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历史乱套了小学生2汇总(优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6:10:10 页码:12
历史乱套了小学生2汇总(优质11篇)
2023-11-18 16:10:10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反馈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改进和提升自己。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客观评价。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我们能体会到不同作者的写作思路。

历史乱套了小学生2汇总篇一

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二、按时上学,不随便缺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

三、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四、讲究卫生,服装整洁,不随地吐痰。

五、热爱劳动,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六、生活俭朴,爱惜粮食,不挑吃穿,不乱花钱。

七、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秩序。

八、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

九、关心集体,爱护公物,拾到东西要交公。

十、诚实勇敢,不说谎话,有错就改。

日本。

1.不迟到;进校后不随便外出;。

3.上课铃一响即坐好,静等教师来;听课时姿势端正,不讲闲话,勤奋学习;。

4.遇迟到、早退、因故未到等情况,必须向老师申明理由,有事事先请假;。

5.严格遵守规定的放学时间,延长留校时间要经老师许可;。

6.上学放学时走规定的路线,靠右行,不要绕道和买零食;。

7.遇地震、火灾等紧急情况时不惊慌,按老师指示迅速行动。

美国。

1.总是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

2.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

3.提问时举手。

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

5.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6.如果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的功课。

7.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

8.考试不许作弊。

9.如果你听课有困难,可以约见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会高兴地帮你。

10.唯一可以允许的.缺勤理由是个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节日。其他原因呆在家里不上课都是违规。

11.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指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

英国。

1.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2.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3.生命第一,财产第二;。

4.小秘密要告诉妈妈;。

5.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

6.不与陌生人说话;。

7.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

8.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

9.不保守坏人的秘密;。

10.坏人可以骗。我尊重同学和成年人,表现如下:我有礼貌,我不说脏话。我不嘲笑同学。我不拍打同学。避免推挤。在室外:我爱护校内器材(球门,垃圾桶,游戏设施……)我把废物扔进垃圾桶。我爱护树木。我遵守游戏规则(足球,传球游戏等……)我没有课的时候,避免打扰其他班级(上课时间,不准打篮球)在楼内:进楼时避免推挤(公平原则:让小同学先过)进楼前,我在脚垫上把脚揩净。我在楼道内走动时要安静。我爱护楼内的装饰。我用过厕所保持干净。

历史乱套了小学生2汇总篇二

唐朝初年,高祖李渊为平定天下,委派将军李靖攻打蜀郡的萧铣。李靖的决断对这一场战役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萧铣得到李靖大举进攻的情报,先吃一惊,继之一笑,与部将道:“深秋蜀地,寒气逼人,三峡天险,山高路陡,任李靖如何神通广大,他那几十万兵马难道都能插翅越江?他们不过虚张声势罢了,不必多虑!”各部将心中安定,也就放松了警惕。

李靖率三军经长途跋涉,来到长江边。九月蜀地的长江,波涌浪急,奔腾咆哮。见此,一位部下建议:“水激山险,将士疲惫,不如稍作休整,待江水退去,再过江不迟。”

秋风袭来,吹动李靖的衣襟。他站在高处,满目滔滔江水。李靖回转身来,注视着将领们,语气坚定地兑:“现在一定要渡江!”

他看着众位不解的眼神,继续说道:“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我们的到来很突然。萧铣尚未察觉;并且以为我们被江水阻隔.不可能立即进攻。我们必须趁江水迅涨的大好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猛攻。这才是用兵的上策!”

良策得到了事实的证明。在李靖指挥下.将士们攻下夷陵,杀敌数万,掳船四百余艘。然后乘胜占领江陵,直逼蜀郡。在势如破竹的李靖军队面前,萧铣不得不俯首听命。

机会是常常在意想不到的时刻到来,而且需要你在平时努力工作,在它来临时,牢牢抓紧它,以供我们利用的一个能够帮助我们成功的外在因素。对于我们来说,不仅要有创造机会的能力,还要有等待机会的勇气哟。

历史乱套了小学生2汇总篇三

蜀国的南中地区包括四郡,即越靣靣、益州、永昌、牂牁,指今四川南部、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部一带。这里除了住有汉族外,还聚居着许多少数民族,统称“西南彝”。秦汉以来,由于汉族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南中地区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经常发生反抗活动。刘备占据益州后,为了稳定蜀国的政权,根据诸葛亮在隆中提出的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的方针,采取了一些安抚措施。但是南中的豪强地主和一些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却利用民族矛盾,为了割据一方,举行武装叛乱。

后主建兴元年(223年),益州郡(今云南晋宁)大姓雍闿,杀太守正昂,又缚送继任太守张裔到东吴,以换取孙权的支持。孙权即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互为声援。雍闿又诱永昌郡人孟获,使之煽动各族群众叛蜀。紧接着,越靣郡(今四川西昌)的叟族首领高定元、牂牁郡(今贵州西部)太守(一说郡丞)朱褒,并皆响应,相继叛乱。

南中叛乱是蜀国于夷陵被孙吴打败之后面临的又一严峻局面。然而此时,蜀汉先主刘备在永安病势越来越重。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嘱咐后事。他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一定能够把国家治理好。我的孩子阿斗(太子刘禅的小名),你认为可以辅助,就辅助他;如果不行,你就自己来做一国之主吧。”

诸葛亮流着眼泪,哽咽着说:“我怎敢不尽心竭力,报答陛下,一直到死!”

刘备把小儿子刘永叫到身边,叮嘱他说:“我死之后,你们兄弟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丞相。”

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到成都,扶助刘禅即了帝位,历史上称为蜀汉后主。

刘禅即位后,朝廷上的事不论大小,都由诸葛亮来决定。诸葛亮兢兢业业,治理国家,想使蜀汉兴盛起来。没料到南中地区(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雨、贵州一带)几个郡倒先闹起来了。

益州郡有个豪强雍闿,听说刘备死去,就杀死了益州太守,发动叛变。他一面投靠东吴,一面又拉拢了南中地区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叫他去联络西南一些部族起来反抗蜀汉。

可是,当时蜀汉刚遭到猇亭大败和先主死亡,顾不上出兵。诸葛亮一面派人和东吴重新讲和,稳住了这一头;一面奖励生产,兴修水利,积蓄粮食,训练兵马。过了两年,局面稳定了,诸葛亮决定发兵南征。

公元225年3月,诸葛亮率领大军出发。诸葛亮好友马良的弟弟、参军马谡送诸葛亮出城,一直送了几十里地。

临别的时候,诸葛亮握住马谡的手,诚恳地说:“我们相处好几年了。今天临别,您有什么好主意告诉我吗?”

马谡说:“南中的人依仗地形险要,离开都城又远,早就不服管了。即使我们用大军把他们征服了,以后还是要闹事的。我听说用兵的办法,主要在于攻心,攻城是次要的。丞相这次南征,一定要叫南人心服,才能够一劳永逸呢。”

马谡的话,正合诸葛亮的心意。诸葛亮不禁连连点头说:

“谢谢你的帮助,我一定这样办。”

由于战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和训练,蜀军士气高昂,战事顺利展开。诸葛亮的西路大军顺岷江至安上(今四川屏山),旋即西向进入越靣地区。这时高定元已分别在旄牛(今四川汉源)、定笮(今四川盐源)、卑水(今四川昭觉附近)一带部署军队,修筑营垒,对抗蜀军。为了寻歼叛军,诸葛亮在卑水驻军等待时机。高定元见蜀军已到,忙把自己的军队从各处调集汇合起来,准备决战。诸葛亮乘叛军尚未完全调集部署之际,迅速进军,突然袭击,一举歼灭了叛军,并杀死高定元,进占越靣郡。

与此同时,东路的马忠也打败了朱褒,攻占了牂牁郡。李恢的中路军于进军路上,曾被围困于昆明,时叛军数倍于蜀军,又未得诸葛亮的声息,处境一度险恶。李恢故意扬言因粮尽要退军,叛军闻讯,信以为真,因而麻痹大意,围守怠缓。李恢乘机突然出击,大破叛军,并与东、西路大军相互呼应。诸葛亮随即指挥大军继续南下,直指叛军的最后据点益州郡。

这年五月,蜀军冒着酷暑炎热,穿过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渡过沪水(金沙江),进入南中腹地,逼近益州郡。这时,叛军的内部已经起了变化,叛乱头目雍闿在内讧中被高定元的部下杀掉了,当地彝族首领孟获继统雍闿余部,率叛军对抗蜀军。

诸葛亮一打听,知道孟获不但打仗骁勇,而且在南中地区各族群众中很有威望。

诸葛亮想起马谡临别的话,决心把孟获争取过来。他下了一道命令,只许活捉孟获,不能伤害他。

好在诸葛亮善于用计谋,蜀军和孟获军队交锋的时候,蜀军故意败退下来。孟获仗着他人多,一股劲儿追了过去,很快就中了蜀兵的埋伏。南兵被打得四处逃散,孟获本人就被活捉了。

孟获被押到大营,心里想,这回一定没有活路了。没想到进了大营,诸葛亮立刻叫人给他松了绑,好言好语劝说他归降。但是孟获不服气,说:“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计,怎么能叫人心服?”

诸葛亮也不勉强他,陪着他一起骑着马在大营外兜了一圈,看看蜀军的营垒和阵容。然后又问孟获:“您看我们的人马怎么样?”

孟获傲慢地说:“以前我没弄清楚你们的虚实,所以败了。今天承蒙您给我看了你们的阵势,我看也不过如此。像这样的阵势,要打赢你们也不难。”

诸葛亮爽朗地笑了起来,说:“既然这样,您就回去好好准备一下再打吧!”

