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端午祭故人散文(精选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9:55:15 页码:8
端午祭故人散文(精选15篇)
2023-11-18 09:55:15    小编:ZTFB

高效沟通是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它可以减少误解和提高效率。总结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给出未来的发展方向。下面是一些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现,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

端午祭故人散文篇一

今日,走在这条平日行人寥几的道上,颇感新奇——空荡的道路一换往日之装。地上铺满了艾草,香蒲,九节枫....空气里洋溢着的,也是这略带薄荷的草香味,慵懒的细胞也被唤醒了,神清气爽的感觉甚好!

看着商贩们忙碌的身影,亲朋结伴拿着庆节的礼品,及人们堆满笑意的脸庞,在不觉间自己已顺利的穿梭完一条街了。真的不得不发出一句感叹:端午佳节,确实是魅力非凡!

在端午节还未到时,自己猜想的这应该又是一个百无聊赖的节日。事实就是事实,一下子就把那无谓的闲扯推翻了,并且一点余念都不曾留下。只是可惜的是,我们这只沿袭了端午的吃粽子,吃咸鸭蛋,喝雄黄酒,挂香蒲艾草的习俗...而自己期许的热闹活动,赛龙舟从未开展过。没有经历过,因此会把这项活动想的异常的热闹,人们欢呼加油的声音,似乎会把耳膜震裂了.....

端午佳节是要和亲人们过的节日,里面是你侬我侬的关切,父母的碎碎念也会是这般的贴入心扉。中国人是不善言谈的,但中国人是善于抓时机的。因此,诸如此类的佳节,大家可要借此真切的表达彼此的挂念与牵叛哟!

一家人围坐一桌吃饭,真的很幸福!幸福,也就是如此的简单!

端午祭故人散文篇二

一觉梦醒大天亮,浑身酸痛懒洋洋。迷迷糊糊恍恍惚惚中,习惯性地伸手从枕边摸起“耳塞”往耳朵里塞,我的妈呀,咋那么痛啊?睁开迷糊着的眼睛一看,呵呵……笑死我了,原来恍恍惚惚之中,把插手机孔的插针当成“耳麦’塞耳朵了……呵呵,真是太糊涂太搞笑了嘛,笑死我了!

午饭后,大朋友们都去“编扇子切磋武功磨练意志血战到底去咯”(玩牌)”;俺闲得无聊,就约起几个小盆友到后院去摘“李子”玩。

李子树长在山坡上,说是山但山不高,属于浅丘,坡却有些陡,前些天又一直下雨,坡上生了好多青苔有些湿滑。稍稍犹豫了一会,管它三七二十一呢,嘻嘻哈哈就往山坡上爬。

谁让你们那么不够朋友的,俺都那么惨了,一个个还幸灾乐祸的,哼哼!笑死你们,活该!

端午祭故人散文篇三

端一盘粽子,呈一枝艾叶,与你一起过端午。这不,我和老师同学们在学校度过了一个特殊的端午。

午后,微风徐来,端午节踏着跫音赴我魂梦之约。一缕叶的气息扑面而来,我倒抽了一口气,感觉得到血管里的血液流动在加快。

“预备开始,准备合拢”!张老师的命令重如泰山,如山谷中的洪钟传来,掷地有声,我们像打了强心针似的,迫不及待地推开桌子,嘈杂的碰撞之音似乎成了一曲桌椅交响乐。

很快芦叶分发到每个人的手中,湿漉漉的,抚摸过我们手部的每一寸肌肤,我笨手笨脚的学着家长们包粽子的样子,谁知,我反而成了东施效颦,样子很是狼狈。只好请四处奔走的同学朱子琪赐教。“这个嘛,小菜一碟!”她娴熟地手指勾住芦叶,巧妙地一弯,一个圆锥形的扎粽出现在我的眼前,简直是化拙为巧。

闻着糯米的香味,偷偷嚼着带来的香甜枣子,我恨不得马上就品尝自己的粽子!伙伴王怡卓用勺子从盆里挖出许多糯米,一把塞进弯曲的芦苇叶里头,一边高喊:“陆筱寒,看我的杰作,反正老师说不掉米就行了!”她自豪的话语中带着一丝趾高气扬,似乎完成了人生一件大作品。

朱子琪精益求精,离开我们小组又去其他小组求高人指点,而我呢,如同一颗闲棋冷子,说来就是“慢摇动弄心悄逝,事事相融也无事”。我朽木脑袋一会儿就忘记刚才的方法,拿起三四根剑形的芦苇叶,胡乱地包扎一圈,用一根绳子打了一个结。我正准备让我的‘外星生物’亮亮相,老师招呼我们上讲台合影留念啦!

