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秋祭月范文(模板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0:41:28 页码:14
中秋祭月范文(模板12篇)
2023-11-13 10:41:28    小编:ZTFB

政治总结对政治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一个简洁明了的总结能够让读者快速了解主要内容。在读完这些总结范文后,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写一篇总结,将自己的成长和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

中秋祭月篇一

中国的祭月仪式从周代起就有,祭月时间是在中秋月出时开始祭祀,中秋祭月,关键是向月神示敬,中秋无月甚至下雨,都可以祭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处,都可以举行,如遇阴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摆放祭桌。

中国传统的祭月,一般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参加祭月的人中选一名主祭(统领工作),一名赞礼(相当于主持人),若干执事(主祭的助手),一般以年长的女性长辈或家庭主妇担任主祭。按照传统,“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男子一般担任赞礼、执事协助祭月。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壮族人民也十分看重这个节日。在壮族地区,中秋节的活动内容除了与汉族的中秋节相似外,还有极富民族特色的一系列活动,比如祭月亮,所以也叫“祭月节”。

中秋祭月仪式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美好心愿。

主要以月饼为主。

月饼是中秋节的重要元素之一。但是,月饼实际上不是给人吃的而是用作祭月的供品。月饼是在祭月仪式中供月神“飨”的供品,在月神“飨”后,祭月仪式完后,祭月者才可以“馂”。我们的先人认为:月神享用供品后,便把福祉寄寓在供品中。祭月者分食祭月供品,便能得到月神的赐福与保佑。

桂花酒。

月宫早期神话基本与道有关。因为古时桂树被认为是不老树,又因《淮南子》中有“月中有桂树”的记载,所以桂树与月亮有了初步的联系。汉武帝曾在汉宫内建桂宫,欲食桂而长生不老。后唐《酉阳杂俎》中则记载吴刚学仙有过,谪令伐桂树,然树随创合永无止境。因而有了“吴刚伐桂”的传说。

八月十五,丹桂飘香。中秋节正值桂花盛开之际,故人们逐渐忘记了“月中有桂树“的道教寓意,而是把桂花直接与中秋联系在一起。此外,旧时科举乡试也恰好在八月,故又有将应试得中形容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

桂花酒最早出现在《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中:“奠桂酒兮椒浆。”更有毛泽东那熟为人知的名句“闻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使得桂花酒理所当然地成为中秋祭月的首选。

版本一。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版本二。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玄宗故事。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祭月篇二

秋分在每年公历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在上古时期,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在中秋月出时开始祭祀,祭后分胙,饮宴、赏月。华夏祭礼讲究“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中秋祭月关键是向月神示敬,天气因素不是关键。中秋无月甚至下雨,都可以祭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处,都可以举行,如遇阴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摆放祭桌。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在中国的夏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

秋分在每年公历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民间的祭月习俗因地区不同仪式各异。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北京岁华记》记载北京祭月的习俗说:“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1]北京祭月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此即民谚所说“男不拜月”。杭州祭月风俗略同于北京,但谓祭月为“斋月宫”。“每户瓶兰、香烛、望空顶礼,小儿女膜拜月下,嬉戏灯前,谓之‘斋月宫’。”民间供小财神,大不盈尺,并设有台阁、几案、盘匝、衣冠、乐器等物,此等物均缩小为寸余,俗称“小摆设”。在广东祭月时祭拜一位木雕的凤冠霞帔月亮神像。在南方部分地区有以芋头作供品的习俗。传说元末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的统治,曾用元朝统治者的头祭月亮,因“元”与“芋”音近,后来人们以“芋”代头。

中秋祭月篇三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随着历史的发展,对日月的随意性跪拜演变为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和程序的制度化祭祀。对此较为详细的记载出现于周朝。

《国语。周语上》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神明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这段文字本没有明确是在秋季祭月。但一般认为“朝日”就是春分的早晨祭月,“夕月”就是秋分的傍晚祭月。

