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东坡肉的故事怎么写(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9:05:46 页码:12
2023年东坡肉的故事怎么写(实用9篇)
2023-11-11 19:05:46    小编:ZTFB

每个人都应该有总结的习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需改进之处。怎样才能在总结中准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关于总结的经典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

东坡肉的故事怎么写篇一

古时候有—个小和尚,他离开家乡到处寻找名师,想得到—些真正的修为。之后,他最后找到了—位高僧;并恳求师父收他为弟子。

高僧见他—片诚心,又天资聪慧,便收下了他。两年后,小和尚自以为学到了很多东西,得到了师父的.真传,便不想再继续跟着师父参禅拜佛了,于是就向他的师父辞行,要下山去。高僧明白小和尚的心思,他并没有阻拦小和尚下山,而是让小和尚拿来—个钵子,然后让他往里面装—些石头,装满为止。

高僧问小和尚:“钵子装满了吗?”小和尚答:“满了,再也装不下什么东西了。”

高僧便抓了—把芝麻撒进去,然后晃了晃钵子,芝麻—会儿就不见了,之后高僧又抓起—把芝麻撒进去,晃了晃钵子,芝麻又不见了。

“钵子装满了吗?”高僧再次问小和尚。小和尚惭愧地告诉师父:“看上去满了,但是还能装下很多东西。”

这时,高僧又取来—只杯子,让小和尚往里面倒水。小和尚看杯子满了,就想停止倒水。高僧却说:“不好停,继续倒。”

结果钵子倒满了水后,剩余的水都溢了出来。高僧这时候才让小和尚停止倒水,然后问他:“满了还装得下别的东西吗?”小和尚明白了师父的—片苦心,满脸愧色,再不提下山之事,请求师父原谅他的无知。

东坡肉的故事怎么写篇二

苏东坡很有同情心。

他在杭州作官时,有一次一位绫绢商人告一个制扇匠人欠他两万绫绢钱不还。

匠人说:“前不久他父亲死了,花了一笔钱。

今年杭州连日阴雨,天气寒冷,没有人买扇子,我一时拿不出钱来还帐。”苏轼想了半天,让那匠人回家把扇子抱来,挑出二十把折扇,拿起公堂上的毛笔,在扇面上题字、作画,然后命匠人快拿到外面去卖。

匠人刚出衙门,扇子就被抢购一空,每把一千钱,正好够还帐的。

四十五岁时苏东坡在监狱被关了一百天,幸好皇帝特赦才被放出。

后来他在一片杂记中说:“我从小就不喜欢杀生,可是也没有完全断绝过。

近年来开始不杀猪羊了,可是生性喜欢吃蟹蛤,免不了有时要杀。

去年得。

罪被关進监狱,开始以为不能脱身了,不想后来获得幸免,于是从此不再杀一物。

有时买来蟹蛤,都放進江中。

虽然知道蛤在江里活不了,可也许有个万一吧。

即使活不了,也比在锅里受煎熬要好得多。

我并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只是因为自己也经历过了患难,和在厨房中的鸡鸭没有区别,不想再因为口腹之故,使生命受到这无穷无尽的恐惧。

只是恨自己不能忘记美味,有时买死的蟹蛤来吃。”

“东坡画扇”比喻关心百姓疾苦。

楚国人准备偷袭宋国,进军的线路是打算渡过澭河抄近道走,以便趁宋国人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一举获胜。

楚国经过周密谋划,先派人到澭河边测量好水的深浅,并在水浅的地方设置了标记,以便偷袭宋国的大部队能沿着标记顺利渡河。

不料,澭河水突然大涨,而楚国人并不知道这个情况。

部队在经过澭河的时候依然照着原来作的标记渡河。

加上又是夜间,结果,士兵、马匹大批地进入深水、漩涡,使楚军措手不及。

他们被湍急的澭河水搅得人仰马翻、惊骇不已。

漆黑中,澭水里人喊马嘶、一片混乱,简直像数不清的房屋在倒塌一般。

就这样,楚国军队被淹死1000多人,侥幸没死的也无法前进,只好无功而返。

先前,楚国人在设置标记的时候,当然是正确的。

如果河水不涨,他们是可以依照标记渡河的。

可是后来,情况变了,由于河水暴涨,水位升高了许多,而楚国人在不了解变化的情况下仍按原来的线路渡河,当然只能惨败。

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的认识也应该随着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人们必须随时根据新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否则就会吃亏、跌跤。