时光荏苒,愿世界在此搁浅。钟表忘记了时光,我们忘记了流年。这次的包粽子活动是多么有意义啊!让我们踩着记忆的流星,寻找爱的落点。

端午祭故人散文篇四

粽子的香味氤氲在城市的街头巷尾,绿绿的粽叶里包着白白的糯米,里面还有花生核桃枣子甚至腊肉之类的食品,一看就让人垂涎三尺。妻子买下一大串带回家,我们一家三口就完全进入了节日的氛围里。

端午节的来历有不同的版本,什么屈原投江、勾践练兵、曹娥跳海、子胥悬目、越族祭祀等等,这些故事中我觉得纪念屈原的传说与城里的端午更加契合,清清白白的粽子不就是屈原一生的真实写照吗?但我以为这些传说都带有强加的痕迹,带有文人墨客强说愁的味道。中国农历的节日大多与时令结合在一起,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不过是时令到来的提醒,端午又叫端阳,应该说是太阳从斜射变成了直射,红日当空照,炎热正式来临,这对我们的生活将产生新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要对季节的变化引起注意,否则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家乡的端午节母亲总要做一些清凉的食物,提醒一家人在炎热的夏季要注意避暑,食品上以素食为主,但我印象最深的主要是喝雄黄酒和割艾草,这习俗伴我们度过了很多年。

到了夏天,家乡的蛇是非常多的,人们对那弯弯曲曲带有毒性的动物有一种忌惮,把蛇都当作了邪恶的化身。父亲早早备下了雄黄,到了节日那天,便把雄黄倒进一些白酒里,他用小刷子沾起雄黄酒,把老屋内外都要刷遍。据他说,蛇一旦沾上雄黄身子就会腐烂,所以蛇一闻到雄黄的味道就会逃走。刷完院子内外,他就会把剩下的雄黄酒拿出来给大家喝,据说人喝了雄黄酒,蛇也就忌惮人了。这些说法我们从来没有验证过,不知道是否真的有效,不过孩提时的我们都要照着父亲的要求郑重其事地做,心中有一份神秘,所以绝不会应付了事。现在想来,雄黄酒的效用不过是父亲对大家平安度夏的一种祝愿罢了。

到了端午,山野里已经是一遍郁郁葱葱了,花草都透着一份特异的清香。母亲说,端午节这天,百草都是药,过去乡下缺医少药,割艾草就成了不能撂下的事情。母亲背着背篓,带着我们来到茂盛的艾草丛中,她蹲下身子割艾草,用艾草茎捆成一束束,招呼我们把艾草抱进背篓里,一会儿就割下一大背篓。回到家里,母亲捡出几束,在几道门的左右各插上一束,表示防止病魔对家庭的侵入,一连几天家里都氤氲着艾草的清香。母亲把剩下的艾草熬成黑黄色的水,把孩子们一个个放到盆子里洗澡,用她的话说,洗了艾草水,一年都不生疮害病。现在想来,艾草水是否有这功效也令人怀疑,不过倒有一件事是绝对真实可靠的,那就是艾草水对皮肤很是有益,洗了艾草水,皮肤几天都滑腻如鱼。故乡的人普遍皮肤白皙,我想这跟艾草乃至当地的食物用品大有干系吧!

在城市里生活惯了,对农村的一些习俗就变得不那么在乎。记得有一年回老家过端午,母亲又要拖着她那病弱的身体去割艾草,我便要阻止她,说她封建传统,艾草真有那么神奇,您这会儿怎么就病了呢?母亲被我将了军,有些生气地对我说:“艾草也不是你们说没用就没用,我看着心里舒坦,以前用它给你们洗澡,这是我对你们的一点心意。你们现在大了,长本事了,对祖宗传下来的规矩都可以不要了。似这样,你们就不用回来过节了。”原来母亲是把割艾草当做心理安慰和对亲人们的祝愿!我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耐着性子陪父亲弄那雄黄酒,陪母亲一起去割那些艾草,尽量让父亲母亲把节日过得欢乐些。

可惜这样的端午情节已难以再有了,想起来恍如隔世。而今父母都八十高龄,身子颇为不便,我们都离开了他们,一年很难得回去一次,家里常年只剩下他们两位老人,父亲也就没有心情去弄那雄黄酒了,母亲更是只能望艾草兴叹,她已无力去弄回那些艾草了。温暖的端午节对他们却凭空增添了些凄凉,想来竟有几分感伤。

而立之前的人总对时间没有多少概念,但过了而立呢?你会突然感到时光的飞速流逝,你会发现,这一辈子还没做出什么成就人生就快过去一半了,你也会有“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感慨,所以端午对于人们来讲应该是个值得警觉的日子,这一天,假若你仔细盘桓一下,你基本可以判定这一年的最终收获情况,而立之年,假若你认真思索一下,你会觉得有很多事等着你去完成,而人生又是这么短暂,这时候赶紧警觉起来,兴许还能有所弥补呢!

