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生活的境界(汇总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7:15:28 页码:8
最新生活的境界(汇总11篇)
2023-11-10 17:15:28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的一段时间进行回顾和反思,以便更好地规划和展望未来。写总结时应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总结已经成为衡量个人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

生活的境界篇一

谈到境界,我立即想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潇洒的生活境界着实让我们羡慕了一千七百多年,不过,这种境界也就只能想想罢了。

看似隐居,不问世事,不过,柴米油盐总得要吧,菊花又不能当饭吃,归去来兮也得要五亩薄田,一间草屋,逍遥的心境也只能被生活囚禁。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只因抱负无法实现,要是请他做个宰相,怕是要乐颠颠的出来做官。逍遥不是逃避,如此,这样的逍遥只能算假装神仙。

现在也有这样的人,不过更加虚伪而已。神仙李一号称混元归一,又是表演导电流,又是收名人做徒弟,有时玩消失,寻常人想找他,何止三顾茅庐。隐居名山,一副神仙派头,结果一被揭穿,就只能灰头土脸的去闭关,生活过到他这种境界,也只能叫极品。用神仙之术混生活,用神仙之术积名声,用神仙之术作为逃避法律制裁的借口。整个活在虚幻当中,先骗人,再骗己。

名士名士,自有不寻常之处,要假装名士,就得假装阅历。就拿唐骏来说,号称美国名校毕业,最牛逼的时候人称“打工皇帝”,还出了本书,叫《我的成功可以复制》,里面有无数他的奋斗经历和成功启示。结果经历“学历门”事件后,这些经历只能被看成吹嘘,成了一个笑话。

还有名士风流,要假装名士,就得假装风流。像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私奔门”事件,某企业老板不管妻儿,以爱情的名义,要跟某知名才女私奔,还写微博昭告天下,结果网民一批判,就不了了之,这算什么事,充其量也只是炒作,把自己打扮成情圣,虚伪!

真的生活境界,不是别人随口那么夸赞,惊叹,“哦,你真潇洒。”表演给人看的潇洒,充其量也就是街边的二流子,叼根烟,染个发,就装忧郁,扮酷,算不得什么。生活嘛,无非就求个真,自己好才是真的好,假装神仙,假装名士,假装阅历,假装名士,到头来只能骗了自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还能再去欺骗生活吗?逃避不是个事,还是坦然面对,真的生活。

生活的境界篇二

很多人质疑异性友谊,因为它难以把握,难以捉摸,可遇不可求。

异性友谊的最高境界:站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去欣赏对方。

其实男女之间的友谊是人的一种高尚的感情,是介乎於爱情和友情之间的一种情感。

这种感情她本身不是爱人,不是情人,但又超出一般朋友,这种感情是不言爱,更不言性。

但会令你心动,却又不会动情;让你温暖,但不会有激情,纯净中有甜美,平淡中有绵长。

有一句话比喻是最贴切的,那就是:站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去欣赏对方。

这种感情在于心的了解,精神的交融,两人的心贴的很近,身体却离的“很远”。

这是一种精神层次的“柏拉图”,只有理性的人才能做出,只有理智人才能得到。

两个人在一起时,有着精神上的默契,有着心灵的统一,

他们可以谈爱情,谈婚姻,谈未来,可以无所顾及地谈人生所有的问题。

心有灵犀,心意相通,相知相惜,互相扶持,互相敬重。

感觉像情人,却无情人间的那种腻味;

