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故乡的河流现代散文(汇总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2:47:49 页码:9
2023年故乡的河流现代散文(汇总17篇)
2023-11-12 02:47:49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自己思考的结果进行整理和表达,是思维的延伸和发展。总结要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一定要有明确的结构框架和逻辑顺序。以下是一些总结的模板和方法,供大家参考使用。

故乡的河流现代散文篇一

是一檐破旧的老屋。

是老屋前落光叶子的银杏树。

是老屋后那片寂寂的竹林。

是老屋里母亲那双龟满裂痕的小手。

是一盆火。

一盆从老屋里燃起的牵挂之火。

火苗很少,可温度很高。

不然怎温暖我们度过二十几个寒冬。

跋山涉水只是为了暖一暖。

远在青岛的老父那双冻僵的苦脚。

日思夜想只是为了听一听。

求学福建的弟弟那是否懂事的声音。

而我呢,身在广东的我。

早就将您穿在了身上。

现在故乡正下着小雪吧。

不知多年未见的雪花是否。

还是儿时的模样呢。

洁白的六角形的纷纷扬扬的。

怎么总是洒不进我的梦中呢。

也许我的梦太远了。

远在地平线的那头。

被一群青蛙戏弄。

也许我的梦太轻了。

轻如一阵微风徐徐地。

摇不醒一株小草。

也许我的梦太薄了。

薄如一窗楦纸。

却戳不破儿时的记忆。

也许我的梦太纯了。

纯的只剩下灯红酒绿车水马龙。

突然心头涌起了一股寒意。

蓦地一个喷嚏。

惊走了探我而来的一瓣雪花。

我急忙跑到屋外。

搜寻你来时的踪影。

外面很静也很冷。

只有那棵孤独的.银杏树。

瑟缩着立在寒风中。

哦,故乡的冬天。

是一棵树。

一棵落光叶子的银杏树。

赤条条地裸露在北风里。

生生地剌伤了这片贫瘠的天空。

树上那破旧的老鸦窝。

已很久没有听到刮刮的叫声了。

树其实并不高。

即使长得遮天蔽日直冲云霄。

根却只能扎在地下。

但他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矮。

他是大地的延伸。

却又能冲破大地的樊篱。

故乡啊。

不知矗立着多少棵这样的树呢。

城市的上空慢慢变成了绯红。

没想到南方的冬天。

夜也是来得这么早。

我喜欢夜。

特别是在只有半丸残月的夜里。

我的呼吸成风。

我的身体成蛹。

都一一孵化成故乡的另半丸。

夜让我们不再有距离。

我觉得自己的身子越来越轻。

越来越轻如一只风筝。

被故乡那半丸月收了回去。

我终于见到那熟悉又陌生的故乡。

老屋已经破了。

银杏树周围多了一些不知名的小树。

屋后的竹林还是那么多那么静。

绕村的小路已不再曲折。

却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干净。

村口的池塘结着冰。

后山上潜伏了一个冬天的小草。

也跟我寒暄了起来。

母亲正靠在炉火旁念叨着什么。

我心头一阵凄凉。

老天啊今年的雪。

怎么全落到母亲的头上。

故乡的河流现代散文篇二

前几天,平时很少出门的我特意去了一趟在华容做生意的叔叔那里。叔叔生日,我跑去凑个热闹。到了叔叔家里,他们一家人很是高兴,又是搬凳,又是泡茶的,弟妹泡茶给我喝时,问我要不要放花椒,我说要。从小时候起,我就爱在泡茶时放几粒花椒。这也是故乡人的习惯。

嫁到异乡,自然得随乡入俗。这里的人不喝放了花椒的茶,我也就不放了。父母在世的时候,我回去了还是喜欢在茶杯里放花椒。尽管渐渐习惯他乡的生活习惯,还是不忘故乡的味道,只要有机会接触故乡的东西,依然不改最初的深爱,所以当婶婶把她的花椒分给我一大半时,我毫不客气地收下了。在回来的路上,我丢几粒花椒到嘴里,舌头明明在发麻,心里却很享受这种感觉。我知道,这就是故乡的味道!

想起去年有一次去进货,在供货的老板店里看到来自故乡的豆腐干,当时,我一下子就兴奋起来,尝都没尝就认定了这种豆腐干好吃,也不管价格偏高可能不好出售,也进回来,心想卖不掉就留着自己吃。结果就是我本人吃掉的比卖掉的要多。而平时在超市看到别的更有名气的豆腐干时,我并没有想过要去买一包两包的。我自己明白,我这不是在吃豆腐干,而是在回味故乡的味道。

故乡的腊肉是那种挂在梁上被柴火冒出的烟熏得漆黑漆黑的腊肉。黑黑的外表看似脏兮兮的,但味道独特。无论你是炒着吃,还是炖着吃,都是肉香四溢,让人还未品尝就早已垂涎欲滴。

异乡的腊肉不兴烟熏,都是挂在太阳下晒,这里也没有我们家乡山里的柴火,没熏过的腊肉看起来干净些,却没有我们家乡腊肉的味道。父母在世时,每年正月只要我回家了,母亲就要父亲从梁上取下几块腊肉让我带回我的小家。父母去世后,姐姐和弟弟也去了他乡谋生,我再也吃不到故乡的'腊肉了。故乡的腊肉,那种味道我也只能在记忆里回味了。

故乡的茶叶是我一直魂牵梦绕的好东西。又嫩又香的绿茶经故乡山区纯净天然的井水冲泡,茶香弥漫,茶水清亮而又甘甜,简直就是玉露琼浆,让人喝到肚子滚圆也不愿放下杯子。

母亲在世时,尽管被疾病折磨得苦不堪言,但她总是要拖着病体为我们做些什么。每到茶树长出嫩叶的采茶季节,她就要到屋后的茶山佝偻着腰采摘茶叶。母亲一辈子爱干净,很讲究,所以经她制作的茶叶细嫩而又没有半点杂质。我回家后,母亲总给我一些茶叶。她知道她的女儿爱喝自己家乡的茶,所以不顾腰痛也要为女儿准备。现在想来,那茶叶,凝聚了母亲多少爱啊!

吃不到故乡的花椒,故乡的腊肉、故乡的茶叶……似乎已经无所谓。但总有某个时刻,在看到故乡的某种东西时,眼睛出奇的晶亮,血液,就在那一刻沸腾!

故乡的味道,早已烙印在心灵的深处,无论有多久没有品尝,依然记得那香甜至骨髓的味道!

故乡的河流现代散文篇三

我的童年时代有一半时间都是在家乡的小河边度过的。那条河里有很多我喜欢的小可爱,小鲫鱼、小泥鳅、小鲢鱼、小猛子、小虾、青蛙、蟾蜍……春天里最引人注意的是小蝌蚪,黑黑的大脑袋、细细的长尾巴,游起水来摇摇摆摆的样子十分有趣。我伸出双手把它们从水里捧起来,放进盛着水的罐头瓶里,看着它们游来游去的样子,心里十分满足。

夏天的时候,我跟着妈妈和姑姑到小河边洗衣服,肥皂水的味道吸引了河里的小鱼,在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我可以看到小鱼们争先恐后地游到妈妈的脚边,它们顽皮地用嘴巴触碰着妈妈的脚丫和我的小脚丫,那种感觉是痒痒的,很舒服很歉意。

小河的最上游有一口井,那是全村乡亲们吃水的水井,那里的水甘甜清冽,如果在夏天里你走了十几里山路,从这口井里取一桶水,在桶沿上喝一口,那种甘甜清冽的味道沁人肺腑,比冰镇矿泉水好喝多了。全村的.乡亲们都是直接饮用这口井的水的,包括全村的牛羊和小毛驴都离不开着井水的滋润。离水井最近的河边有一泉眼和井水相通,水质也很不错,那是乡亲们洗菜和淘米的地方。洗衣服不能在这个地方,只能在小河的下游或中间地带。

沿着小河的两岸是姿态各异的垂柳,他们树干高大、树枝下垂如千年长发,是夏季乘凉的好地方。小时候,每到中午我便逃避睡午觉,偷偷的跑出来玩水,时常看见小河两岸都是婶子和姑姑们的身影,她们有的纳鞋底、有的织毛衣、有的绣花。一边干活儿一边拉家常,什么张家的媳妇孝顺、什么李家的小姑贤惠;什么左边的邻居婆媳关系紧张、什么右边的街坊叔嫂关系暧昧都是她们的话题。那时候,我穿一件小裤头,光着上身,站在小河的中央,弯着腰看着水里的小鱼小虾,试图把它们弄到我的小水桶里面。

秋天的时候,我会爬上河边那棵唯一的核桃树,从树上摘了核桃埋在小河的淤泥里,等外面那层绿皮烂掉了,再找出来砸开核桃壳吃里面那白森森脆生生的核桃仁。那是一种纯天然的享受,唇齿间都是诱人的清香味道。

那时候大家都一家挨一家的住在村子中央,村子中间是一天比较宽的村道,道边上一排石头碾子,还有一盘石磨,谁家要用石磨或是碾子,只要和主人家打一声招呼,套上小毛驴使用就行了,不收任何费用。乡里乡亲的谁还讲究钱呢!就是盖房子这样的大事,大家也是白帮忙的,主家只管大家吃饭、不付工钱。这已经是村子里的乡俗约定。这个约定有多么久远,谁也说不清楚。

小山村静谧安详,一个人大声说话,全村人都能听到。一次夜里,爷爷梦见狼叼了我家的羊,大声说梦话,第二天村里人都来问爷爷:是狼来了吗?那时候山上狼很多,经常到村子里偷吃小羊。

