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简短(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7:06:34 页码:12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简短(模板13篇)
2023-11-11 17:06:34    小编:ZTFB

总结是对我们所经历的一切进行记录和总结的过程。在写总结时,我们要注重思考和思辨,从中得到启示和教训,为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提供指引。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些优秀的总结范文,相信会给我们写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简短篇一

许多学生早晨匆匆赶到学校不是读书,而是抄作业。有早晨早起抄袭的;有在课间10分钟抄袭的;有在中午、下午、自习课教室里抄袭的。学生抄作业是中学教育中的一个顽疾,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败坏了学风,形成了惰性,影响了学业成绩,甚至严重妨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成绩的落后是表面的,不劳而获思想的滋生蔓延才是可怕的。将来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影响整体国民素质。

为此,我们将深入调查、研究,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探究作业抄袭的成因,提出行为干预措施。

学生抄作业的原因之一:我不会。

现象分析:这其中有三种,一是自身的惰性,不想动脑筋,看到作业,头脑发晕,大喊不会做,缺乏钻研精神,更别说刻苦了;二是恐惧心理,只要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自己就没有把握,人家做的总是对的,对自己没有信心,不自信;三是上课不认真听讲,老会走神,下课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自然不会。

对策:学生不会做是由于学生的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差异造成的。因此,我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对待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学生,从心理上给予特别关注。

说过,情感对外语学习的作用至少与认知技能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些。nn甚至认为,按照这种观点,无情感的作用,即使有良好的学习潜力,学习的积极性也不会调动起来。如果教师对这些学生采取冷漠态度,他们就会自暴自弃,学习的态度就一落千丈,学习态度不端正,无论别人在课堂上的表演有多精彩,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零。

(2)课堂精讲精练,合理设置练习题。

讲完一个知识点以后,马上就要把它应用到实际解题中去。合理地设置习题,形成层次鲜明,由简单到复杂的知识递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如:在讲到“beusedtodoing”这个短语时,学生通过观察找出规律后,我就出个习题让他们练习,kateisusedto(get)upearlyeverymorning.我敢说98%的同学都会做出这个题目,下节课稍微复习一下,学生们就不会忘记了,而且记得的时间会很久。

(3)放慢节奏,多给学生思考时间。

多数学生是要求上进的,他们能够独立思考问题。但是,又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很快把老师的提问回答出来。因此,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提示和帮助,在学生成功解决问题时及时给予鼓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抄作业的原因之二:我要玩。

现象分析:玩是人之天性,但有些学生的观念是先玩后做作业,他们感叹学校生活已经很沉重,课余何不玩一玩,结果玩得忘了时间,想起做作业已身心疲惫不堪,而作业不能不做,于是大抄特抄,应付了事。

对策:对于这类学生,我主要从兴趣和思想两个方面入手。

(1)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毕竟是学生,老师多想一些方法,专门针对他们,只要能把学生兴趣培养起来,就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作业就更不在话下了。

(2)改变观念。

“态度决定一切”,所以还可以从改变他们对学习的看法入手,多与之谈心,多予以赏识和鼓励。并且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拿他和同等学生进行对比,同样的教室,同样的老师,同样的作业量,同样层次的水平,为什么别人能完成得很好,你就不能完成呢?然后慢慢表扬,这样,一定可以改变一些学生抄作业的现状。

学生抄作业的原因之三:作业饱和了。

现象分析:这是学生,特别是毕业班学生经常说的话。其原因有二:一是作业实在太多,来不及做;二是做作业效率不高,做事缺少条理性和计划性。

对策:现今,“题海战术”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在机械的重复中形成了内耗,作业太多,思考的空间就缺少了,这是最大的弊端。因此,我在作业布置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1)少数量,重质量,抓典型。尽可能减少作业的数量,提高每一题的质量,抓住典型题目反复练习。

(2)作业难度适中,层次鲜明,和上课的例题尽可能对应。作业的布置由简到难,逐渐加深,尽可能是上课例题的衍生或者提高,有助于学生参考自学,举一反三。

二、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及对策。

由于我们的学生都是农村家庭,大多数父母在外打工,把孩子扔给了爷爷奶奶。甚至有的孩子,连爷爷奶奶都没有,父母留给他们的只有生活费。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里,他们的自控能力太差了,没有亲人的管束,他们有了真正的自由,他们能不珍惜这个机会吗?即使犯了错,老师想见他的父母都没有机会,于是做任何事都是肆无忌惮。

对策:发挥家长督促作用。

平时,班主任要与家长通过电话多联系,争取他们的帮助。虽然家长一般不能指导学生的作业,但他们可以起到监督与督促作用,从而制止学生抄袭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来自老师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有的教师上课就像“温吞水”,没有一点激情,丝毫激发不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往往“满堂灌”,不进行作业方法的指导,而且批阅很是马虎,发现抄袭也很少去追究,总是随之任之。

同时,由于“一体机”的使用,减少了印刷的工作量,于是有的教师,大搞题海战术,不管题目如何,拿来就印,印好就做。课堂上学生已是不堪忍受,回家还要“狂轰乱炸”,这境地唯有一个“抄”字能解决。

还有各学科的教师都争先恐后地布置作业,惟恐落后显得自己的不负责任。于是每天的总作业便堆积成山。尤其是节假日,教师明知道作业效果不好,还丝毫不肯放弃自己的权利,各科练习卷就如雪花般飘落,封锁学生娱乐的大门。

对策:分层次布置作业,允许作业“留白”

我们要坚决反对“一刀切”的传统作业方式,要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体会“跳一跳便能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了解答兴趣,既防止了抄袭,又能调动广大同学思考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个别学生,个别题目,经过认真的审题与分析后,仍然做不出,我们要允许他们的作业“留白”,这也是防止抄袭的必走之路。学生情况各不相同,思维也千差万别,我们不能要求他们个个是神童。

我想,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本,不仅能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量,开拓知识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对教材的驾驭、把握能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那么杜绝抄作业现象也就不再是一个教育难题了。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简短篇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计划是实现学习目标的保证。但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毫无计划,整天忙于被动应付作业和考试,缺乏主动的安排。因此,看什么、做什么、学什么都心中无数。他们总是考虑“老师要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要做什么”。

(二)不会科学利用时间。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的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从从容容。而有的学生虽然忙忙碌碌,经常加班加点,但忙不到点子上,实际效果不佳。有的学生不善于挤时间,他们经常抱怨:“每天上课、回家、吃饭、做作业、睡觉,哪还有多余的时间供自己安排?”还有的学生平时松松垮垮,临到考试手忙脚乱。这些现象都是不会科学利用时间的反映。

(三)不求甚解,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指不加思索地重复,多次重复直到大脑中留下印象为止。它不需要理解,不讲究记忆方法和技巧,是最低形式的学习。它常常使记忆内容相互混淆,而且不能长久记忆,当学习内容没有条理,或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分析学习内容的条理和意义时,学生往往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依赖这种方法的学生会说:“谢天谢地,考试总算结束了。现在我可以把那些东西忘得一干二净了。”

(四)不能形成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知识体系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反映,也就是指知识经过学生输入、加工、储存过程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有序的组织状态。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再多的知识也只能成为一盘散沙,无法发挥出它们应有的功效。有的学生单元测验成绩很好,可一到综合考试就不行了,其原因也往往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这种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科之间,对各章节之间不及时总结归纳整理,致使知识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这种零散的知识很容易遗忘,也很容易张冠李戴。

二、学习方法不当的成因。

为什么有的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呢?这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当然,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会对方法的形成有影响,智力水平高的学生更容易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但在现在的中小学中,学生的智力水平差异都不太大,因此,它对方法形成的影响是有限的,学习方法不当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一些非智力因素上,如认识水平、动机水平、意志状况等。

以上原因分析是从学生个体出发的,是造成学习方法不当的内因。除此之外,还有来自教师、家长。同学等各方面的外因都对学习方法的形成产生影响,也都是造成学习方法不当的可能原因。

(一)对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不少学生在方法上听其自然,看不到科学学习方法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尝到正确方法所带来的甜头,以为磨刀误了砍柴工,因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究和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

(二)对学习特点认识不足。

前面讲到学习方法具有适应性,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适应各阶段、各学科的学习特点。这就需要学生对目前的学习有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科学的方法。

较大的变化——初中的课程内容相对简单,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知识更加抽象、深入;初中生的学习对老师依赖性大,老师指导也很具体,而高中生的学习则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如果学生看不到这些变化,就有可能造成方法的不适应。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简短篇三

