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学习剥玉米散文(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0:47:13 页码:10
学习剥玉米散文(大全18篇)
2023-11-18 10:47:13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所做工作的回顾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一个完美的总结,应该包含具体的案例和实际的应用。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以下总结范文,掌握写作技巧和提高写作水平。

学习剥玉米散文篇一

玉米,在我们家乡称作“棒子”。按说生活在农村的我应该很熟悉它了,可是到今天才觉得认识了它。

村里的土地基本上都是水田,冬天种小麦,夏季种水稻,一些自留地的旱田也是被种上了棉花或者大豆,对玉米的印象是小时候村里种旱田时留下的,那个时候真的没有细细地去看它。记忆里,吃玉米桔杆的甜稍,掰玉米粒儿,钻进桔杆堆里捉迷藏。

在辽宁盘锦的土地上看到了大片面积的玉米田。住宿的院子门口也种了几行。刚到盘锦的时候,玉米还不到一尺高,长势真快,一个月时间已经高过人头。就是这个时候,一天早晨从玉米叶面上的细细水珠开始让我从心里爱上了它,原来它如此的美,从前只是知道,今天才算认识它。

晨光里,门口一人多高的玉米叶面上细细的水珠晶莹,我不禁伸手去摸,毛茸茸的刺,先是心里一惊,待仔细看,发现玉米叶面上是密密的绒毛,如此新的发现让我惊愕的心语:“哦,原来玉米叶面上长满了细细的绒毛。”再摸叶面的下面是光滑的。我发现自己还没有认识它,随后认真的打量起来。

我退后两步,仔细打量。玉米的身姿真是挺秀,既不显得粗壮,也毫不觉得纤细,叶子舒展开来,就是那样得体合适,不上昂紧收也不松散的低垂。那一身绿色,不深不浅的新,既不艳丽夺目,也不粗俗无光。长长的叶子,不让人觉得丰腴的宽也不是瘦瘦的窄,中间一条白白的亮线又显得洁净。叶边波浪一样的弯曲,犹如做了一点点最恰当不过的修饰,倍添了一分出俗的美丽。真像一位极致的女子,贵而不骄,简而不俗,雅而不清高,近人而使人生敬。若是这般的女子,谁不心生爱意,定是那样的描述“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不需养兰,也不用种梅,只在每年春季种几粒玉米,就可以好好欣赏那种极致的美了。

学习剥玉米散文篇二

夏秋之交,玉米扛着红缨枪隆重登场,从乡村到城市一路走得雄赳赳气昂昂。

玉米的吃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煮玉米。卖玉米的推着三轮车,车上放一个煤球炉子,炉子上是一锅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冒着袅袅热气。馋不过买上一个,趁热咬一口,满嘴生香,直入肺腑。

现在比较流行的是烤玉米。把煮熟的玉米加入各种调料,在烤炉上翻转几圈,再刷上一层面酱。这种吃法五味杂陈,好吃是好吃,却没有了玉米那种天然的清香,似乎更受小孩子欢迎。

我对玉米的深厚感情从孩提时代开始。幼时跟随父母收秋,偶尔几个晚熟的玉米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偏嫩的水煮才好吃,甜中透着玉米特有的清香;老的适合煮熟后用热油加葱蒜爆炒,做成“油豆”,鲜香可口,保证你吃一口就会爱上它;还可以把玉米带包衣放进灶膛里,大火炙烤,到一定火候剥开外衣,露出一排排金黄色的“牙齿”,继续烘烤,烧得外焦里嫩,是另一种焦香,吃得满手满嘴都是锅底灰才算过瘾。

其他的吃法还有很多。把经过太阳暴晒的玉米磨成玉米糁,煮粥,那曾经是上一辈餐桌上的主食;磨成更细的玉米面,这可是稀罕物,黄灿灿的玉米面窝头现在想吃都吃不到哩;还可以做成一种时尚的.零食——“哑巴豆”,在锅底铺一层白土,烧热后玉米粒铺在白土上,以防烤焦,“哑巴豆”硬得硌牙,孩子们”嘎嘣嘎嘣”吃得香,老年人只有望豆兴叹了。

玉米还有一种“高大上”的吃法——经过一些复杂的工序,加工成玉米凉粉,和红薯粉、土豆粉比起来,其不仅颜色漂亮,口感也完全不同,做成凉粉汤饺子,我简直喜欢至极。

前段时间朋友发来一段养生资料,说美国人特别推崇吃玉米,在美国老玉米2.5美元一个。我不禁咋舌,为啥这么贵?原来玉米富含维生素a、e,有抗衰老和防癌的功效,纤维素可防便秘,玉米胚芽油中的亚油酸可预防动脉硬化。另外玉米中还有胡萝卜素,有美容养颜的功效。

带着生命本真的玉米永远是我的最爱。

学习剥玉米散文篇三

“玉米”多像一个女子的名字,有着玉的温润,米的玲珑。

“玉米”也无愧于自己的名字,从大地母亲的怀抱中一拱出来,就那麽亭亭玉立,摇曳生姿。腰肢虽还柔嫩,但那一身的清纯就像一个倚门回首嗅青梅的少女,令人满目清爽。

经历夏季以后,充沛的雨水将滋润的更是水灵灵、青翠翠、轻盈盈。一阵风拂过,宛如古代身披绿色罗纱的女子在翩翩起舞。当你凝视一棵正在扬花的玉米,凝视它羽状的花冠,绿色的纱裙,腰间垂挂的彩色丝缕,时间久了,眼前就会幻化出一个婀娜的舞女,踏着凌波微步,玉体轻颤着,美目频频向你顾盼。这样一个透着二八芳龄馨香的佳人,真让人禁不住想搂住她在大自然中舞上一曲,舞他个天长地久有时尽,此舞绵绵无绝期。

如果,你眼前有一大片玉米在临风而舞,你简直幸福如古代的君王,三千美人为君舞,只为博君一日欢。跳“羽衣霓裳”,跳“秦王破阵”,跳得飞燕动容,玉环失色,昭君出塞不敢回,貂婵低首急避月。一舞解君忧,再舞增君兴。跳走青涩,跳出丰韵。这时的玉米就是怀春的少妇,舞低杨柳楼心月,盼君归!

当第一缕秋风唱响,当第一片枫叶经霜。玉米也迎来自己成熟的时刻,像怀孕的女子安静了下来。偶尔随风轻摆一下笨重的腰肢,更显成熟后的静美。沐着秋日的暖阳,感受腹中胎儿轻微的颤动,经历了火热激情的岁月,玉米终于繁华落尽见真淳,向我们献出她最宝贵的东西———她的儿子们。玉米家族就这样生生不息,延续着自己族类的生命。

我们收获玉米时,她在微风中挺立不动,饱满的籽粒在厚厚的襁褓中探头探脑。我们用手轻轻一掰,它就“啪”一下掉下来。玉米一点也不矫情,成熟的干脆利落,决不藕断丝连。

没有了儿子的玉米站在田野里,显得那麽单薄,那麽人老珠黄。干枯的黄叶在风中瑟瑟发抖,仿佛不胜秋凉。这些伟大的母亲,把她们最后的液汁都输给了儿子,而她们的躯体却变地空虚。当一个个肥硕的玉米棒如一个个肥胖的婴儿在农人手中跳跃时,她们的笑声是嘶哑的含着浑浊的眼泪。秋日的阳光中,这一群憔悴的玉米,像唐朝那些白头的宫女,只剩下美好的回忆。