感怀端午,珍惜光阴,珍惜亲情,让人生少一份遗憾,多一份踏实和快乐!

端午祭故人散文篇五

每个人的童年色彩都不尽相同,回忆童年,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在我的童年中有着一抹抹挥之不去的金色记忆。但使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个我童年时的端午节。

妈妈,你说奶奶会在天上吗?这是我经常问妈妈的一句话孩子她就在天上守望着我们。

小时候。奶奶就去世了,上幼儿园时看到别的小朋友有爷爷奶奶接送时我就会和妈,妈大哭一场。为什么奶奶不在了?每当这时,妈妈就会摸着我的头说;奶奶就在天上,你看那月亮的脸,那就是奶奶在微笑呢!

中秋节和端午我就更难过了。因为这是亮光两个合家同样团圆的节日而从我六岁起就一直由父母陪我吃那难以下咽的粽子和月饼。

十岁那年的端午节是难忘的,因为我做了一个美妙的梦,我和奶奶去游乐园,我们一起坐旋转木马,最后奶奶还给我买了一个棉花糖呢!

回来的路上我牵着奶奶的手骄傲的走在大街上。那一刻,我是世界最幸福的孩子。

早晨醒来,我知道这是一个梦便哭了,可我用手抹去了眼泪。因为我知道天上有为我守护的天使,我怎么可以哭呢。

那个端午我不难过,也不悲伤。

亲爱的奶奶,您一直用一份无比深厚的慈爱在鼓励着我,每当孙子彷徨、失落的时候,总会打开这本我视如生命的日记本,它完整地记录了我对您的思念和成长经历。虽然有些字迹已经渐渐模糊,虽然有些纸张已经开始发黄、甚至破损,但它是我一生的珍藏,它一直鼓励着我走到今天。您永恒的慈爱,唤起我曾经弯曲的脊梁,您的微笑让孙子战胜了孤独和冷漠,孙子知道该怎样去面对生活了。

“亲爱的奶奶,没有了爱,我能活下去吗?”泪眼朦胧中,我看到了奶奶那熟悉的目光,看见了奶奶那充满疑问的眼神,您似乎在问我:“孩子,你生活得好吗?”“奶奶,我在生活着,感受着思念的折磨,体会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痛苦和快乐并存。”

您是我永恒的美好记忆。

端午祭故人散文篇六

端午节来了,家家户户都是满堂喜庆,我家自然不会是个例外。一家人都在吃着粽子,看龙舟水上飞驰,谈东问西,丝毫不受外面蒙蒙阴天的影响。唯独我,轻捧一个粽子,深情凝视,有的是一声叹惋。

端午节的前夜,我出奇的感到寂静。花儿依旧随风摇曳,河儿依旧流淌,月光挥洒,似乎无声,都不想打破这片寂静。

早晨,太阳缓缓东升,却很快被乌云遮挡,像是刻意而为。牛毛细雨纷然飘落,小河上只有微波荡漾。迎着满怀的凉风,带着沉重的心情,走出家门,地上,已经有了水洼。

不经意间,眼光从水洼上扫过。我仿佛看见烽火狼烟,血光四起。片刻后,就只有一片沉寂了。一个正饮酒作乐的君王出现,满脸抖动的腮肉,尽是一片腐朽!

雨大了

国难当头,爱国志士上奏,却只是被君王随意应付,再见,其依旧是不思民间疾苦,国难当头,依旧是醉倒美人怀!

不禁想起了屈原,理解了他的无奈,爱国之心,总是全身热血喷涌而尽,也不会停止跳动!

直到衣服被完全打湿,才从思绪中走出。心儿不知为何,仿佛要从胸膛中跳出。摇摇晃晃的回到家中。

捧起一个粽子,轻闻,轻品,品味着粽子的香甜和创造它时背景下的忧伤。外面,与之完全不同的欢笑撞击我的心灵。

端午,请大家重新认识一下!它的创立,是为了纪念一个伟大不屈的灵魂与崇高的信仰,不是给人们一个欢乐的日子,而是要一片庄重、严肃,以示对屈原的怀念!纪念屈原,才是端午节的本质,可惜人们早已淡忘!

