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论文范本(大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4:01:37 页码:12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论文范本(大全11篇)
2023-11-23 14:01:37    小编:ZTFB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我想我们需要鼓励和支持创新。编写总结时,我们应该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受个人偏见的影响。范文中的优点和亮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论文范本篇一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消费需求在不断的增加,产品的包装色彩在整个消费和销售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国,茶叶市场十分繁荣,茶叶品种众多。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茶叶产品要想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要将茶叶包装色彩的设计做好,这是提高茶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包装色彩的运用,不仅能够使茶叶产品得到美化,还能够推动茶叶产品实现更多的经济价值。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对茶叶包装色彩的运用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对我国的茶文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逐步探讨了在茶文化的影响下茶叶包装色彩呈现的种种方式。

关键词:

茶文化;茶叶包装;色彩。

我国茶叶市场的消费需求在不断扩大,与之而来的是茶叶的包装更加具有多样性,成为了使茶叶增值的重要方式,茶叶的包装设计在整个茶叶市场竞争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国悠久丰富的茶文化历史对茶叶的包装设计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其中,色彩作为茶叶包装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对整个茶叶的包装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与图形和文字相比而言,色彩很容易进行识别,能够给人带来最直观的心理感受,并且易于理解,能够牢牢吸引住消费者的目光,同时还能够通过色彩将商品的信息、价值形象的传达出来,帮助消费者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茶叶类型或者品牌。

茶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谓茶文化,就是茶在我国精神文化中的表现,同时也是茶道在生活中的表现。我国的茶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涉及了很多方面,包括饮茶习俗、茶与歌舞、茶与诗词、茶与美术、茶与禅教、茶与祭祀、茶馆茶楼、陶瓷茶具、茶艺表演、冲泡技艺等等,这其中的每个方面都有着深刻丰富的内容。在我国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茶让人们既得到了物质层面的享受,还得到了精神层面的愉悦。我国茶文化带有浓厚的东方民族独有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韵味。我国茶文化中对修身养性十分重视,追求的是一种平心静气的和谐氛围。我国的茶文化与养生学的精神基本相似,推动了我国养生观念的发展。茶文化以茶为主要载体,融合了我国传统的儒家、道家等学派的优秀思想,将人们的生活与茶巧妙地融合为一体。茶文化还与我国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促进我国人民不断修身养性,推动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进步。茶文化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全球化趋势的加剧,我国的茶叶消费市场在不断的扩大,茶叶的包装设计也出现了多样化、趣味化的特点,利用茶叶的包装,可以使茶叶实现增值。茶叶的包装一方面要能够反映出茶叶商品的价值,另一方面还要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体现出来,从而使得茶叶的经济利益能够得到充分的实现。

2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色彩设计中的表现。

商品的色彩对于消费者的选择而言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对于色彩的注意力往往会比对形状的注意力高很多。将不同的色彩巧妙搭配,能够极大地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在茶叶的包装设计上,色彩能够引起人们最为敏感和活跃的视觉感受。色彩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反映和心理变化。对茶叶包装的色彩设计要做到易于记忆、易于引起注意和易于色彩联想,茶叶包装设计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包装色彩的巧妙应用。

2.1茶叶包装色彩引起的心理反应在茶叶的包装色彩设计中,不同的色彩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有的色彩能够给人带来稳重、古朴的感受,有的色彩给人带来大气、华丽的感受,有的色彩给人带来秀美、精巧的感受等等,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运用不同的色彩,所产生的情绪与美感具有很大的差异。我国目前茶叶市场上的茶叶主要有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等等,品种十分之多。针对不同品种的茶叶可以运用不同的色彩。比如绿茶茶味十分鲜爽清新,色泽翠绿,在包装时要使用绿色这种冷色调;红茶的汤色十分清亮红艳,茶味十分醇和香浓,在包装时要使用暖色调;白茶的汤色比较淡,茶味清香淡雅,在包装要使用柔和系列的色调。以西湖龙井茶为例,西湖龙井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有着千年的发展历史,其包装设计十分高档大气。我国成年人多喜欢以茶叶为礼品相互之间进行赠送,成年人的文化积累和生活经验十分丰富,所以会更偏爱一些稳重、大气的色彩,色彩的饱和度、明度、纯度都比较低。西湖龙井茶的包装色彩上的整体审美情绪与成年人的审美素养基本相似,深刻体现出了稳重和成熟的特点,将我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髓充分利用包装色彩体现了出来。西湖龙井茶的包装如下所示:西湖龙井茶的包装设计中所运用的色彩主要是浅棕偏土黄色,整体看起来十分复古,有着深远的意境,十分符合成年人怀旧的心理,同时还能够将西湖龙井茶的悠久历史展现出来。在这个包装中,色彩是经典传统的中国画墨色,浓淡相配,给人带来古色古香的心理感受。在整个包装中,最鲜艳的颜色就是红色,也是以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印章的形式呈现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整个茶叶的包装设计十分协调,具有明显的复古风味。

3茶叶包装色彩设计的作用。

3.1茶叶包装中色彩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茶叶包装色彩要符合茶叶的属性,能够通过色彩联想到茶叶的特性;茶叶包装色彩要符合茶叶市场的色彩心理,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让消费者选择茶叶产品;茶叶包装色彩要与茶叶品牌的形象相符合,也就是要符合茶叶品牌的经营策略,能够通过色彩使茶叶品牌的价值不断增加。

3.2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色彩对消费者的视觉感受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人们由于色彩会产生色彩心理,而色彩心理也会使消费者的心理形成活动,对色彩心理进行全面的判断,设计出更加优秀的茶叶包装,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广阔的消费市场。

3.3色彩会因为年龄、社会心理、民族地区的不同而存在着许多差异。所以茶叶包装的设计师要深入社会生活,对不同消费者的色彩爱好进行广泛的调查,对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心理和不同民族地区的消费者的色彩喜好和审美意识掌握大致的了解,从而在面对不同的消费人群时可以做出针对性的茶叶包装设计,将色彩更好地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中去。[8]同时,还要对中国茶文化进行深刻全面的了解,将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融合,利用不同色彩的运用将我国的茶文化通过茶叶包装完美呈现出来。

4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现代茶叶的包装色彩设计既要能体现我国优秀的茶文化,还要将文化品位与市场营销结合起来,将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通过色彩的巧妙运用融入到茶叶的包装设计中,使茶叶的包装设计既富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时代感,从而推动茶叶产品更好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这样不仅能够使茶叶的经济效益得到实现,而且茶叶作为我国独特的文化之一,还能够提高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影响力,加强茶叶在国际市场中的流通,赢得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论文范本篇二

