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论语的论文汇总(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7:13:50 页码:7
最新论语的论文汇总(大全10篇)
2023-11-11 07:13:50    小编:ZTFB

如何更好地应对挑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怎样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让自己的文章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大家一起来看看以下这些总结范文,相信会有一些收获。

论语的论文汇总篇一

这个论题是我长久以来的困惑。阅读教学搞得热热闹闹,但有一个基本的问题,阅读教学教什么?有人说了,当然是教会学生怎样阅读。照此说法,假若没有经过阅读教学的训练,人们就不会阅读?有没有经过阅读训练会有多大的差别?思考再三,我觉得阅读教学应该有下面这些内容:

教联系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创造,不是他的信息储存“从无到有”的简单过程,而是“从有到新”的复杂的综合加工的过程,人们获得的信息量愈多,创造的可能性也愈大。阅读教学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文本”解读的过程,在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文本提升和升华了经验世界的无意识,使它自觉纳入学习者的有意识的规律性的认知领域。同时阅读者也可以发现自身信息的短缺、理解力的薄弱,唤醒再学习、再积累的需要。

这样一个过程并不是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自然经过的,期间需要教师的引导、搭桥,让学生从阅读的自然世界过渡到自觉世界。教联系有多重含义,与文本的联系、与自我知识经验的联系、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和材料的联系、与未知世界的联系,与进一步学习的联系。阅读教学成为一个辐射源,学生智力的触角,在它的触发下,敏感伸向各方。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研室高启山老师及实验小学张宏伟老师在小语论坛上发表了一个阅读教学的案例:《一个以“白洋淀”为主题的开放式阅读教学案例一兼谈《采蒲台的苇》的教学》,在这个案例中,他们引导学生搜集、阅读、交流关于“白洋淀”的有关资料,形成“关于白洋淀、关于采蒲台、关于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的知识与情感的铺垫。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老师为学生列出了“风景、地理、特产、历史、人物、其它”等五个专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材料的特点,按照专题分组。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将本组交流的专题内容丰富起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交流各自的“信息”。之后,以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做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采蒲台的苇》,学完课文以后,张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如下活动:

1.告诉学生《采蒲台的苇》选自孙犁的《荷花淀记事》,其中还有好多白洋淀人民的抗战故事。

要求学生借阅或从网上下载有关的故事阅读,然后召开了一次“白洋淀抗日英雄故事会”。

2.办一期以“我所了解的白洋淀”为专题的手抄报,其中的一篇文章为自己阅读了关于白洋淀的文章以后的心得体会。

这个案例就是非常生动的,以课文为辐射源展开的多重阅读形式。课内与课外,原有认知与新的信息交互作用,形成了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教技能虽然“语言文字训练”由于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肢解和琐碎了“文本”内在的灵韵,但是知识与技能仍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

[1][2]。

论语的论文汇总篇二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论语》是孔子弟子们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被誉为“圣人之言”。在论语课中,我深入学习了其中的精髓,从而对孔子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论语课上的心得体会,探讨孔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二段:孔子的思想之道德修养。

孔子的思想中,道德修养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认为个人的修养是一切行为和道德的源泉。在论语课中,我听到了孔子关于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他强调要主动改正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这一观点也同样适用,只有个人修养了,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第三段:孔子的思想之教育理念。

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中的巨擘,他的教育理念对中国甚至世界的教育事业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我上论语课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孔子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才能,提倡以德育为先。他认为教育应该让学生知行合一,让他们真正明白道德的重要性,并将其付诸于实践。这个观点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念,让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和高尚品质的人。

第四段:孔子的思想之仁与爱。

孔子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在论语中,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即对待他人要像待自己一样。他追求的是“仁爱”,这种爱指的不只是个人间的感情,而是体现在行为上的慈悲和善良。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对待他人时常常根据自身利益来选择。然而,孔子的仁爱观念告诉我们要坚持正义和公平,要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益。只有通过仁爱的行为,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第五段:总结。

通过论语课的学习,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道德修养观念,教育理念以及他强调的仁爱观念,都对我们现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只有通过个人的修养和自我完善,我们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教育从根本上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念,让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同时,只有通过仁爱和善良的行为,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共同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总之,在论语课的学习中,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孔子的道德修养观念,教育理念以及他所提倡的仁爱观念,都对我们的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将他的思想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为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毫无疑问,论语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语的论文汇总篇三

