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猫的课件设计汇总(通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5:10:00 页码:13
最新猫的课件设计汇总(通用11篇)
2023-11-11 15:10:00    小编:ZTFB

老师是我们心目中的楷模,他们的教诲让我们受益终生。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注意条理清晰、言简意赅,突出重点。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份有效的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

猫的课件设计汇总篇一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字。正确读出碧玉、妆成、裁出、剪刀“4个词语。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拓展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歌的意境,想象古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看老师写(1板书诗题)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

2释题。

师:谁来读课题?齐读课题,

(1)学习咏(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识忆字形)。

(2)理解咏。

师:咏字是口字旁,那么咏就是(生尝试说:歌唱、赞美的意思),咏柳就是(生说歌唱、赞美柳树)。

师:我们来读读课题。(齐读)。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

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让我们在诗中寻找吧!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分行读(四人一人一句,开火车读)。

(3)了解似的两种读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看注释是读懂古诗最好的方法。读绿丝绦理解绿丝绦(出示实物)。

(5)下面我们来读读古诗,看谁读得正确通顺。齐读古诗。

2读出节奏,

听了你们读,老师也想读。

听出了老师与你们读得有什么不同吗?

(有节奏)读的有高有低叫韵律,有快有慢叫节奏。

好,请你们也用这种节奏读一读自由读。

指名读1中1好、带读齐读古诗。这次老师听出来了,有点像古人读诗了。

三理解诗意,品读诗句。

1学习一二句。

(1)理解一二句意思。

(a)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出示一二句),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的哪个词读出了柳树的美?

预设:

生:我从碧玉(板书碧玉,解释碧玉就是绿色的玉)读出柳树很绿。

生:我从绿丝绦(板书丝绦)知道柳条像绿丝带一样漂亮。(出示实物)。

师:当千万条柳条垂下来就像绿色的丝带一样柔美。齐读(第二句)。

(b)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读1、2)。

(2)创设情景读。

猫的课件设计汇总篇二

1、听辨小兔和狼两种不同的音乐形象,在愉快和紧张两种不同的游戏气氛中,体验音乐游戏带来的快乐。

2、在游戏过程中逐步发现躲藏的规则,形成初步的自我控制意识。

1、狼头饰一个;树、石头等背景。

2、熟悉歌曲,能跟随音乐做简单的模仿动作。

1、听音乐进活动室,引导幼儿熟悉“森林”场景。

“今天,兔妈妈要带你们去树林里玩,快跟上吧!”

2、复了解游戏规则。

(1)小朋友呀都还记得这首歌,真棒,下面张老师要带你们玩一个游戏,我请小朋友站起来跟我学小白兔,跳呀跳,但是我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狼来了,可怎么办呀?(启发幼儿坐回椅子椅子就是小朋友的家)。

“今天,兔妈妈要带你们到森林里玩了。等一会儿,大灰狼来了可怎么办呀?躲哪里?”(启发幼儿想出躲到大石头、大树、后面。)”

“那什么时候躲?歌里是怎么唱的?”(唱到“哎呀,狼来了”时)。

“那我们一起来试一试。”(一起唱“哎呀,狼来了”,做躲的动作。)。

4、完整游戏,进一步了解规则,

(1)“那我们一起边唱歌边到树林里玩吧!”

第一遍游戏时,请一名老师当大灰狼。

重点关注孩子们是否能分辨两种不同性质的音乐,并作出相应的动作和表情。以及是否有孩子在藏的时候是否有声音或动的。

围到教师身边讨论:刚才xxx为什么被大灰狼抓住了呀?(说话了、动了)。

“那狼来了应该怎么办呢?”

“大灰狼的耳朵很灵,眼睛也很尖。那我们怎样才不会被大灰狼发现呢?”

(2)幼儿休息,说说游戏规则。

“天黑啦,兔宝宝们,我们快回家吧!”

“刚才我们玩得可真累,休息一下吧。”

幼儿回椅子随舒缓的音乐休息。

“刚才兔宝宝们躲得可真好,大灰狼一只兔子也没抓到,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你是怎么做到不被大灰狼发现的呀?”(不发出声音,不动)。

“聪明的兔宝宝们,你们都想好躲的地方了吗?那我们又要去森林里玩喽!”

