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范文(优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6:46:31 页码:14
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范文(优质16篇)
2023-11-12 06:46:31    小编:ZTFB

人们常常会通过总结来反思并改善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表现。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每个读者都需要关注的问题,下面我来分享一些养成阅读习惯的方法。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一种创作活动,可以用于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和感情。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是许多人关注的问题,可以通过多读书、多写作、多思考来不断提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21世纪的来临,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概念,以及如何实施有效整合。

21世纪,人类面临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急遽转变,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容量都在以几何数字递增。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整合”是个新概念,要有新思路。“整合”中“整”。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整合”一词,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强调了改革的力度。“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是要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什么是学科的整合呢?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功能,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要多发挥信息的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别的方法、甚至是比较原始的方法上效果更好,那就不必用机器摆花架子。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也会各有不同。用不用,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目前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主要问题在于,现有教改对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等的“改革”不彻底,是在不触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的“改良”,未能对其实施“大手术”。主要表现在:1.教学理念: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定位上;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智力的培养而轻视能力、情感的培养,至今未能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跨入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培养匮乏。2.教学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教材大同小异,没能超出既定模式,创新成为了奢谈。3.教学手段:各个学校添置了不少设备,但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甚至有的被闲置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4.教学方法:在教改中我们推出了不少的新教学方法,但遗憾的是最终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都未能推而广之。5.教学模式:深受前苏联学者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的影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然运用。在21世纪信息时代,我们有必要运用信息技术参与教学改革,进行学科整合,促进教学改革。

1、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2、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是为了实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我国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建构主义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建构主义的“出头之日”,就没有今天的广泛影响,它可以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3、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4、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5、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学教并重”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进行,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那是没有意义的。要求教师密切注意教学环境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健平.整合学科教学过程构建信息技术平台[j].教育发展研究,(7)。

[2]沙培宁.淡化学科意识强化工具概念[j].中小学管理,(11)。

[3]蔡祖泉.试论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中国远程教育,(10)。

[4]杨舸.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江西教育,2002(11)。

[5]王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增刊)。

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篇二

什么是整合?目前国内对整合比较主流的理解是“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就是以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其它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观点将课程整合的重点放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它突出计算机作为工具,去辅助各传统学科的教学。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一个新的以教育技术的变革来推动教育本身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怎样把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之中,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撑课程实施的基础因素之一,并融入课程内容当中而成为一个整体呢?本人简单地从以下几点来进行探索。

一、信息技术课教学要积极主动地与各学科融合。

从学科的基本属性上讲,信息技术课作为学科既有其独立性又有与其他学科的相容性。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是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知识和能力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扩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多思路、多方面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实际教学我深刻的体会到无论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还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最有效的载体就是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课只有以其他学科内容为载体才能使信息技术课上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苍白枯燥。

信息技术是教学或学习的辅助手段,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由于信息技应用的介入而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主要体现于以下几种情形:(1)展示型教学。教师利用计算机或网络以一定的文档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如文本文档的输出、演示文稿的放映、一段视频或者音频文件的播放、学习资源的展示等。这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2)资料型教学。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借助某些学习软件或从网络上获得相关的学习资料,以完成某项特定的学习活动。(3)拓展式教学。把在课堂内还没有完成或者需要拓展的学习任务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予以解决。因此,在课程整合中我们应当根据教学或学习活动的实际要求和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的进行,以促进学生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

三、运用资源平台,开展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

1.教学系统平台。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系统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依托该平台进行,而系统本身不提供学习资源。

2.教学资源平台。教学内容通过软件平台呈现有序、系统化的特点,立足于知识点的分析与应用,在知识层面上有所拓展,提供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服务。

3.学习资源平台。通过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或模拟某些学习情境,整合相关资源并进行专题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平台可以是某些专题学习网站,基本栏目有“教学设计”、“学习资源”、“作品展示”、“讨论社区”等,学生可在网站上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利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活动(含小组合作、在线讨论等形式),并把学习结果以作品的形式展现在网站上。

现代教育专家认为:“今天开设信息技术课,是为了以后不再开设信息技术课。”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能力,“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手段也概莫能外。如此说来,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在整合学习过程中的示范功能及终身学习过程中的辅助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该使受教育者(包括教育者)逐步达到以下三个层次的能力目标:

第一层次:有一种强烈的凭借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协作学习的意识。

第二层次:有较好的凭借信息技术实现对单一学科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三层次:有一定的凭借信息技术实现对跨学科课程的整合学习能力。

在信息化社会里,知识的综合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分科教学显得日益局促。每位教师既要从事本学科教学又要善于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合科教学;相同学科的教师要加强合作,不同学科的教师也要相互协作。所以在硬件资源达到一定标准的同时,整合的中心任务应该是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要培养一支善于钻研、勤于创新、乐于合作、有较强学科知识和较高信息素养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把有限的人力资源整合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才有可能使资源整合的各个环节得以优化,使课程整合的过程真正活起来。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中,我们要从课程整体论和系统论来考虑,以网络资源的应用以及信息化学习环境构建作为主要特征,从学习资源开发及应用到信息化课程开发及应用,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制定和实施,要大力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并建立起新型的教学结构模式,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信息化教育工作的突破口。从而培养出既具有高信息素养又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不断学习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概况陶增乐。

[2]新模式课与教学实践霍坤谭莹徐世成。

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篇三

摘要:以信息技术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着眼点,以开发学生的潜力为核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材教学目标比较典型例题。

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一个信息化氛围,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化社会对人才需求,人才的培养途径,人才的鉴别方法等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诚然,良好的教学环境,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而教材是依据,教材的改革与调整,确立了改革课堂教学的前提。

而今,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已摆到突出位置。作为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工作者务必去研究,去探索,去创新经验,构建新模式,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与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使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树立新的理念,有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

据几年来教学实践与探索,值得侧重或提倡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教材为依托,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着眼点。

