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太行秋色散文(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8:27:34 页码:14
最新太行秋色散文(通用8篇)
2023-11-18 08:27:34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持久的成效。总结是对事物本质的概括,需要有深度的思维和全面的观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太行秋色散文篇一

利用国庆假期摘棉花,是我早就“预谋”好的。原因有二:一是需要从妹妹那里拿点儿棉花做网套,白拿不如帮着干活;二是好些年没有踏实在农田里干活,有点儿想的慌。都说要接地气,在农田里,能接到真正的地气。于是,放假头一天就往妹妹家赶。本来前一天就能赶到,因为国庆那天上午参加一个无法推托的活动,只好推迟。

一当目光接触到开满白花的棉田时,是欣喜着有点小激动的。想象着几天之后,棉花摘完田里的干净利索,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但是这种喜悦很快被腰酸所吸收、被困顿所覆盖。开始还以为自己多能干呢,连妹妹她们让我坐小马扎上的照顾都不屑一顾;可能没过半小时,我就不得不吞回自己“没事”的表态,一屁股坐在了马扎上。倒是原来记忆中棉壳棉枝扎手的情景没有很快重现。

早晨8点过迎着初升的太阳一直摘到12点多才收工,我的收获是一蛇皮袋零一点,约摸20来公斤。按当地摘棉人工费每公斤2元计,我的劳动价值约有40元钱。我对自己摘棉开始的表现还是相当满意的。中午稍事休息,3点多点儿开始摘到日落西山月光顶头的7点45分,收获跟上午差不多。一天下来,即使是坐着,最受累的还是腰。

我的感觉肯定比她要好。她从来没有经历过农事,第一次参加农业劳动就是一顶比较熬人的摘棉花,对她似乎是一个下马威。她上午的进度还好些,从下午起就渐行渐远,能有我的一半就了不起。晚上躺下,她说腰酸屁股疼。我想不明白,摘棉花与屁股的关系到底在哪儿。后来分析,她从来没有这样劳动,所以只要是联系着的身体部位,都会发生反应的。

对于从来没有下田劳动过的人来说,摘棉花算不上重,只能说是晒与熬。早晨9点多开始阳光就把后背烤得火烫——我们是背着太阳干活的,这种光芒一直能延续到下午5点多。这对在小城里上班都要涂涂抹抹戴遮阳帽打太阳伞的人来说,可以说是最要命的。熬就不用说,时间在哪儿摆着呢。露天地里不停地动作将近10小时,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一边摘棉花,一边说说话。不想说话了就在脑子里想。妹妹说过去家里要织布,也不知道怎么弄的,那些木制机器去了哪里。我说那种织布机早就被拆开烧火了。这时候,我眼里出现了那个春天,父亲把奶奶和母亲纺了一个冬天的线一支支拉到织布机上开始织布时的情景。那是多么高兴的时刻啊!机器一响,新衣服就有了希望。虽然新织布不一定能穿到我身上,可能卖了换点儿生活用品,可能只给经常出门在外的父亲做一件新的,而把他的旧衣服重新裁剪后给我们穿,但我也是非常高兴的。因为我的织布裤子膝盖部位已经露肉啦。

我的耳边会响起伴着奶奶咳嗽的纺线车的好听的“嗡嗡”声。奶奶把弹好的棉花絮成一个个白白软软的“棉条”,随着左手摇动纺车,右手的棉条便魔幻般地被抽成了一条细细的白线,在棉锭上缠得紧紧。

我还会听到“嘣嘣”作响的弹棉花的声响。弹棉花是父亲的专长。家里有一只弹花弓,跟弓做伴的是一只像哑铃样一边棰头有个拨槽的木捶。被脱了棉籽的“皮棉”,经过这样一个家伙的'弹拨,立刻就成了更加洁白更加轻盈的棉花絮了。这样的棉花可以直接絮被褥、棉衣,也是纺线的基础棉。

小时候对于一切大人干的事情都十分好奇,站在边上看着看着就蠢蠢欲动,那个都想试一家伙。我的想法并得不到大人的支持,因为我的力气与技能都无法支持他们放心地让我做某样事情。小孩子的心情大约都是一样,越是不让干的事情,越想尝试。于是,这些纺织中间的每道工序,都被我在奶奶、母亲和父亲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干过了。虽然每次被发现都免不了被责备,但再看见大人随心所欲地把棉花变成棉絮、棉线、棉布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手痒。最让父亲责备的就是织布了。我手里没劲的几次来回穿梭,往往让整匹布变得残次。至于纺线,那在母亲、父亲和奶奶手里灵活自如的动作在我手里总是那么生硬地抽不出细而匀的线,只好在抽出一截之后被迫放下。弹棉花是父亲最看不出来的事情,然而由于那笨重的弓和棰到我手里已经变得更加沉重,所以我也只能浅尝辄止,能听到“嘣嘣”声从我手下响起而已。

