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卖炭翁教案汇总(优秀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23:23:47 页码:13
卖炭翁教案汇总(优秀16篇)
2023-11-10 23:23:47    小编:ZTFB

教案是教师编写的一种教学指南,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编写教案时,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高中英语教案,希望对教师备课有所帮助。

卖炭翁教案汇总篇一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两上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钱。

卖炭翁教案汇总篇二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前两首学过的唐诗,先齐声背诵,再提问(出示幻灯片):

第一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第二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流泪的句子:

第二首诗中表现家人和诗人狂喜之态的句子:

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歌的句子:

明确:

绝句。

律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2、导入:再学另一类体裁,乐府诗《卖炭翁》(板书课题),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了一篇乐府诗体裁的文章是什么?《木兰诗》。

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3、简介白居易(择要写入幻灯片)。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就旋子其中。

幻灯片显示: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4、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录音。

5、串讲课文(讨论式)。

问:这是一首叙事诗,到底叙什么呢?(让学生看注释5回答)什么叫“宫市”呢?

明确: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首诗揭露了这种残酷的剥削方式。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那么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师生读毕)问文中写了哪两种人?明确:卖炭翁,宫史。

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心理。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读:“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问:“一尺雪”说明什么?

明确:雪大,路必难行。

这两句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卖炭翁的?行动。

问:“衣正单”的老人为什么要在最严寒的拂晓就“驾炭车”而行呢?

卖炭翁教案汇总篇三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前两首学过的唐诗,先齐声背诵,再提问(出示幻灯片):

第一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第二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流泪的句子:

第二首诗中表现家人和诗人狂喜之态的句子:

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歌的句子:

明确:

绝句。

律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2.导入:再学另一类体裁,乐府诗《卖炭翁》(板书课题),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了一篇乐府诗体裁的文章是什么?《木兰诗》。

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3.简介白居易(择要写入幻灯片)。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就旋子其中。

幻灯片显示: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4.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录音。

5.串讲课文(讨论式)。

问:这是一首叙事诗,到底叙什么呢?(让学生看注释5回答)什么叫“宫市”呢?

明确: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首诗揭露了这种残酷的剥削方式。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那么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师生读毕)问文中写了哪两种人?明确:卖炭翁,宫史。

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心理。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读:“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问:“一尺雪”说明什么?

明确:雪大,路必难行。

这两句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卖炭翁的?行动。

问:“衣正单”的老人为什么要在最严寒的拂晓就“驾炭车”而行呢?

明确:说明老人满怀希望,想卖个好价钱,实现“衣食”的愿望,卖炭心切。

问:“碾冰辙”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冰冻路滑道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

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一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明确:“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多么不容易啊!

6.朗读第一部分,教师小结:这一节写卖炭翁烧炭、运炭的艰辛。作者分别从外貌、心理、行动三个方面刻画卖炭翁的悲苦形象,同时也表现诗人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

7.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诗人掉转笔锋,故事情节也急转而下。“翩翩两骑来是谁?”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黄衣使者白衫儿”,作者通过对他们衣着(“黄衣”“白衫”)的描写,点明来者的身份,原来是宫使和他的爪牙。

问:“偏偏”一词写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态?(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

明确:轻快而又趾高气扬的神态。

学生回顾卖炭翁又是一副怎样的形象(结合第一节的外貌描写的字句以及再次对照插图)。

这就同蓬头垢面、老态龙钟的卖炭翁形成了鲜明对比,接着写他们的行为,“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问;找出描写他们行动的动词,从这些动作中说明了什么?

明确:动词有“把”、“称”、“叱”、“牵”。从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言炭的数量之多,暗示卖炭翁付出的血汗之多。

问:“惜不得”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心态和地位?

明确:写出了卖炭翁忍气吞声、无可奈何的心态,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

千余斤的炭换回来的是什么呢?“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半匹”“一丈”极言其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再说这些无用的绡、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遮体。卖炭翁一年的辛苦就这样付诸东流,满怀的希望就这样成了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可怕的宫市制度!

8.学生朗读第二部分,从中细加体会。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9.教师小结归纳:(主题思想,先让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诗节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诗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个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0.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1.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五及语文作业本第八课练习。

卖炭翁教案汇总篇四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1.本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是组诗《新乐府》中的一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2.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3.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4.黄衣使者: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5.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6.驱将:驱赶着走。7.半匹红绡一丈绫: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8.直:同“值”,指价格。

诗句大意:

卖炭的老翁,在南山中砍柴烧炭。他满面尘灰、烟火熏黑了面容,两鬓灰白,十指都被染黑。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用呢?只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口中的食物。可怜啊,老翁身上的衣裳正单薄,心里却担忧炭贱卖不出价钱而希望天能更冷。