由于村里的自然环境好,村里人的身体都很好,很少有病有灾的。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得了失眠症、精神病什么的,都回到村子里来调养。

总之,我印象中的故乡是一个美丽、安静、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是一个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几十年来,总是梦回故里。却因为种种原因很少回去。正应验了白岩松的那句话:故乡是小时候拼命想离开、长大后日夜思念、想回去又回不去的地方。我感觉这句话说出了故乡在我心中的重量。

可是,几十年过去了,当我千里迢迢回乡探望父母、探望故乡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我那美丽如世外桃源的故乡了!首先是那条村人赖以生存的小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干枯的河床和几个臭水泡子。鹅卵石和垃圾充斥满河床。清澈甘冽的井水没有了,井水中有一股难闻的金属味道,再也不能直接饮用了。沿河两岸的柳树不见了,剩下一个一个的齐根而断的树桩……我分明看见那些树桩上有斑斑血迹。是柳树的血迹。

村子里的年轻人不见了,听说他们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只剩下老人和留守的娃娃。远处的原始森林也变成了荒山秃岭,乡亲们说那是开矿山的人砍去了树木。他们在村子的周围开采云母矿、铁矿和铜矿,每天挖山不止……隆隆的炮声吓走了漫山遍野的野兽。

森林没有了,森林中的狼虫虎豹更是不见了踪影,就连山上的野兔和野鸡也成了稀罕物。村子中央的房子都倒塌了,成了废墟;村道边上的石碾子和石磨也成了一堆废石头,磨面到城里用电磨很快就解决了,谁还用石磨呢?就连小毛驴都被宰杀了。仅仅剩下的几户人家从村中央搬出来,在离高速公路不远的地方盖了新房子,房子盖好啦,却没有人住,只有暑假回来避暑。村里人说那是避暑山庄。一座没有人居住的避暑山庄。

由于开矿造成了污染和水土流失,村里的庄稼也没有原来那么好的收成了。一是产量低;二是质量差。黄瓜没有黄瓜味,西红柿没有西红柿味道,都是一股怪味。村里的怪病的人多了,癌症和猝死的人多了起来。得了病没有钱治病,只有等死。

故乡的河流现代散文篇四

曾几何时,我期盼与发小们相聚在魂牵梦萦的老家,一个大山深处的僻远山村。可这个愿望至今未能实现,也许永远成为梦。

我们为了生活,都在忙于奔命,曾经一块玩耍一块上学一块踢毛键子一块捉迷藏一块滑冰车,一块踢石头,捉蟋蟀,斗蛐蛐,一块……可如今都各奔东西,都已到知天命的年龄。有的甚至已经离开了我们,永远无法相见。

我们是出生在6o年代的苦孩子,那时农村还是大锅饭时代,好多家庭孩子都吃不饱穿不暖,有的甚至逃荒去了南路(即现在延安),但是,大多数人们还依然守着这份贫瘠的黄土地,在艰难中煎熬着,度日如年。我的父亲当时已经参加工作,当时我户家大爷要我爸跟他一块来延安工作,可他丢不下老人和兄妹,守着那黄土地的根不愿离开。可我大爷来延安后改变了全家的`命运,撑起一片天地,打下了良好的基业,事业有成,生活过得非常幸福。在那个年代,父亲在所工作的镇上安个家是不存在任何问题,可以说轻而易举,可他丢不下老人和兄妹坚守着祖祖辈辈留下的那块地那个家园。我那时因为上学穿梭在那尘土飞扬的小路,常心中埋怨父辈们目光短浅,住在这么遥远而僻静的大山深处,什么地方不能住,为何偏要选择这么个地方。可是,今天我才理解才体会他们的心思——故土难离。

那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的魂,是他们永远的眷恋,是他们永远的牵挂,是他们永远的幸福源泉!

如今,我实现了自己的梦乡,离开大山,离开了那条无数次穿梭的小路,奔赴到一个还算美丽的城市,可心里常常思念着家乡,那个让我魂牵梦萦的家乡。

人常说“灶火不嫌柴脏,儿不嫌母丑”,一点不假,我虽然在城市生活了几十年,可乡村生活依然时常萦绕脑海,每每想起心里撩过丝丝甜意。每次回家都不愿离开,那种不舍和依恋也许无人能懂。

现在,虽然身在城市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可思念家乡之情永难割舍,时常:梦见家乡的山和家乡清澈见底的小河,家乡的一草一木,坡底的泉水叮咚叮咚……仿佛听见青蛙在叫,树上的蝉鸣,小狗在狂欢,公鸡打鸣,鸭子在清清河水中游来游去,树上的鸟儿在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屋檐下燕子衔泥筑新巢,在朦胧的夜色中,脑畔炊烟袅袅……所有的一切在我眼里就像一幅美妙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我的那些小伙伴们现如今大多成了爷爷奶奶们了,白发添满鬓角,皱纹如蛛丝密密麻麻爬满了脸庞。岁月的苍桑和时光的逝让他们不再年轻,我再没有见到他们,不知他们生活得还好吗,希望他们天天开心,幸福常伴。真心希望有一天我们还能唤着乳名相聚在家乡的院落,共诉衷肠。

我永远不会忘记生我养我的父母,但更不会忘记这块养育多少代人的黄土地,不会忘记哺育我成长的家乡山和水。我把根深深地扎在家乡的土壤里,永远思念的家乡,愿你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故乡的河流现代散文篇五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要说的萝卜小豆腐这道民间小吃,在那些年代是贫农出身,绝对吃香。

豆腐,因是“都福”的谐音,只在过年时打扮得白头净脸晃晃人眼。萝卜,被冬天宠坏了,“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那时,只要抬眼看看乡间初冬的菜园,一定有萝卜们青翠着最后的颜色。贫下中农一条心,朴素的阶级意识使煎饼紧密团结在大葱周围,也使萝卜和豆腐在一口老锅里相濡以沫。

时令既然是冬天,坡里的活儿都忙完了,该收的收了,该种的种了――去菜园里拔萝卜实际上成了一项轻松的娱乐活动,握惯了锄把拔完了玉米秸的大手拔起萝卜来,那情形简直是欢快的舞蹈,泥巴四溅如音符纷飞,跑到女人手里的萝卜温顺得像刚刚懂事的孩子,一脸恬静地享受着柔情的抚摸,这场面,哪有半点劳动的艰辛?更有顽皮的孩子伸手去拔,萝卜闹情绪就是不听指挥,刚准备使出吃奶的劲,萝卜偏偏自己从土里跳出来,让那孩子摔了个四仰朝天,一嘴的泥土堵不住满园的笑声。乡下至今还有“拔萝卜”的游戏,大人(有时是大孩子)爱昵地搬起孩子的头,把孩子从平地上“拔”起。

终于等到了萝卜小豆腐。萝卜埋在天井朝阳的地方保鲜,是今冬明春的菜蔬。掰下的萝卜缨喂猪,太奢侈了,还是来一锅萝卜小豆腐吧,是菜,也可充饭。把萝卜缨洗净,剁成指甲盖般大小,烧一个开锅,捞出来,放在井水里一浸,便是一盆色彩养眼的翡翠了。在菜板上剁碎剁细,用两手攥去菜里的水分,攥成一个个“拳头”样的菜团。该磨豆子了。豆子,是昨天夜里早早泡好的,在石磨里三磨两磨,豆子与水就变成豆浆了。石磨是上下两扇的,下扇不动,周边却涌流着珍珠的瀑布。青青的菜蔬,白白的豆腐,在火的热情簇拥下相亲相爱了。火最好是玉米秸火,焰长,面大,势头均匀,五六个开锅之后,便是食物中的鸳鸯配――萝卜小豆腐。

许多年后偶然的一天,在城市的美轮美奂里大谈文学,饿了,绅士般打开精美的菜单,点上一道“珍珠翡翠白玉汤”,服务生端上来,竟是一盆萝卜小豆腐,一时间谁也顾不上高谈阔论了。忽然想起家乡的一个女孩,课间对同桌说她昨晚如何如何吃了三碗萝卜小豆腐,不想被男生听了去,从此私下里叫她“萝卜小豆腐”。那女孩肤白肉嫩,手是嫩藕,脸如荷花,现在长大了,不知是不是成了一位“豆腐西施”。

家乡的萝卜小豆腐做法单一,就那么青青白白的一锅,但吃法多样。最普通的吃法是一家人围着一口大锅,一人一碗,青白相融,色嫩味鲜,不管年老年少有牙没牙一概食如甘饴,开胃充饥,嚼在嘴里,是无边无际的鲜美,直接扒进肚里也行,酥软酥软的,禁饱,撑不着。如果再铺张浪费一点,抓一小把黄豆葱花般撒在锅里,整锅美味就越发形象生动了。做好了萝卜小豆腐,耐下性子,可以和面,早些时候是地瓜面,加工成萝卜豆腐包,一下子就解决了好几天的温饱问题。吃不完的萝卜小豆腐,还可以在下一顿投到油花四溅的热锅里一炒,端上饭桌,就是一盘清爽爽绵软软的小炒萝卜豆腐,品质柔细,调味拉饭,粗茶淡饭变得有滋有味。

鲜有鲜的味儿,陈有陈的理儿。拔完了萝卜,把萝卜缨顺手往屋顶上一扔,冬天的'阳光就那么不紧不慢地晃着,不知道过了多少天,青青的萝卜缨黄灿灿的了,用长长的棍子划拉下来,挂在通风的屋檐下,整整一个冬天的黄粱美梦啊。嘴馋了,摘下来,仿佛从树上摘下苹果,做成的萝卜小豆腐耐嚼,越嚼越香,因色黄味永,乡下人又称它“黄菜豆腐”。萝卜小豆腐软和,不怕吃撑,“吃萝卜嗝气,不如狗放屁”,吃萝卜小豆腐也不例外,一连几碗吃下去,嗝几下气,却是上下舒坦,浑身通泰无比。