感觉像兄妹,却没有兄妹间的那份庄重,随意但庄重,亲密但理性,相知而无私,

拥有这种感情的两个人,不会当自己是异性。

他们可以紧紧的握手,也可能会结结实实的拥抱,但那与性无关,

是友爱是欣赏,是思无邪,而绝不是欲望,不是占有。

他们会一起欣赏尼采,会一起探讨拜伦,但绝不是互送一朵小花,

他们可以一起去郊游,可以一起去喝酒,到了车站,说声拜拜,各走各的路,

不用相约,不用相守,不用腻腻歪歪假装分不了手,轻轻松松带着尊严走自己回家的路。

那种感觉是美妙的,那种味道是让人难喻的。

当然那份异性的`吸引也不否认,偶尔也会有那么几份刹那令人情不自禁,

悄悄流露几许爱慕之意,也确难免。

他感觉到了,她也感觉到了,那是握手的瞬间的轻微的感觉,那是拥抱朦胧的冲动,

但是当他们抬头再看看澄澈的天空,对望一下彼此无私的眼眸,

他们就会知道:有些东西比爱情更持久,更值得追求。

拥有这种感情,也会有痛苦,有无奈,同时也有快乐,也有让你说不清的无尽享受。

因为这种感情毕竟存在男女异性之间,不是爱情,却又接近爱情,更可以超越爱情。

这种感情变数很大,最难把握,所依持的就是彼此间的矜持和尊重,守的就是最后一道防线。

因为这种感情,至情至性的人才会有,大智大慧的人才会有,冰雪聪明的人才会有。

因为他们必须明白:爱情很奢侈,就像玻璃瓶一样美丽而易碎,要拥有这份感情,就必须远离爱和性。

一层薄薄的纸使这种关系理会具魅力和生命力。

有距离才有美感;有距离才能欣赏;有距离才能永远。

只有理性的男人;只有聪慧的女人,配拥有这份情意,也才能维持这份情意。

红男绿女,庸俗男女不会,也不配拥有这种感情。

我相信这种属于男女私情之外的至真至纯,难寻难觅的,需要刻意疏离又需精心呵护的感情是存在的。

这是一种奇妙的感情,自然坦诚而潇洒,也是最高最美境界的淡然。

生活的境界篇三

有位法师去寺庙讲解佛经,待客僧捧上一杯茶招待法师。待客僧发现茶杯上有个小小的缺口,歉意地说道:“很抱歉,杯子有个缺口。”法师道:“缺口的地方不去看它,整个杯子就是完好的。每个人都有缺点,若不去计较,则每个人都是完美的人。”真正修行的人,是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人们往往喜欢挑剔别人的缺点,却无视自身的缺点。往往喜欢宣扬自己的优点,却不习惯赞美别人的优点。这种习惯让我们常常生起烦恼。因此,不看众生的缺点、只看众生的优点也是改变我们心态的方式,这种心态能够让我们欢喜快乐,能减轻我们的烦恼和痛苦,增添福慧二资粮,能够帮助我们进入菩提大道。

我们是负荷前行的,总觉得人生苦短,春天难留。背着重重的行囊,我们一路都在喘息,何曾在意身边的风光。其实,那若大的行囊中,有很多是可以摒弃的,如那些世俗的偏见,物欲的躁动,追逐的劳累,取舍的烦忧。超然物外是境界,只要身上无疾病,心中无块垒,我们就会发现,生活原本如此美好、轻松!

佛法里常常会讲到因缘,世上的每件事都是有因缘的。然而现在人们因工作忙碌,生活紧张,对事物的看法,总是不自觉的处于主观的位置去思考,从不认为有“因缘果报”。正如我们时常得面对分离,时常会因缘散而纠结,感伤,但如果我们能看破人与人之间聚散的因缘,那么,在缘散时,你一定可以淡然的转身!

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繁华过后的淡定。人生如同果树,在风雨中成长,在阳光下开花,繁花落尽,硕果累累。花季的烂漫,雨季的忧伤,随着年轮渐渐淡忘,沉淀于心的,一半是对美好的追求,一半是对残缺的接纳。曾经看不惯,受不了的,如今不过淡然一笑。成熟,不是看破,而是看淡。

无论我们贪著什么,都会成为伤害和束缚。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如果我们贪著财富的`话,没钱时我们会因贫困而烦恼;有钱时又会因为担心财富失去而烦恼。所以我们要认清财富的实质,了知财富的无常不定,而不是把它看成是永恒的;了知财富在人生中的局限性,而不是把它看成是唯一的。

放下一点自私的执著,就会减轻一点痛苦;而放下了全部执著,就会获得最自在的快乐。因为,自私自利的执著,总是与痛苦绑在一起,不离不弃。

生命里的幸福是甜的,甜有甜的滋味;生命的平常是淡的,淡也有淡的滋味。在人生里,我们只能随遇而安,来什么品味什么,有时候是没有能力选择的。在朋友家喝的茶很好,回味不尽,今天虽不能再喝那么好的茶,但只要有茶喝就很好,如果连茶也没有,喝开水也是很好,因为,这也是生活的味道。

有人问禅师:喜欢与慈悲有什么不同吗?一个孩子站在花前,孩子被花的美丽迷醉,不由伸手把花摘下。禅师说,这就是喜欢。另一个孩子满头大汗在给花浇水,又担心花被烈日晒着,就站在花前挡太阳。禅师说这就是慈悲,喜欢是为了私心的满足与获得,而慈悲的人却在付出的同时又成就了自己。

生活的最高境界是宽容,相处的最高境界是尊重;能力就象一张支票,只有把它兑成现金才有用,否则毫无价值;所谓生老病死,就是生得要好,老得要慢,病得要晚,死得要快;所谓铁饭碗,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都有饭吃;只要能意识得到,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生活的境界篇四

人生活在世间,总要承受三种不同的状态,即经历最初的“忍受”,然后是“接受”,最后达到“享受”的阶段。但是,这三个不同的状态考验着人们的毅力,也见证着人们对于生活的不同感受,当然也目睹了不同的人生状况。

首先走进“忍受”,感受这个阶段的不平凡。它不仅仅是经历生活的磨难,承受困苦的挑战,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一种“卧薪尝胆”的品质。比如学生学习、读书,最初就要忍受读书的磨砺,砥砺自我的意志,不能因为自我的喜恶而改变了读书的方式,甚至放弃读书。读书对于个人来说,是提高自我素养,迎接明天拼搏的筹码。没有今天的苦读,就不会换的明天的辉煌前程。因此,就必须忍受一切世间浮躁,摈弃生活的诱惑,怀揣一份虔诚,走进读书世界。就好像当年“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只有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方能进入“忍受”境界,才能为未来的提升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聆听一下“接受”的声音。“接受”是表明自我由原来的无奈、无助,开始能够接受对方,这是双方互相体验的结果。打个比方,刚结婚的夫妻,从面相和接触来看,双反存在差距,只能忍受着对方,漫漫地在双方相互责任的促使下,也在感受着彼此带来的快乐,主见能够接受对方。还是说一下学习与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地为其中的故事所吸引,并且不断地体验到期中的乐趣,也就逐步的接受书籍的魅力。接受的过程是学习的提升阶段,也是由“忍受”到“接受”的分水岭。达到这个阶段,意味着学习不再是一种折磨,反而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因此,在这个乐趣的引领下,接受了这个让自己曾经困惑的课程。