夜里下雪,城外积起了一尺深的雪,卖炭翁天刚亮就驾着炭车辗过道道冰辙艰难赶路。牛已十分困乏,人也十分饥饿了,就在市集的南门外面的泥地里歇歇脚。

那两个趾高气扬的骑马而来的人是谁?是皇宫里的太监和他手下爪牙。他们手拿文书口里说着“这是皇帝的命令”,便吆喝着赶牛,将炭车掉转方向牵引着往北而去。这一车炭,足有一千多斤,宫使就这样驱赶着拉走了,卖炭老翁心里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半匹红纱一丈绫,宫使将它们系在牛头上充抵炭的价格。

主题思想:

通过记叙卖炭翁辛勤劳动所得终被掠夺一空的经过,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卖炭翁教案汇总篇五

阅读白居易的《卖炭翁》,完成12~13题。(共4分)。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答案:

12.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1分),对统治者掠夺人民财产的罪行的揭露与抨击(1分)。

卖炭翁教案汇总篇六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题的古诗。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与抗议。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卖炭翁》,进一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读懂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情境诵读,了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3.用叙事的手法凸显主题的方法。

一、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那时劳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所以,他的作品中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比较多。)。

2、师:你知道的可真多,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的。)。

师:这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就跟随白居易来认识一个人――(指课题,生齐读。《卖炭翁》)。

3、师:通过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歌写的是一位以卖炭为生的老汉。)。

师:你怎么知道课文写的是一位老汉呢?

(从“翁”字看出来的,我查过字典,“翁”就是“老汉”的意思。)。

4、师:非常正确!以人物为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物命运的思考。让我们一同随着作者的视线跨越千年,走近卖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运。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2、师:这是一首叙事诗,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听老师来为你们讲述。(师范读古诗)。

3、师问:古诗与现代文有哪些不一样?(富有节奏感、意思深奥??????)。

师: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读懂古诗,我们要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诗)。

4、师:孩子们,读了《卖炭翁》,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吗?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烧炭、卖炭)。

师:哪几句写了烧炭?(前两句)哪几句写了卖炭?(后两句)。

三、学习方法,感悟诗情。

1、学习方法一――读懂意思。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课件出示)。

(2)师:这两句是写烧炭,但是它告诉我们怎样烧炭了吗?那么你又是怎样知道老人烧炭很辛苦的?(从老人的外貌描写中感受到的。)。

(3)老人苦在哪?读一读,找一找。(学生读诗)。

a、生:我从“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生活艰辛。伐薪:砍伐当柴烧的树木。课文中的意思是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烧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的烧制,使它发生变化而成为燃料。我从这两个词语中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要上山砍伐树木,砍完树还要搬运,截成段,最后还要烧成炭,这种劳动多么繁重啊?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你能结合重点的词语来体会,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老师听明白了,是卖炭翁艰苦的劳动让你觉得他可怜。

生:卖炭翁,你真是一位可怜至极的老人!

生:卖炭翁,你一个人能受得了吗?能熬得住吗?

师:你来读,读出卖炭翁的无奈!

师:你来读,带着你的感受读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苦。

师:卖炭翁的艰苦生活让我们觉得他可怜,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齐读这句诗,把这位让人怜惜的老人的苦和累也一同展现出来。

(生齐读这句诗。)。

师:对这句诗,还有补充吗?

b、生:南山:终南山,那里山高林密,荒芜人烟,常有豺狼出没,在这种环境中还要这么艰苦地劳动,我感觉他十分可怜!

师:秋风瑟瑟,树叶落尽,你看,卖炭翁――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日近黄昏,北风呼啸,你看,卖炭翁――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月黑风高,豺狼嚎叫,你看,卖炭翁――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多么凄苦的画面,多么可怜的老人!还有哪一句也让你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

c、生: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色”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满面尘灰的意思是由于烧炭的工作特别脏也特别累,所以卖炭翁看起来满面灰尘。烟火色就是由于他长期受烟火熏烤所以皮肤变成了黑黄色。

d、生:我从“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句诗中看到卖炭翁简直太可怜了。

师:知道“鬓”指的是哪儿吗?(耳朵前边的头发。)。

师:那两鬓苍苍呢?(指耳朵两边的头发都已经花白了。)。

生:老师我来补充。我还从“十指黑”中看到他十分可怜。十指黑的原因是由于他长时间烧炭把十指都染黑了。从他的头发和手指的颜色我看出他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日夜不停地烧炭,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体会得不错,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诗。(生读这句诗。)。

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师:如果说前面两句的场面是远景的话,那么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现的则是一组以颜色为代表的卖炭翁肖像的特写镜头。诗中虽然没有从正面介绍卖炭翁的劳动场面,却通过对人物肖像的刻画使我们感受到了他每天伐薪烧炭的艰辛和岁月刻在脸上的痕迹。生:我从“烟火色”“十指黑”感受老人烧炭的辛苦。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通过反复朗读,慢慢就读懂了古诗的意思,“读”的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2、学习方法二――合理想象。

(1)师:我看大家都有了读诗心得了。这些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卖炭翁的艰辛、可怜?。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发挥想象,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象此时此刻,老人正在南山中做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景象。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3、学习方法三――读出感情。