毫无疑问,在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土地资源。但随着新时期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中占据了大量土地资源,这就造成了农业生产中的土地问题日渐明显。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有必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包产到户土地联产承包的责任细分,农业经营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限制,分配不均、规模缩水、成本膨胀等问题使农业经营难以发挥本身的优势。加之农产品经营的品种多而杂,管理混乱,技术落后,导致了0.33平方公里以下的小规模经营户依然占据多数,高昂的选种和交通费用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升级。

2.2人力资本。

就当下而言,人口老龄化和城镇人口流动等变化都对农业生产中的人力资源造成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本身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是较高的,但目前我国的农民却存在教育水平低、年龄老龄化等趋势,一大原因就是年富力强、文化程度高的人力资源出现了严重流失。受限于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我国的设施农业在技术推广环节出现了较大漏洞,多数农业生产人员安于传统的生产模式而不愿意接受新技术,包括配方养肥、病虫害防治和节能日光温室等技术,这些新技术目前尚不能在设施农业生产中得到较合理的运用。

2.3产销衔接缺乏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

新时期下不断扩大的城乡发展差距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同样影响深远。农产品销售城乡脱节,多数情况下,农产品的营销依然依靠农产品经纪人拉关系进而实现外地销售的单一渠道。由于缺乏专业的批发销售体系,导致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相脱钩,制约了农产品种植的'进一步发展。

3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新思路研究。

3.1政策创新。

以政府机关为先导,以科学的法律规范为指导方式,通过运用更为灵活的农业辅助措施,构建更为合理的农业管理机构。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制定符合实际的设施农业推广计划,规范设施农业的技术指标,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拓宽发展道路。在设施农业技术的使用推广中,重点开展温室节水灌溉、二氧化碳施肥、温室智能温控、日光自动卷帘等核心技术,并不断为设施农业的生产树立新的目标,引导农作物种植合理有序推进。

3.2技术创新。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领域的新技术同样是十分重要的举措。面对新时期我国农业生产的设施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等特点,则需要相应的管理人员有所侧重地对农业生产中的配套技术进行创新推广。包括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都是新技术创新科研的重点环节。

3.3市场营销创新。

品牌化的农业生产思想是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创新思路之一,对我国设施农业的引导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要求我国的农业生产必须做到市场营销创新发展。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饲料生产企业、营销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引导民间资本和吸引外资开发设施农业,提高设施农业工业化水平。在农产品的营销环节,切实做到以农产品品质为第一先导,以无公害、绿色、有机为重要指导标准,规范生产投入和标准衡量,把好投入品关;其次要求农业生产要具有一定的规模,从客户与市场的角度看问题,做好销售的后续环节,以设施农业技术拓展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增加市场化运作的科学合理性。成立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发展农村经纪人,解决农民“卖粮难”“卖菜难”等问题。

4结语。

相较于传统的农业生产而言,设施农业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其技术应用涵盖了工程信息学科、生物科学学科以及环境保护学科等,是现代化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体现。在新时期,大力推广和应用设施农业可以推动我国的农业生产科学化、设备应用规范化、种植方式集约化以及管理现代化。设施农业生产能够切实增加农作物的种植效率,完善资源利用率,保障安全生产,推动我国的农业健康发展,切实为农民增加收益。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农业机械化专项发展规划的通知——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g].2011.

[2]闫石,刘怀,杨恺.依靠改革创新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3).

[3]杨万江.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11).

[4]何芬,马承伟.中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03).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论文范本篇三

生活不只是针对成人而言,从儿童、青少年的生活中同样也可以提炼出优秀的艺术,如果成人对这样的艺术总是以小儿科或不现实的态度看待它们,势必削弱这方面的创作。儿童艺术的核心价值是想像力,青少年艺术的核心价值是理想,成人艺术的核心价值是现实,我们不能苛求有这样的片子能集这三种价值于一身,分别满足不同的年龄群,因为这样的片子无疑是经典,而经典总是少有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允许这三种类型的片子同时存在,并能予以相互尊重,文艺才能在大多数时候满足全社会的需要。

如果我们总是下意识地从成人的角度出发来一统天下,那这样出来的儿童片或者青少片只能被成人所认同。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论文范本篇四

摘要:本研究结合辽宁省大连市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总结出大连农村住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大连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

关键词:新型农村;住宅建设;发展思路;大连。

近年来,随着城市农村一体化概念的提出,改变了以往片面强调城市建设和孤立对待农村发展的弊端,城市和农村进入统筹发展的健康轨道。上世纪90年代,在党的领导下出现了工业向园区集中,共同营造了中国建设市场的繁荣,随之而来的农民住宅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

目前,我国北方农村发展的现状面临以下问题:一是规章制度空缺,技术等级低廉;二是住房的功能性不足;三是住宅的安全系数低,功能性差;四是住宅效能低下,能源浪是费严重;五是村镇建设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以辽宁省大连市为例,对其农村地区住宅状况进行阐述。

1大连地区住宅基本情况。

1.1地理条件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1.2气候条件大连市地处北半球的暖温带潮湿区域,兼顾海洋性气候特征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没有严寒,夏天气候凉爽,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0.2℃,年降水量高大770~1110mm,全年日照总时间为2500~2800h。

1.3历史及经济概况由于大连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在古代就有日本列强和俄国沙皇瓜分地区的历史,当时的战争波及了大连旅顺口地区建设,由于大连港的蓬勃发展和对日商投资的引进,使大连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趋于发达地区的水准,城市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排行,也是名列前茅。

1.4房屋布局分析。

1.4.1自由式布局自由式布局多是在建设初期没有经过前期的工可研阶段,农民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或道路条件等情况建设。

1.4.2行列式布局行列式布局是在条形布局上发展而来的。

1.4.3口字型布局口字型布局是指对行列式进行了较为简单的改进,可以引入城市中,小区组团居住的概念。

2大连农村住宅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分析。

2.1住宅现存问题。

2.1.1法律规章制度不健全农村地区的法律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不仅仅是大连农村地区所有的现象,也是全国范围内大多数农村住宅所持有的一贯现象,特别是受规定房屋的建筑层数、材料的使用定量以及合理分配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法律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不完整,这种趋势也势必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2.1.2设施建设与住房功能在走访调查的几个乡村住宅里面,着重考察了农村住宅的建设设施方面的.功能性,其大多存在安全隐患。所谓的“安全隐患”是指设施功能性极其差异,对环境和周边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1.3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低,抗震性能差农村住宅的安全性抗震性差是一个不可回避和遮掩的现实。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大量的村镇也都位于地震中心区域,由于对防震抗震基本知识的不了解和认识上的缺乏,大量地采用传统建造工艺的自建住宅是不能满足抗震基本要求的。

