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望天门山的教学设计通用(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18:13:54 页码:8
望天门山的教学设计通用(通用8篇)
2023-11-09 18:13:54    小编:ZTFB

国家地理是一个专门研究国家地理信息的杂志。在撰写总结时,我们要充分概括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英语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天门山的教学设计通用篇一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途经天门山时,看到天门山雄丽秀奇的景色而诗兴大发,即兴所作,这首诗主要把李白的所见,融情于景,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头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描写山川的气势。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行船的感受。这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赞美了神奇壮丽的天门山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乐观豪迈的情感。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李白写的诗歌,如脍炙人口的《静夜思》,也对李白这个大诗人有了大致了解,本节课引导学生结合李白写诗的背景,了解李白所看见的美景,入情入境理解诗人的喜悦心情和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古诗。

教学方法策略。

总结。

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会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明确多音字“中”的两个读音,明白“中断”“开”“至此”“回”几个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揭题,读题,了解作者。

1、谈话内容:门—天门—天门山—望天门山,理解题意,读懂诗题。(理解“望”,诗题要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

2、了解作者(资料展示)。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山河揭露社会黑暗的诗歌,现存近千首。他的诗以雄伟的气势、奔放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创造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因此被称为“诗仙”。

二、初读感悟。

1、课件展示生字:断、楚、孤,学生认读,说说书写规范,送诗中齐读,能将古诗读正确,读响亮。

2、李白的这首诗到底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学生自由地反复地读几遍诗句,注意字音要读准确,把节奏读清楚,读完了也可以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3、开展多种形式朗读诗歌,读准,读出节奏。指名读、齐读,学生看老师所打的节奏读,比赛读。

三、深入体会。

1、互动游戏读诗,加深理解。古人说,诗歌诗歌,诗中有歌。歌中有合唱,我们今天在古诗学习中就来个“叠读”,师生互动,“叠读”游戏。

2、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这首《望天门山》有人说它是连环画,既这样,请静静地默读这首诗,看看在诗中这幅连环画写了什么景,用笔圈画出来。(板书:景)指名回答,师综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红日。

3、结合古诗,问:天门山不是很高很险么,那么有气势,是被什么给中断的呢?引导生答:楚江水。出示课件了解楚江,感受江水气势。(波涛汹涌)。

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称为吴江。

4、那么高大、险峻、挺拔的山竟被江水中段,而天门山也硬生生地把长江水调转方向,(画简图示意加深理解)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山水互相作用,形成了这样的壮景,山水的这种暗暗的较量是怎样的气势啊!读:“天门中段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而来,就像是在热情欢迎他的到来。这就是“相对出”。问:此时,如果你是作者,心情如何呢?(高兴、激动)。

6、三句诗反复从不同角度写了气势磅礴的天门山波涛汹涌的楚江,最后一句拉开视野,写了诗人偶然所见,远处悠悠驶来的白帆和天边的红日。如果说那两岸青山是作者看到的近景,那这孤帆红日便是?(远景)远到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李白放眼所见这广阔的江面真是(水天一色,无边无际)想:穿过了那片青山,眼前竟是如此的开阔,李白此刻心情如何?(心旷神怡)送诗中读“孤帆一片日边来。”板书:情。(出示古诗写作背景,学生浏览,师引述:实现抱负,指日可待,这样的情,李白就通过这山水来表达,这样写就叫“借景抒情”。)。

7、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高兴的心情和豪迈的胸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8、交流心情,谈谈学习收获。

四、拓展,积累。

1、说说家乡的名山,表达自己热爱家乡名山的情感。

2、背古诗。指名背,齐背。

五、全课总结。

1、一千多年过去了,这首古诗已经赋予了天门山更多的灵性,如今的游客来到这儿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李白的这首诗。配乐吟诵《望天门山》。

2、一千多年过去了,山还是这座峻拔的山,但这座山已不仅仅是名山了,如今,附近郊游的孩子们来到这儿,都会情不自禁地唱起这样一首歌,播放歌曲《望天门山》。

同学们,今天,也让这座山,这江水,这首诗,这首歌在我们的心头荡漾。

[唐]李白。

景情。

简笔画(略)。

望天门山的教学设计通用篇二

一、预设目标:

1、培养幼儿诵读古诗的兴趣。2、尝试理解古诗的内容。3、在熟悉练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诵读。4、学习创编古诗的动作。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活动准备:

flash动画、幻灯片、板书、乐曲《平湖秋月》。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李白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并感受诗的意境美。