屈原呵!让你那颗沸腾的爱国心,化为一只鸽子,飞向充满硝烟的地方。

端午祭故人散文篇七

啊,又到了端午节,这个传统的节日。

对目前的我而言,端午节和平时有两点不同:一是回宿舍的路上可以看见有摆摊卖粽子的;二是早上要发送n条祝福端午节的短信给朋友和老师。

一说到端午节,我就想到粽子,继而想到屈原,继而想到“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继而想到上中学时语文课被强迫背诵《离骚》,继而想到高考写作文时候的抓耳挠腮,继而我现在就想抓耳挠腮。

上高中时候,一次开学时候发新课本,清点完之后没事翻着新课本玩,突然发现旁边一个女生在那乐,问她为什么这么乐,她说“你发现没有,这个学期语文课只有两篇课文需要背诵,而且就一段”,继而我也跟着乐。

晚上组里组织一起出去吃自助,哎,在这个抠门的公司,上次组织吃饭都是年前的事情了,看看人家的公司,动辄就组织出去玩。

与往常不同,这次出去吃饭,总经理和技术总监竟然都来参加,对我们这个小小的研发组真实受宠若惊。上个星期组长就开会通知大家到时候一定不要请假。说实话,谁请假啊,着铁公鸡的公司,好不容易拔次毛,大家还不轮圆了腮帮子。

你看你看,大家中午都留着肚子兮;你看你看,中午吃饭的时候女生都去喝粥兮;你看你看,二姐再有两个月就生宝宝了,不照样挺着大肚子来参加兮。

挺钦佩总经理的。高处不胜寒,一个八百人公司的总经理肯定有我目前无法想象的压力和繁忙的工作,却还能在端午节抽空来鼓舞士气。可能这辈子我都不会达到他的那种高度,但至少我要尝试着学习他的那种一心多用的本领。

祝愿大家都能过一个美满的端午节。

端午祭故人散文篇八

阳光,微雨,潮湿拂过的山野,格外地鲜绿。红衣少女光着脚丫,背着小竹篓,半弓着腰,在山垅田间捡田螺。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不需要仄起平收。当薄雾轻轻地笼过端午的山垅田,那就是一首诗,一幅画。

原生态的村庄,土木结构的房子,零星地散落在山坡上或是绿树间。山间的小路上,开满了各种黄的、白的、紫的、红的,且知名的小花。在端午节前一天,房前屋后的草丛,会被锄得很干净,墙脚路边都洒上白石灰。以此为界,不让一些爬行动物随便闯入。

端午节这天除了门前要挂菖蒲,艾叶避邪。村里的家家户户,都到田间地头采些草药,也叫“去寒茶”。“去寒茶”由菖蒲,野菊花,鱼腥草,灯芯草,车前子,金银花,紫苏,薄荷,山苍柴等二十余味草药配制而成。生活在农村湿气大,“去寒茶”驱病避邪,去湿气、清热解暑、还能起到御防感冒。据说,必须要这一天采的才能达到效果。

儿时的端午节,午餐时肉粽是必不少的。壳薄肉脆的田螺,小溪里的鱼,半煎半煮佐以青,红辣椒,蒜头,薄荷。溪鱼的鲜美配上辣味辛香,可比得上山珍海味。可口的红烧肉,自家种的茄子,黄瓜,四季豆,还有山上摘的野杨梅。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过节,在孩提记忆中那就是头等大事了。

行走辗转于都市,穿梭在水泥钢筋的丛林中。现代工业的文明,原生态的村庄已然城镇化。新型农业,使许多物种都失去了它们的家园。相同的场景可以用影像记录,然而远去的记忆唯有用心记录。很多时候,美好和遗憾是并存的。

端午祭故人散文篇九

今天是端午节。前几日下班时,办公室的美眉说:“屈原其实也挺好的,还给我们留下了粽子”。在多数人心中,端午抽象成了粽子、龙舟和屈原,只是一个符号化了的节日,如果没有了一年一日的休息日,端午必将随风而逝。

小时候便看奶奶、外婆包粽子。宁波习俗通常是包大大的碱水粽,看着长辈们把竹箬卷成一个漏斗状,舀入泡好的糯米,包裹成三角形的模样,再用竹箬中抽出的箬线扎紧,打上结。好一点的,其中还加上豆沙,便成了豆沙粽。五月白糖揾粽子,这样的一个粽子吃的时候需要蘸白糖,小孩常常都是一手拿着糖碗,一手用筷子插起粽子咬着吃,边吃还边在大院子里追逐。我于粽子历来无甚好感,在印象中,一个碱水粽永远都吃不完,四个角咬掉了,中间部分总是归于父母。直到后来,嘉兴肉粽兴起,才对粽子培养起了一点点亲切感。