孟获被释放以后,逃回自己部落,重整旗鼓。他在沪水扎寨,请两洞元帅相助,他怕又中诸葛亮计谋,所以只守不战,要等天热后让蜀军自行退兵。

诸葛亮命令军士在树林中扎寨以避暑热,又令马岱领3000兵从沙河口渡河,绕到蛮兵后方,断蛮兵的粮草,还招降了两洞元帅作为内应。

孟获坚守泸江天险,以为万无一失,每天饮酒作乐。蜀将马岱半夜渡过泸水,夺了元帅董荼那的粮草,决断了夹山粮道,孟获得知大怒,令武士重打董荼那100大棍,免其一死。

董荼那心怀怨恨,趁孟获大醉,便纠集手下将孟获绑了去见诸葛亮。孟获仍是不服,诸葛亮让孟获看过蜀营的精兵粮草后,便又将他放回。

孟获回来后,对弟弟孟优说:“我们已经知道了蜀军的军情,你带领百余精兵向诸葛亮献宝,借机杀了他。”

诸葛亮问马谡是否知道孟获的阴谋,马谡笑着将孟获的阴谋写于纸上,诸葛亮看后大笑,命人在酒内下毒,让孟优等蛮人吃喝。

当夜,孟获带着3万人冲入军中要活捉诸葛亮,进账后才知道上了当,孟优等蛮兵全部烂醉如泥,魏延、王平、赵云又分兵三路杀来,蛮兵大败,孟获一人逃往沪水。

孟获在沪水被马岱扮成蛮兵的士兵截获,押去见诸葛亮,孟获说这次是弟弟孟优饮酒误事,仍不服气,于是诸葛亮第三次放了他。

孟获为了报仇,借了10万牌丁军来战蜀兵。孟获穿着犀皮甲,骑着赤牦牛,牌丁兵赤身裸体,涂着鬼脸,披头散发,像野人般朝蜀营扑来,诸葛亮却下令关闭寨门不战,等待时机。等到蛮兵威势减弱,诸葛亮出奇兵夹击,孟获大败。逃到一棵树下,看见诸葛亮坐在车上,冲过去便要捉拿,不料却掉入陷坑里反被擒获。孟获仍然不服诸葛亮又一次放他回去。

孟获躲入秃龙洞求援,银冶洞洞主杨锋感激日前诸葛亮不杀其族人之恩,在秃龙洞捉了孟获,送给诸葛亮。孟获当然不服,要再与诸葛亮在银坑洞决战,诸葛亮又放了他。

孟获在银坑洞召集千余人,又叫妻弟去请驱赶毒蛇猛兽的木鹿大王助战,正在安排与蜀军决战之时,蜀军已经到了洞前,孟获大惊,其妻祝融氏便领兵出战。祝融氏用飞刀伤了蜀将张嶷,活捉了张嶷,又用绊马索绊倒了马忠一起捉了去。第二天,诸葛亮也用计捉了祝融氏,用她换回了张嶷、马忠二将。孟获要木鹿大王出战,木鹿骑着白象,口念咒语,手里拿着摇铃,赶着一群毒蛇猛兽向蜀军走来。诸葛亮派出早已战备好的木制巨兽,口里喷火,鼻里冒烟,吓退了蛮兵的毒蛇猛兽,占了孟获的银坑洞。

第二天,诸葛亮正要分兵缉拿孟获,忽然得报,说孟获的妻弟将孟获带往诸葛亮寨中投降,诸葛亮知道投降是假,一声令下全部拿下,并搜出每人身上的兵器。孟获不服,说假如能擒他七次,他才真服。

于是诸葛亮又放了他。

孟获又请来乌戈国的藤甲军,与诸葛亮决战。诸葛亮用油车火药烧死了无数蛮兵,孟获第七次被擒,诸葛亮还要再放。孟获却不愿意走了。他流着眼泪说:“丞相七擒七纵,待我可说是仁至义尽了。我打心底里敬服。从今以后,不敢再反了。”

孟获回去以后,还说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区就重新归蜀汉控制。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命令孟获和各部落的首领照旧管理他们原来的地区。有人对诸葛亮说:“我们好不容易征服了南中,为什么不派官吏来,反倒仍旧让这些头领管呢?”

诸葛亮说:“我们派官吏来,没有好处,只有不方便。因为派官吏,就得留兵。留下大批兵士,粮食接济不上,叫他们吃什么。再说,刚刚打过仗,难免死伤了一些人,如果我们留下官吏统治,一定会发生祸患。现在我们不派官吏,既不要留军队,又不需要运军粮。让各部落自己管理,汉人和各部落相安无事,岂不更好?”

大家听了诸葛亮这番话,都钦佩他想得周到。

诸葛亮率领大军回到成都。后主和朝廷大臣都到郊外迎接,大家都为平定南中而感到高兴。

平叛之后,诸葛亮即施“和彝”政策,这是他攻心政策的继续。首先是撤军。叛乱一平定,诸葛亮就从南中撤出军队,不留兵,从而缓和和消除了与当地少数民族的矛盾,使“纲纪粗安”,“彝汉粗安”。同时,尽量任用当地有影响的人物做官。如任命李恢、王伉、吕凯为南中诸郡守,孟获为御史中丞,等等,通过他们加强了蜀汉在南中的统治。

诸葛亮还注意南中的经济开发,从内地引来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引进牛耕,以改变当地落后的刀耕火种的方法,提高了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力,从而吸引了许多原以狩猎为生的少数民族“渐去山林,徒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走向定居的农业社会。

开发南中,也给蜀汉政府增加了大量收入,“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诸葛亮镇抚南中的成功,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并从中得到物力和人力的支持,使他可以专心对付曹魏,开始了北伐曹魏的战争。

历史乱套了小学生2汇总篇四

历史乱套了读后感,什么是历史,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历史乱套了读后感,欢迎阅读!

本来在我们的世界上,整个地球的石头都是连在一起的,可是由于盘古开天地时力量无比大,所以把石头都震成了现在我们看见的小块块。

但有一块石头例外了,它有一个故宫城那么大。

人们千百年来都认为这是一块妖石。

然而有一天,这块石头爆发了:天在震动,地在摇晃。

突然,从石头里面窜出一只小猴子,他就是孙悟空。

孙悟空取经回来后与白骨精结婚。

住在盘丝洞。

几个月后,他们生了一个女儿,取名叫慈禧。

慈禧长大后就去后宫闯荡,果然很争气,立马变成了后宫的主角———太后,那个时候慈禧太后与十四爷已经有了四个儿子,二个女儿。

而那个时候的皇帝则是在历代很有名的李清照。

慈禧太后的四个儿子中有一位叫黄继光。

黄继光长大之后就去当兵。

之前他只会在军营里好吃懒做,所以有好多人都想把他移出战场,黄继光渐渐感觉到了什么。

于是他决定干一次大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猛地冲上前去,用身体把炮口封住。

其实黄继光在当时非常缺乏知识,他一直认为封住炮口只会使弹片卡在里边出不来。

可结果并不是这样的,黄继光被炸的粉碎。

黄继光死后,有一位叫董存瑞的战士为了纪念他,把黄继光的尸体缝了起来。

并带着他经历了长征。

董存瑞把黄继光埋在了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

在那里,董存瑞遇见了一个叫李时珍的姑娘。

为了这位姑娘,董存瑞不再去宾营,而是与这位姑娘相爱。

不久,儿子诞生了。

二老把他取名叫毛泽东。

董存瑞之后在战场上不幸牺牲。

只有李时珍一个人把毛泽东带大。

毛泽东的后代叫赵本山,他是如今有名的小品演员,但现在已退出。

这就是我们的历史,大家知道了吗?

当前,人们对“后现代主义”这个名词或许感觉有些陌生,其实在生活中都有接触。

有些教师和学生也从不同的渠道,既受到了“后现代主义”解放思想、张扬个性等正面影响,也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负面影响,表现为躲避崇高、淡化理想、游戏人生。

“后现代主义”是产生并流行于西方社会的一种理论和社会思潮。

它不仅在建筑、文学、音乐、绘画等领域产生影响,还影响了哲学及社会价值取向的改变。

“后现代主义”随着文化交流传入我国后,也成为中国学术和社会思潮的一个重要话题。

“后现代主义”渗透在各学科领域并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20世纪90年代之后,人们觉得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有许多弊病,需要反思现代化(例如:科学技术广泛应用所引发的生态风险问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生活的商品化问题……),于是产生了很多“后现代主义”的著作。

其实,“后现代主义”并没有一个严格完整的系统,人们对它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一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要颠覆一切价值追求,另一种认为“后现代主义”代表了对多元价值的诉求。

“后现代主义”的确有许多片面性,“解构有余,建构不足”,但是从积极方面说,后现代知识观为人们提供了新视野,开拓了思维的新空间,中华传统文化的凝滞性的一面急需这种精神来激活。

下面将我认识的“后现代主义”某些值得借鉴的积极因素和需要警惕的负面影响,分别加以分析和介绍。

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肯定了每一个个体的价值选择具有独特性,反对把某种价值观念定为绝对正确、必须选择。

现在,不少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见解都能够给予尊重,就体现了这种观念。

正是在价值观念多元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才使“宽容”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意识,成为了当今社会一种弥足珍贵的美德。

正如哲学学者李德顺所说:“必要的宽容是缓解冲突的一种必要形式,把不可化解的矛盾留给时间和实践去解决,从而保持社会生机,保持生活丰富多彩、日新月异。

对多元价值的肯定,其实也是对人的平等的主体地位的充分肯定。

宽容实际上是人们寻求这些(主导)价值的一个必要前提。”

人类不仅可以分为不同的个体主体,而人类自身也是一个作为整体存在的主体。

前者使个体的价值选择具有多元性,后者则使人类整体的价值选择又具有一元性。

这种一元化的价值选择,可以说正是多元化中的主导价值观念。

这一主导价值观念,不是人们先前规定了的,也不是通过一方强加给另一方就可以成立的,需要处在不同文化之中的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相互商讨达成的。