随着人们味觉的丰富与挑剔,萝卜小豆腐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但是那种让人放心的原汁原味,那种青白相融的色泽,像极了乡亲们的情怀。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尝出了萝卜小豆腐的滋味,你就咂摸出了生活的味道。

就想吃母亲摊的煎饼。

母亲摊得一手好煎饼。“圆如银月,大如铜缸,薄如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这是蒲松龄《煎饼赋》里的描述。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了这样的印象。母亲盘腿坐在蒲团上,面前卧着一面鏊子,母亲刚用“油搭子”匀匀地擦了一遍,鏊子黝黑的脸庞即刻泛起油亮的光泽,像酷酷的很男人的笑。火是玉米秸火,焰长,面大,势头均匀,鏊子滚烫的时候,母亲左手舀了面糊,扣在鏊子正中,右手握了竹筢,悬肘,提腕,但见面糊径直而下,如溪水出涧,到鏊子底部,又旋即攀援直上,像秒针,速度快,也毫厘不差地走一个圆,竹筢逐渐平起内收,鏊面上就现出一个圆满的圆。满是面糊的满,是一种弥漫,一种覆盖。煎饼熟了,母亲轻掀两边,米黄色的一张煎饼,薄薄的,浮光轻闪之间,隐现出母亲的笑脸。

我的小舅就认母亲摊的煎饼。小舅结了婚,儿子上了大学,还经常请母亲过去摊煎饼。这是经年之后的一种味蕾上的认同。姥姥去世的那年,母亲已经19岁了,她的身后拖着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小舅只有5岁。外公当过私塾先生,我就是在他的窗台上读到了《水浒》《三国演义》,我迷上了文学,在我的小学时期。多年以后,在别人的赞美里,我多么羡慕我的母亲,她摊的煎饼大而薄,卷起来只有拇指那么粗细。母亲是嫁出去的闺女,却是泼不出去的水。夫家、娘家是一个村的,腿去也就五分钟,来来回回,不过从一面鏊子走到另一面鏊子。在老家,摊煎饼还有一个说法,叫“办干粮”。逢年过节,割麦忙秋,母亲总要提前办好两家的干粮,那些年,除了摊两摞煎饼,似乎真的没有别的干粮了。两摞煎饼,白天摆在堂屋里,夜晚晾在石磨上,煎饼越翻越薄,日子越积越厚。许多年就这样过去了。

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们一大家人在一起,日子不会太好,但也不会更糟,这种情形,很像一种干粮,它是煎饼。煎饼的质地就是一家人的品格。

记得母亲摊煎饼以前,头天夜里,就泡了满满一盆粮食。摊玉米煎饼,要把玉米大豆碾成馇子,然后和小麦一起浸泡。如果是瓜干的,先把瓜干泡软,切碎,最后和玉米大豆们在水盆里会合。遇上年头不好,一家人就四处打捞榆树皮,去大碾磨碎了,再囤里瓮里寻些高粱瓜干小麦玉米,它们颗粒大小不一,颜色红黄不均,却都是土地上长出来的物华。在温润的水里,过了一夜,玉米性子绵软了,小麦胖胖的,十足的富贵相。天亮了,粮食们从磨眼里涌进去,再流到磨台上的时候,就是面糊,你根本分不清哪是玉米,哪是大豆,哪是榆树皮,只是晶莹的黏稠的一盆。

在农村,摊各种粮食的煎饼,几乎都要掺些大豆,半斤即可,一斤也行。这样,煎饼就不会粘鏊子。没有哪一种煎饼用大豆命名,你用牙齿反复分析,也只是品出整个煎饼的松酥爽口,大象无形,大豆如空气,却是无处不在。它可能不是房屋的檩条,但它一定是袅袅的炊烟,有了炊烟,房屋不是房屋,是家。粮食的粗细其实就是日子的枯荣,一把大豆,就把粮食们结合成了煎饼,大若茶盘,薄如蝉翼,闻着吃着,都是无边无际的舒坦。

后来,父亲和二叔分家了,在我舅爷爷的主持下。家什是我和团结(二叔的儿子)轮流挑的。他指了指手推车,我说,我要鏊子。老宅子给了二叔,我们一家四口早些年不停地搬来搬去,妹妹小,觉着新鲜,睡觉也踏实,听不到深夜里父亲重重的叹息,和母亲轻轻的安慰。母亲人随和,手艺好,经常被左邻右舍请去帮工。摊煎饼,盘腿时间长,重复动作多,两个人一倒班,就可以减缓一下劳累。农村给了母亲一面巨大的鏊子,让她不断提高她的技艺,她用一张张煎饼和村里人对话。她特别在乎别人的邀请,似乎整个人活在了乡亲们的认同里。她不在乎身体的疲惫。作为回报,母亲往往拎回来几张新摊的煎饼,让我们爷仨吃了个风卷残云。问她,她说吃过了。母亲只是看,脸上荡漾着微笑。这是母亲一生中极为荣光的时刻。

我家一日三餐,多是煎饼。饿了,一碗白开水泡一张煎饼;闲了,掰几块干脆的煎饼充点心,咬出满嘴的“嘎蹦”声,日子不也是这样的酥脆响亮吗?过日子,好比摊煎饼,是要粗粮细做的。粮食们在深夜的水中握手,在清晨的石磨里相融,在上午的鏊子上结合,这太像一种仪式了,繁琐而神圣。摊煎饼的母亲,坐在蒲团上,有如挥笔的画师,不同地块、不同季节的粮食们,可能粗糙,可能瘦弱,现在已是细腻温软的面糊。色彩丰腴的面糊,母亲挥着竹筢的画笔,把它们绘成了一张张太阳,或者月亮。

我的母亲,现在和太阳月亮们生活在了天上,即使人世间有千万面鏊子,于我,不过是一些空空的蝉蜕。我再也吃不上母亲摊的煎饼了。这样写着的时候,我的脸上,已经流出三尺长的涎水,或者泪水。

故乡的河流现代散文篇六

伴随着黄金周的结束,拖着沉重的步伐,背着简单的行囊和父母渐渐远去的身影,踏上返京的旅途,我又一次匆匆别过我的故乡沙河市。百无聊赖的瞭望着车窗外那一片片灰黄桥接天地,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承载了太多我的故事,太多我的情感,太多面对生活的无奈。

那些年我在这里读书,小学、初中、高中,一年又一年的沉醉在单纯的校园中,这里记忆了读书的艰辛,也书写着老师们的孜孜不倦的教导,十分感谢他们多年的栽培。这里给予了我太多快乐,认识了很多同学,很多朋友,他们带给我的不只是淡淡情谊,还有那些年那些疯狂的事情,一起放飞理想,一起高谈阔论,一起诉说情感,那些被风吹走的岁月里,是你们让我的世界有了色彩。这里吞吐了我太多的成长的时光,世界那么大,我的青葱岁月被故乡一遍一遍的洗礼,一点点褪去无知,一步步迈向更迷惘的社会,经历了那么多人情世故,饱受人情的冷暖,在冷与暖的交织中,感受着故乡的真谛。

冰冷火车的车轮滚滚开向南方……。

第一次离家这么远,也是第一次看到母亲离别的泪水,那一刻我并没有感到痛苦,而是一种骄傲,多年父母养育的骄傲,来到这个冬天不太冷的地方,感受着不同于家乡的风俗。南方的人啊,携带聪明睿智的光环,又张扬着他们的勤劳坚韧的本色,他们带着特有的白皙细腻,裱缀着浓缩精华的体格,适应力超强的我,很快就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和习惯,一点点的学习他们的长处,欣赏他们的魅力。在南方上大学的那些年,我时常在想,离开了我的故乡,我能走多远,呆多久,拥有的那些是否能满足自己的好奇心。那些年的与他们相处,听他们诉说南方各地的风情,让我拥有了寻找五湖四海的想法,这个想法到现在也一直存在着。毕业的临近,父母的建议又把我飞翔的心思拉了回来,我的故乡,你知道吗,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不可避免的以父母、亲人、朋友的圈子为首要考虑条件。

急切的火车车轮这次开向了我们伟大的首都……。

简单的告别了多年的学校,开始步入了社会,涉及到的东西以为会像瀑布般,涌向自己的脑海,但是当你真的融入到工作时候,你才会发现,多年的期待其实就是一个编制着梦想的笑话,社会面广了,而我的空间却被严重的挤压到一个只容许自己蹲守的地点。这里没有了导师的指引,却处处充满了你的人生导师;这里没有了单纯的逻辑,却处处被利益单纯的引导着;这里没有了太多熟悉的面孔,却时时的告诉你,那些曾经的`面孔已经被一年又一年的秋雨埋藏在厚饶的故乡的土地中。这次国庆假期,我努力的去看望曾经的老友们,放下的酒杯又一次被紧紧握在手中,为的是留下他们的笑语吧。我的故乡啊,你可知道离开你我失去了多少,那些朴实无华家乡的人那,曾经是我醉念的缘由,是我沉重的包袱,是你培养的小孩。无论以后走到哪里,无论以后做出什么选择,无论自己还能不能捡起那篇深刻的记忆,远离你的小孩被你无形的牵挂,紧紧握在手中。

香草味道。

洪煜祺-余留的温柔伴奏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不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多么真实的写照,对于我这种流离在外的孤独空虚的人,我想如果在家乡,可能已经陪伴殷实的姑娘左右。

