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李白传文言文翻译(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23:52:08 页码:10
最新李白传文言文翻译(通用14篇)
2023-11-17 23:52:08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思考和回顾的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总结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那么,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案例中的教训和启示吧。

李白传文言文翻译篇一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传文言文翻译篇二

感遇其一。

作者:李白朝代:唐吾爱王子晋,得道伊洛滨。金骨既不毁,玉颜长自春。

可怜浮丘公,猗靡与情亲。举首白日间,分明谢时人。

二仙去已远,梦想空殷勤。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昔余闻娥,窃药驻云发。不自娇玉颜,方希炼金骨。

飞去身莫返,含笑坐明月。紫宫夸蛾眉,随手会凋歇。

宋玉事楚王,立身本高洁。巫山赋彩云,郢路歌白雪。

举国莫能和,巴人皆卷舌。一感登徒言,恩情遂中绝。

李白传文言文翻译篇三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和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翻译】。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玉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免却灾难清明安宁。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李白传文言文翻译篇四

作者:张九龄。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解:

1、岂伊:岂唯。

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3、荐:进献。

翻译。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

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赏析。

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这首诗平淡而渾成,以橘喻己节操。诗的开头两句,托物言志,充满了对橘的赞颂之意。三四句说明橘的高贵是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五六句写这样的嘉树佳果,本来应该推荐为嘉宾的,怎奈山水阻隔,无法实现。

七八句慨叹桃树和李树深受重視,丹橘却一直受冷遇。然而桃李献媚之时,丹橘始終保持自己的高尚节操,这也正是最难能可贵的。

李白传文言文翻译篇五

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译文。

孙长江。

红彤彤的炉火照彻了天地,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健美强壮的'冶炼工人啊,在这样的一个明月夜里,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嘹亮的歌声使那寒冷的河水都荡漾了起来。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李白的千古绝唱《秋浦歌》(第十四首),一开篇,便将一幅色调明快、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捧献在了读者眼前。前两句中“照”、“乱”二字,看似平易,实为难得。“照”,透彻,卓然;“乱”,热烈,亢奋。第三句中的“赧”,本为因害羞而脸红,李白不会不知;可用于“赧郎”,就将冶炼工人健美、强壮、勤劳、朴实、热情、豪放、乐观,以及在炉火映照下的情趣,传达得无一遗漏。末句“歌曲”又起,“寒川”不“寒”;并非是那歌声有多美,倒是诗人情怀中滚涌着惊叹,奔涌着兴奋,喷涌着歌颂!

李白传文言文翻译篇六

郑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成功谋举兵,兵寡,如南澳募兵,得数千人。会将吏盟,仍用唐王隆武号,自称“招讨大将军”。以洪政等分将所部兵,移军鼓浪屿。成功年少,有文武略,拔出诸父兄中,近远皆属目。而彩奉鲁王以海自中左所改次长垣进建国公屯厦门彩弟联鲁王封为侯据浯屿相与为犄角成功与彩合兵攻海澄师赴援洪政战死成功又与鸿逵合兵围泉州,师赴援,围解。鸿逵入揭阳。五年,成功陷同安,进犯泉州。总督陈锦师至,克同安,成功引兵退。六年,成功遣其将施琅等陷漳浦,下云霄镇,进次诏安。鲁王次舟山,彩与鲁王贰,杀鲁王大学士熊汝霖及其将郑遵谦。七年,成功攻潮州,总兵王邦俊御战,成功败走。攻碣石寨,不克,施琅出降。成功袭厦门,击杀联,夺其军。彩出驻沙埕。鲁王将张名振讨杀汝霖、遵谦罪,击彩,彩引余兵走南海,居数年,成功招之还,居厦门,卒。八年,桂王诏成功援广州。引师南次平海,使其族叔芝筦守厦门。福建巡抚张学圣遣泉州总兵马得功乘虚入焉,尽攫其家赀以去。成功还,斩芝筦,引兵入漳州。提督杨名高赴援,战于小盈岭,名高败绩,进陷漳浦。总督陈锦克舟山,名振进奉鲁王南奔,成功使迎居金门。九年,陷海澄,锦赴援,战于江东桥,锦败绩。左次泉州,成功复取南靖,遂围漳州,锦师次凤凰山,为其奴所杀。漳州围八阅月,固山额真金砺等自浙江来援,与名高兵合,自长泰间道漳州,击破成功。成功入海澄城守。金砺等师簿城,成功将王秀奇、郝文兴如兵力御,不能克。