这种观念首先肯定多元价值,然后主张通过交往、商讨,寻求主导价值观。

拥有不同宗教信仰、价值观的国家、民族,互相尊重,不再通过战争,而是通过交流、谈判、探讨,逐步达成一致。

这些对于当前世界向前发展的需要来说,应该是一种进步。

在师生当中,对于不同看法的相互尊重、宽容,对于价值观方面的不同见解,应该坚持探讨、学习、思考的态度,而不是采取强制、扣帽子的方法。

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多元性、个性自由、不确定性,一味反对中心权威的存在,也会走向价值相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是无政府主义。

“后现代主义”反对一切权威,颠覆所有传统,蔑视历史经典的特征,在中国大众文化中都有突出体现。

在网上有的人以非议马克思主义为荣,以贬损中国传统文化为乐。

对于有不同看法的人,动不动就以“脑残” “儒棍”加以讽刺。

在追求商业利润和迎合大众感官享乐的驱动下,后现代大众文化往往远离和放弃了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功能。

在打着“个性自由”的幌子下,把低级趣味甚至黄色淫秽的内容向思想不成熟的青少年进行传播。

在多元文化存在的今天,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警惕“后现代主义”的这些负面影响。

其实,价值的“一元和多样”是辩证关系,是对哲学中一般和个别、普遍性和特殊性对立统一的一种表达方法。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但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必须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灵魂,是社会发展道路的旗帜。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成熟的理论或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思想理论,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及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发展道路。

当前,中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要注意把握好价值多样取向与一元导向的辩证关系。

每个教师和学生在自己富有个性的价值追求中,应该把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基础和核心。

意义的可解释性

任何概念都不是一个“孤岛”,概念的含义绝不会在自身的孤立中存在,它们在自身中保留着周围世界的“痕迹”,在互动中丰富着概念,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自然科学的对象是可重复的、没有目的与意志的,而人文科学的对象则相反,它是唯一的,以有目的、有激情、有价值观念的人们所产生的行为为对象,因此这一对象在性质上是具有意义性的。

这种意义恰恰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发现规律得到解释,而是通过心灵的沟通、通过穿越时间间距所造成的语境差异而达到的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对概念和意义的解释,过去那种绝对化、孤立、不变的做法,的确不符合实际,应该进行深一步的探索。

在我们教育领域,也会发现对概念一成不变的、绝对化的解释。

例如,我们曾经对学生的水平用智商(甚至简单化到用考试分数)来衡量,但“多元智能”的出现,使我们有了新的视角。

事实上,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是复杂的,待开发的、复杂的巨系统比比皆是,如人体系统、大脑系统。

对待复杂性问题,用简单的方法、还原论的方法是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

随着系统科学在物理、生物……等学科领域开展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复杂性探索为中心内容、用系统方法进行研究的复杂性科学应运而生了。

复杂性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相互依赖、互相促进,可以使我们获得更丰富、更接近事实的'认识。

有人会问:假如意义是多样的,那么是否还有客观真理的存在?多值逻辑能够对此做出回答的是,介于真与假之间,仍然存在着无限多的逻辑值,它们既非完全真,也不完全假,而是具有不同程度的真。

这同样意味着即使不同的意义解释,也可以有着不同程度的真实性与合理性。

这个观点符合实际,非此即彼的观念曾经使我们遭受过很大损失。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许多人对此深有同感,我们不能把学生简单地分为好学生和差学生两类,因为在这两类学生中间实际存在着大量的学生是不同程度好和不同程度差,交叉、融合的表现。

当然也不能走向虚无主义,即认为世界上无所谓真与假,因为在具体的实践当中,真的程度是相对确定的。

“游戏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就对人生观教育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游戏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放弃一切“意义”,提倡及时行乐或游戏人生的价值态度,以至有学者说,后现代遗留给人类的,除了游戏别无他物。

对于这种彻底否定普遍价值和崇高意义的后现代思潮,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因为它完全陷入了“怎么都行”的价值相对主义,不仅抹杀了社会价值的正当性、确定性,也否定了人类精神真善美的意义取向。

“游戏”的后现代思潮在“意义消解”上走得很极端,怀疑一切,解构一切,它嘲笑并否定传统文化中崇尚的精神追求,主张直接体验当下情境与感官享受,使人的生命本能获得最大满足。

这种消极“玩世”的思想只会给人们带来游戏人生和纵欲主义的取向。

有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就认清了这种思潮的危害,他明确主张:“教育中不能太有趣,应该让孩子正确地认识人生,不能让孩子误认为大人、小孩一生中都是游戏。”

还有一些“后现代主义”作家,通过调侃的方式对一切崇高或有意义的东西重新解读。

他们“既调侃生活中的虚伪和投机,也调侃生活中的严肃与残酷;既调侃人生的无意义,也调侃人生的有价值;既调侃悠闲自得的看客,也调侃忙忙碌碌的实干家;既调侃别人,也调侃自身;既不肯定什么,也不否定什么;不管是欢乐还是痛苦,不管是理想还是崇高,一概化为笑料”。

受这种思潮的影响,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模仿时空穿越的手法,写了一篇《历史乱套了》的文章。

这篇文章处处离开了历史的真实,把赵本山、黄继光、董存瑞写成了一个大家族的几代人,就离开了真;把英勇献身的英雄黄继光写成具有类似黑老大心态的人,说“他决定干一次大的”,无知到连“封住炮口只会使弹片卡在里面出不来”也不懂。

这样的恶搞,是对烈士的不尊重,又离开了善;把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说成为了和姑娘相爱,“不再去兵营”,这样丑化英雄人物,哪里有“美”?   一个小学生写了《历史乱套了》,本不足为怪。

但是,如果在“后现代主义”负面影响下,我们的教育思想乱套了,那就需要高度警惕。

历史乱套了小学生2汇总篇五

晏婴,字平仲,是齐国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龙口市一带的人。他曾经侍奉过齐灵公、齐庄公和齐景公三任国君,因为生活节俭,勤于政事,秉公执法,善于用人而名扬诸侯各国,很受百姓的爱戴。尤其是当上丞相之后,更是每顿饭不吃两样肉,家里人都不穿丝绸做的衣服。

越石父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当时正处于押禁中。有一次,晏婴外出,正好在路上遇到了越石父,就用一匹马为赎金,把他赎了出来。

回到家里之后,晏婴没有和越石父打招呼,直接进入内室,顾自休息去了。

越石父在外边等了很久,也不见晏婴,他非常失望,便请求离去。

晏婴感到奇怪,赶紧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从内室走出来。他叹息着说:“看来我晏婴还是不够仁慈啊!我刚刚把您解救出来,您这么快就要离开我了。”

越石父说:“并非如此。我听人说,君子因为自己的人不能了解自己而委屈,要是自己的人能了解自己,他们就会心情舒畅。这话说得好啊!我被押禁的时候,别人不了解我,而您能把我从厄运当中解救出来,说明您已经了解了我。可是我不理解,您既然了解我,为什么不以礼相待,而长时间地把我丢在室外呢?这样的话,我还不如回去的好。”

晏婴听了越石父的话,十分惭愧,赶紧向他道歉。

晏婴觉得越石父如此开诚布公,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贤才,马上请他进入内室,待为上宾,后来又让他担任了要职。

因为晏婴是齐国的丞相,所以,他乘坐的马车非常豪华。有一次,晏婴的马车从街市过,那马车夫的妻子恰好看见了自己的丈夫撑起马车漂亮的大车盖,打马的鞭子甩得“啪啪”直响,脸上的神态十分得意,好像这马车不是晏婴的,而是他自己的一样。

马车夫回家之后,他的妻子对他说:“你以后不要为丞相驾车了。”

马车夫听了,十分奇怪,说:“能为丞相驾车,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啊,为什么要放弃呢?”

妻子说:“丞相身高不足六尺,却成为齐国的丞相,名声遍布天下。但是,我今天看到他外出时,神态谦虚,一点也不骄傲自满。而你虽然身高八尺,却只能给他驾车,有什么资格得意扬扬呢?我觉得你不配与丞相在一起,所以,才让你离开。”

马车夫一听,非常羞愧。

以后再出行,马车夫收敛了许多,一言一行都学习晏婴的风范。

晏婴发现了马车夫的变化,便问他原因,马车夫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晏婴感到十分欣慰。他觉得马车夫是一个可造之才,又有如此贤德的妻子,于是,推荐他担任了齐国的大夫。

历史乱套了小学生2汇总篇六

在整个的历史教学之中,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学生们掌握我国的历史以及全世界的历史进程,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小学生历史故事。

元朝末期,朝政废弛,社会动乱,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公元1352年,郭子兴起义占据濠州(今安徽凤阳)。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领袖,收罗人才,整顿军队,势力日渐壮大。公元1360年,陈友谅杀死徐寿辉,自立为王,国号为汉,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区。

朱元璋采纳刘基等人的建议,制定自己的战略计划:先夺取金陵(今江苏南京),以此为基地,平定江南,最后攻灭元朝,夺取北方,统一全国。朱元璋要平定江南,势必要同陈友谅进行激烈的争夺。

因为陈友谅地处金陵上游,控制了安庆、九江、武昌三个战略重镇,占地广阔,力量强大,仅水军力量就10倍于朱元璋。因此,陈友谅的存在是朱元璋平定江南的最大障碍,他们之间的争战,不仅关系到彼此之间的生死存亡,也必将是争夺南部中国的战略决战。

正当朱元璋准备攻打陈友谅之际,陈友谅也在积极筹划消灭朱元璋。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领强大的水军,从采石沿江东下,进攻应天府,一心想并吞朱元璋占领的地盘。

朱元璋赶忙召集部下商量对付汉军的办法。有的说,跟汉军的力量相差太大,不如趁早投降;有的主张逃到钟山(在今南京)死守;也有人主张拼一死战,如果失败,再逃不晚。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只有谋士刘基站在一边,一声不吭。

朱元璋犹豫不决,散了会,把刘基单独留下来,问他有什么主意。刘基说:“我看那些主张投降和逃走的人就该杀!”