一个名叫若石的人在冥山北面建造了一幢房屋。

这幢房屋四周山林茂密,没有别的'人家,所以若石一家住在那里,生活过得安逸清静。

然而没过多久,他发现一只老虎总是蹲在不远的山崖上朝他的住所张望,因此他的生活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了一块大石头那样,顿时起了波澜。

若石全家因为老虎的出现而人心惶惶、坐立不安。

作为应急的措施,他一面带领全家老小日夜监视老虎的动向;一面用日出鸣锣、日落燃火和夜间摇铃的方法驱赶老虎。

为了增强防范能力,减少精力消耗,若石一家把篱笆改成高高的土墙;在墙的四周树起一道用荆棘筑成的屏障;在山谷里挖掘了可供防守用的洞穴。

这些周全的举措、巩固的设施使老虎望而却步。

整整一年过去了,老虎没有从若石家里得到任何好处。

一天,若石听山里人说发现了一只死老虎。

他跑去一看,认出它就是经常出没在自己住宅周围的那只虎,所以非常高兴。

若石以为威胁自己的那只虎死了,等于根除了心腹大患。

于是,他放松了对野兽的监视;撤除了打虎的装备。

家里的院墙损坏了也不去修复;荆棘围成的篱笆破烂了也不去整补。

他每天过着高枕无忧的生活。

没过多久,一只貙(chu)在追逐麋鹿的时候从若石的屋后经过。

它听见若石家里有牛、羊、猪的叫声就止了步。

这只貙闯进院子,躲在若石的屋角边窥视了一会儿,见四周没有人,于是跑进牲畜棚里乱咬乱抓起来。

若石闻讯后赶去观察,发现一个像山猫的家伙正在咬吃一只山羊。

他不知道那就是性情凶猛的貙,所以用大声的喝斥去赶它。

可是貙并不害怕,它仍然咬着羊不放。

若石见这个家伙不肯走,拾起一块石头向它砸去。

谁知那只貙突然丢开了羊,转过身先举起两只前腿像人一样直立起来,接着猛然扑向若石,用利爪把他抓死了。

一些有学问的君子议论说:“若石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自然会落到这种下场。”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要掌握看问题的正确方法,善于透过现象总结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一只虎想吃人,饥饿的虎都吃人;一种凶猛的野兽会害人,所有凶猛的野兽都害人。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

像《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

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韦编三绝的启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人前显耀,就得背地里受罪,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满园梅花香。

克服投机取巧的思想,扎实读书,将来才会成为一个很有用的人。

战国时,有一个叫惠施的人,他是当时一位有名的哲学家。

惠施和庄子是好朋友,但在哲学上他们又是一对观点不同的对手。

庄子与惠施经常在一起讨论切磋学问。

他们在互相争论研讨中不断深化、提高各自的学识。

特别是庄子,从惠施那里受到很多启发。

后来惠施死了,庄子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样才智过人、博古通今,能与自己交心、驳难、使自己受益匪浅的朋友了。

因此,庄子感到十分痛惜。

一天,庄子给一个朋友送葬,路过惠施的墓地,伤感之情油然而生。

为了缅怀这位曲高和寡不同凡响的朋友,他回过头去给同行的人讲了一个故事:

在楚国的都城郢地,有这样一个泥水匠。

有一次,他在自己的鼻尖上涂抹了一层像苍蝇翅膀一样又薄又小的白灰,然后请自己的朋友、一位姓石的木匠用斧子将鼻尖上的白灰砍下来。

石木匠点头答应了。

只见他毫不犹豫地飞快抡起斧头,一阵风似地向前挥去,一眨眼工夫就削掉了泥水匠鼻尖上的白灰。

看起来,石木匠挥斧好像十分随意,但他却丝毫没有伤着泥水匠的鼻子;泥水匠呢,接受挥来的斧子也算是不要命的,可他却稳稳当当地站在那里,面不改色心不跳,泰然自若。

倒是旁边的人为他们捏了一把冷汗。

后来,这件事被宋元君知道了。

宋元君十分佩服这位木匠的高超技艺,便派人把他找了去。

宋元君对姓石的木匠说:“你能不能再做一次给我看看?”

木匠摇摇头说:“小人的确曾经为朋友用斧头砍削过鼻尖上的白灰。

但是现在不行了,因为我的这位好朋友现在已不在人世了,我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样跟我配合默契的人了。”

庄子讲完了故事,十分伤感地看着惠施的坟墓,长叹了一口气,然后自言自语地说:“自从惠施先生去世以后,我也失去了与我配合的人,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能够找到一位与我进行辩论的人了!”

庄子和石木匠的感受向我们表明,高深的学问和精湛技艺的产生,依赖于一定的外界环境;红花虽好,还要kao绿叶扶持。

一个人如果不注意从周围的人和事中吸取营养,他的智慧和技巧是难以得到发挥和施展的。

东坡肉的故事怎么写篇三

一天,苏东坡到一寺庙游览,听说寺里的主持和尚行为不端,心中不免厌恶。

可是那主持对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却毕恭毕敬,还死皮赖脸向苏东坡求字。

苏东坡提笔在手,疾书一联:日落香残,去掉凡心一点;火尽炉寒,来把意马拴牢。

那住持喜不自胜,将对联悬挂于高处,许多人见了,都捧腹大笑。原来,这副对联道出了两个字谜,谜底是:秃驴。

东坡肉的故事怎么写篇四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见宋费衮《梁溪漫志》)。

东坡肉的故事怎么写篇五

东坡肉又名滚肉、红烧肉是江南地区汉族传统名菜,深受人们喜爱,东坡肉名字的由来有一个典故,以下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东坡肉的由来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在浙江城乡有一道家喻户晓并与宋代大文豪苏轼有关的名菜,叫“东坡肉”,已流传近千年,其故事相当有趣。

苏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名子瞻,号东坡居士,所以人们都称他苏东坡。因他曾两度做过杭州的地方官,并为当地人民群众做了些实实在在的好事,所以苏东坡的事迹在浙江民间流传极广。至今人们仍称西湖那条湖堤为“苏堤”,相传“东坡肉”的流传还与修“苏堤”有关。

生活。

之清苦是不言而喻的,不过那时黄冈一带猪肉比较便宜,苏东坡在贫寒境遇中常亲自煮猪肉与友人共同品味,曾作诗一首介绍他煮猪肉的经验,诗云:“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鲜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可见“东坡肉”的研究工作是在谪居黄州时开始的。

1085年宋哲宗即位,司马光一派重新执政,次年苏东坡奉调回汴京做官,但这时他与保守派在对待王安石新法的积极意义上看法发生分歧,于是再次被贬为地方官。1090年再次出任杭州地方官。那时苏东坡发动杭州数万民工疏浚西湖、修筑湖堤、兴修水利。老百姓为感谢这位太守,便把猪肉、绍兴酒(黄酒)等送给苏东坡。苏东坡则吩咐家人:把猪肉烧好后连黄酒一起送到工地慰劳民工。谁知家人误认为将猪肉和黄酒放在一起煮,于是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用这种办法炖出来的肉格外香醇味美,别有一种风味!此事一时传为佳话,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传颂苏东坡的功德,同时也纷纷仿效他的烹调技法,从此,“东坡肉”也就成了杭州的传统名菜,名扬四海。

