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司马光砸缸教学设计范文(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2:05:38 页码:8
司马光砸缸教学设计范文(模板13篇)
2023-11-10 02:05:38    小编:ZTFB

热爱阅读是培养兴趣和提升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怎样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理解作品的内涵?以下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总结范文,希望可以为你提供一些写作方面的参考。

司马光砸缸教学设计篇一

1、使学生感受到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会读多音字“得”,理解“花园、小心、没有、石头、用力”等词语的意思。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课时。

理解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完成课堂练习1、2题。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司马光是古时候得一个人的名字。姓司马,名光。看老师写这个“光”字(边写边书空)。阳光、灯光的“光”就是这个光字。

什么叫古时候呢?古时候就是很早很早的时候。看,(课文插图)这就是小时候的司马光,他的衣服、头上的打扮和我们现在是不是不一样?“砸”,用石头等东西敲破叫“砸”(动作表示)。“缸”,(看图)用来盛水的叫缸。那么,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小朋友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读后讨论:这篇课文写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在句子中的意思。找出难读、难写、难懂的字词。

四、教学生字词。

(一)教学生字。

1、认读生字,注意“心”字是前鼻音,“块、光”是三拼音。

2、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情况。

指名分析:“心、没、块、用、破”的字形。指导认识“月、石”两个新偏旁。

3、指出不懂得词语进行讨论。

(二)出示带读字。

huangnanahanjiupoliu。

慌了拿起那口缸喊着就砸破流出来。

(de)jiu。

得救。

1、指名读准音。(注意指导读准多音字“得”)。

2、交流词语理解情况。(注意联系课文。)。

五、指名逐节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认读生字卡片。

2、比较下面两组字的音、形、义有什么不同。力---办皮---破友—有。

七、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第。

1、2题。

第二课时。

讲读全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堂作业。

3、4题。

一、认读生字新词。

二、讲读全文。

1、指名读全文。

2、哪一部分课文写了“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去了”?(板书:掉到大水缸里)。

3、齐读第二节。

4、当一个小朋友掉大水缸里的时候,其他小朋友都怎么样?(板书:都慌了)。

5、他们为什么会慌呢?(缸大水深,小朋友个子小,掉到大水缸里要淹死的。)。

6、图上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其他小朋友都慌了?(让学生看图说说)。

7、课文中那些词语说明小朋友们多慌了?(板书:叫、喊、跑、找。

8、用慌张的语气齐读第三节。

9、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怎么样?(板书:没有慌)。

10、当时司马光心里会怎么想呢?(司马光心里会想:小朋友掉进缸?拿块石头把缸砸破,让水流出来,不就可以把小朋友就出来了吗?)。

13、司马光拿起石头,用力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结果怎么样?(齐读最后一节)(板书:得救了)。

14、司马光救人的办法与别的小朋友哭着、喊着去找大人的办法,那种好?为什么?

15、你觉得司马光是怎样一个孩子,你从这件是中懂得了什么?(司马光是一个聪明、机智、遇事沉着、镇定、会动脑筋的孩子。懂得如果在生活中遇到意外的事情,也不要慌张,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16、齐读课文。

三、课堂练习。

1、口头组词:光、朋、友、心、用、力、破。

2、抄写词语:古时候、小朋友、花园、小心、没有、石头、用力。

四、作业。

课堂作业第4题。

第三课时。

听写生字新词,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回答课后第2题。

3、口头填空。

一个小朋友()到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都()了。司马光()一块石头,用力()那口缸,几下子就把水缸()了。掉到大水缸里的小朋友()了。

二、指导朗读。

1、回答问题,结合练读。

(1)“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去了。”这时情况危急,这句话该怎么读?

(2)那部分课文些别的孩子都慌了?谁能用惊慌、着急的语气读这几句?(3)司马光“没有慌”三个词要读的重一些,“拿起”、“用力砸”要读的有力,表现出司马光的机智、果断。

2、指名练读,小组读、集体读。

三、复述课文。

1、找出与这三幅课文插图相对应的课文。

2、看投影或看课文插图复述课文。

3、集体评议。

四、总结。

这篇课文写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司马光离开我们将近九百多年了,他小时候不但聪明、机智、遇事不慌。小朋友们也要想他那样,遇到危急情况不要慌,要动脑筋,想办法。

五、作业。

都慌了没有慌掉到大叫拿。

水缸里……喊用力……得救了。

跑砸。

司马光砸缸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识记7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14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两个部首“足字旁”、“石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时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明白砸缸救人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司马光沉着、勇敢、果断的品质。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学生或老师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学习“司”字,字谜: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九百多的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什么要救人,又是怎么救人的呢?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展开图上画的故事的。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3、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识记生字。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从前”是什么意思?