反复钻研教材,对整本教材有通透的深层次的理解,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难点。教师务必深入钻研,教给学生知识真而实,联系知识面宽而广。教师本身更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创新意识和理念,在全球资源共享的今天,能将有利的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与时代同步,运用于教学之中。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蕴含的基本规律。同时具备娴熟的技能技巧,教育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轻车熟路。如在讲授现代信息技术正向着人工智能化发展时,教师先提出设问:“计算机比人聪明吗?”得到的回答一定有两种意见。随后点明计算机分析判断问题的重要准则:是或不是。指出计算机亦有不尽人意之处,如判断“人的秃顶”问题:假设单用是或不是,显然会出现5000根头发的人说4999根的是秃子,而也会出现梳一下头发掉了一根,变成了秃头的笑话。当引入了模糊理念之后,计算机能完成人类不能完成的事情,如计算机可以使两根缝衣针针尖对针尖竖立起来。引入了这些实例既丰富了知识点的内涵,又使学生耳目一新。

二、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目的,以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为契机。

课堂教学应形成磁场,深深吸引每个学生。众所周知,衡量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关键是教学目标实现程度。根据不同层面的,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摄取和保持知识的特点,调动能影响学生理解、记忆、创新的因素,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根据各班学生实际,设置悬念,引起强烈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情绪乃是十分重要的,枯燥乏味的理论会让学生失望,若能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能生动,形象,直观的把课堂知识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创新。理论与应用兼容兼蓄,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以比较的方法为手段,以课内外的结合为知识的延伸。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识真伪。”教学中通常可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活跃思维,辨别分析,掌握其中的规律、法则,印象深刻,得到准确无误的知识。如文件的复制与移动的区别:当使用左键拖曳法时,在相同的驱动器中按下键盘上的ctrl键表示复制;而在不同的驱动器中按下键盘上的shift键表示移动。又如excel中条件格式与自动筛选的区别:筛选的目的在于,将相关的记录排列到一起,便于进一步的操作;而条件格式则是将满足条件内容的格式进行相应的调整。一比较,一对照,更易掌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注重课内外结合,扩大知识面的辐射和延伸。让学生用自己创作的图画,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外观、效果,构建一个个性化的桌面;利用excel的强大功能,分析学科学习的近况;网络基础知识教学后,让学生通过qq的实践,进一步了解认识网络,学会拔号上网、浏览网页、下载文件、收发邮件,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冲浪高手。

四、以典型例题的教学为基础,以开发学生的潜力为核心。

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作用。挖掘潜质以利于提高学习及应用能力。对典型例题,反复钻研,层层剖析,把握例题的要领,循循善诱,挖掘例题所涵盖的知识点,逐步引导师生共同一一剖析,教师点拨、释疑,或让学生质疑,或改变其他条件,又能如何理解及推理。注意知识的牵引,解法的类比。使学生不仅掌握典型例题的解法,而且理解思考的路径和技巧及解题的规律。如basic编程中的杨辉三角问题,同样使用外层循环控制输出阵列的行数,内层循环控制每行的个数,能方便有效的解决同类问题。(如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等)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综上所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已迫在眉睫,也是各学科教学的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务必先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创造新事物。在教学改革逐步深入的今天,还必须强调一点,所面对的教育的对象是思维敏捷反应快,接受新鲜事物强,悟性高的青年学生群体,教师必须有较深厚的底蕴和接受新科学技术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善于创造性的解决时有发生的问题,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才能驾驭自如,井然有序,提高课堂质量才有保证。

参考文献。

[1]摘自教育部基础教育司11月26日下发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

[2]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傅统先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3]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傅统先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4]叶奕乾.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5]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篇四

2011年至2014年间,我市对50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有关高中信息化教学应用的问卷调查,涉及到的问题都与目前教学改革下高中信息化教学方式的种种问题有关,50位老师的回答中,有20%认为授课方式基本可以接受,且对于未来的信息化教学充满信心。40%的老师认为信息化教学目前普遍存在难点困惑,对于今后的信息化教学还需要不断研究与探索,还有40%的老师普遍都传达了对于信息化教学的不理解,对于在今后的授课方式中有效结合信息化教育基本都持否定态度。由此可见,目前高中信息化教学要真正做到与常规教学模式相结合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改进与探索,对于高中信息化教学这种方式,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错误的估计了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与未来发展前景。信息化教学开始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得到了有效确立,成为高中教学的重要手段。由于信息化教学的课程操作性与实践性等特点,使其与常规教学方法相比显得更加复杂多变,往往在教师的教程安排中会因信息化教学本身的难点而导致课程结构出现明显问题,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感到困惑与迷茫。这些都是信息化教学目前在国内高中教学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短板。但是,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我们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以我们首先应该理性看待高中信息化教学,正视其在教学应用中的优缺点,努力的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更加有效地信息化教学方式。

科学教育出版社在信息化教学改革之初,就当下国内教育现状与基本问题的探析中曾有过这么一个案例:杭州某中学在新教材改革中被作为试点进行新教材的学习,分别在该中学开设了五个实验班与十二个平行班,因新教程改革中对于信息化教学的安排,所以在每一个班级的教学中都进行了信息化教学的辅助教学模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理解,观察试点班级所有实验班与平行班的期末成绩,我们会发现并没有预期中的那么理想。成绩较为优异的实验班在期末成绩上基本没有变动,并没有出现预期中,因新课程改革出现的信息化教学而得到学习成绩有效提高的情况。反之学习成绩稍稍落后的平行班中,期末成绩均有提升,大有迎头赶上的趋势,多名在课堂表现活跃的同学成绩都位列前茅,取得的很大的进步。从案例中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有效被调动起学习积极性的同学,以及主动了解并且掌握信息化技术对于自己学习成绩重要性的同学,在本次的试点教学中都获得学习成绩的提高。信息化技术因其自身的优越性,在教学过程中是值得推广与应用的,其应用于教学的方式也应该是贴合实际,并且以自身优势为主,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以自身的技术特点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作为课堂教学新模式,其本身更需要不断地了解与适应课堂教学,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更有效的帮助学生,是未来信息化教学需要考虑的重点,是未来开创信息化教学新模式的重要因素。