东坡肉又名滚肉、红烧肉是江南地区汉族传统名菜,属浙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东坡肉,色、香、味俱全,深受人们喜爱。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滚肉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一道菜,莆田滚肉在当地有很高的地位,因炖制翻滚,就可知是滚肉。滚肉、红烧肉、东坡肉是一种肉,叫法不同,感觉滚肉最贴切这道菜,满口留香,想吃肉就吃滚肉。

猪肋条肉(五花肉):猪肉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并提供血红素(有机铁)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具有补肾养血,滋阴润燥的功效;但由于猪肉中胆固醇含量偏高,故肥胖人群及血脂较高者不宜多食。肥肉中的脑磷脂与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重要的健脑补脑物质。肥肉能强身健体,没有脂肪食物,人体内必须的维生素a、d等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食品)就无法吸收和利用。

东坡肉的热量(以100克可食部分计)是534大卡(2234千焦),单位热量较高。每100克东坡肉的热量约占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普通成年人保持健康每天所需摄入总热量的23%。

东坡肉的故事怎么写篇六

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上。

苏东坡吃吃茶,吟吟诗,倒也觉得比做官惬意。但有一样东西美中不足,什么呢?就是紫砂茶壶太小。苏东坡吃茶喜欢“牛饮!”一壶茶三口两口就吃光了。

怎么办呢?苏东坡想:我何不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壶?对,自己做自己用!他叫书童买来上好的天青泥和几样工具,开始动手了。谁知看事容易做事难,苏东坡一连做了好几个月,一只茶壶也没有做出来。

一天夜里,小书童提着灯笼送来夜点心。苏东坡手捧点心,眼睛却朝灯笼直转,心想:哎!我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一把茶壶?吃过点心,说干就干,一干就干到鸡叫天亮。等到粗壳子做好,毛病出来了:这泥坯是烂的,茶壶肩部老往下塌。

苏东坡想了个土办法,劈了几根竹片片,撑在灯笼壶肚里头,等泥坯变硬一些,再把竹片拿掉。

灯笼壶做好,又大又光滑,不好拿,一定要做个壶攀。苏东坡思量:我这把茶壶是要用来煮茶的,如果把壶攀装在侧面肚皮上,火一烧,壶攀就烧得乌漆墨黑,又烫手。

怎么办?他想了又想,抬头见屋顶的大梁从这一头搭到那一头,两头都有木柱撑牢,灵机一动说:“有了!”赶紧动手照屋梁的样子做茶壶。经过几个月的细作精修,茶壶做成了,苏东坡非常满意,就起了个名字叫“提梁壶"。

后来就有一些艺人仿造,并把这种式样的茶壶叫做“东坡提梁壶”,或简称“提苏”。

东坡肉的故事怎么写篇七

苏东坡很有同情心。他在杭州作官时,有一次一位绫绢商人告一个制扇匠人欠他两万绫绢钱不还。匠人说:“前不久他父亲死了,花了一笔钱。今年杭州连日阴雨,天气寒冷,没有人买扇子,我一时拿不出钱来还帐。”苏轼想了半天,让那匠人回家把扇子抱来,挑出二十把折扇,拿起公堂上的毛笔,在扇面上题字、作画,然后命匠人快拿到外面去卖。匠人刚出衙门,扇子就被抢购一空,每把一千钱,正好够还帐的。

四十五岁时苏东坡在监狱被关了一百天,幸好皇帝特赦才被放出。后来他在一片杂记中说:“我从小就不喜欢杀生,可是也没有完全断绝过。近年来开始不杀猪羊了,可是生性喜欢吃蟹蛤,免不了有时要杀。去年得罪被关進监狱,开始以为不能脱身了,不想后来获得幸免,于是从此不再杀一物。有时买来蟹蛤,都放進江中。虽然知道蛤在江里活不了,可也许有个万一吧。即使活不了,也比在锅里受煎熬要好得多。我并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只是因为自己也经历过了患难,和在厨房中的鸡鸭没有区别,不想再因为口腹之故,使生命受到这无穷无尽的恐惧。只是恨自己不能忘记美味,有时买死的蟹蛤来吃。”