然而龙舟在我们这里并不兴盛,印象不深。

知道屈原是在小学四年级,有一次,学校搞什么知识竞赛,我入选参赛。准备期间,有一道题是要求说出几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标准答案是李白、杜甫之类,最后是屈原等。当时闹不清这个诗人究竟该叫屈原,还是叫屈原等,反正比赛的时候也把这个屈原等写在卷子上,只是在后面又加上了李白。

中学以后,屈原便被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形象代表进行思想灌输,留在脑海里的屈原永远是仰头太息的剪影,耳边响起的永远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的探索精神。期间,在家中书柜放着的大学语文课本里,还偶尔读到屈老夫子笔下的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等神仙形象,那一种诡异绚目,便成了屈原和楚文化折射在我心中的另一种符号。

直到大四的一个夜晚,相约去看了一场关于楚汉争霸的电影,电影的题目早已忘记,情节也变得十分零落,可其中一首插曲却始终萦绕在心,直至后来,便成了那一夜记忆中最美好的部分。

草青青兮杨绿绿,悠悠心事。

思君思君君不见,幽幽等君回。

问情人,胡不归?家乡也等你回。

千千翩翩步飘飘,盈盈相会。

心思思兮君不见,痴痴等安慰。

问人儿,胡不归?一心等着你回。

一声声问胡不归,胡兮不归?

向远远兮轻轻唱,等啊等君回。

问我人儿,胡不归?怎么你还不回。

自那时起,楚风便占据了我的心灵。不知道世间是否真有惊鸿一瞥便愿生死相随的爱情,如果有,那便是我与楚风的爱情。时间越久,爱得越醇厚。后来才知道,这一曲《思归赋》其实出自黄沾的手笔,冒牌的楚歌,如假包换的水货。但便是这水货,已将楚风的魂魄注入到我的心灵之中,从此便无法舍弃。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自那时起,楚辞便和老子、诗经、史记一起,成为常伴床头的竹夫人。睡觉前,打开台灯,信手拿起一本读上一两句,安安静静。

后来在湖南、湖北一带旅行,那时看傩戏、端公作法的眼光,已全然没有了看西洋镜般的消遣之心,只是觉得楚文化所保留着的远古气息扑面而来;已全然没有了对傩文化的轻慢之心,似乎已经可以用心体会,通过这样一种形式,便与古楚之地的人与物气息相连、惺惺相惜,便与楚风十指相扣、灵犀相通。

端午,其实不仅仅是粽子、龙舟和屈原。端午是中国人的文化,是来自于祖先的遗赠,是深入到每个华人骨髓的基因。没有了粽子、龙舟,屈原依然会在那里。

端午节的时候,不愿意再去挤滚滚车流,静坐在窗前,看着窗外满眼的绿意,泡一杯淡淡的绿茶,读一读九歌·山鬼篇。那一种折芬馨兮遗所思的欢喜,那一种怨公子兮怅忘归的惆怅,那一种思公子兮徒离忧的哀怨,是屈原和端午留在我心底,最让我感动的那个剪影。

端午祭故人散文篇十

端午,我端起一杯雄黄酒。麦子急不可待,一个个倒在娘的怀抱里。发黄的雨季四溢流淌,稻种子也急着舒躺水田里。

我想起一个人,一个不入俗流的人,一个写楚辞的人。曲曲折折的平原路,丈量不完你宽阔的胸怀,你把汨罗江装在心中。从楚地汨罗江畔开始,一个古老的传说,穿越无数的历史云烟,沿着华夏的血脉在流淌。

五月,镰刀把自己磨得锋利,等待收割艾条,收割离骚。龙舟腾出空间,太沉的是粽子,包满娘的一颗心。

清香、忙碌、收获。厚重的季节,和我一同醉的人哪去了?吆喝声里,龙舟飞奔在屈子的脊背上,唱着九歌。

盼望五月初五。粽香里怀古,屈原似乎坐在我对面同醉。麦子羡慕地看着我们,蠢蠢欲动。一个微弱的声音传来,带我去写一首浪漫的诗歌。

回望处,我看见麦子的笑脸,在风中点着头。这时,忽然想起一条鱼,陪伴大夫的一条鱼,你饿否?我和娘为你准备好了粽子,鱼香肉丝味的,一定合你的胃口。别再吞噬屈原的灵魂,还我一首端午颂,我的思绪太枯燥。端着雄黄酒,一个人喝没有意思。

远处,一个身影背着五月,向我走来,太阳为他送行。汨罗江边,屈原端起雄黄酒。我大声唱起来:五月初五看龙舟兮,端午怀古杯中游,谁人解我意?向天问,我写的那篇九章怎么看不到,江中有没有?找到了,找到了。一个节日,一个人,一段辞赋。写在五月的日历上。