(2)学生自己试着读出感情。

(3)指名读,读出感情。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懂意思,合理想象,读出感情”的方法学习了前半部分,接下来我们用这种方法自己学习古诗的后半部分。

四、运用方法,自学古诗。

出示“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学习方法一――读懂意思。

(1)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用?是为了身上的衣服和吃的食物。他卖炭只是为了能穿上衣服,填饱肚子。

师:这是个设问句,我们来读好它。女生读问句,男生读答句。(生读。)。

师:老人的生活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凌霜冒雪,不分昼夜伐薪烧炭的目的原来如此简单。

师:(高昂地)卖炭得钱何所营?――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师:这要求简直低得可怜,只为了穿衣吃饭,仅此而已。

师:(低沉地)卖炭得钱何所营?――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生:“单”这个词触动着我的心弦。从这个单字中我能看到卖炭翁只穿着一层衣裳,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多可怜啊!

生:他担心天气如果暖和的话,炭就卖不上好价钱了。

生:他祈盼寒冷的天气是因为这样的天气炭销售得好。

师:所以他――生: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愿:是希望,盼望,奢望。他希望下雪,他盼望天再冷些,他奢望把炭都卖出去。这一忧一愿,饱含着卖炭翁多少辛酸与无奈。)。

2、学习方法二――合理想象。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生自由畅谈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3、学习方法三――读出感情。

师:我们的心也和可怜的卖炭翁一样备受煎熬。他曾经在艰苦的环境里辛苦地劳动着,坚强地生活着,心中在不断地祈祷着,所有的希望都在升腾着。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记住这位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卖炭翁吧!(生齐读。)。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假如天随人愿,真的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卖炭翁的木炭能卖上好价钱吗?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四句诗是节选的前半部分,(课件出示《卖炭翁》的全文)这是卖炭翁的全文,读一读,谁能告诉我卖炭翁的炭卖掉了吗?(指名读。)。

生:没有。他的炭被官吏抢走了,只换得了“半匹红纱一丈绫”。

2、师:(配乐动情地描述。)是啊,卖炭翁终于盼来了一夜大雪,天还没有亮,他就把这一冬天里所有烧好的炭装进了牛车里,跋涉在风雪中向长安城奔去,几十里的山路,他一口气走完。可是,在集市南门外歇脚的时候,连牛带车被两个宫吏强行牵走了。这凝结着卖炭翁血汗的一车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只换取了皇宫里的半匹红纱一丈绫,在圣旨面前,卖炭翁的辛苦劳动显得多么卑微啊!这就是1600多年前封建统治下的唐朝可怜的卖炭翁凄苦的人生。诗人的笔悄然而止,然而我们的心海却波涛澎湃。

我们仿佛看到了――生: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卖炭翁衣衫褴褛,步履蹒跚,一边走一边抹着眼泪。

师:我们仿佛听到了――生:在狂风呼啸声中,卖炭翁凄厉而绝望的哀嚎,他哀叹自己的命运,他哀叹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专横跋扈。

3、师:这就是封建社会中无数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愤恨统治阶级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北宋诗人张俞这样写道:(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师:北宋诗人范仲淹这样写道:(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师:唐代诗人李绅这样写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师:孩子们,让我们再来吟诵《卖炭翁》,寄托我们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缅怀敢为民而歌,诗为民而作的伟大诗人白居易!

(生齐读古诗《卖炭翁》。)。

板书设计:

卖炭翁。

读懂意思。

苍苍、十指黑。

读出感情。

卖炭翁教案汇总篇七

1.满面尘灰烟火色,。

2.,心忧炭贱愿天寒。

3.夜来城外一尺雪,。

4.,黄衣使者白衫儿。

5.半匹红绡一丈绫,。

6.,回车叱牛牵向北。

7.本诗歌的作者是(朝代)诗人。

8.“卖炭得钱何所营”中的“何所营”意思是。

9.“翩翩”本意是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

10.“黄衣使者”是指;“白衫儿”是指。

11.诗中“手把文书口称敕”的“敕”意思是。

12.诗中“驱将”的意思是。

13.“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意思是。

卖炭翁教案汇总篇八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一、导入新课:

《白居易诗进长安》视频导入,了解其人其事。

师:(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ppt),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3、播放ppt,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5、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三、读读品品。

再读诗歌,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略)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其间穿插朗读)。

“苦”:

烧炭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外貌描写:年老体弱、劳动艰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为贫苦生活所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描写:艰难无奈)。

卖炭苦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炭被抢更苦: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无可奈何、悲愤辛酸)。

四、迁移理解。

除了卖炭翁,诗中还刻画了两个人物,他们是谁?这两个人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

宫使:强取豪夺。

师:其实他们的行为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读课下注释“宫市”)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五、主旨探索。

