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油灯散文汇总(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2:22:20 页码:14
油灯散文汇总(精选8篇)
2023-11-13 12:22:20    小编:ZTFB

偶尔的放松和调整,对于迈向成功是必要的。写总结要注意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清晰的观点。下面是创业导师总结的创业成功经验,对创业者非常有价值。

油灯散文汇总篇一

每个新年,华哥都会码足中气,从年初唱到年末,唱的人不累听的人累,不过,没华哥的“恭喜发财”还真没新年的味道,就像妈妈的油泡。

新年里,印象最深刻的是母亲烧的油泡,我们兄妹吃着母亲一个个油泡一个个长大。

油泡是江南农家过春节的必备品,新年里,母亲把早早晒干挑净的黄十五,豆装在布袋里,约几个妇人去豆坊,回来时半袋黄豆变成一袋油泡,金黄金黄,松松软软,散发着馋涎欲滴的一种美。

新年里,家家女孩都会挎着篮子去田野挑野菜,不是为了让味道更鲜美,而是让肉馅的量更多,嵌的油泡就多。田野里的野菜去晚了根本找不着,常常油泡没换回来野菜已早早在等待。

接着,整条村庄响彻着一片剁肉声,像一首菜刀交响曲,剁声稍停,不用看都知道那是母亲们在加入我们挑的野菜,剁细腻后,再加入葱、酱油、糖、生鸡蛋、香油,接着一阵搅拌,搅拌均匀后放一旁待用。接下来,母亲们手握剪刀,在油泡一侧剪一条裂缝,开始往里嵌剁好的肉馅,裂缝的尺寸不能过大和过小,过大,肉馅会掉出来,过小肉馅则嵌不进,我最喜欢在油泡上剪缝这一活儿,但常常因掌握不住分寸被母亲缴械。

一切准备就绪,点火,下锅,放入水、上海酱油、老红糖、黄酒,先是中火后是大火,母亲说中火是烧熟大火是收汁,最后盛在罐里,满满一罐那叫个丰硕,天天按人头数炖上几个,常常元宵节了罐里还有每人一个,完了,春节的氛围也散尽,再想享用必须等来年。故,最后几个油泡在我眼里就是一个个与春节告别的句号,我常常掀开盖子去数油泡,祈祷油泡越变越多,好一直生活在新年的氛围里。

因为,新年里的母亲因温和和纵容我们特别美,早上母亲不会跟往常一样早早拉我们起床,宽容地让我们睡到不想睡,起来后,喝一碗母亲煮的稀饭,吃一块父亲蒸的米糕,周身暖融融,接着,找对得上眼的小伙伴玩,玩到自家烟囱冒烟,撒开脚丫往家奔,怕回家晚了好东西轮不上自己。那时候在我们眼里最美的风景,就是自家烟囱上的炊烟袅袅,飘的越久,好吃的东西越多,而最好吃的就是油泡,一口咬下去,野菜味猪肉味豆腐味鸡蛋味青葱味酱油味香油味甜味鲜味纷至沓来,没有任何一种菜肴聚集这么多味道。

新年里,不管我们有多疯,母亲都不会骂我们,一年里我们想玩想疯的,都在十天时间里挥霍空。平日里,母亲才不会如此纵容我们。

新年里的父亲喜欢到书场去听戏,兄妹几个争先恐后跟着去,最终父亲只带我,因我能安安心心让他听结束,回来的路上会奖励我一块炒米糖,吃晚饭时还会把油泡的肉馅挖出来给我吃。跟父亲听了几次书,我也深深喜爱上评弹,喜爱唱评弹的严雪亭、蒋月泉、徐丽仙、蒋云仙。

新年里的父亲喜欢坐在暖暖的阳光下看书,他走了,我接着看,虽然很多字不认得我也喜欢看,“罗汉钱”“小二黑结婚”就是从那时候知道的,“红楼梦”就是从那时候爱上的。

新年里的父亲喜欢买画,“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龙江颂”,贴在不算白的石灰墙上,清贫的房间顿时艺苑流动,杨春霞、刘长瑜、李维康就是从那时候祟拜上的。