心理障碍经过认真诱导和调节,会得到控制和排除。在跨栏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心理障碍的特征,正确分析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诱导,努力帮助消除和克服心理障碍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形成积极的、适宜的心理态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1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端正具有增强与促进学习效果的作用,是推动学生的心理动因,人体的各种活动是以动机为动力的。形式不同的学习动机主要表现为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直接兴趣的差异。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教育学生从思想上把学习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联系起来。有计划、有目的地结合教材内容,多采用启发式提问,活跃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在教学中努力地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和体验。在跨栏教学中,根据学生基础水平,运用分层次教学法,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跨越不同高度和栏距的栏架,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跨栏运动的乐趣。这样既消除了学生对跨栏的心理障碍,又培养了学生对跨栏运动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自觉地通过意志努力,克服困难,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3.2提离教学水平。

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选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于州果程的组织形式.正确运用保护与帮助,善于从心理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和满足学生求知、求趣的心理需要,使学生的行为和能力得到增强,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3.2.1讲解、示范妥正确有鼓动性。跨栏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讲解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掌握动作要领,因此,讲解时要正确使用专业术语,语言要简练、清晰、形象生动,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突出重点和难点。同时讲解要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想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正确的示范可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动作表象,对动作形成正确的印象,特别在学习阶段,由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概念、动作过程等还不很清楚,教师应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技术图片、比赛录像和教师示范。教师示范动作力求舒展大方,优美、到位.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索反射,消除学生畏惧心理,进而跃跃欲试和积极参与练习。

3.2.2降低难度练习法。教学初期,对有恐惧、畏难情绪的学生,应多做模仿练习和分练习,然后过渡到完整练习,完整练习也应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在练习中可降低技术难度要求。跨栏最初可以采用竹杆或橡皮筋作简易栏架,降低栏高,适当缩短间距。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随着学生技术的改进和恐惧、畏难心理的消除,再及时过渡到正常练习要求,并在技术改进上提出更高要求。

3.2.3口令与标志指示引导法。口令与标志在田径教学中是常用教学方法,正确运用口令与标志引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教师用宏亮、短促有力、快慢结合的口令给学生以信息指示。跨栏栏间跑教学中,利用画线标出栏间三步的步长,让学生按事先划好的标志线跑,并用“嗒―嗒、嗒”口令节奏诱导学生栏间跑的节奏感。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又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克服紧张畏惧心理。

3.2.4积极诱导和鼓动。当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失误或受到挫折后,教师应适时给予安慰和鼓励,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耐心细致地分析失误或挫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并适当改变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他们及时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努力完成动作练习,让学生尽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解放出来。对有进步的学生应及时肯定和赞扬,激发他们更大的积极性,使之情绪高涨,忘却恐惧,对技术动作进一步认识。在诱导教育时,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表扬少批评,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原动力。在课堂教学时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的教育,遇到失误或挫折时不气馁,要在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竞争的未来世界立于不败之地。

3.2.5创造宽松偷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的和谐融洽对消除学生不良心理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体会、相互勉励鼓励,能使思维得到启发,相互借鉴,产生积极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缓解紧张的情绪,克服恐惧心理。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感到“教师在期待我”,“我看你很有潜力,只要努力一定能学好”等行为、语言来激励学生。同时,又要有意识地多让学生互相尊重、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努力营造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

3.2.6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和体格特征各有不同,所以教师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对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多安排素质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对心理负担较重的学生应多表扬,勤鼓励,增加他们的学习信心,绝不可放手不管,对技术掌握不好的学生,教师要反复示范,细致讲解,采用针对性的诱导练习,帮助其尽快掌握技术动作。

3.2.7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应运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如正误对比、互相观察纠错、集体为做动作的同学评分等使学生对同学和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技术水平进行深入的认识,从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中了解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存在的差距,并通过获得的信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的心理暗示,有目的、有意识地调整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自觉遏制不良心理的产生。

3.3培养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地制订计划,采取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期目的的心理过程。由于体育教学的固有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勇敢、顽强、果断等意志品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预防和消除恐惧心理的重要保证。

情感为动力,树立学生的信心。人的意志行动,常常伴随情感,情感常常成为意志的推动力,一个对所要实现的目的态度冷漠的人,是难以表现出意志的。同样,情感丰富、深刻而强烈,可以激励人去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如表扬和鼓励等,激发学生完成既定任务的愿望和信心,让他们在练习的实践中得到意志的锻炼,从而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3.4有机条件的控制,技术的教学,学生受体力。

外界环境的影响,意外事件有时可能发生,教师应随时做好处理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突发事件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龙其是跨栏跑技术教学更注意这点,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控制,就会干扰系统教学的正常的进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当意外事件出现后,便立即询问摔跤同学的情况,及时组织同学分析摔跤原因(攻栏时起跨点过近或过远)然后让技术好的同学多做几次示范,为了减少恶性反应刺激,可临时调整教学程序,把全程改为过3―5个栏,并缩短栏距,随后再增加难度,减少不良心理反应。

4结论与建议。

4.1在跨栏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特别要注意由易到难的教学原理。

4.2应多采用正面教育和鼓励性的语言,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4.3在练习中多运用一些简单的条件,或采用其他的教具,以转移学生俱怕栏架的注意力,然后逐渐转移到正常的跨栏教学中,以消除学生怕栏的心理。

4,4将胆小的学生夹在胆大的学生中间,利用学生的榜样力童帮助胆小者消除怕栏的心理。

在跨栏跑教学的不同阶段,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有目的的心理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学实践证明,在跨栏跑教学中,只要将身体训练,技术ail练和心理训练融为一体,就能使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其跨栏跑技术水平。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简短篇四

论文摘要:通过对体育教学中学生消极心理状态成因的分析,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当前比较复杂,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学习内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种情绪表现为对困难、危险、失误的强烈焦虑,从而引发恐惧心理。其主要特征有:思维紊乱,注意力不集中,相关肌肉紧张、心率、呼吸加快、血压上升、体温升高,甚至出现虚脱等现象。这种心理现象造成了学生技术动作变形,配合失误,或者无法完成练习,严重的还会造成伤害事故,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消除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本文从探索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心理障碍人手,对体育教学中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及其消除办法进行分析。

1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

内因是事物的决定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运动练习的基本条件。当自身条件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对安全的心理需要时,如身材弱小,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在进行对抗性项目时;身体笨重、高大的学生进行协调、技巧性项目时;心肺功能较差的学生进行耐久性项目时,他们普遍感到焦虑或恐惧。这些现象在体育课中十分常见。另外技术动作结构本身比较复杂,器械难度大也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产生畏难、胆怯的情绪。因此,以上客观因素是构成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1.2意志品质较差,缺乏自信。

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能水平低,在动作练习时总是不敢迎难而上,力不从心,并错误的夸大动作难度,加上他人并无恶意的说笑,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对体育学习和测试感到惧怕。

1.3学生以前失败经历的情景再现。

由于运动项目本身的危险性或运动者本身的因素,造成受伤在体育活动中并不鲜见,一些学生直接或间接的接受了这样的事实或经验。当他们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内容与以前的经历相类似时,伤害事故的情景就会在头脑中再现,甚至夸大了危险性,而引发了对该运动项目的恐惧。

1.4对体育运动科学的无知。

学生对体育科学知识的了解、掌握不多,加上体育理论课少之又少,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简单、肤浅。而一旦出现问题又不能解释时,就产生了恐惧感。

1.5教师的单一要求和不自觉的偏爱。

在体育课中,不论学生的情况如何,个别体育教师都一味的、不分层次地用同一标准要求,这样就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长期遭受失败的困扰,而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畏惧情绪。其次教师又不能对学生平等对待,往往冷落差生,有的甚至让他们当反面教材,使他们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也随之产生。

1.6学生个性特点及气质类型的差异。

一般地说,神经系统弱性的人,及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一遇到稍有难度或带有竞赛性的练习方式,就容易引起极度紧张;反之,神经系统强型的人,则不容易引起极度紧张。因此,紧张情绪的容忍度可以通过神经类型或气质类型测查表来加以预测。研究表明,特质焦虑水平高的学生比特质焦虑水平低的学生更容易体验到极度紧张。在个性特质中,忧郁性大,情绪不稳定,自卑感强,神经过敏性强,或者“完美主义者”,更容易引起极度紧张;反之,则不容易引起极度紧张。

