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回望故乡通用 回望故乡图片(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7 04:17:24 页码:13
回望故乡通用 回望故乡图片(六篇)
2022-12-27 04:17:24    小编:ZT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回望故乡通用一

1. 体会叙事、写景中抒发的感情。

2.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词的意境。

3. 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及难点:

1. 忠而获罪的愤慨。

2. 叙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教学设想:

1. 以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2.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注音并简介作者

1. 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朝奏( )

九重天( )

瘴江( )

2.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①本诗作者是唐代人韩愈(768-824),字退之,他倡导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②写出诗歌中描写冬景的句子(雪拥蓝关马不前);为国家赤胆衷心袒露一片豪情的句子(肯将衰朽惜残年)。

3.背景: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二. 译释诗句,了解大意。

1.释词:

奏:向君主进言或上书,这里是献上、呈上的意思。

贬:降职。

圣明:指天子。

惜残年:爱惜残年的生命。

蓝关:即蓝田关。

2.结构:

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 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3.译诗: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阳。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

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

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

三. 讨论指导。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四. 总结归纳。

1.这首诗叙事高度概括,写景境界开阔,抒情真挚动人,三者融合一体,形成了悲怆壮美的艺术效果,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2.学生谈如何面对。

推荐回望故乡通用二

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学习和总结历史,从历史的细节中感悟人生,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养分,从历史的规律中总结创新,从历史的风云中借鉴方法,是我们党一贯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党史中蕴含着磅礴的精神力量、深厚的历史经验和深邃的政治智慧。党员干部要想学好党史,应当点亮“明理之灯”,照透历史迷雾,不畏浮云遮眼,做到永葆初心;

点亮“信念之灯”,照亮前行道路,做到矢志不渝;

点亮“崇德之灯”,照耀使命担当,做到牢记宗旨;

点亮“力行之灯”,照见榜样标杆,做到知行合一,从而在党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进而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学史明理,党员干部要从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汲取政治智慧,点亮“明理之灯”,激发精神动力,永葆初心。回望中国近代波云诡谲的历史,各个阶级和政治力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但种种救国方案皆化为泡影,最终人们把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到新兴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大背景,也是历史必然性的依据所在。通过党史学习,我们要学懂弄通“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直至执政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等关键性问题,就能点亮“明理之灯”,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政治智慧,从优良传统中激发精神动力,永葆初心使命,从而传承好、弘扬好先辈们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

学史增信,党员干部要从仁人志士、革命先烈身上汲取信仰之力,点亮“信念之灯”,保持昂扬斗志,矢志不渝。红船百年破波涛,理想信念是导航。一百年前,嘉兴南湖红船起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此,中国共产党就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从此,一位位革命先烈为了心中的信仰,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中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有“留得豪情作楚囚”的恽代英,有“白山黑水除敌寇”的赵一曼……回顾党的光辉历史,我们深受震撼,无论是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还是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亦或是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都充分展示着我们党领导人民英勇顽强、气势恢宏的奋斗足迹,我们认真学习领悟党史,就要汲取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从而燃起不灭的“信念之灯”保持昂扬斗志,矢志不渝奋斗。

学史崇德,党员干部要从勇挑重担、艰苦奋斗中汲取为民情怀,点亮“崇德之灯”,高举人民至上,牢记宗旨。“德莫高于爱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发生在湖南汝城县的“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红军长征时期,3名女红军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见到徐家家境贫寒,连床御寒的被子都没有,临走时,女红军用剪刀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开,将半条被子留给了徐解秀。“半条被子”的故事,生动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鱼水深情,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学习党史,我们就要汲取革命先辈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患难与共的光荣传统,进而高举人民至上,始终保持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情怀,做到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悟初心、担使命中,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学史力行,党员干部要从优秀榜样、先进模范身上汲取奋斗营养,点亮“力行之灯”,实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真学、知行合一是真知。党员干部们要学习先进典型,做到见贤思齐,从党史中寻找理论滋养、精神支柱以及模范标杆,从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廖俊波、黄文秀等一位位好干部身上学习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实质,从而对标榜样,不断凝聚实干动力,身体力行。历史与现实均证明,美好的蓝图不会自动实现,真抓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因此党员干部要在党史中汲取奋斗的营养,把初心使命变成党员干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把榜样标杆顶在头上,把行动注在脚下,在攻坚克难中激发斗争精神,在实干中不断增强斗争本领,推动各项事业开拓前进,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推荐回望故乡通用三

