来,我国农业灾害多发重发,,南方“水深”,北方“火热”;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强和范围之广历史罕见,阶段性干旱严重、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高温日数多、强度强,秋冬季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频繁;全球气候不同寻常,“极寒天气”成为全球焦点,近期南方雨水成患,等等,农业生产形势极为严峻。正是基于农业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带来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一号文件强调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农业是一个靠天吃饭的产业,这些年我国自然灾害、异常气象频繁,但粮食生产还是实现了“八连增”。其中,科技抗灾为实现抗灾夺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是农业的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的保驾护航为我国粮食稳定增产提供了保障,为我国粮食产量实现“灾中求稳,稳中保增”作出了重要贡献。

2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强劲动力。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科技对粮食保稳增产作用的第一位就是种子。据统计,我国粮食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已经达到95%,良种对我国粮食作物增产的贡献率达到35%以上。实践证明,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20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用了一半篇幅涉及农业科技,强调要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创新重点、完善创新机制、改善创新条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这表明,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3农业科技创新需要科技人员的实践和创造,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应用。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要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长期以来,我国业已建立起来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事实上为我国粮食稳定增产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撑起粮食安全的大厦,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科技人员的智力支持,也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好技术只有送到农民手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两者合一所建立起来的科技服务强力后盾,有助于加快粮食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步伐,推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农机研究及技术推广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农业稳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强。在年中央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中强调要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农业战线的方面军,农业科技人员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在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4.1发挥现代农业装备的物质支撑作用,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方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为农民摆脱千百年来繁重生产劳作、为国家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机技术推广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农机技术推广应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机服务水平。着力解决水稻机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机收等突出难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等机械装备,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这就为农机研究和技术推广指明了发展方向。

4.2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实效,把科技传到农民家。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坚持分类评价,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改变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状况。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质量安全控制、市场流通的信息服务水平。作为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部门,应抓住机遇,立足岗位,以提升全省农机科技水平为己任,不仅重视科技创新,力求多出成果,更关注科技成果转化,使之尽快服务“三农”。开展科技服务,将科技的种子传播到农民田里,使农民从书中得到更多的科技信息,获得更大的致富力量。

科普剧发展思路论文简短篇八

论文摘要:物业管理在我国已经逐渐步八正轨,目前施行于各个城市的管理模式都是从香港或国外引进,与中国实际有所差距。本文从人员素质、基金运作,管理模式和企业规模四个方面详细论述,目的是找到一种新的思路,从而使我国物业管理能进步发展。

物业管理产生于十九世纪的英国.伴随工业革命逐渐兴起.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近二百年的发展历程.因此它的理论、运作模式与西方经济理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的物业管理脱胎于国外为了能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发展实际.就必须从各方面对其进行调整.开辟一条新思路。笔者在从事物业管理教学实践操作中.认为从以下四方面可以进行新的尝试:

一.物业维修基金的运作模式的改进。

1.明确基金使用程序。

由物业公司确定维修计划以及维修费用.确定要维修的工程.报业主大会同意后.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分摊到维修工程涉及的各家各户,到银行的维修管理系统提取资金,银行再从每家每户中扣取专项维修资金。如果费用不高,经过业主大会直接授权业委会批准,到银行支取就可以了,如果费用比较高就实行阶梯性的交费,比如先预支30%,让维修工程先运行起来,在维修期间分阶段地支取最后留有5%的质保金,过了保修期后就可以全部交付。在业委会没有成立之前.维修费用的使用则要求物业公司提出维修计划和预算报告,政府相关部门受理.并指定专业鉴定机构进行评估,最终由市国土房管局批准到专户银行支取费用。

2.建立基金审查制度。

每个财政年度,由房地产行政部门牵头,联合财政、审计部门对各物业区域的维修基金账户进行审查。检查内容包括:核查每笔资金支出程序是否合乎程序.核查每笔资金的使用过程。专项维修资金在存储银行时.所得的利息都存八相应的业主名下.利息由银行操作系统分摊到各个业主的名下。除了维修工程外.其他任何的形式都不能提取专项维修资金。基金账户是在银行备案的专用账户。根据的213号文件.闲置的专项维修资金经过业主大会的'决策可以委托银行购买国债.但是有金额的限制.不能把所用的专项维修资金都用来买国债.同时专项维修资金不能用于风险较大的投资.如股票等。最终审查结束后.将审查结果在物业区域张榜公布.使每个业主及物业使用人都了解清楚.资金使用透明化。