新年里的太阳很暖,可能是新年的第一轮朝阳吧,把满腔的暖都洒向人间,把本来喜欢打打闹闹的我们兄妹沐浴得和和睦睦,整个新年听不到一声争吵一声哭啼,大家相互谦让相互照应,个个像三字经弟子规的产物。

新年里爆炒米老头一声声“爆炒米-------”的声音很悦耳,叫得每家孩子眉飞色舞上窜下跳,于是,抱着一碗米从每家每户小鱼一样游出来,随着一声声爆炸声,又小蚂蚁般驼着一大袋炒米游回家,在孩子们心里,一小碗米变成一大布袋炒米始终是个奇迹,那小猪肚子一般大的黑铁塔能吐出这么多白珍珠般的炒米更是奇迹,用开水一泡,稠稠的,糯糯的,香香的,滑滑的,甜甜的,炸出来的米就是比煮出来的米好喝也是个奇迹。

新年里的女孩很美,美在脖子间的红丝巾,村上几乎每个女孩脖子上都有一条类似今年流行的欧根纱丝巾,清一色深深浅浅的红,把凛冽的冬季打扮得分外妩媚和缤纷。谁家女子若空着脖子,谁家父母则会颜面全无,怎么凑也得凑出买丝巾的钱来,粉粉的丝巾把不俊的.女孩也会衬得粉嫩粉嫩。

新年里我和闺蜜显摆的不是谁的压岁钱多,也不是谁的丝巾美,而是谁家的油泡多,为防谎报,会偷偷去家中核实,在我们看来,谁家油泡多,新年天数则长,谁家没了油泡预示谁家新年已经结束。

我生儿子那会,得了厌食症,怀孕不厌食产后厌食,什么都不想吃,眼看着人越来越消瘦,奶水越来越少,母亲束手无策,最后,想到这道从小我们百吃不厌的菜,不想,就这么一碗草根油泡,吊出了我贮藏已久的胃口。

现在条件好了,油泡什么时候吃都可以,不需一罐只需一碗,现嵌现吃,新鲜着。不过,失去了以前的肥沃,罐里的油泡越炖越入味,越炖越柔软,到后来似乎能入口即化。

现在条件好了,女孩们再不用顶着寒风去挑野菜,母亲们再不用排着队去换油泡,菜刀交响曲再也听不到,每家屋顶不再炊烟袅袅,过年都往饭店跑,一桌子美味佳肴,就是少了油泡,童年记忆里的油泡,已被华宴清剿。

新年里,母亲们很少牵着孩子们跑亲戚,父亲们不再跑到书场听书坐在阳光下看书,不是窝在床上看肥皂剧玩游戏就是坐在麻将桌上硝烟弥漫,年味亲味已被网络被麻将清剿。

新年里的女孩比以往更美,脖子间的装饰品不再是纱巾,而是各种羊绒各种貂毛,高贵了,但少了一份绌朴之美。

新年里,我仍会跟闺蜜显摆,摆出的却是层层无聊阵阵茫然,数的不是家里还有多少油泡,而是还有多少人情债。

以往的日子虽然清贫,但自有一番清欢与清香。

如今,这些都成句号,划时代的句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油灯散文汇总篇二

在我家的陈列柜中,摆放着一盏锈迹斑斑的小油灯,木头做的底座已经陈旧的看不清原有的颜色了,但那是我的宝贝,这些年我一直珍藏着,这盏小小的油灯包含了母亲所有的爱。

母亲是家里最辛苦的人,白天下地参加劳动,回到了家里又忙着为全家人准备饭菜,所有的家务收拾完后,已是夜深人静了。父亲与哥哥姐姐早已进入梦乡,母亲却还不能休息,拿过针线笸箩为我们缝补衣服。那个年月没有缝纫机,所有的针线活全凭母亲的一双手。我曾摸过母亲的手,掌心积满了老茧,粗糙的如同沙粒,硌着我的肌肤生疼。

我们兄妹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双鞋往往穿不了个把月就顶出脚趾头。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几乎每天都在纳鞋底为我们做鞋。即便是这样,一双鞋刚做好,脚下的鞋就顶烂了。母亲做完单鞋,又忙着做棉鞋。每到过年,母亲总是想法设法为我们换一双新鞋,母亲常说,脚底无鞋穷半截。