最后达到“享受”阶段,这里你将听到优美的华章,可以尽情释怀自己的感悟。关系已经达到如胶似漆,甚至“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读书学习如沐春风,每天徜徉于书海,吮吸甘饴。这是读书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生活的最高境界。无需娇柔作姿,更不需把揽书籍以示路人,有读有字之书到读无字之书,纵览世事皆文章。这就是“享受”的味道,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生活的境界篇五

《庄子》说,雩树的小枝弯弯曲曲,树干结疤又多,是无用之材,但正因为如此,谁也不去坎它,结果它存活了下来,长成了参天大树。当有事让你烦恼时,别丧气懊悔,也许它会在另一个场合对你有所帮助;当有事让你苦恼时,应该多往好处想想,说不定换个角度你就能把它利用起来;当你发现事物有缺陷时,你不妨想想,也许它在别的场合还能派上用场。快乐是自己选的,烦恼是自己找的。悲观和乐观都在与你看问题的方式方法、角度。

凡是多往好处想,自然会豁然开朗。如果只盯着事情不好的一面,自己就会永远陷入泥潭。朝上看,天空自然宽广,心胸也将宽大。

苏联科学家列奥诺夫有一天在吃饭时,不小心把葡萄酒洒在了桌布上,事后无论他怎么用力搓洗,都洗不掉葡萄酒的污渍。正当他为此烦恼时,忽然灵光一现:葡萄汁很难洗掉,不是做染料的绝佳选择吗?于是,他发明了用盐酸溶液做添加剂,着色更加稳定的“葡萄燃料”。

世间许多事情本身并无所谓好坏,全在与你怎么看。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生活枯燥乏味,是因为我们的心态是枯燥乏味的。如果想使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就要改变心态——变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

京剧大师马连良早年因嗓子变得沙哑,这对京剧演员来说,不亚于一场灾难!可他却充分运用了这种嗓子,独创出迂回婉转、回味悠长的马派风格,在京剧界独树一帜。

一件事总是有正反两面,一切都是相对而言的,缺点可能成为优点,害处可以成为益处,缺陷可能正好成为特色。如果年过半百的你坐公交的时候没有人给让位,你可以这样想:“我还没有老,我还年轻。假如我老态龙钟的话,别人早就给我让座了。”于是,你的心里乐滋滋的,仿佛又年轻了许多!所以说好日子都是自己过出来的。

凡是多往好处想,你会发现事情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只要换个角度,那么生命中的每一天都会是快乐的。决定快乐的不是环境,而是心境。很多事情都是有利有弊,凡是只要往好处想,幸福快乐就会常伴你左右。

生活的境界篇六

走出校门迈入社会之后,几经拼搏,前冲后突,周身的棱角被无情的现实磨削殆尽,已找不到当年七尺男儿身上热血沸腾的影子。身心疲惫时,总会眷恋起校园那段美好的时光,重拾一些触感的事儿。

我的中文老师是一位专研古典文学的教授,也是一位慈祥、快乐的老人。他讲课的声音如早春二月的和风回旋在耳边,清清爽爽、悠悠扬扬、从从容容。听他讲课实在是一种享受,享受文学的无穷魅力,同时也分享他内心的那份难得的平静与超然。

然而,这位在课堂上从容自若的老师,学生心目中的“阳光老人”,却有着若难的经历。童年丧母,青年丧妻,孤身一人把女儿拉扯大,后来,死神又把女儿夺走了。古稀之年的他和唯一的亲人外孙女客居湖北相依为命。独守时光,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雪夜闭门,拥炉独坐,一任飘飞的大雪落满闲人和自己艰辛的人生。风雨之夜,黄灯为伴,琴韵助兴,在清茶、古书中品尽人生百味,使生命有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美丽和尊严。偶尔,应朋友之邀或是写字、画画,或是讲学,或是游山玩水,生活得非常宁静和淡泊。老人开朗的笑声、坦荡的胸怀,告诉我们他有一颗怎样平静的心,这颗心足以化解生活中的一切风风雨雨和恩恩怨怨,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已没有什么值得他困惑和痛苦的了。

不管你承认也好,违心也罢,这个世界回报给我们的总是有那么多的灰冷和沮丧,当我们在现实的泥沼中举步维艰,在名利场上奔波竞逐,在城市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低首疾行时,我们迷失了自己。思想被权力诱惑,情感被财色尘封,眼睛被势利迷住,心灵被假恶丑污浊。一颗原本单纯的心变得越来越浮躁、急功近利,终日患得患失,无意中遗落了许多闲适的心情,失去了许多平平凡凡、自自然然的乐趣。殊不知,这才是生活的最大损失、生命的浪费。

因此,怀有一颗平静、淡泊的心至关重要。内心平静,便自会有一份随心所欲的舒适与洒脱,自会有一种心游万仞的豁达与乐观。拥有平静,就能坦然面对人生的风云变幻,使平凡的日子,甚至苦难的日子亮丽起来。我的一位中学同学9年前妻子病逝,抛下一个未满周岁的儿子和累累的债务,前不久又因企业效益不好下岗,走投无路之时,幸得一位当酒店老总的朋友相助,觅得一个安身之所和一碗饭吃,为了多攒几个钱作为儿子的读书费用及还旧债,他还每晚在酒店旁摆烧烤摊。10岁的儿子理解父亲的艰难,每晚在烧烤摊上当帮手:给客人挪桌搬椅、冲茶送酒。忙里偷闲时,父子俩逗笑声不断。当城里的孩子们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父母威逼下做功课,或躲在游戏机旁享受放纵的乐趣时,他的孩子却过早地替父亲分担生活的苦难。他俩的生计是挺艰辛,可脸上布满阳光。我想,他的幸福缘于内心的平静与宁安。