除了以上因素以外,在器械教学过程中保护和帮助得不到保障,如保护和帮助的位置、时间不当,手法不娴熟,或是多余的保护和帮助。另外,外界环境的干扰也是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如天气不佳、练习场地混乱,或看了其他学生的失败动作等。

2如何消除心理障碍。

2.1加强思想教育,优化教学环境。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大胆泼辣、勇敢顽强的思想品质培养,激发培养学生正确的间接的学习动机。在新动作学习前讲授练习的实际意义,让学生用动机的驱动力、用顽强的意志品质去对待学习、战胜困难、克服恐惧。其次,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的关怀和鼓励,使学生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之中,营造一种学生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以缓解少数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积极因素,激发练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2.2加强身体素质,技术技能的训练及教学。

身体素质是掌握技术的基础,从上第一次课开始就应加强有关方面的素质训练,每次课都应安排适量的相关练习内容。对学生提出一般要求和个别要求,布置课后练习内容,经常检查评定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使学生增强学习新内容的信心。对任何一个有难度的动作,首先要抓好基本技能练习,主要是为了防止学生脱离实际条件,而片面追求学习有难度动作,或者在他们尚未具备相应的身体练习基础情况下,要求他们勉强学习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或达到某一技术要求。合理安排课的难度,以便吸引学生,使学生常有完成动作的机会。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循序渐进,逐步完成所要求的技术动作。只有掌握熟练的技术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免恐惧心理的产生。在技能训练方面要注意采用专门练习、诱导练习、综合练习等,逐步提高难度,使学生们能够较好地完成所要求的动作。

2.3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

首先,在教学中应多运用启发、引导、课堂语言的激励和其他学生的鼓励来激发学生完成动作的渴望和勇气。也可提倡学生用自我暗示来增强自信心使自己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肌肉得到适当放松,在精神上、机能上处于较佳的动作完成状态。教师除了运用语言刺激外,还可采用直观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如通过观察发现完成动作好的学生的动作并进行激励型讲解,通过与完成动作一般的学生进行比较鼓励,使学生自我比较。坚信“他能做好,我也能做好”,在自我暗示下,使心理处于良好的状态,产生练习的欲望。

2.4克服外界环境干扰。

有些学生身体素质较好,能力也很强,但往往出现动作“走样”。据观察,这个阶段是大脑皮层的活动由泛化阶段到分化阶段,因此,练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够比较顺利的、连贯的完成整个技术动作。这时只是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定型尚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如天气不佳、练习场地混乱,或看了其他学生做了失败动作,他们会出现动作过程不清,动作要领模糊,身体各部位控制失调,进而多余的动作或错误的动作出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生体会动作细节,反复强化动作要领,使学生加深对动作要领感性上的进一步理解。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明确动作要领,促进分化抑制,使动作日趋准确。

2.5针对不同气质类型进行教学。

决定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因素除了运动能力和智力外,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的不同,对学习效果也有影响。其中多血质类型的人在体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活泼、好动、敏感、动作反应迅速,灵活性高,模仿能力强,动作技能掌握得快。但注意力容易转换,兴趣和情绪容易变换,在学习中只求做出动作,不求做好动作的每一个细节,尤其不愿意学习较单调的动作。对于这类学生,应当着重培养他们认真钻研的学习精神。对于粘液质类型的学生,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安静、稳重、踏实且有坚韧性,注意力和情绪均较稳定。但动作反应较迟缓,灵活性差,注意难以转移。教师应经常指导他们在练习时尽可能快和灵活地做出反应。以胆汁质类型为主的学生,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绪兴奋性高,消除疲劳的速度快,能迅速的调动其身体的能量,爆发力强,容易冲动或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情绪变换激烈,也不容易注意动作的细节。对这类学生教师应使他们养成注意动作细节和有节奏的练习动作等习惯。以抑郁质类型为主的人承受大强度运动负荷的能力差,灵活性差,动作反应迟缓,而且不强烈,对外界又有很高的感受性,善于察觉他人不易觉察到的细节,在压力的情景下容易紧张、惊慌,情绪体验深刻而不外露。教师切忌对他们在活动中的失误,给予过多的指责,或让他们站在同学面前做错误示范,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以便使他们满怀信心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

除了以上方法以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安排学习与他们程度相适应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以及事故的预防和急救常识和运动力学的有关原理。例如,运动中腹痛,韧带扭伤等的防治,投篮的弧线与出手的角度等问题。使体育学习与常识原理的了解掌握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达到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的无知而产生的恐惧。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过程要善于发现学生心理障碍的苗头,及时把消极的心理状态消灭在萌芽之中。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育人手段,提高学生战胜心理障碍的毅力,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简短篇五

[论文摘要]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部分学生由于自身身体素质及体育基础差,心理素质不够稳定,学习懒散,目的不明确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生的目的不明确,性格怯懦,对自己运动能力估计不足,本身存在的心理或生理缺陷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的不足是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通过学习目的性教育,对部分学生适当降低要求,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氛围等手段来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心理障碍体育教学成因对策。

体育课是学校教育必修课,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发展和改善身体素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心理障碍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表现出慌乱、恐惧、困惑、胆怯等不良情绪。在体育教学中心理情绪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如果不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处理,势必很大程度上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调节好学生的心理状态,消除其心理上的障碍。并了解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以便遵循体育心理健康规则,针对课堂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有效的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体育教学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成因。

心理障碍是指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心理适应能力的状态。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在身体素质、情感、意志、个性等多方面的差异,使其在进行某些具有一定危险或难度的动作时,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不仅会使少数具有这种心理的同学难以掌握规定教学内容,还会因消极情绪的辐射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1.1消极心理障碍及成因。

1.1.1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对于自身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学了之后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一无所知。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对体育课不够重视,而学生学习积极与否与学习的目的性有很大的联系。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往往经不住学习挫折的打击,受不住失败的考验。一旦受挫就会马上丧失信心,不愿再次去尝试,甚至放弃追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情绪高低不稳,但想调节却力不从心,这主要是由于我们的情绪力量来之于不明的学习目标,缺乏心理后劲和韧性。

1.1.2性格怯懦,缺少吃苦耐劳精神。

由于体育动作技术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及运动能力达到一定的标准都需要经过反复的实践,不断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去征服一个个动作难度,接受各种挑战才能实现学习与训练目标,取得学习成果,因此体育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若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信心与勇气,没有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稍有难度或遇到复杂的动作就产生胆怯感和逃避心理,就难以学好体育课程,完成教学目标,更谈不上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另外体育教学中会出现大量的师生、生生合作,因此课堂上的学生交往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少数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不敢发言、不善于交往;一些外向好动的孩子,当他们经历几次错误和失败后,甚至遭遇全班哄堂大笑后,也会产生挫折心理。

1.2自卑心理障碍及成因。

自卑心理就是由于学生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引起的态度体验。在体育课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学生对自我能力估计的不足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当练习较难动作或中间遇上困境的时候,往往缺乏信心,轻易放弃挑战自己的机会。当所练习动作接近自身最大能力时,因害怕受伤或在同学面前丢脸,亦或看到同学受伤的先列,从而对该动作的练习产生恐惧感,畏手畏脚,不敢于尝试。有些学生由于本身身体素质较差或存在心理、身理上的缺陷,对所学动作缺乏信心,不敢进行练习。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常此以往很容易产生自卑感。以上这些大都是由于对自身能力的估计不足,缺乏信心不敢于实践所致。

1.3恐惧心理障碍及成因。

恐惧心理是由于学生紧张焦虑引起的一种心理反应。在体育教学中有少数同学存在着恐惧心理,其中又以女生居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现象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生活经验想结合产生的。在体育教学中产生恐惧不安的现象有主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主要包括心理调节力低,心理素质差等;客观方面主要包括有以前失败的经验,教学内容过于复杂,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低等,且这两方面的作用多半是相互作用的。

恐惧障碍是一种与回避行为连同的`对某一类特殊环境的非正常惧怕出现的心理障碍。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体育动作的基本条件。当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安全的心理需要时就会感到焦虑和恐惧。体育教学中最常出现的是单纯性恐惧障碍,即对某一具体的环境或体育活动产生惧怕心理。如以前在学习双杠动作时从上面摔下来,产生对体操动作学习的恐惧感。那么在以后进行相类似的运动项目练习时,头脑中就可能会再现事故场景,从而引发对运动训练的恐惧心理,害怕再次受伤。除潜在的伤害因素和怕苦引起的恐惧障碍外,在体育教学中还存在一种团体恐惧障碍,这种障碍是由于担心别人对自己评价不良产生持续焦虑所造成的。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动作都是在直接观察下进行,对动作技能掌握的好坏和快慢都直接展现在全体参与者面前,对于易被别人评价的学生,不能完成动作时往往会感觉到丢脸,进而采取回避行为。若原有动作技能水平低,又受到不好的评价,就更容易产生惧怕参加团体活动的现象。