我喜欢成熟的玉米,拿在手中沉甸甸的,带着秋日特有的气息。这吸取大地之精华,日月之灵气的玉米呀!我轻轻撕下她白纱般的外皮,如同褪去我心爱的女子的衣衫,慢慢的,慢慢的。无论那丰满的身躯,还是饱胀的籽粒,无不向我传达着生命的丰盈和喜悦,激动和美丽。

深秋的玉米啊!如果有来生,我甘心和你们扎根大地,生死相依。

学习剥玉米散文篇四

玉米人迟子建读后感二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中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精心焙制食粮。

迟子建《玉米人》阅读材料。

玉米人。

迟子建。

(1)有一天,在离我家很近的中山路上,我遇见了一个卖玉米的人。他占据着很好的地段,背靠着沃尔玛超市和工人文化宫,在过街天桥下,用一个铁皮箍起的炉子,烤着玉米。玉米被竹签穿着,一穗穗地横在炭火上。他似乎患了伤风,不时地抽着鼻子。他的生意真不错,烤好的玉米很快被路人买了去,他便剥了新的玉米,接着烤。在他旁边,摊开着一个大网袋,那里面装着至少上百穗的玉米。

(2)我不爱吃烤玉米,想买他几穗生的,回家去煮。我指着他烤着的玉米问:“多少钱一穗?”

(3)“一块五”,他转动着竹签,头也不抬地说。

(4)“我想买四穗。”我说。

(5)他抬起头,问了句:“你能吃了四穗?”

(6)“我要买生的,回家去煮。”我说。

(7)他抽着鼻子,很干脆地说:“不卖!”

(8)我以为他怕我跟他讲价,于是安慰他说:“我买生的,也按一块五一穗的钱给你。”

(9)“那也不卖!”他坚决地说。

(10)这让我大惑不解。我开导他:“你卖熟的才一块五,而我买生的是一样的价,省了你的炭火,还省了你的力气,你怎么算不过来账?”

(11)一听我嘲笑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

(12)天哪,竟然是这理由!我在心底嘀咕着,掉头而去。到了中山路与革新街相交的路口,我碰到了另一个烤玉米的人。这次,我以熟玉米的价钱,顺利地买了几穗生玉米。摊主显然明白这买卖划得来,很高兴,他笑着对我说:“吃好了再来啊。”

(13)我提着生玉米向回走的时候,又遇到了那个不卖给我玉米的人。我站定了,性的,晃悠着手中的玉米。他在招揽生意的时候,看到了我,也看到了那兜玉米,他张大了嘴,很惊恐的样子,好像我提着的,是颗手榴弹。他别过身去,连打了几个喷嚏,然后回过头来,接着烤他的玉米,那么的安闲,那么的从容。

(15)我想好的写作者就应该像那个玉米人那样,可以笨一点,可以放弃一点现实的利益,可以甘心承受因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带来的生意上可能的冷清。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中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焙制食粮。

迟子建《玉米人》阅读题题目。

13.联系全文,谈谈小说标题“玉米人”的含义。(2分)。

14.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4分)。

(1)句中加点字好在哪里?(2分)。

一听我嘲笑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2分)。

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中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焙制食粮。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我”遇见玉米人,“他似乎患了伤风,不时地抽着鼻子”,暗示了玉米人整天站在外面卖玉米受风吹烟熏,工作环境差,表现了他的辛苦劳累。

b.文章运用大量的对话描写刻画人物,表现玉米人的性格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c.第12段写出摊主的精明,与前文对比,衬托出玉米人放弃眼前利益,为他人着想的品格。

d.从第14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天气又黑又冷,作者饥寒交迫,想买烤玉米来充饥。

17.玉米人拒绝利益,坚守一份关爱。其实,古今中外,很多人也常选择坚守,请选择人物仿照示例写一句话。(2分)。

人物选择:李白、文天祥、贝多芬、托尔斯泰。

示例:陶渊明远离尘嚣,坚守一份自适;。

___,坚守_________。

迟子建《玉米人》阅读题答案。

14.(1)(2分)示例:(1)“沉”细腻的神态描写,(1分)生动传神地刻画出玉米人对“我”的嘲笑有力回击的样子,从而反映他对别人的关爱与担忧,宁愿舍弃眼前小利,也要为他人的温饱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1分)(2)(2分)表达了作者决心向玉米人学习的愿望,(1分)舍弃眼前蝇头小利,不去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宁愿选择冷清,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哪怕是只为了少数读者。(1分)。

15.(3分)d。

16.(3分)答案要点:要写出“他”此时内心一开始惊恐、害怕、诧异(1分),后来转变为宽容、淡然(2分)。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啊!你怎么可以这样?其实,我不卖给你的理由不也是为了他人吗?要是为了我自己,我怎么可能不卖给你?唉!算了吧!”

学习剥玉米散文篇五

以前的山里农村,大都以玉米为主食,从挂在房前屋后的玉米串串儿判断,就能看出山里人的生活质量。

春捂时节,玉米种子跟随着农人,分散着走出村庄,走向土地,三两颗地攒在一起,一抔黄土,一阵风雨,一片阳光,一味农肥,就足够让它们欢快地生长。秋天了,走过一春一夏的玉米,或集团地装进农人的背篓里,或成捆地勒在毛驴的驮子上,呼哈着农人咸咸的汗昧,嗅闻着毛驴嘟嘟的臭屁,回到了村庄,充实了村庄,让村庄有了黄灿灿的故事,让炊烟有了玉米的味道。

包产到户那几年,饱受过饥荒的父亲手把手地教我种植玉米。起初,我学着父亲的模样点籽、拔草、薅锄、施肥,可就是奇怪,玉米种子总是跳出塘外,杂草总是拔除不干净,玉米苗不是被我挖倒,就是被我铲断,肥料不是落在玉米根上将玉米苗辣煳,就是偏离玉米太远,让玉米吸收不着养料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两手把住我的腰身,让我向着土地弯腰,向着幼小的玉米苗弯腰父亲一次次示范,一次次跟我说:“玉米是有恩必报的庄稼,作为一个以种谷为生的人,你给玉米弯腰越多,玉米回报给你的就越多。”

红土胶泥上种植玉米,需要特别丰沛的雨水。年时不好,天上光打雷不下雨,玉米就像村上没有出嫁的老闺女,长不高,长不壮,不背娃,还会瘪死在地里。看到玉米叶卷筒筒,我们的心,也像被卷着的玉米叶,舒展不开来。有时候,大炸雷刚刚响过,冰雹就像倒豆子,从天上倾泻而下,将玉米叶撕打得须须柳柳,单剩下光秆秆这样的年时,房前屋后的果树上、粮架上,只能这里一团,那里一团地挂着不景气的玉米。

好在庄稼转家,好在玉米从不愿意亏欠给它弯腰的父亲和我。风调雨顺年,我们的玉米齐刷刷地出,绿油油地长,肥嘟嘟地壮,饱鼓鼓地熟。趟过中秋,父亲的包产地里渐渐弥漫起玉米成熟的味道。扳玉米的时候,我们一家人男女老少齐上阵,大人背大篮子,小人背小篮子,人人都弯着腰,把玉米连同它们的“裤子”扳运回家。吃了晚饭,大人们围着玉米堆撕苞谷裤子;我们小人就坐在玉米棒子堆上,将大个大个的玉米捡在自己周围:或像父亲盖垛木房那样,两竖两横地垒“井”字垛木房;或用玉米棒子来摆字,看谁摆的多、摆的快;或用玉米棒子来堆尖尖塔,看谁堆得高、堆得稳。丰收之后,家家户户都喜欢将玉米挂在屋外,粮架上、果木树上,到处挂着金灿灿的玉米,给人一种满村尽挂黄金的感觉。

