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介绍红楼梦的英语(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6:00:30 页码:8
最新介绍红楼梦的英语(优秀9篇)
2023-11-18 06:00:30    小编:ZTFB

每次总结都是我们逐步走向成功的里程碑,也是对自己成长的见证。突出高潮和亮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总结范文是对不同经验和成果的汇总和提炼,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介绍红楼梦的英语篇一

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冥冥中说自己曾见过这个林妹妹。然后走近林黛玉挨着她坐下来聊天,具体聊些上学读书识字的事情。之后问到林黛玉出生的时候是否有玉。当时林黛玉出到贾府,人生地不熟,和贾宝玉也不曾相熟,为了以后相处的容易,便暗自揣测是因为贾宝玉有玉,所以问她有没有。之后回答贾宝玉:“我没有那个,想来不是一件俗物,哪能每个人都有?”。贾宝玉听后顿时癫狂起来,摘下了玉,狠命的摔了出去。口中怒骂道:“什么了不起的物件,也不择人而栖,还说什么通灵不通灵的”吓得众人急忙去抢拾。

2、黛玉葬花。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庚辰侧批:一幅采芝图,非葬花图也。】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3、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一进:刘姥姥是狗儿的岳母,狗儿姓王,当年他祖上也曾作过小官,因而认识王夫人之父,为贪图王府的权势就认了宗。其后,狗儿的祖父过逝了,家道中落,狗儿不争气弄得家业萧条,就搬出了城住到了乡下。到了年冬岁末,王狗儿家无以为计,顾头顾不得尾,岳母刘姥姥只好借着狗儿祖上与贾府连过亲,到贾府攀亲,寻求救济。

二进:深入到贾府的许多角落,引出了贾府衣,食,住,行玩等各个方面。刘姥姥为感谢上次贾家的救助,特地去谢恩。正巧,贾母想找个上岁数的老太太说说话,所以,就留她在这儿住,留她在这儿玩,几次宴请在参观的过程当中,又是坐船又是行酒令,活动内容非常丰富。二进大观园收获颇丰,不仅带了好多东西回去,临走时,平儿还为其雇了轿子。

三进:她得到信息贾府被抄了,她去狱神庙探望凤姐,昔日泼辣的凤姐病得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凤姐拜托她一定要把巧姐找回来,她费了好大劲才把学唱戏的巧姐赎回来,带着巧姐到乡下了。

介绍红楼梦的英语篇二

新版的红楼梦推出之后,网上的评议有褒有贬,在播出之前,我很期待。在看了高达118万亿人民币的新红之后,不禁怀念起87版红楼梦。

依稀记得初看87版红楼梦,第一眼看见的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的情节。说实话,并没有多么好的背景音效,但就是给你一种用言语形容不出的韵味,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那年我十岁,从那以后,我每天定时定点地守住央视八,等待观看。

或许是陈晓旭让我喜爱上了林黛玉,继而爱屋及乌,抑或是沈从文指导的服饰引起了我幼小的好奇心。总而言之,我喜欢上了87版红楼梦。

新红为什么频频遭吐槽?不仅仅是因为“天价”和“铜钱教教主”的服装设计者,而是它没有演出原著的韵味,没有刻画出人物的那种形象,没有演出曹雪芹的本意,文化底蕴也不是很高。

反观我怀念的'87版红楼梦,由周汝昌、曹禺及沈从文等多位红学家参与创作,后四十回没有采用高鹗续作,而是根据前八十回的情节,综合多年红学研究成果,重新构建这个故事的结局。

在主题曲方面,郑绪岚演唱的枉凝眉给你一种空旷、忧伤的感觉;再加上片头的背景:一块大石头,一片大地,配上伴奏的强感,真的是给你一种震撼人心、空灵的感觉。仿佛你看到这儿就看见了宝玉最后的踏雪声中消失在天际。

在人物形象方面,陈晓旭就像是为了演林黛玉而降生的一样。凄美、哀愁、若柳扶风,甚至是林黛玉的矫情小性与率真诚挚都被她刻画的淋漓尽致。不是无可挑剔,但却是无法比拟。再看欧阳奋强饰的贾宝玉,演出了雍容风度,演出了对林黛玉感情的那种真挚,也演出了书中描写的“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贾宝玉面容。当真是极好。

在故事情节方面,大体上并无遗漏,剧情条理明晰,在细节上也排的得当。例如在几大块上,挑最有特色的来说:林黛玉的埋香冢、泣残红,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勇晴雯病补雀金裘,贾二舍偷娶尤二姨,详略得当,又有故事情节。

在结局方面,充分体现了悲剧色彩。林黛玉一缕香魂随风散,薛宝钗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史湘云流落人间烟火青楼之地。大观园诸芳流散,“花招绣带,柳拂香风”之美再无。宝玉心如死灰,丢下金锁,白茫茫大地中响起雪声,消失在天际。深刻点明了封建社会中吃人的本质,揭露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

写到这里,仍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真的是爱煞了87版红楼梦。在偶像剧、韩剧、娱乐性节目泛滥的年代,这种经典名剧被雪藏,是文化上一种失败。真心喜欢87版红楼梦,真心怀念87版红楼梦。

介绍红楼梦的英语篇三

《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自诞生后经历了曲折的版本流传和读者接受过程。作为国内出版《红楼梦》及红学图书的重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员,此次回顾六十多年来的“红楼”出版历程,亦是再度向这部经典致敬。

由书法家沈尹默题写书名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红楼梦》。

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红楼梦》排印本,一直是读者心目中的权威版本。

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建社的第三个年头,就以“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标点整理的《红楼梦》,首印为9万套。而在1954年《红楼梦》大批判运动开始以后,由于社会需求突然增加,这个本子曾连续加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当时还为该书题写了书名,我们沿用至今。它曾被多种出版物或媒体借用过,例如深入人心的1987年版《红楼梦》电视剧的片头。