2.1.4住宅布局极为混乱对于中国大部分农村,特别是大连地区的农村进行考证和研究,大部分的农村住宅在建设当中,没有进行过系统和全面的布局建设,只有一些新兴农村建设统一规划了使用面积。

2.2综合发达国家建设思路对比分析大连农村住宅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异,如表1所示。

表1大连市与发达国家的农村住宅建设差异。

3加快大连农村住宅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3.1完善相关制度要不惜一切代价,在切实保护农民自身利益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住宅建设的新貌,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内好的示范农村住宅建设,而且还要汲取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农村住宅建设体系,并结合实际,切实可行地拟定出符合我国国家国情的建设条款。

3.2农村住宅用地的均布化应该大力开展村民工作,在制度规范下,可以自行进行一些对生产生活有帮助的修改模式。此外,统一规划农村区域住宅,使农村住宅用地均布化。

3.3加速农村生态化建设当前重点是制定和实施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应参照政府发布的指导性目录,充分考虑后续的村庄规划与管理需要,突出乡村特色和可持续发展。以确保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生态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刘敦祯.中国住宅概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论文范本篇五

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在中国,种茶、饮茶的历史都非常悠久,茶已经不再单纯的是一种饮料,而在饮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并由茶文化衍生出了一系列书画、文学等艺术作品。本文旨在研究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以及茶文化在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

关键词:茶、文化、发展历程。

关于茶的起源现在在学术界还是众说纷纭。《尔雅》中的“释木篇”和“释草篇”中都有“荼”字(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前者指木本的茶树,后者指草本的苦菜,所以很多学者认为茶最初的作用是被当作菜吃。也有学者认为茶起源于上古的神农氏,《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当为茶叶始为药用。对于茶的起源人人言殊,莫衷一是,但饮茶饮茶的开始大致可认为开始于神农时期,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中提到“茶指为饮,发乎神农”。

晋代随着茶叶生产的较大发展,饮茶文化也更加体现出来了。到了南北朝时期,饮茶进一步普及,饮茶在民间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被赋予了浓浓的文化色彩。与美酒佳酿相比,通常的茶叶价格便宜,为多数人所能够承受,故很早人们就用茶叶招待客人表示俭朴。著名的就是晋代陆纳以茶果招待卫将军谢安,他侄子认为不妥,端出早已准备好丰盛酒席。事后,陆纳打了侄子40大板,责怪他破坏了他的清廉名声。《晋书。桓温传》记述:“温性俭,每宴唯下七奠,伴茶而已。”也是以茶果表示俭朴。可见在东晋,南方的饮茶已经很普遍了,并且茶被用来以示清廉。后来,因为茶叶生产的发展以及饮茶的普及,各种茶叶和茶事的美学内涵也引起了当时文学家们的注意,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少反映。如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登成都楼诗》、杨炫之《洛阳伽蓝记》等都从各个方面对饮茶和茶事做了描述。在两晋南北朝茶叶有了一定的种植面积,茶俗进入日常活动,加之文化雅士将之升华,茶从简单的饮品被赋予了文化品味,中国茶文化在此阶段逐渐萌芽。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期。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此外佛教的发展,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措施从不同层面对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促使唐代成为“我国茶叶和茶业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在唐代,对茶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一个人物是陆羽,陆羽在长期的茶事实践活动中,呕心沥血,写成世界上第一本茶学专注《茶经》,它是总结唐朝以及唐朝以前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茶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学著作,又是茶文化的专注。陆羽《茶经》的问世成为茶文化形成的里程碑,极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他所确立的朴素自然茶美学观点,倡导的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指引了无数爱茶之人,受到众多茶人的追崇。唐代著名诗人无不饮茶,有些人把饮茶与吟诗有机联系起来,文人吟诗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茶道茶艺、茶性茶德、茶情茶谊、茶俗茶礼、茶事史诗等,对茶树生态环境、造茶技术、煮饮技艺、名茶、贡茶、茶政贸易都有描写。其中有不少佳作,影响深远,其中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堪称千古绝唱。此外,唐代时茶具已经与食器、酒器分离形成了专用器具。陆羽《茶经-四之器》详细记载了二十四种茶用具,据其记载当时茶具已成为饮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器具,对茶的色、香、味的体现至关重要。

“茶兴于唐、盛于宋”这一时期,茶已经成为“家不可一日无也”的日常用品。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早在宋太祖赵匡胤即位时,宋代宫廷已经设置了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皇帝常以赐茶的方式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甚至恩赐国外使节以示友好。大观元年,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一书,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清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宋代时,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以及政治原因,品茶与泼墨成为文人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苏东坡做了最好解释:“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晰美恶不同,其德操一也”文人往往借品茶清心,泼墨抒情,寻找心灵寄托。诸如徐铉、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黄庭坚等文学家都好茶,诗人做茶诗,书法家做茶贴,画家绘茶画,文人著茶书,各种茶文艺作品纷纷面世,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的茶事活动。

到元明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式已经具备,同时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茶书、茶画、茶诗不计其数。张源的《茶录》、陆树声的《茶寮记》、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诞生。

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间,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个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成为寻常百姓的礼仪美德。实际上,明清时品茶所“返朴归真”“天地人相融”境界正是陆羽倡导的“精行简德”、“和”一脉相承。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扶持茶叶生产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茶叶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全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产茶,产量逐年增长,出口不断递增。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国人生活水平提高,饮茶量不断增长,茶与生活的结合更为多样化,中国茶文化有了飞速发展,凸显蓬勃之势。茶文化繁荣彰显重要地位。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无论是民间探亲访友,还是开座谈会,甚至国际交往中,清茶一杯,简单高雅,茶所具有的广泛亲和力得到广泛认同,茶以及茶文化在国人以及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

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如今的茶文化包含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并涉及中国的文学、哲学、禅宗等多门学科。经过数千年的百转轮回,中国茶呈现出了它千年来所有的文化密码,在漫长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沉淀出了独特的'深沉和凝重。同时,茶文化的丰富和广袤也为灿烂的华夏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参考资料:

1、黄仲先《中国古代茶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出版20xx年。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论文范本篇六

摘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产茶圣地,其历史悠久、风景独特。以地方茶为中心进行深度休闲旅游项目开发,不仅是地方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为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增添异彩。本文通过介绍地方茶文化资源的特色与优势,分析地方茶文化休闲旅游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茶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有效管理路径。

关键词:

茶文化;休闲旅游;实证研究。

茶文化旅游正在迅速发展,而地方作为茶叶之乡,出产名茶众多,祁门红茶、地方毛峰、太平猴魁等,地方人自古传承、形成了悠久的茶道文化,可供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项目众多。福建安溪茶文化、杭州梅家坞茶文化、广东茗上茗“茶家乐”旅游活动等都是基于不同茶产地所开发的一系列深度挖掘茶文化的休闲旅游项目,推动了茶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地方同为著名的产茶圣地,可供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也极为繁多。第一,地方茶道,茶道文化主要指从沏茶到品茶的一系列程序,自唐宋时期兴起,最早现于《封氏见闻记》一书。到南宋时期,禅师荣西去往日本传扬佛道,后引得诸多日本人来中国学佛,回国时将茶籽和种茶技术带回日本;后又由高僧千利休将茶道在日本民间加以推广,形成了日本独具特色的饮茶的传统习俗。第二,徽州人饮茶,集中成习的饮茶时间有朝、午茶、夜茶,每天都有不同的茶品伺候,一年间从新茶绿茶到旧茶红茶,饮茶不断。而不同的时候饮茶各有讲究,比如说,朝茶讲究细品;午茶讲究浓郁;晚茶讲究随性。第三,茶水选择,徽州人沏茶讲究茶品,更讲究用水,清澈甜美的山泉最佳,河水次之,井水再次;茶具需用锡壶胆,冲泡过后,清香怡人,景致颇佳。以地方茶文化为中心,开发深度休闲旅游项目,不仅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茶文化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1.1厚重的茶文化历史,增强了休闲度假旅游项目的文化性。

通过将茶文化融入到休闲旅游中去,有助于休闲旅游行业提升旅游产品的层次,挖掘更具本地特色的旅游形式和旅游内容,可有效避免茶文化旅游同质化的尴尬局面,同时也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人种茶、产茶、品茶的历史可追溯到汉朝时期,自唐宋时期的兴盛,又经元明清时期的完善,逐渐形成了整套的茶文化。现行的茶文化主要奉行朱熹《家礼》,甚至有“看人上茶分三等”的说法,贵客至、喜事至,讲究吃“三茶”,大年初一、正月拜年、婚礼上门等全家人都要吃“三茶”。地方深厚的茶文化历史,为建立基于茶文化的休闲旅游开发提供了诸多可能。另外,茶文化与佛教、道学、儒学等传统文化有相通之处,与地方当地的本土文化关系紧密,众多民俗活动也为茶文化的推广与兴盛提供了更多机会。

1.2优美的生态环境与休闲旅游项目相得益彰。

地方地处安徽南部,以花岗岩为主体,海拔1800余米,占地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有“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誉,自古以来都有“五岳归来不看山,地方归来不看岳”的说法。地方景区的“四绝三瀑”、“云海奇观”、“劲松迎客”等奇观美景为茶文化增加自然的韵味。以地方为中心进行茶文化休闲旅游的开发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地方景区风景秀美、自然资源丰富,是著名的休闲旅游胜地,也是茶园与云雾萦绕的人间仙境。山涧、溪流、人家,清茶、云海、青山,为游客提供了完美的休闲娱乐、感悟自然、放松身心的休闲旅游胜地。

1.3地方的茶俗文化成就了休闲旅游项目的多样性。

茶已经成为地方人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各种饮茶文化和饮茶习俗,经过几千年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已经形成了地方独有的特色。品茶之际,或讲书,或奕棋,有人谈古论今,也有人吟诗作对,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各种各样的茶话活动成为地方茶文化休闲旅游项目开发的重要内容。

2地方茶文化休闲旅游开发存在的误区。

2.1茶文化休闲旅游资源开发上整体性不足,融合度不高。

地方茶文化休闲旅游的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有玉屏景区、白云景区、北海景区、松谷景区等自然景观,而且一年四季美景不断,春天百花竞开,夏天劲松迎门、云雾缭绕,秋天青松、苍石、红枫、黄菊,冬天雾松霜雪。但在基于茶产业的休闲旅游开发,却存在各自为政、自我管理的问题。缺乏完整的产品体系,茶文化旅游与地方景致、历史文化等的结合较为薄弱,难以形成有效的补充,缺乏鲜明特色,难以吸引更多游客。地方旅游开发,更多在于自然资源,与茶文化关系较为松散,游客来地方旅游顺便看看茶,专门讲茶与山、文化与自然、历史与茶道等相互关联的项目还没能形成完整体系。在问题解决方面,只注重效果应对,不注重长期保持。为扩大规模,专门针对某种茶叶进行茶文化开发,短期效益明显,但同质化现象也十分严重,难以将地方茶整合起来,为规模开发和体系建设带来更多困难。建立基于地方茶文化的休闲旅游区,整合整个地方地区的茶文化是最根本的解决途径,但整合方案的优化、投资力度、策划内容,都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现阶段各旅游区域的发展并不平衡,有些项目的开发参差不齐,也为进一步整合和开发带来了困难,要实现市场规模化和产品体系化,尚需一定时日。

2.2茶文化休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上定位不准,措施不力。

各新兴行业都会面临着人才不足的窘境,茶文化休闲旅游业正处于迅速发展的初生阶段,对人才的渴求极为迫切。目前地方地区各大景区工作人员都来自社会招聘,大多具备景区维护、导游介绍等基本茶文化知识,但对中国茶文化的整体内涵的把握、对地方地区历史发展情况、当地茶语习俗等了解都不多,茶艺、茶道内涵不足,难以对茶文化休闲旅游打上品牌的印记,难以有效加深地方茶文化在旅游者心中的印象。但专业人才的缺失,使得社会招聘成为地方甚至其他各大景区的工作人员的主要来源渠道,相关培训也并不全面,毕竟背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从小的潜移默化发展起来的。而进行地方茶文化深层次的休闲旅游项目开发,就必须要将茶文化与地方地区的景致、文化特点、人文习俗、历史传承相互结合,因此无论是导游推介,还是产品促销,都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旅游行业技能,既需要丰富的茶文化积淀,又需要扎实的专业素养。在人才培养上,与学校进行合作需要花费的时间较长,投资较大,另外大学毕业生的待遇要求、文化素养提升都是工作中会面临的困难;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成效较小,难以形成规模;大量招聘社会人员,也对大学生就业形成冲击,影响其对工作岗位的选择,进一步加剧了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2.3茶文化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的层次较低,创新性不足。

茶文化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尤其是深层次项目的研究与开发,需要探索与其他观光旅游、农家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等类似产品的异同,找到自身特色,放大独特性,避免同质化,吸引更多游客注意。茶文化旅游深层次产品要从茶文化的历史内涵、文化韵味、游客体验等入手,开发更多种类和类型的休闲旅游产品。目前中国茶文化旅游产品遍地开花,各个地区都推出本地茶文化体验项目,但项目内容、体验方式、介绍思路都大同小异。地方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也主要集中于茶树种植与管理、茶叶采摘与制作、品茶过程讲解等,仍存在较明显的同质化。造成了单个休闲旅游景区内容较为丰富,但深度明显不够,与周边景区内容雷同的问题。对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仅需要关注具体措施的出台,也要对各地茶文化进行研究,共同合作、合理开发,将茶、文化、历史,真正串联起来,才能发展出既具自身特色,又能突出茶文化整体的真正文化旅游产品。

