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论语的论文(汇总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9:53:48 页码:12
2023年论语的论文(汇总10篇)
2023-11-11 09:53:48    小编:ZTFB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不妨通过总结来巩固所学。总结应该注重逻辑性和系统性,做到有始有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辩论技巧,希望能提高大家的辩论效果。

论语的论文篇一

第一段:引言(200字)。

《论语》是中华文化的一部精髓,其中蕴含着儒家思想家教育的精神财富,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阅读《论语》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为人处事提供启示。本文将针对《论语》心得体会进行论述,探讨《论语》所传达的人生价值与其实践。

第二段:孔子的教育思想(200字)。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仁人”,他认为,塑造仁人,需要有良好的品德、深厚的学识、博大的情怀。孔子强调,孔子本人并不是神圣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才成为了伟大的仁学家。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教学理念,鼓励弟子们培养自己的内心,做一名温良恭俭让、宽容大度的人。《论语》中许多名言警句证明了孔子的思想的深刻性和实践性。

第三段:孔子的言行(200字)。

孔子不仅言行一致,而且道德标准十分严格。他在《论语》中谈论了许多社会道德问题,强调“君子之道,修身以正。要服从天命,遵循道德准则,从而达到道德的极致,进入天人之境。在孔子的眼中,凡是能够按照仁、义、礼三者互相配合的标准行事的人,都是真正的君子。因此,孔子十分注重自己的行为,以及其他人的行为,他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讲究小事,因为这些小事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性。

第四段:反思与德行(200字)。

如果要达到孔子的人生目标,一个人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在《论语》中,孔子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反思早期事件的方法,他会根据自己的行为来反思自己,从而不断提高。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了伟大的仁学家,引领了后人。为了实现孔子倡导的道德理念,一个人要不断地寻求自我发现,并以此作为自我发展提高的基础。

第五段:结论(200字)。

本文从孔子的教育思想、言行和德行等方面探讨了《论语》所传达的人生价值,并针对自我提升的要求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论述。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不断追问自身,思考人生意义,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循着孔子的教诲,让我们每一位都成为内外都兼备的仁德之人,铸就伟大的人生!

论语的论文篇二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经典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即已传世至今。其中蕴含的宝贵智慧和道德准则,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我也有幸逐字逐句地阅读、理解《论语》,在学习中体悟到了很多新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道德观念。

《论语》的核心思想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现了孔子提倡的个人、家庭、国家和天下各个层面的道德观念。孔子主张注重内在修养,强调的是自我完善和理性行为的重要性,同时他强调个人的社会义务和道德责任。这种道德观念使我们意识到充满自我意识和充满责任心的生命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第三段:行为守则。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许多行为的守则,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这些守则代表了古代儒家的信仰和哲学观念,教导人们怎样做好事,做合适的事。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教诲化为习惯,并运用到日常的行为中,不仅会在社会中得到别人的尊重,也会获得内在的思想升华和成长。

第四段:思维方式。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还可以学习到孔子是如何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他是一位思路清晰明晰的哲学家,让我们理解了古代智慧的思维方式。他的思想远远超出了他生活的时代和环境,他总能把实际问题和深奥的理论联系起来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读者的分享和交流,这种思维方式能够不断地扩展,对我的思维空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五段:结尾。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文明和行为方式。通过读书、学习、理解,我们可以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智慧,使自己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好。总的来说,《论语》让我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指导我如何去修正这些问题,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更加刻苦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修为,灌输更多更深的智慧。

论语的论文篇三

很小的时候,我就结识了书。那是布满彩图和拼音的世界。在书中,我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秘密:猿人是人类的祖先,恐龙十分高大可怕;遥远的年代人们钻木取火……原来世界这么奇妙!我觉得书让我一个小小的孩童变得好高大,仿佛举目望去,我就能轻易的发现北极的冰川,看到埃及的尼罗河畔有成千上万的奴隶在修建金字塔,直到我爱不释手的合上书,脑海中还不断浮现出各种画面。我有一种甜蜜的感觉:读书真好。

渐渐地,我告别了娃娃书,步入了文学的殿堂。书变厚了,变深奥了。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证明了此书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上,《论语》一直被那些以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的读书士子们奉为经典。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这句话让我懂得了处世之道。就是告诉我们要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寡尤,寡悔。”让自己少很多怨尤,少很多后悔。

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凉,友多闻,益矣。”这句话让我懂得了择友之道。我有一个好朋友,她经常挑出我学习中的毛病。孔子的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如果不是她,我不可能学得像今天这样好。感谢你的诚实、正直、广见、博识,你是我的益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孔子这位圣人的态度对我很有启发,只有一点一点的去思考才可以真正做好该做的事。