(选自《郑成功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隆武是明绍宗朱聿键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自起,秦始皇即位后首创年号。

b.总督是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可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

c.卒在古代含义丰富,即可指“兵”,如“士卒”,也有“完毕、终于”的意思,还特指大夫死亡,后也用于死亡的通称。

d.阅月在古汉语中的一般含义,应该是指度过,或经过、经历一个月的意思。前面往往有数词,如“漳州围八阅月”,即“漳州被围困达八个多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成功少有壮志。他谋划起兵,为了解决兵员不足的问题,便亲自去南澳招兵;他将将士召集起来,沿用隆武年号,自称为“招讨大将军”。

b.郑成功屡次征战。他多次率军出征,曾经进攻潮州、碣石寨,均没能获胜;但是他率军进攻漳浦、海澄、南靖等地方都取得成功。

c.郑成功曾偷袭郑彩屯驻的厦门,郑彩被迫从厦门撤离,驻扎在沙埕,后又撤到南海,郑成功并未追杀他,而是将郑彩招回至厦门。

d.郑成功受命救援广州,带领军队驻扎在平海,福建巡抚张学圣领兵攻入郑成功的族叔郑芝筦留守的厦门,把郑成功的家财掠夺一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成功谋举兵,兵寡,如南澳募兵,得数千人。(5分)。

(2)左次泉州,成功复取南靖,遂围漳州,锦师次凤凰山,为其奴所杀。(5分)。

10.c(先联系上下文粗通句子大意,然后借助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特殊结构等,用排除法加以选择。“进建国公”是一个动宾结构,不可断开。“师赴援”是一个主谓结构,也不可断开。原句标点:而彩奉鲁王以海自中左所改次长垣,进建国公,屯厦门。彩弟联,鲁主封为侯,据浯屿,相与为犄角。成功与彩合兵攻海澄,师赴援,洪政战死。)。

11.a(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12.d(“福建巡抚张学圣领兵攻入”错误,原文只是说“福建巡抚张学圣遣泉州总兵马得功乘虚入焉”。)。

13.(1)郑成功谋划起兵抗清,但兵士很少,(于是)前去南澳招募兵士,招到几千人。(译出大意给2分;“谋”“如”“得”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郑成功率军撤退到泉州,他又攻取了南靖,于是就包围了漳州,陈锦的军队驻扎在凤凰山,(陈锦)被部下杀害。(译出大意给2分;“取”“遂”“师”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郑成功,原名郑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郑成功谋划起起兵抗清,但兵士很少,(于是)前去南澳招兵,招到几千人。他召集各位将士盟誓,沿用唐王隆武年号,自封为“招讨大将军”。他派洪政等分别率领属下部队,转移到鼓浪屿。郑成功年轻有为,文武兼备,在他的父辈和兄弟中出类拔萃,远近闻名,引人瞩目。而此时郑彩正保护鲁王朱以海从中左所转驻长垣,郑彩被封为建国公,屯驻厦门。郑彩的弟弟郑联,被鲁王封侯,驻扎在浯屿,二人形成犄角之势。郑成功和郑彩联合进攻海澄,清军前去支援,洪政战死。郑成功又和郑鸿逵联手围攻泉州,清军赶去支援,包围被解除。郑鸿逵退到揭阳。顺治五年,郑成功攻下同安,进犯泉州。清军总督陈锦率军赶到,攻克同安,郑成功领军撤退。顺治六年,郑成功派部将施琅等人攻破漳浦,攻下了云霄镇,进军驻扎在诏安。鲁王驻扎在舟山,郑彩对鲁王怀有二心,杀死鲁王的大学士熊汝霖和部将郑遵谦。顺治七年,郑成功进攻潮州,清总兵王邦俊抵御,郑成功败退。郑成功攻打碣石寨,没有攻下,施琅投降。郑成功偷袭厦门,杀死郑联,夺下他的军队。郑彩撤离厦门,驻扎在沙埕。鲁王的部将张名振以郑彩杀熊汝霖和郑遵谦为由,讨伐郑彩,郑彩带领残余部队撤退到南海,住了几年,郑成功招郑彩回来,郑彩住在厦门,后来去世了。顺治八年,桂王命令郑成功救援广州。郑成功带领军队向南转移并驻扎在平海,命族叔郑芝筦留守厦门。清福建巡抚张学圣泉州总兵马得功乘虚攻入厦门,把郑成功的家财掠夺一空,扬长而去。郑成功回到厦门,处死郑芝筦,然后率军队进入漳州。清提督杨名高赶去支援,与郑成功在小盈岭交战,被打败,郑成功出兵攻陷漳浦。清总督陈锦攻克舟山,张名振保护鲁王南逃,郑成功派人将鲁王接到金门居住。顺治九年,郑成功攻克海澄,陈锦前去支援,与郑成功在江东桥交战,陈锦溃败。郑成功率军撤退到泉州,他又攻取了南靖,于是就包围了漳州,陈锦的军队驻扎在凤凰山,(陈锦)被手下杀害。漳州被围困达八个多月,固山额、真金砺等人从浙江赶去支援,与杨名高的军队会合,从长泰的偏僻小路到达漳州,击败郑成功。郑成功撤退到海澄,据城而守。金砺等人率军兵逼近城下,郑成功的部将王秀奇、郝文兴命令士兵奋力抵抗,城池未被攻占。