3基于地方茶文化构建休闲旅游模式过程中的管理对策。

3.1构建地方茶文化休闲旅游开发平台,加强资源整合。

构建大型的茶文化主题休闲旅游度假区、茶文化生态旅游度假村等旅游开发平台,形成地方品牌,扩大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加大投资力度,促进高水平旅游策划的完成,在监督、行业主导下,对整个旅游企业、旅游项目、旅游相关行业进行整合,吸引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加强茶文化历史传承、人文内涵、客户体验等整套茶元素的融合,让来到地方的旅游者都能感觉到茶文化与地方的密不可分,感受到地方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3.2对茶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升级开发,突出地方特色。

祁门红茶,是中国历史名茶,产于安徽祁门一带,色泽清润,清香扑鼻,不仅在国内深受人们喜爱,随着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更是远销欧洲,是英国王室的重要饮品。对祁门红茶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可以从产地祁门一带的历史出发,进行各类文化遗址重建,建设规模更大、规格更高的茶文化旅游区,经茶叶历史、产茶经过、红茶品鉴等内容与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相互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休闲氛围。建成后再将自然风光与茶品文化结合,以自然山水为依托,为茶文化的表达和呈现提供更好的背景色彩。

3.3订单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茶文化旅游发展后劲。

茶文化旅游要健康持续地发展,高素质的人才是关键和保证。人才的欠缺已经成为地方茶文化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可由牵头,委托地方本地高校,根据本地人才需求开展订单培养。本地高校应根据茶文化休闲旅游岗位能力需求,拟定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在加强学生旅游岗位技能培养的同时,强化茶文化、地方乡土文化的传承。加强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亦必不可少,尤其是要强化对经营管理人才,高素质的服务人才,网络营销人才、导游解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只有加强了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夯实旅游发展后劲,推动茶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参考文献:

[1]余沙沙。茶文化旅游研究———以雅安茶文化旅游发展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4(3).

[2]冯卫英。茶文化旅游资源研究———以环太湖地区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2011(12).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论文范本篇七

虽然时下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但实际上中国动漫已经走过了很长的时间,故而有评论将中国动漫的这一尴尬局面形象地形容为“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从早期的《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到《阿凡提》、《黑猫警长》、《葫芦兄弟》等,在当时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但由于产量不高,这些都远不能适应当时电视的需求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动画市场开放,大量国外动画片进入中国市场,美国日本动画产业远比中国成熟,数量也很多,与国内形成强烈反差,中国动画产业呈现了明显的劣势。除了技术方面的原因外,当下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众群体范围狭窄,题材内容不够丰富。

“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历来是解决问题的不二之途,要改变中国动漫发展滞后于其它国家的尴尬局面,亦需如此。通过以上分析比较日本动漫的可取之处和中国动漫存在的现实问题,不难发现,中国动漫要发展,首先必须进一步提高动漫作品的制作技术,逐步缩小与其它国家之间的水平差距。要提高技术水平,关键在于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专业团队的建设。只有拥有精湛技艺的专业人才和分工合作的专业团队,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出高效率、高质量的优秀作品,逐步扩大动漫在国内影视界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其次,要积极拓展市场目标,受众群体不能只局限在低龄儿童。三要树立完整的产业链观念,建立行之有效的营销模式。四是加大动漫作品的产权保护力度。只有严厉打击盗版、仿制等侵权行为,才能为我国动漫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论文范本篇八

在新世纪,中国高校学生面对世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将发生新的革命性突破,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面临严峻挑战。

世界各国确立道德教育目标的共同特点是:追随时代,适应信息社会。各国都把爱国主义教育,合格公民教育,个性品德教育作为最基本的目标。

美国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精神,能为国家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合格公民。1994年12月,为了实现《美国年教育目标法》中规定的8条教育目标,美国又制定了《美国联邦教育部战略规划》,确定了四项实施重点,其中两个重点之一是:帮助所有学生达到具有挑战性的学业标准,以使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公民,并为继续学习和到生产部门就业做好准备。

法国的道德教育目标是教育学生成为有目标,有理想,有责任感的国家公民。法国学校道德教育采取以下公民道德课为主,以其他各科为辅的方式进行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人权教育。人权教育在法国公民道德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如在小学阶段要求使儿童懂得做个新的公民,必须尊重人身安全,尊重人类尊严及自由表达的权利,同时还应承认人一人之间存在差别;(2)民主生活。通过建立民主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关于民主的良好体验,进而形成民主作风,这也是法国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3)国家政体。公民道德教育还包括在学生中系统地传授有关国家政治制度及其合理性的知识;(4)爱国主义教育。各年级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5)伦理道德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爱,勇敢,荣誉,正直,正义,宽容,仁慈,善良的品德。

英国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主要反映在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道德教育教材中。这类教材与宗教有联系,但又与宗教有本质的不同,它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使学生掌握各种生活技能,编制新颖,生动活泼。其道德教育内容包括10个方面:(1)有关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及个人义务责任;(2)有关个人与他人的关系;(3)有关就业中的工作制度,雇主关系;(4)有关商品社会中的消费问题;(5)有关婚姻爱情及家庭问题;(6)有关学习名人英雄的情操;(7)有关各行业的职业及职业道德;(8)学习文化传统和各国优秀文化;(9)参与社会事务及福利事业;(10)有关暴力,吸毒,酗酒,凶杀,死刑,性解放,核战争等问题。

德国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主要有:(1)个人行为的道德教育,包括礼貌,诚实,正直,纪律,劳动习惯等;(2)人际关系的道德教育,如群体观念,助人为乐,尊重他人的`劳动,协作精神等;(3)社会和职业的道德教育,包括社会公德,爱护公物等。在学校教育中,这些道德教育内容主要是通过宗教教育和公民课实施的。同时,性教育也是德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道德教育内容方面:世界各国都根据信息时代特点,把培养学生民族意识,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帮助学生掌握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品德能力等作为道德教育的重点。在道德教育途径和方法方面:各国都已改变了道德教育靠专设课程传授的片面做法,发展到各学科教育,校内外活动教育以及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道德教育模式。

中国在道德教育观念上,从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对现代道德教育性质与功能问题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道德教育是”阶级斗争工具“转向道德教育是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的教育,把人的德性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中国部分高校在确立道德教育目标时,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逐渐将传统性目标与时代性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改变了重传统道德教育而缺乏时代感的倾向。