朱元璋说:“请问先生有什么办法打败敌人?”

刘基说:“敌人远道来侵犯,我们以逸待劳,还怕不能取胜?您如果多用财物赏赐将士,再用一点伏兵,抓住汉军的弱点痛击,要打败陈友谅就大有希望。”

朱元璋听了刘基的话,满心喜欢。两个人又商量了一阵,把计策定了下来。

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跟陈友谅是老相识。朱元璋把康茂才找来,对他说:“这次陈友谅来进攻,我要引他上钩,没有你帮助不行。请你写封信给陈友谅,假装投降,答应做他的内应;再给他一点假情报,要他兵分三路攻打应天,分散他的兵力。”

康茂才说:“这事不难。我家有个守门的老仆,给陈友谅当过差。派他送信去,陈友谅准不会怀疑。”

康茂才回到家里,按照朱元璋的吩咐写了信,连夜叫老仆赶到采石,求见陈友谅。陈友谅见了老仆送来的信,果然并不怀疑,问老仆说:“康公现在哪里?”

老仆回答说:“现在他带了一支人马,驻守江东桥,专等大王去。”

陈友谅连忙又问:“江东桥是啥样子?”

老仆说:“是座木桥,容易认得出来。”

陈友谅跟老仆谈了一阵,吩咐左右摆上酒菜,让老仆饱饱地吃了一顿,才打发他回去。临走的时候,陈友谅对老仆说:“你回去跟康公说,我马上就去江东桥,到了桥边,我叫几声‘老康’,请他马上接应。”

老仆回去后,把陈友谅的话全向朱元璋回报了。朱元璋连声叫好,当夜派人把江东的木桥拆掉,改成一座石桥。

朱元璋从陈友谅的逃兵那儿得到情报,弄清楚他们进攻的路线,就让大将徐达、常遇春等分几路在沿江几个重要关口埋伏了人马。朱元璋亲自统率大军守在卢龙山(今南京狮子山),布置兵士准备好红黄两面旗帜,规定了信号:举起红旗就是通知敌人已经到来,举起黄旗就是命令伏兵出击。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陈友谅自投罗网。

陈友谅自从老仆走后,立刻下令全体水军出发,由他亲自带领,直驶江东桥。哪想到到了约定地点,竟没见木桥,只有石桥。陈友谅的部将们都起了疑心。陈友谅想,别管他是石桥还是木桥,只要找到康茂才就好。他就到石桥旁边,一连喊了几声“老康”,也没人答应。陈友谅这才想到自己上了当,急忙命令船队撤退。

朱元璋发现敌人中计,立刻叫兵士举起黄旗,发动进攻。一霎眼间,战鼓齐鸣,岸上伏兵一起杀出,水港里的水军也加入战斗。

陈友谅受到突然袭击,几万大军一下子乱了套,被杀死的和落水淹死的数也数不清,2万兵士、一百多艘战船被朱元璋的将士俘获。陈友谅在部将保护下,抢了一条小船,总算逃了命。

这一仗打得陈友谅大伤元气。朱元璋的声势却越来越大。陈友谅哪肯甘心,他养精蓄锐,决心要报这个仇。过了三年,他造了大批战船,又带领60万大军,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

朱元璋亲自带领20万大军援救洪都,陈友谅才撤去包围,把水军全部撤到鄱阳湖。朱元璋把鄱阳湖出口封锁起来,堵住敌人,决定跟陈友谅在湖里决战。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鄱阳湖中的康郎山响起了阵阵战鼓。康郎山是陈友谅的临时指挥所,他三更就命令各船煮饭,将士们饱餐之后,他就指挥战舰向湖口移动。开始挑战了。

陈友谅联结巨型战船为降,楼橹高十余丈,舰队一字儿排开,用铁链连在一起,竟有十几里长,像一座水上长城。而朱元璋的水军,却尽是些小船,一些将士被陈友谅的气势吓得脸色都变白了。

朱元璋坐在指挥船里,镇定自如,他望望左右将士,忽然哈哈大笑,对刘基说:“我看陈友谅真是呆头鹅,他将这么多大船首尾相接,这样不利于进退,要击破它是很容易的。”刘基知道朱元璋故意这样说,是为了鼓舞士气,也就笑着说:“我还当陈友谅有多大本事呢,兵刃来交,就联舟自保了。这时若有勇士,披坚执锐,乘小船限他周旋,他的阵势立刻就大乱,大船上的人一个个会跌下湖里去喂鱼的!”两人一唱一和,把一些将士的惧怕打消了。

朱元璋见诸将都有了勇气,便命令徐达、常遇春、廖永忠等人分率20队船舰,向陈友谅出击。陈友谅哪里把这些小船放在眼里,命令联结在一起的大船齐头并进,其势如排山倒海,撞翻了一百多只小船。战斗第一天,朱元璋吃了败仗。第二天,朱元璋的指挥船冲在前面,组织各船队向大船放箭。

陈友谅发现了朱元璋的指挥船,便令骁将张定边围攻朱元璋,不惜一切代价将其活捉。正在和敌人酣战的徐达见情况不妙,连忙调转船队去保卫朱元璋。

朱元璋毫不畏惧,驾船灵活地指挥战斗。正当两军厮杀得白热化状态时,朱元璋的指挥船突然在一片沙滩上搁浅,船底像被胶住一样动弹不得。张定边大喜,高声叫道:“朱元璋跑不掉了,弟兄们,活捉朱元璋赏黄金千两”!士兵们齐声呐喊,摇舻云集,把朱元璋团团围住。

朱元璋指挥船上的将领宋贵、陈兆先等人,舍命抵抗,身中数十枪,先后倒毙在船头。眼看全船要当俘虏,朱元璋不由得害怕起来,背脊里冒出一阵阵冷汗。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相貌和朱元璋酷似的偏将韩成对朱元璋说:“宋贵、陈兆先都死了,为保主公脱险,我愿代死,请你快将战袍脱下,让我穿上。”朱元璋沉吟不答。

这时,只听得敌军要朱元璋投降的呐喊一阵紧似一阵,流矢在船头乱飞,韩成焦急地说:“公主快听我的话脱下战袍,否则,全船将士都要同归于尽,大家都死去有什么益处呢?”朱元璋不得已,只好脱下战袍,让韩成换上。

韩成把朱元璋的幅子戴在头上,深情地对朱元璋看了一眼,说道:“主公自重,韩成去了!”朱元璋很不忍心韩成去代死,但事在燃眉,不得不由他去。

韩成冲出船舱,站在船头,高声叫道:“陈友谅听着!我朱元璋今日败在你手里,只有一死。不要再为了你我俩人,劳师动众,让天下生灵无辜被杀戳了?我今日且让你威风,我认输了,你看你看……”说到看字,扑通一声,竟投入水中去了。

张定边以为真是朱元璋兵败自杀,连忙下令打捞尸体,好向陈友谅表功,攻势稍稍缓了下来。这时,徐达、常遇春等人听说朱元璋投水,拼命杀过来报仇,张定边只顾注意士兵打捞尸体,没防备常遇春拉弓搭箭,嗖地一箭正好射中他的额头。

张定边一声惨叫,倒了下去,士兵们见主将受伤,顿时慌了手脚,无心再战,保护着张定边后退而去,徐达等人乘机向朱元璋靠扰,见朱元璋没有死,喜出望外,朱元璋命令士兵下水挖沙,推船脱离了浅滩,总算幸免于难,这时,时已日暮,朱元璋下令鸣锣收兵。

康郎山水战后,朱元璋冷静地考虑了全面情况,为了防止割据苏州的张士诚乘虚袭击基地应天府,他命令大将徐达回守应天府,及时作了正确、妥善的战略处置。

诸葛亮。

破曹操的连环船,用的是火攻,我们何不用火攻破陈友谅的铁索连环船?”朱元璋说:“这办法好。不过,火攻全仗风势,顺风正好,万一是逆风,岂不烧了我们自己的船!”刘基在一旁笑着说:“主公放心,我观察天象好久了,今日黄昏便有东北风起!”朱元璋大喜,说:“军师真是诸葛亮转世,借来东风!”他决定用火攻破敌。

一天黄昏,湖面上吹起了东北风。朱元璋命令水军将领廖永忠、俞通海率水兵驾驶七条渔船出发。船上装满芦苇柴薪,中放火药,上置草人,伪装成水军将士,而真正的水兵则躲在草人下的挡板后面。再在各条船的船梢上系一只轻快小船,准备点火之后乘小船撤走。

七条渔船顺风顺水,向陈友谅的大船划去。陈友谅的哨兵站在高大的船头上,先是紧张了一阵子,后来见渔船上只有几个士兵持戈而立,也就松了口气,根本没把小渔船放在眼里,他们耐心地等待渔船靠近,以便活捉生擒。

有人把此事报告陈友谅,陈。

友谊。

赶到船头观察,发现渔船越驶越近,觉得可疑,忙命兵士射箭。谁知那渔船上的士兵直挺挺地站着,一个也射不到。

等陈友谅发现那些士兵都是穿了盔甲的草人时,渔船已贴近大船。渔船上嗖嗖地抛过来数十只铁钩,牢牢地搭住大船。躲在挡板后的廖永忠、俞通海命令士兵将船中浸透了油渍的芦苇和火药硫磺点燃,然后,纷纷跳进船稍后的轻便小船,一溜烟似地撤走了。渔船里的芦苇火药烧起巨大的火焰,很快也把大船烧着了。

陈友谅忙命士兵扑灭火焰,怎奈风急火烈,四面燃烧,几乎扑不胜扑。他们的大船都用铁链锁在一起,仓促间难分开,大火蔓延开来,全军乱作一团。此时,常遇春率领的战船又从两边包抄过来,那船桅上用竹竿挑着一个怪物,形如百姓盛粮的大笆斗,用芦苇和布包扎,里面贮着火药和火蒺藜,名曰“没奈何”。