从早晨的露珠里开始,到月上树梢的回潮结束,摘棉花就在这样看似不同又像回到原点的情景下循环往复。摘棉花,讨论与温暖有关的事情,最为恰当。

“如果是冬天摘棉花,肯定不会冷的。因为想到棉花,就是暖和。”一听这话就知道是幻想大于现实的城里人说的。

“嗨,这才是乱说呢,天一冷,连手都掏不出来,还哪有功夫能暖和。”我还能记起小时候跟着老师到某生产队里摘棉花的场景。那是进入冬天了吧,手真掏不出来,胡乱把棉铃捡到筐里就算不错了,哪儿还能管干净不干净。现在摘自家的棉花,一片干叶都要想法捡出来。

话说回来,摘棉花还真能想到许多温暖的事情。比如看着母亲用新棉花絮棉袄,那是冬天幸福死的事情。因为一般情况下,都是旧棉衣拆洗了后,把已经僵死成团的旧棉絮一点点撕开在阳光下晒晒,再絮进去。那年我接到招工通知后,父母最先做的事情就是为我做一套里外三新的被褥棉衣。那衣服我穿上后热得直冒汗,这才知道为什么过去寒冬腊月棉衣穿上不管用。

我还会想到小时候每个冬天奶奶给我的温暖。那个堂屋炕上的被窝,无论我多晚回来都为我留着一炕的火热。那与棉花无关,但与每个冬天都离不开拾掇棉絮的奶奶有关。

棉花当然是纯洁的象征。天下自然中最洁白最普通的物品,没有比棉花更容易见到的了。见到棉花,就能马上感觉心灵与它衔接、灵魂跟它私语、感情与它交融。天下没有如此更单纯坦白简易的东西了!见到它,生活里的许多烦恼不快,立刻会烟消云散。

如棉,在阳光的青睐里滋长;如棉,从木质里吐出棉香、绽出芬芳;如棉,从土地里长出温暖,生出暖芒;如棉,软硬兼修、凝集慈祥。

跟棉花对话,不得不说到种棉这件事情来。在我的记忆里,乡亲们大面积种棉有20来年了。这些年,有辛苦,也有甘甜;有开始的喜悦,也有最近几年越来越没有什么好收成的苦恼。

“今年的棉价又不行,听说才6块多钱。”

“那不就赔了?”

“可不是。雇人摘下来就支出去2块,还不算管吃住行。不管摘多少,雇请一个人给400块的路费。现在的人是越来越雇不起了。”

“那就种不成了。”

农民的生产劳动是算不得账的。如果都细致地算一遍,可能没有一个愿意种田。因为除去种子化肥农药地膜水费,所剩无几。至于本身的劳动付出,简直卑微到了极点。

价格上不去,农民无可奈何。

说起过去那些年棉花市场的纷乱,价格到十几块钱、人工费用不高的日子,好多乡亲都喜上眉梢。但那也是毁坏了棉花市场的时候。说某地农民买棉花,往里边倒水,有的贩子把棉花收了再出手,赚的就是加水的钱。还有的往里边掺石头。

现在没有这样干了。收购把关严格了。大家也不用费尽心思弄虚作假了。

仍然是制度塑造人的道理。一个坏的管理制度,让所有种棉人都变成了利欲熏心的骗子。有了好的制度并得到认真贯彻执行,大家都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摘棉花不能不说是件很纠结的工作。不重又不能说不累。说累,似乎每一次碰触的都是感觉不到分量的一朵,或者只是一朵中的五分之一瓣。一下,再一下,一株,下一株;挪一下袋子,再挪一次……没一点技术含量、没一点利落神速,只能这样简单地重复。“简单的事情坚持下去就不简单。”摘了几天棉花,不简单吗?还是很简单。只是多少感悟到,这样的简单很舒服,这样的劳累很值得。因为3天之后,开始窜到身上的疼困都渐渐消失。而且胃口极度地好,没有一点过去常常感觉到的吃了胃不舒服,甚至无论什么时候吃怎么吃,都没了反应。

坐在棉田里时间过得飞快,以至于没干过农活的她都感叹:“一干活,时间就跑得快。”这肯定是与在家里坐在沙发上过几天假期相比得出的结论。有时候无所事事,好半天吃饭的时间都不到。现在坐在田里,埋头往前,一忽儿就是半天,一忽儿太阳下去月亮上来。时间的神奇同样不离劳动者的左右,它让人感觉时光珍重,劳动有价。

除去半天雨老天让我们休息之外,整整6天摘完地里的头茬棉花给我留下的最大的启示就是,没有干不完的活。当然,也给从来没有经历过田野生活的她一只手臂上留下了一片发痒的晒伤。