3、教师范读古诗,请幼儿欣赏古诗的音韵美。

4、古诗欣赏与理解:

(1)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2)古诗大意: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3)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4)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6)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6、找一找古诗中认识的字,用不同颜色的图形标注出来。手指点读教材中的古诗《望天门山》。

7、游戏“回音壁”,随师有韵味地诵读古诗。

8、观看flash、集体跟读。请幼儿边观看古诗课件,边跟读。

9、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10、教师鼓励幼儿自编动作帮助记忆。

四、活动延伸:

了解了古诗的内容,回家和父母结合古诗内容画一幅图画。

望天门山的教学设计通用篇三

古诗词教学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没有品位,没有创意。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通过描述、插图、音乐等手段,给学生营造便于正确把握古诗词基调的“生活新境”。

2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朗读方式,熟读成诵,抓出重点词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引导叙述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重点难点。

中年级段学习古诗,不能只满足于读一读,背一背;也不能像高年级那样,准确地理解每一诗句的意思及诗人的背景、写作风格。学生要对古诗内容有一定了解,能初步体会诗人情感。根据这个年段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特点,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充分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感悟古诗词的情、意、韵。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出示第六组单元导读,全班齐读,抓住主要学习目标。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唐代诗人李白,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板书)。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

9.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0.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1.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3.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像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14.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15.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16.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独坐敬亭山》,拓展学生阅读量。

1.背诵《望天门山》,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明天交流。

2.搜集课外写景的古诗词,读读背背。

天门开。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来。

望天门山的教学设计通用篇四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交流。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配乐背诵。

2、默写古诗。

3、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习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山险水涌望天门山爱国帆来日出。

望天门山的教学设计通用篇五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中重点词“断、开、流、回”,背诵古诗。

难点:能想象并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在朗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首李白写的诗了,谁来背几首给大家听。

生可能会背(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独坐敬亭山、夜宿山寺)。

师:看来,同学们会背的还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师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大声的读,干脆的读)。

(二)分析题意。

生:看,在远处看。

师:根据你对”望”的理解,你能说一说望天门山的意思吗?

生: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师:天门山你们了解吗?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天门山?生汇报!

师: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生:注释!

师:你真会学习!注释能够帮助我们读懂古诗,是理解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这就是天门山(出示天门山图片介绍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三)初读古诗,感悟意境。

ppt出示整首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

师:这首诗里藏着几个有趣的词语,只有读懂了这几个词语我们才能读懂古诗,老师给他们涂了颜色,谁来读一读?(指名读2学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通过注释了解了天门山,那楚江呢?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楚江?请看书中注释!

师出示图片,补充讲解:这里的楚江指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于楚国,所以叫楚江!

“楚”是我们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师:字词都过关了,再读古诗我们会更加顺畅的,谁愿意来试一试?(指名读2学生)。

师:我们把字音读准了,能否读出诗的节奏呢?谁来读?(指名读)。

师:请按照老师划分的这个节奏来读。

生读;

师评价:读得不错,奖励你一个任务,听好了,请你推介一位同学,推介的理由只有一个:他的朗读水平很高,可能超过你!

师:你为什么推介他?生说明推荐的理由。

师:多么谦虚的一个孩子!同学,请你不要辜负你同学对你的期望!来,请你读一读!

师:孩子,首先得感谢你,因为你的眼力很准,你为我们推荐了一位朗读的老江湖!

师:同学们,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诗人笔下的这首望天门山更是一幅精彩绝伦的画,现在请大家默读古诗,找一找看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用你的笔圈出来。

(指名回答)。

生可能回答: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相互补充)。

师:把你们的回答串联了起来,就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的山水画了(出示ppt图片)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师: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李白一起乘坐小船去感受天门山的雄伟与壮阔吧!

(四)指导想象,感悟诗境。

师(出示第一句诗):读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生读。

传说中这天门山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阻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诗,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师:这一句中有两个字特别形象地给我们写出了天门山的雄伟和楚江水的气势你找到了吗?

生:断,开。

生可能回答:被江水的气势给冲断了,是被江水像刀子,像斧子的波涛给冲断了。

师:哦,江水的`这种气势你感受到了,用一个词来形容江水的这种气势?