1957年,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了第二个校点、注释本《红楼梦》。参加这次校点的是周绍良、周汝昌和李易,参加注释的是启功先生。到了1959年,我社又在1957年版的基础上推出了第二版,将何其芳的《论“红楼梦”》作为代序置于书首。1964年,我社又在此基础上推出了第三版。这次在内封上表明了“启功注”的字样。到了1974年,这个本子由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前言改由李希凡撰写,这是它的第四版。这一版一直延续到1981年底。到1981年1月,也就是第二阶段出版的这部《红楼梦》最后一次印刷为止,共累计发行了一百一十一万五千万套。

1982年3月,我社又推出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新一版的《红楼梦》。这个校注本是在红学所的主持下,经过一代红学家的集体努力完成的。此后,它就成了最为流行的《红楼梦》读本,至今仍在市场上保持着稳定而不俗的销量。当然这个本子中间也进行过几次调整,其中于把三册合成了两册,开本也作了相应的改变。同时为了适应不同读者的需求,我们还曾出版过一种16开的豪华精装本和32开的精装缩印本。曾经有一度,出版社还请著名画家刘旦宅为该书绘制了彩色插图,这批插图现在已成为《红楼梦》插图中的经典之作。

这个新校注本《红楼梦》(或称红研所校注《红楼梦》)于1994年和进行了两次全面修订,每次修订,都改正了上一版的疏漏讹误,更重要的,是不断吸收红学研究的新成果,使其与时俱进,日臻完善。例如20修订后,将作者署名由延续了数十年的“曹雪芹、高鹗著”,改为“(前八十回)曹雪芹著,(后四十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就是总结、吸纳红学成果的典型体现。根据最新数字统计,这部新注的《红楼梦》各种版本加起来,已累计发行近500万套,成为当下最严谨、最普及的版本。仅一年,该版本的《红楼梦》即销售近30万套。

此外,上世纪90年代,我社策划出版“世界文学名著文库”,在第二阶段截止印刷于1981年的《红楼梦》版本又被重新开发,并出现在“中国古代小说名著插图典藏”丛书、“语文新课标”丛书、“大学生必读”丛书等我社的多条重要产品线中。

总结《红楼梦》小说整理本的出版历程,除了数目庞大的发行量,更受到推重的是其优秀的品质。每一个版本,都汇集了一流红学专家、一流古典文学编辑的共同努力,无论是宏观全书的前言、序言,还是一字一句的校点注释,都经得起时间考验,担得起读者审视。在图书品种极大丰富的当下,在可供读者选择的不啻数百个《红楼梦》版本中,人文社的.版本依然是一个标杆。

在整理和出版普及本的同时,为了满足学者们研究的需要,我社还影印出版了《红楼梦》的重要抄本,在上世纪,先后影印出版了平装本《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和线装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

前后,我社开始影印出版“红楼梦古抄本丛刊”丛书,目前已出品种包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蒙古王府本石头记》、《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南图本)、《俄罗斯圣彼得堡藏石头记》,即将出版的还有《舒元炜序红楼梦》、《郑振铎藏红楼梦》、《卞亦文藏红楼梦》等,几乎包括了《红楼梦》所有重要的抄本。“红楼梦古抄本丛刊”全部采用普通精装,不走豪华的路子,定价相对比较平实,但其选择底本审慎严谨,印刷清晰、设计典雅,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人民文学出版社除了出版《红楼梦》的原作外,还积极地配合学术的发展,先后出版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红学研究著作。如俞平伯《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周汝昌《红楼梦新证》、蒋和森《红楼梦论稿》、冯其庸《石头记脂本研究》、舒芜《红楼说梦》等。

备受瞩目的红学研究的重要成果《红楼梦大辞典》新修订本也已落户人文社,会在不久的将来与读者见面。

介绍红楼梦的英语篇四

一、青春王国里的贾宝玉——贾宝玉一出生,背负着家族好几代做官的荣华富贵,一方面养尊处优,另一方面,也过早承担了父祖辈功名烜赫的压力。以今天青少年的心理角度来看贾宝玉,这个十三岁的男孩子,正是读初中的年龄,身体刚刚发育,对大人加在他身上的世俗功名价值充满了叛逆。他不断试图要从男性追求权力与财富的虚假价值中逃脱,宠爱他的母亲、祖母、姐姐、妹妹,甚至和他一起长大的丫环,构成一个纯女性的世界。他因此形成了一个偏激的反男性主义观点。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一段话常被引用,也被用来证明贾宝玉的怪癖。

但是,《红楼梦》是一部批判现实的小说,作者对男人构成的政治官僚系统、虚假的礼教,深恶痛绝,连他自己的父亲“贾政”也不例外。有人认为贾政这个名字正和俗语中的“假正经”相合,作者对男性官场的反讽不遗余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十三岁的少年贾宝玉渴望活出他自己,渴望摆脱大人加在他身上的虚假价值,他如果活在今天,同样会讨厌政治人物“浊臭逼人”,讨厌学校的教科书,讨厌短视功利的考试,讨厌现实社会为了权力与财富的尔虞我诈。

贾宝玉,这个十三岁的少年,感觉着刚刚长成了的身体,感觉到生命的美好。他渴望单纯的爱与被爱,他渴望可以在同样未被世俗价值污染的同伴中保有一生一世的纯洁。

《红楼梦》一开始,贾宝玉身边的十二金钗,几乎都在十五岁以下,史湘云、林黛玉、探春、迎春,都比贾宝玉小一两岁,惜春最小,只是八九岁的小女孩,大宝玉一岁的是宝钗,大约十四岁多,王熙凤也不会超过二十岁。年龄对阅读《红楼梦》是一件重要的事。《红楼梦》的主要人物,事实上全部是青春期的少女,围绕着青春期的贾宝玉,结构成一个美丽的“青春王国”。

贾宝玉认为男人“浊臭逼人”,他指的男人是长大做官以后的男性,丧失了人性的单纯与梦想,日日沉沦在权力争夺与财富贪婪中,贾宝玉便以完全叛逆的姿态标举出他自己的生命体格。

贾宝玉是十三岁的少年,他的生命像一朵春天正待开放的花的蓓蕾。贾宝玉又是女娲炼石补天神话的洪荒时代留下来的一块顽石。贾宝玉以人的形象来经历人世间的繁华,他又要在领悟了一切爱恨缠绵之后,重新回到大荒山青埂峰下,回到一块顽石的初始。顽石是开始,也是结束。