东坡画扇的意思是:“东坡画扇”比喻关心百姓疾苦。

东坡肉的故事怎么写篇八

关于苏轼,关于一个豪放男人的似水柔情。

心理学家称,如果一个人兼具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话,那么这个人将会有极好的人缘。这就好比男人的细腻被女人所看重,女人的大度被男人所看重一样,苏轼无疑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中国古代作家中人气最高的一位,生前死后都讨人喜欢。东坡烧的肉叫“东坡肉”,东坡沏的茶叫“东坡茶”,东坡酿的酒叫“东坡酒”,东坡用的砚台叫“东坡砚”等等,千古文人,能受到如此待遇的,唯有苏轼一人了。

苏轼曾经妒嫉过柳永的红,而柳永却打心眼妒嫉苏轼的人缘。

苏轼的似水柔情与十年有关。

十年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千年是神话,百年不现实,只有十年,我们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这样一种真实的沧桑,更能震撼我们的心灵。

十年前,他可以牵她的手,十年后,他从她身边走过,可是他的眼里已经没有她。

十年前,陆游和唐琬在沈园相依相偎,十年后,他们在沈园相遇,而她已经嫁作他人妇,而他另娶她作妻。

又有杨过和小龙女,十年前他们在战乱中流失,十年后他们在绝情谷重逢,荡气回肠的感情在经历了十年的考验后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苏轼的十年呢?

十年前,他十八岁,他娶了十五岁的王弗为妻,之前他们没有任何接触,这是一桩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他们也门当户对。不料,无心插柳,成就了一段千古佳缘。

十年后,王弗去世。又十年,是王弗的周年,王弗进入他的梦中,醒来后,惟有泪千行,遂作《江城子》,缅怀他挚爱的妻子。

苏轼这样一个男子,之所以有很多人喜欢,尤其是一些多情女子,是因为苏轼本人也是一个多情多义的男子。但他的多情与柳永的多情是不相同的,柳永的多情是在同一时间同时爱着多个女子,而苏轼的多情则是在不同的时段一心一意的爱着某一位女子。所以,柳永是浪子,苏轼是千载难逢的好男子。

王弗是苏轼的第一任妻子,但却不是他的初恋。苏轼的初恋是他的堂妹,史书上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在苏轼的纪念诗文中,他亲切的称她为“小二娘”。苏轼十八岁之前所有美妙的回忆都与小二娘有关,她是一个天使一般的女孩,纯洁、健康、可爱,郭沫若曾在回忆录里坦白,年少的他很想去摸一摸新婚嫂子那纤细的手,情窦初开的少年苏轼,也曾懵懂的想去牵她的红酥手,不料她的红酥手却被另外一个叫柳仲远的男人牵去了。

少年苏轼平生第一次尝到了失恋的滋味,那是一种淡淡的似乎又很美好的忧伤,后来他为小二娘写情诗,曰:“羞归应为负花期,已是成荫结子时。”小二娘死的时候,苏轼曾用“情怀割裂”、“心如刀割”这样惨烈的词语来形容他的心情,并为小二娘写一往情深的祭文:“……万里海涯,百日讣闻。拊棺何在,梦湿濡茵。长号北风,寓此一尊。”可见,当年的苏轼对小二娘是动过真情的。

小二娘的红酥手被别人牵走了,他也牵到了属于自己的红酥手。他的妻子王弗,是一个安静而又灵敏的女人,既有大家闺秀的端庄,又有小家碧玉的贤淑,如果把苏轼比作李世民,那么王弗就是长孙皇后了。