如今,山里农村的温饱已不再是问题,玉米也不再是山里农村的主粮,可我是无数次给玉米弯腰的山里人,十年寒窗,是玉米一次次撑起我读书的费用,让我完成学业,参加工作,吃上“皇粮”。故而,每次回到山里故乡,我总要像那些城里人,端着相机到村里去转转,去看看那些挂在房前屋后的玉米串串儿。

玉米是有恩必报的庄稼,给玉米弯腰吧!谁给玉米弯腰,玉米就挺谁的脊梁。

学习剥玉米散文篇六

但我感觉福日子带给我的不是福,而是饿。

矛盾马上就来了,眼馋花生米却挣不来工分挣不来钱的那个人围着那个刚刚趾高气扬的人,奶奶也馋姑姑也馋母亲也馋,但她们天生是女人,女人就得在吃上做出让步做出牺牲,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吃不到嘴里的女人们就开始骂,骂的最厉害的就是奶奶了。她把饭碗一推,跳起脚来拍着大腿,指着那两个能够挣工分挣钱的二叔和父亲,骂天骂地骂得人摇晃,姑们则在一旁抹眼泪,母亲却低着头不敢说话!

可好东西还是要吃,买了好东西的二叔躲在厕所里将一把花生米塞进嘴里,出来的时候,腮帮子还在反刍着动,引得四叔眼睛亮亮地盯着他的白牙,希望在他雪白的牙齿上落下一点花生碎屑儿。为我和弟弟买了饼干的父亲,从城里的供销社出来就死死的捂着荷包,但荷包鼓鼓囊囊的像个会说话的娃娃,娑娑的叫唤!对娃娃声音最敏感的莫过于娃娃了,我那应该叫小叔的还是5岁的娃娃,紧紧跟在父亲屁股后面,说,大哥,你荷包里装的啥,磨得娑娑的?父亲说,没啥,你回娘的屋吧。小叔又说,哥,你荷包里装的啥,让我看看吧,我绝对不说,真的不说!父亲回头看了看面黄肌瘦睁着一双大眼的小叔,不知说什么好,哆哆嗦嗦地从荷包里掏出了牛奶饼干,递给他一块,说,你千万不要告诉娘,也不要告诉你嫂子,知道吗?小叔小脑袋点得很郑重,但不出一会儿,全家都知道了。四叔也颠颠儿地跟着小叔来了,他们直接闯进了母亲的房间,从母亲的手中夺过剩余饼干,就去了姑们的屋里,他们两个守着姑们大嚼特嚼,故意让饼干撞击牙齿的咯吱声,让碎末末所散发的稀罕的牛奶味喷出来,姑们馋得大哭小叫,叔们却高兴得一蹦老高!

而我从小身体孱弱,我的嗓子眼极细,只吃牛奶饼干融得糊糊,没有了饼干,我就带头喊饿,喊了就疯了样的哭,越哭越饿,越饿越哭。母亲也哭,但她的哭极其压抑,她只有在灭了煤油灯以后,才数落父亲的无能,又感叹这都是命,命该如此。我哭得着实让人心慌,惶惶的母亲只有半夜里起来,抱着我去看神嬷嬷,说,这丫头怎么不吃饭却哭得这么有劲儿呢?神嬷嬷说,她这是饿鬼缠身了,你要在天明以前,喊一百个饿神仙你走吧,孩儿你回来吧,她就会好的。

虔诚的母亲在路上就喊,“饿神仙你走吧,孩儿你回来吧。”喊到了天明,我就哭着哭着睡着了。

今年,我把这些事情重又对60岁的母亲和80岁的奶奶谈起。母亲唰唰地掉泪,奶奶站在阳光里却嘿嘿地说,“还说呢,那时候那么多孩子,我直琢磨,怎么就不死几个呢,不瞒你说,你四叔和五叔小的时候,啃过石头,吃过墙土,他们怎么还活下来了,并且这么壮实,我都想,人还就是奇了,搁哪儿哪儿长,就是死不了呢!”

学习剥玉米散文篇七

去过北大荒的人,都领教过东北大碴子的味道。在现在大米、白面随便吃的好时候还到怀念起这正儿八经的粗粮来了,您说这人贱不贱哪?什么是大碴子?(米查)字应该是“米”字旁,加个“查”字,但一般字库无此字就用石头旁的“碴”字代替吧!过去大碴子是玉米粒经石头碾子碾碎成两三瓣这种简单加工的半成品,后来用粉碎机加工后,根据粒度大小不同分别筛选成大碴子、中碴子(类似大米)与小碴子(小米般大小,做粥),大碴子适合做干饭。

特别是刚到时,由于加工设备跟不上,再赶上连续阴雨,道路无法通行,有的边远生产队(远的离场部一百多公里)只好自己用石头碾子加工,甚至煮整粒玉米,半生不熟的整吃整拉。

我们初去北大荒时细粮供应是有限的,白面只占三分之一,大米更少得可怜,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玉米作为主食,除了做窝头、发糕、玉米面饼子外,将大碴子焖成饭来变变花样。刚开始吃大碴子饭时,真是不太适应,玉米粒比较硬,嚼起来费劲,必须把这种饭焖得时间长一些,后来成了家,反正冬天要烤火,晚上做上一大锅,明天吃,放上几根硬柴,焖上两三个小时,煮得烂烂的味道还真不赖。若是加进了一些大芸豆,这饭就更香了。

芸豆也叫菜豆,蝶形花科菜豆属,原产美洲的`墨西哥和阿根廷,籽粒很大,有白芸豆,红芸豆、花芸豆多种,它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即是蔬菜又是粮食,还可作糕点和豆馅,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农副产品。我离开东北后,就再也没机会品尝当年的大碴子了。现在想想,那还真是一种健康食品,北大荒的人几乎无人三高,除了参加劳动外与吃这种主食是分不开的。

现在若是想吃芸豆大碴子干饭还真不易,扬州买不到大碴子不说,有也没那火焖它几小时。但扬州超市有中碴子与小碴子卖。买中碴子回来加上双份大米做成二米饭,既松软又更富营养。小碴子煮粥也不错,而大芸豆则用来做菜,有机会我再介绍。

学习剥玉米散文篇八

一只鹰从乡间飞过,在它的眼睛里,玉米地就是一大片泛着波纹的绿色海洋,而村庄就是漂在这片海洋中的一座小岛。

村庄周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地,在它的衬托下,村庄是那么的微小,又是那么的恬静,仿佛是睡在绿色丝绸中的一个婴儿。在漫长的岁月里,玉米用一代代的生命轮回精心地呵护着村庄,使之脱离荒芜,脱离蒙昧;使之日趋完美,日趋成熟。

如果一粒玉米足够幸运的话,那么它就有机会在殒身之前逃走。玉米的逃走就是回到最初的时光,重新进入土地,重新发芽,重新拔节,重新抽穗,重新结籽。玉米珍惜这个机会,它们心里有数,每年都几十倍几百倍地把这个恩情还给村庄。

村庄给了玉米生长的机会和土地,让它们得以重新踏上最初的历程,再次展现生命的旺盛;玉米给村庄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营养,让村庄慢慢地从贫瘠中长大、在光阴中成熟。所以,玉米与村庄应该是两种并肩而生的作物。玉米造就了村庄;村庄造就了玉米。它们休戚与共,血脉相连。