(3)在这一自然段,发生了什么事?

会出现什么情况?

2、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从哪里看出小朋友都慌了?还可能有什么样子的?

(3)相机学习“叫”“跑”,请学生列举其他带有“足字旁”字,说说它们都与什么有关。

(4)小结:别的小朋友慌了,动作忙辞职,司马光表现怎样呢?

3、第三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画出描写司马光砸缸动作的句子。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讨论:

司马光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

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3)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中的小朋友吗?

(5)结果怎样了呢?

(6)学习“出”、“终”、“于”、“救”。

(7)通过这件事,你能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8)让学生代表得救的孩子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五、朗读课文。

六、课后作业。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二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复述课文。

3、让学生说一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复习字词。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完成课后活动――连线。

3、完成课后活动二,涂色。

4、完成课后活动三,读词语。

三、指导书写。

司:注意第一笔先写“横折勾”跑:注意“足字旁”的写法。

出:注意笔顺。

四、课后作业。

书写生字。

司马光砸缸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别、到、那、都、吓、叫”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一、指导看图,从图中质疑。

1、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看不懂得吗?

学生质疑,教师归纳问题:。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了他,他是怎么救的?

二、揭题释题。

1、板书课题,读题。

(1)知道“司马”是复姓。

(2)识记司,组词。

2、简介司马光。(学生或教师)。

三、初读感知,合作初步解疑。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识记生字。自主选择生字识记,组内交流,全班反馈。(采用各种形式认读生字,随机选择生字扩词或选择句子指导朗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问题(1)(2)。

4、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

四、再读感悟。

1、学习1~3段,解决问题(1)。

(1)借助插图了解大水缸的`位置及这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理解:不小心。

启发想象:掉进缸里的孩子会怎样?

(3)朗读指导。

2、学习4~6段,解决问题(2)。

(1)看图读文了解别的孩子的表现,板书:哭喊叫找。

小组讨论这些孩子当时是怎么想的?

(2)讨论司马光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划出司马光的动作。理解:使劲砸。

(3)质疑释疑。(针对课文内容提问,自由解答,教师引导)。

4、你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他吧!

5、朗读指导。

五、学会背诵技巧。

教师引导,让学生悟出背诵的方法:看图背诵、想情节背诵、看板书背诵。

六、指导书写。注意偏旁在左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七、拓展训练。

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

要求:大胆想象。

八、作业布置。

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九、板书设计。

20司马光。

都慌了。

掉进缸里别的小朋友—————叫喊跑找。

没慌。

司马光———————拿砸(几下子)得救了。

(遇事不慌机智勇敢)。

司马光砸缸教学设计篇四

通过《司马光砸缸》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教育学生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识记8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14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两个部首“足字旁”、“石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时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识记生字。

明白砸缸救人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司马光沉着、勇敢、果断的品质。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学生或老师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学习“司”字,字谜: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九百多的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展开图上画的故事的。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3、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识记生字。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从前”是什么意思?

(3)在这一自然段,发生了什么事?

(4)思考: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从哪里看出小朋友都慌了?还可能有什么样子的?

(3)相机学习“叫”“跑”,请学生列举其他带有“足字旁”字,说说它们都与什么有关。

(4)小结:别的小朋友慌了,动作忙辞职,司马光表现怎样呢?

3、第三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画出描写司马光砸缸动作的句子。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讨论:

司马光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

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3)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中的小朋友吗?

(5)结果怎样了呢?

(6)学习“出”、“终”、“于”、“救”。

(7)通过这件事,你能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8)让学生代表得救的孩子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五、朗读课文。

六、课后作业。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复述课文。

3、让学生说一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复习字词。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完成课后活动——连线。

3、完成课后活动二,涂色。

4、完成课后活动三,读词语。

三、指导书写。

司:注意第一笔先写“横折勾”

跑:注意“足字旁”的写法。

出:注意笔顺。

四、课后作业。书写生字。

司马光砸缸教学设计篇五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看图复述故事。

3.让学生说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1.卡片出示两组句子:

(1)他跟几个小朋友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2)司马光。司马光用(石头)砸缸。

2.要求学生找出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1)第1组的第2句写明在什么地方玩,并体会表示地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2)第2组的'第2句写清楚了司马光用什么东西砸水缸。