——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卖炭翁》。

2、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青浦区大盈学校成慧。

《卖炭翁》是七年级第一学期“唐诗精华”单元中的一篇。这首诗选自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描写一个烧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要使学生理解这首诗,就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一贯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写诗是为老百姓而写,写作《新乐府》也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卖炭翁》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寄托着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学习这首诗就是要使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一步步感悟到这一点。

一、层层铺垫,深入挖掘主题。

这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反复诵读,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为了一步步达到这个目标,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是选择了一段“白居易诗进长安”的动画视频,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氛围,又初步了解了白居易“要为老百姓写诗”的志向。接着,我有意识的在介绍白居易时加入了他的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初步铺垫。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抓住自己阅读时的第一感受——“卖炭翁苦!”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因为我觉得这是读完这首诗最直接最深刻的感触,学生应该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中我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果然,学生纷纷踊跃发言,认为他是一位生活很艰苦、很悲惨、很可怜的老人。这次教学经历让我明白:打动我的地方就是打动学生的地方,从这个角度着手找准突破口,会使我们的课堂激荡起思想的浪花。

在学生们一个个思维碰撞中,画面不断的闪现,心里不由为像老人一样的劳苦人民掬一把同情的泪,有同学情不自禁的说“太惨了,那两个宫使真可恨!”他的说法马上得到了同学们一致的赞同。

这时,我马上意识到,学生已经沉浸到文本当中了,但是仍然不够!打铁要趁热,“你们觉得这两个宫使是什么样的人呢?”同学们气愤的说:“强盗、无耻之徒、剥削者……”“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这两个宫使的行径却是当时社会制度无法割裂开的。”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为事”即为反映社会现实。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什么?我们从课下注释很轻易的找到——《卖炭翁》题注云“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宫市”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方式。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门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有时撕给你两三尺破旧的绸纱,算做报酬;有时候不但不给任何报酬,反而要你倒贴“门户钱”和“脚价钱”。所以每逢宫使出来的时候,连卖酒卖烧饼的.小店铺都关上店门不敢做生意了。

由此,诗歌主旨呼之欲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更上一层楼。他们纷纷指出:这首诗就在反映宫市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白居易写这首诗也表现了他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前在教诗歌的时候,往往觉得请学生来概括主旨太难,可是现在看来,只要引导得当,浸入文本,我们就可以明白诗歌所蕴藏的内涵了。

二、随文学习,品读语言滋味。

语文课堂上离不开品读,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将朗读及语言的品味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希望通过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歌德曾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卖炭翁》语言较为浅白,但要想读透,就要体味浅白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比如有同学在品读诗歌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时候读得清清淡淡,他虽然明白: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卖炭翁身上的衣服很单薄,可是为了使炭能够卖个好价钱,他仍然希望天气寒冷。这样的理解当然正确,但显然仍不够到位,因为他并没有深刻的体会到老人那份矛盾的心理是何等强烈,自然也读不出这种味道!

怎样读出味道呢?《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要“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学习诗文,就是以读带品,以品促读的过程。诗句之间绝不是单列的平行线,而是相互关联的,需要我们从整体上结合上下文感悟。于是,我追问:“卖炭翁这么想让自己的炭卖个好价钱,换来的钱他会用来做什么呢?”有同学马上就找到“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将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看,卖炭翁是为了赚钱营利呢?显然不是。诗人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用设问自问自答,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老人辛辛苦苦在终南山熬了一年积攒下的一车炭,是他全部的心血,就仅仅是为了能够有衣穿,有饭吃!

这时,刚才谈想法的同学迫不及待的举手,要求继续他未完的品读:寒冬里,人们都恨不得裹得严严实实,希望天气赶紧暖和起来,身着单衣的老人更应该如此!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个“愿”字是强烈的盼望,他冷不冷?肯定冷!可能冷得身子发抖、牙齿打颤,但是这和他生存唯一的、迫切的希望相比算得了什么呢?这一次,当他再读这两句诗的时候,同学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

我再一次追问:“你们觉得他读的最好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答:“他这次很明显的在‘可怜’和‘愿天寒’两个词上加了重音,感情更加强烈。他读出了作者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

不错,我们朗读诗文,就是在还原诗文的原滋原味,把自己当成作者去理解诗文的内涵。他的朗读启发了同学们的思考,有学生马上发现了后面的“半匹红绡一丈绫”,这是老人根本用不上的东西,更不是值钱的事物。“千余斤”的一车炭换来的是不能吃、不能穿的废品,老人今后怎样生活,实在令人担忧,更是无尽的“可怜”!至此,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诗歌的主旨,课堂也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这堂课我上的很投入,学生也很激动,他们在课堂上回溯到千年前的那个社会,更感受到诗人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但一堂课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诗歌中对比作用突出,如果我能适时抓住契机,梳理出几组对比并在品读中强化理解对比作用的话,效果应该会比我在练习中单独讲解要好得多。另外,虽然课堂上我注意了朗读,但朗读的方式显得有些单一。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一步步使我的课堂更具深度,教学更加有效,我将继续在语文教学的漫漫长路上踏踏实实的求索前行!