我们自己身上,常常有两个不同的自我。一个耽溺情爱,眷恋繁华,纠缠牵挂不断的自我;另一个解脱生死,领悟无常,来去无牵挂的自我。

二、贾宝玉是叛逆的青少年——青春是不受拘束的生命形式。青春有着一方面往圣洁发展,另一方面耽溺沉沦的各种可能。十三岁,身体刚刚发育的少年,他感觉到生命奇妙的变化。他对生命充满无知,也充满了好奇,他尝试探索身体的各种可能。

《红楼梦》一开始就用诗句描述了贾宝玉的状态: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许多人认为贾宝玉是曹雪芹写自己的少年自传。如果这个猜测正确,那么这一首自述性的诗句似乎充满了对自己的批判与自责。我们总是以为“叛逆”是对他人的背叛。但是,从《红楼梦》来看,曹雪芹真正叛逆的竟是自己。潦倒不通世务,愚头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许多的自责、许多的惭愧、许多的忏悔,使《红楼梦》充满了少年青春不可解的感伤与孤独。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的确使许多青少年“无故寻愁觅恨”,身体上刚发育的种种,使敏感的心灵悲喜交加。

写青少年的感伤忧郁,是文学上常见的主题;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即是一例,但写得最好的,其实是《红楼梦》。贾宝玉其实正是进入初中一年级的年龄,对人生似懂非懂,他很想像一个大人,用理智的价值去规范自己的生活,但他又常常情不自禁,会耽溺在感官的世界,好奇地探索自己还十分陌生的身体。他遇见了表妹林黛玉,直截了当便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大人们都骂他“胡说”,因为林黛玉生长在苏州,他们是第一次见面。但是读者知道,他们真的见过。在神话的世界,宝玉曾经是一块石头,黛玉曾经是一株绛珠草。石头日日用水浇灌绛珠草,绛珠草才活了下来。

我们是否也曾经在一生中遇见过同样的事,一个人,第一次见面,觉得熟悉,觉得以前见过,但怎么想也想不起来。我们能想起来的事,只是此生而已。前世的记忆,我们都记不得了,但似乎存在身体很隐秘的地方,使你看到一个人,似曾相识,一下子所有的记忆便回来了。

十三岁的男孩子,认识了一个觉得以前认识过的少女,可能问她什么?读什么书?看什么电影?闲暇时去哪里玩?上哪些网站?或者,更重要的,是什么“星座”?十三岁的贾宝玉如果活在今天,大概会问一样的问题。但是在三百年前,他看着林黛玉,只是笃定地说了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宝玉十三岁,认识了好多长得又漂亮,心性又聪明细致,书读得极好,举止又高雅有品位的少女。他平日叛逆顽皮,但只有林黛玉一出现,他忽然领悟有一个人是在前世见过的,这一世她就等在这里,宝玉在人世繁华中的叛逆刹那间便有了领悟。大人们常常无法懂得这种少年的心事,因此,父母、老师常常不知道年轻的孩子发生了什么事。

三、贾宝玉的第一次性幻想——《红楼梦》的第五回写宝玉醉酒后困倦的慵懒。贾宝玉在宴会上喝了酒,觉得倦怠,想要睡午觉,秦可卿就带宝玉去了一间书房,宝玉不满意,他讨厌正经八百的书房,秦可卿就把宝玉引入自己的卧房。古代的礼教甚严,论辈分,宝玉是叔叔,不应该睡在侄子媳妇的卧房,旁边陪侍的老妈妈也都阻止,但可卿不在意,她心目中宝玉还是小孩,十三岁,的确又像大人又像小孩。

宝玉入梦了,伴随着许多古代传说中的美丽女子,一起进入他生命里第一次性的、欲望的深处。武则天、赵飞燕、杨贵妃、西施、红娘,都是古代青少年“性”的幻想对象,在封建礼教的严格戒律下,《太真外传》《武后野史》这类描述情欲的小说野史也都列为“禁止的书”。十三岁的贾宝玉显然偷看了不少“禁止的书”,而他第一次性的春梦,自然也出现了这些平日在理知世界不会出现的人物。近代西方心理学,如弗洛伊德,在二十世纪初提出了“梦的解析”,认为日常生活被理知压抑下去的自我,会在梦中出现。因此,梦可能是更真实的自我,是更本质的自我,是平日自己或许也不敢面对的自我。警幻仙姑在梦中向宝玉说:“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宝玉听到自己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当然大吃一惊。《红楼梦》的第五回写十三岁初发育的贾宝玉的“性”,写得如此真实,使宝玉在梦中无从逃避。警幻因此把自己的妹妹,乳名兼美,表字可卿的女子许配给宝玉,宝玉便在梦中与叫作“可卿”的女子发生了性的关系。

在秦可卿的卧房衾褥中的做梦,梦到发生性关系的女子名字也叫“可卿”,“柔情缱绻,软语温存,与可卿难解难分”。秦可卿在现实中是宝玉的侄儿贾蓉的妻子,宝玉虽爱慕可卿,却不敢有非分之想,“不正当关系”的礼教戒律下,贾宝玉却在第一次的春梦中与可卿发生了性的关系。宝玉从梦中惊魇,大叫:“可卿救我!”秦可卿在室外,听到宝玉叫她小时候的乳名,“心中纳闷”,因为她的乳名在贾府是没人知道的,宝玉怎么会在梦中叫出?《红楼梦》把现实与梦境错离纠缠在一起,分不出梦与现实的界限。梦本来是一种真实,现实人生也如梦似幻。宝玉惊醒,迷迷惑惑,若有所失。

宝玉最贴身的丫环袭人,大约也是十五岁左右的少女,过来替宝玉换衣裤,却在系裤带时,伸手到宝玉的大腿处,摸到冰冷粘湿一片。袭人吓了一跳,不知道是什么,她悄悄问宝玉:“是怎么了?”宝玉红了脸,捏了捏袭人的手,袭人聪明,也比宝玉大两岁,立刻懂了,脸上羞得飞红,但还是追问了一句:“那是哪里流出来的?”