2消除障碍的对策。

2.1教师方面。

2.1.1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克服消极心理。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活动目的越明确,越深刻,意志就越坚强,越能够激发人们的行为去达到某一目标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其认识到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知识,熟练的技能,更需强健的体魄才能适应社会的节奏。通过体育教学不仅能增强体质,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学许效率。只要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这点就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内驱力。学生动机一旦被确立就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要,就可以自觉的通过意志力去努力克服困难。使学生明白在体育锻炼和比赛中,如果想要实现即定的运动目标,就必须学会对付艰难环境所需的各种技能,付出汗水和努力,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亦是如此,为将来的拼搏增加一个砝码。

2.1.2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首先,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抓住难重点,注重教学过程中方法的科学性,力求做到精讲多练,形象生动。用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主动从事体育锻炼和掌握运动技术的强烈欲望。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积极肯定的认识自我,多提供一些使其获取成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的教育。再次,学生情绪较沉闷时说些得体的幽默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可避免厌倦、枯燥的心理,培养学生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并注意培养和使用体育骨干,让他们去带动影响其他学生。最后教育学生以充满信心的精神面貌正确评价自己,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激起学生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

2.1.3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

首先,教师应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都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去。其次,精心设计课程内容,科学安排组织教法。教材难易搭配合理,手段运用恰当,器材的设置和场地的布局要有科学性和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解和规范的示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另其对动作产生一种安全,易学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念头。其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帮助树立学生间相互尊重。通过学生间的相互鼓励,减轻学习压力,使他们处于轻松的学习环境之中。最后,教师应正确对待有恐惧心理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并加强保护帮助措施,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动作,对自身慢慢增加信心,最后达到消除恐惧心理的目的。

2.2学生方面。

2.2.1明确学习目的,克服消极心理。

通过教师的学习目的性教育及自身的努力,明白自己在学什么、为什么要学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正确学习动机的树立,产生对学习的强烈内驱力。使自己对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克服消极情绪。

2.2.2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首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会用积极、肯定的态度去评价自我能力,慢慢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另外,班级内的体育骨干学生,在课堂上应以勇于挑战、不怕困难等学习状态去带动影响其他学生,特别是那些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使他们能够在一种充满奋斗、激情的氛围中参与到体育训练中去,以此慢慢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

2.2.3树立自信心,克服恐惧心理。

首先,学生要对自我的运动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评估,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乃是为了以后的成功。另外,学生间要相互尊重,对于同学的失误不可取笑,有可能的话要帮助分析失败的原因。在同学进行练习时,适当的采取保护措施,增强练习者的安全感。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帮助,去争取胜利,以此慢慢克服恐惧心理。

3.结语。

体育教学对学生在得、智、体等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学生在以后的人生路上的发展同样有着不小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中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克服对策的研究,使我明白了学生体育教学中由于对学习动机的不明、对自身能力的估计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另外提出了通过师生双方面的努力去克服心理障碍的对策。为以后能更好的从事学校体育教育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简短篇六

摘要:在教育领域的迅速发展当中,体操教学也受到了师生的全面关注,成为高校的一项核心体育教学项目。但是,一直以来,体操学习都是一个困扰师生的难题,学生的体操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体操学习过程的关注,正确分析影响学生学习成因的关键因子,并提出相应地创新发展策略,以科学地提高学生体操学习水平。

关键词:体操教学;影响;学生;成因;因子。

在以往的体操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体操动作的简单引导,并在课堂前几分钟做出明确的示范,紧接着就把全部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进行学习,如果学生的动作存在的问题不大,教师不会进行过多地干涉,任由学生自由学习,如果整体动作偏差较大,教师则会集中学生进行重新演示,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完善自己的体操动作。在这样的体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未能得到充分地关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十分小,导致最终的体操教学效用并不高。同时,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一直处于对教师动作的模仿学习中,内心仅仅要求与教师的动作相一致,并不注重对于注意要点的学习,因而学习兴趣也未曾被充分地调动,只能要求自身的动作尽量规范化。此外,学生的体操学习过程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待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完善,而要想实现体操教学的合理性,教师必须优先着重分析影响学生体操学习成因的关键因子,并以这些因子为基础,创立科学有效的改善策略,进而产生高强度的体操学习效用。

一、体操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成因的因子分析。

1、渴望获得迅速地发展。

在当前的高校体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状况,学生对于体操教学的进度感到十分不满,认为体操教学每堂课仅仅是教几个动作而已,而让他们进行重复地练习,会显得较为繁琐无趣。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仅仅课堂的前半部分会有充分的学习兴趣去学习练习这些动作,到了课堂后半部分,则认为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训练内容,不值得继续浪费时间,因而完全失去了进一步训练的兴趣。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状况,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内心的学习迫切感上。体操教学是一门形体艺术教学,受到了很多女学生的欢迎,因而,他们对于教师布置的教学训练任务能够迅速地完成,并渴望了解和学习下一部分的内容,不希望本堂课的教学截止在当前的动作内容上。

2、传统的体操教学方式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

传统的高校体操教学,采取的教学方式总是以教师为引导和示范,由学生进行跟随性动作模仿,教师只是偶尔对学生进行动作方面的指导,而对于体操注意事项的讲解很是简单,几句话匆匆而过,许多学生仅仅记住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导致整体动作学习的不完善,与教师的动作存在较多的不协调。整体的体操模式完全成为了一个模仿学习的过程,未曾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帮他们找到自我完善的方向和动作优化思路。

3、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一致。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高校的体操教学中,自主思考能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成因的主要因子之一。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体操时候,所表现出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不同的,而其中的原因,很多时候是由于一部分男学生对体操学习的兴趣太低,并不会对动作进行主动地思考个探索,而女学生则不同,她们喜欢并乐于学习体操,因而会主动进行积极地思考,最终的学习效率相对较快。

4、对动作纠正认识不明确。

在高校体操的学习中,不同的学生对于每个动作的专业性强调也是不同的,女学生更多地是要求形体的美观性,每个动作尽量做到标准、合理,因而对于教师的指导纠正,她们会迅速地接受认可。而男学生也不同了,他们本身对于体操学习的兴趣就十分小,仅仅要求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即可,许多时候都抱着糊弄的心态去进行学习,因而对于教师的动作纠正,他们的内心并不会坦然地接受,而是觉得多余,不会积极按照教师的规范完成动作练习。

5、对动作学习进行反思。

在体操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对当堂课学习到的内容进行反复地练习,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定然能够优化整体的学习过程,产生高效的学习效果。但是,很多学生并不注重这一内容,许多时候仅仅在本节课上进行学习,下课以后,他们会立马投入别的活动中,对于体操的学习活力只能保持在很短的时间内,因而学习效率很低,亟待获得发展和提高。这是高校体操教学长期存在的一种现象,一直都得不到有效地改善,纠其原因在于学生对于体操学习的不注重,喜欢用敷衍的心态去完成体操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因此变得较为消极,导致体操教学的实际效益很低。

二、结束语。

总而言之,体操教学是现代高校体育教学项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的问题,教师应当正确分析影响学生学习成因的因子,进而针对这些因子进行教学的改善和创新,促使体操教学的整体流程变得更加科学有效,能够实际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晓晓.我国高校体操教学内容现状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11)。

[2]王可.探讨高校体操教学改革途径与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2)。

[3]李岱峰.立体教学在高校体操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新课程(下).(11)。

[4]刘立军.体操教学能力研究综述兼定量评价的原则确定[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简短篇七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论调影响非常深广:文无定法。意思是作文教学中不要用任何模式框住学生,应多搞求异思维,让学生写各有千秋的文章。中学生作文到底要不要定法,要不要传授一些最基本的写作思维模式,我们不妨看看古今有识之士的议论和中学生的实际状况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刘勰云:“文场笔苑,有术有门。务先大体,鉴必穷源。”(《文心雕龙·总术》)这位古代文艺理论家认为为文是有“术”的。他还说:“执术驭篇,似善弈之穷数;弃术任心,如博塞之邀遇。”你看,刘勰多么看重“执术”。他所谓“术”,就是为文之“法”。