卖炭翁教案汇总篇九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题解: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句解: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开篇直接交代人物,介绍卖炭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的伐薪烧炭的生活,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一笔概括。“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昨天夜里,长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装好木炭,套上牛车,辗着冰雪,赶往京师集市。作者没有交代老翁路上的情况,但可以想象,行进在冰天雪地中该是何等艰难。人虽然冻馁疲累,好歹总还满怀希望,因为毕竟天遂人愿,那些炭应该能卖个好价钱。这里文字虽简略,但比一一铺叙更富有感染力。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饿了,日头已出来很高。这时他才到达市场南门外,在泥泞中歇下脚来。“牛困人饥”互文:牛困,人何尝不困?人饥,牛自然也饥。作者不写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只用七个字,就把路远、车重、雪厚、人苦全部托出。至此,作者笔墨暂时收住,木炭能不能卖出,是老翁悬心的事,也是读者迫切想知道的结果。“市”,指长安的买卖集市,即东、西市。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有两人骑马扬鞭,翩翩而来,那是谁呀?是皇宫里派出来的采办,穿黄绸衣裳的是头儿,着白绸衫的是随从。行文至此,作者笔锋一转,将画面切换,由远及近,通过一问一答,勾勒出另一组人物形象。“翩翩”,轻快的样子,笔调有些黑色幽默。“黄衣”、“白衫儿”,都是太监的服装。唐代宦官品级较低的穿黄衣,无品级的着白衫。所谓“使者”,这里指皇宫中派出来的采办。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他们走到卖炭翁前,手持文书凭证,装模做样,自称是奉旨办货。说着,就让车子掉转方向,吆喝着牛,往北边皇宫方向赶去。“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出色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按理,小太监手里是不会有这种公文的,更不用说是“敕”,也就是皇帝的文书了。这里有讽刺之意,将宫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情形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那一车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这样眼睁睁地被宫使拉走。老翁虽然捶胸顿足,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烧成这一车千余斤的木炭,不知要砍多少木柴,翻越多少山头,忍受多少个日夜的烟熏火燎。老翁全要靠它卖钱度日活命,却这样被宫使拦抢而去。受压榨欺凌者难言的悲愤、辛酸,尽在点晴之笔的“惜不得”三字中。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结果他们只给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白绫,把它搭在牛角上边,说是用来充抵炭钱。“充”,抵偿。“炭直”,炭价。古代一匹有四丈或五丈长。系上牛头的纱和绫,合在一起最多不过三丈余。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

和《新乐府》的其他诗作不同,《卖炭翁》的结句没有“卒章显其志”,没有直接发表议论,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卖炭翁以后的日子怎么过,社会上又有多少和他有着类似遭遇的人?这样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一大堆问题,让人们去思考。

评解。

这是一首讽谕诗。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这也是一首叙事诗,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在内容上,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由开头至“心忧”句,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第二段,自“夜来”句至“市南”句,描述他进城卖炭。第三段,自“翩翩”句至结尾,写炭被掠夺。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细节,有对比。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尤其是结尾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如《唐宋诗醇》卷二十所说:“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着一断语。”

卖炭翁教案汇总篇十

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6.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何所营:做什么用。

b.翩翩两骑:轻快洒脱的两位骑兵。

c.驱将:赶着走。

d.充炭直:抵充一车炭的价格。

7.本诗描述了卖炭翁辛勤劳动所得终被掠夺的经过,揭露了的弊端,表达了诗人对的深切同情。(2分)。

答案:

6.b。

7.宫市,劳动人民。

卖炭翁教案汇总篇十一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外貌和刻画心理的诗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一、导入新课。

以前大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吗?讲的是什么故事?

一个弓箭手能十次有八九次能打到十环,于是就和一个卖油的老大爷吹牛,卖油的没吱声,而是拿一个大钱放在葫芦嘴上,然后用水瓢盛满一瓢油通过大钱的四方孔往葫芦里倒,结果大钱居然一点油也没沾到,此时卖油翁对那个射箭的说:“无他,但手熟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熟能生巧。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不再卖油了,改卖炭。

大家见过炭吗?炭有什么特点?--黑色、可取暖、可卖钱。

大家基本上都是来自农村的吧?谁家里烧过炭?谁来讲讲烧炭的过程?

选木头,粗的劈成小段;挖很深的窑洞,洞上有通风口,下面有烧火口;把木头放入洞中,封口,烧火;每天晚上去看燃烧情况,控制火候,以免烧过了变灰;要烧好几天。

大家觉得这个过程艰辛吗?--艰辛。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板书:讽喻诗、叙事诗)。

讽喻诗有什么特点?

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三、介绍“宫市”

我们先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这个交易有多不公平?

四、分析鉴赏诗。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在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哪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地点在哪?--宫市南门外。

文中写了哪两种人?--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这首叙事诗围绕着“炭”写了哪几件事?