“没什么,明年再种,我们还来摘。”她的口气历来比她的实际能力要强。不过,有这样的精神,已经完全走出我的预料。之前我的设想是,她每天能给我们做好饭就不错了。现在看,我对于别人的奉献与牺牲精神,仍然估计不足。

要问我想不想再摘棉花,我会说,种下了就来摘呗。但我回想起来,仍然对这6天的劳动心有余悸:天天早起晚归,确实劳累无暇。

好在,每一时刻都有与棉花的对话。

太行秋色散文篇二

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心中那浮躁的焰火终于被浇灭。

十多年前的一个上午,我把孩子丢给父母,不顾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咬着牙含着泪走出了家门。我首先来到城里一家工厂门口,看着厂门口墙壁的黑板上写着:招聘女工数名,年龄18——25周岁。我鼓起勇气走进厂门口的保安室,从窗口怯怯地问:“请问你们还在招女工吗?”戴金丝边眼镜四十来岁的女工作人员看了我一眼说道:“在招。”便从办公桌抽屉内抽出一张简历表连同一支钢笔递给我说道:“填上你的个人简历。”当我把简历表填完后交给那位女工作人员时,对方的表情犹如冬天里的寒霜冷冷地说道:“我们只招高中以上学历,你是初中生……”

快到中午时,乌云将太阳藏了起来。我来到城中心。走进一家卖衣服的商店里:“老板请问你们在招聘卖衣服的营业员吗?”那位穿着自家店打版服的容颜秀丽,身材高挑的美女老板上下打量我一番。然后半眯着眼,嘴角微微上扬,从鼻中先轻呼出一声“哼”音,接着从雪齿中吐出:“在招,但我们只招身高一米六以上的。”我的心一下跌到低谷。眼眶被不争气的泪花占据。雨开始哗哗地下起来,我漫无目的往前走着,雨水淋湿我的衣服也淋疼了我的心。

直到我走累了,坐在一座大厦的楼梯的台阶上,眼泪继续像断线的珠子不住的往外掉。这时一位穿着黄马甲环保服清洁工阿姨拿着扫帚坐到我的身旁,好像是自由自语地说:“世上没有过不了的坎,与其难过和自己过不去,还不如重新寻找新的目标。”她说完便起身离去,我望着她的背影,心中升起一种莫名的暖意,抹了抹眼泪,也起身向新的目标走去。

在我刚加入都江堰作家群时的`一个下雨的星期天。由于孩子脸上长痘很严重,我带着孩子正准备出发到县医院。我市作协的何民老师打电话给我:“王波我有一本以前发表的诗歌书籍,我想把里面的诗歌摘抄下来储放在我空间备用,可我现在眼睛花打字慢,想请你帮忙把它抄下来发给我。”当我赶到医院门口时,何老师已站在雨中等待。雨水将他那头霜发打湿,湿漉漉地贴着那张慈祥红润的脸上。何老师把书递给我时还带着很虔诚感激的口吻说道:“别着急慢慢抄,别影响工作,抄完后把书还给我。麻烦你了,谢谢了!”看着何老师真诚留露的表情和言语,我不知道该对何老师说些什么,只是一句“嗯”来作为回答。

从儿时的豆腐选登在都江堰快报后,我开始有些骄傲和浮躁起来。近两个月除了四处游玩访亲寻友,就连一篇像样的散文都没有。当玩兴淡去,心里浮躁倍添时,我提笔涂乌写了一首不像诗的诗。写完后便发给了安南老师的邮箱,我想一向审稿严谨的安南老师,只会看和指点。但我没有想到今天看都江堰时,居然发现我的那首丑作发表了。我很好奇地请教于安南老师:“老师平时那样的诗你是看了就直接退稿的,这次为什么会选登上去了呢。”安南老师语重心长的回答道:“为了鼓励你,我一直在留心你们这些年轻人,有时取得一些好成绩后,难免……”。

雨停了,有一道彩虹炫挂于天边。

太行秋色散文篇三

深秋时节,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一地的金黄了。那些飘飘洒洒的落叶,和像锦绣铺就的世界总让人心里生出许许多多的感概来。

提到范仲淹总会记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近来读范仲淹的词《苏幕遮》,觉得描写秋色的古诗词中,就数它最好了。“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我喜欢秋天,多半来自对秋色的迷恋。秋天来了,空气变得爽爽的,天特别的干净,一朵朵的云彩悠闲地飘来飘去,大地一片金黄。记得小时候,家前屋后的树叶在秋风渐起时节,就婆娑地落下来,那种随风起舞的景象落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当然,走在厚厚的树叶上,听悉悉索索的声音,以及那种来自足下的柔柔弱弱的感受,也挺舒服。