姚鼐云:“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姚鼐是散文大家,他认为应先有所“法”而后才能写作。

曾国藩云:“以脱胎之法教初学,以不蹈袭教成人。”他也认为对初学作文者应教以“脱胎之法”。

再看看我们学生的实际状况吧。笔者曾对本校初高中学生1100人做过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素质较差,他们不懂写作常规,不知作文有哪些思维模式。一般只晓得一篇文章由开头、中间、结尾构成。因此写出的文章总是三段。到了高中毕业还是如此。高考阅卷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作文立意虽好,但是有佳意而无佳篇,常因结构形式及表现方法安排不当而影响了表达效果。

学生的现实状况,映出了我们作文教学的影子。考其原因,一是由于现在语文教学课时减少,课文多。课文教学在课内完成,而作文则只能放在课外作,教师没有时间传授“法”,有些教师则以“文无定法”为依据。无视‘法’的传授:二是在课文教学中注意了作文之“法”的传授,然而一篇文章一个法,学生无所适从。殊不知中学生的阅读远远大于写作,有些“法”根本不能用上,可仍然向学生灌输。

鉴于此,笔者主张:对中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应传授“定法”。这里所说的“法”,指的是表情达意的思维模式。因为学生作文是不同于作家文学创作的。作家的创作已是作文技能的运用阶段,为文的纯熟时期,他们的责任就是不断地尽可能地创造出更多的适合于内容的新式样。因此,文学创作最忌雷同、模式化。而中学生作文则是用笔的起始阶段,是打基础的时期。按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中学生的写作训练只能以象样为目标,至于好的要求,就已经超出了国文学习的范围了。他的话具体是这样说的:“记事物记清楚了,说道理说明白了;没有语法上的毛病了,没有论理上的毛病了,这就是象样。至于写得好,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中学国文学习法》)既然中学生写作训练的目标“只能是象样”,而象样也就是合乎“规矩”,亦即得“法”。习武最初须一招一式地练,中学生作文亦须循“法”入门。传授给学生的为文之“法”,不能过多,过多了学生感到眼花缭乱,训练不能落实;也不能过少,太少了则不够用。所以,中学生作文应有“定法”的“定”,就是说要大体规定他们作文依循的“法”的数量。总之,传授的“法”,应能有利于学生打好扎扎实实的作文基础,尤其是要能快速提高中、低基础的学生的作文水平,而在群体进步的刺激下,使基础好的学生的作文水平达到更高的层次。

那么,中学生作文应有哪些“定法”——表情达意的思维模式呢?笔者在此不揣浅陋,撮其要简述如下:

一、插入式。

插入式的特点是:在原来的叙事记人的进程中,插入一些与所叙之事、所记之人相关的事,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事写人。这种思维模式适用于训练记叙文。范文可选用鲁迅的《故乡》来印证。

二、悬念式。

悬念式的特点是:把人物或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然后再从人物事件的开头叙述,探因释疑。这种思维模式适用于训练记叙文,范文可选用鲁迅的《祝福》来印证。

三、串珠式。

串珠式的特点是:以一件“道具”做为结构线,连缀与此“道具”相关联的多个材料。这种思维模式适用于训练写抒情散文,散文可选用秦牧的《土地》来印证。

四、转换式。

转换式的特点是:将喻体转换为本体,将部分转换为整体,将自然现象转换为社会现象,将具体的个别的社会现象转换为抽象的一般的事物。这种思维模式可用来训练学生写托物抒情、借事说理的文章。范文可选用陶铸的《松树的风格》来印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思维模式很重要,全国高考有几年的作文试题写作时都必须运用这一式写才能成功,运用这一“法”的关键在于要善于找出甲事物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来寻找具有一些相似特点的`其他类事物,把握住了相似点,就完成了思维的转换。

五、总分式。

总分式的特点是:先总起来说,然后分开说,最后又总起来说。分开说时,有时它们各层次间表现为并列关系,有时则表现为对比关系。这种思维模式可用来训练写议论文和说明文。议论文范文可选用苏洵的《六国论》来印证;说明文范文可选用梁衡的《晋祠》来印证。

六、推进式。

推进式的特点是:思维的发展是纵向延展的,文章的各个层次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各个层次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变动。这种思维模式可用来训练学生写思想评论,范文可选用毛爷爷的《反对自由主义》来印证。

七、射靶式。

八、评介式。

本式的特点是:先评说某工艺产品的价值,然后再依次介绍其制作程序。这一式可用来训练学生写产品制作工艺流程的说明文。范文可选用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来印证。

程千帆教授说:“其在初学,始入文囿,回翔歧路,靡所适从,势非取法前修,无以正其涂辙。故炼字安章之道。命意取材之方,莫不绳武往制,以期肤功克奏,是即所谓模拟也。及学习既久,成效渐生,不特篇章字句,可以操纵自如:即情势体势,亦堪积储立,而一已之精神面目出焉,是即所谓创造也。故初学而不事模拟,则不得其门而入。”以上粗略地列举了可供初学写作的所谓“定法”八个,这只是最基本的,当然不是中学生作文之“法”的全部罗列。它做为“定法”,只是提供给中学生进入写作大门的几根拐杖。如程教授所说,使“回翔歧路,靡所适从”者有所模拟而已。况且,“熟能生巧”,若能在模拟上述几种模式的基础上加以变通,则可收益良多,可望中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一个档次。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简短篇八

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学教学中不断地采用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高中地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兼备文科和理科,涉及人文、自然、社会等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知识的跨度也比较大,很容易激发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及创造的欲望。就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理念。

最近几年的高考文综题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越来越重视,学生解答题目的时候普遍感觉较困难,得分率也不高。因而,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理念。此外,教师还要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积极创新教学理念。高中地理教学创新目标,对学生来讲要建立在足够的地理基本知识教育、地理技术应用教育、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来讲则要使由学生的技能、素质、创新能力等构成的知识结构同社会产业结构相符合,从而可以适应社会的动态演化。

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特征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上的启发性,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对相应地理知识的消化及吸收,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所以,相应的,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不再死记硬背,而是要了解其规律和本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相信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潜能,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和发散性思维。相应的,地理老师一定要积极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中充分融入自身的感情,从而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课堂环境,这样,学生就能进行轻松愉悦的学习。教师要打破陈规,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敢于质疑并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允许学生随时举手发言,鼓励学生和教师进行争论,用鼓励性语言肯定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感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组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使学生有效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对相应地理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能够对地理知识产生较强的兴趣及求知欲,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内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及研究,辅以教师的引导及鼓励,就能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持久和深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要积极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及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巧妙设疑、创设情景、演讲辩论、讲地理古诗、联系热点等等。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1.鼓励学生进行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更是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因而,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想象,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展开想象,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灵活变通,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从历年高考题目来看,虽然形式不同,但考查的知识点是相同的,万变不离其宗。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运用他山之石来攻玉,也就是积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学习一种事物而推出其他事物,促进了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我国经济及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因而,相应的,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手段,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简短篇九

论文摘要:论文对中专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如何调控中专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掌握有效的心理调整技术和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论文关键词:中专体育教学心理障碍成因调控。

1.前言。

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针对学生对体育课态度体验专项因子分析,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引发学!}心理障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轻视体育课。

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多数学生体育课学习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完成体育课考试,认为体育课不是主课,体育课应付及格认真学好其他文化课的不良心态,占被调查人数的54.4%。这主要与我国多少年来实行的应试教育和人们对体育的偏见是分不开的。

1.2厌学体育课。

部分学生认为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乏味,缺乏新鲜感,不喜欢上体育课,把上体育课做为一种心理负担,占被调查人数的59,8%。首先,中专体育课的内容与中小学的内容基本相似,教学中教师统得过死的军训式教学,干巴巴的讲解、示范、练习,单调的教材教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因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不愿上体育课。其次,部分学生体形较胖或较瘦,性格内向,自尊心强,体育基础、身体素质又差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在体育课上,过分担忧具有少有难度技术和竞赛性的练习,害怕与比自己“强大”的同伴一起游戏和运动,害怕练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鄙视,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自信心下降,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1.3过分担心考试。

学生在考试前过分紧张,占总人数的66%。心理症状为心跳加快、呼吸短促、手脚出汗、四肢疆硬不协调等,在考试时由于知觉和表象不连贯,记忆力减退,忘记技术动作要领,造成不能正常发挥和正确完成动作。如在足球选项课颠球的考试中,有的学生平日颠球练习中技术动作非常规范、熟练协调,但一到考试就紧张的动作技术发挥失常,动作僵硬不协调、失误增加。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教师又不能耐心正确的疏导和关爱他们,导致了这些学生陷入悔恨、遗憾、不满意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