煤油灯的光又昏又暗,母亲只有紧紧地凑近灯芯旁,才能勉强看清楚针脚。她总是不厌其烦,不急不躁地纳着鞋底。动作轻柔而安详,让我痴迷,我两手交叉放在枕头上,将下巴放在手背上,歪着头,一眼不眨地盯着母亲,看着那细细的麻绳在母亲的手中起落着。

母亲的余光扫过我,微微地笑了,她伸手为我掖掖被角,继续着她的动作。我依然歪着头看着母亲,一缕头发垂下来,挡住了她那清秀的笑脸。母亲无暇理会,依旧专注地纳着鞋底。针尖秃了,她在秀发中磨磨;眼睛涩了,她便抬起头,望望睡在她身边的儿女,立刻来了精神,低下头接着重复着原来的动作。

本来想好了要陪着母亲,许是父亲的鼾声太诱惑我了,我眼皮开始打架了,不知不觉地合上了眼睛。也不知过了多久,当我再次醒来时,母亲依然坐在油灯下,专心地纳着鞋底......

“娘,你不困吗?”我揉着惺忪的眼睛,天真地问。

“娘还不困,再纳一会儿就睡。”母亲抬起头微笑着回答我,在昏晕灯光里,我隐约地看到她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快些睡吧妮儿,不要说话了。”母亲侧过身,用针尖挑了挑灯芯,小屋顿时明亮起来了,灯光将母亲的影子投射在墙上,长长的,是那样的`孤寂......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

在那盏油灯下,我不知道母亲为我们做了多少新鞋,更数不清母亲刺伤过多少次手指头。母亲没有文化,不懂得诸多的大道理,她却拥有一颗坚韧而贤惠的心。她对于生活的执着,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引导着我们步入社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她将所有的爱,都缝进了密密麻麻的针脚里,年轮熬老母亲的容貌,却并没有熬干她的希望。

母亲说油灯如同她的亲人,陪着她度过那段灰色的时光。如今有了电灯,各式各样的装饰灯,虽然灿烂夺目,无比明亮耀眼,但母亲依旧很喜欢那盏小油灯,总是将它擦拭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母亲常说,它可是我家的功臣,在那些贫苦的年月里,它一直伴随着母亲,温暖了那些死气沉沉的日子,让家人免受冷冻之苦。

如今,这盏油灯传到了我的手中,我懂得它的分量。闲暇时,一个温馨的画面,常出现在我的眼前,慈祥的母亲,盘腿端坐在油灯下,不知疲倦地忙碌着。一缕秀发散落下来,挡住我的视线,我依然能感觉到母亲那份发自内心的幸福,及挂在嘴角眉梢间浓浓地笑意。

油灯散文汇总篇三

世味凉薄,好事多磨,冷却了太多激情荡漾的心,磨损了太多勇敢坚毅的灵魂。

生命中有太多的美好值得留恋,有太多的懂得值得怀念,只是多年以后,等我们回过头追思往事的时候,悔恨当初自己的轻易放手。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蓦然回首,春风依旧,花月依然,所不同的只是青春已去,故人天涯。

原以为是自己混了日子,到头来才发现,是日子混了自己。而那囫囵而过的岁月,如记忆的珍珠,颗颗遗落在逝去的烟云里,再也无法找回。那些渐渐远去的身影,也如一朵朵祥云,消失于无形。

我知道,有些事情注定是要一个人独自承受,有些路注定是要一个人独自去走,那些命运的安排任谁也无法改变。

慢慢开始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在茫茫人海中,不必太在意谁的懂得,自己读懂自己就好。

当一个人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内心,就会感受独处的快乐,就会拥有伴侣、知己、朋友相处时得到的所有欢喜。

一个读懂自己的'人才能做到天人合一,与天地万物沟通交流。

红颜易老,真情难觅。只有读懂自己的人才能找到真爱。

因为懂得自己,即使千里之外,蜜蜂也能寻得花蜜;因为懂得自己,即使未曾谋面,卓文君也能听琴识人,演绎一段白首不相离的佳话。只有读懂自己的人才能明白内心需要的是什么,因此做到不为外物所扰,忠实于心。