三、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并书写。

1.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识记本课的10个生字。

2.指导书写。

“候”注意右上不要写成“工”字。

“孩”右半边的笔顺是“亠亥”。

“回”是大口套小口,注意大口的最后封口。

“朋”由两个“月”组成。

“跑”“足字旁”,右边是书包的“包”。

司马光砸缸教学设计篇六

《司马光砸缸》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这篇课文深受老师和学生们的喜欢。教学中我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将语言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不仅让学生读懂课文,学会生字、说话,会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一、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节课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地读,大胆地想,勇敢地说,尽情地演。并依托文本,抓住空白空间,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小朋友们会叫些什么,喊些什么,他们当时的心情怎样?在学生们积极踊跃地表达基础上,让他们入情入境地进行表演,进一步体会小朋友们慌张的样子,从而真正走进文本,透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引领学生学会积累。

语文学习贵在积累。在平时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文中第二自然段有一个关联词“有的……有的……教学中我借机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时候能用上这组词语呢?学生们各抒己见。一个适时的点拨擦然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拓展了思维空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进行有的放矢的拓展。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才是最重要的。针对司马光在危急时刻机智救们学生件事我适时进行拓展。下课了,有一个同学鼻子突然出血了,看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学生们都说出了自己的主意,而且非常可行。

通过这节课教学,我深深地感悟到拓展训练应丰富多彩,应该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展示个性,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有生命力。

司马光砸缸教学设计篇七

1、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话题“如果有人落水了,怎么样去救人?”展开讨论,积极发言,表达个人的想法。

2、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思考自己阐述的救人方法和方式是否有效。

3、能愉快的围绕话题讨论,尊重他人意见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倾听故事了解司马光在紧急情况下是怎么沉着、勇敢的解决问题。

难点:能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不跑题。

视频资源、白纸、笔、故事图片、情景图片。

1、导入:分页解读故事。

2、讨论一:这些孩子在干什么?

(幼:在玩游戏)。

4、讨论二: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

5、(有个小朋友掉水里了)。

小结:孩子们在玩儿捉迷藏,一个孩子爬到树上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

1、一边讲述一边提问,切入话题司马光救人的方法、。

2、讨论一:其他孩子看见同伴落水了,是怎么样做的?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幼儿自由讨论:如:在跑,找大人帮忙。司马光在那儿站着想办法)。

小结:其他孩子看见有人落水了,有的嚎啕大哭,有的去找大人帮忙。只有司马光沉着冷静,观察周围,怎么去救那个落水的孩子。

3、讨论二:司马光除了用石头砸缸救人,还可以用什么其他方法?

(幼:用绳子、可以用棍子)。

(幼:积极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可对他人的意见进行质疑和反问。)。

小结:观察周围,冷静下来的司马光,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

三、关于“遇见有人落水,怎么样去救人?”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1、讨论一:你会怎么去救他?(小组讨论,并记录在纸上,选一人来说说你们的办法)。

幼:自由发表意见。

小结:我们会去找救生员、找棍子、找游泳圈等。

幼:自由发表意见。

在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司马光遇事冷静、勇敢,不慌不乱积极向案发解决问题,从而知道自己遇事时也要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哭。在活动中孩子们对“如遇别人落水了,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时”说出来各式各样的方法,思维非常的活跃。对于孩子们所提出的方法我们进行讨论是否可行,最后孩子们得到了即能保护自己也能救助别人的方法。整个活动幼儿能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也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气氛很活跃。

司马光砸缸教学设计篇八

1、识记7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14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两个部首“足字旁”、“石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时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识记生字。

明白砸缸救人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司马光沉着、勇敢、果断的品质。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学生或老师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学习“司”字,字谜: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九百多的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什么要救人,又是怎么救人的呢?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展开图上画的故事的。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3、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识记生字。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从前”是什么意思?

(3)在这一自然段,发生了什么事?

会出现什么情况?

2、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从哪里看出小朋友都慌了?还可能有什么样子的?

(3)相机学习“叫”“跑”,请学生列举其他带有“足字旁”字,说说它们都与什么有关。

(4)小结:别的小朋友慌了,动作忙辞职,司马光表现怎样呢?

3、第三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画出描写司马光砸缸动作的句子。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讨论:

司马光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

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3)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中的小朋友吗?

(5)结果怎样了呢?

(6)学习“出”、“终”、“于”、“救”。

(7)通过这件事,你能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8)让学生代表得救的孩子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五、朗读课文。

六、课后作业。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复述课文。

3、让学生说一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复习字词。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完成课后活动――连线。

3、完成课后活动二,涂色。

4、完成课后活动三,读词语。

三、指导书写。

司:注意第一笔先写“横折勾”跑:注意“足字旁”的写法。

出:注意笔顺。

四、课后作业。

书写生字。

司马光砸缸教学设计篇九

1.学会本课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及3个会认生字。

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3.联系实际,体会寓意,能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读熟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读法。

2.联系实际,体会寓意,能复述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咱们学过很多寓言了,谁还记得什么是寓言?