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2、那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找出来。

3、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地点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4、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什么样?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5、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板书:外貌描写)。

6、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大。

年龄大的人有什么特征?--动作慢、力气小、劳动艰辛、劳动力弱。

7、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8、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干什么呀?

休息,看电视,打太极,看孩子,做饭等,享受晚年。

9、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自己砍柴烧炭,以卖炭为生。

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板书:艰苦)。

10、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你找的真准确,可怜。(板书:可怜)。

11、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

找的太准确了,就是这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烧炭的季节都在什么时候呀?

--秋、冬季。

那个时候天气怎样呀?--冷。

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很?--可怜。

12、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同情。

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

但这时老人是什么想法?--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

为什么呢?

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不好卖了:天寒,炭的价格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那这时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是怎样的?--纠结、矛盾、反常、艰难、酸苦、无奈。

透过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怎样?--十分艰辛。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一尺雪”说明什么?--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

“碾冰辙”说明了什么?--说明炭很重,冰冻路很滑,很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晓驾炭车”、“日已高”说明什么?--路途遥远。

这个运炭过程?--艰辛。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一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大家用笔圈出来。

15、这么辛苦的运炭来卖,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

“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是想吃饱、穿暖,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身无半点积蓄,但迫于贫苦生活的压力,不得不烧炭,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

卖炭翁总共有多少碳?--“一车炭,千余斤”

是啊,卖炭翁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然而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半匹红纱一丈绫”

这“半匹红纱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有用吗?

好亏啊,才一点点,少得可怜。

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宫市,可怕的宫市制度!

(板书: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强烈反差)。

17、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

“翩翩两骑来是谁?”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白衫”说明来者的身份怎样?--有钱。

有钱还抢,说明什么?--霸道、野蛮。“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

“翩翩”一词写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态?

轻快敏捷而又趾高气扬、凶神恶煞的神态。

找出描写他们行动的动词,从这些动作中说明了什么?

动词有把、称、回、叱、敕、牵、系。从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仗势凌人、以强凌弱、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宫使驱将惜不得”,“惜不得”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心态和地位?

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

他能反抗吗?

不能,只能忍气吞声,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对比:地位悬殊)。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说明这桩买卖是强迫的。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表明一车炭的价值很高,而货与款是极不等价的。

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百姓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白居易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写下《卖炭翁》,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的遭遇,无情而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仗势欺压百姓,强行低价购买,甚至是任意勒索、疯狂的公然掠夺。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篇文章写出宫市的这种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2、展开想象进行续写。

六、板书设计。

讽喻诗、叙事诗。

烧炭--运炭--抢炭。

外貌描写:艰苦、可怜。

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强烈反差。

侯晓旭。

卖炭翁教案汇总篇十二

课型:诵读(诵读——鉴赏——诵读)。

重点:1.多种形式诵读文本。

2、分层次有目标诵读,感悟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品鉴文本,理解文章主旨。

课件:配乐flash。

教学流程:

一、白居易作品引入。

这节课就让老师带领大家追溯历史的河流,走进诗歌盛世——唐朝,学习白居易写的一首唐诗——《卖炭翁》。(板书:卖炭翁)。

1、解题。

齐读诗题,从题目看,你知道这首诗是写谁吗?你怎么知道他是一位老人呢?(理解“翁”)。

2、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知晓大意。

《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这首诗究竟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老师来讲给大家听。(师配乐诵诗)。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同桌互读,指名读(流畅、声音洪亮、有节奏)。

正音(衣裳两骑翩翩口称敕叱白衫儿等)。

2)谁能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三、品析诗句、进入诗境。

烧炭—运炭---卖炭。

说说看哪几句是写烧炭?哪几句写卖炭?

知道理解(“伐薪”“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

(2)从老人的外貌看你觉得老人烧炭的生活怎样?能用一个字概括吗?(累、苦、悲)苦在哪呢?再读读前两句诗来细细体会。

(4)孩子们,看到老人烧炭如此艰辛,我们内心能平静吗?那就带着你的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给大家听?(相机指导)指名读、集体读。

小结:孩子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老人烧炭的艰辛,感受到了老人悲惨的生活,更感受到了同学们对老人寄予无限同情。

2、课件出示: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谁能来读读这两句诗,读懂了吗?(说意思)。

(1)你读的第一句是什么句?(问句)加重语气读。

(2)老人烧炭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身上衣裳口中食(或者吃的和穿的)。

小结:是啊,老人仅仅希望吃饱穿暖,他没有更高的要求。穿着如此单薄的他最盼望的竟是天再冷些!孩子们,读到这我仿佛看到了老人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跋涉着,刺骨的寒风吹得他涩涩发抖。

3、下面请同学们轻声品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老人卖炭的情景。

出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你们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谁能带着这些感受把后两句读给大家听?

你能和大家说一说读出感情时把哪些词重读了吗?