长大后,喜欢金黄的颜色,觉得那是特别喜庆的东西。昨天,我在给一个好友发短信的时候,忽然就想起自己记忆深处的金秋色彩,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无可比拟。人有时候会很奇怪,相同的事情,用不同的心情去理解,得出的答案也是千差万别的。就好像对完美标准的认同,如果有人一百次的问我,完美女人的标准是什么,我此刻的心里一定会是她的身影,她的模样,她的色彩,她的种种......她就是我心中完美的标签。佛说,一个人心里想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我们爱一个人,就会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到另外一个世界,一个更加清晰的自己。

秋天的季节里,常常被一种浓浓的怀旧情绪所左右,就好像在睡眠不好的时候,如果躺在一张很旧的'小床上,就可以安然入睡一样,解释不清为什么,但是效果却是显见的;最近有闲的时候,还会有去一个湖心公园的想法,因为我在梦中,总牵挂着那些郁郁葱葱的树叶,现在是一种什么样子,金黄的,还是紫色的,亦或是斑驳的......

心情落寞的时候,近来喜欢听海酥的《独舞的枫叶》,一片美丽的枫叶轻轻飘落,藏在心里的哀愁该向谁诉说,无法逃避深秋那个冰冷的夜,只想留下那个曾经最美的季节。

刘禹锡的《秋词》这样描写秋色:“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从悲凉的秋意里,感受到的是人生的另一番壮美。

我觉得挺赞的。

太行秋色散文篇四

谷雨前夕,土膏脉动,浮萍泛绿,春雨油一般绵稠。农人们开始做埯瓜点豆的准备。这一年,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靠西洼大谷堆那块地留墒点棉花。那块地土质细软,黑亮冒着油膏,种什么都是好底子。几个年轻人嫌种棉活碎,行情漂浮,就打算放弃。可是大部分正经过日子的人家,哪敢轻易不种,交了公粮,再留够口粮和种子,全家衣袜油盐,孩子零嘴,人情用度,全指望到一季经济作物里刨了。都知道棉花是最耗人力的,忙起来全家可能都要上。活累是累了,麻烦是麻烦,可是不累不麻烦,谁给你钱花。那一枚枚白色的棉朵就是他们的银罐子,他们丝毫不可能知道,曾经棉花是以观赏“花卉”的高贵身份出现的,“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这让履行中原的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讶异不已。

庄里的大喇叭一天到晚放着歌,可是农人们听不懂《白兰鸽》和《北国之春》,大家都希望能放点《卷席筒》或拉魂腔,《卷席筒》就是专为村里农人写的一样,音律特别对味。象庄里红白喜事上的菜肴,放足了油盐佐料,大木柴火爆炒,味浓浓的爽口,那尾音扬起来往上拉的时候,简直是象拉在人的魂灵里,非常过瘾,真正的百听不厌,耳详能熟。这一天,大喇叭破例响起队长沙哑的声音,队长在讲种棉花。大家就笑起来:队长的棉花种的最瓤,红蜘蛛多,结桃稀,干巴拉的,收购站都不想要他家的棉花。可是这次队长讲的是营养钵,和以往种法完全不同。听说这种法子可以增产,渐渐开明起来的农人们决定接受这种新式科学,于是全村都响起打营养钵的咔嚓声。

春雨清亮起来,落在人的脸上,身上,无声,一点也不凉。萱草泛起一层淡淡的紫色,斑鸠开始抖动身上的羽毛,戴胜鸟也渐次落到桑植上。营养钵里的嫩苗拱起了顶上一层薄薄的塑料布,半天功夫就拱成平展展的一片,鹅黄嫩绿,风一吹,就往上窜半寸。大谷堆耸起一大片绿色的地毯布,恬静温软,在烟雨中,蝼蛄挺了挺硬硬的身子,饱喝了一口露水,突然身体就活泛了起来。空中出现了衔着草根的燕子,风情万千,姿态优雅。它们在筑巢劳作,然后将恋爱、成婚、生子。它们生命的浪漫延续和温暖的棉花联系在了一起,成为大谷堆春季里万物复苏背景的一员。

大谷堆渐渐地兴旺起来,鸟雀、昆虫每天不知疲倦地演奏歌唱,植物和野草在茁壮生长,这时候的棉花聚集在一起,根须深扎,枝条劲展。田地里劳动的人愈来愈多,人们在给棉花除草,捉虫。害虫里丁族最旺的是棉铃虫,它们疯狂繁殖复制,一茬一茬,绵延不尽。还有令人讨厌的红蜘蛛,这种虫小到肉眼也难分辨,它们聚居在棉叶的背面,难以发现,待到发现,损失已在所难免。人们选择晴朗的中午,就近给喷雾器注满水,兑上白色的乳液,搅拌均匀,在棉趟里走上几个来回,手中的喷头就将红蜘蛛的巢穴清剿了一遍,效果很好。