游戏一次。“你刚才躲在哪里啦?”

“其实,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躲,不过,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躲到危险的地方。”

5、游戏结束,体验游戏快乐。

“兔宝宝们,你们可真棒,都没有被大灰狼捉住。大灰狼快要饿死啦!我们快到其他地方去玩吧!”随音乐边跳边退场。

1、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感知不同的音乐(活泼、欢快、缓慢、低沉),初步学会做游戏。

2、培养幼儿听音乐的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不同的音乐。

2、感知音乐,初步学会做游戏。

猫的课件设计汇总篇三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

(齐读课题。)。

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

二、放录像,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学生看录象。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学生自渎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

四、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学习第二部分潮来时。)。

1、学生自渎:

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的语句。

2、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根据学生的交流描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3、教师小结:

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临其境。

4、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

5、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6、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课堂总结。

六、放录像。

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七、布置作业。

猫的课件设计汇总篇四

通过理解重点字、词、句理解课文的寓意;紧扣情节,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对主旨的探究、领悟、理解。

(一)自主学习。

导入示标:

出示幻灯片,学生观看狼的图片及解释,猜出成语。

(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鬼哭狼嚎。

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引狼入室。

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狼子野心。

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狼烟四起。

形容心肠像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狼心狗肺)。

(二)引领探究。

一读——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划出自己认为难读的字词,做好标注。可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

学生范读: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后补充或点评。

教师正字正音:

二读——读出节奏。

小组讨论以下节奏的划分并说出划分依据:

第二段: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第三段: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第四段:其一犬坐于前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第五段: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学生齐读。

三读——读懂内容。

(小组合作,结合预习表与课下注释理解文意,记录下自己有疑惑的地方,组内解决)。

重点虚词。

之:

1、代词“它”。例:又数刀毙之。

2、助词“的”。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助词,补足音节,不译。例: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重点句子翻译:

1、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2、恐前后受其敌——(屠户)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

3、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

4、其一犬坐于前——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会儿功夫两只狼先后毙命,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四读——读出情感(层层深入,揭示主旨)。

1、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本性?

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如何来刻画屠户的形象?

(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入手,找出课文例句并分析。)。

心理描写: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动作描写:“投以骨”“复投之”“顾”“奔”“倚”“弛”“持”“暴起”“劈”“毙”“转视”“断”“毙”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3、如此狡猾的狼,最终却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问题的答案就是本文的主题所在——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猫的课件设计汇总篇五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是观潮的最好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流,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人们的眼前。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白蒙蒙的薄雾。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近处,镇海古塔、中山塔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这时候,江潮还没有来,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熟悉江潮的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向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字词典学习生字词。

2.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3.感受大自然的壮观美丽。

午后一点左右,从()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有关钱江潮的名诗句:。

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杜甫: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王在晋: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李廓: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长触山回.

孟浩然:惊涛来似雪,一座凌生寒.

李白: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猫的课件设计汇总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简单的方法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懂得“狐假虎威”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成语故事《狐假虎威》。(指名读课题)。

2、狐狸是一种狡猾多疑的小动物,而老虎凶猛高大,是百兽之王,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大家想知道吗?(播放故事)。

二、理解题意,指导学法。

2、相信的小朋友从课文里找找看,争取说服不信的小朋友。

3、出示句子:“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4、这句话说出了“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来试试对号入座。“狐”就是“狐狸”,“虎”就是“老虎”,“假”呢?句中哪个词是“假”的意思?(“借着”)“威”呢?(“威风”)。

5、我们理解了成语,也了解了故事,那这篇课文就学完了,好吧?这篇课文还要怎么学?(出示卡片:读一读、议一议、演一演)。

三、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一)精读第一自然段。

1、这个“狐假虎威”的'故事是怎么开始的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出示图片):“这只老虎可真凶猛呀!”看到这样凶猛的老虎,狐狸心惊肉跳,万分紧张。(结合指导读词:“扑过去”、“逮住”)。