“何”“可怜”“愿”

谁还想读这两句?

(配乐)“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学生和老师共同入情入境的朗诵)。

卖炭翁的炭卖掉了没有,他还有什么悲惨遭遇呢?这个故事并没有讲完,拿起课本请同学们自读余下的诗句。

故事的结局怎样呢?(老人的炭没有卖出去,被宫使给“换”走了。)实际上就是在抢!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老人辛苦到头一车木炭被抢后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读了整首诗你的心情又怎样?苦!命运悲惨!封建社会制度太黑暗了!

总结:

孩子们,再一次让我们来吟诵卖炭翁,寄托我们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缅怀敢为民而歌、诗为民而作的伟大诗人----白居易。

这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在开始准备这节课时,我就以平时讲语文课的模式来备课,重点句子的分析指导,体会朗读。一节试讲课下来课堂环节的设计全被推翻了。“这是诵读课,一节课要以不同形式的诵读为主”在组内同仁的指导下,我这才渐渐明白了诵读课应该怎样去讲。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并展开教学的,先是布置学生课外预习,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其次在备课时,体现我们学校校本课程的特点,把学生在这六年来所积累大量的相关唐诗、宋词、古诗文及作者等相关知识做以简单的汇报检查,然后再导入到本课的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极大兴趣,在经过老师的配乐朗读,学生的个别读、分组读、男女生等多种形式的层层深入朗读。从作者到诗意,再到其意境,指导学生在读中悟。学生读出了古诗文的节奏与韵味,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也真正达到了诵读课的目的。

卖炭翁教案汇总篇十三

1、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工具书,领会诗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讨论,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3、反复诵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说明:

本课作为七年级第一学期的文言文篇目,对于学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但这篇文章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有意识地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通过咀嚼语言,体会到文章实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读懂课文,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中心。

2、难点:领会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卖炭翁教案汇总篇十四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难道还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吗?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文档为doc格式。

卖炭翁教案汇总篇十五

1.初步学会赏析这首古诗。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前两首学过的唐诗,先齐声背诵,再提问(出示幻灯片):

第一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第二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流泪的句子:

第二首诗中表现家人和诗人狂喜之态的句子:

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歌的句子:

明确:

绝句。

律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2.导入:再学另一类体裁,乐府诗《卖炭翁》(板书课题),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了一篇乐府诗体裁的文章是什么?《木兰诗》。

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3.简介白居易(择要写入幻灯片)。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就旋子其中。

幻灯片显示: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4.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录音。

5.串讲课文(讨论式)。

问:这是一首叙事诗,到底叙什么呢?(让学生看注释5回答)什么叫“宫市”呢?

明确: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首诗揭露了这种残酷的剥削方式。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那么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师生读毕)问文中写了哪两种人?明确:卖炭翁,宫史。

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心理。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读:“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问:“一尺雪”说明什么?

明确:雪大,路必难行。

这两句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卖炭翁的?行动。

问:“衣正单”的老人为什么要在最严寒的拂晓就“驾炭车”而行呢?

明确:说明老人满怀希望,想卖个好价钱,实现“衣食”的愿望,卖炭心切。

问:“碾冰辙”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冰冻路滑道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

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一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明确:“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多么不容易啊!

6.朗读第一部分,教师小结:这一节写卖炭翁烧炭、运炭的艰辛。作者分别从外貌、心理、行动三个方面刻画卖炭翁的悲苦形象,同时也表现诗人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

7.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诗人掉转笔锋,故事情节也急转而下。“翩翩两骑来是谁?”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黄衣使者白衫儿”,作者通过对他们衣着(“黄衣”“白衫”)的描写,点明来者的身份,原来是宫使和他的爪牙。

问:“偏偏”一词写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态?(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

明确:轻快而又趾高气扬的神态。

学生回顾卖炭翁又是一副怎样的形象(结合第一节的外貌描写的字句以及再次对照插图)。

这就同蓬头垢面、老态龙钟的卖炭翁形成了鲜明对比,接着写他们的行为,“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问;找出描写他们行动的动词,从这些动作中说明了什么?

明确:动词有“把”、“称”、“叱”、“牵”。从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言炭的数量之多,暗示卖炭翁付出的血汗之多。

问:“惜不得”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心态和地位?

明确:写出了卖炭翁忍气吞声、无可奈何的心态,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

千余斤的炭换回来的是什么呢?“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半匹”“一丈”极言其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再说这些无用的绡、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遮体。卖炭翁一年的辛苦就这样付诸东流,满怀的希望就这样成了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可怕的宫市制度!