主题式教学在很早以前就开始被广泛应用到了课堂教学之中,在当下教程改革中,我校将主题式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适应,充分利用了主题式教学的优点,并且发挥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阶段性的在本学期的教育情况上取得进步。例如,为响应教程改革中提到的信息技术教学,我校开始在高中各个班级中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自身因素,作为教育机构。我们在进行自身的加强与改善的同时,很难保障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在授课过程中,我将开创主题式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到课堂之后,学生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因为他们的每一个人都想更好的表现自己,都想得到老师的认可,故学习的积极性一直很高。首先以某一个教学内容为课程讲解主题,辅助以信息技术在多媒体上将本次主题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通过声形并茂的讲解为学生解开疑惑,对于学生的难点,老师会使用信息技术查阅出大量资料,然后依次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将一节普通的授课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变成了主动的探索与求知。老师也不再局限与独自的授课方式,更在学生学习成绩上做到了有效的帮助与提高。在信息技术教学上有所创新才能使其更好的服务学生、帮助学生。开创主题式信息化技术教学,是有效应用信息教学的新途径。

4.结束语。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用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高中信息化教学,正确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开创主题式信息技术教学,并且将这三种方式融入到日常的授课中,互相配合,相互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模式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通过点带动面,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率进一步提高。

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篇五

1.对整合的实质内涵、目标意义把握不清。

一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课程简单地叠加在一起,在一些生物课中,把一般教室换成信息技术教室、书本换成电子稿、投影仪代替黑板、键盘代替粉笔,教学过程仍然“涛声依旧”。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和教学方式等相关因素变革缺乏清晰的认识,没有理解整合的深刻内涵。

2.整合流于形式,忽略实际效果。

有些教师不管教学内容适不适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都要与信息技术挂钩,以为用到信息技术就是一节好课。甚至整节课都是教师围绕信息技术教,学生围绕信息技术学。教师把生物课上成了“夹生饭”,学生吃到嘴里磕牙,吞到肚里不消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出现厌学症。

3.忽略生物学科特点,滥用整合。

生物作为一门以观察与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因此生物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但是,许多教师未注意到这些问题,认为整合就是无差异的整合,只要在生物课堂中用到信息技术就行,采用的教学方法全部是统一方法,生搬硬套。不考虑生物学科特点的生硬整合,无法做到生物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结果可想而知。

4.高投入低回报,不愿进行整合。

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要求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挖掘备整合课程资源,这必然会给本来就辛苦备课,疲于奔命批改作业的教师带来更大的压力。同时,学校还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构建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等。教师教得辛苦,教学辅助部门配合得辛苦,学生学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往往高投入的背后是很低的收益,这导致许多教师也不愿意进行整合。

1.明确整合的意义,确立正确方向。

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意义在于利用信息技术把枯燥、复杂、抽象的生物学知识生动、活泼、具体地呈递出来,创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去启发学生的思维,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师必须明确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意义,以确立正确的整合方向。

2.加强理论学习,将整合落实。

在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过程中,要充分加强教法、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理论的`学习指导,把这些教学理论融入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构建易于实现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3.结合生物学特点,进行科学整合。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并不是每一节课的内容都适合用信息技术来完成的。比如“细胞器”“遗传的分子基础”“生态系统”等用实物或投影演示,效果会很好。因此我们应该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出发,明确信息技术教学用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怎么用,期望收到什么效果,以真正达到“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科学整合”。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应科学合理,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替代”。

4.建立评价机制,让师生看到整合效益。

在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应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整合教学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让学生通过感知评价这节课的好与坏,实现整合课堂的“软评价”;也可以通过知识点和作业题目的形式直接评价整合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硬评价”。通过这样一个明确的评价机制,依据所确定的标准进行测量与评价,收集测量结果并做出相应的调整,让教师看到实在的整合效益。

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篇六

摘要: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且对信息技术教学成效的进一步提升产生了积极作用。本研究认为,其应用效果的进一步提升,还有存在的空间,因此要多元施策,具体可从四个层面开展:要转变教学观念,精确对微课教学的理解;要着眼实际情况,重视微课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注重视频制作的字幕,把控好微视频的时间长度;要高效开展微课教学,并从教学角度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有关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较为丰富,且研究结果对信息技术教学成效的提升有着显著作用。但是,当前多数研究仅仅局限于学理分析,对案例分析不够,鉴于此,本研究尝试结合相关教学案例,探求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转变观念,精确理解。

观念层面的转变,对于微课能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至关重要,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微课的应用效果。教师必须积极转变自身观念,充分认识到微课教学的显著优点,将其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教学方法融入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观念的.改变只是一个阶段,更为重要的是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精确理解微课教学的内涵,认识到微课教学知识点的零散性,充分掌握微课教学内容设计方面的灵活性、便捷性,更要着眼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特点,在其中更为深入地理解微课的含义。例如,我在教学中,起初更为偏向于传统的授课模式,并未将微课作为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中。但是,我很快发现了教学所呈现出来的一些问题,如课堂内学生难以完全理解的知识点、课堂时间“不够用”等,鉴于此,我借助微课开展了自身教学,获得了一定教学成效,有效弥补了这些问题。在“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加工”等这些章节知识点的讲述中,我将微课融入其中,尝试更为深刻地理解微课,认识其重要性、有效性,理解其设计原则、实施步骤等,经过实践检验,发现微课教学对信息技术教学成效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

二、着眼实际,重视设计。

学生实际情况、教学实然状态,这些作为客观事实,既对微课教学开展的顺利性、有效性起着重要影响,也对微课教学设计的开展有着重要指向。因此,教师在微课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着眼于实际。具体来讲,不同学生在知识水平等多个方面均存在差异,这种情况对于教师而言,就需要在教学设计层面加以重视,用更为吻合学生需求的方式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借助各种条件,妥善开展微课设计,注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时间等各个环节的合理化。我在进行“信息的基本特征”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运用上述理念进行设计。在这一课时教学开始之前,我先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了基本调研,发现班级内部大多数学生信息素养停留在操作层面,在理论层面了解并不多,这就是学生在进行计算机操作中“会做,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在这一情况下,我将微课教学目标确立为“让学生了解信息基本特征,并学会如何从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结合于此,我设计了微视频等后续环节。实践证明,这一方式有效促进了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开展成效。