看着别人带着对象和小孩,诉说生活的艰辛,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萦绕的心头。时刻给自己充电也不可能填满那心中的空缺,总是和好友互勉,总是白天和自己的圈子笑谈生活,慢聊工作。夜晚来临后,又偷偷地瞒掩着自己那卑微的可怜。我的故乡啊,当有一天再回去的时候,如若一切安好,那便是晴天。

我的故乡和大多数人的故乡一样,承载着生活,蔓延着繁华,那是一颗游子离开的时候,不可避免的盼着它富饶,昌盛,兴旺,又安康幸福,能将外出的人早日收编回来吧。

故乡的河流现代散文篇七

是否总有这样的时刻,花朵盛开了,然后凋谢了,花香还留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能够寻踪觅迹,追忆畅想。是否总有这样的时刻,晚霞落下了,黄昏落下了,天空还是柔情似水,就像已经遗忘了钟声,遗忘了幸福,遗忘了之前出现的那惨烈悲壮的离别。

一生总在时光的遗忘之中变得坚强,一生的时间就在感动之中渐渐遗失,在故乡的河岸之上,我就像一只干涸多年的鱼,长大嘴巴,艰难呼吸,却始终找不到死去的理由。风从远远的地方吹来,裹挟着春天泥土的腥味,夏天植株的辛辣,秋天果实的香醇,以及冬天雪花的凉意,缓缓吹进故乡的梦境里。我就在岸上,就在万花开遍的河岸之上。我唱着一首动情的歌曲,我的感动,缓缓流淌成季节的河流。在故乡的梦境里,我甚至想变成一块执着的石头,即使全身裹满青苔,也执着守望在故乡的河底。时光匆匆呀,我不想被带走,我不想匆忙变改,遗忘了曾经的纯真和愿望,在故乡的怀抱里,我甚至想做一只青蛙,体会坐井观天的幸福。

故乡的河流流逝着泥沙,故乡的河流流逝着回忆。每一个季节,离开之后留下的只有一袭袭青灰色的影子,藏在故乡的河底。我想流过心灵荒凉的季节,我一直在思念一个荒废的名字。我一直在心底眺望着清亮的水流,不是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长江滔滔长城遥遥,只是一泓清泉,从心底涌起,滋养我的一生。

多少年前,我写过少年的淡淡忧伤,就在故乡的河岸之上,被清风细雨洗礼,沉淀我终生的回忆。

我爱在细雨纷飞的季节里/漫步雨中/看河/河水悄然流逝的/是时光的苍白/和无尽的眺望/雨水洗刷的/是岁月的惆怅/和许许多多的/爱的向往/不变的/是我的愁/雨丝一样/密密的,细细的,乱乱的/河不知道我的心事/雨也不/我爱在细雨纷飞的日子里/漫步雨中/不用伞/和雨悄声对话/我默默体会的/是年轻的滋味/河一样的/不知尽头//就在这样的日子里/年轻的我体会着年轻的愁/低头/看河水流过(《雨·河》)。

多年之后,我回忆起故乡的面影,那些凄美的,哀伤的,痛苦的,孤单的回忆,时间就像花朵一瓣瓣陨落,心灵之上这一个城堡,月光的影子,纸一般单薄。

记忆的深处/是我的故乡/乡愁的归宿/是我年轻的村庄/小河流淌的/是我纯真的血液/白云飘忽的/是我灵动的思绪/我年轻的村庄啊/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你的歌我永远听不够/舀起一瓢浓浓的相思/我又要远行/在浓浓的愁思中/再见我年轻的乡村(《乡村》)。

如今,我在一页页诗歌里寻找童年河流的水声。我遗失了许许多多的心情,在麦田环绕的田野里,在桑树掩映的老泉中,在夕阳西下惊飞的白鸽的翅膀下,我究竟遗失了多少灿烂的心情。美好的追究是回忆之中那明媚的阳光,流淌的追究是一趟趟清澈的感动,在风里,在雨里,在时光的印记之上,我看见一只只鱼,在远离故乡的岸上,艰难呼吸,行将死亡。

一条河流隔开了两个村庄,几座大山围住故乡的道路,在温暖的摇篮里,睡吧!河流之中鱼类不分国界,不分村落,水草没有名字,暗自妖娆。细沙静静悄悄的,沉在河底。没有风了,如有泥土,也只在水的底部,被清澈的阳光照耀。

我在时光的河流里,看见周围渐渐死去的年岁。一年年,一月月,都和天真的春天一样。冬天到来的时候,芦苇结满冰霜,被暖阳照射,又变成了洁白的苇絮,在风中静静招摇。水流不会结冰,即使在寒冷的深冬,我也能够看见水底的鱼类,游动着,不知以何心情。

每一次回忆的时候我都感觉时光的温度。我就像岁月的拾荒者,收藏着每一丝每一缕的感动,絮絮叨叨叙说到现在。沉淀下来的悲伤,都将被幸福映照,闪烁璀璨的光辉。

一条河流从远古流淌到现在。它的历史无从考证,水流的来源无从考证,天地山川田野,涓涓细流向着春天出发,汇聚成生命的洪流。多少年了,它一直在这里,静静的,默默的。

多少年了,它的样子始终没有改变,弧度,植被,就和多年前一样。只是河堤之上,水流刻下的印痕,一道道,记载着苍茫的时光。只是石头,被磨平了棱角,圆润光滑,反映着太阳和白云的光辉,在河底伸个懒腰,继续睡去。

亲近河流就是亲近故乡,流淌在我的心上,是我永远不曾忘怀的纪念。前行的道路很漫长,前行的道路很荒凉,就像河水的走向,遥远,却不知所终。盘旋在我的心上,盘旋在我的信仰里,成为我生生世世的念想。野草枯荣多少次,野花绚烂着,却不知为谁而开。

在心的荒野之上,只有晶晶亮的水流,还在汩汩涌动,就像梦境之中那皎洁的月光,流动着,成为快乐的风暴。我在自己的心上收割所有季节的烟火,在故乡的河流边上,我却只能看见父辈留下的缕缕痕迹,时刻提醒着我,生为人之子,我们还有多少苦难需要承受,我们还有多少历史有待追忆。可悲的不是单薄的时光,不是眼神之中那一圈圈的荒凉。我不能停止我的想象,在故乡的河岸之上,我却不能停止我的收藏。

岁月的遗址之上,属于我的纯真还在吗?属于我的善良还在吗?星光闪烁,究竟还有多少梦想能够散发光芒,野菊花香的夜晚,还有多少水流能够记载我的心跳。

究竟还有多少没有说出,究竟还有多少值得纪念,究竟还有多少信仰正在坍塌。在收获的季节里,我看见风中单薄的影子,随着心灵的缺失越来越淡,我却只能怀念纯真,只能在遥远的回忆里,想起曾经的梦想——啊,多么无知!啊,多么绚烂!

在水的遗址上我只找到了渴/那些让我牵肠挂肚的东西/都随着碎裂的伤痕/埋在潮湿的风中//在往事的遗址上我只找到了我/和一介白色虚空的影子/那些自以为是的繁花已经悄悄开败/关于结局/也许我再也说不出真实//只是信仰啊,近乎于神/是蔓延于生命表皮的东西/那些无法忘记的言语/早就成为爆裂的恐慌/无法隐喻//所以在痛苦的遗址上/我只找到了血/这唯一能够刺痛我的/那记忆之中温柔的苦/和涩(《遗址》)。

在水流的遗址之上,我只听见鱼虾的呼唤,只听见泥沙的絮语,只听见水草行将死亡的呢喃。可是这一切,究竟有多少能够回到我的内心深处,提醒我,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

在命运的遗址之上,我不能走出自己。只能够在芦苇包围的角落里,看着阳光纷纷破碎,成为我眼前最璀璨的火花,最终我们都在假设的火花之中死去,成为永远的怀念,永远的纪念,永远的追忆。

也许更接近星空/就更能感受/黑夜对于我的魅惑/苍穹如水那多像你的眼睛/也许我再走一步/我就能够走出我/这一个破旧的躯壳/原野似水多么冰凉/也许再梦一次/我就可以蔓延过你的喘息/来到你真实的内心里/只是道路漫长心底的黑夜/和眼前的星辰一样明亮/窒息着我出不了声(《星野》)。

在故乡的河边,所有的柔情都有叙说的理由,所有的芦苇都会思想,云朵落在弯曲的水面上,一阵风起,祝福将会随波传得更远。空空的世界里,也许什么都不会留下,就在这一刻,就在故乡的河边,就在纯真的祝福里,闪烁着,让那些树木也为我祝福。春天很远了,远远的雨水落在故乡的屋顶,不是离别的时候,我却感觉到了深深的依恋。

所有的梦向着故乡倾颓,在等待的迟延里,我看见花朵盛开成绚烂的祝福,我听见地心深处传来的鼓声,荡漾在河水里,那是我的心跳,那是我的目光,随着季节颤抖,翩跹!