我一直认为,一个读懂自己的人能够做到,在爱情来临之时,温柔以待;在繁华落尽之时,不悲不喜;在挫折到来之时,沉稳应对。

读懂自己,即使孤独的岁月也透着温暖。

读懂自己的人才能在生命中的那个人尚未到来之时守住内心。在岁月的孤寂里,读懂自己方能不急不缓从容有序。

如果可以,我希望生命许我一段相遇,在苦苦等待的岁月里遇见似曾相识的你。从此白首相伴,日月相随。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我们都在时光里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如此相视一笑也觉温暖。

油灯散文汇总篇四

外婆打电话过来的时候,我正在街边的快餐店里吃着7元一份的炒面,干巴巴的炒面噎的我眼睛有点泛红。她说她“藏”了一坛子米粉肉就等着我回家,听到我暑假不回去后,她在电话那头半天没有言语。我知道她肯定很失落,但我不知道怎么安慰她,就像我在电话的这一头过的并不好却仍不舍得回家一样。

香椿粉蒸肉是我们这一群小孩的最爱。每每蒸香椿粉蒸肉的时候,我们一群小孩都要趴在灶台旁边守着。在升腾的热气里,粉蒸肉的米香裹着香椿叶的清香在空气里打着圈儿,直挠的人胃里痒痒的,于是等不及上桌,必要趁大人不注意取出一块放进嘴里,那种酥软爽口、糯而清香的滋味,至今回想起来都让人食指大动。

“椿树椿树你姓王,我长高了你长长。你长长了做架梁,我长高了穿衣裳”谷雨前后是采摘香椿叶最好的时节。每当这个时候,外婆就会搬出她的大铁锅,开始忙着炒米,磨米粉。我小时候是个小吃货,特别喜欢趴在灶台旁边看外婆炒米,看那些小米粒儿在外婆的大锅铲下跳来跳去,由白转黄,慢慢变成诱人的`金黄色,散发出阵阵香味。这个时候,外婆就会把金米粒儿盛出,摊开晾凉。而我总是会趁外婆不注意的时候抓一把炒米放进嘴里,但其实满嘴的米香早已暴露了我的小动作。

金黄的米粉,喷香的老椿叶,红白相间的五花肉,还有绘着大红牡丹的瓷坛子,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就只需将腌渍好五花肉裹上一层黄灿灿的米粉,码入事先准备好的小坛子里,压实,再铺上层厚厚的香椿叶,封住坛口,过上四五天,香椿叶的香味渗入肉里,香味也更加浓郁。这个时候取出二三,放入蒸笼,用大火蒸上三十分钟,取出翻扣在盘中,撒上葱花,一道酥软爽口的香椿粉蒸肉就可以上桌了。

那个时候家里小孩多,我又长的比较瘦小,常常等我爬上八仙桌,粉蒸肉已经所剩无几了,我只好使出我的必杀技——嚎啕大哭,他们为此叫我爱哭鬼,却又不得不把他们碗里的粉蒸肉夹给我。当初的那一群小屁孩现在都已经长大,有了各自要奔的前程。外婆的厨房少了我们这些“贪吃鬼”似乎冷清了许多。

袁枚在他的的《随园食单》中这样称赞粉蒸肉,“肉美,菜亦美。以不见水,故味独全。江西人菜也。”粉蒸肉的滋味其实各家有各家的不同,外婆的香椿粉蒸肉由于放入坛内的香椿叶用的谷雨前后的老椿叶,香味浓烈,因此做出来的粉蒸肉滋味也就更加劲道。

听外婆他们说,粉蒸肉是著名的“沔阳三蒸”之一。相传陈友谅从家乡沔阳率兵远征采石矶前夕,为了犒慰兵勇,鼓舞士气,令随军包厨按“征”字做一些家乡菜肴,寓意取得远征的胜利。聪明的厨师按“征”“蒸”同音不同字的意思做出了蒸鱼、蒸肉、蒸圆子。陈友谅的夫人罗氏又乘兴用现成青菜――商蒿洗净切断,用蒸鱼肉的米粉加入调料拌匀蒸熟,送上餐桌,众将士极喜食,赞不绝口。从此这一带的老百姓纷纷效仿,在喜庆的日子里,也用“三蒸”作为大菜宴请宾客,粉蒸肉也开始流传于江浙一带,而智慧的老家人,因为在粉蒸肉里放入了香椿叶,使得这一道普通的粉蒸肉烙下了老家的印记。