——读《语文:回望与沉思》有感

叶圣陶,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叶圣陶,一个平民教育家。潘新和教授在《语文:回望与沉思》里是这样介绍这位大师的:“全中国孩子、语文教师的良师益友,一位纯粹的知识分子,中国语文教育史无法绕过的精神存在。为现代语文教育奠定了平民化方向,并为此践履毕生。”是的,叶圣陶的语文精神影响了我们中国语文教育史,叶老的精神存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对象,他作为现代语文教育的先锋者,其平民化教育思想及扎实的语文实践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走近叶圣陶,追寻语文教育的源头,能让我在走近大师中,更深层次地感悟语文。

一、目的——言语表现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宏伟厚重,给当代语文教育以巨大、长久的影响。 叶圣陶的平民教育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其“应需论”、“应付生活论”和“工具论”。他于1942年在《认识国文教学》中第一次阐述了现代语文教育为应付生活之所需的“本体论”见解,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不应只为“应试”,更重要的是为了“应需”,为了生活之所需。叶圣陶所提出“应需”、“实用”的语文本体论,有着辉煌的历史功绩,当时起到的扫盲和文化救济的作用功不可没,极大地改变了国民的生活处境和社会地位。叶老的“应需论”和“工具论”是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一脉相承的,也是我们当今语文教学本质所提的“工具性”的源头。叶老的“应需论”和“工具论”也正与王尚文教授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提出的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学“文”的能力是殊途同归的。叶老对于这点有详细阐述:“……最重要的目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这两种学习,彼此的关系很密切,都非从形式的探究着手不可。”(p62)这都告诉我们语文课堂要上出语文味,课堂上必须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现象,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和言语素养.

针对当时“重写”倾向,叶圣陶提出阅读是写作的“根”,是“基础”。认为阅读还是一种独立的能力与目的,强调“阅读本位”与“阅读独立目的”。然而,这一理念却被实践者误解为“一讲统天下”,在其误解之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所见最多的便是“讲读课文”、“讲透教材” 。读是为了写奠基,却在盲读中迷失了写的最终目的。这与叶圣陶的提倡读写结合之重视阅读的原初设计是背道而驰的。潘新和犀利地指出,“阅读本位的教学,在过分强调阅读独立目的而失落了言语表现的目标后,在语文教材言语表现内容的严重缺失、语文教师缺乏基本写作教学能力的现实情景下,致使语文教学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反面:阅读和写作两败俱伤”(p30)。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没错,但是,写作的基础不完全是阅读。潘新和教授指出:“作为学校教育的阅读,一定是有明确的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言语表现,就是通过阅读改善人的人格修养和言语素养,使之提升言语表现的水平,如果没有言语表现这个目的,如何检阅读的效果呢?尽管阅读对于表现未必能立竿见影,然而,就是潜移默化也须在未来的言语表现中见出成效。”(p25)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目的——言语表现。

二、途径——生本、立诚

如何达成言语表现这个目的呢?“语言文字训练不应该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应该教学生说假话(看看而今的学生作文,大话、假话、空话连篇),应该在立诚的教育上有所作为。”叶老说,“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p14) 叶老倡导学生本位,以“求诚”为核心,引导学生“自悟”和“自求”,推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观念。(p53)这以儿童为中心,从学生本位思考问题,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教学正是我们当今教学中倡导的“以生为本”的元理念。在策略上,叶圣陶提出的“重读”“重吸收”“重感悟”,就是很好的桥梁和途径,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叶老的学生本位理念,在写作观上有详细的阐述:“……平心静气地问问自己:(一)平时对于学生的训练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所有的积蓄,不但不阻遏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二)平时出给学生作的题目是不是切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情感思想等等?总而言之,是不是贴近他们的生活,借以培植“立诚”的基础?(三)学生对于作文的反映是不是认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不认为教师硬要他们去做的无谓之举?”这正再次提醒我们进行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将学生本位理念落实在教学中。

三、态度——反复把玩

叶圣陶提出文学鉴赏态度为:玩。对此,叶老有精辟的论述:“‘玩’不是指随意、消遣、游戏,而是意味着态度要认真、投入、着迷,非如此不能有心理的亲切领略。……其实,‘玩’是再正经不过的,我们玩棋的时,不是忘了一切,把全副精神都放在里面的吗?……”(p34) 读了这番“玩”的理论,算是彻底改变了自己对“玩”的理解。它不是“玩世不恭”的玩,不是“玩物丧志”的玩,不是普通意义的玩乐、玩耍,而是一种“忘了一切”的投入!是以“玩”的心态来“反复把玩、品味”,是“沉浸其中”的忘乎所以,是真正的精神与文本的自然融合。如果能让我们的学生也带着这样的“玩”的态度来学语文,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那么身为“引领者”的我们,更要有“反复把玩”的品质,对语文,对学生!这样,我们,包括学生将在“玩”语文中,陶醉自我,其乐融融!