三国时代的韦昭注释上文中的“朝日夕月”说,春分拜日在东门以外,这时由于在东门可以礼迎日出;月亮从西方升起,所以秋分在西门外拜月。

唐朝的孔颖达解释说:“亦顺天时也。为朝,谓天子春分之日,朝日于东门之外;为夕,谓天子秋分之夕,祀月于西门之外也。日是阳,故朝旦用事;月为阴,故夕晚用事也。朝礼有东西之异,是放法于日月之始。”意思是在东方祭日和在西方祭月是仿照日出和月出的方位来定的,也明确夕月是在秋分进行。

东汉郑玄注释说:“天子当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春分、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日子,古人认为这时祭祀日月有特别的意义,确实在这两天分头举行祭祀日月的隆重场合。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虽然祭月的习俗开始年代无法确定,就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汉代枚乘的《七发》中说,“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并往观潮于广陵之曲江”,这或许是今天中秋后观钱塘潮风俗的由来。大约到了魏晋之时,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待到宋时,才正式定为中秋节:“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佳句。南宋中秋节活动,则更为丰富多彩: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湖海,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十分可观。明清以来,“赏中秋”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还形成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等特殊习俗。至今,每逢中秋佳节,民间仍盛行赏月、吃月饼和团圆饭以及舞龙、点塔灯等习俗。

[有关中秋节的习俗:中秋祭月]。

中秋祭月篇四

两只小小的毛毛虫,渐渐地,成长到了成蝶的季节。

天碧蓝的。枝头上,两只小小的蛹挂在枝头,等待着生命最光辉的时刻的来临。

突然,一只蛹动了一下,绿色的蛹裂开了一条细小的缝,一个肥胖的身躯正艰难地从那条缝中,想要挣脱。它疯狂地抽畜着,发出吱吱的声音。

另一个蛹,也有了动静。这是一只灰白相间的蛹,在阳光下闪烁着美丽的光彩,它微微地甩了甩身子,蛹壳只是开了个小口子,便没了动静。

绿色的蛹壳在被一寸寸的撕裂,里面的`蝴蝶也不动了。我心里一阵失落——它放弃了吗?只愿意以逸代劳,坐等虚度时光?绿色的蛹壳经过了二个多月,早已并无多坚硬,为什么要放弃?可出乎我意料的事发生了:绿色的蛹忽然“咔”的一声碎成了二半,从里面钻出了一只蝶儿,它爬上最高的枝头,在暖适的阳光下,舒展只属于它的金红色蝶翼,酝酿只属于它生命的奇迹!它小憩了片刻,便展开翅膀,在万花中游移,在群芳中斗艳,它是万蝶中的一抹,但它骄傲,它自豪!它渡过了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它为自己而活!

反观另一只蝴蝶,蛹壳风化了,一只丑陋的大虫了拖着肥硕的身体,背着干瘪的翼,在地上缓慢的爬行,没过几天,就饿死在了路边,不复存在。

中秋祭月篇五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祭月源于远古初民对月的崇拜,后来作为天体的月被人格化,成为月神。历代皇家称月神为夜明之神,道教兴起后称月神为太阴星君。而民间则多认为月神是女性,是嫦娥,称她为月姑或月姐。

演变。

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被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后,民间就缺少了祭月的消息,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王家才能与之沟通,祭月成为皇家的专利。

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皇帝年间为祭月修造的,在此地祭月的礼制,明清均沿袭下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仿照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所谓“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在先人的观念中,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正常生长的保证。《礼记?祭义》中记载:“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所以先人十分重视祭祀日月。

春秋末年《周礼》记载:“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描述的是先人在中秋夜击鼓奏乐,祭月迎寒的场面。《礼记·祭义》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阴阳关系,祭日于高台,祭月于坑穴。《史记·封禅书》还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即用牛祭日,用羊猪祭月。

秦汉时期祭月在皇室礼仪中继续传承。秦时,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山东有日主祠、月主祠。秦始皇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莱山。汉武帝时,则“夕夕月则揖”,行朝日夕月之礼。北魏、隋唐直至明清历代沿用秋分祭月礼仪。明世宗时,还在北京修建夕月坛,专供天子于秋分设坛在夜晚祭祀月神,这就是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明嘉靖祭祀》记载:“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坛。”又曰:“夕月坛每三岁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即每三年一大祭,遇丑、辰、未、戌年皇帝亲自在月坛祭月。其他年份则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为朝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的祭月礼仪,也逐渐流传到汉族民间。礼仪式的皇家祭神行为变成了大众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沿续下来。同时,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离秋分最近的满月日----中秋。