让胃感到充实,心也就满满的。因为每一道家常菜的背后都是外婆和妈妈们在厨房的默默坚守,每一道菜都倾注了她们的,爱与时光。

油灯散文汇总篇五

每次回老家,经过原来的左庄乡横山头村,就会看到村中路旁有一棵古老的柿子树,总要停下车慢慢地欣赏一番,心里不由地发出许多感慨来。

我在七十年代末在原左庄乡中学上学的时候,这棵柿子树就已经显得沧桑了,连村里的老人都说这棵柿子树的树龄比村里最长寿的老人还要长,估计也有一二百岁吧。

这个古老偏僻的小山村建在山前怀的半山腰,因为这座山称作横山,所以这个村子就称为横山头了。村里的树木很多,有几百种,一到夏天,这里就郁郁葱葱的,满眼的翠绿,姹紫嫣红的花草,飞翔的鸟儿,流动的溪水,美丽如画,令人留恋。这棵柿子树是村中存留下来的最古老的一棵柿树,也是镇村之宝,村民们对它十分崇拜。村民介绍,这个村子原先满山都是柿子树,寿命长的老树也有很多棵,但几十年前不知什么原因都被陆陆续续地砍伐了,有的被拉到外地栽到公园里美化环境,有的被栽到了大路旁边。后来,随着国家对森林资源的管理越来越严格,这些柿子树也就没有被继续砍伐,但这里所剩下的柿子树就不多了,古老的也没有多少棵了,真令人惋惜!

今秋我看到这棵柿子树上结满了黄澄澄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高挂枝头,可爱极了。

对这棵古老的.柿子树仔细观察,发现有很多不同寻常的地方。它的根部扎进一块巨大的石头里,可能刚开始的时候,它的种芽长在这块石头的缝隙里,随着小树苗的生长生命力越来越强,它就把石头给撑破了,根部深深地扎入石头底下,从大地深处吸取着营养,把整棵树都滋润得粗粗壮壮的。有许多暴露出来的粗大的树根,被岁月的风霜染上了青褐色,突起的像巨大的胳膊,缠绕着这块石头,把石头牢牢地抱住,生怕石头跑了似的。树的腰部特别粗壮,一个人都揽不过来,树皮皴裂得非常厉害,一块一块的呈现深灰色的块状,斑斑驳驳,显示着风雨对它的剥蚀。树的本上有很多的隆起,显得很苍劲,据听说这些隆起都代表着年代,年代越久,隆起就越多。这棵柿子树身子魁梧,有数十米高树冠就像一把高高张起来的大伞,阳光下洒下的阴影有好大一片。夏天不仅可以坐在树下巨石上乘凉,雨天还可以躲在树底下避雨。

关于柿子树的传说很多,听老辈人说,每到冬天村民们都会把树上的柿子摘干净。一年冬天天很冷,下了很大很大的雪,数百只找不到食物的喜鹊一夜之间全被冻死了。来年春天,春风一吹,柿子树重新焕绿披彩开花结果了,但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也发生了,有一种不知名的毛毛虫突然泛滥成灾。柿子刚长到指甲那么大小,就都被毛虫全部吃光了,硕大的柿子树竟没有收获到一个柿子。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想起了那些喜鹊,如果有喜鹊在,肯定不会发生虫灾了。从那以后,每年秋天乡亲们收柿子时都会有意地留下一些柿子,作为喜鹊过冬的食物。留在树上的柿子金灿灿的,吸引了很多喜鹊到这里过冬,喜鹊仿佛也懂得人们的心意,春天也不忙着飞走,整天捕捉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柿子的大丰收。

据介绍,柿子树不仅是一种长寿树,而且浑身是宝,是一种非常优良的树种。柿子树是园林和山川绿化的绝好树种,既可以作为天然盆景,留给人们观景赏果陶冶心灵,又可以遮挡风沙抗御自然灾害,保护生态不受破坏。柿子美味多汁,甘甜可口,不仅可以实用,还有很多的药用价值。当地群众说,柿子能够清热去燥、润肺化痰、止渴生津,对于大便干结、痔疮疼痛,或出血、喉痛、口舌生疮、肺热咳嗽、高血压等症,都有一定的疗效。当地还有吃柿饼的习惯,就是把采摘的上好的柿子压成饼,经过霜打风干,食用起来风味独佳。另外,柿子叶经过加工还可以制作成绿色茶叶,能够有效地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可见,柿子树对人类的益处多着呢。

我很喜欢柿子树,尤其是那棵饱经沧桑的老柿子树!