先贤圣哲的伟大也许就在于他们能以最简单的语言道出人生至理。

论语的论文篇四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它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我很荣幸在大学中有机会修读《论语》课程,通过深入研读和讨论,我对《论语》的思想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人伦思想。

《论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家庭和社会关系,对人伦关系的思考给予我很大的启发。孔子的弟子曾问:“有教无类吗?”孔子回答说:“礼不同,不教。”这说明孔子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尊重,在交往中秉持着礼仪之道。这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不同的人具备着不同的才能和优点,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差异,并且努力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第三段:教育意义。

《论语》中的箴言充满智慧,对教育也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考。孔子强调“不迅速,不教人”,他认为教育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这告诉我教育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恒心。而对于教育者来说,他们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此外,孔子还提到了“朋友相问,言而有余”,这表明教育应该是互动的、平等的,教育者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关系。

第四段:道德观念。

《论语》对道德观念的强调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孔子曾说:“君子不器。”这说明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意识远比其才能和技艺更为重要。他还强调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告诉我们要待人以诚和善良。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应该时刻牢记道德的重要性,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第五段:个人成长。

通过学习《论语》,我的道德观念得到了提升,对人伦关系和教育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学会了对他人尊重和关心,了解到教育的长期性和耐心性,明白了道德在人生中的重要性。这些观念和思想对于我个人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在道德和品德的修养上下功夫,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结论。

通过修读《论语》课程,我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道德和伦理观念有了更清晰的理解。这门课程不仅滋养了我的智慧,也对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将永远保持对《论语》和孔子教诲的尊重,将其中的智慧融入到我的生活中,并为人伦关系做出更好的努力。

论语的论文篇五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论语》是孔子弟子们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被誉为“圣人之言”。在论语课中,我深入学习了其中的精髓,从而对孔子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论语课上的心得体会,探讨孔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二段:孔子的思想之道德修养。

孔子的思想中,道德修养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认为个人的修养是一切行为和道德的源泉。在论语课中,我听到了孔子关于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他强调要主动改正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这一观点也同样适用,只有个人修养了,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第三段:孔子的思想之教育理念。

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中的巨擘,他的教育理念对中国甚至世界的教育事业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我上论语课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孔子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才能,提倡以德育为先。他认为教育应该让学生知行合一,让他们真正明白道德的重要性,并将其付诸于实践。这个观点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念,让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和高尚品质的人。

第四段:孔子的思想之仁与爱。

孔子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在论语中,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即对待他人要像待自己一样。他追求的是“仁爱”,这种爱指的不只是个人间的感情,而是体现在行为上的慈悲和善良。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对待他人时常常根据自身利益来选择。然而,孔子的仁爱观念告诉我们要坚持正义和公平,要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益。只有通过仁爱的行为,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第五段:总结。

通过论语课的学习,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道德修养观念,教育理念以及他强调的仁爱观念,都对我们现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只有通过个人的修养和自我完善,我们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教育从根本上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念,让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同时,只有通过仁爱和善良的行为,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共同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总之,在论语课的学习中,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孔子的道德修养观念,教育理念以及他所提倡的仁爱观念,都对我们的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将他的思想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为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毫无疑问,论语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语的论文篇六

“能与经典对话,这是你一生的圣缘;若你把神采丢了,这会是你一生最长的错过。”最近的语文课,我们系统学习了《论语》精选。为了鼓励我们扎扎实实学经典,也惟恐我们年少懈怠,轻浅浮躁,唐某人在白板上煞费苦心地写了几句劝学的话,我也真是颇有感慨啊。

其实,我早已接触并背诵过《论语》全文,但那时的确年龄太小,完全不能理解,只能囫囵吞枣地背。

问老师和父母这样背有什么用,他们都是一句话,等你长大了就理解了。我一直对这个答案不屑一顾,直到现在又重新读过,才明白其中的微言大义,也才理解了父母的一片苦心。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这是来自百度百科的解释。简单来说,《论语》是孔子主要思想精华的合集。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及其《论语》的“至圣”地位实在不需要我这个小小少年啰嗦什么。单说民间戏曲传唱,最著名的典故莫过于北宋的开国功臣,名相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了。孔子在世博学,去世后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可见其思想和学说对后世影响何等深远。

