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中秋祭月范文通用(优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5:42:31 页码:14
2023年中秋祭月范文通用(优质14篇)
2023-11-11 15:42:31    小编:ZTFB

总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审视过去的得失,将它们融入到写一篇完美总结的思考和表达中。范文中的总结结构清晰,观点明确,可以作为写作的参考和借鉴。

中秋祭月范文通用篇一

中秋,仲秋,月上中天,秋日之中。

中秋,的确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正如从不见那皎皎圆月在此日躲入苍穹,从不见人们忘记这一天那般真。

应着妈妈的叮嘱,我特意在这一天望向窗外,月儿很圆,好像手中香甜的月饼,圆润而又让人憧憬。这天并没有星星出没,仿佛特意将整片天空留与了明月,好让其大放光华而不被掩没。

我的思绪似又缥缈起来,竟模糊糊看到了小时在姥姥家过中秋的场景。姥姥是个有些迷信的人,每逢中秋,必要拜一拜才行。久而久之,这也成了我的乐趣之一,拿来祭拜的祭品往往是没有用处的,可是,在乡下,人们可舍不得浪费一点点粮食,祭拜后的祭品往往等上一会就成了我们这些小孩子的吃食,拿到了盼望已久的“零食”自然少不了要开心一场的。

祭拜完人们便也闲下来了,姥姥家就是这样,过年吃团圆饭,中秋也少不得,这个时候就会叫上一大帮亲戚其乐融融的坐在院子里的圆桌旁,吹吹冷风,吃吃月饼。这个时候,即使风儿再冷人们心里也是温暖的。

可是,随着我学业的增加,遥远的姥姥家也再没有时间去了,中秋热热闹闹的团圆饭逐渐演变成了三个人、两个人、甚至一个人的家常饭。

为什么要在中秋这天看月亮?我可算是知道了。一来,设若有人,这便是圆圆满满的。但若是没人,则又变成冷冷清清的了,可算让人体验了一把嫦娥的悲苦。

中秋和月儿是息息相关的,这点总是错不了。

中秋祭月范文通用篇二

所谓“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在先人的观念中,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正常生长的保证。《礼记?祭义》中记载:“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所以先人十分重视祭祀日月。

春秋末年《周礼》记载:“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描述的是先人在中秋夜击鼓奏乐,祭月迎寒的场面。《礼记·祭义》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阴阳关系,祭日于高台,祭月于坑穴。《史记·封禅书》还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即用牛祭日,用羊猪祭月。

秦汉时期祭月在皇室礼仪中继续传承。秦时,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山东有日主祠、月主祠。秦始皇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莱山。汉武帝时,则“夕夕月则揖”,行朝日夕月之礼。北魏、隋唐直至明清历代沿用秋分祭月礼仪。明世宗时,还在北京修建夕月坛,专供天子于秋分设坛在夜晚祭祀月神,这就是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明嘉靖祭祀》记载:“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坛。”又曰:“夕月坛每三岁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即每三年一大祭,遇丑、辰、未、戌年皇帝亲自在月坛祭月。其他年份则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为朝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的祭月礼仪,也逐渐流传到汉族民间。礼仪式的皇家祭神行为变成了大众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沿续下来。同时,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离秋分最近的满月日----中秋。

宋代起秋祭月习俗开始成为求月神赐福,男人求功名利禄,女人则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卷四“八月”中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

明清时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风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描述的是中秋节夜世人面月出方位设祭案,案呈月饼月果等圆形供品,对月拜祭。而后焚毁月光纸,分食祭祀供品。

祭月活动在民国期间仍然风行,只是四九年后才因形势的变化而逐渐消失,所以现代人中秋节只知吃月饼而不知祭月。然而,近几年来又重新开始出现由官方或汉族民间组织的祭月活动。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孔夫子有“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祭祀礼仪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排在我国传统“五礼”首位的吉礼,就是祭祀天地神灵之礼。

所以说,祭月活动重新受到重视应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祭祀礼仪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年清明节祭祀黄帝陵、端午节祭祀屈原、中秋节祭月以及孔子诞辰日(八月二十七日)的祭孔大典等活动,将会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中华文明的主要礼仪。

明清时期祭月仪式,即如《帝京景物略》所述,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祭祀活动,这也是唐朝后根据“中秋月圆”而发展出的以“家人团圆”为主题的汉族民间祭月活动。

祭月要持肃敬之心。《论语》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之说,即祭神要敬神如在身边。祭月前最好要能够沐浴更衣,以示对月神之敬意。