三、注重字幕,把控时间。

微视频的制作,是微课教学的核心环节,其在较高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微课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微视频的制作。本研究认为,除了微视频知识点的设计之外,还需要注重微视频字幕和时间的把控。字幕是微视频必须配备的,以帮助学生更为清晰地学习知识点、认识知识点;时间在微视频中也有着重要影响,最佳时间一般为五分钟,不可过长更不可过短。例如,我在进行“信息安全问题”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就紧密围绕“信息安全”这一核心主题,结合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制作了微视频。我结合微视频中的语言,配备上了字幕,以为学生呈现更为明显的学习提升。同时,我结合实际情况,将微视频的时间控制在了5分16秒,这一时间长度较为吻合教学需求和学生身心特征。最终,该微视频获得了良好成效。

四、高效开展,多元评价。

微课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除了微视频制作这一重要环节之外,还需要在课堂上给予补充和完善。教师要将学生在课后学习微视频中所遇到的困惑进行汇总和整理,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集中讨论,这就是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此同时,还要着眼于这一实际情况,对微课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进行多元评价,这里的评价主要是指学生评价,要将多元指标融入学生评价中,如学生课后微视频学习效果、课堂研讨表现等。本部分以我所进行的“合法下载网络中的文件”教学为例,进行简要说明。在这一课时教学过程中,我借助课前制作的微视频,为学生讲解了“文件及其类型”“合理的下载途径和方法”“合理合法下载文件的重要性”等知识点,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知识点,但也对“合理下载途径和方法的选取”等知识点存在疑惑,我将其作为课堂讨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最终解决了问题。同时,在学生评价中,我将学生自学情况、课堂表现都纳入到了评价体系中,做到了多元评价、公正评价。

总之,微课对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这种作用,并在理念上积极转化,将其融入自身教学实践中,采取多元举措,革新信息技术教学,利用好、发展好、发挥好微课自身所带有的效能,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成效。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教师的积极努力、学生的密切配合、学校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苏剑峰.高中信息技术“微课”设计的“三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6(26).

[2]王国辉.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1).

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篇七

摘要:文章基于当前发展形势,从学生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分层设计、课堂分层设计、教学评价分层设计四个方面对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设计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探讨了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实践。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在经济条件、接触计算机的时间、自身兴趣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效果。分层教学能将学生的个性考虑在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分层目标的设计强调以学生主体,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性差异的基础上,将学生科学合理地划分为若干层次。教师要依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阶段考核成绩、学习态度等因素,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例如,将学习成绩较差的、自制能力较低的、对基础技术的把握和理解有所欠缺的划为基础组;学习成绩良好的、基础能力处在中等水平的、有积极主动和自觉性的划分为提高组;将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具备对知识有良好把握能力的、接收能力强的学生划分为拓展组。同时,每位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周期性测验,对状况发生改变的学生进行调整,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环境和位置。

教师在备课期间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基础组来说,可以采用强化基础知识练习的方式,达到独立操作的目标;针对提高组的学生,要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拔高训练,不仅要求把握基础知识,还要求学会对一个类型题延伸扩展,学会举一反三;对于拓展组来说,教师可以对其严格要求,在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对延伸知识进行讲解,强调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

课堂分层设计是基于对场地和班级人数的考虑,对课程进行合理化的设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度较高的学科,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教师可以先进行课程的理论知识讲解,学生把握后进行实际操作,利用合理化的课堂时间分配,对不同组的学生进行指导和答疑[1]。对于基础组学生,要求他们熟练运用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并做强化练习,巩固知识;对于提高组来说,对基础知识熟练把握的同时,要求进行一定的变化训练,提升能力;对于拓展组的学生,可以为其准备一些特殊的、具有提高意义的难题,用来开阔思维,锻炼能力。

由于进行了分组教学,评价标准自然也不能相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避免采取统一的标准。评价标准的设置既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要考虑学生课堂的实际表现和作业完成状况的'因素。在活动中,针对基础组的学生,以激励式的鼓励为主,肯定他们的能力,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肯定和支持,激发信心,调动兴趣。对于提高组来说,要在给予正面评价的同时,指出他们能力的不足,敦促其改正缺陷,提出合理化建议,达到进一步提高;对于拓展组的同学要采取高标准严格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严格要求自己,更加谨慎和仔细的运用技能,不断打磨他们的能力,激发竞争性,提高自身素质。

第一,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时,要遵循公平原则,教师应该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小组分配。教师对层次的划分要依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和日常表现等因素制定,并不断地依据课堂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2]。

第二,学生层次的划分需要有流动的变化,教师要密切注意小组人员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分组情况调整,将学生安排到适当的位置,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并依据不同的小组设置差异化评价标准,另外,不要进行隔离教学,避免对学生造成伤害。

第三,分层教学是教师主导下的教学设计理念,并不意味着将教学活动完全交给学生,教师需要实时注意学生间的交流,对反馈的情况进行正确的评价和指导,给出中肯的意见,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建立良好师生的关系。同时,在正确看待学生性格和个体化差异的基础上,利用他们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资源整合,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实现班级内部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提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收获学习的喜悦。

学习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务必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因而,教师必须采用分层教学法,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进行资源合理化分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2]杨晓宁。浅析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j]。学周刊,20xx(9):49—50。

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篇八

微课又名“微课程”,即“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依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用于承载老师在课堂中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教学步骤而展开的精简凝练的教与学活动,它需要把各种教学资源组成一个有机系统。微课包含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等一系列相关学习资源,共同达到微课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

微课的特点具有指向性,针对某个学科技能点,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精简,教学主题更突出、明确;使用灵活便捷。微课视频的时间较短,因而更符合视觉驻留规律和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使用。直观性,对于知识的呈现形象直观,资源能够被学生反复使用;形式多样性,微课的形式以视频为主但不局限于视频形式,可以是多种媒体形式,只要是满足学生在微时间段内进行学习的数字资源。笔者通过上述对微课特性的探析和之前对信息技术技能课内容和特点的分析,结合微型学习理论和非正式学习理论的指导,得出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的微课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微课的时间限制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便于利用零散的时间学习。其次,知识点的选择最好结合信息技术技能课内容选取重点、难点,同时也要考虑面向的学生的特点。呈现内容体现趣味性的同时尽可能精简凝练,避免单调枯燥,从而保证微课效果。最后,考虑到学习发生的场所,设计与微课相配套的任务单(包含微目标、微结构、自学方式),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设计目的在于满足上述需求,优化微课资源,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2.生活情境的课堂导入。