《红楼梦》写十三岁少年第一次的性幻想、第一次的梦遗,写得如此真实。在一个对身体充满了禁忌,避讳一切情欲与性的讨论的社会,《红楼梦》为少年的身体欲望打开了一扇窗口。

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发展,第二十三回是个关键。从这一回开始,宝玉和黛玉、宝钗以及迎春、探春、惜春、李纨等,奉元妃之命都搬进大观园住了。人物活动的场景发生了变化,其对人物心理的影响,自是明显。大观院虽非繁杂的市井社会,但也绝非“闺房闭处”。

首先是宝玉的心理变化。刚搬进大观园的时候,宝玉每天和姊妹们在一起,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或作画吟诗,以及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顽得十分快乐。还写了好几首四时即事诗,在外面流传。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宝玉忽然不自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闷闷的。实际上是青春的躁动,是情和性的觉醒所引起的苦闷。

书中对此有所解释,这样写道:“园中那些人多半是女孩儿,正在混沌世界,天真烂漫之时,坐卧不避,嬉笑无心,哪里知宝玉此时的心事。”说明宝玉开始有“心事”了。恰好宝玉的小厮茗烟是极聪明的,便找来古今小说、各种野史给宝玉读。然而那些肆意描写爱情的野史小说,对于一个青春躁动的少年,不是情感的冷却剂,而是点燃爱情之火的膏油。于是,有了宝黛共读《西厢》的特殊场景。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吗?”

宝玉借《西厢记》里的词语“触景生情”,黛玉同样借《西厢》的语词“对景取譬”。两个人明显是断章张生和莺莺的“绝妙好词”,权作自己谈情的古装道具。虽说“通”的是“戏语”,彼此情感的互动却很真切。但又不敢真实面对自己的情感,只好用假意来掩饰。两假相遇,遂生紧张;虽然紧张,却很好看。不用别人多置一词,他们自己就化解了自造的矛盾。《红楼梦》把儿女之情事,真的写绝了。你看宝玉赌的那个誓,不仅黛玉,我们读者看了不免也笑了。

“西厢戏语”的主动方面是宝玉,但得到了黛玉的热烈回应。

《红楼梦》读者一般不大注意,就是宝黛“西厢戏语”之后,黛玉的情绪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是,只要宝玉不在,她就感到闷闷的,很不舒畅。恋爱中的男女,由于彼此情感的吸引,总是不愿意分开。哪怕短暂的分离,也会引起思念,甚至产生情绪的烦恼和精神的孤独。

第二十五回,贾环推倒烛台烫伤宝玉的面孔,黛玉前去看望。书中说:“林黛玉见宝玉出了一天门,就觉闷闷的,没个可说话的人。”接着写黛玉要看烫得怎样,宝玉躲着不让看。因为宝玉知道黛玉有喜洁的毛病。黛玉明知宝玉的用意,还是要看,说:“我瞧瞧烫了那里了,有什么遮着藏着的。”一面说,一面凑上来,强搬着脖子瞧了一瞧,还问疼的怎么样。这在黛玉,可不是寻常的举动,说明她和宝玉已经“痛”连于心了。

但书中说林黛玉坐了一会,就“闷闷的回房去了”。紧接着还有一段要紧的文字写道:“却说林黛玉因见宝玉近日烫了脸,总不出门,倒时常在一起说话儿。这日饭后看了两篇书,自觉无趣,便同紫鹃雪雁做了一回针线,更觉烦闷。”连续使用“烦闷”、“闷闷的”、“更觉烦闷”一类字样,把黛玉因爱而生的苦闷心理,作了不加掩饰的描写。

介绍红楼梦的英语篇五

在《红楼梦》的翻译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家,如日本汉学家大高岩、饭冢郎、立间祥介、志村良治、武部利男、松枝茂夫、绪方一男,前苏联汉学家里弗京、缅希科夫,前捷克斯洛伐克汉学家奥·克拉尔,德国汉学家弗兰茨·库恩,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思等等,对于一部中国的古典小说,从1892年,“东京才子”森槐南作为日本第一位《红楼梦》翻译者将《红楼梦》第一回楔子译成日文,到1980年,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思完成了80回本《红楼梦》的翻译和出版工作,为什么会吸引如此多的外国汉学家来关注?德国汉学家弗兰茨·库恩说:“《红楼梦》的内容是迷人的,它的人物描写是生气勃勃的和充分个性化的,它的故事背景是令人难忘的。”我想这可以作为一条初步的注脚,至于大高岩被称为“红迷”,松枝茂夫认为“《红楼梦》堪称中华民族的大杰作”,更能得到“外邦之人管窥《红楼梦》”的一些启示。

关于翻译和研究《红楼梦》的外国汉学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大师级的认知和思考”的当属大卫·霍克思。且看他在《红楼梦》英译本《引言》中的话:“《红楼梦》是中国文学中一部伟大的世俗小说,它叙述了百年望族贾家的盛衰。书中两位主角宝玉和黛玉活动的背景,是一幅用幽默、实际生活细节和优美诗词织成的绚丽的锦绣,正确地反映了中国家庭生活的繁文缛节。此外,书中还常常暗示,人间以外存在着另一理想的王国。”大卫·霍克思的理解如此独到且鞭辟入里,所以其英译本《红楼梦》至今在西方世界拥有独一无二的经典地位是不无道理的。