中国在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由以前的”政治挂帅“,跟政治风向转,逐渐把系统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能力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改变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的倾向。

中国在选择教育途径和方法时,亦由以前的形式主义,课堂灌输,逐步将系统教育与分层次教育;专门课程教育与学科渗透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口授教育与活动教育结合起来。改变重说教,轻活动;重理性,轻实践;重校内教育,轻社会教育;重当前,轻未来和教育形式单调枯燥,脱离实际,一刀切等传统的陈旧做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鉴于目前已经发生变化了的社会大环境,与时俱进研究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问题,对高校来说,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怎样更新道德教育内容,引导高校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多样性和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特征,正确认识全人类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关系,是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对高校学生道德教育情况比较熟悉,本课题组的研究人员与高校学生接触密切。并在有关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具备了较好的研究基础。由于在同一单位,很方便对课题的问题进行及时研究,研究内容与承担的专业技术职务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

鉴于本课题的跨学科性,课题组人员既熟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又熟悉现代信息技术,有两位课题组人员曾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课题组负责人即图书馆负责人,图书馆馆刊辟有”教育“专栏,每期刊有道德教育的有关信息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平台,图书馆信息资料部有专人收集高校学生道德教育有关信息,掌握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研究前沿动态,充分和翔实的课题研究资料,为课题的研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论文范本篇九

:结合传统茶文化元素的价值影响力看,完善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思维,其为我们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前提。而如何才能将传统茶文化与古筝元素之间实现有效结合,与成熟发展,就值得我们细致分析。本文拟从传统茶文化机制的发展状况分析入手,结合古筝艺术的发展与传播状况认知,根据古筝元素艺术的传播发展危机认知,从而探究融入传统茶文化实现古筝元素的结合与发展机制。

我们发现在我国文化机制中所具有的元素内容极为多样,而诸多文化内涵和价值元素,客观上看到是我国庞大的文化体系和艺术思维,这些内容在多元文化成熟发展的今天,更是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结合传统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和价值内涵,我们必须看到如今在文化多元、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想要让传统茶文化实现更大价值发挥,就必须通过积极有效构建多元融合机制,从而给与整个茶文化新的时代生命力。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其具体形成的,实际上,不仅是茶文化,同时以古筝、阮乐、琵琶等古典乐器为主的古典音乐艺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成熟展现与诠释表达。如果我们对整个古筝艺术的表现力和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多种艺术之间充满了应用属性和价值,其不仅值得被我们有效融入,同时更关键的是传统茶文化机制中所具有的精神理念和价值思维,能够为当前我们开展各项活动提供重要支撑。对于古筝艺术来说,其作为重要的音乐演奏方式,其在具体的教育与推广之中,实现了成熟而完善的发展,从古筝音乐艺术作品的特点与展现方式中,古筝演奏、古筝表演欣赏是其主要表达方式。而整个古筝艺术推广过程中,其通过丰富多彩、趣味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让人们对古筝艺术的音乐美和具体理解、艺术创造等等产生极其深刻的认识。而古筝艺术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其如果想要实现理想的演奏效果,其需要注重增强音乐审美体验,尤其是要注重将古筝音乐的价值内涵融入其中,特别是通过具体的艺术呈现,从而实现古筝艺术的最佳传播与认知。

对于古筝艺术来说,其有着良好的结构对称性,以及流畅的展现旋律和规律的节奏,整个古筝艺术中往往需要演奏者将其曲目中所融入的情感理念展现与表达出来。可以说,古筝艺术的精美演奏不仅能够刺激听众自身的听觉,同时也能让听众自身的神经系统得到有效放松,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听众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就至关重要。古筝乐器音乐优雅含蓄,且有着优美的旋律,因此在该艺术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很多激发人们自身心灵的内容,并且实现听众个人情操的有效陶冶与激发。随着我们对古筝表演艺术的价值认知不断成熟,我们发现,整个古筝艺术实际上在现代文化发展背景下,尤其是在多元艺术融入、交流的今天,其遭遇了各项极大冲击,而该艺术想要实现理想传播,就必须注重对该艺术的创作发展进行充分提升。尤其是要充分注重构建时代化传播机制,通过融入创作者自身对社会发展、事物的具体理解,添加必要的价值情感,从而确保实现古筝艺术创新发展和全面传承。事实上,对于一首古筝曲目来说,其如果想要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呈现,其需要的就是表现应用的情感理念、人文思维和哲学内涵等等,因此,我们在欣赏古筝艺术时,就不能简单的从其外在音符和旋律来进行及具体理解,必须通过深层次理解其中内容,结合自身审美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实现对整个古筝艺术理解与认知的最高境界。客观来看,古筝音乐曲目其表演张力相对较差,且旋律与当前整个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更好发展和推广好整个古筝艺术,就必须在具体理解该艺术特点的基础上,融入时代发展所关注的内容,通过整体创新,从而实现古筝艺术的创新发展。

事实上,对于古筝艺术的发展与传承来说,其在当前整个时代背景下,西方音乐艺术的冲击力极大,可以说,在时代化创新发展的今天,古筝艺术的影响力和价值不断弱化,尤其是很多社会大众对古筝艺术的了解和认知缺乏必要了解,因此在当前整个古筝艺术成熟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探索合适的素材融入,从而为该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重要载体。古筝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中的筝类乐器,其作为我国极其独特、极其重要的一种民族乐器,其有着优美的音色,同时该乐器的音域极为宽广,而在古筝的演奏过程中,我们看到其有着丰富多样的演奏技巧,可以说其在整体表现上,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因此,自古筝乐器出现之后,其就饱受人们喜爱,并且随着我国传统文化,古筝艺术实现了悠久绵长的发展。当然古筝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其也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实现了深度而成熟的融入与发展。实际上,随着当前我们并未能感受到古筝艺术所具有的影响力,但是在我国古代,整个古筝艺术却有着极其广泛的认可和价值传播力,可以说,该艺术在传统封建社会时期,深受社会大众的广泛喜爱与欢迎,其发展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而其中突出表达的就是古筝艺术中所具有的娱乐属性,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对古筝有着层次不一的认知与喜爱,而文化墨客们,更是通过自身的了解与关注,将古筝艺术与诗词歌赋的欣赏与表达相融合,从而为古筝艺术的发扬光大提供了重要帮助。当然,随着人们对古筝艺术的价值认可程度不断提升,整个古筝艺术的表演形式更为多样,同时其中所包含的娱乐属性更是被社会大众所具体认可。当然,在人们认知和理解古筝艺术时,其更多是从古筝的音色和音质,以及整个古筝演奏所带给社会大众自身的理解,可以说,如果我们能够将古筝艺术与自身所参与的各项生活相结合,其必然能够营造更富有趣味性和观赏性的古筝表演活动。