3.建立续筹资金的筹集制度。

对于续筹资金.应明确各户缴纳比例.通常是按建筑面积计算。缴纳时刻有物业公司直接上门收取.也可直接存入维修基金专门账户.以汇款凭据为证。对于迟缴缓缴.应建立滞纳金制度.每迟一日按一定比例收取滞纳金。长期不交费的业主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确实经济困难的应办理缓缴手续.延长缴费期限并收取利息对长期无故拒缴的业主应有惩罚措施.如停止物业管理服务等。

二.创建新型物业管理模式。

一位是干事.另一位是门卫兼监控员他们的房间有对公产部分进行监控的先进电子设备:并且24小时录像.保留2周).另外有少量的临时工.如保洁员、修理工等.由干事根据需要聘请。管理经费来源是将公用房屋出租.从中收取管理费.所收的管理费在支付了人员费、设备费、公产运作费、卫生费.以及其他费用公共开支以后.一般还有节余。我国台湾省各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水平均比内地高出许多.尚且普遍推行业主自营式的物业管理,而我们在大多数居民收入较低的条件下.却普遍推行公司经营式的物业管理,其结果是许多中低收入者交不起物业管理费.而物业管理公司由于收入较少.出现经营困难.使小区物业管理难以开展。因此可以对现行的物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由单一的物业公司管理模式.改为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自营式管理并用的两种模式。

三、实现规模经济在物业管理行业中的应用。

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本应是一个科技含量高.专业性强的独立的行业.但现在业界却把它演变成单纯的劳动密集性行业.成了以兽一手工劳动为主的管理行业。相当数量的物业企业基本上是小作坊式经营.服务产品单一管理项目和类型少服务手段原始、粗放经营等。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行业准入门槛低:二是专业服务没有形成市场;三是资源分割.物业管理区域规模小四是物业费偏低.收缴率不高。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行业监管.断绝与房地产企业”父子关系”

很多小物业公司之所以能生存正是由于原所属房地产公司供血.而由此出现大企业吃不饱.小企业吃不了.资源浪费严重的市场状况。行政主管部门应从两方面人手加强监管(1)每年进行财务审查.由政府的审计部门审计物业公司的经济账目.断绝双方的资金支持:(2)强制推行物业区域的招投标.每个小区的物业管理都要进行招投标.由政府组织向全社会公开.实现透明化。

2.建立物业企业资质等级制度。

制度应在注册资本、专业人员管理经验等多方面进行规定.不同资质的企业管理的区域规模有不同要求.达不到一定规模则不准注册.从而提高了准入门槛。

3.有效整合物业管理资源。

针对中小城市居住小区面积偏小、居民收入的特点.我们可以将物业区域按类型、位置进行联合.统一进行招投标。区域面积大了.既能充分挖掘企业潜力.提高企业人员工作能力:同时又因为降低了经营成本:从而能减轻业主交费负担。

四。全面提高各方的物业管理素质。

物业管理虽然发展迅速.但毕竟只有二十多年的发展.人们在观念上认识层次上还需要更大的提高。正是由于差距的存在.使得企业在实施管理过程中,业主在接受服务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错误行为,提高各方素质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应进行以下工作:

1.对业主委员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根据《物业管理条例》规定各类居住小区都应建立业主委员会.作为业主代表行使业主权利。加强业主素质教育就应从委员会成员做起.以点带面.推动全员物业管理知识的普及。具体做法是:

(1)当地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定期免费开班培训.凡是新成立的业委会均应派5o%以上成员参加.否则该业委会不予注舰。

(2)业委会在小区内定期培训业主.宣传物业管理方面的知识。

2.对物业公司专业人员数量作硬性规定目前我国已推行物业管理资质认证工作.每年都进行物业管理员(师)资质考试.但由于没有对人员数量硬性规定.各企业对专业培训很不重视.物业服务也因此极不规范。所以各城市应在这方面有规定出台.迫使企业加强专业人员引进和培训工作.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五、结语。

物业管理的发展与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事关房地产体制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它从创立实践到建立完整的理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笔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就是提供一些新想法.希望能对物业管理服务质量产生一些促进作用。