事实上,村庄的春天是从第一粒玉米种子被丢进土窝里开始的。在漫长的冬天里,村庄和玉米种子都进入了梦乡。村庄的梦是金色的,那是一穗穗成熟的玉米;种子的梦是绿色的,那是一碧万顷的土地。

天渐渐变暖,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在一声鸟啼之后,在一阵微风之后,村庄和玉米种子同时醒来。是时候了,它们雄心勃勃,迫不及待地想要把梦境转化成现实。

黑马和红骡委屈了一冬天,它们被父亲栓在牲口棚里,寂寞地吃着干草,寂寞地自言自语,力量无处可使,只能一点点地聚集在肌肉里,跳动着,跃跃欲试。它们也盼望着春天的到来,好去广阔的田地里一展身手。冬季,角落里的犁铧也生了锈,它被时间的枷锁剥夺了自由,只能隐忍和等待。它的目光坚硬而冷静,穿透了冷寂的时光,看到了春天的玉米地。

杏花开的时候,田地里变得热闹起来。黑马与红骡埋头拉着犁铧,兴奋地踏着蹄子,快乐地打着响鼻。父亲挥舞着鞭子,时而一抖手,鞭梢在空气里“啪”的一声炸响,如喜悦的爆竹,惊起三五只花喜鹊,拍着翅膀,飞向刚刚绽出新绿的一排杨树。锋利的犁铧如欢快的游鱼,破开了黑色的波浪。土地僵硬的伪装被撕开,露出温暖潮湿的怀抱,散发出清新的气息。我跟在犁杖后面,怀里捧着一个柳条小筐,筐里是金灿灿的玉米种子。我小心地用指头拈起两粒种子,又轻轻地丢在了犁铧新翻出来的土沟里。两粒玉米刚一沾土,就兴奋地蹦跳了一下,如鱼得水,如游子回到故乡。这将是它们新生命的开始,这是它们梦想得以实现的第一步。

我钦佩种子的神奇。一粒毫不起眼的玉米,一旦进入土地,埋藏在它们体内的程序就会被启动。生根、发芽、拨节、抽穗,它们记得祖先赋予它们的容貌,它们尽心竭力地履行着世代相传的使命。我喜欢刚从土地里钻出来的玉米苗,像第一次迈出闺阁的少女,怯生生的,带着好奇和憧憬。如果这时你来到玉米地,你就会喜欢上这些柔嫩翠绿的小精灵,它们顶着晨露,沐浴着朝阳,一行行,如优美清新的诗歌;一线线,似婉转悠扬的乐谱。

村里人猫着腰锄草,汗珠子掉地摔八瓣,却顾不上擦一把;腰弯得生疼,却舍不得直一会身。孙老根是人人称道的庄稼把式,他常说:玉米也有灵性,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你对它好,它就舍得给你回报。村庄周围的玉米地一块挨着一块,只要我逐块地走一遍,就能轻松地分清那一块地是孙老根的玉米。他侍弄过的玉米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一头,垄沟里也没有一根杂草,就是结出的穗子也更粗更长,籽粒也更加饱满。生为勤劳人家的玉米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情,它们耀武扬威地生长,洋洋得意,邻家的玉米只能仰视它们,眼里是羡慕和嫉妒的目光。

夏天的玉米地充满了生机。玉米们正值青春年华,如十七八岁的少年,无忧无虑、肆意生长、怀揣梦想、朝气蓬勃。它们并肩而生,谁都不愿意辜负了这大好的时光。

此时的玉米地里凉爽宜人,风被玉米叶子切割得比发丝还要细;阳光被玉米叶子筛得像针尖那样小。我小心翼翼地潜入玉米地,屏住呼吸,怕惊扰到它们的生长。现在正是玉米结籽的时节,玉米是敏感而谨慎的植物,像一个怀春的少女,别人不经意的一个眼神都会令它脸红心跳;一声微弱的虫鸣都会让它停下生长,侧耳倾听。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人,你就会发现,那些靠近村庄和道路的玉米所结的籽粒都稀疏而小,我总是猜想,这或许是它们在结籽的时候受到了惊扰的缘故。

我静默地站在玉米之间,身体逐渐被玉米染绿。我能感觉到有水分从我的脚底被吸上来,又慢慢地被运送到全身的每一个部位。我能看见我的血管里流淌着绿色的汁液,我能听到我的每一处关节发出的细微的拔节声。

只有变成一株玉米,我才能真正地理解它们。它们孤注一掷地奉献着生命,不可自拔地热爱着土地,更像生活在村庄里那些双手粗糙、皮肤黝黑的农民,更像我的兄弟姐妹、我的父辈、我的祖辈。

秋天,所有的梦想都变成了现实。阳光染黄了成片的玉米地,也把农民的笑容镀上了金色。成片的玉米整齐划一地排列着,昂首而立,金盔金甲,气宇轩昂,如一排排等待检阅的士兵。大车小辆源源不断地将玉米运进村庄。村庄金黄一片,屋檐下、房顶上、院子里、街道旁,到处是成堆、成垛、成串、成片的玉米棒子。只几天时间,村庄里就如同起了一座座的金山、金墙、金色的堡垒。这是村庄最靓丽的一道风景,这是村里人最快乐幸福的一段时光。

玉米养育了村庄,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忘记玉米,就是要把自己活成一株玉米,就是将玉米看成同自己相濡以沫的爱人,就是永远不背叛内心深处的淳朴与良知。

我的生命是用玉米构成的。我的心跳是玉米的心跳,我的呼吸是玉米的呼吸,我的血管里流淌着玉米的血液,我的躯体里伫立着玉米的骨骼。我的梦境里站着玉米亭亭玉立的身影;我的诗歌里散发着玉米沁人心脾的馨香。

学习剥玉米散文篇九

寒冷的冬日,幽幽的夜色中,一团火光闪耀,像飘摇的花朵,风箱呱嗒呱嗒地响着,周边闹嚷嚷地,却只闻声,不见人,随着一声“避开避开”,接着咚的一声巨响,空气中充满了玉米花的淡淡清香。哦,我深深地吸了下鼻子,记忆深处的香味又缕缕飘来。

爆玉米花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之一。小村西头,有一个老汉,脸黑黑的,长了一圈络腮胡子,带着蓝色帽子。因为经常低头拉风箱,我们几乎不清楚他的.面容。但对于他的声音却很熟悉,只要听到哪里有咚咚的声响,还有几声咳嗽,就嚷着:“田老机、田老机来了,打爆米花喽。”急急地跑向家里去,端了箔箕,母亲拿小瓢舀了一瓢玉米,接过她塞的两毛钱,就飞快地向打爆米花的地方跑去。

场地边已经挤满了人,红红的炉火上架着一樽黑黑的铁罐,铁罐的形状有些特别,中间鼓肚儿,两端却小,铁罐一端有一个木柄。火焰舔舐着罐底。火炉旁边是一个风箱,田老机低了头,一手拉风箱,风箱呼哧呼哧地响着,一手摇着罐上的木柄,铁罐就圆溜溜地转动。一圈又一圈。旁边就是一个箔箕接一个箔箕,排着队,队伍长长的,弯弯绕绕,活像一条蜿蜒的长蛇,而那火苗正是它吐出的信子呢。人声杂乱不已,孩子们闹跳不止。一会,这铁罐烤好了,田老机喊一声:避!就一手端柄,一手用铁钳夹了铁罐的另一端,放到旁边地上的长布袋里,弯了腰,一脚蹬着,孩子们就急急闪开,捂了耳朵,咚的一声,像闷雷响,罐盖掀开,玉米花就爆到了旁边的长袋子里。主人急急解开布袋那头的口,端了箔箕过去,拿r布袋倒、抖,很快白胖喷香的爆米花装了一箔箕。爆得好的玉米花开得展展的,白白的花蕊底部有几片透明的蝉翼样的薄片,宛若花瓣,这真是一种喷香美丽的花朵呢。