油灯散文汇总篇六

在一个灯火通明的夜晚,我独自走在大街上!看着过往的人群。

在人群中我发现了一位可怜人!他就在街上站着,那时还是冬季,他就一个人站在路灯下!穿的很单薄。当我在远处看着他的时候,我发现他冻得微微颤抖,当时的我,竟然默默的落泪了!心想:他好可怜呐!后来几分钟过去了,我依然还在原地看着,他就一直站在那里!直到天空下起了雪,他依然还是没有回家,那时已是深夜。然后雪停了,天也亮了,那时的他,已被雪覆盖,浑身颤抖着。而我就心想:“这一夜从他身边走过的人很多,但却没人愿意帮助他,心想:他们应该是怕惹祸上身。”就这样想着想着,脚就抬起来了,就特别想去帮助他!就这样我走向他,和他聊起了天,就在聊天的过程中,他讲起了他的身世,我渐渐地觉得他也是个可怜人,并且渐渐地我也知道了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叫【杰尔特】。后来杰尔特越说就越来越悲伤,就在这时候杰尔特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当时我就觉得不对劲,便问:杰尔特,你没事吧?看你的脸色很苍白!他就说:我没事!当他说完这句我没事的时候,他就昏迷了,那时我吓坏了!直接叫了辆救护车,当救护人员赶到,并且把他带上救护车,直接开向医院!后来医生告诉我,杰尔特患有癌症,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程度了,医生还告诉我,杰尔特活不到明天了。当时我哭的特别伤心!我擦擦眼泪,走向杰尔特的病房!我并不想让杰尔特知道我为他哭了,因为我知道他不希望看到我哭。于是我收起了我的眼泪,走向病房!和他聊起了梦想和未来!说着说着,感觉他好像累了,我便说:好了,休息吧!看你很累了,然后他回答说:我怕今天不聊,以后就没机会了!那时的他看向天空,微笑着回答!我问了一句:你不害怕吗?随后他便说:不怕啊,因为那是我早就知道的结果!所以我不怕。那时我就想:他这么坚强,这么善良!老天为什么要夺走他的生命呢?想着想着,我发现他已经睡着了!我发现他在熟睡的时候,有笑着的,有悲伤的!那时我就想:他的世界应该是五味杂陈的!我猜想:他的.梦里有幸福,同样也有不幸福的。就这样他一直睡着,而我就陪他到深夜!就在这时我发现他的身体变凉了,那时我就赶紧叫医生,医生进去了,使用了电击,刺激心脏,可最终却还是没抢救过来!杰尔特就这样在睡梦中死去了,他就这样永远的活在了自己的梦中,永不醒来!也不会再有悲伤与折磨,只有幸福与快乐。当时我就在心里说:杰尔特,安息吧!我会永远记得你。

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很多年了,离杰尔特去世也好多年了!在杰尔特去世的那几年,我经常会想起他这个朋友,也经常为他哭泣。但经过了那段最伤心的日子,我就不会再这么伤心了,因为他已经成了我的回忆!并且我经常去我们第一次见面的地方。就在每一年的冬季,我都会去看看那一条街道,去看看那个路灯!经常会停留一会儿,并且看向天空。就在每一个冬季的夜晚,当我看见夜晚的大雪纷飞,我就会想起那个站在路灯下的杰尔特!对我来说那是个特别的夜晚。

油灯散文汇总篇七

大巴车驶进那古老典朴的村庄,停靠在村口空旷的麦场上,从车上走下来,村道两旁的建筑呈现着关中地区特有的风格,庭院门口的树木,在微风中摇曳着枝条,向来往的行人热情招手。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出生在渭北高原一个不起眼的村落。那时,村里还没有电,家家户户照明的工具,就是煤油灯,在漆黑的夜里,摇曳着的微弱的光芒。那如萤火虫般的光,给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带来一丝光亮,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

