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读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读后感500字(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6 10:43:25 页码:12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读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读后感500字(六篇)
2022-12-26 10:43:25    小编:ZTFB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读后感(精)一

节目通过古今读书人对话的形式讲述,通过戏剧的形式再现历史。

节目演绎了多个场景,老戏骨们演技炸裂,群演也各个演技在线,加之舞台效果多种加持后,给人极强的故事沉浸效果,加上《书》中经典部分的诵读,看得我热血澎湃,被深深震撼。油然而生出强烈的华夏儿女自豪感。

是什么让华夏文明的精粹绵延不绝?

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

每一部华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传的过程给了我们答案。

整个节目中,最打动我的还是伏生跟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的部分。

秦焚书以后《书》仅剩国藏和伏生家藏两部,后又遭遇项羽火烧咸阳,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

在浩瀚的历史大潮中,任何一个个体都显得微不足道,无比渺小。

可是伏生却视《书》如命,凭一己之力用生命护《书》。为逃兵荒伏生带着家藏的《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

老戏骨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在回忆这段坎坷时欲哭无泪的陈述,将伏生以命护《书》之艰难刻画的入木三分,看得我泪流满面。

虽后世发现了《书》其他留存的版本,但那一刻对他来说,华夏文明的传承的重担压在了他身上。而他和家人用生命诠释了“薪火相传”。

是什么给了他们如此决绝的力量?一定是《书》中的思想鼓舞了他,一定是《书》中的智慧塑造了他。

后人评价:“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义。”

所以,与其说是伏生和家人以极强的愿力以命护书,这又何尝不是华夏文明在一个微小个体身上所展现出的惊人生命力?

能够绵延五千年历程,这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真理。

时间所限,节目不可能把《尚书》所有的内容全部展示出来。

但这已经足够。她让更多人认识了《尚书》,了解《尚书》对华夏儿女意味着什么,引导更多人去关注《尚书》,学习《尚书》所蕴藏的华夏智慧。

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虽然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水平比古人高,但在人文智慧方面,我们还远未超越古人。

历代后人所做的所有探索,也不过是为古圣先贤智慧做的注脚。

希望可以借由这一个栏目开始,自己能够对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有一个基本认知,学习构建起自己的华夏文明知识体系,不断学习体悟古圣先贤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

推荐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读后感(精)二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是《天工开物》第一卷:乃粒的内容,作者宋应星。

第一次了解这部著作是历史课本里,概念很模糊,直到今天,《典籍里的中国》播出,我才重新认识了这部书和他的作者。

宋应星,年少时天资聪颖,过目不忘,第一次会试就中举第三名,而后近二十年茫茫科考路,六次不第,科考路走了六年,累积了不少关于农业手工业的知识,一直想要天下人民生活富足的他就将这些知识汇总起来,在好友涂绍煃的资助下刊印成册,才有了这部巨作——《天工开物》的问世。

“天工,人其代之”,“天工”二字取于《尚书》;“开物成务”,“开物”二字取于《易经》。意在用大自然的力量开创万事万物。全书共三卷十八篇,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全书理念为“贵五谷而贱金玉”,故将《乃粒》放在首篇。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与袁隆平院士研究亩产千斤的超级杂交水稻,与国家坚守耕地红线不谋而合,跨越三百多年的“稻下乘凉梦”一直在延续。

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继往开来,这四个字虽简单却有千钧力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力的民族,我们站在前人肩膀上,一定会更有所成。

推荐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读后感(精)三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一个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之《传习录篇》,它是一个讲述中国古代典籍的综艺节目,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有趣有味,有知识,更多的是对古人的了解与尊重。

节目的编排很有新意,采用多舞台话剧表演的形式,主持人穿越到古代与古人相见,面对面地共同探讨经书古典的奥妙。

《传习录》是记录王阳明思想的语录体著作,由他的弟子徐爱记录整理完成。成书原因,和另一部儒家典籍非常相似,那就是论语。论语说:言之必可行也,传习录说:知行合一。

“传习”两字源自《论语》中“传不习乎”一语。

传一一老师传授的学业,包括老师所讲述的内容以及事件处理的方式、行为以及态度,即言传身教。

习一一复习、实践,即实践行动。老师所传递给我们的东西,要时时地实践运用。

传习一一作为书名,是弟子想将阳明先生的思想记录下来,并不断地将它运用于实践。

因此,所有读过《传习录》的人都可以算是阳明先生的学生。打开典籍,品读中国。我们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并知道王阳明先生,都应该读《传习录》以学习其理论,都应该践行《传习录》的立言宗旨——知行合一。阳明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它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自主意识,肯定自我价值,从而成为对时代有用的人。

《典籍里的中国》记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我和妈妈观看时,心中那份骄傲自豪的情感一直在撞击着我的心灵,希望同学们也来观看这个节目哦!