中国人端午啊!踩着无尽诗意而来,悠悠千年,美丽成了六月繁花。

端午祭故人散文篇十一

端午时节的家乡,在村里炊烟和柴禾香味中,很容易闻到一股股喷香扑鼻的炸粑油香味。还会见到,老奶奶挂有艾草的胸前,中年妇女别有栀子花的头上,年轻妇女红桃般的笑脸上,都有打粉揉面、熬油炸粑留下的蛛丝马迹。

炸端午粑,用的是出产不久的新麦粉和新菜油。即使市场上有油和面粉,也不去购买。有的家新油没有赶上端午,就到榨了新油的邻家去挪借。“一家榨了油,全村炸粑不用愁。”小麦登场后,人们急忙修整稻场打麦。麦子一出场,村里人急忙赶着晴天淘洗、晾晒一点麦子,为端午炸粑作准备麦粉。

这时,村里面粉加工厂的磨粉机,昼夜不息地作业。有的家还爱踏碓(一种舂谷米石器工具)打糯米粉。那嗵——嚓、嗵——嚓的踏碓声,如一曲欢快的古典打击乐,荡漾村前村后,响彻山里山外。

端午粑有糯米粑,但主要是麦面粑。做麦面粑很简单。先将和好的麦面加一点“老面”或“酵粉”,待麦面发胀后,再适当加些生粉、食盐,再加些韭菜或苋菜,调和均匀,调成干稀适宜。然后,待油锅开好,将粑面捏成粑状,轻轻放进锅里。

一块块白色生面下锅,一个个香喷喷熟粑捞取。油滴滴的粑,如菜花黄,黄色之中镶嵌着片片绿色的韭菜叶或苋菜叶。粑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的大如鹅蛋,有的圆如桔子,有的状似蛤蟆,有的形似金鱼。

客人、主人围坐端午餐桌。客人说:“粑炸得好,又泡又香又有味!”主人说:“麦子、菜油赶上了好年景,出的粉与油比往年好!”边吃边笑,边笑边说。欢声阵阵,笑语串串。

太阳渐渐偏了西,村里依然洋溢着油粑的香味。客人回家时,主人给客人包上几个粑,要客人带回去。客人推辞不脱,只好将一包香喷喷的端午粑,连同主人的笑语和盛情,一起拎回家去。

如今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乡人吃粑一年四季常有的事。端午时节很少能见到家乡人做粑、吃粑那些热闹场面。端午粑只是香在人们的记忆里。

端午祭故人散文篇十二

子浛,原名孙燕,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城阳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城阳诗词》执行主编,已发表小说《敏儿河》、《夜宴》、《分娘》。诗词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时代文学》、《柳芽文艺》、《北方诗刊》、《城阳文艺》、《新视听》、《城阳诗词》等,散文《难忘旧日时光》获全国征文比赛二等奖,另有数篇散文入选《优秀文学作品选》、《新世纪华文作家文集》等。

端午前一天,母亲就絮絮叨叨地嘱咐父亲,明天记得要早起,去南岭树林子那儿采七种树头,来去都不要与人搭话,也不要回头。嘱咐完了父亲又嘱咐我,明天一早起来什么话都不要说,脸朝外坐在门槛上,等着我给你剥鸡蛋吃。见父母一脸庄重的样子,我只有唯唯诺诺地答应。

从小我就有偏头疼的毛病,不知是遗传了母亲的基因还是受了别的什么影响。尤其是夏天会格外厉害,经常会无缘无故地晕倒。为了给我治病,母亲到处打听偏方,听说用蜂蜜蘸馒头吃有效,就千方百计地买来蜂蜜让我蘸馒头。偏偏我极讨厌吃甜食,所以每次看见母亲蒸馒头(那时生活还很艰苦,主食还是以地瓜和玉米饼为主)就如临大敌。好在,母亲又打听到了新的偏方,说是在端午这天用七种树头煮鸡蛋吃就可以根治偏头疼。虽说禁忌有点多,但为了给我治病,父亲和母亲是不怕麻烦的。

端午这天,天还未亮父母就起床了。两个人谁也不说话,各人忙各人的事情。父亲带着镰刀去南岭砍树头,母亲在家里生火烧水。等我起床的时候,鸡蛋已经煮好。我迷迷糊糊地坐在门槛上,吃着母亲递过来的鸡蛋。一个之后,我就想打退堂鼓,刚要说话,就被母亲严厉的眼神止住了。不知道父亲采的是些什么树,只知道经过这种方法加工出来的鸡蛋有一种奇怪的味道,简直是难以下咽。勉强吃了两个,我就说什么也不想再吃了。母亲无法,只得开口说道,好了。见母亲先开了口,我像得了特赦一般撒着欢地跑了出去。