在这里,难以将大卫·霍克思耗费十年的心血逐一通过译介学的理论和王国维“隔”与“不隔”的观点展现出来,姑且挂一漏万,仅从他翻译《红楼梦》的过程中对书中人名的处理,稍作浅探。大卫·霍克思在处理形形色色的《红楼梦》人物时,为了使英语读者理清故事中的人物,采用了四条“基本原则”:第一是将贾府里的主人名字全部冠上汉语拼音;第二是将丫鬟的名字译出相关的汉语意义;第三是将戏子的名字全部法语化;第四是将道士、和尚、尼姑的名字全部用拉丁文来表示。关于第一种处理,我国第一部《红楼梦》的英文全译本翻译家杨宪益先生也遵循的是这一条原则。关于第三种和第四种处理,因与本文少涉,故不作论述。在此,就“将丫鬟的名字译出相关的汉语意义”做一下讨论,看看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由于《红楼梦》中丫鬟众多,丫鬟的名字众多,因此仅举袭人、晴雯、麝月为例,结合译介学的理论和王国维“隔”与“不隔”的观点,看一看大卫·霍克思对于人名的翻译是传统的“信、达、雅”,还是“创造性的叛逆”;也如王国维《人间词话》:“问‘隔’与‘不隔’之别”。

一、创造性的.叛逆。

从春秋时代的“译者,舌人也”到英国蒲伯被劝不作翻译再到清末民初林纾因翻译而羞恼,直至20世纪60年代,罗兰·巴特宣称“作者已死”。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译介的这样一条轨迹:翻译——翻译性的创作——创造性的叛逆。大卫·霍克思就是这样一位翻译《红楼梦》的译者,并且是一位充满创造性的叛逆的译者。所谓“创造性的叛逆”即是翻译文学对源语言文学的一种再创造行为。在这样一种再创造行为中,个性化翻译正体现了他“将丫鬟的名字译出相关的汉语意义”这一作为译者鲜明的个性特征,也由此体现出了《红楼梦》原书中“丫鬟的名字”与“译出相关的汉语意义”在美学思想层面的“隔”与“不隔”之别。

二、“隔”与“不隔”

三、似桂如兰花袭人。

大卫·霍克思将袭人译为“aroma”。aroma,《新英汉词典》(增补本)中解释为,其一芳香、香味,其二(艺术品的)风味、韵味。袭人从“花气袭人知昼暖”中走来,大卫·霍克思当是知其真意的,故而将“袭人”这一动宾短语独译为名词而非其他。“芳香”:看似笼统,实则考究,因为集众丫鬟之香于一身而成其芳,“芳”乃是一种品行一种人格,如此堪配对人和气、处事稳重的袭人。由此观之,译袭人着眼“花气”便是“不隔”,着眼“花气袭人”便是隔矣。正如袭人的判词所云“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桂”之芳香,“兰”之芳香,怎如“温柔和顺”之“芳香”。亦如其画所写“一簇鲜花,一床破席”,写满曹雪芹之悲叹,又必是“一簇鲜花”方可了心中挚爱之情。至于,大观园的十二个女戏子中芳官、蕊官、葵官、菂官俱有香名,然“aroma”单属袭人,其余再不可得。

四、霁月难逢真晴雯。

大卫·霍克思将晴雯译为“skybright”。skybright,意为晴空。关于“晴雯”的“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为“云形成的文采”。《三坟·爻卦·大象》中有“日云赤县,月云素雯”。“skybright”在意义上等于“abrightsky”,同时“bright”还有诸如“晶莹的”、“伶俐的”等意义,并不意味着“skybright”这个译法的完美。在这里,大卫·霍克思确实是做了简单化的处理,甚至可以理解为是他的一种“迫不得已”的误读。且看晴雯的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jian,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既然“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又哪来的“晴雯”?再看其画“既非人物,又非山水,不过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如此人物,如此山水,哪来的“晴雯”?由此观之,将“晴雯”译为“晴雯”便是隔矣,将“晴雯”译为“非晴雯”便是不隔。

五、冷月无声始麝月。

大卫·霍克思将麝月译为“musk”。musk,《新英汉词典》(增补本)中解释为,其一麝香,其二麝香植物。由此看出,“麝月”之“月”这一义素缺失了,但是缺失自有缺失的妙处,一如“此时无声胜有声”。且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解释除了“麝香”,还泛指香气,如杜甫《丁香》诗:“晚堕兰麝中。”这便使人想起,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我们知道麝月的脾气秉性与袭人相似,且是陪伴宝玉做完红楼一梦的最后一个人物,尤是袭人的影子。如此,袭人着一“芳香”,麝月着一“香气”,自是褒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散如“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何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由此观之,译“麝”而眷香便是不隔,译“麝”而顾月便是隔矣。

六、结语。

关于翻译,其实学界有的专家是不主张的,甚至有人认为文学作品是不能或者无法翻译的。即使是在翻译理论研究的早期,原文——译文之间绝对的二元对立观念也认为“原文相对于翻译,是主人,是原创性的、自主的、建设的、阳刚的,而译文则是从属的、次要的、模仿的、破坏的、阴柔的”。但是,一个国家文化进步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世界著名典籍在该国有译本。并且,不管是在“通过交往实践从‘他者’身上看到‘自我’,并以自我为尺度去看待‘他者’,从而形成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方面,还是在“促进文学、文化和文明共同体的形成”方面,或者是在“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翻译的作用都尤为重大。这促使我们重估翻译的价值,大卫·霍克思在翻译《红楼梦》的过程中,对人名的处理正符合了本雅明提出的“译文标志着作品生命的延续,翻译点燃了作品永恒的生命和语言无休止更新的火焰”。大卫·霍克思的翻译有异于众多翻译家的创造性的叛逆,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在《比较文学教程》里的追问“决定译者采用某些翻译策略的原则是什么?翻译技巧是如何被用来服务于某种特定动机的?”至于上文提到的袭人、晴雯、麝月,不管是“隔”还是“不隔”,不管是否尽善尽美或者是如曹雪芹原书那般字字珠玑,但是既然作为一种翻译,翻译即是另一种表达,表达当然存在不尽完美的地方,这也正如吉林大学吕明臣教授所说:“表达是提示,不一定是全部。”所以,关于《红楼梦》的译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去关注和探讨,关注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介绍红楼梦的英语篇六