天气炎热起来,棉花伴随着人们热切的目光开花,结桃,爆朵。这时候的棉花纯洁、柔媚,它们温暖了人们的期望,也成就着中原古老的农业。这时候人们最怕的是下雨,尤其是暴雨。所以人们要赶在晴好天气将棉花收获。收获有两种简约的方式,一是直接采撷,姑娘们头顶紫色花巾,挎一个竹篮,一路摘下去。这种方式很唯美,可是蕴涵的劳动量却惊人。另一种是迂回的方式,先连壳摘下,运到公共场屋院里,堆到地上。然后到了晚饭后,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在场屋门前的空地上,聊天,摘除棉絮。年轻人还会说书,唱歌。寂静的村庄在繁星点缀的夜空下美丽迷人,远处传来几声夜虫的嘶鸣。皎白的月华白玉一样无尘,它照着寂寥迷茫的大地,照着安静的院落,照在人们祥和的脸上。到了后半夜,渐渐露水重了起来,孩子趴在了母亲的怀里睡熟,爱情却会在年轻人的歌曲中悄然萌生。

这时一位未来的诗人写下一句没有成名的诗:棉花在秋天里流浪,我的棉花是霜期的邮票。

二、醉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纱,在十月缠绵的斜雨里,我与南京的一个朋友彳亍在夫子庙的水边。“浆声灯影连十里”,“朱雀桥边野草花”,薄烟寒水都是有的,这样的季节,在我的感觉里,整个江南都应该是笼罩在朦胧的烟雨里的。但月笼纱今晚是不会出现的了,因为秦淮河在飘着桂花香气的烟雨里沉吟着。夫子庙依然是热闹的。在这个日趋光复着昔日辉煌的十里繁华地,摩肩接踵的行人颠覆着我的.情感。使我看不到画舫里李香君临水的粉影,以及国子监应试云集的考生。陈沂说,江东有天子气,始皇“东游以厌之”。“凿钏阜,断垄,以泄王气。”在这像梦一般的黯淡的水光里,烟雨秦淮的景色开始让我迷幻。我仿佛看到秦始皇站在方山之外那如炬的目光里流露出的恐慌。千年王气,才子佳人,都已随风而去,盛衰枯荣都汇成了秦淮的一潭烟云旧梦。我的情感世界一片沉沦。

在桥边有很多游船出租供游人游河。在我的想象里,秦淮河该是一条画舫往来,酒旗低迓,靓女如织的地方,可是出租的船只却以玻璃钢船为主。我们以成倍的价钱拣了个很小的挂着紫色灯笼的仿古木舫。四面都是空的,中间有个小小的带着花格子的隔间。湿润的空气从四面浸过来,有点凉凉的感觉。我们拣了地方席地而坐,静看水面的船只和桥面的游人。在我们吃完一碟用花椒烘炒的蚕豆后,朋友用手机约的两个朋友的朋友依次而来。船老板是位40多岁的船娘。她给我们端来了一壶碧螺春,几杯白酒、红酒,又送了瓜子、豆干、板鸭块等点心。我以为这些是南京的小吃经典。是供闲人们可资消遣的。而朋友却给我介绍南京最有名的小吃应该算是鸭血豆腐汤。说话间,船娘就给大家端来了。一大碗鸭血粉丝豆腐丝,放一勺红红的辣油,几点姜丝蒜苗。热热的,爽爽的,连汤都要喝个精光。这是一种和金陵的风格迥异的食品。船娘说,今天即使在洋快餐的冲击下,鸭血豆腐汤居然仍可以在大街小巷盛行不衰,可见鸭血豆腐汤在南京人心目中的分量。谈完这些闲话,我们喝着闲酒,点了一个唱评弹的,不为听书,只为那种醇厚哀怨的韵味。唱评弹的是位40岁左右的男子。修长的身材,浓密的乌发,穿着灰色的棉质长褂。他略略颔首,于是在咦咿呀呀的吴语声和我们四人的打牌声里,木舫也吱吱咯咯地摇动起来了。