本文作者:琚建波。

故乡的河流现代散文篇八

铜川是渭北高原一座煤城,煤城周边分布了很多煤矿,我就出生在其中一个煤矿上,人们把这个煤矿叫三矿,后来改叫李家塔煤矿。从我“哇哇”落地,就注定了我的童年将在这里度过。一排排整齐的瓦房依山而建,看外观,房子很不错,其实很简陋,单砖墙体,冬冷夏热,房间都很小,这便是职工及家属的居所。夜色降临,没有犬吠,只有从各家各户昏暗的窗口里传出孩子们不停的哭声……上世纪六十年代是人口出生最稠密的十年。

父亲每天都去上班,家里留下母亲看护我。父亲上班的时间很不固定,有时候清晨早早就走了,有时半夜三更才回来。母亲奇怪的举动让我无法理解,父亲白天睡觉时,她会把窗帘遮得很严实,唯恐光线照射进父亲睡觉的房间。待我年岁稍大一些,方悟出母亲的这种做法之巧妙和伟大。

上小学时,感觉很轻松自在,有时和几个同学利用周日一起上山下河玩耍,玩疯了,自然就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忘在了脑后。临睡觉前,父亲会问:“作业写完了吗?”看着父亲严肃的面孔,这才匆忙打开书包……如果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只好等周一早上挨老师的训斥和惩罚。如果幸运,周一老师忘记检查作业,这顿训斥算躲了过去。可这种幸运机会几乎很难遇到,除非老师周一有事不能来上课。训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旦不能完成作业,老师会强令那些没有写完作业的同学把作业重新写上几十遍,甚至更多。下午放学后,教室门是要按时锁的,不允许呆在教室里。写完当天布置的作业,然后趴在教室外面的窗台上,开始写被老师重罚的作业。天黑了,无法看见书上的字,只好借学校里面路灯的光或者趴在老师宿舍的窗台上继续写。遇到这种情况,父亲会和其他学生家长一样,寻到学校,无声息地躲在暗处等着……等写完作业,拿去让老师看了,这才随了父亲走出学校,一起走进回家的夜色里。“饿不?”父亲缓缓地问。黑暗中无法看清父亲的脸,不去回答。饿是肯定的,愧疚的表情最终被夜色遮掩。踏着崎岖不平回家的小路,只有我能清晰地听到父亲那稳健的脚步声。我不敢尾随在父亲身后,唯恐身后有可怕的东西出现,只好在前面走。

老师对我们这些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的惩罚,在我幼小的心里产生深深地厌恶感。这种厌恶,只能藏在心里,不敢说出来,唯恐老师知道了会让我把书中的课文重新抄写几十遍。抄写生字我不怕,我可以一只手握着两支铅笔,一次写出两个字,这样平行地写,一次就能写出两行,节省时间,并且写的快。

我不太喜欢上学,家中墙上挂着的日历,早被我翻看的不成样子,日历的角都卷成了喇叭,期盼着暑假能早日到来。

暑假是放飞心情的`好时光。矿区周围,都是大山,山里有很多野生的草莓,红红的,酸甜的很,非常好吃。再就是把平时捡到的冰棍棒编制成笼子,提着上山抓蝈蝈。刚入夏时,那种长着长翅膀的蝈蝈,叫声不好听,所以不要,只捕捉那种短翅膀的。捕捉蝈蝈是门学问,不是所有的蝈蝈都要,而是有选择性地捕捉,那些叫声优美,声音高亢的蝈蝈,才是好的。大凡好的蝈蝈,都躲在崖畔上的枣刺丛中或坟地里,很难捉到。蝈蝈的两条大腿看似健壮,其实很容易脱落,捕捉时稍不注意,蝈蝈的大腿就掉了,就成了残次品,所以一定要小心。没有大腿的蝈蝈虽然还会鸣叫,但看上去不美观也不漂亮,只好舍去。冰棍棒不是很长,编制的笼子也不大,所以笼子里蝈蝈不能放的太多,三四只就可以了。多了,反倒容易发生战争,相互撕咬,体弱者常常被强者咬死吃掉。蝈蝈笼子挂在院子里,早上上学前,匆忙跑到自家菜地里采摘两枚南瓜花放在里面,算是蝈蝈一天的食物。有时弟弟会放进一些青辣椒,说是吃了辣椒,蝈蝈会叫的更响亮。家中有两个笼子,每天午后和傍晚,两个笼子里的蝈蝈像比赛一样,拼了命的鸣唱,很是热闹。立秋,树叶开始变黄,蝈蝈的声音短了,也不好听,弟弟就会打开笼子,把无精打采的蝈蝈取出,扔进鸡舍。

伏天里,父亲每天早上上班前,都会千叮咛万嘱咐,不能到潘家河去。潘家河在矿区的南山脚下,紧挨着农村,有一条清澈的河水一年四季缓缓地流着。与其说是条河,倒不如说是一条小溪,河上有两个很大的水潭,相隔不远。河水把这两个水潭串接起来,如葫芦状,潭水碧绿清澈,不见底。每年夏季,这里便成了很多孩子们玩耍的地方。水潭很美,但也是一个危险的地方,每隔两年,都会有溺水事件发生。一到夏天,水潭成为大人们最头疼的地方,唯恐自己的孩子来这里。父亲下班回到家,总会把我和弟弟叫到他跟前,什么也不说,只在我们俩的胳膊上挠一下,如果挠出白色的指甲印,一顿胖揍是少不了的。后来学灵醒了,每次去了水潭,必须赶在父亲之前回到家里,在胳膊上打上肥皂用热水洗了,只有这样才能侥幸躲过父亲的检查。

没有了蝈蝈的叫声,水潭的水也开始变得冰凉,天开始冷了。

上了中学,童心不改,父亲看管很严的时候,水潭是不能去了,只好约了几个同学上山寻找酸溜溜、摘酸枣,顺便捕捉几只蝈蝈回来……自打河流的上游开了两个小煤矿,河水就干枯断流了,父亲说这是切断了地下水的龙脉造成的。当时年幼,无法理解父亲话语中略带神秘的描述,反正我已经学会了游泳,水潭干枯与我没有多大关系,每天忙着学习才是正事。

我的童年、少年、青年,我的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矿区度过的。煤矿上所发生的事,我也都亲身经历着。高中毕业,“待业青年”这个团队,我也是其中一员。

母亲去世前说的话,跟很多离开矿山的老人的想法是一样的,希望百年后能安葬在矿区。我理解这些在煤矿上工作了一辈子老人们的想法。这些老人,来自全国各个省份,年轻时离开故乡来到这渭北煤矿,对于他们,煤矿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童年的故乡只能永远留在他们的心里,无法回去,只有这里才是他们生命最后的归宿。

虽然住在新区城里,只因母亲葬在矿区,这便成为今生无法割舍的牵挂。每年清明和农历十月一,我都要回去。在母亲坟茔前恭敬地摆放一束鲜花,烧一些冥币,然后缓缓地走下西山坡,顺便到矿部和小街上走一走看一看。最具代表性的俱乐部,曾在我心中留下过童年最美好的时光,遗憾的是,俱乐部早已荡然无存。

常有外地的朋友问我:“你的故乡在哪里?”我只能婉转地回答,生我养我的地方……最后把名字告诉他们。闲暇之余,有时也暗自问自己,故乡到底在哪里?很多人在谈论自己的母校时,言语间充满了喜悦和自豪。我的母校早已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能看到的,只是母校的残垣断壁。无法在众人面前去炫耀她今后的辉煌与发展,心中只有凄苦和无奈。萧条败落的矿山,留给矿区人的只有心中的回味,他们的心情和我是相同的。

这些年,行走在新区和矿山这两点之间的真正原因,是矿区给我留下了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为我出生在矿区,长在矿区。我知道,随着时间的延续,矿区的一切都会消失殆尽,但我始终会把她认定为我的故乡存于心里,存放在自己灵魂的深处。

现实中的故乡消失了,但精神思想的故乡依然存在。

矿山是故乡,故乡是母亲。

故乡的河流现代散文篇九

在人生记忆的长河里,有些事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但对故乡的情是难以割舍的。为故乡人民的纯朴而感动着。灾难来临之际,拧成一股绳,以顽强的毅力,奋力拼搏,谱写了一曲抗洪救灾,保卫家园的赞歌。

六三年夏天,庄稼长势良好:高粱红了脸,谷子弯腰把头点,玉米扛着红缨枪,棉桃大的像铃铛……三年经济困难刚过,挨饿挨怕了的人们脸上绽开了笑颜,盼望今年是个丰收年。

不料,七月下旬,一场罕见的大暴雨沿着太行山东侧席卷河北。引起山洪暴发,由此引发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天津危在旦夕,上级下达命令:保卫天津,地方分洪。天津保住了,但是,多少村庄被淹没,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极大损失。

我的家乡接到上级命令,中小学生放假,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修筑护村防护大堤。洪水不断往上涨,防护堤不断加高加固。修筑大堤日夜不停。村里的壮劳力用小车推,用土篮子挑土方,妇女儿童用框头背土。那时,我刚上初中,学校放假,我也加入了修堤大军,由于年小没背过筐,肩膀磨起了大泡。为了保住村庄,昼夜轮流干,不停歇。劳动的号子和打桩声响彻夜空。

洪水来势迅猛,雨还在不停的下,土方很快就被大水冲走。村民们自动从家里扛来木头、檩条、木板,有的把自家大门拆下来,加固大堤。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还献出了自己做棺木的木材。站在堤上一望,村外一片汪洋,长势喜人的庄稼都被洪水淹没,只有高粱还露出穗头。水位高出村子两三米,村庄危在旦夕,值班民兵日夜守候大堤。这时谣言四起说有人看见一只大乌龟围着村子转,不肯离去。乌龟不走,村子将会淹没。巫婆挨家挨户敛钱,买来猪头、糕点、西瓜、桃子等供品,人们跪倒在地,口里念念有词,祈祷乌龟快把洪水领走。小孩子们站在一旁,垂涎欲滴,谁都不敢拿一个吃。上完供,把供品全扔到水里。行为虽然愚昧,但是,人们一个心思:盼望洪水早些退去。

天空不时传来轰鸣声,那是飞机在空投药品和大饼。

洪水终于一点,一点退去,村庄安然无恙,没有倒塌一间房屋,没有一个人伤亡。大难来临时候,他们共同挽起臂膀,共同抵御突如其来的灾难,谱写一曲抗洪救灾的凯歌。他们齐心协力战胜洪水的精神永流传。