李白传文言文翻译篇七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翻译】。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李白传文言文翻译篇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赏析。

杜甫作七绝《赠李白》的当年秋天,李白也飞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了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李白被赐金放还,了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诗歌首先飞道:“秋来相顾尚飘蓬。”“相顾”即彼此相见。“尚”即还,仍然。意思是说,李白和杜甫在秋天相会,但的如蓬草一样,漂浮不定。这一句感是飞了李白被赐金放还,了杜甫在山东相会。“尚飘蓬”形象地暗示了他们的遭受仕途的坎坷,有志难展的苦闷。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以“蓬”为喻体。“蓬”一种植物。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飘蓬”或“飞蓬”的是比喻行踪飘泊不定。如,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其中的“飞蓬”感是用来比喻漂泊不定行踪。这样,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含蓄蕴藉。可以说,这一句暗示了他们的生活处境,仕途的坎坷,心情的苦闷。

所以,杜甫在第三句飞道:“痛饮狂歌空度日。”“狂”即狂放,任性豪放。“痛饮狂歌”即痛快淋漓的饮酒,并飞出豪放不羁的诗歌。意思感是(李白)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言外之意感是,你李白虽然每天痛饮而狂歌,但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这首先是对李白才华的.赏识了赞美,同时也暗示了李白虽有才华,可是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和平台。其中的“空度日”感是杜甫对李白放荡不羁的诗酒生涯的感慨。当然,在诗歌中,杜甫这种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最后飞道:“飞扬跋扈为谁雄。”“飞扬跋扈”原指意态狂豪,不爱约束。现多形容骄横放肆,目中无人。古今词义差别很大的。诗人杜甫用这个词语,不但揭示了李白傲骨嶙峋,狂荡不羁的性格,而且也是李白了众不同的人格的飞照。其中,“为谁雄”感是说又有谁来欣赏你的勃勃雄心。这一结句,诗人通过反诘句,强调了这位绝世天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寂寞,也增强了对李白的同情了爱怜之情。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感是杜甫对于李白的飞照。在这首《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了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七绝,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清初钱谦益在评注此诗时,独注“飞扬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论,可谓独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诗中的重要价值:“按太白性倜傥,好纵横术。少任侠,手刃数人,故公以飞扬跋扈目之。犹云平生飞动意也。旧注俱大谬。”(《钱注杜诗》卷九)是说从新的角度和侧面颂扬了李白的豪侠精神,并突出“飞扬跋扈”的飞动性。仇兆鳌注云:“飞扬,浮动之貌。跋扈,强梁之意。考《说文》:扈,尾也。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杜诗详注》卷之一)此虽感字注字,感词注词,但在《赠李白》中,却是用来象征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

此诗言简意赅,韵味无穷。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气势,则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了“飞扬跋扈”,“空度日”了“为谁雄”又两两相对。这感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了狂放。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李白传文言文翻译篇九

原文:

途经秦始皇墓。

许浑〔唐代〕。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译文:

龙盘皇踞地势雄峻绿树一层层,哪怕高青浮云最终也是要坍崩。嬴政刘恒同样葬在青山秋草里,人们却只去祭拜汉文帝的霸陵。

注释:

秦始皇墓:在陕西临潼下河村附近,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坟茔巨大,草木森然。龙盘皇踞:形容地势雄峻险要。崩:败坏。《诗经·鲁颂·閟宫》:“不亏不崩。”汉郑玄注:“亏、崩,皆谓毁坏也。”一种:一般,同样。汉文陵:即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西安东郊的霸陵原上,距秦始皇陵不远。汉文帝生时以节俭出名,死后薄葬,霸陵极其朴素,受到后人称赞。

赏析:

始秦皇墓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地形雄伟,景象佳丽,有“龙盘虎踞”之势。并以“树层层”来烘托,更见其气象的不凡。次句前四字“势如浮云”,在含意上应归入上句:陵墓落成之初,曾经“树草木以象山”,虽历千余年,到晚唐也仍是群树层叠,高薄云天。总之前十一个字,或以“龙盘虎踞”状之,或以“树层层”烘托之,或以“势如浮云”陈述之,把始皇墓的雄奇壮伟,气象万千,呈现了出来。可是后三个字“亦是崩”一出,如无坚不摧的神剑,轻轻一挥,直使眼前的庞然大物,骨化形销了。对于像山一样高大的墓堆,当时就有民谣说:“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歌,万人吼,运石堆积如山阜。”显然这里还有弦外之音:“崩”者并非专指坟墓崩塌(实际坟墓也并未崩)或秦始皇驾崩,而包括有如传说的曾被项羽掘毁,或更荒唐的“牧火宵焚”;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很快就土崩瓦解了。诗人的嘲讽尖锐泼辣,这三个字干脆利落,严于斧械,真有一言九鼎的气概。

末二句继续深化其反对残暴政治的思想。同样是坐落在青山秋一草间的陵墓,行路之人经过时,却只恭敬地拜谒汉文帝的`陵墓。汉文帝是汉代初年文景之治的代表人物,他推行黄老之治,与民休息,艰苦朴素,曾欲建一露台,一核算工价需千金,相当于十户中人之产,汉文帝立刻停止这个露台的修建。他在历史上算得上是一位能够了解人民疾一的好皇帝,同样地,人们也只会纪念和缅怀这样的对人民较好的统治者,而不会去对那残暴刻薄的秦始皇顶礼膜拜。民心所向,在这个小小的参拜陵墓的行为中显现得很清楚了。诗题是写过秦始皇墓,此处却着力写汉文帝陵,看似诗思不属,实际上在两种统治方式、两种对待人民的态度的对比之下,诗的主题更显突出。

此诗浑厚有味,通过对比手法来对历史人物加以抑扬,反映了作者对刚恨残暴的统治者的愤恨和对谦和仁爱的统治者的怀念,诗意填密,可以规见作者的诗心。这首诗明白无误地表现出作者自己的历史观、是非观,可说是一首议论诗。但它的字挟风雷,却出之以轻巧疏宕,唱叹有情的笔墨,有幽美的艺术魅力,而不像是在评说是非了。

作者介绍: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李白传文言文翻译篇十

谪仙,傲骨,嗜酒,白衣,倚剑,游于山水,诗由心生。相信你已知道在形容谁啦吧!没错的李白就像一个绝世剑客,斗酒诗百篇,三分酿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仰天大笑出门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李白,不难看出他是一位多么豪迈,不屈的诗人。若你觉得这不足以证明那么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又是何等豪放!!!这些也正是我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我想要看看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位如神仙般一样伟大的诗人。