3、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老虎的凶猛,狐狸的紧张。

(学生练读)。

4、男生读,相机评价:有点儿紧张的感觉了。

(二)精读2~5自然段。

1、过渡,狐狸被老虎逮住了,但它才不甘心成为老虎的美餐呢,于是,它想出了一个坏主意。大家自己读读2~5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狡猾)(出示图片)。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狐狸的狡猾呢?(结合指导读词、读句)。

(1)“眼珠子骨碌一转”(做个动作)。

(2)“扯着嗓子”(故意装出不怕的样子,好让老虎不敢吃它)。

(3)“老天爷派我来……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故作镇静:你不怕,那你就吃吧!)。

3、听了狐狸的话,老虎先是“一愣”,为什么“一愣”?这时它会怎么想?

(觉得很奇怪。指导读句)。

4、听说狐狸是老天爷派来的,老虎又为什么松开了爪子?这时它又会怎么想?

(奇怪,一向见到我就怕得不得了的小狐狸,今天胆子怎么这么大?说话这么凶?说不定它真是老天爷派来的,我可不能吃它呀!)。

(唉,肚子再饿也不能吃这个小家伙,它是老天爷派来的,来头可不小。算了,我还是再到别处找东西填肚子吧!)。

5、演读2~5自然段,读出不同的语气。

(三)精读6~8自然段。

1、过渡:看到老虎半信半疑的样子,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让你看看——(引读)”那么,狐狸带着老虎来到森林里以后是怎样一幅情景呢?请小朋友仔细读一读7~8自然段。等一下我想请小朋友把这两个自然段写的事表演一下。

2、学生自由读书,讨论并找伙伴排练。(出示图片)。

3、请5名学生戴上头饰表演,其余学生当导演。

4、教师根据表演评议,帮助理解有关词语。(出示卡片)。

理解:摇头摆尾神气活现。

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请当导演的学生对表演进行评价)。

5、(出示图片)野猪、小鹿、兔子看到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和往常很不一样,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吗?哪个词写出了不明白?(出示:纳闷)这时,它们会怎么想呢?(过去狐狸可没这么威风呀,今天怎么这么神气活现的,走路的样子都不一样了,这是怎么回事呀?)。

6、它们为什么“撒腿就跑”?(指导读出害怕的语气)。

7、看了表演,相信大家再读课文的时候,肯定能读得特别有感情。(练读,指名读,齐读)。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1、过渡:小朋友,当老虎看到大大小小的野兽撒腿就跑时,会怎么想呢?(板书:受骗)。

2、其实百兽是看到谁才跑的?(老虎)根本就不是怕狐狸。所以说,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引读)。这就是成语“狐假虎威”(引)。

3、这个成语也比喻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那样,借助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根本没什么本事,所以我们看事情不要看表面,以免上当受骗。

四、拓展延伸。

想一想:如果老虎知道自己受了狐狸的骗,会怎么样呢?

五、教学生字。

1、观察生字结构,交流识字方法。

2、讲解书写要领,教师范写。

3、学生描红。

猫的课件设计汇总篇七

一、熟读课文,并将第三段译成现代汉语。

设题意图:熟读课文是为了培养语感,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领略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和弄潮的民俗。第三段描写了弄潮儿高超的技巧,写得简练又精彩。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对译,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译文也不要强求一致。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记住它们的意义。

1.既望:农历十六(十五日叫望)。

2.方:当……时。

3.倏尔:尔:连词,相当于“而”;突然;略:一点点。

4.逝:去,往。

5.文:画着文彩。

6.溯迎:逆流迎着潮水;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猫的课件设计汇总篇八

教学内容:

1.学习歌曲《大鹿》。

2.创编歌表演。

3.歌词创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大鹿》。

2.通过演唱歌曲,创编歌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在音乐创作实践中感受到愉悦。

3.通过歌曲的学习,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乐于助人。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用自己的动作模仿不同的角色。

教学难点:

歌曲中最后一句:“兔儿兔儿快进来咱们手把手挽牢”中的“进来”和“咱们”的节奏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教学挂图、学生自制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课前律动表演《小动物模仿操》,引导学生在表演中感受小动物们在一起的欢乐心情。

2.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喜欢。”(出示教学挂图,师边放录音边讲自编的童话故事。)。