推荐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读后感(精)四

1、主持人和嘉宾预热典读会,太吸引人了!

嘉宾都是重量级的人物,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尚书》学会的钱会长等。

几个人侃侃而谈,提纲挈领,就把尚书的重要性提了出来。《尚书》对于华夏民族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其中提到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说明了这是一本对全民和国家都有好处的书。

《尚书》是源头,就连后来孟子所说的民为贵君为轻,以及荀子所讲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都是由尚书中的这句话演变而来的。

所以说,尚书重要,因为它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2、多舞台话剧场面演绎古代故事,太震撼了!

演播室之外,表演环节创作班子令人震撼、中国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亲自挂帅担任艺术总监,倪大红亲自出演保护《尚书》一辈子的伏生,演绎了一个精彩的伏生救《书》图。

伏生,秦朝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伏生从图书馆里偷偷地把尚书运了出来,因为那时候是竹简记录,现在的一本书那时候得写一车竹简,所以老人历经千辛万苦,甚至牺牲了孩子和老婆,才把《尚书》运回老家。

没想到,家乡也是战乱不断,为避战乱,伏生就把尚书藏到了家中墙里,20年后,拿出来的时候,发现已经损毁大半,只剩下一小部分共28章内容还算完整。

故事虽简单如此,但是用话剧表现出来就难了,可是央视和请来的艺术家门做到了。

大禹治水定九州、周武王在牧野的故事,伏生传书、伏生童年学《书》等几个历史场景,分别在搭建的多个舞台上演绎,梦幻的灯光,场景的无缝切换,演员阵容的强大,精彩的表演,都令人赞不绝口。

3、撒贝宁和伏生上演穿越,太奇思妙想了!

撒贝宁和伏生先后穿越2000多年的时空进入对方的生活空间并与对方进行对话,这个编剧编得太厉害了,把现代人的疑问提出来,让伏生解答。

节目的最后,再请伏生穿越到现在的图书馆,让伏生知道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想要看尚书唾手可得,因为人人都有手机,搜啥有啥,这样也可以告慰为保护《尚书》倾其一生的付出和希望了!

当然,书中对孔子修尚书,他的后人孔安国致力于推广尚书,也有所提及。

总之,《尚书》作为四书五经之一,是华夏文明的瑰宝,传承下来九死一生太不容易了,弘扬书中所讲述的内容和道理,就是《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的目的,而且央视做得非常完美,真正把这本上古文献解释得通俗易懂,老少咸宜,让普通人也理解了这些古老的东方思想和古老智慧,相信这些知识一定会滋养更多人的心灵,并点亮他们的未来!

推荐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读后感(精)五

《尚书》被称“政书之祖,史书之源”,诵其以知先贤治政之本,以知朝代兴废之由,以知个人修身之要。当戏幕拉开,伏生带着她向我们走来。

汉文帝听闻山东的伏生可讲学《尚书》,派晁错前去受教。

年已九旬的伏生缓缓抬起头。

他已老了,忆起往事仍泪水纵横,然典籍可传的喜悦与欣慰又使他止哀,说起大禹定九州和牧野誓师的周武王。他眼早已有些花了,可他分明看见甬道前处是有人挥臂高呼的。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这景象他梦里应是见过,这话他也不知传授讲学过多少次了。他记得大禹定九州,哪九州也清楚得很。他是山东人,是九州人,是华夏人。华夏,自古就为一体。他听到来自两千多年后的声音这样说,默默点了点头。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他险些被声势浩大的军队唬了一跳。周武王挟着天意,在电闪雷鸣中浩荡前进。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意不即天意吗?此乃颠扑不破的真理啊。