姥姥家和我家只隔着一条窄窄的胡同,刚才坐在门槛上的时候我就闻见粽子的香味了。我一溜烟地跑过去,还没进门就喊了起来,姥姥,可以吃粽子了吗?姥姥笑呵呵地说,可以吃了。我掀开锅盖,只见锅里密密麻麻地摆满了粽子,心里就涌上了许多满足和兴奋。

我们这儿的粽子和别处不同,是用地地道道的棕叶包的。那时候,山岭上有很多棕树,树叶是心形的,而且还有一种淡淡的馨香,用来包粽子最合适不过了。姥姥心灵手巧,包的粽子个大馅多,又好看又好吃。包粽子之前要把各种原料放在水里浸泡六七个小时,这样米才能压得实,棕叶才能包得住,麻绳才能捆得牢。粽子"吃"大火,需要在锅里煮上整整一夜。姥姥在锅里添满水,架起柴火猛烧,为了让米更软糯,姥姥有时半夜还要起来再添一次柴。

之所以会有满足和兴奋,是因为在我的心里,始终有一种粽子情结。小时候,我们过端午节是不吃粽子的。第一次吃粽子是在同学家里,那天我去找她一块上学,她的奶奶递给我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我犹豫着不敢接,因为这东西实在丑陋——一道道麻绳缠着几片树叶包裹成的三角形的东西,也不知道里面包的是什么。见我不敢接,同学就热情地帮我剥去叶子,鼓动我尝一下。这一尝我就停不下来了,我从来不知道世间竟有如此好吃的东西。一个粽子很快就下了肚,我的馋虫却被勾出来了。整整一天我都有些魂不守舍,眼前始终晃动着粽子的影子。回家后,我跟姥姥说了这件事,并且无限神往地说,咱家什么时候也能包粽子就好了。可是,那时候尚在解决温饱线上徘徊,家里哪有闲钱买糯米呢?从此,每年我都会热切地企盼过端午节,也热切地企盼能够吃上粽子,是想吃多少就有多少,可以撑到爆的那种吃。

终于可以吃粽子了,我没有耐心一圈圈地解麻绳,干脆一秃噜把麻绳撸掉,再一层层地剥掉棕叶,绿莹莹的糯米(被棕叶染的)如凝脂美人呈现在眼前,紫莹莹的花生则如镶嵌在美人头上的宝珠。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香、甜、软、糯各种滋味相继袭来,让人越吃越爱吃,吃了还想吃。姥姥就笑,别撑着了,下顿再吃,锅里还有很多呢。那时,才算明白了什么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担心呀,害怕呀,眼看着锅里的粽子一个个进了别人的肚子,心里恨不得自己多长几个肚子,也好多盛进去几个粽子。

端午祭故人散文篇十三

端午的日子,在浓浓的棕香飘逝,在青青的粽叶上划过,在千针万线中溜去,在扑鼻的艾叶里散落。

直到送走放蜂的人儿,看见遍野的雪白槐花,闻见馨香的油菜花,才知道,端午要来了。

走进端午,满街的荷包挂满街市,造型别致,栩栩如生。

走进端午,各色的粽子布满店面,琳琅满目,余香袅袅。

走进端午,露珠在脆嫩的艾叶上流淌,草的气息扑面而来。

也许,两千多年前,那个因为国家灭忙,不忍苟活于乱世的伟大诗人,何曾能想到,满怀家国仇恨,无奈的悲壮举动,千年来令无数的人们缅怀祭奠。奔腾不息的汨罗江日夜向东,流过岁月的沧桑,流过历史的长河,却难以流逝人们对端午的向往。

端午的日子,是乡下五谷灌浆发育的日子,田野里,麦浪此起彼伏,穗头迸发,似射一向苍穹的万箭,射一向成熟和丰收。钻地的玉米,高粱拔地而生,静下心来,屏住呼吸,你仿佛能听见拔节的脆响。树木郁郁葱葱发疯似地疯长,无名的小草山花竞相生长怒放。

农人的端午,简单而充实,手修的荷包虽比不上出一售的万般精美,简单的造型,朴素的色彩,挂在孩子的前胸后背。五彩的花绳系满手腕脖颈,香草的余香,雄黄的气味,让乡下的端午充满淡淡的气氛和无尽的思念。