有人说李白是游侠,他几乎都是在江湖游行,是怎么创作的呢?那就要说说李白的少年了,他的少年是在四川度过的,那里对他来说可是风水宝地,在那里他创作了许多非常佳的作品,为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在那里逢见磨针老婆婆的故事,并明白用功的道理;在那里他学习武术,为以后成为游侠做好了铺垫。所以他的成功离不开四川。当然光是这样也是不足够的,他壮年的漫游也是很重要的,他在游行过程中结交了很多朋友,经历了很多事情,明白了很多人生哲理更重要的是国家大事,可他的政治失败,常常喝酒消愁,这也为什么想到他就想到酒啦。李白在一生长期的流浪中,从政和学道是他基本的矛盾,他厌弃了从政,而学到也终归幻灭,最后逃避与酒。他的苦闷不幸是一般封建社会底下文人的苦闷和不幸。他的人格虽然复杂,也有一些小毛病,例如苦大,自居优越,又有时把享乐放在第一为,可他有极其优良高贵的品质,这就是坦率潇洒和真致使他那些小毛病在百姓心中微不足道。

因为他刻骨学习,所以传说他逢见“钢梁磨绣针的老婆婆,所以传说他曾三拟《文选》;因为他有不屈的人格,所以传说他有“傲慢”弯不下腰而在他的事迹中,也特别称道他曾叫高力士脱过靴,这是证明他敢于嘲弄权贵的,因为他有爱国的思想,所以传说他写了《吓蛮书》,那是要证明他在轻视,蔑视,仇视侵略我们的敌人!这就是人民对于李白的了解,了解中自然也包含这对于像李白那样是人的期待。

可见,当今世界想李白这样浪漫而伟大的诗人以寥寥可数更不要说超越。世界是学要这样的人才的,是期待这样人才的。你还在想什么,让这样的人才在我们这一代出现吧,李白的故事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走自己的路,看自己的景,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辉煌。还告诉我们人生要多经历风雨,也就是说走天下,多经历事情才能见彩虹,能走遍天下无难事吗就到达了一定的境界,我们可以开拓视野,滋润心灵,结交知己,增长见识正如李白那样。

他的诗如长江黄河般直泻千里,波澜壮阔,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奇迹!李白有着太多能令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对学习的态度、方法;他对政治的抱负、看法;他崇尚自由的生活态度;不畏权威的无畏精神……他就是疯狂,梦境和艺术世界的相通。李白对待爱情,友情也更加别致了,跟常人不大同,当然也相当重视。什么都各具特色,别有一般味道。

我们一定要向他学习并深刻懂得水滴石穿非一日成功。真是越来越崇拜他啦。努力吧!加油吧!正确看待生活还是很美好的。

李白传文言文翻译篇十一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翻译】。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李白传文言文翻译篇十二

作者: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词句注释。

个:如此,这般。

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白话译文。

《秋浦歌》赏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李白传文言文翻译篇十三

在群星璀璨的中国文学史上,大概没有哪个文人所受的关注和喜爱能与李白相比。喜欢他,不仅是因为他盛满世间万种风情的诗,还因为他“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迈,更因为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

读罢随园散人的《李白传》,我再次感受到了大诗人李白的豪情万丈、意气飞扬,但那份豪放里分明有郁郁不得志的悲伤。李白终生为理想奔走,他相信,那个清明盛世不会让他的才学埋没;他相信,天高地远,总有鹏程万里的时候;他也相信,即使前方是断壁残垣,他也能以凌云之笔,画出日月倾城。可他的夙愿始终难了。他多次像达官贵人推介自己,介绍自己的经历、才华和气节,都以失败告终。天宝元年(742年),玄宗在长安金銮殿召见李白,等了十年,他终于如愿走入了庙宇之堂。再入长安,李白颇有点“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心境。唐玄宗对李白厚爱有加,李白以为他可以凭借自己的才气,像管仲、诸葛亮那样大展宏图,谁知玄宗看重的只是他“笔落惊风雨”的才气,从未想过让他成为辅弼天下的`政治家。李白手中的那支笔,本想描摹宏图大志、壮丽山河。可现在,却只能描写盛世的歌舞升平,只能描写君王和妃子的风花雪月。他的赤胆忠心无人过问,年华盛世湮没了他所有的雄心壮志。他不甘心,却也不愿苟且。他选择离开长安,把自己交给了一壶酒、一帘月、一首首诗。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他“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出走多年,归来仍是少年。历经岁月沧桑的李白依然保持着狂放和天真,所以他的诗才能那般飘逸洒脱,或许也正因如此,曲意逢迎的官场,注定不适合他。李白的人生可谓落寞,晚年还经历了牢狱之灾和流放之苦,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以诗人的姿态立于岁月之上,把酒吟诵,长啸仰天,衣带生风。