《论语》里面给出了答案。孔夫子非常看重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朋友的作用。他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有三种好朋友,就是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第一,友直。直,指的是正直。

这种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他的人格可以影响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也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果决。所以这是一种好朋友。

第二,友谅。《说文解字》说:“谅,信也。”信,就是诚实。

这种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与这样的朋友交往,我们内心是妥帖的、安稳的,我们的精神能得到一种净化和升华。

第三,友多闻。这种朋友见闻广博,用今天的话就是知识面宽。

在孔子生活的先秦时代,不像我们今天佑很多的媒体,那个时候的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结交一个广见博闻的好朋友,让他所读的书,让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的直接经验。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不妨到朋友那里,也许他广博的见闻可以帮助你作出选择。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拥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辞典,我们总能从他的经验里面。得到对自己有益的借鉴。

《论语》中的益这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

孔夫子说,还有三种坏朋友,即“损者三友”。是友便辟,友善柔,有变佞。

友便辟,就是专门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人。好话挺多了,马屁拍得舒心了,头脑就该发昏了,自我就会恶性膨胀,盲目自大,目中无人,失去了基本的自省的能力,那离招致灾难也就不远了。这种朋友,就是心灵的慢性毒药。

友善柔,就是两面派的人。当面很和善,让你把他当作好朋友,背后说你的好多的坏话。当你当面质问他的时候,还一口否认。这种人虚假伪善,与“谅”所指的诚信坦荡正好相反。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

第三种叫友便佞。便佞,指的就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只“会耍嘴皮子”的人。君子应该少说话,多做事。

《论语》中的损者三友,就是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还有那些夸夸其谈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可千万不能交,否则我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如何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

要想交上好朋友,不交坏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而是能力。在孔子的理论里,前者叫做“仁”,后者叫做“知(智)”。

仁:真正爱他人就是仁。

知(智):知人。了解他人就是智慧。

我们想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这样才能交到品质好的朋友。这是保障交友质量的底线。

孔子从来不主张你去叫富豪和有权势的人,而是要你去结交那些可以完善你的品德、提高你的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真正的朋友有一种心灵的默契。作为朋友能过做的最好的事情--去放大快乐的光芒,抑制你朋友心底的不快。

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的联系。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极其贫匮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真正快乐的力量,也就来自于心灵的富足,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对理想的憧憬,也来自于同良朋益友间的切磋交流。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没有分寸、没有尺度的事情,都会做到过犹不及。与朋友相处,同样应当注意分寸。比如你跟一个君子交朋友的时候,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自己都要有尺度。

孔子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发表意见了,这叫毛毛躁躁。这不好。大家有大家的公共话题,一定要到众望所归,大家期待一个话题的时候,你再徐徐道来,这个时候才是合适的。

“言及之而不言”,孔子说这个毛病叫做“隐”。也就是说,话题已经说到这了,你本来应该自然而然地往下说,可你却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不跟大家说心里话。这种朋友会让大家觉得彼此心里还存有隔膜。话题既然已经到这里了,你干嘛不说呢?是自我保护?还是故作矜持?还是要吊大家的胃口?总而言之,该说的时候不说,也不好。

第三种情况,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也就是我们今天老百姓所说的没眼色。这个“瞽”字说得很严厉,就是一个人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说话,这就叫睁眼瞎。你要注意了解对方,你要看看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尊敬和顾忌。

其实何止是朋友,夫妻之间、父子之间,难道就没有顾忌吗?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轻易去触及他的隐痛,这就需要你有眼色。当然这跟投其所好不同,这是你给朋友营造的一个宽和与友好的气氛,让他跟你沟通下去。

在给朋友建议或者忠告的时候,虽然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要把握分寸。“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也”。就是不一定要做苦口良药,不一定要当头棒喝,你完全可以娓娓道来。这就叫“善道之”。如果好说不通,就适可而止,不要等人家不耐烦了自取其辱。

你千万不能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包括父母对孩子都不能提出这样的要求,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间尤其要保留这种尊重。好好地说出你的忠告,尽你的一份责任,这就是好朋友了。

其实纵观下来,《论语》里面真正专门谈论交友之道的文字并不多,但是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智慧。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交上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有什么样的素养;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是一个良性元素还是一个惰性元素;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