故乡啊,你曾用甘甜的乳汁哺育我成才,我要永远把你铭记心上。

故乡的河流现代散文篇十

小时候,端午是盼来的。

天摸亮,父亲就出了门。母亲已在厨房,切刀在案板上,当当当,响个不停。一些透明的光,挂在窗外。还有一些细碎、圆润的鸟鸣,挂在院外的槐树上。更远处,三两声驴叫,挂在别人家的槽头上。

昨天割油菜,直到很晚。我和妹妹往一起抱油菜杆,累瘫了。晚上回来,丢着盹,喝了清汤,就睡了。鉴于此,早上,父亲便让我们多睡一阵,算是对昨天干活勤快的奖励。

第二觉醒来,父亲已回来,和母亲说着话。天阴着,泛潮,一些露珠在草叶上沉下去。父母的对话,似乎也是潮湿的。

从炕上爬起,洗个囫囵脸。出堂屋。呀!院子里已放着一堆父亲折来的柳梢,墨绿的叶子,湿漉漉的.。和父亲插柳。每个门口,都得有。大门、堂屋、厨房、厢房、牛圈、二门、后院、粮房等,我抱着一捆柳梢,跟在父亲屁股后面,一颠一颠,也像一根细弱的柳梢。父亲要,我挑拣几枝,给他。门楣上方,左面插几枝,右面插几枝。插不进去,就挂在钉子上。为什么端午要插柳?我好像从来没有问过父亲,觉得理所当然,就像过年要杀猪吃肉,清明要去坟园祭祖。从记事起,家里就是这么做的,没有为什么。

插完柳,院子里似乎绿意盎然了,干巴的门厅,充满了生机。掀起帘子进屋,感觉要钻进树林。一只黄鹂,飞过来,扑拉着翅膀,在柳梢前打转,它一定看花了眼。

妹妹在厨房,帮着母亲烧火。葵花杆,灶口里掉下来,火星子溅在鞋面上,红绒布,烧了几个洞。妹妹听母亲说话,没发现。锅里的水开了,翻滚着白花。把盛着面糊的锣,平稳的坐进锅,盖锅盖。再加一把火。母亲在蒸面皮。面是前一天搅好的。先将面和好,揉成团,放进凉水,反复搓洗。最后,蛋白质和淀粉分离。水成糊状,沉淀一晚上。临蒸,倒掉清水,桶底稠状的面糊,就可以用来蒸面皮了。大火,水开。面皮锣上刷一层熟油,以防粘锣。均匀倒上面糊,进锅蒸,即可。锣得有两个,轮流换。

蒸面皮不光是技术活,有时看运气。麻村的女人们几乎都熟练的掌握着蒸面皮的每一个环节,甚至熟烂于心。可不一定每个女人每一次都能蒸出柔软、精道、不会断裂、色泽金黄的面皮。有时,前几张,堪称完美,可后面,就一蟹不如一蟹了。也有时,一开始,糟糕透顶,不是锣上剥不下来,就是一切就断。但,慢慢,就好了。不知是面没洗好,还是火太旺,抑或面糊太清,搞不懂。

蒸好的面皮,一张张,抹了油,叠起来。要吃,卷成一棒,快刀切,一指宽。抓进碗,麦麸醋、干辣椒、蒜末子、熟油、盐,就行了。料再多,就隔味了。吃一碗,不过瘾,再来一碗,还要来一碗,母亲骂道,你恶鬼掏肠啊,少吃一点,不要撑劲大了。我们伸着舌头,把碗边的辣椒,舔进嘴,顺便用指头把嘴角上的油也捋进嘴,然后意犹未尽的放了碗。

面皮蒸完,母亲提着两只油乎乎的手,出了厨房,满头烟火和蒸汽。洗毕手,她从炕柜里翻出绣鞋垫的丝线,把我们喊过去,给她帮忙。她要给我们兄妹搓手款了。

手款,西秦岭一带也叫花花手。母亲把每种颜色的丝线抽一根,大红、酒红、粉红、水红、屁黄、明黄、橘黄、墨绿、草绿、冰蓝、紫……还有好些我叫不出名的颜色。我们牵住丝线的一头,母亲用牙咬住另一头,绷紧,她取一根,放在手掌间,从上往下搓,搓紧了,咬在牙齿的另一边。接着换一根,搓。再换一根,搓。搓那么三五根丝线,再放一起,搓成一根稍粗点的。搓几根稍粗的,放一起,再搓。最后,搓成了花手款。像一根菜花蛇,提起来,浑身打着旋。母亲在我们手腕上比划着,剪断,然后绑在手腕、脚腕上。

戴手款,据说可以避五毒。比如蛇、蝎、蜈蚣等。真是这样吗?反正大人这么说的。再说麻村草深林大,毒物总是随处可见,戴手款,似乎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戴着手款,被眼前拧在一起的各种颜色晃花了眼。手款,是我们整个童年唯一的装饰品。我们曾在戴着它,在青草深处出没,在玉米林里游荡,在梦里奔向了茫然的远方。

手款戴到六月六,就要剪断,抛到树梢或者屋檐上。据说,这些手款会被喜鹊衔去,到了七月七,给牛郎织女搭鹊桥。

有年端午,也会戴荷包。祖母活着时,会用丝线缠一种简单的荷包,形状像一颗荞麦。在西秦岭,有一条谜语:三片瓦,盖爷庙,爷庙里面蹴着个白老道。谜底就是荞。我们孙子辈多,家务又杂乱,祖母都是忙里偷闲给我们做荷包。要是顾不过来,也就罢了。母亲做女红,手相对笨,是不会做荷包的。

在西秦岭,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不种水稻。自然也就没有大米。过端午,要吃粽子。没有米,没有粽叶,也就没有粽子可吃了。从小到大,我们家只有在腊月里,要么从集市上买一袋二十斤的米,过年吃。要么村里有开着三轮车,来用小麦换大米的,换一袋吃。平时,吃不上米,也舍不得吃。麻村人和我家一样,在所有的端午,都是吃不到粽子的。

插了柳梢,吃了面皮,戴了手款。地里的活,可以推延。母亲就提着面皮,带上我和妹妹,去转娘家。母亲手挽竹篮,竹篮里,一片,一片,叠着油滋滋的面皮,还有几颗煮熟的土鸡蛋。她在前面走着,五月的风,那么悠长、碧绿,吹起了她的衣襟。我和妹妹,像两只蝴蝶,在草丛里乱飞着。母亲走着,会唱《华亭相会》:前面走的高文举,后面紧随张梅英。母亲常说,我和妹妹像秦香莲的一儿一女。小时候,听不懂,母亲说的啥意思。长大了,才理解了。

当然,这都是小时候的事了。人越老,就越惦念小时候的事。我离老尚早,可总是被童年携裹,难以自拔。

故乡的河流现代散文篇十一

大概是因为岁数大了,时常怀念故乡。

我的故乡四面环山,三面环水,是个不足十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六十年代以前,城里都是平房,几条主要街道呈井字型纵横交错,虽不宽,但很整齐。县城虽然只有三四万人,但也是方园百里内数得着的集镇了。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城东南一个叫山东会馆的地方,房子东侧不足二百米就是葱郁的青山。县城四周的山,除了东北角的高丽山以外,都不很高。因为是盆地,小城风不大,但是有雾的天数比较多,尤其夏季,时常是大雾弥漫,乳白色的浓雾将山野、河流、小城全笼罩住;雾小的时候,淡淡的雾气轻纱般在半山浮游,飘飘渺渺的,非常美丽。冬季也有雾,但只局限于早晨的江面上,太阳一出,很快就散去了。降雨也比较多,即使现在,看天气预报时我发现,长白山地区经常有降水。冬天雪比较大,雪后家家户户就把雪堆在路边,路上跑的都是马爬犁,有雪也不要紧。雪硬了,人们就在上面走。春天积雪融化路上经常跟小河似的,没化的雪像稀泥一样稀软,到了晚上,街上又冻上了一层薄冰,水少的地方是薄薄的冰,水多的地方上面是一层薄冰,下面是黑黑的水。早晨上学的男孩子们都喜欢在冰上走,还故意把冰踩碎,不小心就把鞋湿了。

常言说靠山吃山,因为住在山区,山菜野果特别多。春天是吃山野菜的季节,刚开化的时候吃荠菜、婆婆丁和小根蒜,五六月份就能采到大叶芹、剌嫩芽、猫爪子、蕨菜、薇菜了,尤其是蕨菜和薇菜,真是人间美味。而秋天则是采蘑菇、打松籽、捡核桃、摘山葡萄软枣子的季节。山里的美味多,上山采这些东西的滋味更美。当你在山沟里发现一大片蕨菜,当你在草丛中找到一块又一块蘑菇,当你在林中看见一架软枣子,没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高兴的事了!