烟雨下的秦淮河是浪漫的。成群的船荡漾在河面,河面上金辉四溢,彩灯闪烁迷离,让人流连。只见一叶叶木制扁舟、一只只脚踏游艇、一栋栋雕栏画舫鱼贯而行,船上的游客与岸上的游人互为观赏。“秦淮人家”前俊男俊女成双成对,倚栏细语,画舫内三两知己呼朋唤友,对酒高歌。透过窗子,那岸上的“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仿明建筑在灯光的辉映下仿佛千年繁华的梦幻,又出现在眼前一般。这时我们已无心打牌,喧闹和丝弦牵动了每个人的思绪。在乌衣巷我突然想起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先生游秦淮的情景,想起他们面对歌妓纠缠时的疯狂和窘状,不禁哑然失笑。我觉得朱先生应该是喜欢那位船妓的歌唱的。因为那些混合着微风的隐隐约约的歌声的确令他有些神往了。但他们因为推及的同情,爱着那些歌妓,并且尊重着她们,所以拒绝了她们。本想放行山水,纵览风月的大师终于被搅了恬静的心境,“满载着惆怅”,索味而归了。

秦淮是金陵流动的历史,我对这部历史充满了同情和无奈。柔弱的金陵频繁遭受战火的摧残,秦淮河水曾经漂流着沉重的叹息。金陵人在纷繁的尘世中维持着自己平民化的生存方式,维持着与繁华都市格格不入的田园梦想。夜色愈来愈深,烟雨浓厚起来,消融了欸乃的桨声。我们吃尽面前的小点,都有了些微的醉意。到了回程的时间,又有一拨木船摇曳着驶来。

时间会收割一切。所有伟大的东西在时间面前都会显得卑琐和渺小。我不知道秦淮河的繁华会流转多久,但它肯定会在我们的生命流程里留下印记。

三、南行流水。

下面您将看到的是我一次南行的流水记录,不知道你能不能接受这样的叙述方式。可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轻松的方式。所以我--一个不太老练的作者,冒险决定使用一次这样的方式。

十二月二十四日,是一个年轻人狂欢的日子,我因为一件要紧的事突然决定南下。甚至没来得及和家人打个招呼,我是在火车上打了个电话,然后火车就咣当咣当地驶离了车站。这时我的心情的节奏是急促的,远比刚起速的列车要快,因此给我造成了些许的别扭和不适。时间是下午四时,天气预报愈来愈准确,天气真的和预报的差不多,温度在零度之上,人的舒适度是五级,空气的质量是良好。阳光照在冬眠的麦子叶面上,淮北的田地里这时空无人迹。随着列车的加速,我的心情反而慢慢安静下来。我看到车窗外,一大群山羊被农民赶上了那条省级公路,羊群大概有几百只,蔚为壮观。羊群的对面及后面都有车辆驶来,我看到有的司机把头伸出车外。因为我坐的空调车是密封的,所以我听不到羊群的叫声,也听不到司机在说些什么。但我能肯定司机是在骂人,司机的态度让我瞬间不假思索地把同情送给了那个农民。时间是四时三十九分,这时的车子的速度已经是很快的了,所以羊群很快被抛在了身后。我把头扭转过去,我看到那个农民,就象是在指挥一场战斗的将领,又象一个在舞台上演出的乐队指挥,汗流满面地挥舞着手中的战刀或者指挥棒。而显然那些战士或乐手由于受了前后车辆笛声的夹击而十分的惊慌失措。火车仅用了一两分钟的时间就把那场战斗甩得无影无踪,我已无法观摩到那场战斗的结局。可是在我的想象里,那位农民是个胜利者,他正在把羊群赶到了家中的圈里,并且给它们撒上一抱散发着香气的干草,然后接过妻子送上的一碗热水,咕嘟咕嘟的一气喝下,他的沾了一片草叶的粗大的喉结在上下的跳动。这时他可能已经完全忘记了那些汽车的咒骂。

从五时二十五分开始,我的手机开始频繁地响动。是一些我喜欢的或不十分喜欢的人发来的信息。这提醒我重新记起了这是一个节日,一个引进的并且迅速本土化的节日。我是从去年的时候喜欢上这个节日的,这并不能证明我是多么的媚外或对时尚与流行的敏感,事实是我是一个十分落伍的人――我喜欢这个节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喜欢上了这个节日的气氛。在这一天,人们喜气洋洋,相互祝福,年末的快乐会溢满整条街道,让人放松绷了近一年的神经或忘却一些不愿记忆的事情。这是一种久违了的快乐,而人又是一种多么容易受到感染的动物啊。于是在这样的情绪下我陆陆续续地回复了一些短信,也借以打发寂寞的旅途。这时车子在经过一个镇子。镇子的建筑多是一种灰色的两层楼房,墙上有很多白色的标语。我看出来这些应该是新刷的标语。因为这些口号是上面刚想出来的,最多不会过一个礼拜的时间,我惊讶于这个镇子的人对于政治的敏锐。镇子在向后远去,象翻书一样。在咣当咣当的运动中我感受到了时间的流动,也感受到了空间的凝滞以及时间对空间的抛弃。阳光慢慢地柔和起来,在柔和的阳光下,一对母女从一个林子边的道路上经过。树木的叶子早已斑驳焦枯,使林子显现出颓败的迹象。母亲和女儿依偎着前行,让人回想起童年的温暖。一条褐色的狗从母女的对面经过,那条狗对着母亲狂吠了几声,狗的主人,跟在狗后面的一个儿童对着狗踢了几脚,可是踢空了。当他们交错而过时,女儿对着儿童露出了笑容。这时我突然产生一个古怪的想法:这个孩子和那对母女,他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他们会不会在这个节日里狂欢呢?一个中国著名的村庄的牌子映入眼帘,在五时五十五分的时候,列车驶过了凤阳,但没有停止行驶。