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论语的论文汇总篇四

摘要: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看来未免言过其实,但是,在中国文化史上《论语》确实是最重要的一部书。所谓“千里滔滔水,源自滥觞时”,它是许多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所以有人说认识中国文化传统须从儒家开始,而认识儒家则须从孔子开始,而要在透彻地了解《论语》的思想的同时,仔细琢磨它的文学手法的自觉运用,我们会对它流传千载而仍有无穷魅力的经典地位更为信服。

关键词:论语、文学手法、文学价值。

一、言简意赅、隽永有味的语言。

《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弟子的言行,阐释深刻义理的一部书,它以当时明白晓畅的口语为著,同时吸收了书面语典雅洗练的长处,形成了言简意赅、隽永有味的独特艺术风貌,是语录体的典范之作。在先秦诸子中除了劳资的《道德经》可与之婢美,其他优秀的先秦诸子著作或是短小完整的说理文、或是长篇大论,都不像《论语》那样三言五语便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后人受其影响,也有不少语录体著作,较为著名的有朱熹的《朱子语类》,但文学价值远不能与《论语》相比。因此《论语》中出现的许多含义深刻,令人回味的格言、成语,千百年来为人争相传颂,“学而不思则辋,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篇)“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色厉则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窃之盗也与!”“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阳货篇》)还有很多如吾日三省吾身、既往不咎、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后生可畏、举一反三、任重而道远、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祸起萧墙、既来之则安之等不一一列举,语言简练而发人深省。

二、表现的形象化。

形象化是文学的精髓。《论语》善于运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深刻的道理,阐释得明白、生动、甚至富有诗意。如孔子批评宰于大白天睡大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公治长》)因为宰予之前曾信誓旦旦要努力学习,因此孔子又说“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孔子用朽木和粪土之墙来说明人的不可救药,用宰予的行为教育学生不能轻信他人的表白还要看他的行为。当子贡询问孔子有一块美玉是保存起来还是买了,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一语双关,把自己比做待价而沽的美玉。有些形象化的表达还非常富有诗意,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河水的川流不息来象征光阴的流逝,意味深唱。“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松柏来赞颂人的不屈精神,给后世文人无穷的创作灵感。

三、丰富的感情色彩。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感动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情感力量。《论语》是记言的语录,谈的有都是做人、治学、治国的大道理,却不是干巴巴的说教,因为任务的语言总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先进》篇中有几章写空子与颜回的感情,非常感人。孔子喜爱自己的笛子颜回,把他当作自己的知音,自己的道德学问的传人,他曾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不幸早逝,孔子伤心欲绝,顿足捶胸地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弟子担心他哭坏了身子,劝他节哀,他说:“非夫人之为而谁为?”这种表达深厚感情的语言比比皆是。孔子领着弟子周游列国,在匡地被围困的时候,颜回走丢了,最后好不容易逃了出来,孔子见到颜回,又惊又喜,说:“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两位夫子的言语中传达着热烈而深挚的感情。颜回深知老师对自己的钟爱、器重,自己死了,老师不知会怎样悲痛,因此逃难时他一心要回到老师身边,见到老师才会说出这样的话。但是颜回还是死在了孔子的前面,第二年孔子的另一个得意的弟子子路也死了,孔子经受不住打击,一病不起,没过多久就去世了。阅读了这些对话,我们又怎能不为这其中包含的深深的师生之情所打动呢?这就是《论语》所蕴涵的动人的文学力量。所谓“发之于新,形之于言。”孔子发怒的时候,《八佾》篇记载季氏越礼使用八佾之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愤激之情,溢于言表。情之所至,甚至口不择言,孔子对殉葬的陋习极为憎恨,当时有人用人形陶俑陪葬,孔子大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遭到了孔子断子绝孙的诅咒。子贡问,今之从政者何如,孔子说:“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斗筲是一种小的盛饭的工具,不屑的语言批评了当政者的心胸狭隘和无能。有爱有恨,有喜有忧,嬉笑怒骂,《论语》表现了丰富的感情色彩。