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有对信息进行解决和运用的能力,在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课堂中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任何问题的`开展都要在不脱离实际生活的前提下进行,这才是实施信息技术的意义。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情景开展相关互动探究活动。例如,大部分高中生对于游戏都依然有很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从游戏的教学形式入手,在进行网页处理的时候,先提前设计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教师可以将网站标志图片和对应文字都隐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经验猜出对应网站的名称和类型,通过微课的网络平台通过文字的方式显示答案。这样教师可以和其他学生看到答案,看看哪个学生猜得最快和最准确。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教师可以适当引入,让学生根据收集的图片自己制作喜欢的网站,同时对图片处理软件有深入了解,对于不能解决的技术难题让学生自己在平台上开展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的可以在平台上传输给教师,教师在互动平台上给学生找到解决方案。

3.教学设计要与时俱进。

微课教学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提高。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首先,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一定要严格;其次,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抓住重点,选用的教学方法要结合讲、说、练;最后,教学时间的安排既要控制好,又要保持授课的完整性,并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知识更直观。

4.把握适当的授课时间。

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专注的时间一般在5分钟到10分钟,因此要合理控制微课的授课时间。如果时间过长,学生就会产生大脑疲劳,从而降低教学质量。如果时间过短,学生不能充分掌握、理解课程内容,则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微课教学中首先要设置好合理的授课时间。

5.选择恰当的微课资源类型。

微课的资源可以是视频、2d或3d动画等形式,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需要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微课资源类型。偏理论的知识点较适合利用视频的方式组织微课,如“什么是算法”等理论性课题最好用ppt+视频的形式;偏实践操作的教学内容较适合利用录屏的方式组织微课,如“flash遮罩动画的制作”等实践性内容的微课,教师可以先将制作过程通过录屏软件录制下来,再下发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过程演变的教学内容则更适合利用动画形式,如“冒泡排序的过程”等主题教学由于其推演过程非常重要,因此通过动画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6.进行虚拟课堂建设,细化教学环节与知识细节。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蕴藏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虚拟课堂建设,使学生清晰地认知每一个教学细节。在微课教学环境下,每一个学生犹如置身于教师教学的现场,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知识点学生都会清晰感受到。如在高中信息技术《flash二维动画制作》教学过程中,遮罩层的教学是公认的难点,仅仅操作步骤就有20多步,界面切换之频繁、窗口之复杂、操作要求之细密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所难以实现的。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遮罩层应用”设计的全过程整理成相应教学任务,而后根据教学流程制成微课,顺利地将其转化为视频教学,操作提示、鼠标点击提升、红线重点知识、文字指导、语音讲解,再辅助以暂停、快进、重复等控制手段,学生俨然进入教学课堂之中,契合学生的实际状况,避免复杂与繁琐,学生只需紧密跟随微课的思路就可以顺利掌握这一教学内容。

7.个性化引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此微课的应用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学习,微课为他们提供了更多选择,无论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只要有条件,学生都可以通过微课进行个性化学习,既做到查缺补漏,强化基础知识,又主动掌握学习节奏,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1)明确的主题微视频要显示制作的主题,最好把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接着要把学习目标投置于视频上,让学生大致了解一下,以便更好地达到学习效果,检测自己学习的成果。(2)操作技巧要熟练,整个过程要流畅。教师在演示动手操作内容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视频录制工作不能中断,不能发生操作错误的状况,也不能遗漏内容。整个录制过程应当保持合理的速度,防止速度太快导致学生难以掌握操作细节,即使教师特别熟练也要考虑初学者的水平,使微课视频更人性化。

作者:董占帅单位: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篇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在课上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起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课堂教学不可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生物进行整合教学,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直观形象的呈现手段,给学生创设出一个真实或虚拟现实的问题情境,多渠道地向学生展示生命的奥秘,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刺激,思维活跃,从而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欲望。比如,在讲“先天性行为与学习性行为”时,播放鸟展开双翼,翱翔在崇山岭间的短片,随看明快的音乐,提出问题“鸟天生就有飞行的本领,还是后来学会飞翔的?”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

二、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对于一些抽象的生命现象、生物化学反应,代谢途径等,往往难于直接感知,而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方法将这类事实和现象,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化解难点。而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化静为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虚实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通过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通过教师的个性化处理及再加工,就可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如讲述鸟卵的结构时,学生很难理解卵黄膜是细胞膜,卵黄是细胞质。我利用软件将鸟卵的形成过程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清晰了解了卵黄外的其他结构是后来形成的,明确了鸟卵细胞的结构。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生命的真谛,感知生命的历程,不再为书本抽象的文字叙述而感到迷惑。

三、多媒体教学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复习课是以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然而,传统生物复习课中,教师为了追求知识的全面性,节约时间,往往采用“容器灌注”的方法,简单重复课本知识,既剥夺了学生参与的时间,也把学生置于被动学习的境地。这不仅忽略了学生个体学习的差异性,而且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受到极大的限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生物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记熟、背会书本的基本知识,更要在认识微观生命结构、了解抽象生命过程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命现象进行实验设计证明或分析。而传统的复习方式,无疑是把“活的生物”学死了。因此,在生物复习课中变换课的形式,即实施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复习课真正形成巩固、提高、拓展、创新的崭新局面。在生物的复习课中,教师可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并与投影相辅相成,可以减少大量的板书,从而将有限的时间更多的用于对知识点的讲解、习题的剖析和师生的双边交流上。学生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时空被拓宽和延长了。在进行生物基础知识复习时,教师可以设计不同梯度的课件和课堂反馈练习,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测试,再利用相关阅卷软件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分析、统计,这样教师能在较短时间里,获得信息反馈,从而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解题思维过程,使复习变得省时省力,讲评也有的放矢。