科普剧发展思路论文简短篇九

在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只有大力发展高端农业,才能够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并不断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促使传统农业朝着精细、休闲、品牌、生态农业的方向发展,才能够提升农业发展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使得我国农业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从农业科技培训的意义入手,接着阐述了农业科技培训模式的创新,最后总结了全文,旨在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在农业生产发展中,不仅能够提升农民生活的宽裕度,还可以营造良好的乡风文明,整改农村面容,提倡民主管理方式。这不仅是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才能够更好的推动科技的进步,实现拉动着素质的提升。农业科技培训是现代化的发展需求,也是创新农业科技培训的基本需求。只有实现农产业的解放,不断融入科学技术,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只有加速农业经济的发展,才能够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为我国农业发展谋取全新的出路。只有清楚的认知到中国农业科技、教育发展对需求,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自我国加入wto之后,对国家农业科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强化农业科技发展与创新,才能够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决策意见,将农业科技的作用凸显出来。当前世界的科技发展中,很多的技术逐渐问世,只有不断认知科技培训,扩展其知识范围,才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特色,更好的迎接经济知识的挑战,紧随时代发展步伐。

2.1创新农业技术主体。

在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只有不断完善市场体制,及时转变各项工作方式,转变传统以政府、科研机构为主的体系,这类培训模式难以发挥其该有的作用,实际生产需求与市场需求、技术需求严重脱节,正是由于这一因素,使得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被剥削。政府应该创新各类技术与政策环境,健全市场监管机制与保障绘制,政府需要承担公益性技术,针对一些具备强大经济效益的新技术,必须要依据市场,制定合理的发展方向[2]。鼓励各个企业、协会积极参与到农业技术中,建立完善的政府监督机制,创业各类中枢格局,实现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构建双赢的局面,全面激发农业技术的'创新。

2.2制定农业推广机制。

在进行农业技术与农业价值的创新中,必须要实现科学技术的扩散,以此实现农业科技培训模式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农业推广机制,将其作为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以此将国民经济的作用凸显出来,实现农业地位的凸显。目前我国普遍应用的是以农技推广为主的扩散模式,这类推广模式对农民有着较大的影响,但其属于单向性扩散模式,难以满足当前时代发展需求。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扩散各个互动机制范围,以此弥补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依据相关研究性显示,我国科技机构主要是针对农户开展的科技推广培训,在其应用中难以获得最佳成果,在农业转型的大时代背景下,必须要实现推广机制的创新,强化政府与市场农业技术之间的结合,在维护政府主导地位的同时,构建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强化民间推广组织的应用,开展多元化的农业推广方式。

2.3构建科学培训模式。

在构建新型培训模式的构建中,需要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业科技用户、服务主体作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实现机构、科技服务的创新,将科技服务机构的公益性与社会效益凸显出来[3]。构建以公益性为主的科技培训方式,在充足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建设以科技创新机构、科技服务机构为主的科学培训模式,只有实现科技机构的创新,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在其培训中还需要强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点带面开展针对性的科技培训作业,及时转变传统的农业科技培训方式,建设以科技培训方式为主的培训模式。不仅如此,还需要强化农业生产经济组织,强化其示范并不断引入先进的科技,全面提升农业的优势,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促使科技成果朝着金字塔式的样式开展扩散,及时将不足之处反馈到上级,实现成果的完善,基于辐射目标的基础上全面确保农业科技培训的影响范围。

2.4夯实基层培训工作。

在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必须要实现地方培训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结合基层的实际需求,全面落实下乡进村活动,加大干部班子、党员的培训力度。确保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基于基层需求基础上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能够提升农业科技培训的适用性,强化与实际生产需求之间的联系,以此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3.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分析阐述。

能够得知,只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够实现成果的转移与扩散,在农业科技培训中,成果的转移、扩散、推广属于关键环节,是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科普剧发展思路论文简短篇十

少先队作为小学生中思想和行为都比较积极的一个集体的代表,其德育教育是当前我国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在新课改下完成对小学少先队的德育融合成为了当前小学教育从业者的主要工作。由于少先队员在小学生中的榜样作用,所以对少先队员进行德育教育能够快速的使小学德育教育在小学生中普及下去。而且少先队的德育工作一般都是伴随着一些具有积极意义且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开展的,这样就能够迅速使小学少先队员主动的接受德育教育。开展对小学少先队员工作的德育融合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小学生以后的成长奠定基础。本文主要是从开展活动以及其它方式来对小学少先队员进行德育教育,以期为我国小学少先队德育融合工作奠定理论支持和参照。