四、个性化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

《论语》以记言为主,虽然简短,却能充分体现人物个性,所以《论语》的人物形象很鲜明。孔子本人和蔼可亲的神态,诲人不卷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精神都随其言谈而呼之欲出。孔门的几大弟子,语言各是一种风格,颜回的虚心虔诚,子贡的智慧巧妙,子路的莽撞冒失,无不与其精神气质相合。子贡在孔门弟子中智商很高,是一个明白事理、迎合实际的人,他当过官,不肯过穷日子,投机做生意发过财,赚过钱,但是孔子说他达不到仁的境界,《八佾》篇记载了子贡可惜告朔祭礼上作牺牲的羊,觉得浪费,孔子就讽刺他说,你爱惜羊,我更爱惜礼。在孔子弟子中,子路的个性最为鲜明,他爱憎分明、豪爽成性,做事风风火火,说话冒冒失失,多次顶撞孔子,《子路》篇中记载,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请孔子出来当政,孔子将从何入手,孔子说:“为政,必先正名也。”子路听了,放肆大笑说:“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气得孔子大骂子路粗野:“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子路就是这样心无成府,口无遮拦之人,因此总受到老师的呵责。还有一次,孔子称赞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听了很吃醋,质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子罕》)子路有勇力,又有军事才能,是以此为骄傲,于是又遭到了老师的一顿批评。子路就是这样,直来直去,心里藏不住东西。他还是大方侠义之人,他曾说:“恩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公治长》)孔子深知子路的脾气,出于对学生的爱护,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教育他,子路虽然经常顶撞老师,却打内心尊敬老师,子路的顶撞和孔子的批评,为《论语》增加了很多趣味。

圣人孔子并不是道貌岸然、冷酷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他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是“最近人情,恭而安,威而不猛”。除此之外,在《论语》中我们还看出了他的幽默、亲切、率真甚至是任性的一面。孔子对门人说的话,很多是燕居闲适的话,脱口而出的话,甚至破口骂人的话。《子罕》中子贡说:“有一块眉宇,是把它收藏起来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幽默的回答表达了希望贤君能用他。有一次,他要出去做事说:“我难道是一只匏瓜么,怎能只挂在那里面而不给人吃呢?”当时友人认为孔子虽然伟大,很博学,但没有什么可以成名的专长,孔子说:“我专做什么呢?做驾车的'么?做射箭的么?那么我从事驾车好了。”(子罕)孔子也善巧言生风:“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固不知如之何他已矣。”(《宪问》)记公明贾说公叔文子总是在最适当的时候说话,真正快乐的时候欢笑,符合礼仪的时候才索取。孔子听后,将信将疑,觉得公叔文太伟大,又有些怀疑他是否真的做到,于是冲口而出:“其然,岂其然乎?”毫不掩饰他的想法。当子路误认为他作了什么不正当的事时,他那对天发誓的样子:“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连说了两次,急于表明心迹,圣人的率真尽显无疑。《阳货》中说有一个叫孺悲的人去看孔子,孔子不愿见他,便让学生回话,说自己不舒服,不便见客。可就在学生转告孺悲的时候,孔子又是弹琴又是唱歌,这是孔子深恶痛绝乡愿的表示,孔子还曾经在极端气愤是大骂:“老而不死,是为贼。”这是些话语都表现了空子幽默率真甚至是人性而为的一面。

五、情趣盎然的场景感。

《阳货》第一章写孔子千方百计地躲避阳货,却偏偏狭路相逢,两个人谈话也很有性格化,文字不长但将阳货的盛气凌人,挖苦打击,孔子的尴尬无奈,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密切联系周围的环境气氛,写的很戏剧化。《微子》写楚狂接舆的高歌,对孔子的赞扬和劝告,使孔子非常感动,欲上前攀谈,他却一路小跑的走掉了。这段文字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隐士的飘逸形象,也给我们留下了回味咀嚼的余地。《论语》中有很多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文字,这样一个个不完整的小故事,一个个记人记言的小片段,都写得情趣盎然,乃人寻味,可以当作笔记小说来读。

最后,借助林坚在《论语的文学趣味性初探》中所说:“讲学语与文学趣味性的高度融合……常常借助于口语化,形象化的文学语言所造成的理趣、情趣和谐趣,使得行文风趣自然,生动含蓄,读来毫无枯燥,在平易近人,娓娓动听的谈话中,领略了旨趣甚至是深奥的哲理。”这正是《论语》这部说理性散文所表现出来的文学价值。

论语的论文汇总篇五

很小的时候,我就结识了书。那是布满彩图和拼音的世界。在书中,我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秘密:猿人是人类的祖先,恐龙十分高大可怕;遥远的年代人们钻木取火……原来世界这么奇妙!我觉得书让我一个小小的孩童变得好高大,仿佛举目望去,我就能轻易的发现北极的冰川,看到埃及的尼罗河畔有成千上万的奴隶在修建金字塔,直到我爱不释手的合上书,脑海中还不断浮现出各种画面。我有一种甜蜜的感觉:读书真好。