1.根据内容选择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为了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但不意味着每堂课都要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多的内容是学生能够看得懂或通过自学掌握的,或其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己具备了的',只需要教师作简单指导便能融合贯通的,这部分内容就不适合应用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不能代替传统实验生物科学毕竟是以真实的实验、学生自己主动探索为主的一门实验科学,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所以,计算机模拟是要有限度的,不可一味地追求,过分的依赖。可以用实验展示的现象或实验,一般是不适宜选用多媒体来替代的,即使要使用,也应该结合实验本身。如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现象,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现象,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经典实验,则可以通过电脑模拟来实现,帮助解决问题。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的实验等,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总之,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教育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这为今后生物学科教学的发展指明方向。多媒体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工具,教师要通过对多媒体教学的不断探索、创新来提高生物的教研活动。通过合理有效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篇十

摘要:信息技术课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动手操作实践课,我们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时代性,信息技术教学与时代接轨,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从而真正实现现代教育信息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部专门成立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办公室,教育信息化的一系列高端推动正在悄然进行中。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将占居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信息技术学科还是一门新兴学科,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和探索,现在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分化为二个分支:专业化的信息技术和大众化的信息技术;大众化的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也正步入信息化社会。

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上提出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距今已经整整12年,在过去的这十几年中,我们的信息技术所扮演的角色对于我们教师和学生而言,大多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的出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确定为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通俗地讲就是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三部分组成。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继读、写、算之后的第四种基本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本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技术看成是为解决问题、建立计划、进行表现等的手段,并重视灵活运用这一手段从事分析、综合、创作、展示等活动。

未来的信息技术不应该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对于信息技术的作用,她做了如下的诠释:

4、信息技术拓展了教育教学内容呈现的形式和范围。(多媒体、网络)。

5、信息技术营造了一种全新的创新教育环境。

6、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改革创新的动力。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处于一个高速淘汰与高速发展的双重状态。那么,如何在中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学到终生受益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这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二点:

(1)“基础性”,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大致工作原理、windows的基本操作、键盘及鼠标的使用、网络技术等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

(2)“迁移性”,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例如:键盘、鼠标、窗口、网上搜索等等这些操作不管在什么系统中或在不同的软件版本中,操作都是一样的,不会因系统的改变或者软件的升级而淘汰,所以,这些知识具有较强的迁移性,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

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当前的教育信息化,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是开课,开设信息技术课。2000年我们就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目前已经普及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其次是将信息技术学科纳入到中、高考中,很多的地区已经在做,并且做的非常成功了。未来的发展,未来的推动作用,王馆长提了两点,一是教育教学管理的统计学意义上的数字化应用;二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统计是利用信息技术来统计与学生学习相关的一些数据,为教师与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便可以更好的进行个性化教育与学习以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评价。还请大家注意的一点是“融合”一词,与多年前一直提的“整合”一词相比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整合仅仅是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工具和手段,而融合则包含着学科间互不分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一体化的过程,强调学科间的有机结合、无缝连接。

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升并不是仅仅依靠信息技术学科来完成,学生在完成信息技术的学习任务的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来完善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高信息的获取、加工,知识的构建与表达,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课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动手操作实践课,我们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时代性,信息技术教学与时代接轨,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从而真正实现现代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篇十一

一个国家的兴衰在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信息技术是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所教授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从本质上来看应该属于一个过渡的阶段,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适合时代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一方面,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信息技术和初中其他课程存在较大的差别,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加之信息技术教师还要辅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计算机比赛之类的活动。同时,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时候会涉及到很多知识领域,这就要求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做到与时俱进,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另一方面,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但是注意必须要有一个度,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并不是说必须要牺牲教师自身的威信来构建的。如果教师在学生心中没有威信,那么教师是不能有效的控制好课堂教学的节奏的。因此教师必须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威信正是来源于此,要让学生能够心服口服的跟你学习,就必须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这样才能够让课堂教学氛围在不失活泼的同时也保持良好的纪律性。

众所周知,初中信息技术应该是整个初中学科中实践性和创造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它属于一门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兴科学,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依旧是选择过去的那种填鸭式教学方法,不仅会让本来直观生动的信息技术知识变得非常抽象,而且还会让学生感觉不到信息技术课程的乐趣,从而对课堂教学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选择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一)引导式教学。

一般来说,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加之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本来就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帮助和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教授认识计算机这一内容的过程中,并没有事先就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给学生讲解,而是先从计算机的功能入手,向学生提问:你们心中的计算机都能够做些什么这时候学生们都积极的举手回答,看电影、玩游戏、听音乐、看网页之后我再利用计算机为学生播放了一些有趣的动画,演示了他们刚才提到的种种功能,学生们都对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顺势将计算机发展历程的动态图片在多媒体上播放,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有的学生还讨论了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教学效果非常好。通过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内容转变为生动直观的知识,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状态下学习到了知识。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

所谓任务驱动式教学指的是在教授知识点之前,教师布置一些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相关的任务作业,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比如说笔者在讲授word文档这一内容之前事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作业,要求学生每个人或者每两个人为一组制作电子报纸,报纸内容可以是任何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一节内容学习完之后进行评比并颁发奖励。在每一节课的教学时,我又将这个任务分成很多小的部分,例如学习到word中的图文混排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的word文档,其中包含了图片插入、艺术字等方面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在自己制作的电子报纸上加入这些内容。正如我所愿,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将学习当成了一种乐趣,不断的进行各种新的尝试,对于我所教授的内容也能够很快的掌握。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快的掌握计算机技能,真正的让学生学到了东西。