据陈林考证,曹雪芹生于1725年6月6日,死于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芹圃,号芹溪居士、雪芹。他是清代文学家,能诗善画,有深厚的文学艺术的功底和广博的文化修养。以往推测曹雪芹生于1715(冯其庸根据张宜泉的“年未五旬而卒”推测)或1724(周汝昌根据敦诚“四十年华付杳冥”推测),死于1763、1764、1765,推测的根据是曹雪芹朋友的诗和脂批。陈林的考证,直接来源于《红楼梦》,可信度更高。但依据雍正二年的曹頫奏折,即甲辰1724年,如果曹頫是曹雪芹的父亲,他此时任职已是第十个年头了,逐渐长大成人,从婚娶已毕,已有“妻孥”之语看,曹頫十八岁或十九岁结婚,十九或二十岁有孩子。因此,我们认为曹雪芹生于1724年6月6日的可能性也很大,他的朋友敦诚在甲申开年的第一首诗《挽曹雪芹》:“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孤儿渺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瞑。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故人惟有青山泪,絮酒生刍上旧坰”。“四十年华”对应1724年更合理。据周汝昌考证,曹雪芹生于1724年6月6日,也可以参考。

陈林认为,曹頫的第二个孩子是曹雪芹,也是有可能的。曹雪芹是否死于1763呢?据吴恩裕先生考证,敦敏,字子明,是清太祖努儿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的五世孙,理事官瑚玐的长子,生于雍正七年(1729年),大约死于在嘉庆元年(17)。他弟兄共五人,二弟敦诚,字敬亭,号松堂,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于乾隆五十六年;三弟敦义,五岁就死了;四弟敦祺,卒年四十一岁;五弟敦舒,四岁卒。敦敏著有《懋斋诗钞》,这本诗集中的作品都是按写作的时间先后编年顺录的。在癸未年的春天,敦敏写了一首《小诗代简寄曹雪芹》:“东风吹杏雨,又早落花辰。好枉故人驾,来看小院春。诗才忆曹植,酒盏愧陈遵。上巳前三日,相劳醉碧茵。”周汝昌认为,敦敏在癸未年的“上巳前三日”(即三月初一)还邀请曹雪芹去赏花饮酒,曹雪芹怎么可能死在前一年的除夕呢?而且敦敏在甲申年春天又写有一首《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花明两岸柳霏微,到眼风光春欲归。逝水不留诗客杳,登楼空忆酒徒非。河干万木飘残雪,村落千家带远晖。凭吊无端频怅望,寒林萧寺暮鸦飞。”周汝昌先生又指出,敦敏的弟弟敦诚在《四松堂集》底稿本上写有一首《挽曹雪芹》的诗,这首诗注明是写于“甲申”年。甄治国先生《〈懋斋诗钞〉编年研究》一文肯定了敦敏《小诗代简寄曹雪芹》这首诗写于癸未年的说法,但是认为这首诗作于癸未并不能证明曹雪芹死于癸未除夕。

甄先生认为,曹雪芹肯定死于“壬午除夕”,但是敦敏两兄弟都不知道,这与辛巳秋敦诚访鸿上人而鸿上人“已茶毘数月矣”何其相似。雪芹已逝而敦敏两兄弟不知,有敦诚《挽曹雪芹》“一病无医竟负君”之深感愧疚之憾句为证,癸未上巳日饮集松堂而无雪芹亦可为证。这个判断是审慎和合理的。加上陈琳的考证,曹雪芹很可能死于1763年2月12日。

敦诚《鹪鹩庵杂诗》中,保留有另外两首《挽曹雪芹》,一是“开箧犹存冰雪文,故交零落散如云。三年下第曾怜我,一病无医竟负君。邺下人才应有恨,山阳残笛不堪闻。他时瘦马西州路,宿草寒烟对落曛。”诗题下有“甲申”字样,即乾隆二十九年。1980年第三期《红楼梦学刊》发表的梅挺秀的《曹雪芹卒年新考》一文,提出了新说。作者认为甲戌本第一回关于雪芹卒年的那段批语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具体说是三条批语,应作如下标点分段:“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奈)不遇獭(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认为甲戌本上的这段脂批由不同部分组成,“今而后”起提行,和前边有所分别,过去就有人提出过。但把“今而后”前面的批语也分解成两部分,以“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单独作一条批语,则是梅挺秀先生的创见。就是说,他认为“壬午除夕”四个字是批语署年,而不是雪芹逝世的时间。过去把这段批语标点为:“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是误断。“壬午除夕”应上属,绝不该下属。实际上,按过去下属的读法,语意上是有毛病的(未必):一会说“哭成此书”,一会又说“书未成(可能指印成书---解读者)”,理解起来确有困难。只不过自从胡适1928年按下属标点以后,人们习以为常,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致使以讹传讹,讼案迭起。现在梅挺秀先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是对红学考证的一个贡献。作为旁证,他提出壬午年是畸笏集中批《红楼梦》的一年,庚辰本的第十二至第二十八回,署“壬午”的批语有四十二条之多;而且按记时习惯,有的直接署年月,有的则写季节,如“壬午春”、“壬午季春”、“壬午孟夏”、“壬午夏雨窗”、“壬午孟夏雨窗”、“壬午重阳”、“壬午重阳日”等。那么,“壬午除夕”是批语署年而不是雪芹逝世的时间,应无疑义矣。

有人认为,这样一来,原来卒年两说种种争论不休的问题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决。就是说,雪芹是卒于乾隆甲申年春天,敦诚的《挽曹雪芹》及挽诗的两篇原稿如诗题所标,都作于甲申,是雪芹死后送葬归来就作的。张宜泉的《伤芹溪居士》也是甲申年雪芹死后不久作的,所以诗中有“琴裹坏囊声漠漠,剑横破匣影锘锘”句;如果写诗时间很晚,他就看不到这种景象了,也不至于“怀人不见泪成行”那样的伤痛。起句“谢草池边晓露香”已点明时间是在春天的一个早晨,当然是雪芹逝世那一年即甲申年的春天,不可能是第二年或第三年的春天。连甲戌本那条“泪笔”批语,看来也是靖本的准确,时间是“甲申八月”,而不是“甲午八月”,因为如是十年以后的甲午下批,感情未必那样激动。而敦敏的《小诗代柬寄曹雪芹》确实作于癸未,那时雪芹还健在,敦氏兄弟邀请他前去赏春饮酒,完全说得通。至此雪芹卒年这段公案,可以宣告解决了。梅挺秀的《曹雪芹卒年新考》发表后,《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二期披载了徐恭时的《文星陨落是何年——曹雪芹卒年新探》一文,表示同意梅文对脂批的分解和“壬午除夕”系批语署年,做了大量补充论证,使此一卒年新说更加坚实,并具体推断雪芹卒于乾隆甲申年仲春二月十八日春分节之际。本来壬午也好,癸未也好,甲申也好,相差不过一两年,即使没有确定下来,也不影响对曹雪芹生平的理解和对《红楼梦》的评价,但对红学考证来说,确定不下卒年总是一件憾事。现在确定下来了,即曹雪芹卒于乾隆甲申(1764年2月12日)春天,红学爱好者可以无憾了。因此,经过综合考虑,我们采纳曹雪芹生于1725年6月6日,死于1764年2月12日或春天。但是,材料都是间接的,推论都有合理性,还是不能最后定论。