是啊,生活中,当我们觉得累时,不妨停下来歇歇,让心归于平静,重新拾起更多的快乐。

生活的境界篇七

生命是朴素的,然而就在这朴素无华的生命中可以见出人格的光辉,呈现出不凡的境界。

这种人格的光辉,可以表现为一个人在关键的时候的大智大勇、大慈大悲,以及整个身心与智慧的闪光,同时也可以表现为处于逆境和困境中的生命的韧性。尤其是在处于逆境中的生命中,更可以看出“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一情独往,以及“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内在光辉。

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时,不慎将相当一部分手稿遗失,近20年的心血一朝付诸东流,但他并未被命运的巨大挑战所压倒,而是重新开始了漫长的、艰难的写作。又经过暑去寒来的20年,他终于成功地重新写出了这部宏篇巨著,而成为历史上一段佳话。

当代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花了近十年心血,写出了洋洋60万言的一部《知识论》。抗战期间在西南联大时,他一直将它带在身边,甚至在躲避敌机的空袭而躲进防空洞时都带在身边。但有一次,当他跑入防空洞躲避空袭时,由于情形危急紧张,在敌机飞走以后,他和大伙儿一起站起来,抖落身上的灰土,回到自己的住所时,忽然想起那部沉甸甸的手稿竟忘在了防空洞中。他急急忙忙赶回去,但手稿早已不知去向。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使他痛苦万分。然而他并没有为这艰难的学术环境和巨大的内心伤痛所击倒,而是静下心来开始了艰难的重新撰写的过程。又经过了漫长的十年,他写出了一部全新的《知识论》手稿。在出版前言中,他写下了这段心路历程。可似说,这种知难而进的生命韧性,是一个学者学术品格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俄罗斯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魔力》完稿之后,也是不慎将手稿遗失,但是他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和顽强的毅力,在两个月后印刷出版短篇小说集时,将这部小说重新写了出来。

著名德国诗人海涅,年过半百之后不幸患了中风,眼睛也半失明,但是,他就在这“床褥坟墓”上,凭借顽强不屈的精神,用口授的方式,继续创作出大量的作品。这一时期用歌谣形式写成的故事集《罗曼·采罗》等,不仅没有丧失早年作品的光彩,而且具有了全新的生命体验的深度。

最令人感动的是俄罗斯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著的《金蔷蔽》。在《金蔷蔽》中,他谈到了关于巴黎清洁工约翰·沙梅的故事。沙梅早年当兵的时候,悄悄地在心中爱上了一个叫苏珊娜的小姑娘,但是由于自己长得奇丑而没有表白。多年以后,他们在巴黎邂逅,此时苏珊娜正处于失恋当中,她忆起了沙梅昔日送她回法国时在船上对她讲过的得到一朵金蔷薇就会幸福的故事,于是对沙梅叹息说:“如果有人送我一朵金蔷薇就好了,那便一定会幸福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从此以后,沙梅就将从手工艺作坊中扫到的垃圾悄悄地收起来,每天用口袋背回家。邻居都以为这个清洁工疯了,很少有人想到这些来自手工艺作坊的垃圾中可能带有一点点金屑,因为首饰匠们在进行加工时必然会锉掉少许金子。沙梅决定要以自己多病的身躯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要将这大量尘土中的金粉筛出来,集少成多,铸成一块小金锭,然后为他心中的苏珊娜的幸福而打造一枝金蔷薇。沙梅对此事守口如瓶,他只是白天收集垃圾,晚上进行筛选。随着时光的流逝,沙梅的病一天重似一天,但是金屑也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也不知过了多久,终于有一天,沙梅请首饰匠用这些金粉打制成了一枝美丽绝伦的金蔷薇。但这时候,沙梅开始惧怕与苏珊娜见面,因为那既是他理想的实现和幸福的高峰,同时又是他生命的终结——他怕他那干瘪憔悴的形体面对苏珊娜那被金蔷薇照亮的美丽的面容。最终,这朵金蔷薇并没有送到苏珊娜的手上,因为她早在一年以前已经去了美国,并且再也不会回来了。沙梅终于倒下了,他沉默着,悄悄地死于尘土并归于尘土,在他脸上露出了一种笑容。一位作家将这个真实的故事记录下来,而且在书中写到:“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细微的跳动,同样还行白杨的飞絮,或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星光——都是金粉的微粒,我们都可以将这些收集起来铸成合金,然后再用这种合金锻成自己的金蔷薇。”

总之,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生命中的韧性,有了这种知难而进、不屈不挠的精神,那普通的朴素人生才具有了一种人格的魅力。透过这种人格魅力,我们才能看到朴素人生中那金子般的光辉。

1963年8月28日,是黑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日子,他们在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向华盛顿“自由进军”。在庄严的林肯纪念堂前,他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他们胜利了,黑人的春天即将到来……茶似乎越来越浓,颜色也越来越深……我终于有些欣喜起来,为那些可敬的人们。

可是当我吸了一口茶气,颤抖着把茶杯放回时,落空了,只听“砰”的一声,茶杯碎了。下意识地看着那一页的末端,马丁·路德·金被刺!我惊住了,以为这是故事的结局,但当我准备收拾碎片时,一阵风吹过,下一页——黑人胜利了!