1.在少先队活动中融合德育教育。

由于小学少先队有很多实践活动,灵活的运用这些活动,使其作为学生学习的媒介,组织并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并适当的利用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活动将德育的内容融合在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少先队员的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少先队活动是积极向观上的也是学生乐于参加的,所以在该过程中融合德育就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的培养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这对于新课改下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时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少先队活动课及班代会。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小学少先队活动课及班代会已经成为了小学课程的.一部分,小学教师及负责人要善于将德育融入到小学少先队活动课和班代会中,这样在保证少先队活动课顺利完成的同时,也能够确保德育课的正常进行。通过小学少先队活动课和班代会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并逐渐培养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可以定期的在活动课上开展一些爱国主题活动,如中国梦与个人追求的关联等,最后要注重对学生在参加活动时的团体合作意识和互助友爱意识的培养。

1.2重要节日的教育活动。

重要节日的教育活动主要是指在一些特定的节日里,小学少先队员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如教师节对老师感恩、母亲节和父亲节对父母亲感恩以及少先队建队日对国旗怀有的敬畏之心等,逐渐培养起学生的感恩之心以及对于我国一些传统节日的特殊的情感,进而使得学生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明,并在各种节日及活动中主动历练自己,教育工作者要在这些节日中善于引导和融合,使小学生能够在节日活动中轻松的接受德育教育。

2.其它方式促进小学少先队工作德育融合。

2.1提升少先队辅导员职业素养,以德育人。

要想在少先队工作中实现德育的完美融合,并在小学教育中真正的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培养,就必须要求小学少先队辅导员有完善的小学少先队工作理论指导基础,而且善于在少先队工作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德育工作经验,从而成功的将德育工作引入到少先队工作中。要想做好一名合格的少先队辅导员并完成德育工作与少先队工作的完美融合,就必须要按照以下几点来进行操作:(1)作为小学少先队辅导员,要清除的明白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要在少先队活动中针对不同情况,完美的插入德育教育,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2)要想更好的将少先队工作和德育工作相融合就必须要完善自身在少先队理论以及马克思理论等的欠缺,进而确保在开展少先队活动时能够顺利的将德育工作融合进去;(3)对于小学的负责人来讲,要定期的开展对少先队辅导员的思想和素质培训,在提高辅导员少先队工作理论的同时也可以促进辅导员在少先队工作的同时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做到以德服人、德才兼备。

2.2立足实际,从学生角度出发开展德育工作。

在开展小学少先队活动时,既要保证学生在该活动中能够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也需要小学教育从业者能够立足活动本身,将德育教育和活动实现无缝对接。对于教师来讲,给学生安排少先队活动一定要从学生的视角来考虑问题。如学生在开展此活动过程中想要学到什么或者知道什么,只有了解到学生的想法,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才能够更好的完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如在举办端午节活动时,教师需提前跟学生协商好该活动怎么办、需要什么等,这样学生在参加活动时就会积极主动,此时若能够穿插进一些德育内容,学生一定能够接受或者在活动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2.3贴近生活,建设少先队素质教育新阵地。

小学教育人员在进行少先队工作时要注重将工作的开展放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将德育教育延伸到小学少先队员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结合社区建立起一个全方位的平台,使得少先队员不论是在学校还是课外都能够有锻炼自己和施展自己能力的平台,进而在无形中锻炼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如学校和社区联合开展尊老爱幼的社区养老院服务工作,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小学少先队员不仅增强了自己的体魄,还增长了自身的见识,从而为其思想的养成和升华奠定了基础。

2.4组织主题活动,创建少先队道德教育新模式。

由于目前大多数家庭构成都是父母和一个子女,这往往会使得这些孩子具有自私和以自身为中心的特性,针对这一情况只有积极的开展一些有意义的主题活动才能够让他们融入到集体中,并慢慢的在活动中培养责任心和爱心。如学校在寒暑假组装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小学少先队员以志愿者的角色参与到社区养老以及公共服务这块儿的工作,让孩子在与老人沟通和为民众服务的过程中,培养自身尊老、敬爱老人、无私奉献和团结互助的美德。如定期的对小学少先员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便于他们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养成以国家荣誉和国家安全为己任的情怀和精神。

结语。

简而言之,小学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少先队工作作为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积极的开展各项少先队活动和社区活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于我国新课程改革和实现素质教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燕.少先队活动中的德育渗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03:38。

[2]柳润.浅谈农村小学少先队德育活动的创新[j].教育科学,.9:228。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