中秋夜家人团聚一堂,面对月出方向设祭案,案前高挂月神像(俗称月光纸),案上放置月饼、祭酒、西瓜(切成莲花状)或其他水果、以及其他食品作为祭祀供品,外加红烛两支、小型祭香插座(或香炉)一个,酒杯(或酒爵)三只。如行跪(汉代又称经坐,即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拜礼,则需在案前铺设跪拜席位。

家人中选主祭一位(明清逐渐有“男不祭月”的习俗,故主祭一般是家中女性长者。但现代祭月可以不考虑明清的这一习俗。另外,为了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主祭之职也可由家中年幼者担任。习俗可承可破,不必一味拘泥。),其职责是代表并引领家人行使祭月的礼仪。另选赞礼一位,主导祭月的过程。

现代中秋祭月,应以传承华夏千年传统文化为主。以礼仪引导心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融合。心智到处,却可不拘礼仪的细节。承古却不拘于古,这是现代人祭月应有的境界。

中秋祭月范文通用篇三

每年过中秋节,我都会兴奋好几天,因为过中秋节不但可以赏月,又可以品尝月饼,尤其还可以祭月。

要说最能代表中秋节的食物是什么?人们首先会想到的那便是月饼了。如今月饼的样式可谓是五花八门,但家乡中秋节祭月亮的月饼一直用五仁馅来做。每到节日到来之际,家乡的妇女们提前就准备好了五仁馅的材料:瓜子仁、花生仁、核桃仁、芝麻仁、杏仁。随后就开始烙五仁馅月饼,烙好的五仁馅月饼真是甜丝丝、香喷喷、美滋滋。

家乡的祭月特别讲究。到了中秋节的晚上,待到月亮升到正天时,家家户户都会拿出祭月的大月饼,人们都叫它“月爷爷”。烙“月爷爷”很容易,但在上面彩绘图画却是一项技术活儿。各家烙好“月爷爷”后,妇女们都会精心设计图画,然后细致配备彩色原料,最后专心致志地画上去:有的月饼上彩绘着一位手拿元宝、戴着帽子的、胡子长长的老爷爷;有的彩绘着五谷丰登的景象;有的彩绘着人们赏月情景;还有的彩绘着中秋团圆的场景……祭月时要把“月爷爷”恭恭敬敬地放在正房上,还要配上各种水果,西瓜是必不可少的。中秋祭月:寄托着人们希望——亲人们永远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也寄托着来年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当人们吃完饭后,还会到院子中赏月,因为中秋节的月亮是圆圆满满,而且特别鲜艳明亮,所以人们在中秋节赏月,是对月亮的崇拜和赞美;其实,这也是“祭月”的一种表现形式。

家乡的传统节日还有许多有意义的习俗,很值得更多人去了解与研究!

中秋祭月范文通用篇四

明清时期祭月仪式,即如《帝京景物略》所述,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祭祀活动,这也是唐朝后根据“中秋月圆”而发展出的以“家人团圆”为主题的民间祭月活动。

祭月要持肃敬之心。《论语》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之说,即祭神要敬神如在身边。祭月前要能够沐浴更衣,以示对月神之敬意。

中秋夜家人团聚一堂,面对月出方向设祭案,案前高挂月神像(俗称月光纸),案上放置月饼、祭酒、西瓜(切成莲花状)或其他水果、以及其他食品作为祭祀供品,外加红烛两支、小型祭香插座(或香炉)一个,酒杯(或酒爵)三只。如行跪(汉代又称经坐,即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拜礼,则需在案前铺设跪拜席位。

家人中选主祭一位(明清逐渐有“男不祭月”的习俗,故主祭一般是家中女性长者。但现代祭月可以不考虑明清的这一习俗。另外,为了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主祭之职也可由家中年幼者担任。习俗可承可破,不必一味拘泥。),其职责是代表并引领家人行使祭月的礼仪。另选赞礼一位,主导祭月的过程。

现代中秋祭月,应以传承华夏千年传统文化为主。以礼仪引导心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融合。心智到处,却可不拘礼仪的细节。承古却不拘于古,这是现代人祭月应有的境界。

中秋祭月范文通用篇五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节日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也有很多关于这天的传说和传统。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20xx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xx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被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中秋节从20xx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xx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祭月范文通用篇六

在中原地区,有着更唯美的中秋团圆方式,名曰:祭月。

《礼记》载:“天子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指得正是夜晚祭祀月亮。后来,仿照古代帝王的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兴起了中秋祭月之风。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月的身影在名家诗篇处处可见。