他还见到了两千多年后的“藏书秘府”,那的小孩和自己幼时衣服不同,话却是一样。

年已九旬的伏生缓缓抬起头,掺杂纠纷浑浊的眼中光明明灭灭。一生的颠沛、一生的苦难、一生的尊崇、一生的护佑在干涩的眼眶里凝化成了苦之又苦的泪,泪中包裹着楚人一炬留下的焦土,包裹着故宅的残垣,包裹着荒野的遗骸,包裹着先贤字句与华夏人的根与魂,浸润了历史的扉页,经由千朝万代的笔墨重了又重,晕染到了现在,延展到了未来。

事实上的伏生并没有见到20xx多年后的今天,也不知道后来的《书》经历了什么,他以一生所护的《书》是否能一直执在后人手里心里。那时的他似乎没想那么多,又或许早已决定义无反顾。这个决心沉重,沉重到他的妻与子都被埋葬在重重荒野之下。当他几经辗转流离剖开宅中壁的时候,破碎的是墙壁,是他的家人故宅,袒露的是二十八篇典籍,是经历史淘洗、时代冶炼仍旧熠熠生辉绵绵不断的华夏文化。

王鼎钧在《碎琉璃》中有言:“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一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伏生在被历史洪流冲走时,把《书》还给了天下,他没有被冲走,他的名字与《尚书》与世长存。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伏生来去间,《尚书》也在当今时代破壁而出。

当晁错离开,戏幕落下—

他发出一声满足的喟叹,以蹒跚的步伐走回历史。

推荐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读后感(精)六

历史长河未息,时间长流不止,中华文明伊始的文化宝藏却仍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典籍里的中国》这档节目就由中国古代典籍入手,以跨时空对话的舞台剧形式,带领我们跨越上千年历史,溯源华夏文明,挖掘典籍中的精神内核,体会其中绵续至今的文化精粹。

第一期讲述的是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之称的《尚书》。《尚书》之所以能流传至今,被后世代代传诵,离不开一个人——伏生。

图片

从小读《书》的他深知其中好处,秦起焚书之火,伏生家藏一本《书》。不久战乱,他携妻子带着满满一车书简逃难。路遇兵劫,爱子舍命护书被乱兵杀死;天寒地冻,妻子嚎哭哀求,宁愿受冻也不愿烧《书》取暖。几经辗转,来到家乡的伏生不得已将负载着妻儿性命的《尚书》藏于古宅壁中。颠沛二十年,再寻书时却已残缺大半,只剩二十八篇。耄耋之年的伏生又开始讲学传授,被晁错记录下来,才逐渐成为现在的《尚书》。

为什么《尚书》值得伏生一辈子守护?为什么典籍值得我们传承?从《尚书》中,我们看到周武王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的豪情壮志;也能体味民意即天意,顺民心者得天下这条颠扑不破的历史铁律;我们汲取“满招损,谦受益”的修身之道;也能收获“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样永不随时间流逝褪色的治国之理。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感受到的“大禹定九州”的华夏儿女的自豪与骄傲,是我们能从中找到的连接着每一个人的文化纽带,牵动着每一颗心的民族认同。就如钱宗武所说,“读《书》,知先贤之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又如蒙曼老师所言:“什么是中国?中国不仅是孔子、伏生,还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敦睦九族,协和万邦。”

“典”即规范、典范,传承这种规范才能照亮未来。余秋雨曾说过,一个民族的终极目的。不是军事的国家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典籍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现代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文化基础。它指导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激发蕴藏在骨子里的文化血脉。文化溯源。我们只从何而来;典籍研读,我们知未而来;投注当下,我们知去向何方。

古典是晦涩难懂的,文化是深沉深刻的。但我们必须要挑起承载中华文明的这根大梁,像伏生一般传其书、明其义。除此之外,还要守正创新,守护文化遗产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看穿历史的智慧和创新求变的勇气,让典籍的内核以现代的方式被更多人所接受,进而传承。这也许就是《典籍里的中国》之意义所在。

让我们怀揣着对先贤圣人的崇敬,对华夏文明的热爱,践行君子之道,携一缕古典芬芳驾文化之舟驶向未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