但也有失手的时候,或是火候过大,焦了,或是没有爆开,生的。遇此情景,田老机就会让人家拿玉米来免费再爆一锅,但这样的时候是极少的。人太多,常常就从放学等到了天黑,暮色朦胧中,队伍仍在慢慢地向前挪移,就有妈妈来喊儿子,姐姐来寻弟弟的,替班到家里吃饭。终于轮到了,玉米倒铁罐里,如果舍得,还能多花五分钱买一包糖精,抻开纸包,洒到罐里,爆出的玉米花就格外香甜。夜已深了,但人仍未散,香气欢笑仍在蔓延。直到月上柳梢,凉气渐浓,人群才慢慢散去。

后来,人们生活好了,孩子们的零食也越来越多,爆米花的队伍就越排越短,田老机出现的次数也越来越少。终于,再也没有出现。但那童年悠悠的爆米花香气还在记忆中浮现,那白嫩的花朵似还在岑寂的乡村盛开,带着欢腾,带着笑闹。时下,街头巷尾打爆米花的人,开着车,车上放了机器,爆米花里不再放糖精,也不用再从家里带玉米,还套了精美的塑料袋子,我却总觉得没有了味道。

学习剥玉米散文篇十

花开花落间,季节,芬芳了一季又一季;聚散离合中,人生,走过了一站又一站,生命在季节的辗转中,一定有一种花魂在时光的尽头守望。

------题记。

母亲要走了,姐来接母亲,车子就停在家门口的街道边,附近的妹来送母亲,她俩提着大包小包,搀扶着行动不灵便的母亲慢慢走出大门,看着母亲因脑血栓后遗症,一拐一拉,拄着拐杖走路渐渐远去的背影,不由有些心酸。

父亲病逝,母亲孤零零一人,只能随女儿漂泊。接母亲在我身边住了些日子,她念念不忘老屋,不论女儿女婿怎样尽心尽力,她就想住到老院子去,儿女们现在优越的住房条件,对她丝毫没有吸引力,她总是认为,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老屋。

老屋,是团圆的地方,是梦温暖的去处,老屋,演绎了父母辛劳而又心酸的一生,演绎着我们悲欢离合的故事。

小时,在老屋生活,快活得像只小鸟,虽贫困却觉得满满的都是幸福。那时穿衣,常常是父亲亲自扯来了花布,一夜,经过母亲灵巧的双手,合身得体的花衣衣便穿在了身上,若是冬天,雪花不紧不慢悠闲地飘着,穿戴着父亲买来的棉鞋、毛绒手套去上学,招来同伴羡慕的眼神,心里也像开了花。放学,远远地就望见老屋上袅袅地冒着炊烟,回家总看见父母蜇在厨房忙乎,一会便有可口的饭菜暴食暴饮。那时,急着长大,只觉得时光就像小船慢悠悠晃荡,不肯快点向前。

后来,我们长大了,一个个飞出了老屋,成家立业,却依然,老屋总在心里,父母总在老屋。

老家院子有一棵开花的'树,是父亲从祖籍百里路的深山挖来的,我不知道它的植物术语名叫什么,父亲管它叫“梧牛树”,树身有刺,一年花开三次,父亲看见花开,会边忙碌边笑着给我们说:“梧牛花,没事干,一年要开三四遍”。梧牛先开花,后长叶,临冬,大概农历九到十月,还有立春前后都开花。

这棵树现在已经两米来高,花开得可热烈了!?一院子香气,蜜甜蜜甜,你看,一串串,小喇叭似的,花团锦簇,这是它沐着早春的阳光,虽春寒料峭,周围还一片荒凉,不见一点绿色,叶子还未抽芽,梧牛却花开纷纷,四片花瓣凑成了一张灿烂的小脸,每一朵小脸都在向你笑,她是红粉佳人,小家碧玉,有些许害羞,又落落大方,白里透粉的小脸,修长的脖颈和身子。蜜蜂成群结队围着她,细听,嗡翁,嗡嗡,它们会从喇叭口钻进去,花儿长长的颈部是它们的蜜罐。

周末,有时我们姐妹这个去了,那个去了,到花开时候,踏进院子首先迎接我们的自然是那蜜甜的味道,这株树就在大门口左边,看见花儿纷纷,顾不得先进屋放下行李,喊一声爸妈,先来打量一番花,嗯,又发了密密的新枝!鼻子靠近花儿,嗅嗅这朵,闻闻那朵,深呼吸,醉了!随即,母亲笑着走出屋来。

母亲将这梧牛树修剪成一层一层,三四个由花枝组成的圆形平面,自下而上排列,中间主干螺旋式微斜向上盘旋。梧牛树开花后期,细碎的花瓣纷纷扬扬,树下,密密地零落一地,这时间,结出一串串椭圆形小小的红色果实,果实逐渐成熟,渐也由鲜红变为黑红,有不少种子落在树下,母亲看见会随手拿棍子将种子剖进土里,来年就长出新苗来,邻居们看见我家院子的花喜欢不尽,母亲就将新苗送给这家一株,那家一株,也芳香了他们的院落,我们也拿了回来,栽在自家小院和花盆里,母亲是播种芬芳的人。

团聚时,全家人围着这一树花开,在洒满了一院子的阳光下,看花拉家常,欢声笑语中,人与花心各自e,一年年,就这样过了,花香漫过光阴的阡陌,芬芳融进了温暖的往事里,融进了岁月的皱褶里。

这个时候,正是梧牛花开时,然,赏心乐事谁家院?花儿只在紧锁的墙院内寂寞地兀自芬芳,那花香一样的亲情又去何处找寻?花儿她一定也想念着九泉下的父亲,也盼望着母亲和我们回去。

想,这一生,在能够拥有时,若不辜负身边每一场花开,不辜负眼下那些小欢喜、小幸福,懂得珍惜,感恩,生命也将无悔。

学习剥玉米散文篇十一

寒梅初放,芳华傲雪,又是一年秋寒冬意。

人不变,梦想亦不变,变化的只有那对陌生环境的不同心境了。看那池瘦小的游鱼,竟然还有调戏水泡的雅兴,想那桥上的游人,自然也没有那鱼儿的心情吧!

思乡的苦,又有几人不曾深刻的体会过?所谓的苦痛,也就莫过于对这种明知离别的怆然却又不得不背井离乡的无奈了。嗅遍那绿茵里草的馨香,却也总找不到故土那熟悉的味道!铁着心,且把那湖畔茅草遮掩着的凉亭当成是故乡村头那底矮破败的送客之亭,却又不免给孤身异乡的游子附带了几分离别的苦楚意境。想想这男女欢喜之地,又怎能与那惜惜别离的长亭作比较呢?看那排道旁稀疏的落木,秋的'凉意早已将那残存的生命力荡扫得一干二净了。几株刚被移来新栽的银杏,也拼命的将那仅存夏的气息挽留给那枯黄秋的余叶。

听一曲美妙的乐音,在柔和的旋律里细品人生,我们何曾又不是在无时无刻的别离中散散聚聚。淌若没有离别的苦楚,又怎能体会得到相聚时畅酒言欢的情襟。别离本无意,相思又何苦,那惜别的情意又怎不敌那绵绵意暖情长的相聚呢?回顾青史,那浪荡漂泊的文人墨客中,又曾有多少不是带着这怆然的思念客死它乡。余秋雨先生说得对:“所谓的故乡,只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过程中最后的驿站”。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拒绝去为我们的子孙寻找一块风水绝佳的故土呢!