宋代起秋祭月习俗开始成为求月神赐福,男人求功名利禄,女人则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卷四“八月”中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

明清时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风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描述的是中秋节夜世人面月出方位设祭案,案呈月饼月果等圆形供品,对月拜祭。而后焚毁月光纸,分食祭祀供品。

祭月活动在民国期间仍然风行,只是四九年后才因形势的变化而逐渐消失,所以现代人中秋节只知吃月饼而不知祭月。然而,近几年来又重新开始出现由官方或汉族民间组织的祭月活动。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孔夫子有“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祭祀礼仪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排在我国传统“五礼”首位的吉礼,就是祭祀天地神灵之礼。

所以说,祭月活动重新受到重视应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祭祀礼仪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年清明节祭祀黄帝陵、端午节祭祀屈原、中秋节祭月以及孔子诞辰日(八月二十七日)的祭孔大典等活动,将会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中华文明的主要礼仪。

明清时期祭月仪式,即如《帝京景物略》所述,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祭祀活动,这也是唐朝后根据“中秋月圆”而发展出的以“家人团圆”为主题的汉族民间祭月活动。

祭月要持肃敬之心。《论语》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之说,即祭神要敬神如在身边。祭月前最好要能够沐浴更衣,以示对月神之敬意。

中秋夜家人团聚一堂,面对月出方向设祭案,案前高挂月神像(俗称月光纸),案上放置月饼、祭酒、西瓜(切成莲花状)或其他水果、以及其他食品作为祭祀供品,外加红烛两支、小型祭香插座(或香炉)一个,酒杯(或酒爵)三只。如行跪(汉代又称经坐,即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拜礼,则需在案前铺设跪拜席位。

家人中选主祭一位(明清逐渐有“男不祭月”的习俗,故主祭一般是家中女性长者。但现代祭月可以不考虑明清的这一习俗。另外,为了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主祭之职也可由家中年幼者担任。习俗可承可破,不必一味拘泥。),其职责是代表并引领家人行使祭月的礼仪。另选赞礼一位,主导祭月的过程。

现代中秋祭月,应以传承华夏千年传统文化为主。以礼仪引导心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融合。心智到处,却可不拘礼仪的细节。承古却不拘于古,这是现代人祭月应有的境界。

中秋祭月篇六

不堪入目。

大雨不止,

狂风不息。

这是我所陌生的城市。

这是我所迷茫的国度。

零纪无前,末世日后。

梦魇起航,喧嚣出发。

静静的我,

站在夜色中,

深邃的天空里,

是月儿那忧伤的笑容。

凄婉而又迷茫。

我看到,

生命凌乱的碎片,

从我的眼前缓慢,

飞过。

幻影消散。

那些孤独。

那些寂寞。

那些伤痕。

死亡,别离。

悲伤,无奈。

绵延永恒。

如同夜色中,

华美的乐章。

这是中秋里,

哀鸣的笙歌。

良知已殇。

亲爱的孩子,

你哭了吗。

你绝望的呐喊了吗。

可是我再也听不见了。

无情的车轮碾过你幼小的身躯。

一次又一次。

你听见了吗。

那宝马车放纵的笑声,

从你的身上呼啸而过。

你想爸爸妈妈吗,

中秋节这个盛大的夜晚里,

你是不是在天堂里独自寂寞着,

是不是和你父母一起望着明月,

却叹息着再也不能相见了。

月儿不再圆。

你的生命也从此暗淡无光。

人已麻木。

亲爱的阿姨。

你看啊,

那些麻木的车轮,

那些冷血的人心。

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

是不是人都会变得污秽不堪。

你是不是在那几十个车轮下,

悲哀的想着,

为什么没有人停下来。

为什么就这样冷漠的,

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

被压成薄薄的一层皮。

却没人理睬。

这是你所陌生的社会。

这是让你绝望的世界。

中秋节,

却天人永隔。

皎洁的月光,

是你的洗礼。

良知已经殇了。

人已经麻木了。

心性已泯灭了。

看着房子掉下的火人,

都麻木的.东张西望。

日本人都投降了,

老百姓怎么还是为了家园,

到处躲藏。

不能拿起武器捍卫被强拆的家,

你选择了自焚。

至少死了还能保留点做人尊严!