生活是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质,苦涩是它的历程,清香是它的馈赠。当你品味到这茶中的各种滋味时,也就达到了生活的境界。

夏日的午后,泡上一杯茶,来到大树下,告别烦躁与嚣声。静下心来,打开手中的书,抛开一切繁乱的情趣。与书相融,体会在大自然中与圣人交谈的欢愉。耳边虽有蝉儿的鸣叫,脚边虽有青蛙的聒噪。但一切似乎却又是那么的美好,就如书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山流”,所有的事物都仿佛沉浸在这朦胧的醉意中,这就是生活的境界。

秋高气爽,与家人一起来到农间。与农民一起农作,感受“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忙碌。来到田间,微风吹过,看到那一阵阵的“稻浪”,也许,还能闻到稻香。在田间挥洒汗水,收获丰收的喜悦,撒下一路的欢笑声。农民的快乐,也就成了我们的快乐。烈日当空,却烧不灭心中的激情。傍晚,三五个一起坐在田头,听他们讲述生活的快乐,一起“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欢笑声与蛙声编织在一起,飘向遥远的天际。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向床头时,打开窗子,呼吸清新的空气,忘掉一切的不愉快,忘掉一切的烦杂;用心聆听大自然的心跳,用心感受大自然的脉搏,听鸟儿唱歌,看鸟儿舞蹈,循着那阳光,露出温暖的笑;享受大自然这“造物者”的“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馈赠,感受“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美好,体会这不同的“四时之景”。

生活,这杯茶,虽年淡无奇,却饱含诗意。只有细细品味,用心品尝,才能体会它的真谛,享受它的醉意,体味生活的境界。

人生活在世间,总要承受三种不同的状态,即经历最初的“忍受”,然后是“接受”,最后达到“享受”的阶段。但是,这三个不同的状态考验着人们的毅力,也见证着人们对于生活的不同感受,当然也目睹了不同的人生状况。

首先走进“忍受”,感受这个阶段的不平凡。它不仅仅是经历生活的磨难,承受困苦的挑战,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一种“卧薪尝胆”的品质。比如学生学习、读书,最初就要忍受读书的磨砺,砥砺自我的意志,不能因为自我的喜恶而改变了读书的方式,甚至放弃读书。读书对于个人来说,是提高自我素养,迎接明天拼搏的筹码。没有今天的苦读,就不会换的明天的辉煌前程。因此,就必须忍受一切世间浮躁,摈弃生活的诱惑,怀揣一份虔诚,走进读书世界。就好像当年“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只有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方能进入“忍受”境界,才能为未来的提升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聆听一下“接受”的声音。“接受”是表明自我由原来的无奈、无助,开始能够接受对方,这是双方互相体验的结果。打个比方,刚结婚的夫妻,从面相和接触来看,双反存在差距,只能忍受着对方,漫漫地在双方相互责任的促使下,也在感受着彼此带来的快乐,主见能够接受对方。还是说一下学习与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地为其中的故事所吸引,并且不断地体验到期中的乐趣,也就逐步的接受书籍的魅力。接受的过程是学习的提升阶段,也是由“忍受”到“接受”的分水岭。达到这个阶段,意味着学习不再是一种折磨,反而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因此,在这个乐趣的引领下,接受了这个让自己曾经困惑的课程。

最后达到“享受”阶段,这里你将听到优美的华章,可以尽情释怀自己的感悟。关系已经达到如胶似漆,甚至“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读书学习如沐春风,每天徜徉于书海,吮吸甘饴。这是读书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生活的最高境界。无需娇柔作姿,更不需把揽书籍以示路人,有读有字之书到读无字之书,纵览世事皆文章。这就是“享受”的味道,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年代,学术界尚无定沦。一般以汉明帝永平(公元58~75)年间,遣使从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为佛法传入中国的开始,距今已经两千余年了。

《四十二章经》中有一段极富哲理的话,可以说明生命的感悟之境:“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日:‘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闻:‘善哉,子知道矣。’”

通常人们都以为生命有几十年上百年,有几万个漫长的日日夜夜需要我们去体味。但是,在理解了天地万物之后,佛即大智慧者却认为生命仅在呼吸之间,可见生命的短暂。正因为生命的短暂,生与死只在呼吸之间,所以人生在世不应以享乐和索取为目的,而应以奉献和追求为目的。只有充满生命活力的无尽的追求,才能使生命处于一种真正的诗意化的状态,一种生命感悟的境界。

法国著名女权主义作家西蒙娜·波伏娃写了一本小说《人总是要死的》。在书中,她通过自己的想象描画出一个因吃了长生不老之药而活了600多岁的人物。这个青年永远保持在自己的青春时期,他不断地与一个又一个年轻的女孩恋爱,当他结婚以后,他永远保持着青春的语言、心境与行为方式,但他的妻子却一天天衰老下去,最后老死。于是,他又重复地向新的少女求爱,当这种情况重复了多次以后,他忽然感觉到自己很无耻,由于他是不死的,所以他在不断恋爱并在爱情中说尽谎言。他无法感到生命消逝的春愁秋恨,无法感受到恋人或妻子面对生命的衰朽时的悲哀。因此,在这种不平等中,在这种生命的透支中,他渴望死亡,因为只有死亡才能给他带来生命的紧迫感和真正的两心相契,让他感觉到青春的稍纵即逝并进而珍惜生命。相反,这种无始无终的“不死”的生活,事实上是一种“不生”的麻木的没有激情的生活。