8.学生朗读第二部分,从中细加体会。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9.教师小结归纳:(主题思想,先让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诗节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诗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个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0.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1.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五及语文作业本第八课练习。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两上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钱。

今天,我读了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卖炭翁》一诗。这首诗讲了一个卖炭老翁辛辛苦苦的伐薪烧炭,将解决衣食的大问题的希望寄托在一车炭上。老翁在一个早上赶着牛车去买炭,正当他在泥泞的道路上休息时来了两个官宦,他们手拿着文书,叫嚷着皇上有命令。两人带走了老翁的千余斤炭,却只给了老翁一些丝织品充当炭的价值。

读了这首诗,我首先想到了老翁今后的命运。老翁的衣食问题全靠这一车炭来解决,可炭被抢了,老翁可能熬不过寒冷的冬天。想到这里,我自然而然的联想到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也对诗中的老翁产生了了深深的同情。老翁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他属于最底层的弱势群体,而两个官宦狐假虎威、以强凌弱,叫人不得不憎恶。

其实诗中所描写的,今时今日还在发生。只是这些掠夺不再是明抢,变成了贪污钱财,挪用公款。这些行为同样是可耻的,做这些事的官员也同样不会得到人民的爱戴。

读了《卖炭翁》一诗,我想:无论是谁都不能剥削人民的劳动成果,一个人只有尊重、爱惜人们的劳动果实,才会受到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卖炭翁教案汇总篇十六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外貌和刻画心理的诗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以前大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吗?讲的是什么故事?

一个弓箭手能十次有八九次能打到十环,于是就和一个卖油的老大爷吹牛,卖油的没吱声,而是拿一个大钱放在葫芦嘴上,然后用水瓢盛满一瓢油通过大钱的四方孔往葫芦里倒,结果大钱居然一点油也没沾到,此时卖油翁对那个射箭的说:“无他,但手熟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熟能生巧。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不再卖油了,改卖炭。

大家见过炭吗?炭有什么特点?——黑色、可取暖、可卖钱。

大家基本上都是来自农村的吧?谁家里烧过炭?谁来讲讲烧炭的过程?

选木头,粗的劈成小段;挖很深的窑洞,洞上有通风口,下面有烧火口;把木头放入洞中,封口,烧火;每天晚上去看燃烧情况,控制火候,以免烧过了变灰;要烧好几天。

大家觉得这个过程艰辛吗?——艰辛。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板书:讽喻诗、叙事诗)。

讽喻诗有什么特点?

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我们先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这个交易有多不公平?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在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哪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地点在哪?——宫市南门外。

文中写了哪两种人?——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这首叙事诗围绕着“炭”写了哪几件事?

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2、那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找出来。

3、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地点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4、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什么样?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5、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板书:外貌描写)。

6、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大。

年龄大的人有什么特征?——动作慢、力气小、劳动艰辛、劳动力弱。

7、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8、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干什么呀?

休息,看电视,打太极,看孩子,做饭等,享受晚年。

9、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自己砍柴烧炭,以卖炭为生。

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板书:艰苦)。

10、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你找的真准确,可怜。(板书:可怜)。

11、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

找的太准确了,就是这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烧炭的季节都在什么时候呀?

——秋、冬季。

那个时候天气怎样呀?——冷。

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很?——可怜。

12、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同情。

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

但这时老人是什么想法?——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

为什么呢?

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不好卖了:天寒,炭的价格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那这时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是怎样的?——纠结、矛盾、反常、艰难、酸苦、无奈。

透过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怎样?——十分艰辛。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一尺雪”说明什么?——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

“碾冰辙”说明了什么?——说明炭很重,冰冻路很滑,很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晓驾炭车”、“日已高”说明什么?——路途遥远。

这个运炭过程?——艰辛。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一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大家用笔圈出来。

15、这么辛苦的运炭来卖,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

“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是想吃饱、穿暖,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身无半点积蓄,但迫于贫苦生活的压力,不得不烧炭,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

卖炭翁总共有多少碳?——“一车炭,千余斤”

是啊,卖炭翁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然而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半匹红纱一丈绫”

这“半匹红纱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有用吗?

好亏啊,才一点点,少得可怜。

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宫市,可怕的宫市制度!

(板书: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强烈反差)。

17、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

“翩翩两骑来是谁?”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白衫”说明来者的身份怎样?——有钱。

有钱还抢,说明什么?——霸道、野蛮。“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

“翩翩”一词写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态?

轻快敏捷而又趾高气扬、凶神恶煞的神态。

找出描写他们行动的动词,从这些动作中说明了什么?

动词有把、称、回、叱、敕、牵、系。从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仗势凌人、以强凌弱、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宫使驱将惜不得”,“惜不得”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心态和地位?

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

他能反抗吗?

不能,只能忍气吞声,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对比:地位悬殊)。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说明这桩买卖是强迫的。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表明一车炭的价值很高,而货与款是极不等价的。

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百姓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白居易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写下《卖炭翁》,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的遭遇,无情而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仗势欺压百姓,强行低价购买,甚至是任意勒索、疯狂的公然掠夺。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篇文章写出宫市的这种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1、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2、展开想象进行续写。

讽喻诗、叙事诗。

烧炭——运炭——抢炭。

外貌描写:艰苦、可怜。

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强烈反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