似的月影铺满了户户人家的空地,乡人劳碌的剪影悉如收尽眼底。圆桌上摆上四盆月饼,两盆水果,瓜子和点心一小鹏盆堆在桌上,不久,倒是满满一小桌了。

几个小孩捧着一个大而旧的铁锅,慢慢悠悠地放在麦地上。里面盛满了木屑,香升正正地摆放在铁锅的中间,香升上还插着三根天香,所谓天香是那种很粗很长的香,这最重要的,点燃后上天便会知晓。当然少不了清香点燃了插满铁,这叫满天星,叫象征大团圆。香烛两边各放一支,这香烛点燃后才是祭月开始。

我和几个孩子聚在一起,全副武装,向各家的麦地涌去。“快点,跟上,我们讨吃的去喽!”远处一缕炊烟升腾而起,这就祭月游行的起点。这游行,可是重头戏呢!哪家门前的孩童越多,证明这户人的祭品越丰盛,场面越隆重。主人笑盈盈迎进孩子们,我们也毫不客气,一哄而上,三下五去二,像饿狼一般将美食吞咽下肚。盘里很快就只剩下油渍,在月光下亮晶晶的,似乎拂了月色的尘辉。我的手指头也亮亮的,把它放到嘴边,轻轻吮吸,肚子里的馋虫又被逗起来了,赶忙加快去下一家的脚步。

我站在麦田上,看月光照射麦田,想着“举杯邀明月”恐怕是乡人难以享受的境界,如此佳节,他们也只想着祭祀月神,望下一年的好收成。麦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乡人家那匮乏的粮食,也只有在今天才会如此丰盛,胀满孩子们平日干瘪的肚皮。田中的麦子叠成一片,与月光一起,在田地纠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歌颂莲叶的美,永远不及乡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一宿起来,月收起了它在地上虔诚的身影,火热的光明普照麦田之上。

中秋祭月范文通用篇七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为朝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的祭月礼仪,也逐渐流传到中国民间。礼仪式的皇家祭神行为变成了大众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沿续下来。同时,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离秋分最近的满月日----中秋。

宋代起秋祭月习俗开始成为乞求月神赐福,男人求功名利禄,女人则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卷四“八月”中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

明清时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风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描述的是中秋节夜世人面月出方位设祭案,案呈月饼月果等圆形供品,对月拜祭。而后焚毁月光纸,分食祭祀供品。

祭月活动在民国期间仍然风行,只是四九年后才因形势的变化而逐渐消失,所以现代人中秋节只知吃月饼而不知祭月。然而,近几年来又重新开始出现由官方或民间组织的祭月活动。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孔夫子有“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祭祀礼仪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排在我国传统“五礼”首位的吉礼,就是祭祀天地神灵之礼。

所以说,祭月活动重新受到重视应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祭祀礼仪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年清明节祭祀黄帝陵、端午节祭祀屈原、中秋节祭月以及孔子诞辰日(八月二十七日)的祭孔大典等活动,将会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中华文明的主要礼仪。

中秋祭月范文通用篇八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中秋祭月范文通用篇九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祭月源于远古初民对月的崇拜,后来作为天体的月被人格化,成为月神。历代皇家称月神为夜明之神,道教兴起后称月神为太阴星君。而民间则多认为月神是女性,是嫦娥,称她为月姑或月姐。

演变。

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被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后,民间就缺少了祭月的消息,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王家才能与之沟通,祭月成为皇家的专利。

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皇帝年间为祭月修造的,在此地祭月的礼制,明清均沿袭下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仿照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中秋祭月范文通用篇十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有着独特的过节风俗,像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习俗,那便是中秋祭月了。

每年过中秋节,我都会兴奋好几天,因为过中秋节不但可以赏月,又可以品尝月饼,尤其还可以祭月。

要说最能代表中秋节的食物是什么?人们首先会想到的那便是月饼了。如今月饼的样式可谓是五花八门,但家乡中秋节祭月亮的月饼一直用五仁馅来做。每到节日到来之际,家乡的妇女们提前就准备好了五仁馅的材料:瓜子仁、花生仁、核桃仁、芝麻仁、杏仁。随后就开始烙五仁馅月饼,烙好的五仁馅月饼真是甜丝丝、香喷喷、美滋滋。