在呼吸之间的短暂与长生不老两者中,人类选择了短暂。正是面对死亡,面对瞬间消失的生命,人们才可能奋起而去完成自己最伟大的使命,才可能有充足的爆发力和生命力。

尽管生命有几十年甚至百年,但人领悟生命的意义可能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有些人活了一辈子,但由于外在的功利目的蒙住了他的眼睛和心灵,使他漫长的一生犹如“迸宝山空手而回”,没有留下任何值得自己骄傲的记忆;有些人尽管生命非常短暂,却活在自己坚定的信念和不断的进取中,因而他的每一刻生命都是宝贵的。

俄罗斯一名死囚被判绞刑,还有三分钟他就将被绞死。这个仅仅20岁的年轻人感到短暂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尽头处是一片永久的黑暗。因此,他突然感到,要用这最后的三分钟好好看一看这个世界,看一看天地人。他先仰望天空,天是那么湛蓝,云是那么洁净,20年来他从未感觉天空是如此澄澈、苍渺、辽远;他又俯看大地,青山绿水,麦田水渠,他感到大地是如此的丰厚、广阔、美丽;最后,他看了看人群中的父母,为自己流尽了眼泪的父母显得那么苍老无力。这时,这个青年突然感到了自己一生中所犯的弥天大罪,觉得自己空度了这二十余年,想到倘若能让他活下去,他将珍惜自己生命的每一天每一刻,去努力感受生命的'美好并悉心侍奉他的父母。

在绞刑绳索套在他脖子上的时候,大赦令到了,他被释放了。

又过了几十年,这个青年已垂垂老矣,在病榻上气息奄奄。他感到尽管他当时欣逢大赦,回首往事,他却重蹈覆辙,隐入赌博与诈骗中醉生梦死。为了获得外在的蝇头小利,他费尽心机,自己的灵与肉都过早的衰老,虽然他的生命延续了60多年。他在临死之前痛切地感到,他的一生中过得最充实、最有价值的就是临刑前那感悟的三分钟。

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强度,在于生命的悟性,在于对自己生命意义的把握。人可以活得很长,但如果他只是活着,空虚地打发着时光,或者干脆做坏事,那么他的生存就等于死亡。而那些为最有意义的事而死去的人,却虽死犹生。

这就是不朽与速朽的辩证法。

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托尔斯泰这样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是人生中令人向往的境界,然而,这一境界因每个人的理解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结果。

卢梭在其名著《漫步遐想录》中说:“假如有这样一种境界,心灵无需瞻前顾后,就能找到它可以寄托、可以凝聚它全部力量的牢固的基础,时间对它来说已不起作用。现在这一时刻可以永远持续下去,既不显示出它的绵延,又不留下任何更替的痕迹;心中既无匮乏的感觉,也无享受的感觉,既不觉苦也不觉乐,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到自己的存在,伺时单凭这个感觉就足以充实我们的心灵:只要这种境界持续下去,处于这种境界的人就可以自称为幸福,而这不是人们从生活乐趣中取得的不完全的、可怜的、相对的幸福,而是一种在心灵中不会留下空虚之感的充分的、完全的、圆满的幸福。只要这种境界持续下去,我们就排除了其他感受到的自身存在的感觉,得到一种弥足珍贵的满足与安宁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任何人如果还能摆脱分我们的心、搅乱我们的温馨之感的尘世的欲望,就更能感到生活的可贵与甜蜜了。”

卢梭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是幸福?也许生活中人们总是把实现自己的目的作为幸福,但人生中的目的总是不断出现的,满足了一个目的之后,另一个目的紧跟着就出现了,人就是在这一个个目的中走向生命的终点。有些人在走到生命尽头时,却发现一生的追逐竟是虚无,自己付出生命代价所获得的并不足珍贵,因为他的一生只把幸福看作完全满足自己的私欲,满足一己所需要的东西。也许他曾经感到快乐,但是幸福不会光临到他的头上,他所得到的只是满足,而不是幸福。

只有当自己为服务于人类群体,通过自己而实现群体的目标,使个体与群体融为一体的时候,才是幸福;只有当我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地感受到自然之美,并在自然之美中心醉神迷、欣喜若狂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幸福;只有当我们逃离了功利目的诱惑和尔虞我诈的机心,逃离了随波逐流的世俗和人云亦云的乡愿的时候,才能摆脱一切束缚和羁绊,以自由的心灵翱翔于天地之间,体味到幸福的美妙。

造化并没有把幸福安排为一个永久的状态,它瞬息即逝。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在不停地流动,白云苍狗,人世间一切都变幻。人也在变幻。幸福并不是一个可以抓住握住的对象,它不在机关算尽的精明中,也不在千金散去的享乐中,那种妄想将幸福拴在身边、永远不肯放弃的人,恰恰离幸福最远。

幸福是一种心境,一种当下生命的体悟。当一个人面对夕阳西下那苍凉广阔的旷野中一行南归的征雁而心有所动时,当一个人面对玉宇澄明中一轮清辉、满天星斗而感到宇宙无穷对,当一个人在岁月更替中回望来时的足印而无怨无悔时,他就感受到了幸福,稍纵即逝的感触却留下了永恒的追忆。

幸福,是在逆境中扼住命运的咽喉,是在顺境中保持安详宁静的心境而不张狂不虚荣。在艺术欣赏中,在大自然中,在与良师益友的交谈中,在助人而不求报偿的开阔磊落中,在良知苏醒时,在体会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而通过自己短暂的生命去把握这一永恒即瞬间的永恒时,幸福都会涌现。