人已亡,

麻木活着的良知已经殇。

那熊熊烈火啊,

是对这黑暗的世界,

悲哀而又绝望的反抗。

点燃了这年的中秋。

月儿,你看,

那些哭泣着的灵魂。

那些依旧逍遥法外的脸庞。

月儿,你听。

那些呼喊着的声音,

那些夜夜笙歌的张狂。

你哭了吗。

是不是寒心了呢。

这个中秋,

几家欢乐几家愁。

未亡人哭,

亡人未息。

你所看见的,

是人世间血淋淋的罪恶。

你所背负的,

是天地间最沉重的思念。

声声哀怨。

知向谁边。

中秋祭月篇七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祭月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早上,我们一家早早起来,大家忙着准备晚上祭月用的东西。祭月、赏月是家乡一直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的风俗。在中秋这天晚上,当圆圆的月亮升起时,人们将月饼、石榴、老菱、莲藕等瓜果供于桌上。全家人一起祭月、赏月,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不一会儿,妈妈提着满满的两袋东西,气喘吁吁地回来了,我连忙上前帮忙。妈妈从袋里拿出了白嫩嫩的莲藕、大而饱满的菱角、带刺的鸡头、新鲜的莲蓬。

还没等我们掏出所有的东西。爸爸的声音从楼梯上飘了进来:“快来帮忙,好沉啊!我快要搬不动了。”爸爸搬着满满的一箱水果,哼哧哼哧地迈进了家门。我迫不及待地从箱里拿出水果,有大而圆的西瓜,有紫莹莹的葡萄,有红红的火龙果,有铅球似的'椰子,还有白白生生的人参果……真是太丰富啦!

下午,奶奶还特地做了自制的黏烧饼。随着奶奶熟练的搓圆、包馅、压制,一块块大小不同的圆饼,经油锅一煎,香喷喷的黏烧饼就做成了。奶奶将黏烧饼从大到小叠成一个宝塔。

晚上,我们早早吃过晚饭,将瓜果、月饼等搬到阳台,放了满满一桌,等月亮出来品尝。

朦胧的圆月,让我想起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祭月篇八

明清时期祭月仪式,即如《帝京景物略》所述,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祭祀活动,这也是唐朝后根据“中秋月圆”而发展出的以“家人团圆”为主题的民间祭月活动。

祭月要持肃敬之心。《论语》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之说,即祭神要敬神如在身边。祭月前要能够沐浴更衣,以示对月神之敬意。

中秋夜家人团聚一堂,面对月出方向设祭案,案前高挂月神像(俗称月光纸),案上放置月饼、祭酒、西瓜(切成莲花状)或其他水果、以及其他食品作为祭祀供品,外加红烛两支、小型祭香插座(或香炉)一个,酒杯(或酒爵)三只。如行跪(汉代又称经坐,即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拜礼,则需在案前铺设跪拜席位。

家人中选主祭一位(明清逐渐有“男不祭月”的习俗,故主祭一般是家中女性长者。但现代祭月可以不考虑明清的这一习俗。另外,为了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主祭之职也可由家中年幼者担任。习俗可承可破,不必一味拘泥。),其职责是代表并引领家人行使祭月的礼仪。另选赞礼一位,主导祭月的过程。

现代中秋祭月,应以传承华夏千年传统文化为主。以礼仪引导心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融合。心智到处,却可不拘礼仪的细节。承古却不拘于古,这是现代人祭月应有的境界。

中秋祭月篇九

所谓“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在先人的观念中,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正常生长的保证。《礼记?祭义》中记载:“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所以先人十分重视祭祀日月。

春秋末年《周礼》记载:“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描述的是先人在中秋夜击鼓奏乐,祭月迎寒的场面。《礼记·祭义》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阴阳关系,祭日于高台,祭月于坑穴。《史记·封禅书》还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即用牛祭日,用羊猪祭月。