1.4服务设施不够良好。

配套服务设施可解除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后顾之忧。调查发现,有20.2%的男生和41.5%的女生认为配套服务设施不好,对体育学习的影响非常大。很多学校,学生上完体育课无处洗澡或洗操不方便也直接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热情。调查结果显示,此因素对女生的影响更大。

2.对体育教学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调控。

2.1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

2.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老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应将快乐教学、尝试教学、情景教育等有机地渗透于教学之中。发扬协作型教学。要重视教与其它诸要素的协调,同步互补,使启发式的'教法与创造性的学法有机统一。在内容上强调“发现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形式上强调“过程的自组”,多为学生提供练习上获得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为此,在“四自”基础上,努力实现“四性”,参与练习的全体性,人人有练习的机会;练习内容的层次性,确保全体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成功;练习要求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练习过程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从而使他们的自学自练自评中,从互教互学互评中,从友爱团结的多向交流中,从自我肯定中得到满足,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3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在学习中多创造一些良好的心理气氛,学生对教师信任,可减少学生在练习时出现的紧张和害怕心理。教师对具有紧张胆怯心理的学生应多加关心,少批评,更不能讥讽,并及时鼓励,使他们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满足感”、“成功感”的情绪体验,逐步树立信心。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准确,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消除恐俱感,排除意志消沉等消极心理,增强自信心和勇气,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气氛,从心理上消除其不良心理。

2.4改善场地器材条件。

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因此,要严格按照国家对体育设施、器材的有关规定,不断改善体育场地、器材和配套服务设施,尽可能满足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同时,经营性的体育场馆,在利用市场手段调节的同时,应时常与公益性服务相结合。在软件方面,重在形成一种有利于提高中专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氛围,注意隐性课程的潜在影响,建立、健全校内各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广播站、电教室和宣传栏的作用,形成宣传网络。举办体育节,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竞赛活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沃勿戎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激发体育兴趣和形成锻炼习惯的“第二课堂”。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简短篇十

[提要]基于社会从众效应、需求层次理论、有限理性理论,以及契约理论,对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作多角度的剖析,深入阐述契约理论下报酬契约的隐性激励、法律契约的不完善、政治契约的矛盾及企业内部治理契约作用丧失等对会计诚信缺失的影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会计诚信;会计失信;社会效应。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会计诚信问题影响着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是整个会计行业乃至全社会所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近年来会计诚信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笔者将立足于社会从众效应、需求层次理论、有限理性理论及契约理论对会计诚信缺失进行深入的剖析。

一、基于社会从众效应的解释。

会计失信离不开社会的影响,社会从众效应将会计失信大部分原因归结为社会因素作用下的产物。

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在感知、鉴别、行动时往往会受到来自社会团体的压力,从内心深处趋同于集体的抉择,即从众效应。从众心理是导致会计失信的麻醉剂,从众行为的出现也有很多诱因,其中“偏离恐惧”是引发从众行为的重要因素,这种心理会引导个体逐步趋向于群体。而任何一种群体对于与其保持一致的个体采取的都是接纳、喜欢和吸收的态度,而对于与之相反的偏离者则会采取排斥、厌恶甚至制裁的做法。从相关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的从众效应更为严重,偏离恐惧也更为普遍。

当今社会不乏一些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身影,使社会这个大环境出现了各种不正之风,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财务丑闻的频发、医疗教育卫生界的漏洞、学术上的造假等等触目惊心的大背景下,要求个人恪守原则,顶住偏离恐惧心理也将变得十分艰难。所以,近年来频频出现的会计诚信问题也只是整个社会诚信问题的凤毛麟角,会计人员的从众心理导致了其为追求自身基本需求而采取与社会上不良风气趋同的做法,这种从众效应也引发了在诚信缺失这种社会大背景下的会计失信现象。

二、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解释。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大类。会计人员在做了假账时追求的就是除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外的其他需求,这是一种利益选择,造假成本的大小决定了会计人员的不同策略。如果企业的管理层介入,授意会计人员作假,这时无论造假成本如何,会计人员将面临着两种策略。即坚持原则和接受领导的授意。坚持原则就是违抗企业管理层的命令,将有可能面临失业或者遭受排挤,一旦失业,则会威胁到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这些基本需求;接受领导的授意,一方面取得了领导的信任,完成了领导的任务;另一方面却违背了职业道德,产生了会计失信,但是此时会计人员的基本需求是不受到威胁的,甚至会收获更多的利益。在对这两种行为的选择中,很多时候会计人员会很难坚守住职业道德。所以,会计活动中人们追求高层次需求的心理,将会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出现会计诚信或失信现象。

三、基于有限理性理论的解释。

著名管理学家西蒙教授在研究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后,提出有关决策问题的独到理论,他《管理行为》一书中提出人的行为总是介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即“有限理性”。同时西蒙在松动完全理性的假设下,指出人在任何状况中都不存在完全的理性行为,公众所普遍探讨的是有限的理性,包括程序理性和结果理性。

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法准确预知一项活动的结果,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对预期目标的认识,所以几乎不可能按照结果理性来完成活动,只能尽量依靠某一个程序的理性来使得整个活动朝着目标方向靠拢,以此降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有限理性”在现实中应用时,应当重视过程的理性,不应过分追求结果理性,只有严格控制活动中每一个步骤的要求和规范,尽可能地使程序合理合规,那么最终产生的结果也将具备合理性。

在会计活动中,会计的职能要求企业向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由于企业业绩的评价者要求企业注重财务状况等期间结果指标,而这些会计信息都反应的是一种结果,所以企业往往会本末倒置,过分重视结果理性,忽视会计信息的程序是否规范,操作是否合法。在结果理性和程序理性重视程度出现偏差的情况中,企业管理部门会逐渐产生对结果理性的偏好。此时,就会出现会计活动中过分追求结果理性而不诚信的现象,企业会违背真实经营状况和相关法律法规对会计信息进行造假,出现虚假的“结果理性”状态。

四、基于契约理论的解释。

现代契约理论根据契约的完备性将其分为完全契约和不完全契约。国家权力机关拥有通用会计契约的规定权,表现为颁布各种制度、政策、准则。由于它们是一种公共契约,对企业的特殊情况没有针对性,这就为企业管理层制造了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所以会计契约是一种不完全契约,这种先天的不完全性,构成了会计失信的制度逻辑。

契约根据表现形式分为隐性契约和显性契约。显性契约是一种公共知识,是自动签订的,可强制执行,而隐性契约则只能靠自身素养来履行。契约方在自我选择时很可能受到利益诱使而违背隐性契约,出现会计失信,反映为会计显性契约的违背。在我国,造成会计失信的契约原因有很多。

(一)报酬契约的隐性激励。我国企业特有的报酬契约形式使得管理层的收益中现金比例小,控制权收益、社会地位等比例却偏大。现金收入不高的情况下,管理层为了提高自身报酬,会采取会计失信行为直接占有企业资金,或通过信息造假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而变相增加控制权。同时,当契约表现为一种短期合同时,易导致管理层作为理性经济人,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做短期行为。当管理层在合约期限内发现企业某年利润下降,而又想继续获得契约报酬时,便会授意会计人员对信息造假;反之,管理层会考虑到为企业做出超额贡献后自身报酬并不会增加,由于心理上的不平衡将选择虚减利润,而将超额的利润作为递延盈利,为以后可能出现的亏损做后备力量,提高自身报酬。所以报酬契约这种缺憾为履行诚信带来了障碍,形成“道德风险”。

(二)法律契约的不完善。履行契约的方式分为:自动履行、相互履行、强制履行。自动履行是自愿的,取决于履行后获得的收益和履行必要的支出之间的关系,收益大于支出,则履行。相互履行是契约双方相互间受到对方谈判实力的影响而进行的履约方式。强制履行是在企业不自动履行或相互履行失败后由他方干预而得以履约的行为方式,一般由政府机关来实施。法律契约属于显性契约的范畴,是凭借相应的规章制度及各种法律条文作为坚实后盾而保证其顺利完成的。而法律作为一种不完全契约,使得很多不法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制裁,同时惩处力度不足以威胁到会计失信获得的收益时,也为会计诚信带来了消极影响。这种现象就是法律契约不完善对会计诚信人员带来的“逆向激励”。