我的故乡是松花江的发源地,头道松花江、二道松花江环抱着故乡的土地,它们的几十条支流在山间奔流。故乡的'地下水特别丰富,有时在山沟里挖一个坑,就出现一个泉眼,县城的西面有西江,东面北面有东江与北江。西江边是我最喜欢的地方。离开家乡前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我都时常到江边漫步。上初中以后我学会自己洗衣服,夏秋之季每周日都要到江边去。洗衣服的人很多,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江边的石头上、小树上、草地上晾晒着洗过的床单衣服之类,花花绿绿的。江水澄清见底,凉瓦瓦的,脚泡在里面很舒服。

我的故乡是中国人参之乡,人参产量与质量在全国都屈指可数。每到秋天,县土产公司都要收购大量人参,因此要雇用大量人工涮洗人参。把人参上的泥土涮洗掉,这在故乡有个词,叫涮水子。涮水子一般从中秋节前后开始,地点就在西江边,我曾无数次看见这个景象。女人们沿江边一字排开,只见她们手中的刷子不停挥动,雪白的人参娃娃在她们胸前跳荡。十、一以后,天已经有些冷了,水很凉,有时江边还会结上一层冰碴,妇女们似乎不觉得冻手,边涮边说笑着,那是一个十分动人的情景。她们的手都冻得通红,但绝不裂口。这就是人参的功效了。

故乡美丽而又富饶,离开故乡越远越是想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故乡的河流现代散文篇十二

这么长时间,等待一场雪,一场故乡的雪。

洁白的飞雪,空旷的大地,宁静的天空。每每在柔和的阳光下,看着远处山头白茫茫的一片,也许是来此感动,也许是自己装神弄鬼。这份神圣空灵的故乡的雪情,总是给了我静静伫立的原由。

今天写这些文字,不论怎样的瞻前顾后,少不了那些雪,那些和故乡,和童年搅拌在一起的雪。西北的冬天,远远望去,都是些轻盈瘦小的身躯,都是些天真无羁的欢声,都是些淡妆浓抹的回忆。九十年代的一个腊月,带着冬天的印记,我来到了这个世间,二十几载以来,唯有童年里的雪让我真正的宁静。多愁善感也罢,内敛沉寂也好,人生的感悟,总是离不了自己的性格。

儿时,凌冽的寒风从哪个熟悉的山头飘来,冬天便一览无余了。隔三差五,总能在漫天飞舞的片片雪花里肆意飞奔。雪好像好多好多,有时,天天飘落,也没有停的意思。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白莹莹一边。隔了夜的雪,翌日更显洁白。踏出去,勤劳的'邻人已扫了一条暗黄的小路,堆在两边的雪,失去了光洁。跑啊跑,除了这条暗黄的路,好像什么都是白的,本来,什么本就是白的。挂在树枝玲珑剔透的冰雕,形形色色。覆盖在地上雪,遮盖在屋顶的雪,冻结在灌木丛中的雪,随风飘落在山旮旯处的雪········,满眼的白,满世界的白。

偶尔,三五成群,或滑雪,或打雪仗,或玩雪,也总是无所顾忌。一位大哥哥,威诱我们抓起一把洁白的雪,使劲使劲地捏,雪很快成了雪团,冰凉刺骨,但我们不能松手,等着雪团慢慢融化,融化成一滴滴雪水,渗出指缝。冰凉刺骨慢慢达到了极致,然后,感觉手心被大火燎了一般,从指稍烤到了掌心。渗出的雪水浑浊着满手的污垢,滴在了雪上。雪终于消耗殆尽,麻麻的伸开五指,火辣辣一片,犹如不复存在的手指,在挣脱着自己,眼中含着泪花,哭笑不得。呐喊声随风飘荡,此起彼伏,意犹未尽的我们,依然沉侵在雪的世界,洁白不容玷污。故乡冬日的傍晚,随风起伏的饮烟,在雪的照耀下,在雪的欢送下,总是如此的安详、恬静。犹若视死如归的战士,静静的消失在无边的旷野。

今天突发来感,便搓了这二三个字,我总是在昨日的模糊记忆里为自己找安慰,多多少少有些庸人自扰的意思。时至今日,我也被尘世的繁华洗净了这些“污垢”,自是蓬篙人的感叹早已不复存在。就像这些渗出指稍的雪,落地成泥。故乡搅和这童年,幽幽怨怨地离开,风铃般回声飘荡,撞击着远处挂在枝头的雪花,宛如一首来自远古的曲声,亦幽幽怨怨。我曾经说过,童年和故乡不能分割,他们彼此缠缠绕绕,早已忘了彼此。这场雪,愿能滋润滋润这快干渴的彼此,也算是不忘彼此。

不同交织的感觉,踉踉跄跄,让我倍感不适。多少生与死的突然来袭,多少爱与恨的莫名冲动,多少雪与风的肆意飞舞,多少童年与故乡的快速变换,终将在暮色降临的夜晚,飞过山头,飘荡在凌冽的天空中,雪花仍在伴随着,忘了彼此。

故乡的河流现代散文篇十三

微风浅浅,花开淡淡,静坐窗前,给自己沏一壶茶,茶香袅袅,雀舌的味道从唇边滑过,甘而不涩,余味回旋。茶心莫寞,我心安然。一颗茶心,漫煮时光。

寂寞,是一杯茶里的自在清欢。我不懂茶道,偶尔也会喝茶,我明白茶音失语的那种寂寞,所谓曲高合者寡,何处有知音?许冬林说:“乱世为壶,那个他是煮她的沸水。她在沸腾里舒展,生色,吐香。然后,人走,茶凉,香随晚风逝。”一杯茶,一份缘,茶等的是一个懂它的人,人等的是一杯倾心的.茶。

一盏热茶置于桌案,便开启一段相遇的声色。让爱或不爱,都在一杯茶里洗却风尘。有茶的地方便有人世的眷恋,有茶的地方便有无量的慈悲。

茶,源于自然,汲日月之精华,沐山野之气韵,从而有了如此山魂水魄的灵性。茶可以洗去浮尘,过滤心情,可以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拉得更紧密,拉得更透彻。每遇到一杯好茶,就如同遇到一个对眼的人,必须机缘巧合,然后一直在心中祈愿,换得一个不早不晚刚刚好。

静静的坐在窗前,听春雨绵绵,嘈杂的世界终于安静了下来。卸下一天的疲惫,看窗台的兰花滴着小小的水珠,借一盏时光养心,煮茶,听雨,看花,时光与茶的斑斑驳驳,就像岁月的光芒在墙面上留下的清寂符号,隔了墙就是凡俗琐碎的生活。茶香清溢,任思绪放逐在雨里,任涓涓时光,细水长流。

枝头上的一楼芳香,被风干成岁月,凝结在茶罐里,冲泡在茶杯中。你来时,花正开,而古老的普洱在已在茶乡的枝头有了韵味,有了千年的风骨。

一壶清香,醇厚而绵长。每一朵云,每一滴水,默数青山树上长出的风光。时光剪影,在春天的琴弦上跳舞。在茶的原乡,带着希冀,一路歌唱,一路向前。

遇茶,便是缘,和有缘人喝茶,是一种融融的暖,一种心照不宣。你来,我为你沏一杯茶,品茶交心,那淡淡的情,那幽幽的香,是喧嚣过后的从容。让灵魂如缕缕清香,随烟轻扬,袅袅升腾。

夜静,一杯茶暖,一段文字,抑或一幅画会让自己安静下来,在安静中,倾听内心的声音。一枚瘦月,几缕清风,宠辱皆忘,淡淡的怀想,静静的凝思。

茶香袅袅,淡淡的,甘甜且回味悠长,喜欢这样的味道,就如喜欢质朴的你一样。喝茶,往往又是品心,无论是陶杯玉盏,还是竹盅瓷碗。都不妨碍我对茶的执着,无论是苦涩还是甘甜,我都会细细品味,那应是对人生的一种解答。

如水的日子涓涓细流,滋润着一颗心的清淡,在清淡中回味,在静默中坚持,守着那瓣心香,那个弥留在心底的感觉,澄澈,通透,纤尘不染。

茶幽香,是岁月的幽香,是经历风雨的升华,是苦尽甘来的甜蜜。茶永远保持质朴的内涵,无论经过多少变迁,都不会改变枝头的模样,清淡,内敛,纯朴,一层绿纱萦绕,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喝茶,喝的是一种心情。品茶,品的是一种心境。茶在手中是风景,茶在口中是人生,那淡淡的滋味便在唇齿间了,永远保留着甘甜与清香。

日子如莲,平淡而安恬。茶水洗心,心如明镜。握一杯清茶,茶叶在水中舒展,静观俗世沉浮,沐缕缕春风,时光在此停留。缘分在茶中相遇,文之美,茶之韵,在心中百转千回。深林处的暮鼓晨钟,浅水间的若隐若现,都是心茶的意境。

生活的历练,有如品茶的心得。茶有浓有淡,心有喜有悲。茶如心,在许多的时候有不同的味道,每次唇齿间的萦绕,最终能入心田的,一定是割舍不掉的。

碎碎的时光中,青烟袅袅,茶香怡人。盈一抹阳光的温暖,于微雨落尘处,将光阴写进诗行。青岚凝烟,碧水如画,心如一朵花千般婀娜,余韵飘香。

一杯清茗,一阕宋词,光阴在淡淡的清香里散发着芬芳。心静若水,一颗被清茶温润过的心,有清泉潺潺流过的简单,也有茶香氤氲的静美。在简清安宁里,一花一叶皆有了禅意。

文档为doc格式。

故乡的河流现代散文篇十四

月是故乡明,在外的人一看见月亮,就会想起那片最熟悉的故土。不管我们身处何地,故乡永远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眷恋,让我们漂泊的心得到慰藉和归宿。

李白的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中看出了游子们思念故乡的深情。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佳句中,流露出身处异乡的伤感。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更是吟出了其对家乡的思念。故乡,那孕育我生长的地方,在那里,留下了我多少欢声笑语!