家乡的祭月特别讲究。到了中秋节的晚上,待到月亮升到正天时,家家户户都会拿出祭月的大月饼,人们都叫它“月爷爷”。烙“月爷爷”很容易,但在上面彩绘图画却是一项技术活儿。各家烙好“月爷爷”后,妇女们都会精心设计图画,然后细致配备彩色原料,最后专心致志地画上去:有的月饼上彩绘着一位手拿元宝、戴着帽子的、胡子长长的老爷爷;有的彩绘着五谷丰登的景象;有的彩绘着人们赏月情景;还有的彩绘着中秋团圆的场景……祭月时要把“月爷爷”恭恭敬敬地放在正房上,还要配上各种水果,西瓜是必不可少的。中秋祭月:寄托着人们希望——亲人们永远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也寄托着来年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当人们吃完饭后,还会到院子中赏月,因为中秋节的月亮是圆圆满满,而且特别鲜艳明亮,所以人们在中秋节赏月,是对月亮的崇拜和赞美;其实,这也是“祭月”的一种表现形式。

家乡的传统节日还有许多有意义的习俗,很值得更多人去了解与研究!

中秋祭月范文通用篇十一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祭月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早上,我们一家早早起来,大家忙着准备晚上祭月用的东西。祭月、赏月是家乡一直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的风俗。在中秋这天晚上,当圆圆的月亮升起时,人们将月饼、石榴、老菱、莲藕等瓜果供于桌上。全家人一起祭月、赏月,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不一会儿,妈妈提着满满的两袋东西,气喘吁吁地回来了,我连忙上前帮忙。妈妈从袋里拿出了白嫩嫩的莲藕、大而饱满的菱角、带刺的鸡头、新鲜的莲蓬。

还没等我们掏出所有的东西。爸爸的声音从楼梯上飘了进来:“快来帮忙,好沉啊!我快要搬不动了。”爸爸搬着满满的一箱水果,哼哧哼哧地迈进了家门。我迫不及待地从箱里拿出水果,有大而圆的西瓜,有紫莹莹的葡萄,有红红的火龙果,有铅球似的'椰子,还有白白生生的人参果……真是太丰富啦!

下午,奶奶还特地做了自制的黏烧饼。随着奶奶熟练的搓圆、包馅、压制,一块块大小不同的圆饼,经油锅一煎,香喷喷的黏烧饼就做成了。奶奶将黏烧饼从大到小叠成一个宝塔。

晚上,我们早早吃过晚饭,将瓜果、月饼等搬到阳台,放了满满一桌,等月亮出来品尝。

朦胧的圆月,让我想起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祭月范文通用篇十二

两只小小的毛毛虫,渐渐地,成长到了成蝶的季节。

天碧蓝的。枝头上,两只小小的蛹挂在枝头,等待着生命最光辉的时刻的来临。

突然,一只蛹动了一下,绿色的蛹裂开了一条细小的缝,一个肥胖的身躯正艰难地从那条缝中,想要挣脱。它疯狂地抽畜着,发出吱吱的声音。

另一个蛹,也有了动静。这是一只灰白相间的蛹,在阳光下闪烁着美丽的光彩,它微微地甩了甩身子,蛹壳只是开了个小口子,便没了动静。

绿色的蛹壳在被一寸寸的撕裂,里面的`蝴蝶也不动了。我心里一阵失落——它放弃了吗?只愿意以逸代劳,坐等虚度时光?绿色的蛹壳经过了二个多月,早已并无多坚硬,为什么要放弃?可出乎我意料的事发生了:绿色的蛹忽然“咔”的一声碎成了二半,从里面钻出了一只蝶儿,它爬上最高的枝头,在暖适的阳光下,舒展只属于它的金红色蝶翼,酝酿只属于它生命的奇迹!它小憩了片刻,便展开翅膀,在万花中游移,在群芳中斗艳,它是万蝶中的一抹,但它骄傲,它自豪!它渡过了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它为自己而活!

反观另一只蝴蝶,蛹壳风化了,一只丑陋的大虫了拖着肥硕的身体,背着干瘪的翼,在地上缓慢的爬行,没过几天,就饿死在了路边,不复存在。

中秋祭月范文通用篇十三

辛卯仲秋,夜风拂凉。太阴之灵,皓皓当空。乘风而出,中天乃赫。白露暧空,素月流天。列宿掩缛,长河韬映。冰蟾玉洁,灵桂馨芳。皎然若镜,冷隽如冰。九霄之望归,群星所拱依。环山浩渺,云海幽冥。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擅扶光于东沼,嗣若英于西冥。与江湖以幻影,隐烟雾于无形。引玄兔于帝台,邀素娥出后庭。良辰美酒通烛,增华台室,群星缦舞幽吟,扬彩轩宫。