等靠近陈友谅船只,点燃火线,烧断悬索,“没奈何”就落入敌船中爆炸,将船炸毁。陈友谅的战船四面燃烧,变成一条火龙。天色已黑,熊熊大火把鄱阳湖映得通红,胜似那夕阳晚霞。朱元璋不失时机地率战舰主力全面出击,大败陈友谅,烧毁对方巨型战舰数百艘,斩首二千余人。陈友谅的两个兄弟和大将陈普略均被烧死,他本人也被吓得惊慌失措,丧魂落魄。

陈友谅气得咬牙切齿,当夜与部下计议说:“朱元璋太狡猾,用火攻折我大军无数,此仇一定要报。我见他的座船,樯是白色的,明日出战,望见白樯,大伙全力围攻,杀了他方解我心头之恨。”部众领命。次日清晨,又一次水战爆发,双方酣战三、四个小时不分胜负。

陈友谅指挥水军向有白樯的船进攻,谁知,朱元璋冲在前面的战船的船樯,统统是白色的,辨不出那条船是朱元璋乘坐的指挥船。这是刘基的计谋,目的是为了混淆敌人视线,保护指挥船。不过,既然是指挥船,总会露出蛛丝马迹,陈友谅还是找到了它,命令士兵瞅准指挥船放火炮。

这一切被警惕地注视着敌方一举一动的刘基发现了,他跃起大声呼叫:“不好,主公快换座船!”朱元璋来不及细问,急忙跳上另一条船,但闻一声巨响,原先那船已被击碎。为了挽救危局,廖永忠、俞海通两位水军将领率领6条战舰直插敌阵,他们攀登敌船,逢人便杀,见物就烧,一会儿就绕出了陈友谅军的舰队,竟然丝毫未受损伤。

他们的骁勇,鼓舞了朱元璋所有将士,使他们勇气倍增,拼命围攻大船。陈友谅的战船高大,行动迟缓,经不住朱元璋将士杀一阵,烧一阵,很诀就垮掉了,士兵们不是被烧死,就是落水淹死。陈友谅至此,狼狈已极,亏得张定边拼命救护,才冲出重围。他只好收拾残余战舰撤退,不敢再战。

此后,两军开始对峙,谁也不轻易发动进攻。不久,陈友谅的两员大将又投降了朱元璋,内部不稳,力量更加削弱。陈友谅又气又恼,下令把战争中抓来的俘虏统统杀掉。朱元璋闻讯,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俘虏全部送还,受伤的还给敷上好药,从而大得人心。陈友谅军内部分崩离析。

两军对峙这一月之久,陈友谅舰队被困湖中,军粮殆尽,计穷力竭,危在旦夕。陈友谅妄图孤注一掷,从湖口突围,转入长江,再奔武汉大本营。

朱元璋早已严阵以待,陈友谅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朱元璋唯恐陈友谅逃走,亲自指挥追击。陈友谅边退边向朱元璋指挥船密集射箭,有一箭射中朱元璋的座椅,朱元璋下意识地惊叫一声。陈友谅以为射中了朱元璋,将头伸出船舱张望,被朱元璋部将郭英一箭射死。当朱元璋听到陈友谅中箭身亡时,高兴地说:“呆头鹅已死,天下安定矣!”

1364年2月,朱元璋攻下武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朱元璋的势力终于控制了原陈友谅的所属地区。

蒙古西征之战是公元13世纪上半期蒙古帝国征服中亚和东欧的战争。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以骠悍的武功征服了欧亚地区,以蒙古为中心,建立起由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组成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长期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到12世纪时,在长城以北、贝加尔湖以南、东到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形成了许多蒙古部落。随着蒙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公社制度逐渐解体,私有制产生,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蒙古各部落面临着迫切的统一问题。

孛儿只斤部落的首领铁木真在统一蒙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打败了塔塔儿、克烈、乃蛮、蔑儿乞诸部,统一了蒙古各部。公元1220xx年,蒙古各部落首领在斡难河(今鄂嫩河)畔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家。蒙古国建立后,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贵族不断发动掠夺战争,用兵的主要方向是南下与西征,南下攻击的主要目标是南宋和金朝,西征则是征服中亚东欧各国。蒙古西征共有3次,第一次是1220xx年至1220xx年成吉思汗西征,第二次是1234年至1241年拔都西征,第三次是1253年至1258年旭烈兀西征。

成吉思汗在中都(今北京)附近停留期间,中亚大国花剌子模沙(国王)阿拉乌定?摩诃末(穆罕默德)派遣以巴哈?阿丁?吉剌为首的使节晋见成吉思汗,其目的是为了了解蒙古征服金国后的真实情况。成吉思汗盛情款待了使团成员,并表示:朕为东方的统治者,沙就成为西方的统治者吧。

我们双方保持和平友好的关系,要让商人自由通行(阿奇尔译小林高四郎《成吉思汗》)。1220xx年,成吉思汗派使者和商队回访花剌子模国(居今黑海东、威海西,锡尔河南)。1220xx年春,花剌子模沙在布哈拉接见了蒙古使者,同意成吉思汗的提议,双方缔结了和平通商协定。

可是事后不久,双方就发生了两起伤害友好关系的事件。第一件是边界纠纷和武装冲突。速别额台消灭以忽都为首的篾儿奇惕残余势力,正待胜利回师时,遭到花剌子模沙的追击,一直追到谦谦州(今叶尼塞河)。速别额台前去劝说花剌子模沙,希望双方不要交锋。

但花剌子模沙不听其劝告,仍然袭击蒙古军,挑起武装冲突。在冲突中,花剌子模沙险些被俘,幸被札兰丁护救脱险。此后,当哲别受命消灭西辽时,花剌子模又抢先占领了直到讹答剌(在锡尔河上游)为止的原属西辽的领地,挑起了两国间的边界纠纷。

再就是1220xx年蒙古大商队被害事件。成吉思汗根据蒙古和花剌子模两国达成的通商协议,派出由450人组成的大商队,用500峰骆驼驮着金、银、丝绸、驼毛织品、海狸皮、貂皮等贵重商品,带着成吉思汗给花剌子模沙的信前往花剌子模。

成吉思汗在信中写道:吾人应使常行的和荒废的道路平安开放,因之商人们可以。

安全。

地和无约束地来往(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商队行至锡尔河上游的讹答剌城后,因守将亦纳勒出黑(号海儿汗)贪财,将商队扣留,并派人报摩诃末说,商队中有成吉思汗的密探。

摩诃末在没有弄清事情真相的情况下,便下令处决商队成员,并没收其全部财物。亦纳勒出黑遵照摩诃末的命令,杀害蒙古商队成员,其中只有一人从牢里逃出,得以幸免,向成吉思汗报告了商队被害经过。

成吉思汗发誓要为死者报仇。但他还是希望双方能够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于是,派以巴合剌(西域人)为首的3名使者前往花剌子模索取肇事者。使者向摩诃末国王转达了成吉思汗的原话:君前与我约,保不虐待此国任何商人。今遽违约,枉为一国之主。若讹答剌虐杀商人之事,果非君命,则请以守将付我,听我惩罚,否则即备战。

摩诃末对此置若罔闻,不仅杀害了巴合剌,而且将两名副使的胡子剃光赶回。这些不足取的作法是产生事端,引起恶感及仇报、猛袭的原因,使和平安宁遭到破坏。

成吉思汗觉察到两国关系已无法用和平方式解决,决定亲率大军向花剌子模问罪,令其弟斡赤斤留守蒙古。1220xx年,蒙古大军从克鲁伦河畔出发,越阿尔泰山至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畔度夏。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及大将速不台(一写速别额台)、哲别、大断事官失吉忽图忽等随行。畏吾儿、阿力麻里、合剌鲁皆出兵,惟西夏拒绝出兵。总计兵力10至15万,成吉思汗对外号称60大军。1220xx年秋,经别失八里、不剌(今新疆博罗市),通过铁木儿忏察(亦称松关,今名果子沟)至阿力麻里,西行渡伊犁河,经海押立向花剌子模挺进。当时,铁木儿忏察是非常难行的隘口。蒙古大军通过时,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理石开道,并且砍木修桥,共修筑48座。桥的宽度,可容两辆车并行。

蒙古大军到达花剌子模边堡讹答剌城后,兵分四路:察合台、窝阔台率师围攻讹答剌;术赤率师征毡的、养吉干诸城;塔孩率5000骑兵征战忽毡(今纳巴德)等城;成吉思汗与托雷取中路,渡锡尔河,向西南横渡红沙漠直逼布哈拉城。1220xx年,术赤等三路军马全部占领了锡尔河两岸的城市,成吉思汗的中路军也占领了伊斯兰教的文化中心布哈拉城,完全切断了花剌子模新都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主要城市)和旧都乌尔根奇(今土库曼尼亚城市,汉籍曾写为兀龙格赤)之间的交通。随后,蒙古四路大军在撒马尔罕城下会师,合围撒马尔罕。

经过6天的苦战,才得以攻克撒马尔罕城。当时撒马尔罕城守军约11万。城破之前,花剌子模沙已从城内逃跑,成吉思汗遂命耶律阿海留守城内,哲别、速不台率3万骑兵追击阿拉乌定?摩诃末;窝阔台率术赤、察合台进攻兀龙格赤;成吉思汗和托雷向阿富汗推进,进攻巴里黑(今阿富汗马札里沙夫西)、塔里寒(今阿富汗塔利甘)等地。

1220xx年,窝阔台率领的5万兵马攻打乌尔根奇。城内守将是忽马尔,统帅着11万大军,日夜坚守。该城防卫工事十分坚固。蒙古军在城周围安营扎寨,一面遣使召谕居民投降,一面忙于做攻城前的准备。