渐渐地,我告别了娃娃书,步入了文学的殿堂。书变厚了,变深奥了。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证明了此书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上,《论语》一直被那些以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的读书士子们奉为经典。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这句话让我懂得了处世之道。就是告诉我们要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寡尤,寡悔。”让自己少很多怨尤,少很多后悔。

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凉,友多闻,益矣。”这句话让我懂得了择友之道。我有一个好朋友,她经常挑出我学习中的毛病。孔子的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如果不是她,我不可能学得像今天这样好。感谢你的诚实、正直、广见、博识,你是我的益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孔子这位圣人的态度对我很有启发,只有一点一点的去思考才可以真正做好该做的事。

先贤圣哲的伟大也许就在于他们能以最简单的语言道出人生至理。

论语的论文汇总篇六

郑其。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家世】。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生平】。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论语的论文汇总篇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我们从小就吟诵的句子。公元前770年的春秋时期,我国有了“诸子百家”之说,一些在学业上颇有成就的人自成一家,到周边各国推崇自己信奉的志向或学说,吸引诸多的人跟随,从此便成了“诸子百家”。

而其中有一个人,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刻下了他的烙印,他就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有“七十二贤士”。他与弟子所著的《论语》一书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后人又有将孔子的经历写成书,名为《孔子家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待人得像对待兄长一样尊重,说过的话一定要算数,对大家有广泛的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去做了之后,若还有余力,再学习文献知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是说:对君子来说,吃饭不求全饱,居住不求全安,勤敏地做事,谨慎地说话,接近有道德的人,犯了错就在原地改正,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一个人光学习文化知识是不行的。即使他满腹经纶,对待他人不友好,行为不和善,他也是不招人喜欢的。人生在世,哪能事事如愿?所以我们才要学习做人,学会做事。我们要怎样去做人呢?首先,我们要学会真诚待人。我们要把对自己好的每一个人都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诚实的对待他们,没有怀疑,没有虚情假意。其次,我们要学会拒绝,学会真正看待周边的事物,认清事物的真伪,这样才能不至于没有立足之地。最后,我们要放宽心态,以一颗快乐心,平凡心去感受世界的温暖,这才是人生之真谛。

学会做人吧,那会给你带来好处;学习知识吧,它会使你做人的道理更近一步。希望《论语》会使你终生受益。

论语的论文汇总篇八

适合年级。

五、六年级。

教学意图。

1.让经典走下圣坛,走向平民,走向儿童。

2.传播祖国传统经典文化,寻找民族文化之根。

3.用儿童的方式(教学情境,教学故事)教学经典。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之道。

一、由近及远,推出孔子。

1.你心中的偶像是谁?你最崇拜的人是谁?

2.一个中国人除了崇拜电影明星、球星之外,更要崇拜伟人,中国文化伟人,中国文化的鼻祖――孔子。

(1)出示孔子画像。

(2)出示:

孔子,万世师表。

孔子,百代儒宗的先师,万世景仰的圣人。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是中国符号。孔庙,孔子学院。

3.从哪里了解孔子,学习孔子呢?《论语》是孔子与弟子交谈的语录。《论语》是中国的“圣经”。传说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二、创设情境学《论语》。

(一)开学典礼。

孔子从小就聪明好学,30岁就成了非常博学多才的人。很多人慕名从四面八方来向他求学。看到求学的人越来越多,孔子就开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立学校。

开学的那一天,“当当当”的钟声刚刚响过,四面八方来的弟子就都站在操场上静候孔子。身材高大的孔子稳步走上讲台,用宏亮的声音发表了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孔子讲完这三句话,用温和的目光扫视每一位弟子的脸庞。他看到有的弟子流露出会意的微笑,有的弟子微锁眉头,目光迷惘。(本站)孔子微微一笑,转身走下讲台,走向办公室。

假如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怎么理解这三句话呢?(出示)。

1.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有不理解的词吗?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到底是“说”乎,还是“苦”乎?“学”是指学什么呢?

3.有了本事,人家不了解自己,“怀才不遇”是不是就该怨恨人家呢?