拾下几片飘落的黄叶,那灿烂的一角便是故乡!

行程中,我们不免会怀念起那曾经饮泉嬉水、欢悲交织过的地方,那里的荣辱兴衰依然能够调控着远在千里的你喜悲福怨。不能否决,即便你走得再远,她的名字也终将不会因为你们的距离而改变;但唯一肯定,在你怅然若失的时候,在你无路可寻的时候,在你极度绝望的时候,这个叫故乡的地方才是你最后起航的港巷。

有人说利欲熏心,就会迷夫自已,离家太远,就会忘记故乡。所以你需要用一颗出世的心去抚慰入世的怆然与无奈,这才是你涤洗灵魂的良方。当你灵魂跃起的时候,千万得记住告戒自已别离“家”太远!在你面对自已人生无法决择的时候,请你记住在遥远的某个方向还有一个叫故乡的地方。

带着愉悦的心情,收拾好行囊,向着家的地方,抛开所有的光环荣耀抑或失志落破。从此刻起,你只是那年少俏皮的绳缰,呼唤那河荇上儿时的玩伴,再去戏耍那村头湖里的鸳鸯,满脸的嘻笑,就如当年一样!且把那山涧里的露水当成是王母的玉露琼浆,再去拾那几片干瘪的牛粪垒作蚂蚁的天堂。

那弯曲的小路,是人间最美的柔肠;那漂浮着泥土芬芳的地方,是温情意惬的港巷;细林密叶里,是鸟儿动情的歌唱;山遥路远的你,可别忘记了回家的方向!

学习剥玉米散文篇十二

我自小生活在豫南平原一个叫周庄的小乡村。这个小村和江苏的周庄镇同名,但是,彼此间的名气及差异却是天壤之别。我所在的这个周庄没有山环水绕,没有黛瓦回廊,有的只是一片黄黄的土,一排低矮的房,还有一脸菜青色的父老乡亲。在这样的生活氛围里,侍奉庄稼是顺理成章的事。

曾记得,麦子收割后,顺序进入秋种、秋收时节。秋天的早晨,已有了深深地凉意,而我还沉浸在温柔的酣睡中。就是在这样一种时刻,总是听到母亲高一声底一声的呼唤:“孩子,快起床了,吃完饭咱们该去掰玉米了!”,那时沉浸在甜梦中的我,会恋恋不舍地从沉静优美的古典意境中走到世俗的现实。

从过道里拉出那辆半新不旧的架子车,再用心的把用柳条编制的“橼子”架在车子的两端,我就在半睡不醒的状态下跟着父亲迷迷糊糊的出发了。那时,属于我家的玉米地正沉浸在美妙的酣睡中,缕缕红缨在清凉的晨风中无序的飘浮着,似乎在展示自己成熟后的魅力。

我把架子车停在地头,一转身钻入无际的玉米地里。深秋时节的玉米,每个籽粒都长得那样饱满,那样丰盈,尤其是窜出包衣的那些玉米粒,更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在晨阳下挤眉弄眼,煞是可爱。我站在高高的玉米杆旁,把带着包衣的玉米一同掰下,有目的堆成一堆。尽管这时的劳动是单调枯燥的,但我的心中却集蕴着丰收的喜悦与欣喜。尤其是在掰玉米的过程中,我的脚下会忽的窜起一只野兔,抑或踢动几枚泛黄的甜瓜,那时心中快乐的心境真是用任何语言都无可比拟的。

当金灿灿的玉米拉到场院里,母亲会像侍奉婴儿一样,为每一棒玉米脱去包衣,然后再精心的.把它们编制成串,一嘟噜一挂的悬挂在场院的木杆上或房前屋檐下,任其秋阳的曝晒。

当我和父母一起在场院里忙碌时,幼小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在那刚刚收获过的玉米地里,满头银丝,步履蹒跚的奶奶正在打扫我们收获后的“战场”。在每一棵玉米杆前,奶奶会掂起小脚,扬起枯瘦的右手,对每一片焦黄的玉米叶用心的摸索着,唯恐漏下一棒玉米。在oo@@的声音中,一棒棒干瘪的被遗忘的玉米,被奶奶认真的掰下放入脚下的草筐里。

当奶奶把一筐金黄的玉米背到场院里时,我和父母都有些惊诧了。我们不敢相信,在我们用心收获过的土地里,竟然会有这么多的遗漏。面对我们的一脸惊愕,奶奶说,这些东西长这么大,不容易哩,你们以后要当心啊,他们都是有灵性的啊.......

学习剥玉米散文篇十三

童年的记忆中,喷香的老玉米是天下无双的美味,一半因为饥饿,一半因为它的清香,如今,每每嚼着那粘粘的玉米粒,那些记忆的碎片夹杂着一种异样的情素便会涌在心间。

那是一个秋日的傍晚,我与伙伴们约好放学后帮家里剜菜喂猪,说是剜菜,在我们看来那简直就是一种出游般的玩乐。此时暑气已渐渐退去,天也变得高远起来,尤其是到了放学之后,秋气爽人,野外真是一个好去处。我们一行四人来到早已勘察好的那条大沟里,这里因土地潮润,阳光充足,各种野菜肆意般疯长着。南北走向的沟沿之上,东西两侧全是玉米地,由于雨水均匀,地主人除草、追肥、打药又跟得上,郁郁葱葱的玉米长势喜人。一个个玉米棒子像是挂在母亲肩头调皮的娃娃,一穗穗棕色的玉米须,预示着现在的玉米棒子应该可以煮着吃了吧,我不由得咽了一口口水。

走下沟底,我们停止了一路上叽叽喳喳的吵闹,瞬间安静下来,每个人都开始低头忙活着。野菜很多,我们四人很快找好了自己的一个小地盘,铲起菜落,整条沟里就剩下铲、割草的唰唰声了,我偶尔直身看看西边的太阳,唯恐它走得太急,太阳怜惜的目光也正地望向我们,于是再次蹲下身,手中刀割草的劲不觉又加紧了些。一会儿功夫,大家的篓子都满了,我把菜摁了再摁,家里猪圈里的大肥猪可能吃了,基本上一天就得一大筐啊。剜猪草是我们份内的事,半点不敢马虎的。当我们把自己的篓子整饬好,拎到沟沿之上,剜猪草的任务就算完成了!现在,太阳落山尚早,大家争分夺秒得来的时间就可以尽情地玩了。

我们顺着沟底往上去,便来到一堆高土下,这些挖水渠时堆在沟沿上的土,是沙质的,且细腻。高高的土堆延伸至沟底,便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大陡坡,是天然的滑梯,我们已玩过无数次了。我们四个先走上那个陡坡的最顶上,小芳胆子大,每次都走在前面,然后再一个接一个地按顺序往下滑。那种从高处飞翔而下的悸动刺激感,深深的套绕了我们,就是如此走上去,再滑下来,贪玩的我们却不厌其烦。那些欢快的尖叫声,在尘土飞扬中升起又落下,记录着我们童年最有趣的玩乐。及至去年在草原玩滑草时,滑翔中胸中升降的震颤体验再次激活了我的回忆,瞬间想起了童年时的这个大陡坡,原来它已浸润到了自己的生命里,如今还是这般的熠熠生辉。