(指答)严文井大师曾说过“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走过来时,却突然变成了哲理,严肃认真”。在《相濡以沫》这个寓言中蕴涵了什么哲理呢,让我们来学习这则寓言!(板书“相濡以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出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谁想来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同学互相评价。

3、老师来读一遍课文,大家一定要认真听,尤其要听准老师读文时的节奏。

三、默读课文,自主解读。

1、默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义,解读文意。可以同桌小声商讨。

2、有没有不能解决的词句?提出来全班交流一下。

3、你认为哪些词句翻译比较重要。

4、谁能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四、再读课文,感悟寓意。

1、你对“相濡以沫”怎么理解?

2、你认为哪些词能说明“相濡以沫”的意思?(同甘共苦、生死与共)。

4、从这篇寓言当中,你都受到了哪些启示?

五、作业:

背诵《相濡以沫》。

查找资料了解下面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了解其寓意。杞人忧天塞翁失马画蛇添足铁杵磨针。

司马光砸缸教学设计篇十

1、在熟悉乐曲旋律和结构的基础上,学玩音乐游戏《司马光砸缸》。

2、能在沙包的帮助以及教师语言、动作的提示下,合乐地做出砸缸救人和交换舞伴的动作。

3、体验与不同伙伴舞蹈和躲藏追跑游戏带来的快乐。

4、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5、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1、碟片、录音机、沙包一个。

2、幼儿会玩“切西瓜”的游戏。

3、15名幼儿围坐成圆圈。

(一)教师引导幼儿复习律动“司马光砸缸”。

1、教师示范“砸缸救人”的游戏玩法。

下面呢,我来当那个司马光,我还带来了砸缸的工具:一块大石头。待会儿,被救出来的人,谁先跑回来,搬起大石头谁就是?好,听好音乐。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反复游戏。

好,下一位司马光是谁?司马光选出来了,可以继续玩游戏了吗?缸里又没人了怎么办?

司马光砸了缸之后,缸的什么位置破了?那水流出来了,砸破的缸片到哪儿去了呢?

现在谁是下一个司马光?那原来的司马光站哪儿呢?对了,站在缸的缺口处。看懂了吗?

3、幼儿尝试反复游戏。我们跟着音乐来试一试,可不可以?我先来当第一个司马光。

4、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学习被淹小朋友的动作。

你们觉得掉进缸里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5、幼儿完整游戏。

那我们再来玩一次,请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加上刚刚我们讨论的这些动作,好吗?

1、教师引导幼儿学习两人结伴玩游戏的方法。

下面啊,我们站起来和好朋友面对面来玩这个游戏,好不好?歌里有一个摇手的动作,现在和好朋友面对面可以怎么摇呢?我们听着音乐来试一试。

2、教师引导幼儿迁移“找朋友”的游戏经验,学习交换舞伴的方法。

刚刚,我们只是和对面的好朋友来玩游戏的,那我怎样才能和更多的朋友来玩这个游戏呢?

那怎样才能让我们每次换的朋友都不一样呢?

3、游戏结尾增加“砸缸”——“庆祝”环节,再次游戏。

小朋友被救出来了,你们高不高兴啊?那等里面的小朋友跑出来之后,我们可以一起做一个表示胜利的手势,什么手势“耶!”

《司马光砸缸》是一个经典的历史人物故事,影响了很多辈人,主要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事。课文虽简单,但是,为了引领孩子们体会司马光的品质,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行为对比。

当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的时候,其他的孩子和司马光的行为有明显的反差,文中是这样写的: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通过让孩子们反复读句子,认真观察图上几个孩子的表情、动作,并设身处地地想假如自己在现场,心里是如何想的,让孩子们明白当时孩子们心里很慌,不知所措。再通过读写司马光的句子,明白他的沉着与机智。

通过对比,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当时的情况和司马光的沉着行为,同时也让孩子们明白了对比手法的重要性。

二、抓关键词语。

写司马光的句子: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描写司马光的行为中有两个关键的动作:搬、使劲砸,通过提问,让孩子们找描写他动作的词,并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学着司马光的样子一起来演一演,更深刻体会司马光当时的沉着、稳重、机智。

司马光砸缸教学设计篇十一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积累“急中生智”等四个词语,会用“终于”说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轻声。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会用多种方法识字。

1、结合课文会用多种方法识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能读好轻声。

生字卡片、ppt。

2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课件出示司马光画像,老师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学习“司”字,字谜: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九百多的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看来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感知故事。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3、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课件出示填空)。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识记生字。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从前”是什么意思?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哪?