堪称古代第一贤妻,是苏轼绝无仅有的贤内助。在古代,女子是不能干政的,“妇人之仁”,“头发长,见识短”,女子一干政,就没有好下场。李世民之所以成为千古一帝,是因为他还是一个心胸宽广的男人,他尊重女人,尊重他的妻子,他把朝廷上的事情拿来问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拒绝回答,李世民赦她无罪,于是她委婉说出自己的意见,从而避免了李世民在朝政上一些错误的决定。

苏轼也把朝廷上的事拿来问王弗,因为他相信她,她聪慧,博闻强识,读了很多书,于是就有了“幕后听言”的千古美谈。

这是一个男子的大度,置一屏风,王弗静坐于屏风的后面,听苏轼与客人的交谈,客人走后,王弗款款而出,轻言细语,谦卑的告诉苏轼,哪些地方他说的很对,哪些地方有些欠妥。苏轼听了,没有不钦佩的。

像苏轼这样左右逢源的人自然有一大堆朋友,上至阳春白雪,下至下里巴人,没有他谈不来的,朋友多了难免鱼龙混杂,苏轼是何等聪明的人,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没有看出来,他的妻子王弗却看出来了。

苏轼非常豪爽,把所有与他交往的人都当作好人,王弗就提醒他,小心那些假好人。哪些是假好人呢?就是那些为了得到某种利益而故意巴结逢迎之人。

一日,客人散去后,王弗从屏风后面出来,说道:“你何必跟他多费口舌。他不是真心与你交好,他肯定有事求你。你看他说话的时候非常谨慎,说的并不是心里话,尽说一些讨你喜欢的话。”正如妻子说料,不几日,那人找到苏轼,想要苏轼为自己的侄儿安排一个差事。王弗建议苏轼拒绝他,如果他真心想与苏轼交往的话,绝对不会因为苏轼的拒绝而疏远他,结果,遭到拒绝后,那人再也没有和苏轼来往。

有王弗这样的妻子是每个男人的梦想,苏轼是幸运的,然而他又是不幸的,上天把王弗赐给了他,又残忍的把王弗从他身边夺走。与苏轼相濡以沫十年后,王弗永远的离开了他。

王弗是个孝顺的好媳妇,她死后,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她素食三日,并对苏轼说:“你应该把你的妻子安葬在你母亲坟茔的旁边。”

苏轼按照父亲的话做了,并在安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

三万株,不是一株,感天动地的爱,可歌可泣。

王弗泉下有知,死也瞑目了。

王弗死后四年,苏轼孤苦了四年,四年后,他娶王闰之为妻。

苏轼是好男人,好男人当然要好女人来陪伴,王闰之就是这样一个好女人。

其实很不想说她与王弗的关系,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

于是,很多人向苏轼发出尖锐的质疑,问他是不是把王闰之当作王弗的替代品。这样的质疑可以理解,因为苏轼爱王弗之爱的真切爱的深沉,但苏轼绝对没有把王闰之当作王弗的替代品。不可否认,爱屋及乌,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从妹妹的身上可以看到姐姐的影子,这勾起苏轼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但他并没有马上娶王闰之,而是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他审视过自己的内心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他敢发誓,他爱王闰之。

王闰之没有姐姐那般锦绣才华,但却不失一个好女子。从小和姐姐呆在一起,和姐姐的感情甚好,对苏轼这样一位姐夫也很仰慕,但仰慕归仰慕,她没有非分之想。

她是一个安顺的女子,做女人该做的一切,孝敬老人,相夫教子,柴米油盐,事无巨细,家庭是她一生的事业,爱情则是她额外的收获。姐姐死后,她嫁给姐夫,毫无怨言。

典型的小女子,很容易知足,对丈夫百依百顺。苏轼在王弗死后的十年,为前妻写悼亡词《江城子》,她不是不知道,她也看得懂他写的词,但是她不怪他,一点不怪他,他写《江城子》的时候,唯有泪千行,她看着他,也跟着垂泪。不为别的,只为苏轼这样一个深情的男子。