太阳落山了,暮霭升起,意犹未尽的我们拍拍身上的泥土,瞅着彼此沾满泥土的笑脸,依依不舍地背起各自的草篓朝村里走去。路两旁是愈显苍翠的玉米地,远远望去,红砖青瓦的房舍,袅袅升起的缕缕炊烟,盘绕在村子的上空,与高远的天空静然相处,如画一般。突然,肚子不争气地叫了起来,我中午吃的是稀得能照出人影的地瓜饭,加上刚才又疯玩了一通,身上不知何时冒出了虚汗,脚步也拖沓起来了。

没人说话,我们慢慢地前行,背上的草篓似有千斤重,我的腿变得绵软无力。这时,走在前面的小芳回身说到:“我们掰几个老玉米吧?”顿时,馋虫再次从心底里钻了出来。要知道在那个没有零食的童年里,喷香的刚出锅的老玉米,算是我们最奢侈的零食了。没有犹豫,大家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脚步,无声地回应着。路西侧就是一片长势喜人的玉米地,几近成熟的玉米棒子侧歪在玉米杆上,正挑衅地瞅着我们。前后看了看,见没人,放下篓子,我们几个就迅速地溜进了玉米地,我手忙脚乱地只掰了4个棒子,包产到户后,这些可都是私人家的。然后将篓子里菜掏出一些来,再将玉米棒子藏在篓底下,再重新把菜装上,掩好,我便背起草篓就走,这次脚下似乎也生了些力气。一路上,只有小芳还叽里呱啦地说着话,我们三人都表情凝重,我走得贼急,恨不能飞起来。我想赶在父亲下班之前进家门,这是我第一次偷东西,心虚得很。

到家后,父亲果然还没有回来,我稍稍松了口气。母亲正在做饭,从味道上就能闻出又是煮地瓜干。我赶紧从篓子底摸出老玉米,红着脸低声说了它们的来历,母亲皱了皱眉头,张了张口却没有说话,瞅着瘦骨嶙峋的我,轻轻叹了口气,然后默默地接过了玉米。

正在这时,父亲推着自行车进了门,他一下子看见了母亲手中的玉米,大声问:“谁掰的玉米?”我赶紧低下头,脸火辣辣的,想溜走。但父亲堵在门口,看着我,心痛地说:“这时候掰太可惜了,减产很多,再说人家种庄稼多不容易。”父亲的声不高,却句句砸在我的心上,我想走开又不敢。“是你干的吧?”父亲盯着我,面无表情,“马上给人家送回去”。

我愣在了那里,羞愧的泪水开始无声地滴落。时间仿佛过了一个世纪,最终母亲帮我解了围:“你这人真是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天天吃地瓜干,喝稀饭,哪能行?再说,玉米已经掰下来了,你这不是难为孩子吗?”父亲瞪了母亲一眼,气鼓鼓地进了房间。确切地说,那晚玉米的味道很难忘,但绝对不是唇齿留香。

父亲是一名粮所的工人,从小吃了很多苦,他对土地和粮食的热爱是由衷的。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看电视剧《天下粮人》时又一次想到父亲,也才真正理解父亲的心。没有多少文化且言语木讷的父亲,有一颗宽广的胸怀,足以装下整个世界。

成年后,当老玉米上市时,父亲会在早市上给我买回热乎乎的老玉米,还总忘不了说:“你不是最愿意吃这个吗?”这时,我的心里便涌满了感动的潮水。多年前那个秋日的傍晚,疯玩后的饥饿感,老玉米带给自己的诱惑,以及父亲严肃的面孔,就在老玉米馨香的味道中,徐徐浮出记忆的水面,它时时提醒自己,应该感恩生活赐予的一切。

学习剥玉米散文篇十四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又到了榆钱飘香的季节,我不禁回忆起童年时采摘榆钱的情景。

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讲一句谚语:“三月清明榆不老,二月清明老是榆。”我们村子外边有一片榆树林,根深叶茂,绿树成荫,夏天是乘凉的好去处。每到春天,碧绿的`榆钱在阳光的照射和微风的吹拂下,越来越浓密。村民们搬着梯子、拿着杆子、提着篮子,前来采摘,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也加入采摘大军。有几个特别调皮的男孩,脱掉鞋子,光着脚丫快速爬到树上,除了帮大人采摘榆钱外,还能捞点“外快”,把树上鸟窝里的鸟蛋划拉一空。我不会上树,看到人家弄到鸟蛋很是眼馋。一位堂兄看到我羡慕的样子,赶快分给我两个,我顿时兴奋地跳了起来。

我和堂兄忙碌了半天,收获颇丰,榆钱装满几篮带回家里。母亲先用清水把榆钱上的脏物冲掉,再晾一小会儿,让水分蒸发后,用玉米面搅拌一下,然后上笼蒸上20分钟,淡着吃甜滋滋的,放点盐、滴几滴小磨香油吃,香喷喷的,这在那个时候算是一顿美餐了。

光阴似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生活在城市,为了重温儿时吃榆钱的感受,每当榆钱飘香时,我都会在街上寻找卖榆钱的人。前几天,我买了一些回来,亲自下厨学着儿时母亲的做法,上笼蒸熟后,切些火腿肠,炒些鸡蛋,放点鸡精,用小磨香油搅拌一下,一顿美味佳肴就端上了餐桌,家人们吃后都赞不绝口。

学习剥玉米散文篇十五

我一直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构思一篇小说,写了又撕,撕了又写,很不满意,最终把它迁怒于时晴时雨、气温居高不下的气候中。

秋蝉声锐,透窗而入。

这是一个阴天的黄昏,晚风偶尔吹过,带来片刻凉爽,我竟然感觉咶噪的蝉声此时却是那么入耳,有了想出去散步的冲动。

——玉米熟了。

快的让我猝不及防,只记得好像前些日子给母亲打了个电话,母亲说地里的庄稼已全部种下,叫我不要分心、好好工作。

细算来,已经有三个月没给母亲打电话了,已经有一年多没有回家了,顿时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又怀念起母亲用鲜嫩玉米粉做出的面食,那是母亲推着笨重的石磨磨出的,味道自然独特、喷香可口。每次玉米熟的季节回家,母亲都要做给我吃,并且总说:“这是用石磨磨的,比电磨磨的香。”每次我都吃得热泪盈眶,母亲则看着我们吃,幸福的笑了。

思绪信马由缰,温暖的回忆,让我咀嚼一种温馨的幸福,而眼帘中的美景、绿意,犹如一幅画,一由让我动心的画,那个动心的理由却让心胸顿时豁然开朗起来,没有不快,只有赏景的愉悦。

突然,又觉得一种隐藏的幸福:再吹几次风,再沐浴几天艳阳,这些青绿的玉米棒子就黄了,乡村又引来了新一轮忙碌而又幸福的丰收。

我在微笑,风轻轻拂面,送来一股股玉米的清香,我在黄昏的尾巴里折回来路,脑海中那篇构思的小说越来越清晰起来。

玉米熟了,而我仍在播种,播种丰收渺茫的文学之梦。

前些日子听到我最崇拜的文友呐喊:狗的屁文学,当不了饭吃,折磨的人好累!之后的行动是他烧毁了他所有的作品和获奖证书,再之后是在一家灯红酒绿的歌厅我陪他醉了一场,然而他却哭了。

我不赞成文友如此的呐喊与做法,却懂得也品尝着文学的艰辛。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的想法是追求趣味文学,绝不能为了文学把自己弄得身心交瘁。

玉米熟了!