生可能回答:波涛汹涌、封号怒吼等。

师:让我们聚焦这个开字,(板书“开”)。

师:波涛汹涌的长江竟然把天门山给劈开了,现在请你再把这两个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说一说吗?)。

我仿佛看到:的天门山被()的长江水从中间劈开,一分为二。

生读。

师指导。

全班读。

师:那又是谁有如此的能耐让不可阻挡的楚江至此回呢?(出示第二句诗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生汇报:山。

师:是呀,湍急的河水流到那里又受到了山的阻碍,你是从哪个字感受到了那份气势?

生:回(板书“回”)。

师:同学们真棒,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回字,这个回字很有意思,是个象形字,本身就像旋转的漩涡,老师这里有回字的两种解释(出示ppt)诗句中的“回”字是哪一种意思,谁来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第二种(说出自己的理由)。

此时此刻,你觉得天门山是怎样的?

生:高大、坚固、坚不可摧。

师:是啊,天门山真坚固啊,现在的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思考汇报。

生:碧绿的江水流到两山夹道处时激起回旋。

师(出示意思):形成了一幅山阻水回的画面(板书—回)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诗,读出山阻水回的气势。楚江水撞击(或是板书勾画楚江水撞击天门山构成巨大回旋的简笔画)。

师: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形成这样的壮举,让我们合着来读一读。

生读。

师:在波涛中,李白的小船继续前行着,终于近了,李白又看到了(出示ppt—两岸青山相对出)。

生读。

师:你认为在这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巧妙?为什么?

生汇报:“出”(化静态为动态)(板书:出)。

好一个“出”字啊,这两岸的山好像是面对面的在比高矮呢!读----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当小船在青山间穿行的时候,李白抬头向远处看,他的眼前一片开阔,进入他眼帘的是(出示ppt—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读。

师:此时此刻,你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ppt出示后两句插图:两岸的()相互对立着,一叶()从()驶来。

生可能回答:一只小船从日边漂来、一只小船沐浴着阳光从远处漂来……。

(板书:来)。

师:青山出迎、帆来日出,李白陶醉在山水中,让我们把这两句读一读。

那诗人当时途径天门山挥毫写下这千古绝唱时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播放视频)。

原来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呀!所以面对。

(五)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1.原来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呀!所以面对眼前这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攻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地吟诵着——(男生读)。

2.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让你激动,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诵着——(女生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如果有一天,你也来到天门山,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李白!想到李白,你就一定会想到今天学的这首诗《望天门山》,你一定也会像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天门中断楚江开……”全班一起朗诵。(配乐)。

总结: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愿同学们能熟读经典,成为传承文化的使者。

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还写下了另一首《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写诗的生涯里是不多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心里的地位是很高的。

(七)总结拓展,积累运用。

(方法二)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写下了很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除了今天学得这首望天门山,还有他的《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都抒发了这种感情。

总结:同学们,我们祖国江山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并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不仅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有很多,请你们回去后继续搜集背诵,看谁背得多!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八)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的教学设计通用篇六

1、培养幼儿诵读古诗的兴趣。2、尝试理解古诗的内容。3、在熟悉练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诵读。4、学习创编古诗的动作。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flash动画、幻灯片、板书、乐曲《平湖秋月》

1、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李白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并感受诗的意境美。

3、教师范读古诗,请幼儿欣赏古诗的音韵美。

4、古诗欣赏与理解:

(1)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2)古诗大意: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3)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4)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6)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6、找一找古诗中认识的字,用不同颜色的图形标注出来。手指点读教材中的古诗《望天门山》。

7、游戏“回音壁”,随师有韵味地诵读古诗。

8、观看flash、集体跟读。请幼儿边观看古诗课件,边跟读。

9、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10、教师鼓励幼儿自编动作帮助记忆。

了解了古诗的内容,回家和父母结合古诗内容画一幅图画。

望天门山的教学设计通用篇七

一、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技能目标:

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古诗)。

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考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2、展开想像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4,总结学习方法:“ 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 回”这个教学难点。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 碧水东流至此回”

“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的教学设计通用篇八

1.透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

2.这天我们一齐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透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二.简介天门山和作者李白。

三.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找出诗歌里不理解的字,词。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自学古诗。

1.指导学生透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

2.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3.学生透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让学生透过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自学构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能够让学生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

六.教师小结诗歌大意。

七.朗读指导。

八.作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