(三)政治契约的矛盾。制度其本质是一种政治契约。近年来,在会计领域,我国一直致力于各种会计政策、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完善,这些政治契约都具有政府参与和单方向制定的特点。政治契约的矛盾表现为政府在不断完善契约的同时,为管理层提供了天然的政策漏洞,便于其利用制度的不完备或更新前后的差异进行会计失信行为。同时,级别不同、地区不同的政府往往存在着很多利益冲突,政府业绩的好坏也经常取决于管辖范围内经济状况的优劣,这也关系到个人的职位升迁问题,这将导致某些政府部门利用职务之便卷入企业会计舞弊中去,或对企业的会计失信行为只做象征性处罚,或视而不见,更或直接参与,企业通常会利用这种矛盾性进行会计失信行为。

(四)企业内部治理契约作用丧失。企业内部治理契约将企业的债、权、利作为安排对象,进行内、外部治理。我国企业内部治理契约明确了企业在内部设立时应按股东会、管理层、董事会这三大主体来安排,意在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局面。但是现实中,很多上市公司都是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大股东一般是接受政府的委托而形成的,而股东大会往往由大股东掌控,并且董事会成员和管理层成员经常是由股东提名任选的,这就造成了大股东和政府之间的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董事会、管理层和大股东之间的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这两层关系实际上使得这种企业并没有真正的委托人,丧失了委托代理契约,破坏了制约作用,造成企业内部治理契约作用的丧失。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简短篇十一

论文摘要:高校体育课中的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影响教学效果,学生心理障碍主要受自身技术特点、练习环境、教师教法、情景性恐惧、自发性恐惧的影响。克服心理障碍应从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入手。

跨栏跑是高校田径教材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对发展大学生的力量、柔韧性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的意志品质都有积极作用。跨栏跑不仅需要速度,而且还要在高速中跨越一定数量、一定高度的栏架,难度较大,除掌握正确的跨栏跑技术外,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好跨栏跑技术的保证。而在高校的学生练习跨栏跑过程中,由于技术性强,难度大,再加上措施不力,会使一些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形成心理障碍,尤其对怕摔跤和性格胆怯的学生更为突出,一些学生视栏为屏障,不是积极地跳栏,而是本能地绕栏。由于学生存在想跨不敢跨,能跨的不愿跨这些心理障碍,影响跨栏跑技术的学习。为了促进跨栏跑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拟就高校跨栏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江西省科技师范学院专科部2003级、2004级田径选修课学生共112人,其中男生88人,女生24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故资料法。

1.2.2教学现察法。

1,2.3访问法访问有“产重”怕栏心理的学生。

2结果分析。

在对上述研究对象的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受各种因素影响,成因较为复杂,但总的来讲可归纳为外在原因(即客观因素)和内在原因(主观因素)两种。

2.1外在原因(客观因素)。

2.1.1跨栏跑自身技术特点影响。

跨栏跑是一项技术复杂、节奏性强、韵律性强,并有一定危险的田径项目,完成动作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变化中。要求学生对短跑技术、过栏技术和跑跨结合的技术都要较好掌握;对平跑速度,髓关节灵活性,腿部力量和柔韧性,上下肢、躯干的协调配合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学生练习跨栏时,必须承受强烈的生理、心理紧张,学生很容易把危险程度考虑得过于严重,从而产生恐惧,对自己失去信心。

2.1,2受练习环境的影响。

学生的练习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即人群环境)和白然环境(场地、器材等)。有些学生对老师示范过难或他人完成动作的优美、大方等产生自卑心理,造成所谓的心理防御,惧怕自己的失败而不敢继续练习,以免受耻笑、嘲弄。在教学中.场地器材准备等条件不完善,比如栏架过旧,让学生感觉怎么摆都不正或不稳,或是场地的不平整,使学生在跑的过程中有颠簸.感觉自己重心不稳,不敢往前伸腿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恐惧。跨栏跑要求人体在快速奔跑中跨越一定高度,一定数量的栏架,器材有一定的危险性,稍有不当极易造成损伤,这样使学生容易对栏架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怀疑自己能否安全过栏,心理障碍随之产生。

2.1.3教师教法的影响。

在跨栏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性别、身体素质水平、接受能力等差异,会导致在教学各阶段中学生水平差异不齐,如果在教学中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效果不可能很好。比如说,练习栏间跑时,老师要求用三步.但不可能一开始每个同学都能完成,有的会因为距离而影响,有的会因为栏高而影响,若都同时进行的话,好的学生能做到,但较差的学生会因为自己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而不敢继续练习,从而产生心理上的障碍。另外教师教法上的单调、重复等因素也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

2.2内在原因《即练习者的主观因素)。

2.2.,情景性恐惧。有些学生以前在练习跨栏跑时发生过危险,当进行跨栏练习时,危险的情景就会立即出现。这种恐俱性心理除记忆外,还有想象,许多以前没有练习过跨栏的同学看别人做动作,也会望而生畏。

2.2.2感染性恐惧。当一个学生在练习时产生恐惧时.会引起其他学生连锁反应的恐惧。

2.2.3自发性恐惧。个别学生因天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差,或者由于生理方面缺陷,怕动作做不好而被别的同学嘲笑而产生心理障碍。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简短篇十二

轮滑运动是以人的心理素质和运动技能相结合的体育运动项目,它集健身、娱乐、趣味、竞技、技巧、休闲和惊险为一体,能全面提高和综合发展人体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协调和平衡能力。但是,由于轮滑运动动作难度较大又容易受伤等因素,使学生在轮滑的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以至于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本文针对学生在轮滑课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克服心理障碍的对策与建议。

1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心理障碍是指介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心理适应能力的状态。在轮滑课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在进行某些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学习时,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不仅会使少数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难以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还会因为消极情绪的辐射作用而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轮滑课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技术动作生硬、不协调,失去节奏,有时中途停下或请假,逃避练习。在休息和生活中,性格内向,孤独不合群,集体活动表现比较淡薄,即使参与了也是为了应付。平时表现精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情绪不愉快,对于体能和技能训练缺乏热情且意志薄弱。

1.1动作难度与危险性。

轮滑运动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它要求学生靠与地面接触很窄的滑轮作为支撑点,对于以前没有接触过类似项目运动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刚开始感到很新奇,当穿上轮滑鞋后就会产生站不稳、失去重心和不能移动的感受,这时就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定式,认为“太难了”、“我学不了”、“我不行”等畏惧心理。有些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自己能力差,根本就不适合学习这项运动,尤其当其他同学摔倒或出现意外时,这种恐惧心理越发严重。例如,学生在弯道技术学习中,不敢大胆地向弯道“圆内”倒重心,又不敢大胆地使用外刃蹬地,结果不但动作技术没有长进,有时会由于动作不连贯或其他原因导致摔倒,从而更加畏惧弯道的滑行,产生畏惧心理。因此,笔者认为动作难度和动作危险性大是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的直接原因。

1.2学生运动素质和心理品质。

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轮滑练习的基本条件。当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安全的心理需要时,就会感到焦虑或恐惧。另外,技术动作结构复杂,也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产生畏难、胆怯的情绪。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差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能水平低,在动作练习时不敢迎难而上,过分夸大动作难度,加上他人的调侃和说笑,都可能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惧怕学习和练习;其次,学生以前失败经历的情景再现也是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由于轮滑项目自身的危险性和运动者自身的因素,受伤在体育活动中并不鲜见。当受过伤害的学生在练习中碰到与以前的经历相类似的内容时,头脑中就可能会再现事故场景,从而引发对轮滑运动的恐惧。此外,过度紧张是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有些学生在学习轮滑运动时,就会产生过度紧张的心理现象,如,动作呆板、不协调、多余动作增多、动作感觉性差等,如果较长时间都不能克服过度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渗透到动作学习过程中去,最终导致自信心水平降低,从而诱发出一种丧失学习动力的心理障碍。

学生在轮滑课前,对轮滑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够,理解比较肤浅,没有从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等角度进行系统地学习,不能够掌握站立、转弯、停止等基本动作的用力分析,只进行盲目的模仿练习,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产生了疑惑感,最终导致对轮滑运动失去了兴趣。

1.3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抓不住重点与难点,示范时对关键技术交代不清楚,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技能出发,对学生要求过高,都会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饱受失败的困扰,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畏惧情绪。同时,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冷落差生,甚至把他们当作反面教材,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