我想说,这是有用的,因为不论哪一个时代,礼义廉耻都是不可或缺的,温良恭俭让都是不过时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么简单的道理,却是太多人难以做到的。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不排斥做官和赚钱,但取之有道是准则。若果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圣人宁可固守志趣也不妄为,这是名利至上的拜金社会多么需要提倡的“圣缘”啊。

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也。为了践行五常之道,或者以当下的时髦说法是构建和谐社会,孔子奔波,甘为木铎;范仲淹则登岳阳楼,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面对巨大的劝降诱惑,他节义慷慨,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这些行“道”先哲构成了中华文化泱泱大气的脊梁风骨。

还有人质问,学这么多《论语》,高考又不考,有什么用啊?“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大丈夫不是为了炫耀而学习,而是为了明白事理,济世救民。顾炎武先生的回答多么经典。

即便不是为了“高大上”的理由而学习,那也该为自己修身养性而尽力。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告诉我们复习求思是重要的。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告诉我们学习要追求“正义”,不钻牛角尖,当然,求异创新另当别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不断思考,在思考中要不断学习,如此,学习效率才能提高,人才不会成为书呆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告诉我们对待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切不可不懂装懂。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告诉我们特别是那些喜欢看成功鸡汤文的人,要看清楚别人成功背后的努力。

如此《论语》,如此孔子,如此智慧,如何过时?如何腐朽?如何无用?

文史悠悠,先贤已矣;阅读经典,幸得“圣缘”。作为新青年,我们首先应深入学习经典,而不是轻狂自居,鄙薄先贤。学下去,继承下去,“为往圣继绝学”,这是我们的责任。

论语的论文篇七

孔子,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伟大的文化大师。我对孔子的文学素养、政治觉悟和道德思想一直是怀着景仰和崇敬的态度。记得在三四岁的时候,我和表哥被送到经典诵读班,跟着老师诵读《论语》。在那个时候,我并不懂其中的意思,但是却让我认识了这位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论语》共分二十章,我较为关注的是《为政篇第二》这一章。《为政篇第二》主要记载了孔子对学习、孝道和为政三个方面内容的言论。

学习方面,最著名的是孔子对自己学术人生规律的总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还有对学习方法和规律的总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些话,对于初中生今天的学习依然有着指导意义。

在孝道方面的要求主要有: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每一个人问孔子孝,他都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内容各异的回答,这也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体现。

同时,孔子对从政也有自己的理解: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哀公问曰:“何为xxx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xxx服;举枉错诸直,xxx不服。”

可以说,孔子对“为学、做人、从政”的理解认识,有着一套完整的思想方法,告诉了人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认真学习理解掌握其中的思想精华,对当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有益处。通过诵读《论语》,使我跟孔子这位文化大师进行灵魂和心灵之间的沟通,受益良多。

论语的论文篇八

《论语》里面给出了答案。孔夫子非常看重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朋友的作用。他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有三种好朋友,就是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第一,友直。直,指的是正直。

这种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他的人格可以影响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也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果决。所以这是一种好朋友。

第二,友谅。《说文解字》说:“谅,信也。”信,就是诚实。

这种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与这样的朋友交往,我们内心是妥帖的、安稳的,我们的精神能得到一种净化和升华。

第三,友多闻。这种朋友见闻广博,用今天的话就是知识面宽。

在孔子生活的先秦时代,不像我们今天佑很多的媒体,那个时候的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结交一个广见博闻的好朋友,让他所读的书,让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的直接经验。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不妨到朋友那里,也许他广博的见闻可以帮助你作出选择。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拥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辞典,我们总能从他的经验里面。得到对自己有益的借鉴。

《论语》中的益这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

孔夫子说,还有三种坏朋友,即“损者三友”。是友便辟,友善柔,有变佞。

友便辟,就是专门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人。好话挺多了,马屁拍得舒心了,头脑就该发昏了,自我就会恶性膨胀,盲目自大,目中无人,失去了基本的自省的能力,那离招致灾难也就不远了。这种朋友,就是心灵的慢性毒药。

友善柔,就是两面派的人。当面很和善,让你把他当作好朋友,背后说你的好多的坏话。当你当面质问他的时候,还一口否认。这种人虚假伪善,与“谅”所指的诚信坦荡正好相反。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

第三种叫友便佞。便佞,指的就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只“会耍嘴皮子”的人。君子应该少说话,多做事。

《论语》中的损者三友,就是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还有那些夸夸其谈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可千万不能交,否则我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如何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

要想交上好朋友,不交坏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而是能力。在孔子的理论里,前者叫做“仁”,后者叫做“知(智)”。

仁:真正爱他人就是仁。

知(智):知人。了解他人就是智慧。

我们想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这样才能交到品质好的朋友。这是保障交友质量的底线。