可惜这样一个好女子命也不长久,她陪伴苏轼走过了他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二十五年,二十五年后,她追随姐姐而去。

王闰之的死,与王弗的死一样,带给苏轼巨大的悲痛,他在祭文中誓言要与王闰之死后同穴:“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后来,苏轼请了当时的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将这十张佛像献于王闰之的灵前。

苏轼在祭文中的愿望也得到了实现,他死后,他的儿子把他与王闰之合葬在了一起。

相爱的人为什么不能长久的在一起?我们常常这样问自己,可是却永远也得不到答案。也许这个问题本来就没有答案,因为感情就是一件虚无缥缈的事情。

王弗走了,王闰之也走了,苏轼的一片心也跟随她们而去。

他开始看破红尘,沉迷于佛学。

可是,他本来就是一个多情的男子,而爱情又是世间最捉摸不定的东西,不是你说想要就能要的,也不是你说想不要就可以不要的。

爱情来了,谁也挡不住。

一个叫王朝云的女子走进了苏轼的生命,苏轼对爱情绝望的心死灰复燃。

没错,就是那个“天涯何处无芳草“的王朝云。

想来好笑,大学的时候朋友失恋,安慰他曰:“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一直以为这两句诗是连在一起的,都是苏轼写的,后来才知道,苏轼只写了前面一句,后面一句不知道是谁添上的,堪称绝配,独孤二少真是佩服。苏轼的意思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有王朝云这样的“芳草”与他朝夕相处。

她确实是芳草,十二岁的时候沦落风尘,卖唱为生。苏轼携妻子王闰之游西湖,仿佛前世修来的缘,他听到了她美妙的歌声,他毫不掩饰的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两相宜。”

心细的王闰之看出了丈夫的心思,暗中把她买下,遣人送来给苏轼当丫环,苏轼笑纳之,那一年,苏轼刚好是四十岁的中年男子。

在苏轼和王闰之共同调教之下,王朝云从一个懵懂的少女成长为人见人爱的“如夫人”。王闰之临终前把王朝云叫到跟前,再三嘱托她,无论苏轼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要离开他。她含泪答应。

王闰之走后,王朝云实践了她的诺言,无论苏轼富贵或者潦倒,她都对他不离不弃。

苏轼晚年仕途不顺,王朝云这样一个可人儿成了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他什么都跟她说,高兴也好悲伤也罢,他都愿意跟她分享,因为她理解他,直到他心中的苦。她是医治他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他赞美她“天女维摩”。

他被贬惠州。他的嫔妾丫环都离他而去,只有她,一如既往的跟着他,跋山涉水,千辛万苦的来到了当时可以称之为天涯海角的惠州。

后来,她死在了惠州。苏轼把她葬在惠州西湖,墓边筑“六如亭”,从此,苏轼心如死水,未再续娶,五年后,他也跟着王朝云的脚步离开了。

东坡肉的故事怎么写篇九

苏东坡看着他,许久说:好吧,再帮你一次。把你的扇子拿来吧,我告诉你为什么没人买。以后不要再借钱了。”片刻,扇子送来了,苏东坡拿起笔,一边往扇子上画,一边说:“之所以有人来买你的扇子是,是因为上面有我的书画。”卖扇人听后恍然大悟般的惊叹道: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卖扇人把扇子拿出去买,果然有许多人买。扇子卖光后,他转身回去找苏东坡,一看到苏东坡就大叫。苏东坡以为他又欠钱了,于是说:“你怎么又借钱了呢?不是告诉你不要借钱了吗?”卖扇人急忙说:没有,没有!我是来找你合作的,你看我的扇子做的这么好,你的画有画的这么好,不如咱俩合作,一起开一家公司。到时候所盈得利,嗯……咱俩**分,我六你四,好吧?”苏东坡说:这怎么行呢,我可是一个当官的啊!怎么的也得五五分吧。”卖扇人考虑了一会说:行那就五五分,我明天就造扇子。”苏东坡说:“还等明天干什么,现在就去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