到达南京时,已经在晚上的时间。在这里列车将作沿途最长时间的停留,可能会在这里补充一些水和食品等物资,而在这个站上车的人也会是这趟旅行中最多的一次。南京的节日气氛特别的浓厚。因为我看到路边很多商店上喷出了节日的图案,图案大都充满卡通的色彩;街道上金辉四溢,彩灯闪烁迷离,一个个身着盛装的老人模特立在商店的门口;一个小孩被她的年轻的妈妈抱着,孩子的头上戴着红色的帽子,手上拿着一个彩色的气球,可孩子的眼睛依然被橱窗里的玩具所吸引,热切的目光迅即淹没在涌动的人潮之中。南京是一个文化特色比较浓郁的城市。它就象一个分水岭,将北方的农业与南方的工业泾渭分明地分隔开来,让我在二零零五年年末的这天晚上的八时,亲身感受北方的粗旷与南方的精致在这里的瞬间交流。后来我听说这天晚上,南京的酒吧饭店人满为患,不是提前预定,是根本找不到吃饭的地方的。当然这是我在第二天的报纸上看到的信息。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我跑到车门口吸了两支烟,又利用这段时间打了几个电话。其中最重要的是给一个南边接我的人打的,向他通报了我的位置和可能到达的时间。终于在二十分钟后,列车在嘈杂中又一次的启动了。

天色完全的黑下来,黑暗模糊了我的视线。我凭着记忆猜测沿途的城市和农村的大致位置。苏南的城市都是千篇一律,精巧而发达的那种,它们交错着出现在我的视线里。我看到了一座灯光辉映的大桥,以及躲在大桥的栏杆边亲昵的恋人;看到了晚上下课的学生,夹着书本吵闹着走在路边;我看到了河流,车子经过了河流,经过了常州、无锡、苏州,经过了无数的在夜里看不清楚的农村。可我能感受到这些农村的温馨存在,因为它的胸怀是那么的广阔,列车在它平坦的胸怀上驶过,让我的心得到了安宁和温暖。

上海是我的这趟旅行的目的地。在到达目的地前,这个狂欢的节日行将离我而去。我不知道这趟旅行除了那件要紧的事情外,对于我的生命行程还会有什么意义。我做了次时间和空间的过客,匆忙的开始而又匆忙的结束。在夜间十一时五十七分的时候,我终于对这次的南行以及在南行期间出现的节日失去了兴趣。“ontheopenroad”,我对自己说,这是你的宿命。

太行秋色散文篇五

国庆节到了,我既没有去观赏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也没有去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而是跟随爸妈回了一趟老家,去寻找田间的气息。

回去的路程很平坦,就算是有些颠簸,也丝毫扫不了我的兴致。一回到家,我便缠着爸爸要去地里,爸爸无奈,只好带我去。下了车,旁边就是苹果地,那红彤彤的苹果让我馋的直流口水,当即就咬了一口上去,可这苹果还没有熟透,差点没把我的牙酸掉下来。这一动作正好被爸爸抓拍到了,看的他是哈哈大笑。还有圆滚滚的柿子,挂在枝头上,成群结队的拥在一起,舍不得分散开,可是,一些柿子太软了,还是会掉下来,哈哈哈哈,小柿子们,被我发现了,你们可就要成为我的口中食了,我跑过去,一下子摘了七八个,看着怀中的小柿子,我就想快点回家,把它们统统吃光。紫色的花也毫不逊色,咦?这紫色的花是什么呀?问了问爸爸,才知道这紫色的`花下面都是治病的药材,如果不是爸爸告诉我,我兴许会把它们当成野花采走呢!哇!好多葱啊,绿油油的一片,就像是绿色的海洋,随着风的节奏律动,似乎是海洋上荡起的波浪,这些全都是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成果呀!这么美丽的景色,我忍不住要拍照留念,爸爸给我拍了好多照片,每一张照片上都留下了家乡秋天的足迹。

回到家,看着照片,不由的感叹,秋天固然美丽,而绚丽的色彩,才使秋天多了一点新意,多了一丝情意。

太行秋色散文篇六

一望无际黄色的海洋,那是秋天的'外衣,那是秋收的信号。希望自己也能在这个金色的季节中收获更多。梦随心动,心随梦求,心中那份期许,行走于四季,收获在今朝!