孔子从来不主张你去叫富豪和有权势的人,而是要你去结交那些可以完善你的品德、提高你的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真正的朋友有一种心灵的默契。作为朋友能过做的最好的事情--去放大快乐的光芒,抑制你朋友心底的不快。

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的联系。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极其贫匮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真正快乐的力量,也就来自于心灵的富足,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对理想的憧憬,也来自于同良朋益友间的切磋交流。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没有分寸、没有尺度的事情,都会做到过犹不及。与朋友相处,同样应当注意分寸。比如你跟一个君子交朋友的时候,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自己都要有尺度。

孔子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发表意见了,这叫毛毛躁躁。这不好。大家有大家的公共话题,一定要到众望所归,大家期待一个话题的时候,你再徐徐道来,这个时候才是合适的。

“言及之而不言”,孔子说这个毛病叫做“隐”。也就是说,话题已经说到这了,你本来应该自然而然地往下说,可你却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不跟大家说心里话。这种朋友会让大家觉得彼此心里还存有隔膜。话题既然已经到这里了,你干嘛不说呢?是自我保护?还是故作矜持?还是要吊大家的胃口?总而言之,该说的时候不说,也不好。

第三种情况,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也就是我们今天老百姓所说的没眼色。这个“瞽”字说得很严厉,就是一个人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说话,这就叫睁眼瞎。你要注意了解对方,你要看看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尊敬和顾忌。

其实何止是朋友,夫妻之间、父子之间,难道就没有顾忌吗?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轻易去触及他的隐痛,这就需要你有眼色。当然这跟投其所好不同,这是你给朋友营造的一个宽和与友好的气氛,让他跟你沟通下去。

在给朋友建议或者忠告的时候,虽然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要把握分寸。“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也”。就是不一定要做苦口良药,不一定要当头棒喝,你完全可以娓娓道来。这就叫“善道之”。如果好说不通,就适可而止,不要等人家不耐烦了自取其辱。

你千万不能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包括父母对孩子都不能提出这样的要求,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间尤其要保留这种尊重。好好地说出你的忠告,尽你的一份责任,这就是好朋友了。

其实纵观下来,《论语》里面真正专门谈论交友之道的文字并不多,但是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智慧。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交上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有什么样的素养;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是一个良性元素还是一个惰性元素;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

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论语的论文篇九

《论语》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论语》中,孔子的道德和人文思想得到充分展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这篇论文旨在通过个人的学习感悟和体验,探究《论语》对于现代人的启示和意义。

第二段:人生观。

《论语》中,孔子强调“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的是追求道德的境界,而不是追求名利和权势。现代社会虽然相比古代过于注重物质和表面的成功,但是这种生命本质的追求依然是不可缺乏的。我们要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自我意识的价值,从而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精神,走好人生旅程。

第三段:学习方法论。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只有多加学习和不断实践,才能在领悟真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与此同时,我们要注意到学习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不断地调整学习内容和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我们需要通过自我学习和更新,才能够适应这个变化万千的时代。

第四段:社交礼仪。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一套周全的社交礼仪,包括做人的根本原则、待人接物的方法以及语言表达的方式等等,这些礼仪对我们的社交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复杂,我们需要借鉴《论语》中的社交礼仪,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好地沟通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向发展。

第五段:道德建设与文化传承。

《论语》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情操的协调,为道德建设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导和价值体系。现代社会中,伦理道德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传统文化的衰退给道德建设和文化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我们需要认真去研读《论语》,学习并应用其中有益的思想和观点,建设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第六段:结论。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文化积淀的结晶,也是我们当代人应该不断研读和借鉴的重要契据。通过对《论语》的感悟和体会,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蕴含着的价值,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更好的方向和理念。让我们共同爱护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传统,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

论语的论文篇十

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书面载体,儒家学派经典之作――《论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是中国人的必读之书。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经学便被提上了一个新高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不少人开始研究和诠释《论语》。因此,从古至今,关于《论语》的注解可谓汗牛充栋,且各家对其内容和思想的理解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本文则尝试着对朱熹的《论语集注》康有为的《论语注》、及皇侃的《论语义疏》中的几处注解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论语集注》: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孝乎?旧说,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谓孝。亦通。《论语注》:忧,愁也。王充论衡、高诱皆以人子忧父母疾为孝。孝经:孝子之事亲也,病则致其忧。曲礼: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蚓,怒不至罟,疾止复故。马融以父母忧子之疾,是古文家异说,今不从。