介绍红楼梦的英语篇七

贾宝玉-第一主角,书中的情节主要是以他为中心,故事从他的前世写起,几乎就是在写他一生。厌恶世俗名利,追求浪漫美学情怀的满足。住在怡红院,在诗社中号为‘怡红公子’更是母亲眼中的‘混世魔王’。脂砚斋透露雪芹评贾宝玉用“情不情”三字,某些人认为指贾宝玉具有深广的人文主义思想,能够对将自己的感情赋予没有感情的人、事、物。

林黛玉-女主角之一,与贾宝玉相映衬,为‘木石前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性灵形象的典型。林黛玉为贾母外孙女,即宝玉的姑表妹,寄居贾府,父母双亡,品貌风流,体弱多病,多愁善感,才情高捷,文采风流,字颦颦(本无字,这个字是贾宝玉所赠),住在潇湘馆,在诗社中号为‘潇湘妃子’。占花名签得芙蓉。脂砚斋透露雪芹评林黛玉用“情情”二字,指林黛玉能够对将自己的感情赋予自己所爱的人。高鹗版为病逝。有红学家认为最后投水自杀。

薛宝钗-女主角之一,与林黛玉相对,红楼梦曲中称红楼梦的主旨是“怀金悼玉”。薛宝钗为王夫人的外侄女,即宝玉的姨表姊,随母亲薛姨妈、哥哥薛蟠居住贾府。她体态丰艳,才情亦高,为人亲和圆融,心思细腻,在贾府众多下人中,比多情敏感的林黛玉受欢迎得多,也深得贾母喜爱;住在蘅芜苑,在诗社中号为‘蘅芜君’。占花名签得牡丹。薛宝钗服膺世俗价值,虽然她身上所佩戴的金锁,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是为‘金玉良缘’,但在宝玉心中仍不及超凡脱俗的林黛玉。书中反复隐喻,如:冷香丸、所居院落蘅芜苑前大石封闭及无花冰冷的环境来看,有人认为评语似乎应为“冷情”。警幻曲中称“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暗示宝玉与宝钗成亲,但宝玉只怀念黛玉,虽然宝钗有如山中高士,也有举案齐眉的美德,但宝玉心中依然不平,只能空对宝钗,没什么夫妻之情。

贾元春-宝玉长姐,同为王夫人所出,元月一日出生,故名元春,被选入宫中,后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无有子嗣。贾府盖大观园就是为了元春回家省亲,高鹗续写她后因痰疾过世,终年虚岁43岁。元春和迎、探、惜春四姊妹名字谐音为‘原应叹息’;姓名谐音是作者惯于暗示意涵的手法之一。判词称她“虎兔相逢大梦归”。暗示于虎年与兔年相逢的兔年正月(卯年寅月)过世。典故应为引用后汉书-郑玄传与北齐刘昼-高才不遇传]中‘辰为龙,巳为蛇,岁至龙蛇贤人嗟。’一语加以变化。

贾探春-贾宝玉的庶出妹妹,住在秋爽斋,在诗社中号为‘蕉下客’。占花名签得杏花。是大观园中仅次于王熙凤的最能干的女人,有人误以为她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亲生母亲赵姨娘,尊嫡母为母亲,实为当时风俗礼法如此,非其不认亲也。曾在贾府与李纨、薛宝钗于王熙凤病中主事,高鹗续写她远嫁海疆统制周琼之子。判词称她“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依甲戌本,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与程甲本,程乙本《红楼梦》俱作此语,甲戌本脂批“好句”确为定本。)暗示远嫁外地,再难回返。

史湘云-另一主角,贾母娘家(史家)的侄孙女儿,和宝玉、黛玉同辈,父母双亡,由叔父母抚养长大,幼年时因贾母疼爱,也曾在荣府居住过一段时日,是宝玉的第一个青梅竹马。性格爽朗明快不扭捏,好几次因此得罪了林黛玉。并不住在大观园,在诗社中号为‘枕霞旧友’。占花名签得海棠。作者形容史湘云的外表是‘蜂腰猿臂,鹤势螂形’,才思不输薛林二人。高鹗本中,湘云的丈夫婚后不久即得痨病,她终身守寡。有一派红学家推测,作者原著会写到湘云与宝玉结合的情节,因此有‘金麒麟伏白首双星’一回。警幻曲中有“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回目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脂批有“后数十回若兰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暗示与才貌双全的卫若兰白首偕老,不再像幼年那样坎坷。但是也有一派红学家认为,“若兰射圃”的情节并不意味着史湘云与卫若兰将共度余生,因为前八十回中史湘云已经许配某官宦人家,故警幻曲中所指可能是此位未婚夫后遭变故,两人未能成婚。而金麒麟一段,考虑到拥有金麒麟的实际上是贾宝玉与史湘云两人,故有可能是史湘云与贾宝玉在家族败落之后结为夫妇,相依为命。尚有一派红学家则觉得:金麒麟虽然代表姻缘,但作者叙事,喜爱描写命运已定但当事人都难以逆料,像史湘云、妙玉等人,只要对宝玉“心里一动”,作者就不会安排嫁给宝玉的。所以像袭人由宝玉取得红汗巾却嫁与蒋玉函。宝玉曾拥有金麒麟也不代表就一定是这桩姻缘的男主角。