结合整个社会发展的具体状况,我们看到古筝艺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其中所融入和表达的.是艺术的理念与特征,以及发展推广传统艺术的关键所在。但是客观来说,就目前整个时代发展的现状看,古筝艺术的社会影响远远不及西方的钢琴艺术,以及现代的流行音乐等等,就整个古筝艺术的多个流派而言,其中一些影响力相对较小的流派甚至频临失传的危险与可能。

就古筝艺术发展与传播活动需求看,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相对薄弱,而如何弘扬这一传统音乐艺术,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影响力,就至关重要。如果我们认知研讨古筝艺术的传播发展状况,我们看到该艺术之所以实现了成熟发展,其关键在于该艺术在传播过程中,其始终将社会大众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认同,乃至丰富完善的人文思维应用其中,其不仅丰富了整个艺术的素材内容,其同时也融入了具体的情感思维。而当前整个古筝艺术在传播发展过程中,其之所以遭遇较大障碍,其关键元素在于整个艺术缺乏有效创新和必要创造,所以,我们如果想要在当前整个古筝元素的创新发展,就必须注重融入合理多样化的内容,通过人文色彩的充分融入,从而为我们沿袭古筝艺术,并且持久发挥其影响力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当前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之间的融合程度不断深化的今天,如果我们将传统茶文化元素的相应优势应用到整个古筝元素之中,其必然能够实现最佳传承与应用。

客观来看,在具体应对古筝元素艺术的传播发展来说,其在当前具体发展时,需要具体考虑几项具体内容,其一是要充分注重借鉴和合理应用多样化元素内容,比如就整个古筝艺术表达来说,可以将整个传统茶文化元素的文化内涵和思维理念沉淀融入其中,尤其是通过集中展现整个茶文化的内涵所在,从而更好的发挥古筝艺术的最大合力。不仅如此,在整个传统茶文化元素中所具有的精神理念和价值思维,其实际上也是古筝艺术价值有效传播的关键与根本所在。

客观来看,互联网资源对整个古筝艺术的传播发展有着关键性影响,而借助互联网渠道,所能实现的古筝艺术发展创新将是几何性,尤其是将时代化的艺术理念融入应用其中,从而为整个古筝艺术的新型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对于整个古筝艺术来说,其不仅是一种具体的艺术表达方式,其更重要的是具体的文化理念,而厚重的文化因素所能实现的价值,不仅是传播影响力的展现与表达,同时也是价值内涵的重要所在,而在时代化创新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想要有效推广古筝艺术,其就必须从文化内涵视角出发,通过添加融入时代思维,从而实现整个古筝艺术的创新发展与全面提升。

如果我们能够细化古筝艺术的传播诉求与人文内涵,进而实现古典音乐艺术的全新发展与时代内涵。结合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具体传播状况看,完善的文化理念和艺术思维,实际上是当前古筝艺术创新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在文化融合与全面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我们能够具体分析传统茶文化元素与古筝艺术之间的全新融合方式和思维,那么其将让这一传统艺术实现“新的时代价值”。在古筝艺术创新发展的时代化今天,改编现代歌曲,并且将该歌曲艺术以时代化的气息予以彰显,从而实现该艺术影响力的全面提升和全新塑造。

我国传统茶文化体系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样化元素及内涵,尤其是我们能够从整个茶文化机制中感受到很多元素内容,而茶艺表演活动、采茶戏、采茶舞蹈等等,就是当前我们了解茶文化体系中独有的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经典的音乐曲目艺术中,其展现的是相应的情感理念和价值思维,可以说,其能够为我们有效了解传统茶文化提供重要支撑和帮助。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论文范本篇十

茶,起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开设茶文化课程,能在大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创新等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中国茶文化》选修课程,因授课教师有限,开课班级太少,在全院影响力小,且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一等问题。鉴于此,笔者着手对本课程教学方法、开课形式和教学手段等进行探讨,以提高教学质量。

2.1改变教师“角色”长期以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占据着教学主体地位,这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显出不足,因而,教师必须要转变自身扮演的“角色”。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创设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选修《中国茶文化》课程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每次开讲新内容,笔者都会让学生争相发言,讲述本地域有特色与茶文化有关的习俗,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到教学中来。

2.2改变教学“手段”

2.2.1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制作好教学课件,能够创设形象、直观、逼真、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把抽象、枯燥、难懂的计算机知识转变成具体、形象、易懂、有趣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研究中。茶艺课件的制作方法,不要把课件制作方法简单理解为制作软件的应用技术,这仅是一个方面;有两个原则是不应忽略的,一个是审美原则,比如色彩搭配,针对视频通常遵循三原色(rgb)即红绿蓝,因此页面主色尽量不要突破三种颜色,不然的话会让人眼花撩乱;二是图文并茂原则,尤其是像这种更需要呈现意象的文化传承类课,要学会将课件和现场实操有机结合,呈现“以形之象,传意之美”的高颜值的文明古国文化。课件内容务必“语言流畅、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用图说清的尽量减少文字,图文并茂中的图力争原创,符合教学内容。在茶的分类和茶的冲泡技艺等章节讲授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穿插播放了教学短片“六大茶类”和“茶艺表演”等短片;在讲解茶具、泡茶用水等章节时,以视频的形式展示引用《红楼梦》中“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以茶为载体的艺术表达形式。

2.2.2在《中国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实训室建设是一个重要环节。茶艺实训室是学生熟悉和掌握茶叶及茶艺基本知识,进行茶艺表演训练的场所。通过各类茶样、茶具展示,结合主要茶品的鉴赏和沏泡训练,使学生拓展其职业技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审美情趣。茶艺实训室的主要实训项目有:识别并了解各式茶具的功能及用途、各种茶叶的鉴别方法、茶艺的基本要素、茶艺的分解动作及训练、乌龙茶行茶法、红茶行茶法、绿茶行茶法、普洱茶行茶法、花茶行茶法等。通过茶艺实训,使学生能够辨认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碧螺春、信阳毛尖、君山银针、普洱茶、铁观音、冻顶乌龙茶等名茶,熟悉掌握不同茶类的冲泡方法并进行茶艺表演。实训室的建设必须坚持茶艺实训的仿真性,环境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氛围,必须具备屏风、字画、插花、多媒体等设备,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运用能力,其涵盖美学、表演学、音乐、美术、设计等艺术元素,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背景文化对各类茶艺进行创作和演绎,设计合理科学完整的茶艺过程,在合理、科学、完整的基础上设计富有美感的茶艺。