油灯,是村子里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家境好一点的`人家,用的是透明的玻璃罩子灯,油灯的身子里装上煤油就可以点燃,而且旁边还有一个可以调节灯光大小的机关。玻璃罩子罩在点燃的灯捻上,火光顺着一个方向,围在旁边的人就不至于将鼻子熏黑;一般人家,都是用孩子用过的空墨水瓶或者从药店讨来半透明玻璃瓶,装上煤油,给瓶盖上扎一洞,再用棉线搓成比较粗的捻子,穿过瓶盖上的洞,大半留在瓶子里浸在煤油里,等浸过油后慢慢地燃烧。夜色降临,要得等到屋子完全看不见的时候,才可以点上灯,一家人在灯下各自忙着。

母亲是一家的主要劳力,除了白天在生产队劳作之外,晚上还要在油灯下纳鞋底、缝衣裳,纺线织布,全家六七口人,一年到头的穿穿戴戴,就在这昏黄的灯光下由母亲辛勤制作着。

冬日的夜格外长,夕阳还没有完全落下,油灯就被点燃放在炕头的砖台阶上,油灯的一边是奶奶坐在温热的炕头有节奏地摇着纺车,棉条在手的摇晃中被抽成细细的棉线绕在锭子上,纺车“嗡嗡”作响;另一边是地上的母亲坐在织布机上双脚踩着踏板,两手交错着梭子来回穿梭。纺车的嗡嗡声,“啪啦啪啦”的机杵声交织着,就像一首轻轻的歌谣,回荡在我的耳边,伴着年幼的我进入梦乡。

印象最深的、最快乐的,还是每每临近春节,母亲除了给一家人准备新衣服、新鞋子外,还会拿出藏在箱底的剪纸样子,和祖父从集市上带回来的彩纸。精心地剪出窗花增加年的喜庆,这时,和蔼的母亲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嘴里还哼着听不清楚的小曲。哥哥忙着做自己的假期作业,我和妹妹就可以紧紧地盯着母亲,看她将剪纸的样子贴在彩色的纸上,然后在油灯上熏,火候非常有讲究,容不得我们碰一下母亲的身子或胳膊,不然就会遭来白眼甚至被训去睡觉,那是最扫兴的。所以,我和妹妹就静静地坐在离母亲稍微远一点,但还要能看见的地方。大气也不敢出的一动不动地坐在那儿,唯恐错过了一个细节。有时也会在大白天里,躲在大人们找不着的地方,偷偷点上油灯,模仿母亲熏窗花、剪窗花,拙手拙脚地向小朋友们卖弄。

母亲剪出的窗花有十二生肖,有吉庆有余等。剪好的窗花,由父亲在除夕那天和哥哥一起张贴在窗户上的。第二天,各种小动物,在红色的油光纸上,迎着节日里初升的阳光,个个栩栩如生。还会剪一些秦腔剧目里的人物,最多的是“三娘教子”,是用黑色的油光纸剪出来的,一般贴在窗棂格的中央。

岁月如歌,春夏秋冬,在油灯微弱昏黄的光芒中,我们一天天长大。记得到了七八岁的时候,若是家里没有煤油了,就会让我带上角票去邻村的供销社去买一些回来。我喜欢看供销社的叔叔或者阿姨,拿起一个长把的勺子,伸进装煤油的大缸里,舀上一勺,顺着漏斗,灌进我带来的瓶子里,听着哗啦哗啦的声音,闻着煤油的气味,心里有一种别样的快乐——我长大了。

差不多到了八十年代初,村子里通上电,各式的煤油灯,就被主人收了起来,有的甚至像扔废旧物一样丢掉了。细心的父亲,却把油灯收在家里窑洞的最深处,以备停电时候急用,有时也成了我们偶尔拿出来把玩的物品。

过去的日子,就像东流水一样一去不返,可童年里的油灯,却永远留在了记忆中。在煤油灯下,我懵懵懂懂地体会到了母亲的辛苦,更多的是品尝到了亲情的温暖。

如今,只能在博物馆或者一些农家乐看到煤油灯,看着满是沧桑的油灯,母亲忙碌的身影,奶奶摇着纺车的歌谣,兄妹们读书、嬉戏的情景,就在眼前浮现。是呀,时代落下的印记,只能成为记忆,只会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再现,那是一种无法用文字表述的情愫。