幸福不在于对金钱的拥有,不在于对权势的玩弄,也不在于对于外在目的一桩桩的实现,而在于对生命、本性及社会存在的深切体悟和不断完善自己、升华自己的过程中。幸福就是对这一过程的深切的体会。

生活的境界篇八

境界,相信这个词不太陌生,但也相信,世界上真正知道它的内涵的人为数不多,不过我也不属于那一类的人,我只能靠着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来理解它。境界,是一种层次,每一样事物都会被分为不同的境界,每一样事物都会有一个最高的境界,有些事物的最高境界甚至连圣人都无法到达,无法普及。

说说“禅”吧,“禅”就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难以用语言描述,它就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没有人能告诉你如何达到这个境界,也没有人可以帮你达到这个境界,只有你自己可以,或许有那么一天,你会达到,你会明白,但你就是无法用清晰的语言表述出来,尽管你心中一片清亮。我曾看过这样的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茶师,他泡茶的功夫很好,主人也很喜欢他泡的茶,但有一天,主人要去一个大城市出差,但他又非常舍不得这个茶师,于是他对茶师说:“我要去一个大城市了,但我又非常舍不得你,要不这样吧,你跟我一起去这个大城市吧!”因为当时的社会很不稳定,经常会有武士、浪人出来杀人,于是茶师对他的主人说:“主人,我又不会武术,万一我被别人杀了,这可怎么办呀?”主人说:“那你就穿上武士的衣服,扮成一名武士跟我走吧。”于是这个茶师只好扮成一名武士跟着主人一起走。一天上午,主人出去办事,茶师就一个人在外面溜达。迎面走来一个浪人,他说“我要在此和你一决高下。”茶师说:“我只是一名茶师,我什么也不会。”浪人说:“既然你是一名茶师,那就更应该死在我的剑下了!”茶师很失望,说:“那这样吧,你再给我半天时间,我准备一下,下午我们在这小池塘边相见。”浪人同意了。

于是茶师去了当地最有名的武馆,找到了一名大武师,问他怎样才能死的最有风度,大武师很诧异,问:“别人来我这里都是来求生,你为什么来求死呢?”于是茶师将自己的遭遇给大武师说了一遍,大武师想了想,说:“既然你是一名茶师,那你就给我泡一遍茶吧。”茶师想:这可能是我泡的最后一次茶了。他做的很用心,很从容的看着山泉水在小炉上烧开,然后把茶叶放进去,洗茶,滤茶,再一点一点的把茶倒出来,捧给大武师。大武师品着茶,说:“现在你可以不用死了。”茶师大喜,问:“我怎么样就不用死了呢?”大武师说:“很简单,只需要你用泡茶的心去面对浪人。”茶师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依他的做了,到了池塘边后发现浪人也到了,浪人说,既然你来了,我们就开始比武吧!茶师想着大武师说的话,看定了对方笑了笑,然后从容的把帽子取下来,端端正正的放在旁边;再解开宽松的外衣,一点一点的叠好,压在帽子的下面;又拿出绑带,把里面的衣服袖口扎紧;然后把裤腿扎紧……他从头到脚不慌不忙的装束自己,一直气定神闲。对面的浪人越看越紧张,越看越恍惚,对方的眼神和笑容越来越让他心虚。茶师装束完毕了,最后的一个动作就是拔出剑来,他拔出了剑,手停在了半空中,因为他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忽然,这个浪人就给他跪下了,说:“饶了我吧!我认输,你是我这辈子见过最有武功的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但它引发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这个茶师凭什么赢?他既没有盖世的武功,又没有令人生畏的名望,他只不过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茶师呀!但是我认为,他凭的不是其它的原因,而是那种从容不定的气势,那种自信,因而压倒了对方的气势,取得了胜利。其实在心灵上,茶师早就战胜了对手。在生活中不也一样吗?如果一个人武功盖世却又胆小如鼠,那他的'武功又有什么用?未等对方先动手,自己早已被吓死。学武有什么用?与其说是想用武功保护自己,还不如说是想在心灵上多一份保障,多一份依靠,让自己的气势更加强大。这就是一种境界的体现呀!那么除了武功,文章中还提到了茶。在某种说法上,茶艺和禅意本来就是一体,他们密不可分的两件事。本来在禅上,茶就是一种境界;在古人看来,茶就是一种修养禅的方式。而这个故事,正好合理的诠释了这一点。茶师能那样镇定的在强大的对手前轻松武装自己,那可不是常人能随意做到的,由此可见茶师泡茶时会从中领悟,久而久之,茶师便到了一定的境界,心能够随时随地的静下来。心静自然平,这也是一种境界。有时候,赢者靠的并不是有多么强悍的实力,而是要在实力上加一些技巧,多一份气势,来一些自信,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把握战胜对手,可以说,这样也能算是一种境界。其实呀,境界,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对世界有很高的理解和认知,一个人的境界级为高,就可以说是半神,但更多的经验,还得靠自己的感悟。因为境界,真的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呀!