在这无边无际的澹荡里,没有寂寥与悲凉,惟有明澈与恬淡。

无论我们在人生中扮演何种角色,总会有最闪亮的瞬间。活在当下,有所期待就是幸福!

夕阳的温度告诉我,简单和浪漫都是这么耐人寻味。一把琴、一条路、一个人便是快乐的源泉。

太行秋色散文篇七

艳阳高照,天高云淡,感受到空气的丝丝凉爽,我就知道,故乡棉花的秋天又来了!

秋天的棉花才是最美的。每逢秋天,雪白雪白的棉花,总会映亮整个村庄,点燃一双又一双火热的`眼睛,丰收的喜悦写在故乡每个人的脸上。

在一地阳光里,棉花一朵又一朵地盛开,棉花的付出总给故乡人留下最美好的记忆。中秋前后,是棉花吐絮的旺盛期。一块块棉地,白茫茫连成一片,仿佛是白雪降落到了田野,一树树的棉花,似一树树积雪;大朵大朵的棉花,又像一只只白鸽停落在树枝上。走近一看,这时棉花的叶子大多呈酱红色,雪白的棉花压弯了枝头。绽放开的棉花如盛开的白莲,白得逼人的眼;正欲开放的棉花,似咧嘴笑开的石榴,棉絮依稀可见。拾棉花的姑娘、媳妇走进棉地,娴熟地采摘新棉,手指灵动如琴师弹钢琴那般精巧、那般轻盈。一团团棉花飞进了她们腰间的围兜,一垄棉花采下来,棉花把围兜揣得鼓鼓囊囊的。顿时,采棉姑娘、媳妇个个都变成了“孕妇”,漂亮的脸蛋笑成了一朵朵棉花,要知道,她们“怀”上的可都是一个个“金娃娃”啊!

今年“十一”长假,我回到久别的故乡,又见到了一望无际的棉海,见到了洁白如雪的棉花,一种“温暖”的情愫便从心底升腾而起。儿时,帮父母采摘新棉的场景历历在目,恍若昨天。

如今,家乡农业机械化作业普及了,采棉花之于收粮食还算是一件比较辛苦的事,收入也比经商办企业少得多,但家乡人种植棉花的热情并没有丝毫减少,也许这就是化解不了的“棉花情结”吧。是棉花养育了故乡人,是故乡人延继了棉花。

太行秋色散文篇八

金秋,为啥叫金秋?尽管枫叶的红红火火很是激动好多人心,但自古以来把秋天叫做金秋肯定有他的道理。金黄的色彩是装点秋天的主要色彩,秋阳下,那大片的落叶松、桦林、白杨林,以及好多灌木都呈现出金灿灿的黄色,望一眼不亚于看到枫叶的爽快。

金秋十月,全国各地有好多人不辞辛苦,不怕塞车,大老远跑到关门山赏枫叶,虽然看到的是人头攒动,游行大军,但仍然是接踵而来,如果枫叶不是红色的`谁还来?我们也一样,昨天,大老远跑到丹东去看银杏。为的也是获得一种视觉的愉悦。丹东有条大街叫黄金大道,其实地上没铺黄金,而是满地金黄的银杏叶,这是秋风”扫黄”的成果。

说到色彩,中国人最喜欢的色彩可能就是红色。过年贴对子是红的,福字是红的,庙宇的大门是红的,就连结婚随礼的包包都是红的。中国人喜欢另一种颜色就是黄色,这可能与黄金有关,黄金在中国人眼里是最值钱的东西,连比喻都离不开黄字,什么“黄金有价情无价”,古代皇帝的皇字也与黄谐音,皇帝的龙袍都是黄色的。中国当代的官最喜欢黄色,所以动辄就从他家里搜出几百斤黄金,官还喜欢去黄色场所,看黄色录像,干黄色勾当,最后戴上了银色的手铐。

中国人不太喜欢绿色,所以,森林遭到滥砍盗伐,草原遭到无限制放牧毁坏,把好端端的绿色毁了,更不喜欢“绿帽子”,谁要戴上了绿帽子可是人生之大羞辱。前年,我去越南,见到越南人却偏爱绿帽子,戴得老自然了,这就是民族习俗不同。中国人最不喜欢的颜色还有黑色,好像世界各国人都不太喜欢黑色。黑色的确讨厌,沉沉的深夜是黑色的,悼念死人戴黑纱,形容人坏,说他黑心肠。但世界各国官方的轿车都是黑色的,中国书法用的墨也是黑色的,再一点,人们都喜欢自己的头发是黑色的,一旦白了头发,还要去焗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