2克服心理障碍的对策。

心理障碍是轮滑课学习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然而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克服和解除的。在轮滑课教学中,每名学生心理障碍的程度和时间的长短都存在着差异,但其共同的特点是缺乏信心,兴趣削弱。因此,教师应遵循有关原则,应用适当的方法,解除学生学习的厌倦情绪。

2.1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和运动能力的培养。

身体素质是掌握技术的基础,从上第一次课开始就应加强学生身体各素质的练习,每次课都应安排适量的相关练习内容。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提出一般要求和个别要求,布置课后练习内容,经常检查。评定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使学生增强学习新内容的信心。对任何一个有难度的动作,首先要抓好基本技能练习,防止学生脱离实际条件,在他们尚不具备相应的身体素质情况下,片面追求学习难度较大的动作。例如,通过练习一些复杂的动作来增加身体的协调能力,或用橡皮筋等外界物体对身体施加外力来增加腿部力量及脚跺关节力量。

2.2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活动目的越明确,越深刻,意志就越坚强,越能够激励人们的行为去达到某一目标”。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因。学生只有把轮滑课的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要求时,才能产生克服各种困难的决心及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轮滑课的动机不明确,认为不是主课,只不过是玩玩而已,不必认真;有的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对要求考试的教学内容认真对待,积极练习,对不是考试的内容,则不重视。因此,在轮滑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要求并鼓励学生在跌倒后继续坚持练习,更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练习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对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让学生用动机的力量、顽强的意志品质对待和战胜困难。

2.3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2.4重视动作示范和保护措施。

动作技能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动作技能形成一般是从观察教师的动作示范开始的,通过观察在头脑中建立起动作的视觉表象,然后通过自己的练习形成动觉表象,最终形成视、动综合表象。因此可以看出,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会给学生一种安全、易学的感觉,使其对轮滑技术动作产生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效果,从而大胆地充满信心去练习。同时,在上课之前要求怕摔的学生佩戴护膝、护腕、头盔等护具,在加上轮滑技术上的正确姿势示范和技术指导,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严格的技术要求下轻松、平安地完成轮滑动作,这是减轻学生在轮滑课中产生心理障碍的有效措施。

2.5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

在轮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多启发、引导和鼓励,激发他们完成动作的渴望和勇气。还可采用直观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如对某些完成动作较好的学生进行激励型讲解,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在一起训练,使学生自我比较,从而产生练习的欲望以增强自信二教师除运用语言激励外,还可采用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通过表象回忆的方式,引起消极心理因素的出现,同时利用积极情绪替代消极情绪,达到逐步克服心理障碍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表象训练法,让学生回忆自己完成动作难度较大动作时的肌肉用力感觉,并将自己的动作同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对比,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和对肌肉动作控制程度,使身体各器官系统达到协调发展,以增强学生学习轮滑的信心和动力。

2.6优化课堂教学氛围。

在学习中多创造一些良好的心理气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可减少学生在练习时出现紧张、害怕等不良心理。教师对具有紧张胆怯心理的学生应多加关心,少批评,更不能讥讽,并及时鼓励,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满足,使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满足感”、“成功感”的情绪体验,逐步树立信心。在练习过程中,教师用适当的语言对学生的练习给予肯定和评价,提醒学生动作用力的时机、方向和动作幅度,帮助学生分析动作失败的原因和指出纠正错误的方法,转移和分散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准确,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消除恐惧感,排除意志消沉等消极心理,增强自信心和勇气,从而能顽强果断地克服动作困难,加速技术动作的掌握,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结语。

由于轮滑课具有动作难度大、危险性高等特点,加上学生本身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意志品质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是难免。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了解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然后去“对症下药”地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学生的不良心理,逐步提高轮滑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简短篇十三

(1)讲解示范不清楚。体操教学主要在于讲解与示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讲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在体操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未将难度较大的动作进行分解,这样学生不能对动作形成初步的连接;同时,教师本身的业务水平有限,对动作并未真正地掌握,在给学生示范的过程中动作不连贯、不优美同时还出现各种失误,这很容易让学生对动作产生恐惧情绪,从而影响新知识的接收。

(2)组织教法不当。教师的组织教法,尤其是对技术动作比较复杂的项目,显得尤为重要。体操教学教师应该结合整体—部分—整体、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等原则进行授课,对于复杂的动作,教师应先做完整示范,让学生形成初步的动作概念,再分解动作,降低难度。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较高,希望在极短的时间内每个学生都可以掌握动作要领,没有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不同条件的学生也未区别对待,这样会导致学生对内容的学习产生恐惧,从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体操教学中,保护与帮助是比较重要的部分,教师如果未能对初学者在身体和精神上进行保护与帮助,也会引起学生的恐惧情绪,对学习有抵触心理。如果保护到位,学生可以完成动作,有成功体验,会极大地提高其学习热情。

(3)考核过于单一。在体操考核部分,教师如果只注重学生对动作质量的完成,对不同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每个学生身体条件都有差别,如果考核标准过高或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随着动作完成的失败逐渐降低。因此,教师应更注重学习过程而非结果。对学生的考核,教师应结合多方面进行评价,如上课态度、积极性、是否挑战了自己等方面。

(4)爱的教育体现不明显。爱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体操教学中也尤为重要。教师如果对动作完成质量不高的学生态度粗暴、言语攻击,甚至将其作为反面教材,这样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也产生厌烦和恐惧,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学的顺利进行百害而无一利。

3.1.2学生方面。

(1)身体素质。在体育运动中,身体素质是完成动作的基本条件。体操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力量和柔韧等素质要求较高,当自身条件无法满足条件时,学生在潜意识中就会对学习产生消极甚至拒绝的情绪,直至产生焦虑和恐惧。例如,有些女生上肢力量不足,在学习双杠过程中,连最基本的杠间支撑摆动都做不了;还有些超重的学生,做任何动作,对他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这些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就有要放弃去挑战一下自己的心理,如果教师这时不去鼓励他们,练习时,他们就会偷懒逃避,对体操的练习失去兴趣,很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可见,身体素质差是产生恐惧心理的重要因素。

(2)心理原因。对于以前没有接触过体操的学生来说,“体操本身就是危险的”已经在他们心中成为定式,在自己做练习时,总会去担心自己在做动作时是不是会发生危险,在这种认知偏差情况下,很容易引发学生大脑皮层和皮层中枢的共同反应,这样就会抑制与活动相关的神经中枢,生理上表现为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肌肉紧张等,那么人的运动机能就会下降,从而对体操练习产生恐惧情绪,心理也就出现了相应的防御反应,如双杠支撑摆动过程中突然掉杠、跳马助跑在最后突然降速或者干脆停下来等,这些都是一开始的.认知偏差引起的。

(3)动机不明确。基于体操自身的特点可以看出,它对学生陶冶情操、提升气质、健身健美、培养良好的品质都有很好的效果,将体育的美与力量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就目前整个高校体操教学的开展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其特有的功效,大部分学生在选课时出于几个原因:首先就是好奇,但并未真正了解什么是体操;其次是盲目地选择,缺乏严肃认真的态度;最后还有些学生效仿别的学生,从众心理驱使。这些学生并没有真正去体会体操的魅力,由内而外地去欣赏它,内部动机不足,一旦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者和自己的预期出现不一致,就会产生出现消极情绪,从而影响练习,越练习越抵触,越抵触越害怕,这时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就会出现,严重影响动作的学习。

3.2器材方面。

体操大部分教学需要借助体育器材进行,如双杠、单杠、跳马等,在很多高校,这些体育器材在没有课的情况下会变成一种摆设,并未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护理和维修,上课时,有时出现器材生锈、断裂甚至直接损坏的现象,这样对学生上课就会有很大的影响,易产生不安全的感觉,从而对器材本身产生恐惧。

3.3环境方面。

3.3.1场地。

在开展体操课教学过程中,场地也是一个较大影响因素,如有的场地过于狭小,学生人数一旦较多,空气就会不流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听不清教师的讲解、看不见教师示范、练习过程中教师指导不过来等情况,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学生还会产生反感情绪,注意力无法集中,影响动作要领的掌握。因此,场地的选择对体操教学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

3.3.2天气条件。

有些学校体操场地,如双杠、单杠直接在室外,受天气影响比较大,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天气炎热都会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不能很好学习动作要领,在练习的时候就会紧张恐惧,从而影响动作的完成。

4结语。

体操是一项集技术和力量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内容丰富,技术复杂。本研究主要从心理学角度,结合“人-机-环境事故系统工程”(mmes),从人、场地和环境等方面更全面地分析学生恐惧心理的成因,对提高体操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