关于孔子回答孟武伯问孝的这句话,朱熹的理解是:将“其”理解为人子。具体解释就是:父母爱子女,常常担心子女生病。为人子则应体察父母一片爱子深情,要时时爱护自己,保重好自己的身体,远离疾病,不让父母担心。笔者则认为这种说法的说服力不强,因为按此理解,原文一句其实只表述了父母的爱子之心,对于人子体谅父母且以爱己为孝的说法则只是朱子在注解中的顺势推理。如此说来,原文一句孔子并未正面回答问话人何为“孝”的问题,反而有答非所问的嫌疑。因此,笔者认为朱子的这种理解有不合理之处存在。

而对于此句,康有为在《论语注》中则将原句句读做了改动,认为“父母唯其疾之忧”应校改为“父母,唯其疾之忧”。同时他引用了王充《论衡・问孔》的说法,认为“其”指的是父母,整句的意思大致应为:父母得了疾病,为人子女应时时记挂,以父母病情为忧,这就是孝道。从问答逻辑上讲,这种解释方法相比前一种要稍显合理,但是从内容理解上讲却稍显肤浅。父母抱恙,人子应以父母病情为忧,这是最基本的尽孝方式,也是人人都懂的一点,孔子何须多言?因此,我觉得这种说法并未揭示出原有的逻辑及意义。

相比之下,朱熹在其解释后列出的旧说解释得更合理一些。旧说认为:人子应只允许自己因身体有恙而让父母感到忧虑,言外之意是,子女不应该做出非法不义之事让父母忧心操劳,应谨慎自律,怀仁心,行义举。这种说法与皇侃在《论语义疏》中的说法也比较相似:

其,其人子也。言人子欲常敬慎自居,不为非法,横使父母忧也。若己身有疾,唯此一条当非人所及,可测尊者忧耳,唯其疾之忧也。

因此,我认为这种把“仁”和“孝”这个两个《论语》中的基本概念完美联系在一起的解释更能彰显孔子的育人之道和儒家的理念精髓,相比之下则更完美。

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论语集注》: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论语注》:包咸曰:学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何晏曰: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

这句话指的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学习方法。关于此句的理解,难点在于“罔”和“殆”两个字上。各家对“罔”字的解释都大相径庭,都将其做“疑惑”之说。然而对于“殆”字的含义,却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朱熹的理解是:只思考不拿出实际行动去学习,就会惶恐不安甚至危险。康有为则引用了何晏的说法,他认为:只思考不学习,会徒然伤神,精神上会疲惫倦怠。

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均有不妥之处。我们按着常理去推测,只学习不思考,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读死书”,会导致学习者不能理解字句中的深刻含义,在实际运用时也会手足无措,也就是会“存疑”会“疑惑”。那么只思考不学习,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空想”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会危险?会疲倦?在我看来,二者显然都不够贴切合理。一味空想,不吸收他人思想的精华,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那么思想终究是一个泡影,是一座完全没有实际支撑的空中阁楼。换言之,自己会一无所获。因此,我认为把“殆”理解成一无所获更加符合此句的语境,也更加符合常规逻辑。

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

《论语集注》: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程子曰: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

关于“性”和“习”,朱熹认为:孔子所说的“性”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性。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引用了程子的话,指出天性就是“理”,“理”不分善恶,所以也就不会被后天的“习”所改变。故而,此处的“性”并不是孟子所提出的人与生俱来的“善”性。对于这种观点,我并不是很赞同。《礼记・中庸》中写道:天命之谓性。《说文》则言: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荀子・正名篇》中也有关于“性”的解释: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这些都说明“性”就是与生俱来的本质,是受于天成的,是无关后天教化的。这一点康有为在《论语注》中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

《论语注》:性者,生之质也,兼魂魄而言之。受于天生,而不关于治教者……习有本与家庭,习有由于师友,习有因于……熏染既成,相去遂远。

因此,这里的“性”和后天受环境影响所形成的气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应混为一谈生出“气质的性”这样附会的.说法来。

再者,孔子此话之义在于:人与生俱来时的质都是一样的,之所以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不同的人格,是因为后天的环境造成的。换言之,他在强调“后天”的行为养成会对“先天”的自然秉性产生影响。那么“习”是“后天”的,“性”自然就对应的是“先天”部分。因此这里的“性”就是孟子所说的“善性”,是所有人出生时都拥有的。

虽然我对这几家的注解有存疑之处,但毫无疑问,《论语集注》、《论语义疏》及《论语注》都是研读《论语》的经典读本,对后世研读典籍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对《论语》的学术研究也大有裨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