夫日以阳德,月以阴灵。朗朗乾坤,日月五光。阴晴之化,六爻之合。太阴之象,七政之尊。圆缺之变,八卦之论。月之为神,玉兔为灵,素娥之居,蟾蜍之魂。春梳柳丝,夏蕴荷露,秋冻菊霜,冬凝梅冰。告农家以时令,命沧海以潮声。映五湖之波涌潮汐,泻九州之露冷霜清。照一千万山河,揽百代之风情。

月冉冉升兮,气清景明。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柔祗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明河昭昭兮,九洲清晏。

秋暮夕月,有兔茕茕,吴刚折桂,嫦娥飞升,阆苑深处,广袖缤纷。慕仙子之圣仪,念神女之通明。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感怀游思,望月之盈虚,天地之无穷。世之万物,惟天惟人,月之神明,惟斯有灵,龙之传人,惟斯有情。

曾记否,东坡跃马,把酒问天,击节而吟:“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尝闻若虚之绝唱:“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登斯楼焉,把酒临风者,诗仙邀月,骑鲸而行。忆千年往事,萧何策马追韩信。报三寸春晖,游子尝念慈母衣。

和而不同兮,天人合谐。故苏东坡祈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收妙舞,驰清甕,去烛房,即月殿,芳酒登,鸣琴荐。奏风篁成韵,聆皋禽之夕闻,听朔管之秋引。弦桐练响,音容选和。声林虚籁,沦池灭波。情纡轸其何托?诉皓月而长歌。

舞草龙,砌宝塔,烧斗香,树中秋,走月亮,放天灯。点塔灯追月,看月光火龙辉映,闻田歌摘瓜调情。长歌唱彻月儿圆,不夜恣意故乡情。赏歌舞升平,述冷暖世情。

情亲和合兮,天上人间。故白居易赞曰:“今夜清光胜往年。”

中秋祭月,周以制礼,释奠于王。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置太庙,配留侯,祭之牲乐,制之如文。

维我中华民族,五千年基业,十三亿生民,文物浩瀚,礼则彬彬,若河出珠山韫玉,种姓立而生民安,以泱泱大国,立世界之林。华夏文明,百代传承,千载之礼,万年不易。重拂仙袂,誓振礼纲。汗青永记,皇汉之殇。广寒阆苑,酹酒一觞。营营祷兮,在彼之庭。

今宵月明,长空浩荡。遥望蟾宫,昂首苍黄。灯火此时,万户既瞻。仙宫泰乐,世道康宁。敬拜素娥,启佑家国。尊崇自然,不忝神灵。罔有怠懈,无负良辰。明月皎兮,胡不多情。秋思乡情,向时何缺,此夜何盈?赞今日之清平,庆今宵之团圆。

逢盛世而觞樽,礼敬天地。祷国运昌盛,祈乎斯文。

谨荐于太阴之灵,诚拜于斯。

中秋祭月范文通用篇十四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随着历史的发展,对日月的随意性跪拜演变为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和程序的制度化祭祀。对此较为详细的记载出现于周朝。

《国语。周语上》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神明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这段文字本没有明确是在秋季祭月。但一般认为“朝日”就是春分的早晨祭月,“夕月”就是秋分的傍晚祭月。

三国时代的韦昭注释上文中的“朝日夕月”说,春分拜日在东门以外,这时由于在东门可以礼迎日出;月亮从西方升起,所以秋分在西门外拜月。

唐朝的孔颖达解释说:“亦顺天时也。为朝,谓天子春分之日,朝日于东门之外;为夕,谓天子秋分之夕,祀月于西门之外也。日是阳,故朝旦用事;月为阴,故夕晚用事也。朝礼有东西之异,是放法于日月之始。”意思是在东方祭日和在西方祭月是仿照日出和月出的方位来定的,也明确夕月是在秋分进行。

东汉郑玄注释说:“天子当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春分、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日子,古人认为这时祭祀日月有特别的意义,确实在这两天分头举行祭祀日月的隆重场合。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虽然祭月的习俗开始年代无法确定,就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汉代枚乘的《七发》中说,“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并往观潮于广陵之曲江”,这或许是今天中秋后观钱塘潮风俗的由来。大约到了魏晋之时,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待到宋时,才正式定为中秋节:“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佳句。南宋中秋节活动,则更为丰富多彩: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湖海,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十分可观。明清以来,“赏中秋”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还形成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等特殊习俗。至今,每逢中秋佳节,民间仍盛行赏月、吃月饼和团圆饭以及舞龙、点塔灯等习俗。

更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