许多年前,自己不也是在祖母的精心打扮下,悬挂端午的物件儿,满村子乱跑,生怕别人不知端午的到来。与其说盼望吃粽子,倒不如说是盼望蜂蜜的香甜。

今天,过去的是端午,留住的却是对端午的感怀。

端午祭故人散文篇十四

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端午节,只是每到这时候,妈妈会在我衣襟上缝上个红布条,后来才知道,这是辟邪的。

至于粽子,那就更没吃过了,现在想来,应该有几个原因。第一,我们这里的农村,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不种糯米,只有极少的黍米,如果单纯的买米来包粽子,普通人家是没有那个闲钱的。第二,枣太贵,每年收获的枣,都会一个不剩地拿去换钱,根本舍不得吃。第三,没有粽子叶,买不起。所以一直以来,也就没有包粽子的风俗,没吃过,没见过,甚至没听说过。

但是,集市上有卖切糕的。拉着长长的尾音,得意地喊着:切——糕——切糕是黍米做的,黄黄的米夹着一层红红的枣,大约两寸多厚,盖在雪白的搌布下面,老远就能闻见香甜的味道。卖切糕的推着手推车,一路走,一路叫卖着,往往后面会跟着几个馋得流口水的孩子。

我也很馋切糕,但是,不会跟在后边跑,因为,奶奶和妈妈都严厉地嘱咐过我:买不起,馋死也买不起,别跟着跑丢人。那时候,我学会了一个道理,没有指望的事情,不要去奢望,除了丢掉尊严,什么也没有。

随着改革开放,村里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家里的日子渐渐好过多了,村里来了换大米的,用小麦换。至今记得,那天是村里的节日,几乎家家都换了大米,家家都吃的焖米饭,而且还加了枣一起煮的。米饭的清甜,从一个锅台窜到另一个锅台,从一个烟囱飘到另一个烟囱。那滋滋的香味,从鼻子一直钻进心里,痒痒的挠着胃,要不断的吞口水才能暂时安抚。那香味儿,比切糕好多了,最重要的是,奶奶和妈妈允许我在锅台边等着吃,这是看得见的希望,比什么都好。我忘记了当时吃了多少,只是那香味儿至今还在嘴边沾着,多年之后,这味道一直不曾退去。

岁月流淌,越来越多的元素汇进了我对端午的感知,屈原、伍子胥、粽子、艾蒿、五毒饼……但是,我固执的习惯,在端午的时候要吃焖米饭,加上枣焖,固执的想要重温那份香甜,还有长辈们给我的教诲。

端午祭故人散文篇十五

这是我第一次将要在异乡度过端午节。

异乡,第一次,端午节,当这些词汇串联在一起的时候,落寞的感觉就像潮水一般慢慢地涌上心头。深夜,落寞,河流,当这些词汇融合起来的时候,脑海里便浮现出千百年前那个在汨罗江边哀婉吟唱的诗人。同样是异乡,同样是落寞,不一样的是屈原的落寞是国破山河碎,而我的落寞仅仅是对家乡的思念。屈原,是绝望,而我,是希望,所以他会纵身跳进江水中,但我不会。

不过,我心中的这种落寞的感觉很快便消失在来自家乡的温暖的言语中了。昨晚,在和结拜义姐蔡宇聊天时,我便向她隐隐约约地吐露了我身在异乡逢佳节的落寞。她听我这么说后,身在家乡的她的心里似乎有些难受,她说要给我邮寄一点端午节的礼物过来。我再三推辞说,千里迢迢,那太麻烦了,还是算了吧。可是她很固执,硬要我把通讯地址和邮编发送给她,我无法劝阻,也就只好乖乖地给她发了过去。没想到,今天下午,她就给我发来短信:礼物我已给你寄出来了,不过似乎要在端午节后才能寄到,真不好意思了。我立马给她回复过去:迟到,早到,都没有关系,饱含在礼物中的那份情,早已越过千山万水,来到我的心里。

说来有些奇怪,连续几天阴雨的兰州,今晚突然洒满了皎洁的月光。那月光,透过窗,静静地照进我的房间,地上,墙上,被子上,到处都是。我躺在床上,呆呆地看着这些月光,越看越感觉这些月光像是从家乡照过来的。眼泪最怕提到家乡,刚一触碰,我的眼角就莫名其妙地留下了泪水。心底有些淡淡的感动,泪花中闪现的是义姐甜美的笑容和温暖的言语。

异乡的端午节,即将到来。我想,有义姐远在家乡的祝福和在千里路途中的端午节礼物,这个端午节,我终究不会太落寞。

或许,这个端午节,我将忘记远古的屈原,忘记暮色里的汨罗江,只记住家乡的月光,记住遥远而亲近的温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