煤油灯,一次次感动着我,一次次将我带回儿时的情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油灯散文汇总篇八

不知怎的,倒是突然十分想念起煤油灯来。一股淡淡的煤油味飘来,橘色的背景里,如豆般昏黄的灯光在我的眼前闪动,暖暖的,柔柔的,在曾经乡村漆黑的夜晚诉说着远去的寂寞和冷暖。

我的老家就坐落在群山之间的山旮旯里,那几间算不上气派的老屋像几个灯笼,不规则地斜挂在山坡上。如歌的岁月里,镌刻着久远的记忆。那时的乡村没有电灯,每到了夜晚,就会漆黑一片,祖传下来的煤油灯便成了唯一能够用来照明的工具。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微弱的灯光,给漆黑寂寞的山村添了些许神秘,也给我的童年生活升起一道霞光。遇着每个月的十五,倘若天晴,月亮的银辉便会如水般从窗户泻下,在我和奶奶的身边轻轻地流淌。那个时候,我总会吹灭煤油灯,抬头看着圆圆的月亮,依偎在奶奶温暖的怀里,听她给我讲许许多多让我惊叹不已的故事,奶奶讲的每一个故事都很好听,时间彷佛就停止了,静悄悄的夜晚,只有奶奶和我以及故事里的万物,奶奶轻轻地拍打着我,她的声音常常会伴随着我渐渐浓厚的睡意而越来越小,直到我进入梦乡。

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家乡没有电。煤油灯是农村必须的'照明用具,个别家境好一点的家庭用罩子灯,但大多数人家用的煤油灯是自制的。煤油灯的做法比较简单,在小西药瓶或者墨水瓶的盖子上钻出一个小孔,用薄薄的铁皮卷一个筷子一般粗细、两寸左右长的铁筒,然后插进瓶盖的孔里面,再在铁筒里面穿上“捻子”,往瓶子里倒上煤油,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就做好了。所谓的“捻子”是用棉花拧成的细绳,棉花最好是新的,要是实在没有,就从穿过的旧棉袄或是被褥里掏一点,但必须要干净,不然影响灯的亮度,将新的白色的棉线拧在一起也可以做成“捻子”,但是这种做法很浪费线,所以大多数人用棉花。

煤油灯可拴了细铁丝挂在墙上,放在窗台上、柜子上、灶台上、饭桌上,也可装在纸糊的灯笼里在户外用来照明。那弱弱的灯光在黑戚戚的夜晚映照着乡亲们的苦乐生活。煤油灯的烟很大,屋子里用报纸糊的墙壁上,常常会被熏出一块块的黑色斑点。

山乡的冬夜寒冷而漫长,也正好赶上农闲时节。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煤油灯就亮了。我会早早地吃了晚饭,爬上热烘烘的土炕,摊开作业本写作业,温习功课。这时,妈妈会将煤油灯拨到最亮,在橘黄色的灯光下,她娴熟地做着手里的针线活,有时缝补我穿破的鞋袜和衣物,有时用细麻绳纳着鞋底,纳鞋底时发出的“嗤嗤”的声响,现在想来依然那么熟悉。妈妈拧麻绳的手艺也很好,她将买来的麻丝挂在墙上,轻轻地抽下一根,一头捏在手里,一头拴在“拧车”上,用手腕不断转动拧车的同时添上麻丝,拧车“吱吱扭扭”的响声时常会伴着我进入梦乡。有时一觉醒来,睡眼朦胧中依然看见妈妈在煤油灯下忙着手中的活计。那时妈妈的眼睛非常好使,她做的一双双布鞋很好看,是我在同伴们跟前引以为傲的资本,一直陪伴我走完了求学之路。今天,我依然固执地认为妈妈做的布鞋是全世界最漂亮、最舒适的鞋子。

在煤油灯下,我体验到了父辈们的艰辛,更多的是品尝到了亲情的温暖。童年的记忆是难以忘怀的,那珍藏在记忆深处的小小的煤油灯一次次丰盈和温暖着我的梦境和人生,一次次驱散我心头的阴霾和寒冷,在我前行的路上划过一道道斑斓的彩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