秦汉时期祭月在皇室礼仪中继续传承。秦时,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山东有日主祠、月主祠。秦始皇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莱山。汉武帝时,则“夕夕月则揖”,行朝日夕月之礼。北魏、隋唐直至明清历代沿用秋分祭月礼仪。明世宗时,还在北京修建夕月坛,专供天子于秋分设坛在夜晚祭祀月神,这就是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明嘉靖祭祀》记载:“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坛。”又曰:“夕月坛每三岁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即每三年一大祭,遇丑、辰、未、戌年皇帝亲自在月坛祭月。其他年份则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

中秋祭月篇十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是东亚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中秋节不单单是华人的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地的传统节日。

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民间中秋节有吃月饼、赏月、赏桂花、猜灯谜等多种习俗。中秋节起源于中国,是东亚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不单单是华人的节庆,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地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中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至今都被我们传诵。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中秋祭月篇十一

每年过中秋节,我都会兴奋好几天,因为过中秋节不但可以赏月,又可以品尝月饼,尤其还可以祭月。

要说最能代表中秋节的食物是什么?人们首先会想到的那便是月饼了。如今月饼的样式可谓是五花八门,但家乡中秋节祭月亮的月饼一直用五仁馅来做。每到节日到来之际,家乡的妇女们提前就准备好了五仁馅的材料:瓜子仁、花生仁、核桃仁、芝麻仁、杏仁。随后就开始烙五仁馅月饼,烙好的五仁馅月饼真是甜丝丝、香喷喷、美滋滋。

家乡的祭月特别讲究。到了中秋节的晚上,待到月亮升到正天时,家家户户都会拿出祭月的大月饼,人们都叫它“月爷爷”。烙“月爷爷”很容易,但在上面彩绘图画却是一项技术活儿。各家烙好“月爷爷”后,妇女们都会精心设计图画,然后细致配备彩色原料,最后专心致志地画上去:有的月饼上彩绘着一位手拿元宝、戴着帽子的、胡子长长的老爷爷;有的彩绘着五谷丰登的景象;有的彩绘着人们赏月情景;还有的彩绘着中秋团圆的场景……祭月时要把“月爷爷”恭恭敬敬地放在正房上,还要配上各种水果,西瓜是必不可少的。中秋祭月:寄托着人们希望——亲人们永远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也寄托着来年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当人们吃完饭后,还会到院子中赏月,因为中秋节的月亮是圆圆满满,而且特别鲜艳明亮,所以人们在中秋节赏月,是对月亮的崇拜和赞美;其实,这也是“祭月”的一种表现形式。

家乡的传统节日还有许多有意义的习俗,很值得更多人去了解与研究!

中秋祭月篇十二

中秋,仲秋,月上中天,秋日之中。

中秋,的确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正如从不见那皎皎圆月在此日躲入苍穹,从不见人们忘记这一天那般真。

应着妈妈的叮嘱,我特意在这一天望向窗外,月儿很圆,好像手中香甜的月饼,圆润而又让人憧憬。这天并没有星星出没,仿佛特意将整片天空留与了明月,好让其大放光华而不被掩没。

我的思绪似又缥缈起来,竟模糊糊看到了小时在姥姥家过中秋的场景。姥姥是个有些迷信的人,每逢中秋,必要拜一拜才行。久而久之,这也成了我的乐趣之一,拿来祭拜的祭品往往是没有用处的,可是,在乡下,人们可舍不得浪费一点点粮食,祭拜后的祭品往往等上一会就成了我们这些小孩子的吃食,拿到了盼望已久的“零食”自然少不了要开心一场的。

祭拜完人们便也闲下来了,姥姥家就是这样,过年吃团圆饭,中秋也少不得,这个时候就会叫上一大帮亲戚其乐融融的坐在院子里的圆桌旁,吹吹冷风,吃吃月饼。这个时候,即使风儿再冷人们心里也是温暖的。

可是,随着我学业的增加,遥远的姥姥家也再没有时间去了,中秋热热闹闹的团圆饭逐渐演变成了三个人、两个人、甚至一个人的家常饭。

为什么要在中秋这天看月亮?我可算是知道了。一来,设若有人,这便是圆圆满满的。但若是没人,则又变成冷冷清清的了,可算让人体验了一把嫦娥的悲苦。

中秋和月儿是息息相关的,这点总是错不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