(3)在这一自然段,发生了什么事?

(4)思考: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5)学习生字:候、园、缸、座、玩。

(6)分享识字方法。

教师介绍缸的部首及由来,随机出示各种缸。

2、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3)相机学习轻声的读法。

(4)小结:别的小朋友慌了,司马光表现怎样呢?

3、第三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画出描写司马光砸缸动作的句子。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4)相机学习“使、劲、砸、破、流”。

学习“石字旁”,说一说带有“石字旁”的字有哪些?都与什么有关?

学习“流”播放动态瀑布视频。

(5)结果怎样了呢?

(6)学习“出”、“终”、“于”、“救”。用“终于”说话。

(7)让学生代表得救的孩子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8)用一个词夸夸司马光。

五、拓展:

介绍《资治通鉴》及故事“警枕”

六、

1、指导书写“司、光”

2、巩固本课生字,学生完成“词语对对碰”

别的小朋友:叫、喊、跑、找。

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司马光砸缸教学设计篇十二

1、认读生字、词语,读懂课文。

2、教育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要沉着、冷静,只有动脑筋,才能想出好办法。

让学生明白砸缸救人的前因后果。

3课时。

小黑板、生字卡片。

1、读通课文。

2、认读、拼读词语。

(1)读通课文,提出要求。

(2)思考:谁砸缸救人,请介绍一下这位名人。

要求划下新词,思考问题。(老师来回巡视,指导困难生发现问题,帮助解决)。

(说话练习)。

(1)读通长句。

(只听扑通一声,一个躲在假山上的小朋友,脚下一滑,掉进了旁边一个盛满水的大缸里,一下子就没了头顶。)。

(2)给课文标段号。

(3)理解谁砸缸救人?介绍司马光。

(清楚“复姓”两个字)。

(4)说话练习:“司马光是……”。

砸缸伙伴捉迷藏亭子躲在扑通急中生智哗夸机智勇敢。

(1)读课文1遍。

(2)认读词语,完成练习1。

(3)抄写词语1遍。

1、复习生字、新词,训练朗读。

2、分析课文,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

1、填空:()砸缸救人。

3、复习生字、新词。

1、读读划划:为什么要砸缸救人?

2、填空:这是一只()缸。(大、厚、重)。

3、思维训练:师:为什么要砸缸?为什么会来不及?

4、读1、2段。

1、自读第三段,圈词:体现别的孩子惊慌的词。(惊叫,高声喊道,吓傻了,赶紧)。

2、朗读训练,读出孩子们的惊慌。

3、思维训练,理解“没有慌神”和“急中生智”这两个词。

(1)师:没有慌神,说明他怎么样?(很镇定)。

(2)急中生智。“急”,司马光遇到什么紧急情况。(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智”,哪个词突出了智?(砸)。

5、读读演演第四段。

6、思维训练,师:为什么要使劲向那口缸砸去?

思考原因:缸大,人小,力气小)。

1、师:水多吗?哪个词说明水多?(哗哗)。

2、师:大家都夸司马光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机智体现在(想出办法),勇敢体现在(没有慌神)。

夸夸司马光。(你真是个好孩子!)。

学了司马光砸缸救人,我们懂得了遇到紧急事件,要沉着冷静、动脑筋、想办法。

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复习词语,朗读课文,听写生词。

强调:亭子、捉迷藏、哗、夸,这四个词的读音。

强调:稻的第十二笔、藏的第六笔、第十一笔、砸的第七笔、慌字中间没有—点。

司马光砸缸教学设计篇十三

二、游戏,猜猜他是谁。1.请一个同学到前面来,讲另一个同学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但不说出他的名字来。2.其他同学猜一猜,前面的同学讲的是谁。3.评一评,是不是抓住了同学的特点。

三、选材指导:哪些内容适合写进文章里,哪些不适合。

四、读文总结1.读书中例文。2.分析,例文好在哪。(1)作者的名字中,蕴涵了特殊的经历,作者祥写了名字的来历。(2)习作中注意了细节描写。

五、完成自己的习作。

2.《数星星的孩子》优质版教学设计。

3.将相和教学设计优质版。

4.梅花魂教学设计(教师版)。

5.循环小数教学设计与反思(优质版)。

6.《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优质版。

7.灵泉教学设计(北京版)。

8.《搭石》优质版教学设计与反思。

9.教学设计模板(通用版)。

10.《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优质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