生活的境界篇九

速录师按照《速录师国家职业标准》,速录师分为三个等级,即速录员、速录师、高级速录师。速录员对语音信息的采集速度是每分钟不低于140字;速录师每分钟不低于180字;高级速录师则要求每分钟不低于220字,三个等级的准确率都必须达到95%以上。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生活中速录师的三个境界。

这个时候心里是无畏的,初生之犊不畏虎嘛。刚出道的时候,尽管说话人的速度并不像在练习时候录音放的那般稳定,时快时慢,所以难免也有许多话跟不上的。只能拼命在后面跟着赶,避免尽量没有错误的同时保持语句的完整性,脑子被讲话人的声音塞满了。

这个时候的心里有所畏惧,也有所保留。有了一定的资历和经验以后,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好的东西,多打了也不会改变其意思,只是兀显累赘;不好的'东西,打多了可能客户还有意见;听不到,听不懂的内容,模棱两可的词语;有选择的打。对于跟不上的内容,保持其语句的完整性即可,可以打一个缩写句,保留句子主谓宾的主干结构,不一定要百分之百的记录下来所有词语。这样也是为了避免客户的投诉。

看起来似乎和第一种境界是差不多的,无所畏惧,但这应该是最高的境界,要能够完成百分之百地记录,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境界。听到什么打什么,语速的快慢已经不是问题,而会议中间会有英文,不熟悉的词语,专业术语,没有听过的诗词,这些打出来的都是同音词,会后再迅速处理掉。这种信息量的丢失是最少的,而且已经有这个胆量和胸襟这么做,能够直面自己或者是身为速录师的缺陷和不足,又何其不易。此种水平的速录师是凤毛麟角。

从高到低,速记记录的文稿信息量的完整性是由高到低,但是就语言的完整性来说,并没有一定按照顺序排列,却并没有高下之分。言多必失,过犹不足,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这些都说明,恰到好处是最重要的。但是,第三种境界的速录师对讲话人的语言处理最轻松,最独到,也最有经验。

生活的境界篇十

一个又一个睁开眼的清晨,看到身旁熟睡的爱人与孩子的模样,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户洒满房间的角角落落。于是,告诉镜子里的自己,崭新的一天开始了。每一个落日后的黄昏,拖着疲惫的双脚奔往家的方向,又是夜色阑珊,万家灯火时。就这样,一秒,一分,一天,一年,好多事还没来得及,年轻却已经走远了。

怀念曾经稚气的自己,鲜活而有力,笃定没有什么做不到。为了一次考试,能够通宵达旦,为了一份友情,可以两肋插刀,为了一句承诺,便会风雨无阻!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小心翼翼,开始畏首畏尾,哪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总会在心里徘徊无数次,权衡利弊之后,方知可行不可行。

是人变了,还是心变了?不知是谁说的,永远不变的只有变,确实如此。只因不变难以生存,不变举步维艰。每个人,终其平凡的一生,都要经历很多的事,但生活琐事大多简单,可简单的事情都得重复做,未见得能做的多好。譬如穿衣,吃饭,上班等等,周而复始,从起点到终点,画了一个又一个圆,只有圈圈年轮记录着成长的点滴。

生活是本无字书,短短三万多天,有人洋洋洒洒一辈子,写得了自由,绘得了理想,有人兢兢业业几十年,看透了人情,明白了世故。无论是从棱角分明走到游刃有余,还是从不谙世事走到洞察一切。最终,都将归于平静,化作一粒泥土,一缕尘埃,于这个世界作别,生命开始轮回。

人生,就是这么任性,来不及后悔,来不及追忆。花开花谢,落叶知秋,任谁,也赶不上生活的脚步。

所以,生活,请你慢行!

致亲爱的自己。

人的一生,何其短暂?从母亲十月怀胎开始,到呱呱坠地,牙牙学语,蹒跚学步,仿佛还在昨天,却已经为人父母。生命的每一次延续,都是那么令人激动,那么美好。然而,开始和结束,却又充满了不确定。那些我们深爱的,熟悉的,陌生的,喜欢的,抑或是讨厌的人或事,都会在某一个青烟袅袅的早晨,或是落日伴随的黄昏,化作一堆泥土,变成尘埃,不知去向吧!

任谁,也改变不了生命的长度,但自己却能够决定生命的宽度和高度。追求梦想者,累并充实着,坚持拼搏者,苦并快乐着……最美妙的智慧应该是经营生活,享受生活,酸甜苦辣咸,个中滋味,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做作,不怨念。真正意义上的强者既能在掌声里放肆欢笑,也能在被窝里默默哭泣。人生的每一次风水领,无论是踩上巨人的肩膀,还是跌入无底的深渊,自我疗伤后,依然可以重新起航。因为,每一天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眼羡过很多轰轰烈烈的爱情,然而最动容的却是吵吵闹闹了几十年,依然可以背对背互相爱护的老夫老妻。能够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从爱情走到婚姻的两个人无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婚姻是一场博弈,聪明的人懂得宽容与退让,不关乎结果,只在乎琐碎却温暖的过程。很多的婚姻都是无法解释的,没有刻苦铭心的爱情,却在柴米油盐中彼此习惯,不离不弃,于是生儿育女,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花开花落又一季,等到头发白了,牙齿掉了,还是可以回眸一笑,灿烂如初!

文档为doc格式。

生活的境界篇十一

1963年8月28日,是黑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日子,他们在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向华盛顿“自由进军”。在庄严的林肯纪念堂前,他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他们胜利了,黑人的春天即将到来……茶似乎越来越浓,颜色也越来越深……我终于有些欣喜起来,为那些可敬的人们。

可是当我吸了一口茶气,颤抖着把茶杯放回时,落空了,只听“砰”的一声,茶杯碎了。下意识地看着那一页的末端,马丁·路德·金被刺!我惊住了,以为这是故事的结局,但当我准备收拾碎片时,一阵风吹过,下一页——黑人胜利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