推荐回望故乡通用四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这个寒假,我认真学习了全国少工委的少先队员“寒假10课“,其中第二章的第3课《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沿着先辈的足迹,让我了解到了一百年前的革命起始于怎样的岁月,一百多年前饱受列强欺辱的中国又怎样走到了今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在这期间,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并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结实的阶级基础。

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发出的呐喊,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洲大地上的革命之火。从此之后,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936年长征胜利,突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保存了革命的种子。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不畏强敌、舍身救国、艰苦抗战、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带领全国人民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相继回归;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到今天,2021年成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研制新冠疫苗,支援各国人民齐心协力抗击新冠疫情。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世界观、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开拓,带领全国人民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综合国力的提升。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说出了百年来老百姓们的心声,也道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最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史,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史。回望党史,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要从小听党的话,听习爷爷的教诲,“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文明其体魄,野蛮其身体,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知识”。让我们红心向党,争做时代好少年,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推荐回望故乡通用五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这个寒假,我认真学习了全国少工委的少先队员“寒假10课“,其中第二章的第3课《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沿着先辈的足迹,让我了解到了一百年前的革命起始于怎样的岁月,一百多年前饱受列强欺辱的中国又怎样走到了今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在这期间,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并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结实的阶级基础。

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发出的呐喊,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洲大地上的革命之火。从此之后,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936年长征胜利,突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保存了革命的种子。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不畏强敌、舍身救国、艰苦抗战、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带领全国人民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相继回归;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到今天,2021年成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研制新冠疫苗,支援各国人民齐心协力抗击新冠疫情。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世界观、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开拓,带领全国人民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综合国力的提升。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说出了百年来老百姓们的心声,也道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最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史,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史。回望党史,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要从小听党的话,听习爷爷的教诲,“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文明其体魄,野蛮其身体,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知识”。让我们红心向党,争做时代好少年,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推荐回望故乡通用六

秋天是什么?秋天是分离,落叶为了大树化为肥料,成为不朽灵魂;秋天是丰收,镰刀与背篓成为了果子的对手;秋天是汗雨,农民伯伯用一年的汗水,换来了今天的成果。

脚踩着我回故乡的路,心中怀着那份喜悦。整天我都乐滋滋的。

我为何如此幸运,回家的时间与秋姑娘碰了个正着。谁说我与她无缘呢?“稻花香里说丰田,听取蛙声一片,”看我的两个小老乡正在田边抓蝴蝶,他们怎么会是蝴蝶仙子的对手?蝴蝶仙子将他们引诱到泥巴坑旁边。天真而可爱的小老乡怎么会想那么多。拿着网儿悄悄地靠过去,但是却没想到

蝴蝶仙子早已设好了陷阱,“扑通”摔个狗啃泥

苹果园里,镰刀与背篓对战苹果,打得可激烈了。镰刀战士使用了狂龙斩,“刷刷刷”,一刹那,苹果儿都进入了背篓战士的肚子里。时间已久,镰刀战士与背篓战士就体力不支了。可是他们看见农民伯伯的汗水,不禁一瞬间又斗志昂扬。

菜园也不甘落后,调皮的土豆胖子正在挑衅青菜美女,你追我赶,你追我赶。最后,却被一旁路过的背篓兄弟收入腹中。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秋姑娘最喜欢在我家乡的森林里面嬉戏。看,她穿金黄的斗篷,在林中秀出婀娜的舞姿,与风应和着。来了一曲“秋天的芭蕾”。如果在城市里,你可能连票都买不着呢!

秋天,像刚出生的婴儿,拿起油画棒将田野涂得五彩缤纷。

秋天,像健壮有力的年轻人,他勤奋劳动,敢打敢闯。

秋天,像一位年迈的母亲,付出了一切,最后收获了许多。

回家的路上,回望故乡的秋,我便回味无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