(追求快乐的人生,做一个快乐的君子!独学,快乐!交友,快乐!人不知,也快乐!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呀!)。

(二)第一堂课:学习之道。

当当当!钟声响起来了,学生们纷纷走进教室。孔子健步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学习之道。然后慢慢转过身来面向学生,说道:“你们从四面八方投奔到我的门下是来求学的。我今天上的第一课,就是讲‘学习之道’。我给你们5句话,这5句话中包含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习惯,看你们谁能领会其中的奥妙。”

1.出示: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予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你对哪一句话有感悟,就谈哪一句吧。

第一句:你有学而不思、思而不学的体会吗?试举例说明。

第四句:请你举出“温故而知新”的例子。

第五句:你认为是“好古”好还是“好今”好呢?为什么?

3.总结“学习之道”。

“乐、思、择、问、温、求”是学习之道。

要快乐地学习,向一切的人学习,不耻下问,这是学习的态度;要学思结合、学问结合,这是学习的方法;要有温故知新、敏以求之、举一反三的本领,这是学习的能力。

归结到一点,要快乐地学习,在学习中寻找快乐的体验,这才是真正会学习。这是孔子在学期第一课讲的真正的“学习之道”!

播放《论语》歌,在快乐的歌声中齐诵《论语》。

第二课时:君子之道。

一、君子风度。

有人说:《论语》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教人学做君子。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君子呢?我们就先从君子的风度讲起。

如果你是君子的话,别人是可以看出来的,因为君子有君子的风度。君子的风度是什么样呢?我们先从英雄的风度讲起。

话说曹操有一次接见外国使节,他担心自己的形象不好(因为曹操个子比较矮),为了给外国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他在自己的侍卫中选了一名美男子冒充自己,而自己则装扮成侍卫站在假曹操身边接见外国使节。

接见仪式结束后,曹操私下里请人打听外国使节对曹操的印象。那位使节说:“曹操长得确实漂亮,但缺少气度。那个站在曹操身边的侍卫个子虽然矮了一点,但却是真正的英雄。”曹操听了十分高兴,从此他再也不担心自己个子矮小了,因为英雄自有英雄的风度。英雄有英雄的风度,那君子的风度是什么呢?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禽问他的同学子贡:“我们的老师每到一个国度,总能听到这个国家君主执政的大事。难道是老师一心想当官,主动向人家打听的?还是人家主动告诉老师的呢?”子贡听了,不高兴地对子禽说:“亏你还是老师的学生呢,你怎么一点都不了解老师呢!老师是靠他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的君子风度折服了各国的君主,君主们主动向老师请教治国之道啊!”子禽听了,恍然大悟:“啊,君子是有风度的,我要做君子,学习老师的风度!”

1.出示: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2.熟读体会。

二、君子有德。

子禽问子贡:“我们怎么就能学到老师君子的风度呢?”子贡说:“君子,首先得有仁德。你还记得老师讲过的话吗?”

(出示)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

1.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哪里?

2.“君子坦荡荡,小人()。”后面应填什么?

3.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三、君子博学。

(出示)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理解两句话的意思。

2.今天的君子要博学哪些东西?为什么?

3.什么样的人就是“文质彬彬”呢?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四、君子重行。

子禽高兴地说:“我知道怎样做君子了!君子要怀德,君子要博学。”子贡高兴地说:“你真好学!但君子还有一个重要特点,这就是老师常常告诫我们的‘君子重行’!君子,不能总是在嘴上夸夸其谈,而要看重他的行动。老师的名言是――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2.现代君子是“讷于言敏于行”还是“巧于言敏于行”呢?

五、总结,在歌声中诵读。

1.君子有德、君子博学、君子重行,君子自有君子的风度。愿我们每个人都做一名当代的小君子。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论语的论文汇总篇九

嗯,还可以,但是的境界在于一个人能够安于贫贱,并且能够乐在其中。

他的学生,还是那个子贡曾经问过他,子贡说:老是啊,贫而不谄,富而不骄,何如?如果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骄傲,您说这怎么样啊?逼着老是说这好啊,老师也很宽和,子曰:可也,老师说还可以,但是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老师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老师说:的那个境界就是一个人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没有抱怨,他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仍然不能从他的生命中被剥夺。大家想想,这是一个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在贫贱之中还能保持着把他的日子过得觉得很有尊严,有他自己的快乐。其实这说的就是象陶渊明那样的隐士。