(三)组织引导式教学。

在某些时候,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而言,组织和引导教学能力比实际教学能力还要重要得多。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式的教学方法,必须要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不能任由学生玩游戏、聊qq、上网页,如果教师无法有效的组织教学,那么课堂就是涣散的,是无法顺利展开教学活动的;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指导学生构建一个知识体系,例如将信息技术知识理论做成一个网页,让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需求点击相关链接进行学习。这一点很多教师都没有做好,绝大多数初中信息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是要求学生自己去网上搜索相关的学习资料,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初中信息技术所占的课时并不是很多,学生能够自己去学习的机会也不是很多,因此将涣散的知识点做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对于教师来说,我们的主要教学任务并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如何自己去学习和理解知识,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和初中其他课程比起来,信息技术还没有系统完善的教学经验供我们直接使用,如果我们要发挥出初中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就必须要从教师自身出发,积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善于借鉴其他课程的好的教学经验,将一些可取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加以利用,同时按照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篇十二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飞快发展,给所有教育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变化。目前网络技术的飞快的普及,最重要的是多媒体技术的形成,为当下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一些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基本能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不可替代的,计算机、教育是信息技术课题的主要组成部分。但计算机教育不同于信息技术教育。

1.引导式教学,一般来说,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加之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說本来就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帮助和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教授“认识计算机”这一内容的过程中,并没有事先就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给学生讲解,而是先从计算机的功能入手,向学生提问:你们心中的计算机都能够做些什么?这时候学生们都积极的举手回答,“看电影”、“玩游戏”、“听音乐”、“看网页”……之后我再利用计算机为学生播放了一些有趣的动画,演示了他们刚才提到的种种功能,学生们都对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顺势将计算机发展历程的动态图片在多媒体上播放,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有的学生还讨论了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教学效果非常好。通过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内容转变为生动直观的知识,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状态下学习到了知识。

2.任务驱动式教学,所提到的任务驱动式教学表达的是在教授知识点前,老师安排一些和学生平常学习生活有关的一些作业,从而让学生能在实际学习当中更方便掌握学习内容。比如说笔者在讲授word文档这一内容之前事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作业,要求学生每个人或者每两个人为一组制作电子报纸,报纸内容可以是任何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一节内容学习完之后进行评比并颁发奖励。在每一节课的教学时,我又将这个任务分成很多小的部分,例如学习到word中的图文混排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的word文档,其中包含了图片插入、艺术字等方面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在自己制作的电子报纸上加入这些内容。正如我所愿,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将学习当成了一种乐趣,不断的进行各种新的尝试,对于我所教授的内容也能很快的掌握。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快的掌握计算机技能,真正的让学生学到了东西。

3.组织引导式教学,在某些时候,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而言,组织和引导教学能力比实际教学能力还要重要得多。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式的教学方法,必须要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不能任由学生玩游戏、聊qq、上网页,如果教师无法有效的组织教学,那么课堂就是涣散的,是无法顺利展开教学活动的;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指导学生构建一个知识体系,例如将信息技术知识理论做成一个网页,让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需求点击相关链接进行学习。这一点很多教师都没有做好,绝大多数初中信息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是要求学生自己去网上搜索相关的学习资料,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初中信息技术所占的课时并不是很多,学生能够自己去学习的机会也不是很多,因此将涣散的知识点做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对于教师来说,我们的主要教学任务并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如何自己去学习和理解知识,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4.作品展示,学习成果评价,由于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应用软件的.使用,因此,作品是初中信息技术课学习成果之一。如,“电脑发展简史”这个活动就是通过制作一份介绍电脑发展史的电子杂志,学习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和电脑发展历程。各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本组的作品后,各组的发言人在全班介绍作品制作过程及其特点,介绍在作品制作过程中最大本组成员最大的收获,同时,也要指出作品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其余组的同学对作品进行打分评比,评比时必须要求指出作品好的地方与不好地方,对于不好地方必须给出纠正意见。最后,每小组分别讨论,评比“最好作品”,命中率高的小组可以获得“优秀奖”。教师为获奖小组颁发奖品和加分。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正确认识自己和正确认识他人。当他们公正地评价别人时,自己也可以得到应该的奖励。

与初中其他课程比起来,信息技术还没有系统完善的教学经验供我们直接使用,如果我们要发挥出初中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就必须要从教师自身出发,积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善于借鉴其他课程的好的教学经验,将一些可取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加以利用,同时按照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1]王坦,高艳.合作教学理念的科学创意初探[j].教育探索,1996(1).

[2]张卫平.江苏省金坛市河头小学[j].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的新取向.

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篇十三

要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必须在教学中实现以下几点转变:转变传统的知识观和人才观;转变传统的教育技术观;转变传统学校观;转变传统的师生观;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和学习观;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模式观;转变传统的教学组织观;转变传统的多媒体观;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和教学评价观。

二、建立新的管理机制。

1、加强管理激励与机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必将促进学校内部管理机构职能的逐步转变和教师工作方式的变化,学校必须制定一些积极的配套管理与奖励政策并调整相关机构的职能。

2、建立示范学科。建立应用(教学应用为主)示范科目,培养骨干教师,推出一些具有创新的典型课与公开课,通过示范科目带动其他学科,推动整个学校的课程整合深入发展。

3、全面推进整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制度化,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全面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与管理的必备工具,使信息技术进入每一个教室、每一个教师的每一堂课。

4、参与课题研究,开展校内、校际交流。参与一些相关的研究课题,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走出学校,观摩其他学校的优秀课,吸收先进经验。

三、课程整合的深入过程六剑客职教园(最大的免费职教教学资源网站)。

1、从本学科开始进行课程整合。课程整合应从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开始,在学科内部分地实现课程整合的目的。

2、从易到难地开始进行课程整合。应从课程整合程度较低的学科取向的课程整合开始,逐步过渡到整合课程较高的学科取向的.课程整合,如多学科的设计和跨学科的设计或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等,最后进入超学科的整合设计。

3、在协作中开始进行课程整合。实施课程整合计划,学校首先要营造一种协作的文化,建立一种协作的机制,教师则首先要学会协作的技巧。

4、加强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潜能。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创设学习情境,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加强教师自身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掌握网络环境下教学平台和多媒体教学系统使用以及网络教学软件的开发制作、常见问题与故障排除的能力,为主导课堂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再次,加强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效果的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5.加强教师课程整合理论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伴随教学情境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能力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或更高的要求;由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特有的属性,要求教师具备新的能力,以适用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要求。因此,应迅速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尤其是课程整合教学理论和信息素养与能力的提高。