家乡的生活是丰富快乐的。早晨起来,呼吸着最洁净的空气,让人顿时感到心旷神怡。那时,我经常会同小伙伴去放牛。田垄间到处是杂草,牵着牛,散步其间,看着冉冉上升的红日,真是妙极了。但是,回老家第一盼望的还是干农活。大人们不会给重活,只是让我们体验下。那年春天,人们忙着种稻秧,我也便想干。可奶奶不让,说怕弄脏了衣服,还踩坏了秧,于是心里便很扫兴。邻居家的大伯却帮着我说,我难得来一次,他带我去。这我高兴坏了。来到田间,大伯手把手的教我如何插秧,还让我注意不要踩着秧苗。忙了一会儿,看着自己种的歪歪扭扭的秧,倒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一刻,我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

家乡的土地是那么美丽,连空气里都散发着幸福的气息。站在那儿,我体会到真正的亲切与宁静。眺望广阔的田野,我仿佛在四季中穿梭。春天,多处充满了生机,被梨尖泛起的土地,重此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夏天是个充满欢笑的季节,白天人们望着茁壮成长的庄稼,开心的笑了,晚上,人们陈着凉,欣赏着皎洁的夜空,舒心的笑了;秋天,大地像披上了金装,秋风一吹,就像金色的海洋一样连绵起伏,人们的收割机不停忙活着:冬天,故乡的土地显得更加幽静与安宁,大地披上了厚厚的“棉被”,伫立在寒风呼啸的田垄上,体会到的不仅是刺骨的寒风,更多的是对来年的期盼与憧憬,“瑞雪兆丰年”正是故乡的人最喜爱的话。

感恩故乡,那里的土地让我体会到生的喜悦与四季的气息。

家乡的人们是好客的,他们用无比的热情去迎接外乡的人。在那儿,人们就像到了《社戏》里的平桥村一般。可以尽情的四处观赏。特别是夏天的时候,油菜花漫山遍野,吸引了许多外乡的人前来做客。这时,村里人便会把客人邀到家中小憩一番,要是来了稀客,更是盛情款待,,客人临走时,主人还会踹给他一些特产,算是礼物,这些不求利益的场景,在城市里是很难见到的。而且不仅大人么如此,孩子们也是如此。我一年去俩次,算是重客,每次去,邻家的孩子们总会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一起玩,一起用,大人们也总是允许。在那里,我可以真正的释放自己,无忧无虑的玩耍。孩子们本该有的天真与纯洁,在那儿都能看到。

感恩故乡,那里的人们让我学到了许多优秀品质。

家乡的生活是丰富快乐的。早晨起来,呼吸着最洁净的空气,让人顿时感到心旷神怡。那时,我经常会同小伙伴去放牛。田垄间到处是杂草,牵着牛,散步其间,看着冉冉上升的红日,真是妙极了。但是,回老家第一盼望的还是干农活。大人们不会给重活,只是让我们体验下。那年春天,人们忙着种稻秧,我也便想干。可奶奶不让,说怕弄脏了衣服,还踩坏了秧,于是心里便很扫兴。邻居家的大伯却帮着我说,我难得来一次,他带我去。这我高兴坏了。来到田间,大伯手把手的教我如何插秧,还让我注意不要踩着秧苗。忙了一会儿,看着自己种的歪歪扭扭的秧,倒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一刻,我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

悠悠故乡情,故乡为我带来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让我走在人生的路上不再孤独,也让我的内心更加强大,朝着那个更美好的未来勇往直前。

故乡的河流现代散文篇十五

含笑梳妆

故乡是颗颗透亮的星星

迈着轻快的步子

踏着普拉河的清波

欢欣跳跃

故乡是缕缕和煦的微风

舞动着清丽的罗裳

沿巍巍圭山顶翩然而下

温婉清雅

故乡是丝丝温润的细雨

一路吟唱着春的赞歌

从圭山顶脊就到东山梁子

深情款款地走来

故乡是一道绚丽的彩虹

尽情张扬着万种风情

依偎着阿拉湖的潋滟风光

缠绵悱恻柔情似水

久别家乡,故地重游:

天地浑然,山水浑噩,

狂风四起,暴雨如注,

植被破败,山体滑坡……

清清月牙不见了

七色彩虹也不见了

我的山水摇篮呢?

我的云水之乡呢?

叫我怎么对我的孩子讲述:

那年,那月,那山,那水……

那一片儿时净土的故事?

故乡的河流现代散文篇十六

故乡的冬天漫长而寒冷,好像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冬季。

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冬天来的特别早。开始收割包谷的时候就刮起寒风,是带着哨音的。堆在田野的包谷杆被风吹得到处都是。这时候就要穿上棉衣棉裤了。轱辘子袄,棉裤的腰要撵一撵用带子系住才不至于掉下来。可能是原来的人做衣服就不讲究合不合身,裹在身上像个粽子,笨的像个狗熊一样。颜色多是黑的或灰的,穿在身上风呼呼地往怀里钻。要是哪家姑娘媳妇穿个桃红的棉袄肯定会惹得整条川的小伙子拿眼睛瞄。家境比较好的装的棉花厚些,家境寒酸的则装的比较薄。特别是早上起来光着身子把冷冰冰的棉衣往身上穿的时候冻的打颤哩!最幸福的就是能穿上用被子捂热的袄。

学校教室的.窗户都没有玻璃,是用塑料纸或者报纸糊住的。教室里也没有顶棚,偌大的房子四处漏风像个窑场。怎能不冷呢?每个上学的孩子都提个小火盆。用烂洋瓷碗或盆做的,在沿沿上钻三四个窟窿栓上铁丝,里面衬上炉灰,上面拿些柴火棒棒苞谷芯子,或者剩下的柴火头子。拢不着火时教室里经常是烟雾缭绕,一个个熏的眼睛红红的,脸上抹的五花六蓝。哪里还有心思听老师讲课?为此没少挨老师的敲打和责骂。家庭好的同学拿的是木炭。一下课一个个把火盆抡的欢,不一会火盆的火苗就红焰焰的。

有的同学从家里偷偷带些苞谷放到火盆里憋苞谷花。放一两颗苞谷在烧红的炭火灰下面,不一会就听嘭一声响苞谷炸开了花。赶紧用火筷子夹出来吹吹上面的灰丟到嘴里。觉得那个香呀,好像这就是天下最美味的食物了。专心做一件事就忽略了老师的存在,往往后果很严重。就是让老师一脚把火盆踢烂或者扔到教室外边去,还得在教室门口罚的站上一节课。淌着眼泪去把火盆捡回来再拾掇好。

上课前我们都冻得直跺脚,把教室弄得乌烟瘴气的。一下课就挤游游、击挡架、滚铁环、丢沙包、玩得国。扑得热水汗流的。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冷。

数九寒天,河水被冻得溢出来,因为冰层太厚堵住了河道。我们经常拿个铁锤到河边砸开冰面去震鱼。冰层实在是太厚了,那么重的锤砸下去只是个白茬。我记得奶奶去世那年人们抬着棺材就从冰面上走过去了。伙伴们用块木板做成滑板在冰上溜滑滑,有时把棉裤沟蛋子磨破了,回家少不了大人一顿狠揍。

雪下的很大,厚的扫也扫不完。伙伴们用蒲揽支个棍下面撒些谷物等鸟雀钻进去,然后用力一拉绳子蒲揽扣下来就捉住鸟雀了。

我们把木板放在陡坡上然后坐着开火车,许多人出溜一下就滑到坡底。或者抓起积雪团成雪球互相攻击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我们也堆个雪人,弄个烂帽子捡几块石头打扮打扮,插根扫帚把让它也去扫雪。往往是手冻得通红,棉袄和棉鞋弄得湿漉漉的,回家还得让母亲放在炕埝子往干里烤。

山上的积雪很深,特别是山坳里有的都能没过膝盖。雪地上留有野兽的蹄印,最多的还是野鸡的爪印。我大伯那次把一只进村的狐狸逼进屋后的山洞,后来用叉打死。皮子拿到卫东镇卖了,换回半扇猪肉呢!

大人们还得搞农田基本建设。只有进九上冻了才算农闲才能放假。于是大人们就半夜起来肩椽翻过秦岭拿到山外去卖,换些零钱贴补家用。我在想那么高的秦岭他们怎么翻过去的?因为岭上的积雪得要开春才能消融哩!

时间过得真快,眨眼就到腊月,这是孩子们的节日。学校也放假了,厮跟上一块走东家串西家。谁家杀猪宰羊啦就跟着去看热闹,还缠着大人上街置办年货最好能买上两挂鞭炮呢!

故乡的冬天就像一幅美丽的水墨丹青,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淡。不经意间就飘进我的记忆深处了。虽然那时侯真的很艰苦,但是我依然觉得很快乐。

故乡的河流现代散文篇十七

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

晶莹的月光在千古传诵的酒歌中舞蹈的诗行,

陶醉着大沙河,温情洒落在江淮大地,

多情的那一轮明月圆了又缺,缺了又圆,

犹如那阕让人,情难自禁的宋代诗歌,

在千年的时空里回荡,把深深的思念寄托。

故乡的'明月,梦中的明月,

当我润开一纸薛涛彩筏,把相思融进笔端,

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思念,却已无法用言语诉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遥望着明月中的故乡,故乡里的明月,

泪花儿早已迷蒙了双眼,哽咽了诉说,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我知道自己没有李白的洒脱,

在徘徊的月光里,与你举杯相约,对酒当歌,

舞一曲悠扬的笙乐,

为你吟唱一首浪漫的诗歌;

也没有王维的悠闲,

从春风又绿的江南,捎带着乡愁,相伴着明月,

撑一路轻快的风帆,

为你描摹一幅清雅的画作;

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悲壮。

到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惆怅,

从大漠边关的苍凉,

到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繁忙。

古往今来,多少才子佳人,商贾旅客,

只能遥望着明月,回忆着故乡,却难以长相守望。

所以,

我更想能像贺知章那样,

在鬓毛斑白、乡音不改时,倚一根竹杖,

儿童的笑问中,听老人呼唤着我的乳名,

出郭扶将,彼此倾听皱纹的故事,

而我早已泪流绵绵,浸湿了衣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