这就是孔夫子他跟学生在交流中,学生非要苛刻的问他。子贡,老是这个子贡“刁难”他的老师,说:老师您就跟我说,这一辈子,您就告诉我一个字,我就可以终身受益。问他老师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告诉我一个字,让我一辈子就遵守它。你说什么教育能缩成一个字,老师呢也能说出来,老师还特宽和,商量的口气说:岂恕乎,就是宽恕的恕。他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这个字就是“恕”字。然后老师又为这个“恕”字加上了八个字的解释,这八个字我一说大家人人都知道,其实这是圣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叫忠恕,什么叫宽容,就是你自个儿觉得不想干的事,你就别强迫别人干。你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就这一个经验够你活一辈子。这就是老师告诉他学生的话。所以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几个字就够你一辈子用了,所以真正圣人不会说让你去背《千字文》,记住那么多你才能活明白,记住一个字有时候就够了,就是宽容一点。所以他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而已矣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真正的道理也就是忠恕而已。就是这么简单,但是宽容有时候多不容易啊,我们这个社会上,现在有多少事情,就是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在你的心头过不去。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困顿,有多少都是自我的折磨,有多少时候是一个事情过去了以后我们老在那里想,觉得这个事情深深的伤害了我,然后我就不断地在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总想着说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他呢,我每天早上醒来想的都是复仇。

其实当你一次一次玩味这个痛苦的时候你被折磨得就太深了。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一个小和尚一个老和尚,两个人出去下山化缘。走着走着到了河边,这个小和尚因为刚入道,什么事情都必恭必敬看着他师父,一看那有个姑娘要过河,他师父就过去问她,说姑娘你想过河呀,那你过来我把你背过去吧,就背过去了。小和尚就瞠目结舌看着,然后被过去就放下了,姑娘谢谢老和尚,他师父领着他接着走。这个小和尚也不敢问,说我师父怎么这样呢,走啊走啊走了20里地,觉得太憋得慌了,终于就问了,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他师父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把她放下了,你背了她20里地还没放下。这个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就是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有什么事老搁在心里放不下,所以上面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就像我们客观的生活中,你说一个人要是遭遇事业呀婚变呀,朋友背叛哪亲然离去哪,这些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他对你算大事还是小事,这个没有客观标准。这就像说一寸长的口子算是一个大伤还是小伤呢。如果在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身上那肯定是个大伤,她能邪乎一星期,她老疼老上药老看着;如果是一粗粗邋邋大小伙子不小心踢球碰破了,他可能从伤到伤好一直就不知道,这也是个伤口就完了所以其实我们的内心究竟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还是一个粗粗邋邋大小伙子,这件事情靠我们的修炼就能做到。这就是孔夫子的意义,他告诉你你可以做得到,无非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去强加别人。

论语的论文汇总篇十

论语作为我国古代经典的文化瑰宝之一,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迷失在琳琅满目的知识海洋中。然而,研习论语课程给予了我重新审视自己内心的机会。通过深入学习论语的教诲,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领悟到取得进步的道路。

第二段:教材的启示。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教材,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通过研读论语,我领悟到了几个重要的启示。首先,追求真理是人生不变的主题。无论是对于古代学者,还是对于当今的人们,追求真理是追寻幸福的关键。其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不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有资格治国平天下。

第三段:道德观念的培养。

通过研习论语课程,我意识到提高自身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论语弘扬了一种崇高的价值观,强调仁爱、谦逊、诚实等美德。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容易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沼,个人欲望的膨胀不断蚕食着我们的道德底线。通过研习论语课程,我认识到只有培养崇高的道德观念,才能在人际关系中维系和谐,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第四段:生活态度的塑造。

论语中的许多教诲对于我们的生活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教导我们应该勇于面对自身的不足之处,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并坚定地承认自己的无知。这样的生活态度使我们成为永远在进步中的人。此外,论语还提倡谦逊的姿态,认为“君子谦以动”,即以谦逊的态度面对他人,不自大、不傲慢,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在工作中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第五段:个人成长的收获。

通过研习论语课程,我不仅了解到了古代圣人的智慧,也对自己的成长有了新的认识。首先,我通过论语的教诲,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努力。其次,通过研习论语,我越发明确了生活的目标和价值观,坚持自身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不轻易受外界干扰。最后,论语教导人们要追求真理、培养良好的品德,为人处世更加善良,对他人更加包容,从而使我们成为一个有修养、有价值的人。

总结:

研习论语课程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自身和修行的大门。通过研习论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明白了取得进步的道路在哪里。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人生的真理,对于每个人来说,它都是一本宝贵的教材。希望我能将论语中的教诲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不断进步,做一个有贡献、有价值的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