2.引出歌名《大鹿》。

师:为了让所有的小朋友都来向勇敢的大鹿学习,法国的一位叔叔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歌名叫《大鹿》。

三、新歌学习。

1.播放录音范唱带。

2.歌词学习。

(1)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歌词内容。

师:小朋友,当小兔逃向大鹿的时候,大鹿正在干什么?(大鹿站在房子里,透过窗子往外瞧)。大鹿看见了什么?(林中跑来一只小兔咚咚把门敲)。小兔边敲门边说了什么?(鹿呀鹿呀快开门,林中猎人追来了)。勇敢的大鹿怎么说的?(兔儿兔儿快进来,咱们手把手挽牢)。

(2)全体学生朗读歌词,师生共同探讨用怎样的语气来突出歌曲的意境。

3.学唱歌曲。

(1)师弹琴,学生小声跟唱。

(2)难点处理:

师:“小白兔被谁救了?”(大鹿)。“我们把大鹿救小兔的一句再来唱一唱。”(由此突破难点,让学生容易掌握)。

4.歌词处理。

录音范唱,学生仔细聆听后讨论怎样唱才能体现出小兔当时的紧张心情。

5.分角色演唱并模仿小兔、猎人和大鹿的动作。

四、创编表演。

1.学生分组进行创编表演。

2.播放教学磁带,学生戴上头饰上台展示创编的成果。

五、歌词创编。

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歌词创编,并分组上台展示。

六、教学延伸(以谈话形式进行)。

师:小朋友,猎人没打着小动物,心理怎样?(生气、遗憾)。只得怎样?(垂头丧气的走了)。小动物得救了,于是会怎样庆祝?(高兴得又唱又跳)。这说明了什么?(团结起来力量大,勇敢能战胜一切)。所以,我们同学之间也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七、结束新课。

学生随音乐做各种小动物的动作走出教室。

附:童话故事《大鹿》。

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有调皮的'小兔,有善良的大鹿,有笨重的大象,还有可爱的小猴、小松鼠等。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过着幸福的日子。

有一天,兔妈妈叫小兔上山采蘑菇,调皮的小兔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不知不觉,天快黑了,小兔这才拎着篮子采起蘑菇来。当它采完蘑菇正想回家时,一支枪瞄准了它。遭了,遇见猎人了。小兔没命的逃啊逃啊。这时,大鹿正站在房子里,他听见动静后连忙透过窗子往外瞧。看见从森林中跑来了一只小兔正咚咚地敲着它的门,而且小兔还着急的喊道:“鹿大哥,鹿大哥,快开门,林中猎人追来了。”大鹿急忙把小鹿让进房间并说道:“兔儿兔儿快进来,咱们手把手挽牢。”猎人没捉住小兔,气得直跺脚,转身灰溜溜的走了。

猫的课件设计汇总篇九

这篇课文记录了“我”的两次“梦”。记录了“我”的梦与现实生活之间由矛盾到统一的过程,记录了在城镇的“我”与贵州山区小女孩阿英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她们之间的差别。“我”那白纱裙的梦,在妈妈的影响下,变成了苗家山寨里的'民族同心舞。

这个故事很有时代意义,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时要结合生活现实,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学生在阅读时,能够看到自己平时的影子,能够想起自己平时的思想与行为,也许还能够让学生从学习这篇课文开始,学会多想想别人,少想一点儿自己。

1、认识“则、咋”等13个生字。会写“份、粉”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应该关心有困难的人,增强团结互助的意识。

3、有写日记的兴趣,并按照日记的格式,开始学写日记。

理解并体会小女孩团结互助的美好情感。

生字新词卡片、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能谈谈对日记的了解吗?

日记是每天记录人物、事件、感想的小文章。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写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把字音读正确,同桌互相检查。

2、了解日记的格式,让学生发现今天学习的课文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明白日记的格式。

3、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4、自由读两则日记,思考:“我”做了一个什么梦,梦想成真了吗?