妙玉-贾府家庙中的年轻尼姑,生性好洁,判曲称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暗示可能沦落风尘。一百二十回通行本中,被强盗掳去,生死不明。

贾迎春-贾宝玉的堂姐,贾赦的女儿,住在紫菱洲里的缀锦楼,在诗社中号为‘菱洲’。性格懦弱胆怯,信奉道教,但最终被嫁给一个性格暴躁的色狼武官孙绍祖,受虐而死。判词称“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暗示被忘恩负义的丈夫虐待而死。

贾惜春-宁府贾珍之妹,在荣府长大,是众同辈姊妹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住在藕香榭周围的蓼风轩,在诗社中号为‘藕榭’。性格孤僻冷漠,善绘画,喜佛法,贾家衰败后修行,终身未嫁。是红楼梦中另一个远避俗世的角色。判词称“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傍。”暗示出家为尼。

王熙凤-另一女主角,普遍认为是红楼梦中最为鲜活的人物,具有强烈的.世俗气息。为贾琏之妻,即宝玉堂嫂,是王夫人的侄女儿,因此虽然身为邢夫人的媳妇,却帮王夫人处理荣府家务。精明能干,口舌伶俐,手腕灵活,手段毒辣。但害死尤二姐等人,导致贾府被御史弹劾;而克扣下人月钱违法放印子(高利贷),也成为贾府家产被抄后无法放还的主因。判词称“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暗示最后被休(拆字为人木),过世还葬金陵,即“王熙凤衣锦(寿衣)还乡”。高鹗版本中并没有被休。高鹗版本第一百零一回中,王熙凤抽得签诗“去国离乡二十年,于今衣锦返家园。蜂采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暗示离开金陵二十年后,过世身穿锦绣寿衣还葬金陵,一生争强斗胜,积蓄钱财,最后却不得享用。

贾巧姐-王熙凤与贾琏之女,判词称“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暗示贾府没落后被刘姥姥所救。高鹗版本中为舅兄贾环贾芸所出卖,差点成为外藩的婢女侍妾,为刘姥姥搭救躲到乡下,后嫁与周姓乡绅之子。有红学家认为是嫁与刘姥姥的孙子板儿,并认为贾芸没有参与出卖巧姐的事。

李纨-字宫裁,宝玉长兄贾珠之妻,李守中之女。贾珠死后,守寡抚养其子贾兰长大。有别于王熙凤,李纨性格恬淡守静,待下宽和,虽是王夫人长媳,但主要工作是陪众小姑们读书女红,偶尔协理家务。大观园内,李纨住在稻香村,诗社内号‘稻香老农’。判词称“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依甲戌本,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戚序本《石头记》与程甲本,程乙本《红楼梦》俱作此语,甲戌本,庚辰本脂批“真心实语”确为定本。)暗示由于其子贾兰功名有成,守寡多年受封荫得凤冠霞帔。占花名签得老梅。

秦可卿-是秦业从养生堂抱来的养女,贾珍之媳,贾蓉之妻。名字谐音为‘情可轻’,处理宁府家务,待下宽和,不落褒贬。第五回出场,第十三回死亡(现存版本中为病死,但脂砚斋评指出原回目名称为“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此段情节后被删去)。判词绘有美女悬梁,称“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暗示因为淫行,受不了荣宁府中谣言的压力而悬梁自尽。现行版本中,仍看得见贾珍为媳妇的丧礼大肆铺张等情节,引发读者的揣想。贾宝玉也曾在太虚幻境之梦中遇见警幻仙子之妹可卿(字可卿,乳名兼美,脂批称此暗喻并兼黛玉、宝钗之美),关于贾府中的秦可卿与宝玉梦中的可卿的关系,说法不一。近年有红学家强调秦可卿的研究,甚至标榜为“秦学”。

介绍红楼梦的英语篇八

心中有圣人。

我自逍遥立于世,

何须红尘来知晓。

大家好,在下姓张名建辉,号逍遥。生于农家,故无字。

在下通过经典影视剧87版《红楼梦》来浅谈如何使用“万福礼”。

“万福礼”争议颇多,在此,在下不进行过多争议的解读,阳明学派的知行合一不是用来纸上谈兵的。

今之所讲乃以推广普及华夏礼仪为前提,依据前辈所拍摄87版《红楼梦》内的“万福礼”行礼动作为样本,以【则天大圣皇帝】所制定的'女子相见礼为规范。

礼仪名称:万福礼。

动作规范:正身直立,上身微前倾,双手合拢在胸前,微曲膝,稍作鞠躬虚坐之势。

使用场景:

一、女子相见之礼。

二、女子着汉服在非正式场合与诸同袍相见之礼。

三、在特定场合使用的特定礼仪(例如:儒家礼仪、文化活动等中女性执事所用之礼)。

介绍红楼梦的英语篇九

十二金钗(及判词):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

十二丫环:晴雯、麝月、袭人、鸳鸯、雪雁、紫鹃、碧痕、平儿、香菱、金钏、司棋、抱琴。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四春: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

四宝:贾宝玉、甄宝玉、薛宝钗、薛宝琴。

四薛:薛蟠、薛蝌、薛宝钗、薛宝琴。

四王:王夫人、王熙凤、王子腾、王仁。

四尤:尤老娘、尤氏、尤二姐、尤三姐。

四草辈:贾蓉、贾兰、贾芸、贾芹。

四玉辈:贾珍、贾琏、贾环、贾瑞。

四文辈:贾敬、贾赦、贾政、贾敏。

四代辈:贾代儒、贾代化、贾代修、贾代善。

四烈婢:晴雯、金钏、鸳鸯、司棋。

一主三仆:史湘云--翠缕、笑儿、篆儿。贾探春--侍画、翠墨、小蝉。贾宝玉--茗烟、袭人、晴雯。林黛玉--紫鹃、雪雁、春纤。贾惜春--入画、彩屏、彩儿。贾迎春--彩凤、彩云、彩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