待攻城的器械齐备后,蒙古军立即向城内发动了全面进攻。于当日破城,进入街区后,士兵到处烧杀,由于居民的顽强抵抗,蒙古军不得不转入巷战。袭击阿姆河桥的3000蒙古兵,无一生存。经过7天的激烈战斗,才占领了全城。根据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记载,乌尔根奇的11万守军,全部阵亡。工匠和妇女、儿童被当作俘虏,运送到蒙古。乌尔根奇(兀龙格赤)的失守,使河中地区全部被蒙古军占领。

于谦鲜血淋漓的头颅挂在了崇文门外。

这颗头颅曾经保卫了这个城市,挽救了这个帝国。如今却依然被无情挂在了城门口。

从这一天开始,大明帝国开始无可挽救地走向没落。

明太祖在位的时候,吸取了历史上宦官专权引起国家混乱的教训,立下一条规矩,不让宦官过问国家政事。他把这条规矩写在大铁牌上,挂在宫里,想要他的子孙世世代代遵守。但是到明成祖的时候,这条规矩就给废除了。

明成祖从他侄儿手里夺得皇位,怕大臣反对他,特别信任身边的宦官,在他迁都北京以后,就在东安门外设立“东厂”,专门刺探大臣和百姓当中有没有谋反嫌疑的人。他怕外面的大臣靠不住,让亲信太监做东厂提督。这样,宦官的权力渐渐大起来。到了明宣宗的时候,连皇帝批阅奏章,也交给一个宦官代笔,叫做司礼监。这一来,宦官的权力更大了。有一年,皇宫招收一批太监。蔚州(今河北蔚县)地方的一个流氓,名叫王振,年轻的时候读过一点书,参加几次科举考试没考取,在县里当教官,后来因为犯罪,本来该充军,他听说皇宫招太监,就自愿进宫做了太监。宫里识字的太监不多,只有王振粗通文字,大家都叫他王先生。后来,明宣宗派他教太子朱祁镇。

读书。

朱祁镇年幼爱玩,王振想出各种各样法子让他玩得痛快,朱祁镇挺喜欢他。

明宣宗死后,刚满九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这就是明英宗。王振当上司礼监,帮助明英宗批阅奏章。明英宗一味追求玩乐,根本不问国事。王振趁机把朝廷军政大权抓在手里。朝廷大员谁敢得罪王振,不是被撤职,就是充军。一些王公贵戚都讨王振的好,称呼他“翁父”。王振的权力可算顶了天了。

这个时候,我国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强大起来。公元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派三千名使者到北京,进贡马匹,要求赏金。王振发现也先谎报人数,削减了赏金和马价。也先为他的儿子向明朝求婚,也被王振拒绝。这一来激怒了也先,也先率领瓦剌骑兵进攻大同。守大同的明将出兵抵抗,被瓦剌军打得大败。

边境的官员向朝廷告急,明英宗慌忙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对付。大同离开王振家乡蔚州不远,王振在蔚州有大批田产,他怕蔚州被瓦剌军侵占,竭力主张英宗带兵亲征。邝埜和于谦认为朝廷没充分准备,不能亲征。明英宗是个没主见的人,王振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不管大臣劝谏,就冒冒失失决定亲征。

明英宗叫他弟弟郕王朱祁钰和于谦留守北京,自己跟王振、邝埜等官员一百多人,带领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浩浩荡荡向大同赶去。

这次出兵,本来从没好好准备,军队纪律涣散。一路上又遇到大风暴雨,没有走几天,粮食就接济不上,兵士们又饿又冷,还没有碰上瓦剌兵,已经叫苦连天。到了大同附近,兵士们看到郊外的田野里,到处都横着明军兵士的尸体,更加人心惶惶。有个大臣发现士气低落,劝英宗退兵,被王振臭骂一顿,还罚跪了一天。

过了几天,明军前锋在大同城边被瓦剌军杀得全军覆没,各路明军纷纷溃退下来。到了这时候,王振感到情况危急,才下令退兵回北京。退兵本来是越快越好,但是王振却想到他老家蔚州去摆摆威风,劝英宗到蔚州去住几天。几十万将士离开大同,往蔚州方向跑了40里地。王振又转念一想,这么多的兵马到蔚州,他家庄田里的庄稼岂不要遭到损失,又匆匆忙忙下命令往回走。这样一折腾,拖延了撤兵的。

时间。

被瓦剌的追兵赶上了。

明军一面抵抗,一面败退,一直退到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那时候,太阳刚刚下山,有人劝英宗趁天没黑,再赶一阵,进了怀来城(今河北怀来)再休息,瓦剌军赶来,也可以坚守。可是王振却因为装运他财产的几千辆车子还没到,硬要大军在土木堡停下来。土木堡名称叫做堡,其实没有什么城堡可守。明军大队人马赶了几天路,口渴得像火烧,但是土木堡没有水源。离开土木堡十五里的地方有条河,已经被瓦剌军占领了。兵士们就地挖井,挖了两丈深,也没找到水。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瓦剌军赶到土木堡,把明军紧紧包围起来。明英宗知道没法突围,只好派人向也先求和。也先一打听,明英宗带的明军人数还不少,要打硬仗,自己也要遭到损失,就假装答应议和,停止进攻。

明英宗和王振信以为真,十分高兴,下命令让兵士到附近找水喝。兵士们争先恐后跳出壕沟往河边跑,乱成一团,将领们要制止也制止不了。

这时候,早就埋伏好的瓦剌军兵士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个个抡起长刀,大声吆喝着:“投降的不杀!”明军兵士一听,纷纷丢盔弃甲,狂奔乱逃。瓦剌军紧紧追赶,被杀的和被乱兵踩死的,不计其数。邝埜也在混乱中被杀死。

明英宗和王振带着一批禁军,几次想突围都没冲出去。平时作威作福的王振,这时候却吓得直发抖。禁军将领樊忠,早就恨透了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贼,气愤地说:“我为天下百姓杀死你这个奸贼。”说着,抡起手里的大铁锤,朝着王振脑门一锤砸去,结果了王振的性命。樊忠自己冲向瓦剌军,拼杀了一阵,中枪倒下。

明英宗眼看脱逃没有希望,只好跳下马来,盘着腿坐在地上等死。瓦剌兵赶上来,俘虏了明英宗。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作“土木之变”。

有了明英宗这块护身符,瓦剌军的信心更足,野心更大,中原的金银财宝已满足不了他们,他们把目光放到了北京。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瓦剌军长驱直入,朝北京杀来。

历史乱套了小学生2汇总篇七

从前,这首诗。

写在英雄的墓碑上,。

是那样凄凉,。

会想起来从前的'篇章。

这首诗写在祖国的幼苗上,。

是那样激昂,。

添上新的一行。

这首诗,。

写在永远的历史上。

是那样悲凉,。

永远失去了风光。

现在,这首诗。

写在中国人的心上,。

是充满了希望。

是什么在缓缓流淌,。

是百年的苦痛,。

是颤抖的嘴唇,。

是记忆的泪水,。

使中国飞翔!

未来的道路上,。

是充满了芳香,。

是充满了希望,。

但那百年的耻辱,。

是永远不忘!

对我有帮助!(2)。

历史乱套了小学生2汇总篇八

公元3,在内乱外患的多重打击下,腐朽的西晋王朝灭亡了。随之而来的,是出现南北大分裂的历史局面。在南方,公元3晋琅玡王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起东晋王朝。其占有现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地区。在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首领也纷纷先后称王称帝,整个北方地区陷入了割据混战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占据陕西关中一带的氏族统治者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前秦政权。

公元357年,苻坚自立为前秦天王。他即位后,重用汉族知识分子王猛治理朝政,推行一系列改革政治、发展经济和文化、加强军力的积极措施。在吏治整顿、人才擢用、学校建设、农桑种植、水利兴修、军队强化、族际关系调和方面均收到显着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使前秦国实现了“兵强国富”的局面。

在这基础上,苻坚积极向外扩张势力。他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政权,初步统一了北方地区。黄河流域的统一,使苻坚本人的雄心越发增大。

他开始向南进行扩张,在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南部、四川北部的部分地区)、益(今四川的大部分地区)两州,这样长江、汉水上游就纳入了前秦的版图。接着,前秦雄师又先后占领了襄阳、彭城两座重镇,并且一度包围三阿(今江苏高邮附近)、进袭堂邑(今江苏六合)。由是,秦晋矛盾日趋尖锐,终于导致了淝水大战。

苻坚让军事上的胜利冲昏了自己的头脑:孜孜于大起军旅攻打江南,统一南北。东晋太元七年(382年)四月,苻坚任命其弟为征南大将军。

八月又委任谏议大夫裴元略为巴西、梓潼二郡太守,积极经营舟师,企图从水路顺流东下会攻建康。到了十月,苻坚认为攻晋的战略准备业已基本就绪,打算亲自挥师南下,一举攻灭东晋。

在兴师之前,苻坚将群臣召集到太极殿,计议发兵灭晋这一事宜。在这次殿前决策会议上,苻坚本人趾高气扬,声称四方基本平定,只剩下东南一隅的东晋犹在抗拒王命,现在他要亲自统率97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

群臣中少部分人附和苻坚的意见,秘书监朱彤奉迎说:陛下亲征,东晋如不投降只有彻底灭亡,现在正是灭晋千载难逢的良机。冠军将军慕容垂(鲜卑族)等人心怀复国的异志,也在会后鼓励苻坚出兵,推波助澜。

但是前秦的多数大臣对此却持有反对的意见。尚书左仆射权翼认为,东晋虽然弱小,但是君臣和睦、上下团结,这时尚不是进攻它的时机。

太子左卫率石越也认为,晋拥有长江天险,又得到民众的拥护支持,进攻不易取胜。他们都希望苻坚能够暂时按兵不动,发展生产,整训部队,等待东晋方面出现间隙后,再乘机攻伐。但苻坚却骄狂地声称:“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也完全可以阻断长江水流,东晋方面还有什么天险可以凭恃的呢?”