三、朗读感悟第一则日记。

过渡:在两则日记中,我的梦想都没有实现,我的心情有什么不一样呢?让我们先来朗读感悟第一则日记。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2、小组分工读,指名读。解决“我”为什么怪妈妈小气呢?(联系第一自然段,理解“羡慕”。)。

指导:“我”的梦想没有实现,要把“我”不高兴的语气读出来,还要注意标点的停顿。

3、指名、分组或齐读第一则日记。

四、小结。

写日记就是要把当天发生的、印象深的事记下来,而不是像流水帐一样,把一天做的事一件一件列下来。

五、指导书写。

出示:同偏旁:昨、晴。

同部件:份、粉。

1、认读要写的字,教师重点正音。

2、观察字形,发现规律,分类说说写字时要注意的。事项。

3、示范书写,重点指导。日字旁:写的瘦长一些,折笔稍向里收。

4、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巩固识字,复习引入。

“一字多词”:

“粉、料、套、贵、费”等字,让学生找朋友,看谁找的多。

二、朗读感悟第二则日记。

1、指名分节读课文,大家评议。

3、反馈:体会“我”的高兴的心情。

4、联系上文,感悟我变化的原因。

“苗家、贵州、失学”抓住这些词语来理解。

联系自己身边的生活,举例说说这些因生活困难而失学的感人事迹。

教师可补充几个事迹。

5、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要把“我”梦中开心的事,高兴的语气读出来。

6、说说“我”是个怎样的人?

三、指导书写。

出示:同偏旁字:姑、娘、妹。

1、重点指导:女字旁:撇点的撇要写的长一些,第三笔不要超过右边的撇。

妹:右边的部件上横短,下横长。

读:第五笔是横钩,不是横折钩;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2、学生练写。

四、巩固识字。

1、用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2、完成“看看写写”的练习。

五、课后延伸。

按照日记的格式写一则日记。

3.小学二年级语文《日记两则》教学反思。

《日记两则》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日记体习作范文。读了能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笔去记录生活,使他们把记录生活的冲动化为自己的行动。

在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的教学目标较为明确,教学重、难点较为突出,教学过程较为流畅。

本课生字较多,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我采用了先指名读再齐读的方式,大部分学生能读准字音。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没有掌握。读生字的形式过于单一,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应当采用如“摘苹果”等一些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调动学生们识字的兴趣。

朗读课文的环节,我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文中巩固生字。但是,在读通句子方面却没有落到实处。针对一些难句、长句,教师可以适当范读,帮助学生克服难关。针对学生读书容易加字、减字的普遍问题,可以采用设置障碍的方法。让学生仔细听老师读,听出老师故意加、减的字。既能调动学生认真听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读书不加、减字的好习惯。

由于时间把握不够好,写字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本课八个要写的字中,容易读错的字较多,书写前应先指导学生反复读一读,以巩固读音。写前先要求学生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再让学生书空、描红、临写,教师相机指导评价,写得好的及时表扬,没写好的及时纠正。本课重点指导“女”、“日”两个偏旁的写法。

另外,在课堂纪律的调控上,我还做得不够。应当适当采用一些激励手段来让学生集中精力在课堂上。

最后,感谢教研员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关心。让我对上好一堂课又有了全新的认识。谢谢!

猫的课件设计汇总篇十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2.了解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及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

3.体会文中自然美与人文美相融合的特点。

4.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1、学法指导。

这篇文章的语言描写既简洁又生动,学习时要体会这一特点。文章从形、声等不同角度由远及近描摹钱搪江潮的壮观,非常形象准确,表现了其雄豪的气势。接着对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描写,更令读者如身临其境。在阅读本文时,要求在疏通字句的基础上领会这些内容及特点。

2、重点与难点。

1.文章的脉络。

第一段: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描写钱塘江潮的雷霆之势。

第二段:写教阅水军的奔腾分合之势。

第三段:描写吴中健儿迷人的弄潮身姿。

第四段:描写观潮者之多。

3.本文的语言特色。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在于:一。能准确地运用动词,如“披发文身”中的“披文”,?净先鼓勇”中的“争、鼓?等。二、文中善用比喻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问题与方法。

1.从“既望”着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2.如何理解?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这是宋朝杨万里的诗句,原题是《浙江观潮》,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看,潮水给它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周密在直接描写潮水之后,引用杨万里的诗句,进一步描摹了钱塘江潮的波澜壮阔的气势。

3.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4.“虽席地不容困也”中的“虽”与现代汉语中的“虽”有何不同?