3.1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近些年,有不少地方结合当地茶文化资源开展旅游活动,把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而我州既是茶叶大州,又是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如何让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作为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恩施职院应该大有作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导游基础》、《旅游文化》中虽然已涉及到茶文化,但内容简单,短短的几个学时远远不够了茶文化的内涵。因此,我认为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中国茶文化》、《中国茶艺》等课程非常重要。

3.2弘扬中国茶文化,是传承中华文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中国茶文化》作为公选课:其一能开辟学院其它专业学生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其二能使学生,特别是工科学生从自然的角度认识茶,从文化的角度评析茶;其三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等对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应培养师资,在全院各大专业推广茶文化的学习。

3.3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饮茶作为保健康乐,净化精神,传播文化的纽带,日益为世人所瞩目。应社会上许多茶叶生产企业、茶叶销售企业和茶叶爱好者的需求,进行社会培训和职业能力资格认证,提升各大企业形象,为精品名牌的实施和发展打下基础,同时突显学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发扬和传承中国茶文化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中国茶文化》课程可以说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铸就健康人格的特殊课程,在大学生开设本课程十分必要。我们希望《中国茶文化》课程的开设,能让每一位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很好地运用到现代的生活理念之,并以最好的姿态尽可能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论文范本篇十一

摘要: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变化。新型建筑材料,包括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以传统建筑材料为基础,做了进一步的优化,具有轻质、高强度、保温、节能、装饰等优良特性,同时具备先进性、绿色性、环保性,在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同时,也符合现代建筑的要求。科技带来进步,未来的建筑材料朝着可持续,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新型建筑材料;智能化;绿色建筑;特点。

作为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自古以来中国对于建筑材料的运用得心应手。随着每个时代的进步,建筑物风格的变化,人们对建筑材料需求的变化,建筑材料的也随着时代进步而有所改善。改革开放后,对新型建材工业的研发和使用渐渐成熟。经过30年的发展后,基于传统建筑材料改良的新一代建筑材料已然形成了一个新兴行业,成为建筑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新型建筑材料,不仅仅美观实用,同时有助于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对于促进建筑业的现代化改革也有非常的意义。

1新型建筑材料特点。

1.1现代性。

首先新型建筑材料服务于现代社会,就要满足于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除了一定的抗震、防火、防水等性能以外,还需要有高强、轻质、采光、吸音、装饰性等重要特性。从古至今没有建筑材料是完美的,因为时代的进步会改变人们对建筑材料的看法和选择,人们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建新型建筑材料的现代性也同时体现在它可以与时俱进。在目前的建筑物当中,通过对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可以更体现出其现代性的特点,比如我国的鸟巢、水立方等,都充分的体现出了现代性。

1.2绿色环保性能。

绿色建材,也称生态建材,也可以称为健康建材”或者“环保建材”。是一种低毒或者无毒型的天然的建筑材料,除了可以防火、阻燃、自动调温、隔热消磁外,还具备耐用性和耐久性的特点。同时又符合现代艺术审美观点,市场接受度高。相比较传统的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的优势更大:它尽可能采用低耗和无污染的新工艺、新技术。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材料生产制作对能源的消耗不容忽视。而传统的建筑材料与我国提倡的可持续化发展的战略,绿色发展道路不相符。如今全社会都在关注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减轻建筑材料生产带来的能源浪费,最大程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新型绿色建筑材料的推广和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比如我国目前所生产处的生物乳胶漆,在进行建筑物装饰的过程不仅可以增强美观,同时在材料当中没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涂刷之后还会发出阵阵的香气,甚至可以对墙体内的霉菌进行抑制,充分的体现出了绿色环保的性能。

1.3先进性。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大幅提高,中国在许多建筑材料的生产制作上在世界是数一数二的。随着智能化材料的问世,建材行业的发展又往前更进了一步。智能化材料具有自我诊断、自我预告和破坏以及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功能,当材料内部发生变化,它能通过自我检测将问题反映出来,帮助人们在破损前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时智能化材料还能够通过内部的承载能力以及外部的作用情况进行自我调整,以此满足人类的需求。我国的建筑材料从古代的木制、石制房屋,逐渐发展到了目前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通过这些建筑材料的应用,不仅可以对房屋的质量进行改善,同时也可以满足人们现代化的生活需求,充分的体现了建筑材料的先进性。

2新型建筑材料发展前景。

建筑材料原料的开发使用到制造建筑材料,再到建筑材料损坏报废,整个生产使用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给社会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化学污染以及建筑垃圾等等环境问题对整个环境造成的破坏我们要做到零容忍。

随着社会对绿色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国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方针的带领下,建筑材料行业的趋势一定是向节能性的方向转变。节能型窗体、墙体、节能型装饰材料等的推行,在保证资源节约的同时要保证使用者的健康安全。不允许含有放射性污染物、不含甲醛、芳香烃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的建筑材料流向市场。

发展节能环保建筑材料是整个建筑工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新型建筑材料以满足社会和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基础,从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低性能的传统特征,向多功能、多用途、低物耗、低能耗、无毒、无污染、高档化、配套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同时增加建筑材料的科技含量,如上述的智能化材料,结合微电子技术为主体的高科技可以做到对材料和产品的多功能的调节与控制。为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开拓多一些可能性。比如当前的外墙保温系统建筑材料,就是充分的利用对于建筑外墙的保温,实现室内温度在确保温度的基础上实现能耗的减少。

3新型建筑材料发展展望。

新型建筑材料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和人们生活的需求,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国家要通过加强结构调整、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加快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力度,将对产品的规划和理论尽快化为现实,将一些更加绿色环保和智能化的产品推向社会。其次,可以借鉴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大胆创新,再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寻找适合本国的建筑材料。对于一些原来的建筑材料废弃物,利用科技的手段,将它们加入到新型建筑材料中,变废为宝,做好开源节流。尽快加快建筑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合理布局,开拓创新,将建筑材料可持续发展落实到每一步。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是世界发展趋势和人类的发展必然结果。随着时代的进步,将会有更多更好的新型建筑材料推出。它将促进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4结语。

新型建筑材料对于人们来说实际已经不再陌生,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已经开始走进平常人家。相比较传统建筑材料来说,新型建筑材料拥有更多的优势,多功能、多用途、无毒、无污染,对于建筑材料业的进步有重要意义。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新型建筑材料所具有的优势也能满足人们生活居住的要求。随着建筑材料朝着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新型材料更加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自身做出实时的改变,更加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这不只是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程昌明.关于新型建筑材料的特点及其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30(10):239.

[2]刘聪.新型建筑材料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探讨[j].科技资讯,,10(05):25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