苻坚见群臣反对他的攻晋决策,便结束朝议,退而与其弟阳平公苻融决断大计。苻融此人智勇双全,深得苻坚的信任。但这时他也不同意出兵,认为攻晋有三大困难:人心不顺;东晋内部团结,无隙可乘;前秦连年征战,军队疲惫,百姓厌战。建议苻坚放弃马上攻晋的计划。

同时苻融也清醒地看到前秦表面强盛的背后,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烈尖锐。他向苻坚指出:如今鲜卑、羌、羯等族的人,对氐有灭国之深仇,他们正遍布于京郊地区,大军南下之后,一旦变乱发生于心腹地区,那时就追悔莫及了。

为了说服苻坚,苻融还把苻坚所最为信任的已故丞相王猛反对攻晋的临终嘱咐抬了出来,可是苻坚都听不进去,固执地认为,以强击弱,犹“疾风之扫秋叶”,垂危的东晋政权可以迅速消灭。

为了劝阻苻坚南下攻晋,前秦的众多大臣进行了最后的努力。他们针对苻坚信佛的特点,通过释道安进行劝说。道安规劝苻坚不要攻晋;如一定坚持攻晋,您苻坚也不必亲自出征,而宜坐镇洛阳,居中调度,进攻和诱降双管齐下,以争取胜利。苻坚的爱妃张夫人和太子宏、幼子诜也都一再相劝,但是苻坚对这些依然置若罔闻,决意南下。

太元八年(383年)七月,苻坚下令平民每10人出兵1人,富豪人家20岁以下的从军子弟,凡强健勇敢的,都任命为禁卫军军官。并扬言说:“我们胜利了,可以用俘虏来的司马昌明(即晋孝武帝)做尚书左仆射,谢安做吏部尚书,桓冲做侍中。看情况,得胜还师指日可待,可提前替他们建好官邸。”志骄意满之态,溢于言表。

八月,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计90万大军,在东西长达几千公里的战线上,水陆并进,南下攻晋。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决意奋起抵抗。他们一方面缓解内部矛盾,另一方面积极部署兵力,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以抗击前秦军队的进犯。

晋孝武帝司马曜在谢安等人的强有力辅弼下任命桓冲为江州(今湖北东部和江西西部)刺史,控制长江中游,阻扼秦军由襄阳南下。任命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统率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遏制秦军主力的进攻。又派遣胡彬率领水军5000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摆开了与前秦大军决战的态势。

同年10月18日,苻融率领前秦军前锋攻占寿阳,生擒晋平虏将军徐元喜等人。与此同时,慕容垂部攻占了郧城(今湖北安陆县境)。晋军胡彬所部在增援的半道上得悉寿阳失陷的消息,便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县西南)。苻融又率军尾随而来,攻打硖石。苻融部将梁成率兵五万进抵洛涧(今安徽怀远县境内),并在洛口设置木栅,阻断淮河交通,遏制从东西增援的晋军。

胡彬的水军被围困,粮食供应接不上,就派士兵偷偷地去给谢石送信。不料这个去送信的士兵在穿越秦军阵地的时候,被秦军抓住了。这封信就落到苻融的手里。苻融赶紧派人把信送到在项城的苻坚手里。苻坚高兴极了,心想,果然不出所料,晋军怎么敌得过强大的秦军呢!他把大军留在项城,自己带了8000名骑兵,赶向寿阳。到了寿阳,他跟苻融一商量,觉得晋军肯定害怕了,不如逼迫他们投降,不战而胜不是更好吗?于是就派一个使者到晋军的营地去。

派谁去呢?苻坚认为派出的人一定要能说服晋军投降。于是,他们派几年前在襄阳坚决抵抗秦军后来被俘虏的朱序为使者。其实朱序虽然人在秦军,可心还是向着晋军的。他见了谢石、谢玄就像见到亲人一样亲热。他不仅没有为秦军劝降,反而向晋军提供情报、出主意:“苻坚他们百万大军还没有全赶到前线。趁这个机会你们必须赶快发起进攻,把他们的锐气打下去,还有希望取胜,否则就来不及了!”

经过再三考虑,谢石、谢玄采纳了朱序的建议,谢石、谢玄作出了派北府军袭击洛涧的决定。北府军名将刘牢之没有辜负大家的希望,5000精兵打了个秦军措手不及,四散溃逃。接着刘牢之带人马直奔硖石去救胡彬水军。谢石、谢玄指挥士气大振的晋军趁胜前进,一直到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北)东岸,把人马驻扎在八公山边,对岸就是驻扎在寿阳的秦军。

洛涧大败对苻坚就像当头一棒,他还没有回过神来,晋军又到了对岸,他开始摸不着头脑了。他由苻融陪着登上寿阳城头向对岸望去,只见晋军营帐密密麻麻,人马往来,尘埃腾起,八公山上到处都是军旗,不知道有多少晋军。苻坚越看越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是晋军了。从此,历史上就留下了“草木皆兵”这句成语。

苻坚对苻融说:“晋军的确很强大,谁说他们弱的。”本来不可一世的苻坚一下子全变了。他命令秦军加强防守,不许轻举妄动。

晋军等了几天,看秦军没有动静,怕一直拖下去,秦军兵马来齐了,对自己不利。于是谢玄就派人给苻坚送去一封信,信上说:“你们的大军深入我们的阵地,在淝水边上摆开阵势,现在却按兵不动,这像在打仗吗?如果你们还准备打的话,不如稍稍往后撤一点,留出一块地方,让我们渡过淝水,双方好好较量一下,比比高低,行不行?有没有这个胆量?”

苻坚看完信,想了又想,就对将领们说:“要是我们不答应后撤,他们会以为我们胆小。要是撤的话,又让他们得逞了。我看不如将计就计,先腾出一点地方,然后趁晋军在渡河还没有站稳脚跟的时候,让我们的骑兵冲杀上去,肯定能把他们消灭。”于是就派人给晋军送信表示同意。

约定的日期到了。晋军严阵以待,准备渡河;对岸的秦军也作好了准备。苻坚一声令下,苻融就指挥秦军后撤。秦军向后移动了,撤出的地方渐渐大了,可是苻坚怎么也没想到秦军收不住脚,一直朝后撤。不对,这哪里是撤退,秦军越跑越快,分明是逃跑。原来这些秦军本来就不想打仗,这一阵子他们已被晋军吓怕了,担心晋军一上岸就把他们打个落花流水。

谢玄带领八千骑兵,趁势迅速渡过淝水,直接向秦军进攻。秦军吃过北府军的苦头,见这阵势已经怕了。再加上朱序趁秦军退的时候,大声叫喊:“秦军被打败了!秦军被打败了!”后面的士兵,看到前面的士兵在跑,也就加紧跑;前面的士兵回头看,后面的士兵在跑,也真以为已经打了败仗,于是更加拼命地逃跑。

苻融见形势不对,手握着剑想把队伍稳住。可是秦军仍然像潮水一般往后退来,真是兵败如山倒,怎么阻挡得了?他们把苻融的战马冲倒了。苻融想挣扎着起来,后面的晋军赶上来,一刀把他给杀了。这下秦军更乱了,像没头苍蝇一样四处乱逃。队伍后面的苻坚一看不好,骑上马拼命地逃。一支飞箭射来,正中他的肩上。他哪里顾得上疼痛,只顾催马狂奔,一直逃到淮北才停了下来。

秦军仍然在不顾一切地逃跑,被挤死、踩死的不计其数。他们听到风声和野鹤的叫声,也以为追兵来了,更吓得没命地狂奔。成语“风声鹤唳”就是这样来的。

晋军大胜、收复寿阳的捷报送到建康,谢安正在下棋。他看完捷报,随手往边上一放,仍然跟客人下棋。客人急着问是什么事,谢安好像不在意地说:“还不是几个孩子把苻坚打败了。”客人兴奋极了,跑着去把好消息告诉大家。

其实谢安也很激动。客人走后,他走进房里,迈过门槛的时候,把脚上木屐底下的齿也碰断了。

淝水大战,大大地削弱了前秦的力量。苻坚逃回到洛阳,剩下的军队只有十几万。正像王猛所预料的那样,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见到前秦势力衰落,都背叛了前秦,分别成立了自己的国家,就是后燕和后秦。苻坚最终还是被姚苌杀了。

历史乱套了小学生2汇总篇九

1、爱党爱国爱人民。了解党史国情,珍视国家荣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好学多问肯钻研。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表见解,乐于科学探索,养成阅读习惯。

3、勤劳笃行乐奉献。自己事自己做,主动分担家务,参与劳动实践,热心志愿服务。

4、明礼守法讲美德。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

5、孝亲尊师善待人。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虚心接受批评,学会合作共处。

6、诚实守信有担当。保持言行一致,不说谎不作弊,借东西及时还,做到知错就改。

7、自强自律健身心。坚持锻炼身体,乐观开朗向上,不吸烟不喝酒,文明绿色上网。

8、珍爱生命保安全。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坚决远离毒品。

9、勤俭节约护家园。不比吃喝穿戴,爱惜花草树木,节粮节水节电,低碳环保生活。

更多。

历史乱套了小学生2汇总篇十

学习历史有助于我们提升民族意识,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小学生历史类。

范文五篇,快来学习吧。

读了《读历史学。

成语。

》,我被汉语的奇妙所震撼,为它的魅力折服。成语是人们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简洁而精辟的词语或短句。它是我国语言文化中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因为,每个成语的形成一般都有一个典故,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通过这一个个的成语故事,我们不仅理解了成语的意思,还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宝贵的文化遗产、高超的智慧。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祖逖和刘琨,他们每天一听到鸡叫便起床练剑,日复一日,历尽寒暑,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练成大器,报效祖国。他们不好高鹭远,而是脚踏实地的刻苦学习和训练,这是非常可贵的。