其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像李白一样有想要抵达的彼岸,但往往拼尽一生,也未能如愿。即便如此,那又怎样!我们都要在风雨兼程中渐渐老去,最重要的是,我们以何种姿态走过,那才是生命的质感。

李白,已去千年,但他的诗还在,他的精神还在。他的璀璨夺目,将永远被岁月典藏。

李白传文言文翻译篇十四

带着对李白的景仰之情,我轻轻翻开了《李白传》这本书。

虽说对李白十分景仰,但对他的了解却甚少。只闻其才气和名气,却不曾细致了解他的生平经历。我翻开本书,看到了作者安旗于1983年7月写的“初版前言”中的一句话,“最发人深省的是:为什么他失败了而又成功了?”由此让我更想要深入地了解一下李白的一生。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游历中度过,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开元初年,赵蕤来访李白的父亲,交谈间听得隔壁有琅琅书声,便问:“这是何人?是你的儿子吗?今年多大了?”李客:“正是我那孽根祸胎。快满十五了。”客人又问:“从这书声听来,这孩子不是很好学吗?”李客:“好学倒是好学,而且已经写作了几百首诗文。他五岁发蒙识字,十岁读完了《诗》、《书》,以后便再不肯在儒家经典上好好下功夫,只爱杂学旁搜。《楚辞》、《庄子》,他百读不厌,可是对举业却一窍不通。”从这几句对话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聪明好学,从小就饱读诗书的李白,也看到了一个从小就有独立思想,极富个性的李白。这些可都是我少年都不曾拥有的啊!倒是,我从小也和李白很相像,就是爱“神说”。十二岁上,爸爸教他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他就看见了千里以外的云梦大泽,那里的山是什么样,水是什么样,土地是什么样,出产的东西是什么样,说得活灵活现。当他漫步江边,又常常从粼粼波光中看见:“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离骚》中上天入地的幻想,《庄子》中翱翔宇宙的神话,更使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如此看来,爱神说的我也有作诗的天份,只是空有万千的想像却无法用丰富、精准的语言来转化成诗文。与之相比,我从小就读书太少,读得经典名著更是少之又少。这样,即使我和李白一样有天赋,结果也是天壤之别了。由此,让我又一次深深感受到:一个人后天的学习远远比先天的聪明更重要的多。

李白读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在他离开梓州郪县长平山的那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大鹏。我们从书中的这些话里,不难看出李白的雄心壮志,还有那份掩饰不住的自信!

若说李白能成为诗仙只是因为他从小饱读诗书,还有丰富的想像力,我觉得并不全面。其实他作诗的灵感大多都来自他四处游历的过程中。他每到一处不光是为了欣访胜迹,更是为了拜访得道高僧、隐士、地方官吏和社会名流……他为听渔歌还特地找了一家清雅的酒楼,听两个歌女为他唱曲。听着听着,他会觉得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曲子就是歌女自己心里的歌;听着听着,李白会情不自禁地为之地击节赞赏不已,并将其中一首歌词反复咏哦;更会感叹“民间竟有如此优美的天籁!如此动人的绝妙好词!这一支支曲子都是浑金璞玉啊!……”李白加倍给了歌女赏钱,临走时,她们再三道谢,李白却说:“该我谢你们哩!”两人大惑不解。李白又说:“我给你们的是铜钱,你们给我的是黄金。”是啊,李白在游历中不断地搜集“黄金”,也是他最终能成为诗仙的重要原因啊!

其实,读《李白传》一书,不仅仅让我了解了李白游历的一生,几经波折的一生,才华尽现的一生……也让我明白了诗仙是怎样炼成的。另外,这本书让我赞叹不已的还有作者安旗的语言功力,此书以李白游历的过程一一道来,而作者所述李白游历景观之词无一重复,而且一词一句都妙不可言,让我感觉到自己的极度贫乏;所记李白拜访的名人,形容才华横溢之词也总是让人倍感绝佳且新鲜,简直就是词库大全啊!

说实话,读完《李白传》后,我依然觉得自己只是触到了一点皮毛,对李白的一生我还是无法细致而确切地道来,对文中的佳词妙句也没能记住多少。我想这本书,还要再读,三读,四读……也许才能真正获得其精华,理解其内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