现代汉语中的“虽”一般作“虽然”解,而这句“虽席地不容闲也”中的“虽”应解为“即使”。

古代汉语中的“虽”一般情况下都解为“即使”。

1、认读。

给加点的字注音。

(1)艨艟数百(2)倏()尔黄烟四起(3)溯()迎而上(4)而僦()赁看幕。

根据拼音写汉字。

解释加点的字。

(1)既而渐近既而:(2)吞天沃日沃:(3)人物略不相睹_略不:(4)披。

发文身:(5)方其远出海门方:。

填空。

(1)海_银为郭,江_玉系腰。

(2)水爆_,声如_。

(3)腾身_,而旗尾略不___。

2.整体探究。

(1)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1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2)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3.背读。

文章描写细腻而精美,自选一节记背。(解说:认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和前提,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懂词义,读通句子;研读是阅读的重点,重在把握全文,整体感悟,它体现了语言的训练和技能的习得;赏读是阅读的难点,其操作应本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腻而不杂乱的原则,它体现了情感的熏陶和语感的培养;背读就是语言的积累。)。

3.赏读。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2)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

六、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江干上下十余里间:_江干:(2)珠翠罗绮溢目:_溢目:(3)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_倍穹:。

2;本段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人多?

3.分别写一个与下列短语结构相同的短语。

(l)江干上下_(2)珠翠罗绮.(3)车马塞途____。

4.这一段中没有一句话写到潮水,是否可以删除本段?

合作探究。

湖心事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奴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l.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翻译。

(1)是日,更定矣。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猫的课件设计汇总篇十一

1、借助字音,初读课文。

2、运用识字经验,识记生字。

3、初步接触日记的书写格式。

1、认读生字,书写生字。

2、掌握日记的格式和内容来源。

生字卡片、相关课件。

同学们,我们每人都有一些“心里话”“悄悄话”是吗?有时这些悄悄话不想对别人说,只想把它写下来,这就是“日记”。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个小女孩的两篇日记,看看她有什么“心里话”。

板书:日记两则。

换偏旁:作—昨沙—纱份—粉科—料。

加偏旁:奇—寄未—妹次—羡。

要注意:“慕”的下面不是“小”字。“套”字的笔划规则。

1、小组合作,拼读字音,找出分析字形的方法。

2、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本课的生字都是左右结构,除了“昨”字,都是熟字加偏旁。

3、生字组词比赛,看谁说得多。

4、开火车练读。

5、师范写生字,生注意观察。

6、生临写,是巡查。

1、做课后“看看写写”,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2、简单说说:“日记”写的是个人的什么内容?

朗读课文,记住日记的书写格式。

1、复习生字。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读好人物不同心里的情感表达。

3、学会写日记。

4、能从故事中受到启示。

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使学生在学文基础上体验“爱”和“被爱”的幸福。

生字卡片,相关课件。

1、出示本课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试说说日记写了些什么内容?

1、学生自读第一篇日记,找出我写日记的时间、天气、掌握日记的格式:日期、星期、天气。让学生自己说说以“今天”为例的书写格式。

2、第一段讲了什么内容?是真实的吗?从“我”的梦中,可以看出小女孩的什么心思?她对那条裙子有怎样的感情?(期盼)指导朗读。

3、可是“我”的希望实现了吗?我没得到想要的东西,心情怎样?引导学生用失望的语气读第二段。(课件出示插图)。

4、妈妈不但没给“我”买裙子,还把礼物分给了谁?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想?你的心情又会怎样?(用疑问、生气的语气读)。

6、谁来说说:“阿英妹妹”是谁?妈妈为什么那么关心她?妈妈都是怎样帮助她的?(介绍贵州山区,让学生体会到这样做的理由)。

7、阿英是个怎样的孩子?(勤快、好学)用叙述的语气读。

10、引导学生用幸福、渴望语气读第三段。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情绪的变化。

学会这篇课文后,把你的想法和感受也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来。

梦裙子——失裙子——见到阿英——梦跳舞。

(希望)——(失望)——(理解)——(希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