而我们呢?虽然理想远大,想成为一流科学家,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但他们嘴上说的是这些,而行动却与说的相差太远。一流科学家难道成天不写作业?祖国的栋梁之才只知道打游戏,看电视?科学家、栋梁之才都是通过勤奋学习所成就的,所以我们只有踏踏实实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还有一些同学也很用功,但是缺点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不到坚持,所以也没有什么效果。试想一下,如果今天你学了,明天没学,是不是在你后天准备学时,今天学到的已经都忘掉很多了?每天要接触的新知识那么多,只有不断地温故而知新,才能融会贯通。所以,我们要坚持复习,并且持之以恒。

同学们,我们要争取和祖逖和刘琨一样,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为成就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我喜欢《读历史学成语》这本书,它真的让我领略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一个词语竟然隐藏着这么一个内涵丰富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可笑或感人,但都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明白了事理。

我们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历史悠久,长达五千多年。分夏商周、秦汉三国、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算来汉朝的时间是最长的。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推动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用他们的事迹书写者华夏历史。其中有几个使我深有感触。

第一个就是秦始皇。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他先寻找人才,然后再用金钱把其他六国的关系分裂,最好又一个个灭掉他们。可是秦始皇也干了一件臭名远扬的事,就是“焚书坑儒”。原来始皇统一天下后,要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所以有些儒生偏反对秦始皇的做法,于是他一怒之下,就做出了这样的残暴决定。我认为秦始皇的统一对中国的发展有很大帮助,但有些方法太过激。

还有一个我敬佩的人,他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李白小时候就显露出他的聪明才智。长大后并没有受官府重用,于是便开始了他流浪生活。在流浪生活中,他写了很多诗,有些诗至今还流传着。我很喜欢他的作品。

有一位宋朝的大将军,叫岳飞。他英勇善战,有一支自己的军队,叫岳家军。书中说岳家军每战必胜,所过之处,老百姓早早就把床铺好等待岳家军来住。可是宋高宗胆小,在敌人的逼十迫下害死了岳飞。我真为这位英雄感到可惜。

明朝末期,百姓叫苦连天,是他推翻了明朝统治者。他是谁?他就是李自成。李自成小时候家里很穷,后来父母亲都去世了,只好向豪绅借钱。但李自成为人正义,关心老百姓,深得百姓喜爱。在那时他就下决心推翻明朝。长大后,他发动起义,农民们踊跃参军,最终打败了明军。当我读到这里时,真为他们高兴。我喜欢他这种有远大的抱负与志向的精神。

其实,还有很多人像他们一样为国效力,像屈原、张衡等,数不胜数。

当我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是由一个明智的皇帝开国,然后好的风气会保持下去而使国家兴盛,而后由于昏君当政使国家逐渐由兴盛而衰退,最后灭亡。明君往往重用贤人,昏君旁边往往会有小人。

回想书中的故事,我想:我们生活在没有战乱的和平时期,有机会去学习历史,以史为鉴,真幸福啊!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图文并茂,通过那栩栩如生的的语句,生动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博大一精一深以及那些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这本书将中国5020xx年的历史分为九个部分,其中最令我喜欢的是“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先说一说三国,这个时代的诸葛孔明可谓是大名鼎鼎,可以说是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呀!他帮助刘备,屡屡立功,而八卦阵和草船借箭,让我们知道了他那神机妙算以及他对刘备的忠心耿耿。如今我们不能不敬佩他这个“天之骄子”。而他的优点,无不通过战争,玩美的体现出来。

而立一个令我们敬佩的人物非刘玄德莫属了。他是为爱戴臣民,体察民苦,珍惜人才的人物!在长坂坡逃亡之战中,他为了保护汉室子民,与曹操拼死一战,虽被打得落花流水,却虽败犹荣。为汉室挽回了尊严!而三顾茅庐更充分体现出他对才子的珍惜。

秦朝,泱泱大国,伴随秦国的壮大,秦始皇的残暴不仁,都远远超过了“杀功臣,吃人肉”的吕后,秦始皇在阿房宫里寻一欢作乐,都是天理难容的行为。而修筑那宏伟的万里长城,即使工程上的奇迹,更是残暴的象征,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在那巍峨壮丽的长城竣工之后,惨无人道地将所有劳工全体活埋,而他的暴政和大兴土木,换来的是公元前220xx年秦朝的倾覆。

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中华民族以其伟大的创造力和千百年传承的凝聚力,繁衍生息,千年不衰,创造悠久的历史以及如明珠般灿烂璀璨的文化。

我看完《中华上下五千年》里春秋战国的故事,知道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成语故事:

1.唇亡齿寒:比喻利害关系十分密切。这则成语故事起源于:晋国要灭掉虢国和虞国,晋国假借虞国的道路先灭掉了虢国,又轻而易举的消灭了虞国。

2.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这则成语起源于楚庄王振兴楚国的故事。楚庄王即位三年,未发过一个号令,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大夫申无畏借喻暗讽他是只不会叫,不会飞的鸟。他笑着说:“别看它三年不飞,可它飞必冲天;别看它三年不鸣,可它鸣必惊人。”

3.卧薪尝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奋发图强。这则成语故事起源于:越王勾践败兵后,勾践被逼十到吴国当一奴一隶。回到越国后,把柴草当褥子,饭前先尝一尝苦胆,立志报仇雪耻,富国强民,后来一举攻下了吴国。

4.完璧归赵: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这则成语起源于:赵国使臣蔺相如带和氏璧去秦国换取十五座城池,见秦王有诈,就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和氏璧完好的回到赵国。

5.负荆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这则成语起源于:赵惠王封蔺相如为丞相,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来廉颇终于醒悟,第二天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家里请罪。

6.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则成语起源于:赵国的赵括只知道读兵书,不知道临阵应变,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军打败。

7.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去担任某项工作。这则成语起源于:秦军围攻赵国首都邯郸,赵国平原君的一个门客毛遂挺身而出,在楚国陈述利害,说服楚王派兵去救赵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到封建文明极度繁荣的明清时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不断相承。无论是浑厚朴拙的青铜鼎,还是美轮美奂的玉璧;无论是博大一精一深的道德文章,还是辉煌骄人的科技成就……都体现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华上下五千年》记录了每一位君王,记录了每一次战争,记录了历史的骄傲,记录了人民的屈辱……其中,神农使我敬佩,古时候,五谷和杂草、药物、百花混在一起,什么可以吃,什么可以疗伤,谁也分不清。百姓的疾苦让神农不畏艰险,舍弃生命,翻山越岭,四处寻找可以治病救人的草药、可以吃的粮食和能提神的东西。他还写成《神农本草经》,为天下百姓治病,临死时,还不忘告诫后人断肠草有毒。看到这儿,我热泪盈眶,想:神农是那么为民着想,置生死于度外,品尝百草才写出了这书,让我们衣食无忧,生活有了保障,我们永远记住他———神农。

我对《烽火戏诸侯》中的周幽王感到愤怒,他是那么的昏庸无道、迷恋美色,如果他不被美色所迷,而是治国有方,没有戏弄诸侯,那么在危难的时刻,周朝就不会灭亡。

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历史,感受历史,并用心来思考历史,领悟历史。历史是过去的,是过去的辉煌。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不仅仅要了解过去的历史,更要好好学习,将来书写崭新的历史。

历史乱套了小学生2汇总篇十一

晏婴,字平仲,是齐国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龙口市一带的人。他曾经侍奉过齐灵公、齐庄公和齐景公三任国君,因为生活节俭,勤于政事,秉公执法,善于用人而名扬诸侯各国,很受百姓的爱戴。尤其是当上丞相之后,更是每顿饭不吃两样肉,家里人都不穿丝绸做的衣服。

越石父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当时正处于押禁中。有一次,晏婴外出,正好在路上遇到了越石父,就用一匹马为赎金,把他赎了出来。

回到家里之后,晏婴没有和越石父打招呼,直接进入内室,顾自休息去了。

越石父在外边等了很久,也不见晏婴,他非常失望,便请求离去。

晏婴感到奇怪,赶紧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从内室走出来。他叹息着说:“看来我晏婴还是不够仁慈啊!我刚刚把您解救出来,您这么快就要离开我了。”

越石父说:“并非如此。我听人说,君子因为自己的人不能了解自己而委屈,要是自己的人能了解自己,他们就会心情舒畅。这话说得好啊!我被押禁的时候,别人不了解我,而您能把我从厄运当中解救出来,说明您已经了解了我。可是我不理解,您既然了解我,为什么不以礼相待,而长时间地把我丢在室外呢?这样的话,我还不如回去的好。”

晏婴听了越石父的话,十分惭愧,赶紧向他道歉。

晏婴觉得越石父如此开诚布公,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贤才,马上请他进入内室,待为上宾,后来又让他担任了要职。

因为晏婴是齐国的丞相,所以,他乘坐的马车非常豪华。有一次,晏婴的马车从街市过,那马车夫的妻子恰好看见了自己的丈夫撑起马车漂亮的大车盖,打马的鞭子甩得“啪啪”直响,脸上的神态十分得意,好像这马车不是晏婴的,而是他自己的一样。

马车夫回家之后,他的妻子对他说:“你以后不要为丞相驾车了。”

马车夫听了,十分奇怪,说:“能为丞相驾车,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啊,为什么要放弃呢?”

妻子说:“丞相身高不足六尺,却成为齐国的丞相,名声遍布天下。但是,我今天看到他外出时,神态谦虚,一点也不骄傲自满。而你虽然身高八尺,却只能给他驾车,有什么资格得意扬扬呢?我觉得你不配与丞相在一起,所以,才让你离开。”

马车夫一听,非常羞愧。

以后再出行,马车夫收敛了许多,一言一行都学习晏婴的风范。

晏婴发现了马车夫的变化,便问他原因,马车夫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晏婴感到十分欣慰。他觉得马车夫是一个可造之才,又有如此贤德的妻子,于是,推荐他担任了齐国的大夫。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