我又在播种文学梦想,只是这一刻我是快乐的。

学习剥玉米散文篇十六

晚夏时节,玉米成熟了。街头做烤玉米生意的乡下人多了起来。

有一天,在离我家很近的中山路上,我遇见了一个卖玉米的人。他占据着很好的地段,背靠着沃尔玛超市和工人文化宫,在过街天桥下,用一个铁皮箍起的炉子,烤着玉米。玉米被竹签穿着,一穗穗地横在炭火上。他似乎害了伤风,不时地抽着鼻子。他的生意真不错,烤好的玉米很快被路人买了去,他便剥了新的玉米,接着烤。在他旁边,摊开着一个大网袋,那里面装着至少上百穗的玉米。

我不爱吃烤玉米,想买他几穗生的,回家煮。我指着他烤着的玉米问:“多少钱一穗?”

“一块五。”他转动着竹签,头也不抬地说。

“我想买四穗。”我说。

他抬起头,问了一句:“你能吃四穗?”

“我要买生的,回家去煮。”我说。

他抽着鼻子,很干脆地说:“不卖!”

我以为他怕我跟他讲价,于是安慰他说:“我买生的,也按一块五一穗的钱给你。”

“那也不卖!”他坚决地说。

这让我大惑不解。我开导他:“你卖熟的才一块五,而我买生的是一样的价,省了你的炭火,还省了你的力气,你怎么算不过来帐?”

一听我嘲笑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

天哪,竟然是这理由!我心底里骂着他“蠢货”,掉头而去。到了中山路革街相交的路口,我碰到了另一个烤玉米的人。这次,我以熟玉米的价钱了,顺利地买了几穗生玉米。摊主显然明白这买卖划得来,很高兴,他笑着对我说:“好吃了再来啊。”

我提着生玉米走的时候,又遇到了那个不卖给我玉米的人。我站定了,示晃悠着手中的玉米。他在招揽生意的`时候,看到了我,也看到了那兜玉米,他张大了嘴,很惊恐的样子,好像的提着的,是一颗颗雷。他别过身去,连打了几个喷嚏,然后回过头来,接着烤他的玉米,那么地安闲,那么地从容。

我想,好的写作者就应该像那个玉米人那样,可以笨一点,可以放弃一点现实的利益,可以甘心承受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带来的生意上可能的冷清。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里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焙制食粮。

学习剥玉米散文篇十七

1、浸泡:煮粥前先将米用冷水浸泡半小时,让米粒膨胀开。这样做的好处:a、熬起粥来节省时间;b、搅动时会顺着一个方向转;c、熬出的粥酥、口感好。

2、开水下锅:大家的普遍共识都是冷水煮粥,而真正的行家里手却是用开水煮粥,为什么?你肯定有过冷水煮粥糊底的经验吧?开水下锅就不会有此现象,而且它比冷水熬粥更省时间。

3、火候:先用大火煮开,再转文火即小火熬煮约30分钟。别小看火的大小转换,粥的香味由此而出。

4、搅拌:原来我们煮粥之所间或搅拌,是为了怕粥糊底,现在没了冷水煮粥糊底的担忧,为什么还要搅呢?为了“出稠”,也就是让米粒颗颗饱满、粒粒酥稠。搅拌的技巧是:开水下锅时搅几下,盖上锅盖至文火熬20分钟时,开始不停地搅动,一直持续约10分钟,到呈酥稠状出锅为止。

5、点油:煮粥还要放油?是的,粥改文火后约10分钟时点入少许色拉油,你会发现不光成品粥色泽鲜亮,而且入口别样鲜滑。

6、底、料分煮:大多数人煮粥时习惯将所有的东西一股脑全倒进锅里,百年老粥店可不这样做。粥底是粥底,料是料,分头煮的煮、焯的焯,最后再搁一块熬煮片刻,且绝不超过10分钟。这样熬出的粥品清爽不浑浊,每样东西的味道都熬出来了又不串味。特别是辅料为肉类及海鲜时,更应粥底和辅料分开。

以上六点详细介绍了玉米碴子粥的传统做法,要点还是在控制火候和搅拌上面,应该说并不复杂,最后,我们温馨提醒一下,在进食玉米渣的时候,要多加咀嚼,这样有助于消化吸收,特别对于容易便秘的人能起到改善的作用,但如果匆匆下咽,很可能就不怎么吸收就排出体外。

学习剥玉米散文篇十八

秋风一吹,玉米就老了。

田野中,玉米一片黄,绿中透黄。年少的我,没有像娘那样忙碌着,而是在玉米林里,和别的孩子咯咯嘎嘎地躲迷藏。

秋日,如一片水,很柔和。一切,都浮荡在这片柔和中,包括山,包括田野与玉米,包括小村。当然,还有我的童年,我童年的笑声。

阳光,泛不起一丝波纹。

一切,都那么平静,是一种大山深处特有的.平静,特有的安详。

流浪在城市里,背着行李,还有一份孤独,走在水泥大道上,不时的,我会回望,回望遥远的乡村,还有遥远的童年。

这时,一切都那么遥远,可又都那么清晰,清晰的就如在眼前一般,甚至就如刚刚发生过的:我走在田里,母亲就在我的前面,母亲腰上挂着一个点篓――这是一种很小的篮子,挎在腰上,十分方便。

点篓中,装的是玉米种子。

种子在两天前就已经用水浸泡了,已经发出芽来。我见了,很好奇,用手去掰。娘忙哄着说:“乖,不能掰,掰了就不发芽了。”

娘的话还在耳边回荡,可是,一转眼我已长大了,已离开了娘,离开了故土,离开了炊烟、童谣,还有田野里的玉米,从此,一天一天,行走在异乡的土地上。

只有玉米,还守着那方土地。

只有娘,一年又一年,守着那我那永远不老的乡村。

2

玉米下地,是在六月。那时,麦子已割,一场雨后,地一犁一整,泡乎乎的。这时,娘就忙开了。

娘用点篓装了玉米种子。

娘拉着我的手,一直走向田野,走向鸟儿歌唱的地方。山上,麦黄鸟还没有飞走,还在一声声地叫着:“麦黄快割,麦黄快割。”鸟儿在南山叫,鸟儿在北山叫。娘抬头说:“叫啥叫,都弄不清季节了?”

我拉着娘的手,学着娘的语气说:“叫什么叫,弄不清季节啊!”

娘就夸我,说我比麦黄鸟聪明。

我当然比麦黄鸟聪明,我已经读学前班了。我眨着眼问娘:“鸟儿呢?”娘说在山上啊。我说我要鸟儿,娘瞪大眼说:“那咋逮得着啊?”

我扭着身子说:“我要,我就要鸟儿。”

我说着,不走了,蹲在地上。

娘哄着我说:“木儿听话,走啊!”

我说:“不,给我鸟儿才走。”

娘眼一眨,抱起我,告诉我去捉鸟,捉那笨笨傻傻的鸟。娘说着,抱着我呜呜地跑向田野。然后,娘放下我。娘说,自己把玉米藏在地里,那鸟很笨,就来找,自己就一把抓住了。

我听了,高兴得嘎嘎笑了。

娘见我笑了,也眯着眼笑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