6、注重学生能力、情感、价值观等信息素养的均衡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在传授学生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要进行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启发引导学生在网络化学习中发挥友好互助精神,开展协作学习和小组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7、教材内容与教学安排的革新。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革新原有课程内容,增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设置相关的课题内容,并且按照难度的大小安排学习顺序和课时。其次,在课程设计上重在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

8、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是指那些可以提供给学习者使用,能帮助和促进他们学习的信息、技术和环境。教学资源无论从其内容数量、媒体种类还是从其存储、传递和提取信息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学习资源的可获得性和交互性的急速增长更形成了对现行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震撼性的影响。因此,对于教学信息化环境下进行科学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已成为教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课程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必将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篇十四

某次,笔者在有幸聆听于永正老师到我市上课的同时,听到了一番议论。由于于老师在教学时虽然没有利用课件,但是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最后出口成章,气氛热烈。于是有两位同行便议论起来。一位说:“于老师上课果然不同凡响,没用课件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的热情高涨。”另一位马上应道:“就是,什么课件,什么信息技术,有什么用啊!都是些花拳绣腿,没有什么价值,看看,于老师的课没有这些东西,多实在。”我听罢,一时无言。

反思:

从另一个角度看,信息技术到底在课堂上该扮演什么角色?这在许多老师心目中也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必然要改变原先有的课程结构、形式、甚至内容,而这些将如何操作,确实是个很大的障碍摆在了面前,因此一部分老师为了适应潮流,便在上课的过程中牵强地加入了信息技术的成分,给人以“画蛇添足”的感觉,还有部分老师便会很“自觉”的去逃避,有意识的抹杀信息技术的优势。由此,“花拳绣腿”论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识之士应当看到,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里,这种复古的观念必将阻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对教育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篇十五

说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这两点也是我们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准。为了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提高他们对于语言的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通过逼真的画面为学生营造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以《中国石拱桥》的学习为例,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对于这段描述型的文字,学生感觉比较陌生,较难理解。为了让学生逐渐熟悉这种叙述形式,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从网上搜索了一些较为抽象的图画,并利用多媒体展示在学生眼前。给学生留了5分钟观察的时间,然后,我让他们按照课文中的形式练习说话。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对于句式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想象,天马行空,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

二、以朗读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

在朗读方面,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如果只是让学生自己闭门造车式地朗读,他们很难感受到文章的内涵和意义所在。教师的指导能够让学生对朗读更积极,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我们可以为朗读增加一些新鲜血液。如进行《在山的那一边》的教学时,我为学生播放了示范带,并让他们通过示范阅读感受文章的意境。然后,我让学生人机合作进行配乐朗读。学生在音乐的配合中正确把握了课文感情基调,产生了共鸣。他们可以模仿或者自己创造性地运用节奏、语调和表情等技巧,入情入理地朗读。这样,他们的联想、想象、理解和感悟能力,记忆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三、写作与多媒体的有效融合。

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多媒体运用可以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多种手段,从而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一次,我让学生以“感动”为题进行写作,并为他们播放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学生看后,深有感触。在此基础上,我要求他们回忆最让他们感动的`事情,并撰写一段颁奖词。结果,那次作文每一篇都打动人心、催人泪下。在讲评作文的时候,我又配乐朗诵学生范文,使许多学生热泪盈眶。从此,学生写作热情被激发了起来,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正是因为多媒体的运用,让身为教师的我们摆脱了简单枯燥的说教,刻板的填“鸭”。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奏响了听、说、读、写四部曲的新篇章。

四、总结。

总之,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我们就应当发扬技术的长处,克服传统教学的短处,努力做到吸取众家之精华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催生出新的开放、灵活的教学体系,加速语文教学推陈出新,让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焕发新的生命。

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篇十六

摘要: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是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举措。因此,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科学整合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现状;对策。

李总理强调: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让边远地区的孩子也能“走进”名师课堂。诚然,在中西部教育差距、城乡教育差距日益增大的今天,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奠定了基础。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整合与运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拓展农村孩子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高效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立足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存在的问题,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教师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

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因此,要想让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起来,首先需要教师有较强的信息化能力、较高的信息化水平。然而,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不能很好地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如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学内容的拓展、现代化教育资源如微视频资源等的运用等能力不足,导致教师不能高效地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最终导致信息技术的运用率较低,难以实现好的学习效果。

(二)农村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城乡教育差距,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这里的教育资源,不仅仅指软件资源如师资力量建设,同时也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硬件资源上。相对于城市地区的学校而言,农村地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农村地区,绝大部分学校只有“班班通”,即简易的多媒体教室;对于一些更处偏远地区的学校而言,连简易的多媒体教师也没有,教师的教学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而在相对发达地区,交互式电子白板、电子书包、“智慧教室”、学生人手一个平板电脑终端等,都是农村地区孩子可望而不可及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进一步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有利于改变过去单一的、落后的教学手段,让农村地区的.教育也逐步“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为达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奠定基础。

(二)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比较大。因此,在教育改革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改革创新农村教育,是推动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科目,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科学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帮助教师有效地改变传统单一化的教育模式,拓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一)加强在职教育,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

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决定着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质量、效果。因此,要想实现良好的教育整合效果,需要加强对在职数学教师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首先,学校应当邀请专业技术教师,对在职的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内容包括课件的制作、微视频的制作、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等。让教师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整合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如微视频教育资源等,不断丰富和优化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其次,现代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加强学习,结合一些自学网,如“我要自学网”等,学习ppt课件制作的方法,尤其是一些优质的教学功能:动画、flash、超级链接等,这些现代化的教育功能,一方面有利于激活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另一方面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大教育投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低下的现状,笔者认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结合李总理的要求,加大对地方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夯实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地区学校只有简易多媒体的教学现状,不断提高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为教师科学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奠定基础。

(三)科学合理运用,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笔者在执教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对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提出了几点意见:首先,教师在整合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时,应当把握适度原则,即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避免“讲课件”的教学现象发生。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给学生讲解图形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优势,给学生直观地展示各种动态的、立体的、彩色的图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效果。此外,在数学教学中,微视频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改变过去单一化的教育模式,提高教学的效果。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对于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当前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师信息化水平低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加大对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力度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科学有效整合的根本。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结合现有教学水平,科学整合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